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范文

时间:2023-09-20 14:08:02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篇1

一、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为素养

爱因斯坦所说: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经历和科学家一样的大致探究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著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理解象居里夫人的祖国情怀;体会到科学家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美学等的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兴趣,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对受教育者潜质的开发,诱导,形成自己的“榜样”都是非常重要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的父亲——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武之教授发现了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兴趣和天分时,却没有在这方面激励他,而是请了历史系的优秀学生为他讲授《孟子》,杨振宁说他后来在物理上取得的成绩与他父亲的这种教育是分不开的。”

科学家和科学史对人文教育起到了桥梁作用。平时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读一读”,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我国的墨翟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记录在《墨经》一书中,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记载;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

等等。

二、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第二章“声现象”:“声音是平凡的,又是奇特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这也许使她显得平凡;声音在很多方面丰富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又映射出她的奇特。”“物体的运动”用诗人的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各拉丹冬雪山”、“北京天坛回音壁”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陈跃玲获得第一块田径金牌的飒爽英姿令人自豪。

在学习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水循环、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及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

,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会群体具有稳定性所必须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的那样:“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地把“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心旷神怡地深入其中,去感受,去受教育,去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和人性的完善,进而无限地热爱“物理世界”。

三、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文素养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受教育者真正独立地接触问题,检验了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做一做”,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光的反射)、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惯性),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短(间接测量)等。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了磁和能,回答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某处江边、湖边、池塘边的岩石中有“救命”之声发出等。并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物品的使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乐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人文素养。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同时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从物理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变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顺应教改大潮,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式学习”倡导的是一种主动实验和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五、从物理考试改革着手体现人文素养

改革物理考试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列举下面两道试题:

[例1]请你设计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词。

本题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水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四大污染之一,水资源正在遭到破坏,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

[例2](2002年青岛市中考题)公远前300多年前,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2000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16世纪

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人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10磅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扑通一声,两球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1)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六、以物理教师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形成。

人文素养,是指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蓄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其培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核心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物理教师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显著的时期,一个“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受益无穷。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总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通过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发展了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了内心的潜能,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有着极美好的阐述:“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

人文素养篇2

学生的人文素养对英语文学教学规律做出创新应当建立在教师引导学生对人文内涵所具有的丰富性做出了解的前提之下。人文内涵所具有的丰富性是十分广泛的,并且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着明显的作用与影响。显然,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每位学生对人文内涵所作出的掌握与了解也存在差异,并且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这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英语文学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选取并渗透人文素质以及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来让学生对人文内涵形成独特了解。创新英语文学教学规律的路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英语文学教学的实践性来对英语文学的教学规律做出创新,这要求教师在英语文学的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对课本的讲解以及考试,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阅读、写作以及交流等活动。在英语文学知识的系统性方面,教师不能围绕教学考核目标的实践来要求学生开展这些实践活动,而应当围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来推动学生对英语文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对英语文学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进行挖掘与吸收。英语作为世界上重要的语言门类,它本身是一种交流工具,所以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所具备的英语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英语文学教学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具备丰富的英语文学资源以及英语文学学习机会,从而推动学生英语文学阅读量的增加,使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受到英语文学人文内涵的影响和渗透,并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在对英语文学教材做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挖掘人文思想

在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工作,同时要做好解惑工作,即在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专业素养,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英语文学教材本身具有很多人物与事迹,这些人物与事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能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换而言之,英语文学教材不仅具有很多的英语文学知识,同时也蕴含着许多的人文精神与社会道德,而这些人文精神与社会道德在经过教师的角度与分析后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学习。这要求教师在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教材知识作出掌握,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对每一个英语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作出深入理解,同时在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学知识的同时将这些人文意义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化与熏陶来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此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中任务所具有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做出深刻的理解,如在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作品中任务的个性以及形象特点做出讲述,同时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托尼•莫里森的每部作品都对母爱做出了讲述,虽然有些母爱是扭曲的甚至是缺失的,但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母爱同样能够震撼人心,并能够令人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来找出讲述母亲形象以及母爱的片段,并结合自身经历来叙述一下对母亲形象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对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作出深刻的体会,并让学生具备孝敬父母的优秀品德。

