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范文

时间:2023-11-16 15:35:46

免疫学实验

免疫学实验篇1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实验课优化;实验室条件优化;教改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属于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该学科要求临床医学检验系的学生不仅要扎实地掌握渗透到临床医学各个学科的免疫学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提高应用免疫检验基本技术在临床实践、疾病诊断、治疗指导方面的能力,突出培养具有扎实基本理论知识和突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临床医学检验人才[1]。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免疫学与检验传递理论知识做得比较全面,但实验课没有受到重视,教学内容、形式还需要改良优化。同时由于地域经济条件限制,实验室设备存在老旧、不齐全、数量不足等问题,故未能开展全面的实验课教学,部分实验是靠单一的、抽象的讲述型教学,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增加学生学习理解难度,面对日新月异的免疫检测技术只能死记硬背,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重视优化改革免疫学与检验实验课的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加速免疫学与检验实验内容知识体系,增强完善免疫实验室资金投入升级设备配置,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需求,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1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实验课的优化

1.1优化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实验课内容

根据基础教学大纲,合理设置实验内容,使知识点向临床多学科交叉融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操作的权重[1],改变以往实验项目单一教师讲授,突出实践技能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2]。课题组针对性讨论并改良教学大纲,理论与实验课比值应达到1:1,其中理论课50个学时,实验课50个学时。医学免疫学与检验的实验内容应根据临床实际病例设计全面的系统的多模块检验实验技术,整合囊括免疫组化、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凝集反应、标志物免疫测定等经典的、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几大基础实验。同时摒弃缩减那些纯理论、验证型实验,或在科研、临床应用中淘汰的实验,如沉淀反应等[3]。通过拓展对病例的分析和实际运用,以培养学生突出实践技能为主线,帮助学生熟悉临床需求和实验技能操作的流程,从而巩固与提升理论学习的记忆理解,充分彰显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系培养中的独特性。

1.2优化实验课堂的评判

在以往的临床免疫学与检验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告诉学生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后,学生机械式地照搬实验参数、数据完成操作步骤得出结果,结果与预定结果不吻合就为了成绩修改实验结果。这种传统的验证型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和严谨的科研思维。教学应该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的过程,在授课中让学生回归实验主体的地位,自由选择仪器设备,学生在自主能动的过程中犯错,教师方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给予及时指正,学生在犯错后深刻反思,获得独立操作的能力、分析结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工作、临床工作遇到的问题展示出较高的应变能力。修订实验考核成绩评判方法,建立规范操作成绩、分析问题的成绩、解决问题的成绩、书写实验报告的成绩、设计实验方法的合理性、知识灵活运用程度等多元化综合实验考核评判,教师综合权衡给分,全方位提升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从本质上避免学生偷懒抄袭的现象。

1.3加强与医院各科室及各临床实验室的交流学习

学校附属医院的大实验室,如儿科实验室、血液科实验室、心血管研究所等,因为临床检测的需求,免疫检测设备更新换代比较快,拥有当今市面上较为先进的免疫检测设备,如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二代测序仪、电子显微镜等,这些先进的设备已经成熟应用到各种临床科研工作中。在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实验课的教学工作中,教研室购买全部如此昂贵的仪器并不现实,所以增强教研室与临床实验室的沟通,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组织学生到各大实验基地见习各种先进的免疫检测设备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开阔眼界。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还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4]。

2实验室的教学条件的优化

2.1优化更新仪器设备

对比免疫检测在现实生活中的飞速发展及高校扩招人数几何数增长,高校受地方财政影响,免疫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和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稍显落后,不能满足当下实验人数和教学的需求。普遍性存在仪器设备数量不足问题,人手一份,两人用一套,甚至一组人用一套,存在损坏严重的仪器仍给学生使用,甚至临床早已淘汰的老旧仪器仍在广泛使用,如胶头吸管、称量天平等,造成实验效率低下。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是实验教学的基本保障[5],高校应该重视实验室建设,申请政府加大免疫实验室资金投入,统一引进充足的、同一批次的、质量好的先进仪器设备及耗材,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仪器、实验耗材,如移液枪、枪头、电子天平、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显微镜、分光光度计、水平电泳仪等,避免长时间排队等待浪费时间。

