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诊断学范文

时间:2023-11-12 12:56:09

西医诊断学

西医诊断学篇1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文秘站:]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 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实习阶段,各个科室制定具体的实践量化要求,各科实习结束除根据实习表现打分,要进行出科考核,以上成绩均纳入毕业考核。毕业考核采取以临床客观结构化(OSCE)考核中心为依托,结合床边考核,对学生临床综合技能进行培训和客观结构化考核,目前我们考核一般分为这样几个模块:⑴临床问诊⑵体格检查⑶病历书写⑷病例分析⑸临床基本技能,以达到全面考核的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临床实践、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自觉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

西医诊断学篇2

通过诊断课的学习,不但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学会采集病史,正确系统地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病史及阳性体征选择必要的实验检查和辅助检查;学会各种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提供依据,为其将来学习临床课以及进入临床实践做好准备。但是由于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使得这样一门理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约,导致某部分课程不能充分的让学生领会及掌握。鉴于此情况,我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如下两点个人体会:

第一,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采取演示教法、引导法、类比法、分组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法,使抽象的理论课变得具体生动,化难为易;把实验课枯燥无味的技能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与练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

(一)诊断学体格检查中心脏听诊“杂音的听诊”是全章中授课和学习的难点,往往教师单纯只是讲授的话,学生容易因听不懂而疲劳厌学,或暂时听懂却很容易搞混不同瓣膜病变的杂音特点。我在讲授时结合使用挂图或模型或手绘图或多媒体等教具,来辅助讲解并演示各杂音产生机制、瓣膜的位置、听诊位置及病变时各瓣膜的情况、血流方向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心脏杂音是如何产生的,各种瓣膜病变产生的杂音听诊部位、产生时期、性质、传导、等特点;用心肺听诊模型人设定不同瓣膜病变情况下心脏杂音的声音播放,插入到对杂音特点讲解的过程中,代替只用几个形容词对杂音特点的描述;在同学们对瓣膜特点基本掌握的前提下,用提问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和讨论对临床瓣膜病变的杂音做出分析判断,进一步加深对心脏瓣膜杂音的理解与灵活运用。不但可以化难为易,而且教具的使用、丰富的教学形式以及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的配合,可以让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更高,往往到最后学生都争先恐后的发言得出结论(即不同病变时瓣膜杂音的特点),使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同学们在乐中学、乐意学,并且有掌握知识和发挥分析能力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体格检查的各项技能操作练习是诊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学生临床必备的基本技能,那么在上技能操作练习的实验课的时候,会存在很多同学在练习的时候眼高于手或主动性底而达不到操作标准的要求。首先,我在上实验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要遵循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差的、学习积极性好的和学习积极性差的交叉分配的原则,各小组设立组长;实验课时,分组练习,小组各成员之间进行过关检测,小组与小组进行技能操作评比,所有的技能操作标准与医师资格技能考试标准接轨;每进行到一个阶段,教师对每位学生实施考核,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可以确保每位同学的技能操作达标,还可以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学习督促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充分有效地演示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演示有集体演示和小组演示,演示技能操作一定要规范到位,与医师资格技能考试的要求接轨,让每位学生都能达到标准化的训练。再次,充分使用模型人与实体技能操作相结合,以弥补只有学生间相互的实体技能操作而不能实现的一些病理情况下的异常体征的学习与练习。另外,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练习指导和总结。让学生真正做到自我管理,主动练习,测试达标的目的。

第二,在缺乏条件的情况下,要创造条件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接近临床,结合临床。像我们的实验课中某些实验课内容所需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不具备或不充分,教师就可以人为的创造一些条件来完成实验教学。例如:

