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收益率范文

时间:2023-11-12 07:22:48

理财产品收益率

理财产品收益率篇1

12月减少的基本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尤其是信贷类理财产品。信贷与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数较上月减少85款。信贷紧缩带来的发行动机已经基本消失殆尽,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出路在于跟未来宏观政策的联动,比如并购贷款、中长期基建贷款等。

尽管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数减少明显,但由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绝对市场占比很大,之前4个月始终维持在83%左右,因此发行绝对数的减少并未导致市场占比下降,本月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仍高达83.4%。相对于人民币在理财产品中的强势地位,外币理财产品自然是表现不佳,其发行数与市场占比在近5个月也始终没有突破,反倒是美元理财产品近3个月发行数在持续大幅度下降。本月美元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为5.4%,欧元与澳元理财产品市场占比均为3.6%,港币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仅为2.6%。

与人民币在理财产品中的强势地位相呼应的是,短期理财产品(6个月期限以下的理财产品)在今年基本保持在50%以上的市场占比,尤其是近5个月,始终保持在70%以上的市场占比。短期理财产品如此受青睐与金融危机不无相关。金融危机下,政策与市场的变化难以捕捉,如果在较长期限内无法调整投资,就会面临诸多风险。因此短期化投资也就成为金融危机下的首选。本月,6个月以下期限的短期理财产品市场占比达75.1%,1年以上期限的中长期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不到5%。

前面提到信贷类理财产品在本月大幅度减少,但目前人民币理财产品仍主要投资于信贷与票据资产,本月此部分理财产品占到人民币理财产品总数的接近70%。其次就是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占比也有25.2%。本月经历了信贷政策的继续松绑,以及央行出乎意料的大幅度降息的影响,众多信贷类理财产品推迟发行,或者取消发行,使得信贷类理财产品这匹2008年的“黑马”,在2008年最后一个月“低调”谢幕。

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继续放缓

本月结构性理财产品只发行了16款,延续了上月下降的趋势。目前,证券市场维持了近两个月的盘整态势,商品市场中的原油、农产品价格继续下探,黄金价格则宽幅震荡,外汇市场受各国政策和经济表现影响比较大,市场波动较为剧烈。标的市场的变化和对2009年的市场预期考验着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市场观察能力,使得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暂时处于调整期。

本月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标的主要为利率、指数和基金等,其中利率挂钩型理财产品有7款,利率作为目前市场最主要的挂钩标的,连续三个月利率挂钩型理财产品占结构性产品中的比例超过30%;其次是指数挂钩型理财产品,发行数为6款,涉及的指数基本为股票指数,指数同样成为市场主要关注的标的资产;近期,商品挂钩型理财产品鲜有,主要是目前商品市场仍然下跌,并没有出现企稳的明显迹象,投资风险较大。

根据统计,由于前期市场的大幅下滑,早期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陆续到期,但是受标的资产的影响,这类理财产品的表现近几个月一直不尽如人意,本月仍然有近80%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未实现预期收益,负收益和零收益理财产品多达15款。本月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全部为保证最低收益和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综合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和产品的设计理念,充分展示出结构性理财产品重回稳健,回避市场风险。

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

本月17家商业银行共发行81款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发行量与上月基本持平。其中,保证收益型为39款,保本浮动收益型为15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为27款。

本月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期限最长的为6个月,而最短的仅有7天。其中,发行期限在1个月期以下(含1个月)的理财产品数为45款,市场占比达55.6%;1个月期至3个月期(含3个月)的理财产品数为30款,3个月期以上的产品数仅为6款。

本月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继续下降,并且幅度较大。其中,1个月期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由上月的2.75%下降到本月的1.92%;3个月期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32%,而上月为3.43%,下降幅度超过1%;6个月期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则降至2.56%。一方面,货币市场的各类投资工具收益率大幅下行,已低于银行的资金成本,并继续向银行资金的机会成本靠近;另一方面,目前3个月定存利率已降至1.71%,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中半数为保证收益型,其收益水平与存款利率高度相关,在降息环境下,投资者应该降低对此类产品的收益期望。在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中,投资于短期融资券的产品的收益在同类产品中优势明显,但投资者仍需关注其信用风险。

信贷类产品:利率下调引发收益下降

本月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为169款,与11月份179款的发行数相比,下降了5.6%。此类产品的发行自2008年9月开始连续三个月回落,发行数从9月份的268款锐减到本月的169款,发行数已累计下降了36.9%。本月月初,受11月份央行大幅下调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基点的影响,不少银行的信贷类产品暂停了发行,在根据政策对产品进行调整后才逐步恢复了发行。

在2008年11月27日央行大幅下调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基点后,本月各商业银行对其新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较11月份的平均水平大幅下降。其中,3个月期以下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下降了0.7%,3个月至6个月期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下降了1.07%,6个月至1年期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下降了1.14%。而对照2008年11月27日央行的利率调整幅度,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贷款年利率由6.03%下降到5.04%,下降了0.99%;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贷款利率由6.66%下降到5.58%,下降了1.08%。随着12月23日央行再次下调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27个基点,预计未来信贷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有可能再下降0.2%―0.3%。

2008年央行的不断降息,使得信贷类产品在收益逐渐降低的同时,风险也一步步增大,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再投资风险。同时,由于银监会在2008年12月22日出台的《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中明确规定银行不得为银信理财合作涉及的信托产品及该信托产品项下财产运用对象等提供任何形式担保,未来以实物抵押或保证人担保的信用增级方式可能会盛行,此种情况下抵押物质量和担保人信用等方面的严格把关更显重要。。

理财产品收益率篇2

近期市场上推出了一些与SHIBOR、LIBOR等银行间市场利率直接挂钩的理财产品,产品的收益直接或间接与SHIBOR、LIBOR的走势相关,尤其是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走势领先于定期存款利率,浮动收益的获得为资金随息而涨提供了可能。

收益随SHIBOR而动

SHIBOR的全称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其报价由16家商业银行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形成,经过四年多的运行,SHIBOR的走势已经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国内银行间市场的资金供求及利率水平。

一些银行在SHIBOR走势的基础上所推出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直接由SHIBOR来确定。显而易见的优势是在加息环境中,投资者获取的收益将自动地随息而涨,既不必考虑存款转存带来的利息损失,也不必担心投资理财产品所带来的利率风险。