三、在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塑造人文氛围

在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实现角色的转变,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对课堂教学作出创新,同时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对英语文学做出自主的探索与挖掘。在此过程中,一是英语文学教学应当重视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问题作出分组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解答,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在英语文学的学习中进行主动的思考与学习,同时这种突出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也可以彰显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二是在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的贯穿。英语文学教学中的所有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感情与思想,在围绕这些内容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投入感情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感情与思想做出体验,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真正深入理解英语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道德修养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素养篇3

目前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高校仍以文化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为主,绝大多数院校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工作。同时,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存有诸多问题,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思想存有出入、语文教学地位低、缺少综合的优良教材和系统的考核方式等,上述问题的出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造成影响。为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高校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必须对大学语文教学规划和内容进行变更,科学使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并持续创新,将单纯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评估标准的模式改变为全面评估,涵括大学生系统学习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本文对我国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希望为提升我国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提供指导。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育

大学语文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是单一学习理论知识,而是借助优美的语言环境,充足的思想感情将学生情感升华,进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人文素质大幅提升,以此为社会培育全面性高素质人才。当前而言,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人文素养教育和其它教育不同,其重视对学生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并不是单一的培育学生职业能力。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更加全面了解我国社会发展历史及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不过,长久以来,受到我国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很多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作,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佳的问题出现,甚至产生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对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育进行探究,对大学生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1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存有的不足

1.1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存有出入

在部分高校中,有某些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较为简单,内容以讲解学生观念和开阔学生眼见为主,与我国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的存有出入。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当地更应增强大学人文素养培育,令学生理解不同文学作品展现的思想价值理念和内涵,以此提升人文素养。不过,在我国高校教学体系中,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仍在使用,对培育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学习造成极大影响。

1.2学科地位较低、缺少优良教材。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较老,缺少必要的时代感和科学性,文章内容缺少内在关联,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部分高校把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选择,教师教学态度较为随意,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育发挥不了作用,造成学科地位较低,学生人文素养得不到提升的情况出现。

1.3考核评估形式单调,缺少人文常识。

受到传统教育形式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在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时,仍然是以考试做题的形式出现,根据考核分数评估形式成绩,而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真正认知能力,造成学生对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学习仍然以得分为主,在这种学习形式下,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较为死板,知识面较为有限。在步入大学之后,鉴于学生受限于专业学科学习,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容较为片面,针对部分纯理科性质的学生而言,了解文学类学科的机会逐渐减少,加上很多学生于人文领域方面知识的欠缺,甚至是缺乏了基本的文学写作能力,从而导致缺乏人文常识的情况出现。

1.4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

当前是一个物流横流的社会,人文精神缺失已经变成一种常态,仅有少数大学生能对我国历史渊源有着深入了解,更严重的情况是许多大学生缺少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主要表现在对我国遗留的传统文化了解欠缺,对优秀民族文化了解停留在表明,缺少对民族文化应有兴趣,逐步造成民族精神缺失的情况出现。

1.5高校大学生缺少基本的信仰追求

许多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这门学科缺乏兴趣,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时而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起码的主动性,更没有学习的基本欲望。在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上大学目的更多的是拿下大学文凭,并没有最基本的信仰追求。对于这类大学生而言,在缺少目标的状态下,缺少对人生基本的信仰追求,同人文素养的培育相差甚远。

2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大学人文素养培育的改进策略

2.1变更大学语文材料及定位

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视程度不高,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一把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大学必修科目,其它学校语文课程仍在进行中。大学语文并非单纯对社会发展和历史经验进行归纳,同样包括其它更全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现代教学中并没有得到重视[4]。因此,语文教师在编制环节要将历史文化背景作为铺垫,比较、审查传统的教学材料且探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关文章,根据现代教学需求对传统教材进行更改,持续在内容和编制形式上创新。同时,教师在教学环节,要在教材基础之上,对教材内容实施升华,努力发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对文化进行了解和思考,令学生全面掌握阅读、表达、鉴赏能力,以此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