(一)学生练习病史采集的实验课,我们没有条件提供真正的病例资源(患者)让学生练习问诊,但我们可以采取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用于病史采集的练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如何与患者交流,如何建立医患关系,如何把握问诊的技巧等。以避免学生今后进入临床实习或工作首次面对真正病人时的不知所措。我会在实验室模拟病房的情境,搜集不同类型疾病的病史资料发给各个小组,先让他们对病史资料熟悉,然后每组派两名同学,一位扮演医生的角色,一位扮演患者的角色,根据他们的病史材料做情境问诊,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视学生对问诊掌握的情况不同,问诊的练习内容可以按部分进行,也可按整体进行。这样去练习问诊,既可以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经意间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还能让学生尽可能的与临床接轨,提高学生将来适应临床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二)在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单纯讲授法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只是记数值,记临床意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很低,理解也不深刻。我采取的方法是到临床上或在平常生活中搜集各种检查的资料或数据,甚至发动学生主动地去搜集一些检查的结果,有正常的,也有异常的。将不同的内容应用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判断、联系临床等。这样的话,不但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各项检查与临床的关系,缩短与临床的距离,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探究的能力;同时,学生从搜集数据到学会分析判断的过程中,既体验参与的乐趣,又可以品尝收获知识的成就与喜悦。

西医诊断学篇3

1.1中医临床诊断方法与理论分析:中医对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是建立在将患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疾病症状的发生则是病因对于人体造成的一种整体反应,中医理论基础强调“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系统整体的生命观,动态把握人的整体生理状态和病理过程。中医理论通过四诊八纲对疾病进行辩证分析,实现患者病症的确认和诊断。从中医诊断的理论与方式看,对于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视宏观、把握整体以及以辩证方式实现病症诊断的特点。这种临床诊断方式和思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上述突出特征优势的同时,也由于在进行患者病症诊断确认过程中将辩证所取得的“证”作为其临床诊断的所有信息凭据,导致在患者病症诊断确定中缺乏对于微观细节的分析,因此,其在实际的临床病症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

1.2西医临床诊断方法理论分析:与中医诊断理论不同,西医在进行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中,其病症的诊断是通过对于现代科学理论以及物理、生物、化学、各种仪器设备的应用,在对于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实现患者病症原因与具体情况的确认诊断,同时对于患者病症发生与变化、病理特征等实现诊断确认,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理论的发展成熟,在临床诊断中的理论技术与经验也越来越成熟。但是,根据西医诊断的理论方式,其在实际诊断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西医诊治中过于重视微观和局部,在人体的整体性上考虑相对欠缺,因此,在实际诊断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不足。

1.3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断新思路:结合上述中医、西医在临床诊治中各自的思路方法及诊断理论,明显可以看出中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诊治体系,一种以辨病诊治为主,一种以辩证诊治为主,在实际的诊治应用中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优势和不足,有学者根据中西医诊治的不同体系特征,将中医诊治归结为感应综合性科学,西医诊治归结为因果分析性的科学,在临床诊治应用中二者从不同的方法理论出发,但是都能够获得同样的真实有意义的资料。根据各自的特征,又有学者提出在临床病症的诊治中,以现代西医的诊断方式进行疾病的诊断,同时通过中医的辩证理论实现病症诊断的分型,将两种诊治方式在临床诊断中相互结合,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病症诊断分型方法,以在临床中进行应用,提高临床病症诊断的科学性与全面性、综合性,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进步。

