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投资范文

时间:2023-10-05 16:26:06

资本投资

资本投资篇1

初步汇总测算,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之下,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规模会大幅增加,其中备受关注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有望在2012年4026亿元基础上增加350亿元,在2013年达到4376亿元,同比增幅约8.7%,略高于预期中的GDP增速。

通常,财政性资金具有引导和放大作用,它的增加会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进入,但具体的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则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私人投资的增长,受制于相关投资领域开放、投入产出回报预期等因素。

观察人士注意到,十报告首次提出“消费增长是基础,投资增长是关键”,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被高度肯定,而过去三年里,研究人员对投资过高的质疑从未中断。由于2013年为“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年,再加上项目投资周期和政府换届效应,2013年将再迎投资高峰,尤其是地方政府有较高投资冲动。

多家研究机构预测,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估计接近38万亿元,2013年则会达到4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1%。巨额投资蓝图之下,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将更为突出。

《财经》记者获悉,2013年的财政赤字有可能明显增加,据相关决策研究机构测算,全年财政预算赤字总规模预计会增加50%,达到1.2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和代地方发行的国债有望分别增加2500亿元、1500亿元,达到8000亿元和4000亿元。

另据央行此前讨论2013年工作报告时所涉及,占据社会融资一半左右的信贷资金,预计会由2012年的8.2万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8.5万亿元,增幅在13%左右。同时,会更多地利用诸如发行债券、股市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将社会资金向投资领域、实体经济转化。

与此同时,作为过去地方建设资金最重要的一个来源,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和整治力度加大,由此会加大地方筹资压力。现有筹资渠道能否支撑如此庞大的投资蓝图,尚待观察。而投资体制改革滞后,仍掣肘投资效率和投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亦不容忽视。

投资定盘

新年前夕,河北省辛集市发改局副局长崔忠良忙个不停,他一直在谋划全市2013年的节能改造投资项目。

据其介绍,节能改造项目主要包括楼房保温隔热、天然气改造等,2012年项目投资超过1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00多万元,其余为企业投资。

这类投资项目以企业投资为主,依靠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财政资金给予一定扶持。对于其他更具公益性、基础性的项目来说,财政资金投入会更多。

在崔忠良看来,2013年,不管是企业投资还是财政投资都将有较大幅度增加。

和往年相比,2013年各省(市、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将依然保持较高的速度,但是过去动辄增长30%甚至50%以上的局面已难再出现,各地经济增长依旧倚重投资拉动,但是已不再过度强调投资增速和规模。

贵州省属于投资增速较高的省份之一。2013年贵州省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而2012年拟完成的目标为7650亿元,两相比较,2013年增长了31%。仅从速度上来看,仍然偏高,但是和2012年50%的增长目标相比已下降许多。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对《财经》记者表示,2013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将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8%左右。

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在制定2013年投资目标时,亦留有较大调整空间,2013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要求确保增长15%以上,力争增长20%,全社会投资总量突破2万亿元。

近年来,东部地区投资增速均低于西部地区,投资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下降,2008年以前东部11省市占全国50%以上,2009年开始逐步下降,目前约为47%。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认为,东部地区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投资量仍然较大,同时东部地区更为富有,项目建设所需资本金不同于中西部地区需要国家补充,所以虽然东部地区投资增速和在全国的比重在下降,但是它的份额仍然最大。

中国社科院预测,2012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1万亿元,同比增长20.4%;2013年预计增长19.9%,达到44.99万亿元。中国投资协会预测,2013年投资将增长24%,投资总额将超过45万亿元。综合多家研究机构数据来看,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比2012年增加近8万亿元。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201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研究报告认为, 2012年三季度国家发改委审批多项大型投资项目以刺激经济增长,这些大型项目的审批有助于拉动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上升。该报告预测,2012年末固定投资将反弹至20.7%,2013年上半年投资将提高到22%,下半年增长将有所放缓,全年达到21.6%。

在投资总规模中,有一部分项目在财政支出中列支,由各级发改委负责项目申报、审核、资金分配,即常说的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根据2010年和2011年统计数据测算,这部分资金占总投资4.7%左右,虽然份额很小,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投资全局。

备受瞩目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历来是各省市竞相争夺的焦点。以青海省为例,2012年从国家发改委争取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135亿元,较上年增长42%。《财经》记者获悉,2012年国家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4026亿元,2013年有望在此基础上增加350亿元,达到4376亿元。

2013年之所以有“投资重来”之意,主要是保持当前宏观经济的平衡格局。“如果投资率大大低于储蓄率,像2007年最高的时候达到10%,意味着GDP的10%是借出去的,没有用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会暴露一系列问题,比如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泡沫等。”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对《财经》记者表示。因此,按照一定的储蓄率安排投资率,以及考量“三驾马车”之间的拉动效率,才能确保2013年宏观经济的平衡运行。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七个季度处在下行状态,从2011年一季度的9.7%跌落到三季度的7.4%。因此,稳增长仍然是2013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之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对《财经》记者表示,要实现经济增速止跌回升,除了要努力扩大消费外,增加投资是一个比较快的手段,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实际上,2012年经济增长下滑较快的主因之一,是由于投资下降过快。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更多靠投资,历史上投资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1993年,当时达到61%的投资增长速度,很长一段时间,每年的投资率大多在30%以上,而到2012年9月全国投资增长20.5%,显然跌入一个低水平。

投资重点

规模巨大的投资投向何处,一直争议不断,重复建设和低效率,是外界的主要担忧因素。

2012年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透露,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三农”、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欠发达地区等领域。这和2012年并无太大区别,但具体行业的资金安排上,相关人士认为,必然会有所调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告诉《财经》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到打基础、惠民生、立长远的一些投资。在投资项目设定上,由于害怕政府换届以后(地方)政府又搞很多投资项目,所以在投资项目上会有限定。”

记者采访的多个研究机构分析,围绕“新四化”的投资将是2013年的投资重点,诸如节能环保、轨道交通建设、智慧城市、医药、航天军工、文化传媒等领域以及智慧城市、4G、三网融合的技术创新等投资机会。

资金安排重点倾斜领域中,投资最多的仍是“三农”,今年安排资金1529亿元,比2012年增加173亿元,投向主要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亦会加大粮食、种子、节水灌溉等的投资力度。

围绕“扩消费”的投资目前已经引起一些投资机构的关注。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2012年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说,为扩大内需,2013年要促进消费升级和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这意味着新的投资机遇。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今年安排资金365亿元,比去年增加54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西部铁路、中西部支线机场、进藏公路、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石油储备二期工程、煤矿安全改造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镇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也是重点。据了解,今年安排资金591亿元,继续支持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另外还包括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建设安排资金506亿元,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安排资金475亿元,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结构调整安排资金329亿元,中央本级建设和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453亿元等。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包括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在内的十多个部委共同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编制完成,即将对外。据称,此《规划》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将拉动40万亿元的投资。

一些地方政府已在制订对策,投资热情高涨。据记者了解,2012年底,包括福建、云南在内的多个省区都出台了城镇化体系建设规划方案,高调城镇化目标。

而其背后,也意味着巨额的投资。

不过,面对即将来临的投资新潮,一些学者预测:随着政府换届,可能开启新一轮的投资周期;投资体制改革滞后将制约投资增长和投资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又可能投资一些不该投的项目,造成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交错的乱象,盲目投资,乱上项目。

