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还款范文

时间:2023-12-07 15:18:38

助学贷款还款

助学贷款还款篇1

关键词:助学贷款;恶意逾期还款;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G467.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1-97-02

一、我国助学贷款发展历程及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学校免费教育政策开始试点取消,高等教育逐渐开始进入自费教育时代。伴随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部分成绩优秀的寒门学子面对高昂的学费不得不放弃的学业。因此,在90年代末,国家开始推出助学贷款政策。在助学贷款资金来源一块,商业银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违约率的日益攀升,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其参与意愿必将不断下降。因此,在考虑到助学贷款政策的初衷后,有效解决故意延期还款问题对扩大助学贷款市场规模,帮助更多寒门学子完成高等教育,实现自己的抱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 理论模型简介

博弈论建立在理性人最优化自己效用的基础上,能够有效预测事情结局的发展甚至改变原有结果。从博弈论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一共分为四个层次: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值得指出的是:在助学贷款的实情审查过程中,是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的地方的,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是能够更有利于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本文以当事人在即定环境下进行最优抉择为核心,来研究如何扩大助学贷款的覆盖范围,以便能够帮助到更多学子。

三、模型运用

以下将通过对两个不同前提下的博弈树结果的对比,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潜在途径。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让在毕业后有还款能力的人及时还款问题。这里采用的是动态博弈模型。

如下图1所示:括号中的数字,前面一个是贷款者所得,后面一个是商业银行所得,数字越大表示当事人收益越多。因为助学贷款是国家政策这一特点,银行从事此项目收益率不会太高;所以从期望效用角度看,如果在高违约率背景下,银行将资金发放到其他地方会取得一个相对较高的收益。由于在最大化期望效用引领下,有还款能力的人将选择推迟还款,而无还款能力的人也将推迟还款;其最终的结果就是:银行因为机会成本过高而选择不发放助学贷款。这样一来,国家推行的助学贷款政策将因为资金来源不足而大打折扣,最大的受害者将是那些因此而失去上大学机会的莘莘学子。

作为对比,下面看图2:我们将有能力还款者若推迟还款的收益由3变为1,能力欠缺者若推迟还款所得收益由1变为0。这样一来,按照博弈论理论:有能力还款者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主动地将贷款还上。能力不高者的选择依然是推迟还款。因为助学贷款发放对象往往是学习优异的寒门学子,虽然未来的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有理由相信:这些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款项还上的比例是应该高于无能力还款者的。设获得贷款的学子中在未来有能力及时还款者的比例为A能力欠缺者比例为B(A>B;A+B=1)。只要4A-B>2,银行将选择发放贷款。只要能够获得贷款,对无能力还贷者来说,申请贷款都是占优策略;对有能力者而言,始终保持着正的收益。最终的结果是符合国家实施助学贷款政策的本意的。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改变双方的收益情况就有可能影响事情的结局。需要指出的是,上图中括号内的数字具有随意性,但必须满足一定的限制条件。从国家推行助学贷款的本意出发。应该注意三点:一是确保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期望收益至少不能低于资金的机会成本,以便扩大助学贷款的资金来源,最大限度地使寒门学子收益;二是不能让无能力还贷者的负担过重;三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励有能力者及早还款,以加快资金流转速度。

四、 解决措施建议

基于我国助学贷款目前以无担保,无抵押,无质押等一系列特色,在综合以上模型的结论的基础上,对解决我国助学贷款恶意逾期还款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从学生角度

1、建立与完善大学生个人信息体系

从贷款对象的确定到贷款数额,期限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与申请者本人密切相关的。只有准确地了解了贷款者本人的家庭收入情况,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种种会对未来职业收入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后,才能本着为贫困学子解决困难的初衷因人而异地发放贷款。

2、加强道德观念建设

学校在平时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让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归还贷款的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道德观念的提升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需要国家提供助学贷款的人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远远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资金。因此,如果能够及早归还,加快资金的流转速度将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

(二)从学校角度

正如前面模型所显示的:代表最终收益的数字的稍加改变就可能会使结果大大不同。而在这方面,学校能够做的事情非常多。首先,学校是发放贷款的中间人,因为可以对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所以能够有效减弱信息不对称问题。具体的方式可以为:当学生毕业时,如果他们找到工作要签约了,就会来学校拿三方协议。此时,学校可以要求学生让签约单位出具证明,这样就可以对学生未来收入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适当调整每个学生的还款期限。一方面可以及时收回可以收回的贷款,另一方面又保护了那些暂时无能力还款的学生,给予他们一定的缓冲期。其次,为防止学生采取极端方式逃避还贷,学校可以将一些对学生特别重要的资料予以暂时扣留,待归还贷款后再发放。这样一方面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就业,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跟踪信息了解。如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归还就可以通报其所在单位予以批评,和单位沟通协调。我们以高收入者比较在乎名声的为指导原则,从名声这一独特的角度入手,正好可以满足上述模型中,当惩罚到来时,高收入者受到的损失应该更大的条件。如此,只要对不同学生做一些有差别的惩罚调整,就能实现上述后一个博弈论中的结局了。

(三)从国家角度

我们必须注意到:即使在大学生普遍道德观念很好,学校工作又很到位的情况下,如果遇上较大的金融危机等突发事件,还是会出现问题。此时大学生普遍不能顺利就业,其最终结果就是大规模的违约现象出现。这不论是对贷款者,学校的信誉还是对商业银行参与的积极性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国家应该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贷款违约的保险基金。以便在金融危机出现也可以确保贷款流程的正常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商业银行的参与助学贷款的积极性。考虑到危机来临时资金可能会出现短缺的现象,我们还可以以一些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家们对大学生进行资助。

五、结语

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不论对学生本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用的。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够满足所有寒门子弟的需求。因此,更具效率地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汇聚贷款资金就是我们必需要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走进校园,让社会发展得更好,国家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孙红霞,周宁玉.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学术论坛,2010,(10).

[2]熊卫平.助学贷款逾期还贷的银行对策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3).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助学贷款还款篇2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性贷款;立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830.5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140-03

[作者简介] 万 方,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湖北 武汉 430074)

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展以来,帮助众多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12月底,全国累计已审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206.8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72.7亿元,早期贷款的学生已完成学业,开始进入还贷期。但由于当前一些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流动性大、少数学生信用意识较差等原因,已经出现拖欠还贷现象。“过去有些学生得到助学贷款后不愿意归还,毕业后手机一换,再留个假单位、假地址,银行就找不着人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日前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会上说。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发放助学贷款。由于未按合同约定归还来自银行的国家助学贷款,2005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的42名本科毕业生被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告上了法庭。银行要求解除双方借款合同,并要求学生归还所借款项的本金和利息。虽然立案半年来有37名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偿还了贷款,但仍有5名学生既不还贷,也未到庭参加诉讼。2006年5月15日,北京昌平法院对中国石油大学霍某、季某两名学生进行了缺席宣判,判令其立即返还所拖欠的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的助学贷款。这一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案件凸显出我国实施助学贷款政策以来由于潜在的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导致的冲突、矛盾和问题已有爆发的趋势和危险。如何防范和化解风险、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已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还贷与追贷――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1999年,我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开始实行扩招政策,高等教育规模出现历史性突破。在此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出现较快增长。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到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高校等先后制定出台了助学金、勤工俭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1999年开始试点、2000年全面实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2002年初,随着第一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部分学生进入还贷期,许多高校毕业生不如期还贷甚至逃避还贷义务导致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进陷入困境。在还贷高峰变为违约高峰的影响下,商业银行是“多贷多损失、少贷少损失、不贷不损失”。伴随着违约高峰而来将是放贷低谷,商业银行惜贷、怠贷、恐贷乃至停贷的举动无疑印证了这一点。

