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对外宣传历史悠久,但本文聚焦于本世纪的外宣变革。当然,为准确理解变革,有时也需要考察其历史背景。
国际竞争环境之变化
在乔治·W·布什执政期间,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政策,导致美国的国际形象急剧下滑。“9·11”事件更是当头棒喝,迫使美国人进行战略反省。反省的结果是,美国急需提升说服能力,并需将其与军事力量整合运用。于是,美国战略家提出,国家实力由外交、信息、军事和经济(合称“DIME”)组成。信息被赋予了如此高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
战略界的建议很快获得决策层认可。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强调,冷战“既是军事力量的对抗,也是思想意识的较量”。他进一步阐述:“从长远来看,我们无法通过杀戮或俘虏来夺取胜利。在20世纪,非军事行动——劝说和激励——是赢得意识形态对抗的重要武器。在21世纪同样如此,甚至更为重要。”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上任伊始就强调“软实力”的作用。
白宫、国防部和国务院很快便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一系列相关概念,如“软实力”、“巧实力”、“思想战”、“公共外交”、“战略传播”、“非动力作业”,纷纷出笼或重新获得青睐。2002年上半年,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签署总统令,特别关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国际机构、新闻媒体和盟友的关系。2002年6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提交了“自由促进法案”,意图重振公共外交,遏制反美宣传,培训媒体大使。
2006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打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指出:“长期而言,反恐怖主义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必须取得‘思想战’的胜利。” 2010年5月,美国总统办公室签发的《国家安全战略》列举了国家实力的八大支柱:国防、外交、经济、发展、国土安全、情报、战略传播、美国人民和私营机构。为应对新媒体挑战,美国国务院成立了专门机构,国防部和各军种都颁布了自己的新媒体条令。
美国外宣媒体之架构
目前,美国由政府资助的非军事类国际广播电视全部由广播理事会(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简称“BBG”)管理。广播理事会成立于1990年,最初隶属于美国新闻署(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又译作“美国信息局”)。美国新闻署成立于1953年,其使命是“理解、告知并影响外国公众以推进美国国家利益”。1999年10月1日,美国新闻署被取消,广播理事会成为独立的联邦机构。
广播理事会现在管辖的广播电视网络有五个,无论从创办动机还是现实运作分析,这些都是美国货真价实的外宣媒体。
1.美国之音:简称“VOA”,由战时情报局(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于1942年2月组建,现在它以43种语言,经由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向全球传播。
2.自由电视台(Alhurra)/萨瓦电台(Radio Sawa):隶属于美国“中东广播网”,使用阿拉伯语广播。自由电视台还辟有伊拉克频道。
3.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使用28种语言向21个国家广播,听众横跨11个时区。负责运营面向伊朗的波斯语广播Radio Farda。
4.自由亚洲电台:每天使用9种语言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传输节目。针对中国的内容采用了普通话、粤语、维吾尔语和3种藏语方言。
5.马蒂电(视)台(Radio and TV Martí):隶属于美国“古巴广播办公室”,使用西班牙语,定向向古巴传播。
美国外宣媒体之变革
在美国的外宣媒体中,美国之音是“排头兵”,总被委以重任。每当国际局势剧变,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美国之音的任务常被调整,所采用的语种和节目时间也会相应调整。2001年,美国之音采用了53种语言。美国其他国际广播也紧紧围绕美国国家利益调整。譬如:
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美国大幅削减了国际广播的预算,但针对古巴的马蒂电(视)台例外。与此同时,美国之音增加了不少新语种广播,包括藏语、库尔德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马其顿语、卢旺达-隆迪语。
2002年,“9·11”事件后,美国组建了“中东广播网”,其中萨瓦电台主要服务年轻人,以流行音乐为主,新闻节目为辅。
2005年,美国之音将在华盛顿的夜班编辑办公室迁到香港,改为白班,一为扩大新闻采访范围,二为节约运作成本。不过有分析说,美国之音此举是为加强情报收集能力,方便干预香港事务。①
2010年9月,美国之音开始在苏丹播音,因为美国在苏丹南部的利益显著增加。
当全球信息生态发生变化时,美国的外宣媒体在内容制造和传播方式上也随之调整。例如:
1994年1月31日,美国之音开始网络传播。现在除了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外,美国之音还通过社交媒体与用户交流。
2011年2月,由于中国国内广播听众锐减,美国广播理事会向国会提出,拟于2011年10月起停止美国之音的普通话和粤语广播,但该提案被否决。
2011年,美国国会对美国之音中文部的拨款日趋减少,美国之音的中文节目从2011年5月8日起缩短为每天播音8小时,并停播了部分非新闻类节目。
2011年6月18日,美国之音推出了iPhone中文应用程序,开始通过手机服务中国用户。
2012年6月18日,美国之音推出“VOA卫视”,使用26种语言播出。
针对特别封闭的欧洲国家,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使用SMS短信发送新闻。
2011年6月,广播理事会在拜会时任国务卿希拉里时表示,理事会计划对美国的国际广播进行系统改革,而且已开始实施为期五年的战略计划。理事会称,改革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但是正在实施的改革“将提升广播理事会履行支持国家利益的使命”。希拉里对此予以鼓励。②
美国外宣媒体之管理
美国外宣媒体的主管机构随着政府涉外部门的调整而调整。以美国之音为例,1942年成立之初隶属于战时情报局,1945年划归国务院,1953年后划归新闻署,自1999年10月1日至今,由广播理事会管辖。
1994年4月30日,为强化对外广播,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法案,成立了国际广播局,隶属于新闻署。1999年10月1日,新闻署撤销,国际广播局划归广播理事会管辖。自该日起,广播理事会成为独立的联邦机构。
广播理事会的理事大多是义务的兼职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管理庞大的国际广播网络。广播理事会的理事须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确认。广播理事会有时长达数年人员不足,有时竟连续数年没有主席。
广播理事会成员还被批评不够专业。有论者建议,应剥夺广播理事会的管理权,代之以建议权。2010年4月,参议员汤姆·柯本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广播理事会是联邦政府中最没价值的部门,其成员对媒体和外交政策一无所知。”其他参议员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2004年,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就国际广播了系列评估报告。其中一份报告称:“从组织结构上看,五个网络各自独立已导致诸多弊端:语种上重叠,节目内容重复,新闻采集和支持项目冗余,彼此难以协调。”2011年3月1日,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在听证会上表达了对美国国际广播的强烈担忧。
2012年夏,广播理事会提出将自由亚洲电台、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中东广播网合并(以下简称“三台合一”)。此计划引发了强烈批评和反对。2012年6月7日,众议员Zoe Lofgren致信广播理事会负责人表达关切和反对。民间观察组织和人士也表达了反对意见。
2013年1月23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听证会上说,由于预算削减,广播理事会已无法正常工作。她说,广播理事会现已病入膏肓,急需“帮助、介入和改革”。希拉里说,在国家利益存在的地方,广播和电视依然是很重要的媒体。③2013年1月31日,希拉里在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时称:我们的广播媒体几乎已被放弃,这是个错误。广播理事会理应是现代化、高效率的。
美国外宣媒体之启示
从1942年美国之音开播至今,美国外宣媒体已有70余年的历史了,其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概而言之,美国外宣媒体的主要经验是:
其一,科学制导。美国的外宣媒体注重市场调查和效果评估,其决策的科学性较高。譬如,调查发现,目前中国的短波用户只占中国人口的0.04%,比例较低,于是广播理事会提出停止对华广播。即使在古巴那样难以公开调查的国家,媒体依然通过电话访谈、访问移居美国的古巴人等方式开展调查。
其二,因地制宜。《美国之音宪章》规定,“必须赢得听众的注意和尊重。”美国的外宣媒体在这方面十分灵活。譬如,面对中东的萨瓦电台定位于35岁以下思想活跃、渴求变革的年轻人。广播内容注重趣味性、时效性,以流行音乐主打,而将新闻节目置于次位。再如,美国之音的粤语节目常聚焦广东水污染。
其三,与时俱进。随着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生态的演变,外宣媒体在传播渠道、技术、内容、策略方面都随之进化。美国外宣媒体在新闻采集、编辑、传输方面的设备都是最先进的。美国之音是世界上首家通过网络传播的新闻媒体,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综合型数字音响系统。
其四,全程评估。外宣媒体不仅开展内部评估,“政府问责办公室”、国务院和广播理事会的“总检察长办公室”更肩负监管之责。参众两院的相关议员和委员会也都负有监督义务。
当然,美国外宣媒体也存在诸多问题。美国的国际广播是战时的产物,天生具有宣传的本性。美国之音是由战时情报局创建的,其动机不言自明。《美国1994年国际广播法案》规定,自由亚洲电台的使命是“传播信息与思想、推进美国外交政策之目标”。今天,美国的国际广播是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的作业平台。
1999年,曾供职于克林顿政府的人权专家Catharin Dalpino称,自由亚洲电台是“在浪费钱”。她个人的研究显示,自由亚洲电台严重依赖流亡中的异议人士,内容极不平衡,它的节目不像是报道,而像是民主教材。即使在美国人听来,自由亚洲电台都是在宣传。④外宣媒体都由政府资助,没有市场压力,这损害了其创造力和生命力。
成立于1983年的马蒂电台和成立于1990年的马蒂电视台都是针对古巴的宣传媒体。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指责马蒂电(视)台使用攻击性、煽动性语言和未加证实的消息进行政治宣传,甚至把个人观点当作新闻。⑤还有人指责马蒂电视台违背国际法,未经许可就向主权国家传输广播电视信号,是典型的信息帝国主义行为。
1996年,马蒂电(视)台的演播室从华盛顿迁到了迈阿密。马蒂电台专注于当地突发事件,借助手机把报道传递给古巴博客作者和独立记者。自2004年8月起,马蒂电(视)台开始从飞机上向古巴发送信号,成本很高,但马蒂电视台的收视率仅为1%的三分之一。美国之音为伊朗量身订做了讽刺性电视节目。所以,美国的外宣媒体时常被指责鼓动骚乱。
