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12-03 14:00:50

电力信息化

电力信息化篇1

电网企业忙于应付“电荒”,五大发电集团忙于制定信息化规划,发电企业则由于更换“东家”而暂停了不少信息化项目,只有电力营销信息化在稳步推进。电力信息化市场徘徊不前的“症结”在哪里?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信息化的影响还要持续多久?

本报记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电力信息化市场上五对“矛盾”:先进的自控系统VS滞后的管理系统、复杂的系统VS空白的标准、市场的虚火VS竞争的无序、繁重的任务VS软弱的组织、规划的缺失VS系统的分裂,并由此认为,这五对“矛盾”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产生了电力信息化市场的诸多难题。

先进的自控系统VS滞后的管理系统

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厂站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更是国际领先,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华北电力调度局自动化处郭子明处长(职务核实)说,早在1970年代华北电力调度局就用晶体管计算机调度电力,从国产121机到176机,再到176双机,华北电力调度局全用过,到1978年已经基本实现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现在华北电力调度局实时监测华北地区发电企业每台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然后统一调度。

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主要实现了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功能。在实施ERP方面,现在只有浙江电力还在继续坚持由IBM实施的ERP项目外,山东、辽宁、湖北等地的电力公司都暂停了相关的信息化计划。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力信息化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电力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流程,比如设备每10天要检修一次,机组每三个月要大修一次,不论管理体制如何调整,都要按统一的流程进行调度管理,否则就存在安全隐患。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则受管理体制变革的直接影响。从水电部到电力部再到能源部、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发电厂今天属于地方,明天属于中央,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使得电力企业缺乏相对稳定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使得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视不够。

北京顺义区供电局信息中心主任负责人抱怨说,刚刚建了MIS管理系统,过不久,一个命令下来,归属变了,企业领导变了,系统就得重新换,企业受不了这种折腾。造成管理信息系统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力行业的长期垄断经营。信息化的动力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而电力企业不仅垄断销售而且供不应求,只要发电机组在运转,“印钞机”就不会停下,有没有管理信息系统直接影响不大。源动力的“天然不足”,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一位IT企业的市场总监说,近几年虽然一些电力企业也上了一些信息化项目,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没有市场、成本的压力,提出的需求都是虚的,根本无法操作,甚至只能把信息化当成政绩工程。

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中电普华总经理吴杏平给记者举例说: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

发电企业不仅需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需要把管理信息系统和自控系统整合在一起。但如何把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整合在一起目前还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电厂的MIS可以直接从自控系统内提取数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MIS系统和自控系统之间还应建立CIS系统,CIS系统先从各个零散的自控系统内提取数据,然后对数据整理,再提取部分数据进入MIS系统。

复杂的系统VS空白的标准

电力信息化标准的空白也是管理信息系统滞后的重要原因。就像一幢大楼,如果各家的装修风格迥异、线路设置也不对接,就算各家装修得再完美,整个大楼的管理还是一片混乱。信息化建设也一样,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既无法实现不同单位间的信息共享,也不培养不出一流的软件公司;反过来,如果没有一流的软件公司,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得不到大幅度提升。

1984年中法合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法国派来的第一位专家不是核电专家也不是建筑专家而是文件专家,负责编制文件代码。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派个文件专家来,扬言要把文件专家退回去,但法方坚持标准必须先行。现在,不论是大亚湾核电站还是岭澳核电站采用的都是那位法国专家编制的文件标准。但像大亚湾核电站这样的电力企业毕竟是少数。

中电普华总经理吴杏平说,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同一个零部件,采购部门一个代码、库存部门一个代码、生产部门一个代码,甚至名称都不一样。据介绍,目前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很多编码体系,有的在网省范围内使用,有的在地市级电力企业使用,但都无法在全国推广。

东软电力事业部技术总监马玉成在电力信息化领域耕耘多年,让他最苦恼的不是IT技术而是电力信息化标准的缺失。马玉成说:“目前在软件开发中执行的都是一些非常零散而又没有经过整理的规则或者章程,我非常希望电力行业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行业规范,即使拿不到全国的规范,拿到一个地区的也可以,但地区的也拿不到。”现在,马玉成只好在做项目过程中和每个省电力公司一起制定本省电力营销信息化的标准,但吉林省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不会想到山东省的需求,辽宁省也不会想到天津的需求,将来省与省之间仍然信息无法共享。

国电信息中心的一位专家认为,电力行业很多单位都在搞标准,但谁都说了不算的根源在于用户需求不足,电力企业不像制造类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联系那么紧密,葛洲坝水电站和小浪底水电站之间没有遵守同一数据标准的要求和愿望。其次是缺乏统一领导。国电总公司曾经讨论过两个标准,但后来实际上成了验收办法,不管系统怎样建只要满足要求就给予验收。目前,由国电信息中心牵头华能公司、黑龙江省电力公司等参加的一个研究小组正在研究电力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原计划今年底明年初拿出第一稿,但从工作进度看有些困难。

虚火的市场VS无序的竞争

标准的缺失不仅导致电力企业之间难以信息共享,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力信息化市场竞争的无序。据说,在一些区域市场,三个人成立一家软件公司,就能揽到电力信息化项目。

此前不少人对电力体制改革寄予厚望,认为竞价上网、跨区域交易等会“引爆”电力信息化市场;国内一家咨询公司甚至预计今年电力系统信息化采购市场将达80亿元,但事实证明预想中的蛋糕并没有变成现实。从整个电力信息化市场来看,需求比较旺盛的是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因为从乡镇供电所到省供电公司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受本次体制改革的冲击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效益非常明显。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实施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后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目前,辽宁、重庆、河北等省已经进入推广阶段,吉林等省还在试点阶段。

