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范文

时间:2023-11-18 13:19:36

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思考

一、案例背景

张某,女,广西人,家庭成员结构相对复杂,系离异再重组家庭。在张某很小的时候,母亲便带着她改嫁到了另一个离异家庭。该生体型瘦小,性格非常的内向,在同学中朋友较少,是一个专业成绩不错,但不爱说话的同学。

二、案例简介

在大学入学后,同宿舍的同学反映,张某在宿舍生活中,总是不敢一个人走出宿舍阳台的现象。刚开始同学们并没有特别在意,认为张某只是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张某身边的同学渐渐发现,张某不仅是不敢走出阳台,就是进入食堂或与同学共同参加在室内举行的众人活动这些人多的场合,她也会表现出不适应的状态。渐渐的,同学们都觉得奇怪,也就和她越走越远。但在班上,还有班长和小菊两位热心的同学,还总能出现在她身边,和她在一起。

有一天,张某终于和小菊说出了自己在生活上,有这些不适的原因:因为她总是感到有人在说自己的坏话,特别在男生多的场合,总会感到有男生在议论她,说她笑起来很傻;自己在阳台洗漱的时候,会感觉到有人在偷看她,并安装摄像头拍摄她,上传至网上,让她出丑。

辅导员通过同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其进行了谈话,在谈话中,辅导员并没有感觉到该生的任何异常。相反的是,感觉到张某特别的有礼貌。与此同时,张某在生活上,朋友却越来越少,小菊成了那极少中的一个。“小菊,我又听到那种声音了”,张某对小菊说。张某说的那种声音,指的就是感觉到有人在骂她了。

又有一次,张某坐班车回家,在张某的后排,坐着一位与张某并不认识的先生,张某感觉到这位先生也在骂自己,并且从上车骂到了下车。回到学校,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小菊。小菊也感到很不理解,却没有办法与她沟通。

三、解决方案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中张某的心理症状属于偏执性精神病症状。偏执状态以突出偏执妄想而无幻觉为特点。它既无偏执狂那样的系统性妄想,又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分散和荒诞离奇、伴有幻觉,且发生人格衰退等不同。有学者认为偏执状态似乎是介于偏执狂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之间的一种状态。

偏执状态的患病率比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少,而比偏执狂多,目前尚没有该病的确切发病率。该病病人可照常工作,甚至可圆满完成任务,往往不去求医。

偏执状态的病因,是在一定个性缺陷的基础上由长期持久的精神紧张所引起。急性精神创伤可作为诱发因素。 偏执状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与偏执狂类似,本病的妄想虽多呈持续慢性形式,但也有短期内消失的。

案例中的张某之所以出现偏执性精神病症状,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就辅导员所了解到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该生家庭系离异再重组家庭,成员构成较为复杂,其继父子女较多,据其继父称,儿女中既有副厅、正处级的干部,也有某高校的副教授。其母亲早年做生意,人生经历较为丰富,有重大交通事故史。复杂的家庭组成情况,在生活中,就难免有相对一般家庭更加容易产生口角等家庭矛盾,极易在该生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一些影响,这时小孩一旦出现情绪管理方面的问题,就极易形成一些不利于成长的复合情绪。

第二,张某在高三的时候,曾经因为有男生向其示爱,由于示爱的方式比较猛烈,因而受到了一些惊吓。因此在男生多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对示爱场景的回想和幻想。

第三,个性自卑,遇事较为敏感。研究表明,心理敏感的人往往害怕与别人交往,害怕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而受到别人的嘲笑,此例中,张某甚至不敢在别人面前笑,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笑的样子很傻,害怕被别人拍成视频放到网上去。

(二)解决方法

结合该生日常生活表现及辅导员所了解的情况,辅导员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把握事件发展态势,理清事件发展脉络,有条理的将事件上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分管领导,同时安排与其关系较好的同学细心的观察她的日常行为,并做好记录,为日后辨别其心理健康状态作依据。

第二,积极联系其家长,将该生的情况与其家长作通报,了解其以往的心理情况并告知其在校表现的具体情况,争取家长对处理此事的配合。此案中,辅导员虽然积极联系了其家长,但其家长开始矢口否认一切不利于小孩的事实,并隐瞒该生过往的一些经历,这为事情的解决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与交谈,告知了学校对该生的关心,其家长才放下包袱,来到了学校,试探性的配合了学校的工作。

第三,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有关条款的前提下,寻求正规医疗机构的帮助与诊断。心理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患者敞开胸怀的配合治疗,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在此案中,张某在心理出现异常初期(寒假前)及寒假结束后在家人和老师的陪同下,在专业的脑科医院分别做了两次针对偏执型精神病的治疗。然而,初次治疗和第二次治疗的结果却相差甚远。初次治疗,张某就医生的提问,都能够认真的回答,从整个心理咨询过程及各项数据的综合反映来看,医生给出了疑似偏执性精神病的诊断,希望张某能去其它三甲医院的专科门诊进行复查。第二次治疗是该生希望能回到学校学习时,再次做的诊断治疗,但第二次的各项数据,却均显示一切正常,整个心理咨询过程,她也回避了(下转第151页)医生的大部分提问。究其原因,是因为第二次的治疗,张某开始有意识的封闭了自己,所有的选项都选择了否定的答案,在答题时间上,也比第一次减少了很多。

四、处理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细致而有节奏的工作,最终该生家长同意了学校的休学建议,并在一年的休学调整后,和学校协商,让该生采用在家自主学习,相关指导老师视频指导的方式,完成了余下的学业。

