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范文

时间:2023-12-06 09:43:39

国家知识产权

国家知识产权篇1

7月25日,新兴市场国 家知识产权环境论坛在北京 举行,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出席论坛,并表示:“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在大变革、大调整中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创新与知识产权能力的快速提升,发达国家对新兴经济体高度关注,在各个层级的双边交流中均将知识产权列为重要议题。”据了解,随着新兴国家的发展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提高,企业和事务所对其保护环境及相关法律问题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2009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始对我国出口数额较大的国家、地区和新兴市场国家开展知识产权环境专题研究,以期为我国企业解决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 在此次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局还了国外知识产权环境专题研究的第二批成果,内容涉及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政策、司法制度、执法情况、知识产权纠纷典型案例和服务机构等,备受与会者的关注。迄今为止,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组织完成包括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及新兴市场国家等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环境报告12份。 China IP >>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进展顺利 8月17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七次联络员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对《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上半年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下半年战略实施工作进行了部署。据了解,2012年上半年战略实施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已完成计划措施28项,正在积极推进52项。国务院办公厅有关领导、联席会议28个成员单位联络员和工作联系人,以及国防科工局、知识产权局相关部门领导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 数字出版总产出近1400亿元 增速超30% 2012年全国科技与数字出版管理工作会日前在长沙召开,这是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设立科技与数字出版专职机构以来召开的首次年度管理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高速发展,总产出已接近14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成为带动整个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强劲引擎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会议还部署了下一年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网络出版监管、科技管理工作安排。新闻出版总署相关署直单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来源:湖南日报) >> 五会战略合作会议在江苏举行 8月3日,中国知识产权五会战略合作会议在苏州举行。据悉,这是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中国版权协会、中华商标协会和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首度召开合作会议。会上,5家协会就开展知识产权理论宣讲、促进中外知识产权交流等事宜达成共识。据介绍,5家协会的首度合作将形成一个新的平台,通过建成新的机制,寻找新的方式,有效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作用。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 全国知识产权专家高级研讨班在烟台举办 8月7日,全国知识产权专家高级研讨班在山东省烟台市举办。在为期5天的研讨班上,与会人员就国际知识产权发展新态势等内容进行了专题研讨。据介绍,2010年8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山东烟台成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专题咨询及论证会议、调查研究、书面咨询、个别咨询等方式指导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为重大战略和关键问题的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等。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国家知识产权篇2

因此,笔者认为,在对知识产权本身和有关概念的研究中,应当注意:知识产权本身与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不同的,知识产权的客体与其客体依存的载体也相互区别。在把握知识产权的概念和其特点时不应将它们相混淆。 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是一种"信息"(注34),此种信息依附于一定的载体之上。不断被复制的这些载体,在市场上价值的体现主要在于其所蕴含的信息。此种信息主要来源于人类的智力创造性劳动,信息的属性是人类智力创造的一种知识财产和相关的精神权益。而知识产权则正是此种知识财产和精神财富在法律上的体现,知识财产和相关精神权益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正像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阿帕德 ·鲍格胥博士在WIPO日内瓦总部大楼大厅圆顶的题词所说的,"人类的聪明才智是一切艺术成果和发明成果的源泉。这些成果是人们美好生活的保证。国家的职责就是要保证坚持不懈的保护艺术和发明。" 在民法中,对独立于民事主体的客体保护制度渊远流长,从罗马法的客体制度到充分发展的大陆法系客体制度(注35),以及英美法系的财产制度(注36),其保护逐步扩大到知识财产的范围。法国法学家将财产分为动产、不动产和知识财产(注37)。在英国法理论中,知识产权属于"诉讼上"的财产。还有一些西方学者也将其称为无形财产权(注38)。我国学者对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则用过智力成果、无体财产、无形财产、知识产权、知识产品(注39)和智慧财产等。这些观点都各有提出的理由和客观依据,但又常常使人并不满足。在我国,到底如何概括知识产权的客体最为得当,也最能反映国际知识产权的发展潮流呢? 笔者赞成这样的观点,智力成果的概念偏重于客体的精神属性,而知识产权则主要为一种财产权,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 我们译为"知识产权",但其含义仅为财产,并不能得出全部知识产权都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双重属性,有学者曾透彻地分析过此问题(注40)。 无体财产、无形财产的表述,强调了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主张无形性是知识产权第一和最重要的特点,且该特点把它们同一切有形财产及人们就有形财产享有的权利区分开来(注41)。但是权利作为主体凭借法律实现某种利益所可实施行为的界限与范围,概为无外在实体之主观拟制。在此意义上,从罗马法学家的近代民法学家将具有一定财产内容的权利视为无体物。将知识产权的客体与知识产权的本体都概括为无体物,显然易造成法律概念上的混乱(注42)。民法上的无体物已有约定俗成的说法,是为法律所拟制的权利(注43)。这也就是说,无体财产除知识产权外还有先于知识产权而归结到"无体"之中的其他民事权利,如物权设定或债权转让的标的。 知识产权虽然是国际公认的知识财产的概念,但将权利自身又作为自身权利的保护对象,就象毫无意义的同意反复不可采取,不利于准确地把握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客体。 知识产品概念的提出确实是令人兴奋的另辟蹊境,它表现了客体的非物质性,也突出了其为人类创造的兼具商品和财产特点产物的属性。但是知识产品与知识财产两个概念相较,知识产权的范围和拥有其的主体范围更广泛,就象用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 来描述,比用 INTELLECTUAL PRODUCTS 更为普遍、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一样。此外知识产品的表述还易使人们对其与知识产权物质载体相混淆。 考虑到知识产权中保护的精神权益内容,其与知识财产相关的精神权益也应当作为知识产权的客体。然而,涉及民事主体的精神权益不都与知识产权有关,因此,只有与知识财产相关的精神权益才能作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所以,笔者认为将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概括为知识财产和其相关的精神权益最为适当。 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在人类智力创造和知识财产聚集历史地、社会地发展阶段不断充盈、扩展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从而使人类创造的知识财产和相关精神财富或权益得以保护。知识产权此种属性经一、二百年的发展通过一系列国际公约、条约的签订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国际公约并不能取代各国的国内立法,更不能代替各国知识产权的执法和理论研究。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达成的共识的基础上,各国根据不同具体情况立法与执法,以及不断发展的理论研究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各国政府和知识产权法律界的肩上。因此,根据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和国内知识产权法界定的保护范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智力创 造的知识财产及相关精神权益是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客体,知识产权是知识财产和相关精神权益的法律体现,是国家法律赋予智力创造主体并保障其创造的知识财产和相关权益不受侵犯的一种专有民事权利。它是一种绝对权或对世权,任何人都有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义务。一旦侵害了他人知识产权,就违反了某一民事主体应当承担的法定义务,就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国家知识产权篇3

