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01 00:52:26

行政审批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篇1

1 国企行政审批制度制定的现状

㈠.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制定有关行政审批制度。由于我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工作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是改革进程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企业基本上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的各种规定来制定本企业的行政审批制度。

㈡.为了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制定有关行政审批制度。上级主管部门,为了体现其权力和义务,规定了自己的审批权限和内容;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即负责人、财、物、生产、行政等机关职能部门,都会按照上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内容制订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而且有的部门负责人从本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出发来制订有关行政审批制度,职工由于不了解情况,只能按照本企业制定的有关制度执行。

㈢.在执行过程中补充完善制定有关行政审批制度。在一些行政审批制度实施过程中,一些部门认为本部门有责任对项目进行管控,所以,制定出台相关制度;一些部门认为自己部门审核签字没有什么意义,修订制度取消审核签字;也有个别部门由于利益驱使,与其部门没有什么关系,也制定出台文件制度,来对项目进行审核审批。

2 国企行政审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㈠.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徇私舞弊。由于权力和利益紧密相连,一些人法律意识不强,平时又不重视学习,理想信念和法制观念淡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存在,耳濡目染了利用金钱、美色来达到利己目的的现象,在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下,受个人利益的驱使,无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特别是在一些没有其部门审批签字,就无法拿钱的项目,更容易发生腐败现象,一些人从麻木不仁、见利忘义,到以权谋私、贪赃枉法,逐渐从违纪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㈡.低效的行政审批。由于生产经营管理要求合法、合规、合程序,一个项目从立项、实施、完成,企业的计划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监察审计部门、财务部门、法律顾问、分管副总经理、纪委书记、总经理都要对项目的立项、招投标、合同、竣工验收、预结算等进行审批签字,各部门领导事情又多,人经常不在办公室,项目负责人及经办人不知要花多少时间来进行各个环节的审批签字。

㈢.各自为政的行政审批制度。各部门为了监督检查和保障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但是责任最好相关部门都能分担,所以你这个部门发文件,要求几个相关部门要对某某项目进行审核签字才有效,我这个部门发文件,要求几个相关部门要对某某项目进行审核签字才有效,到最后即使项目有问题要追究责任,审批签字的人很多,讲起来大家都有责任,但谁也不用负责任,责任追究便不了了之。

3 国有发电企业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

㈠.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有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

1. 认真贯彻执行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并从八个方面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任务,作出了部署,明确了要求。这是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纲领、方针和基本依据。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不断把行政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工作的思想方法、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工作方式、工作方法要与时俱进,人员素质、工作作风要与时俱进。大家应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到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与时俱进。

2.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审批行为实现公开透明、规范运作,行政审批相关制度和制约监督机制较为健全,利用审批权谋取私利、乱收费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3.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紧紧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主动性。首先,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其次,要处理好合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关系。第三,要把取消审批事项与规范管理结合起来。第四,要搞好工作衔接。 所以,企业在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认真贯彻执行,可避免少走弯路。

㈡.市场经济下的行政审批制度应体现高效、有效和长效

1.政审批制度改革要体现高效。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将公司立项的所有项目,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没有必要审核审批的项目,合同,相关部门就不用审核签字,只有关键部门审核把关即可。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体现有效。即职权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由项目负责人负主要责任,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创新行政管理,从依靠审批管理转向依法管理、依规办事,强化服务,促进监督。

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体现长效。即符合改革的要求,能切实保障职工、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立足于现实,使改革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可行性,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㈢.加强对审批权力的监督制约

1. 建立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按照法制统一、非歧视性、公开透明的原则,力求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解决问题上有所突破,废止、修改那些已经不适应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行政审批项目,使行政审批制度逐步形成规范合理的管理机制、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和严密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

2. 对权力进行分解制约。目前,国有企业基本上是一把手负责制,由于权力的集中,使决策迅速果断,效率大大提高,但是,缺少监督机制,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权力的集中也为以权谋私提供了便利,所以,应对权力进行分解,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别制定各项工作的管理办法,保证源头治理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在本部门得到贯彻执行。

3. 对行政审批权的运作原则和程序加强监督。公开行政审批内容、标准、条件、时限和环节,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考核,按照职、权、责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篇2

教育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伴随着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进程而提出并不断加大力度的,是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紧密相连的。这一改革基本上是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构建教育公共管理体制和建设教育法治的角度展开的。