大学生违约拖欠助学贷款,增加了银行承担的经营风险。虽然在“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的思想指导下、在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公益追求中,有学者提出国家助学贷款“贷出去比收回来更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还贷与追贷的问题不能解决或缓解,势必会增加银行的资产风险、损害银行的利益,最后的结果势必会打击商业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直接阻碍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进。贷了要收,收不回会影响贷,导致恶性循环。所以笔者的看法是:贷出去重要,收回来同样重要,收回来是为了更好地贷出去。那么,还贷与追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依靠政府指令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进行,必须尽快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以制度保障国家助学贷款有序地进行。

二、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法律制度的发展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最早出现在 1987年。当时,国家教委联合财政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决定建立学生贷款基金,揭开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序幕。 1999年 6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规定(试行)》,以中国工商银行为贷款银行,在北京等城市进行试点。为了保证贷款的回收,借款人必须提供担保人并由后者承担还款的连带责任。从 2000年到 2002年,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推进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以下简称)及《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将担保贷款改为信用贷款,扩大了贷款范围,取消了“对不履行职责的介绍人、见证人公布姓名”的规定,并且允许各商业银行对发放助学贷款时产生的呆坏帐,在由总行核定后,依实际发生额在所得税前按规定核销。2004年 6月,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及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对助学贷款政策做出重大调整。表现在:①将原来的贷款利息由财政贴息和学生各负担 50%的规定改为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学生自付;②还贷期限由原来的毕业后 4年改为 6年;③承办银行由指定改为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④加大对违约学生的惩罚力度;⑤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三、国家助学贷款法律制度的构建

无论是新机制还是老办法,都不能摆脱立法层次低、效力等级弱等诟病。任何经济活动均需要法律支持和约束,只有制定和完善与助学贷款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确保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实施。制度需要完善是各界的普遍共识,然而通过何种形式完善,如何完善却众说纷纭。有学者主张制定专门的国家助学贷款法,统一调整国家助学贷款关系,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国并无统一的贷款法,贷款法律规范包含于《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之中。作为贷款的一种形式,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其重要性无需通过单独的立法来彰显,而且在我国本无就某一具体形式的贷款专门立法的先例。我们完全可以在现行的立法体例和模式下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笔者认为这才是比较科学合理而且节约的途径。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一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

(一)明确界定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贷款性质

《若干意见》所确立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较之于老办法已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改善,然而有关基本制度的缺失影响了这一机制的准确定位。明确界定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是构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基础,但《若干意见》中对此并未加以界定。

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商业贷款,认为无论国家助学贷款是否包含贴息、是否有政策因素、信用因素,但就其根本属性还是商业银行自主发放的,其运作仍要遵循贷款运作的基本规律,仍应以《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为总的指导,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原则。笔者认为这一推论存在逻辑错误。商业贷款确实是由商业银行自主发放的,但我们不能说只要是商业银行充当贷款人的贷款都是商业贷款。由于政策性银行不普遍设立分支机构,政策性贷款业务除通过由商业银行的形式有赖于商业银行配合外,政策性银行还通过对商业银行贴息、提供保证或再融资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从事政策性贷款业务。这说明政策性贷款也是可以由商业银行充当贷款人的,由国家助学贷款的贷款人是商业银行这一特征推论出国家助学贷款的商业贷款性质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既不是一般的商业贷款,也不是完整意义的政策性贷款。一方面,国家要贴息,另一方面,有规定的还款时间,学生毕业以后要还本付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模棱两可不可取。因为商业贷款和政策性贷款本身就有很多共性,当然也有不同的特征。我们不能因为国家助学贷款同时具有商业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的某些特征就认为其既不是商业贷款,也不是政策性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界定是如此重要,需要在立法中加以明确界定。笔者认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应是政策性贷款。所谓政策性贷款,是指由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发放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贷款业务。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利用金融手段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参与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教育公平。根据《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向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生、本科生、专科生(含高职生)发放的,用于支付其学费、生活费及住宿费,并由中央或地方财政贴息的人民币银行贷款。而且《补充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中还规定了国家助学贷款发生呆坏账核销和免征营业税的有关规定,并规定不应再追究经办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可见,国家助学贷款具有极强的政策性。无论是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目标和经营原则,还是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具体制度,如期限、利率、贴息、呆坏账处理等,都符合政策性贷款的表征。而正如前文所述,贷款人是由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来充当并不会影响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目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发放,这丝毫不会改变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贷款性质。《若干意见》中将助学贷款分类为国家助学贷款和一般商业助学贷款,这一规定应该说也印证了笔者的分析。

(二)借完善银行法体系之机构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银行法是调整银行组织机构、业务经营和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同性质的银行,由于其法律地位、经营原则、业务范围、职能等方面的差异性,从世界各国的立法模式来看,大多采分别立法的模式。我国目前银行立法的模式就是依照国际惯例,数法分立,采用了分别立法的立法体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都有各自专门的立法,不过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法。完善银行法体系,填补法律空白是首要的任务。为更好地调整政策性银行组织机构、业务经营和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我国应尽快制定政策性银行法。

政策性银行法除应规定政策性银行的组织体制与治理结构等有关组织法的内容外,规范政策性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制定政策性银行业务规则等有关行为法的内容也是政策性银行法的重要内容。政策性银行的业务主要是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其中资产业务主要是政策性贷款和投资。说政策性贷款是政策性银行最重要的业务毫不夸张,因此政策性贷款业务规则理应成为政策性银行法的重要内容。政策性贷款规则应包括政策性贷款的种类、期限和利率规则、政策性贷款程序规则、政策性贷款主体规则、政策性贷款监管规则及贷款损失处理规则、政策性贷款清偿规则等基本内容。前文笔者已对政策性贷款的概念做了尝试性的界定,认为政策性贷款的贷款人应是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这种界定不仅与我国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实践相吻合,而且也符合我国鼓励政策性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开展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政策,充分考虑到了我国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缺乏的状况,还能有效地利用设置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资源。因此,政策性银行法中规定的政策性贷款规则应是广泛意义上的规则,具体而言,其应适用于国家助学贷款这一政策性贷款业务。借制定政策性银行法、完善银行法体系之机,我们应在现行的立法体例和模式下构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笔者认为这才是比较科学合理而且节约的途径。

政策性贷款业务规则的制定将支撑起国家助学贷款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当然还需要《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的辅助和补充。总而言之,笔者不赞成制定专门的国家助学贷款法,而主张在现行的立法模式下构建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法律制度。

(三)建立和完善贷款偿还的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关键

1.建立学生还款约束机制。国家金融管理有关部门、经办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及各高等学校,要各负其责,共同建立还款约束机制。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快全国个人资信征询系统建设,健全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经办银行要建立有效的还贷监测系统,并做好相关工作。要对借款学生积极开展还贷宣传工作,讲解还贷的程序和方式;要及时为贷款学生办理还贷确认手续;加强日常还贷催收工作并做好催收记录;对没有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数额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经办银行应对违约贷款金额计收罚息,并将其违约行为载入金融机构征信系统,金融机构不再为其办理新的贷款和其他授信业务;按期将连续拖欠贷款超过一年且不与经办银行主动联系的借款学生姓名及公民身份号码、毕业学校、违约行为等按隶属关系报送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要以已建立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对借款学生的信息管理,对借款学生的基本信息、贷款和还款情况等及时进行记录,加强对借款学生的贷后跟踪管理,接受经办银行对借款学生有关信息的查询;并将经办银行提供的违约借款学生名单在新闻媒体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网站公布。普通高校要建立本校借款学生的信息查询管理系统,强化对学生的贷后管理,按隶属关系及时向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和经办银行提供借款学生信息。

2.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考虑到国家助学贷款特点和我国的具体国情,为鼓励银行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按照“风险分担”原则,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具体而言,是由财政和普通高校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具体比例在招投标时确定。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每所普通高校承担的部分与该校毕业学生的还款情况挂钩。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各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负责管理。财政部门每年将应承担的资金及时足额安排预算;各普通高校承担的资金,按照普通高校隶属关系和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在每年向普通高校返还按“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学费收入时,由财政部门直接拨给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在确认经办银行年度贷款实际发放额后,将风险补偿资金统一支付给经办银行。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国家助学贷款法律制度构建[D].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2005.