2.2变更传统教学形式,创新授课方式。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形式较为古板,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带动学生学学语文的主动性。人文素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导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综合进步。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选取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文章进行介绍,这样既能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也能提升其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其人文素质。所以,大学教师自身应主动变更传统教学形式,变更的方向应有利于培育大学生自动学习的态度。此外,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质学科,教师要科学使用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的日常要求。比例: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文章图形、音频体现出来,营造一种具有人文底蕴的学习氛围,充分带动学生视觉、听觉,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2.3变革创新和学生沟通的方式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把一些值得学习的精品推荐给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和学生进行文化沟通,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值得回味的名著、散文、书刊等,和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商讨文化作品的内涵、思想等。指引学生在微信、博客、微博进行师生互动,令学生大量利用网络文学开阔眼见,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在抵触网络不良信息的同时,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2.4在阅读中培育人文素养

高校语文教学并不能单纯依赖有效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学给学生足够的课外时间,发挥自我学习的精神。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课外阅读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除去教材提供的限量经典文章外,还应向学生提供更全的国内外经典名作。学生在学习经典名作时,不单扩充了自身的文学知识,还提高了自身文学审美能力,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此外,经过对文章深入的体验,学生可体会到文章作者的人文思想,对培育学生全面的人格,提升人文素养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将文章内容大声读出来,在增强语感的同时,也扩充了文化底蕴。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供应内容更全面、文化底蕴更丰富的书籍,令学生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对文章情感进行独立思考,另一方面逐步积累属于自身的人文素养。

2.5用写作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

写作是大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主要原因在于作文能够体现学生的文学基础、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写作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加强写作能力,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期间既能够感受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与此同时,学生在写作环节中,脑海会大量搜索各类素材来表达自身观点,反应出学生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作用巨大。在写作环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把日常积累的文学知识通过语音表现出来,进而传达自身的思想、情况,达成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3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单纯的授课形式,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和专业、文学、历史相联合,并将网络、信息技术相联合,全面应用多种授课形式,持续创新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充分掌握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精神,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作者:何敏 单位: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石雯丽.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1(09):12-13.

[2]王兴芬.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考试方式的思考与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1(08):09-10.

[3]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01(02):23-25.

人文素养篇4

由于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不快,而且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理念也并不强烈,所以一直都处在被忽略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全面发展的意识薄弱

在现在的高等学院中,还进行分专业的学习,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只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东西,学校也只强调专业指导的重要性,使得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与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全方位的知识传授和素质培养的宗旨相悖。

2.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载体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用通识教育课程作载体,但现在的高等院校普遍缺乏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虽然高校各个学科课程有设置,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杂乱,没有整体的规划。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只注重专业课程,对其他课程则应付了事,而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是以课程教育为基础的,因此要想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一定要运用通识教育的概念,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

二、通识教育下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措施

1.加强通识教育的宣传,改变观念

推进通识教育的发展,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现在我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很片面,认为只要开设几门通识教育课程,然后让学生在不影响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去学习或者干脆搬照一些国外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这说明我们还没有抓住通识教育的本质,只是停留在表面,在走形式。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大对通识教育本质的宣传,让大家能够全面地认识通识教育的理念,再结合我国的国情、文化、民族特色以及高校自身的情况来推进通识教育。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学校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推进通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打破各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各学科之间建立交叉点。其次,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教育为目标,合理的设置两种课程的比重。最后,要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但前提是要考虑好它们的衔接性。

3.建立系统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识教育要更快、更好的发展,应该先设立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管理机构不能太小,要跟系部处在同等位置,再分成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分别负责不同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通识教育管理制度不但要规范化,而且要细致安排落实到位,保证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4.完善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生要学好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教师是根本所在,教师是学生的指路灯,引导着学生前进。因此,通识教育必须具备优秀的师资队伍,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培养须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师要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本质,对通识教育有自己的见解和定位,同时能有意识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对它们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区分。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通过网络媒体平台与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国家的通识教育教师进行交流,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学术见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3)教师要在人文素养方面树立好榜样,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4)要时常给通识教育课程教师一些鼓舞和奖励,调动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扩大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储备力量,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是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所以要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有能力、有梦想的全能人才。因为通识教育不但对专业教育起着促进的作用,而且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国应该推进通识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通识教育的地位,让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