在此案例的处理中,虽然因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欠缺,在处理中略显力不从心;学生家长对事情的处理也未能充分理解和配合,但在学校相关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系部的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下,还是取得了双方较为满意的工作效果。

五、思考

大多数的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学习心理学的,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上,只能做到发现与关注,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的判断及处理,还有待专业的心理临床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指导、执行。因此,大力发展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成一定的层级机构,明确每个层级的责权及所扮演的角色,通力协作,才是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渠道。但是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队伍,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在学生心理健康出现偏差初期,还是大有可为的:

第一,加强宿舍长、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的三级防控机制建设,制定适合自己所带班级的信息反馈机制,并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对心理方面的学生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学生骨干真正起到辅导员眼线的作用。

第二,对出现异常行为的同学,要加强对其日常的言行的记录,找专人对其进行跟踪与反馈,了解其心理变化规律,更好的为其总结出行为规律,为日后的工作作依据。这对后期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也是颇有裨益。

第三, 一旦启动事件的处理程序,辅导员一定要有耐心,因为此类疑似病例的确认和处理,注定是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保持良好的心态,是解决此类事件的关键。

第四,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习常见心理疾病、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基本特征,能心理病症能作出初步的诊断,从而对其日常行为作初步的判断和诊断,能更及时的使疑似病例能更好的接受相应的治疗。

案例分析题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经验;问题;出路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案例教学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最先运用案例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和实施步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继而受到美国各界重视和支持,之后逐步推广到其他领域。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事例教学、范例教学和图例教学都为某种教学目的而服务,但案例与举例、事例、范例和图例有着根本区别。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必须具备五个关键因素,分别是来源、收集整理过程、内容、课堂测试和时效性[1],而其他则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严格要求和规定,且案例教学中所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情境性、问题性、实践性和启发性,它是对真实事件的一种描述,来源于真实生活所遭遇的实际问题或具有争议的某个事件,案例选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载体、教学方式、沟通渠道和师生地位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2],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探讨和求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主动地位,教师处于启发、引导和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从属地位。它具有明确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综合性、深刻启发性、突出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和结果多元性[2]等特点;它是讨论对话取向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是集体合作取向而非个体“单干”取向,是批判反思取向而非结论教条取向[3];它有迁移假设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探究教学理论、教学交往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理论基础[4]。总之,案例教学是以教师整理和筛选的案例为载体,以案例中呈现出的真实问题为内容,通过不同方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辩驳等,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案例教学。三十多年来,案例教学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经验是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基础。理论上,教学中的经验与交际是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对经验的肤浅理解和能力的片面追求致使案例教学发展受阻,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践中,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须满足一定的实施条件,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要想更好地利用案例教学,就必须对这些理论困惑与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探索其未来出路。

二、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案例的编写与选择问题对案例的误解和对经验的肤浅理解是造成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各种乱象的根源。有教师认为案例就是事例,将案例教学与事例教学等同;有教师以为案例就是讲故事,把案例当作调节课堂气氛和吸引学生眼球的一种工具;还有教师不对案例中反映的问题和教学目的进行分析,没有对案例进行整理与编定,拿来就用,随意性较强。这些对案例的认识与理解使案例教学遭遇阻碍。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的编写与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案例编写的质量和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目的与效果,实践中案例的编写与选择存在与互动能力也会对案例教学有序而有效地开展产生重要影响。4.案例教学评价的问题案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目的,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是检验案例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然而,教学实践中能力培养往往被视为案例教学的一种恒定不变的结果,对能力测定与评价却难有统一的标准,这种评价导向使得案例教学难有较大突破,从而限制了案例教学的应用、推广及发展。(1)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发展性评价确定案例教学效果的优劣,对学生能力直接进行评定,就是终结性评价;评判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相关环节中表现的鉴定是发展性评价。对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目的及对那种确定性结果的崇拜,一定程度上导致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发展性评价。(2)重视分析评价而忽视综合评价在案例教学评价过程中,侧重于使用量表测定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分析评价,却忽视能力背后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综合评价,且解决问题能力本身是在某个具体情境下,依靠的是综合素质,而不是单方面素质。此外,还存在重视学生评价而忽视教师评价[6]、缺少对学生和教师综合评价的问题,显然,案例教学评价滞后于案例教学现有发展水平。

三、案例教学的出路

杜威说,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7]。案例教学就是联通杜威所说的这两方面接触点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绝佳方式。一方面,案例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或某个问题情境;另一方面,用文字对问题事件进行描述,对真实发生的问题事件搜集和整理,形成具有教学意义的案例,这就是一种学校教材,案例教学正是沟通学校教材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1.案例教学出路的逻辑起点:经验内涵的深刻把握

