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

时间:2023-10-18 10:02:47

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1

1.探究并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感知虚像的特点含义。

3.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等效替代法的运用,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原理】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以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2.用两支同样的电筒以便于判断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实验器材】

带轮子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电筒,画好方格的塑板,背面有胶的彩色纸板,白纸。

【实验操作步骤】

1.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带方格的塑板上,对准刻度线,将亮着的电筒放在玻璃前,透过玻璃观察这个电筒成的像,像在哪儿?在玻璃板的后面,将底座转动,观察玻璃板的另一侧,将白纸放在刚才看到像的位置,纸上没有。这不是实际光线组成的,所以得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将底座复位,用另一个灭着的电筒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找到当前电筒所成的像,直到与像完全重合。再换两个位置重做以上实验,可以得出像和物是等大的。

3.辅证实验:用彩色纸板粘在塑板上,让学生观察在镜中纸板的像占有几格,可清楚地判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再利用方格数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很方便得出结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利用数学中有关对称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实验效果】

实验简单操作性强,实验现象明显,便于学生得出结论。

【实验创新之处】

1.原实验中可见范围小,不能多角度地展示给学生观察,设计底座带轮子,可灵活方便向各个方向展示。

2.原实验蜡烛燃烧高度发生变化,像物难以重合。另外,烛焰不稳定。改用相同型号的电筒,易于重合且像清晰稳定。

3.用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代替原实验中的大白纸,不用尺量,就能很快观察到平面镜中“对称的像”,能准确说明物像等距。纵线与平面镜垂直可直接观察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的特点。

4.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实验探究过程快捷、准确,具有较强吸引力。

【实验教学反思】

“平面镜”一节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实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用光的反射定理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提出虚像的概念,做好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是关键。围绕本次实验对实验教学的功能与作用进行反思: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地理解虚像,可以试着推到像,发现无论如何推不倒,再用白纸接像,使学生明白虚像的含义。

2.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过程,在探究物与像大小关系时,一定要强调“重合“的含义,所以多次实验体验“重合”。

3.方格纸方便准确减小误差,更加形象直观。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2

【关键词】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平面镜一课的内容。它是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为将来学到的凸透镜成像提供感性认识。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验设计及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像的过程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笔者借助于自制教具辅助教学,沿着认识平面镜、探秘镜中像、深究平面镜的思路展开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面镜

教师用学生熟悉的照镜子引课,问:你在镜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看到了她自己,教师就告诉学生镜中的你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出平静的水面、光滑的金属面,玻璃板也能类似成像。教师就告诉学生们像镜子,玻璃板这样表面平滑透明且能够成像的物体叫做平面镜。帮助学生们一起建立起平面镜模型,即认识平面镜,激发探究兴趣。

(二)探秘镜中像

有了平面镜概念后,教师让每个同学再次拿起镜子照一照,问他们你对镜中的像有什么发现?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这时候学生们便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说为什么我举右手,像举左手?为什么我离镜远去时,像也离镜远去?像和我大小一样吗?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学生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一一提出。教师便鼓励他们大胆进行猜想,随后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们进入设计实验,搜集证据环节。

