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失利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25 07:19:00

考试失利作文

考试失利作文篇1

语文72分,其实如果我加把劲,努力复习的话,至少可以考到80分。可之前我却一直在复习历史,因为我历史从没及格过。我希望这次能创造“奇迹”,可是又没考好,只得了27分。

数学78分,我知道数学是我的弱项,每次考试数学都考得不咋的。这次不全是粗心惹的祸,而是最后两题我不会,都没怎么写。以后我只要有不会的,我就会主动问同学或老师,弄明白,这样考试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就不会错了。

物理87分,说实在的,这分不令我满意。从初二开始学物理,我前几次考的都是90几分,这次是第一次的80几。我以后一定会做完试卷再仔细检查和验算,争取下次再考好。

最令我伤心的是英语,才考了82分。今天英语试卷发下来,我发现有些是粗心扣的,比如“advises”我却拼成了“advices”,当时检查了很多次还没发现到有错,考完后就扣了分。还有就是不够自信,例如:完形填空有一题应选“D。across”我开始选了D,可以为不对,又改成了B,反而扣了分了,唉!

通过这次期末考试,我做了以下总结:

1。一定要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粗心一直是我取的好成绩的绊脚石。

2。考前认真复习,考中认真答题,做完认真检查,考后认真准备下一门的考试。不要想上一门没考好,怎么样,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下一门,不然每门科目都考不好。

3。在考试前有不会的,不理解的题目拿去问老师,如果不敢多问,那么成绩一定提不上去。我以后有不会的会多问老师,弄明白,弄清楚,不要带着疑问去考试。

希望下次能有个好成绩,再接再厉,脚踏实地,加油!

考试失利作文篇2

关键词:著作权 教育权 损失赔偿 知识产权策略

ETS(Education Test Service,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在2003年连同美国研究生入学管理委员会(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简称GMAC)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私利新东方学校侵犯ETS以及GMAC创作的TOEFL、GRE、GMAT考试试题的著作权,并侵犯了“TOEFL”(文字)、“GRE”(文字)、“GMAT”(文字)作为商标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经审理认为两项侵权均成立,判令新东方学校赔偿原告经济损失总计达人民币1000余万元。对于如此巨额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不但因属于我国首例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使我们对知识产权的法律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下面,笔者将从主要分为案件相关背景介绍、涉案试题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范围、案中相关教育权和著作权的冲突和平衡、试题作品侵权中的损害赔偿计算以及国外企业机构的知识产权策略等五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发表自我的观点。

一、 背景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简称ETS)、研究生入学管理委员会(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简称GMAC)北京市海淀区私立新东方学校侵犯著作权及商标权纠纷一案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一审判决中,一中院判令新东方学校立即停止侵犯原告TOEFL、GRE、GMAT考试试题著作权的行为,并将所有的侵权资料和印制侵权资料的软片交法院销毁;被告新东方学校立即停止侵犯ETS、GMAC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被告新东方学校在《法制日报》上向原告ETS、GMAC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因其侵权行为造成的影响;被告新东方学校赔偿原告ETS经济损失人民币八百九十万元及诉讼合理支出人民币九十五万三千元,赔偿原告GMAC经济损失人民币四十一万元及诉讼合理支出人民币六万三千元。赔偿数额总计达人民币1000余万元。

ETS设立于美国新泽西州,其主持开发了美国大学、研究生院入学考试以及以英语作为外语的考试(英文为"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简称TOEFL考试)以及作为美国大学和研究生院录取标准的"研究生录取考试"(英文为"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s"简称"GRE"考试)。ETS将其开发的53套TOEFL考试试题、45套GRE考试试题在美国版权局进行了著作权登记。ETS以"TOEFL"(文字)、"GRE"(文字)作为商标在中国核准注册。

GMAC设立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其开发创作了"研究生入学考试"(英文为"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简称"GMAT"考试)。GMAC将其开发的23套GMAT考试试题在美国版权局进行了著作权登记。GMAC以"GMAT"(文字)作为商标在中国核准注册。

1997年1月,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就新东方学校擅自复制ETS、GMAC考试试题的行为进行稽查,并暂扣了《TOEFL全真题精选》、《GRE全真考试题》、《GMAT全真题选编》等书籍资料。此后,新东方学校针对前述稽查行动向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保证书,承认其复制发行TOEFL、 GRE 、GMAT考试试题的行为侵犯了ETS、GMAC的著作权。2000年11月,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宣武分局对新东方学校进行稽查,并扣留封存了部分书籍,其中包括《TOEFL系列教材听力分册》、《GRE语法分册》、《GMAT讲义》等。

2000年,ETS、GMAC委托他人在新东方学校购买了"TOEFL系列教材"、"GRE系列教材"、"GMAT系列教材"。经对比:TOEFL、 GRE 、GMAT教材中被控侵权部分的内容与相关的TOEFL、GRE、GMAT考试试题内容一致。在上述被控侵权出版物的封面均用醒目的字样标明"TOEFL"、"GRE"、"GMAT"字样。新东方还在互联网上订购或邮购有关TOEFL、GRE、GMAT教材资料。

一中院认为,ETS、GMAC作为TOEFL考试、GRE 考试、GMAT考试的主持、开发者,独立设计、创作完成了TOEFL、GRE、GMAT考试试题,具有独创性,并在美国就53套TOEFL考试试题、45套GRE考试试题和23套GMAT考试试题进行了著作权登记,属于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畴。由于新东方学校在未经ETS、GMAC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复制ETS、GMAC分别享有著作权的TOEFL、GRE 、GMAT考试试题,并将试题以出版物的形式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公开销售,侵害了ETS、GMAC的著作权。

二、 试题是否属于著作权保护的客体

既然一审法院认为ETS与GMAC所设计的试题享有著作权,那试题属于著作权保护范畴的法律依据也需要进一步的明确界定了。

著作权,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性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并以保护作者权益原则、鼓励优秀作品原则、作者利益与公众利益协调一致原则以及与国际著作权法律制度发展趋势一致原则为基本原则,合理公平的解释具体法律条文的适用。

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的著作权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治理创造成果。”在具体的运用上,根据《著作权法》以及司法实践,受法律保护的著作权客体应该具备有以下三个条件分别是独创性、可复制性以及不属于法律明文列举的不受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对象。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分析试题是否属于著作权保护的客体。

1、 独创性。

独创性,亦称原创性,是作品成为著作权客体的首要条件。它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而成的,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完全不是或基本不是同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相同。在本案中,ETS的试题是由ETS聘任的专家小组独立构思而成的,并且经过版权登记,在表现形式上与同类的考试机构所出的试题有明显的区别。但新东方学校在抗辩中指出,ETS和GMAC认为自己对TOEFL、GRE、GMAT试题享有著作权,作品有独创性,但是证据只有其一位高级职员的证言。一审以这样一个与案件有重大关系的证人证言来认定试题作品的独创性是不合适的。而且,试题属于文字作品,并未表达什么作者的思想。然而在独创性条件的要求中,主要是要求作者的独立构思,即试题是作者的独立劳动的体现,并且经过了相关版权的登记,在其内容或者表现形式上与其它作品有明显的区别,即不是抄袭、剽窃或者是篡改他人的作品。而对于独创性的举证,证据虽然只有一位高级职员的证言,但试题是ETS和GMAC长期独立劳动的表现,同时试题作品都在美国做了版权登记,这是长期以来人所共知的。很显然,试题是符合独创性要求这一条件的。

