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辅导员范文

时间:2023-11-07 13:37:18

大学辅导员

大学辅导员篇1

关键字:辅导员;大学生;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98-01

高校辅导员是一直特殊的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学校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人才培养和校园稳定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既教与学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多,接触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频繁,可以说辅导员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但是,由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社会阅历,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不成熟,有时好走极端,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往往不分是非良莠,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必须加以引导和管理。对大学生应该如何管理,成为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一直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形式下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关心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热情。所以,高校管理工作更应注重人性化。人性化管理指一种以围绕人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研究、使管理更贴近人性,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人性化管理,强调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彰显温馨和人文关怀,相对于过去把人格物化的冷峻和僵硬,是显著的历史进步。其实,说的更彻底一些,人性化管理就是尊重人格。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不同的人,不同环境中的人,不同际遇的人,都会有他最直接或最高层次的需求,但无论怎样,获得尊重以及实现自我永远会处于最高层面。人性化管理最早源于企业。人性化管理对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同样适用,因为人性化管理抓住了辅导员工作中核心因素——人的因素。在人性化管理的视野中,学生的需求、心理、情绪、信念、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均成为我们悉心关注的问题。这正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管理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辅导员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中应做到对学生信任和理解、尊重和欣赏、关爱和帮助。

充分的信任和理解会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感。辅导员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会思维、有感情的人,因此,对学生的引导不是一件易事,应该注意方法和方式,从信任和理解理解人入手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高校一方面学生人数多,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想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因此,辅导员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只有有了信任和理解,就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容易入耳入心,缩短师生的情感距离,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建议与指导。“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这样使我们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老师亦是朋友的关系,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学生更愿意接近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与引导,使得我们的工作顺利进行。

欣赏学生,尊重学生,牢固树立为学生成才服务的思想。作为辅导员,我们应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个性,不要片面的看学生。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作为辅导员就是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去表扬他们,鼓励他们,欣赏他们,让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同时,我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决定。如果他们的选择和决定是错误的,我们要先肯定他们,然后在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要言传身教,做任何事都不能用老师的身份来压制他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礼,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相互尊重。以欣赏的眼光和亲和的态度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进而去管理他们。要时刻铭记管理工作是为学生成才服务的,我们所做的一切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才。

多点关爱与帮助增强与学生的亲切感。在学校里,辅导员不仅要做学生的老师,更要成为学生生活上的朋友,成为学生倾诉心声的对象。在高校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受性格,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的人际关系堪忧,以至于产生心理问题。这就更要求辅导员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防微杜渐。所以,只有关爱和帮助学生,才能使学生和你产生亲切感,和你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为学生成才营造亲情环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学生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而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更要讲究方法、策略。要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学生平等相处,为他们创造出一个温馨、平等、自由、向上的亲情环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溶入其中,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把我们的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进而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为他们成才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辅导员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为自己管理工作增加砝码,在学生当中树立起威信。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不马虎,不苟且,不敷衍;对每一件工作都尽心尽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雷厉风行;在工作中还应讲究协作精神,树立大局意识,精诚团结;树立不新无进的观念,善于吸取经验,不断除弊创新,改进工作,始终树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作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需要极高热情的工作,我们必须走入学生中,深入的了解他们,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自己的工作有针对性。为此,我们就必须建立起个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做好辅导员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保强.学校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2]胡晟.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大学辅导员篇2

  一、端正思想,坚持学习

 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应该是具备高尚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讲求为人师表。本人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各项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办事认真负责。工作中,能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学部党总支及学部党总支第二支部组织的各项理论学习活动,认真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在业务知识学习方面,作为一名新进辅导员,我认真学习了学生手册、学校、系部的各种规章制度、辅导员工作指南等,全面深入了解学校和学部的基本情况,熟悉辅导员的业务知识;大量阅读辅导员理论文章,着力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

 二、履行辅导员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

 1、认真做好16级XX班200名新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1)充分做好迎新前的准备工作。我把迎新前的主要准备工作放在了阅读新生的基本情况以及通过学生圈与学生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家乡、特长、兴趣爱好,便于今后对学生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2)迎接新生。首先是见好“第一”面,留意观察学生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及时做好了记录;其次是“第一”时间走访学生宿舍。报道结束后的当天晚上,我第一时间到学生宿舍走访。了解他们的住宿情况,是否还有需要解决的困难,并告知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人、财、物的安全。最后是召开“第一次”班会,告知开学初期的一些事宜。