在信息时代,人们接收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元,鉴别能力已显著提高,而外宣媒体却陷于“思想战”泥潭不能自拔,以拓展国家利益为最高指针,最终难逃被抛弃的命运。美国之音就是明证。二十年多年前,美国之音在中国——尤其是知识分子中——威名赫赫,然而今天,还有多少人会关注它、相信它呢?在很大程度上,使命决定了其命运。我们须引以为戒。
注释:
①《美国之音通宵广播移至香港 加强情报收集能力》,《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4月22日
②“BBG Meets With Secretary Of State Clinton”.SEPTEMBER 13,2012,http://www.bbg.gov/press-release/bbg-meets-with-secretary-of-state-clinton/
③“Clinton: Government Has Left Media Message Void That Jihadists Filled”.Jan 23 2013,http:///policy/clinton-government-has-left-media-message-void-jihadists-filled/141364
④Dick Kirschten.“Broadcast News”. May 1, 1999,http:///magazine/1999/05/broadcast-news/6021/
⑤David Adams. “Time to scrap TV Marti, critics say”. Tampa Bay Times ·.February 16,2009
一、关注度提升:外媒涉华报道显著增多
截至2012年12月28日,2012年度外媒涉华报道为28840条,总量比2011年度有较大提高(2011年度为24486条)。从报道倾向看,总体报道倾向比较客观,事实报道居多,在中共十八大领导人换届之前曾出现了一些臆测性报道。从报道内容来看,除政治经济等报道之外,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报道较之往年有较大幅度提升。2012年度出现的一些关涉文化软实力的报道,往往是国内国外两头开花,如5月美国签证新规驱逐孔子学院中方教师风波、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事件在国内国外同时引发报道热潮,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明证。
报道数量的显著提升,其原因在于:一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已成为西方主要国家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中国报道日益成为常规性报道中的重要领域;二是中国在全球格局中被西方国家视为重要的竞争对手,扼制中国的发展仍然是西方一些国家的出发点,中国的政治经济变动是西方关注的焦点。英国著名期刊《经济学家》于2012年2月开辟“中国专栏”,这是该刊自1942年推出“美国专栏”以来,首次为另一个国家开辟专栏。《经济学家》承认,中国目前已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并在迅速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中国实行的是一套与全球常规不一致的政治体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带给西方世界的体验是既令他们着迷,又令他们焦虑。
二、特殊年度:涉华政治报道抬升
在2012年热度最高的外媒报道主题中,政治主题占据了5614条,占报道总量的19.5%。特别是下半年,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与中日钓鱼岛争议相互叠加,导致涉华政治报道数量有较大增长。国际报道中涉华政治新闻往往负面居多,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曾批评:“某些国外记者对中国的报道是一面之词,扩大缺点,或者报道虚假新闻,误导受众,相信谣传并寻找‘事实’来支撑先入为主的假设。”这种情况在政治报道中出现的频率往往高于其他报道。
政治报道数量攀升的原因,在于本年度各类政治性事件相对密集:一是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共领导人换届备受关注;二是围绕薄熙来事件,外媒报道量很大;三是自美国宣布“重返亚太”战略后,本年度出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领海之争的自热化局势,中、日、菲、美等国媒体相关报道频繁,其他国家媒体也有评论性文章出现。
三、此起彼伏: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与预测报道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逐步上升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已成为欧美债券的主要购买者,是欧美企业和市场的重要支持者,“中国模式”也是西方媒体评说的焦点。2012年度外媒对“中国模式”的报道,由赞叹转向批评,又转向认可,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形势一年来,从发展缓慢到日趋向好的发展趋势。
2012年度外媒涉华经济报道的主题集中于三个:一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上一季度中国经济重要数据及GDP增长率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迹象及评价,每次国家统计局的信息都会引发世界市场的强烈反应,中国能否在投资性增长减速之后实现软着陆,是外媒关注的焦点;二是中国央行宣布降息并放宽利率管制,这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步伐,是政策层面利率自由化的开端,中国金融市场的波动直接带动全球金融市场的积极反应;三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中兴华为在海外发展受阻)。这三大主题紧密交织,“中国经济崩溃论”与“中国模式”成功论此起彼伏。
四、高强度爆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争议报道
近三年来,中国偶有与印度、越南、菲律宾、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摩擦,2012年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刺激下,这种摩擦呈现高强度爆发的态势,出现迫临军事冲突边缘的风险。
中菲4月10同开始在南海黄岩岛海域发生对峙,之后美菲、美日韩、中俄纷纷联合军演,南海局势紧张;4月16号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公开声称将购买钓鱼岛以守卫日本领土,9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由政府“购买”钓鱼岛、北小岛和南小岛,将这三个岛“收归国有”,冲突激化引发中国国内反日游行。期间,中国强烈反对印度国防部长前往中印争议地区藏南、6月21日越南国会通过《越南海洋法》,声称对有争议的并且矿产资源丰富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中国周边摩擦的背后是美国为解决国内经济困局,“东移”亚太市场,美国试图通过编制防范与孤立中国的亚太网络,维护它在亚太的主导权。同时,中国的崛起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冲击渡”效应,致使周边一些国家对华疑惧上升,防范加强,既有争端更趋尖锐。在涉及国家主权的争端中,媒体亦是大国角力的主战场之一,中国周边各国往往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引导舆论争取世界支持,话语权与政治军事主控权同样重要。
五、增势迅猛:中国文化软实力相关报道
2011年度关于文化主题的报道有4657条,2012年度文化主题的报道有6241条(截至2012年12月28日),同比上涨34%。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2012年1月1日《求是》杂志刊登了胡锦涛同志的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外媒将“文化强国”战略解读为中国启动“软战争”,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的标题是《胡锦涛授权向西方发动文化战》。美国CNN也认为“中国视文化为一个重要的战场”。这些报道显示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下,对谋求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同表述和解读。这种解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其他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报道,如S月的美国签证新规驱逐孔子学院中方教师风波。
伦敦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报道和莫言获得诺奖的报道,是2012年度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不仅报道量较大,而且鲜明地体现着外媒对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后的态度。外媒对前一事件持基本肯定的态度,有媒体评价中国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上的稳定而出色的表现使他们成为“奥运会的主角”(日本《产经新闻》)、“奥运主导力量向亚洲倾斜”(加拿大《全国邮报》);但是也有媒体在中国体育取得重要成绩后,重提“中国威胁论”,认为自北京奥运会后,中国运动员已经成为美国延续体坛统治地位的最大威胁,美国《今日美国报》报道称“中国运动员已经成为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最大挑战”。
一些外媒对后一事件语含讥讽,美联社报道称“今天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因为评委会近年一直青睐欧洲作家”。某种程度上,莫言获得诺奖是中国文化被世界接纳的证明,他的作品呈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积极融合的努力。
六、负面声音:异见人士和西藏新疆问题的报道集中在上半年
异见人士和西藏新疆问题是外媒涉华报道的常规性主题,总的看来,2012年度对异见人士和西藏问题的报道,没有出现强化迹象。
达赖喇嘛与藏人自焚事件紧密勾连。是2012年度的重要议题之一。外媒认为,自2008年“3·14事件”后,西藏的不稳定态势没有得到缓解。2012年度藏历新年(2月22日)及西藏“3·14事件”周年临近之际,西藏频繁发生违背佛教教义的自焚事件。随着多起自焚事件的发生,事件真相不言自明,外媒的态度也从藉此攻击中国人权状况、攻击中共在西藏的治理,转而出现了德国等国家媒体在报道中指明达赖鼓动、利用藏人自焚事件达到分裂目的。
七、其他主题:中国国内重大事件
2012年度中国在科技、军事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外媒较为客观地报道了这些成就,同时也积极报道中国发生的各类事故及社会管理等层面的失误,重弹“中国军事威胁论”与“中国政府无能论”的老调。
科技方面,“神九”发射成功并完成载人飞船与轨道实验舱的手控对接以及“蛟龙”号潜水器突破水下7000米大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获得外媒的称赞。探索外太空需要厚实的国力作为后盾,深潜技术是建造先进潜艇的基础,由此可见,中国已从“富”往前大跨一步,进入“强”的境界。
军事方面,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入列服役,外媒解读为在钓鱼岛争端之际入列实为中国展示国力的“亮剑”行动。
社会事件,在“7·21北京暴雨”事件和国庆“黄金粥”两大事件中,外媒批评政府城市规划的漏洞以及社会管理能力薄弱,认为中国政府急需提高和改善应急管理机制。