[2]赵福江,张小军,王长安.国际助学贷款立法的研究[J].河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 王晓红.国家助学贷款新旧政策的比较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5,(1).

助学贷款还款篇3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诚信 违约 偿还率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10年来,已成为中国高校学生资助中覆盖面最广、资助力度最强、最有利于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一项政策方案。然而,随着还款期的到来,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开始显现出来,部分毕业生存在还贷违约问题,有些高校的违约率甚至超过了20%,严重影响到助学贷款的顺利运行。因此,加强贷后管理,采取切实措施降低风险,提高助学贷款偿还率,已成为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助学贷款现状

按照教育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大约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特困生在5%左右。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金额,是按照这个比例进行计算配置的。但据一些学校反映,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贫困家庭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人数,实际要低于20%这个比例。即便这样,在现有的提出申请助学贷款的人中,还是申请的人多,能够获得贷款的人却有限。江南大学外语学院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2007~2008学年,该院贫困生人数有180多人,其中申请贷款的学生为168人,而实际获得贷款的只有90名,占贫困生的50%。银行对有贷款愿望的贫困大学生还不能应贷尽贷的最重要原因即为贷款偿还率太低,逾期违约率超警戒线。

二、违约原因分析

学生不还贷款,原因很多,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客观还贷能力。笔者通过统计07、08年各月江南大学与还贷逾期毕业生联系的反馈情况,分析了偿还贷款违约产生的原因。违约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现在的就业难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能顺利找到工作,收入较低,连维持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另外一个是天灾人祸,大学生个人或者家庭出现了重大变故。大学生故意不还款的恶性事件还是少数,大多数贷款学生是讲诚信的,是可以信赖的。贷款学生不诚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有家庭影响,有社会影响,有朋友的影响,还有自身的原因。对在校贷款学生诚信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2.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有10.4%的学生认为是家长、老师、朋友的影响,有10%的学生认为是高校考试、教育体制不合理造成的;有73%的学生认为在对自己诚信的教育和影响上很大程度来自于长辈,只有1.8%的学生认为长辈的教育和影响基本没有。

三、现阶段主要问题

工作体系不稳定,动力不强。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大部分是由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来具体负责的,平时工作繁忙,对催收还贷工作的指导和投入易不足。贷款工作特点是繁琐、周期性长、系统性强,这需要一支比较稳定的队伍来管理。而高校辅导员的流动性相对比较大,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不强,加之毕业生流动性大,联系比较困难,使得催收工作难以收到实效。入口不严,没有统一标准。贫困生评定工作是公平、公正地实施贷款等资助的必要前提。目前,多数学校评定贫困生的操作方法都过于简单,学生在求助、贷款和勤工助学时,往往只凭一纸申报或证明而定,从而导致贷款等资助工作随意性大,透明度低。没有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不能起到警示和监督作用。学生缺少必要的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主动还贷意识不强。还款方式单一,灵活选择性不够。

四、提高偿还率的对策

为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健康持续发展,经办银行与高校应加强贷后管理,相互沟通毕业贷款学生的还贷情况。从长远看,应从制度、教育、监督三方面采取措施,建立防控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长效机制。

(一)抓住重点,完善贷款工作机制

学校内部必须建立“四级工作体系”,即学校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院系助学贷款工作组、助学贷款学生服务小组。学校应认真抓好助学贷款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建立和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与就业单位的联系、与学生组织和社团的联系,敦促进入还款期的学生按时还款。明确标准,规范程序,扎实做好贫困生评定工作。各高校可以建立“量化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贫困生评价办法。首先对“经济困难”做一个切合实际的定性描述。

第一,建立“两个管理平台”。即以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为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全省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以各高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为操作平台,全面管理学生贷款的受理、审核、汇总、合同签订、贷款本息催收、贷款信息管理及学生的诚信教育等具体事宜。

第二,做好大学生状况的调查摸底,建立社会信用信息系统机制。针对国家助学贷款保障体系的欠缺,尽快建立个人“信用身份证”。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建立起“个人诚信档案”,由辅导员和相关部门评出学生诚信等级,委托市场评估机构来制作大学生信用档案数据库,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向社会公开。如果用人单位想查找毕业生的有关信用记录,可以通过评估机构查询。运用信用信息机制使助学贷款的诚信既有自律又有他律。

第三,借鉴国际模式,降低还款负担,提供各种不同的还款方式。助学贷款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尤其在发达国家其做法已经成熟和规范。灵活便捷的还款办法可以降低学生还款负担,显著提高偿还率。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可以把目前的按月、季还款改为按年还款,或者,在学生毕业后第一年,按其就业状况的好坏,可再选择一次还款方式,可以根据个人收入的增减采取浮动还款方式。银行和个人之间应有畅通的反馈、沟通渠道,实现异地还贷等,使还贷机制更可行、更宽容、更人性化。

(二)突出关键,做好诚信教育工作

第一,营造氛围,加强信用教育,培养学生主动还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自强,守信、责任观念,保证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增加金融和法律知识教育。银行应与学校合作,经常宣传跟贷款资助相关的事例、信息,如学校资助体系、相关代偿制度、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情况以及如何使用信用卡等相关金融知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金融和法律意识,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真正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能力。人才必须走向市场才能体现出价值,才可能具备银行所认同的还贷能力。高校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出人才,在银行方看来,“人才”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有偿还能力的学生。

总之,为保障大学生诚信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在固守传统道德层面教育、实践层面教育的同时,还必须从制度、监督等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贷前和贷后的管理,有效防控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相信国家助学贷款在不断提高诚信素质的基础上,一定会越走路越宽。

参考文献:

[1]罗建华.国家助学贷款偿还风险与防范对策探讨[J].宜宾学院学报,2006,(7):125-127.

[2]吕炜,肖兴志,王晔.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推进高等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 2004,(6):28-33.