由于今年新建电厂较多,发电企业IT设备的采购量和2003年相比有明显地增长,但整个发电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全面启动可能还要等待两三年。目前发电企业实施的信息化项目主要是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但严重的电荒又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发电企业对信息化的注意力。发电厂领导目前最关心的是安全发电、多发电而不是信息化,因为只要每台发电机组发挥了最大的效能,是不是联动没有关系。

更重要的是,改革还没有尘埃落定。虽然发电企业和发电集团之间的资产划拨已经完成,但还没有实现从行政隶属关系向投资和被投资关系的转变。发电企业从省供电公司划拨到发电集团后,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等各不相同,各发电集团还没有明确的管理思想和组织模式。不管哪个企业,业务流程可以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但管理思想必须相对稳定,否则管理信息化根本无从谈起。

电力调度信息化市场也在缓慢启动之中,计世资讯的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电网公司IT设备的采购量仅比去年略高。国电公司分为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后,区域网公司和省网公司之间的关系还不明朗。比如,东软电力事业部总经理马玉成说,既然辽宁省公司和东北电网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明朗,谁的心里都没底儿,当然谁也不会加快管理信息化市场的步伐。

而在不算太大的电力信息化市场上却有三类企业在厮杀,一类是电力系统内部的企业,如南瑞公司、东方电子、中电普华等;第二类是有IT背景的企业,国外的如SAP、IFS、西门子等,国内的如东软、清华同方、宇电威达等,第三类是各省供电公司信息中心独立后组建的企业,一般规模不大。由于调度自动化对设备、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求苛刻,调度自动化市场基本被电力系统内的企业和国外的IT巨头垄断,小企业很难进入,国内的IT企业主要在发电企业和供电公司的管理信息化领域厮杀。

马玉成把电力信息化市场比作“围城”,“城”里的想出来,而“城”外的却想进去。电力行业是垄断行业而且没有标准,表面看门槛很高但实际上只要“有关系”就能拿到单子,“草台班子”也能开张。无序的市场竞争不仅使得很多项目的建设质量大打折扣,伤害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热情,而且使得IT企业利润可怜,难以快速成为一流的软件企业,而没有一流的软件企业反过来又会影响整个电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繁重的任务VS软弱的组织

虽然电力信息化市场仍在蠕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日益显现,不少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目前电力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却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任务。

在过去,各级电力企业的信息部门都不被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来看待,一些专业的生产控制系统、调度系统的建设都由生产部门承担。信息部门在电力公司没有一个专门机构配置,没有规范的建制和岗位。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例,除华能集团公司是信息中心外其余的全是信息管理处,而且挂在不同的部门,中电投挂在总经理工作部,国电集团挂在科技环保部,华电集团挂在计划发展部,大唐集团挂在营销部。吴杏平说,挂在不同部门至少表明,领导层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不论是营销部还是科技环保部至少主业不是搞信息化管理,就难以站在企业层面上进行全面规划。更重要的是,每个部门只有一、两个人,即使有三头六臂,这一、两个人也难以完成如此重任。发电企业基本延续了省电力公司的配置,有的挂在行政部,有的挂在企业管理部,但总的说来只有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总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少数大电厂有完整的信息中心。

目前,多数电力企业的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分别由自动化处和信息中心承担,只有深圳电力公司等极个别电力企业把自动化处和信息中心合并在一起统一推进信息化建设。吴杏平说,把信息中心和自动化处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由于人员安排、安全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把两个部门合并的计划。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扩展,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涉及到业务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信息化需求从个别业务部门的需要扩展到整个企业的需要,大多数企业现行的信息化部门设置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由于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所以需要既懂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与实施。目前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组织机构设置和人才状况已经滞后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影响了信息化的推进。

规划的缺失VS系统的分裂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03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展,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D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电力信息化篇2

随着行业重组的完成以及电力建设的加快,电力信息化的需求增长在2005年开始显现,2006年将迎来发展高峰。

发电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已成蓄势待发状。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在2004-2005年制定了集团的信息化规划并于2005年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将开展大规模的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中国华电集团在2005年完成了广域网一期工程及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建设,2006年将进入公司信息化战略实施的第三阶段。华能国际2006年将开展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等项目。而在电网侧,华东电网公司在2005年完成了“管理改进、绩效提升”暨信息化规划项目,目前已启动企业级信息系统建设工作。2005年底,南方电网公司完成了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接下来将开展一批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海南电网公司提出加快推动海南电网信息化建设步伐,并预计在“十一五”期间投入7.5亿元开展信息化建设。江西电力公司提出在未来5年将加强网络平台、企业集成平台建设,重点强化应用系统建设,构建两级数据集中的数据中心。

另外,区域电力市场运行取得新的进展,南方电力市场于2005年11月21日启动模拟运行。

对于发电企业,一方面,发电侧的结构调整、机构重组、战略规划、体制改革、管理模式重构已完成;另一方面,随着近几年的大规模电力项目建设与投产,2006年至2007年我国电力供需将由短缺达到基本平衡,发电企业将面临真正的市场竞争时代,这为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组建的发电集团总部及其新成立分支机构的信息化滞后,基层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也面临着重新审视与调整的要求。

