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6:14

企业内控制度

企业内控制度篇1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53-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顺内部控制管理体制,这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防范风险能力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而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还能发现并防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风险。目前,一些企业存在着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重视的问题,导致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管理失控,资产流失,甚至破产。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具体来说,企业在经济管理和监督中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来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审批程序等,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防止出现偏差。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进行控制,防止贪污、盗窃、滥用等不法行为,保证物资财产的安全完整。通过审核批准、监督检查等手段促使全体职工贯彻和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同时,可以促使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认真贯彻企业的既定方针。可以说,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能够有效地防止各种资源浪费的发生,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动力。

二、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一些企业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薄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企业由于内部控制薄弱,造成了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譬如:重要空白单据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制度、领导审核批准制度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从而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

2.内部控制薄弱导致违法违纪现象发生。企业财务的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等相关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挪用资金、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或非法侵占企业资金等,容易给违法违纪分子以可趁之机。

3.内部控制薄弱导致企业资金不必要的流失。有些企业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造成企业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从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种种问题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的长期健康有序成长,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的制订与实施;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只要存在企业经济和经营管理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由于国有资产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使得企业管理者在利益目标上与企业的所有者并不一致。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关注主要基于其个人利益目标以及对其政绩的影响,所以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严,那么企业管理者提供给企业所有者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是虚假的。为了让企业所有者得到准确的会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就至关重要。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遏制腐败的需要。在近年来的企业领导人案件中,内部控制的薄弱是导致这些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领导人的权利过于集中,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严,就会给贪污、私吞国有资产者有机可乘。一些企业领导人,为了达到转移资产、偷逃税收、牟取私利等非法目的,授意、指使甚至强令其手下员工办理一些非法事项,从而损害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所以,从严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与审计,是从源头上治理领导干部经济犯罪与腐败的关键。

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近几年来,通过改制、重组、并购等,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应该看到,国有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仍然不强,脱困基础仍不牢固。据有关资料显示,国有企业利润的增加仍主要分布在少数国有控股的大企业中,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利润增加不明显,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仍然不注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内控制度的落实十分必要。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一是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结合业务特点,设置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明确机构的职责权限,并将权利和责任落实到机构和人员中。二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作用。审计机构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报告,对发现的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三是各职能部门的授权需要明确,因事设人、责任到位。建立对企业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2.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实施会计控制,这是内部控制的关键。企业需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并严格执行国家的会计准则;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建立内部控制监督系统。内部控制必须加强监督,只有施行切实可靠的监控,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分析其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经理层报告,并对造成重大缺陷的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毋庸置疑,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做强做大企业自身的需要,是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实现腾飞的需要。只有重视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发展才会实现质的跨跃。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规范(201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陈栋,牛冬梅.关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江苏商论,2005(1)

3.李芸婕.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科学之友(B版),2007(10)

4.钱小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加强措施.河北企业,2010(5)

企业内控制度篇2

摘 要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保证信息质量,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稳定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 现代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

一、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在制度管理思想的启迪下,由企业自己建立的基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程序和方法的总称。现代企业管理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环境,是指企业本身的内部机制和机构设置等,对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一组因素的总称。(2)风险评估,是指企业的管理机构对某项业务进行风险评价,为决策者提供切实可靠的平衡信息,使企业可以远离风险,平稳运行的一系列活动。(3)控制措施,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方法和手段。(4)信息与沟通。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企业虽说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基本业务和内部管理应该说是有章可循,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制度的执行人为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具体执行部门的松与严、繁与简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部门的人员利用职权的便利,在执行过程中实行双重标准,甚至有些制度的执行虎头蛇尾,遇到阻力不是调整策略,寻求适当的方法,而是放松执行力度,使制度形同虚设。又由于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内审机构不健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不能从全局出发,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因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特定职责的效率等方面,发挥不了充分作用,且又没有一个权威机关来适时的检查和监督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只走表面形式,使制度变成纸老虎。

另外企业管理者的内部素质和思想认识也制约着内控制度的实施,造成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一味简化程序,追求集权,导致内部控制弱化,主要现象有:(1)领导者不能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为了追求某种利益找出各种借口绕过制度而我们的监督部门权利弱化,无法实施正常监督,处境尴尬。(2)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认为现行的内部控制是一个障碍时,就随意改变制度,制度成了一言堂,失去民主氛围,使内控制度没有了严肃性。(3)以对现行制度不了解等为借口,恶意违反制度,更使其他人跟风冒进,在制度的掩盖下肆意妄为。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一)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企业首先应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其他所有活动都围绕着企业战略目标开展。内部管理体制的制定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现代企业是一个由多个部门多个管理环节组成的经济组织,相互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要做到权责明确,组织精简,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经营绩效;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使信息在各层次之间快速地流动,提高经营决策和反应效率;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另外,应遵循制衡性原则,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对企业内部机构岗位职责权限合理分工,确保不同岗位和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二)人力资源控制

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并适当关注求职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是否与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要求相适应;其次,应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从正反两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法纪、政纪等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使其自觉遵守和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同时要对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开展持续有效的专业知识教育,以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使各岗位人员均能胜任其承担的工作职责,减少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并使之不断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并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严格的落实考核制度和配套奖惩,以促进员工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部门和个人,应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应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职称聘任挂钩,使奖惩制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大家心服口服,不心存侥幸,真正做到表里如一、不折不扣地执行内控制度,使制度和职工的精神达到和谐统一。

(四)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加强企业内部的上下沟通和内外部沟通,拓宽信息渠道,准确、及时、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各有关层级之间有效传递。准确的信息是企业决策者的耳目,通过对这些相关信息的分析和加工,整理出的决策思想和目标,同样需要通过有效的渠道下发并执行,所以有效的沟通和信息的准确传递是企业内控制度的中枢神经,一定要建立有力的保障保证它的有效执行。

(五)引进外部监督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都是外部监督部门,这些是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监督者和协作者,企业应适当协调,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其次,应注重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应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

(六)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执行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或审计机构,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环境,一切特权思想都要摈弃,在企业的内控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有力有理有节,行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良好氛围。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内审人员的从业资格,拥有与工作相匹配的道德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并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期将内部审计制度执行到位。

参考文献:

[1]王斌.加强企业合同管理的思考.企业管理.2001.9.