书中原有实验装置是这样的:一块茶色玻璃板、一张布满方格的纸和两颗棋子。但是要让学生自己想到用这样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是有难度的:难点一、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探究实验。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首先要找到像的位置。可是如何做到既能看到物体成的虚像又看到镜后的物体呢?为了能让学生自己想到玻璃板,而不是老师直接硬性地直接给出答案,教用视频播放了一个自己做的“水中蜡烛”的实验。玻璃杯中有一支蜡烛在安静地燃烧,往玻璃杯中浇水至盖过火焰,蜡烛却并没有被浇灭,为什么蜡烛没有熄灭呢?原来这个浇的是燃烧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的虚像,教师用这个趣味实验,启迪学生的思维,让知识和方法得到迁移,让学生们自主想到可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做探究实验。难点二、选择等大的两个物体来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有了玻璃板我们既可以看到物体所成的虚像,也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为了比较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和物体的大小,同学们经过讨论可以想到用两个等大的物体,一个作为成像的物体,一个放在像的位置。老师补充说明这种方法在科学上成为等效替代法。但是如何选择实验的物体呢?教材中选用了两个相同的棋子,也有别的教材选用蜡烛。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棋子和蜡烛哪种做成像实验更好呢?学生们有的说点燃的蜡烛成像更清晰,但是蜡烛在燃烧时烟熏火燎,燃烧变短导致两支蜡烛不等大,不好比较物和像的大小,资源也浪费。有的学生说棋子做实验更环保,而且大小一样方便比较像与物体大小关系。但是不管是用蜡烛还是棋子,他们的形状都是左右对称的,而之前学生观察到自己举右手,像举左手,有了像和物左右对称的猜想,那么用蜡烛和棋子都无法观察到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在左右形状上的对称性。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出示自制的F形教具。这样的教具,成像清晰,解决了因蜡烛燃烧造成成像蜡烛与放在像位置的蜡烛间长短不一的问题,也避免了空气污染,不仅能够探究像与物位置相对平面镜的对称性,也能观察到其在形状上的对称性。

在这个教学环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设计出探究方案,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深究平面镜

实验的时候,书本强调,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在纸面上,那如果,镜面与纸面不垂直呢?显然原装置只能探究平面镜垂直于水平面时成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于是笔者对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主要有三个可让固定轴转动的平面组成。并且在它们侧面笔者固定了一个量角器,便于测量两个平面之间夹角的大小。该实验装置不仅能探究平面镜垂直于纸面的成像特点,还可以探究平面镜与物体所在平面成任意角度的成像特点,实验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玻璃板后面的F的位置和虚像的位置,结合量角器读出两平面与玻璃板的夹角,来判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此环节拓展了原有的实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学生们通过多次实验和数据分析,可以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在镜面的后方,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点和像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三、实验教学反思

1.笔者改进后的自制实验教具由3个可自由转动的平面组成,可用于探究平面镜与承放物体平面成任意夹角下的成像特点,使得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更具普适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

2.F形的成像物体可随意移动和固定,成像清晰,环保,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还可以观察比较镜中的像与原来的物在左右形状上的对称性。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3

物理实验报告格式:学生姓名,这个是基本,如果有小组,要写上所有组员名字,并写出担任的角色,比如操作者,记录者之类的

实验题目,可以是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在哪之类的(这是物理的第一个实验,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个启发)

实验仪器,这个相较于生物化学,我觉得会重要一些,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所以大家最好要写的详细一些,比如平面镜,刻度尺之类的,有时候还要加上质量,容积

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用一个公式表达即可,比如s=vt,v=at等等,或者就用一句定理解释,要写的简洁明了

实验步骤,就把自己做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分点写出来就行了,详细些较好

数据表格,有的需要记录数据的,比如研究动能守恒定律,需要记录几组数据,才能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根据数据写出结论,尽量用一句话概括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1用验电器演示导体和绝缘体

【器材】

验电器(或自制验电器),有机玻璃或橡胶棒,丝绸或毛皮,被检验的物体:铁丝、铜丝等金属丝,陶瓷、松香、玻璃、橡胶等。

【操作】

(1)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使验电器带电,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上的小球,金箔马上合拢。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手和人体传给大地了,这证明人体是导体。

(2)用上述方法使验电器重新带电。手拿铁丝和铜丝等金属丝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可以看到金箔也会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金属丝和人体传到地球上去了,金属丝是导体。当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金箔仍张开并不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陶瓷、玻璃、松香等传到地球上,说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绝缘体。

【注意事项】

被检验的绝缘体的表面要清洁干燥,以免表面漏电。

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温度计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

①水温在 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越来越多,有少量气泡上升。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加快。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快。

④水在沸腾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98℃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沸腾停止。

实验结论:

①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

XXX

20XX年X月XX日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2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XXX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4