人文素养篇5

关键词: 人学视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一、科技发展与人类的矛盾

科技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利益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利益面前,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呈现出各种问题:网络安全、人口膨胀、生态恶化、自然资源危机,核威胁等层出不穷,同时它引起的问题更深层次地表现在科技的快速进步与人文关怀忽视之间的背离所导致的主体性的失落、人的失落。在经历了科技带来的好处的兴奋之后,“人们发现,代表着‘理性’与‘进步’的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并不全是幸福与安乐,人类陷入了空前的生存危机和价值迷失之中”①。人、社会、自然界之间等各种矛盾的加深,导致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的日益尖锐②。人们认识到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当前的教育发展模式进行改革。

二、人文视野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现状

教育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差。大多数人对于教育都存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倾向。正所谓“学而优则仕”,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当作通往上层阶级或是维护统治的工具。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人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这是教育的生命基础,也是教育的生命本质。因此,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当前,从人文视野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的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限制了人的事业的发展

科学教育在教育界的巨大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被看成为是某种超出人类或高于人类的本质,成为一种自我存在的实体,或者被当作是一种脱离了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状况、需要和利益的母体的‘事物’”③。自然科学课程在整个教育课程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分开教学,这种教育模式在工业化初期极大地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对于人才的需求,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生存也有极大的帮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能力结构过于专一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进一步的发展需求。因此,更高层次上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过于专业化的教育会限制人才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对其终身教育构成障碍。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限制了人的本性的发展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在很大程度上鼓励着人们以经济利益为价值目标。因而,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各种科学课程的开设层出不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了人文教育的课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素养的分离是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我国当前的教育都分离成了两个板块。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呈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发展着,重理轻文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将人作为一种“工具”进行开发,而忽视了人的本性的发展。当前教育的功利性还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人们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开始进行反思,由于专业化教育引起的人的发展单一化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融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人类的知识领域分为两大块: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因而,从人文视野的角度来看,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层次分为五个阶段——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求层次由低到高构成有序的等级。当前,我国广大人民普遍上实现了最基础的生理需要等层次,对于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其他需求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有着更强烈的渴望。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教授曾说,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④其出发点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这就决定了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人的主体性。教育要实现其生命关怀和人人都有充分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分离,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之间和个人素养之间的分离。现在社会要求更高层次上的精神上的满足,这就需要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而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就必须实施具有生命化的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二)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

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和组织机构。⑤社会的文化结构主要是由社会的意识形态构成的。而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其次,教育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再次,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功能;最后,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可见,教育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在教育实践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引导着中国的教育的发展朝着更为“务实”的方向前进。当前,不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都更倾向于科学教育。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点,而对于其文化素养的构建则被湮没在科学的浪潮下。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现在人们在实现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后,对于精神上的需要具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在不平衡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社会文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远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于人才素养结构的偏失,我国当前的社会文化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在教育中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是民族精神发展的要求

自从人类大力发展科技以后,世界的又一重大变化表现在地球村的形成。国际化的浪潮席卷了全球,教育也在其影响范围之内。中国在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以后就一直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加快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步伐。因此,长期以来,为了配合经济建设,我国的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忽视导致的我国文化上的落后,以及外国“自由”、“开放”“高科技”思想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国际化。社会文化的国度国际化对于我国的民族精神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要重振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着重解决我国现在的社会发展模式问题,必须走科技与人文并重的道路。

四、从人文视角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融合的几条途径

(一)从观念上改变当前的教育对于人文教育认识的误区

造成我国人文教育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家认为人文主义的文化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文化;二是与科学技术相比,人文不具有“生产力”。因而,在教育体系内,人们默认了科学教育及其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就此被分离。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有一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性,但是就社会整理而言,人们对人文素养的地位还是存在误解。只有使大众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理解其对于科学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二)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于日常生活中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其活动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人才,以创造出能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成果。也就是说,日常生活对于教育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人文素养的趋势现象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准。科学素养的提升能够确保物质生活的质量,高水平人文素养又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将这两种素养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有利于其知识水平的提升,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文化的丰富。

注释:

①杨现勇.论科学精神的人文复归[J].兰州学刊,2007,7.

②杨现勇.论科学精神的人文复归[J].兰州学刊,2007,7.