企业内控制度篇3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它是通过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乃至每一名员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高效的相互制约的行为规范。

1 企业应科学合理完整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经营管理循环。就制定内控制度而言,我认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经营的设计理念上就应该高度树立制定内控制度的观点和意识,注意从建章建制向整体框架的构建与认真实施转变,做事应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积极主动、科学严谨的制定有序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就越重要。企业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在每项业务和环节上都必须按内控制度办事,使企业的内控制度真正起到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发现和纠正弊端和错误,确保企业的经营运作有序、科学、高效。企业可采用业务循环法,将企业整个交易循环事项的过程,划分为销售和收入的循环、采购和付款的循环、生产过程的循环、筹资和投资的循环、货币资金的循环五个关键性环节,并据此制定各环节的科学、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2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1 人员素质的控制

主要包括对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控制。人是内控制度的主体,首先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否则制定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内控制度就成为一句空话。而制定了内控制度就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员工来执行,如果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控制措施就会失效。所以企业应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招聘不同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竞聘上岗,科学合理地安排,使每个职员所担任的职务与其所具备的素质、能力相称,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所担任的工作做到最好。内部控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因此就高层管理者的控制而言,首先是其应德才兼备,并深知明确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是最大限度强调高级管理层的控制责任,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是要设计和协调好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加强内部的民主监督机制和控制检查制度,防止经营者侵犯国家利益、或非法牟取私利。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就会计工作人员素质的控制而言,首先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思想道德的修养,使其做到遵守国家、企业、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其次应建立岗前培训,定期不定期的业务再教育,确保会计人员政治上过硬,业务上精通,确保会计工作正确规范严谨,并能适应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科学严谨的内控制度才得以有效实施,保证企业的经营有序科学高效,企业才能在日益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壮大。

2.2 组织控制

首先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即经营业务的授权者与执行者要分离,执行者与记录者、监督者要分离。要注重把握①在决策层内部要有明确的透明度、合理的权利分割与牵制。特别应充分发挥董事会必要的集中决策,集体领导,形成即相互支持与协助,又相应提醒与制约的优势,落实监事会与职工代表大会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②决策过程中应有的科学程序以及决策与管理体系中应有的结构层次。对企业的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由于它们涉及的资金或资产数额很大,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影响重大,有时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为了防止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就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来把关。其次,对外投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以及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如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担保抵押、财务承诺、关联交易等)的决策一旦作出,其执行过程也必须由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相互监督和制约。就会计工作而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应分离、相互制约。实践证明,为了使内部控制行之有效,三项职务必须分离,资产保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经营责任与会计责任相分离,授权与执行、保管、审查、记录相分离。

 

2.3 业务程序及信息质量的控制

企业为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科学高效有序的运行,就必须科学合理的规定内部业务程序。控制的要求是,按组织控制的要求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工,授予各机构及各层次管理人员相应的审批权,强调任何机构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得行使审批权,也不得越权审批,对已经发生的业务必须按照会计控制的要求及时、正确、全面的反映和记录,并复核记录内容,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及时完整。会计信息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建立和和健全会计信息系统,是完善会计制度设计、信息质量控制的主要方面。企业必须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及有关法规,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会计科目表,建立严格的原始记录和凭证连续编号制度,建立定期盘点制度、对账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建立定期的会计分析制度。只有科学的经营运作,高质量的信息反馈,企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及时改进控制,及时提出新的更科学的决策。

2.4 资产保护控制

内部控制的各种控制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的作用,对不同类型的资产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2.4.1 货币资金的控制。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大多数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都与货币资金有关,因此加强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才能确保经营活动合法而有效。货币资金应实行集中管理模式,建立货币资金预算审核制度,实行钱账分管,相关岗位及相关人员应相互分离和制约,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按照申请、审批、复核、核准支付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的收入应及时上缴财务部门。

2.4.2 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控制。首先要加强实物资产的数量控制,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核对,确保账实相符。对主要资产企业应通过保险来保护资产的安全。其次要加强实物价值的控制,定期对实物质量、市场价值进行检查,实事求是提取跌价和减值准备,。对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的投资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分析,并进行风险效益的计算,确保投资的价值。在建造过程中要加强监督、严格管理,完工后及时组织竣工验收,确保资产完整入账。

2.4.3 债权性资产的控制建立应收账款回笼和催收责任制,通过对企业应收账款科目同客户应付账款科目相核对,发现差错及时纠正,对账期超过信用期的应及时反映,列入重点管理,加强催收,防止应收账款失去诉讼时效,对账龄进行分析,对可能造成的呆账或坏账及时处理,以免失去受偿机会。定期对债务人资信进行评估,并根据企业特点和情况计提坏账准备金。