事实上,电网企业的改革一直在推进之中,2003-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机构调整。目前,电网企业的变革对信息化带来了相应的冲击,在原有管理模式下建立的应用系统将不能适应新的组织形态与管理模式。随着改革的阶段性完成,2005-2006年电网企业信息化的新需求逐渐显露。

电力信息化篇3

关键词: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思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通信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人们也对电力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电力通信行业的发展要求,实现通信网络信息化已经成为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因其对电网系统的稳定和安全有很大影响,必须及时进行分析。

1概述

通信系统信息化也可以称之为通信信息化,主要是指实现通信维护、网络管理等的信息化操作。为了实现电力通信电网智能化发展,更好地满足电力专业的需求,电力通信正在加快通信信息化发展;同时构建信息支撑平台,主要满足电力系统日常管理中的各项操作。该平台主要由通信综合检测预警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专业管理门户系统、通信资源管理等组成。综合检测预警系统,主要对环境、机房环境及动力环境等情况进行监控。一般从网管系统中获得所需数据,借助数据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及时对网络运行与维护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实现资源调配、故障处理、网管调度及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录入等操作。专业门户管理主要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统计内部数据等操作,实现了工作流程的跨系统转换,具有较强的应用意义。

2我国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发展现状分析

电力通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复杂的工程,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管理手段、方式和模式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第一,人工管理阶段。该阶段是电力通信信息化的起步阶段,由于电力通信发展规模较小,线路构成较简单,通信专业服务对象单一,所以此阶段操作较简单,主要利用人工方式进行管理,而且记录相关信息和数据时都以纸质方式储存。第二,通信信息管理电子化阶段。随着通信网的建设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很多通信网络数据都实现了电子化操作,可以利用电子手段记录信息。该阶段主要结束Word与Excel表格方式储存信息资料,借助通信手段实现了个别设备与网络的管理。但因不能保证网络资源与网站运行状况,网络运维与网络监控的联系较少,无法实现关联操作;此外,此阶段的电路连接方式与故障查询等操作均要浪费大量时间,不能及时定位、查询并处理故障,很难满足故障处理需求。如今,很多电力公司都停留在此阶段。第三,通信网管理信息化阶段。此阶段电力网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通信网所进行的业务开始向多样化发展,提高了通信网的承载力与业务可靠性,同时要求实现通信网络的科学化调度也要向精细化管理发展。

2.2分析我国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我国电力通信网络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形成了稳定可靠的业务支持能力,但是从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实际建设分析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力通信网络管理方面。第一,时展速度较快,我国电力管理通信网的手段不能紧跟时代潮流,监控、维护和管理通信网络的运行平台不能满足实际运行要求,没有实现一体化操作,质量水平高低差异悬殊。由于使用的系统不同,导致数据交换和联动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第二,我国电力通信网运行维护技术与手段还不健全,还不能实施统一化流程管理;缺少技术平台支持,主要为人工操作,工作效率较低下,难以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第三,从技术手段与支持平台分析,通信网络还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源管理。目前电力通信网络处于大幅度建设和发展中,呈现出较强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必须要求高质量的通信网服务管理操作,但是从实际发展来看,还不能实现输、调、变等的稳定操作,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较多。

3建设电力通信信息化的思路探讨

3.1完善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功能建设

从电力通信信息化体系实际建设来看,设置监控与环回的主要目的是满足通信网络系统中的各项性能与指标的实时监控。安全管理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电力通信安全,避免非通信网络用户接入到通信网络中。网络故障管理主要对网络运行中的故障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结合故障类型合理确定故障位置,然后评估故障对通信网络造成的影响,最后结合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处理措施,尽快修复故障,维持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性能管理主要对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与设备的情况进行分析、检测和控制,进而保证电力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配置管理主要负责网络设备与系统中资源配置等操作。

3.2科学合理地分析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需求

构建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时,内外部条件等均会影响通信网络体系的建设,一般会受到技术经济标准、通信网络机构与管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通常人们习惯从通信网络建设完成状况评价其建设功能与配置系统的高低衡量通信网络建设水平。但是此种评定方法较客观,对于实施监控的电力通信信息化体系,一般会受到监控系统设置的影响,同时还要求监控系统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一般通信服务质量与通信规模呈正比关系,随着通信规模的增加,通信服务质量要求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在实际建设中,为了建设高质量、稳定的电力通信系统,就必须要求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覆盖包揽性,此种要求也是电力通信信息化管理系统必备的特性。

3.3在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中建设网络系统

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立初期,主要对个别通信网络进行管理,为了实现让系统全面地管理所有通信网络,必须借助网元数据及时对网络、网元管理层等多方面的系统设计进行分析,满足系统设计要求。数据采集与数据接入主要在复杂网元数据收集层操作,网元管理层实际上只有电力通信网络中一个独立的网元,主要负责支撑上级网络管理层等操作,在管理网元基础下,可以从管理网元的联系、网络管理层的增加等进行分析,同时还要结合通信网络能力,实现更改、创建、调整或中止等操作,及时对网络性能与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给上级各服务管理层提供数据支持。

4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特点分析

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全面性。在同一平台上完成各个系统的构建,实现了系统间的无缝连接,实现了资源调度、现场处理与故障监视管理。第二,安全性。在系统操作层、网络层、应用软件层与管理层均采用数字签名、日志、数字签名等方式实施安全管理。第三,开放性。通信运行管理系统利用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操作,可以给上级提供符合电信管理网等标准的网管接口,其他网管系统使用X接口。第四,可扩展性与可扩充性。实施通信信息化后,提高了数据可靠性,保证了系统的安全,维持了系统的持续化操作。第五,经济性。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实现网络全自动与自动化操作。第六,先进性与实用性。系统内部主要进行分布式处理,可扩展性较强。利用多粒度双重方式平衡,软件重用技术,缩短了软件开发时间,提高了软件质量,实现了厂商设备环境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操作。

5结语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的大规模建设,促进了电力通信企业的发展,不仅替代了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成为电力通信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从电力通信业务保障方面分析,系统提供了多种技术支持,促进了电力通信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力通信系统的生产效率。但是由于电力通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所以还要经历很长一段发展时间,必须加强通信网络资源数据的挖掘,提升系统应用水平,促进电力通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东斌.浅谈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J].电工文摘2013(4):65-67.