2009年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后遗症尚未完全摆脱,投资拉劝经济的老路屡屡为人诟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十后会出现投资打头的经济增长现象,但本轮投资周期中投资结构会发生变化,由政府引导的投资将更多地投向民生事业、生态建设、城镇化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认为,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盘子太大,比如地铁和机场,即使是不盈利的支线机场和地铁,各地也是拼命上项目,将其视为城市的门面、招商引资的条件。“按一般规律,一个半小时高速公路能够到达的地方就没必要再修机场,因此像威海、青岛、烟台三地只需一个机场就够用,但实际上三个地方却各自修了机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汪德华表示,现在“城镇化”的概念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进去,很多地方即将掀起投资热潮,其中存在隐忧。

徐诺金说,投资的主体结构是历史形成的,演变到现在有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当然从下一步改革来讲,确实是优化投资的主体阶段,用以优化投资投向结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亦表示, 2013年投资结构方面,政府可能在可控制的投资安排上斟酌考究。

据悉,2013年的投资模式将可能调整。针对地方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可能出台对政府投资的绩效评价机制,并注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减少政府投资、增加社会投资、创新投资模式。

而一位银监会官员表示,“2013年将更加强调投资的拉动系数。”

“有了2009年的投资过程后,这一次发改委在项目的审批和项目投向上都是相当审慎的。”中信银行总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解释,“发改委新一轮的投资刺激计划侧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包括着重于绿色产业和各行业的科技创新,在内涵和质量上与2009年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不同。国家每批一个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是保证每一笔投资、项目能够不仅在经济运行短期、中期发展起基础作用,有质量保障,还要严格杜绝投资成为一种权宜之计。”

钱从何来

在数十万亿元的投资总规模背后,是巨额的资金来源。2013年各级政府如何筹措这些资金,支撑2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呢?

在国内经济形势尚不乐观、企业效益走低,以及地方融资平台再临整治等不利因素下,地方政府的资金筹措压力将会更大。

从财政资金来看,2013年将扩大财政赤字已无悬念。

国税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对《财经》记者表示,2012年财政收入增长较慢,而新一年的财政支出又很难压下去,与此同时还要坚持结构性减税。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中央决策层下决心增加4000亿元赤字,以保证在不削减支出的同时,将该减的税减下去。

《财经》记者从多个消息源获悉,2013年的赤字规模有望达到1.2万亿元,赤字率也将从去年的1.5%增至2.1%左右。预计,新增4000亿元赤字中,中央财政赤字规模新增2500亿元,地方国债新增1500亿元。

亦有学者反对“扩赤字”,中国的投资并不像日本、欧美国家那样低迷,目前情况正相反,中国社会投资的积极性较高,这种情况下再去扩大政府的负债来刺激经济没有必要。

从信贷资金来看,2013年货币供应量增长将会维持2012年水平。2012年新增信贷资金为8.2万亿元,M2增长13.8%,2013年预计会增加到8.5万亿元,增幅在13%左右。因此,今年货币政策的总体环境不会比去年差。

郑新立表示,“要提高投资拉动系数,改革金融体制释放资本潜力势在必行。”目前中国银行业的金融总资产超过120万亿元,金融资本存量如此之大,却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需要资金的企业拿不到钱,不需要资金的企业,银行却把贷款送上门。

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从2012年的情况来看,在整个的融资结构里,银行信贷占比降到50%左右,说明很多是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转化成社会融资,比如股市融资等,从而促进整个社会资金向投资领域、实体经济转化。

“投资的边际收益是在下降的,银行贷款是非常谨慎的,同时要守住银行不发生金融危机的底线,这样一来,基础设施建设很大一块资金需要债券直接融资来投资。”祝宝良认为,发行债券和地方融资平台是两大主要资金来源。

2012年全国企业债发行规模超过5000亿元。张汉亚预计,2013年不会低于这一数字。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一位官员曾在一次内部研讨会上表示,在企业债发行的审批思路上,把债券分为三类:一是绿色通道类,主要是针对保障房项目和国家重大项目;二是重点支持类,包括中小企业集合债、节能环保相关和民生支持相关类;三是非上述两个类别的债券,则走正常程序。

虽然中央有意加大对投资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扩大了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和信贷规模,但是对于有着强烈投资冲动的地方政府来说,能否筹集足够资金仍然是个巨大的疑问。这其中主要的担忧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

按照《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不允许存在赤字,实际上大部分投资资金并非来自预算内投资,而是地方融资平台利用土地抵押担保贷款,或发行债券。

和以往不同的是,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已大不如前。其一,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偿还高峰期来临,虽然部分获得银监会展期许可,但是还款压力实际上并未根本解决;其二,中央对地方融资平台整治力度加大,导致融资环境趋紧。

央企旗下一家信托公司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2012年上半年各家信托公司跟地方政府项目都非常多,大约70%以上都是投融资平台的项目,下半年也没少做。

信托公司看中的不仅是地方融资平台能够支付高利息,更看中其政府背景、信誉好,投资的项目除了有土地抵押担保外,还有财政承诺、人大决议做隐性担保,因而认为这类项目无太大风险。

这其中,信托公司(或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地方政府各取所需,在发债、银行贷款等正规融资渠道之外,新创出另一条隐蔽的融资方式。但是部分地区、个别投资项目违约风险极高。

2012年底,财政部、发改委、央行和银监会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通知指出,最近有些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有抬头之势,如违规采用集资、回购等方式举债建设公益性项目,违规向融资平台公司注资或提供担保,通过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违规举借政府性债务。通知全文出现16个“不得”,足见形势之严峻。

民间投资机会

2012年前11个月,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1.8%。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投资热潮中,民间投资能从中分得几杯羹?

一些专家建议,如果“扩赤字”空间有限,政府应该通过结构性减税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

专家预测,2013年另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民间投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介绍说,这会是2013年重点强调的一个方面,要把“玻璃门”打碎,把“弹簧门”拆掉,扩大民间投资。

自2007年以来,湖北省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提高近30%,但投资仍集中在工业、房地产开发两大领域,分别占民间投资的55.6%和22.9%。

湖北省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动民间资本进军垄断行业,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金融、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组改制,以直接投资、特许经营、股权融资、融资租赁、BT、BOT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力争2013年民间投资占比提高2个-3个百分点。据了解,今年湖北将确保完成投资增量3000亿元以上。

张汉亚认为,民间投资目前占比较大,并非意味着目前民营经济的投资机会有多么大的突破,主要还是由于民营企业数量太大,加起来占比就大为增加。民间投资很难进入大的机场项目,能进入高速公路项目的也是和地方政府合作投资。

据悉,民营经济要进入垄断行业,首先企业资金量要足够大,还要具备一定竞争力。现在民间投资铁路项目很谨慎,“一进入易赔本”。

铁道部公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这是近年来,铁路在引入民间资本问题上开放程度最高、内容最具体的一个实施细则。从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铁路企业改制重组等各方面,对民间资本开放。但意见的出台,是否意味着能打破铁路行业垄断,激发民间资本促进铁路系统改革的活力,有待观察。

2005年的“非公36条”和2010年的“新36条”公布之后,国家又提出很多关于改善民营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2012年各个部门又出台“新36条”相关配套细则。这些政策有望在2013年逐步落实,特别是民营经济进入垄断企业等方面。

目前已经能看到民资进入铁路建设领域的例子,比如蒙西到华中的煤运专线,投资估算1540亿元,民间投资占比接近20%。这被视为一种新趋势。

在多位研究人员看来,政府投资应该起补位作用,即民间投资收缩时,主动补上。但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民间投资积极性很高,这种情况下,再去扩大政府负债来增加建设投资、刺激经济值得商榷,政府应更多地通过税收(如结构性减税)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

一些学者甚至建议,既然平台和国企资金压力沉重,投资主体应该会逐步转向私人部门,比如铁路、金融系统对私人部门的开放。

资本投资篇2

【关键词】 DEA-Malmquist指数法; VRS模型; 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