2中西医结合进行综合治疗的新思路分析

临床中,在对于患者的病症原因以及病理变化、特征进行诊断确认后,就是针对患者病症开展的治疗。根据上述对于中西医进行临床诊断的特征分析,在患者病症诊断确认过程中,结合两种不同诊治方式各自的特征优势。那么,在对患者病症治疗中,可以选择中医、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也可以结合患者需要,以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方式实现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进行两种或者是多种治疗方式的综合应用,来实现患者病症的治疗控制。其中,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综合治疗,在实际应用中,分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及中西医药物的综合应用,它们都属于中西医结合实现患者病症综合治疗的范围。其中,中西医治疗方法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对患者病症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辨证论治,同时,还强调“以人为本”、“治末病”、“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治疗思想,中医治疗主要以中药、按摩、针灸、推拿、穴位等治疗方式为主,而西医则是以药物和激光、理疗、放疗、手术等多种治疗方式为主,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可以结合患者病症情况,选择两种或者是多种治疗方式。以中晚期食管癌为例,除了手术治疗外,局部的放疗、化疗也是治疗手段之一,而作为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药,在手术前后的应用,能加快术后康复,提高免疫力,促进造血机能,清除潜在的残存的癌细胞,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可见,中药、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将成为肿瘤治疗的最佳方法。其次,以中西医药物的应用实现患者病症的综合治疗中,其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第一种是使用中西医药物联合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进行患者病症的治疗,比如,在对胃病患者的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中,可以使用胃仙U进行治疗,维C银翘片也是中西医药物结合制成的复方制剂。第二种中西医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则是指不固定联合使用治疗形式,比如,在进行上呼吸道感染病症的治疗中,可以使用金银花和青霉素药物联合应用。中西药物的有机结合,取得了突出的治疗效果。

3结束语

中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诊治体系,在临床治疗中将两者优势进行互补结合,应用于临床病症诊治,能够有效的提升的临床诊治的效率,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学科之所以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它并不能圆满的回答和解决本领域的一切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中医药工作者提高认识,开阔视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健康快速发展之路。

西医诊断学篇4

1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

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早即是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黄帝内经》所记述的病名逾200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无论是《伤寒论》论外感病,还是《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都是以病为纲,病脉证治并重。此后历代医著如《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证治准绳》等,以及近代临床各科的中医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症)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因此,继承中医学的病名及诊断十分必要。

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证候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主要矛盾。对病和证的分层认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的关系犹如经纬纵横交错,使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在病位的表里上下与脏腑经络,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进退深浅3方面达到3维统一。中医病名融于中医理论体系,能正确引导临床辨证与施治。与证名诊断一样,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取消中医病名不仅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诊断特色也没有了,更谈不上中医的优势、生命力和发展。

2中医临床必须使用中医病名

就临床诊疗的目标来说,中医与西医所针对的都是疾病,在这一点上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不同,所导出的病名体系必然不同。中、西医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状相互组合而构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医的概念基本不同,中医的风寒湿热、痰饮瘀血、阴阳虚实、劳瘅痹厥、胀脱痿痛、癌瘤瘕、痈疽翳障等,西医称之为细菌、炎症、变态反应、免疫紊乱、功能亢进、减退、衰竭等等,而气、血、水、脓、毒、火(炎)等概念,中、西医则都将其视作基本的病理改变。在病位方面,虽然中、西医的解剖名称基本相同,但中医学的认识相对笼统而西医学的概念以精细为特征,由于中、西医对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因而对疾病的命名诊断,西医有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临床综合征诊断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而作出完整诊断,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较冗长而复杂。与之不同,中医学病名极为精当简炼,每个病名实际用词一般只有2~4个字,不一定将每个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而可通过辨证诊断使之得到补充。正是由于病名诊断与辨证诊断之间的这种互补性,使中医学的病证诊断完整地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具有中医之特色。可见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既有关联而又不等同,中、西医病名的对应关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中、西医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对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某些中医病名目前尚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医病名的冲击,加之近代中医一味地强调辨证而不重视病名诊断所致,而不是中医病名脱离了实际,导致广大群众不能接受。只有规范中医病名,坚持并强化中医病名诊断,方可使中医病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中医学的优势。

3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

中医的许多病名,如破伤风、托盘疔、胬肉攀睛、鹅口疮、舌菌、痄腮、阴吹等,精炼简捷,见名知义,易于掌握。中医有不少好的病名,如历节风、破伤风、感冒、红丝疔、缠腰火丹、蛇头疔、乳岩、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风、鼻渊等,其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正如宋·张杲《医说·疾症》所谓“古之论疾,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因此,这些中医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为人共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乱、伤寒、破伤风、风湿热、感冒、麻疹、癫痫、子痫、白喉、痔、痈、痛风、风疹、云翳、脚气病、牛皮癣、梅毒等,在西医传入中国时,便为西医所引用。