2.4.4 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预算是以数量、金额来体现预算内企业工作方针和经营决策的综合经营计划。预算控制的基本要求是编制的预算必须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使得预算更加切实可行,应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2.5 内部审计控制制度

企业内控制度篇4

关键字:内部控制;不相容职位;职权和控制程序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1.实现经营者制定的目标。经营者对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使人才及所拥的知识信息用到单位上,合理有效地对财产和资源进行管理 。

2.服从政策、程序、法律法规。内部制度的建立为更好地实现经营者的经营目标,所建制度要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充许的范围内组织实施。

3.经济有效地利用组织资源。企业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取决于能否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制定和设计内部控制,保证以低成本获取高质量的资源。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1.有利于企业管理结构、财务结构制度的强化

通过对企业各个流程所设定的规范,可以合理地分配企业的资源,同时精简部门结构,做到各尽其职,有效地控制企业成本,在强化内部结构的同时,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2.有利于保障单位资产及资金的安全

通过加强实施内部制度有利于对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管理,为资产快速周转提供安全保障,避免企业不合理估计造成各项资产损失。

3.有利于保障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真实,降低了企业风险

管理层应全面及时地了解本单位的经营及业务信息,以便对经营管理活动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而经营及业务信息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及时性,减少错误判断对单位利益的影响。

二、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内控制度的建立关键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在职权范围内交叉制约,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防止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及舞弊行为。

(一)货币资金管理

不相容岗位: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职权和控制程序:出纳人员的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需日结日清,必要时应于当日结束后编制当天的资金报表,供管理层做出合理的资金安排。

(二)往来账项管理

往来账项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反映,主要包括应收、应付账款,预收、预付账款,其他应收、应付账款,以及在应收账款中涉及的坏账准备。

职权和控制程序:企业应设立专门处理往来账项的财务人员,对实现的收入及时入账,不得设账外账,不得坐支现金;对各类付款往来应建立付款审批制度,由业务人员直接提出申请,经相关部门核对,报负责人审批后再由财务部门进行付款处理;企业应建立定期对账制度,按季与往来单位核对,如果有不符账项应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在对账过程中发现的可能成为坏帐的应收款项应建立坏帐管理制度,及时向财务主管报告,由经办部门书面说明原因,按程序进行审批,经批准后做坏帐处理。

(三)成本费用核算管理

成本费用核算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1.工资费用控制。控制工资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关。

2.经营费用控制。包括折旧费、修理费、广告费等,虽然在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大,不引人注意,但浪费现象很普遍,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3.企业管理费控制。企业管理费指为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开支项目非常多,是成本控制中的主要内容。

(四)存货管理

存货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物料等。

1.验收环节内部控制。与存货验收相关的目标是所有收到的货物都已得到记录。单位应当设置独立的部门负责验收货物,该部门具有验收存货实物、确定存货数量、编制验收单、将验收单传送至会计部门以及运送货物至仓库等一系列职能。

2.仓储环节的内部控制。与仓储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是确保与存货实物的接触必须得到管理层的指示和批准。单位应当采取实物控制措施,使用适当的存储设施,以使存货免受意外损毁、盗窃或破坏。

3.存货数量的盘存制度。存货数量的盘存制度一般分为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盘存制度不同,对存货数量的控制程度的影响也不同。

(五)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职权和控制程序:企业应设置固定资产实物台帐,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分类编号;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落实到使用人。财务部还要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及明细分类账;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并且会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每季进行一次盘点,做到帐实相符,保持帐、物、卡一致。

三、业务部门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采购环节管理

物资采购环节是企业内控制度的重点,采购材料的价格、质量、数量均影响着单位的成本及资金走向,企业要实现经营目标,有效的采购控制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采购原则与审批环节。各部门及项目部根据所需物资或固定资产,首先提出申请采购,列出所需数量及物资明细表报采购部,采购部核实仓储库确认为必需采购物资,然后编制采购计划,经财务管理部门审核后报采购主管领导审批。采购计划明确采购渠道、资金支付方式、供应商等内容。

2.比质比价环节。严把进货渠道关,在比质、比价、比信誉、比售后服务的基础上进行定点采购。采购部要广泛收集所采物资的市场信息,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对于大宗、批量、金额大的物资及大型设备的采购,采购部应据采购方案采取供应商投标、竞争性谈判来确定最终供应商,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供应商一经确定,使用部门要及时掌握其质量、性能、价格、信誉、售后服务等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理。

3.采购过程管理环节。采购部门对每次招标文件及招标单位的资料应进行整理归档,凡参与招标的人员对招标事宜进行保密,不得对外进行泄露,不得做出有损单位利益的行为。为有效保证单位的合法利益,必须签订规范化合同,降低合同签订风险。对供应商的资质信用要建立诚信档案体系,降低履约风险。提高企业审批效率,可通过合同会签管理,对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来提高管理层的决策能力。

4.物资出入库环节。材料设备科负责验收、管理、调拨所购物资。货物入库必须严格验收,根据购买的数量及规格,检查货物的质量,符合验收方可入库,分类码放整齐,存放合理,保证物资的完好无损,及时办理入库手续,登记有关账册。发货要按本单位的规章办事,领货手续不全不能发货,如遇到特殊原因发货需经主管领导审批同意后方可发货。对经常货物要保持适度库存,以免影响生产,但库存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资金积压。

5.采购付款环节。采购部将采购合同、发票及入库单据交给财务主管审核,财会部对上报单据进行账务处理,支付采购款时由采购部门向财务部出具手续齐全的申请,财务部根据资金情况做出合理安排支付采购款。