一、引言

无论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还是以欧文·费雪、西奥多·威廉·舒尔茨等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理论,都阐述物质投资和人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哈罗德和多玛在对凯恩斯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增长理论;20世纪50年代,罗伯特·索罗将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外部因素纳入其中,创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但是,该模型仍然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等同化。之后,罗默提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技术水平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引入模型。卢卡斯则首次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区别对待,提出人力资本溢出模型。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Adrian(1998)运用匹配模型、帕累托最优原理对双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进行分析。王金营(2005)在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基础上构建有效劳动模型。Ding(2008)运用贝叶斯模型分析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刘军等(2012)运用DEA方法,以全国29个样本省份为实证对象,构建区域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区域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评价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建立VRS模型,结合河南省域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分析提高河南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利用率的途径。

二、理论与方法

(一)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由Charnes,Cooper(1978)首次提出,它是纯技术性、非参数的,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变量的输入与输出。Charnes,Cooper最先创建规模报酬不变的CRS模型,Banker,Charnes and Cooper(1984)在此基础上,提出规模报酬变化的VRS模型。对于DEA有效性的评价可以表述为:

在DEA的CRS和VRS模型中,相同的是都测算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不同的是VRS模型是对CRS的改进,其中分析计算了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为:θC=θV*θS。

(二)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由Malmquist(1953)首先提出,1982年,Caves,Christensen和Diewert将Malmquist引入DEA中阐述经济理论中用指数来测算投入产出效率的方法。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在选用DEA模型时,选取固定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作为投入指标,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产出指标,具体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1978—2012年》(表1)。

本文选取河南省1978—2011年间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的效率。

1.地区生产总值(GDP)

由于统计年鉴上所给出的名义GDP是按照当年价格水平计算,因此,将名义GDP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从而得出各年地区实际GDP。

2.物质资本投资

物质资本投资是指在各行业的固定资本投资情况,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来替代。对固定资本投资存量的计算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公式为:Kt=Kt-1(1-δt)+It。为了消除长期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采用1978年不变价换算。此外,考虑到固定资产折旧,设定折旧率为9.6%(张军等,2004)。

3.人力资本投资

本文中采用教育年限法对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估算,计算公式为:。其中,Ht代表总人力资本存量;HEit代表第t年i层次学历的人数;hi代表i学历水平劳动者受教育的年限。对受教育年限的界定,采用河南省各学历获得年限,大学及以上为16年,高中为12年,初中为9年,小学为6年,文盲半文盲为1年。

4.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

运用相关性矩阵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抽取三个因子,检验结果KMO值为0.721,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153.240,显著性水平Sig=0.000

5.变量相关性检验

为了减弱变量间的异方差和增加结果的准确性,对1978—2011年间GDP、物质资本总量和人力资本总量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GDP、LNMI、LNHR。

由表2可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5和0.431,分别属于高度相关和低度相关。由表3可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和0.983,属于高度相关,因此,两组数据均符合DEA模型使用的前提。

(二)静态效率分析

在运用可变规模报酬BC2模型进行分析时,在产出导向型前提下,纯技术效率可以反映出政策的合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由表4可知,郑州、平顶山和济源的纯技术效率θ=1,且S+=S-=0,DEA单元有效,DMU位于生产前沿面上,这意味着每增加(减少)一个或多个单位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产出相应就会增加(减少),说明这三个地区的投入产出效率最高。

开封、洛阳等14个地区DMU属于轻度DEA无效单元(0.8≤θ

新乡和信阳的纯技术效率分别为0.736和0.683,综合效率为0.734和0.679,DMU属于中度DEA无效单元(0.5≤θ

从规模效率来看,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效率为1,规模报酬处于最佳状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投入,相应就会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出,因此,应当保持当前各行业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规模。

然而,南阳地区规模报酬处于递减阶段,应当缩减投入规模,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率和加大对劳动力技术培训,以促进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事实上,南阳地区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因此,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水平迫在眉睫。

另外,其他地区则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因此,应该继续加大对上述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而其他处于规模效率递增状态的地区,其中又包含两种情况:一是S-1=0,松弛变量人力资本投资为0,表明开封、鹤壁、新乡等13个地区劳动力没有剩余,需要继续加大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提供更多的岗位来吸纳劳动力就业。二是S-2>0,松弛变量人力资本投资大于0,这意味着开封、鹤壁、濮阳、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8个地市虽然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但是存在人力资本投入过剩,因此,需要物质资本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综合来看,河南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综合效率为0.889,属于轻度无效,无效的原因是由于平均纯技术效率和平均规模效率都处于轻度无效状态。河南多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开封、鹤壁等8个地区出现劳动力剩余,因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搭建信息公布平台和渠道,统筹劳动力就业,引导剩余劳动力向其他城市转移。另外,河南省多个地区不但需要在人力资本和物质投资技术效率方面提升,还需要在规模效率方面有所提升。

(三)动态效率分析

从技术进步角度来看,长期表现为技术进步,绝大部分技术水平进步指数超过1,说明从t年到t+1年处于进步状态。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来看,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6年,1990年,全要素生产指数小于1,下降的原因在于技术衰退。其余年份的全要素生产指数都超过1,提升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从1978—2011年全生产要素指数的四分位分布来看,只有不到25%的数据小于1.0018,剩下75%的数据大于1.0018(表5)。

从规模效率指数来看,1978—2011年间的规模效率指数均为1,可见,河南每年经济整体发展的规模优势基本达到。同时这也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执行有效。从纯技术效率来看,1978—2011年间,纯效率指数均为1,说明历年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的效率相当(表6)。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34年来河南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态和静态分析可以发现:一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吸纳河南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出路之一;二是除开封、鹤壁等8个地区出现人力资本剩余和南阳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外,河南还有多个地市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而这些地区DUM综合效率表现为轻度无效或中度无效。

第一,推行培训费用比例分摊制。采用资助、减免或自由选择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从提高人力资本价值积累的角度来看,教育投资是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河南农业人口比例为59.4%,对于低学历的农村劳动力而言,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若单纯依靠农民自身进行教育投资从而实现技能改善则效果不佳。因此,一方面政府可以分层次、分对象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费用补贴。对于基础性的技能,采用政府出资、个人免费方式;对于农村生产生活中紧缺的职业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进行资助,被培训人凭借取得的相应技术认证登记后,进行费用减免。对于自我素质与技能提升的农村劳动力,在费用补偿方面个人需要承担比重适当增加。另一方面,加大私人基金对于教育的投入,补充政府教育投资经费的不足,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改善受教育条件。

第二,设置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平台。从表4可知,各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因此,首先需要从乡镇、县、市、省四个层面设置就业信息服务点,将就业工作基层化,尤其是重点依靠乡镇一级的就业服务站。其次,就业服务信息工作日常化。通过就业服务点及时就业需求信息,促进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再次,就业工作和谐化,既可以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又可以引导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还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社会的和谐程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及完善城乡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净流出状态。从城镇高层人力资本转移来看,高层人才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趋势明显,而高素质人才的专业创新能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需要从城镇、乡村层面完善居民医疗保险水平,完善社会各项配套福利保健制度,吸引更多高层人力资本流入。

第四,培育农村市场。首先,加强科研的投入,按照省、市、县、乡四级设立科研项目,鼓励农民农业技术创新。其次,在基层乡镇加强对农民提供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的服务,主动定期向农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咨询与服务,提高农业规模化和科学化;帮助农民设立产品销售网络与平台,减轻信息不对称对农民销售收入的影响。最后,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到农民收入提高方面入手,满足农民的效价,提高农民期望值,逐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向第一产业中的服务业转移。

【参考文献】

[1] Adrian M.Masters.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in Human and Physical Capital in a Model of Bilateral Search and Bargaining[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8,5(39).