中医强调辨证,并多以症为病。但辨证毕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情况,症则只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而通过诊断所确定的病名,代表着对疾病最本质的认识。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说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专方、专药、专法治疗,如肺痨若不治痨杀虫,则辨证治疗效果欠佳。虽然异病同证时应当同治,但治疗也应根据病而有所区别,如胃疡、久泄均可见脾虚证候,在补脾益气同时,胃疡者常结合理气止痛,久泄者则常兼利湿止泻。同时病名诊断亦可指导辨证,因为每个病演变过程的一般规律往往可体现为不同的“证”,各证出现的频度也不一致,如风眩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阳上亢,而阴阳两虚则较少见,有时病人可能仅有血压增高,而其他症状不明显,以致无症而出现无证可辨,此时则可根据风眩而首先考虑为肝阳上亢,采用平肝潜阳的治法。

4取消中医病名必将导致中医学的灭亡

有学者提出,中医病名改革应大部分采用西医病名,或中、西医病名并用,这样方有利于中医现代化,并能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2]。也有人认为“取消中医病名中医灭亡不了”。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中医临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医学需要与国际接轨,但绝不能用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因为中、西医学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论,把西医的病名搬过来,套在中医学的头上,则名实不相符,无异于穿西装戴瓜皮礼帽,这无疑会给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思维方面的负面效应。

中、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认识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种“西病中证”式的诊断无异于“人头马、美人鱼”之类,似是优势互补、强强相合,但实际上只会使中医学走向灭亡。因为用西医学理论来衡量中医学,不仅只是病名不科学,中医学的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之类病因,肝之开窍于目,脾主运化与统血,经络的解剖结构,以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药理论等等,统统都无科学可言,都应在废弃之列。坚持中医病名是保持和发扬中医学体系的要害所在,是中医学生死攸关的大事。设若中医学取消了病名,则说明中医学对“病”没有认识,中医只知辨证施治,不会诊病治病,那么中医学还有何“术”可言呢?取消病名,就会使中医学术一溃百溃,一发不可收拾。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由于西学东渐,中国人已逐渐远离自己的民族文化主体,出现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对中医的知识财富不相信,甚至抵触,这并不足为奇。癀瘕、卑傈、旭痹、瘅等字都不认识,这是由于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落叶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医学术消亡的前兆,面对日渐远离传统文化的中医,如何恢复昔日中医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使中医能够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良性发展,这或许是今天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人们所应当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4]。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否认中医理论体系,妄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必然失败。1933年下发的《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统一病名建议书》、《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录》,之所以遭到反对而没有实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断的认为中医病名不科学,要统一则必以西医病名为标准,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处。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中医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可以断言,取消中医病名只会是重蹈复辄的命运。恽铁憔在《论医集·对于统一病名建议之商榷》说:“今若以西名为主名,不废中医学说,则名实不相符。若废中医学说,则中医即破产,不为此,则为彼,更无回旋余地。例如《伤寒》一书,包括支气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诸名色,初步,《伤寒论》本文,将渐次无人研读;进一步,必《伤寒》方无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讲究注射灭菌。如此,则中医消灭、中药消灭。是故用中医病名为统一病名,在此必争,是非得已,不止名从主人而已。”先贤之见在当代中医界已被印证,这不正是废弃中医病名之恶果吗?

我们应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站在发展中医理论与保持中医特色的高度,坚持中医病名诊断,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摒弃“重证轻病”、“西病中证”等错误观点,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深入开展对“病”的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5规范中医病名体系

任何学科都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病名学术也不例外。中医病名规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则,必然也只能是继承性原则,要从蕴藏前人丰富经验和理论的历代医籍中整理、挖掘中医病名,切合临床实际者用之,不符合临床实际者改造之。在此基础上本着特色性、实用性、创新性、准确性等原则,全面系统地开展病名体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中医病名学术体系。近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5]疾病部分即是本着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理论的宗旨,采用继承、挖掘、引申、创新、引进等方法对病名进行分化定义,从而使中医病名学术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形成体系。