2.2优化实验室教学配置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免疫技术、免疫检测设备层出不穷,教研室大型设备实时更新换代不切合实际,所以适当提高实验室硬软件设施、电子多媒体资金投入,应用现代多媒体互联网手段将新的高精尖的免疫技术、免疫设备通过5G视频播放、AR虚拟场景的模式,直观便捷地传递给学生。电子多媒体的展示远比文字、图片的展示更为形象生动具体有趣,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该实验操作具体过程细节、注意事项,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趣味的、直观的、活泼生动的数字化动态模拟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需要自主重复观看、模拟操作,大大提高课堂趣味性和教学效率[6]。随着实验室新的仪器设备功能更加复杂和精密,加上实验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到腐蚀、易燃的试剂,如果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开展维护和保养工作,很容易损坏仪器设备准确度和精度。随着学生人数增多,如果没有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核查管理,容易引发学生安全事故。所以应当为实验室配置掌握实验基础知识并熟识电子多媒体相关知识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他们在协助教师准备实验耗材、设备、试剂的同时也能正确使用、维护电子多媒体设备,并定期统筹专业技术人员校正仪器设备,维护仪器设备使用寿命,减少每个仪器的固有误差,让学生操作更加精准,教师更容易准确评判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

2.3生物安全的优化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对实验室潜在的生物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常常忽略生物安全性,所以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实验室管理规范,教学工作前应进行实验室管理规范并强调生物安全知识教育。强调进入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褂、实验操作时必须佩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后洗手、实验用品和生活用品摆放的位置、出现意外情况等应及时汇报[7]。同时应给实验室配置生物安全柜上超净台、通风橱等设备。电泳实验中SDS凝胶、荧光标记实验中的荧光标记物等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危害性,涉及此类有危害身体健康的试验品的实验操作时,要求学生在生物安全柜上进行操作,减少气溶胶吸入和皮肤间接接触,这是保护学生的一道重要屏障。构建实验室安全体系,保障实验室安全,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8]。同时也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工作卫生习惯,在以后临床检验科或者科研的工作中难免碰到患者的标本含有乙肝病毒、艾滋病毒、梅毒等,甚至有毒的试剂时,方能避免不必要的职业暴露及感染。

3结论

随着临床免疫检验技术应用的日益发展,临床免疫学与检验的理论、实验操作渗入各个学科,本文从课堂内容的设计、教学模式、实验室配置出发,提出了加快医学免疫学与检验实验课教学的改革的具体办法和措施,采用多元化教学[9-10]、激发学生的兴趣、完善考核制度、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优化实验室配置、生物安全等培养学生安全意识。采用以上方法后,在保护学生物安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对该科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能动作用,提高了他们操作、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此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这需要在日后持续的教学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摸索、研究、完善,以最优化的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明日的栋梁之材。

免疫学实验篇2

在本科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等实验是经典实验,也是医学生必修实验。由于课时数的限制,以往实验教学模式是技术人员将一些耗时长的实验环节事先完成,学生按照课本指示完成其中一些操作。结果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各个孤立的实验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实际意义,难以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也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改变这些弊端,我们以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线,将传统的实验内容设计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性研究项目,包括了从抗原制备动物免疫、免疫血清采集和分离、抗体效价测定和功能分析、免疫酶标记技术测定等一系列实验项目。根据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及目的,本项目设置了两大主体实验,“绵羊红细胞抗血清(溶血素)的制备及效价观察”和“牛血清白蛋白抗血清的制备及效价观察”。前者是颗粒性抗原,后者是可溶性抗原,制备的抗血清检测方法均不同。这两大实验从脱纤维绵羊红细胞的制备和牛血清白蛋白抗原浓度、免疫佐剂的配制,免疫程序、途径的设计,抗原剂量、动物注射次数的掌握、免疫时间间隔的确定,家兔心脏采血,抗体的提取,直至运用直接凝集法、电泳检测技术、双向扩散实验等检测相应抗体效价等一系列实验活动,将以往单个独立的实验贯穿起来,组成一个大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融于项目之中,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展开。