    7月30日,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在北京中关村示范区展示中心揭牌成立,这标志着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正式成立,53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成为该联盟首批成员单位。

    同时,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7家银行签署中关村知识产权融资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这7家银行总授信额度将达到260亿元,创历史新高,并将在拓展知识产权金融保险服务、促进企业需求与金融产品对接等方面为中关村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国家知识产权篇4

    3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经济新闻联播》的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在回顾“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时,田力普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最大的亮点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2008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时正值金融危机前夕,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转型压力,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从“十一五”后半期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情况来看,整个社会、特别是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大大提高。

    田力普表示,在“十二五”时期,我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力,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就意味着我国企业要创造出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运用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田力普透露,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有关部门还将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宣传等方面开展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并继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近年来,我国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田力普表示,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正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这不仅极大地弘扬了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国家知识产权篇5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此前,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关系我国未来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当今世界,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国家核心竞争力日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和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能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激励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类几百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创新的一个基础性制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样,一个不保护创新的民族不仅会丧失发展机遇,而且还必然会断送自己的未来。知识产权制度既是促进创新又是保护创新的一个基本制度。

激励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自主创新的基本制度。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给发明创造者以发明创造排他独占权,使得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通过占领市场或者转让所有权得到丰厚的回报。这一机制,可以极大地激发起人们自主创新的热情,调动起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为自主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提供了保障。

有效配置创新资源。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机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创造信息,首先都是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公开发明创造的相关信息并促使其快速传播利用。因此,注重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不仅为更加有效地配置创新资源,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提供了可能,而且还能够大大节省研究开发经费和研究开发时间。

保护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重要的法律保护机制。知识产权制度确定了在知识创新活动中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形成了一种制约机制。如果不进行创新,而剽窃他人的创新成果、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为人们从事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知识产权是衡量创新能力的基本评价指标。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成果产出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点,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

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正因为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将知识产权战略或系统政策,作为促进本国国民的创新,并将本国的科技优势最大程度地提升为知识产权优势,最终形成市场竞争的优势,以达到振兴本国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政策手段。

党中央明确提出,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成为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而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就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有效实施,将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立在知识产权制度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

从国际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原本就具有科技优势的发达国家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极力维护其技术垄断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从国内方面看,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特别是在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和保护创新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一是知识产权制度资源还未实现优化配置,知识产权政策尚未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发挥应有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二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仍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盗版、假冒等现象比较严重,对知识产权滥用缺乏规制;三是缺乏高质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在国际知识产权竞争中总体处于劣势;四是知识产权产业化和经营水平较低;五是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六是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亟待提高。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如何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良好基础

当前,我国无论是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还是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方面,都为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我国拥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水平不断增强,航空航天技术、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均处于世界前列。二是我国拥有充足的自主创新人力资源。据统计,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达3800多万人,名列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数达130多万人,居世界第二。三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持续大幅提高。截至2007年5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受理三种专利申请达到355万多件,其中国内申请占81.7%;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117万多件,其中国内申请占52.2%。 2006年,我国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申请3826件,世界排名第八位,是世界前10名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商标注册申请累计总量已达522万件,已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四是我国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能力不断提高。到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既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又适合我国国情、适应现实发展阶段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五是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手工艺制造品、医术秘方、地缘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以及丰富的动植物基因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同时又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大国。上述这些良好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条件,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制定工作,于2005年6月正式启动,到目前已取得重大进展。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于今年年内出台,这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思路是以知识产权制度的安排为核心,着力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配套政策,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促进我国对世界范围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目标是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应采取如下主要措施: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知识产权执法体系;确立经济、科技、贸易中知识产权导向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管理和运用知识产权的综合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体制机制建设,优化政府知识产权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构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改善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环境。

国家知识产权篇6

内容提要: 在国际竞争从硬实力向软实力领域延伸的发展态势中,我国面临着外来的文化风险。软实力建设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文化风险则表现为知识产权与文化主权、文化权利的冲突,尤显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提升我国软实力需要充分实施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战略。

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国际竞争态势中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继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后,2010年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提出要“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软实力建设涉及文化创新活动、文化产品经营以及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与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紧密相关。在一定意义上说,软实力的强弱即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文化精品太少,知识产权问题已成为制约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有效解决这些知识产权问题,是发展文化产业、应对外来文化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