纵观近年来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3年到2000年,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下放审批权。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分权,即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职权。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提上了重要议程。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要求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央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决策权和包括对中央部门所属学校的统筹权;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要转变政府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这些规定实际上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抓紧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党的十五大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观上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这一阶段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一是高等职业学校审批权的下放。根据1998年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三定”方案,经国务院授权的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同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进一步予以明确。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2000]3号)将师范、医药类之外的高等职业学校的审批权下放给省级人民政府。二是将省属本专科院校的本专科专业设置审批权,下放给各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是将省属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审批权和已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省属高等学校的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审批权,下放给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

第二阶段,从2001年到2003年,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取消审批事项。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放权或者还权,即按照政事分开、依法治校的原则依法落实学校的办学自。2001年1月国务院转发了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体改办、中央编办制定的《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2001年10月24日,国务院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行部署。实施意见和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减少了多少审批项目,更重要的是看是否通过改革实现了制度创新。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教育部加大了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力度。

这一阶段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一是取消了一批针对学校的行政审批。2002年底和2003年初,国务院两次发文(国发[2002]24号、国发[2003]5号)决定取消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在国务院两个文件中,第一批取消教育行政审批项目10项,第二批取消教育行政审批项目15项。25个被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中,有20项与各级各类学校有关。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项目是“高等学校在本科专业目录内设置、调整核定的学科门类范围内的本科专业审批”和“部分特殊专业及特殊需要的人员以外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计划核准”。二是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更加重视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在国务院国发[2003]5号文件中,决定将5项教育行政审批项目由审批改变为移交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管理。其中包括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审批与优秀教材的推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立项与审定、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等。

第三阶段,从2004年至今,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规范审批权。2003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并于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在总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起草的,是对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监督都做出了具体规定。200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和实施后,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一是《行政许可法》得到了全面贯彻实施,2005年教育部制定了规章《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全面规范了教育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程序和监督。二是取消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设定的行政审批15项。其中最重要的有4项,即实施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的资格审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调整改派计划审批、学校招收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审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颁发外国学历、学位证书的资格审批。三是对一批确需保留的教育行政审批项目,以国务院决定形式设定行政许可予以保留。其中最重要的有: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审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

二、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第一,有利于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发挥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通过下放高等职业学校的审批权和省属高校有关管理权等审批事项,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权,改变了长期以来的中央承担过多管理权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积极性,对推进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有利于依法理顺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与学校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均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问题。要求必须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进一步依法扩大学校的办学自。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特别是实施行政许可法,在规范政府管理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决定的关系上,确立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决定优先的原则,对于依法理顺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取消了一大批审批项目,先后依法落实高等学校招生权、专业设置权、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权等诸多方面权利,改革了长期以来实行的与计划体制相适应、权力高度集中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了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代行举办者职权与行政管理职权的两种不同职能。实践证明,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落实了高等学校办学自,得到了高等学校的积极拥护,激发了高等学校依法办学的积极性,对于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办学权与行政管理权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新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有利于形成社会各界支持教育,促进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长期以来,囿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对社会资金举办教育事业的审批和管理比较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明确了市场竞争有效调节优先的原则。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改变了一些不必要的审批项目,简化了审批程序,比如将民办学校招生简章和广告审批改为备案,将民办学校的登记时间减少为5个工作日等。这些规定,有利于加大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行政许可法的原则和精神,逐步改变单纯的行政手段,而改为主要运用法制、规划、政策指导和信息等方式管理民办教育,从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四,有利于实施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上水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对教育的对外开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注意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取消了那些阻碍教育对外交流和合作的审批事项,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外国优质教育资源进入中国,实现“不出国门”的留学,为国家培养大量的急需的人才,为广大学生节约大量费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国内高水平大学“走出去”,到境外办学,促进中国优秀文化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不断提高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从而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三、实施教育行政许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行政许可法颁布和实施后,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重点任务就是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2005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对规范实施教育行政许可、推进依法治教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施教育行政许可的实践工作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关于教育行政许可的范围。《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第三条第二款又规定内部行政审批不适用行政许可法。目前大部分教育行政审批项目均能按照以上定义予以界定。从法律角度看,《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鉴别教育行政许可的依据,主要看是否具有法定设立依据,即是否依据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和省级政府规章予以设立。但在实践中,有一些教育管理工作是否属于行政许可项目,还存在争议。如教育成果奖的评定;部级或部级教育研究基地的确定等,这些项目从形式上符合行政许可的基本特征,但这些一般都是由专家评审予以确定,行政部门的工作一般只是负责组织并将专家评审的结果予以。从长远角度讲,宜将此类评比和认定工作移交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负责。还有个别项目,如学校异地办学、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核准等事项是否要进行审批管理,理解上更是存在不同意见。可见,实践中除了行政许可项目和内部行政审批项目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带有行政审批特征的管理事项,急需从法律角度进行解释。