现代医学制定有国际疾病分类(1CD)等国际标准和国内的《疾病分类与代码》。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来名词规范中医疾病名称。现在临床上中医的病名被弃用,没有中医的病名体系,这将使中医学术处于灭亡的境地,因而必须加紧中医病名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中医学者开展中医标准病名的研究,建立中医标准病名体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弥补前段标准化研究的不足。中医标准病名研究应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严格区分病、证、症概念,在继承原有病名的基础上,参考西医病名,按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分化、扩展中医的病名。该研究可为中医学术提供全面标准的“原件”,不断完善中医疾病体系,并能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到指导作用,也有利于保护中医学的知识产权。

【摘要】针对中医病名的现状,从历史和临床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比较了中西医病名的异同,阐述必须坚持中医病名,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规范中医病名学术体系,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西医诊断学篇5

中医治病疗效是肯定的,是以治本求原,其中辨证是关键,为中医所长。辨证的过程就是诊断过程,关键是辨什么证,有准确的“证”才能合理治疗,在中医文献或教材里,出现“证”字之处很多,所指内容各异。归纳起来不过4个方面:①指症状:认为古代“证”同症是证候的组成部分,如发热咳嗽等。②指证候:包括症状与体征,是临床表现总和,如头身痛、苔白脉浮等。③指证型:即诊断结论,如五心烦热,盗汗之阴虚证等。④指病名:认为证同病,如喘证、郁证等。各种解释都有一定理由,因此常见一证多义或一证多用现象。

区分证的涵义,确定证的基本意义,笔者认为:理解为症状、证候、证型及病名都是不够全面的,因为症状和证候均属临床表现,仅为所辨之证的内容之一,而证型与病名皆为辨证结束作出的诊断结论。中医治病是以主症为名,如头痛、痹证等,均为病的表面现象,是标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治脚,所以中医特长就是通过表面现象(症状或体征)的标,探求疾病的根本,辨出确切病机,方可治病,在特殊情况下对症治疗也是必要的,所以说辨证之“证”既不是临床表现的证,也不是诊断结论的证,若要代表某种涵义时,应用相应的词以示区别。

说到底证究竟指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通过四诊和现代医学诊断所集的疾病某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病势等病理变化的综合资料的总概括(症状、体征、检验结果、病因、病史、体质、天时、心理、地理、职业等)即为证,有了可靠的证据和资料,进行分析辨别、推理、判断综合归纳,此为辨证,最后确定结论,作出明确诊断,提示治疗方案,据此说诊断过程就是辨证过程。

辨 病

辨什么病,是辨中医病还是辨西医病,是争议的焦点。一般说辨病为西医所长,那也不等于西医只辨病不辨证,中医就只辨证而不辨病,不同的是西医辨别的是症状而已,同样需要诊察分析,鉴别诊断,最后确诊。

从历代文献记载分析看,多数病名都是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侯论》等医籍记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有的病名经历了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因而有的病根据其实质更名沿用至今,有的自然而然的淘汰,从而使疾病的命名上升到一个更合理、更切合实际的新阶段。

笔者致力于临床风湿痹病的研究治疗,从中医理论到现代医学结合有机联系,将痹病论治改为风湿病的疾病名称,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得到完善,不断深化,辨病更趋科学、合理,切合临床实用的价值。但治疗要紧密结合病人实际,达到个体化的治疗水平,强调辨病并不是不要辨证,而是说辨证更要深化,在辨证的时候,要有全局的观点,不能只着眼于目前的见症,有一病多症,也有一症多病现象。中医对病机的机理认识更深的是疾病之本,治病必求其本。

辨证应与辨病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模式是中医学的显著特点之一。中医辨证应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结合的原因就是二者各有所长,其共同目的显然都是寻求先进技术,精确诊断,有效治疗,提高医疗学术水平,从现代科学水平上体现对疾病的客观认识。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同时,应用现代中医角度对疾病的病理病因,诊治规律作出系统的理论依据。有了确切诊断,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才能发挥丰富中医理论,所以只有诊断上的有机结合,才能指导治疗的合理结合,才能在理论上紧密结合。西医辨病长于诊断,中辨证长于治疗。实现中西辨证辨病相结合,集两者之长,才能体现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学基础教材,1978,3.