③MW.瓦托夫斯基著:范岱年等译.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求实出版,1982:29.

④杨叔子.是“育人”而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⑤百度词条[DB\OL].baike.省略/view/78452.htm.

参考文献:

[1]杨现勇.论科学精神的人文复归[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王占宝.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宋剑,扈中平.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27).

[4]孟建伟.试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根源—从科学观与人文观的角度看[J].教育研究,2004,1.

[5]黄保才.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与日常生活[N].台州日报,2006,(2).

人文素养篇6

1.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

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为我国教育的进步带来巨大动力,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职教育。然而,面对快速增长的受教育者基数,高职教育质量却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利益的诱惑,功利主义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上,却很少关注人文素养的提升。

2.学校人文教育机制不完善的影响

一般而言,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与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机制呈正相关关系,一套完善的人文教育机制对高职教师的人文教育十分重要。然而,人文教育整体规划和教育理念的缺乏是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机制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校领导关注就业率及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而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未能在高职院校内倡导人文素养培育。特别是在高职教师队伍培养和高职优秀人才的培养上,缺乏整体性的规划设计,将人文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几门人文修养课程,完全忽视了课外自修课程和社会实践等重要的教育形式。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高度重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对于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有效引导十分有限。加上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体系的缺乏,形教育理念的缺失,最终导致高职院校师生人文素养普遍下降。

3.教师自我修养意识薄弱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师人文修养与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高职教师受高职教育狭隘的专业意识影响,认为专业课教师主要专注于教学科研工作,并将自己局限于专业领域中,与其他人文教育教师沟通甚少,自然无法受到人文气氛的影响。另一方面,从事人文教育的高职教师地位相对较低,人文教学不受院校重视,无形中人文教育教师地位渐渐被边缘化,最终导致人文教育无法深入开展。

二、提高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影响教学体系的构建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离不开一套完善的高职教学体系,而一套完善的高职教学体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的构建,都与高职教师有密切关系。据调查,构建一套适用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体系需要高职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其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成为教师首要的任务。如果教师没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他们就不会将培养优秀高职人才视为自己的使命,也不可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体系建设之中。

2.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影响高职生的培养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的高端专业技能人才,其人文素养影响着未来专业技能人才的质量,因此,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专业人才更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情况来看,高职教师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高职教师应为学生起到模范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体会到人文素养的意义。其次,人文素养高的教师给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人文素养较高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正面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去总结自己,鼓励学生从困难中寻找自信,让更多受困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相反,在学生遇到挫折或困境时,人文素养较低的教师往往利用一些大道理敷衍学生,让学生越陷越深。最后,人文素养高的教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自己的人生朝正确方向发展。

三、高职教师人文素养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构建,应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特色,遵守一个目标、两支队伍的原则,即以提高高职教师人文素养为目标,建立以高职教师为主导的两支队伍,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根据高职教师的岗位及专业的不同,高职教师建设的两支队伍主要分为以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师为主的工作队伍和以人文视野较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主的研究队伍。

1.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高职教师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第一,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自古以来,教师便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故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更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既涵盖了爱岗敬业精神,又包括了对于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既有教师诲人不倦、宽厚仁爱的风貌,更有教师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情怀。第二,独特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就是凭借个人的真实才学、真实情感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形成一种吸引对方的力量。教师的个人魅力表现于日常行为举止、个人风度等人文修养方面。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高职教师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凭借个人魅力去感染和熏陶学生,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第三,突出的教育能力。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学工作需要倾注教师的智慧和教学思想,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突出的教育能力。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将教学内容授予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特质,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同时有效融入教师见解,真正产生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效果,这都需要教师具有突出的教育能力。