本文系江南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助学贷款还款篇4

关键词 广西高校 助学贷款 风险 控制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国家通过实习助学贷款项目,完善我国普通高校的补助机制,为贫困生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然而,由于当前的助学贷款监管机制与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够完善,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存在着较大风险,现将广西省高校的助学贷款项目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

一、当前广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分析

(一)管理风险。

一方面,由于贷款生毕业后的就业地域范围较广,人员流动性大,加上贷款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就业去向不明确、难以管理,都增加了银行信贷的管理难度,加大了管理风险。

另一方面,银行的投入成本较高,由于助学贷款的流程较多,增加了成本;而且助学贷款的后期管理成本费用较高,加上助学贷款利率较低,一行所获取的利润也较低,导致银行面临较大风险。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值得是贷款生在接受国家助学贷款时,贷款生的道德缺失,蓄意或恶意片区国家助学贷款金额,企图不偿还贷款使银行承担损失的风险。一方面,由于广西部分大学生的个人信用意识薄弱,企图以拖延的方式,避免偿还贷款。另一方面,由于助学贷款存在暗箱操作的风险,部分家境优越的学生占用了贷款名额,导致家境贫困的学生无法获得贷款名额,使得助学贷款项目管理趋于混乱。

二、广西高中助学贷款风险的控制

(一)建立健全的助学贷款机制。

1、建立健全的助学贷款风险控制制度。

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基金,降低助学贷款的违约率,来健全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控制制度。其中,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基金主要通过从学费中扣除一定比例的金额,或通过号召社会人士、企事业单位以慈善公益的形式进行捐赠,成立助学贷款风险基金,组建专门的风险基金管理控制机构进行管理。

助学贷款风险基金主要用于贷款生补偿相应的违约贷款本息,当风险基金不足以补偿违约贷款本息时,可以由高校与财政部门、银行以一定比例共同分摊剩余未付部分。由此可见,助学贷款风险基金一般主要用于被迫违约的贷款生之中,对于一部分还贷能力实在较低的贷款生,比如贷款生的还贷条件较差、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或还贷金额欠缺,高校可以通过助学贷款风险基金为贷款生首先垫付还贷资金。贷款生必须尽快将学校垫付的还贷金额还给学校,因此,助学贷款风险基金必须依靠贷款生的高度诚信及责任心去实行,其风险较大,学校应当加强管理、控制助学贷款风险基金的使用情况及使用对象。

助学贷款风险基金不仅可以增强贷款生对高校的信任感,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不断自强自立,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工作,报答学校及社会。

2、建立高校贫困生数据库。

学校应当通过调查,建立高校贫困生数据库,以方便日后向贫困生开展各类补助项目活动时进行资料查询,尤其是贫困生补助活动、助学贷款项目、勤工俭学等项目。通过建立高校贫困生数据库,不仅便于数据查询,而且可以使得助学贷款项目的资料审批工作顺利开展,节省时间,减轻了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

贫困生数据库中的资料可以结合高校在招生录取时,随高校录取通知书一起寄给每位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该表需如实填写,并由相关单位出具证明、盖章,结合该表所述实际情况,筛选、整理资料录入贫困生数据库。

3、建立助学贷款跟踪制度。

贷款生完成相关助学贷款申请事项,获得助学贷款资格之后,高校还应当通过建立助学贷款跟踪制度,对贷款生的在校成绩、行为表现以及贷款生的个人生活情况、建议等进行调研,整理为调研报告,并与合作银行报告贷款生的近期表现与实际情况。

另外,当贷款生毕业离校之后,学校应当由助学贷款部门的工作人员与贷款生保持联系,了解贷款生的就业情况及就业率,结合贷款生的就业去向及地理位置,指派专门的助学贷款工作人员与贷款生定期联系,并定期催缴贷款,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息、电子邮件或者qq等方式与贷款生联络、催缴贷款。

4、完善高校贷款后期的管理工作。

高校应当加强贷款后期的管理工作,通过管理每位贷款生的贷款材料与诚信档案管理资料,并建立贷款生的具体信息情况表格及跟踪贷款生的贷款使用情况与还款情况。通过建立贷款生的具体信息情况表,可以有效的将高校内各个院系各个年级与专业的学生信息进行汇总、整合,将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集合,通过适宜的系统管理跟进,完善贷款生的管理工作与贷款变动情况的跟踪工作。

由于高校在贷款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向合作银行提供贷款生的就业情况及其他贷款生的个人信息,以便进行贷款后期的管理工作,即向贷款生进行催缴、追款工作。其中,经常出现贷款生异地就业的情况,为催缴贷款工作增加了难度,高校可以通过与贷款生的家人进行定期联系的方式进行催缴,即通过贷款生的家属与贷款生取得联系,此种催款形式较为固定、有效。

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助学贷款资讯网,将相关贷款政策、贷款知识及违约信息等内容于助学贷款咨询网上,让贷款生注册成为会员。可以在进行贷款后期管理工作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每位贷款生信息通知,尤其是缴款通知。在进行助学贷款的后期管理工作时,高校还应当不断完善相关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加大其执行力度,控制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

(二)加强对贷款生的激励与约束。

1、加强贷款生的诚信教育工作。

由于当前广西省的大部分贷款生出现失信行为,导致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越来越高。因此,广西高校应当加大贷款生的诚信教育工作力度,从各个助学贷款环节向贷款生贯彻诚信教育,包括贷款申请环节、贷款合同签订环节、就业还款等环节。

广西高校可以通过持续开展各类主题班会活动、诚信教育日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理想信念建设以及交流会,提高学生的社会信用机制认识,增强贷款生的诚信理念,快速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2、通过帮扶政策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率与还贷能力。

(1)国家应当尽快完善各类就业政策,为贷款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率,。通过加快贫困生的补助制度建立,通过帮扶政策,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减轻贷款生的就业压力。

(2)高校可以由校内的心理辅导中心对贷款生适当进行心理辅导,避免贷款生在临毕业期间心理压力与生活负担过大,影响就业情况。通过对贷款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的调整贷款生的心态及心理压力,引导贷款生结合自身特长及优势,培养其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其就业率。

(3)高校应当与就业指导中心合作,加大对贷款生的帮扶力度,例如增加高校内部勤助岗位,推选优秀的贷款生参加岗位实习或应聘留校,给予贷款生适当的补助。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贷款生参加校内外的各大招聘会,向各大企事业单位推荐优秀的贷款生,大幅度改善贷款生的就业情况,以便提高其就业率以及还贷能力。

3、建立贷款生的激励制度。

(1)鼓励贷款生提早还贷,提高个人信用等级。高校可以鼓励、支持贷款生提早还贷,有利于提高其个人信用等级。尤其是当贷款生在毕业前提前还款,可以在征信系统中提高贷款生的信用等级,包括信用卡的消费额度及其他金融服务方面的信用。另外,高校可以通过对毕业前还款的贷款生进行一定的经济奖励与补助,也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息的形式,减少助学贷款的违约率。

(2)鼓励贷款生毕业后应征入伍。通过鼓励贷款生在毕业后应征入伍,或到边远地区支援,从事基础教育或公益事业,回报社会,高校可以提供相关优惠补助政策,包括补偿学生的学费或由国家代偿助学贷款等,引导贷款生为社会多做贡献。尤其是部分毕业后就业困难度较高,还款条件不佳的贷款生,高校可以为其提供到中西部边远地区支教等工作机会,真正体现助学贷款项目的价值及意义。

4、建立健全的违约惩罚制度

(1)将还贷情况与贷款生的个人信用挂钩。广西省应当加强大学生的信用档案建设,规范大学生的信用行为。通过强化贷款生的个人信用意识,并将其毕业后的还贷情况与其个人信用挂钩,提高贷款生对个人信用的重视程度及维护程度,积极工作,尽快还清助学贷款,避免影响个人的信用等级情况。

(2)建立违约惩罚制度。广西省应当建立健全的违约惩罚制度,当贷款生出现恶意或蓄意违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贷款生的违约情况录入个人信用系统,并征收罚息,对该贷款生的各项金融业务进行限制,包括房贷、车贷、信用卡的使用情况等,还可以通过媒体曝光,向恶意违约的贷款生施加压力,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避免违约情况的大幅度扩展或恶化。