2、 可复制性。

在这一点上,ETS和GMAC的试题主要是以书面和计算机数据的形式出现,很显然是符合这一个条件。

3、 不属于法律明文列举的不受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对象。

《著作权法》第四、第五条的规定属于强制性规定和排除性规定,完全列举了应排除使用的全部对象。因此,根据反对解释原理,试题应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范围。在我国的现实中,同样是存在试题受到保护的实例。过去每年的律师资格考试的试题是受到法律的保护的。此外,根据我国参加的伯尼尔公约和TRIPS协议,其他成员国的作者的作品应该受我国法律保护。据此ETS和GMAC试题的著作权在我国是应当受到保护的。

综上所述,符合著作权法所保护作品基本特征的试题,可以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条取得受保护的著作权法律依据。

三、 教育权与著作权的冲突与平衡

试题的著作权保护,无可避免的相关到教育权和著作权之间的冲突和平衡。

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平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教育权既包括国家、学校实施教育的权利,也包括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由于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传播知识的活动,而著作权人对于其作品的传播和使用拥有垄断性的专有权利,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包括自学学生)获取和传播知识的权利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这样的竞争便是著作权和教育权的竞争。在试题作为著作权保护对象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权和著作权的冲突。

同时,在全球性的教育领域,对于不同区域的受教育者实施不同程度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必然会导致受教育的不公平待遇,有违教育权的平等性。并且使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成为一些国家或者机构的相关策略的牺牲品。在本案中,ETS和GMAC的试题在日本、韩国均设有授权出版组织进行出版,而在中国并没有任何授权出版的组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受教育者的平等的受教育权。下面,笔者也将分两个方面来分析教育权和著作权的冲突。

1、 教育权与著作权相互的限制。

教育活动总是离不开知识的传播。基于发展立法的立法目的,法律应该尽可能保证知识的自由流动,知识的自由包括获取知识的自由和将其再传播的自由。而基于鼓励创作的立法目的,著作权法必须赋予权利人对于知识的获取和再传播的垄断,从而教育权与著作权相互限制。为了均衡这两方面的利益,各国为了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而在立法上都对著作权作了一定的限制,即作出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规则。

在我国的《著作权法》中第四节的第二十二条规定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情形,其中与教育权相关的包括第一款、第六款和第九款。根据这些规定,合理使用的目的包括学校教学研究、个人学习和个人研究、欣赏。合理使用的方式,在个人使用项下没有具体的规定,在教学使用项下规定了包括“翻译”和“复制”。复制是数量,在个人使用项下没有规定,在教学使用项下,规定为“少量复制”,复制的篇幅等没有规定。对于复制采用的方式没有具体的规定。对于合理使用的著作权的载体形式也没有规定。故此,在本案中,如果新东方只是使用了ETS和GMAC的试题材料进行教学,进行少量的复制,而并不是复制后出版销售的,按照我国的《著作权法》的相关条款可以理解为合理使用的范围。但在外国的著作权法中,对合理使用均在使用方式、数量、篇幅、著作权载体、借助的工具以及用途等方面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2、 全球性教育的发展,著作权人对不同领域的受教育者实施不平等待遇。

教育权是各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在本案的具体情况下,ETS和GMAC在美国、加拿大以及韩国、日本分别出版了相关试题资料,而在中国,并没有一个相关的授权出版组织。同时,在中国参加ETS和GMAC的考生人数并不少于韩国和日本,并有多个中国大陆组织到其总部进行多次相关于授权出版的磋商,但ETS和GMAC以拒绝协商的方式拒绝在中国大陆授权出版。对于相关组织在市场上使用策略,利用著作权的相关权利损害到受教育者的受教育的公平,导致中国考生不公平的竞争,目前仍然是没有相关法律进行必要的协调。在著作权垄断和受教育的公平面前,需要法律进行利益均衡的抉择。

四、 试题作品侵权案件赔偿计算

当试题作品的侵权事实已经造成,侵害著作权部分的赔偿问题是整个案件的另外一个争议的焦点。下面,笔者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1、 首先,对于出版发行的侵权复制品的获利计算。

由于本案比较特殊,被告发行的侵权复制品同时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和商标权,即构成了侵权行为责任的竞合。而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和商标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在计算权利人的损失时,两种侵权损害的计算方式是不一样的。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和司法解释,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的计算是按照侵权所造成复制品发行减少量或者侵权复制品销售量和权利人发行该复制品的单位利润的乘积计算。发行减少量在司法实践中是难以确定的,一般是按照侵权复制品市场销售量来确定。而在本案中,发行减少量无法确定,只能按照侵权复制品的销售量计算,这一点应该在证明上并没有很大的困难。但权利人发行该复制品的单位利润在本案就无法确定了。因为本案的原告在中国大陆并没有任何授权发行机构出版其试题,无法得知其发行的单位利润。一般在无法确定其发行复制品单位利润时,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法。一是参考采用原告在其他地区发行同种试题的单位利润来计算。二是参考采用新东方发行该复制品的单位利润作为参数计算。第一种方法似乎对被告并不公平。因为原告的主要发行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等。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发行的价格不可能是发达国家同等的制定价格。而第二种方法显然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被告发行该复制品的价格与我国一般出版物的价格相当,与原告在我国授权出版的制定价格应该不会有较大的差异。

2、 其次,被告人使用原告试题进行营业培训是否会对造成实际损失。

实际损失除了是复制品所造成的损失以外,利用侵权物进行营业而对其造成的损害是否应该计算到实际损失之内。在本案的特殊背景下,被告是双重的侵权,在商标权的侵权中,法律使用了“侵权人在侵权期间获得的利益”作为赔偿的标准。而在著作权方面,在除了利用作品复制获利之外,并使用作品获得利益而为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失应该算入实际损失的赔偿额。根据《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著作权的侵权行为包括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报酬的行为。故新东方因使用原告试题而获得的利益中应当有部分作为损害赔偿额。

五、 国外企业机构的知识产权策略

本案除了案件赔偿金额空前巨大,涉及影响范围宽广之外,还反映出国外的知识产权人屡试不爽的知识产权策略。

1、 欲擒故纵的知识产权策略。

这个策略的实质是先让一国的国内侵权者替其培育国内市场,等到时机成熟再以诉讼的方式分享其中的利润,实现真正利润的争夺,而并不是直接进入市场。这样不但可以省去开发和风险的成本。在这场知识产权的案件风波中,新东方虽然一直尝试与原告谈判而达成授权的使用协议,但ETS和GMAC一直使用避而不理的态度亦让新东方无可奈何而继续为其拓展市场。此外,ETS和GMAC二十多年来没有在中国大陆授权出版试题的真正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想有试题被盗版的风险。因为试题的成本很低,很多美国的企业进入大陆市场后都为盗版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成本投入。而选择新东方这个在中国英语培训市场上占最大份额的企业作为盗版者,不仅可以有索回权益收入的最大保障,还可以见上通过减少试题来源使盗版率减低。二是通过市场选择一个较为强大的机构作为日后的商业合作伙伴。此后利用试题授权许可使用来分享整个机构营业利润而不单是试题的授权费用。

2、 知识产权策略目的。

通过对知识产权策略的了解,不难看出国外企业或机构使用策略的最终目的。很明显,国外企业或机构不仅是要索回过去因侵权行为而造成的损失,更多的是需要通过诉讼的途径获得下一步行动的优势。具体在本案之中,原告方ETS和GMAC的高层管理人员透露出不排斥与新东方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无疑是已经将新东方作为其合作伙伴的第一人选。而需要进行诉讼的原告,无非是欲利用诉讼胜诉的判决来增强与新东方合作谈判的筹码。诉讼不过是手段而已。