目前,市场上推出与SHIBOR挂钩理财产品的银行主要为中国银行和北京银行。对比这两家银行的产品,期限和收益确定上有一些差异。

其中,中行所推出的为搏・弈周末理财产品,产品的特点在于每周五起息,下个周一产品结束并将本金及收益一次性返还到投资者的账户。产品的收益则是以每周五所公布的SHBIOR隔夜拆借利率来确定,在周五SHIBOR隔夜拆借利率的基础上减去0.2%。举个例子来说,对于3月4日起息的搏・弈周末理财产品,收益就是由3月4日中午所公布的SHIBOR隔夜利率来确定,当天的数据为1.8933%,那么购买该期产品的投资者获得的年化收益率回报就为1.6933%。中行的这款产品为保本收益浮动型产品,认购的起点金额为5万元,普通投资者也有机会参与到这一产品中去。

北京银行则在近期连续推出了多款挂钩SHIBOR的理财产品。包括7天、14天和1个月三个不同的期限,收益分别由相同期限的SHIBOR利率来确定。如7天期产品的收益在协议利率日SHIBOR报价基础上,按照利率所对应的档次扣除对应的手续费后,即为投资者可以获得的年化收益率回报。其中,当7天期SHIBOR为4%以下时,扣除的手续费率为0.3%;7天期SHIBOR为4%~5%之间,扣除的手续费率为0.4%;每1%作为一档,手续费上升0.1%。不过观察近期7天SHIBOR利率,除2月23日该利率超过6%外,主要集中在2%~4%之间。14天及1个月产品的收益确定方法基本与7天期产品相同。北京银行的这几款产品的投资门槛也为5万元,对于资产净值超过300万元的高端客户,北京银行还有一款销售金额起点为200万元的产品推出,收益率的确定基本相同,但银行收取的手续费较低。

挂钩LIBOR区间宽松

除了收益由SHIBOR直接确定外,汇丰、渣打也推出了几款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与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相挂钩,但是收益的确定原理上有很大的差异。

如汇丰近期正在销售的一款三个月人民币“利率挂钩”结构性产品,在产品的运行期间统计每日美元3个月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水平,汇丰这款产品设置的区间为0~6%的水平,计算美元3个月LIBOR处于这个区间的天数,在产品到期时,按3.5%×(处于年利率范围内的天数/产品运行总天数)来确定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91天的运作期间内,美元3个月LIBOR全部处于0~6%的范围,那么投资者获得的年化收益率就为3.5%,也就实现了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在另外一种情形下,假使在91天的运作期间内,美元3个月LIBOR仅有45天处于0~6%的区间范围内,那么投资这款产品届时获得的年化收益率回报就为1.73%。同时,3.5%这个预订值是由银行根据销售期首日的市场状况而设定的。

渣打也推出了相同系列的产品,包括3个月和6个月两个投资期限,挂钩的利率同样为美元3个月LIBOR,但不同的是渣打所设置的利率区间为0~8%,也就是说,在产品的运作期间内,对3个月LIBOR处于0~8%区间内的天数进行统计,并按照预定利率来计算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

如渣打正在销售中的一款3个月期利率挂钩理财产品,预定利率为3.7%。假设在184天的投资期内,3个月美元LIBOR全部处于0~8%的范围内,投资者在产品到期时可以获得的年化收益率就为3.7%,也就实现了该产品的最高收益率。假设实际3个月美元LIBOR仅有92天处于0~8%这个范围,投资者获得的年化收益率就为1.85%。在最差的情形下,投资者能够获得保本保障。

不过,目前美元3个月期LIBOR的水平仅为0.31%,即使利率水平大幅上涨,要想突破6%~8%这个区间,可能性并不大。因此,上述的两家银行的利率挂钩型产品为投资者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同时,产品采用了逐日统计的方式,条件设置得也并不严苛。两款产品的起始投资金额设置为5万~10万元人民币,投资者如有兴趣的话,不妨对此类型的产品予以关注。

分级基金收益随利率变化

在分级基金产品的稳健收益部分,也有一些产品设置了浮动利率的条款,投资于分级基金的这一份额,则有望像浮息债券那样,以基准利率为基础获得收益。

典型的产品是国联安双禧A,这也是目前市场上风险较低、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分级基金份额。在运作的过程中,双禧A份额与双禧B份额的约定比例为4:6。基金的招募说明书中规定,双禧A份额的约定年收益率为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年利率加上3.5%。其中计算双禧A份额约定年收益率的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年利率指《基金合同》生效之日或上一折算日次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并执行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整存整取基准年利率。以目前的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3%来计算,双禧A的约定年收益率可以达到6.5%。可以看到的是,这一条款是一种浮息条款,在每3年的折算日时,票面利率将随着利率变化进行浮动。同时,双禧基金中的折算条款使其本金不可能遭受损失,本金安全性也非常好。

理财产品收益率篇3

“央行降息” 和“股市暴涨” 两面夹击

一个月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2014年12月22日,距离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的“央行降息”政策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许多银行存款利率不但没有下调,反而出现逆势上调的现象。银率网分析师认为,主要原因是受股市影响,银行间市场陷入短时“缺血”状态。

A股近期一波又一波大涨行情,沪指冲破3100点,创下4年多新高,月内沪深股指均涨超25%,年内中国股市暴涨47%。这充分点燃了投资者进入股市的激情,各路资金纷纷流向股市,银行自然挡不住投资者“任性”的撤离了,更何况是抹上了“央行降息”的色彩。

可是,时至年末,面对理财资金的流失,银行也不敢“坐以待毙”。各大银行纷纷解开了“央行降息”的枷锁,冲破“A股大涨”的围墙,将存款利率逆势上调,五大行利率甚至上浮至顶,为的就是在资金流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提升理财产品收益率或推出新型产品的方式“留客”。《投资与理财》记者近期走访了众家银行,发现近一个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都是处在一个上升的态势,特别是在近月末,上升最为猛烈,由此可见,年末银行“吸金”确实“捉急”了。

尽管如此,银行理财还是门庭冷落,《投资与理财》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位“80后”准妈妈表示:“是不是大伙都把钱放到股市去了呀!看来我那不记得密码的股票账户也要去改下密码了。”

预期收益率 7% 产品再现

进入12月,银行理财产品“年末效应”再现,在发行数量以及平均预期收益率上呈现双双抬升的现象。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14年12月13日至2014年12月19日共有803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售,平均投资期限为139天。相比月初增加了43款,投资期限也有所拉长。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累计发行572款,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累计发行167款,保证收益类产品累计发行64款。