2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改变由实验指导老师“抱着走”的传统教学方法,我们在本次实验改革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开始前,将实验课件挂在教研室的网站供学生提前预习,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设计实验方案。根据不同的抗原、免疫途径和剂量,有意识地将每班分成三个实验小组,从两种免疫抗原———颗粒型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入手,使学生在进入实验时就必须搞清楚这两种抗原的概念,促使学生不得不翻阅书本和查阅资料。在弄懂了实验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着手实施实验步骤,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在实验时能够全面理解免疫概念、方法、效应机制等问题。本实验免疫的抗血清由于动物机体的差异,免疫的抗血清效价均不同,每一组的抗血清检测结果均未知,这就避免了同学之间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连贯性模块式”教学综合运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学生为主体、以组为单位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部分实验,学生对配制试剂、动物免疫、血清制备等过程都亲自操作,掌握了实验项目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开展本项目第2、3次实验上课要连续,不能隔周,因为凝集反应中的绵羊红血球要求新鲜配制,心脏抽取的溶血素要马上测定效价,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试验要在第3次实验课完成,第2次和第3次实验课程安排时间要在同一天,分上下午完成,第4次实验安排免疫酶标、金标记技术测定和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在第5次实验开始前,学生继续利用这段业余时间进行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工作来提高抗体效价。对流免疫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则安排于最后阶段的功能检测实验中。本实验项目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学生自己安排,大大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协同能力,增强其在今后工作中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本次改革的另一重点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系统的改革。每个学生在完成项目教学后要求撰写一份规范的研究小论文,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包括: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习惯、团队合作能力、数据记录和分析、综合分析和科学思辨能力等内容。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实验讨论、结果报告这一系列的项目实施锻炼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

4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免疫学实验篇3

1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

1.1常规实验设计

在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对常规实验的学习,因为只有让学生掌握好实验的基本功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其它方面的学习。所以对于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来说,必须要对常规实验进行科学的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对常规实验进行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要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考虑到他们对于试验流程以及实验仪器的熟练程度,并且注意考察他们对实验数据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掌握。

1.2探究创新性实验设计

在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时候,仅仅向学生传授一些最为基本的实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这就需要学生必须要学会自主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应对实际医学问题。所以在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时候,就要开展探究创新性实验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程度,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然后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去开展医学实验探究,这样一来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除此之外,在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时候,不仅仅要注意设计的创新性,还要注意对学生基础的练习,因为只有在提高学生基础的前提之下,才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实验内容的不断深入,通过逐步的提高实验难度来增进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实验技能。

2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进一步改革的思考

2.1开展三阶段“实验新模式”,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是医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训练方式。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应该采取三阶段“实验新模式”。第一阶段为基础实验教学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试验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开展医药实验提供基础;第二阶段为专业实验教学阶段。该阶段注重学生专业实验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实验技能进行实验,包括染色技术、培养技术、分离鉴定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免疫学诊断技术、寄生虫学检验技术等实验技术以及操作项目;第三阶段为综合应用实验教学阶段。该阶段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拓展运用,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操作周期长、实验难度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验技能进行高水平的专业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以细菌的分离培养与形态观察的实验为例,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细菌的接种技术细菌的分离划线染色技术显微镜技术进行实验,在遵循实验大方向的基础上能够加入自己的思想。

2.2规范实验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的医学免疫学教育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处于严重的缺位状态,导致教学与临床实践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仅仅关注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掌握,缺乏足够的临床药物实践教学,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十分精通,而临床运用能力缺乏,导致其很难再工作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培养创新型医学免疫学人才的目的,应该合理优化教学结构,在保证基础理论课时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充分协调微生物学、生理、生化、药理、遗传学等融合课程、临床实践等内容的比例。根据医学免疫学发展实际情况,对实验教材进行修改,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实验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的实验内容,实现医学免疫学知识之间的有效渗透以及衔接。

2.3加强实验室的制度管理

在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时候,还要加强对实验室的制度的建立与管理。首先对于实验室的管理,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并且派遣专人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实验器具的管理;其次,还要对医学实验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来确保实验仪器的安全性,减少对仪器的破坏;最后,对于实验者来说,要对自己的试验项目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实验的流程熟记于心,这样才可以减少实验的风险,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实验结束后,学生应当和实验指导老师一起清洗、干燥、消毒器皿以及制备培养基,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进行备案记录。