(二)销售环节管理

1.不相容职务:销售合同签订、客户信用评估以及售后服务进行分割,客户服务由质量管理部负责,信用评估则由财务部信用管理人员负责。

2.合同签订与管理环节。合同签订由业务部业务人员与客户谈判,在签订合同前,首先经过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调查和风险评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对赊销的信用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大量的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应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其职责是对销售部门提出的赊销额度进行审核,对客户的资信情况和过去付款情况拒绝或批准销售,最后报企业负责领导批准。

3.产品出库环节。销售人员填写销售预定清单交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再由仓库部门根据清单上的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填写出库单一式三联分别交财务部做账、管部存档、销售人员留存。

4.售后。企业应设置产品销售后的三包政策。为企业能在市场立足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对售出的产品严格把关,一旦有退货发生,质检部门要对其进行质量鉴定,并在最短时间内出具鉴定报告,属于理赔范围的,销售部门方可执行退赔手续,杜绝拖拉行为,影响企业形象及市场声誉。

5.货款回笼及对账环节。财会部门应依据销售合同、出库单、发票实际收到的款项确认当期收入。对于赊销的产品,销售人员根据合同涉及的付款期限催收,遇到退货情况,由仓管部门核实货物确实入库后,财务部根据入库单和退回的发票将货款打回汇入账户。

建立完善、可行性较强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否有效执行非常关键,企业可设置与其无直接利益关系的部门负责采购、销售业务,实现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的监督。

四、结论

建立建全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融合进去,加强员工的培训及后续教育,提升企业文化及团队的整体素质,通过企业内控制度,使职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限分配,正确行使职权、对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倡导诚实守信、开拓创新,从而养成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习惯,从而使企业的所需资料更具准确性、可靠性。认真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资产的整合、利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茂松,李彬.关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6—2007)[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

4.方红星.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J].会计研究,2008(7).

5.王正伟.论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审计研究,2001(4).

6.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

7.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

8.徐玉德.论内部控制构建[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8(12).

9.孙海燕.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发展及其对内部控制实践的完善[J].会计之友,2008(12).

10.林德俊,曾立.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几个问题[J].财务与会计,2007(3).

企业内控制度篇5

2001年以来美国连续曝光的安然、世通等巨型公司会计丑闻案,国内银广夏虚构7.45亿利润案,深圳东部开发集团公司在短短几年国有资产被“蛀虫”蛀空案,从这些案件中不难发现:内部控制弱化和缺乏是犯罪行为能够得逞的关键条件。“亚细亚”神话的终结、“三株”帝国的砰然倒地、“巨人集团”的衰败,究其原因,内部控制的失灵和残缺是人们痛定思痛后得出的结论。因此,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健全已经刻不容缓。

1992年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就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影响,透过企业之内的人所做的行为及所说的话而完成。只有人才可能制定企业的目标,并设置控制的机制。反过来,内部控制影响着人的行动。罗伯特・西蒙斯把“内部控制”视作战略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并专门介绍了传统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些假设条件,其中就提到每个人都有固有的道德缺陷,所以有必要使用内部控制以确保资产的安全和信息的可靠。人都具有“经济人”的属性,都有“利益最大化”、“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等几个方面的本质属性,每个人都知道怎样做会更好,但却不能完全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内部控制失效、财务舞弊案一再发生。

杨雄胜(2006)提出,必须把基于权力控制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基于信息观的内部控制,以培养员工忠诚为现代内部控制的工作出发点,利用团队示范作用促进员工行为优化,以企业内开放式信息沟通协调员工行为。这为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点:能不能从关注“人”的角度来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根据“自我实现人”假设,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但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并不冲突,适当的调节能够使二者达到一致。因此,在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满足其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会使“人”获得长足和持久的工作动力,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达到组织管理的最终目标。

笔者充分考虑“人”在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中的作用,从另一视角――“人力资源五力模型”,借助模型的五种力来诠释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二、“人力资源五力模型”的引入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实施一切均依靠“人”,换言之,“人”是健全改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源泉。如何使人成为质优的因素,关键就在于人的管理。在此,笔者引入了人力资源的理念,借助“人力资源五力模型”来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使“人”成为资源,这也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与“人力资源五力模型”的统一点。再科学优良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如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和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也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的人员进行串通或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规避等,使得无论内部控制如何设计和执行,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所有这一切足见“人”的作用。要想解决“人”的问题,就在于“人”的管理,使“人”更有力量,这时就需要借助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并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推动和完成的,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可以说,每位员工都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因素,都是实施的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因此,必须使人成为资源,成为内部控制实施的能动元素。但对企业来说,只有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资源。使员工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资源必须使员工更有力量;使员工更有力量又需要以外力打造内力。2005年,新华信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倪龙腾先生在管理的本质在于管人的意识基础上,全面阐述了“人力资源五力模型”,旨在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现代人力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五力模型”主要分为外力和内力两部分。企业可以施加的外力有四种:(1)推力:即推动和激励员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持续努力地工作;(2)拉力:也就是牵拉力,引导员工有方向、有目标地努力工作、提升能力;(3)控制力,就是监督和检查员工努力的程度、工作的效果,约束员工前进的路径,修正员工前进的方向;(4)压力:就是施压和鞭策员工,淘汰工作成绩不佳、难以提高能力或主观上工作不努力的员工。企业追求的是利润,需要的是自觉努力的员工,但并不能全靠自觉去管理。对于企业各级管理者来说,主要任务就是创建员工发挥才能的组织环境,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以及通过外力来打造员工的内力,促使员工更有竞争力,企业更有竞争力。“人力资源五力模型”就是通过四种外力来加强内力的作用,从而外力和内力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从“人力资源五力模型”角度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笔者将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五要素分别对应“人力资源五力模型”的五力,从人力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从而加强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理解,为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思考。

