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15 12:13:00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篇1

一、遵循规律,由浅入深

有效的教学皆从自然入手,即正确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皮亚杰在《认识论原理》中指导:认识是不断建构的产物,建构成的结构对认识起中介作用;建构过程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是从比较简单到更为复杂结构的过程。按这一认知规律,我们在预设教学策略的时间就要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文本,理清文本的写作思路和特点,以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为学生铺垫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洞悉作者的匠心之路。

笔者曾执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我是这样预设的:

师:课文的题目中我一样东西特别引人注意。那是――

生:花。

师:对!文中写“花”的句子有很多,请你细细读文把它们找出来,并多读几次。

学生默读,画句子,然后放声读句子。

师:同学们,我们来合作读句子,你们读含有“花”字的句子,其他的老师来读。

师生合作读全文。

师:德国的花真美!最好的赏花在何处?

引导学生品读相关描写花美的句子,让学生徜徉在“花海”上,沉醉于“花”美中。

师:看到这花的海洋,我们也会跟季羡林先生一样不由得发出了赞叹,这真是――(得出结论:奇丽的景色)

板书:奇丽的景色。

把学生表象思考推向本质的深刻思品。从作者对在屋子里只看到花的“脊梁”的疑问中体会到房东太太“莞尔一笑”所蕴含的德国人独特的人文气息,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颇耐人寻味的境界。最后让学生“情动而辞发”,畅谈现实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动事例。

二、尊重学情,顺势而导

笔者曾经教学《老人与海鸥》,深刻地感受到教与学的差异,并及时抓住这种课堂生成而调整教学策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我的预设中有两个场景:一是“老人喂海鸥”,体会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温馨与幸福,二是 “海鸥送老人”,体会海鸥送老人的沉痛与依恋。两个画面充分感受“欢乐之至”、“悲痛之切”的情感高潮,感悟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在整个把握环节,学生的反应与教师的预设相吻合。然而,在“海鸥哪些举动让人意想不到”之外时,学生抛离了我的预设轨道,他们关注不是整体思路而是细节描写:

“应声而来”与“突然飞来”;

“起起落落”与“纷纷落地”、“肃立不动”;

“翻飞鸣叫”与“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急速扇动”、“炸了营”、“扑”、“大声鸣叫”;

……

学生多次的回答中与我的心里所想大相径庭,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了学生清晰的思考路径。我立刻调整了教学思路,紧抓海鸥“飞”的前后对比及“鸣”的前后变化这些具有鲜明对照的关键词来体会海鸥前后不同的表现和海鸥情绪变化的原因,深刻地感悟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结果,师生在愉悦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落实“语用”,优化创新

笔者曾指导过一位老师执教《三个儿子》一课,落实“语用”,语言训练扎实,教学策略大胆创新,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文章 切入口 思想感情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通过对人或事的记叙,表达自己的观点、心情或感想。《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第三学段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第三学段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技能之一。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都深深地感到让学生真正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根本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突破这一重点、难点最好的途径,就是教给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从题目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句,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文章的课题体会人物美好的心灵。

1.围绕略读提示,理解课文

师:请同学认真读读课文,找找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

师:说这句话时又分别有什么样的用意呢?

生:第一次是青年想免去“我”寻找马草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青年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第三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2.明真相,感悟人物品质

师: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那匹马真的存在吗?

生:没有那匹马,那是青年善意的谎言。

师:从这个善意的谎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就是从课题入手,围绕题目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题目分析揣摩,感受到了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收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二、从中心句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例如《青山不老》一课,文章的结尾这句话是统领全文的中心句:“作为一个山野老人,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了能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我采用了“由句达文,牵一句而动全文”的方法。

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人,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师:学贵有疑,在学习中能产生问题,那才叫真水平!读者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

生1:“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生2:“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2.师:问得好!对于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3.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1:我觉得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2: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4.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个中心句的含义,理解了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从重点词、句、段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例如在上《凡卡》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体会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凡卡命运的悲惨,我在第八自然段的教学时就运用了“集中扫描动词,体会作者感情”的方法。

1.搜索动词,走近画面

师:请同学们一字一句地读读凡卡挨打的部分。读着读着,你觉得哪几个字特别刺眼,特别令你心痛的,就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出自己内心的话。

2.扫描动词,走进画面

全班交流反馈后出示几个动词:揪、拖、揍、捞、戳。

师:请你们静静地盯着这几个或者其中的一个字,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又听到了什么?

