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范文

时间:2023-11-08 08:07:00

三公经费

三公经费篇1

这几年,“三公”经费公开拖拖拉拉、遮遮掩掩、扭扭捏捏,甚至有公民发函讨要而不可得。国务院今年首次要求中央部门公开“三公”开支信息,从曾经的秘而不宣到今天的有限公开,算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但显而易见的是,仍有很多部门没有公布自己的“三公”预算。从已经公开的情况看,越是位高权重、掌握越多资源分配权的部门,往往公开得越晚,甚至至今尚未公开。这种现象的背后,除了根深蒂固的权力的傲慢和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外,更有怕人们从数据中抓到什么把柄的担心。事实上,现在距离国务院规定的“6月底之前”公布已经过去了20几天,如果这些部门迟迟不公开、继续跟民意“躲猫猫”而不受追究的话,这不但是对公众的愚弄,也打击了那些早已公开的部门未来继续公开的积极性。

从已公布的情况看,除审计署细化到每辆公车的平均费用外,大多数部门只是交代几个简单数字。由于惜墨如金,语焉不详,公众既看不出这些花费是否真实,也难以判断这些花费是否合理。前几年广州财政局在网上公布了预算,民众在肯定之余,也抱怨“看不懂”。显然,“三公”消费不能只是笼统地报几个数字,必须要有分门别类的详细说明,最好能像香港政府一样,一个部门在网上公开的预算情况、支出情况多达数百页,细化到了“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维修”的程度。

公开“三公”经费,自然不是为了让民众看个热闹,而是要让民众有效监督政府部门的花钱,因此,公开数据与监管、问责和惩处必须同时进行,对违规者必须严厉处罚,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否则“公开”就只是一场“秀”,毫无实际意义。

三公经费篇2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搞好“三公”工作,我局成立了以书记、局长李立安为组长、副局长彭胜辉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公”经费管控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年初重新下发了《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和《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会审联签制度,从制度对全局支持进行规范,确保“三公”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强化工作落实,严控“三公”经费

1、会议及公务接待费用

我局20**年会议及接待费用预算为7.2万元,20**年会议及接待费用预算为6.24万元。我局20**年会议及接待费用为40.5万元,20**年会议及接待费用为53.5万元,20**年1-6月会议及接待费用支出14.3万元。

我局对公务接待费用实行会审联签制度。接待安排先由需接待部门的经办人员向领导请示,由办公室统一安排,报销时必须由经办人员、会审联签小组会签,经分管领导审批后,财务股核报。经调查,我局不存在公款大吃大喝及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等情况,支出偏高的原因:按上级要求,我局开展了多次公路专项整治行动,上级检查多,部门联系公务接待较多;路政巡查加班餐费等共同导致。

2、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情况

3、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用

我局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实行单列记账,定点维修、定点加油、统一保险和统一报废更新制度。经查,我局在自查自纠阶段如实登记上报公务车辆情况;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封存备案制度;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

三、积极完善监管,共建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我局对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八项强化措施。

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规模,尽量利用机关会议室,能够简化会议形式的一定要简化。

三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控制出市、县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出差之前提前填写出差申请单,作为报销时的依据。

四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修理前报机务股并填写修理审批单,并到定点机构进行修理;节假日和不使用时车辆一律停放到机关院内。

五是加强用水用电管理。对空调、照明、用水等进行统一管理,提倡节约用水用电。

六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严格按照“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中的审批程序进行接待,严格控制接待标准。

七是规范大宗购置及办公用品管理。大宗商品购置一律按政府采购规定实施,办公用品采购实行定点采购,需要办公用品的股室填写办公用品采购单,经分管领导批准后,统一由办公室进行采购。

八是规范财务管理。公务费用支出实行计划管理,规范批报手续,实行“一支笔”审批和财务公开制度。

三公经费自查报告(二)

根据省、市纪委通知要求,我区对公务活动中涉及的“三公”经费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公”经费管理情况

20xx年度,我区“三公”经费共发生70.2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运行费68万元,公务接待费2.2万元,没有公款出国(境)事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

二、“三公”经费管理办法

我区公务用车运行费实行定额管理,处级领导专车运行经费每年2.5万元,部门公务车经费每年1.5万元,凭据核销,超支不予处理。

公务接待费我们以林业局经营收入为基数,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当年公务接待费可以发生的最高额度,并把接待费用控制在最高额度以内。具体管理中,本着从严管理、勤俭节约、圆满待客的原则,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和规定,强化公费招待审批制度,加强公费接待部门和接待标准的管理,既加强了业务招待费的使用管理,又促进了有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三公”经费管理成效