第一,外力打造内力。

(1)控制力――控制活动。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说,控制力就是检查员工努力的程度、工作的效果,约束前进的路径,修正员工前进的方向:控制活动是为了确保管理指令能够得以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和程序。二者的交叉点就在于“控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明确职责划分。管理学家麦克考勒把“恰当地划分每个人的职责范围”作为管理中首要的原则;“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科层制”则严格地把职责与权限等级化,规定每个人都只能在权责范围内行事。职责划分主要是为了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问题。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的职务。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主要有: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职务、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审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这些职务应由不同的人员来担任,目的在于减少串通舞弊的可能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单位在建立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先要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不相容,然后要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其次,规范授权批准。授权是员工参与管理的最高形式,交易的发生必须经过适当的授权,不允许有未经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的交易。这样就明确了管理当局及各阶层管理人员、员工的职责与权限,如果出现没有授权的经营活动,当事人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为了激发全体员工的责任感。

再次,准确业务记录。业务记录在企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业务记录是企业为反映和控制各项生产经营业务,以文字形式对业务活动的发生、进展和结束等全过程所进行的记载,其功能是传递有效信息。准确的业务记录是管理的重要保证和确保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业务记录系统应从5个方面把握:预先连续编

号;与交易同步编制;信息简明易懂;备份数合理;结构设计完整。

最后,加强有关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调了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和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等控制措施,从一定程度上要求单位集思广益,尤其尊重会计人员的意见,依据会计法、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稽核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其能充分发挥各自专长,达到有效的控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互监督和制约的作用。

(2)拉力――信息与沟通。拉力的实施主要靠的是牵引机制的运行,而信息和沟通要素为内部控制其他4个要素的分界线,也是将其它4个要素联系起来的桥梁。信息与沟通是拉力的表现形式,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牵引机制。

每个企业都需要获得内部或外部事件或活动的相关信息,因为管理层决策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必要的信息,同时,管理层必须识别信息的相关性并以一定的形式和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员工。组织的所有层次都需要信息。公司所用的信息系统包括会计系统、生产系统、预算信息、人事系统、系统软件等。系统所产生的信息的质量将影响管理层在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及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中做出理性决策的能力。而管理层对构建必要信息系统的支持应该得到人力和财力两方面资源的保证。

沟通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可以使组织内信息上传下达,横向传递。所有员工只有从高级管理层得到明确的信息,才会认真对待其控制责任。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各自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角色定位、个人的工作与其他人员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向高级管理层报告重要的信息等。在控制主体中,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是最好的内部控制执行者。会计人员应多和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进行沟通,做到信息对称,清楚了解各项业务的流程与操作,便于相关信息的处理及把握;同时,不管是公司管理层、内部审计人员、财务人员还是公司职员,都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负有责任,应对发现的错误或虚假的会计信息及时向公司领导层反映,使其能及时纠正,避免出现严重的过失。管理当局应尊重和关怀员工,尤其是会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应慎重考虑,时刻了解各项工作的运作。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加强主人翁意识。

(3)推力――风险评估。一项好的措施,也会因实施的不当而给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执行过程中,必须谨慎分析实施所带来的各种风险,这就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与此同时,为了激励员工对内部控制执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应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因此,从一定程度来说,良好的风险评估机制能避免公司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扮演着企业发展推力的角色。

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企业应结合内外部风险因素,关注企业风险,并与具体事项或业务相联系,采取风险回避、风险承担、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等风险应对策略。尤其对财务报表可能出现的各种舞弊行为应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发现,实行多级复核,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于像财务报表舞弊、支票舞弊、存货舞弊:医疗保险权要求权舞弊等多种形式的组织舞弊,必须格外留意,重点防范。与此同时,微弱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被认为是舞弊发生的两个最普遍的条件,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层的素质必须进一步提高。建议舞弊预防与发现战略应被复核,建议持续改进内部控制,通过设定“高层基调”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的聚焦点,给舞弊预防和发现提供培训课程,建立公司行为准则,对新雇员执行参考性检查和对雇员提供伦理培训。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内部控制执行较好的部门,达到预定效果或是能根据本部门自身特点适当变通建立了更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都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没有达到预定效果的或无视内部控制的部门,则应当给予适当的惩罚,以此来提高大家对内部控制的重视,这就是人力管理中的奖励激励。此外,也可考虑采用适当的考评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榜样激励等。激励机制的方式和程度直接影响内力的形成。

(4)压力――监督。SOX法案的出台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要求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鉴于此,内部控制监管委员会一方面应正确看待外界压力,建立畅通的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渠道,以鼓励员工发现和报告内部控制的缺陷,将适当的压力转化为增强成员间相互价值观念的力量,从而提高整体的内力;另一方面,根据需要组织例外评估以直接监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这些都是为了便于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并及时修改和完善。内部控制因企业业务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没有永远有效的内部控制,因此,应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适时调整不再适用的控制环节。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促进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又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此外,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美国著名内部控制专家迈克尔・海墨教授曾说过,内审机构应将自己视为公司的资源,在帮助管理当局更有效地达到如期控制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应充分保持其独立性。内部审计应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直接向公司最高领导层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发挥最大的效用。给予内部审计适当的权力,这也是为了让内部审计人员在自我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二,内力――控制环境。