3.透视动词,诉说画面

生:我看到老板冲到凡卡面前,一把揪起凡卡的头发往院子里拖。我听到凡卡痛苦地叫着:老板,放了我吧,我下次再也不敢睡着了。老板把凡卡拖到院子里,就拿起皮带狠狠地抽打。

……

师:能不能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画面?

生:一次,凡卡在摇摇篮,可老板的儿子还是哇哇直哭,老板娘龇牙咧嘴,揪起凡卡的耳朵直甩,耳朵都流出血了。

……

师:除了鞭子、皮带的抽打,凡卡还会受到怎样的虐待?结合“随手”、“捞”来说一说。

生:有时,老板自己在大吃大喝,却仍会找凡卡的茬儿,随手拿起筷子就戳、拿起碗就扔;有时,老板生意没做成,就拿起算盘朝凡卡头上砸,操起扫把劈头就朝凡卡打去。

……

4.内心独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看到这一幅幅画面,听到这一声声惨叫,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生:凡卡生活的哪个社会太黑暗了,富人生活在天堂,穷人生活在地狱,真是不公平啊!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就紧紧地抓住体现凡卡悲惨生活的动词,一步步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撞击,对老板、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以及对凡卡的同情油然而生。

四、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文章第一部分通过描写老人的外貌、神态和语言,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下面我就选取老人的外貌描写部分,谈谈我是如何引导“聚焦外貌,感知老人形象”的。

出示句子: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就让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位老人。

师:自由读读这段文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从三个“褪色”感受到了老人十分勤俭朴素。

生2:我深受感动,老人宁可自己穿得朴素一些,也要喂海鸥好吃的,老人给予了海鸥无私的爱。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份资料,自己静静地默读一下――【出示资料】吴庆恒老人每月的退休工资是308元,但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他平时几乎舍不得花1分钱坐公交车,4元5角一斤的饼干,他却毫不吝啬地买给海鸥吃。10多年来,他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2角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

师:读了这份资料,你对三个“褪色”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老人非常节省,他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但是他却乐意买4元5角一斤的饼干给海鸥吃,老人爱海鸥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老人的外貌描写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抓住三个“褪色”感受到了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老人对海鸥的爱还体现在“老人喂海鸥”的动作中,体现在“老人与海鸥”亲切地说话中。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从这些方面再加以引导。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上述方法对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行之有效的。在阅读教学中,能正确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丰富其情感体验、提高其语文素养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夏沔尊 叶圣陶 文章说话[M].中华书局,2013。

[3]王尚文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朗读;学生;文本;情感沟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锻炼语感、内化文本的重要途径。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文本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回归文本解读,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引领学生充分地读,逐层深入地读,给朗读以生命,做到读通文,读入境,读出情,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使朗读基于文本、跃出纸外。

一、 把握主线,整体感知――读通文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现脱离了学生实际,拔高朗读要求,让学生在初读文本时,要求学生做到读得好,口齿清楚,读出感情,学生根本无法在感知的基础上学会朗读。对此,教师有必要将朗读向课前延伸,在课堂教学前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把文本读通、读顺,扫除字词障碍,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从整体上抓住文章的事、人、情、理,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把琐碎的课堂讲解让位给朗读,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解读的主线,进行自主的入境朗读,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中所蕴涵的意旨、情趣。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教师大胆放手,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遨游,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二、抓住重点,深化感悟――读懂意

在教学中,往往存在“只讲不读”“思而不读”,或对朗读缺乏指导,或不得要领,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朗读不能融体验、感悟为一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讲析。阅读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领悟文本,读懂文意,进行坚实的重点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语言沟通、情感交流,通过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赏析,领悟文本内涵,体会文本表达技巧。在这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入情朗读”,努力做到既注重朗读形式又注重朗读时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教师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 在教学《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为了使学生感受暴雨和山洪的特点,教师可以作如下设计: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这场暴雨和山洪的句子,读一读,并用一个字来概括?(大、猛、狂)再思考作者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雨“大、猛、狂”的感觉呢?出示: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引导比较哪一种表达方式最好,并给予朗读指导。

这一环节,老师将教学内容锁定在文中描写山洪和暴雨的句子,一句“作者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雨‘大、猛、狂’的感觉呢”,引领学生品出短句的有力,读出一连串短语的渲染作用,悟出“以美写丑”的艺术效果。把朗读的时间用到了刀刃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同时还让学生习得表达技巧。