在收益情况方面,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累计发售776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3%,环比上升0.14个百分点。其中有45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过6%,出现的超高收益品种为重庆银行发行的“长江鑫利2014年第317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7%,投资期限为666天,投资起点为10万元。总体而言,银行理财产品迎来收益率“大爆发”,各期限、各收益类型、各类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全线上升。

高收益产品发行量激增,同样是2014年年末银行理财的一大特点。业内人士表示,在降息的背景之下银行理财收益不降反升,与近期个人理财资金大规模撤离银行不无关系,尽管银行或是想以提升收益率来留住客户,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从长期来看,个人投资者将资金从银 行理财产品撤出进入股市是大势所趋。

积极参与最后一次“大餐”

目前,股市不断出好消息,银行理财貌似也不错,往往老百姓这时候便不知该把钱放入哪个篮子了。

《投资与理财》记者咨询了多位银行理财师,他们的意见大同小异,认为今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都会有所下降,货币基金收益也会下降,“宝宝”类产品收益也会是下行的趋势。如果是稳健型的投资者,碰到超过5%的产品还是可以下手的。

银率网分析师牛雯给出年末理财产品投资建议则是:投资者应该积极参与这一轮理财产品收益“盛宴”,锁定高收益理财产品。银率网分析师认为,这有可能是理财产品收益“盛宴”中的最后一次“大餐”。

一方面因为国内经济增长乏力,未来中国进入降息周期是大概率事件,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降息的大环境下不会有很好表现。

另一方面,有消息称《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已经上报,取消商业银行存贷比硬性考核这项内容将会进入议事日程。银率网分析师认为,一旦取消存贷比这一硬性考核,商业银行发售理财产品的动力会随之减少,未来高收益理财产品或更加罕见。

因此,银率网分析师建议广大投资者积极抓住年末这一轮理财产品收益上升的机会。

理财产品收益率篇4

关键词:理财产品;利率市场化;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0-0034-04

近年来,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居民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投资方式。在我国存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理财产品冲破存款利率限制,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对理财产品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的优势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特点

理财产品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主要通过理财产品收益率发挥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特点进行分析。理财产品收益率是指理财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包含预期收益率和实际兑付率两种含义。预期收益率是银行根据设定的投资方向、配置策略等计算出的投资收益,其反映市场报价水平,最终不一定实现。实际兑付率是理财产品到期实际兑付的收益率水平,反映市场实际交易价格。按照预期收益率发行是理财产品的重要特点,数据显示2012年公布已实现实际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中,符合预期或超预期的产品占比达到90%以上。可见,预期收益率体现了银行及投资者对市场收益水平的合理预期,是对市场资金价格较为真实的反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较好地反映了市场预期。从理财产品发行方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可配置的资产类型日益丰富。从2010年开始,理财产品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和其他类资产市场。商业银行在确定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时会综合考虑市场收益、基准利率、同业等价,以及经济走势、通胀预期、市场资金充裕程度等因素。从理财产品投资方看,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会综合考虑其安全性、收益性。由于理财产品的投资性质,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收益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高。因此,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不仅综合反映各类市场利率,也是经过发行方与投资方博弈后最终确定的收益水平,市场普遍能较好地反映预期。

二是体现市场化的“准存款”收益水平。理财产品按照发行对象可分为面对个人客户、机构客户和高净值客户三种不同的客户类,是目前金融市场中交易主体最为丰富的一类产品。根据华宝证券2012年年度理财产品报告,针对个人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市场占比高达66%,可以说个人客户是购买理财产品的主要力量。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大量采用结构化设计,将高风险的投资标的通过资产池打包与产品分级设计的方式合理分散到多个产品中,针对普通消费者所出售的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主要为债券和利率等市场,因此属于低风险、收益相对较高的类存款理财产品。现阶段,理财产品已成为银行存款的最大替代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逐渐被理解为“准存款”收益水平。

三是具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从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看,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23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理财业务,共发行理财产品32152支、同比上涨67.67%;理财资金余额为7.6万亿元,占据同期人民币存款余额的8%,且继续保持加速态势。从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看,大多为企业和个人,我国已进入“全民理财”时代。市场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积极参与有效提高了理财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水平也极大影响了投资者对存款利率的心理预期。

二、理财产品对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作用分析

(一)理财市场发展迅速,对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机制

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依然实行上限管制,利率管制长期压低资金价格,对真实市场利率形成压抑,甚至产生“负利率”。如2010年和2011年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分别为2.25%和3.5%,而同期的CPI却达到3.3%和5.4%。利率管制使得普通银行存款在投资者投资组合中的优势逐渐丧失,资金“脱媒”现象开始出现。

居民存款是银行负债的重要来源。为防止存款流失,各商业银行竞相研发高收益理财产品,从而绕过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加强对存款的争夺。2012年理财产品平均到期实际年化收益率为4.66%,远高于同期3%的1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这暗示着理财产品市场自发的利率市场化开始推进。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看,20世纪7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为突破Q条例的存款利率上限管制,通过金融创新产生了大额可转让存单、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等存款利率市场化工具,大大扩展了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种类,突破了货币当局对于存款最高利率的限制,Q条例也从名存实亡走向正式废除。对我国而言,理财产品的发展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机制,加速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二)理财产品收益率可作为市场利率和存款利率的中介发挥利率传导作用

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市场化定价产品,其对市场利率敏感性较高。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标的超过50%的理财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利率市场等对市场利率敏感性较高的产品,理财产品收益率受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非常直接。从理财产品期限看,1年期以下短期理财产品占据理财产品市场的99%以上、3个月期以下的占60%以上。可见,短期理财产品占据现阶段我国市场的主流。本文将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简单替代短期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进行分析。就目前而言,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是认可度较高的市场指标性利率。通过将3个月期SHIBOR与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分析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市场化利率之间的关系。经过计算,3个月期SHIBOR与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15,高度正相关。这显示,理财产品收益率充分反映了市场利率水平,而市场利率对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有重要影响。银行理财产品从资金来源看,替代了大量银行存款,从资金运用方面看则替代了部分银行贷款。作为金融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之间的中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对存款利率预期会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当前利率传导机制中金融市场利率不能有效引导存贷款利率的问题。