在内部控制系统的五要素中,控制环境是基础。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文・A・阿伦斯、詹姆斯・K・洛布贝克合著的《审计学――整合方法研究》中指出,控制环境是其它四个要素的保护伞,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其它四个要素无论质量如何,都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因此,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环境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基调,影响着整个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控制意识,是其它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影响着企业程序运用的一致性以及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运用的总体效果。内力是指员工自身具备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和内驱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与基础。外力的实施最终也是为了加强内力。因此,“基石”的作用将控制环境与内力联系起来。

(1)注重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是充分地公允披露、防止敌意隐藏不利消息或进行盈余操纵的保证。但即使设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也会因执行者的能力不足或道德败坏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管理当局本身就缺乏诚实,那么就会对整个公司的道德观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管理当局的素质是内部控制实施的保证。事实上,如果从信息失真的动因来看,关键往往不在于会计人员本身舞弊,而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从自身报酬、聘任等角度出发,有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财务操纵、欺诈的动机。由于制度的原因,会计人员往往受制于管理人员,不得不屈从于管理当局,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管理当局是企业的标杆,其素质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他人员的做法和态度,也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论其他控制要素是否存在,管理部门缺乏诚实性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2)发挥领导层的核心作用。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支持有助于预防虚报、漏报错误的发生。因为领导层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如果领导层对内部控制重视,企业内的其他人员就会受到感染,员工就会认真履行其职责,遵守既定的控制制度。反之,如果领导层并不关心内部控制,不给予有效的支持,那么员工就不会认真地执行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事实上,许多企业之所以管理混乱,就是因为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不重视,甚至自己随意破坏有关的内部控制。因此,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决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领导层的表率作用,有力地带动员工。

(3)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是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明确各自职责,形成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一旦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任何人都必须服从;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是有利于企业受托者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也能促使公司治理优化。

企业内控制度篇6

【关键词】企业;内控制度;意义;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企业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企业要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增强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

二、有效建立企业内控制度的必要性

1、有效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需要

2008 年 5 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本规范》出台以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以及大中型国有企业先后建立的内控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本规范》的实施是在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企业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制度,它的出台不仅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而且也为企业建立内控制度提供了参考依据,使内控的行为得到了规范。有效的内控制度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防范和应对风险等意义重大。

2、企业有效建立内控制度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增加。外部环境企业难以左右,只有加强内部管理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控制度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很有必要。有效的内控制度是业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其重要性与企业的规模大小成正比,企业是否有效建立内控制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甚至经营成败。

3、有效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是规范员工行为、预防舞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内在要求

内控中的人力资源控制规定在企业聘用员工时不仅要考虑专业胜任能力,而且还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内控中还规定了企业应当建立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以及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等,这些都能够有效的预防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辅以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监督执行,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内控制度积极倡导企业应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进而维护企业整体利益。

4、建立有效的企业内控制度制度是企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

企业想要实现长远健康发展,首先就要有发展战略。也就是企业应当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及竞争对手状况、可利用资源水平和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影响因素,制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是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发展战略可以为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发展战略是企业执行层行动的指南,发展战略为内部控制设定了最高目标。因此,有效建立内控制度,是企业实现健康、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目前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内控制度是企业管理的支架, 没有有效的内控制度, 企业的管理就无从谈起。目前, 企业内控制度不能有效执行的现象比较普遍, 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 执行不得力。主要表现为: 有章不循, 将制度“挂在墙上”, 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 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企业涉及财会违法违纪案件不断上升, 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有关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收受贿赂、贪污、挪用或非法侵占企业资金等。

3、企业费用收支失控, 部分费用的使用范围无明确规定, 更无约束监督机制, 使得挥霍浪费现象严重; 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 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4、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 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 资产、债务不实等等。

四、企业内控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企业内控制度存在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说来, 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如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中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检查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

2、考核企业干部政绩、业绩的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对企业干部政绩、业绩的考核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 缺乏对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察。有些企业领导为在任期内出“成绩”, 便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 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手段来“实现”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指标。

3、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近几年来, 会计队伍迅速扩大,但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 有些培训流于形式, 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这突出表现在: 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 仍然呆在会计岗位上,这些人只凭长官意志办事, 对会计法律、准则、制度懂得不多, 但却没有不敢造的报表, 没有不敢花的钱; 还有部分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 为了个人利益, 顺从、讨好领导, 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财务报表被歪曲等。

4、内部监督乏力。一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仍没有建立内部监察审计机构, 二是一些领导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重视和支持不够。

五、落实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议

1、加强领导对内控制度的重视与认识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推动内控制度的重要力量,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以及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要有所重视。强化企业领导对内控制度的重视和认识,需要有效的实行内部监督体系,消除内控制度虚位搁置的现象。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要受内控制度的制约,千万不可凌驾于制度之上。同时,企业要发挥企业审核机构的作用,对企业的内控制度的实施和执行进行严格的监督,这也是内控制度运行的一个有效举措。

2、企业内控制度要具备灵活性

企业内控制度的灵活性要求企业在实行内控过程中,对不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对策,不断进行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障企业内控制度的正常运行工作。同时,对企业出现的内外部环境的改变,为适应企业的业务调整和管理要求,则内部控制制度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修改,使其能适应发展现状。

3、加强对内控制度的评审

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 执行中有何成效, 出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 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