关键词:德育渗透;像;平面镜;实验;合作

作者简介:曲波(1973-),男,大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绝不仅是冰冷的知识传递,只有知识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十报告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上教师潜移默化地营造一种德育渗透环境,以知识为载体,既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人”.笔者在《平面镜成像》一节教学中,做了尝试如下:

1导入:

准备足够多的、大小合适的平面镜,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问:平面镜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比如:(1)像在什么地方?(2)像的大小跟自己一样大吗?(3)改变你与平面镜的距离,你在镜中像的大小改变吗?怎样改变?激发出学生强烈地探究欲望,自然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2设计实验:

学生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平面镜、透明的薄平板玻璃各一块,完全相同的蜡烛模型两只,大白纸一张,刻度尺、铅笔等),独立设计实验,【可适当参阅课本(人教版)p77实验内容部分】制定出实验步骤.然后在小组内提出来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取优去劣,最后制定出一个全体小组成员认可的,共同的实验方案.

通过此环节教学,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学习中要懂得向他人借鉴,寻求帮助.集体的力量无比巨大,要善于借助团队集体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就连今后学生的人生道路成长,也是如此.

3进行实验:

31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操作活动中老师的及时提醒、指导,力争让学生做到:

(1)学会合作,学会分工.整个实验活动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实验过程中各成员间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一起摆放仪器,有找像的,有测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的,有记录数据的......

(2)形成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32学生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实验中,“平面镜”若与桌面不垂直,或虽与桌面垂直,但在实验过程中又无意移动了“平面镜”位置,都不容易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

2.心态急躁.寻找像的位置时,并没有做到“像的替代物”与眼睛看到的像“完全重合”就急急忙忙认为此处就是要寻找的像的位置.

3.及时记录实验数据.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实验图热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光看、光说、光做,却不记录.

4.按制定好的计划严格实施.实验中,有的小组只做了一次实验(找了一次像,做了一次测量),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师汇报实验结果.殊不知,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是多次实验的结果(至少三次).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指导纠正.

33实验中的难点处理:

(1)实验器材的选取

实验中有的小组选取平面镜找像,也有的小组选取透明的薄平板玻璃找像.由于平面镜背面涂有一层不透光材料,学生无法看到平面镜后面的情况,也就无法寻找并确定像的位置,导致实验无法进行.对此,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可先不予置评,当学生看到了镜中的像,但却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急的抓耳挠腮,迫不及待地想解决问题时,教师再指出问题所在,和本小组同学共同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换用透明的薄平板玻璃.

本环节这样处理,意在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器材来完成实验,选择对了,可使后面的实验顺利进行,也较容易得出实验结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由此引申出,无论是学生今后的升学就业,还是婚姻家庭的建立,选择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学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恰当正确的选择.(2)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虽然实验中找像时学生做到了“像的替代物”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是等大的.但学生潜意识里还是不接受,总是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远了,像就变小了;物体离平面镜近了,像就变大了.

对此,教师告诉学生,上述现象是人眼的一种错觉,举例来说,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只有盘子那么大,但太阳真的和盘子一样大吗?(学生哑然失笑,似乎有点明白了).接着,让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104页“人眼的视角”部分(看插图),至此,学生恍然大悟,就彻底明白了.

(3)平面镜成的像到底是实像还是虚像?

《光的直线传播》一节,学生在学小孔成像时,对实像、虚像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认知.小孔成的像是光线射过小孔会聚形成的,是实像.是可用透明塑料膜(光屏)接受的.平面镜成像时,光透不过去,虽然眼睛在平面镜中看到了像,但却无法用光屏接受,说明这个像不是由物体发出的光透过平面镜会聚形成的,不是实像,而是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形成的,因而是虚像.

借助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由既定的实验现象或事实进行推理、分析,最终得出科学结论.

4评估、汇报交流与分析论证

实验中测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时,测量结果可能不那么精确,稍有偏差,教师对此不必过分苛刻,只要学生尊重事实,在汇报交流时能找出原因(是读数粗心、还是测量不认真造成)即可.