杜威在批判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创造性改造,赋予了经验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力求克服传统哲学中身与心、经验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等二元对立思维,建构起经验与教育相互融合的一套经验哲学体系。所以深刻把握杜威经验的内涵是理解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的一把钥匙。杜威对传统经验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拓宽了经验的外延,强调了经验中人的主动性[8]。经验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他非常注重经验的作用和价值,他认为一盎司经验之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动和可以证实的意义[7]。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结。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变成尝试;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经验;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经验本来就是一种主动而又被动的事情,它本来就不是认识的事情,而估量一个经验的价值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当经验已经是积累性经验或者有点价值、有点意义时,也只有在这个程度上,经验才含有认识的作用[7]。一切真正的教育都从经验中产生,但并非所有经验都具有价值,判断具有教育价值的经验取决于两个原则:一是经验的连续性原则,即每种经验都是一种动力,判断一种经验的价值要依据它推动的方向和结果,只有按照特殊性的方面,使连续性的经验有助于个体正常生长时,这种经验才具有教育价值。二是经验的交互作用,即任何经验都是客观条件与内在条件的相互作用,即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9]。可见,杜威经验具有两个特性[10]:第一,统一性,即认识与行为、价值与事实、主体与客体、人与环境、理论与实践等并不是孤立的,它统一于连续性的经验之中。第二,发展性,即经验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永远向未来开放,随时准备接受改变和修正,并朝着特殊的方向生长。杜威经验中的两个原则和两个特性为案例教学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如(理论知识削弱及理论基础驳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解决思路。所以,对杜威经验内涵的深刻把握,是解决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出路与原点。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杜威经验的内涵及其意义,才能够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挣脱对案例教学错误认识而导致的各种问题,才能澄清案例教学的理论困惑,更好地推动案例教学的运用、推广及其未来发展。

2.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教学过程的系统优化

案例教学是师生围绕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求索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它包括课前案例准备、课中案例讨论和课后总结反思等。根据杜威经验哲学,案例教学每一环节都应为学生获得生长的经验提供条件,能够促进经验向特殊方向的生长,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的系统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优化首先要辨别经验是否具有教育价值,即学生获得的经验应符合经验的连续性与交互性。可见,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以杜威经验哲学为理论基础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优化。(1)教学设计的充分准备首先,考察学生现有理论知识水平,典型案例的选择应以学生现有经验为基础,对其能力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其经验生长具有一定的扩展空间。典型案例的编定,文字描述应简明扼要、观点明确、问题清晰,事件契合学生现有经验和能力水平,具有严整的结构,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其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做个有心人,留心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最新事件或典型案例,通过编定与整理,建立起案例库,为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提供可以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其次,对案例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周全、严密的考虑,如案例中讨论的问题,对其可能出现的相关拓展问题、问题的可深入性和结果的多元性进行充分预测,并进行相关领域知识的储备,提出可以运用的课堂策略,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掌控课堂教学秩序。最后,案例可以选择如视频、多媒体动画等呈现方式,让学生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体验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参与的能动性。(2)课中讨论的及时引导课中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关系案例教学的成败。首先,教师呈现案例引入问题后,根据杜威经验连续性原则,应对涉及到案例问题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案例问题的关键。其次,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及时引导,避免无意义的讨论或使讨论进入错误的方向,且对问题的讨论形式不应局限在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如个别解决法、智囊团法、角色扮演法等适切的形式,为学生更好地参与案例讨论,推动案例教学的有序进行。最后,教师对案例问题的各种可能解决方案进行总结与评价,应注重解决方案的多元性和最优性,拔高问题的讨论层次,开阔问题解决的讨论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积极关注。(3)课后总结的全面反思课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讨论结果及其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这是改进案例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案例讨论后应总结出自己在研读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最后写出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反思案例教学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总结其经验教训,为更好地改善案例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服务。

3.案例教学的最终指向:教学评价的改造创新

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而现有评价把能力看成是一种固定结果,忽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力、思维和态度变化的发展性评价,这种对案例教学的评价现状没有看到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作用的重要性,将案例教学评价导向没有出路的死胡同。案例教学要想突破现有评价现状,提升案例教学的未来发展空间,就必须树立以经验的生长为评价标准,对教学评价进行创新和改造。对案例教学评价的创新和改造要以学生经验生长为目的,这也是第四代评价观所倡导的评价思想,强调学生亲身参与自身体认,激发出学生经验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思维能动性,建构起学生本身的认知框架和行动能力,这种教学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它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案例教学应该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转向以学生参与、民主协商、经验增长和能力建构为特征的新型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徐延宇.案例教学及其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

[2]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3]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课堂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4]蒋关军.理论追溯:案例教学何以可能[J].教育学术月刊,2008(8).

[5]李运庆.浅析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6]李斌.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7(1).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褚宏启.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9]杜威.我们怎样思维•思维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王彦明.杜威习惯理论的教学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

案例分析题篇3

关键词:厌学案例;案例分析与思考;案例诊治及评估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12-001

一、问题行为情景

张磊,15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小学的成绩还一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常常因为考试成绩的低分而遭致家长的责骂。由于在外地住校,每个月才回家一次,老师频频与家长联系,反映其在校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常常旷课在宿舍睡觉,并且屡教不改,初一学年结束时家长为其转学。初中二年级的上学期,在新的学校中他的表现也是非常的糟糕,班主任也常与家长联系,甚至还请家长到校进行面谈,可张磊的表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后,张磊主动向家长提出退学要求

二、对案例进行的分析

在初中生的眼中,学习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在一些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生的学习负担、频繁的考试、艰苦紧张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而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

(一)不良性格的影响。张磊的不良性格导致了其在面对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时不能很好地调整来促进学业的进步,而是轻易地放弃了学习。张磊来自于农村,没有受到很好的基础教育,上了初中以后与城市的孩子对比,显示出了明显的劣势,家庭的贫困也让他在与众多的城市学生的生活中觉得比不上别人,因而自暴自弃。同时母亲对他的宠爱与骄纵形成了他对事实漠不关心,不愿意承受过于沉重的学业压力,追求享乐,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就主动放弃的性格。而且比较神经质,情绪的波动比较大,按情绪的指引来行事。