通过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我区20**年“三公”经费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即节约了资金,又发展了业务,在拓展外部市场,协调和密切各方关系上取得了可喜成绩。

今年我局将会继续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按照上级的要求,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强化制度建设,完善预算分配机制,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大力推进建立和完善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

三公经费自查报告(三)

一、部门基本情况

(1)、部门职能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拟订全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并组织实施。

(二)拟订全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规划,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负责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统计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承担战备支前运输的有关工作。

(三)指导交通运输业体制改革;培育和管理交通运输市场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维护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的平等竞争秩序;调控和平衡全市交通运输运力;引导交通运输业优化结构和协调发展;指导交通运输业协会工作,发挥交通运输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

(四)负责全市公路、水路的运政和路政管理,统一管理城乡公路、水路客货运输;管理城市客运(城市公共交通和出租车);加强交通运输服务业的管理,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对重点物资运输和紧急客货运输进行调控。

(五)负责市属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组织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重点公路、水路交通工程建设及客货运输站场的管理。

(六)负责全市汽车维修市场的行业管理。

(七)负责全市水上港航监督、船舶检验、船员培训考核及交通安全管理和船舶维修市场管理。

(八)开展全市交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九)贯彻交通运输业科技发展规划和技术经济政策;监督实施交通运输技术标准和规范;组织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成果推广,指导重大技术引进和创新工作。

(十)承办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2)、机构设置

我局下设3科1室即业务科,法规科,技术安监科,办公室。

(3)、人员情况及增减变动原因

二、部门预算安排情况说明

(一)收入预算说明

20**年收入预算2041.57万元,全部为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收入。

(二)支出预算说明

20**年项目支出预算1294.57万元,用于公路养护、对城市公交补贴、农村道路客运补贴、出租车补贴、农村道路建设、行政单位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三、部门预算中“三公”经费安排情况

(一)公务接待费支出预算20万元。具体支出内容:执行公务和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公务接待费用,其他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费用。

(二)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预算15.7万元。具体支出内容:行政调研、执法监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公出差、四帮四促等发生的公务用车运行维护支出和其他按规定开支的公务用车运行维护支出。

三公经费篇3

为认真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列》,xxx市纪委监察局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四项措施,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

一是细化工作要求。明确各单位主管财务主要领导为三公经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将三公经费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考核范围,严格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考核一票否决。

二是实行适时监控。坚持每季度通报制度,每季度末,由市纪委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有关人员对上季度各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进行统计核实,对超支的单位进行预警提醒,对超支过大的单位下发 三公经费整改建议通知书,并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谈话。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采取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定期选择部分单位对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进行抽查,对重点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四是严格责任追究。在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对三公经费超支的单位,由市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该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会,反馈存在问题,责令其写出整改方案和书面检查,并在全市范围内通报。

三公经费篇4

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本人在珠晖区工作以来,没有出国考察或学习过,因此没有因公出国(境)方面的支出。在公务接待方面存在有时食宿超标、超员陪同现象,以及有时接待领导、客商有送土特产等礼品现象。

二、职务消费情况。职务消费上有过公款购书、订报等现象。

三、人情消费情况。有参与过亲朋、好友、同事的婚丧嫁娶消费行为,本人未办过人情活动,但偶尔有请老朋友、老同事吃请行为。

四、公务用车情况。同所有的政府副区长一样,配备一台丰田凯美瑞的工作用车,排量为2.0T,系20XX年11月自筹款购买。

五、办公用房情况。办公室只有一间,位于珠晖区政府机关大院南三楼,面积约为15平方米,没有装修。

七、秘书配备情况。我没有配备专职秘书,相关工作均在我的调度和领导下,由区政府办工作人员进行落实。

八、家属子女从业情况。目前,儿子廖博恺在湖南工学院攻读本科学位,暂时没有从业。

九、出入私人会所或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情况。除了工作安排外,从没有出入私人会所,更没有私人会所会员卡。但是有时候会偶尔参加一些卡拉OK活动。

三公经费篇5

关键词:新时期 “三公”经费 公开 挑战

一、引言

长久以来,我国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即:公务出国、购置公车、公务接待)的数额一直居高不下,并每年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三公”经费的无节制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政府部门腐败行为的产生,以致引起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严重不满。我国中央政府于2011年展开了“三公”经费公开的工作。这也拉开了我国政府对“三公”经费治理的序幕,表明我国政府对反腐倡廉的决心。