三、张扬个性,拓展解读――读出情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点睛之字、词、句、标点,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提供引子。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篇4

一、课文教学价值的三个维度

如何判断课文的教学价值?综合叶老和朱老对教材价值的论述,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表述,笔者认为,课文的教学价值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思考:知识、方法、思维。

知识是指课文中外显的、课标规定的基本语文知识,课文承载的是须要掌握的陌生知识。如课文规定的必须掌握的生字词、句式、修辞、基本的语言积累等。方法,是指课文蕴含着结构方法、行文方法、观察方法、叙事方法、说理方法、言语方法、逻辑方法等。思维,是指课文隐藏着的作者思考、表达的角度,推理、推论的逻辑、观点等。

随着年段的不同,课文的教学价值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低年段侧重于外显的知识,高年段侧重于方法和思维。如果是高中阶段,则应借助课文,着重于培养学生思维。张志公先生曾提出“什么是智力?智力的主要内容是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以及突破性。一个人能够迅速、准确地接受外界的刺激、信息,并经过分析、选择、判断,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这个人的思维能力就比较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比较聪明。如果不仅如此,他还能在已知的知识、规律的基础上,大胆的有根据地提出未知的东西,把它交付检验、证实或修改,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发现,这就是创造力,即思维的突破性。”欧美学者一直将批判思维作为创新精神来看待,他们主张: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

二、课文教学价值的原则

1.学段原则

探寻课文的教学价值,不能脱离学段要求,揠苗难以助长,就低则学无所得。如人教版2年级《清澈的湖水》,除了生字词这些知识价值外,还有什么价值。课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可以作为训练学生方法、思维的核心价值,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比喻句练习说话,集语言、方法、思维于一体,有机糅合,综合训练。

可以抓住“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一句,让学生认识、辨别比喻句中“正要”、“欲”的意思,抓住“正要跳起”与“青蛙”、“展翅欲飞”与“雄鹰”的相似与关联,让学生仿照例子造句。在仿照课文例句的基础上,扩大了句子容量,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这不是简单机械的接受、模仿,而是借助课文“例子”,掌握比喻句这种语言表达形式,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模仿到创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文体原则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写作规范和要求,“文体规范是一种带有共性的语言规则”,小说重在情节的叙事、人物的塑造、悬念的设置、环境的设计等;散文重于作者独特情感的抒发和独特语言的运用;论说则重在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先生1992年为怀念叶圣陶老先生而写的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家肖复兴对叶老的感激与敬仰之情。文章选入教材虽经修改,但作者强烈的情感不变。教学时应紧扣散文抒发作家独特的个性情感来品悟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安排材料抒义的。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完全忽略了散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花大量的时间纠结于学习研究叶老先生如何运用修改符号为肖复兴修改习作,引导学生学习习作修改的方法,显然这是有失偏颇的。

3.思维原则

满足于掌握知识是基本的学习,善于学习者总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辨别学习材料的真伪,思考作者的思维逻辑,提出自己的见解。探寻课文的教学价值,应重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培养思辨能力上。

如人教版6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课文浅显易懂,情感真挚。海鸥在老人遗像上空盘旋不忍离去的情景尤为令人动容。如果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只是引导探究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显然是低层次的教学,不能达到6年级学生应有的思维训练效果。老人为什么要“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到翠湖喂养海鸥?老人为什么要坚持十几年喂海鸥,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愫?课文并没有介绍。如果只是根据教参给予的解释,那是粗浅而空泛的。教师若能提出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邓启耀的原文《访灵札记》,学生对老人与海鸥则会有另一番思考,学生的思维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更广阔、更深邃的境地。

研究、探寻课文教学价值,小而言之,有利于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大而言之,有利于扩大选材范围,教师可以将类似的课外文章与课文有机关联,实现触类旁通,使学生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篇5

【教学片段一】 老师,我喜欢这样上课。真的!