[论文内容提要]从苏联时期开始,媒体的职能与属性就被定住在如何协助振兴经济与发展国力。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媒体的定位集中在新闻自由与媒体集团等概念上面,倡导公共媒体与公共利益。本文简要论述俄罗斯媒体理论回归服务国家社会的内因要素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发现俄罗斯媒体仍循着一条既定的规律在运行。
一、俄媒体理论基础:社会机制与宣传工具
英国传播学者BrianMcNair于1991年出版了“Glasnost-PerestroikaandtheSovietMedia”(《公开性、重建与苏联媒体》)一书。该书中写到,黑格尔定义了媒体在公民社会中的中介作用,媒体可以协调不同社会团体和阶级,以及协调政治机制,包括法律、政府、官僚体制之间在社会中产生的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黑格尔的定义应该影响了媒体成为西方国家社会制度中相对独立的阶层。马克思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使得苏联的媒体走向了另一条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道路上来。
BrianMcNair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对苏联媒体的影响至少有两点:
第一,媒体是社会机制的一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支撑苏联社会政治机制的运行,包括媒体。
第二,媒体是机关的一部分:马克思首先建立了共产党人的媒体机关,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组建共产党人联盟,同年5月31日正式发行它的首份机关报《新莱因报》,影响了俄罗斯和其他的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对于媒体功能与其社会角色的看法。
BrianMcNair认为,列宁对苏联媒体的影响主要是反映在媒体与革命的关系上面,列宁成为俄罗斯社会民主工人党领袖之后,就反对党内主张经济斗争的一派,而主张通过政治斗争对抗沙俄专制。为此,党需要一份全俄的报刊负责宣传与鼓动,作为党广泛讨论革命技巧和指导事务原则的工具,使党宣传与鼓动的内容能够遍及全俄罗斯地区。革命报纸的目的就是首先达到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
当社会逐渐解决社会利益不公与贫富差距的问题之后,媒体可以在体制之外运行,以追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人们也依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媒体,这时媒体无须负责调动全国人民的力量去维护国家利益,因此媒体较能发挥平衡社会利益与协调矛盾的功能。在社会相对稳定与人们生活水准比较高的情况之下,人们会较少将注意力放在资本家与劳工对立的角度上看问题,而更关心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自主权来落实想法和完善生活。马克思处在资本家剥削劳工阶层的时代,在社会贫富差距的恶劣环境之下,马克思的喉舌观点便是建立在媒体都是属于资本家的基础之上,社会政治机制包括法律、政府与国会都是由资本家组成,无产阶级根本没有自己的喉舌可以伸张社会正义。
二、国家媒体论:媒体地位提高
列宁进一步把共产党的报纸提升到更高的地位,成为全俄的国家报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全力对付纳粹德国,媒体的舆论在此时得到了统一,斯大林藉此强化了媒体意识形态的控制。现在普京一部分延续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媒体观点,即媒体必须是国家机关与社会政治机制的一部分,也就是媒体不能单纯为资本家所垄断,一部分融入自由多元的观点,作为媒体发挥专业精神的自主空间。
2000年9月,普京刚上任不久,了一道总统命令,主要是修正前总统叶利钦颁布的《关于完善国家电子媒体工作》命令中的一条,将原来属于地方政府对地方广播电视机构领导的任命权,转而纳入全俄罗斯国家广播电视公司总部的管理范畴内,全俄罗斯国家广播电视公司不但有对地方国家广播电视分支机构的人事权,同时还具有负责预算编列的财权,这主要是防止地方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对于资金的滥用与浪费。普京总统采取由全俄罗斯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的中央集权管理方式,牢牢地控制住地方媒体,防范其与国外势力的勾结,也可控管地方媒体对中央政策的确实传播。简言之,俄罗斯的媒体脉络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马克思将媒体认定为社会政治机制的一个机关组织来看,研究苏联与俄罗斯媒体传统上应该从体制内来看待,但是必须注意两个时期的媒体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须加以区隔。
第二,列宁提出媒体的工具论,将俄共(布)党的媒体提升成为国家媒体,在革命与建国期间具有在全俄罗斯各地进行宣传、鼓动与组织的功能,宣传的对象是知识分子,鼓动的对象则是广大下层的民众。在苏联时期,媒体的宣传与鼓动功能没有明显的差别。
第三,斯大林强调“强国媒体理论”,媒体绝对是强化意识形态建筑以及全面进行工业化的机制与工具。
第四,普京建立媒体的国有公共服务体制。普京对于媒体的概念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继承马克思的机制机关论、列宁的“国家工具论”、斯大林的“媒体强国意识形态与资源优势论”,另一方面融合“媒体公共服务论”与“自由多元结构”中专业主义的部分,作为媒体回归国家与社会的补充。
三、媒体回归服务国家与社会
在西方传播理论中,援引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政权对媒介的操控,以“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统合主义”对周边世界如何看待俄罗斯媒体变化仍具有影响力。但这两项理论是无法完全解读俄罗斯媒体改革的现行脉络。俄罗斯媒体已经与国家政府保持一个互动良好的状态,而未来俄罗斯媒体比较明显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国家媒体在过渡到公共服务制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俄罗斯媒体的改革必然会是与经济改革结合在一起的,俄罗斯经济结构势必从能源型经济结构走向全面正常化的经济结构之后,才能进行媒体公共服务制的改革。
李良荣教授在《论中国新闻改革的优先目标一写在新闻改革30周年前夕》一文中认为:无论在新闻传播学术界抑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界,学者们对中国传媒业优先目标的选择不尽相同,但以维护公众的公共利益为优先目标无疑是一种主流意见。学界认可公共利益为中国传媒业的优先目标是基于对传媒业公共性的认识。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何种社会制度,无论何种新闻体制、无论何种媒体所有制,媒体具有公共性进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都得到一致认可。对俄罗斯媒体而言也是如此。
华尔街日报:收紧政策三步曲――严贷、加息、人民币升值
《华尔街日报》12月6日刊文称,中国2008年将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官方立场少见的重大转变,这表示,需要做更多工作来防范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中所蕴藏的通胀和过热风险的共识已经形成。
目前采取何种方式来收紧政策还不得而知,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更直接地对银行放贷行为进行控制将是措施之一。最近几周央行一直在推行一项更严格的贷款监督机制,以确保各商业银行2008年能严格遵守以往常常被忽略的贷款额度限制。
如果通货膨胀形势不出现缓解,中国有可能会进一步加息。目前3.87%的基准存款利率已低于通货膨胀率,这意味着人们将钱存入银行会赔钱。
许多经济学家还预测中国2008年会允许人民币以更快的速度升值,从而帮助遏制通货膨胀。虽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2007年已上升了5.5%,但其作用迄今为止却并不明显,原因是美元兑其他货币的汇率也出现了大幅下跌。
英国《金融时报》:建筑业投资升温促使经济“从紧”
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12月6日刊文称,中国政府已将货币政策由“稳健”调整为“从紧”,这再度表明,政府担心目前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会进一步加速。中央政府越来越担心,在建筑业热潮升温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投资也会再度升温。
文章援引北京咨询公司龙洲经讯的数据表明,在2004至2006年间,因信贷紧缩和限制性土地政策,建筑业的增长略显萎缩,但在2007年和2008年,势必将再次呈现25%的年增速。在政府发展经济适用房的决心推动下,出现了新一轮的繁荣。
路透社:对股市短期影响不大加息空间有限更多依靠人民币升值
路透社2007年12月6日刊文称,在5日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将从“稳健”转向“从紧”的消息后,沪深股市并没有作出太过激烈的反应。上证综合指数在早盘交易结束时仅微跌了不到20点,这种“镇定自若”的表现让投资者和分析师感到十分意外。
文章援引分析人士观点说,“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中国政府决心将物价上涨和信贷大规模扩张置于控制之下,表明未来将会有更多“紧缩性”调控政策出台。
雷曼兄弟投资公司在一份预测性报告中说,中国央行2008年会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到2008年底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到17%的惊人水平。报告中说,即使宣布“货币政策从紧”,中国央行也不太可能改变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因为中国加息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中国“货币政策转向从紧”将更多地依靠人民币升值的方式实现。预计,2008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的累计升值幅度将超过7%。
美国彭博社:或进一步提利率人民币升值有望加速
美国彭博社2007年12月5日刊文称,中国计划于2008年实施一项“从紧”的货币政策,这表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政府可能进一步提高利率和允许人民币加快升值的速度。
文章称,中国政府改变了其最近几个月来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变化突出表明,政府在2007年连续五次提高利率后未能冷却这一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长了11.5%,通货膨胀率创10年来最高,股指在2007年翻了一番。
文章援引瑞士信贷集团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陶冬的观点称:“中国需要实施更有力的货币政策,包括继续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胀,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并给资产价格降温。”
文章同时指出,中国政府2008年将“严格”控制银行贷款。银行的监管者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多次要求商业银行限制贷款增长。中国人民银行重申将提高汇率,但没有给出细节。人民币升值后,从出口所得的钱会减少,这将有助于冷却经济。