二、我国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现状

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中,“三公”经费是政府财政预算公开中的一部分内容。自2010年起,我国中央政府就开始逐步公开了中央和各部门的预算,2011年起更是要求公布中央政府和各部门的“三公”经费。国家财政收入是政府全力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但是,公民对于财政预算、财政收入等有基本的知晓权。我国实行财政预算的公开正式向我国公民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迈出了第一步。在公众心目中,各级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三公”经费的浪费和使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但是,在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中,截止到2011年底,只有上海、北京、山西等做出了“三公”经费的公开,有的地方政府即使公开也是局限于对某些项目的模糊不清的表述。可见,“三公 ”经费在地方政府的公开仍存在一定的阻力。

三、新时期“三公”经费公开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三公”经费公开面临主动性问题的挑战

从我国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对“三公”经费公开的不同程度不难看出,很多地方政府总会找出各种借口来对“三公”经费的公开保持沉默,或是推三阻四进行阻挠。还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即使公开了“三公”经费的支出,也是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出现了对公开的经费支出数字进行隐形处理。这种迫于公众压力而不得不公开经费支出的地方政府部门,并没有真正领悟党中央对经费公开的真正含义,使得“三公”经费的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贯彻和落实。

(二)我国“三公”经费公开面临规范性的挑战

我国“三公”经费的公开格式并不规范。目前公布的“三公”经费的形式有三种不同的版本。他们分别是:审计署公布并明确细化项目的内容;财政部门公布的相关总支出的数据;农业部集中公开的公务用车的开支。可见,不同的版本统计数据的不规范将会给政府部门造成隐匿不愿公开的支出部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另外,“三公”经费公开的过程中,各地政府部门公开时所采用的表格、公开内容的数据详细程度、公开的各项内容的细节等都未确定统一的标准。例如:很多部门公开的“三公”经费的数据非常笼统,并不能说明公费出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费用的具体数字,这种既缺乏详细的解释说明,又缺乏具体内容的公开数据是极不规范的。

(三)我国“三公”经费公开面临实效性的挑战

“三公”经费公开后,必须对公众的反馈信息及时收集。目前,我国“三公”经费公开后并未对公众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收集,更谈不上对公众反馈信息的受理了。很多政府部门对于公众提出的质疑往往是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使得公众参与“三公”经费公开的监督形同虚设。“三公”经费公开后,政府部门公布的数据缺乏评价标准,公众不能从这些绝对数据中清晰、明了的判定政府部门的经费支出的详细核算标准,这也就为公众对“三公”经费支出的合理性、绩效性判断制造了障碍。

(四)我国“三公”经费公开面临民主监督制度完善性的挑战

“三公”经费的公开中,政府部门是公众的人,公众对经费公开的信息享有知情权。一方面这需要政府部门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观念,树立起公开经费信息是政府的法定义务的新观念,不能无视公众的权利。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权利,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民主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敢于监督,让公众的监督性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我国对“三公”经费公开的不断实施,必须不断拓宽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采取网络形式公布经费支出数据、可以通过公布电话来监督经费支出的数据、可以通过报纸来公布经费支出数据。同时对于“三公”经费支出的相关投诉必须做出正确处理,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

(五)我国“三公”经费公开面临着全透明的挑战

随着各地政府部门对“三公”经费的公开,公开时的“全透明”成为经费公开的新挑战。全透明的公开是防止政府部门腐败问题发生的主要途径。目前,很多政府部门存在腐败现象,而全透明的公开各项经费支出情况,可以有效的防止政府部门的数字游戏和腐败的发生。全透明公开的本质是一种有效的监督,一方面,全透明公开克服了公众对腐败行为信息的不对称性;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形成的监督造成的舆论压力给腐败分子造成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总之,“三公”经费公开的科学化、规范化是我国政府加大反腐力度的具体表现,也是各级政府公开预算,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任萍.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意义深远[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07-25

[2]姜炯.三公经费窄口径公开 公车经费比例过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7-19

[3].中国职务消费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基于公共选择视角的分析[J].望新闻周刊.2009(22)

三公经费篇6

“三公”经费是财政预算中最受社会关注的部分,也是最容易产生“潜规则”、挥霍浪费甚至腐败交易的环节之一。去年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做得比较好,基本达到了国务院的要求;但在省级政府中,除北京等4省(市)公开了“三公”经费外,其它地方都没有达到国务院的要求。从目前的情况判断,今年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工作,总体而言应该比去年好一些。