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我原先的“预设”是分层讲读,逐步深入。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水罐的变化是一步一步进行的,但每一次的变化都能让人体会到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从中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故事浅显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教师应减去繁琐的分析,重在学生朗读感悟,于是我灵感突发:何不让学生自读并写感受、做批注。这还是第一次,我想来试试。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多感人啊!下面请大家默看课文,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和想法。

(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我做了一下示范,并在行间逐一巡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体会得非常深刻,批注也写得非常好。)

生:小姑娘为给妈妈找水,累得睡着了,可以看出小姑娘对妈妈的一片孝心,所以,水罐里才会出现清亮清亮的水。

生:只要对别人,对动物献出一点爱心,就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生:好心的小姑娘把水倒了一些给小狗喝,神灵感动了,所以赐予她银罐。

生:母亲就算自己渴死,也要让女儿好好活着,这种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天神,所以水罐变成金的了。

生:母亲认为孩子好多天没有喝水,一定很渴,想让孩子解渴,神灵又一次被感动了,赐予她们金罐。

生:小姑娘乐于助人,懂得关爱别人,即使自己非常干渴,可还是把水递给过路人喝。水神被深深感动了,觉得应该给地球一点儿帮助,所以,在送给他们七颗钻石后,又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下课后,一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凑到我身边。)

生:老师,我喜欢这样上课,真的。

【反思】 敢于放弃预设,创造课堂生成。

学生的差异与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常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对教师来讲,在充分利用自身常规资源备好课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敢于打破授课的“思维定势”,果断地放弃事先的预设,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密度、结构,使之生成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不在形式上玩花样,而要在内容上做文章,去浮华,求真淳,以学生为本,使课堂教学更趋优化,视学情而即时做出新的预设,以创造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教学片段二】 老师,我也来写句诗,好吗?

《赶海》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学完这一段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生:老师,我也来写句诗,好吗?

师:好啊!当然可以,说说看!

生:落霞与海鸥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不,应该是“落霞与海鸥齐飞,夏水共长天一色”。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里说是“暑假”,暑假应该是夏天,当然是“夏水”了。

师:真了不起!你们怎么联想到王勃的诗句了?

生:因为在第9课中,王勃看到“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就写成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所以,看到这样的美景,我也就想起了一句诗。

师:同学们真会学以致用,真是一个个小王勃!

生:老师,我还想帮他们改一改!

师:怎么改?

生:落霞与海鸥齐飞,翡翠共蓝玉一色。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改?

生:因为第2课《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中说“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所以我觉得可以这样改。

(掌声骤然在教室里响起,经久不息。)

师:多么美的诗句,多么美的景色!让我们再来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没有过多的指导,学生读得却是那样的充满感情,那样的投入到位。)

【反思】 善于突破预设,精彩课堂生成。

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是水融、和谐共生。生成是预设的发展,是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大大超出了教师原先的设想,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跳跃性。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一“生成”,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的思维,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火爆”,促其撞击,使其迸射火花,并将其火花燎得更旺,以此点燃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学生即时的顿悟、灵感的萌发和瞬间的创造,让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

动态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传递信息的场所,更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画面。为了在课堂上能看到“美丽的图景”,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小学语文课堂变成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的广阔舞台!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篇6

一、以情感带动阅读,省去繁琐分析,提高课堂效率

这里所谓的“情感”,指的是学生在读文以后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作者的情感,也引发对文章的看法与思考。以“情感”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思路,不仅可以省去繁琐的分析,还能令我们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因为在以“情感”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两个明晰的主线问题来组织教学就可以了,很多细枝末节的小问题都可以省略。以六年级上册课文《老人与海鸥》为例,课文分别从“老人爱海鸥”与“海鸥爱老人”两个方面来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两个以“情感”为主线的问题引导学习:1、“老人爱海鸥”的部分:“这是一个……的老人?”;2、“海鸥爱老人”的部分:“海鸥的心情多么……啊!”在这两个问题的探索中感受老人与海鸥间的一片深情。又如《月光曲》课后的第一个问题:“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如果以这个问题组织教学,必然还要问很多的问题:“贝多芬在小镇散步心情怎么样?听到琴声贝多芬会有什么想法?当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谈话时贝多芬的心情怎样?他会想什么?如果你是贝多芬你的心情又怎样?当盲姑娘认出了自己时贝多芬却没有回答,他的心里在想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教师要记住都嫌费力,更何况是听的学生呢?但如果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抛出“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一想贝多芬的心情多么……啊!”这一明晰的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思考,以上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教师只要在交流贝多芬心情时加以点拨就能明白贝多芬两次弹琴的不同原因了。可见,以“情感”为主线,设计一两个明晰的主线问题涵盖所有细枝末节的问题,能令课堂告别繁琐,同时也令学生的思维更有方向了,尤其是那些思维反应相对较慢的学生,不用再疲于奔命地去追赶一个又一个追赶不上的问题,教师的教无形中也朝高效迈进了一大步。