(二)关于实施教育行政许可的内部程序。《行政许可法》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外部程序规定得比较详细,但是对行政机关内部程序没有做具体规定。就行政管理而言,科学规范实施行政许可的内部程序,对于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行政许可的效率很有意义。实践中,以下问题值得重视:一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的原则和要求,合理划分受理、初审、复审、审定、送达等环节的职责,科学安排人员岗位,明确有关办理时限,保证教育行政许可的依法、及时办理。二是关于初审问题。《行政许可法》对初审是规定了明确的时限。一些地方在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确定的初审项目定为行政许可项目。但是,目前由于立法技术等不同原因,一些法律和行政法规设定的教育行政许可项目,没有对初审机关的规定,导致一些地方对部门规章设定的初审一般不予承认,使初审工作难以落实。笔者认为,初审只是行政许可的一个环节,《行政许可法》第43条中“依法”不宜简单地理解为法律、法规。对于规章规定的初审,有关依法行使初审、审查职责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切实履行行政许可职责,依法提出审查意见,不宜把初审作为独立的许可项目。

(三)关于备案。备案是否属于行政许可,一直以来争议很大。有人将备案分为程序性备案和实质性备案,认为后者就是一种行政许可;还有人将备案区分为事前备案和事后备案,认为前者带有行政许可性质。笔者认为,就教育行政管理而言,备案只是一种行政管理方式,不具有行政许可性质。备案一般不涉及对行政许可结果的变更,不影响当事人所取得的许可权益。只有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下级机关越权行使审批权或者审批中明显出现违法现象,才会出现变更和撤消的情形。这种情况在法律性质上,属于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履行层级监督职责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并不是另一种行政许可行为。因此,不宜把备案作为一种行政许可或行政审批形式。

(四)关于下放行政许可权。随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加快,管理重心将会继续下移,需要根据改革形势下放部分项目的审批权限。《行政许可法》对此没有做出规定,如果都需要通过修改法律、法规或者以国务院决定形式下放,程序比较复杂。为此,需要研究一种与现行法律不冲突的简易程序下放审批权。

四、关于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按照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精神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推进教育管理方式创新。总理在国务院主持学习《行政许可法》讲座时指出,我们的“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方式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加大教育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当前的重点是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教育法治意识,彻底改变过去在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政府本位、管理本位和权力本位的思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使各项工作都符合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的要求。

(二)加强行政审批改革的配套制度建设。要通过立法和有关制度建设,完善取消项目的后续监管办法和保留行政许可项目的规范工作。在配套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重点研究有关标准、条件等,从而改变过去人为色彩较浓的管理方式的局面。

(三)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审查,完善备案制度和定期评估制度,不断提高抽象行政行为的质量。对于违法设定行政审批的规范性文件,要坚决依法废止,从而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设定行政审批的现象。

(四)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要按照阳关政府和透明行政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教育行政许可公示制度,依法完善教育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条件的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推进建立行政许可“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

(五)加强对教育行政许可的监督。要进一步完善对实施行政许可工作人员的监督措施,明确行政许可监督机构和举报方式。要根据行政许可的特点,依法建立检查、备案、档案管理、公众查阅等制度,加强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改变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

行政审批制度篇3

过多过繁且不透明的行政审批,成为吃喝甚至贪腐的重要源头。从一天陪洗8次温泉的副县长,到一晚赶8个饭局的接待办主任,匪夷所思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企业请政府、下级请上级、地方请中央,多是为绕开或利用各类行政审批在竞争中获取利益,享受更多资源和政策倾斜的“特权”。于是,我们看到每逢佳节政府部门前挂着各地牌照的车辆拥塞不堪,豪华宾馆、饭店爆满;看到万吨钢铁项目获批后,市长激动亲吻批文;听到房地产开发商直言,至少要拿出两成利润,才能“摆平”权力部门……追根究底,还是由于政府管得太多太细、权责定位不清、决策不透明,该交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紧握不放,甚至使之沦为个人逐利的手段,扼杀了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虽然近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初见成效,但据九三学社的调研,一些新问题仍然不断出现。

一是深化改革难度加大。2001年以来,国务院分6批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尽管审批总项目不断减少,但留下的审批项目不少是多年啃不动的“硬骨头”,一些项目审批的数量和力度甚至不减反增。

二是部分行政审批改革“移花接木”。一些审批职能名义上从政府部门转移到下属学协会等单位,但实际仍由部门掌控,不仅未减少审批,反而增加了环节和一些强制性、随意性的事业收费服务,老百姓戏称“多了一堆婆婆”。