[2] 王金营.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核算[J].中国人口科学,2005(3):63-68.

[3] Ding, S., Knight,J.Why has China Grown So Fast The Role of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R].University of Oxford,Department of Economics,Economics Series Working Papers.2008:414.

[4] 刘军,常远,李军.区域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东岳论丛,2012(5):154-157.

[5] Malmquist S.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Surfaces[J].Trabajos de Estatistica,1953(4):209-242.

[6] Caves D W, Christensen L R and Diewert W E.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Output and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s,1982(50):1393-1414.

[7]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资本投资篇3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猛,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暂时闲置资金。从国外保险业发展经验来看,保险投资是保险资金运用的较好方式,资本市场已成为保险投资的重要场所。当前,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逐渐成熟的外部环境下,加强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结合,将成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又一有效渠道。关键字:保险投资、资本市场、外在动因一保险投资及其发展动因保险投资是保险公司在组织经济补偿和给付过程中,将积聚的闲散资金合理运用,使资金增值的活动。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由资本金和保费收入构成,其中可用于保险投资的基本上是资本金、准备金〔按比例从保费收入计提〕和承保盈余三部分。由于保费收支所存在的时间差和数量差,使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暂时闲置资金,为保险资金投资创造了可能;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及自身职能的履行,使保险资金投资成为必然。(一)保险投资发展的内在动因1.保险投资可以减少保险市场因竞争加剧,而导致保险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下降的程度。保险公司的业务大致分为两部分:承保、投资。从发达国家成熟保险业的情况看,承保利润为基本持平或亏损,主要作用是吸纳资金;而投资利润决定了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在1975~1992年间,除日本和德国以外,其余几国平均承保利润均为负数,保险公司主要利润来自投资收益。如表1:表11975~1992西方六国承保盈亏率和投资收益率平均水平一览表单位:%项目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瑞士承保盈亏率(盈亏/保费)-8.20.330.51-11.62-8.72-8.48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保费)14.448.488.7213.0113.2911.55资料来源:《证券时报》1999年10月29日2.保险投资可以加快保险资金积累,提高偿付能力。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由资本金和公积金构成。保险投资获得的利润,一方面可以按比例计提公积金,成为保险公积金积累的间接源泉,提高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做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在保险公司认许资产和负债之差不满足保监会要求的数额时,保险投资利润的一定余额可以转为扩充资本金,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壮大提供了资金准备。3.有效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过高的费率,无疑会影响投保人的投保积极性。通过保险投资活动,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赢利能力,为降低保险费率提供物质条件。这样既能发展壮大保险企业自身经济实力,提高其收益,也能降低保费,提高保险企业市场竞争力。(二)保险投资发展的外在动因——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得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以及股票发行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使保险投资有了更多可选择的客体;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占有率也稳步上升,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不仅了扩大的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还降低了资本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

二、我国保险投资现存的问题我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了平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保险业资产总额为9122.84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忧亦存。投资收益率下降是保险投资中最突出的问题。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表现:第一,保险可用资金的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矛盾突出。从国际保险市场看,保险投资采用了多种保险投资方式,具体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安全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使得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投资方式,按照收益性、流动性的要求和原则对基金进行投资组合。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同业拆借和保监会同意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虽然保险基金能进入国债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但受到交易品种、交易额、交易环节及市场本身发展程度的制约,难以进行现券交易,缺乏流动性,也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第二,保险资金利用率低且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投资结构不合理。在发达国家,保险投资率一般位于80%以上,寿险的投资率可达到97%。以美国为例(见表2),而我国保险投资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限于银行存款,资金投资运用率很低,结构单一(见表3)。表2.1993-1997年美国寿险公司资产分布状况单位:%年份债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不动产其他资产199360.620.939.713.712.54.22.96.1199461.120.440.714.511.14.42.86.2199559.619.140.517.39.94.52.46.2199658.917.641.319.59.14.42.25.9199756.915.841.123.28.14.11.86.6资料来源:lifeinsurancefactbook1998,P108-109表3.1999-2003年中国保险公司资产分布状况单位:%年份银行存款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其他投资199951.049.037.00.811.2200048.651.337.75.38.3200153.047.021.85.719.5200254.745.320.05.619.7200352.143.816.05.322.5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经整理得到1.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3-1997年这5年间,美国寿险公司的投资中,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达70%。其中,政府债券在投资比例中呈减少趋势,股票和公司债券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抵押贷款比例下降,保单贷款和不动产保持稳定。1997年,资产结构比重依次为:公司债券、股票、政府债券、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2.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保险投资所占比重不到50%。在保险投资中,国债投资的比重较大,在投资比例中呈逐年减少趋势;证券投资基金比重较小,基本保持稳定,其他形式的投资在逐渐增加。3.两表对比分析可见,美国寿险公司以证券投资为主;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仍以银行存款为主,占其资金运用的一半以上。这种保险投资结构使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与国外产生很大差距:美国、英国等西方保险公司1975—1992年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在8%—12%之间;而2002年我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仅为2.97%,投资收益率很低。由于资金无法充分利用,巨大的资金余额正处于低效益的空转状态。同时,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比例过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比重过小的投资结构,也不利于保险资金分散投资风险和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第三,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严重不匹配。资产与负债的匹配一般是指投资资产与对投保人负债之间期限结构的配比关系,包括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等。资产匹配的最基本要求是构造一种资产结构,保证在任何时候资产的现金流入与负债的现金流出相对应。如果这种对应不能实现,就会产生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风险,导致保单偿付发生困难或资产预期收益受到影响。寿险资金一般具有保险期限长、安全性高等特点,因而在我国现今这部分资金比较适于投资长期储蓄、国债、房地产等。财险资金期限相对较短,流动性要求较强,比较适于同业拆借、股票投资等流动性强、收益高的投资品种。目前,由于我国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使得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第四,保险公司资金受到银行利率影响,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由于我国保险投资中利率产品的比例过大,利率变化对保险投资收益影响很大。尤其是近几年来,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银行存款利率,使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高于存款利率。目前5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88%,而保险资金平均成本高达6.5%,保险资金大量存于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利差损。这使得我国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三、充分利用外在动因,使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结合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保险投资,从各国保险业的投资结构来看,证券投资在保险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本市场成为保险投资的重要场所,保险投资也成为联系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纽带。(一)我国已从宏观层面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保险投资的渠道狭窄,限制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也影响了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从各国保险监管机构对资金运用渠道的规定来看,一般对保险资金入市的限制比较宽松。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践看,我国也正在开始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1999年10月,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间接入市。根据当前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规模,确定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规模为5%。新《保险法》将原法第104条第三款,修改为第105条第三款“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公司以外的企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留下了空间。2004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表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方向和趋势已非常明确。(二)资本市场提供多种信用形式,为保险投资结构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而资本市场上多种投资工具的选择,使保险投资可用空间增大。保险投资在资本市场上可选择不同期限、不同性质、不同风险和收益的证券组合。既能满足不同性质和期限保险资金的需要,达到资产负债匹配;又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结构,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三)保险投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保险业务的特性使保险公司拥有大量的长期稳定的投资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业通过吸收长期性的储蓄资金,并按照资产匹配的原理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实行集中使用,专家管理,组合投资,可以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即增加了资本市场资金供给,又刺激了资本市场筹资主体的资金需求,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规模。保险公司通过承购、包销、购买参与一级市场的发行和做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二级市场的流通,以其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经常性的调整投资资产组合,实现受益最大化。这不仅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削弱投资者操纵市场的能力,降低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且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市场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资本市场发展和保险投资收益提高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总之,中国保险业要发展,不仅要发挥好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还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好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把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业务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加大保险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力度。资本市场要利用保险投资的有利条件,盘活资金,产生效益。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最终达到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双赢”的目的。参考书目:《新形势下的保险资金运用:开放与投资安全》作者:张洪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年6月第1版《现代保险企业管理》作者:董昭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作者:魏巧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