2.4改革应试考试制度

在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改革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医学实验应试考试制度的改革,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学生的考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考察,还要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试,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真正掌握,减少医学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还要从各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考察,应该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总结等,这样既考察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考试去发现一些错误,并并且可以及时的改正。而且在考试中,应该加大开放性试题以及实验性试题在总分数中的比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面对医学免疫学的改革问题,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但是所有的改革基础都应该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基础,为医学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免疫学实验篇4

【关键词】 免疫学;实验;临床;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30.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31-01

1 教师队伍的自身提高

从事实验教学的老师多为实验技术人员或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助教,学历普遍偏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薄弱,科研能力不强,,上课时多为照本宣科,与临床联系少,从而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1.1 利用寒暑假,分批次派他们去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研修,了解临床免疫检验学发展动态 同时,也定期请检验科专家到教研室做讲座,介绍临床发展动态,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与临床应用接轨。

1.2 鼓励支持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报考在职研究生,目前大部分实验课带教教师已达到硕士学历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夯实了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科研思维。实验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改变,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人才保证。

1.3 由有经验的老教员帮扶新教员 新教员在正式上课前将其授课内容与课堂教学设计在教研室预讲,由老教员对其授课内容及授课形式进行“把脉”,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新教员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 免疫实验教学的创新

2.1 与临床相关的实验教学面对新世纪医学检验教育的挑战,为了培养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笔者对免疫实验课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更换。首先在总体上,强调了基础性和系统性,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的前提下,舍弃了一些目前临床上已经过时淘汰的实验,增加了有利于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实验,这不但可以使学生们紧跟发展前沿,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发现新理论的勇气。实验设计上力求体现实用性,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做到既反映基本技能又有所提高。

2.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事先将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预期结果讲清楚,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做下去,实验成功与否就看结果与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这种方法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一个学期下来,尽管学生做了很多实验,但对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准备实验了解甚微,难以单独完成实验,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缺乏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造成有的毕业生读研究生时还不会一些基本试剂的配制,更谈不上本学科实验技术的熟练掌握。为了培养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在实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2.2.1 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并在开始实验时就予以公布,每次实验结束后,给每个学生打分,不是单纯看实验结果的好坏,而要看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态度。另外要把实验报告质量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因为实验报告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实验课成绩占本专业课总成绩的40%,因此,学生对每个实验都很重视。

2.2.2 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系统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前预习题和课后的习题等上网 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随时查阅和学习利用,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弹性和开放性,提高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利用效率。提前布置实验内容,学生可利用所提供的网络资源,结合教材预习实验内容并提出问题,教师集体解答后指导学生做实验。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学生还可通过观看网上教学录像来学习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无法开展的实验内容,这种形式很好地弥补了实验课教学的不足。

2.2.3 由于教学经费特别是实验经费的严重不足 加上实验器具、设备及试剂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实验条件远远达不到学科发展的需要。学生不能人人动手,只是部分学生操作部分学生观看,有的甚至只能进行演示。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少,自然其实验技能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系里和教研室都投入了大量资金添置了学生实验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基本上满足了人人能动手和开展新课程的需要。

2.2.4 以课题为中心,设计综合性实验课程,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科研思维 以往实验课安排总是紧随理论课之后,在时间上不连续,每个实验课的内容独立,缺乏相互联系,整个实验课程从整体设计上缺乏综合性、系统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临床思维,做了以课题为中心,设计开展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尝试。

总之,为了培养更多的临床免疫检验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检验人才,笔者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以往免疫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免疫教学实验课上做了许多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免疫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25(1)

免疫学实验篇5

关键词 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无菌操作 实验技能

认真备课,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精心编写教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教师要按照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写出实验课的教案。书写教案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应做到重点、难点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实验技能,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掌握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方法,正确地解释实验结果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应系统地钻研相关学科的内容,不断扩大知识面并接受新知识。

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同时通过实验来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每次课前要进行预习,通过预习了解实验的全过程,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初步基础。另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了解整个实验过程。

提前进行预试,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预实验是上好实验课的重要步骤。由于微生物实验准备过程比较繁琐,提前预试非常重要。如做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因此要提前3~4天做预试;又如抗原-抗体反应试验要应用血清等诊断试剂,要事先稀释血清,使它们的比例合适才能出现理想的结果,因此也要提前进行预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严格要求操作,做好实验考核