实验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适时引申:人生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对待他人,你将获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5平面镜的应用

利用网络查询:(1)平面镜在中国古代产生、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科技的自豪感.

(2)潜望镜的构造、潜望原理(光路图).

6n下巩固:

(1)课余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潜望镜,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

(2)调查自己生活的小区(村庄),屋顶有没有安装光伏电站发电的,如果有,向主人询问光伏电站中是不是用到了平面镜,它们是怎样把太阳光反射汇聚到一起的.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5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2015•成都)如图1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图1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2. 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小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D.条形的3. (2015•福州)2015年3月27日,中国城堡室内乐团在福州于山九日台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台下的听众能够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4. 图2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5. 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B.市区里种草植树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D.市区内汽车禁鸣喇叭6. 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 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C.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声音7. (2015•北京)如图3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图38. 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A.减小20° B.减小40° C.增大20° D.增大40°9. 一支蜡烛位于凸透镜前,调节好透镜和光屏位置后,在光屏上呈现缩小、倒立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在光屏上( )A.无法成像 B.呈现放大、正立的像C.呈现放大、倒立的像 D.呈现缩小、倒立的像 10. 下列实例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用凸透镜取火 B.影子的形成 C.镜中花水中月 D.海市蜃楼11.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河边看到的水中的白云、小鱼都是虚像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C.“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D.太阳光不能被分解为其他色光12. (2015•成都)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分别为 和 的凸透镜 和 等器材,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正确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A.若凸透镜是 ,小明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B.若凸透镜是 ,小明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C.若凸透镜是 ,小明将光屏移到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D.若凸透镜是 ,小明将光屏移到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13. 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图5测一个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mm,纽扣直径是______cm。 图514. 声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响度、_______和音色。“锣鼓声声震天响”是指声音的______较大。15. 小强在家里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大声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明,正所谓“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不同来判断的。小明说话“声音洪亮”,反映他说话声音的_________大。我们听到声音靠的是___________传播。16. 元宵节晚上,小伟在家里阳台上看到一簇绚丽的烟花在空中开始绽放,3 s后听到它在空中的爆炸声,这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来的,小伟与烟花绽放的地方相距约______m。17.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通过声获得信息,也就是说声能传递信息,请举出2个有关声传递信息的例子。(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当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入射角是_________;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_________。19. 当我们在这里参加中考时,在内蒙古草原上却呈现出“白云悠悠,绿草茵茵,牛羊成群”的美景,草原呈现绿色是因为草_________了绿光(选填“吸收”或“反射”);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片白云,是因为白云对光产生了__________反射。20. 身高为168 cm的同学距平面镜2 m,则他的像距他本人有____m,像的高度为____cm;当他以0.5 m/s的速度靠面镜,那么2 s后,他本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变为______m。三、作图、简答题(21、22、23题每题5分,24题7分,共22分)21. 请在图6中作入射光线及反射光线。 图622. 在图7中完成凸透镜光路图。 图723. (2015•兰州)如图8所示,一块平面镜置于 处,恰能使光线 被平面镜反射后照亮墙壁上的 点,请用作图的方法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图824. 如图9甲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水平地面 射下, 为小铁球。(1)标出小铁球 在甲图中位置时,其影子 ′在地面 上的位置(用点表示即可);(2)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圆形虚线轨迹运动,请在图乙框中画出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的轨迹。 图9四、探究题(每题8分,共24分)25. (2015•江苏连云港)如图10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图10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物距 像距1 30 152 20 203 15 304 5 /(1)第4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是___________。(2)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________透镜,将光屏_______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3)第1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26. (2015•山西)如图11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 折转的 、 两部分组成。(1)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选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反射。

图11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2)小明让一束光沿 贴着纸板 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 上会看到反射光 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上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 如图12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图12(1)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2)选择蜡烛 和 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3)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作光屏,则白纸板上将_______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4)把蜡烛 放到蜡烛 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