[关键词]外宣媒体 Twitter 国家形象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14457669D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若干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长进,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中国崛起引起世界的瞩目。但正如有些专家所指出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并没有获得与其自身的进取努力和已获得的成就相对应的国家形象,特别是在西方世界”。
继在外宣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后,刘云山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也指出,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2016年新闻出版的工作重点更是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国内重点新闻外宣媒体自2012年起,纷纷开通Twitter、Facebook账号,定位国外受众,对中国的大政方针、发展变化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和宣传,发挥媒体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拟就中国外宣媒体2016年Twitter “两会”报道为例,分析中国外宣媒体“两会”传播特点,并探讨外宣媒体在中国国家形象树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中国外宣媒体Twitter “两会”期间传播特点
中国的“两会”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Two Sessions”和“Lianghui”,登陆Twitter账户,分别以此为关键词,搜索时间为2016年3月1日至3月20日(为Twitter网页显示时间)。检索出相关网页,经统计,针对“两会”的有效推文共646条。其中,以“Two Sessions”为关键词的推文共552条,来自于34家国内外不同外宣媒体;以“Lianghui”为关键词推文共94条。来自于15家国内外不同外宣媒体。从推文数量可以看出,中国的“两会”翻译为“Two Sessions”的用户接受度要高于“Lianghui”的翻译。
在统计出的数十家国内外外宣媒体Twitter中,研究根据中国外宣媒体的知名度、受众的认可度、发送推文数、推文内容、转推数、点赞、评论等相关因素,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几家外宣媒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总结“两会”报道期间的传播特点。这些外宣媒体是由新华网开通的China Xinhua News, 中国网开通的.cn,央视网开通的CCTV,中国日报网开通的China Daily,环球时报开通的Global Times和北京周报开通的Beijing Review。经过对“两会”期间这些主流外宣媒体所发推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外宣媒体Twitter“两会”期间传播具有如下特点:
1.议题式推文的设置受到海外受众关注,转推量大幅提升。
在对“两会”的报道中,国内主流外宣媒体注重和强化了针对“两会”的议题推文设置。面对国外受众可能对中国政治制度方面情况的不了解,在“两会”前夕,外宣媒体策划了相关内容的介绍。包括“What are NPC and CPPCC?(什么是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Why does the world attach great significance to Two Sessions?(为什么世界如此关注“两会”?)”,“What to expect from China’s Two Sessions? (从中国“两会”我们期待什么?)”等,从不同层面对海外受众进行答疑解惑,这些稿件在Twitter平台都收到了较高的关注度,转推量也大幅增长。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海外受众对中国的重要时事,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有更强的兴趣和了解的欲望,关注中国的发展。并且,推文的话题性越强,能推动国外受众表达的欲望,推文越容易收到国外受众的关注和二次转推。
“两会”召开期间,上述外宣媒体继续进行相关议题的策划和设置,紧跟“两会”议程设置步伐,了解受众需要,体现时效性。例如,新华社Twitter策划的议题是“China’s cabinet ministers to meet the press during Two Sessions. Who do you want to hear?(中国各部长在“两会”期间会见新闻界,你想听谁发言?)”海外受众反应热烈,评论、点赞、转推数大。议题式推文的设置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国外受众进行了2404次投票,此推文被转推103次。 从投票的结果看,国外受众对中国南海争端、朝鲜核试验、叙利亚和平谈判等内容获得了最多的投票数。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中国日渐崛起的世界大国地位,中国对世界局势的态度和行动,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也说明,中国在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更应积极树立我们健康、和平、正义的国际形象。
2.报道内容全面丰富,重视时效性、全面性和趣味性。
从报道的内容来看,上述主要外宣媒体,在“两会”期间,共发263条推文,包括会议日程介绍、重点内容聚焦、专题话题讨论以及其他相关推文。在全面报道的同时,把新闻的时效性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两会”召开在即之时,外宣媒体在Twitter上开始倒计时,“Two Sessions in four minute(两会倒计时四分钟)”,此推文收到919次点赞,并被转推293次(图一)。之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各部长的答记者问,推文与两会现场基本同步,很好地保持了新闻的时效性,外宣媒体还注意到了新闻的及时性和分享性,保持和用户的良性互动,让消息迅速遍布对新闻有兴趣、爱好和评论欲望的受众群体,并从中得到反馈,以便对报道内容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外宣媒体Twitter除了对“两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如反腐倡廉、金融改革等有相当篇幅的报道外,还对国际外交发展、南海问题、国内教育改革、就业问题等进行了内容推送,使推文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其中,李克强总理提出“2020年高铁营业里程达到三万公里”的推文更是获得了109的转推(图二)。
曾有专家评论,中国的网络传播主体往往传承传统媒体的报道模式和语言风格,总是充满着浓浓的“官方色彩”和“正襟危坐”, “不接地气”,不容易得到国外受众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的两会报道中,中国外宣媒体更加注意了国外受众的接受风格,开始从“高高在上”走向“娓娓道来”,充分考虑受众的需要。其中,有两则针对习大大的卡通漫画推文,把习大大参加两会讨论的新闻,用生动、形象和可爱的漫画形象进行了推送和说明,获得了很高的收藏和转推,说明中国主流外宣媒体,在注重新闻时效性、全面性的同时,也关注了新闻的趣味性和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以更加新奇有趣的方式鼓励受众阅读推文。外宣媒体在宣传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同时,不忘增加亲和力,塑造了国际大国传媒的良好形象。
3.推文更加重视多模态的形式,迎合现代受众阅读习惯。
多模态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方式。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具有获得交际信息的多种渠道(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因此在现代媒介和技术的支持下,人类的交流可以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多模态的形式整合了图像学、符号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外宣媒体的推文中,仅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推文只有18条,占总数的6.8%。外宣媒体更加重视多模态的形式,推文多以文字+图片、文字+图片+链接、文字+视频等形式出现。且上述外宣媒体推文中的图片,与文字内容高度匹配,相得益彰,并以多种方式呈现。在信息化、图片化的时代,外宣媒体所采用的多模态的推文形式,符合现代受众阅读习惯的需要,扩大了受众范围,逐步推进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
中国主流外宣媒体在中国国家形象树立中的路径思考
在国内外新媒体发展的时代,国家形象的树立包括众多方面的内容,除了自身综合国力提高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外,通过媒体扩大国家形象的传播和接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使国际形象传播、树立、接受的速度明显加快,并且受到了受众广泛的认可。国家主流外宣媒体,更是新媒体传播时代国家形象树立的主要宣传渠道。外宣媒体Twitter的建立,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过Twitter传播中国主流的价值观、政治观、文化观,并和国外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通过受众的接受扩大中国在国家的影响和范围,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主流外宣媒体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克服了建立之初话语权和影响力弱、语言表达不够先进、互动性较差等缺点之后,外宣媒体树立了全新的形象,在报道内容、议题设置、多渠道表达、增加互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随之关注度、转推数、评论数等有大幅度上升,且中国影响度逐步增加,中国以更加正面、积极、和平的方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但在肯定中国主流外宣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同时,也应意识到,目前的外宣媒体在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仍有提升和进步的空间。
首先,外宣媒体在重视“自我”的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受众需求及国外媒体针对中国问题的相关推文,进行有关政策、理念的介绍、解释和推广。在对“两会”相关推文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西方媒体或个人,对中国的“两会”以及中国的相关改革措施,是持有否定的态度和观点的,而这些观点和表达在一定范围内有拥有它们的受众群体。但外宣媒体对此表现仍显被动。因此,外宣媒体应该继续转变思维,准确定位,考虑国际传播特点,在宣传的同时不忘维护国家形象。揣度目标用户心理的同时,适当选取一些理念层面冲突点进行信息,推动本国价值观的对外输出,多层面、多角度树立国家形象。
其次,不同于中国以“集体主义”叙事的宏大视角,在比较强调“individualism”的西方社会,受众更倾向接受从寻常百姓的故事来看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因此,外宣媒体在保持“专业媒体”客观、权威、准确信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交媒体传播平台个性化、情感化、碎片化的特点,通过叙事视角的转变、语言表达的亲民来实现更大的突破。