二、以情感带动阅读,披文入情,在情感碰撞中升华主题

当我们懂得以一两个明晰的主线问题去贯穿课堂的教学以后,梳理点拨,披文入情,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的碰撞与交流,升华主题就显得很重要。因为这样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正是这样思考的过程,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容,体悟了作者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仍以《月光曲》为例,在探讨贝多芬两次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的原因时,教师的问题是:“贝多芬的心情多么……啊!”(默读课文2—7自然段,写出你认为能体现贝多芬心情的词语,并说明原因。)学生读文以后写出了多个词语:有“惊讶”,因为在这样的小镇上贝多芬居然还能听到有人在弹奏自己的曲子;有“同情”,因为这对兄妹因为贫穷而无法购买贝多芬音乐会的入场券,贝多芬十分同情这对兄妹俩;有“激动”,因为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以后居然认出了自己,贝多芬认为自己找到知音,心潮澎湃……等等。学生每说出一个词,教师就板书在黑板上,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些体现贝多芬心情的词语进行分析、筛选:贝多芬第一次弹琴与第二次弹琴时的心情肯定不一样,那么分别是什么呢?经过一番分析、筛选,学生们似乎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与贝多芬产生着情感的碰撞与交流,选择了“同情”与“激动”两个词语,并说明了原因:贝多芬第一次弹琴是因为他同情这对贫穷的兄妹俩,他们热爱音乐,却无钱购买音乐会的入场券。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则是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在听完贝多芬弹奏之后居然认出了贝多芬,贝多芬认为找到了知音,知音难觅,怎能不多弹一曲?以一个明晰的主线“情感”问题来推进阅读的教学模式着眼于与文本的交流,披文入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对话,与文章产生情感的碰撞,在火花四溢的碰撞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升华主题。从语言文字到语言情境,再到语言情感,这符合了阅读感悟的进程。

三、以复现带动积累,通过不断朗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现行的语文教学,由于基本框架是“阅读”,重分析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到了高年级,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以“情感”带动阅读,避免繁琐的分析之后,课堂上将会留有更多的时间,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骗”着学生不断地去朗读,通过不断地朗读,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笔者有幸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苏教版五年级教材《爱如茉莉》一课,于老师就非常善于骗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读课文。教师首先指名分段朗读,相机纠正几个读音;之后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老师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范读过后,学生评议老师朗读的优点,教师强调读书要用心去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心情;接着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教师检查学生再读的情况,当发现学生读得仍不够时,又让学生继续练读课文;最后,教师指名学生与其合作朗读文中女儿与妈妈的对话(一处是妈妈嗔怪女儿问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时的对话,一处是妈妈在病床上与女儿的对话),再次强调读课文时必须读谁像谁,在于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渐渐地读出妈妈嗔怪孩子时的语气以及在病床上说话时那种有气无力的状态。综观于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高明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于老师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生硬的朗读技巧指导,而是反复告诉学生:读书要用心去读,要体会作者的心情,必须读谁像谁;他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十分耐心地“骗”着学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读得不好就点拨。学生在于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把握住了文本的情感基调与作者的心情,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了,又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达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虽然整个教学过程于老师对课文内容没有繁琐的分析,但几遍落到实处的朗读过后,学生却已经知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人物心情的体会也基本到位了。这正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所要力求达到的境界,这样的教学行云如水,简明高效,在一遍又一遍的语言文字的复现过程中,学生已将文本语言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用大量的朗读代替繁琐的分析,为学生语言的积累腾出更多的机会与时间。

四、以复现带动积累,想象补白,着力于“言语”实践,变学语言为用语言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篇7

一、在语言的狂欢中走向语言的深处,用美丽的语言文字丰满课堂

语文课堂的基点是语言。语言放于首位,置文化于重点,这种排序是对于语文课堂的本质的认识。汉语言本来就是一种美,这种先天的美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基点。课堂上要将文本的语言,像玩戏法一样,或者就像玩魔方一样,反复地进行处理,让学生在娱乐中玩赏语言,在“语言的狂欢”中体会到汉语的生命力和美丽感。

[课堂扫描]《老人与海鸥》的课堂上,老师边深情款款叙述,边在黑板上画波纹:“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到黑板上来,我们看,文字原来真的会跳舞,你瞧,海鸥在接受老人喂食时的飞,在起起落落中人鸥共舞,文字像水纹一样舒缓延展;在海鸥送别老人的时候的飞,在盘旋、急速、肃立、炸雷似的漩涡中,文字跌宕起伏;同学们聚焦到那一个个特写的海鸥的飞,则好像这水波中荡起的一圈圈涟漪,有特别的深情……原来文字可以这么形象,原来文字可以画画,可以歌唱,可以舞动,原来文字可以这样――美丽!”