一、国际竞争的发展态势与我国面临的文化风险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国力之争。根据当代国际战略理论,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指标往往是一国的硬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支配性实力。其中,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文化比拼成为国际竞争新的发展态势,国家间的实力较量已从硬实力扩展到软实力。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Joseph S. Nye Jr)在《仍是竞赛中的强者》一文中首创了“软实力”概念,将其概括为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1]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注重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以及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吸引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 [2]。事实上,“无论流行文化、意识形态还是国家制度,都是受特定的价值观念支配的,其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这就是软力量的内在基础。”[3]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既能借助文化产品生产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亦可通过文化的“软约束”功能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4]申言之,文化软实力虽具有弹性,但可以通过硬性的条件表现出来。文化发展需要创新,文化传播需要以文化交流、文化产品和信息媒介等为载体,并借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扩大影响。由此,一国文化软实力的衡量指标可概括为文化活动的创新力、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为增强本国软实力,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形成文化产业竞争优势,争夺文化市场份额。从国际范围来看,现今世界文化市场依然是西方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美国占据世界文化市场42.6%,欧洲国家占到33.9%,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仅占19%,其中日本、韩国就分别占得10% 和3.5%。源于这种市场格局,西方的主流文化、强势文化不断侵蚀着非主流文化、传统部族文化,“传统的经典式的属于少数人的精英文化对话语权的垄断和对大众文化的一种霸权,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已经演变成一种少数文化产出国对其他国家的文化霸权。”[5]诚如英国学者斯科特·拉什所言:“始料不及的风险和危险将不再是由工业社会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和危险,而是从信息领域、从生物技术领域、从通讯和软件领域产生出的新的风险和危险。”[6]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和文化霸权的形成,使得民族国家的文化主权不断弱化和传统文化走向边缘化,与所谓的主流文化、强势文化一直存在着某种紧张状态。“法国对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畅通无阻感到不妥和恐惧,为抑制美国娱乐业的入侵,法国在欧共体内寻求建立欧洲及国家定额管理制度。澳大利亚的文化产业委员会也感到不安,他们建议政府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创建‘文化防火墙’制度。加拿大在世界贸易组织裁决其对美国杂志采取的限制措施有悖自由贸易原则之后,采取了‘论坛应变’的措施,建立起多元文化网。”[7]这一情况,不仅存在于欧美文化内部之中,更表现在东西文化之间。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亦面临着一个“风险文化的时代”。美国的电影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韩国的游戏文化无一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经济上需加以考量,而且还涉及国家软实力问题,事关我国的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

二、国家软实力的制度保障与文化风险的法律表现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从法律层面看,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之争。英国政府的一份白皮书曾指出:竞争的胜负取决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有价值的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资产,而这些资产就是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产权。[8]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正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将它们的文化、技术、品牌优势转化为产权优势,最终形成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因此,世界未来的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文化软实力作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亦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软实力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主要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制度。其中,著作权是文化领域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其权利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品创作者的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作品完整权、作品修改权等人身权利和复制权、表演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财产权利。该部分权利通常由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所享有。二是传播者的权利,或称邻接权,涉及表演者、音像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的权利。邻接权是对前述主体在传播作品过程中的劳力和资金投入的合理保护。这些权利作为制度创新的结果,保障着文化生产、传播与利用的智力劳动过程,服务于文化创新成果社会化、产业化、产权化的发展目标。文化活动创新以版权的获取为目的,文化产品传播以版权的交易为纽带,文化产业发展则以版权的保护为后盾。而“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9]已成为现今的朝阳产业,即文化创意产业。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化娱乐、广告设计、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等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版权法发挥了“创新之法”与“产业之法”的制度功用。英国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定期的《版权业对美国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以及韩国1999 年通过的《文化产业促进法》,无一不是通过版权战略或政策的实施,来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扩充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优势。诚如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所指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在发展中国家,如果能使文化产业成果的其他条件得到满足,更强的私权保护将有助于激励当地的文化产业。”[10]传统的发展中国家亦应通过完善版权制度,为本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方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争取主动。

文化创意产业既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也是高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其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已将技术、文化和商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与版权相关,还会涉及商标权、专利权等工业产权。综观现代文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已经由产品消费转向品牌消费,体现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崇尚品牌、追求品牌。为此,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作为经营领域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制度,商标法赋予商标权人对其注册商标独占支配、专有使用,并禁止他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的权利,能够确保企业品牌的“惟一性”。通过对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的使用和推介,文化企业可以争取更多消费者,占领市场和赢得销售份额;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光储存技术、动漫制作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广泛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大幅提升了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这些技术或单独使用,或形成技术联盟乃至行业标准,但均需依靠专利制度来保证技术的独占使用,维持技术的领先性。此外,文化创意企业的经营方法、产销策略、客户名单、广告标的等经营信息亦可以作为商业秘密对其保护。