(三)建立信用共享平台,加强学校、学生、银行的信息沟通。

1、通过建立信用共享平台,评估贷款生的信用风险。

广西省可以通过建立银行—高校—贷款生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评估贷款生的信用风险以及信用等级情况。通过记录贷款生的在校诚信状况,包括该贷款生的在校成绩、考试诚信情况、社会实践、获得奖学金等情况,将贷款生的各项诚信信息记录于广西省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中。由专业的金融机构对该贷款生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可以有效促进贷款生的还贷率,降低助学贷款的违约率。

2、加强学校、学生、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

(1)广西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学校、贷款生家庭的监督,由贷款生家长进行担保,并明确贷款生家长需尽的职责义务,共同监督助学贷款的还贷工作,可以有效建立诚信化的助学贷款项目。

(2)高校还应当通过加强与合作银行的沟通与联系,确保银行对贷款生的在校情况、就业情况有所了解,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并通过建立还贷提醒机制,为贷款生提供快速、简便、有效的还款服务,改善助学贷款的还贷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建立健全的助学贷款机制,可以有效改善助学贷款的还贷情况。相信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广西高校的助学贷款还贷率将会明显提高,营造广西高校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发展。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 年度广西高校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桂教科学﹝2011﹞13 号)、广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控制的研究课题(2011ZZ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阶段性成果。

(作者:广西财经学院助理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和教育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力.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与对策[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63- 64.

[2]唐笑炯.从学校角度浅析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其对策[J]. 经济师,2009,(1):73- 74.

[3]杨庆实.浅谈我国助学贷款可持续健康发展策略[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48- 52.

[4]韩英.浅议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危机及防范措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 12) .

助学贷款还款篇5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违约率高 提高还款率 四个主体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银行发放的,用于学生支付学费或生活费,以学生的未来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源,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政策性贷款。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实际的助学贷款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贷款学生违约率高。本文就国家助学贷款中涉及的四个主体――政府、银行、高校和学生展开分析。

一、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目标定位不清,制度供给不足。

1.国家助学贷款与银行经营目标相悖。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指定的商业银行负责发放的一种无担保、无抵押、无质押,纯粹意义上的信用贷款,而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使国家助学贷款本身就带有潜在的风险,银行不可能为了支持政府倡导的这种行动而不顾及自身的经营压力去开展这项业务,这就使国家助学贷款从一开始就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相矛盾。

2.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在助学贷款体系中,财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财政贴息。二是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财政补偿部分。据悉,从1999年至2006年6月末,全国财政实际支付贴息6.82亿元,累计支付风险补偿金2.07亿元,而2006年一年贷款的发放就可以使政府累计增收34.09亿元。显然,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1]。

(二)银行:还款方式单一,贷款机制不完善。

1.助学贷款还款期限短、还款方式单一。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规定在毕业后6年内还清,且利率只有一种,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2.贷款方式失衡与信息不对称。

我国助学贷款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就学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方式。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就学地贷款方式必然导致借贷双方信息掌握不对称,尤其是经办银行不能全面了解借款人的状况,从而容易产生相应的贷款风险。

3.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助学贷款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还款人的还款能力。根据现行的助学贷款制度设计,政府不提供贷款资金,完全由银行出资放贷。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银行只能自行承担后果,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商业贷款模式,缺乏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

(三)高校:助学贷款宣传力度不够,管理缺位。

1.高校对助学贷款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高校的普遍做法是招生咨询时向学生及其家长宣传,在发放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寄送宣传材料,等等,但存在范围狭窄和深度不够的问题,造成部分学生由于信息不对称,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而且宣传内容多限于助学贷款条件和贷款额度,对贷款承担的责任宣传不够。

2.银校之间合作效率偏低,未能协调好银行与学生之间关系。

高校由于自身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扩建压力,未能与银行形成成熟的合作关系,没有达到银行与学校共同管理的默契,加剧了银行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银行对助学贷款的风险心存担忧,客观上削弱了银行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

3.对助学贷款的管理缺乏全程性。

高校对助学贷款的管理缺乏全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以刚入学的新生为主,学校难以准确了解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平时的生活情况,加大了贷款前期的资格审查难度。(2)由于无专人负责贷款后的管理,且缺乏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导致贷款的后期管理工作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持,学校在学生毕业后1―2年就很难掌握已毕业贷款学生的情况。

(四)学生:个人诚信意识淡薄,还款能力弱。

1.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

国家助学贷款不需要贷款学生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只需要提供贷款的介绍人和见证人,事实上许多大学生由于受不良信用环境影响,缺乏信用理念,主动还款意愿不强,甚至有恶意逃债的心理,严重违反了信贷合同,使助学贷款陷入两难的窘境。

2.就业困难,生活所迫。

部分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或者是找不到理想的职业,生活没有着落。毕业生在生活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诚信就显得十分脆弱,这个时候还贷者自然就选择了违约[2]。

二、提高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对策分析

(一)政府:改革和完善助学贷款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重视监管和服务,提高管理水平。

1.明确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项贷款业务,属于银行的“微利”项目,政府可通过财政手段来补偿银行,改善其经济效益。(1)加大风险补贴的财政投入,由政府承担更多的信贷风险,给银行更多的风险补贴,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2)加大转移支付的财政投入。政府应针对各省市经济差异,实行政策倾斜,发挥激励主体的作用,加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公平地分配给需要补助的落后地区,确保所有贫困生在获得助学贷款上都能够得到平等对待。

2.扶植保险担保机构,降低银行风险解决贷款风险问题。

政府可扶持保险担保机构,介入国家助学贷款。其优点有:(1)保险机构介入助学贷款业务,参与贷款管理,特别是贷后管理,发挥保险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可及时有效地提醒和追收贷款,降低违约率。(2)将经办银行的贷款风险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保险机构,银行只要向保险机构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费,就能获得相应的保险保障。这种方式可以解决经办银行的贷款顾虑,调动银行开办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3.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缓解信息不对称。

政府可以运用行政手段,设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通过对贷款学生的基本信息、贷款和还款情况等进行记录,加强对贷款学生的贷后跟踪管理。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的规范性文件,使养老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贷款等社会保障体系与个人信用挂钩,从真实性、权威性等方面保证助学贷款信用制度的真正实施。

(二)银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设计模式,加强助学贷款风险控制。

1.制定人性化的贷款管理制度。

银行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不畅,提供的服务不便捷,是造成部分学生还贷违约的因素之一。商业银行应在贷款学生毕业前,以函件或培训的方式,详细告知还款方式,让每一个借款人熟悉还款流程。或者对助学贷款能提供类似信用卡一样的服务,让学生随时可以查询还款时间和还款数额,从多个方面完善贷款管理办法,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服务水平。一方面可以为想还贷的学生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欠贷学生进行跟踪,这样不但能做到人性化服务,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助学贷款违约率。

2.设计灵活合理的还款方式和期限。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以及大学生就业后的低工资的情况下,银行应设计尽可能多的还款方式,让借款人能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还款方式,减轻学生还贷压力,提高学生还贷积极性。

3.建立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是贷后管理体系。

学生毕业后,银行要实施严格的贷后风险监测,一旦发现贷款学生不及时还款,或与银行不按时联系,或不与银行联系,就立即进入追债阶段。对与银行不按时联系或不与银行联系的学生,督促其还款;对所在单位不详或不知去向者,应立即与学生所在家庭联系,由其父母提供学生的去向并督促学生还款;以上情况不能奏效者,应立即冻结或停止其基本账户收回贷款,必要时可诉诸法律[3]。

(三)高校:加大管理教育力度,增强学生诚信意识,提高国家助学贷款还贷率。

1.加强助学贷款的宣传工作,尤其应加大对惩罚力度的宣传。

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系统的金融借贷知识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借贷观念,使贷款学生真正重视自己的信用问题。在违约惩处方面,高校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失信惩罚机制,逐步完善个人借用征询系统,将学生借款情况纳入其个人档案,加大恶意违约者的失信成本,使贷款回收措施更有效。