[2]高鹏,王萍萍.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思路的探讨[J].电力系统通信,2011(2):26-29.

[3]武利军.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天津大学,2012.

[4]陈进雄.电力通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4):345-346.

电力信息化篇4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电力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十分重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我国电力自动化的发展,自动化通信水平不断的提高需要电力企业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电力自动化通信的安全防护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1、电力自动化系统信息安全研究现状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传输协议的不断改进,促进着各项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出了公共信息模型CIM,该模型保证了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交换和交互操作;除此之外,公用集成总线(UIB)的规范也被电工委提出并被广泛推广。随着计算机系统虚拟化技术越来越成熟,人们渐渐考虑将电力调度中心机房服务器虚拟化,即在一个物理服务器上利用分区技术同时运行多个虚拟机,将不同系统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进行压缩,方便其在不同虚拟机之间进行传输,从而实现服务器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目的。将服务器虚拟化的目的在于减少虚拟机和硬件平台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提高业务系统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电力系统通信数据对信息安全的需求

电力自动化系统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安全性要求有所区别。从数据加密的角度来看,系统中主要数据流可以分为实时数据以及非实时数据两类。

2.1、实时数据及其特点

通信网络传输实时数据的过程中,对通信规约时间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对数据传输的稳定性、时效性要求也很高,不允许出现较大的传输延迟。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实时数据主要包括:遥控、遥测、遥调、遥信、负荷管理、事件记录、停电计划管理等数据,这些数据对实时性、完整性、保密性要求甚高,因此对实时数据的加密必须保持谨慎。

2.2、非实时数据及其特点

通信网络中传输数据量较大的为非实时数据,此类数据对时效性要求不高,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出现传输延迟。非实时数据主要包括:电力系统设备的维护日志以及电力用户的记录信息等。总体而言非实时数据对传输的实时性要求不高,但是其对传输数据的完整性以及保密性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针对不同数据类型,在数据加密过程中要选择最合适的加密算法。

3、电力通信安全加密技术

3.1、数据加密应用原理

3.1.1、数据加密标准算法。标准数据加密算法是基于分组乘积理论,主要是利用多种简单算法连续形成复杂的技术算法,继而提高信息的安全性,目前该方法广泛应用于磁卡、IC卡、银行自动柜员机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个领域中,比如信用卡使用者的PIN加密传输、金融交易数据包的MAC校验等等。

3.1.2、公开密钥算法。公开密钥是一个复杂的密钥分配过程,也叫非对称密钥算法,主要包括公共密钥和专用密钥,公开密钥的加密密钥PK是公开信息,可以出去的,而解密密钥SK是保密信息,需要用户注意保护信息的安全性。然而,共同密钥和专用密钥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比如专用密钥加密信息需要利用公共密钥进行解密,而公共密钥信息则需要专用密钥进行加密,两者在应用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由于公共密钥在使用过程中无需连接总服务器,使得密钥管理简单,常常被作为公共密钥应用于电力运行中的局域网内。公开密钥算法多数比较复杂,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应当根据不同的功能选择合理的密钥算法。

3.1.3、标准算法和公开密钥算法的区别。在应用过程中,标准计算法通常被强力攻击、查分密码分析法攻击,而后者安全胜主要依赖于大数分解。根据摩尔定律可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继而导致计算机抗爆能力下降,而公开密钥算法过程比较复杂,外界威胁只存在协议方面而不是攻击方法。因此,在电力信息、防护管理中,针对信息保密级别较低的数据,可以直接采用标准算法,其适用范围广、操作性强。

3.2、密钥的生成及管理。目前我国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体系中应用的数据加密标准算法,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银行卡、高速公路收费站和磁卡等。数据加密算法主要是实现对关键数据的加密。例如信用卡的使用者的加密传输和金融交易数据包中的校验等等。加密算法是一种分组乘积密码主要是利用连续简单的算法,形成一种相对比较复杂的总体实现保证安全性的作用。算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目前可以产生攻击的只有穷举搜索法。

4、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构建思路

4.1健全安全防范机制

国家电网下电力企业通信技术平台下的各个管理单元众多,在网络信息安全中制定必要的安全防范机制非常重要。因此,在安全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保障安全机制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要能结合电力企业自身需求情况,确认出重点网络防范区域与划分出普通网络访问区域。比如,对于一般性网络访问区域,需要设置具备一定开放性的访问权限;而重点网络防范区则需要严格限制普通权限客户登录,设立较高安全级别权限,以此才能对安全数据、资源信息、QA系统运营进行重点安全监督。