   (3)做好军训和入学教育工作。遵照学生处安排,执行军训期间,新生辅导员值班工作,做好新生军训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帮扶工作;组织新生参加专业思想教育讲座以及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并随班听课。与学生沟通,耐心倾听与指导。首先,在学习和生活上加以指导。这一点在低年级 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在生活习惯上、学习上会遇到不少困难,如:很多学生不适应集体住宿,不适应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困扰。其次,在社会实践上加以指导。大学阶段,作为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过度阶段,学生除了要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与社会的对接能力。

   (4)组建好第一届班委会。在前期观察以及民主投票的基础上选好班委,充分信任她们,并加强考察和督促,适时地做出指导,引导他们更好地工作。

    (5)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大家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个班级,组成了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种缘分。我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原本不熟悉的学生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6)做好特殊学生工作。摸查新生家庭经济状况,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按时完成本学年的国家助学金评比、公示、网上录入等相关工作。此外,针对贫困生、单亲家庭以及性格孤僻学生做好沟通交流,使他们及时的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心态去面对大学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信自强的观念。

 2.配合完成部分团总支学生会的指导工作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护理礼仪大赛、元旦晚会等活动,并做好团总支学生会2016年工作总结以及2017年工作计划。

 三、个人工作不足及展望

 1.不足: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前瞻预判性;做事情的计划性、调理性不足,特别是组织元旦晚会的过程中,缺乏完整有条理的规划,导致一些环节处理地比较仓促。

大学辅导员篇3

P键词:高校辅导员 培养 大学生村官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52-01

自2008年开始,全国全面启动大学生村官工程,2010年国家加大了大学生村官的选派数量。2014年5月,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大学生村官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定位。同年,也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了重要批示。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上游,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产生的历史背景

大学生村官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自2008年开始,每年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增强党的后备干部储备、丰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使他们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大学生村官发挥的重要作用及高校辅导员与他们的关系

(一)大学生村官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基层广泛宣传、积极落实有关“三农”的各项政策法规,推广新型科学技术,助力农业发展;

(2)运用自身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以创新的思维和独特的眼光,改变农村传统观念,如加强互联网建设、推广网络贸易平台等,带动当地农村的农业发展,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3)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更紧密地联系当地农民群众。大学生村官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当地农村农民群众的文化业余生活,切实服务农民群众;

(4)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工作,对于大学生村官自己来说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村官的联系

大学生村官来自高校,而辅导员就像大学生村官的前期导师,与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接触最多、对他们影响最深。许多关于大学生村官的信息都是从辅导员那里得到的,所以高校辅导员对培养大学生村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生村官亟待解决的问题

(1)想要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需要一批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村官,而大学生村官毕业后直接从学校来到了农村,缺乏创业经验;

(2)大学生村官相对单纯的经历,使他们在农村任职时,对较复杂的人际关系产生不适应的状况。如果大学生村官心理素质不好,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四、高校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村官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村官时,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联盟,结成一个对子,搭好一个平台,抓牢四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1)建立高校与大学生村官联盟。由辅导员牵头,联系每一位从学校走出去的大学生村官,对他们进行档案记录,关心他们的成长。

(2)让大学生村官和想报考村官的在校生结成对子。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让在校生更加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减少毕业后担任村官产生的不适应。

(3)搭建一个新媒体平台。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等形式,将高校与大学生村官联系在一起,方便两者之间的沟通。

(4)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政治过硬,素质强。辅导员在新生刚入校进行入学教育时,就可以加入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西计划等政策宣讲;不定期邀请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来校举办讲座,树立优秀村官榜样,激励青年学生学习。第二,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现在有一些关于创业的培训,比如说SYB、KAB培训,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情况,辅导员可以选择一些与农业相关的培训课程;积极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使得更多的学生通过“三下乡”了解真实的农村,熟悉真实的国情民情。第三,做好大学生村官心理疏导。辅导员平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那些想报考村官的学生,前期要进行心理辅导,防止他们在工作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症状。第四,强化大学生村官自我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大学生村官要参与村务管理工作,辅导员可以加强大学生在校期的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其他的能力,以便今后他们在开展工作时,能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紧密联系基层。

参考文献:

[1]卢智增.地方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20).

[2]张淑春.高校培养大学生村官有效机制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3).

大学辅导员篇4

>>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浅析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试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如何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 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工作 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探索 浅析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论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途径 浅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学业辅导工作的方法探究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探讨 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试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4-10-15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12).

[5]张盈,张玲潇,巩学敏.“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创新,2009(12).