2.银校双方密切合作,共建助学贷款的双赢机制。

学校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学校领导应亲自走访有关银行,主动寻求合作,及时签订银校合作协议;签订银校合作协议后,应加强银校合作,积极配合经办银行开展助学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共建助学贷款的双赢机制。

3.加强对学生助学贷款的全程管理,完善诚信风险缓冲机制。

针对目前学校与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滞后的情况,通过建立贷款学生毕业前的信息收集机制,加大对毕业学生的信息掌握量,强化父母等直系亲属在助学贷款中的作用;在贷款前应严格约定贷款学生的直系亲属应在毕业后定期与银行或学校联系,建立起一套学校、银行与贷款学生直系亲属的联系制度;学校应认真研究学生逾期未还贷的原因,主动协助银行催还欠款,努力提高贷款履约率,有效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促进助学贷款的良性运转。

4.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构建助学贷款诚信情况的公开管理机制。

高校应把学生的信用、法制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给在校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同时高校应积极构建助学贷款诚信情况的公开管理机制,建立贷款学生数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用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联系学生,建立与贷款学生定期联系机制。

5.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高校应对原有的学生资助体系进行整合,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使助学贷款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还贷压力。因此,高校在确保政府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基金和银行风险补偿基金到位外,还要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奖、贷、困、补、减的相互作用,从多方面解决好贫困生交不起学费的问题,缓解助学贷款压力[4]。

(四)学生:珍惜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强诚信意识,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助学贷款还款率。

1.合理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自己准确定位,从而降低过高且不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树立适合当前社会需求的新型择业观。

2.多方位择业,关注劳动力市场。

过去毕业生往往只关注人才市场,对劳动力市场则不屑一顾。现实是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奇缺,所以辩证地看,大多数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可能不占优势。

总之,贫困学生选择了助学贷款,也就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政府、银行、高校为实现这个目标虽均承担一定的现实成本,但也分享其中的潜在收益。而这种潜在收益要转化成为现实,要具备可持续性,关键还在于学生的行为,当然也需要政府、银行、高校通力合作,才能产生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慧琪.“学校、银行、保险公司”三位一体――高校助学贷款还贷监督模式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5).

[2]吴梅.对我国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相关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

[3]王树华.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风险和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助学贷款还款篇6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34-02

为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国家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一些省市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1999年国家在全国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帮助了很多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由于我国缺乏全社会的诚信保障机制,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面临着诸多风险,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继续实施。2004年6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助学贷款政策作了一些重大调整,并在全国普通高校全面实施。2005年7月,国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把过去的“国家奖学金”改为“国家助学奖学金”,同时增加了经费数量,扩大了资助范围,修订了管理办法。新的助学贷款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燃眉之急,但存在一些问题。

一、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涵义及特征

国家助学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由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贴息,用于借款人在国内高等学校就读所需学杂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贫困学生的银行贷款。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是由于借款人未能履行还本付息义务以及国家助学贷款自身特点决定的性质给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特征:

1.借款人信用风险。借款人未来的职业、收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发放贷款阶段难以准确分析判断其未来还款能力,导致银行贷款无法收回。

2.利率风险。由于整个市场利率水平发生未能预期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国家助学贷款一般采取的是固定利率,并且是一项长期贷款,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利率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给银行带来新的风险。

3.道德风险。由于国家助学贷款自身所带有的公益性质,在发放过程中,有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因为国家助学贷款是贴息贷款,其利率相对较低,借款者把国家助学贷款看作是政府为其提供的一项政策利工程,甚至认为是贴息为贴本,没有偿还贷款的愿望。

4.合作院校风险。校方在审核借款人资格时,未按规定审核,或院校本身资质较差,学生就业率低,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无法还款,使银行蒙受损失。

5.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是国家政策与助学贷款不配套或者相脱离而形成的风险。由于助学贷款具有显著的政策性,其政策风险比较突出。法律风险是指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无法保障银行债权而导致银行产生损失的风险。

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1.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存在缺陷。政府在制订还款期限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负担能力。从实际情况看,大学生毕业四年处于低收入、高消费时期,既要为就业、再就业继续投资,又要为恋爱结婚、孝敬父母花费大量的资金。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找到有稳定收入的职业,许多学生异地求学和工作,毕业生还需负担房租等,因此,有相当比例的贷款无法得到偿还,由此带来的损失银行不得不承担。

2.信用法制环境及信用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个人资信系统还未建立。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个人信用贷款,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适合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法制环境来对个人信用进行管理和约束。实际上,由于没有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和良好的信用法制环境,一旦发生违约,银行无法通过信用制裁来保障贷款的安全,给银行带来风险。

3.大学生信用意识淡薄。诚信是诚实守信,表现为个人的道德品质。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表现为个人的责任、义务和承诺的可靠程度。目前,部分学生信用意识淡薄,贷款心态不正,在助学贷款上认为是贴息为贴本,没有偿还贷款的愿望。由于这些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信用素质低下,因此很容易产生信用问题。

4.政策、法规制度尚不完善。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滞后,造成有些符合贷款条件的学生不能得到贷款,完成学业;对蓄意逃贷者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处罚,加大了贷款风险。

5.贷款运行的机制还不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政策性贷款,是由政府主导的银行贷款,因此,商业银行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的行为,在贷款运行上只是采取应付态度,根本没有考虑贷款的风险问题。

三、防范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对策建议

1.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法规制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在还款期限上,借鉴国外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建议将还款期限延长到毕业后1―4年,8年还清,根据大学生毕业4年处于低收入、高消费时期,采取逐年增加还款数量的办法进行,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贷款的违约率。在还款方式上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可采取一次性还款、分期还款、收入固定比例还款等方式。同时,与之相应的法规制度必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办理、还款、付息等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法律明确规定银行、学校、学生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明确国家助学贷款的欠款惩罚办法,提高违约成本。

2.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建立大学生信用评级体系。在高校内部建立一个统一的信用评级系统并与银行联网,该系统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信用行为和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评级。同时,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特点,结合实名的储蓄账户――身份证――学生证的关系,使银行、社会、学校之间建立起完备、规范、统一的大学生信用查询系统。一方面,银行要考察学生本人以往的思想品德表现;另一方面,银行核定申请贷款者的还款信用,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要做好大学生信用的建档工作,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资信系统,构建一个全社会参与的还贷的有效监督体系。

3.转变助学贷款的担保方式。目前,我国的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其担保方式是个人的信用担保。由于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加上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导致信用担保等于没有担保,虽然国家建立了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基金,但商业银行还是承担了几乎所有的贷款风险。因此,化解贷款风险的最好办法是变信用贷款为担保贷款,可采取国家担保基金、民间担保、学校或企业担保、学生联保等方式。

助学贷款还款篇7

关键词:生源地贷款;贫困生;信贷风险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学生或其合法监护人,向家庭所在地的农村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无需担保或抵押的助学贷款。作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让更多贫困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于解决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湖北省为例,为确保家庭真正困难的大学生能申请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在2013年贷款申请过程中,进一步简化了贷款流程,特别是续贷学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程序,减少了相关材料。自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来,湖北省各地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共受理20642名学生申请,申请金额达12358万元。生源地贷款的政策在不断完善中帮助到广大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贷款的回收效率,学生还款信用缺失等问题依旧存在。如何准确认识生源地贷款实施现状,改善发展困境,走出一条新型的改革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思。