4.2、完善信息网络设备管理机制信息

设备管理主要以电网系统下信息安全设备管理作为研究载体,强调设备管理综合效率最大化提升。基于此,设备管理机制中要配套使用促进人员职能发挥的激励奖惩机制,以此来提升其责任意识和凝聚归属感,激发人员信息安全运维作业的人员主观能动性。此外,设备管理工作开展从基本规划、设计研发、平台选型、配件采购、安装组建、故障维修、定期养护、技术更新、设施技改等方面进行组织管理,以此才能确保信息网络设备及使用软件平台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4.3、强化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

为了充分保障信息网络安全,对于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研究而言则非常重要。一般当前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身份鉴别与验证、信息资源加密手段应用等。因此,第一,强化防火墙网络管理是必然的安全防控手段,特别是防火墙这种具备保护屏障作用的内、外网安全服务通道。所以,防火墙优化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其接口连接问题的同时,配套做好网络漏洞修复。第二,身份鉴别与验证,则要重点控公司内、外网的数据监控,人员操作日志,控制权限访问等,以便于公司内部网络安全软件开发时可提供必要信息资源依据。第三,对于信息加密手段应用,则要重点考虑口令卡、智能卡、以及密钥安全形手段的配套使用。同时,信息加密还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配套使用DES/RAS等密码技术应用,以避免未经授权时可有效控制非访访问获得数据等,防范重要数据泄漏。

5、信息化技术在电力自动化技术中应用的发展趋势研究

5.1、首先就是大量的计算机程序、电子器件、远程操控信息技术会被应用到电力生产过程中去,使的电力控制系统及电力生产管理系统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并且操作程序会更加方便快捷、规范,不易发生人为出现的操作错误,保证整个电网安全、可靠的运行。

5.2、电力系统的运行由提高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实现管理与服务自动化方向拓展。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电力装备技术实现在电力系统中的完善结合,功能一体化的实现操作实现更加简单化。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设计范围也日益扩展,细节日益完善,功能日益提高,操作更趋人性化特征。

5.3、信息化技术在电力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会使传统的控制手段向智能化方向迅速转变,系统的智能化会掌握最新电力相关的动态,会向工作人员直接传达信息,会极大的提高电工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会进一步降低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结束语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在我国的不同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确保其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要保障信息资源安全,提高信息网络系统风险抵御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电网系统下各工作单位实现高效生产与经营。

参考文献

[1]刘成.关于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如何确保信息安全的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9:146-147.

[2]罗庆丽.关于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信息安全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11:386.

电力信息化篇5

智能电网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操作系统,其具备了诸多的可互操作系统。可互操作的核心在于及时迅速的信息交换以及信息的处理使用。一般来说,可互操作层可以划分为组织层、信息层和技术层三个层面,其相互关系从高到低,即信息层是组织层的基础、技术层是信息层的基础。虽然各层次互相联系,但是建设标准应该确保互相独立。智能电网信息标准化可以确保电网各个环节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数据,并进行处理与交换。调度中心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控制环节,是智能电网信息标准化的关键。调度中心主要包含了能量管理系统、电网广域监测系统、调度员仿真培训系统、电力调度生产管理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之间互相独立,具有不同的信息标准,部分系统甚至具有专属的信息标准。信息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信息共享出现障碍与困难,虽然可以通过转换端口实现信息交互,但是其远不能满足电网建设的要求。

2电力调度中心智能电网信息标准化构建思路

2.1电力调度中心信息标准化总体思路

电力调度中心所具备的功能十分丰富,包括了测量数据、技术数据、设备信息、检修信息以及调度控制等多项功能。目前,网络互操标准和基础连接标准已经得到的广泛统一,所以电力调度中心的智能电网信息标准化应该从语义理解和语法互操作这两个更加高级的层面进行。总的来说,电力调度中心智能电网信息标准化总体思路应该是将信息模型、对象编码以及接口驱动等关键部分进行标准化,并且加以规范管理。

2.2信息模型

信息模型标准化是在公共信息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系统对CIM进行系统扩展,从而生成可以覆盖调度中心的统一信息模型。电力调度中心中各个应用的实际模型来源于统一信息模型,两者可以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调度中心系统各个应用在统一信息模型上进行完美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约束的信息模型只对公共数据进行描述,即只对用于交换的信息数据进行描述。而不需交换、业务特定的信息数据,与之对应的信息模型可以在公共模型上进行扩展,也可以利用另外的体系进行管理。

2.3对象编码规则

在明确统一信息模型之后,需要制定详细的对象编码规则,以便在进行互操作时能够通过对象标识确定对象身份。统一信息模型就所有可能参与互操作的对象进行了规范,在统一信息模型下制定对象编码规则的施行方案。进行对象编码首先需要确定对象的引用层级。信息模型一般是通过类和类关系来进行描述的,因此必须在网状结构中找出关联链,并且将其作为引用路径。根据相关的信息模型类型代号,根据引用路径就可以分析出同一路径的对象个数,并且确定编码位数,进一步得出统一信息模型下的对象编码规则。

2.4接口规范

接口规范应该从紧耦合和松耦合两个方面的标准化出发考虑,用IEC61970系列标准定义接口,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对接口进行裁剪或是扩展。紧耦合接口一般包括通用数据访问、高数数据访问、事件与订阅、时序数据访问等等。紧耦合通常采用公共对象请求结构作为中间件系统。松耦合一般采用电力系统数据标记语言形式的文件,接口一般使用CIM/XML。为了能够符合面向服务器的基本架构,对CIS紧耦合接口对应的Web接口进行了定义。