三是出现新的审批形式。近年来,围绕相关领域的改革探索,各部门积极推进一系列试点示范工程,其中一些有发展成为新的审批形式趋势,导致一些地方或单位为了争取资金、项目等一揽子的优惠政策而“跑部钱进”、“跑厅钱进”。

四是一些被废止的审批项目通过“打包”,进入其它审批项目。

五是部分核准制、备案制有向审批制倒退的趋势。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坚定改革信念,转变执政理念,下决心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当务之急和重要抓手,破除既得利益集团阻碍,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能用市场机制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问题,都不允许行政干预。应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抓紧制定下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

二是规范各级政府部门权责。研究和制定深化政府架构改革的方案,进一步科学梳理、明确界定各级政府间和政府部门间的职权责,并通过立法方式固定。

三是以行政审批的实际数量减少代替行政审批的项目减少,并以此作为评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的重要指标。

四是对于部门打着审批改革、让渡职能口号,保留审批权而将具体工作下放到下属单位的现象,以及废止的审批通过各种形式“死灰复燃”的问题,应开展清查,严肃惩治,从严问责。

五是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有法可依,过程公开。日本有9800多项行政审批立项,比我们多很多,但他们有450多部法律规范审批行为,约束了公职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因此,行政审批要有法可依,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最大限度地减少公职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自我限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啃“骨头”、破除既得利益的阻碍就决不能心慈手软,决不能止步在改革深水区前反复“摸石头”,更不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因为我们肩负着的,是人民的期望,是历史的重任。

行政审批制度篇4

第一条为加强*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对行政审批的管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进驻“中心”的行政机关行政审批及服务的实施与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许可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中心”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行政审批监管和行政效能监察,保障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

第四条进驻“中心”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信息共享的原则。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五条*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作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全县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运行、管理及监督。

第六条*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县有关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具体管理办法,统一组织全县进驻“中心”的各行政机关、承担有关公用事业职能的单位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提供规范、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负责对进驻“中心”的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和对各行政机关行政审批效能进行监督检查。

(三)负责制定“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四)负责对进驻“中心”的单位及项目的核定、调整,对项目办理情况进行督查督办。

(五)负责对涉及多个行政机关审批的事项进行组织和协调。

(六)组织“中心”窗口单位做好审批服务项目资料发放和信息等工作。

(七)受理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关于行政审批事项的投诉。

第三章行政审批管理

第七条进驻“中心”的职能委局实施行政审批,应当按照依法、便民的原则规范办理流程,履行法定告知义务,落实限期办理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并加强行政审批的后续监管;要逐步实现网上受理和网上审批。

第八条行政审批事项及其依据、条件、数量、程序、限期、收费标准、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信息,应当在“中心”审批办理场所公示,并通过网站向社会公开。

第九条行政审批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并允许行政管理相对人查询。

第十条进驻“中心”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应当启用审批专用章。审批专用章仅适用于本行政机关在“中心”现场审批,并实行备案管理。

第四章业务管理

第十一条*县各行政机关集中办理、联合办理、统一办理*县范围内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在“中心”办理。特殊原因不能进入“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书面告知*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报县政府同意后,可不进入“中心”办理。进驻“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原行政机关不再受理申请。

第十二条进驻“中心”的行政机关应当对窗口充分授权,现场办理审批事项。确实无法现场审批办理的,经“中心”确认后,由本行政机关进驻“中心”的工作人员负责全程工作流转,按公开承诺的时限办结。

行政审批事项业务量少的行政机关,可在“中心”合并设置综合窗口,并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定期到“中心”现场审批办理。依法应经有关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审批事项,由受理机关负责上报。

第十三条进驻“中心”的行政机关,应当建立行政审批首席代表制,并出具现场审批授权书。现场审批授权书应当在审批办理场所公示,并在“中心”备案。

首席代表要保持相对稳定,调整期限原则上不少于一年。首席代表应当依照授权书全权负责本行政机关在“中心”的行政审批办理工作,并对本机关进驻“中心”的人员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中心”牵头组织召开行政审批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联合审批中的问题,并将有关问题及时向县行政审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主办机关或主受理机关应当积极配合行政审批联席会议,解决联合审批中的问题。

第五章人员管理

第十五条要按照年轻化、知识化原则选拔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服务优的人员进驻“中心”工作,先由有关部门推荐,经“中心”会同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择优确定。进驻“中心”的工作人员受原单位领导,并接受“中心”的统一管理。