3、 知识产权策略的借鉴。

由于国外企业机构的知识产权策略的运用,产生了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差距。在本案的具体中,由于ETS和GMAC创立的TOEFL、GRE、GMAT等考试在中国已经被推广。众所周知,虽说不是只有通过这样的资格考试才能够出国学习,至少要到美国学习的必须经过此类的考试资格认证。而ETS和GMAC当然是可以授权国内诸如新东方这样的学校使用试题而赚取高额的利润,而无需亲自在中国设立任何的培训机构,节省在陌生的环境的成本投入。这种是属于当前国际流行的经营模式,利用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策略,值得我国企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汉东、刘剑文,知识产权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余能斌、马俊驹,现代民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3] 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4] 游闵建,从新东方案看试题的著作权保护[J],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11月

[5] 马宁、杨晖,新东方案件的透视与反思[J],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11月

[6] 龙文懋,教育权与著作权的竞争与平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三期

[7]新东方败诉跨国侵权案美国ETS、GMAC获赔1000万,

考试失利作文篇3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 大学生 考试诚信机制 

 

一、构建考试诚信机制的必要性 

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不断涌现,特别是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再加上功利主义盛行,因利失信的现象不断出现,诚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种诚信缺失的现象已蔓延至学校,学生考试作弊、学术作假以及学校造假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每逢大学生外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大型考试,总会发生违背考试诚信的事件,扰乱了学校的秩序和社会的稳定,甚至给一些不法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由此可见,构建考试诚信机制势在必行。 

构建医学院校大学生考试诚信机制,是防止和杜绝考试诚信缺失的重要手段,这将有利于维持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卫生人才。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学生、家长、教师人人参与,考前、考中、考后全程监控,学校、家庭、社会全面协作的医学院校大学生考试诚信机制。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考试诚信机制的结构 

 考试诚信是指在各类考试中,参与考试全过程的各主体因素,包括主考者、组考者、出题者、管理者等,必须遵守各种考试规章制度与法制条例,不作弊,不违规,不违法,认真公正进行测试和评鉴。考试诚信机制应该包括教育机制、监控机制、奖惩机制、评价机制四个部分(具体如图所示)。 

1.教育机制。教育机制包括家庭诚信教育、学校诚信教育、社会诚信教育。第一,家庭诚信教育是培养良好品格的基础。家庭诚信教育分为家庭内部成员进行的诚信教育和亲友邻里进行的诚信教育。其中,父母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这种影响从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此外,与孩子比较亲近的人,或孩子认为最值得崇拜的人对他们的影响也较大。因此,首先,父母要做诚信的榜样,言行一致,要经常以诚信故事或事迹教育孩子。其次,家庭的其他成员也要注意不可在孩子面前做出违背诺言的行为,否则将会对孩子起到负面的教育作用。另外,亲友邻里进行的诚信教育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并且这种诚信教育能起到合力作用,有助于孩子形成诚信的品质。 

第二,学校诚信教育要注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学校应开设诚信教育的系列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规定必修学分,可采取开设选修课、邀请专家作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或演讲等灵活的教学方式,避免以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诚信教育还需贯穿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要挖掘诚信教育内容,适宜地进行诚信教育。学校还要注意开发隐性诚信课程,建立诚信的校园文化,开设诚信宣传栏,通过互联网进行诚信教育,支持学生社团开展诚信教育。此外,教师要注意言行一致、不弄虚作假、不剽窃。学校要做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处处以诚信教育学生,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的诚信校园氛围。 

第三,社会诚信教育是大环境教育。现代教育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优势。首先,我们应以社区文化、社区活动、社区学习、社区宣传等为载体,进行社区诚信教育;其次,应大力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介进行诚信教育;最后,要提倡以政府管理部门为主导的诚信教育。 

2.监控机制。监控机制是指考试全过程的监控,包括考前、考中、考后的监控。具体来说,考前监控包括考场的清查监控、封闭考场、试卷的保密监控以及组织考生签订考前诚信协议等。考试过程中的监控,不仅是指对考生的监控,也包括对监考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监控。考场是考试诚信缺失的主要发生地,一般来说,重要的考试应全程有录像监控,利用电子狗随时搜查电子信号。考后监控,主要是指对考卷的保密与保送的监控,逢重大考试有时需要公安人员的协助。考后的试卷保密保存有时还必须配备录像监控。整个监控机制是一个考生、监考人员、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重要过程。 

3.奖惩机制。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国家要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诚信制度,特别是应加快相关的诚信立法,让泄露试题、倒卖试题的不法分子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也能警示学生要增强诚信意识。学校要对违背考试诚信的学生采取取消考试成绩、记入学生诚信档案、重修诚信学分等处罚措施,并通知家长,让家长协助学校进行诚信教育。对于考试诚信信誉良好的学生,在毕业时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并记入学生的诚信档案。对于违规的教师,应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适当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诚信评价机制。诚信评价机制应包括考生考试诚信评价体系、教师考试诚信评价体系、管理人员考试诚信评价体系等。每一类评价体系,都应该包括自我评价、同行(同学之间、教师之间)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家庭评价等,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指出,教育评价必须是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和领导人人参与,并需有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继续教育机构积极参与的评价。 

总的来说,医学院校学生考试诚信评价体系应根据人才培养要求,设立具体的考试诚信评价机制。学校的考试诚信评价机制按考核方式来设立,社会的诚信评价机制则由社会主考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考试诚信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 

要保障医学院校大学生考试诚信机制的长效运作,提高医学生考试诚信度,首先,必须进行考试制度改革。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不应“一考定乾坤”,而应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大力推广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督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与调整,从而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估和判断,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目的是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把学习者的动机、实施策略与学习效果统一起来。相比而言,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只集中于“甄别”或最终的学习效果上,机械地割裂了学习的整体性,而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心智和潜在能力的开发。医学院校可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床边考试、临床实物考试、实验考试、随堂考试等考试形式,将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 

其次,必须改革人才评价的标准。社会用人单位和学校对人才的选拔不应单以考试成绩或各类证书作为人才评价的指标,要避免高分低能的人才培养导向,可学习清华大学推选生的选拔制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人才评价应实行多元化评价,注意将学校评价、家庭评价、社会评价三者相结合,并建立三者互动的通道——医学院校学生网上评价管理信息平台。 

最后,国家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要让缺乏考试诚信的不法分子付出重大代价,并以此来警告某些试图因利而试法的人,这既能处罚严重缺失考试诚信的行为,又能增强大家的考试诚信意识。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基于web基础的医学校大学生考试诚信网络管理系统,进行实时有效地管理。 

考试失利作文篇4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高考改革 自主高考

我国应试教育几十年,教育改革一波接一波,基础教育始终没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如火如荼,丝毫不逊于改革前,残酷的应试教育现状无情地告诉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低效的,相关的改革措施没有找到应试教育的病根。基础教育改革低效的根源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路在何方?

一、基础教育改革低效的根源

基础教育改革这些年,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做了大量的改革工作,如:全国统一高考改为各省市自主命题考试、一年一度的高考改为每年二次、高考科目由“3+2”改为“3+综合”、全国统编教材改为各地方教材、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国家免费师范生培养、优秀教师流动机制①、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初高中剥离等改革措施,不胜枚举。然而,各省市的基础教育并没有因这些改革措施从此走上素质教育的正轨,各地的中小学择校热愈演愈烈,在一些省市诞生了一批基础教育的“航母”学校②。现行的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从考试试题角度看,实则是“新版”的高中奥赛而已,对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毫无益处。改革低效的原因在于我们有的是照抄照搬别国模式,没有尊重我国的国情,有的则是因为没有尊重学生的天赋、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发展方向等个体基础的必然结果。