当前,文化与文化产业全球化带来的文化风险,从法律上看是知识产权与文化主权、文化权利之间的冲突。“从某种程度上说,国际文化贸易的历史就是以美国为首的推行贸易自由化的集团与以法国、加拿大为首的强调文化例外和保护文化多样性集团之间不断冲突的历史。”[11]这些冲突,源于对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不同态度。美国等文化输出国基于自身较强的文化创新能力,极力推行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而拒绝为传统文化提供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着眼于具有不同特性的文化表现形式的本身及其载体,其宗旨是保护知识产权人的私权利益,以合理垄断与利益补偿的法律机制来刺激和鼓励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与知识传播,达到利用智力成果以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质言之,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对智力创新给予激励,但对不同的文化类型即“智力源泉”却缺乏必要的法律涵养,这一制度“只能保护知识财产上的财产利益而难以保护其同时存在的文化利益”。[12]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部分发达国家等文化输入国则要求维系本国传统文化、部族文化的多样性,力争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国际保护机制。文化多样性保护强调的是文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多元性的文化特征。这些国家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选择必须得到尊重,包括国家的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13]同时,各个民族应该享有维护自身文化尊严与文化自由、参与文化生活与选择自由、文化表达与传播平等文化权利。

对于我国来说,当前以文化主权和文化权利为法律武器,推进传统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不应仅在文化多样性主权与人权保护的国际立法中做文章,而应正视我国文化产品附加值低、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的现状,多在文化创新能力提升和强势知识产权打造上下功夫。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较多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文化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文化品牌较少。自主文化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一个国家维系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砝码。一般而言,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都有自主品牌的文化产品,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和迪斯尼动画、法国的时尚设计、韩国的网络游戏等。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在知识产权创名牌、保名牌这个问题上,文化产业经营者敏感性不够,主动性不强。例如,好莱坞根据中国传统故事“木兰从军”拍成的娱乐大片,在全球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而中国观众则必须支付费用,才能观赏以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表现的本土民间传说。[14]第二,文化市场本土化水平不高,自主版权文化精品欠缺。我国是文化大国,但远不是文化强国。目前,我国本土文化精品严重不足,电影票房收入70%依赖进口大片,少年儿童喜欢的动漫60%来自日本,30%归属欧美,网络游戏市场半壁江山被外国公司所占领,畅销图书亦多为外国产品或中外合作产品。第三,盗版侵权行为屡禁不止,文化产业发展受阻。目前,我国的盗版现象,特别是音像盗版和软件盗版依然比较严重。从长远来看,盗版行为的存在,阻碍了文化创新,不利于调动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不利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打击盗版、保护版权是我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我国软实力的提升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国家软实力建设之时,正值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深入实施的关键阶段。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为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实施的成功与否将决定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影响我国软实力的建设成效。唯有充分实施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战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品附加值和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增强我国软实力的同时,抵御外来的文化风险。

第一,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形成创意产业群。知识产权战略包括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四大战略。其中,知识产权创造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首要目标,对一国创意产业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外,像美国的硅谷地区、日本的关西地区、德国的巴登- 符腾堡地区、意大利的都灵和米兰地区、法国的巴黎和英国伦敦等地区,都是通过知识产权创造来形成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在全球有影响的创新型产业。有鉴于此,我们要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并选择关键文化产业、重点文化企业作为突破口,建立一批有代表性的创意产业群,形成强势自主版权和自主品牌。当前要大力发展本国的软件产业、动漫产业、游戏产业,振兴中国的电影产业、音像产业,促进中国的广播电视业和图书出版业。

第二,以知识产权的管理、运用为重点,构建创新政策体系。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已比较先进,但是并没有完全实现其预期的政策目标。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运用制度的经验不足。诚如国际知识产权协会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所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差距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运用制度的经验。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政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一个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的建立;通过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用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将知识产权制度与国家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外贸政策相互配合,并在有关政策出台时增加知识产权条款。具体而言,在产业政策方面,应着力调整创意产业结构,促进文化创新成果产业化;在科技政策等方面,应加大对发明创造者的保护力度,注重创意性科技成果的产权化、产业化;在对外贸易方面,应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版权、自主品牌的文化产品出口;在文化政策、教育政策方面,应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的版权化、市场化;在投资政策方面,应增加对创意产业的资金扶持,细化文化创新的财政投入。

最后,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创新社会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明确产权归属,规范文化产品市场,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支撑,同时也是世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规则。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从国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主体进行市场竞争的法律手段。唯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假冒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产业主体将人力物力投入到文化创新与品牌维护上,才能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使创意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从国际环境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如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对投资、贸易环境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文化氛围,既是文化产品引进的先决条件,也是外商投资合作的环境要素。

注释: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约瑟夫·S·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 郭洁敏:《当前我国软力量研究中若干难点问题及其思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4] 吕挺琳:《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软实力》,载《光明日报》2009年1月11日。

[5]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6] 【英】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7] 薛晓源:《全球化与文化产业研究》,载林拓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10页。

[8] 吴仪:在2007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sipo.gov.cn/sipo/ztxx/2008qglh /dhgjldrjh/200802/t20080228_234637.htm,最后访问:2010年12月19日。

[9] 此为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的界定。

[10] 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的整合》,2000年公布,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译,第109页。

[11] 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12] 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不能充分保护文化多样性。在文化类型之间占有和利用中引起的财产损害,知识产权法作出了回应;而所造成的文化损害,知识产权法则没有相应补偿机制。参见Rebecca Tsosie , Reclaiming Native Story:An Essary on Cultural Appropriation and Cultural Rights,Spring,2002,34,Ariz.St.L.J.299.