[6]吴悦.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7]曲建武,熊晓梅,张伯威。高校辅导员工作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8]王运彩.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大学辅导员篇5

一、高校辅导员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突出作用

(一)辅导员工作性质和角色优势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角色定位,决定了辅导员是学生在校交往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学习和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凭借扎实的知识背景、丰富的生活阅历、敬业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赢得广大学生的信任和爱戴,高校辅导员凭借这些优势可以极好地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制定可行的就业计划,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二)辅导员岗位工作内容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学四年,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辅导员还会开展学生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工作,可以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人生规划问题,辅导员在学生整个大学时代真正起到了人生导师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将日常管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辅导员全部工作当中,这就增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2]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突出大学生养成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规划进行全面指导

大学时期是学生成长成才、塑造自我的关键时期,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凸出大学生养成教育,通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生活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技巧、实习与实践锻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卫生与健康,全面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养成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对大学生人生规划进行全面的指导,为他们走向社会、实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就业指导者要求很高,它要求指导者要具备综合的知识储备,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同时还要具被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知识、就业形势与政策,等等知识,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的实践能力。[2]而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专业知识缺乏、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的实践能力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在辅导员队伍年轻化、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在院系学科性质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表现出经验不足、作用不明显、没有针对性,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二)辅导员工作内容繁重而杂乱,就业指导缺乏实效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和岗位工作内容决定了其工作的繁杂性,导致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专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同时,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辅导员所带班级和学生的数量很多,就业指导工作很难做到及时指导、个别指导和深入有效指导,学生咨询时进行简单指导,学生不问,有些辅导员也不会主动调研和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甚至流于形式。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全面性

有些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观念陈旧老套,指导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全面指导,并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就业需要。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主要致力于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对就业信息简单,很少有辅导员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甚至连最基本的就业政策宣传会、简历制作宣讲、就业动员会等最基本的活动都不组织,更是缺乏对就业市场的全面、系统的了解,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只是在做简单的程序工作:宣传政策、登记填报、报送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工作。

(四)辅导员就业指导集中在学生毕业年度,就业指导缺乏连续性

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是一个既分阶段又有内在连续性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理应是长期的、连续性的工作。但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在大学生毕业年度内开展,甚至是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学期才开始,很少有辅导员在学生大一至大三这段时间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甚至不予关注,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

三、提高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效性的建议

(一)提高服务意识,树立就业指导全程服务观念,培育大学生健康的职业观

全心全意为广大学生服务是高校辅导员为之努力的目标。就业问题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前途和发展,是大学生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的全局性工程,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提高服务意识,树立就业指导全程服务观念,要有大局意识,在大学四年中悉心引导和指导大学生就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质,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重点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操守、择业观、求职技巧的培养,从而培育大学生健康的职业观念。[3]

(二)强化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明确岗位职责

辅导员工作性质和岗位工作内容决定了其工作的繁复和细碎的特点,导致辅导员缺乏必要的学生就业指导知识的学习和缺少相关的培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专业特长的发挥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因此学校要结合本校就业指导工作实际,高度重视和支持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并且将其作为专项工作。要定期组织一系列辅导员就业指导专项培训和竞赛,如新生入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就业能力预测、面试技巧等;并可鼓励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师资格考试。[2]通过校内外专业化、系统性培训和学习,丰富辅导员就业 指导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就业知识储备能力。

(三)改进和创新辅导员就业指导理念和方法,突出理论和实践结合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规模扩大、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供求失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和就业理念存在误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不扎实造成的。如今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就业环境和条件要求苛刻,自视过高;过分重视工资和待遇,缺乏独立创业精神和开拓精神,缺乏远大的理想和长远的目光;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比较欠缺,没有积极的心态参与就业竞争;重专业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不足等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3]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辅导员要树立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理念,通过专题讲座、学校问题活动、谈心谈话、社会实践等形式,突出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一般化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创造性的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足以让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良好的生活习惯、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过硬的专业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理念、专业的求职和应试技巧等等。以此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纳入到影响大学生一生的养成教育当中。

(四)掌握就业动态,及时关注国家关于就业、创业、创新方面的政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国家都会出台和落实一些就业政策。2015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2016年国家将实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掌握就业动态,及时关注国家关于就业、创业、创新方面的政策,结合学校相关就业和创业政策,在宣传政策的基础上,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营造更好的创业换就,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大学辅导员篇6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辅导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压力直接造成的。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社会期望值较高,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定位也较高,相应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较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 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因素,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社会环境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行为是遵照社会规范的,通过与其他人相互作用来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过程。此外,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对大学生来说是无形的社会压力。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校园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校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影响、学生间关系的影响以及校园文化等几方面来影响学生的心理。大学校园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使大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比如:教师的授课风格、学生课外活动、友谊关系等等。良好的学校环境就象“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无形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很好的完善和丰富自我,达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第三,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 也是终身教师。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品质的形成、理想志趣的确立、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言语行为的规范以及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的稳定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的走向。