高中新课改和“3+综合”高考模式试图从考试内容和考试科目的变革来淡化高考的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从而消除高考对基础教育的不利影响。然而教育管理干部的政绩需求和行政权力剥夺了高中新课程赋予学生的选修权,“3+文(理)综合”高考模式让高中学校的应试教育搞得得心应手,让教育管理部门的教学质量评价有了更“权威”的高考数据资料。这些数据资料是高中教师评职、评优、晋升、提干以及各级教育管理干部提升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社会对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认可的重要依据。现行基础教育评价机制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是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根源。过去的教育改革没有让这种基于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失效,是相关教育改革低效的原因,是导致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家”大量胎死腹中,沦落为“教书匠”的制度根源。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基础教育改革失效的根源在于我国应试教育评价机制和高考的行政化,现行高考制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目标是要尊重学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高校各专业特点,有利于高校发现人才,有利于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妨采用“自主餐”模式来改革高考。将现行的各省市自主命题考试改为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高考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科学综合、人文综合。高校可根据所设专业特点确定各专业考生的参考科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规划确定高考志愿及其考试科目,从而实现学生和高校的“双向”自主高考,其改革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尊重高校各专业的招生需求,给高校各专业“自主”高考的招生权利。

现行“3+综合”高考模式没有尊重高校各专业的招生需求,不利于高校各专业对人才的发现,例如北大中文系,按目前高考科目设置必须是在高中阶段语数外加文综考分名列前茅的考生才有机会进入北大深造,而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学生不一定就喜欢或擅长语言文学研究。对语言文学研究有实力、有兴趣和天赋的学生往往不擅长数学和地理,他们则永远被北大拒之门外,或许这就是近三十年我国应试教育出来的莘莘学子与诺贝尔等国际大奖无缘的原因吧!

若北大中文系确定本专业考生的高考科目为语文、外语、历史和政治,清华大学建筑学系确定该专业考生的高考科目为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人文综合,如此高校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特点确定考生的参考科目,无疑是给予“全体”高校各专业自主高考的招生权利。同时允许高校各专业根据学生高考成绩和本专业特点结合考生单科成绩择优录取,对人才的发现和选拔更具针对性。现行的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是“少数”大学的“特权”,是为争抢经受十多年应试教育洗礼的佼佼者而举办的一场“掐尖”考试。考试试题有奥赛化倾向,不但对改变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现状无益,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应试负担。其命题、监考、阅卷和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备受社会高度关注和质疑。将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由国家考试中心命题把关,使试题更加科学、合理。由各省市实施监考、阅卷和招生,有利于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杜绝考试招生过程中的违规和违法行为。

(二)尊重学生的天赋、兴趣和发展需求,给学生“自主”高考的人生权利。

现行的“3+文(理)综合”高考模式迫使高中教学实行文理分科,有的学校为了应付高考,甚至在新生一进入高中就文理分科,理科生少开甚至不开设史地政,文科生少开甚至不开设理化生,严重背离高中教育课程设置的初衷。学生的高中毕业会考怎么通过?其实学生们、老师们、家长们和教育管理者们都懂的,其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一种考试经济。现行的高中毕业会考让学生以往的诚信教育毁于一旦,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致命的负面影响。文理分科过程常常有部分“差生”因文理教学班的设置限制被剥夺了文理选择的人生权利③,用一句流行语来形容就是“我被文理”了。文理分科教学让学生严重偏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发生变化和转移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给学生自主高考的人生权利,尊重学生基础、学习兴趣和人生规划,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不同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规划不同,其高考的考试科目多少也就不同,对兴趣爱好广泛的考生不应限制其高考的科目数。取消现行高中毕业会考,对理工类专业可加试人文综合(政史地),而文史类专业则可加试科学综合(理化生)。两综合学科难度与现行高中毕业会考相当,考查学生运用综合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解释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各专业录取的参考依据。现行的新高职招生考试只考语数外,不但没有尊重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招生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且沦为差生的专场考试。应回归统一高考,为所有考生和高校营造和谐、平等的考试环境。尊重差生,应从高考做起。

(三)实施学生“自主”高考,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有利于高中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现行的“3+文(理)综合”高考模式使得高考的状元效应、高分效应、重点效应和名校效应对高中学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显得至关重要!重点高中容易出各级状元,考生高分多,上重点大学和名校的人数多。能上重点高中是许多初中学生和家长们梦寐以求的。不能保送或考上,交钱也要上,各省市出现的基础教育“航母”学校其根源就在于此。不消除高考的重点(高分)效应,必然导致重点高中、重点初中乃至重点小学的长期存在。“3+文(理)综合”高考模式也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们无形地背上了沉重的应试教育枷锁,是义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实施学生“自主”高考,不同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规划不同,其高考的考试科目也就不同。同一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需求不同,考生的考试科目不同,录取分数线也就不同。因此高考状元和高分(重点)效应也就从此淡化和消失,为高中教育卸下沉重的应试教育精神枷锁。这将使得在高中阶段的教学无法统一应试④,让高中阶段文理分科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有利于高中学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课程设置要求开好每一门课,从而实现高中教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四)实施全国统一的学生“自主”高考,解决目前异地高考的社会难题,还全体国民平等参与教育考试的权利。

目前我国有两亿农民工,他们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大多数民工兄弟们干着最脏、最累、最苦的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基础教育教材和高考命题考试的地方化以及现行的高考政策,让两亿农民工子女即使在其父母工作所在地入学,也会因各地教材和高考命题范围不同无法回原籍参加高考,导致几千万留守儿童在他们的童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些儿童的成长无疑是寂寞的。民工兄弟为国家经济发展流汗的同时,还得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流泪。

教材和高考命题的“地方化”不但没有实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且浪费了相当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有限的教育资源。照抄照搬别国教育模式,没有尊重我国的国情,这一“百花齐放”的教改设计,最终结果为“封建割据”的应试教育,同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教育部最新的异地高考政策事实上将两亿农民工子女分为三六九等,没给全体国民平等教育考试的权利。加上认定复杂和地方阻力,操作难度大等诸多因素,真正能参加异地高考的学生也只能是为数不多的民工“贵族”而已。

实施全国统一的学生自主高考,结合各地经济发展和高考报名情况由国家统筹分配高校在各地的招生计划,从根源上解决农民工子女异地高考的社会问题,给所有民工子女平等教育考试的国民待遇。

(五)实施学生的“自主”高考,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充分发展,满足高校各专业对优秀学生的服务需求。

在国外,兴趣爱好广泛的优秀学生可同时在几所大学就读不同的专业,而在我国现行的“3+文(理)综合”高考模式和招生体制中,每个学生只能被某个大学录取一次,文科考生不能报考理工类专业,理科考生不能报考文史类专业。这种高考招生模式,不能满足优秀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满足高校各专业对优秀学生的服务需求,更不能推动各高校开展竞争,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实施学生“自主”高考,对高考科目无限制,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发展规划“自主”选择诸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参加2013年高考,其高考成绩既可参与文史类专业的录取,也可参与理工类相关专业的录取。学生可被北大中文系和重庆大学建筑学系同时录取,也可被西南政法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同时录取,从而满足优秀学生在几所大学同时就读不同专业的个体发展需求。学生被几所大学同时录取时,可根据学生意愿,占其中一所大学招生指标,其他大学招生计划不受影响。学生入学后,可同时在几所大学就读不同的专业,高校各专业有“责任”和“权利”对学业完成达标的学生为其颁发毕业证书⑤和授予学位。实施学生“自主”高考,有利于文理兼修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利于整合各高校教育资源为优秀人才的充分发展服好务!