期中检测题参考答案 1. A 解析:音叉周围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间接地说明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故A选项正确;音叉发出的声音不是超声波,故B选项错误;声音的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由于距离发声体变远而导致响度变小,此结论与题目实验无关,故C选项错误;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在液体中次之,在固体中,所以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大,且此结论与题目实验无关,故D选项错误。2. A 解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所成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只与发光体的形状有关,故太阳光通过方形小孔所成的光点的形状是圆形的。3. B 解析: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形状等因素决定的,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听众能根据音色来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故B选项正确。4. A 解析:乙实验说明频率与音调的关系,B选项错;丙实验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也能验证振幅与响度的关系,C选项错;丁实验中声波能把火焰熄灭,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点评:通过实验情景把考查的问题展现出来,是近年中考命题的重要走向之一,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图景探究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其中的规律。5. B 解析:A、D选项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选项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选项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6. C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7. B 解析:“手影”属于影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故B选项符合题意;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可以使光发生折射,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性质观察物体的,因此通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文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插在水中的笔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所成的像在笔的上方,所以看到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8. D 解析: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20°,相当于入射角增大20°,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也增大20°,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40°。 9. C 解析:当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时,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像。10. B 解析:用凸透镜取火应用了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影子的形成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镜中花水中月是光的反射现象,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11. A 解析:在河边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光的反射现象,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都是虚像;光与镜面成30°,说明入射角为60°,故反射角为60°;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太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12. B 解析:凸透镜 的焦距是 ,若凸透镜是 ,由题图可知,此时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物体通过凸透镜将成像在1倍焦距之外、2倍焦距之内,即此时的像距应该满足 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但图中的像距仅为 ,所以在光屏上看不到清晰的像,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必须将光屏向右移动,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凸透镜 的焦距是 ,若凸透镜是 ,由题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 ,物距等于2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像距也应该是 ,应将光屏移到 处,故C、D选项均错误。13. 1 1.10(1.08~1.12均可) 解析:刻度尺一个大格是1 cm,一个小格是1 mm,从题图可知,纽扣直径为3.10 cm-2.00 cm=1.10 cm。点拨:对于不能直接进行测量的长度,常采用累积法,以直代曲法、卡测法,借助于一些辅助工具和物品进行转换测量,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方法的测量原理。14. 音调 响度 解析: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锣鼓声声震天响”说明声音的响度大。15. 音色 响度 空气 解析:我们能辨别不同说话人的声音依据的是音色,“声音洪亮”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大多是靠空气传播的。16. 空气 1 020 解析:烟花的爆炸声通过空气传入我们的耳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故烟花绽放处距小伟的距离 340 m/s 3 s m。17. 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等。18. 零度 反射 解析: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入射角为零度;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反射,使反射光进入眼睛。19. 反射 漫 解析:不透明的物体能反射与他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我们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 20. 4 168 2 解析: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等大,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1. 如图1所示 图122. 如图2所示 图223. 如图3所示 图3解析:由题意可知, 是入射光线, 是反射光线,连接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 与 夹角的平分线,即为法线,作法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在线段的外侧画上短斜线表示平面镜。24. 如图4所示 图4解析:由于太阳光是平行的,且垂直于地面向下,可知过 作 的垂线,垂足即为 点在 上的影子 ′,根据在 点的画法,将小球转动一圈后,其影子在 上的运动轨迹为与圆直径等长且与圆水平直径平行的一条线段。点评:此类题目一般是影子的形成作图,解题时要明确:影子与像不同,像与物体相同,能构述出物的细致部位,而影子的形状不一定与物体的形状相似,影子可以是一个点、一条线,它的形状可圆、可方,不固定。25. (1)正立、放大的虚像 (2)靠近 远离 (3)远离解析:(1)当物距( )等于2倍焦距( )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 )也为2倍焦距。所以根据表格中第2次实验数据 可以计算出该凸透镜的焦距 。第4次实验时,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因此要使屏上的像变大,物距要减小,像距要增大,所以蜡烛要靠近透镜,同时光屏要远离透镜。(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透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会使物体经凸透镜成像的位置从原来的位置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以光屏要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26. (1)垂直 漫 (2)把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或把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了入射角) (3)不合理,小明没有把纸板 折转,再次进行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 解析:(1)因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而法线与镜面是垂直的,所以要使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由于纸板对光的反射是漫反射,所以从纸板前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2)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小明得到的数据是反射角与入射角互余,这可能是他把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或把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了入射角),因为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和反射角(或入射角)是互余的。(3)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是通过把纸板 折转,再次进行观察纸板F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来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的结论的。小明漏掉了这一步,故做法不合理。27. (1)竖直放置(与水平面垂直) (2)完全相同 (3)没有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解析:在本实验中,玻璃板放置要竖直;蜡烛 和 要大小相等,这样才能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在白纸板(光屏)上不能接收到;当把蜡烛 放到蜡烛 像的位置时,像与蜡烛 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点拨:(1)实验中玻璃板若没有竖直放置,则无法找到像的准确位置。(2)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只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无法用光屏承接到。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6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前提,要与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区别开来。