结 语
目前,国内外宣媒体在Twitter的海外,为中国树立国家形象进行了有利的宣传,它们在建设和运营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不足,为其他媒体进驻国际传播平台,宣传树立中国大国形象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中国国家形象的树立,需要外宣媒体抓住国际传播中的主动权,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话语权,逐步引导国际舆论走到有利于中国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王预震:《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第74-77页
[2]相德宝、张人文:《借助社交媒体提升中国媒体的影响力》,《对外传播》2014年第6期,第13-15页
[3]刘晓琳:《多模态叙事语篇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页
[5]刘滢:《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社交媒体策略-以新华社在海外社交网站的传播为例》,《对外传播》2016年第1期,第60-62页
[6]田智辉:《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张军芳:《社交媒体涉华国际舆情研究辨析》,《对外传播》2015年第3期,第59-61页
对象与方法
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1年在华外国留学生人数共计292611人,来自194个国家,来源地中亚洲最多,占64.21%,韩国、美国、日本、泰国、越南、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位居前十。①
调研小组综合学校规模、等级和专业等因素,从教育部向国外留学生推荐的北京32所高校中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等七所高校留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采取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外文媒体传播效果进行研究。从2011年11月26日至12月9日共投放848份纸质及电子版中英文双语问卷,共回收问卷341份,其中有效问卷339份。有效样本的来源国分布特征与教育部统计大体一致,抽样效果较为理想。
使用情况
(一)接触中国几大英文传统媒体情况。
传统媒体方面,本研究选取了在北京较容易被留学生接触到的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国际广播电台等8大传统媒体进行调查。
结果如表1所示,接触率上,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中国日报》、《今日中国(英文版)》居前三位。 ②经常接触率上,排名前三位的是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国际广播电台英语广播、《中国日报》。③
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留学生(N=54)中,接触率仍然是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81.5%)、《中国日报》(68.5%)和《今日中国(英文版)》(57.4%)居前三位,且比例较其他语种留学生高。经常接触率排名前三位的是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46.3%)、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广播(16.7%)和《中国日报》(10.6%)。
(二)接触中国几大英文网络媒体情况。
各网站的英文频道是外宣的后起之秀,本研究选取了人民网、新华网等七个新闻网站的英语频道进行调查。
结果如表2显示,接触率最高的三个网站依次是新华网、环球网与中国网络电视台。经常接触率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国日报网、人民网与环球网。
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留学生中,接触率前三名分别是人民网(53.7%)、中国日报网(53.7%)和环球网(51.9%)。经常接触率前三名是中国日报网(24.7%)、新华网(22.3%)和人民网(18.6%)。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英文网络媒体间竞争激烈,接触率差距不是很大。中国日报网、人民网、环球网稍占优势。
(三)接触其他语种中国网络媒体情况。
其他语种对外宣传也越来越依靠网络,本研究选择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网、国际在线等有多语种频道的网站进行调查。
在讲韩语(包括朝鲜语)留学生(N=72)中,接触率最高的韩语网络媒体是人民网韩语频道(30.6%),经常接触率最高的是国际在线韩语频道(6.9%)。
在讲法语留学生(N=24)中,接触率最高的法语网络媒体是中国网络电视台法语频道(58.3%),经常接触率上最高的是人民网法语频道(41.7%)。
在讲日语留学生(N=12)中,接触率最高的是新华网日语频道(41.7%),经常接触率最高的是人民网日语频道(16.7%)和新华网日语(16.7%)频道。
在讲德语留学生(N=11)中,接触率最高的是今日中国德语版(45.5%)。但德语留学生对四家媒体接触都不足每周一次,因此无法统计经常接触率。
在讲俄语留学生(N=14)中,接触率最高的是中国网络电视台俄语频道(78.6%),经常接触率最高的是中国网络电视台俄语频道(35.7%)和人民网俄语频道(35.7%)。
在讲阿拉伯语留学生(N=10)中,各网站阿拉伯语频道接触率都是90%,经常接触率最高的是人民网阿拉伯语频道(50%)。
综上所述,接触率和经常接触率较高的是各网络媒体的阿拉伯语、俄语和法语频道。总体而言,德语、韩语、日语网络媒体的经常接触率明显偏低,一些网站甚至低到无法统计。
认知与评价
基于网络媒体在对外宣传中的作用不断上升,本次调研从认知渠道、内容评价、使用倾向三方面针对中国网络媒体外文频道,特别是英语频道进行调查。
(一)在华留学生主要通过本国媒体报道、社交活动和搜索引擎知晓并进而接触中国外文网络媒体。
在华留学生对中国外文新闻网站的初次认知渠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本国媒体的报道提及(19.3%),第二类是在华期间的人际交往介绍(17.9%),第三类是搜索引擎结果多次出现(17.3%)。其他认知渠道还包括必修课程中涉及、使馆推荐、中国媒体提及等。因此被其所在国家媒体提及或援引内容是外国留学生接触中国外文新闻网站的主要渠道,也是未来网站扩大海外影响力的最佳路径。
(二)中国外文网络媒体给在华留学生第一印象不错,但新闻标题不能很好引导深入阅读。
【关键词】音频 全媒体 国外趋势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传统媒体基本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全媒体传播的探索。随着各类数字化的终端和平台层出不穷,广播积极通过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与各类新媒体融合,但整体上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相比之下,英美的广播行业在媒体融合方面走得更早,了解它们处于怎样的阶段,有哪些成熟的理念和做法,有利于我国广播业形成更明晰的理念和更坚定的行动。
一、国外广播业的“全媒体”理念: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
“全媒体”在国外广播业对应的表述为“multi-platform”,即多平台。广播的数字化是针对传统应用模拟技术调幅/调频(AM/FM)平台而言。目前国外广播公司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即在AM/FM之外的各类数字平台上进行音频传播,网站、应用、车载等均为数字化平台。
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清晰频道、英国BBC广播为代表的电台,都坚信这样的发展理念:广播的未来一定是多平台的;广播的发展取决于如何利用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平台将音频推送给用户。他们认为,当前各类数字平台相对于AM/FM,就像美国20世纪70年代FM相对于AM一样,未来各类数字平台必然与AM/FM并驾齐驱,甚至超越。
目前,广播的数字化主要利用数字音频广播(DAB)和互联网广播两种技术。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广播如何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内容拓展到在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等各类平台上。
二、AM/FM仍是主要平台,但已经开始从战略和行动层面进行数字化
目前,国外广播公司都处在从传统广播向数字广播转型的过渡阶段,在坚守传统广播的同时,将音频多平台传播提升到战略层面,不断推出相应的产品。2012年,英国包括数字音频广播(DAB)、互联网广播、有线/卫星电视以及智能手机在内的数字广播收听份额达到29%。
目前,在清晰频道的收听份额中,通过数字平台收听的占2%,清晰频道首席执行官表示,虽然网络广播营利模式还不清晰,但是清晰频道愿意投入并且承担起这些支出。①他认为,可能要20年后,人们才会习惯在汽车内通过iHeartRadio应用收听,假如这种转变提前出现,清晰频道已经做好了准备。②清晰频道拥有多个平台,包括AM/FM、高清广播、卫星广播、、iHeartRadioApp、汽车娱乐和导航系统、现场活动等。通过与在线、移动等平台融合,清晰频道正在不断突破传统广播的边界,到达存在听众的任何地方,并保持密切联系。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在数字媒体实践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早已宣称“不仅仅是广播”,而是音频内容品牌。通过各类新平台获得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是数字战略的重要内容。其首席内容官肯西・威尔逊(Kinsey Wilson)表示,在数字化战略中,传统广播仍然是发展的重点,数字化是对广播的完善,因为不同的平台代表着不同的讲述方式。从对进行大规模升级改版,到2005年播客,为电脑、手机、汽车等各种终端提供内容。音乐内容主管安雅・格隆德曼(Anya Grundmann)表示:“我们不会想广播消失了怎么办,现在20多岁的人并不听广播,NPR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音频,而音频可以在多种平台上使用。”③产品研发主管迈克尔・科赫(Michael Koch)表示:“我们大量的时间都在思考如何让NPR更加无处不在”。
BBC音频和音乐部门主管认为:“广播行业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登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便携设备平台,并且创造视觉化的内容来吸引听众,特别是年轻听众。”④BBC在收音机终端基础上,以BBC网站为基础,延伸出iPlayer、Podcast、BBC mobile等平台。
美国SiriusXM卫星广播公司提出了“你在哪儿,我们在哪儿”战略,目前已经允许用户通过超过800种终端来接收其广播内容,包括汽车、轮船、居家、办公室、各类移动设备等。在其官网上,详细地列出了多个可以收听它的汽车品牌和型号,为汽车生产了多种专用终端。还为IOS、黑莓、安卓系统终端推出三款专用应用。
2012年6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新设置了管理数字媒体的副总裁职位,负责NBC所有的数字平台,包括、社交媒体、在线、移动终端/应用、可联网终端的多平台节目和产品研发,以及数字媒体商业模式和营销。⑤通过对节目内容进行多平台传播和推广,使注册用户从1200万增加到1800万。⑥
互联网广播潘多拉可在超过450种终端上使用,包括互联网电视、蓝光游戏机、机顶盒,甚至冰箱。