(三)理财产品差别定价现象明显,预期收益率充分体现市场风险补偿机制

我国理财产品市场上,各类发行主体差别定价现象明显。其差异性部分可理解为信用溢价,信用溢价是对产品可能发生违约情况的风险补偿。就理财产品而言,发行银行自身的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为理财产品提供了信用背书,信用溢价是理财产品收益率市场化的重要表现。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理财产品溢价情况与银行自身规模成正比。国有银行理财产品信用溢价最低,这与国有银行自身良好的资产规模和综合实力相对应。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依次提高。与国有银行相比,这两类银行在理财产品设计研发及市场认可度上相对较低,相对较高收益率是对其风险相对应的补偿。同时,各发行主体收益率波动性高低与产品平均收益率恰好相反,城商行的收益率更为稳定。城商行资产规模及市场认可度相对较低,采用稳定收益率对于提高其市场认可度和挽留客户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市场机制下的必然选择。信用溢价的存在,说明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不仅与理财产品投资标的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发行主体自身实力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市场化条件下的风险补偿机制。

表1:各类发行主体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

和收益率波动性

[银行类别\&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其他类银行\&产品平均收益率\&4.02%\&4.55%\&4.75%\&4.58%\&收益率波动性\&1.04\&0.72\&0.45\&0.42\&]

资料来源:华宝证券研究所。

(四)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推动理财市场日趋规范,理财产品收益率对市场利率的反映程度将不断提高

理财产品最初是银行为应对存贷比压力而创新的一种变相吸收存款的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财产品普遍存在资金投向不明、期限错配等问题,由此引发的风险日益引起监管层重视。针对理财产品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监管层陆续出台监管措施,以规范理财市场的发展。如2010年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对银行通过银信合作方式调整资产负债表、规避贷款额度管理进行了规范。2011年9月30日,银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理财风险进行警示。近期,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非标准化债券资产”进行严格规范,对非标准化债券产品的“资金―资产池”模糊运作模式进行了厘清,规范了资产池模式中理财资金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提高了资金投向的透明度。监管政策的日益完善,有助于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理财资金投向进行规范,有助于理财产品真正实现代客理财,其收益也将更加体现真实市场收益。

三、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助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透明,理财产品收益率真实性存疑

从各银行公布的理财产品信息看,大多数银行理财资金投向标的表述模糊,仅公布资金投向的金融市场类型和大致比例,对具体投资品种、投资比例、风险情况、存续期盈亏情况以及最终实际收益率等信息披露不足。如2012年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共20901款,仅10215款产品公布到期实际收益率,占比不足50%。在公布到期实际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中,也仅限于公布最终收益率数据,对于理财资金的具体投向及在各个市场的盈亏状况并无披露。信息的不透明为银行内部操作创造了空间,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是否真正为其实际投资收益率便值得怀疑。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有效突破口,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若不能保证为真实市场收益率,则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市场化利率的联结纽带将被切断,该收益率水平便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利率水平。

(二)理财产品以短期为主,收益率期限结构较为单一

由于短期理财产品对银行可形成存款沉淀,各银行通过发行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争抢资金,减轻存贷比考核压力。监管层为有效控制银行通过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自2011年底,禁止银行发行1个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由此带来2012年1个月以下超短期理财产品的骤减和1―3个月理财产品暴增。理财产品期限以短期为主的格局并没有改变。期限结构的单一性反映出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为了配合传统存贷业务、规避政策监管而产生。由此带来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期限结构的单一性使其在推动多种期限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的作用有限,难以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效突破口发挥过渡作用。如图2所示,自2010年以来,期限6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一直占据理财产品总数的80%以上,其中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发展迅速。

图2:银行理财产品期限(2005―2012年)

资料来源:华宝证券研究所。

(三)目前的理财产品发行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收益率曲线

从理财产品的发行日期看,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日期是不连续的。从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看,各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合同均规定在理财产品存续期内,投资者不可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同时理财产品目前还没有形成可供交易的二级市场,因此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日波动性难以体现出来。当理财产品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时,该收益率曲线可以作为市场化存款利率的重要参考,但由于理财产品发行的不连续性及其不可流动性,较难绘制出精确的、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收益率曲线。

四、结论与建议

理财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阶段实行存款利率管制政策,银行为应对资金脱媒、突破利率上限而采取的一种金融创新。理财产品实质上反映了由市场力量自下而上推动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对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益探索。理财产品可以作为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是因为其有独特的优势。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特点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是在综合反映各类市场利率基础上,经过发行方与投资方博弈后最终确定的收益水平,较好地反映了市场预期收益率。与其他市场利率相比(如Shibor),理财产品资金主要来源于实体经济,其收益率较好地体现了金融机构从实体经济融入资金的真实利率水平。由于理财产品在人们投资组合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水平极大影响了个人投资者对存款收益水平的心理预期,具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

从理财产品对推进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性看,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突破了存款利率上限,加速存款“脱媒”,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机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市场指标性利率Shibor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其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较高。作为金融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的中介,理财产品收益率有助于推动形成存款利率市场定价机制。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准存款”收益水平,其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存款利率未来市场化后的走势有较强的指示作用,尤其是现阶段丰富的短期理财产品对3个月以下的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另外,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也推动理财市场日趋规范,理财产品收益率对市场利率的反映程度将不断提高,为其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提供了保证。

由于现阶段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尚不成熟,理财产品收益率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突破口还存在诸多难点。如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透明,为银行内部操作创造了空间,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是否真正为其实际投资收益率值得怀疑。现阶段理财产品多为短期性产品,期限结构单一,使其作为多种期限存款利率参照作用有限。由于目前理财产品流动性较差,难以根据其收益率的波动性绘制出连续的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收益率曲线,因此根据理财产品收益率精确分析存款利率走势还有较大难度。

针对现阶段理财产品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确保理财产品收益率真实反映实际投资收益率。商业银行应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多层次的信息披露机制,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保护理财产品客户的金融信息知情权。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对理财产品的后续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控,并及时公布理财计划执行情况,以便投资者及时掌握资金动向及资产变动情况。投资期结束时应详细公布实际收益率,包括各个投资标的的实际盈亏情况。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及监管者对理财产品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确保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真正为代客理财的市场收益率,从而保证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可参考性。

二是促进理财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种类,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的有效性。银行应加强理财产品创新意识,重视理财产品研发,理财产品设计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细分和客户分级管理,丰富理财产品类型。针对风险偏好不同的客户设计不同期限、不同投资标的的理财方案,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丰富理财产品收益率期限结构。针对目前理财产品不能提前兑付的缺点,商业银行可进一步探索理财产品的二级市场交易机制,提高理财产品的流动性,推动形成有效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

三是监管层应注重培育理财产品市场,发挥其市场利率发现功能。监管层应重视理财产品在突破利率管制、促进利率市场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应在理财产品的研发设计、投资管理、产品运作、风险防控等方面加强监管,同时制定相应的监管办法和规章,在制度层面保证银行理财业务有法可依,推动理财产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可考虑将理财产品收益率纳入利率决策调整的参考体系,让其在发现真实存款收益率水平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波,巴曙松,马小可,金玲玲.银行表内理财产品助益中国利率体制并轨[J].农村金融研究,2012,(9).