(六)实施学生的“自主”高考,改革高考学科试题命题模式,为各层次高校各专业的招生需求服务。

现行的“3+文(理)综合”高考学科试题不但不能体现高中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便于高中学校搞应试教学,而且不能满足高校各专业的人才选拔需求,综合学科试题尤为突出。因此,可将高考各学科试题设计为A、B、C三大模块。A模块(公共模块):分值100分,全面考查学生的学科基础、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该模块试题主要满足一般本、专科高校的招生需求;B模块(能力模块):分值为50分,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试题主要满足重点大学的人才选拔需求;C模块(专业模块):分值为50分,考查学生的学科“实力”和发展潜质,该模块试题满足高校对“学科专业”人才选拔需求⑥。B、C两模块的试题设计上要让“题海”应试行为失效,减少(或取消)选择题型,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过程的理解、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学生“自主”高考的学科试题设计不但要体现高中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要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合作探究、迁移创新等多种能力,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高校的各专业对人才的选拔需求。

三、学生“自主”高考的改革阻力

1.来自教育管理部门的上层阻力。

我们经历的历次教育改革都说是成功的,但每次教改后学生的负担却有增无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面对如火如荼的应试教育尽管殚精竭虑地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然而相关教改成效与改革预期相距甚远。基础教育改革陷入了屡改屡败,屡败屡改的怪圈,基础教育成了名副其实的“折腾”教育。实施学生“自主”高考,无疑是要从官方角度承认过去“相关”教育改革低效,这样的改革来自教育管理高层的阻力自然不小,即或是国家教育部要推行这一改革也需要刮骨疗伤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魄力。

2.来自教育管理评价部门和社会舆论的阻力。

学生“自主”高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基础和发展需求,也充分尊重高校各专业特点和招生需求,却唯独没有尊重高中教学的应试需求和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需求。同一个教学班中不同学科,高考参考人数不同,高中教学如何开展?学校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教育管理部门如何评价高中学校办学质量?高中办学质量如何让社会和家长放心?学生偏科咋办?学校教学深度不够,有钱的学生在校外补课会不会导致新的教育不公?等一系列尖锐而现实的问题将困扰学生“自主”高考的实施,带来的社会舆论阻力也不小。

3.来自现行教育体制“既得利益”者的阻力。

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异地高考政策,虽然不是彻底解决民工子弟异地高考的良方,但却招来“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声浪一片,实施学生的“自主”高考,将各地自主命题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纳入国家统一命题考试,将地方教材改革为统编教材,将各地“败坏考风”的“经济型”考试统统取消,在“既得利益”者的眼中学生“自主”高考无疑是开历史的倒车,必然招来其“骂声”一片。因为这一改革,有些人会痛失巨大的经济利益,有些人会丢掉专家级的金饭碗,有些人会失去招生考试的特权。这无疑是革了他们的命!有些“既得利益”者还把持着各地的教育管理、教育评价、高考命题、招生考试、教材编写与发行等利益分配特权,由他们带来的阻力那是相当的大。

四、结语

目前的高中新课改,虽然教育教学理念新颖,各学科都让学生“自主”确定选修内容,但实际情况成了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替学生确定选修内容,甚至于有的省市高考命题因各部分选修内容出题难度不好把握,将所有选修内容改成必考内容⑦。有的高中学校某些学科为了高考仅用1.25个学年度的教学时间完成新课标两个学年度的教学任务,我们的孩子很苦,高中新课改离失败还有多远?浙江和重庆的高考改革⑧虽然有了尊重学生自主高考的“萌芽”意识,但没有尊重高校各专业的招生需求,也没有“真正”尊重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和发展需求,而且便于社会和教育管理部门根据高考数据对高中学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便于高中学校搞应试教学,其改革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实施学生“自主”高考,不但使高中学校成熟的应试教学功能紊乱,而且让现行的应试教育评价机制失效。高校各专业招生考试科目不同,在同一省市各专业录取分数线也就不同:清华大学有的专业录取分数线仅三百多分,而有的专业录取分数线达六、七百分;四川大学有的专业录取分数线仅四百多分,而有的专业录取分数线达七、八百分。传统的重点线、本科线、专科线、高考状元、重点率、本科率等等,在学生和高校的“自主”高考中对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失去任何意义。这样的改革将使教育管理评价部门惶恐,同时也让高中学校无所适从!这样的改革既尊重了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又降低了高校和学生的高考“成本”,节约了有限的教育资源。这样的改革既保留了现行高考的基本功能,又消除了现行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副作用。只有去教育行政化,让高考自主化,实施有我国特色的自主高考,让旧的应试教育评价机制失效,才可能建立起新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使高中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迈上素质教育的正轨。

学生偏科问题,这是由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魅力共同决定的。一个高考不考物理的学生,却喜欢上物理课,或许这才是物理教学的真谛。学生校外补课,是一种学生个体应试行为,无可非议,但国家教育机器的集体应试则是这个国家教育之痛。高考是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考吧!让所有学校和教师放下应试包袱,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工作。

注释:

①实为应试教育的优秀教师.

②优质应试教育,一个年级达三、四十个教学班,一个高完中师生规模达几千甚至上万人.

③文理分科时,选择文科的学生人数远超三个班而又不够四个班时,学校会动员甚至强迫部分学生选择理科,只办三个文科班.

④同一个教学班中不同学科,高考参考人数不同:有的学科只有十来个,有的学科有几十个,而且还会随学生兴趣爱好和人生规划发生变化.

⑤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需要复合型人才,北大清华等一流名校应率先试点放开学历文凭管制,让高等教育为有兴趣学习、有能力学习的学生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

⑥高校各专业对某学科要求较高,招生时主要参考该学科B、C两模块的考试成绩.

⑦某直辖市2013年高考的化学学科就是如此.

考试失利作文篇5

关键词:博弈论;考试作弊;纳什均衡

考试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发现教学偏差并制定纠偏措施的主要手段。然而,学生考试作弊已成为教育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顽疾,严重影响了考试应有的严肃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杜绝和减少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不仅仅要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与完善入手,还应考虑考虑作弊主体的内在动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学生考试行为的选择是一个与监考教师在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对策以及这种对策的均衡问题,即博弈过程。

一、师生之间的纳什均衡

在学习博弈论课程之前,简单地认为学生作弊行为仅仅与个人道德有关,道德要求我们拒绝作弊,因为作弊是一种欺骗,不道德的行为。但是,从理性人假设的角度分析,假设参与博弈的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的思维和判断都符合正常人的逻辑,并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的分析或按照趋利避害原则进行决策,权衡利弊得失,优化决策选择。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活动主体总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正是学生考试作弊的内在动因。因为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表现的关键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奖学金、评优、入党、提干、推研、就业和心理满足。在个体理性作用下,学生选择是否作弊时常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将作弊带来的超常收益与作弊被发现而受惩罚的损失进行对比,若作弊的超常收益低于受惩罚的损失,将不会试图作弊,否则,作弊有利可图,就会发生作弊现象;二是估计作弊被监考教师发现的可能性,如果这一可能性很大,作弊概率就小,否则作弊概率就大。作为博弈的另一方,监考教师同样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选择认真监考或监考不力。理性的监考教师将考虑如下两点来选择自己的行为:一是将认真监考带来的收益增加和损失减少与支出成本进行比较,若有利则认真监督;二是估计学生作弊的可能性,若这一可能性大,则认真监考的概率就大,反之概率就小。基本假设如下:(1)学生和监考教师都是理性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2)博弈规则是既定的、公开的、透明的,师生双方的策略及其在不同策略下的成本是一种公共知识,即双方行为选择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3)只要监考教师认真监考学生作弊就能被发现,若学生作弊未被监考教师发现,结果就会非成严重;(4)存在制度约束,学生作弊被发现后既受到惩罚又有信用损失;监考教师监督不力被学校考试督导组发现后,给予相应惩罚。从博弈的结果来看,当监考老师严格监考时,学生就会相对的选择不去作弊,因为被发现的概率增大;当监考老师不严格监考时,学生就会选择作弊,从而使得双方之间任何一次博弈战略组合都不是确定的均衡结果,也使得考生作弊行为在双方博弈中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博弈双方是考生考试中的监考老师和考生,监考老师的任务是监督考生不作弊,按自己的实际水平完成考试。因此这样就需要加重老师对考生的监考力度,力度的加大会影响考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守信是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考试不作弊才是真正理性的选择。