做好示范教学,严格规范操作。实验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规范操作。对于难度大的实验,教师应进行示范操作,要将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向学生交代清楚,以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引起重视。例如,做药敏试验时,先给学生做示范,强调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①实验所用的细菌是活菌,故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②细菌的接种一定要均匀密集;③贴药敏纸片时,纸片之间的距离要合适,而且要平帖于培养基表面。示教完毕后,学生开始操作,这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对不正确的操作要及时纠正。实验结束后要进行总结,对实验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由于微生物实验的特殊性,很多实验结果需要18~24小时后观察,如细菌的培养、药敏试验等。就药敏试验的结果来说,通过结果的观察,使学生了解该菌对哪种药物敏感,对哪种药物耐受,临床治疗时应选择哪种药物,然后教师介绍该实验的临床意义。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缩短疗程,使病人早日康复,把实验与临床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如实地书写实验报告,错误结果要详细的分析其原因。

做好实验考核,评定实验技能。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要进行实验考核,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考核内容包括:①辨别细菌及寄生虫虫卵的形态;②操作技能;③实验报告。另外,还要结合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形态观察、技能操作,通过抽签选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实验报告根据每次实验后完成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分,然后教师对整个考核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实验考核,使学生能重视实验教学,为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强化实验技能和理论

免疫学实验篇6

【关键词】

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 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吉林医药学院教学改革课题

作者单位:132013吉林医药学院病原教研室(时文艳 赵良中 姜晓明 张铎 李妍);吉林市中心医院放射线科(郑家庆)

通讯作者:李妍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这一综合性的实验课程是对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门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是特别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课程[1,2]。开设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课程能够有效避免学科中重复的教学内容,并且还对单一学科的实验教学进行了突破,更能够培养适合医学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人们对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都是通过实验研究来确证的,直到现在,实验研究仍然是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实验教学的比重在各个学科所占的比重很大,有些甚至占总课时的50%以上,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需按老师所讲和所做的重复一遍即可,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3]。综合性实验教学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多个知识点的实验,使学生综合已学的知识来设计和操作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5]。与经典的实验教学方法比较,更能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2 由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

在实际的教学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是三门独立的,并且是分阶段进行讲授的课程。教师在讲解完这三门课程以后,要善于根据临床教学的实际需要,多设计与三门课结合的综合性实验,这样既能够教授各门课的知识,还能保证将三门课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肠道菌的检测实验中,可以使用医学免疫学中的微量凝集方法,在寄生虫的相关实验过程中,也能够使用医学免疫学的知识。增设综合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三门课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将实验的相关性和连续性结合在一起,学生能够将知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并且集中训练实验操作规范,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这三门课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其科学研究中的严谨治学态度。设计符合教学实际的综合性实验,能够帮助学生观察、思考,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弥补教学内容方面的不足。

2 综合性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综合性实验应与理论课保持密切联系

实验课与理论课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注意到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开设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紧紧衔接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综合性实验要在相关教学内容结束后开出,使实验课与理论课共同组成合理的教学体系,完成共同的培养目标。综合性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可供参考,学生要完成整个实验,就必须依靠自身,对学习内容要熟悉,实验过程中需要思考、分析问题,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如何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实验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实验。

2.2 综合性实验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准备

教师课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包括:①课前的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师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思路,对连续的综合性实验有清晰的了解。②课前的实验技能准备。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有操作技术,能够正确自如地指导学生,特别是年轻教师,要求在课前对综合实验所涉及的技术做到熟练操作。教师课前要预想可能出现的实验问题,正确进行课堂引导,避免出现课堂混乱的情况。③实验课中要求教师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2.3 综合性实验需要学生课前认真准备

开设综合性实验,一是学生实验前一定要预习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步骤,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二是预先培养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做综合实验时,学生应把重点放到“综合”上,而实验操作却不成问题,实验结果才能真实可信。

3 结语

综合性实验的开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且能够运用自如;同时还掌握了相关的实验诊断学、统计学的知识,它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上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琳.病原微生物学及医学免疫学实验课分级教学及教学模式初探.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 (4):538-539.

[2] 郑清平.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4):488-490.