[2]王江渝.理财产品收益率在利率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金融,2013,(10).

[3]谭艺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的博弈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2,(4).

[4]袁亚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2,(1).

[5]祝红梅.银行理财产品定价的实证研究――从利率市场化的视角[J].投资研究,2012,(9).

理财产品收益率篇5

前两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后遗症,终于在今年上半年集中爆发.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CPI涨幅为5.4%,其中,6月CPI高达6.4%,创3年以来新高。尽管经过了几次加息,一直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目前也只有3.5%。普通百姓的财富就这样被通货膨胀快速蚕食着。

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及监管层对商业银行日均存贷比的考核,使银行不得不大量发售理财产品来应对资金紧缺的局面,投资者也因投资渠道短缺而纷纷选择购买理财产品。

但从上半年到期的理财产品收益来看,大部分产品都没跑赢CPI,有的产品甚至没达到预期收益率。

理财产品市场“井喷”

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91万亿元,大大超过1万亿元的市场预期。其中,理财产品吸收的存款功不可没。

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发行总量。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更是节节升高,有的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超过7%。

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异常火爆,民生银行6月推出的一款161天的理财产品,12亿元在5分钟内被抢购一空。理财产品火爆的背后,是百姓抗通胀意识的增强。但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无论是宣传上,还是产品设计上,都存在很多误区。

笔者近期以客户身份先后在农行北京顺义支行和建行北京海淀支行的营业网点做了一些调研。农行姓卢的大堂经理给了笔者一张近期发售的理财产品名单,上面有12只理财产品,其中,期限最短的2天,最长的183天;年化收益率在2.8%~5%之间。

在产品结构一栏,除2款期限最长的产品(分别是91天和183天)是保本保证收益外,其他10款相对短期的理财产品均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卢经理也承认,进入7月份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比6月底的收益率下降了不少,原因在于,6月底银行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完全是为了突击完成上半年的存款任务。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到期的7732款理财产品中,到期收益率跑赢5月份CPI增速5.5%的理财产品只有186款。有7款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为零,有2款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为负。光大银行上海某支行行长也对笔者表示,确实有一些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

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点点滴滴

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年化收益率,年化收益率仅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能真正拿到手的到期收益率。比如,农行发售的一款期限2天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2%,如果购买100万元的产品,其利息收入是:100万元×2%×2/365=109.59元,绝对不是20000元。

另外,理财产品的计息方式与银行存款不同,银行定期存款是在存款当天就开始计算利息,存款到期立即返还本金及利息。银行理财产品在正式计息之前都有一个发售期,发售期一般在3~5天,也有5天以上的;同时,理财产品到期后还有一个清算期。

在发售期和清算期,理财产品是不计算利息或只计算活期利息,比如,前面提到的农行发售的2天理财产品,认购期如果是3天,到期日还本清算期又是3天,客户的资金实际上被占用了8天。那么,这款产品的资金年化收益率只有109.59×365/(8×100万)=0.5%。这样的收益率仅相当于目前活期存款利率,而相比之下,目前7天通知存款的年化收益率是1.49%。

从这个角度看,超短期的理财产品在收益率方面没有任何优势。更何况,理财产品在到期之前不得提前赎回,与银行的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和通知存款相比,无论是方便程度还是稳定可靠程度,都处于劣势。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更要关注发售期和清算期。

另外,长期购买短期理财产品,你要为此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北京工业大学的杨教授告诉笔者,上半年她买了几款短期理财产品后,终于经不起折腾,将到期的资金全部委托给了第三方理财公司了。

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与在银行存款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与银行签署一份《产品说明书》。《产品说明书》中对理财产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相关风险做了提示,并要求客户逐字抄写“本人已经阅读上述风险提示,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晓本理财产品的风险,愿意承担相关风险”字样,并亲笔签名。

很多投资者看到厚厚的《产品说明书》,里面还有很多专业词汇,都是草草翻阅,不愿意仔细阅读。很多投资者认为,国家的银行应该不会有什么风险,所以,听任银行工作人员的摆布,随意在《产品说明书》上签字。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是将风险留给了自己。

理财产品的主要风险应该是收益率风险。我们注意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均为预期收益率。北京一家建行营业部的大堂经理也表示,建行的理财产品一律为浮动收益。

很多投资者往往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当作银行承诺的最低收益率,这是认识上的很大误区。既然是预期收益率,就有可能在理财产品到期后,达不到银行之前承诺的收益率。

政策时刻悬在脑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6月24日,银监会召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座谈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行风险提示,并指出了当前理财产品乱象,理财市场恶性竞争等严重问题,并对银行理财的违规操作行为要求立即整改。

事实上,商业银行热衷于销售理财产品,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在理财产品的发售期和清算期,其募集资金可以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用来增加银行存款。

在当前紧缩货币政策下,存款是银行的生存之本。而且进入6月以后,监管部门开始对银行的存贷比进行日均考核,银行为了达到考核指标,大量销售理财产品。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分为表内理财和表外理财,表内理财产品包含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但表外理财产品却未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在监管上有一定难度。

某商业银行内部人士表示:“由于央行持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上实行日均存贷比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收缩了银行的放贷资金。银行为了增加收益,往往以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的方式给企业贷款。目前,银行‘双重表外化’现象非常明显。‘双重表外化’是指存款‘出逃’到表外理财,造成负债方的‘表外化’;而银行大量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急剧放量,造成资产方的‘表外化’。‘双重表外’业务的扩张,规避了监管部门的监管,且没有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一旦表外贷款无法偿还,银行为避免声誉上的损失,必将动用表内贷款偿还理财资金,结果将表外风险转嫁到表内。”

所以,金融风险放大效用绝对不可以小视。此前,银监会就专门针对银行理财市场出过重磅炸弹,曾一度全面叫停过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

而这次银监会的理财业务座谈会,也再次给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一旦理财市场乱象依旧,势必招致更加严厉的监管措施出台。到那时,受损失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普通的投资者也受牵连。

理财产品收益率篇6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存在许多不利于投资者的规定,有人称之为“陷阱”。要避免落入这些“陷阱”,投资者就要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进行仔细阅读。但目前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有许多专业术语,也有许多令人迷惑的表述,因此,有许多人发出“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看不懂”的感叹。