资本投资篇4

【关键词】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比较

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本对改善自身福利的重要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利用目前现有的统计指标,可以把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这三类支出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从1990年到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4.91%和16.69%。虽然城乡居民的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增长都比较快,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下面就以1990年以来主要年份的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数据为基础展开比较分析。

一、新疆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证分析

1.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单位:(元、%)

2.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

以上两表资料均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6版,表中比例指三类人力资本投资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例

3.人力资本投资的倾向分析

根据1990~2005年主要年份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的数据。排除物价等因素,以绝对收入假设理论为基础,分别构造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倾向函数,其中城镇人力资本投资定义为URCI,农村为RRC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RUI,农村为RRI。

通过运用SPSS12.5软件分析得出如下函数:

城市:URCI=-416.842+0.307RUI

(-2.224)(10.079)

农村:RRCI=-153.741+0.247RRI

(-4.320)(12.600)

一元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很好,分别是0.935和0.958,并通过了T检验。从人力资本投资函数来看,城市居民收入每增加一元钱,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将增加0.307元。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一元钱,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0.247元。

二、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呈现出以下特征:

1.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人力资本投资数量的平均增长速度城镇低于农村(城镇19.85%,农村26.62%),可见在投资的重视程度上,农村居民一点也不比城市差。尤其是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平均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高出12.22个百分点。

2.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对差距依然很大。从2000~2005年这六年的数据来看,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总量之比达到5.077,也就是说这六年来城镇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居民的5倍多,而城乡的收入差距是3.403,从这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比例大于农村。从人力资本投资的倾向分析中也可看出城市居民投资倾向大于农村。

3.从投资结构上看,城镇投资中,增长最快的是交通通讯投资,平均增长率达到27.41%,其次是医疗保健的22.42%、文教娱乐的15.26%。农村的投资中,增长最快的也是交通通讯投资,平均增长率为27.13%,高于医疗保健的22.55%和文教娱乐的19.49%。

三、造成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原因分析

1.收入差距是造成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差距的主要原因。城镇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占消费支出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这种差距主要来自于城乡收入的差距。

2.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平均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尤其是文教娱乐支出方面。

3.在交通通讯及医疗保健支出上,由于近几年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以及通讯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乡居民的在这一领域消费增长。医疗保健投资的增长说明农民的医疗保健意识增强,与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也有关系。但仍需要注意的是,城乡之间的社会福利相差很大,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村居民的负担。

四、对策建议

下面就缩小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差距,逐步实现其均衡发展提几点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下转第24页)

(上接第16页)

1.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同时由政府出面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引导鼓励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辅之以配套的激励措施,加快其人力资本积累速度。

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的公共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机构,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1.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增加农民的收入。如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等。

2.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和壮大小城镇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政府要采取措施积极地发展小城镇经济,为农村居民增收创造好的经济环境。

3.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各行业人才去农村发展。人力资本的注入可以使知识和技能在农村产生传播效应,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带动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汉通.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性比较[J].统计观察,2005,(11).

[2]陈燕武,翁东东.福建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比较及对策建议[J].泉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3).

资本投资篇5

关键词投资决策投资期权

将期权理论引入资本投资决策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关注。但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国内学者大多否认以NPV法为核心的传统投资决策方法,而从其他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近年来国外学者却并不完全否认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而是将其与期权理论结合,对其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本投资决策问题。这种改进方法的关键是确定基于期权理论的资本投资决策准则。本文将利用资本投资决策的期权特性来对投资决策重新进行评估,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1现阶段投资决策的特征分析

1.1投资的不可逆性

所谓投资不可逆性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不可能在不遭受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专有性是造成投资不可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资本所形成的资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专有性,而专有性资产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较差。换言之,这些具有某个企业或行业特性的资产很难为其他企业或行业使用,投资后很难收回而变为沉没成本。现阶段投资的不可逆性更加突出,每个企业都想开发出具有市场独占性的产品,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产品往往是以前是市场从未出现的,对其的投资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新产品的开发一旦失败,其投资不可收回也就不言而喻了。例如:银根紧缩可能使国内外投资者无法出售资产以收回他们的资金。

1.2投资的可推迟性

所谓投资的可推迟性是指投资项目在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内可以被推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投资机会是可以选择的。多数投资选择并不是那种“nowornever”的机遇,即“要么现在投资,要么永远不投资”。这是说投资者在投资时机上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投资者可以推迟行动以获得有关未来的更多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某项投资存在可推迟性,则在面临外生风险的情况下,企业就可能通过推迟现在的投资以期获得更多的收益。

1.3资本的未来回报是不确定的

理论上,确定性是指投资者知道其投资在将来的所得回报或收益的概率为1的情况。因此,在严格确定的概率意义上,不确定性是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可能发生的价值状态的联合。一般地,不确定性有两个方面:“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就不确定性变量的性质角度而言,可把不确定性分为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不确定性。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与经济的总体运行(产业价格、运行成本)相互关联。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与经济行业的总体运行不存在相互关联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由决策过程内生的。不确定性主要产生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在作投资决策时,对投资回报的任何估计总是不精确的。投资的这种不确定性与期权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一般来讲,投资的不确定性越大,期权的价值就越大。

2投资决策的期权特性

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期权最核心的特点是,期权持有人有选择买或卖的权利,而并非义务。换言之:期权最后是否被执行,完全取决于持有人,如果最后不执行,其最大损失仅以付出的权利金为限。公司得到一个投资机会如同拥有一种购入期权,它拥有可选择在未来某个时间购入一项资产的权利(但不是义务),以求从项目中获得利润流的权利。因而,投资决策权类似于金融市场中的期权。其中,企业为获取某一投资机会,需先期进行可行性研究、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资本投入等,这相当于支付的期权费。企业在已获得这一投资机会后,就拥有了选择投资或放弃投资的权利,即相当于拥有了买方期权。企业可以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投资,即相当于行使期权,此时投资机会具有的价值就丧失,转化为投资的成本,而最终获取的投资收益则可能很大。企业也可以在不利的条件下不进行投资,即相当于放弃期权,损失的也只是已支付的期权费。

3基于期权理论的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理念的比较分析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是指以净现值(NPV)法为核心、根据NPV大小判断一项投资计划是否可行的一系列方法的统称。它是目前国内外投资决策所普遍采用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一旦NPV非负,项目即可投资;反之,则投资不可行。

举例说明:假设一个投资项目投资额为110万元,1年后,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有两种可能性:市场向好为180万元,若不景气为60万元,以后一直保持不变。从目前测算,其现金流为100万元。项目的寿命为1年。再假定市场向好、向坏的概率各为50%,无风险利率为8%。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估算出的资金成本为20%。

由传统的NPV法则,可求出:

NPV=E(C1)/(1+k)-I0

=(0.5×180+0.5×60)/(1+0.2)-110

=-10

因为NPV=-10<0,故应拒绝该项目。

由期权理论,可以用二项式定价模型求出其价值。因为该项目相当于一个看涨期权,当现金流上升并超过执行价I1时,便执行,否则放弃。在第0年决策时,现金流为100万元,小于I0=110万元,故放弃并等待。1年后,若市场看好,现金流为180万元,则投资,收入为E+=180-I1=180-110×(1.08)=61.2万元;而向坏时,现金流为60万元,放弃投资,E-=0;S+=180/100=1.8,S-=60/100=0.6。在不严格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连续复利。由二项式期权定价理论可得:

P=[(1+r)-S-]/(S+-S-)

=[(1+0.08)-0.6]/(1.8-0.6)=0.4

项目价值为:

C=[PE++(1-P)E-]/(1+r)

=(0.4×61.2+0.6×2)/1.08=22.67(万元)

项目价值C>0,故该项目不能拒绝。

具体做法是期初不能投资,但也不能否决这项目,而应保留该项目的投资权。或者,应该以C=22.67万元的价值出让该项目的投资权。启示:由上分析可见,以NPV法为核心的传统决策方法忽视了投资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因而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缺陷。而将期权理论引入资本投资决策,可弥补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不考虑投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的缺陷。资本投资大多具有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这十分类似美式看涨期权的特性。为了寻找更有利的投资机会,推迟资本投资的权利就是一种期权——可称为资本投资期权。当一个企业进行一项不可逆的投资时,它就执行了投资期权,也就放弃了等待新的信息的机会,而新信息可能会影响投资效果的好坏和投资时间的选择。这也意味着即使市场条件发生逆转,该企业也不能不投资。这种期权价值的损失是一种机会成本,应作为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加以考虑。即是:对一项不可逆的、同时是可推迟的投资而言,推迟投资的权利就是投资期权,且这种期权具有的价值必须在投资决策中予以考虑。

4对传统资本投资决策准则的改进

4.1项目的价值构成

任何项目的价值来自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来自项目的盈利价值(in-the-money-value),该值仅为现在(t=0)投资时项目的NPV;其次,来自项目本身所形成的内含的期权价值,如信誉、市场地位等;最后,因资本成本和价格运动所带来的期权的价值。因此,在评估投资期权价值和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投资期权的价值。

真实NPV(TheTrueNPV)=项目的基本NPV(TheBasicNPV)+(内含的)期权价值+(因资本成本和价格运动所带来的)期权价值

4.2可推迟项目的价值构成

我们知道,考虑投资时间期权的价值(TheValueoftheInvestment-TimingOption,ITOV),推迟投资将增加投资项目的价值。基本NPV按现行(t=0)折现率对项目的所有现金流折现后计算而得。真实NPV与基本NPV之间的差值即为投资时间期权的价值。一个可推迟项目的真实NPV等于考虑了投资时间期权的NPV(TheOptionAdjustedNPV,OANPV),而OANPV可按美式看涨期权来估价。可用公式表示如下:OANPV=NPV+ITOV。

4.3基于期权理论的投资决策准则的确定

由于项目推迟的不确定性,则无论利率多大,OANPV总不为零。当利率等于OAIRR(TheOptionAdjustedIRR)时,期权的价值为零,因为此时期权充分盈利,即为了保持期权而推迟投资所得正好抵消了未立即执行期权并实现正的NPV在价值上的损失。例如:如果当商品市场价格等于约定价格时,期权的价值为0,此时期权已充分盈利。保持期权而推迟购买所得正好抵消了未立即购买而消费商品而有的损失。也就是说如果OAIRR小于IRR(内部收益率)可保证随时执行期权有足够的价值。

这样,对于现行的短期利率r,有OAIRR准则:若rOAIRR,则推迟投资。注意,这一决策准则实际上是执行美式看涨期权的标准准则。当ITOV=0时,OANPV=NPV,这时对于给定的现行短期利率来说,该项目的NPV达到了它的最高值。此时,如果拥有投资时间期权(ITO)的企业投资该项目,那么该企业就能充分利用项目中隐含的所有期权的价值。这种情况发生在OANPV=NPV时,而此时在ITO的寿命期间内可能不止存在一个利率。这就定义了该项目接受域,即OANPV=NPV时所对应的利率范围。由此,可得到OANPV准则:若ITOV=0,则进行投资;若ITOV>0,则推迟投资。

总之,在给定现行短期利率的基础上,投资项目的NPV能达到了它的最高值,期权能充分盈利,则进行投资;否则推迟投资。

5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的意义

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有助于识别更多的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中包含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定价和对增长期权的分析,它通过给不确定性赋值,将那些灵活性价值大于投资现金净损失的项目识别出来,为企业和国家找到了更多的有效投资机会,拉动了有效投资需求。

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有助于弥补传统投资决策工具的不足,为项目评枯、决策及经营管理提供更客观有效的分析结果。

总之,期权理论应用于投资决策,不是对传统方法的否定,而是在保留传统投资分析方法合理内核(货币时间价值等)的基础上,对传统方法固有局限性(忽视投资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的重大突破,增加了投资决策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郁洪良.金融期权与实物期权[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资本投资篇6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风险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最初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研究美国经济中物质资本存量与产出差距在不断加大,出现巨额余值时使用,并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及以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牢固树立起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产”的理念,并掀起了人力资本研究的热潮。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并能够为其带来长期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源。马克思曾指出,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人力资本既然属于资本化形态,当然就不例外了。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希望能在将来获得回报(如通过增加收入或提高公司的生产力)。

本文主要讨论通过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形成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问题。

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一)、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而有必要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下图显示了学校教育投资的可能分析。一个人面临两种选择:需要S年全日制学校教育,在完成后如果就业,会有年收Ws,直到退休年龄,比如65岁。更一般地说,年龄T。学校教育有直接成本如学费、书本费等K。另一选择是不接受学校教育,直接工作,可赚得工资W0,(从决策开始到退休年龄T)。

这里有一个假设前提:没有能力限制,没有退学风险,收入在整个工作年限内不变。工作经验与决策无关,没有失业风险(见图1)。

假设投资成本(或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K和机会成本W0(可能赚得的工资)。而放弃的收益即机会成本是成本中较大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方案中整个生命周期贴现收入,选择贴现收入较高的方案。我们还可以将不接受学校教育的收入从接受教育的收入中减去,如果结果为正,可以预测该个体会选择投资于学校教育。在第一个S年,每年的差距为-K-W0,

该个体必须付出学费和书本费等K,并且不能享有收入W0,因此,每年的W0为机会成本,即由于选择了教育而放弃的收入。W0+K为每年的投资成本。从整个生命周期看,贴现后收入为图中的B+C,在S年之后,两种收入流改变:获取Ws(超过不接受教育的收入W0)。差额Ws-W0为教育带来的利得。较高的年收入是由于学校教育。同样考虑折现,可以发现贡献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收益差额为A。

如果由教育决策带来的终生净收入为正数,或所得利益(Ws-W0,从年龄S到年龄T,贴现后)大于投资成本(W0+K,从年龄0到年龄S,贴现后),那么该个体会选择学校教育。如果人们可以以市场同期利率进行借贷,则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

这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有以下几个结论: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则参加学校教育的人数会增加(虽然每种条件的影响大小可能不同):(1)未来收益增加,即工资奖金对那些已经完成其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增加了。(2)直接教育成本减少,比如学校降低学费或政府增加教育补贴。(3)贴现率降低。由于未来工资收益相对于以前工作阶段中的成本增加了,或者说对那些着眼于未来利益而非当前利益的人来说,贴现率较低会使人们倾向于学校教育。(4)教育筹资变得容易。如银行更愿意贷款并且降低利率甚至提供免费的奖学金。

进一步分析,如果给定受教育的年数,与工资增加Ws-W0相对应的年回报率(学校教育的回报率)是投资决策中必须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每增加一年的教育会产生一定收入百分比的增长,这个增长的百分比则是教育的回报(Mincer,1974)。为了计算它,理论上必须知道某人实现的收入并等到退休。

关于是否投资教育或继续投资教育已经有许多公式化研究,美国人口经济学家恩格尔曼认为,人力投资的时间比较长,难以根据已知的投资期限来计算投入量与收入量,为此,他把投资期限限定在一个时期(例如13年),而把收益扩展到其他时期带来的收入,用来分析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公式为