2.培养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一,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作为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高校的教育环境和人文氛围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具有高尚人文环境的高校能够对学生及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起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狠抓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强化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建设工作。以民主生动的校园人文环境,向师生传播人文精神,升华教师人文情怀,最终在高职院校中形成浓厚而和谐的人文氛围。第二,丰富高职教师的人文知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高职教师的职业特征,也是提高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时,应注重丰富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一方面,要帮助高职教师转变传统观念。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高职教师未能将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因此,高职教师要主动调整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教师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丰富教师的人文精神。高职教师只有在充分体会高职院校的人文关怀后,才能将人文精神纳入教学活动中,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高职教师深入业务基层,在宽松创新的教学环境中快速实现职业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第三,提倡人文教学的实践创新。教学创新以教学观念创新为基础,高职院校的人文教学实践也应立足于高职院校教学观念的创新。教师若能有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将人文理念和人文知识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将有助于提升人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学讨论会、思想教育交流会,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等活动,让高职教师充分体会教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综上所述,提高高职教师人文素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以及教师本人多方面的参与和配合,高职院校应将教师人文素养体系的构建视为一项重要课题,力求寻找一套符合自身教育发展的体系,为高职教育及培养社会高端技能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文素养篇7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就是所谓的专业教育,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类院校注重培养的也是一些有针对性的技术人才,学生在教育上把掌握专业的知识当成了唯一的教学目的,在人文的素质教育上却没有实际的认识。加强科学的教育则是必然的,然而,过于重视科学的教育致使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失衡、脱节,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缺失,如今社会的进步,只想要单单依靠科学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工作者的社会道德与良知、人文教育与关怀,如果单单只依靠科学的发展,没有人文素养的发展,则一定会导致人格的追求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在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包括了科学的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教育两种。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社会以及人的自身上,会形成两种价值观与思维模式,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两种精神是互补的,科学精神教育人如何做事,人文精神教育人修身养性,相辅相成,使人们懂得事情的好坏,在该做与不该做之间如何进行抉择。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杨叔子教授多次说过加强人文素质精神的重要性,他说:“人文精神为科学引导方向;人文精神为科学提供动力;人文精神为科学开辟原创性源泉。”当今社会中,人文精神发展应当与科学的发展相适应,但是科学教育升到了较高的层次,人文素养就开始逐渐降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犯罪高科技化、资源的过度消耗与生态环境的不平衡等等,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下滑,不仅带来了诸多的影响,还导致了我国的高素质人才的缺失,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不正确认识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都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与反思,高等教育问题必须改变现在的状况,否则在日后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且作为一个大学教育方面的工作者,尤其是领导与教师,也应当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升工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途径

2.1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的教育相结合,逐渐渗透人文精神在提高人文素质上,不仅仅只依靠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这一类人文学科的课程,人文素质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价值,隐藏在各类学科。就算是在纯专业的学科内也是有人文价值的存在。虽然看似理工科类更多的是逻辑上的推演、理化的实验,似乎是跟人文相距甚远,但是经过深层的挖掘与分析,可以看出,每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限度的社会背景,也跟科学家的辛苦钻研息息相关,同时也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指导,所以,理工科类院校的专业课也都有着爱国主义的体现、科学道理的论证、伦理学的背景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例如在数据挖掘的学科可以从古代的数据挖掘的高手,像刘伯温、赵列文等谈起,一直叙述到现代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方法讲述数据挖掘的整个发展史,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向上进取的科学精神。任何一门专业学科都会有一个不断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经过无数的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不断的追求才得以发展,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涵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的执著精神与努力奋斗的精神。

2.2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师资力量的保证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教育素质的实施者,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想要提高与培养理工科类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师资团队的修养以及素质也是相当关键的。教师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时才能深刻地认识到身为教师的职责与意义,才能真切实际地领会到自己身上的重大责任,才会真正地自主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自己的学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具有实际意义的人文作用。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他的学识与教育水平上,具有宽广的知识层面与学术水平的教师,在授课时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于自然与社会、思想与思维上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在人文素养上的启迪与享受,教师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识,才能一直站在发展的前沿,指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启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不断进取。

2.3加强学校的人文建设,发挥校园内的人文氛围达到对学生熏陶的作用校园内的人文环境主要是透过人际关系、活动环境、自然环境条件所体现的,在校园的建设上,不仅要凸显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环境,还应该在建筑的设计、自然景观、艺术景观的布局上融入人文文化,显示人文情怀,让学生置身人文环境,随时感受到人文环境的熏陶。校园的文化内涵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具有其他课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多种功能,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因为工科类院校的人文色彩相对淡薄,所以在这类院校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更应该得到重视。浓郁的人文环境氛围,既可以使理工科类院校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发,还可以陶冶情操,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开展校园文化,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与教育。