那么,如何能有一双慧眼,将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看个真真切切呢?想要弄懂每款银行理财产品的真谛,就必须关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四种表述”,并自我“三问”。

有一款理财产品说明书上注明:预期收益率为10%,而该产品采用的是18个月的到期收益率,如果把它换算成年收益率,仅为6.67%。

关注四种表述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的表述多种多样,但会引起投资者误解的表述,归纳起来有四种:夸大性表述、模糊性表述、隐蔽性表述、歧视性表述。看清这四种表述,投资者就基本上能“识庐山真面目”了。

夸大性表述

这种表述多出现在理财产品收益率方面。目前,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吸引客户购买,抢占市场,银行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都会有意或无意地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例如,某银行原本设计的某款理财产品的最高收益率是5%,可是看到了其他银行理财产品的最高收益率已经到了20%以上,该银行也只能把自己产品的最高收益率上调到10%。甚至个别银行为了争夺市场,将预期收益率提高到实际收益率的数倍。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对200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统计显示:过半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有夸大嫌疑。

银行理财产品的夸大性表述的做法,和以前保险公司营销保险产品一样,说明和实际不符,夸大收益率,一心只想让客户购买理财产品,而根本顾不上客户的实际利益。

2007年以来,集合申购新股成为一种理财潮流。在这个潮流的冲击下,王晓萍看中了某个银行的申购新股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中,银行称该款理财产品宣传的预期年收益率为25%。于是她收回了其他投资渠道中收益率低于25%的产品的资金,全数投资该款申购新股的理财产品。

但直到10月份,王晓萍终于发现:这款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根本达不到25%,以目前收益水平来测算,满打满算也只有15%。

质问银行之后,她才恍然大悟: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预期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更不是银行保证的“年收益率”。

模糊性表述

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来看,在银行不便说明清楚的事项中,大多采用了模糊性表述。

模糊性表述,让投资者读了似多非懂,甚至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也很难说清楚。

例如,今年7月份,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陈大亚购买了某银行推出的一款收益率与4只境外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挂钩的理财产品。陈大亚购买了该产品之后,在翻阅该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时,看到说明书中有“银行在一定的情况下会以合理的方式核定受到干扰事件影响的挂钩股票的价格”的表述。

什么是“合理的方式”?

从事律师的陈大亚很想搞清楚。但他问了银行的多位工作人员,却没有一个人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甚至有一位银行员工说:“没有必要那么逐字逐句的较真,有些东西是在说明书中没有办法说清楚的。”但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每一个条款,都关系着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能不弄清楚吗?

另外,银行理财产品中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也会让投资者产生模糊的概念。

例如,胡正兴2006年9月12日购买了某银行的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为1年。今年9月13日,当他到银行支取这笔理财产品的本金和收益时,却被告知款项还没有到账。

胡正兴一头雾水,这款理财产品说明书中不是明确地说明:9月13日是到期日吗,怎么到期了还不能支付本息?

原来,银行在说明书中没有对“理财产品到期日”与“理财产品本金到账日”的概念进行清楚的表述。而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日不等于到账日”。

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的资金到账日会迟于到期日2〜7个工作日。这是因为,理财产品到期后,银行需要对产品进行清算,这其中需要一定的时间。

同样的,对于投资人提前赎回或是提前终止理财协议的理财产品,其资金到期时间也会迟上几个工作日。

隐蔽性表述

银行为了掩饰理财产品的一些不足,故意在产品说明书中采用隐蔽性的表述,让没有在意的投资者察觉不了。隐蔽性的表述,大多发生在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方面。

在风险方面,一些理财产品冠以“保本”的名号,其说明书在“保本”方面也采用了隐蔽性的表述,不直接说明“保本不等于绝对不损失”。这给人一个直接的感觉是投资这类理财产品,本金不会损失,本金有保障。

但实际上,却有损失本金的可能,而银行不承担任何责任。这可能是大多数投资者万万没有想到的。

有一种基金名叫“保本基金”,但它不是投资者想象中的绝对保本,如果没有持满它所规定的期限,投资人的本金照样有可能损失。

再如,有一款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在风险方面表述为“三年之后,如果该公司不破产,将归还本金并按实际情况支付收益”。这种表述,掩盖了“一旦公司破产,投资者可能会血本无归”的风险性。

另外,在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方面,银行也会采用较为隐蔽性表述,以提高理财产品的表面收益率。

例如,最近银行推出的打新股理财产品中普遍增加了报酬提取条款,当投资收益率超过当投资收益率超过一定水平后,银行将提取一定比例的收益作为报酬。

举一实例说明,某银行的一款打新股理财计划产品说明书的有“如果年化收益率高于9%,银行方将收取20%的业绩报酬”的简单表述,对此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更为显现的表述。但事实上,如果投资收益率达到9%时,投资者只能获得7.2%(9%×0.8)的实际收益。

另外,一些银行也会在收益率的计算期限上做隐蔽性文章。为了提高表面的收益率,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将说明书中的收益为定为“18个月的到期收益率”。这样就很隐蔽地提高了该款产品的年收益率。

例如,有一款理财产品说明书上注明预期收益率为10%,而容易让人忽视的是,该产品采用的是18个月的到期收益率,如果把它换算成年收益率,仅为10%×12/18=6.67%,并不没有“10%”。

歧视性表述

一些银行在推出某款理财产品时,是销售对象有针对性的,也就是说它是针对某类客户群体推出的。而理财产品所指向的客户群体

(例如银行的VIP客户、企业、机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该款理财产品的优先级客户。

相应的,那些不是这款理财产品所指向的客户群体,则是普通级客户。在一定情况下,普通投资者并不能平等分享该款产品的所有收益,其中包括不能分享银行专门举行的盛会、理财讲座等。特别是,优先级客户会受到收益保护。

例如,某银行推出的一款申购新股的理财产品,其预计年收益率在5%以上。如果超过这个收益率,优先级客户还可以享受到10%的收益;如果收益率没达到,不够部分则由普通客户承担。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打新股的产品,年收益率达到20%,优先级客户除拿到银行承诺的5%收益,剩下15%收益中,他还可以再拿到其中的10%,即总收益率的1.5%,这样算下来,优先级客户则能拿到6.5%的年实际收益率。

这种歧视,会使普通客户有可能成为优先客户的利益牺牲品。投资者如果不分清楚该产品有没有分优先和普通级别,很可能就成了优先级客户和银行的利益牺牲品。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存在许多不利于投资者的规定,有人称之为“陷阱”。要避免落入这些“陷阱”,投资者就要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进行仔细阅读。但目前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有许多专业术语,也有许多令人迷惑的表述,因此,有许多人发出“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看不懂”的感叹。

自我“三问”

投资者只要认真地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并对自己发出如下“三问”,就基本上能避免步入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的“陷阱”。

我真的看懂了吗?