公开“三公”经费走到今天这一步,既积累了一些积极的经验,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缺乏统一、完整的标准,使一些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公开“三公”经费过程中,难以把握和遵循相同的规范,并给工作评价和社会监督带来一定的困难。

缺乏统一标准直接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对公开“三公”经费的进度、口径、程度以及问责等缺乏刚性的约束,为政府和有关部门赋予了很大的自,对于什么时候公开、以什么形式公开甚至今年要不要公开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由政府部门自己决定。以今年为例,北京市公开的“三公”经费信息中,有48个部门公布了在职人数,相当于公布了人均“三公”经费,这在全国都是一个突破;四川省一些部门公开的“三公”经费,具体到买了多少辆车,每辆车花了多少钱,这种细化程度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相反,另一些省份对“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十分消极,有4个省份对今年是否公开含糊其辞,有14个省份甚至不作表态。

另一个结果是,对不同地方和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的工作,难以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如去年中央部门中国税总局公布的“三公”经费最高,引起了一些质疑,其实国税总局公布的是全国国税系统“三公”经费的总数,与其他部门只统计“中央部门”有很大的区别,以此质疑国税总局“三公”经费太多,显然有失公平。

三公经费篇7

挤牙膏式的公开过程,显示了公开过程的艰辛,突破部门利益壁垒极其不易,更体现出到目前为止,对于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公开财政体制缺乏透明而公开的监督,更缺乏有效的约束。

目前公开的三公经费帐目较粗陋,只有2010年的决算与2011年的预算,极为简略,人们获知的有效信息不多,最多包括哪个部门在三公经费整体压缩0.4%的基础上比去年有所上升,哪个部门公布较早,哪个部门出国经费最多等等,公车消费屡禁不止等等,占据这两年三公总决算额的60%以上。

要从上述信息中得出科学而准确的结论几乎不可能,一些“清水衙门”的经费与实权部门的经费不具备可比性,只有把部门具有控制权的下属公司的成本收益结合起来看,只有列出具体的消费次数、购买车辆的台数,才能看出端倪。

对于不公开或者拖延不公开的部门缺乏有效的惩戒手段,是一些部门虚与委蛇的主要原因。

去年以来,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公开三公经费被提上议事日程。今年7月25至26日,全国财政厅(局)长坐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扩大了公开的范围,指出落实好部门预决算公开的主体责任,鼓励部门进一步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的内容问题在于,如果这些部门不报,或者瞒报,有什么处置措施?没有。

财政部某些滞后于形势的规定为不愿公布者提供了最好的挡箭牌。吴君亮先生诸人致力于推进公开财政体制建设,今年两会期间,上书国务院,建议移开目前的公共财政体制中的绊脚石――财政部于2010年3月1日颁布了财预[2010]31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目前的《指导意见》对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在某些方面十分不利。

首先,对于建设公共财政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于纳税人的知情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害。

《指导意见》的第三条(二)款规定,“对中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预算信息,可以不予提供。”这一规定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基本知情权。个人有权申请预算信息不是因为他有“特殊需要”,而是因为他具有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的“一般需要”,他是纳税人,公共预算与每一个公民的生产、生活都密切相关,他有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公民权利,怎能以没有“特殊需要”为由否定其知情权呢?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就以保密为名拒绝向纳税人公开财政信息。1997年国家保密局会同财政部等一些部门,出台了《经济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该规定指出:财政年度预、决算草案及其收支款项的年度执行情况,历年财政明细统计资料等属于国家秘密,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人员知悉,不得向社会公开。在2009年广州市财政局公开全部预算后,当时的上海市财政局答复要求公开的要求时表示,上海市2(109年度本级部门预算属“国家机密”,不能公开。

2110年4月,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一针见血,指出“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财政的管理者明白,如果预算彻底公开,他们谋求单位和个人利益的空间也会缩小,所以就以保密为借口来推延公共预算改革所以,预算公开改革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决心问题,是敢不敢公开的问题”。

没有预算公开,就没有纳税人参与共建的公民社会,就没有税收法治原则,更不可能有对于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管,其实质是把公众排除在治理之外,恢复官管民的传统非善治社会。