例1在图1所示光路中,正确的是 ( )。

解析: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入射光线是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去的,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另一侧的焦点;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通过凹透镜焦点的入射光线将远离主光轴射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线,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与之同侧的焦点。答案为A

二、凸透镜成像的作图

凸透镜成像的作图是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必要手段,应掌握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

例2如图2所示, 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S′为点光源S经凸透镜成的像,SA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图2中的适当位置画出凸透镜,并完成光线SA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由凸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的作用可知,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所以可连接SS′,SS′与OO′ 的交点即为凸透镜的光心.过光心画出凸透镜,与主光轴垂直,而后作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即可。答案如图3所示。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总结成“顺口溜”来帮助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倒立在异侧,虚像正立在同侧。

例3将 蜡烛放在离凸透镜40cm的主光轴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在原来位置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40cm,则所成清晰的像一定是()。

A.虚像 B.放大的C.正立的D.缩小的

解析: 此题可用不等式求解,当蜡烛距凸透镜40cm时成放大的实像,则蜡烛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

四、凸透镜成像中像的变化问题

凸透镜成像中像的变化问题分实像的变化和虚像的变化两种情况。(1)实像的变化:如果物体靠近凸透镜(即物距减小),则它对应的实像会远离凸透镜(即像距增大),同时像也在逐渐变大,可概括为“物近像远像变大”。(2)虚像的变化:如果物体靠近凸透镜,所成的虚像越来越小;当物体靠近焦点时,所成的虚像变大。可概括为“物近焦点像变大”。

例4老师上课时经常用到投影仪 ,如图4所示,关于投影仪的使用以下做法合理的是()。

A.投放到屏幕上的画面太靠上时,应增大平面镜与凸透镜的夹角,使画面向下移动

B.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 可使投影仪靠近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C.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上移动

D.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解析:投影仪是利用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平面镜起到反射光线的作用,要使画面向下移动,应减小平面镜与凸透镜的夹角,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即使像变大,应减小物距,能增大像距,所以应使投影仪远离屏幕的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答案为D。

五、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应熟悉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明确实验所用的器材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凸透镜(焦距已知)、刻度尺(光具座)、光屏。(2)注意事项: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例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第1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第1、2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2)分析以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两条即可)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及得出结论的能力。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应注意将第1小组和第2小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且明确得出实验结论的前提条件是物体成实像。

答案:(1)①蜡烛的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②蜡烛放在了焦点上;③蜡烛放在了焦点以内;④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离焦点过近,成像较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屏接收不到像。(2)①在凸透镜焦距一定且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远(近),像离凸透镜越近(远);②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距相同时,透镜焦距越大,像离透镜越远;③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像。

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例6某同学探究“视力的矫正”原理,如图5所示。他在实验中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只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②将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1)分析实验现象可知:甲乙两眼镜中:_______是凸透镜,_______是凹透镜。