西医诊断学篇6

中医急诊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救护措施的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临床学科[1]。在现代急诊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通过中医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培养优秀的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医急诊领域乃至整个中医教学领域面临的新课题。笔者就几年来在中医急诊学教学培养方面谈几点心得体会。

1培养学生建立现代中医急诊医学观

所谓现代中医急诊医学观,其原则就是“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和中西结合”[2]。“先中后西”是指就诊的普通急症,首先考虑以中医为主的综合疗法处理。“能中不西”是指对某些危、急、重症或某些经西医处理无效或西医在某一阶段效果不显著的,尽可能用中医或可补其不足。

“中西结合”指单一用中医或西医疗效不显著的,或存不足需互补的,可中西结合。通过结合互补,能起到单一西医或中医不能起的作用[3]。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如讲述“高热”章节时,举例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可以中医治疗为主,每天酌情用中药1~3剂。除中药内服外,还可配合中医综合疗法如刺络、灌肠、穴位注射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压正常、血红蛋白不低、无呕血者,亦可先辨证施以中药,疗效也肯定,如果血红蛋白太低、血压逐渐降低、出血又控制不佳者,就应中西医结合;对于中医急诊医学急危重症的讲解,最好能把中医的病证与西医的病,中医的证症与西医的临床表现,中医证的变化与西医的病程发展,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诊断治疗措施贯穿在一起,中西并举,融会贯通。

2培养学生中医急诊临床创新思维

近年中医急诊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上缺乏对中医急症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技术上缺乏反映中医特色的急救新手段,科研上缺乏创新超前的重大成果,缺乏具有中医治法专效特色的现代系列新制剂等。从临床教学角度看,本科五年制学生临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普遍不足,而培养合格的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学科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4]。中医急诊教师无论是在理论课教学中,还是在临床见习课程和临床实习课程的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中医急诊临床创新思维及辨证思维观。例如在教学中通过回顾中医急症发展史,如:《肘后备急方》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金匮要略》记载的抢救卒死的胸外心脏按压术,《外台秘要》的导尿术等中医急救技术的应用史,促使学生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搞清中医理论体系,分清中医和西医的概念。回顾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技术的发展的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中医急救治疗的有效病例,加强学生对急救药及中药汤剂疗效的认识。只有使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在大脑中形成定势的前提下,才能自觉地运用中医理论诊断及治疗疾病。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增加与中医急诊医学相关的中医专题学术讲座,名老中医经验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强化以往所学,真正把书本知识经分析提炼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转化到临床实际应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学以致用之感,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中医急诊临床思维,为将来成为一名有创造性思维的中医高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急诊临床操作技能

第一通过授课的形式让学生牢记临床操作的理论基础和动作要领;第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模拟练习常用急诊操作技术,如心肺复苏术包括开放气道、气管插管、中心静脉通路建立等;第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在老师带领下进行实际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使学生熟练掌握胸腔闭式引流、清创缝合、包扎止血等实用技术。同时多学多问,熟练掌握抢救器材的使用方法,如监护仪、心电图机、起搏除颤仪、呼吸机、洗胃机等,力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西医诊断学篇7

肝胆外科(排名不分先后)

华东地区

王炳生男 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胆道外科,熟悉掌握PTC、PTCD、ERCP、胆道镜、经内镜括约肌切开、体外冲击波碎石等胆道外科专门技术。主要进行胆石病防治、肝门胆管癌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诊治的研究。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二下午

冯秉安男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67号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擅治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开创中药《金石散》、《腑安》、《甲乳香》等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肝硬化、肝囊肿、脂肪肝、胰腺病、肠梗阻、肠粘连、阑尾炎、甲状腺及乳腺等疾病。