随着教师的叙述和板书,儿童眼眸慢慢绽放出那种无与伦比的光彩,兴奋、惊喜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洋溢。

文字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唱歌,可以跳舞……让语言掷地有声地溅落在课堂上,让学生惊奇,这样的惊奇自始至终饱含着师生对语言的揣摩和玩味,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样情境之下的儿童带来的正是生命最直接、最真实、最强烈也是最单纯的表现。在这样的一种“语言的狂欢”中,孩子们走向了语言的深处。课堂在美丽的语言文字中通向美的深处。

二、在心灵的互通中走向情感的深处。用真实的情感滋润课堂

杜威曾经大声呼吁:“让我们给孩子一个情感化了的教育,给孩子一个富有情感的生活吧!”

[课堂扫描]《鸟的天堂》课堂上,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蕴含生命和绿色的榕树,使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也爱上了这里的鸟,你看,在他的耳际里,画眉鸟的鸣叫成了悦耳的歌声,既然是唱歌,就该有歌词啊,鸟儿们可能在唱些什么呢?学生在略想一下后,有孩子说:“它们在表达美好的心愿吧!”有孩子说:“它们肯定在诉说感激之情,感谢这里的农民,感谢这里的游人。”还有孩子说:“也许,它们也在赞美这‘鸟的天堂’呢!”……老师没有就此罢休,进一步深入请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那“鸟的天堂”去听听它们在唱些什么,回来后也学着唱一唱,也可以就说歌词。随后的课堂上,学生充满创意地“学”唱鸟曲,或念歌词,课堂异常活跃,异彩纷呈,“美”静静地流淌在课堂。

由鸟鸣联想到写歌词,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个情境,搭建儿童、文本、作者心灵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富有童趣的编写歌词中,在轻松愉悦里让真情自然流露,体验到了自然和生命的和谐之美,走向情感的深处。课堂在真实的情感滋润中通向美的深处。

三、在自由的思辨中走向思维的深处,用深度的思维润泽课堂

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指出,要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课堂扫描]《狼和鹿》的课堂上,老师先以一连串的问题追问学生:谁才是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罗斯福总统为什么要下这样一道命令?这是一道怎么样的命令?一下子学生疾恶如仇般声讨和数落罗斯福总统的狂妄、独断、多事、无知。这时候,老师又以一个360度的思维大转弯追问学生:罗斯福总统真的就那么狂妄、独断、多事、无知吗?这时罗斯福总统的资料出现在屏幕上。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沉默了,但思辨之光随即进发,纷纷跃跃欲试,积极表述自己的看法。在辩护与拨乱中,在酣畅淋漓的表达中,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罗斯福总统的决策失误是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所致。

课堂上,儿童走进了教师设下的一个又一个的思辨训练场。这个训练场给了儿童一个自由的思辨空间,在对“狼和鹿的善与恶”“罗斯福的对与错”等问题的思辨中,儿童学会了独立思考,理性审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定式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这样的自由思辨中走向思维的深处。课堂在深度的思维润泽中通向美的深处。

四、在心灵的构建中走向精神的深处,用人性的光辉照亮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堂应是养育学生人性的殿堂,找到精神家园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展示真实的生命活力,流淌最精彩的生命激情。

[课堂扫描]《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上,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通过对时而充满憧憬,时而幻想破灭的小女孩的行为、表情的表演,通过凄凉音乐的渲染,学生自然发生了移情,把自己想成文中的小女孩,去体会她的饥饿、寒冷、希望、悲伤。学生不由自主地比照自己的生活,产生悲悯、同情的感情,使他们经历了一种未曾经历过的生活,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渴望与痛苦,更理解了生死这一永恒的人生主题。

课堂中,教师创造了一个情景场,让儿童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虽然许多东西马上毁灭了,人物事件也会很快消失,但它们实际上却在学生的心里活着,延续着,占据着他们的精神空间,成为将来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学生的内心获得生命质量和生命情趣的喜悦,这才是拥有完满的健全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走向精神的深处,人性的光辉才能照亮课堂,进而通向美的深处。