(二)学校学习环境的影响。沉重的学习负担往往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学习内容繁琐与教学方法呆板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也使学生颇为不满。有的教师仅仅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平时表现不佳便全盘否定他们的能力,公然歧视他们。这便直接导致学业不好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行为及结果进行消极的归因,直接推动了厌学情绪的出现。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学生的学习情绪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当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不停地批评,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的不理解和不满,那么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会更为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不断增长,最后便不愿意主动地接受学习,得过且过,最终放弃自己的学业。从小到大,张磊的成绩一直都不好,常遭致父母的责骂,他便自暴自弃,促成了辍学的结果。

三、治疗

通过对张磊的案例分析可以知道,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厌学心理的矫正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而对逃学这种问题行为的干预也需要学校的老师、家长以及预者的共同配合来保证干预过程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学校老师应该更为关注处于弱势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积极关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学生的人格的健全的发展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要注重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当孩子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成绩时,要注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不要强化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消极归因。

四、评估

厌学心理是一种常见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正因为它的涉及之广、危害之深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积极地寻找厌学心理的干预技术与方法的过程中,应针对具体个案进行分析,找出适合问题行为人的具体方法,有所侧重地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张磊的厌学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环境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导致了张磊不良性格的形成。因而在对张磊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促进其从思想上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学习过程,保证其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帮助张磊认清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于完善其人格。

案例分析题篇4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问题;案例分析。

1 引言。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府管理水平而开展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萌芽时,在国有企业每况愈下的客观压力下,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绩效审计理论与试点的工作,提出了“从财务审计入手,加以分析,落实到经济效益”,这也决定了当时对效益审计一股侧重于对企业的效益审计。2005年以来我国审计机关倡导开展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围绕公共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的,是广义的、综合目标的绩效审计。这里的被审计单位已经从单纯的国有企业,扩大到所有管理和使用公共资金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本文主要对我们政府绩效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实际工作中的一个绩效审计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

2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绩效审计认识不足。

在我国审计界,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局限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只是对这个名词有一些初步印象,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具体该如何操作,还知之甚少。从目前仅有的一些文献资料来看,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有关情况的介绍上。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绩效审计是西方国家的产物,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现有的审计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再去搞这种花俏的东西,似乎意义不大。诚然,现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的难度确实较大。

2·2 较难获取准确充分的审计证据。

绩效审计所执行的评价,就是对有关证据做出系统客观的分析。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证据的理论以及获得、分析证据的技术有透彻的了解。审计证据是证实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的载体,绩效审计具体分析工作的安排是建立在评价所收集资料的基础之上。审计资料包括关于收入、支出、资源、资产方面的财务资料;组织结构、经营活动的背景资料;经营目标等目标资料;被审计单位完成目标的各种方法、利用各种方法完成目标的程度的活动资料;被审计单位为了有效地完成目标而采取的程序和控制措施,如计划、财务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资源资料。

2·3 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

绩效审计必须有一个用以比较和评价当期成果的标准。在财务审计中,评价财务报表的表述内容的标准是公认会计准则。但在绩效审计中,评价经济活动的标准是由管理当局负责设计和应用的,审计人员通常根据管理当局所制定的标准进行评价。但是,目前能评价绩效指标的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即只有财务指标,没有非财务指标;只有历史指标,没有未来价值指标;综合性指标多,单项指标少,缺乏“预警”指标。在标准缺乏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就不能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必须从其它来源“借用”标准或是自己设计某种标准,然后用以衡量工作成果。

这往往是一项困难的工作,解决办法就是自行开发和创建有效的指标体系,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2·4 不能全面实施绩效审计。

目前的政府绩效审计中,更多的是针对基本建设投资、金融业务进行的,而对于主要的公共部门,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专项资金,现在还很少开展绩效审计,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最早的领域,但最近一些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得以逐步改革和完善,注重企业绩效己经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自觉行为,这些企业的绩效似乎己不再是政府审计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有向内部审计倾斜的趋势。然而,目前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对外投资的绩效问题,许多不良资产是由于投资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或化公为私导致的。另外,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兴起,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审计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目前主要关注的仍是真实和合规,对于整个采购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则考虑不多。

3 下关区审计局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3·1 项目基本概况。

2010年南京市下关区审计局对该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下关区残联)残疾人保障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在分析了该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后,提出了完善政策的措施,不仅完成了对真实性合法性的目标审计,又反映了绩效性目标。

下关区残联是全区残疾人代表组织和主管残疾人工作的事业团体,承担政府委托的部分职能,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地方组织。2008、2009年省、市残联和区财政实拨残疾人保障资金为2488000元和3493530元;2008、2009年度投入使用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为2747166·59元和2941198·30元,连续两年保持一定的增幅。区残联财务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截止2009年12月31日,单位账面资产、负债、净资产情况:资产1940901·65元,其中,银行存款1139234·55元、暂付款447757·10元、固定资产353910元;负债(暂存款)64478·87元;净资产1198439·44元,其中,固定基金353910元,结余844529·44元;拨入专款677983·34元。另有财政专户余额218341·61元。