三、音频内容的多平台:出现在任何有需求的地方
1. 电台的网站是各家媒体最成熟的平台
网站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数字媒体战略的最主要平台。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每周听众约2600万,而每月通过各类终端访问的用户已经达到1900万,成为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最成熟的数字平台。至今,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已经对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升级。包括:采纳谷歌的搜索引擎,让用户尽快找到搜索的内容;对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音频播放器进行多次更新,增加下载功能和嵌入功能,用户可以下载音频,并内置进自己的博客和网站等。约四分之一的访问量是来自于搜索,由于谷歌和雅虎等不提供音频搜索,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便为这些引擎提供文稿,以方便人们找到,他们还组建团队,专门研究听众和访问者们如何使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网站,根据研究结果持续改进网站。
BBC Radio对网站平台进行视觉化改造。BBC音频部门主管认为,在数字时代,广播必须为听众提供视觉化的内容,未来的终端都是有屏幕的,广播要长久发展,必须要研究在这块屏幕上展示和提供什么。⑦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英国广播公司等都设有专门的网站(NPR Mobile、BBC Mobile),为各类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专门的内容服务。
2. 定制广播成互联网广播宠儿
阿比创公司一项旨在研究美国广播数字化平台的《The Infinite dial 2012》报告显示,2012年,有17%的手机拥有者,会在驾驶时通过手机收听互联网广播,1/3的人会在工作时通过电脑和移动设备收听广播。
潘多拉是美国用户最多的互联网广播,它开创的“定制广播”模式有很多传统广播公司跟随。根据2012年潘多拉年度报告,潘多拉在美国广播市场上的份额为5.55%,在互联网广播中的份额为69.8%,注册用户1.25亿,总收听时长82亿小时,每位用户每月收听时长19小时,用户创建的个性化电台24亿个。⑧Triton Digital公司每月前20名收听最好的网络广播。以2012年6月的数据为例,第一名潘多拉的平均活动会话(AAS)为142万,第二名清晰频道的AAS为25万。
这类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个性化广播”(personalised radio),或称之为“定制广播”(custom radio),根据用户的收听行为,通过系统的独特运算方法,判断出人们的个性喜好,从而建立根据其个性需求订制的播放列表,带领广播进入“播放列表”(playlist)时代。首席战略官蒂姆・韦斯特格伦(Tim Westergren)认为,广播正在从广播(broadcast)发展为单一传播(unicast),最终单一传播会由于“了解你”取代广播。⑨
2011年,清晰频道在iHeartRadio推出三年后,为了和潘多拉等竞争,增加了定制电台功能并大力推广。2011年11月,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公布了试验版的网页应用――连续播放器(NPR Infinite Player),即连续播放为用户订制的个性化内容。播放器随机播放各类音频内容,可以跳过、暂停、30秒回放,听众可选择喜欢和不喜欢,系统计算出听众偏好,为其推送更多同类型的音频,帮助用户从海量内容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你对一条科技新闻表示喜欢,就会收到更多的科技新闻,而且会一直播放下去。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认为,很多时候人们都处于“分心收听”(distracted listening)状态,而“分心收听”才是未来广播面临的真正挑战,这款播放器针对的就是“分心收听”的用户。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产品研发主管迈克尔・科赫表示:“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作为音频公司的竞争力,思考如何创造更简单的收听体验,回归到音频的核心本质,那就是‘你点击,我们播放你喜欢的声音。’用户希望的是惊喜,要么是为他特别订制的,要么是符合大众兴趣的。”⑩
3. 专门为移动终端制作应用
2012年,潘多拉75%的收听是通过移动终端App完成的,来自移动平台的收入从2011年的2500万增加到1亿美元。App也是高频收音机(Tunein Radio)应用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2009年至今,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为多种终端制作了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新闻、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音乐等应用。2010年IPad上市,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提前9个月开始做准备为其研发应用。2012年5月,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成立了七人团队负责制作新闻类应用。
2010年4月开始,BBC相继推出BBC新闻、BBC iPlayer的应用。2012年10月,推出BBC iPlayer Radio App,将广播内容从iPayer App中剥离出来,两个月内下载量达到100万。英国Kiss广播已推出42个应用。
2013年1月初,清晰频道对iHeartRadio App再次进行更新,这次更新的主要功能为“允许人们根据自己当下的心情和行为来选择电台”,即“Perfect For”功能。
4. 利用社交媒体打造社区
社交媒体的发展使人们的标准音频消费流程变为:在电台中听到音频后,在播放器中收听或下载,然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社交平台优先”成为广播内容生产流程中的重要内容。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克里斯汀・赛尔(Kristen Purcell)将社交媒体比喻成“线”,把移动媒体比喻成“针”,认为广播不能像过去那样把完成的产品交给听众,要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在不同的平台上形成社区,促成用户在社区内的沟通。清晰频道把社交网站Facebook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推出iHeartRadio新版本之前,先在Facebook上试运行。英国Kiss广播主管安迪・罗伯茨(Andy Roberts)表示:“我们传递给听众的内容都是能够‘拿走’或分享的好东西。”
5. 车载平台需持续巩固
广播和汽车的结合被看作最完美的婚姻。巩固汽车平台,提高车内收听份额,是广播人永远的课题。汽车被汽车制造商看作移动的娱乐平台,车内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如语音控制技术,很多仪表盘都将安装专门的软件系统和娱乐系统。未来车内上网将越来越普遍,仪表盘与智能手机等终端相连,从iHeartRadio、Pandora、Spotify等平台获取内容,将与从AM/FM获取内容一样方便。
2011年,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招聘“车载广播”的产品主管,要求能够“创造革新的车载广播应用”“寻求与汽车生产商、汽车广播平台生产商的合作机会”。2012年,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成为最先推出汽车专用应用的广播公司,第一个应用福特汽车的同步应用程序连接技术(SYNC AppLink),司机可以通过语音口令,来控制智能手机上的NPR News App。可以实现以下语音控制功能:司机说“hourly news”就可以听到最新的新闻;说“Stations”就可以听到附属台的节目;或者先说“topic”再说“science”,就可以听到科技主题的内容,有20多个主题可选;说“Programs”节目名称,就可以听到喜欢的节目,如果有直播,就自动转到直播,没有直播,会播放录播的节目;收听提前在手机上设置好的播放列表;可以播放由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主持人录制好的语音帮助。
2012年,67%的美国新汽车安装了SirirusXM的卫星广播。根据潘多拉2012年度报告,已经有23家汽车厂商安装了潘多拉的应用。2013年1月起,清晰频道在通用汽车、克莱斯勒汽车的仪表盘上安装iHeartRadio App的汽车版。
6.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开放API战略
应用程序接口(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访问自身数据的接口),也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数字平台之一。2008年,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开放应用程序接口,用户可以通过API获取近15年的音频、文字等内容,基于这些内容,许多开发者开发出很多出色的应用程序和新产品,比如“探索NPR”“上瘾NPR”等移动应用程序,这让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音频借助外部力量出现在各种终端和平台上,在很多设备上都可以获取。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发现想要被人们找到越来越困难,而API能够将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内容带到很多终端和平台上去,被更多的人了解。目前,有很多媒体都尝试了开放API,包括英国广播公司、谷歌、路透社、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等。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开放API战略,坚持一个重要的内容生产原则COPE(Create Once,Publish Everywhere),即一次生产,多处。COPE理念决定着API战略的成功与否,能够保证内容的便捷性,通过API到达不同的终端,在不同的平台上展示并获得关注。
7. 打造可供多终端使用的品牌新媒体平台
在AM/FM之外,国外广播公司会打造一个可在多终端使用的品牌数字平台,如英国广播公司的iPlayer、清晰频道的iHeartRadio。
英国广播公司的iPlayer应用,能在450种左右的平台和设备上使用,包括个人电脑、互联网电视、iPad、iPhone、Android设备,Sony PlayStation游戏机,任天堂Wii游戏机和有线电视设备等。清晰频道从2008年也推出了自己的iHeartRadio播放器,2011年,开始大力推广iHeartRadio,融入潘多拉的“定制广播”特性,依托近800家电台的内容、强大的社交网络等优势,在互联网广播市场份额方面紧随潘多拉之后,占据第二位。清晰频道广播的主管约翰・霍干(John Hogan)认为:“数字广播还处在婴儿期,提升iHeartRadio平台的性能,提供无与伦比的内容和服务,将奠定清晰频道在数字广播领域的领先地位。”清晰频道专门举行两届iHeartRadio年度音乐盛典,以推广iHeartRadio平台。
综上所述,未来广播将登录多个数字平台,根据不同平台用户的使用行为设计内容产品,即:理解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目标――在平台上表达出这种设计理念。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注 释
①Pittman Says Clear Channel Has Deep Pockets. Watch Out, Pandora.http:///Article.asp?id=2180935.