第十六条进驻“中心”各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明确岗位责任和执法责任,专司其职。窗口人员在大厅工作期间,原则上不参加原单位组织的会议、学习及文体活动。行政机关应当保证进驻人员的稳定,调整周期不得少于一年,临时调整可实行AB岗制或后备人选制,行政机关确定或调换、轮岗、轮休窗口工作人员时,需经“中心”同意,并及时向“中心”备案。因窗口工作人员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中心”提出换人要求时,派出单位应及时更换。对于不服从大厅管理、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或在年度考核中被评定为不合格的窗口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七条进驻“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党团组织关系转至“中心”,年度考核由“中心”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集中考核。年度考核不称职的,建议原单位调换人员,不占用单位考核指标(县人事部门单独分配给“中心”)。

第六章效能监察与投诉

第十八条违反本规定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县行政审批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进行处理;有违纪违法行为的,由“中心”负责按照纪检监察案件查处的工作程序进行初查并提出处理意见,报县监察局处理。处理决定存入本人档案。属于窗口单位责任的,将追究窗口单位领导责任。

第十九条县监察局要加强督查和效能监察。对不按要求进驻行政审批事项,搞两头受理,变相两头受理的,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对在审批过程中违反审批规定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工作效能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纪违规问题进行查处。

行政审批制度篇5

关键词:职能转变;行政审批;政府

涉及到行政审批制度的内涵和外延,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普遍来讲,行政审批指的就是国家行政机关被赋予一定的权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对其他主体是否享有如经营权等方面进行评价、判断并最终确定是否给予其资格认证的一种制度。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成为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国家、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运行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现在国家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就必须加大转变政府职能,这也成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行政审批制度作为国家对社会和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它只是处于政府微观管理的层面,这一层面的管理在理念、规则、方式方法上都必然受到整个行政执行体制的理念、规则、方式方法的影响和约束。[1]政府机关是行政体制的执行者,对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中职能的研究有利于通过挖掘其弊端和特点来分析如何改进现有的行政审批制度,从而理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面临的方向和任务,从基本点出发,我国行政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就可有迹可寻并能有效提出一些解决的方式方法。

在微观层面上,许多分析忽视行政审批手段的合理使用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必要性,片面把改革看作是从数量上减少审批事项的比例。[2]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多种多样,毫无例外,行政审批也成为社会资源分配方式的其中一种,但是行政审批制度本质上是以国家权力为基础,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并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它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行政权力,联系了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之间的关系,若在行政审批方面处理不好,势必造成政府机关和被审批者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项目,若遭到阻滞,则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近年来一些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政府在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也在逐年加大力度,并且也取得一定成效。这有利于政府在应对市场缺陷和社会自律不足等方面发挥作用,提升市场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利益。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决不能中断,也不应忽视。

二、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机关在行政审批中拥有广泛自由裁量权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就某一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通过自己的判断,合法合理的采取某些行为的权力。[3]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拥有一定自由裁量权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按照自己的判断在一定范围和职责内对具体事项进行分析决策,通过这样的权限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快速而准确的对审批作出回应,减少资源浪费,也减少了行政机关和被审批人的矛盾。但是,很多时候在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实践时,大数需要具体实施的情况都是交由行政机关来考虑的,所以基于他们这样的职责不可避免他们就会拥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例如说,在某些特定领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出于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利用自身拥有广泛自由裁量权,通过改变行政审批实施的手段和条件,采取诸如增加审批事项、模糊审批条件等一系列做法来使得自由裁量权被无限制扩大,以至于简单事情复杂化、办理时间权限和行政审批削减权限被滥用,以及一些行政审批项目申请资料的设定被随意篡改滥用等问题出现,造成行政审批的自由裁量权无法真正起到对被审批者和社会建设有益的作用。

(二)改革触动利益,“博弈游戏”屡见不鲜

2014年11月24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1]国发[2014]50号。经研究论证,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58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19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将82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调整或明确为后置审批。[4]从这一点可以得知,在近年来我国在行政审批改革中对于行政审批事项太细的问题是有所考虑的,但是客观的来讲,中国仍处于名副其实的“审批经济”时代,不难发现,在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中,行政审批范围不清、标准不明、审批事项仍然过细的问题依旧存在。在201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提到在很多企业可以进行自主决策的情况下,政府还设置了许多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这样做明显是不符合原则的。可见在我国发展中一些必须执行的事项里,对行政审批的范围、标准以及审批事项的数量设定仍有欠缺之处,并且这些欠缺也是亟待改正的。但是,每一次改革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如总理所说“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上下不对称”的现象常常存在,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地方政府常与中央玩“博弈游戏”,如对于削减的政策出现“中央放下去,省市捡起来”的问题,甚至有“有利不放,无利推让”的现象产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好的行政审批制度是“小政府,大社会”,若我国试图实行“大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必须要清晰界定何所为何所不为。