(2)在实验现象①和②中,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_______,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_______。(填写实验现象序号)

解析:原来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光屏上,形成烛焰的像。当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时,所成的像是远离凸透镜的,说明眼镜甲对光线起到了发散的作用,为凹透镜;而眼镜乙对光线起到了会聚的作用,则眼镜乙为凸透镜。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而造成的。应佩戴凹透镜,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相当于实验①中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而远视眼跟近视眼相反,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造成的,应佩戴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相当于实验②中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答案:(1)乙,甲;(2)①,②。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7

关键词:光线 光的反射 平面 大头针

实验原理和方法:如果我们周围都没有光,我们的眼前就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所以,我们能看到发光的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也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物体反射光的现象就叫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到底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

如果我们在镜子中看到了一个物体,说明照到物体上的光被镜子反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物体在镜子中的像,此时保持我们眼睛和镜子的位置不变,在这一个物体与镜子之间再放一个完全相同的物体,使它刚好把前一个物体在镜子中的像完全遮挡住,就像是只看到一个物体的像一样,那么这两个物体的连线就一定是镜子反射入眼睛的光线的入射光线;在眼睛与镜子之间放一个完全相同的物体,使它刚好把前面看到的两个物体在镜子中的像完全遮挡住,再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完全相同的物体,使它刚好把前面放置的第三个物体和第一、二个物体在镜子中的像完全遮住,则眼睛前面的两个物体的连线就是反射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反射光线,两线交叉的点就是光的入射点,通过光的入射点沿镜面所画的直线所在的平面就是光的入射面(也就是镜子所在的平面――镜面),沿光的入射点作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用量角器测量各个角度的大小,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如果眼睛向左或者向右移动,第四个物体都不能遮住第三个物体和第一、二个物体在镜子中的像,眼睛向上移动位置,也出现看不到或者不能完全看到第一、二个物体在镜子中的像的位置,说明一条入射光线,它的反射光线是唯一的,则可以找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关系: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再与法线的定义以及所画出的图形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并且都在同一平面上的结论。

如果让眼睛从第一个物体沿第二个物体看去,也能够把第三个物体和第四个物体在镜子中的像完全遮住,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如果改变第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改变镜面的角度,重做上面的实验步骤,各个角度之间的关系还是一样,说明光的反射都遵循一样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步骤:

1、把木板放在实验桌上,把白纸放到木板上,用笔在白纸上划一条直线,在与线成一定角度的地方插两颗大头针(支撑平面镜),把平面镜直立地靠在大头针上(平面镜的下部紧贴大头针),在白纸上的直线上插两颗大头针,在平面镜前直线的另一侧用一只眼睛观察平面镜(如图一),直到看到平面镜里面的两颗大头针在同一直线上;保持眼睛的位置不变,在平面镜与大头针之间插一颗(第3颗)大头针,使这一颗大头针刚好把前两颗颗大头针在平面镜中的像遮档住,再在眼睛与第3颗大头针之间插第4颗大头针,使它把第3颗大头针和第1、2颗大头针在平面镜中的像遮档住,如图二。

2、把眼睛移到第1颗大头针的一侧,移动眼睛的位置,(会或不会)出现第1颗大头针把第2颗大头针和第3、4颗大头针在平面镜中的像都遮住(在同一直线上)的现象。

3、向上移动眼睛的位置,(能或不能)完全看到第1、2颗大头针在平面镜中的像。

4、取除第1颗和第2颗大头针,把它们所插出的针眼用直线连接起来,这一条直线就是入射光线;再取除第3颗和第4颗大头针,把它们所插出的针眼用直线连接起来,这一条直线就是反射光线。两条光线的交叉点就是光的入射点,用O表示。沿光的入射点作垂直于镜面(与支撑平面镜的两颗大头针的针眼的连线平行)的直线,就是法线,用ON表示,把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规定为入射角,用i表示;把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规定为反射角,用r表示,如图三(1、2、3、4分别表示平面镜前的四颗大头针的位置)。用量角器测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填入表中。