[13]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国家知识产权篇7

内容提要: 在国际竞争从硬实力向软实力领域延伸的发展态势中,我国面临着外来的文化风险。软实力建设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文化风险则表现为知识产权与文化主权、文化权利的冲突,尤显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提升我国软实力需要充分实施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战略。

 

 

    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国际竞争态势中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继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后,2010年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提出要“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软实力建设涉及文化创新活动、文化产品经营以及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与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紧密相关。在一定意义上说,软实力的强弱即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文化精品太少,知识产权问题已成为制约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有效解决这些知识产权问题,是发展文化产业、应对外来文化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

 

    一、国际竞争的发展态势与我国面临的文化风险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国力之争。根据当代国际战略理论,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指标往往是一国的硬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支配性实力。其中,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文化比拼成为国际竞争新的发展态势,国家间的实力较量已从硬实力扩展到软实力。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joseph s. nye jr)在《仍是竞赛中的强者》一文中首创了“软实力”概念,将其概括为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1]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注重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以及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吸引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 [2]。事实上,“无论流行文化、意识形态还是国家制度,都是受特定的价值观念支配的,其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这就是软力量的内在基础。”[3]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既能借助文化产品生产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亦可通过文化的“软约束”功能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4]申言之,文化软实力虽具有弹性,但可以通过硬性的条件表现出来。文化发展需要创新,文化传播需要以文化交流、文化产品和信息媒介等为载体,并借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扩大影响。由此,一国文化软实力的衡量指标可概括为文化活动的创新力、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为增强本国软实力,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形成文化产业竞争优势,争夺文化市场份额。从国际范围来看,现今世界文化市场依然是西方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美国占据世界文化市场42.6%,欧洲国家占到33.9%,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仅占19%,其中日本、韩国就分别占得10% 和3.5%。源于这种市场格局,西方的主流文化、强势文化不断侵蚀着非主流文化、传统部族文化,“传统的经典式的属于少数人的精英文化对话语权的垄断和对大众文化的一种霸权,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已经演变成一种少数文化产出国对其他国家的文化霸权。”[5]诚如英国学者斯科特·拉什所言:“始料不及的风险和危险将不再是由工业社会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和危险,而是从信息领域、从生物技术领域、从通讯和软件领域产生出的新的风险和危险。”[6]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和文化霸权的形成,使得民族国家的文化主权不断弱化和传统文化走向边缘化,与所谓的主流文化、强势文化一直存在着某种紧张状态。“法国对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畅通无阻感到不妥和恐惧,为抑制美国娱乐业的入侵,法国在欧共体内寻求建立欧洲及国家定额管理制度。澳大利亚的文化产业委员会也感到不安,他们建议政府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创建‘文化防火墙’制度。加拿大在世界贸易组织裁决其对美国杂志采取的限制措施有悖自由贸易原则之后,采取了‘论坛应变’的措施,建立起多元文化网。”[7]这一情况,不仅存在于欧美文化内部之中,更表现在东西文化之间。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亦面临着一个“风险文化的时代”。美国的电影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韩国的游戏文化无一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经济上需加以考量,而且还涉及国家软实力问题,事关我国的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

 

    二、国家软实力的制度保障与文化风险的法律表现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从法律层面看,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之争。英国政府的一份白皮书曾指出:竞争的胜负取决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有价值的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资产,而这些资产就是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产权。[8]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正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将它们的文化、技术、品牌优势转化为产权优势,最终形成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因此,世界未来的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文化软实力作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亦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软实力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主要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制度。其中,著作权是文化领域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其权利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品创作者的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作品完整权、作品修改权等人身权利和复制权、表演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财产权利。该部分权利通常由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所享有。二是传播者的权利,或称邻接权,涉及表演者、音像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的权利。邻接权是对前述主体在传播作品过程中的劳力和资金投入的合理保护。这些权利作为制度创新的结果,保障着文化生产、传播与利用的智力劳动过程,服务于文化创新成果社会化、产业化、产权化的发展目标。文化活动创新以版权的获取为目的,文化产品传播以版权的交易为纽带,文化产业发展则以版权的保护为后盾。而“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9]已成为现今的朝阳产业,即文化创意产业。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化娱乐、广告设计、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等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版权法发挥了“创新之法”与“产业之法”的制度功用。英国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定期的《版权业对美国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以及韩国1999 年通过的《文化产业促进法》,无一不是通过版权战略或政策的实施,来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扩充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优势。诚如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所指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在发展中国家,如果能使文化产业成果的其他条件得到满足,更强的私权保护将有助于激励当地的文化产业。”[10]传统的发展中国家亦应通过完善版权制度,为本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方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争取主动。

 

    文化创意产业既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也是高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其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已将技术、文化和商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与版权相关,还会涉及商标权、专利权等工业产权。综观现代文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已经由产品消费转向品牌消费,体现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崇尚品牌、追求品牌。为此,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作为经营领域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制度,商标法赋予商标权人对其注册商标独占支配、专有使用,并禁止他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的权利,能够确保企业品牌的“惟一性”。通过对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的使用和推介,文化企业可以争取更多消费者,占领市场和赢得销售份额;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光储存技术、动漫制作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广泛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大幅提升了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这些技术或单独使用,或形成技术联盟乃至行业标准,但均需依靠专利制度来保证技术的独占使用,维持技术的领先性。此外,文化创意企业的经营方法、产销策略、客户名单、广告标的等经营信息亦可以作为商业秘密对其保护。

 