(三)利用审批乱收费

行政审批制度篇6

根据机构改革相关部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调整由政务管理局承担,在“只划职责不划人”的情况下,我局主动作为,迎难而上,积极协调,及时接手此项工作,高位推动,起草印发了《绥江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绥江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审改工作。根据《昭通市人民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关于开展行政职权事项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情况。已经梳理完成2019年度承接上级下放、取消、调整等行政职权清单及2019年度绥江县行政许可清单目录,同步梳理了因机构改革调整实施机关的行政职权清单。当前正征求各部门意见,预计本月底报县政府常务会审定后及时调整系统并公开。

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工作情况。根据机构改革相关要求,县政务局加挂行政审批局牌子并行使相关职能职责。为加快推进绥江县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我局先后到楚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和楚雄市政务服务管理局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考察后,我局结合工作实际,率先而为,及时形成了绥江县行政审批局首批拟划转单位、事项、人员名单工作方案并报政府领导审定,当前各项工作正以新建“市民之家”为依托有序推进。

存在问题:

(一)行政审批事项清理不规范。因相关人员未划转等因素,我局对行政审批事项清理业务不熟悉,导致在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过程中仅充当“梳理汇总”角色,调整情况均由各部门自行报送梳理,一定程度存在清理不规范情况。

(二)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法律支撑不够。在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过程中,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各项业务办结后使用的行政审批专用章与上级部门公章存在冲突,没有相关的法律意见或文件来支撑。

行政审批制度篇7

所谓的行政审批制度,就是法律准入门槛,符合要求的予以进入,而不符合要求的则不准进入,是我国政府在公共管理中重要的制度之一,具有确保市场准入的公平以及公正性、监督资格合理性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在建设项目的开展中,行政审批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为此,促进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完善,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缓解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中的不完善之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促进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促进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促进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第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开始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因此也就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势在必行,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范围,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完善。第二,强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在最大程度上规范公共权力的使用,并且加强监督作用,有利于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1]。第三,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再加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与国际之间交流增强的同时,不仅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机遇,而且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强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各个方面,不仅有利于推动建设项目得到良好的开展,而且也有利于规范审批行为,减少暗箱操作、不合规审批行为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推动社会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2.2在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发展时期下带来新的因素,由于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在改革过程中面临多个方面的问题,这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人员是参与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部分行政审批人员特权思想浓重,存在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发展中,由于在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活动得不到良好开展。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副主任就提出要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解决行政人员方面的问题是必要的途径之一。第二,在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活动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行政审批监督体系,导致监督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使得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一些有损群众公共利益的行政审批行为经常发生,从而影响整体的进步与发展,例如,在江苏省南通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活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行政审批监督体系,导致滥诉行为的普遍。第三,在建设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对于建设项目的审批,诸如建设用地、勘察内容、建设条件等方面的内容在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与建设项目的良好开展必不可分的,因而也就导致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难以得到有效开展。比如说,广州的建筑项目行政审批改革过程中,强调将企业投资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进行不同的审批管理,从而推动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3完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策略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来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可以推动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得以完善发展。

3.1提高行政审批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监督机制

要想促进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活动得到完善,首先要从提高行政审批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入手,一方面,要对行政审批人员服务意识予以加强,在强化服务理念的过程中,要引导行政审批人员树立正确的观念,明确审批人员与申请人之间的关系,真正意义上的发挥行政审批人员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为了促使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取得真正的成效,必须提高行政审批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比如说审批人员的行政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办公能力等,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可以通过培训活动的开展、优秀经验的交流与借鉴等多种途径来进行,从而推动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活动得到良好的发展。其次,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监督机制,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之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所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因此,采取对行政审批事项的电子化运行和全过程监督以及建立行政审批档案管理和案卷抽查制度,以此来加强对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力度,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3.2正确对待利益问题,创新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管理模式

促进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创新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管理模式,首先内部管理完善信息化发展,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批管理模式,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行政审批系统化的管理创新,推动内部信息化的建设[2];其次外部管理需要实现社会化,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以社会需求为主导,从而推动整体的进步与发展。第二,合理设置行政审批管理机构,而这里所指的行政审批管理机构在人员的配备、制度的建立、资源的配置等方面都要予以完善,使得在管理机构的作用之下克服审批项目出现繁多、杂乱无章等现象,并且合理规定行政审批的事项和范围,需要注意的是行政审批的事项和范围,要从建设项目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来进行有效的制定,以此来防止越权行为的出现。规范行政人员的审批行为,从而推动行政审批改革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湖北省对全省各级部门的行政权力进行了新一轮清理,制定基本信息表和运行流程图,明确权利实施的条件、程序以及责任,规范一定的标准,从而解决行政审批项目中杂乱、无章的现象。