二、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辅导员要积极开拓工作思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持。只有把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才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为高校学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保持良好交流,及时发现问题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奋发成才,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且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不太愿意轻易敞开心扉,接纳别人。因此,辅导员老师要经常开展与学生的谈心谈话工作,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积极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从心底里信任辅导员,愿意与辅导员分享自己的心理世界。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烦恼与困惑,在此基础上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会疏导不良情绪,尽可能地把学生的心理危机扼杀在萌芽的状态。

2、重视团体辅导,强化人文关怀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积极组织学生经常性的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以此为契机,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大学生学会在集体活动中共同分享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提升对自我接纳的同时愿意和集体其他成员分享“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团体辅导活动结束之后,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共同分享内心感受,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向他人倾述内心的真实感受,强化同学之间的人文关怀精神,进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3、开拓工作思路,坚持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据有关研究表明,人只有在愉快和谐的心灵气氛中、精神状态亢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做出具有创造性的业绩。辅导员在实践学生工作中要注重不断开拓新思路、新方法,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感教育路径,实现与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融洽,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同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的方式与方法,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情感需求出发,坚持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家庭、教室、寝室及活动场所。不断激发学生的健康心理,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用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转化非正常心理和现象,用情感的力量 鼓励他们从思想深处产生发奋学习的愿望。

4、关注个性发展,团结集体力量

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严重心理危机的现象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因此,在工作中,一方面,辅导员要坚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主流因素,分对象、分主次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坚持积极团结集体的力量、团结学生当中的先进积极分子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与学生服务学生的意识。

5、积累实战经验,提升专业能力

辅导员的人格与心态首先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在具体的工作中,辅导员应该学会实践反思学生工作的个性案例,分析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在此前提下,结合大学生的出现个性心理危机的契合点,找出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不断积累实战经验教训,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此外,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与相关专业技能,丰富自身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坚持科学、合理的教育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付斌:《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太原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2]敬小非等:《班导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 年第13期。

大学辅导员篇7

关键词:90后学生 思想特征 原因 措施

一、 高校“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就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思想特征具体表现为:

1.空虚无所事事的心理

2.爱表现,个性突出的心理

3.猎奇无畏的心理

4.叛逆不喜约束的心理

二、剖析“90后”心理健康问题原因

1.家庭内部的原因

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从小承载着家族的期望和梦想,双方老人和父母围着孩子转,但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经验,疏于管教或过分宠爱,注重物质需求的满足,本着父母那一辈小说生活条件差,当他们做为父母有了孩子时,就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的过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一旦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却求助于父母,与外国同样的“90后”相差很远。再者,经济社会发展脚步加快,但离婚率也在悄然上升,家庭的分崩离析,造成“90后”情感和心理的创痕,致使他们自私冷漠,缺少安全感,易出现精神波动难以控制情绪,导致“90后”心理健康问题。

2.学校管理不当的原因

3.社会大范围的原因

当今社会压力日益增大,各种负面情绪充斥在“90后”周围,信息渠道多元化,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使人真假难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同时,“90后”人际交往呈现广泛多元趋势,他们大都具有强烈的“唯我独尊”的意识,从小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特立独行的性格,人际交往的不和谐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三、“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对策

1.转变方式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崇尚个性解放,不爱受约束,过于偏激和执拗,对于这些“90后”学生,一直强制改变他们,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才会走进学生内心,一方面要以老师的身份教授给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以亲人朋友的角色关心呵护他们,以引起共鸣,教会他们迎难而上,克服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要真正担当起“90后”学生迈向成功的引路人,交给学校家长和社会一份满意的答卷。

2.加强素质建设

在我国高校中,大学辅导员普遍都是八零后,他们有的刚从学校毕业,有的虽然工作几年,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心理问题,仍然感到力不从心。加之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方法和心理工作的经验,所以经常在工作中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为了自身工作有序的展开,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辅导员队伍应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性,积极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对学生日常管理和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要在学习之余,多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思考。