在《指导意见》中,财政部有推诿责任之嫌。

根据《指导意见》的第二条(一)款,明确预算公开主体为“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总预算、决算的公开,各部门负责本部门预算、决算的公开。”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既然已有本级政府所属各部门的预算,财政部门为何不可以将这些部门预算统一、集中地对公众公开?由财政部门公开本级政府部门预算既符合政府效率的原则,公众了解和监督也方便。

最后,公开的下限使信息过于粗陋、在《指导意见》的第二条(二)款中,“三要细化,一般预算收支预算袁和一般预算收支决算表的收支项目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收入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基本编列到款级科目”,这一规定的下限,使公众根本无法通过公开信息了解到实际内容。财政部门能够了解到的信息,对于公众而言,就是天大的秘密,为什么对公众如此不信任。

即便存在种种不如人意之外,我们依然要为三公经费的公开鼓掌,为科技部在4月的率先公开、为审计署的精确数据、为商务部的及时解释鼓掌,并且把眼光投向迟迟未能公开的部门――他们敢于抗命,不畏人言,是权力过大,还是过于害怕,不敢拿出手?关闭留学大门能够拯救美国经济吗?

去年,在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中,他提到,大批中国和印度的留学生在美国掌握世界先进科技,学成回国创办实业与美国企业和科研单位展开竞争他一再强调他要避免这种情况继续发生下去

当时听到这里,我不禁哑言失笑:认为这是政治语言,说说就算了关闭留学大门是无助于解决美国的金融危机和长久寅吃卯粮的过度消费。

但是,在今年本科签证一片光明之际,却有部分非常优秀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留学签证遭遇美国使领馆祭出的敏感专业大旗。对一些所谓的敏感专业实行保护,美国拒绝中国学生去读研究生或博士生看得出,过去三十年对中国开放的留学政策已经让美国政府悔不当初,现在开始适度限制外国留学生从事敏感专业的研究工作、这恐怕是美国在21世纪迷茫的又一例证。

谁是过去三十年人才竞争的胜利者’其实,过去三十年,美国吸引了一百多万中国优秀大学毕业生他们虽然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卓著,但是,美国绝对是在这场留学生争夺战中的胜利者之一他们无偿地获取了二十多岁、聪明、刻苦、任劳任怨的高级劳动者如果说,这些留学生为中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贡献巨大,那是因为:一、中国起点较低,进步比较容易;二、中国为留学归国人才创作了适度的发展条件,使得他们感到有归属感和成就感这些才是美国应该反省的,为留学生创造宽松的移民政策,增加基础加工业的投入。可惜,奥巴马政府没有时间去考虑长远的未来,杀鸡取卵应付眼前连任危机,竟然祭出控制人才输入的下策。

无可厚非,美国有权关闭自己的留学大门但是,这不仅不能解决过度依赖中国进口产品和印度服务的事实,反而会堵住获取优秀人才之路每年,数以十万计的中国和印度优秀大学毕业生,到美国大学学习,充当便宜助教和研究助理这对于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十分有利而且经济美国的科技进步与这些勤劳聪明的年轻奉献者密不可分。关闭大门无疑是自杀行为。

关闭敏感专业的说法更是说不通。没有大量留学生去发展敏感专业,美国本土的学生是

不是有足够的人才去发展敏感专业?这会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首先,这种敏感专业定义模糊,会使得很多优秀学生,由于担心拒签,放弃留学的念头第二,没有了中国和印度等国的研究生,科研一下子很难进行下去,美国大学受不了

第三,美国许多著名的高科技企业,没有了优秀的人才输入,事业也难开展所以,随着时间的推迟,美国使用敏感专业拒绝留学生的做法行不通这种关起留学大门的做法,实在不是一个上策唯有创造共赢的局面才会有利于美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

资源税改是大势所趋

近期,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简称《条例》)在业内流传根据《条例》,原油和天然气的资源税将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定率”,税率为5%―10%,而煤炭的资源税定额,将从原先的“每吨0.3元到5元”提高至“每吨0.3元到8元”与此同时,7月16日,国税总局办公厅副主任郭晓林确认,扩大资源税改革试点方案已上报至国务院。

随着国务院持续对控通胀传达信心,推动资源税改革也成为稳定增加国家税收的重要举措资源税试点范围的扩大,对于解决目前资源税价格倒挂,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环境的改善有着正面作用。不过,笔者认为,资源税改革的压力同样巨大,首先,中石油等央企巨头上下游产业链的垄断势力,使得目前资源税改革陷入利益集周的围堵中其次,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收矛盾,使得地方政府有一定的决定权,并希望最终获得相应利益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财政收入一直以远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递增的同时,财税体制改革却始终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与此同时,财税增收项目则继续扩张,造成国民收入分配越来越向国有和政策部门转移,经济结构转型徘徊不前从这点而言,资源税改革与税制改革的推进应该与经济转型相辅相成。