[3] 周俊英, 付有荣, 郭清莲,等. 开展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综合性实验的体会.检验医学教育, 2008, 15 (1):32 -33.

[4] 张晓慧, 乔成立.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7 (1):21 -22.

免疫学实验篇7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不断改变,现代教育理念正向着“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转变,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PBL,即“问题式教学方法”,或者可以理解为以问题方式进行教学,PBL这种模式在国际上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已经在免疫学检验学当中开始运用PBL模式。

本文主要以ELIA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型肝炎为案例,探讨PBL模式在免疫学检验教学当中的运用实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免疫学检测技术,是现在临床检验诊断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检测技术,同时是免疫学检验学当中最关键的内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医院经常开展的常规检测项目就是乙型肝炎五项指标的检测。首先,必须提出问题,而且该问题的提出必须紧紧围绕课程,学生通过问题从课程当中全面了解实验方法、原理、临床意义、判断结果和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的实验课题。针对本文提出的检测乙型肝炎选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诊断乙型肝炎,临床上主要检测是哪些指标?

(二)就目前而言,检测乙型肝炎,临床上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及原理?

(三)临床上使用检测乙型肝炎的办法步骤、注意事项有哪些?

(四)如何分析检测乙型肝炎的结果?

(五)目前,临床上针对这种检测方法,主要还开展了哪些项目的检测?

将以上五个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通过网络、教材、图书等查阅渠道查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课前指导

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查阅结果进行检查,检查其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由于目前检测乙型肝炎是各级各类医院的常规检测项目,因此,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但是,其存在的问题在于:

(一)对于检测HBeAg和HBsAg,部分学生认为是双抗体夹心法,则其他部分学生回答的是双位点一步法。

(二)分析检测乙型肝炎的结果,虽然找出了部分答案,但是没有熟练掌握,都是死记硬背,找不到分析结果的正确方法。

(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型肝炎,临床上的项目答案不完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第一点,要求学生搞清楚双抗体夹心法和双位点一步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区别,然后根据步骤对两种方法进行判断;第二,教师指导学生明白指标的意义,结合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第三,联系学校附属医院,让学生进行临床调研;最后,整理及讨论解决问题的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三、课中教学

(一)讨论。在课堂中首先要讨论,每组学生选代表进行发言,分析课题中涉及的问题并进行解释,并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其他组学生可以对该组发言人提出问题,或者对其观点进行讨论。

(二)实验。在实验阶段,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用自己的血清检测乙型肝炎。对自己的血清进行检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加主动、积极地表现,而不是将学习作为负担压力。

(三)总结。完成实验阶段之后,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总结,首先让每个小组学生汇报自己组的实验结果及情况,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然后让教师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四、效果及评价

从整个课堂设计到最后反馈情况表明此次采用的PBL模式具有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评价实验过程。以往都是教师一个人进行实验教学,讲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原理等,然后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重复教师的实验步骤。PBL教学模式的应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当中充当指导角色,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充满期待,实验时就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二)评价实验结果。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一切,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做完实验不知道该如何检测项目,搞不清楚检测指标的意义,以致出现误判结果。如检测乙型肝炎当中,采用HBeAg和HBsAg是双抗体夹心法,抗-HBs使用的是双抗原夹心法,三者采用的方法呈现结果为阳性,而-HBe、-HBc使用的是竞争法,结果显示为阴性。以往很多学生不理解其中原理,看见显色就以为是阳性,导致最后出现误判结果。本次实验当中,采用PBL教学模式,没有出现任何误判情况。而且能主动分析其中的问题,发现其中的异常并加以分析。

(三)学生评价实验教学效果。课后,对学生采用匿名方式评价PBL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觉得PBL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能够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拓宽视野、深入理解;课外学习有利于实现学生知识外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生均认可PBL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期望在以后课堂中能够更多应用PBL教学模式。

免疫学实验篇8

[关键词] 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11-02

我院生物技术专业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优化教学资源组建而成的新上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对作为该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医学免疫学,特别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基本实验素质及实验技能的培养,让他们在掌握一些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增加实验内容并改革教学形式,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调整优化实验内容