②Clear Channel CEO Bob Pittman:“Radio Is A Party”.http:///radio-personality-radio-personalities/clear-channel-ceo-bob-pittman-radio-is-a-party/.
③NPR Released Music App for iPad .http:///2012/02/npr-released-music-app-for-ipad/.
④⑦BBC's Tim Davie says radio must offer more visual screen-based content.http://www.guardian.co.uk/media/2012/jan/12/bbc-tim-davie-radio-screens.12 January 2012.
⑤⑥NBC Entertainment Names Robert Hayes to Lead Digital Media Push,http:///news/nbc-entertainment-names-robert-hayes-334707.
⑧Pandora FY2012 Annual Report.
⑨Pandora founder talks targeting, advertising in keynote address,http:///pandora-founder-talks-targeting-advertising-in-keynote-address/article/233915/, March 27, 2012.
⑩How They Did It: NPR’s Infinite Player,,http:///2011/12/12/how-they-did-it-nprs-infinite-player/.
Pandora’s New iOS And Android Apps Get The Facebook Treatment ,http:///2012/10/29/pandoras-new-ios-and-android-apps-get-the-facebook-treatment-listening-timelines-activity-feeds-and-social-sharing-features-to-do-battle-with-spotify-and-perhaps-apple/.
BBC launches iPlayer Radio to promote audio content, http://www.bbc.co.uk/news/technology-19869320.
BBC iPlayer Radio app updated, hits 1 million downloads in only two months,http:///2012/12/13/bbc-iplayer-radio-app-updated-hits-1-million-downloads-in-only/ .
iHeartRadio Unveils New “Perfect For” Feature,http:///id/100357899/iHeartRadio_Unveils_New_ldquoPerfect_Forrdquo_FeaturemdashNow_Users_Can_Listen_to_Stations_Based_on_Their_Moods_and_Activities.
Mobile is the Needle; Social is the Thread ,http:///Presentations/2012/Oct/WSU.aspx, Oct 18, 2012.
Clear Channel Radio Announces Acquisition of Thumbplay’s Cloud-Based Music Business,http:///news/home/20110228007392/en/Clear-Channel-Radio-Announces-Acquisition-Thumbplay%E2%80%99s-Cloud-Based.
一、报道概况
2016年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的报道全年平稳,报道总量比2015年下降近千条,主要原因在于2016年北京主办的大型国际活动较少。全年报道量最多的是12月,共943条;报道量最少的是4月,共601条。
1.报道趋势分析
2016年报道量的峰值分别是12月(943条)、1月(876条)、7月(807条)。上述三个报道高峰涉及的主题主要是: 12月:北京雾霾并本年度第一个雾霾红色预警;雷洋案。1月:北京雾霾及政府治理措施;万达集团等企业海外收购。7月:里约奥运会及国际奥组委反兴奋剂;南海仲裁案。
2.报道主体分析
以报道量居首的20家媒体来分析(如果既有网站又有报纸,取数量多的,不重复计算),关于北京报道最多的国家和媒体依次为:英国(2128条):路透社、《泰晤士报》《卫报》,美国(1124条):华尔街日报网、美联社、纽约时报网、《华盛顿邮报》,法国(675l):法新社,俄罗斯(639条):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印度(335条):印报托、《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教徒报》,新加坡(312条):《海峡时报》,韩国(260条):韩联社,澳大利亚(141条):《澳大利亚人报》,非洲(280条):泛非通讯社。
与2015年外媒北京报道的消息源相比,2016年度欧洲通讯社及俄罗斯媒体关于北京的报道量大幅提升,这一方面说明欧洲各国更加重视对华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北京在全球影响力的攀升,作为全球城市北京的辐射力极大拓展。同时,菲律宾新闻通讯社和日本通讯社关于北京报道减少。
二、报道主题分析
近年来,中国国内的各类事件往往吸引驻华外媒关注,进而发酵成为多国媒体关注的国际性事件。这一现象日益频繁地出现,客观上说明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由于2016年度北京主办的大型国际活动较少,一些社会议题往往成为全国关注的争议性话题和世界关注的重要话题,这类报道在全年报道量中占比较高,如雷洋案、毒跑道事件、女子痛斥医院号贩子事件等。此外,一些外媒长期关注的话题,如北京雾霾、北京交通、自然环境恶化等,也呈现出增多态势。本文将2016年外媒关于北京的报道归纳为十个主要议题。
1.空气污染治理。每到秋冬季节来临,北京的雾霾就有加重之势,外媒关于北京空气污染的报道也大幅增加,主要分为四个主题:空气污染严重;政府治污举措;公众抗击污染以及空气污染影响中国经济。外媒认为北京已出现了“空气好、经济坏”现象,即北京污染降低、则经济下降。外媒一方面肯定北京政府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如《为了防止不可收拾,北京提高红色预警标准》(To Limit Disruption, Beijing Raises Threshold on Red Alerts for Air Pollution,2月23日纽约时报、马尼拉公报、路透社、印报托等多家媒体);另一方面强调北京为了治理污染付出了经济降速的代价,如《北京上空的蓝天?衰败的郊区为中国减少污染埋单》(Blue skies over Beijing? Decaying suburbs bear cost as China cuts pollution,1月26日路透社)。
2.自然环境保护。外媒十分关注北京的水资源匮乏、碳汇交易等环保主题。6月多家外媒报道北京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每年下沉4英寸(10厘米),认为北京已达到地质的临界点,持续的沉降将对北京的“公共和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构成威胁,其中之一是“严重影响火车的运行”,很容易造成火车脱轨发生事故,如《研究者称,北京正在下沉》(Beijing is sinking into the ground, say researchers,6月23日,英国卫报、独立报报道)。北京延长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时间的政策,中国监管机构允许北京将碳排放交易权覆盖范围扩大至内蒙古地区最大的两个城市(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等政策出台,外媒肯定这是政府推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如《北京的碳汇市场将延伸到内蒙古》(China’s Beijing carbon market to expand into Inner Mongolia,3月24日路透社)。
3. 房地产业调控。本年度北京房地产交易市场极为活跃,房价上升幅度较大,政府也出台了多项调控房价的政策。3月财政部信息,中国将对房地产交易分类征收增值税的信息被多家外媒报道,然而,7月外媒也观察到北京房地产业交易激增,住房价格连续10个月上涨,如《白皮书显示北京房地产业激增65%》(Beijing’s property sales surge 65 percent in 2015 - white paper,7月24日路透社)。11月以后,外媒报道了北京采取多种措施让住宅型房地产市场降温,对于北京市代市长蔡奇承诺明年将保持更加稳定的房地产市场,认为显示了北京市严厉打击投机性购房的决心,如《北京市代市长承诺明年房地产市场将更加稳定》(Beijing's acting mayor pledges more stable property market next year,12月29日路透社)。同时,纽约时报等也报道了中国“以房养老”现状,如《中国的房地产教父建议以房养老》(China's‘Godfather of Real Estate’Pitches Reverse Mortgages to Skeptical Elders,12月27日纽约时报)。
4.2022年冬奥会筹备。全年关于奥运会的报道高达224条,聚焦2022年冬奥会筹备的报道共计18篇(重复数8条),其中有少量牵涉西藏问题等的报道(On top of the world: Tibet to get a ski resort。泰晤士报2月25日),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西方关于北京报道的泛政治化特点。3月份这一主题的报道量有8条,达到本年度最高点,涉及主题为国际奥委会考察冬奥会筹备情况,客观报道了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筹备情况的满意态度,如《北京按照计划准备2022年冬奥会》(Beijing Preparations for 2022 Winter Olympics On Schedule,3月23日路透社、俄罗斯卫星台等)。10月国际奥委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协调委员会第一次对北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萨马兰奇・萨利萨奇斯高度评价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筹备工作,如《国际奥组委说相信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开放互联网》(IOC says confident on free internet for Beijing 2022 Olympics,10月12日路透社、法新社等),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说,2022年冬奥会期间我们将全面开放互联网,包括在各比赛场馆、运动员逗留之地和其他区域。