下关区残联残疾人保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康复工作经费、教育就业工作经费、社会保障经费及事业工作经费等。残疾人保障专项资金涉及面广,既涉及区财政局、残联,又涉及各街道、各社区的服务社,但使用具体落实到了街道,有些项目则通过街道落实到了社区,因此审计组将街道和社区对资金的使用情况作为了审计的重点。审查了开办费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无挤占挪用;人员工资的发放是否及时,发放标准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克扣工资现象;是否存在虚报冒领,截留专项资金的情况;审查了每个项目每个街道是否都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执行是否有效;是否建立相应的人员管理档案,人员录用手续是否合规完整,录用的人员是否符合规定,程序是否规范,是否公平;残疾人员对项目是否满意,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3·2 审计结果分析。

审计小组针对审计中发现的残疾人保障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不规范、配套资金不到位、违规发放补贴等问题,提出了建立统一的残疾人保障专项资金专户,将全部资金纳入专户管理,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等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建议区残联制定聘用人员岗位工作考核标准与奖惩办法,激发了残疾人就业管理所人员的工作热情。在财务管理、采购和公务招待方面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审批程序。同时,建议各街道组建一个残疾人保障项目综合管理机构,改变原来的项目主管部门牵头管理的模式,统一对残疾人保障项目和人员进行专项管理,启动具有区域特点的残疾人保障项目,让更多的残疾人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就业机会。

从项目实施情况看,该次审计重点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为目标,评价了专项资金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作用的发挥情况和程度,评价了各部门使用资金的效果,评价了各项管理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揭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但由于审计的环境条件,使本项目在着眼于政策执行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项目方案中虽然包括了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内容,但由于审计判断和绩效评价的标准缺乏参照系和统一性,造成对全区政策绩效情况的综合分析还不够深入宏观。

4 结语。

在上述案例中,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相统一开展的,审计内容既包括反映财务收支方面,也包括效益、效果方面,但由于没有有效利用绩效审计方法,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不明确,当然还有审计人员主观上对绩效审计不重视,对绩效审计的开展存在畏难情绪,所以导致审计实施只突出了合法性内容,对政策分析关注不够,政策效果审计调查点到为止,绩效审计的目标未能完全实现。

参考文献。

案例分析题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知识的宝藏地,是信息的集散地,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科研的第二课堂。它主要的读者群是大学生,是大学生读者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堂。完美的大学生活离不开图书馆。然而大学生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经常发生不尽人意的事情,影响了他们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影响他们学业的拓宽深入,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这将是图书馆的损失,更是读者一生的损失。因此图书馆一线工作人员有义务帮助学生读者的大学生活更加完美充实,必须积极主动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还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才能更好服务于读者。图书馆应该加强管理监督,规范服务流程和操作技术,处理好服务规范和管理细节,做好清晰标识和温馨导引工作。下面就在一线工作中遇到的情景再现、分析,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力争把服务做到读者的心坎上,使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一、规范服务和操作流程

借还窗口的服务流程必须规范、合理、科学,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不断的思考、讨论、实践、改进、优化。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研究,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服务的效率。有了规范的流程,工作人员规范操作也至关重要。一方面馆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另一方面要能熟练规范操作且具备及时纠错的经验。否则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读者的抱怨甚至纠纷。有了规范的流程和规范的操作,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案例一:经常有学生气势汹汹来责问我们“书我早就还了,怎么还在我的卡上啊?”“我从来就没有借过这本书”,“我从来就没有到密集书库借过书”?

在还书时经常发现有读者所还来图书条码扫出后,电脑上弹出一个窗口“图书在馆,不需归还”。一天有时候有好几本。尤其是城市规划方面的图书,大多是精装本,纸质非常好,价值昂贵,看到这种情况,真是捏了一把汗,如果读者不还我们也不知道啊!那图书馆的损失可就大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心急如焚,细心排查、认真分析,推断出大概有这样几种原因:第一,借书时光标没有在借书的窗口框里闪烁,工作人员只听到扫描仪滴滴声,其实书没有被借出,造成图书虽然被读者带走却还是在馆状态。还书时同样出现这样情形,造成漏借漏还。第二,在上下午的大课间,借还高峰期,人流量比较大。部分读者直接把书放到书车上或者阅览桌上,甚至直接上架,造成了图书虽“还”依然在读者的卡上。第三,条码枪经常有“贪污”行为,把十万位上的数字吃掉,造成所借还图书的条码和读者卡上的图书(密集书库的)不一致,再加上工作人员注意力不够集中,电脑屏对着工作人员,读者又看不见借还情况,造成错借错还,读者还怀疑工作人员错误操作造成。第四,是读者记忆偏差,确实没有还回所借图书。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首先是和技术部老师沟通,调修或者更换条码枪,降低误读几率。其次,图书馆给借还窗口配备双屏电脑,读者对自己借还图书的情况看的一清二楚,这样既对当班的老师的工作是一种监督,又让读者明明白白看清自己借还图书的真实情况,非常受读者的欢迎。第三,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时刻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工作的态度借还。特别注意借出和还入的图书和扫描出图书信息是否一致,以确保不出差错。第四,对于非读者原因造成的超期,且图书已经在书架上找到的,所产生的超期罚款,图书馆老师主动帮助读者到总服务台办理免罚手续,并且真诚地表示歉意。第五,完善图书借还的操作规范。要求工作人员按照借还图书“三告知”的“操作规范”来操作。借书时告诉读者卡上已有几本书,借完后告诉本次借书的数量和卡上总数量,提醒读者卡上图书的还书时间;还书时告知读者本次还回几本书,卡上还有几本未还,如有超期,告诉读者什么书超期、超期时间、欠款数额等相关信息。并征求读者是即时处理还是下次借书时处理?这样就极大的避免了错借错还,漏借漏还现象发生,将失误降到最低,力争为零失误。