你看魏星老师的《水》由感觉入手,在言意的和谐发展中,在“苦”与“乐”的感悟中,让儿童的人生态度悄然成长;祝禧老师的《牧童短笛》在“牧童短笛信口吹”和“城里的孩子”的对比阅读中,在自由田园生活与烦躁的当下生活反思中,儿童的生活认识悄然转变;薛法根老师的《爱如茉莉》,在细节探究中,让儿童爱的方式悄然改变。润物无声,默默提升,悄然成长,这大概就是审美化课堂教学之“大美”,这大概就是语文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同样,语文课堂也有一种大美。让我们在理性的思考中寻找那条通向美的深处的路径,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向美的深处迈进。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篇8

聒噪的蝉鸣高一声低一声,夹杂着远处建筑工地“轰隆隆”的搅拌机声音,充斥着欧小鸥的耳朵。空气似乎凝滞了,连一丝风也没有,窗帘有气无力地耷拉着。

欧小鸥心烦意乱地躺在床上,仰望着头顶的天花板,目光呆滞而忧伤。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居然会以一分之差无缘市一中。他是年级的尖子,成绩名列前茅,所有老师都看好他,他自己也认为胜券在握。或许是太自满而疏忽大意吧,欧小鸥想,惨淡的脸上写满了失落和懊悔。

欧小鸥家住在市一中附近。还在小学时,每天看着戴着市一中校徽的哥哥姐姐一脸自信地进进出出,他就心生羡慕并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考进这所全市最好的中学。只是在欧小鸥小学毕业那年,市一中不再招初中部学生,改为完全高中部学校。那年的小学毕业生第一次按片区划分就近入读。知道这个消息时,欧小鸥心里有小小的遗憾,不过很快就释怀了,他再次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初中三年,欧小鸥一直努力着,自信而从容。晚上看书写作业累了,他就站在窗前,眺望不远处灯火通明的一中教学大楼,他坚信自己有一天可以置身其中。

欧小鸥翻来覆去怎么也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窗外炽热的阳光晃得眼睛生疼,心里仿佛有块小石头,硌得他难受。他跳下床,光脚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嘴里念念有词。过了几分钟,他又站在窗前,怔怔地望着窗外,繁荣的街市一片迷茫。突然,他伸手狠狠地拉扯自己的头发,身子却慢慢地弯下去,趴在窗台。他不敢再看那熟悉的一中教学大楼,那是他向往许久却无法抵达的地方。

(2)

市二中在城市的最西边。欧小鸥每天早上都要在市一中校门前等公交车。刚开始的几次,他心里慌慌的,有一种想要逃离的感觉。特别是上车前遇见以前的老同学,他就尴尬,当他们叫他“老班长”时,他觉得无地自容,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

在二中,开朗活泼的欧小鸥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寡言,也不与同学交往,每天形单影只地来去匆匆。

欧小鸥的反常让韩宝乐很担心,特别是听以前的老同学讲,欧小鸥不仅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包裹起来,还变得消极、颓废。韩宝乐是欧小鸥在初中时最好的同学,不仅是同桌,还是最好的搭档。接到录取通知书以后,韩宝乐找过欧小鸥几次,但他避而不见。

韩宝乐明白欧小鸥的心情,也了解他不想见自己的原因。欧小鸥的成绩一向比自己好,现在自己考上了一中,而他居然以一分之差去了二中,他既不甘心,也不服气。见面注定是尴尬,当面劝慰只会徒增烦恼。但韩宝乐就是想见欧小鸥一面,有一肚子话要说。

终于见到欧小鸥时,情况比韩宝乐预料的还要坏。欧小鸥不仅不正眼看他,连话也懒得说。“小鸥!”韩宝乐欲言又止,“为什么不理我?”“我哪高攀得上?”欧小鸥冷冷地说。“如果是你上了一中,而我去二中,你才觉得理所当然,你才会开心,对么?心眼真小,你原来不是这样的人。”韩宝乐说。“是呀,我很虚伪,一切都是装出来的。现在明白了,满意了吧!”欧小鸥一脸愤愤不平的表情,还很不耐烦地下了逐客令:“你走吧,以后不要再来找我,我实在不想看见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心情不好就可以这样无理吗?”韩宝乐气呼呼地说,但看见欧小鸥伤心的眼神,他没有再说话,也没有走,赖在欧小鸥的房间,径自打开电脑。以前,他在欧小鸥家就像在自己家一样随便。