2.4优化环境,发挥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对理工科类院校学生的积极作用在人文素质的教育上,学生会受到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影响,需要各界的大力支持,这也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质的综合问题,是一项整体工程,不是只依靠院校就可以解决的。在现在信息化与数字化的不断渲染下,现如今的大学生更加直接全面地了解与接触社会,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权力与金钱往往受到重视,在家庭教育上也有着局限性,这种社会风气就对当代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上,不仅要优化内部的人文环境,还应当透过政府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以及提出相应的措施,借助传播媒体的大力推广来优化外部环境,充分发挥社会与家庭在理工科类院校里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作用。

3总结

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尚,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这是我国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上的必经之路,这点在人文素质与人文意识相对浅薄的理工科类院校中显得尤其重要,使大学生的感性与理性之间、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和谐统一,向前不断发展,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推动我国的快速发展。

人文素养篇8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人文素养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而语文教学,就在渗透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

《语文课标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笔者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学习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从上古到现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有过成功与失败;耻辱与辉煌。从神话传说到百家争鸣,从《诗经》、《楚辞》到诗词歌赋,这些名篇名著都凝聚了每一位文人的心血。在语文课上,学生学到中华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彩的部分,这些经典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能够主动涉猎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也为传统文化在青年中传承、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教材中收录的《论语》,学生可以管中窥豹,知道孔子的治国方针,为政策略,进而,可以在学习生活中发扬“仁”的精神,最终实现人与人和谐的目标。在《陈情表》中,李密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不管是什么情况,人都要以孝为重任。荀子的《劝学》,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学不可以已。”等等。这些优秀的文言文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学生无论是从教育意义还是审美意义,收获都是非常大的。总之,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努力的发掘她,研究她,她就会释放出无穷的能量,丰富我们的个人情感和国家情感。正如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2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发展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知识大爆炸,生活节奏飞快,学生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她的各方能力都是一个挑战,审美能力也不例外。文言文的学习却能够让学生增强和发展审美能力,帮他们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树立信心,见贤思齐。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后序》中的文天祥;《苏武传》中的苏武,这些伟大的历史英雄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用自己的身躯捍卫国家。这些人物的人格是美好的,能量是巨大的,学生学习他们,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和涤荡,增强学生的忧国忧民的意识,以国家大局为重。

同时,优秀的文言文里有很多是作者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学生学习这些手法,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想象能力,进而领会作者的弦外之音,积累经验,丰富情感,发展审美想象力。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些大胆的想象,让我们每一个人对天姥山都有一种敬畏的感觉。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作者以大胆的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气势恢宏的阿房宫,让后人对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有了更具体形象的认识。通过这些经典著作,学生有了健康健全的审美心理,进而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对说话给予高度的评价:“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语言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当务之急。然而,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语言表达的金钥匙。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名篇名句要熟读成诵,把这些精美的语言融化到自己的骨子里,感染、熏陶、内化、生发出旺盛的创造力,时时刻刻激荡着创新的灵魂。如:荀子《劝学》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学生背诵的多,积累的多,提高语文素养,并把这种感情和自己的感情融合起来,日久天长,学生就会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4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都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的,不论在篇章结构上,还是在遣词造句上,都是典范,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时,除了培养古汉语阅读能力外,还吸收其在谋篇布局和语言技巧方面的丰富营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1积累写作素材。现在的考试中都提倡新颖,学生在文言文的海洋中,积累了各个朝代各个领域的名人名事名句。这些材料一旦写入作文中,给陈旧的作文注入了新鲜血液。

4.2语言表达丰富多彩。学生在写作中可以运用文言词汇。例如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些句子可以直接运用到关于“学习”的作文中。

4.3写作技巧多种多样。如:《赤壁赋》情景交融,最后得出人生的哲理;《陈情表》围绕情感线索,处处从“孝”入手,让统治者能够从李密的角度出发,最后能答应李密的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总之,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不仅能够学到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提高欣赏文言文的能力,更主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最终把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诗经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

[2]《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3]《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

上一篇:教师素养范文 下一篇:媒介素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