5.北京文化产业呈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度。海外并购是本年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本年度万达集团相关报道达95条(重复28条),主要与其海外并购相关,包括万达购买美国传奇影业公司、投资西班牙马德里竞技俱乐部和瑞士盈方体育传媒集团等。此外,在中国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不到一年的游戏软件开发商北京昆仑万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月8日以昆仑集团名义收购全球最大的同性恋社交网络Grindr(G达),也受到外媒关注。北京文化产业的海外并购,在外媒眼中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具体表现。
6.社会安全类事件此起彼伏。本年度北京未发生暴恐事件,但是与市民相关的各类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到魏则西事件等等。从数量上来看,枪支管控方面的报道有6篇(含重复两篇);网络安全方面有10篇;4月的“魏则西事件”共有19篇报道(含9篇重复);6月的“毒跑道事件”共有4篇报道;7月的“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共有6篇报道。“雷洋案”是外媒关注度最高的社会安全类事件,外媒关于雷洋的报道最早出现于5月12日纽约时报网站《中国男子羁押期间死亡导致对警察暴行的怀疑》(Chinese Man's Death in Custody Prompts Suspicion of Police Brutality),此后,雷洋案的每时间节点,外媒都有发声,直至12月最后一周达到顶峰。就12月的报道来看,12月24日外媒报道量为761篇,12月31日报道总量为923篇,仅在一周内报道量上升了162篇。
7.北京城市文化呈现出多种面向。北京国际化风格日益凸显,“传统北京”与“现代北京”交融并陈,构成了多维而生动的北京城市形象。那些隐藏在巷子里的古老的四合院,难以抵抗冬季的寒冷,其地下管道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些现代影城里,安装了芬兰空气净化装置,融科技和舒适于一体。北京的旅游业始终是其文化发展中一个热点,也是塑造北京城市形象的一个渠道,外媒引用北京假日办的数据,看到北京的游客持续增长,客观呈现了北京的城市魅力。
8.北京“大城市病”之交通拥堵。交通拥堵是北京城市管理中一个棘手难题,也是北京作为全球城市的一个顽疾。城市交通的老问题,如北京汽车限购摇号是外媒关注的重点,纽约时报《想在北京开车?拥有车牌需要有中般的好运》(Want to drive in Beijing? Good Luck in License Plate Lottery,7月29日)。2016年网约车成为交通管理中一个突出的命题,报道量覆盖全年,华尔街日报对于滴滴打车收购优步进而优步退出中国市场进行了耐人寻味的解读《优步退出中国市场;美国的另一个科技创新向北京的民族主义称臣》(Uber’s China Exit; Another U.S. tech innovator bows to Beijing’s nationalism,8月2日)。外媒对于北京近年来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以缓解拥堵的举措表示肯定,一方面承认北京通过汽车限购提高停车费和改善公共交通,降低了私家车的使用率,如《北京交通中汽车使用有所降低》(Cars’ share of Beijing transport declines: Survey,7月8日印报托);另一方面,赞赏北京承诺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到2020年,将建立1000公里的市郊铁路线、3200公里的城区自行车路线,并将于明年运行首条磁浮线S1线,如《明年北京将开通首列磁悬浮列车》(Beijing to have 1st maglev train line next year,12月16日印报托)等。
9.北京政府管理的新进展。北京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推出的各类新政及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是外媒关注的焦点。在人口控制方面,印报托等通讯社报道《二孩政策可能让北京增加58万个宝宝》,路透社报道《北京计划到2020年将人口限制在2300万》《北京延长新父母的假期,因为中国希望更多孩子》,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在民生方面,纽约时报报道了“女孩痛斥票贩子”视频事件。外媒对于中国政府从法治层面对禁烟令的推进;北京政府通过突击搜查夜总会等娱乐场所打击卖淫以促进社会风气净化(12月25日路透社《中国首都的警察调查上百名嫖娼嫌疑人》);外国企业在京新进展(12月25日印报托《肯德基在京开办第一家智能餐厅》)等事件也有详细报道。
10.反腐报道还是外媒关注焦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高压反腐,以培育清廉政治环境。北京高级官员的腐败案件查处,也是外媒关注的焦点,中纪委网站消息也成为外媒报道的信源,如《北京京能集团称原董事长陆海军犯腐败罪》(1月15日路透社报道),《中国调查北京高官腐败案件》(1月18日路透社报道吕锡文被控制)等。
三、报道特点与规律
如果与2009年以来各年度外媒对于北京报道的情况比较,2016年国外主流媒体对于北京各月份的报道相对比较均衡,没有报道量奇高的月份。2009-2016年国外主流媒体对于北京的年度报道总量,始终未超过2008年,由此可见,2008年北京奥运在吸引外媒对于北京的关注方面是空前绝后的。近三年来,奥运主题报道也始终是外媒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相比而言,虽然2016年是奥运年,但是外媒关于北京报道中奥运主题报道比2014年(北京宣布申办2022年冬奥会)、2015年(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较少。
2016年外媒关于北京报道涉及最多的主题是北京政府管理、社会安全,外媒比往年更加关注北京市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举措,包括雾霾、医疗等问题。
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报道大多在事件平息后即告结束。全年多个月份都出现了各类社会安全领域突发事件的报道,这类报道往往在事件平息后没有后续影响。如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毒跑道事件、魏则西事件等。外媒基本上是遵循事实本身进行报道,并没有将这类事件意识形态化。
对个别事件的报道刻意使之意识形态化。从5月初雷洋案爆发时,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一些媒体在报道的标题中以“环保工作者”来指代雷洋,实质上是通过标签化的方式赋予这一事件以意识形态色彩,将一起偶然死亡事件与中国的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勾连起来,达到抹黑中国的目的,如《致死环保工作者的北京警察被逮捕》(Beijing Police Officers Arrested in Environmentalist’s Death,7月1日纽约时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英美、澳大利亚等国媒体使用多种信源对雷洋案的动态给予报道,强调事件发生后出F的签名请愿活动是一起中国中产阶级与政府对抗的事件。
对于北京应对空气污染的做法既赞赏又讥讽。一方面外媒十分关注北京冬季的雾霾,一方面又将雾霾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美联社(Greenpeace: Air in China 10 percent less polluted last year)、路透社(Blue skies over Beijing? Decaying suburbs bear cost as China cuts pollution)等西方通讯社都报道了去年在污染的关键性数据上中国城市平均下降了10%,但认为这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印报托(Beijing to end coal usage by 2020 to reduce smog)报道北京决定在2020年停止使用燃煤,表现了北京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
借人权宗教等问题抹黑政府试图激化社会矛盾。英美一些媒体仍然热衷于中国异见人士的报道,如《北京以颠覆罪控制两名律师》(Beijing Holds Two Lawyers on Charges of Subversion,1月14日纽约时报报道王宇、包龙军被捕);《据说北京逮捕四名人权捍卫者》(Beijing Is Said to Arrest 4 Human Rights Advocates,1月13日纽约时报报道彼得・耶斯佩尔・达林),《北京一家妇女法律援助中心被责令关闭》(Legal Aid Center for Women in Beijing Is Ordered to Shut,1月30日纽约时报)等。外媒在年初对于异见人士的报道,实质上是为美国4月13日的《2015年国别人权报告》作注脚的。
北京政府的议题设置能力越来越强。在政治议题方面,政府权威以及反腐报道已成外媒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如在1月召开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长所作的工作报告,以及会议的许多数字,都成为外媒报道的标题,显示了北京市政府越来越强的话题引导能力和设置能力,如:在社会议题方面,外媒广泛使用“平安北京”微博、在京社会媒体(新京报、京华时报等)的信息来源,北京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