2.5扩展方式

智能电网信息标准化主要接受电力调度中心的管理,扩展方式一般通过三步完成。第一步是分析新增用例,根据涉及信息共享和访问的部分,定位出需要新增的模块。如果需要新增的模块仅仅是属性或者关联,则不需要对对象进行扩展编码。第二部,如果进行了类的新增,则需要根据编码原则,确定新增类的代码,再明确新增类的编码位数和编码路径,建立相应的编码规则。

3实例分析电力调度中心智能电网信息标准化应用

3.1调度中心系统特点

调度中心可以实现个系统的信息交换以及电网分析,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以山东电力调度中心来说,其在信息标准化的基本理念下,逐步实现了平台内外、平台之间以及平台和其他系统之间的全方位协同。在统一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制定了对象编码规则,优化了信息交换接口,并且明确了重点建设电力调度中心数据平台标准化的基本任务。

3.2数据接口与数据管理

元数据主要包括了对象编码规则、信息模型描述以及数据接口描述等内容,为了配合元数据的,各数据接口也应该进行对应的描述并在系统中,外部应用将这些描述作为互操作的基础。数据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了电网的模型、计划和生产等环节所产生的数据、图表等。比如调度中心数据采集以及指令传输,两者在接口端保持一致性,就可以确保数据采集与指令传输同时进行,不断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同时不断发出指令调整电网运行工况。

3.3应用系统和平台标准化的联系

电力调度中心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个应用系统,通过整合处理将其糅合成一个整体,为其他系统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应用系统和平台具有互相依赖的关系,需要双方形成统一标准方便信息数据的传递。比如,数据采集系统、电网监控系统以及电力分配系统等,只有这些系统和平台统一标准,才能在电力调度中心对各部分工作进行实时控制。如果标准不统一,就可能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在调度中心获取相关信息,或是处理问题的操作指令无法及时传达到问题发生处,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4结语

智能电网信息标准化是电力调度中心建设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信息标准化,才能使电力调度中心各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交互,将电力调度中心各项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电力信息化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信息化

电力部门的营销管理在整个电力企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运作电力企业的核心力量。在中国市场的经济作用下,国内的电力企业的竞争力变得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大力发展销售管理规模,企业必须调整好销售管理规模中的每一个环节,将现代的信息化管理重新融入到管理规模当中,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市场中所需要电力的多少、掌握市场中的新数据,通过不断对电力营销管理需求的探索和改变,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升自我企业优势,将利益最大化的表现出来,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1我国当前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现状

为了使我国的电力营销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建设,在中国电力企业现发展的现阶段,我国的电力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如果想要在这方面有更大的提高就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例如,电力企业的销售管理模式,这就需要许多领导层的企业高度的重视。第一点,从我国目前的电力发展管理来看,管理模式缺乏的不仅仅是创新型,还有信息化的管理观念,依旧以简单的供应关系进行批量的生产。其次,现代的信息化时代到来了,电力营销管理应该与信息化密切联系,方方面面都需要与人工智能进行有条件的结合,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电力营销管理还是有一些员工操作和计算需要人们进行,这就很难保证电力营销管理的有效开展,从而使一些经济效益降低。最后,我国当前的电力企业管理模式还并不建立健全,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更正,并且在技术方面,我国的先进技术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电力系统的保密工作也没有做到完全到位。在一些停电事故中,故障排除的有效解决方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1.1信息化对供电公司电力营销产生的影响

(1)对供电公司营销制度产生影响。信息化的营销管理模式对于以前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变化。当然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供电公司的营销模式是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营销手段也需要经过石材背景的冲击下进行变更。比较于传统的供电模式当中,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更倾向于催缴电费,以及为顾客提供充足的电力。此外,信息化的管理也将对供电公司对供电服务进行了新的创新,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的这些网络上可以交纳费用的APP进行快捷的缴费。不再像从前需要到当地的供电局缴纳费用,这样缴纳费用的方式可以使用户们更加快捷的、方便的进行缴费,并且也可以保障供电公司的资金流通。(2)对供电公司营销行为产生影响。通过信息化进行大规模的营销,供电公司的电力营销策略也变得多样。供电公司可以对网络各个渠道充分了解用户的各种需求,能够实现电力的利用,充分将发挥供电系统的作用,此外,信息化的管理,不仅使供电公司营销行为策略进行了简练化的处理,更加精炼的,精确到每个电力工作的部门,从而进一步的细分,各个工作人员的任务,让其更加能够精准并方便的对用户进行服务,从而进一步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3)对供电公司营销环境产生影响。在许多信息化管理的当中,供电公司的营销环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户们可以通过手机,观看到自己剩余的电量多少,以及用户每月的消费情况,同时也可以在网上进行网络交费,使得用户更加方便快捷进行使用家用电器。

2电力营销管理的创新机制研究

2.1树立技术支撑的电力营销管理理念

在电力企业中,重要的生产力是先进的技术。所以说在管理电力营销时,企业必须要在观念根本上发生改变,树立好一个正确的电力营销管理理念,从实践当中的问题出发,正确的了解顾客所需要的东西,能够敏捷的掌握市场所需要电力的变化并做出有效应对方案,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企业。同时电力企业应该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在满足顾客的电力基本需求方面上,应该将服务升级,全方位考虑顾客所需要的东西,借助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将其供电的力量提高到更深一面的层次,从而使电力企业管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2建立新型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

在信息化的时代到来时,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所以构建一个新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不可忽视,所以现代的电力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符合实际情况的制度,理应抛弃传统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一个新型、符合实际的信息化电力营销管理模式,不断的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市场需求和住户们的要求进行有条件的供应。同时应该在实际操作当中,合理的改变自己的管理体系,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使自己的利益呈现出最大化的表现,从而将管理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档次,进而加强了企业中的经济效益。