一、生源地贷款的实施现状

回顾生源地贷款的发展历程,其实施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贷款对象的审核条件更加细化

各地在办理贷款过程中,既要确保真正困难学生获得贷款,又要防止家庭不困难学生挤占贷款名额,因此坚持“八贷八不贷”的审核条件。新贷学生符合以下情况才可申请贷款:农村特困户和城镇低保户;孤儿及残疾人家庭;遭受天灾人祸,造成重大损失无力负担学生费用;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家庭主要收入创造者因故丧失劳动能力;无稳定收入的单亲家庭;老、少、边、穷及偏远农村的贫困家庭;父母双方或一方失业的贫困家庭。而出现以下情况者不得办理贷款:家庭拥有小车、装修豪华楼房、拥有或使用高档通讯工具的;购买或长期租用高配置、高价格电脑(特殊专业除外)的;购买高档娱乐电器、高档时装、首饰或高档化妆品等奢侈品的;在校期间校外租房或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的;有其他高消费行为或奢侈消费行为的;家庭经济年收入明显能供给学生缴纳学费。所有申贷学生信息,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均能查看,如学生隐瞒事实骗贷,一经核实将通过高校追回所申请贷款,并按照校纪校规对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2.放贷过程中管理更有效

从贷款范围、贷款期限、风险分担、贷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助学制度日趋完善。一是全面实行“应贷尽贷、满足需求”的政策,贷款范围扩展到部委属院校、各省属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全国2000 多所高校。二是延长了贷款期限,最长期限由8 年改为14 年。三是按年计收利息,设置本金还款宽限期,借款学生毕业后开始自付利息,毕业两年后开始归还本金。四是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高校不再承担风险补偿金,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承担。五是增加贷款限制条件,即当年在校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和励志奖学金的学生不能申请贷款。

3.还款及约束机制不断创新

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款方式的创新,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不断提高了还款效率。同时建立起个人征信系统,增强违约限制,提高学生还款自觉性。随着电子商务经济的大力发展,贷款毕业生将通过农信或邮储的还款方式变更为支付宝还款,不仅有利于提高资金的还款效率和集中管理,还节约了人力资本,适应当代电子商务经济发展需求。但学生能否按时还贷款和利息是决定助学贷款政策广泛推行、深入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为确保贷款学生按时还款还息,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加以约束。2006 年,即生源地助学贷款试行的前一年,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己经高达28.4%。鉴于此,承办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国家开发银行于2011 年将生源地助学贷款数据分批次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如果学生出现恶意拖欠、不按时归还本金和利息等违约现象,在征信系统就会出现不良记录,国家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可以从信用平台上查到,违约人就不能在全国各金融机构办理信用卡、车贷、房贷、创业贷款等授信业务。征信系统的建立成为控制贷款学生违约最有力的手段。

二、生源地贷款的发展困境

1.贫困生评定机制不健全,办理程序不够精简

每年贷款人只局限于贫困生,对于家庭不够宽裕但没有申请贫困、希望贷款的自强的学生伤害很大,很不公平。高校录入申请人信息,经过审核等,然后学生开具证明拿到当地资助中心办理贷款手续,必须在开学一周内将办理好的贷款回执交回学校,时间很紧凑,然而在学校盖章后,又要交回当地资助中心,程序比较繁琐。对于部分高校大学生来说,在大三大四时面临实习问题,为办理贷款,要从学校到当地资助中心来回奔波,增加很多时间成本,这无疑加重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且贫困生只凭一纸证明贫困,就能够获得所有资助,无疑增长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不利于提高他们的上进心。而且他们取得助学贷款后,一方面无须按期向金融机构提供学习、生活、奖惩等信息资料,同时银行也无力对众多学生贷款施行跟踪检查,二者不免处于相互脱节的状况。

2.放贷机制不完善,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机制缺失

在信息不对称前提下,根据信贷融资担保理论可知,在贷款风险控制中,担保是其基础机制。而国家资助政策则将生源地助学贷款变成缺乏担保的信用贷款。换而言之,与此前不少地区自行实施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均有担保这一情况相比,现阶段生源地助学贷款在其贷款风险控制方面缺乏基础机制,风险管理难度由此大幅增加。信用社作为贷后管理主体负责生源地助学贷款,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信用社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缺乏可比拟于商业银行的优势。同时由于借款学生过大的流动性、过长的贷款周期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实现控制贷款风险。

3.还款管理难度大,学生诚信体系有待完善

一方面,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家庭大多处于偏远的农村,交通和通讯均不方便,进行贷前调查难度大。另一方面,由于个人征信系统信息尚未覆盖到所有农户,缺乏对恶意逃债者的有效约束,使部分诚信度不足的学生有机可乘,有近20%的贷款学生毕业后不同程度地存在还款违约现象,也制约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推广。此外,由于放款金融机构与贷款学生所在高校缺乏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对学生转学、休学、退学等涉及信贷风险的信息难以及获取,特别是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金融机构难以及时跟踪,贷后管理难度较大。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期限最长可达14年,家庭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风险、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收入状况都无法预料。显然,助学贷款难以满足金融机构对资金周转速度和收益率的要求。

三、未来生源地贷款的改革发展之路

面对中国广大的贫困学生,确立相对公平的评选机制是首要条件,因此要完善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建立全国统一、公开公正的困难学生认定平台和资助政策信息渠道,建立资助学生个人征信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家庭、相关金融机构和个人资助监管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推进资助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1.建立生源地贷款学生数据库管理系统,完善公平公正的评定机制。

目前,各地贫困生评定机制并不健全,生源地贷款对象的单一性已不足以充分发挥贷款政策的积极意义。而建立生源地贷款学生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所有学生采取公平公正的评定机制,真正地帮助到有志读书却条件不好的学生,将更有效地扩大生源地贷款政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教育部门应充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借款学生及其家长的动态信息,建立完善的生源地贷款学生数据库和公平公正的评定机制;农村信用社作为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承办金融机构,要积极提升服务水平,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按照评定机制,及时审批和发放贷款;相关高校更应积极配合生源地贷款学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加强申请贷款学生的监督管理工作,使更多的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帮助。

2.进一步探索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提高还款效率与安全管理。

在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贷款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形成系统完整的政策体系,最大限度地规避和降低贷款风险。一是建立扶贫贴息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对接机制,将生源地助学贷款纳入扶贫贴息贷款的范围,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学生贷款给予贴息。二是可以安排专项资金,作为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近年来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迅速,生源地贷款的还款方式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确能够有效地提高毕业生还贷过程的工作效率,促进相关银行对资金的管理。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在虚拟的第三方平善安全机制,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的同时,也要注重每次还贷资金的安全性,是否及时还给了银行的账户。银行、个人和支付宝三方都要树立安全意识,共同维护还贷系统的完善。

3.健全完善的诚信还款约束机制,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建设

建立完善的诚信约束机制是解决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对违约学生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进行备注,充分利用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并与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深造、就业挂钩,杜绝其主观上的违约行为,从而有效降低贷款违约风险。同时要形式多样地大力宣传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和程序,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惠及百姓。金融机构要以征信宣传为契机,深入学校和农村开展诚信宣传活动,大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强化“诚信还贷”的责任意识。高校要站在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学校声誉的高度,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强化贷后管理,经常性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普及个人征信知识,强化学生履约意识,树立“人要有志”思想。主动配合金融机构做好毕业生信息确认工作,完善贷款学生个人资料信息库,通过QQ 、飞信等平台及时提醒学生按时还款,共同推进贷款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立帆,完善生源地信用贷款体系研究[J]《高教论坛》,2014.1.