实际上,在6月初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意见》提出今年要重点在资源性产品价格、税收制度、垄断行业、金融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可以看到,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被排在了这几项工作的首位。

事实上,从近些年经济转型的需要出发,深化资源价格和要素市场的改革近几年一直都在提,但时机上总是摇摆不定考虑到电、油、水等资源品价格一直以来受到严格管制,且相关行业盘踞着巨型央企,今年要想在市场机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恐怕很难按照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国原油产量为1.89亿吨,如果从量计征,按照当前多数地区执行的每吨28元的标准来计算,石油资源税总额大约为53亿元,如果从价计征,假设按照国内原油价格每吨5000元来计算,以5%的税率,全国石油资源税每年将可达到472.5亿元,这无疑会遭到来自央企巨头的反对。因此,今年改革还是以改变价格为主。

一直以来,国内资源产品价格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低估,也为大量的两高一资行业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与此同时,诸如“计划电、市场煤”的错配,也催生了发电产能闲置、电力短缺的局面。但是,在通胀预期还没有缓解时,推出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增加通胀压力从政府政策的选择时机而言,在通胀走势趋于平缓的时候,有可能进行调价。这意味着,只要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资源产品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张将使得目前的通胀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中国将进入通胀相对较高的运行周期。

最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的税制改革问题。到目前,只有个人所得税做出了一些调整,整体税制改革却没有进展,而资源税改革将进一步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资源税完成307.63亿元,同比增长44.9%。与此同时,1―5月,油气资源税收入合计为21.09亿元,同比增长596.04%。由于资源税改革的核心是从计量改为计价征收,再辅以全国铺开,对政府而言,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同时,增值税扩大范围、消费税扩大范围、房产税扩大试点,都将为政府带来新的财源,一种积极的想法是,这些税收收入可使地方政府逐渐摆脱对卖地收八的依赖,并通过税收手段抑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从目前财政支出结构来看,大量收入都被用于基建投资,不仅造成这些投资产能过剩,还侵占了其他需要投入的民生保障项目的支出。因此,只有进一步推动财政支出结构转型,使得政府从投资逐利上进一步退出,最终回归公共服务项目的保障上毕竟,中国税收不可能无限制地高速增长,在货币政策因通胀问题难以放松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收入被税收拿去了一块,而税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低效率的投资上这样造成大量中小企业即使有竞争力,也无法进行升级,而居民消费也无法扩大。

总而言之,随着资源约束的进一步增强,推出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如果在推进税制改革后,在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如果继续保持原有的财政支出结构,那么期待通过价格调整倒逼结构调整的期望,就有可能落空,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可能进入到一个更加艰难的发展时期。

保障房下的房屋质量

“截至6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500万套以上,超过年度计划50%,比5月底增加了160万套,建设进度明显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开局良好”对于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进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如是评价。

齐骥透露的数字,显示了中国近期在保障房建设领域取得的可观成绩,但同时也引起外界的一些疑问:短短一个月内,保障房建设开工率从不足三成到过半,是否存在“开工率注水”?对此,齐骥解释说,建设进度的提升,主要与供地、资金等多方面的配合紧密相关,也与气候条件以及房屋建筑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有关,而非数字造假。

鉴于近年来各地政府对保障房项目建设的重视有目共睹,投入也大幅增加,我倾向于相信目前中国的保障房建设局面并非是建立在浮夸数字上的虚假繁荣。但是,即便在这真实数字下面,也有可能隐含着巨大问题。比如,在保障房工程的现状下,房屋建设的质量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如何避免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

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在媒体上,关于保障房质量出现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比如《扬子晚报》就曾报道,南京市某保障房小区房屋建筑质量低劣,一房主在门外喊孩子上学,敲了一下门就桶了个大窟窿,脆如纸糊;又比如,金顶阳光小区是北京市重点打造的保障性住房,但在最近的雨季中,却有居民的屋子漏雨,逢雨天必成“水帘洞”,而小区内路面也已经有多处塌陷,建筑主体也出现裂缝等问题;今年5月份,河北省住建厅对全省保障性住房质量安全进行了执法监督检查,结果显示,建设手续不齐全的项目占检查工程的10%,而在广西也爆出廉租住宅