二、处理好服务规范和管理的细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行业任何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都离不开规范细则,图书馆流通部也不例外。规范细则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失误案例却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规范细则缺乏可行性,管理缺乏检查与督促。因此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范和管理细则。使每一个员工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么做;使每一位管理者知道管什么,如何管。使规范和管理执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读者服务部工作中遇到的大量事实说明,不规范,不严谨的服务导致读者不满、抱怨。那优质服务就只能停留在语言上,让读者满意就是一句空话。

案例一:在还书过程中经常发现图书被读者圈点勾画,按规定圈点勾画属于污损,要进行处罚的,然而有的读者就会理直气壮说“这不是我画的,借的时候就有?”有的甚至说:“我借回去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一页也没有翻。”尤其是数学和四六级的英语书。

面对读者的理直气壮,我们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前面读者的行为,还书时工作人员没有注意检查或者是这位读者借书时自己没有检查,借书老师也疏忽查看。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此读者行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但是虚荣心在作怪,拒不承认。还有一种可能是室友或者同学借阅时留下的痕迹。不管何种原因,我们首先承担自己的那份责任,还书时要认真检查,一旦发现污损及时处理。借书时提醒同学检查是否有污损,如果同学自己不愿检查,老师帮助检查。这样既能防患于未然,又能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图书馆应加强对工作人员服务规范的管理和监督。其次,在借还台张贴温馨提示。一旦发现问题,工作人员要耐心、善意引导教育,切不可以据理力争,大动肝火。如果是铅笔勾画的工作人员用橡皮小心擦拭干净,并告知读者看书时打开笔记本,随时记下有用的信息内容,养成好习惯,争做文明读者。

案例二:在还书时,发现读者超期,告诉读者超期要交滞纳金,是现在处理还是下次借书时在处理?大多数读者配合处理,少数读者就会特别激动说:“没有人告诉我超期要罚款,也没有人告诉我借期只有30天?”,甚至有的读者还气急败坏说:“真会挣钱”等等。钱是从一卡通上扣除的,书库的墙上张贴着读者借阅须知,借期30天,超期一天一本0.1元。读者为什么对图书馆产生这么的大的误会呢?一方面图书馆宣传不够,借阅规则仅仅是张贴在墙上和印在新生入学手册上。另一方面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仅仅局限在老师的讲解,不主动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因此导致读者抱怨、不满。

为了杜绝此种现象再次发生,在新生入馆教育时,除了教会他们使用图书馆获取自己需要信息的能力外,还要强调借阅规则。让读者明白使用图书馆资源是他们的权利,爱护图书、遵守规定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引导读者学会自己主动获取信息的方法,学会看、想、问,墙上贴的规则、温馨提示,书架上标识,书脊张贴的索书号等等,告诉人们什么信息,有什么作用,是否还有更好的标志?

案例三:图书馆为了避免部分读者长期占用图书资源督促其及时还书,规定了借阅期限,超期扣除滞纳金。有读者在借书时,刷卡后,电脑屏上弹出窗口是超期图书的借还期、册数、超期天数,超期费额等信息。有的读者就会问“我上次已经交过罚款了,怎么还要交?”我们馆是不开发票的,是在pos机刷卡扣除的,直接进入学校财务。这实际上是不规范的操作行为,通常引起读者不满,从而导致读者对图书馆及工作人员的不信任。

为了消除读者不满及怀疑,图书馆应该像商场和超市一样,规范滞纳金的操作流程,不管数额大小,也不管读者是否索要收据,都应该主动为读者打印小票,应作为一项程序严格执行和管理。这样一方面能赢得读者信任、树立工作人员廉洁公正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规范了图书馆的财务管理。

三、做好清晰标识与温馨导引工作

随着新馆的落成使用,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实行大流通、借阅一体的服务模式。不少读者进到图书馆就像林黛玉进了贾府,摸不清头绪。图书馆应对藏书分布图、类别、架标、图书状态等标识清楚,便于读者利用图书馆,方便读者快速、准确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而且所有标识、导引都应该既简洁明确,又实用温馨。从而增加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案例四:读者经常会问“怎么搞的,我明明检索到有这本书,在馆、可借,可是在书架上怎么也找不到?”

这样的抱怨声时常听到,每当听到这种声音,我们会帮助读者找,可是有时确实找不到。经过仔细研究,有这样的几种原因:第一,是新买的图书还没有加工好,书商就把这些图书的馆藏地典藏到相应的书库了,有时馆藏数据库中馆藏地点标识有误。第二,读者在借书时,工作人员发现书标贴、条码错了或者破损,留下来要修补的或剔除的,但是系统上又没有明确的标示出来。第三,读者已经挑选好的图书,之后发现有更适合自己的图书了,就把之前挑选的图书随便书架上了,造成乱架。这书要是乱架了,就基本上成为“死书”了,很难被找到。第四,有些图书当时已经被读者选走了,但还没办借阅手续,这样在系统中也会显示“在馆”,而在架上也是找不到的。第五,书可能被借出,但是由于条码枪的误读或者是工作人员的疏忽没有扫下条码,图书已经被上一位读者“借”走了。第六,由于是大流通和借阅一体,读者可以把书拿到阅览桌上、其他书库、自修室、休闲区域等地方进行阅读,还有读者把图书放到储物柜,(可能太喜欢了,自己卡上已经借满,可又怕也下次来找不到)。第七,也可能是读者检索查询方法有误。