式中,C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的直接费用,W0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而放弃的收入,Xi表示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收入,Yi表示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收入,n表示受了13年教育之后可以赚取收入的总年数,r表示第13年教育的收益率,i表示观察的年份。根据这个公式,利用所要求的资料可以计算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个人就可根据对投资与收益的分析,做出是否继续投资教育的决策。决策基本原则是,预期收益流量(流入量)之和不能小于人力资本投资流量(流出量)之和,否则,人们就不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不能低于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否则,人们只进行12年教育投资,而不选择13年教育投资。

(二)最佳投资的决策: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连续性,有的个体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学校教育,在做出最佳投资决策时,我们必须分析学校教育的最佳长度。受教育每增加一年,就会增加生命周期的收入,但并不稳定。在最初的几年,如果一个人继续增加教育年份,生命周期收入的增长幅度会增加,但以后年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投入学校教育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Yoram,1975)。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YoramBen-Porah公式化了教育投资过程并描述了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他的模型中,个人通过已有的人力资本和他自己的时间、其他市场资源相结合来达到产出(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Yoram最佳资本积累的模型是个人人力资本生产函数:Qt表示个人在时期t人力资本的总投资;Kt表示个人在时期t初始人力资本存量;St表示个人在时期t内贡献于存量Q的时间(Q:人力资本存量总增加);Xt表示积累人力资本(生产中)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如果初始人力资本较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首先会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也就是说,全部时间都花在学校教育上。在完成全日制教育后,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他的在职培训(on-the-jobtraining)。参数B是由Becker在1975年运用同一生产函数时增加上去的,它表示“有限的个人体力和智力”,使Yoram的规模报酬递减的假设合理化。原因是(1)随着个人在增加其人力资本累计的过程中,成本增加。(2)个人生命是有限的,随着受教育时间的不断付出,工作年限会缩短,这减少了获得利益的时间,结果最终是收益的增长幅度减少。而且个人继续延长其受教育时间,增加的教育年限的成本是增加的,一个简单的原因是:机会成本增加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长,在同等教育水平下获得的工资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花费(见图2)。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学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边际收益(每延长一年增加的收益)会下降而边际成本会上升。受教育的最佳年限出现在边际成本线与边际收益线相交的那一点。如果教育年限超过S*,则产生的额外成本要大于额外的收益,此时再选择学校教育从经济上来看是不理性的。

因此,S*为最佳投资点。在此点上,投资者可获得最高的收益率,即内部收益率(IRR),是投资成本现值与投资收益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即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PV为零时的贴现率),也就是说图1中面积A=B时的贴现率。

这个模型也可得出几个预测(允许成本和收益曲线随个体不同而不同):

(1)边际成本曲线较低的人(总成本线较平坦)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如较易获得贷款的人,资金成本较低(筹资费用较少)。如图中A曲线。

(2)边际收益曲线较高的人会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比如由于家庭关系网络、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或智商很高而学校教育恰好能与之互补等原因较易在接受教育后找到工作的人。如图中B曲线。

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

简单的模型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却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风险,下面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风险因素。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少被论及。但事实上,有投资就会有风险。与证券市场相同,人力资本市场包含许多资产,即各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不仅与受教育的时间长度有关,而且与所受教育的种类有关。每个人选择与其未来收入的风险和回报相匹配的资产来获得最优选择。与证券市场不同的是,教育资产市场有几个重要的限制:首先,多样化不可能。第二,任意调整不可能。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套利来调整投资。投资于教育是不可撤回的,一旦你持有某种教育,你就不能再出售它。加之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环境等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增加。

这些投资风险概括起来说,有市场风险和个别风险。(尽管在有关研究中有关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的描述,但在本文中为了简洁起见,统称为风险。)

(一)、市场风险:影响整个市场上或一个受教育群体内所有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的不确定因素。

1.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变化

假设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能力获得在任何教育水平的期望回报,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投资者,只关心生命周期收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选择有最高净收益(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成本后的值)的教育。则我们只需观察接受每一种教育的人群。在一种教育下,每个人的净收益都是相同的。这种相同可以通过弹性工资来建立。如果太多的人选择同一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下降。相反,如果只有少数人接受这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短缺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上升。只有当工资产生的终生收益相等时才会出现均衡的态势。

2.市场分割

YumingFu和StuartGabriel研究得出结论:教育投资在私人部门(单位)的回报要高于在国有单位的回报。另外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因此,投资回报中包含了失业风险和由于就业于不利的行业或部门而导致的低收入风险。

此外,还有市场平均工资、流动限制等风险因素。

(二)、个别风险:只影响个体或群体中少数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因素。个体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比如智力能力、动机、兴趣等。这些因素使教育回报的估计变得不是很准确。受更多教育者获得较高工资不仅因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还由于他们的能力及其他特征。具体地,个别风险有以下:

1.自身认识的不确定性:

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面临几种不确定性。首先,人力投资者(即潜在的学生)对其所选择的教育本身的信息了解并不充分。比如,许多教育系统在学生步入大学教育之前向学生展示越来越多的选项(如课程、专业等)。而潜在的学生并不知道哪种学科对自己来说是必要的,以及喜欢与否,能否达到学科的要求(智力水平、耐心或能力等)。第二,在完成学科(毕业)后,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即便是接受过职业或专业教育,他仍可能缺乏职业所需的能力或其他要求。而个人并不能明确地知道他相对于职业的真实能力。AdamSmith早在1776年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任何特定的个体永远拥有资格于他的工作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行业中有很大的不同。让你的儿子去当鞋匠的学徒,几乎毫无疑问他会做出一双鞋;但如果送他去学法律,精通法律的可能性与他会在此行业中站得住脚的可能性相比,至少为20比5。”

2.生命风险。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将会下降,人力资本受益期也将随之缩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则必须在更短的时期内得到补偿。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也随着主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极端地说,人力资本投资也会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丧失而全部损失掉。

此外,还有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中个人承担的份额、个人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时间的投入(总时间=受教育时间+工作时间+用于消费的时间)、机会成本、经验等。

总之,我们在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需要进行是否继续进行教育投资的决策以及最佳投资的决策,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风险,能够帮助投资主体做出更客观准确和相关的决策。文章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进一步将风险因素量化,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更加完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雅各布•明塞尔,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3

[4]Heckman,James.China’s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NBER#9296,2003.

[5]Becker.HumanCapital,3rded.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3,Part1

资本投资篇7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摘 要: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的主要阶段。科技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原有技术折旧加快的速度,知识更新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多的工作需要有“复合型”人才。依托学校提供教育,不足以适应企业需求。企业为了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必须投资于人力资本,提高企业人力资本质量的存量,促进员工在企业的社会化进程,提高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为了提高凝聚力和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184-02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概论

(一)人力资本投资内涵的界定

在广义上讲投资企业人力资本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地区和企业,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指企业为主体,以达到企业预期收益和经营目标,投资行为,使企业形成或增加人力资本。公司利用了这种投资理念,可以获得人力资本产生的最大效益,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人力资本投资最常见的是一般培训,卫生保健,教育等。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并不完全是企业的收入。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是企业本身,并通过人力资本收益不是企业所得。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决定的,主体与非相同的投资收益;二,是企业人力资本的租赁企业的权利部分支持,企业和员工共同分享人力资本收益权。

2、在企业中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方法是存在差异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途径,在卫生保健投资和流动资金的投资培训投资等,不同的投资组合,收益率不同。比如一个知识型的企业人力资本需求的知识量是很高的,所以如果这种训练或教育效果的投资是显而易见的,企业在医疗保健的投资上其收入就会减少;在另一方面,企业与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的人力资本的支持,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会产生的收入,否则将无法达到预期的回报,使不同收入的投资方式也不同。