在阅读说明书时,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清楚它所表述的意思,因为这关系到你投资的收益或是其他权益。当然,限于投资者知识上的缺陷,有些说明书上的模糊表述和专业术语可能看不懂,或是发现不了其中的隐蔽性含义。此时,就要及时向销售银行咨询,也可以问问朋友,还可以咨询一些理财机构。条款设计越复杂的理财产品说明书,越是要注意搞清楚它所表述的含义。对特别难以理解的专业性很强的条款,可让银行举实例说明,以便理解。

我核对、对照了吗?

核实收益率时,可以询问银行工作人员。一般来说,许多银行的产品销售机构对虚高的预期收益率,都抱着一种“客户有问就解释”的态度。因此,一旦你问了是否真有这么高的收益时,对客户负责任的银行销售人员就会如实地告诉你真相。

投资者核实对照预期收益率时,可在多家银行中进行同类比较。也可以就该类银行理财参考产品以前年度的业绩,结合市场走向,来分析该理财产品的收益有无实现的可能性。

例如,根据以往的经验,银行信托型理财产品的年收益一般不会超过10%,如果有银行宣传的收益率超过此水平,那就应该考虑其是否有夸大的嫌疑。再如,不同银行发行的但内容相同的两款理财产品,如果一家银行说明的预期年收益为25%,而一家银行却是18%,那么,你就应该对25%年收益率的那款理财产品进行对照核实。

我买对产品了吗

面对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是否可提前终止等规定,你也应该问问自己是否买对产品了。如果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很弱,对一些在风险明显偏高的理财产品,虽然预期收益高一些,但你也应该选购其他产品,因为在投资中风险防范是重要的。

另外,你如果是用将来不久需要使用的资金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那么,你也要问问自己是否适合购买这款产品。因为有许多银行理财产品不是允许中途中止协议的;即便允许中途中止协议,那损失也是惨重的。

理财产品收益率篇7

当银行持续加息时,投资者可通过提前赎回条款,结束收益较低的理财产品。

投资期限小于1年的理财产品,投资期内的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

一款理财天数为7天的理财产品,如果其清算期长达7天且期间无息,那么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缩水50%。

银行对于理财产品的收费最高可超过3%,并折损投资者的实际理财回报。

银行柜台边的架子上,总是铺满了各种理财产品说明书,让我们在等候办理业务的同时,看到了不用费心研究投资市场,也能傻瓜获利的可能。把钱托管给银行,在产品到期后拿到可观收益,真是件好事。

然而,你可以不懂投资,但你至少要读得懂这薄薄的一页纸。理财产品说明书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有很多你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比如理财产品说明书上说的收益率,就是真实的收益率么?还有,投资者等到产品到期,就能获得银行所承诺的投资收益了么?跟着我们仔细解读理财产品说明书吧。

你能提前赎回吗?

投资者是不是需要预留大笔闲置资金,才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事实上,即使是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也会出现合约提前终止的情况,提前赎回条款就是其中一种。

银行不断加息时,投资者会担心自己的理财产品不能跑赢银行存款,希望提前结束合约;面临股市熊市,投资者又急于终止那些和股市挂钩的理财产品来减少损失。这时,如果理财产品合约中有允许提前赎回的条款,就能帮助投资者成功止损,收回本金以及部分收益。

提前赎回包含以下两种情况:随时支持赎回和只能在某一规定时间内赎回部分理财产品。投资者在选购这类可赎回产品时,要与其他中短期投资产品的灵活性和收益率比较,才能选出更具优势的产品。

与提前赎回条款不同,终止条款更容易让投资者吃亏。一些理财合同中“在特殊情况下,本行有权单方面提前终止理财产品运营”的条款,会让投资者的理财产品莫名“被终止”。假设一款半年期的银行信托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那么20万元的投资,在到期时就可以获得5000元的回报。但是如果理财产品在3个月时提前终止,那么投资者的实际回报,只有预期的50%,也就是2500元。

究竟是什么让银行“出尔反尔”?有时,银行会出于流动性需求,而拼命吸收社会上的闲置资金。但是当这种压力消失时,对于一部分低盈利,甚至是赔本的理财产品,它们自然要叫停以防止自己做亏本买卖。除此以外,理财产品亏损过大,无法达到预期承诺收益,也是迫使银行中途终止合约的原因之一。

因此,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可以选购那些优质的,设立时间较早的银行理财产品,来确保自己的理财收益不会因产品提前“被终止”而打水漂。

预期收益率距离实际收益率有多远?

问一句理财产品到底能收益多少?投资者的反应多半是去翻理财产品说明书,然后说一个从上面看来的数字。但即使是这样简单的一个数字,有时也是经过了许多加工修饰,要反复推敲才能一窥其真面目。

理财产品产品说明书中的收益率通常是指预期收益率或者最高预期收益率,而不是实际收益率。“收益率”预测的可靠性取决于其预测模型中的变量、测算数据来源以及计算方式。由于资本市场的变化,理财产品到期时的实际回报往往会低于预期,甚至出现负收益。因此,投资者可以选择自己比较了解的投资市场,并通过对相关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分析,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此外,理财产品说明书提供的多为年化收益率,而非投资期限内的预期收益率。一款年化收益率是5%的理财产品,买10万元并不意味着就能获得5000元的收益。理财期限低于1年的理财产品,其投资期内的预期收益率一般都比预期年化收益率要低。你可以记住两个公式:

对于同样标明年化收益率为5%,但是理财天数为45天和180天的产品而言,前者预计只能得到0.62%的回报,而后者却能达到2.47%的预期收益率。接下来,我们就算清算期的影响。

清算期有没有收益?