楼工程使用“瘦身钢筋”的丑闻。

在经济适用房时期,由于保障房售价被政府限定,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往往在建设成本方面打主意,这导致住房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以致经济房几乎成了“低质量“的代名词如今的保障房变成政府主导的工程,与开发商相比,政府主导建设的项目有政策、资金、土地方面的优势,在房屋质量方面也该彻底扭转经济房带来的坏名声才是从现在看,保障房暴露出的问题虽多,其实还都是癣疥之疾的小事,一旦因房屋质量而造成重大事故,那将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件。

事实上,在保障房建设质量方面,各地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比如“保障房质量终身责任制”等,但在热火朝天的建设的态势下,这些制度能否起到实际作用还有待观察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7亿平方水保障房,但所有专业质量监督人员只有33000多人,人力明显不足,而保障房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各地又有片面追求数量、进度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各项质量监管制度还能否切买落实,颇令人担心

除了房子不漏雨、不裂缝这些“硬质量”之外,保障房是否宜居等“软质量”也不应被,忽略保障房是政府向市民提供的一种福利,但不能因为居住者享受了政府的补贴就在“宜居”上打折扣,更不能敷衍了事在很多城下,用于保障厉的土地绝对数目确实不小,但却都被规划在偏远地带,既无不经济也不适用,入住这些地方,低收入者们虽然有了一个避风避雨的小窝,但却加大了他们的生活成本,还减少了他们就近就业的机会,生活越来越边缘化,时间久了,保障房小区变成贫民窟,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味千拉面,面中的达芬奇。

“一碗汤的钙质含量更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类的数十倍。“常去味千拉面的消费者们对这样一份广告词一定不会陌生然而,近期有媒体爆出,味千拉面着力宣传的纯猪骨熬制的汤底竟然是用浓缩液勾兑而成的,营养价值只有其广告宣称的3%。味千拉面目前承认,汤底的确是由浓缩液来兑制而成的。

一般来说,一公斤浓缩液可以“还原”100碗汤,其成本仅几毛钱,而面的价格往往高达几十元,除开各种各样的必须成本,味千拉面的利润率是可想而知的。单就盈利比例而言,是非常吓人的。即便不敢说与卖白粉有得一比,但至少应该是一个获利超百倍的“有搞头产业”,无怪乎,味千拉面从1996年在香港开设第一家餐厅,1997年在深圳开设内地第一家味千拉面餐厅,到2001年年初,一共用13年时间完成了500家店面的布局。

去过味千拉面的人都应该知道,除了就餐环境和装面的食具花样要多一些之外,味千拉面,与各种小吃店里的拉面、刀削面、脍面及担担面、龙须面兄弟们,无论分量还是味道和质感,差异肯定没有他们的身价差异大,穷弟兄们大多还在几元左右一碗混日子的时候,它就以独领数倍甚至十倍以上的身价傲然于江湖,价格相差这么大,广大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骛,显见是有其独门绝技的。而它极富想象力和煽动性的“牛奶的4倍、普通肉类的数十倍”钙质的汤,想必应该是它最核心的吸引力之一,这就有点像独领的达芬奇家具在家俱界的竞争力是“原装进口”一样,而一旦这个核心价值受到质疑甚至失格被抓了现形,则整个形象就受到巨大损伤,如处置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在现代商业社会里,为产品寻找一个响亮的说词,给消费者一个购买产品的理由,越来越受到商家们的重视而一件产品的说词,说“卖点”也好,说“忽悠点”也好,说核心竞争力也好这种东西设计得好,产品以高出同类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价钱卖出去而细究其生产工艺流程及投入的成本,却并不是差异那么大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位烟草企业老总曾说:在中国,10元到100元价格区间里的香煳,生产成本相差并不是太大,但为什么售价差异那么大呢?就是因为给消费者制造的想象差异大了,消费者大多是在消费自己的想象。

三公经费篇8

【关键词】“三公”经费 资金 审计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压缩“三公”经费,控制政府机关运行费用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当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虽然有明显下降,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三公”经费开支变得更为隐蔽。如何审深、审透“三公”经费是摆在每个审计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三公”经费的内涵