二、同学之间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至今仍然是博弈研究的重要课题。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个体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而不愿意改变决策,导致整体利益最小。纳什均衡是局中人理智选择的结果。对于学生作弊这个行为,我们同样可以用博弈论来作出分析,我们假设考生是理性的经济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面对选拔性考试,只有成绩相对好的被录取,成绩相对差的被无情地淘汰,这种与考生名利关系最密切、竞争最激烈的考试,考生无不想考出好成绩,而且还想尽量超过其他考生。但由于考生在考场上不可能知道别的考生的有关信息,加剧了考生的不自信,所以考试成绩很好的考生,仍然会认为自己可能落选。下面根据分析列出学生作弊的支付矩阵,其中,+1表示考生作弊时获得的超额收益,其中包括学生成绩的提高、选拨的优势、评奖学金时的增加竞争力等;-1表示学生不作弊的负效益,即无法与其他同学一样具备优势,竞争力减弱等。

由于考生都是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主体,所以在双方博弈过程中,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从表中,在A考生作弊时,B考生作弊可以获得1个单位收益,不作弊可获得-1个单位收益,所以B考生会选择作弊;当A考生不作弊时,B考生作弊可以获得1单位收益,而不作弊获得-1个单位收益。所以,B考生会选择作弊,也就是说不管A考生怎么选择,B考生都会选择作弊。同样,对A考生也是如此,不管B考生怎么选择,作弊是A考生的最佳选择。经过双方重复博弈,作弊是双方的最优选择,作弊成了双方的纳什均衡。因此,从考生之间博弈情形来看,考生之间极易形成相互作弊成风,考生选择作弊是考生进行风险收益或利弊得失权衡后自我理性选择的结果。

三、结语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现实世界中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无论是作弊还是不作弊,一旦被考生认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那么这种行为被实施的可能性就增加了。考试作弊行为的治理,应当从影响考生作弊决策选择的因素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管重罚,减少考生作弊的心理预期净收益,使考生经过成本―收益分析或依照趋利避害原则,得出作弊无利可图甚至得不偿失的结论,从而主动放弃作弊念头。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漆勇政:《大学生考试舞弊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3。

[3]何雪峰:《从经济学角度看考试作弊》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

[4]王美荣:《考试作弊行为的博弈分析》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

考试失利作文篇6

几年前,一些地方常常是以抽考成绩来给学校、班级、教师、学生排名站队,然后按照排名先后对教师、学校进行奖罚,由于参加的不是全部学生,而是少部分学生,在某些教师的心里就形成了一种定式,只抓部分参加抽考的学生,而放弃了大多数学生,教学不能面向全体,数年下来抽考生的数量也在逐年下降,到了中学多数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压力过大,中途流失现象比较严重,高中生源得不到保障,后来在多数家长的强烈呼吁下,抽考被迫叫停。可给地方的教育质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导致中学生管理上不去,一直以来困扰着中学的管理者们。当他们还没有从中喘息过来,新任领导的“提升教育形象,以质量论英雄”的讲话,使得刚刚平静了几年的考试之风重新刮起,因为实际操作者对领导讲话精神的理解那就是质量等于考试,高质量都是考出来的,于是乎穿起了新鞋,走起了老路,有过去的抽部分学生,到抽某几个年级的学生,一次抽几个年级,多抽两次,不能给学生排名站队,就给老师排名站队,以考试论成败,考试一下子成了悬在老师头顶的一把利刃。考试其实是把双刃剑,有其好处,也有其缺点,就看操作者怎样去对待,尤其是最后的评价办法,做得好,公平、公正,是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否则便会弄巧成拙,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未来发展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因为考试本身是阶段性总结,是教师、学生衡定教与学情况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学生反思自我提高自我的一种手段,通过考试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利于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考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一些教师在名利的驱使下,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丧失职业道德,把考试当成自己提薪晋级的最佳时机,在考试中营私舞弊,玷污了考试的严肃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教师明目张胆的考试作弊,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试想学生一旦尝到了作弊的甜头,他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努力吗?是不是给老师今后的教学带来巨大的麻烦?其实教师是在作茧自缚。

过去人们常说学校是一方净土,是圣洁的殿堂,孩子们在方净土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纯洁的心灵,健康成长。可是今非昔比呀,尽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不准对小学生进行考试,更不能以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站队,可是在有些地方,考试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一条生财之道,不考试岂不是断了他们的财路吗?加上自己对提高教育质量的认识似乎除了考试已别无他法,于是不让给学生排名站队,还不能给教师排名吗?把考试的评价重心转移到老师们的身上。老师们开始惶恐不安了。加班加点成了教师的家常便饭,减负成了空谈,这资料,那资料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更有一些教师在名利面前心灵被扭曲的一塌糊涂,一些教师平时教学不努力,在考前托关系,走后门,甚至请客送礼,搞到考试试题;一些教师在在排兵布阵上挖空心思做起文章,让学生在考场上直接提高成绩;一些教师在抽低年级时拉高年级的学生来充数替考;一些教师在阅卷时,以关心自己学生考试境况为由,上蹿下跳,四处游走;更有甚者让学生在试卷上做记号,一旦阅到了自己的学生试卷拼命地抬高分数,企图亡羊补牢,最后一搏……。学生的成绩在教师的不检点努力下,是上去了,教师的排名靠前了,但作为一名教师最可宝贵的东西――人格、尊严、师德却丧失殆尽。

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常言道: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都是学生效仿的榜样,像这样学生从小便跟着老师学会了弄虚作假,学会了“偷窃”而脸不红,学生本来纯洁的心灵受到了污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好学、上进,已被丢的精光,这样长期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何谈民族希望,祖国振兴?

在成绩荣誉面前我们的老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道不觉得心中惭愧,反而引以为荣,因为有了这些成绩、荣誉自己的前途更加光明了,笔者认为教师“一胖遮了百”,名利双收,可孩子们呢?他们的希望在哪里?他们的前途是否如你一样光明灿烂?

考试失利作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方面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02-01

我们所理解的诚信,在一般意义上讲,被人们认为是诚实无欺、恪守信用的品德及人们在行为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关品质。目前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大体上是诚实有信的。但是同时,由于受到多重观念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一、大学生的学习方面普遍存在作弊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相关科目基础课时太少,很多同学要在短时间内学习过量的内容,导致大学生无所适从,学校及社会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过级率,忽视了诚信教育,未能够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大学生为了考试能够过关就通过作弊来获得分数。其次,现在沿用的闭卷考试方法,考试过程中单一的监考手段使部分监考老师在条件限制下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学生作弊,给大学生作弊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其次,大学生对于考试作弊存在着竞争、从众和侥幸心理。大学生平时对学习不够重视,考试时却担心考试考不好,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影响评优,出去找工作时会不被用人单位看好等,从而进行考试作弊。还有一些起初不打算作弊的学生看到大部分同学因为作弊成功而获得了一些成绩,并被周围的同学取笑“不作弊很傻”,也产生了作弊的心理并付出行动。据不完全调查,高校在籍学生中不存在作弊想法的同学约占15―17%,考试中存在作弊想法但是没有实际行动的学生大约占18―20%,存在作弊想法并付出实际行动的学生大约占63―67%;再次,考试作弊的方法与手段从最初的交头接耳、使用小抄、橡皮等方法,到通过手机短信、耳内接收器等高科技专门手段,考试作弊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的大学生干脆请人代考,这种现象尤其存在于每年的国家外语四、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虽然很多媒体曾就此现象进行了曝光,可是这种现象仍屡禁不止。从有的高校在考试前给监考老师进行作弊手段的识别培训、考试过程中使用屏蔽手机信号的仪器、出动保安流动巡逻、甚至动武警来做监考官都反映出作弊之风的严重程度。