四、针对“90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健康教育的新思考

1.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相结合

这一代的“90后”高校学生从小身上就背负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他们似乎不是在为自己而活,反而为自身发展而奋斗的动力却不足。那么做好家庭与学校管理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父母还是师长,本应都是学生温暖的港湾,都应及时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所困和所需,关注其动态,有问题及时解决。

2.抓主要矛盾

高校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和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成才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的心理战士,在学生心里,辅导员老师既有师者的渊博知识还有亲人般的关怀与温暖,对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有问题找导员,这是学生们普遍的心声和信任,这就要求辅导员队伍以自身强大力量抓住学生心理的主要问题助其成才。因此,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建立高效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心理问题的渐变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的“马加爵”事件和各类学习工作交往问题事件,淤积成刑事案件层出不穷,另社会担忧。针对这一类心理问题,很多高校也配备和研发了一整套心理辅导机制,通过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和辅导中心的成立,以及定期利用学生们普遍喜欢的互联网开展“悄悄话”活动,有效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建立有效的心理辅导机制对于学校很有必要。因人而异,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4.因材施教

日常授课对于各个学生是因材施教,同样心理辅导也应如此。对于个人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合的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劣势和薄弱点,以及个人的心理健康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健全学生人格的塑造,着力帮助全体学生了解自身实际情况,掌握并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辅导方法,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困难的信息和勇气,树立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素质和抗打击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对心理问题的抗体。

参考文献:

[1] 林婕.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健全人格培养初探[J].时代教育2010(10).

[2] 孟婷婷.团体心理辅导解困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物业,2012(10).

[3] 熊猛 . 我国“90 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4] 周国莉 . 从“90 后”的心理特点看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J]. 消费导刊 2009(1).

作者简介:

大学辅导员篇8

(一)“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概念

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本•互动”管理模式,是在学校党政领导下,以人本管理理论与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规律,通过工作实践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与有效互动,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目标,经过丰富实践总结出来的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管理模本及实践操作的参考形式。在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本•互动”管理模式中,“人本”是管理的核心和目标,所有管理措施与制度都要围绕“人本”这个核心;“互动”是管理的关键和动力,所有管理措施与制度都要推进“互动”的持续有效运行,最后达到“人本”发展的目的。

(二)“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特点

1.独特性与强烈的人本色彩

每一种模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模式正是依据其独特性而存在。“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是高校诸多管理模式中独特的一种,而且在于它是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领域里的探索先行与研究成果,更在于它要求精细化管理、管理机构独立、资源交流共享等所表现出来的强烈人本色彩非常契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高校办学特色与现代职业发展规律。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发展,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人本理念在任何一项高校管理中都得到充分体现,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例外。作为大学教师的辅导员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稳固与发展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人本•互动”管理模式以其强烈的人本色彩可以获得存在的独特性与合理性。

2.规范性与突出的主体性

模式的规范性决定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在一段时间的稳定性、不变性“。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规范性在于其目标的明确性和突出的主体性“。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明确目标就是通过规范地组织管理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此模式的管理主体是辅导员群体自身,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只是承担总体领导与协调者的角色,服务主体则是大学生群体。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也称自我意识,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体性越鲜明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指向、目的和方式就越明确“。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突出的主体性,能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还能促进大学生努力配合,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质,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3.可操作性与鲜明的互动特色

模式既非理论又非实践,它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而且还依据理论指导实践。“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可操作性表现在模式构建的具体化措施上,专门机构的成立、人员的优选与精培、制度规定的细致化、组织管理的精细化、资源信息的共享化等均可具体操作与落实到位。“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互动特色,互动是该模式发展的持续动力,此互动就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有效互动;互动是该模式的关键,所有可操作的制度与措施都要促进互动的持续运转,并通过互动的持续运行来达到人本的发展目标。

二、“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效能

(一)有效组织

“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能为辅导员提供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需要的有效组织。在“人本•互动”管理模式里,需要高校领导对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明确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因此它能提供有强有力的支持,包括政策制定、规章建立、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等等。“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还要求建立辅导员教研室,辅导员教研室承担着政策落实、事务操作、人员协调、课程安排、活动策划组织、交流沟通、资源共享等组织职责。

(二)规范管理

“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能提供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的规范管理。“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先从根本上明确辅导员参与教学的职责,保证其教学主体地位,使全校师生对其教学性质达成共识。该管理模式强调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加强对辅导员参与教学的备课、上课和科学研究的检查与监督。“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还注重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建立长效化机制,制定《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规定》作为遵照制度,成立辅导员教研室作为管理机构,承担人员选拔与培训、课程安排与教学管理、绩效考评与奖惩、协调与监督等具体精细化管理任务。另外,在此管理模式里,要求每项制度规定与程序环节等都要正常运转,确保每个周期的发展常态化、长效化。