“三公”经费是指通过财政拨款安排给相关部门及所属单位用于因公出国(境)、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和公务招待等方面的支出。“因公出国(境)经费”包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差旅费、伙食补助费、培训费、资料费及其他杂费等。“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包括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租用费、司机工资、燃料费、维修费、路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等。“公务招待费”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执行公务或开展业务活动需要合理开支的接待费用,具体包括在接待地发生的住宿费、用餐费、参观费、礼品费、烟酒、水果等。

二、开展“三公”经费审计的必要性

(一)“三公”经费是各部门和单位日常公用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前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公”经费的高低直接反映政府的行政运行成本、工作效率和清廉程度,涉及到社会风气、干部作风。开展“三公”经费审计,有利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也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提高政府的公信度。

(二)“三公”经费变得越来越隐蔽,必须通过审计手段还原真实面目

《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招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机关运行经费的预决算情况。但从目前情况看,各级政府部门普遍存在信息公开不够主动和不够规范的现象,面对信息公开的要求,或选择沉默应对,或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处理较大的“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并未落到实处。公开的“三公”经费只是一个汇总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公众无从得知,对于资金的具体用途,相关部门并未进行说明。对于这种现象,只有通过审计,才能反映出“三公”经费的真实面貌,让政府有关部门真正了解支出的实际情况。

三、有效开展“三公”经费审计对策

(一)因公出国(境)审计

在因公出国审计中,审计部门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一是执行出访审批规定的情况,是否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是否按批准的内容、日程、线路出访,有无擅自延长在国(境)外停留时间、改变行程路线、变更日程安排以及变相使用公款出国(境)旅游。二是重点检查因公出国(境)经费的预算管理情况,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安排出国(境)经费的问题。三是重点检查因公出国(境)经费来源,有无挤占、挪用其他公共资金,接受或变相接受企事业单位出资或补助,以及向下属机构、企事业单位或地方政府摊派费用。四是重点检查因公出国(境)经费核销情况,相关单据是否合规,手续是否完备,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团组人数、天数、行程、经费计划以及有关经费开支标准等报销经费,有无报销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开支和计划外费用。

(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审计。

公务用车审计要重点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车辆定编数量、实际拥有车辆数量及型号、车辆运行费用,分析车辆超编、车辆配置超标及运行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

在公务车辆购置的审计中,一要审查购置车辆是否取得《定编小汽车指标使用许可证》;二要审查车辆购置资金来源是否合法;三要审查是否执行了政府采购程序。

审查公务车辆运行费用时,要以运行总费用为依据,结合车辆使用年限、行驶里程等相关指标,分析每辆车的年运行费用是否合理,如不合理,什么原因所致。还要注意有无将加油费在其他公务费或差旅费中列支,以掩盖真实的车辆运行费用的现象。

(三)公务招待费审计

目前各单位招待费普遍存在金额大、真假难分、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在“三公”经费中公务招待费属于较难审计的项目。各单位公务招待费中除正常公务招待以外,还利用业务招待费做幌子,把拉关系、送礼等费用统统列入公务招待费,使招待费支出居高不下。因此,核实费用真实性是揭示公务招待违纪违规问题的关键,也是发现虚开发票套取资金案件线索的重要途径。

公务招待费审计除了审计业务招待费科目外,还要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关注大额办公用品开支。有些单位为了掩盖招待费较多的事实,把招待费以“办公用品”、“日用品”等变相开支,正常的办公用品费用都附有具体的购物清单,但这些变相的“办公用品”一般就只有购物发票;二是关注项目支出中列支的招待费。要认真审查项目支出的范围和内容,查找隐藏在项目支出中的招待费;三是关注往来科目。个别单位把应该作为收入的资金在往来科目挂账,并以此列支招待费,以达到掩饰招待费总额的目的;四是随会议费用报销的招待费。有些单位将一些招待费用混在会议费用中报销,隐瞒了招待费的真实性。五是关注食堂支出。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很多单位减少了在高档酒店的接待,转而在单位食堂进行公务招待,审计中应关注被审单位是否以补助职工食堂的形式列支业务招待费。六是关注乡镇政府征地业务费。乡镇政府往往以征地业务费的名义将部分公务招待费用混在其中报销。

审计机关应把“三公”经费作为审计重点,将其融入到各类型审计中,及时堵塞“三公”经费支出中的漏洞,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树立清正廉洁之风,从而不断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曹宇.《在“三公”经费审计中融入绩效理念》.《中国审计》.2014年第8期.

[2]陈丙欣.《行程单背后的秘密》.《中国审计》.2015年第8期.

上一篇:职工教育经费范文 下一篇:工会经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