针对以上情况,图书馆严格典藏制度,首先及时和书商沟通,新书加工完成后,要在下到书库时在典藏它的馆藏地。做到典藏准确无误,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第二,对于要修改书标、修补破损、剔旧的图书,及时在系统标注。如“订购中”、“编目中”、“装订中”、“查找中”等。明确的标识,让读者清楚知道想要借的图书的状态。第三,图书馆在门襟处设立书库示意图的标识,在书库的每一个书架上设立详细架标导引。在每一个书库安排一名管理员负责巡查指导、答复读者的咨询,并负责理架、上架。减少甚至杜绝乱架现象。第四,巡库老师每天上下班前及时清理休闲区域、自修室、储物柜。目的是增加图书利用率,提高读读者的满意度。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经常出现服务失败的补救措施。

总之,做好服务工作,要重视与读者点点滴滴接触,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并持之以恒。多为读者着想,始终保持认真的态度。关注服务过程中的细节。力争改变图书馆藏书有余,服务欠缺,利用率低下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王秀英.高校图书馆流通馆员与读者沟通技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7).

[2]蔡冰.图书馆读者服务艺术[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4).

[3]文利情.公共图书馆一线窗口读者服务案例浅析[J].内蒙古科技与信息,2013(2).

案例分析题篇6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向考生提供高质量的案例是保证案例型试题成功的关键,也是案例型试题中需要考生花大力气去做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作为案例型试题,案例的选取是要有一定的标准的,否则就不利于复习应试。首先,案例的选择要体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必须有代表性和广泛性。要通过典型案例来体现考试科目的变化和发展。必须有最新发展的各种案例,也要有一定的历史案例,必须覆盖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案例型试题中安全的选取要尽量取材广泛,而且每个案例都叙述完备,从事情的起因、所导致的后果到应该采取的各种技术手段以及最后的成效等等。其次,案例选择要有借鉴性和启发性。案例描述和分析的侧重性和规范性。虽然是案例分析,但也注意尽力从学术研究方面,探讨案例的意义。同时,又要避免专业术语叙述的枯燥无味。最后,案例型试题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应当学以致用、研以致用。

案例分析题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市场营销学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教育界得到了认同。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很多营销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喜欢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但是,在市场营销学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1 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案例适用性低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能获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适合教学的营销案例。但是目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所选用的实践案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案例的使用随意性比较大,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了使授课更加直观和容易被学生理解,通常临时通过网络或者案例教材去寻找教学案例,并没有对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组织和设计,那么所选择的案例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能力培养就达不到预期目标。二是案例缺乏实践性、典型性和针对性。现有的市场营销案例主要集中在大企业、知名公司、新兴IT产业,而中小型企业和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案例较少,导致学生对案例很难接受和理解。另外有些营销学案例过于简单,仅仅限于报道式的经验总结无法满足案例教学需求,还有些案例冗长复杂,并且给出判断式的结论,没有留下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三是案例的本土化率低,案例教学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教学方式,国外的成熟案例比较多,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使用的方便性,大多会选择成熟的国外案例作为教学案例来使用。由于国外企业的环境和时代与当前中国所处环境差异较大,中国学生对国外环境了解较少,难以理解案例的内容,导致案例实用性不高。

1.2 案例教学方法落后

虽然很多教师在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式,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结合案例教学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从头到尾讲述案例,或者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学案例,然后再根据案例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给出点评。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外表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式,但是并没有体现案例教学的精髓,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对案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组织,没有激发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能够结合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很难达到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预期。

1.3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

在高校中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研究生和博士学位,在他们的追求学历过程中,主要从事的是理论研究,大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营销实践的缺乏。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教师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能透过表面看到更深层次的内容。另外很多教师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主要通过理论和主观想象去构造案例和解读案例,这就使编写的案例与实际情形有很大出入,导致伪案例的产生。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营销案例教学中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案例教学在师资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

1.4 学生的搭便车现象

在市场营销案例讨论中,集体讨论和小组准备是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就会发生搭便车的现象。譬如在小组准备方式中,由于最后成绩评定是按照小组整体成绩来评定的,小组中的个别学生就会不努力,钻空子,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参与,他们最后也会由于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努力而取得好成绩。但是这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高。

2 提高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的对策

2.1 选择适合的营销案例

选择适合的教学案例,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长期营销案例教学实践总结的经验,笔者认为营销案例的编写要符合下列条件:案例要具有系统性和目标性。选择的案例要符合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层次,循序渐进的增大案例的难度。教师在选择案例过程中,还要考虑案例涉及的背景、环境、知识领域、处理问题的经验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和认同教学案例,同时还要考虑案例与教学知识点的关联度。通过案例学生是否能够对所学概念、原理有更清晰的认识,以及是否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二是选择的案例要具备多样性和典型性。案例的多样性要求在案例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多方代表性,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既有传统行业的,又有新兴行业的,既有大公司的,也有中小企业的。典型性指的是所选择的案例具有市场普适性,学生通过该案例能够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三是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中国各个高校要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经验,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并且学校之间加强本土化案例的借鉴和交流。在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特别是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拓宽案例资料收集的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逐步形成有特色的集选题、搜集、撰写、应用、储存、更新、发行和版权保护等各环节在内的案例选编系统。