理财产品的清算期到底有多长?清算期期间银行是否支付利息?每个理财产品对此的规定都不尽相同。但是显然,让投资者享足自己的年化收益率,让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这两个特点并不符合目前市面上一些清算期较长的产品的初衷。

让我们来算这样一笔账,一只35天年化收益率为5%的理财产品,如果产品募集期为4天,支付日为产品到期日后第4个工作日,并且在两个清算期之间不计付利息,那么一名在募集第一天就购买该产品的投资者,他在返还现金时所获得的实际年化收益率只有4.07%左右。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清算期对实际收益率的影响,从理财产品投资过程的伊始就如影随形。投资者对明星投资产品的追捧,使得大家争先恐后地去申购。但是,他们未必能意识到,自己的资金从开始认购登记后会被冻结,直至产品成立。银行从计息日开始计算产品收益率,而在计息日之前的这段时间,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会支付利息的。因此,对于那些在认购清算期内不支付利息的理财产品而言,投资者需要在申购日快结束之前去购买,避免在这段时间因资金闲置而造成损失。

理财产品到期后,投资者常常发现,本金和收益并没有立即转回自己的帐户,而是要等还本清算期结束后,才开始返还资金。目前市面上的理财产品的还本清算期,从3个到7个工作日不等。有些理财产品在其产品说明书中,明确表示在这段时间内,银行不会向投资者支付利息。但也有一些理财产品未对此做出说明。如果银行默认该理财产品在还本清算期中不需要向投资者支付利息,那投资者就只能眼看着资金在银行账户中等待结算完成,而无法有所作为。

募集期不等于起息期,到期日不等于支付日。如果投资者未能及时注意到期日和支付日间的时间差,不仅会使实际投资收益缩水,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可能会因资金无法及时到账而错失下一个投资机会。

投资者到底支付给银行多少费用?

理财产品是各家银行的摇钱树,但如何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购买,却是大有讲究。期限再短的理财产品,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银行理财产品的费用主要来自于认购费、赎回费、产品年管理费、年托管费等。

银行的收费随着投资者认购的资金量增加而递减。投资者的投资总额越大,缴纳的费用越低。各个银行对于理财产品的收费各有不同,有的低于1%,而有些则超过了3%。费率是否已从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中扣除,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不言而喻。

理财产品收益率篇8

新发产品特征

当月,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发行858款,外币债券类产品发行157款,结构性产品发行71款,票据资产类产品发行8款,信贷类产品发行6款,其他类产品发行729款。

保证收益型产品占比下降

当月,保证收益型产品发行389款,市场占比下降至21.27%;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1165款,市场占比上升至63.70%,为最主要的产品收益类型;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275款,市场占比下降至15.04%。

外币产品市场占比下降

当月,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1656款,市场占比上升至90.54%,其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9%。外币理财产品发行173款,市场占比为9.46%。

其中美元理财产品69款,澳元理财产品发行了29款,港币理财产品发行了31款,欧元理财产品发行了28款。此外本月还发行了7款英镑、8款日元、1款加元理财产品,见表2。

1个月以下期产品占比继续下滑

1个月(含)以下期产品共发行82款,市场占比下降至4.48%。1~3个月(含)期产品发行988款,市场占比下降至54.02%。3~6个月(含)期产品发行455款,市场占比上升至24.88%。6个月~1年(含)期产品发行264款,市场占比上升至14.43%。1年以上期产品发行38款,市场占比上升至2.08%。此外,当月还发行了2款无固定期限理财产品。

预期收益分析

当月,53家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类产品858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84%。分期限来看,1个月以下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预期收益率下降0.45%,1~3个月期人民 币债券类产品预期收益率下降0.24%,3~6个月期产品下降0.27%,6个月~1年期产品下降0.20%。

其中,1个月以下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共发行67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67%。1~3个月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共发行508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79%。3~6个月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共发行186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9%。6个月~1年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共发行95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8%,见表4。

当月11家银行发行了71款结构性理财产品。中国银行发行了16款此类理财产品,位居第一;渣打银行发行了14款此类理财产品,位居第二;汇丰银行发行了12款此类理财产品,位居第三;其他银行发行数均在10款以下。

当月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0%。从币种看,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为67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0%。澳元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1款,美元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3款。外币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均未公布。

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分析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当月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319款。其中,保证收益型505款,保本浮动收益型304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1510款。

从到期收益表现来看,1219款产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在这1219款产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达6.00%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计68款。其中36款为人民币理财产品,32款为澳元理财产品。

在到期收益率较高的澳元款产品中,民生银行发行的“非凡资产管理(外汇增利型)”理财产品第1116期澳元,产品期限为181天,到期实现了8.02%的高收益。恒生银行发行的“外汇挂钩保本投资产品”,产品期限为182天,到期实现了7.70%的收益率。中信银行发行的“中信理财―外币理财1118期澳元6个月”、“中信理财―外币理财1117期澳元6个月”,到期实现了7.20%和6.90%的收益率。交通银行发行的“得利宝新绿”私人银行专享澳元理财产品(FEBB2629)、“得利宝新绿”私人银行专享澳元理财产品(F1BB0629)、“得利宝新绿”私人银行专享澳元理财产品(F1BB0529)、“得利宝新绿”澳元理财产品(FE112629)、“得利宝新绿”澳元理财产品(FE112529)、“得利宝新绿”澳元理财产品(F1110629)、“得利宝新绿”澳元理财产品(F1110529),产品到期收益率均在6.55%以上。招商银行发行的“节节高升―安心回报澳元106号”、“节节高升―安心回报澳元90号理财计划”、“节节高升―安心回报澳元88号理财计划”、“节节高升―安心回报澳元86号理财计划”、“节节高升―安心回报澳元84号理财计划”、“节节高升―安心回报澳元82号理财计划”、“大运金牌理财季”安心回报澳元103号,产品到期收益率均为6.50%。中国银行发行的“汇聚宝HJB1109DA6M―澳大利亚元期限可变产品”、“汇聚宝HJB1109CA6M―澳大利亚元期限可变产品”、“汇聚宝HJB1109BA6M―澳大利亚元期限可变产品”、“汇聚宝HJB1109AA6M―澳大利亚元期限可变产品”、“汇聚宝HJB1108EA6M―澳大利亚元期限可变产品”,产品到期收益率均为6.40%。

在到期收益率较高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广州农商行发行的“太阳聚富24号168天”,产品期限为168天,到期实现了8.00%的收益率。渣打银行发行的“市场联动系列MALI12004E”,产品期限为5年,到期实现了8.00%的收益率。哈尔滨银行发行的“丁香花理财”惠赢201207号、“丁香花理财”惠赢201208号、“丁香花理财”惠赢201209号,产品期限分别为365天、367天、368天,到期实现了7.20%、6.80%、6.70%的收益率。杭州银行发行的“幸福99”1124期(信托受益权投资型)银行理财计划,产品期限为362天,到期实现了7.00%的收益率。北京银行发行的“201123902号产品”,产品期限为334天,到期实现了7.00%的收益率。

上一篇:财产公示范文 下一篇:互联网理财产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