4结语

促进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从而可以在建设项目的开展中,充分发挥行政审批制度的作用。因此,在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解决存在改革中的问题,加快推进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而促进建设项目得到良好开展,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赵智慧 单位: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阳宗海污水处理厂

【参考文献】

【1】章雪姣.行政主体间行政协助立法初探[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6.

行政审批制度篇8

关键词:税务行政审批;风险控制;行政效能

一、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现状

(一)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情况

2013年初,税务总局共有行政审批事项100项。其中,列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等相关工作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10号,以下简称“10号公告”)的87项。2013年以来,税务总局取消69项、下放2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其中,10号公告之前的1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12项,下放2项;10号公告的87项审批事项(其中有1项属10号公告前下放的审批事项),7项许可事项保留,80项非许可事项取消57项,调整为其他权力23项。

(二)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情况

2015年2月以来,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税务总局清理出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47项。其中,法律法规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1项,即“印花税票代售许可”;以其他形式(除法律、行政法规之外的形式)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46项,在前期清理国务院部门审批事项时已取消其中的42项,其他4项也已取消。

(三)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情况

2014年以来,税务总局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与实施税务工作规范有机结合,先后制定和实施了纳税服务规范、税收征管规范、出口退(免)税管理工作规范、国税地税合作工作规范,逐步将整个税收工作,包括税务行政审批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便利纳税人。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锁定了审批事项“底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审批事项不清、随意设置审批的问题。目前,税务总局仅保留7项行政许可审批,在公开税务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的情况下,实现了审批权力的公开透明,便于社会各界监督税务机关,促进了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提高。二是减少了审批事项,减轻了办税负担,提高了办税效率。取消这此审批事项后,纳税人办理这些涉税事项不再需要税务机关审批,方便了纳税人。三是形成了复制推广效应。各级税务机关及时公开本级税务机关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实施审批目录化管理,不断加快职能转变,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创造力,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二、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思想理念相对滞后

在推进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中,纳税人对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心理是矛盾的:既认为如果政府放开不管的话市场秩序会乱,所以寄希望于政府监管,又希望政府不要过多干预市场,要求进研究》2017.5总第388期一步取消或减少审批项目。在税务机关内部,一些税务干部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认识不足,对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不审批就不能彰显税务机关的权威。有的税务干部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认识不足,动作迟缓,平等法律主体的意识不浓,且有“一放开市场就乱、一收紧市场就死”的顾虑,对放开与收紧的尺度拿捏存在疑惑。

(二)法律规定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政府对非行政许可事项的概念界定不清晰,官方公布目录中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际上是按不同标准确定的。一些法定的行政许可项目被归入非行政许可审批,不再受《行政许可法》的调整和约束,使非行政许可审批成为一块“法外之地”而被社会各界所诟病。同时,非行政许可被兜底滥用。减税免税是税务机关最重要、实施最多的一项行政许可项目,应当是法定的行政许可项目,但长期以来被作为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实施管理。备案成为新的法外之地。一些涉税事项没有被法律法规列入行政许可事项,税务机关出于内部方便管理的需要,变相以备案的形式要求企业报送相关资料,而且如果不报送资料,就不能享受相应权益,将备案赋予了强制性的法律效果。

(三)审批机制不够健全

税务行政审批与纳税人息息相关,税务机关应当统一审批办理流程并向社会公开。然而,尽管税务总局要求实施相对统一的业务流程,但实施过程中各地具体流程、工作要求差异较大,并且国税地税之间协作配合不够,相同事项不同流程。此外,审批过程监控不足,未建立行政相对人参与制度,纳税人的合理、合法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反映。一些地方的电子监控审批流于形式,对一些关键环节把控不严。有的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过大,随意性强。如有的窗口审批权力没有限制,往往由审批人员自己的意愿决定审批条件、审批权限等,易产生腐败问题。

(四)政策执行不够到位

尽管税务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已清理完毕,但仍有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并且,10号公告中的87项税务行政审批事项是国家税务总局、各级国家税务局单独实施、国家税务局或地方税务局实施的审批事项,仅地方税务局实施的审批事项却未包括在内,造成仅由地方税务局实施的审批事项的取消调整受制于设立依据的清理进度而相对滞后。