3、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表现是更加的明显。高新技术在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对人力资本知识的存储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这就要求员工一定要有良好的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这些企业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企业的人力资本来提高的存量,所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较才回更加的明显。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本意识相对薄弱

企业投资意识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缺乏科学的认识,缺乏管理,没有计划和目标,人力资本的投资策略是随机选择的,是等待问题出现以后才开始进行的,导致了企业所需要人力资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投资。第二,在当前,家电电子商务行业竞争激烈,很多的商家利用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吸引顾客,打价格战,导致企业营业利润空间减少,缩短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使投资不足。

(二)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较弱

一方面为企业对员工的在职培训投入的不足。调查得知,超过了30%的企业是象征性的拨一个培训的费用,平均起来每人每年还不到10元;20%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每人也只是10-30元不等;也只有5%的企业加快人力资本投入。然而大多数的亏损企业基本停止了人力资本投资,有的还有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已被遗弃或准备放弃的员工,或者在一个长期的职业培训。企业培训投资平均每年美国企业达850亿- 1300亿美元。在2010年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才达到2000亿美元。这是由于许多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视不够,认为培训只是一种社会行为,员工培训是企业的负担,“亏本买卖”。大多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有,许多国有企业员工过多。下岗职工占到总员工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但也不排除。每年为冗余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用和利润的两倍,它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员工的调整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三)人力资源离职率高

薪酬制度不合理,员工离职率高,没有一个归属感的主要原因。企业薪酬制度不完善。首先,在对企业员工的薪酬定价,而不是在同一行业的调查相同的区域,整体的薪酬水平,是薪酬定价不科学;,薪酬的弹性小,缺乏鼓励。工作者大多数都反映,有绩效工资,没有奖励工资。也就是说员工做得好的没有奖励,做得不好却又要受到惩罚,不利于长期激励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整体效果是有一定影响的。

三、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策略

(一)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意识

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大特点,也是其竞争力的来源。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迈向市场经济,企业正面临着国际与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的要求技术越来越高,新技术,新工艺,新的月异和新产品。来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设备更新周期的缩短,人力资本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消费速度加快,企业的投资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改变旧的观念,树立“人力资本”的概念。来实现创新观念,我们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在整个社会和企业,认识科学的重要性,重视人才,适当的举行人力资本培训研讨会,通过理论分析和科学的典型例子,使人们建立人力资本意识。

(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提高职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已经成为解决制造业发展瓶颈的关键。在美国的一些企业,为了使员工感知到生命意义,要让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职业技能开发作为经济振兴的基石。因此,企业对员工的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在美国大型制造公司的分析中,公司从培训中得到回报率约达30% - 35%。美国企业每年花费800亿美元用于教育和培训员工,该数字和全日制四年大学教育费相当。在同一时间,大约有900万人在企业中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高校学生入学之间。员工培训业务的主要。员工的培训工作,应根据员工的特点,工作,培训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时间,地点和其他培训计划。只有在他们的业务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科学理论的运用,合理制定培训计划的方法和程序,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使员工得到最大提升力,实现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最大化。

(三)降低人力资本流失率

规划实施方案:1.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管理,让员工感知企业文化气息,加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心灵默契;2要.提高薪酬奖励制度,来增加福利的力度3.加强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理论的引入,许多互联网和电子事务公司自觉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让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都参与到企业利润分配当中。4.注重员工人生价值观并为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在公司中设计未来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胡树红,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王华夏,关于智力资本基本概念 [J].中国软科学,2012,(4).

[3] 李嘉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 袁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策略研究 [J].中国商贸,2012,(1).

[5] 刘志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分析[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2).

资本投资篇8

根据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用于医疗保健的投资;用于正规教育的投资;用于在职培训的投资;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用于个人和家庭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流动的投资。我国学者将上述理论归纳为医疗保健的投资;教育的投资;迁移投资。研究认为“教育的投资在整个人力资本投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头等重要的投资。因为健康投资使人得以存在,以及智力、精神活动的必要前提,所以,医疗保健投资是其他两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从健康投资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本所提出的医疗保健投资是“通过对医疗、卫生、保健、营养等进行投资,以此来恢复、维持或改善、提高人的体能(体力和精力),增进健康水平,这种投资方式恰恰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快捷的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低水平生活导致健身观念淡薄

按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困家庭的尺度,企业职工均在60%以上,属于贫困线,属于体育低消费群体。研究表明,收入与消费关系十分密切。(见表1、2)

统计结果证明,企业职工收入与体育锻炼的内容、目的、地点、时间、次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与锻炼目的、锻炼次数非常相关。体育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特定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越优越,体育消费的投入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除此之外,人们的体育习惯、生活节奏、余暇时间、体育观念、社会环境等都与体育消费有关。应该说,体育消费行为既是生活水平的缩影,又是人们体育健身观的折射。

2.不良心态影响健身观念形成

调查显示,企业职工有矛盾心理占15.5%,压抑心理占18.4%,挫折心理占6.4%,消沉心理10.6%,疑虑心理5.1%,其他心理状态的365人,占43.6%。

体育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现代社会的“安全阀”“社会竞争缩影”,改革开放带来社会体制、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变化,同时也产生许多矛盾。据社会学专家研究,除了必要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外,体育可以起到缓解、宣泄、减少下岗浪潮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各种矛盾的作用。

三、结论与对策

1.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再就业劳动者素质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因素和能动因素,发展体育运动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学角度,体育锻炼要占用一定的时间,之所以强调体育健身的作用,是因为可以理解为体育是一种旨在追求未来效用的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从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体育锻炼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它投资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从人力资本配置的需要寻找合适的物质资本,最大限度的优化实现自身的价值,较好把握从新配置人力资本的再就业机会。

2.调整不良心态,拓宽人力资本运营的空间

现代企业职工压力大,无论是环境,还是心态,都发生的很大的变化,由于种种不良的心境,导致无形中缩小就业的渠道,缩小人力资本运营的空间。体育的社会情感功能是与人的社会心理稳定性直接有关的,通过体育服务工程进行情感解困工作,调整不良心态,使之产生和形成与社会一致的心理。因此,企业职工应主动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把就业看成是一场智力、体力、心理上的竞争,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挖掘潜能,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3.树立健康观念,加速人力资本投资

要树立健身观念,消除健康投资是一种简单的消费支出的旧观念,主动积极的进行健康投资,同时要积极参加培训,要主动锻炼、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丰富自身的人力资本,为创业储备本领。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增加企业职工的健康存量、知识存量、技能存量,存量的增加,意味着“生病时间”的减少和“健康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创业的基础储备增加,从而有利于产出增加,个人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因此,这种投入是有效的投入,也是一种成本性投入。企业职工自身还应从市场经济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来提高对健康投资的认识。

4.发挥体育的健身作用,开展“体育服务工程”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以体育作纽带和桥梁促进创业工程实施,吸引广大企业职工参与,以达到关心引导、交流情感、开阔渠道、稳定大局的目的。“体育服务工程”的内容包括:体育进万家活动;与企业职工联手健身活动;多帮一、多带一健身活动;健身广场活动;健身小区活动;健身家庭活动;社区体育竞赛等项健身活动。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展“体育服务工程”对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融合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对促进“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管理世界(京),1998

[2]倪同云: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

[3]吴国存:企业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梁进等: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经济学研究与对策[J].体育科学,1999

[摘要]本文将劳动者健身观念与人力资本投资作为立论,通过东北地区3个中心城市国有企业职工的实证研究,论证人力资本的健康投资的作用。

上一篇:借贷资本范文 下一篇:民间资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