    当前,文化与文化产业全球化带来的文化风险,从法律上看是知识产权与文化主权、文化权利之间的冲突。“从某种程度上说,国际文化贸易的历史就是以美国为首的推行贸易自由化的集团与以法国、加拿大为首的强调文化例外和保护文化多样性集团之间不断冲突的历史。”[11]这些冲突,源于对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不同态度。美国等文化输出国基于自身较强的文化创新能力,极力推行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而拒绝为传统文化提供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着眼于具有不同特性的文化表现形式的本身及其载体,其宗旨是保护知识产权人的私权利益,以合理垄断与利益补偿的法律机制来刺激和鼓励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与知识传播,达到利用智力成果以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质言之,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对智力创新给予激励,但对不同的文化类型即“智力源泉”却缺乏必要的法律涵养,这一制度“只能保护知识财产上的财产利益而难以保护其同时存在的文化利益”。[12]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部分发达国家等文化输入国则要求维系本国传统文化、部族文化的多样性,力争建立和完善传统文化国际保护机制。文化多样性保护强调的是文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多元性的文化特征。这些国家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选择必须得到尊重,包括国家的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13]同时,各个民族应该享有维护自身文化尊严与文化自由、参与文化生活与选择自由、文化表达与传播平等文化权利。

 

    对于我国来说,当前以文化主权和文化权利为法律武器,推进传统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不应仅在文化多样性主权与人权保护的国际立法中做文章,而应正视我国文化产品附加值低、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的现状,多在文化创新能力提升和强势知识产权打造上下功夫。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较多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文化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文化品牌较少。自主文化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一个国家维系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砝码。一般而言,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都有自主品牌的文化产品,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和迪斯尼动画、法国的时尚设计、韩国的网络游戏等。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在知识产权创名牌、保名牌这个问题上,文化产业经营者敏感性不够,主动性不强。例如,好莱坞根据中国传统故事“木兰从军”拍成的娱乐大片,在全球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而中国观众则必须支付费用,才能观赏以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表现的本土民间传说。[14]第二,文化市场本土化水平不高,自主版权文化精品欠缺。我国是文化大国,但远不是文化强国。目前,我国本土文化精品严重不足,电影票房收入70%依赖进口大片,少年儿童喜欢的动漫60%来自日本,30%归属欧美,网络游戏市场半壁江山被外国公司所占领,畅销图书亦多为外国产品或中外合作产品。第三,盗版侵权行为屡禁不止,文化产业发展受阻。目前,我国的盗版现象,特别是音像盗版和软件盗版依然比较严重。从长远来看,盗版行为的存在,阻碍了文化创新,不利于调动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不利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打击盗版、保护版权是我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我国软实力的提升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国家软实力建设之时,正值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深入实施的关键阶段。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为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实施的成功与否将决定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影响我国软实力的建设成效。唯有充分实施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战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品附加值和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增强我国软实力的同时,抵御外来的文化风险。

 

    第一,以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形成创意产业群。知识产权战略包括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四大战略。其中,知识产权创造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首要目标,对一国创意产业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外,像美国的硅谷地区、日本的关西地区、德国的巴登- 符腾堡地区、意大利的都灵和米兰地区、法国的巴黎和英国伦敦等地区,都是通过知识产权创造来形成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在全球有影响的创新型产业。有鉴于此,我们要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并选择关键文化产业、重点文化企业作为突破口,建立一批有代表性的创意产业群,形成强势自主版权和自主品牌。当前要大力发展本国的软件产业、动漫产业、游戏产业,振兴中国的电影产业、音像产业,促进中国的广播电视业和图书出版业。

 

    第二,以知识产权的管理、运用为重点,构建创新政策体系。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已比较先进,但是并没有完全实现其预期的政策目标。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运用制度的经验不足。诚如国际知识产权协会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所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差距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运用制度的经验。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政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一个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的建立;通过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用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将知识产权制度与国家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外贸政策相互配合,并在有关政策出台时增加知识产权条款。具体而言,在产业政策方面,应着力调整创意产业结构,促进文化创新成果产业化;在科技政策等方面,应加大对发明创造者的保护力度,注重创意性科技成果的产权化、产业化;在对外贸易方面,应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版权、自主品牌的文化产品出口;在文化政策、教育政策方面,应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的版权化、市场化;在投资政策方面,应增加对创意产业的资金扶持,细化文化创新的财政投入。

 

    最后,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创新社会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明确产权归属,规范文化产品市场,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支撑,同时也是世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规则。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从国内市场来说,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主体进行市场竞争的法律手段。唯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假冒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产业主体将人力物力投入到文化创新与品牌维护上,才能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使创意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从国际环境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如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对投资、贸易环境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文化氛围,既是文化产品引进的先决条件,也是外商投资合作的环境要素。

 

 

 

注释: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约瑟夫·s·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 郭洁敏:《当前我国软力量研究中若干难点问题及其思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4] 吕挺琳:《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软实力》,载《光明日报》2009年1月11日。

      [5]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6] 【英】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7] 薛晓源:《全球化与文化产业研究》,载林拓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10页。

      [8] 吴仪:在2007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sipo/ztxx/2008qglh /dhgjldrjh/200802/t20080228_234637.htm,最后访问:2010年12月19日。

      [9] 此为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的界定。

      [10] 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的整合》,2000年公布,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译,第109页。

      [11] 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12] 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不能充分保护文化多样性。在文化类型之间占有和利用中引起的财产损害,知识产权法作出了回应;而所造成的文化损害,知识产权法则没有相应补偿机制。参见rebecca tsosie , reclaiming native story:an essary on cultural appropriation and cultural rights,spring,2002,34,ariz.st.l.j.299.