[2]李庆豪,沈红,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困境与前景--以湖北省A市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5.

[3]李释然,沈玉婷,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下大学生群体诚信问题研究[J],《高校管理》,2014.3.

[4]周璐,丁志婕,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现状和不足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7.

作者简介:

郑家兴,湖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1级。

助学贷款还款篇8

【关键词】助学贷款制度 国内外比较 借鉴

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之路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从开展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确实缓解了贫困大学生求学的燃眉之急。在实际施行过程中,国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五个阶段的调整,先后出台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等管理办法和管理规定,将助学贷款逐步从纯商业性贷款设计到政策性贷款设计转变。

总结我国的助学贷款之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相关的政策法规相对滞后。纵观国家出台的几个管理办法和管理规定,只是停留在指导大方向的政策层面,缺乏细致和可操作性强的相关规定;二是助学贷款资金来源过于窄小。现在只是有限的几个银行在开展此项业务,并且他们对于此业务的积极性也并不高;三是助学贷款受益面不够广,贷款数额相对偏低;四是助学贷款偿还机制有待完善;五是学生助学贷款拖欠偿还问题严重,全国借款学生平均违约率超过20%,少数高校违约率甚至高达50%以上。

各国助学贷款制度的比较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混合资助模式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资助方式、资金来源、资助方向的多元化。美国的五大助学贷款形式主要有:帕金斯贷款计划(Perkins Student Loan)、斯坦福助学贷款计划(Stafford Student Loan)、学生家长贷款计划(Parent Loan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简称PLUS)、学生补充贷款计划(SIS)、联邦直接贷款计划(Federal Direct Student Loan)。帕金斯贷款计划由政府出资、学校任贷款机构,利率为5%,但在校期间由政府贴息,还款期限为10年,分期偿还,每月还款额不少于50美元,毕业后9个月开始还款。斯坦福助学贷款计划是美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学生资助项目,其资助的对象为“有经济资助需要的学生”。该计划是由商业银行操作,利率非常低,在校期间由政府贴息,还款期限为10年,最长可以延长到30年,毕业后6个月开始还款。学生家长贷款计划是面向良好银行信贷纪录的大学生家长,贷款由政府提供担保,利率低于普通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学生补充贷款计划是面向经济独立于父母的学生,年最高贷款额为“教育成本”减去借贷人所获资助额之差额,利率属于市场最优惠利率。联邦直接贷款计划是根据1993年国会通过的《学生贷款改革法》而实施的,其采取独特的联邦教育部还贷方式。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估计,如果联邦直接贷款顺利实施,联邦政府每年可节约资金43亿美元。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实行的HECS计划是“按收入比例还款的贷学金”,所有不愿和无力在入学或开学时支付学费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并获得此项贷学金。这种“无实质性利息的贷学金”由政府出资提供,学生毕业后归还的资金只相当于借贷时实际价值的本金,归还的资金数额是本金数额加上物价指数变动后应该增加的金额。贷学金每年归还起点与毕业生的工资收入高低挂钩,当年收入超过澳大利亚人均含税收入时,税务局会自动扣除全部含税收入的3%作为HECS费用的偿付。换言之,如果毕业生当年的工资收入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可以不必在当年还款,而是顺延到下一年再还。每年的归还比例按工资收入高低,归还工资收入的2%~4%。澳大利亚的贷学金拖欠事宜由澳大利亚税务局负责管理,税务局根据“学生资助基金会”提供的借贷名单和信息资料,完全按照税务管理的程序,进行贷学金的回收工作,对无理拖欠者给予警告、处罚或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加拿大。加拿大学生贷款项目(CSLP)是联邦政府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校学生财务资助需求而在1964年发动设立的。联邦政府对CSLP学生贷款项目的本金和利息提供100%的担保,以鼓励私有银行(private sector banks)对学生提供贷款。学生贷款的资金来源为政府财政拨款。其中联邦政府负担60%,省级政府负担40%。加拿大的学生贷款事务是联邦政府通过向社会招标方式交由两家服务公司进行管理。服务公司不是金融机构,也不是银行,它们只是为政府提供服务的承包商,职能是承担具体的贷款业务服务工作。各高校还设有学生贷款服务部(办公室),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学生贷款的办理程序及有关法规政策,并对学生贷款申请进行初审。

日本。日本是全球较早实行助学贷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助学贷款运行最为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目前,日本助学贷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息助学贷款,申请者主要是一些出身寒门、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另一种是有息助学贷款,在校大学生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均可提出申请。有息助学贷款的利率是3%,每年大约有20%左右的在校大学生获得该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由政府贴息,毕业半年后开始偿还。日本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相对较长,短期大学的学生要10年内还清,医科类学校还款期限最长达到20年,其他学校可以在10~20年间还清。因病、因故死亡,遭遇天灾人祸的可免偿。另外,日本政府鼓励提前还贷,对于提前还清助学贷款的学生给予一定比例的折扣。对于毕业后到中小学、公立大学和科研机构工作的大学生可以申请部分或全部免还。日本的助学贷款是由专门机构――“日本育英基金会”负责管理的。它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事业机构,全权负责助学贷款的募集、审批、发放及回收。日本的助学贷款实施奖贷结合的办法,向成绩优良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奖贷”资金。这样既保证了高等教育资助的公正性,又不失针对性,因此日本的助学贷款政策在国内外备受好评。

韩国。韩国政府主要推行国家优惠贷款。国家优惠贷款由政府指定十几家金融机构向城市和农村学生提供低息贷款,每年提供两次。贷款额控制在学费范围内,不包括生活费,人均约在l00~900万韩元之间,偿还期分1~2年的短期贷款和2年以上的长期贷款,最长可达l1年。短期贷款必须在学期内按月平均本息分期偿还,不能逾期;长期贷款在休学或服兵役期间可暂缓偿还,如把暂缓期包括在内,偿还期可设为7~10年;如毕业后未能就业,偿还期还可延长3年。但是国家优惠贷款数量较少,仅有15%的申请者能够获得。因此,韩国的民间助学贷款作为国家优惠贷款的补充,现已成为助学贷款的主力军。民间助学贷款的最大特点就是贷款利率随行就市。一般年利率在7%~17.5%和36%~48%之间,甚至多达65.7%。民间助学贷款的贷款额度相对较大,当日一次最多可贷600万韩元;可采取多种方式偿付。

国外经验对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启示

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法制法规。明确的助学贷款法规,能保障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规范化,既保障了放贷方的利益,也保障了高校的利益,是助学贷款良性发展的前提。

加强政府的投入,倡导社会关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在经济贫困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时,国家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和引导社会资金的计划和调拨,向贫困生提供有制度保障的教育融资,为广大贫困学生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资助形式,使受教育者可以用未来的钱支付现在接受高等教育所花费的成本。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由政府提供担保的国家助学贷款,是最能体现公平和效率兼顾的一种助学形式。

助学贷款资金要多元化、灵活化。除了继续鼓励商业银行之外,还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公司、基金会、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向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降低门槛,加大助学贷款资金额度和延长偿还周期。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引入国家助学贷款信用担保和相关的补偿,合理转嫁及规避贷款难回收之风险。推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以保险形式合理转嫁和规避贷款风险,完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进一步完善“代偿”制度。国外助学贷款的“代偿”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既体现了人性管理的一面,也体现了人力资源合理安排的一面。我国很早就提出了“代偿”的有关规定,但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有待完善。应结合客观事实,扩大“代偿”制度的适用范围,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不同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对“代偿”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上一篇:厨房装修范文 下一篇:信用社贷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