出诊时间:每周一上午、周二下午

周信达男 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专业特长:肝癌早诊早治、手术切除、外科新技术(冷冻、微波、激光等),肝癌复发转移再手术、大肝癌缩小后再切除。

杨秉辉男 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主要研究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肝癌的内科治疗等。多年从事肝癌的临床研究有较深造诣。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四上午

吴志全男上海医大附属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肝脏肿瘤。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四上午

冯锦伦男 南京市汉中路155号江苏省中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于诊治内外痔、肛裂、肛瘘、便秘、结肠炎等肛肠疾病。

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吴成安男 安徽省合肥市曙光路73号合肥市第六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对肝、胆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及治疗有教深的造诣;综合伤寒、温病等传统理论及方药、擅治各种外感及内伤发热;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肝胆系、泌尿系结石。

周伟平男 上海二军大附属东方肝胆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肝脏肿瘤疾病的手术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四上午

吴孟超男 上海二军大附属东方肝胆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是我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国际著名的腹部外科研究和外科实践者,中科院院士。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擅治疾病: 肝肿瘤、肝移植等。

胡先贵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外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胰腺癌扩大切除术、门脉高压症、复杂胆道手术、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重症急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西南地区

张诗诚男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对肝、胆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刘家隽男 重庆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于肝癌及胆结石病的外科治疗。

沈康年男 广西南宁市滨湖路6-1号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1992年享受国家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原发性肝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尤对肝癌的诊断与治疗、肝癌灌注治疗、乳腺癌的研究等颇有造诣。

卢全书男 广西南宁市滨湖路6-1号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1993年获国家特殊津贴。专长肝胆外科。

刘家奇男广西南宁市滨湖路6-1号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专长胆道外科、周围血管外科、甲状腺外科,长期从事胆石病的综合研究。

中南地区

吴金术男 湖南省长沙市解放中路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从医38年,对肝胆疾病及肝胆结石并狭窄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造诣颇深。

王卫东男 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腹腔镜外科各种手术,内镜外科和各种胆道疾病,胆道结石,胆道肿病等,肝胆肿瘤的各种治疗及手术腹部外科等。

张阳德男 湖南长沙市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肝胆肠外科等疾病的诊治。

吕新生男 湖南长沙市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肝胆外科、器官移植等疾病的诊治。

熊寿芝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外科教授。在普腹外科领域里,理论深厚,技术全面,对乳腺、甲状腺及消化道外科疾病都有一定成就。

钟德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肝胆胰外科。开展了高位胆管癌根治术、胰头癌扩大根治术、右三肝切除术;积极引进和开展了内窥镜外科手术,对肝癌、胆道肿瘤和结石、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疗有一整套成熟的经验。

东北地区

司永仁男 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85号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肝肿瘤诊断、早期肝癌手术、B超介入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硬化疗法、门静脉高压症各种断流术、分流术、胰腺和各种胆道手术。

华北地区

毕庚年女 河北省石家庄市维明南大街30号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政府津贴,主要从事于外科领域中西医结合工作。急性溃疡病穿孔、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肠梗阻、胆石症胆道感染四大急腹症的系统研究及诊治。

谭文科男 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348号 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普通外科多发病、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诊断及治疗。

毛羽男北京地坛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一直从事肝胆胰专业工作。能熟练的完成肝癌或肝外伤的不规则半肝切除、胆囊癌根治切除术、完成了所有的门腔静脉分流术(脾肾,门-肠系膜上,门-腔),WHIPPLE手术。

门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张洪义男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30号(西三环航天桥西钓鱼台站)空军总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从事肝脏移植的研究工作。

卢实春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肝胆胰疾病及肝移植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对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肝内外胆管结石等腹部疾病的诊治尤其是肝脏外科及肝移植有丰富的经验。