平面镜的位置不变,改变第一颗大头针的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把测量出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填入表中。

改变平面镜的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把测量出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填入表中。

实验结论:由以上实验步骤和上表中的数据以及所画出的图形,得出光的反射遵循的规律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误差分析:

通过学生的实验实际操作发现,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是:

1、平面镜与支撑平面镜的两颗大头针的连线――镜面不平行,导致由O点作垂直于镜面的直线――法线不会平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就会出现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的现象。所以,安装平面镜时,一定要强调:平面镜的下部一定要紧贴大头针的底端,平面镜所在的平面才会与大头针的针眼的连线平行。

2、插1、2两颗大头针时,没有准确的插在所画的直线的正中间;画镜面所在的直线时,没有完全从两颗大头针的针眼处穿过;画反射光线时,直线没有从两颗大头针的针眼处穿过。这三种情况都会带来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或者测量的反射角不等于实际的反射角的可能。所以实验中要对学生强调:在直线上插针时,一定要插在直线的正中间;根据针眼画直线时,直线一定要准确的经过两个针眼。

3、观察的时候,有的学生插针,会插成(在某一固定位置观察):在同一个位置看到1、2两颗大头针的像在同一直线上,3、4两颗大头针在同一直线上,但是两直线并不重合。这种情形虽然不会影响测量结果,但是反射光线并不是真正的反射光线,有可能把学生引入歧途,更加的不理解光的反射规律。所以实验中一定要强调:遮住的意思就是不管前面有几颗(1颗、2颗、3颗或者更多)大头针,在你的眼中都像是只有一颗一样。

实验教学过程:

1、讲解实验原理.

2、演示实验过程:把实验过程分步在演示台上做出来,如图一、图二、图三等,要求实验时还不清楚的学生到演示台上观察。

3、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4、让学生完成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提醒注意事项、点拨。

板书设计

实验名称:插针法探究光反射的规律

实验目的、要求:知道光发生反射所遵循的规律。

实验仪器:平面镜,木板,白纸,大头针6颗,量角器

实验步骤:如上。(要求学生严格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在实验报告单上,可以简写,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自己把实验步骤简单的写出来即可,但是实验报告单上要有测量的数据表并附上所做的图形)

实验结论:

【注】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三版。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8

考点1 解释现象

例1 (2015年娄底)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水中的“断笔”是由于光从水中通过空气进入人的眼睛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虚像,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人在阳光下产生阴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放大镜把字放大是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属于光的折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豹子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

答案 D

点评 光的反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等相关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且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应把握其实质,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区分.

考点2 实验探究

例2 (2015年莱芜)小刚在实验室里做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他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木板上,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在白纸上画出一条垂直于镜面的直线ON,作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参考直线,用激光笔沿着白纸的表面,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然后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如图2甲所示.

①小刚让光沿着白纸的表面照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②小刚让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点,他在ON的另一侧观察到了反射光OB,接着他让白纸沿ON折叠90°,这时他只观察到了入射光,而反射光在纸上看不到了,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研究,他在水平桌面上放一玻璃板按如图2乙所示进行实验.①实验中他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问题解决后,小明也顺利完成了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用玻璃棒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光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

③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分析 (1)小刚让光沿着白纸的表面照射,便于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小刚让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点,他在ON的另一侧观察到了反射光OB,接着他让白纸沿ON折叠90°,这时他只观察到了入射光,而反射光在纸上看不到了,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上;(2)实验中他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是由于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光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玻璃板太厚,进行两次反射成像.

答案 (1)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太厚.

点评 实验的细节是考查的重点,平时要细心做好实验,注意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解决.

试一试

1.(2015年无锡)如图3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会变大

C.移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得到蜡烛A的像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蜡烛B始终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

2.(2015年益阳)图4中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

3.(2015年兰州)图5是被水环绕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是一个__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上一篇:实验学校范文 下一篇:生物实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