1.1 改变教学指导思想

针对以往本科生免疫学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的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2005、2006两个年级学生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调研,集思广益,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扩充,主要是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整合教学资源,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尽量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主动进行多学科知识融合的机会,这些综合性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知识。例如,将原来只要求学生观察的玫瑰花环形成实验改为综合性实验,从而使学生掌握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技术的原理、多种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由此引申的免疫细胞功能分析等一系列知识。

1.2 调整实验教学学时数

加大了实验课的教学力度,增加实验教学学时数,由原来的24学时调整为32学时,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保证内容涵盖免疫学代表性实验的前提下,每次实验课可选择3~4项自己操作的实验,并且根据免疫实验较耗时和连续性的特点,将实验课由每次课3学时改为4学时,尽量缩短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理论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动手时间。有利于同学们积极思考和提问,教师也能够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1.3 根据生物技术的专业特点选取实验内容

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将是21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主流,生物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技能,在科学研究、生产及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教学、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安排具体的实验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应用性,根据现有资源和条件删除一些陈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实用性强、运用范围广的实验。共确定了11组实验,大体划分为5个版块,包括:固有免疫应答的检测,血清学检测,T、B细胞的分离和检测,免疫标记技术以及综合性实验免疫血清的制备、纯化和应用,充分优化各项实验在时间和技术环节上的交叉顺序,按照统筹学的方法将各项实验的不同内容在每次实验课中穿行,这样既合理安排了时间,又使学生对免疫学实验内容及其应用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从而使他们学会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择优选择检测方法,做到融会贯通。

2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实验内容多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比起其他学科来抽象难懂,学生即看不见又摸不着,很容易影响学习兴趣。②学生对理论知识及一些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讲解实验原理并进行示范操作。③有些实验操作周期较长、当堂课内不能结束,由于无法全程参与实验,使得学生对实验内容难以理解且不感兴趣。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以往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范畴内的一种教育方式,目前已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信息。实践证明,如果运用恰当,效果十分明显[1]。

2.1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便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用自定义动画等形式直观地表现那些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开展的实验,从而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更容易理解实验原理,更加清晰、明确实验操作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合理安排实验内容,精简实验操作重点。

2.2 借助音频、视频文件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人们所应用,一些需要示教、不易开展、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使未参与实验过程的学生印象深刻,也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1]。例如,学生仅在实验中使用间接法ELISA检测绵羊红细胞抗体,对其他免疫标记技术仅能“耳闻”,因此我们购买了免疫标记技术的光盘供学生观看,使他们通过“眼见”深切体会到各种标记技术,为以后进入临床打下了基础。

3 改进教学方式

3.1 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为固定时间、地点上课,许多步骤均由技术人员提前完成,课堂上学生只做关键的几步。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我们灵活掌握实验时间,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例如,让学生在实验课开始前3天提前诱导吞噬细胞渗出,以便于观察巨噬细胞的吞噬现象;制备免疫血清需多次免疫动物,我们就让学生课后自行分组负责每次免疫过程,然后提取纯化抗体。

3.2 采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以“填鸭式”为主,示教实验仅仅由老师简单讲解,学生往往难以真正理解。经过教学实践,我们以操作实验为基础,提出深度、难易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在积极的分析和讨论中,准确地把握好时机,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讲解补体结合试验时,我们以补体的溶血试验为基础,请同学分组讨论思考如何鉴定未知的抗原或抗体,然后根据学生的设计思路加以引导,取得了较好效果。

4 改革考核方式,重视操作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成绩包括平时的实验报告成绩及最后的笔试成绩,使得部分学生只注重对实验原理的死记硬背,无法显示学生对实验基本技术的掌握情况。经过论证我们采取了新的评分方式,将实验课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两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实验态度、预习情况、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考试包括笔试和操作,笔试主要以所学实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为主,操作则以基本实验技能为主。经过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改善。

总之,掌握医学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知识对从事生物科技和临床医疗工作的人员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免疫学实验课程是医学免疫学的重要部分,掌握好实验,不但能够复习理论知识,加深与巩固理论课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对操作能力的培养[2]。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免疫学实验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改革,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旭光,郭淑清,田锋.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1):109-111.

[2]杨翌,王莉,李晋涛,等.医学本科生免疫学实验课程建设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4):407-408.

上一篇:妇科手术范文 下一篇:动画软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