陆贯一男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门脉高压。

沈中阳男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肝胆胰疾病。

西北地区

刘效恭男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腹部外科,特别是肝胆外科的教学和研究。

万玛才旦男 青海省藏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对肝胆疾病采用藏药内服法、藏医饮食起居疗法、艾炙疗法、放血疗法和现代医学结合等藏医特色的治疗方法,特别对乙型肝炎有传统特色专药,达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胡振华女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对各种肝病的诊断及治疗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西医诊断学篇8

肖扬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抗青光眼手术、NdYAG激光乳化白内障手术和眼科超声影像诊断等。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出诊地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专家门诊(北京朝阳区白家庄路8号)

诊室电话:010-51718654

治疗心内科疾病

关立克

现任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擅长对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等。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周二下午

出诊地点: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专家门诊(延吉市局子街119号)

诊室电话:0433-2660002

治疗泌尿科疾病

钟一红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对尿路感染、糖尿病和高血压肾病、高尿酸肾病、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等原/继发性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在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处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

出诊地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科专家门诊(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

诊室电话:021-64041990

治疗神经外科疾病

黄红云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擅长对颅内肿瘤、脊柱脊髓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神经功能性疾病的诊治,并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遗症、运动神经元病、脑外伤后遗症、脊髓炎、脑瘫、老年性痴呆等疾病。

出诊时间:周四全天

出诊地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专家门诊(北京朝阳区白家庄路8号)

诊室电话:010-51718662

治疗皮肤科疾病

汪晨

现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对各种过敏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性传播性疾病、银屑病、玫瑰糠疹、结缔组织病等的诊治,尤其对各型皮肤淋巴瘤的早期诊断和合理化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出诊时间:周一、三上午(专家门诊);周三下午(特需门诊)。

出诊地点: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专家门诊(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

诊室电话:010-64222949

治疗口腔颌面外科疾病

李锐球

现任广州市南方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擅长口腔癌的综合治疗及口腔癌切除后的立即整复,并对头颈部肿瘤、颌面外伤的临床诊治有丰富的经验。

出诊时间:周四、周五全天

出诊地点:广州市南方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专家门诊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

诊室电话:020-61641888

治疗肿瘤外科疾病

马曾辰

曾任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主任,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擅长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外科的治疗,并对肝切除及围手术期处理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非规则性肝切除方面技术精湛。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出诊地点: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肿瘤外科专家门诊(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

诊室电话:021-64041990转2522

治疗肾病

魏连波

现为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中西医结合肾病中心主任兼中医科主任、中医系内科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膜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出诊时间:每周一、三上午

出诊地点: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专家门诊 (广州市工业大道中253号)

诊室电话:020-61643455、61643456

治疗心内科疾病

侯应龙

现为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长期从事心内科专业及心脏的介入治疗,擅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及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等。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周五下午

出诊地点: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专家门诊(济南市经十路66号)

诊室电话:0531-82968900

治疗产科疾病

焦存仙

现为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擅长高危妊娠、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症以及宫内感染的诊断及处理,对胎儿监护仪的临床应用、孕妇的营养保健以及围产儿死亡的病因分析等也有独到的见解。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周五下午

出诊地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昆明市金碧路157号

诊室电话:0871-3161031

治疗普外科疾病

赵玉亭

现任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普外科教授、主任医师。擅长对普外科疾病的诊治,尤其在肝、胆、胰、胃肠外科、乳腺疾病的诊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出诊地点: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南阳市工农路 312号)

诊室电话:0377-3224901

治疗肝病

程延安

曾任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现任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流行性出血热等方面的研究独特,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周一、周五

出诊地点: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病专家门诊(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诊室电话:029-88505732

治疗骨伤科疾病

丁锷

现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用中医中药治疗骨伤科疑难杂症,如颈椎病、腰腿痛(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滑膜炎、跟痛症及骨与关节感染等。

出诊时间:周一、四下午

出诊地点: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专家门诊(合肥市梅山路117号)

诊室电话:0551-2838547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王德全

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肥胖症等的诊断和治疗。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出诊地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免疫内分泌科(济南市文化西路107号)

上一篇:烟草设备范文 下一篇:烟草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