      [13]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国家知识产权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本体;分类体系;众包

〔中图分类号〕G25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2-0052-04

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已经影响到企业、国家的发展战略。以专利文献为例,欧洲专利局(EPO)每年要驳回50%的专利申请;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每年要驳回54%的申请;日本专利局(JPO)每年要驳回62.5%的专利申请;工业领域每年约有60亿美元浪费在专利法律和申请费用上[1]。专利被驳回说明相关的技术已经发明出来了,由于在研究之前未能检索出相关文献,导致重复研究开发,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要全面、准确地检索相关知识产权文献,需要建立高质量的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系统。这既是强化政府在科技、商业等领域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进行科技、商业领域的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1国内现有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的不足

1.1数据库内容建设的不足

国内现有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内容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数据收录不全。以专利文献为例,国内大多数的专利数据库的回溯年限都是1985年。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文献的信息也不完整,例如全国人大法律法规数据库、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数据库等专门的法律数据库以及知识产权相关行政机关的政策信息只公布法律或者政策文本,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释义和法律问答,以及所涵盖的法律条文解读非常有限,导致对执法过程准确解释或者适用法律指导意义不强。第二,数据内容分散。知识产权文献信息分散在不同主管部门所建立的数据库中。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分别建立了专利与商标文献数据库,信息相对丰富的国家立法与政策文献及信息资料库则由第三方构建。这些分散的数据,给用户的集中检索带来了不便。

1.2检索方法的不足

国内很多知识产权文献检索系统,往往是从数据库本身的特点出发,将数据库中的主题词、发明名称、公开号、主分类号、人等作为检索入口。这种基于关键词或者分类号的检索方式有很大的局限。以专利为例,专利文献是技术文件和法律文件的结合物,需要按照专利法的有关规定撰写,内容会显得重复、繁琐。而且申请人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保护范围,往往会采用概括性很大的术语,如把钢笔概括为书写工具,把梯子概括为攀登工具,把筛子叫做分离装置[2];除此以外,汉语本身一词多义,多词同义的特点,进一步影响了关键词检索的效率。从分类号检索来看,虽然国际专利分类法(IPC)在各个国家都有使用,但是同一专利、相近的技术主题在不同的国家的专利分类体系下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不同体系的专利分类详略不同,IPC有631个子类,7 392个主组,62 493个分组。美国专利分类体系已(US-IPC)发展到450多个大类,15万多个小类。有人做过调查,18.7%以上的美国专利分类号和欧洲专利分类号在部的分类上就存在差异。而且专利分类体系在不断修订,每一次分类都会导致分类技术主题词与分类号的变化,例如修订后12%的US-IPC号发生了变化,4%的EP-IPC分类号变化[3]。

现有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大多缺乏深度标引和加工,信息挖掘程度偏低,质量有待提高。例如现有的专题专利数据库对同族专利、法律状态和引证专利等特定信息的揭示远远不够,只有69%的包含有法律状态信息,49%的包含有同族专利信息,仅有18%的包含有引证专利信息,还有28%的没有提供以上任何一种信息[4]。目前国内只有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进行了深度加工标引,加工内容包括:专利发明主题标引、医疗应用标引、范畴分类、文摘重新撰写、化学物质信息标引、中药方剂信息标引,并同时建成了中药材名称数据库,化学物质登记文档数据库等两个辅助数据库系统[5]。以专利文摘为例,201110060757号专利申请书中的摘要只有150字左右,在网站检索到的摘要内容扩大了1倍,达到300多字(见表1)。通过重写摘要,加入专利中使用的每一种药材、化学成分等具有检索意义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检全率和检准率。

表1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的数据加工实例

原始摘要1111改写后的摘要本发明属于医药或保健食品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提高免疫力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药物组合物包括发酵虫草菌粉、维生素和矿物质或药物组合物包括虫草多糖、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发酵虫草菌粉或虫草多糖0.1~1重量份,维生素0.005~3重量份,矿物质0.05~3重量份。药理实验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具有很好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11〖〗一种药物或保健食品组合物。它是由中药发酵虫草菌粉或虫草多糖、维生素、矿物质,及其番茄红素、低聚果糖组成,并按常规方法制得的饮料、奶粉或乳粉;其中维生素是由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H、维生素P、维生素PP、维生素M、维生素T、维生素U、生物素、水溶性维生素、烟酰胺、泛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矿物质是由钙、铁、锌、硒、磷、钾、氯、镁、铜、锰、碘、铬、钼、镍、锡、硅、钒、钴、硫、钠、氟、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中药还包括杜仲、枸杞(枸杞子)、麦冬、川贝母、枇杷叶、西洋参、雪莲花、灵芝和花粉中的一种或几种。该组合物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1.4数据库共建共享的不足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不能优势互补。没有把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结合起来,造成国内已建的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有的收录数据不全面,有的服务内容与功能单一,缺乏既具有权威数据、又具有强大功能的实用性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难以满足用户的创新需求。反观国外的经验,一般由专业领域的数据提供商、科技信息服务提供商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进行互补性合作,采用多元化的运作模式,提供专利信息、商标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综合服务,服务内容涉及数据加工、数据提供、专利分析、软件开发、咨询服务等方面,例如国际三大联机检索系统都集专利与科技信息、行业信息、法律法规、市场商情信息服务于一体,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服务[4]。

2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系统设计

2.1系统目标

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利用知识产权文献进行研究开发、专利分析、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都要以快速、全面、准确的数据库访问为基础,这也是本系统设计的目标。

“快速”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最新的信息能检索出来,这需要及时更新数据库来实现,即数据库系统应该提供方便的数据更新机制。二是查询信息的响应时间比较短,这与系统的检索性能、ISP的服务能力等因素有关系。