4、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求, 是内部控制制度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要使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 主要取决于两点: 一是会计信息是否决定着企业的决策; 二是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取信于社会。这两点目前许多企业都未做到。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像是领导对财经纪律了解不深所造成的, 实际上是许多领导明知故犯。因此, 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 贯彻执行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领导人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 企业领导者才会有动力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 经营风险、会计风险产生, 行为主体全是人。因此应加强对“人”的控制。企业领导除以身作则外, 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及时掌握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违法违纪, 必然有其动机, 因此企业领导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着重了解他们是否有、炒股、经商、与社会劣迹人员往来和追求超常消费等情况, 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二要加强对纪检、审计人员的素质培训。内控评审工作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内容复杂的全新工作, 是对管理者的再管理、对监督者的再监督, 必须要有高素质、复合型的评审人员来完成。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 加大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纪检、审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通过以会代训, 每次评审前组织评审组人员学习有关政策、法规, 明确评价标准、政策依据, 掌握评审方法、重点以及具体要求和做法, 确保评审工作顺利进行。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要综合各方因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并不断完善,才能避免内控制度流于形式,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桂玲.关于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企业管理,2012

企业内控制度篇7

关键词:企业 内控 制度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企业内部人、财、物和事态的变化的有效控制,从而达到科学规范的内控、外监和督查与指导的目的。企业内部控制,是当前企业发展的主要管理方式与渠道,应引起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含义与作用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含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使企业经济活动的操作处理方法制度化、规范化而制定的一系列要求员工遵照执行的相关规章制度。它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管理控制制度除组织机构的设置外。还应包括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和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其主要的作用是对人的能级管理、对财的有效监管、对物的高效利用、对事的科学管控以及对信息系统的准确把握。

1、对人的能级管理。主要是通过内部控制,对高层的团结与凝聚,对中层的作用与效能,对普通员工的有效管理,从而达到最佳的凝聚状态,使高、中、低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能力、勇气和智慧的综合作用,达到最佳的管理组合。

2、对财的有效监管。从大的方面来说,财经管理主要就是收支两条线。在收方面,主要来自生产经营的市场份额,来自高层科学的决策,来自业务人员的业务辐射,牢牢把握这几个环节,财经的收就能防止“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在支方面,主要分为人力资源的消耗、购买和加工生产原材料以及交通、工薪、保险等保障性支出。这样就要切实把握住财务总监、会计、出纳、采购等可控制人员和环节。

3、对物的高效利用。充分利用好物质的资本功能,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人为本”,人是使用、利用和消耗物质的决定因素。要切实通过教育、引导、奖励、激励、惩戒等手段,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家庭观念,让员工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家庭意识和成果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有效利用各种物质,达到最佳效能。

4、对事的科学管控。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事主要分为管理层级的事、对外交流的事、内部协调的事、财物管控的事。如何让这些事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规范有条不紊的进行,就要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多征求大家的意见,尽可能做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

5、对信息系统的准确把握。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转,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没有高效的信息,就没有高效的管理与经营。任何一个企业,无论是对管理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分布信息、人员构成信息、智慧发挥信息,还是对一些经过加工信息的把握,如果不重视或把握不准这些信息,就很可能成为“井底之企”,虽然暂时发展,却不会有长远发展。因此说,企业内控,收集、分析、整合和科学把握信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与方法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从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现状来看,企业内部控制内容具体包括五项:

1、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审计制度、企业文化等。

2、可预测风险评估。可预测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有效的控制活动。有效的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

内部控制的方法包括组织控制、经营控制、人事控制、检查控制和设施设备控制。它涉及企业的购货循环、销售循环、薪资循环。理财循环(包含投融资决策),这五大循环涉及企业的各个领域和各类交易。管理人员要对内部控制须持有肯定态度,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最高管理人员应该认真组织与领导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工作,并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控制制度的规定,采用相应的管理政策与措施以保证制度的切实可行。同时,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作出正确评价,也需要依赖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否则,审计风险将难以控制。因此,审计与内部控制联系日趋紧密。

三、企业内部控制应坚持的原则与方向

(一)坚持以人为本、高效清廉的政策规章

据一项企业管理调查发现,内部控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透过企业内人的行为来完成。人是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现代企业应该以人为本,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首先,加强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其次,管理者要严把用人关,对重要岗位的人员配置应该全面考察其德、能、才、绩等综合素质,管理者要多层次、多方位地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使其遵纪守法、精通业务。再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敬业爱岗的精神,教育员工自觉遵守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以自我控制为主,自检自律为主要手段的内部控制的机制。第四,对有些岗位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轮换制度,以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第五,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强化责任意识。每一个企业均有其特定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员工所体现出的企业文化,往往泾渭分明。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方方面面,一旦得到员工认可,就会在其长期行为中予以体现,变他律为自律,形成自我约束行为,制度执行中的违规行为将在一定程度减少。

(二)建立纵横有序、上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要建立规范严谨的制度,强化执行的监督力度,并在事后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似乎内部控制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但是,如果没有正式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仍然不会乐观。由于信息不对称,制度的制定部门无法及时获知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审核部门亦缺乏正式的信息反馈渠道将实施结果传递给负责奖惩的部门,内部控制实施的上下游环节的衔接之间有一定的壁垒。如果通过非正式的、私下的渠道传播信息,则信息的真实性将难以保证。即使该企业存在完善的问责机制,由于机制的严肃性,若没有可靠的信息来源,将不能转移实施。因此,企业内部需要建立纵横有序、上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尽量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的障碍,避免信息失真,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效率。

(三)完善爱企如家、履岗尽责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有效的监督检查,可以帮助有关部门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完善内部政策或执行政策的程序,促进单位内部多项政策程序更为有效地得到遵循,从而促进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为确保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执行,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赋予他们一定的独立权限,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