2.3规范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

在运行信息化营销管理中,企业应该及时的将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交错率发生率减少到极致,并且将这些问题及时的进行整合处理,采取对应的措施,避免以后发生时手忙脚乱,然而这些问题几乎都牵扯到大的数据,如果只靠人工计算不仅出错率高,而且这更加能够出现新的问题,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对整个管理系统进行很好的监督,并且要合理的运用各种信息,利用有效的信息对某些数据进行小规模的处理,从而减少由于人们出错所带来的风险,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一步的规范了电力营销管理系统。

2.4电力营销管理的智能服务战略

由于新时展,人们不仅仅停留在以前的需求服务,而且人们更强调的是,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因此,从业人员或者是领导都应该有服务意识。电力企业并非仅仅只向顾客提供电力需求,更重要的是向住户人员的生活提供快捷灵敏的帮助。

2.5加强对电力营销人员的培训

电力企业要加强对电力销售人员的技能培养,电力销售人员的技能培养可以增强企业中的营销利润。在企业电力营销人员的培养中,需要定期的给员工们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定期的让他们去学习先进的技术,从而增加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中的利润。电力销售人员要注意对待顾客的素质。例如,顾客们所不懂的地方,需要从业人员进行仔细的讲解,这时候就考验电力销售人员的素质了,,销售人员应该在顾客听不懂的地方进行细致的交流,让顾客们感受到从业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沟通到客户,通过对顾客的交流,也能够进一步的掌握其家庭用电情况,这样也使得电力部门对供电的需求量有一定的掌握,进而使得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结语

电力信息化篇7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下称上海电信)一直对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工作很重视。早在2012年5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电信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见证下,共同签署了《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和“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总体安排,展开全方位合作。

从本次展览会看,中国电信服务智慧教育的整体方案在以下四方面非常出彩。

实施“万千百”,夯实新一代教育信息网络

上海电信从2002年起,积极服务市教委与各区县教育局,承担了全市校校通主干网络及14个区县校校通网络的建设和运行保障,初始骨干带宽是10M。2006年签署骨干网升级协议暨教育信息化框架协议,骨干带宽从10M升级至100M。2009年起,上海电信在全国率先启动“城市光网”建设,迅速提升上海全市宽带网络速率和质量,陆续进行区县校校通网络光网改造工程。目标是,用2年时间将上海基础教育网络率先建成“万兆骨干、千兆到校、百兆教室”的新一代网络,率先实现教育部所订立的目标,继续领先全国,为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夯实网络基础。上海电信目前已经完成全市8个区县校校通网络的全光网化改造。目前已为全市2000多所学校、700多家幼儿园提供服务,90%学校已实现光缆接入。

依托教育云平台,教育资源“平民化”

教育机构充分利用中国电信教育云基础设施来建设区域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完善网上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教育资源体系。此举不仅使得不同地区的师生能在这个开放体系下获取优质资源,而且借助中国电信的云平台,可以将智慧校园和智慧家庭连接起来。学生在家里可随时登录个人空间复习智慧课堂的课件和资源,老师在家里可随时上传备课课件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并在智慧课堂上课时随时取用,打造处处可学习的教学环境。上海市虹口区已经采用了电信的教育云平台提供电子书包业务,目前已覆盖全区18所学校。

“平安校园”在身边,学生安全成长快

中国电信的校车信息服务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观众在现场看到,通过装置在车辆中的各种传感器、高清摄像头、3G通信模块,可以实时查看到车辆行进中的每个“动作”。同时,专职客服人员提供24小时在线的人工服务,校车在行车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情况,驾驶员只需要一键即可与服务中心取得联系,获得车辆救援、报警、实时信息查询等服务。学生家长使用手机就可以查看到孩子上下车的信息。目前上海在用2000余辆校车,中国电信携手上汽集团已率先在专用校车上搭载该服务,并将逐步为现有校车提供增值服务。

在校园安防应用领域,全球眼成功应用于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上海电信部门在该校的校门、操场和沿街围墙上安装了摄像头,并将视频通过网络接入全球眼视频监控平台。在学校监控中心安装了智能分析设备,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告警。

全天候实现家校互动,师生家长携手育后生

翼校通是中国电信一款基于PC端和手机终端的家校互动应用,是一个不受时间限制、空间限制,集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全方位的实时交互信息沟通平台。通过该平台,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或教师和家长之间可以利用手机、互联网等手段,方便快捷地实现学校通知、家庭作业、在校表现、考试成绩、课堂评语等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互动。目前翼校通业务已经全面上线,上海已有近百所学校开通了教师账号,用户数量超过5000个。

电力信息化篇8

关键词:信息化;电力工程;标准化;策略

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审计部门的工作和责任反而越来越重。人们被物质和利益蒙蔽了双眼,遗忘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社会上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电力工程更是如是,因此,电力工程的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审计工作逐渐的被迫要求与计算机、智能化接轨。信息化的出现使审计工作更加严谨和细致,信息的把握更加及时准确,信息的监督更加全面到位,因此,信息化与审计二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信息化下的背景,给审计赋予新的概念,本文将首先介绍新时代下审计工作的特点,接着从各方各面分析影响审计标准化的影响因素,最后为提高审计标准化提供策略。