二、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存在的诚信缺失

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系,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所以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受益的并不是诚实守信的人,而是那些善于投机取巧、欺蒙哄骗、弄虚作假的人。客观上也就造成诚信者吃亏、失信者占便宜的现象。这些不诚实获益的现象对于诚实者来讲,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心态,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诚信观的建立。目前,学生中存在着几种现象:根据调查,部分学生恶意拖欠学费存在两种情况:1、家长按时把学费存入了学生的户头,但学生并没有按时缴费到学校,有的学生支出于个人消费,购买电子产品或与朋友吃喝玩乐。有的学生用于经济投资,购买股票、基金及存于银行收取利息。一般来说,这些同学大部分毕业前都会一次齐学费。2、家里无力支出学费,但是家长除教学生争取减免学费,争取相关国家助学金用于生活费外,不争取国家助学贷款,不赞成学生打工赚取生活费,有意在毕业时逃避上缴学费。部分学生恶意透支通信费用的情况一般为:1、手机卡非本人身份证购买,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使用后丢弃,用以获得最大的利益。2、网络通信费用,购买偷取设备或盗用用户名及密码,用以获得最大的利益。一部分家长更是利用在困难程度审核工作的不便利及漏洞,帮助学生在相关的民政部门取得困难证明,用以申请助学贷款及各项困难补助。

三、大学生在就业体制下的诚信缺失方面

由于社会信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随着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日益突出。很多用人单位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对毕业生提出了过高要求。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依据往往仅限于个人提供的带有主观色彩的材料和自我介绍,大学生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不得不投其所好。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诚信缺失的另一种表现是违约。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刻意地对自己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失实包装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考察大学生的程序复杂,不按照规定的时间与大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导致大学生违约。甚至有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骗取大学生的信息和研究成果,提供虚假的招聘信息。纵观如今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无疑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不诚信行为。

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体现的诚信缺失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重自我、轻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缺乏社会公德和法纪观念。大学生与人交往中容易从个别的人和事出发去看待事物,认为真实的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看不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依存、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关系,弱化了人际交往使人际交往更加趋向于利益的实现。一些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一扫传统的含蓄的形式,把恋爱看作是填补心灵空虚的一种方式,轻忽恋爱双方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显示出相当大的盲目性。一些大学生不爱护公物,节能意识淡薄,法纪观念不强,网络道德失范,对同学中的不良现象视而不见,不少应该在中小学要解决的问题,在大学里依然存在。如时间观念淡薄,甚至言而无信。在就餐、购票时不排队,在图书馆、教室、餐厅和公共汽车上的抢占座位以及说谎、偷盗、打架等各种不良现象时有所见。

考试失利作文篇8

笔者以为,高考的性质和使命非常特殊,任何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都会郑重其事,周密部署,明确职责,无论是在非技术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均严格要求,慎之又慎。而且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考试大纲》、明确考查能力和测试内容的前提下,有关省市也应该有足够的实力独立完成高考试卷的命制任务。自主命题省市为通过命题(试卷)显示自己的教育优势和文化特色,往往想方设法创设试题,精心打造,凸显个性。这些努力有利于高考试卷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特色性、创新性等诸多特点。然而,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利即有弊,高考自主命题自然亦如此。回顾和分析自主命题以来的高考实际,不难发现高考自主命题在延续性、规范性、科学性、评估(反馈)性等方面也存在若干问题。下面拟根据以上思路,不揣浅陋,就语文学科高考自主命题的利与弊谈点粗浅的看法,敬祈专家同行不吝指正。

笔者以为,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之“利”主要有以下若干特性:

1.多样性。自主必然产生多样。而作为高考命题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考点的选择。一份高考试卷几乎不可能覆盖《考纲》规定的所有考查内容,命题必须对考点有所取舍。就语文试卷而言,自主命题省市选择的考点不尽相同,如湖北省、山东省、重庆市等试卷还保留“标点符号”的考查,而包括全国卷在内的多数试卷则暂时轮空了;北京卷坚持“文学常识”的考查。而其他省市则已经陆续放弃。二是内容的差异。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教材由各省市选择确定,结束了高中语文教学统一使用教材的历史,为命题的差异性创设了有利条件。各省市命题组不但自主,而且独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命题组之间不可能也无必要互通信息,即使是很有可能撞车的“古诗鉴赏”材料,也从未出现过两份试卷相同的情况,每份试卷都是一个鲜活的“自我”。三是格局的调整。试卷格局呈现多样,可谓自主命题的重要标志。如浙江省的四板块格局,福建省的五板块格局,广东省的六板块格局,江西省的七板块传统格局和江苏省的卷1七板块+卷Ⅱ(附加题)三板块格局等。四是题型的变化。自主命题省市的十多份语文试卷,题型出现了不少变化。就连“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中传统的“注(读)音”“错别字”“词语(熟语)”等考题,题型变化也很多。“注(读)音”的题型至少有十来种;像“错别字”考查。浙江省、湖南省的题型就跟其他省市不一样,“错别字”不是静态而孤立的辨识,而是在具体语境的动态运用中进行辨认和确定;而浙江试卷的“词语”曾要求考虑“能否替换”和“符合句意”等因素,并非单纯判别“正确(恰当)”或“错误(不恰当)”,等等。

2.丰富性。如果说多样性较侧重于形式,那么丰富性就更多地体现为内容。汇聚自主命题省市创制的语文试卷。不难感受到,信息量之大、知识面之广、材料内容之阜、写作主题之多,绝对是盛况空前,这些方面充分表明了试卷内容的丰富性。首先是信息量大,近几年除3份全国卷外,每年还有十多份自主命题省市试卷,每份试卷长达敷千字,各类信息密集,多种文化错综,令人目不暇接。其次是知识面广,尽管考点知识相对固定,但考查这些知识(能力)运用的材料却古今中外,非常广泛,有语文知识,文(学)化常识,语言运用,古代诗文,名言警句,经典散文,中外小说,报刊要闻,图片表格等,堪称名副其实的“知识大餐”。再次是材料丰富,无论是语用材料、背诵(默写)材料,还是阅读材料、写作材料。都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就“现代文阅读”材料而言,不但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等文本类型一概俱全,而且历史的,现实的;人文的,科技的;纪实的,虚构的;新闻的,艺术的;人物的,事件的;景观的,情感的;宏观的,微观的;特殊的,普遍的……林林总总,举不胜举。第四是写作主题多,作文从来就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是一份高考语文试卷能否出彩的显性标志,也是命题专家闪亮智慧和展示创意的关键试题。自主命题省市的写作试题,采用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等模式,而主题则十分丰富。仅2010年,就有“文化反哺”“找回童年”“绿色生活”“与你为邻”“我的生活世界”“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早”“幻想”“学会放弃”“环境与成长”等许多不同主题。

3.特色性。高考试卷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图式,省市自主命题的试卷特色或许没有各种方言那么鲜明,但也不是彼此雷同毫无个性的铺陈排列。简言之,除了文化展示、材料选择和现实关注等要素外,自主命题试卷的特色着重体现为命题风格的显现和保持。首先是风格的显现,高考自主命题以来,语文试卷已经出现了自成风格的基本态势。以写作试题为例,浙江试卷的写作题,尽管模式上呈现出从话题作文到标题作文再到新材料作文的发展轨迹,而一直倡导“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这一“文中有人(我)”的基本要求,在诸多写作考题中独树一帜。再如上海试卷,以标题作文为主旋律铸成其写作命题的基本风格;而福建试卷写作试题的风格则不仅命题大胆、别致,而且多种模式反复尝试,不断探索;北京试卷的风格是保持个性的同时,积极借鉴全国卷的作文命题模式。再看现代文阅读,上海试卷一直坚守在“阅读”中适当渗透知识考查的命题理念,这种独特风格保持多年而至今未变;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浙江试卷,则穿通了约定俗成的客观选择题和文字简答题的壁垒,“论述类文本”考查既有选择又有简答,还将“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组合为一个独立板块,并在“古诗文阅读”板块中增设独一无二的“《论语》评析”考查,构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色和风格;而广东试卷、山东试卷、福建试卷等与全国课标卷一样,《考纲》规定的“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呈现无遗,其中“论述类文本”以选择题形式作为必考内容,而“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则要求选考其一,又是一种颇具特色的试卷样式。