(四)更加明确严肃认真、奖惩分明的内部控制法律责任

目前,法律对有关内部控制的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缺乏有力的惩罚措施,往往导致内部控制松散,内部控制报告失实。企业法人和高层管理人员、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报告所负职责应当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在明确各自责任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惩办恶性造假现象。

(五)加强科学规范、操作方便的内部绩效考核评估管理

无论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坚持用“成绩”和“绩效”说话。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其分工的事项和人员,主要考核其阶段和年度完成目标、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整体合力呈现、取得成果比较等因素。对于中层管理人员,主要考核其责任心、群众基础、民主意识以及大局观念。对于普通员工,主要考核其主人翁意识、个人完成目标和任务以及在本职岗位上的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吴水澎,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8(9)

[2]李榕芳.加强内部控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翟新生.COSO报告与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结构的思考[J].经济经纬,2008(3)

[4]季传先.浅谈内部控制的环境[J].财会通讯,2009(5)

企业内控制度篇8

【关键词】企业; 内控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责权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它是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加强内部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关键。

一、内控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合规原则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务实合法、积极灵活地制定本企业的内控制度。

(二)相互牵制原则

在设置岗位时必须考虑到授权岗位和执行岗位的分离、执行岗位和审核岗位的分离、保管岗位和记账岗位的分离等,通过不相容职责的划分,使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

(三)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要合理地测算出控制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内控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即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这就要求内控在全面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控制,同时要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到高效率运作,低成本支出,使企业在各个方面都能良性发展,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协调配合原则

在内部控制中相互牵制是基础,协调配合是升华,协调配合原则要求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相互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为此,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保证经营管理活动连续、有效地进行。

(五)整体结构原则

各个控制点设立要齐全,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控制之下,点点相连、环环相扣、不能脱节。同时建立必要的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和监督机制,随时适应新情况,适时调整不适合的控制点,以保证整个内控体系的控制点连成一片,使各部门具体控制的分目标与企业整体控制的总目标相一致。

二、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组织机构内控制度

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为了便于内控作用的发挥,横向控制上,要求来自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协调运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证明;纵向控制上,需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二)货币资金内控制度

企业的货币资金要按现金管理办法,建立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包括现金定额制度、现金管理牵制制度、大额现金支付管理制度、现金支付审核制度。建立主管领导定期查库制度、银行对账制度,并明确货币资金收支的审批权限。

(三) 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一是严格预算的编制与审查,使企业财务预算更具科学性;二是严格预算的执行,这是财务预算的重要环节;三是做好财务预算的调整,这是保证财务预算执行的重要措施;四是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要定期加强财务预算的检查与监督。

(四)成本费用内控制度

一是对企业内部费用制定相应的定额,加强费用定额的管理;二是对费用支付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并按预算拨付各项费用支出;三是建立费用支付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对费用支出要按审批权限和程序,由审批人审批并按审批程序办理支出。

(五)对外投资内控制度

一是实施对外投资项目,必须经单位负责人批准,由被授权的单位或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二是单位应当加强对投资收益的管理和控制,严禁设置账外账,并定期和不定期地与被投资单位核对有关投资账目,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完整;三是投资资产如由本单位自行保管,必须执行严格的联合控制制度,即至少要由两名以上人员共同控制。

(六)债权债务内控制度

一是建立各项应收款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对外发生应收款。建立应收款管理新机制,即实行销售人员风险抵押金制、以回收款为主的销售激励机制以及应收款损失赔偿制度;二是建立应付款内部控制制度,发生应付款要讲效益,要有投资回报,同时建立逐级审批制。

(七)财产物资内控制度

一是要建立对外采购审批和审核的程序,会计人员在采购结算之前,要对采购合同及原始凭证进行认真审查核对;二是建立财产物资保管责任制;三是定期或不定期抓好财产清查,保证财产物资账实相符。

(八)电子信息管理制度

一是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电子信息化,尽可能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变人工管理、人工控制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控制;二是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既要加强对系统开发、维护人员的控制,还要加强对数据和文字输入、输出、保存等有关人员的控制,保障电子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

(九)风险防范制度

企业在经营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客观上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种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如,为防范合同风险,单位应建立合同起草、审批、签订、履约监督与违约应对控制措施,以及设置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分析和风险报告等措施,全面防范、规避和控制企业所面对的筹资、投资、信用、合同等风险。

(十)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应根据各岗位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相应地赋予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使职、责,权、利相统一,做到控制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以此定奖罚,以增强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监督机制是提高内控效果的保障

(一)重视企业文化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由人来执行的,有了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无相应素质和品行的人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经常进行员工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有共同的意愿、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奋斗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

(二)加强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一个特殊的构成要素,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由于它对企业的管理风格、会计核算、控制程序等方面均熟悉,可以渗透到企业的各方面,使其对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性成为可能。但因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机构,独立性相对较弱,为了全面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还必须借助外部的监督力量,如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审查,逐渐形成一套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的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监督体系,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运营效率。

(三)做好内控评价

企业的内控评价机构首先要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样才能保证在执行评价事务时不受干扰,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开、公平。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重点是测定内部控制各个组成部分是否按规定的控制步骤、方法运行,各控制环节运行与其内容是否相符,特别要对差错、浪费、损失、非授权使用或滥用职权等敏感问题进行评价,找出失控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和补救措施,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使企业的发展能够在不断改进中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

[2] 闫培金,王成.企业财务内控精要[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上一篇:科学实验室范文 下一篇:虚拟实验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