(三)优化供给

“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能提供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的精良队伍。为确保有一支精良的参与教学的辅导员队伍,“人本•互动”管理模式注重用“优选”和“精培”两种方式,以保证参与教学的辅导员专业背景对口、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技能娴熟和科研能力优秀。在“人本•互动”管理模式里,有比较健全的参与教学的辅导员制度(遴选—培训—考核—奖惩),此外,与制度相对应的程序也受到高度重视,以此达到优化人员供给的目的。

(四)强化目标

创新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职业瓶颈、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目标与价值追求。“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将大学生和辅导员这两个“人本”视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制度、机制、措施和活动都围绕这两个“人本”运转与展开,通过实施“人本•互动”管理,让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序进行、有效实施,最终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实施

(一)设立机构,专门管理

由于辅导员归属学生处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归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管理,如成立“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专门管理机构——辅导员教研室即可解决组织与协调的问题。辅导员教研室可由学生处处长和思政部主任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组织人事部门、教务处、思政部、学生处和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及参与教学的辅导员为教研室成员,还可任命2名辅导员兼职负责教研室的日常事务。辅导员教研室直属学校党委、挂靠学生处,该教研室应专门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工作,如排课,参与教学辅导员的遴选、培训、考核和奖惩,辅导员教学与科研的管理与督促,教学经验的交流与资源共享,等等。

(二)择优选拔,精细培训

由于各辅导员专业不同、水平各异,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因此,“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应对参与教学辅导员进行遴选与培训。首先,优先选拔有意愿参与教学、责任心强的辅导员;然后,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家对其进行精心培训(包括备课、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课堂教育机智与应变能力、课后小结与科研等);最后,分类安排课程,如对于教育背景是思想政治教育及相近专业的辅导员,可以给其安排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而对于其他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则可以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

(三)赋予资格,明确职责

指导不明必然导致辅导员的教学职责不明确,因而在参与教学中容易出现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教研活动敷衍塞责等问题,“有的辅导员较难处理好辅导员角色和课程教师角色的转移,不自觉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作班会,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4]“人本•互动”管理模式通过制定《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教学职责,详细列出辅导员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要履行的职责。辅导员教研室则综合考虑课程性质、工作任务、职称评定的课时规定等因素制定辅导员的课时量,通过专业背景来确定其任教课程,积极有效地平衡专职教师和参与教学辅导员的关系。

(四)交流沟通,资源共享

辅导员毕竟不是专职教师,在教学经验等方面可能会稍逊于专职教师,“不少辅导员在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和‘注入式’等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5]另外,“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实际工作是分属不同系统,势必缺乏交流基础和平台。”[6]“人本•互动”管理模式构筑了一个共享的基础、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此基础和平台上,参与教学的辅导员与专职教师、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可相互交流教学与科研经验,实现资源共享。辅导员教研室也可以开展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来巩固与稳定这个平台,如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比拼、科研论文比赛、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等,让辅导员在交流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

(五)满足需求,助力晋升

“人难登台、文难发表”带来课时量不足、科研成果缺乏,这是导致许多辅导员晋升困难的根本原因,也是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的困惑。辅导员职称评定的迫切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其队伍必然不稳定,工作则无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构建特别是辅导员教研室的成立,给辅导员提供“登台”和的机会,切实助力辅导员晋升,将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落到实处,将高等教育发展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寄予厚望具体量化,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晋升困难的问题。

(六)建章立制,精细管理

据调查,当前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呈现混乱无序的现状,大致情况如下:在管理机构上出现临时管理、委托管理、空泛管理和多头管理的情况;在人员选拔上存在随意性与任意性的现象;在人员培训上出现“真空”或“走场”;在制度规定上存在无章可依、有章不依、依章不严的问题;在教学管理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等等。由于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项工作的性质特别、对象特殊、内容重要,且辅导员本身还承担了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对其实施精细化管理,具体可从以下4方面着手:(1)“人本•互动”管理模式成立一个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机构——辅导员教研室;(2)制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相关规定——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规定;(3)提供一套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制度——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遴选•培训•考核•奖惩”制度;(4)落实一系列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十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参与教学管理无序的现状,从而形成专门机构管理、制度规范、规定合理、机制长效化的管理局面。

上一篇:课外辅导范文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设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