4.创新性。高考试卷命制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程,既不允许因循守旧,也不可以固步自封,创新始终应该是命题的重要追求。而自主便是创新的前提,有自主必定会有创新。这些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不仅格局和形式推陈出新,不少试题设计也是新意

迭出,命题创意在语用题、探究题和写作题(模式)等题型体现更加壳分。语用题向来就是语文试卷的一方试验田,也是展示命题创意的重要载体,变化纷呈,不拘一格,闪烁着命题者的智慧匠心和创造才能。从常见的修改、衔接、仿写、拟写(标题、一句话新闻)、重组、下定义、图表说明等,到如今的拟写图片、现场等解说词,根据语境补写,拟写对联、海报、广告语、邀请函、求职(推荐)信、答谢词等,场景描写,拟写主持人台词,创设和描写情景(对话),概括材料寓意,解释图标创意,筛选关键词语,发表看法,文章赏析,等等,这些创新大大丰富了语用题的形式和内容。而探究题则是随着近年高考语文能力层级增加后出现的绝对新题。除全国课标卷外,广东、江苏、北京、山东、浙江、辽宁、安徽等自主命题省市也陆续在现代文阅读中创设了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探究题,这些考题的命题思路、答题要求等又彼此不同,从而体现了命题者的个性和创意。至于写作题,更是具有聚焦力、冲击力和象征意义的命题创新的“IJANDMARK(地标)”。无论是形(模)式的设计还是内容(主题)的确定,都是自主命题殚精毕思、倾力打造的亮点之一。在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三大基本模式之后,又有了“材料+标题”“材料+标题+提示”等模式变体。写作主题则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几乎涉及到生活的大大小小方方面面上上下下。

诚然,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之“弊”似乎也不少,拙文着重简述以下几点――

1.延续性不够。高考命题应该是一项延续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缜密考虑,长远规划,不能走一步算一步,过一年是一年。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不少省市缺乏专业的高考学科命题组,即使是学科命题组的负责者,也大多肩负着非命题的教学科研或管理任务,平时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命题事宜,而其他命题成员更是临时性抽调组合,参与了这次未必会有下次,自然更没有必要去继续研究命题了。因此,自主命题试卷的延续性不够是必然的。通常出现偶然性大于必然性、无命题规律可循、考点转向频繁、过分追求“陌生化”等问题。往往是谁去主持和参与命题,谁在学科命题组里权威和强势一些,命制的试题就会明显倾斜于谁的想法和意志等,这种偶然因素不但影响着命题传统的延续性,而且还中断了上一年和下一年的承接性,原本的“阵地战”变成了“游击战”,使命题变得无规律性。以文言文文本为例,去年选用人物传记,今年可能是游记散文,而明年或许出现小品随笔,像全国卷那样延续同一类文本的省市不多。从理论上说,试卷的考点以《考纲》和教材为基本准绳,但实际上人为的因素也很明显。就文学类文本而言,你去命题也许认为把中外小说作为考点,可以有效检测考生的阅读能力;而他去命题则觉得当代时文没有时空阻隔,更接近青年考生的阅读期待,考点的频繁转向便不足为奇了。还有就是“陌生化”的强调过分,也是影响延续性的重要因素。为体现考试信度,防止猜题、押题,高考试题追求“陌生化”是必要的,但有些省市在追求“陌生化”的过程中不但失落了应有的延续性,而且滑向了舍本逐末的误区。其实,原创的,就必定有信度。

2.规范性不足。高考是部级高规格的选拔性考试,命题的规范性自然是首要的。而规范性就是要求命题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符合规范,无论是命题理念、《考纲》体现、试卷生成,还是试卷结构、考点设置、内容选择、语言表述等都必须恪守《考纲》明确的各项规则。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制约、监督和问责措施,自主命题试卷超越大纲(增设考点)、样卷误导(与考卷脱节)、技术层面、写作命题等现象司空见惯。《考试大纲(说明)》没有规定的考点知识(能力),在高考试卷中却成为考题。如文言文断句、古诗词比较阅读等。遗憾的是,有人竞将这种不规范的“非法超越”视为合法、合理和正常。由各省市颁布的《考试说明》大多附有作为“自主命题的主要依据”的“样卷”,这份试卷(样卷)对当年的备考复习之指导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一些省市命题的高考试卷却常常跟这份“样卷”脱轨,彼此并不一致,直接误导了中学的备考教学。如有的省市的“样卷”是选择题,而考卷中成了简答题;“样卷”中的文言文是传记,考卷中变成游记了;“样卷”中是外国小说,考卷中成了当代时文;“样卷”是标题作文,考卷中变成了新材料作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技术层面的不规范或许局外人并不怎么在意,但也客观存在,如选肢的长短、字体的使用、答题卷的设计等。当然,写作命题的规范性问题最突出。以新材料作文为例,规范的作文材料应具备具体性、贴近性、丰富性以及角度的多样性和层级性等特点,这样才有利于体现写作的自主性、开放性、多样性,并充分张扬个性。而实际上多数采用新材料作文模式的试卷未能达到这样的规范,影响了考生写作能力的正常发挥。

3.科学性不强。命题科学性的强弱主要表现为学科基本性质的凸显程度。语文学科的重点是语言而不是人文,是审美鉴赏而不是信息梳理,是表达技法而不是价值判断,是现代汉语而不是文言句读。倘若以此衡量一些自主命题省市的语文试卷,不难发现试卷结构(格局)不合理、考点定位失当、语言因素被忽视、考查非主流知识(文言断句)、容量(长度)随意增加、答案拟定有疏漏等科学性不强的状况经常出现。语言(文字运用)为首、阅读具中、写作断尾的试卷格局符合语文认知习惯,应该是科学合理的,但近年一些试卷将阅读上移、语言下调,实在不甚恰当。还有试题与试题之间的空间布局也缺乏科学性,导致一些考生因疏忽而漏答。考点怎么定位,理当以突出语文学科性质为原则,像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是需要的,而审美鉴赏更为必要。换言之,试题设置当以语言运用、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审美效果(作用)等的“鉴赏”为重点,而有些试卷则过多地考查了词句含意、情感态度、主题思想等。语言因素被忽视的现象一直没有消失,一些结合语(情)境解答的语用类考题,几乎没有多少语言含量,描写(表述)要求很低,难度在于价值(是非)判断。只能算作非主流语文能力的文言断句,重新出现在自主命题试卷,也是不太科学的。在今天,就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学者还有几位在阅读没有断句的文言文?即使有人想买一本这样的古文书,恐怕也难如所愿吧。还有试卷的容量(长度)也存在不科学的状况。像全国卷的试卷容量(长度)把握很有分寸,如论述类文本基本在800--900字,通常不超过1000字;文学类文本大多在1000--1200字,一般不超过1400字。但有些试卷的选文长度就随意多了,论述类文本动辄1000多字,文学类文本则长达近1800字。至于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不严密,有疏漏,同行皆有同感,无须赘言了。

上一篇:溜冰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雨的诉说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