2.2 改进教学方法

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师单向传输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采取教师引导,师生交流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要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在营销案例分析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然后再根据逻辑判断和推理,依据所给条件引导学生自己评估自身思路建议的优缺点。在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前把案例教学材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写出书面分析报告,为了激励学生能够提前认真准备,教师最好能够将学生提交的书面材料给予批阅,以一定比例计入到课程成绩中去,增加学生对案例分析的重要性认知。

研讨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就讨论的形式,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根据案例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独立思考,对于知识点比较明确,案例材料较少,较简单的案例,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小组讨论。有些案例较大,内容较复杂,涉及的营销知识点较多,问题相对较深,可以考虑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通过小组讨论能够收集较全面的信息,并使学生互相启发,能够对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3)分组辩论,有些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分组讨论可以让每一组成员形成并验证自己的观点,在与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对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够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同时在分组辩论中,由于其它观点的启发也容易形成具有创新的观点。在此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2.3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营销案例教学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营销实践能力是能够使案例教学法顺利进行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之一。结合教师实践以及中国市场营销教育长期注重理论教学的环境,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以下方面对自己实践能够进行提高,从而能够适合开展营销案例教学。(1)教师积极参与校外企业兼职,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营销咨询和营销部门的策划活动不断积累营销实践。国外的一些比较知名的商学院教授,大部分都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在授课过程中,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样的师资非常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良好。(2)学校在组织课程设计中,可以专门请一些有高学历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营销专业人员到学校教授一定的课程,让他们根据自身积累的实践案例给学生进行分享,由于他们亲身经历的案例,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更加生动和真实,也更受学生欢迎。(3)教师要注意案例教学中自己的角色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能够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以及创造学生积极发言的环境对于案例教学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外要加强自身活动组织等能力的培养。

2.4 杜绝学生搭便车现象

针对案例教学中学生搭便车现象,教师在组织案例讨论和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对每一小组的案例讨论报告的讲述者,不能由小组自己安排,而是必须有教师在课堂上随机选择学生,这样学生在案例准备过程中,不能够确定自己是否是被提问者,所以在准备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准备。二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例,可以针对小组成员,每一个成员分配不同的任务,然后分别打分,也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搭便车行为。

案例教学在营销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也不能忽略传统的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够具备案例分析的能力,不然仅仅采用案例教学对于本科生市场营销教学来说只是镜花明月。国内在本科生的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方面还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寻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案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茂涛.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2(11):125-126.

[2] 武静.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10(1):27.

案例分析题篇8

一、问题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语言教育活动中应注意采用各种方式灵活地设计问题,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并玩耍,大象先生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我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的时,有的孩子说是“高兴的”、有的说是“生气的”等,但 是没有人想到应该用请求的语气。我请小朋以们表演了高兴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孩子虽然觉得这两种语气不是特别合适,但他们还是没想到要获得别人的帮助,应该作出请求。后来,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换了一种方式问:如果别人捡到了我们丢失的东西,我们是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生气的语气,还是应该用请求的语气,让别人还给我们呢?孩子们经过慎重比较,认为请求的语气更合适。再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设计的问题是:“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陷入了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了,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所以,我们教师的问题不要绊住自己,在原地转圈,而要灵活地变换方式,让幼儿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的进行。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问题置于一种情景中,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我以往在教学时,常常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这学期我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找到妈妈呢?”其它问题答案都隐含着对事物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孩子们回答了,我再追问,“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样就启发幼儿不断地思考,而不是单一的问:“它遇到了谁?”再如:我在执教《盲人摸象》这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五位盲人各自摸的大象是怎样的?”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回答后,我又提问:“你认为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幼儿说:“都不对”,在这里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错误问题,我说:“四位盲人都说对了,不信,你们来摸一摸!”接着幼儿带着问题触摸大象的模型,由于幼儿迫切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通过触摸,我又问:“为什么不对?”话音刚落,幼儿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得出了比较客观的道理:“看问题要全面,看到他的全部,不要只看他的一点及部分”。整个设计民主、和谐,启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双向性

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问题的设计也是如此。如果只有老师的问,没有孩子的疑问,也不能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例如: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在设计看图讲述活动时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老师可引导孩子思考,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我再讲一遍,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我,看谁能把老师问住了。又如在大班语言《爸爸、妈妈和我》这一诗歌中,我首先出示一幅挂图,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就问我:“老师:为什么把爸爸说成是大树?把妈妈说成是雨露呢?”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思考,给老师出的问题了。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地开展讲述,问答活动常常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心、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与传统的问题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提问往往是一个问题一种答案,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注重的是对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思维指向的开放性的问题,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变化?“这幅图讲了些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时,幼儿可以从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心理及背景角度进行观察和讲述,由于这样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要理解故事,而且要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假如你是一颗小水滴,你要到哪儿去?你要做什么呢?”有的孩子就回答:“我要游向大海”,“我要到没有水的地方”“我要送给要水的小草”……又如大班的语言活动《冬天》,在设计问题时是这样的“能用什么方法让自己暖和起来?”刚开始,幼儿想最多的是穿棉衣,戴棉帽,围围巾,戴手套……当教师提示幼儿:“想想自己在晨间锻炼时用什么办法使自己热起来时?”幼儿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了“拍皮球”“跳绳”“跑步”……还有的幼儿说:“开空调也可暖和”,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激励幼儿联想,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多种可能,找出不同答案,增进幼儿创造性思维。

上一篇:危机公关案例范文 下一篇:企业文化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