(五)后续管理乏力

对已取消和下放的审批项目,各级税务机关虽然意识到了后续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但对如何堵住漏洞、改进税收管理方式却还没有科学有效的对应措施。在已出台的部分后续管理措施中,存在形式相对简单、管理过度的问题。如对已取消审批的项目,纳税人被要求提供大量的备案资料,纳税人耗费的时间精力并不比准备审批资料少,纳税人仍没感到办事便捷。同时,出于对只报不审会出现监管失控现象的担忧,有的税务机关的日常管理和事后监督检查有所增多,也加重了纳税人负担。

三、进一步推进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法治审批

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是完全取消行政审批,而是从利于公共利益和社会经济发展出发,将不必要的审批事项依法予以取消,同时将纳税申报、税务、税款征收、税务稽查、行政审批、税收行政复议、税收行政诉讼等制度,以及纳税服务、纳税人权益等纳入税法中。在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对现行7项税务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再梳理,研究取消和下放的意见。对于已经取消和下放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涉及的税务部门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应当及时清理并公布废止。同时,积极实施税务行政审批合法性审查,一旦发现涉及设立或变相设立行政审批的内容,应及时予以清理。对尚不能取消和下放的事项,应进一步优化环节,简化程序,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

(二)强化服务职能,提升政务品质

要彻底改变目前行政审批不断创设的问题,就必须彻底扭转多年来形成的管制意识,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依法进一步放宽准入门坎,强化法律赋予的事后监督和管理职能,真正做到简政放权,将税收治理能力提升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高度,从而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税收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要加强服务引导,创新纳税服务方式,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按照打连发、呈递进的要求,不断推出手机APP等移动互联便民办税新举措,更好地提升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要完善税收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为守信纳税人提供便利服务,健全税收违法“黑名单”制度,对违法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

(三)规范审批程序,强化事中监控

从方便纳税人办理审批的角度,要通过对现有征管信息、网上申报、税收信息监控等系统的整合,减少流转环节、缩短滞留时限、降低审查程度压缩审批事项的时限,精简内部呈批规程。要推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税收工作的深度融合,创新税收管理理念,优化税收管理业务流程,实现税收管理和服务的跨越式发展。要拓宽数据采集范围和渠道,完善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整合第三方涉税信息和互联网涉税信息,推进审批数据跨部门应用,把开放的审批数据转换为可直接使用的审批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收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改进管理方式,加强事后管理

将风险管理运用到税务行政审批事后管理工作中,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纳税人采取差异化风险应对措施,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运用于高风险纳税人。强化对工商登记信息的比对分析和利用,充分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加强税源管理,减少漏征漏管。进一步研究制定审批项目取消后的后续管理制度,跟踪取消税务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情况,及时做好工作衔接,加强备案事项及资料的审核和税收管理,防止出现管理脱节。探索备查管理,对资料复杂、无法通过案头审核进行有效监管的事项,由纳税人保存相关备查资料,逐步推广网上备案。加大重点领域事后稽查力度,对行政审批后行政相对人从事行政审批事项活动进行核查,对违法行为及时纠正并予以处理,增强稽查的精准性和震慑力。

(五)健全监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

继续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对网上税务机关行政审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及承办人员的服务态度、质量、执行工作纪律、遵守各项制度等情况实时进行监督。对于一些社会影响大、情况较复杂的审批事项,通过举行听证会的形式,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审批结果公平、公正。严格税务行政审批监督考核,把税务行政审批作为税收执法督察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监督范畴。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特别是不符合条件的审批、应当批准而不批准等过错,在系统内进行通报,纳入考核,严格按照规定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参考文献:

[1]陈黛斐,刘嘉怡.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访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J].中国税务,2014(5).

[2]范晓明.税务机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探析[J].时代经贸,2011(30).

[3]郭妍,杨树琪.论标杆管理在税务行政审批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4(25).

[4]罗亚苍.行政审批权力请单制度评析及完善—以国家税务总局2014年第10号公告为分析模板[J].中国行政管理,2014(8).

[5]刘鲁平.从立法工作的角度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J].机构与行政,2015(6).

[6]彭诚,谢刚丰.如何提升税务行政审批效能[J].税务研究,2015(8).

[7]马建民.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析[J].共产党人,2015(1).

[8]王克稳.我国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关系的重新梳理与规范[J].中国法学,2007(4).

[9]王忠庆,余信照.做好税务行政审批的清理规范工作[J].中国税务,2014(3).

[10]张春生,李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上一篇:环保审批范文 下一篇:三维测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