“全面”一方面要求搜集的信息要全。根据项目计划,数据库会收录知识产权政策文献资料、专利文献信息资料、知识产权行政确权和执法文献资料、知识产权司法判决文献、相关网络资源、知识产权名人与大事等资料。与现有的知识产权数据库相比,本项目的内容是最全的。另一方面要求系统的“检全率”达到要求,能把跟检索需求相关的所有信息检索出来。检全率除了要有收录齐全的原始数据支持之外,然后还要求系统提供合理的检索策略和手段,例如提供全文检索功能等。

“准确”主要是指检准率。即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来的文献,应该与检索要求密切相关。这主要取决于数据库的数据质量。数据质量不高,会导致检索结果不准,从而造成重复研究与开发。根据欧洲专利局的信息,2008年仅在欧洲就有200亿欧元浪费在已授权专利的产品研究与开发中,由此引发的专利诉讼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其中Eolas微软的浏览器侵权,花了8年时间才结束,赔偿5.21亿美元[6]。

2.2数据库设计

根据项目研究内容结合用户需求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本系统共包括知识产权研究资料库、知识产权网络资源库、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文献库、知识产权确权与登记资料库、知识产权司法与执法资料库、知识产权机构与人物、知识产权大事记等七大数据库。为了实现“快速、全面、准确”的检索要求,提供专利分析、引文分析等增值服务,每个资料库需要有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引文数据库、分类表、主题词表、关联词表的支持。其结构如图1所示:

11图1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结构11

2.3系统的概念结构

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系统需要提供元数据管理、分类体系维护、知识产权本体管理以及全文搜索等功能,其概念结构如图2所示。

其中,元数据用于指导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元数据

11图2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系统的概念结构11

标准的建立,可以保证整个项目七大数据库的统一、规范。分类体系用于实现知识产权文献的族性检索。领域专家在本体开发工具的支持下构建的知识产权领域本体,可以用于构建关联词表,扩展用户提出的检索入口词汇,最终实现基于语义的检索功能。搜索引擎实现知识产权文献的全文检索。

3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思路

3.1开发方式

系统开发的方式一般有4种: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外包和众包。自主开发是指由项目组自行开发所有的数据库和相关软件。合作开发是指由项目组、相关的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外包是指将项目中部分功能模块的开发委托给相关专业机构,例如国外很多软件公司就把很多需要大量人力的开发任务外包给人力成本低廉的中国和印度。众包是美国《连线》杂志记者杰夫・豪在2006年提出来的概念,指企事业单位、机构乃至个人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社会大众群体解决或承担的做法[7]。网上很多项目都采用众包的开发形式,例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把一个项目分成很多小任务,通过志愿者的努力实现。

鉴于本项目需要整合大量的数据资源,因此,可以采用自主开发、合作开发与众包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组的大部分成员是知识产权领域的核心专家,可以承担知识产权领域本体开发和分类体系的维护工作;对于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与相关的主管部门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合作开发;全文搜索引擎的开发,可以借鉴百度与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合作的经验,将其外包给专业的搜索服务机构,减少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对于法律信息以及判决案例、知识产权名人与大事、知识产权网络信息等数据,则可以采用面向信息内容的众包模式,由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补充。

3.2开发步骤

系统开发能不能一次实现“快速、全面、准确”检索的目标呢?笔者认为系统开发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实现这些目标。国外很多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也是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如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WPI),截止到2010年10月,已经收录了1 975万条记录。德温特公司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整理和深度的综合加工,这些加工过程分为5个阶段:1966-1970年的标题字段只包括主标题,1971-1984年录入了副标题,1985-1995年在文摘中加入了用途/优点(USE/ADVANTAGE)部分,1996-1998年对摘要中的用途(USE)和优点(ADVANTAGE)进行了分开撰写,1999-2010年在摘要中分别列出新颖性(NOVELTY)、用途(USE)和优点(ADVANTAGE)等部分,增加了单独的附图部件和标号之间的关系说明[8]。

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的开发,可以先实现收集齐全的目标,将知识产权文献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的知识产权文献,同时对文献内容进行全面标引。例如专利文献要对申请号、公开号、申请人、发明人、专利分类号、发明名称、文摘、申请日、公开日等所有的特征项目进行标引,商标文献要对分类号、申请者、注册日期、权利人、形式(文字、颜色、字母、形状等)等进行全面揭示。然后实现检索准确的目标。主要任务是建立著录标引的规范,开发知识产权领域的本体,建立同义词表、关联词表等等。最后实现快速检索的目标。主要任务是优化搜索引擎,提高检索的响应速度。每一个分目标,也可以分阶段实现。例如数据收录全面的目标,由于本项目的目标非常宏大,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采集齐全所有的数据有很大的难度,可以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先重点收集、再全面收集,最终实现收录范围的全面覆盖。

参考文献

[1]Pantros IP Patent Analytics and Strategic Patent Portfolio Management Solutions for Enterprise[EB/OL].http:∥,2012-05-01.

[2]江镇华.怎样检索中外专利信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333.

[3]左晶.IPC和USC分类体系下专利检索的对比分析[J].现代情报,130-132.

[4]孙旭华,揭玉斌,王武,等.关于我国专题专利数据库的思考[J].创新科技,2010,(11):26-27.

[5]鲁程.三大中文专利全文数据库的比较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1):109-111.

[6]Brünger-Weilandt S,Gei D,Herlan G,et al.Quality-Key factor for high value in professional patent,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information[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11,33(3):230-234.

[7]魏拴成,邬适融.众包的产生、发展以及构建众包商业模式应遵循的路径[J].上海管理科学,2010,(1):55-58.

上一篇:共有产权范文 下一篇:产权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