一、电力工程信息化下的审计特点

信息化的审计包括与信息化结合和融入的审计技术,审计技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实现巨大的改革和进步,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审计的信息化有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和审计工作模式的信息化。审计其实就是审计法,是具有法律效益的行为。这种行为的主体是电力机关的审计部门,行为对象包括电力工程的各个相关部门,行为内容有检查财务行为规范、会计部门的行为标准审核、财政收支状况、资产和资金和来源和开销等等。通过信息化背景与电力工程审计工作的相互融合促进,使电力工程的审计工作更加高效、准确,从而让审计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在电力工程的投资众多,因此电力工程受到内部审计部门和各级政府地高度关注,必须深入地进行审计标准化研究,更好地将审计工作与信息化进行融合发展。

二、信息化下的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

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力工程审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造成了影响审计成本的各方各面的细节发生了变化,影响审计成本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管理。

1.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就是指审计的工作人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审计的设备也了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复杂化。因此,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技能素质以及工作人员的心情态度都会影响着审计的工作效率。现如今审计信息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操作难度系数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因此,工作人员的工作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和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身的工作效率。另外,同一个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也会影响到审计的工作效率,审计工作的特殊性,烦躁、无聊,很容易会造成审计人员心情低落,这就会造成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分心,这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2.信息化平台的搭建程度

电力工程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无纸化,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在标准化研究中,可以在审计工作之前将电力工程的审计内容和一系列标准制度以数据信息的形式输入到信息化管理平台中,作为审计系统的执行标准。另外,审计信息化的全面性对于审计工作也是至关重要。在信息化审计系统中,需要将电力工程项目的所有有效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这样审计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可及时地根据数据的变化和工程生产状态发现是那一个生产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全面标准化审计系统不仅有利于审计工作,还为电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效益。

3.审计标准化管理

审计标准化管理包括常见的三个方面。第一审计方案的准确全面性。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之前预先准备和计划。一个好的审计方案便代表了审计工作成功了一半,因此,审计方案的设计关系着审计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1]。审计方案的合理性包括审计的时间安排、审计模式的选择、如何处理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的关系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关系着审计成本的高低以及审计工作的效率高低。第二个方面是审计的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由于人为因素的主观性,好的审计方案有可能因为人为因素而使审计方案达不到计划的目的。因此,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设置审计工作的管理人员,给予审计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审计工作不到位的员工要给与批评和惩罚,防止错误下次再犯,对于审计工作认真负责,工作效率高的员工要给予鼓励和奖励,发扬优良员工的精神[2]。第三,审计资源的整合程度。审计中成本的控制因素还与审计资源的整合程度有莫大的关系。如何将审计资源合理整合、最大限度的利用身边的资源、将资源充分利用是关系审计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审计资源,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时间资源,充分降低成本,有效控制成本。

三、提升审计标准化的策略

1.制定科学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

高效、准确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的直接保障。由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审计的方法还保留着传统的模式和套路,传统陈旧的方法显然是不适合现阶段的审计工作特点,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工作特点,充分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开发出一套适合现阶段发展特点的审计流程。在工作之前应该充分的分析审计的主客体,采取合理的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审计成本为主。在工作时全面的指导和管理审计工作人员,尽量减少因主观因素发生的问题和错误,最后对整体的审计流程加以评价防止下次的工作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对好的地方应该加以发扬和鼓励。最先进好的审计技术是在于工作时就可判断出工作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错误,因此,应增加对整个工作流程的了解,及时分析情况,避免发生风险,从而提高工作的准确性,降低成本,提高审计标准化。

2.建立审计模型库

在信息化审计标准研究工作中,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着大数据云时代的挑战。对于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信息化管理,如何巧妙的提高审计工作的管理效率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电力工程的审计模型库至关重要。数据库是审计工作的工作目标,所有的生产状况和人员状态以及成本收益都可直接的反应在数据库中,而数据模型库则是处理这些数据的方法资源。负责审计工作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变量变化情况准确的选取一种或多种模型直接对生产状况或收益情况进行准确地预测,从而及时的采取适当的工作方法进行处理,挽救损失增加收益。另外,通过信息化的建立,可使审计人员实现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在线监控,再加上数据模型,可以实现审计系统的智能化运行,从而更加满足用户需求。最后,由于电网企业的电力工程项目增多,数据信息也越来越多,人为操控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用户需求的,简单的人工计算准确率低,速度慢,影响企业的生产发展,所以采用数据库和数据模型库是审计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3.全面的提高审计管理

全面的提高审计管理对于审计标准化和信息化审计平台的构建尤为重要。审计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的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因此,审计管理旨在合理分配审计工作的各个要素,协调好各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它们发挥出全部的职能,为提高工作效率而服务。所以,全面提高审计管理至关重要[2]。管理好审计方案,管理好审计工作人员,管理好审计程度和各种管理制度。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设置审计工作的管理人员,给予审计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审计工作不到位的员工要给与批评和惩罚,防止错误下次再犯,对于审计工作认真负责,工作效率高的员工要给予鼓励和奖励,发扬优良员工的精神。为了追求最低的成本,对于预算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做好付出与收获的对比,做好预算成本与审计结果的比例分析图,如果不成正比,一定要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减少下次问题发生的概率,为下次审计工作做借鉴。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寻求的自己的创新,审计行业面临着审计信息化和审计标准化地挑战,因此,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审计效率。审计工作不仅关系着审计行业的发展,更是关系我国未来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改善审计管理,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是促进审计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吕文波.电力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及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1):150,153.

[2]郭丹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成本问题研究[J].内控与审计,2012,(1):9-11.

上一篇:旅游信息化范文 下一篇:诊断试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