韩宝乐打开音乐网站,选了许飞的那首《我最响亮》。如水的音乐缓缓流淌着,许飞淳厚、沉稳的嗓音在空气里荡漾开来,她那不事张扬又不失甜美的声音仿佛一只温柔的手,在不知不觉中轻抚着,缓解了尴尬的气氛。“灯光和火花一起闪亮,也亮不过我的梦想,我旅途的开场,我沿路的徽章,风沙搁浅的希望……”

“你为什么就放弃?就像歌词中所说的,这次,只是希望被风沙搁浅而已。”韩宝乐说。“我没放弃,只是……”欧小鸥争辩着。“青春不言失败!我们还有很多机会证明自己。”韩宝乐说着,笑了起来,他想起这话原来是欧小鸥劝慰他的,那次,他的语文考砸了,而欧小鸥是班上第一。

欧小鸥倚在窗前,头耷拉着,颓废的样子像一株没有生机的植物。韩宝乐看着,心里有些疼。能说会道的他面对忧伤而沮丧的欧小鸥有些词穷,他不知说什么合适。说重了,怕在他受伤的心上再撒上一把盐;说轻了,他又听不进去。以前,都是欧小鸥开导他,每次在他失败而丧失了信心时,给他打气,做他的思想工作。

两人一齐陷入沉默,屋内只有许飞舒缓的歌声在飞扬:“你给我梦想,我勇敢向前闯……”

(3)

欧小鸥依旧常常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有时听歌,有时看许飞参加超级女声决赛时的录像带,思绪如云。他怎么会放弃?他的大学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是暂时的失败让他无地自容,让他不知怎么安置自己的心情。

欧小鸥的书桌上有一个原木相框,里面是两张青春而充满朝气的脸。那是毕业前和韩宝乐在学校的合影。韩宝乐看到照片时还乐呵呵地说他们俩就像两株茂盛的狗尾巴草。看着照片,想着韩宝乐,想着每次他们面红耳赤针锋相对的那些事,欧小鸥的心情渐渐好转起来。收拾好自己的心情,欧小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夜深了,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欧小鸥躺在被窝里打手机给韩宝乐。“小欧,怎么了?”韩宝乐问。“没什么,只是提醒你姿势不对,起来重睡。没别的事,再见!”欧小鸥说完大笑着挂了电话,他知道韩宝乐一定还睡眼惺忪地握着手机。欧小鸥喜欢这样捉弄韩宝乐,他感觉很亲切,这是他表达友谊的一种方式。韩宝乐抗议过,但是无效,只得接受。偶尔,韩宝乐也会效仿一次,让正在睡梦中的欧小鸥睡意全无。几次以后,欧小鸥再也不敢肆意骚扰他了。

能开这样的玩笑,韩宝乐安心了。他知道欧小鸥还是原来的欧小鸥,他又振作起来了,被风沙搁浅的希望再次起航。确实,回到学校,欧小鸥不再故作沉默,他一如从前,快乐的笑容又荡漾在脸上。

其实,最初知道欧小鸥差一中录取线一分时,欧小鸥的父母是想花高价把他弄进一中的,但欧小鸥不愿意,他年轻的自尊心比天还高,怎么肯让父母为自己做这样的事!

(4)

一天,欧小鸥到学校,看见校门左边的消息栏前围满了人。

欧小鸥挤进去,原来是全市中学生英语口语竞赛的消息。身边的同学吵吵嚷嚷,有的跃跃欲试,有的撇撇嘴,直摇头。欧小鸥挤在人群中,心里酝酿开了。他的英语很好,口语更是不错,就连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的表姐都夸他发音纯正。想着证明自己的机会到了,欧小鸥情不自禁地大叫一声:“Oh,yeah!”

“用不着这么夸张吧?真受不了!”“能不能参加比赛都不知道,高兴什么?新生!”两个高年级女生不满地嘀咕。

欧小鸥难为情地跑开了,脸涨得通红,但心里是快乐的。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一定得参加,欧小鸥想,他习惯性地仰起头看看天空,脸上自信满满。

才一会工夫,包里的手机就响了,是韩宝乐的电话。

“怎么样?有信心参加吗?”韩宝乐开门见山。

“废话!有什么不敢?难道你忘了,我老爹可是留过洋的,而且是在美国。”欧小鸥得意地说。

“一言为定,我们都报名吧,争取在学校的海选中脱颖而出,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在决赛中PK。”韩宝乐说。

“但愿那时还有你!哈哈哈!”欧小鸥大笑。

走进教室,同学们都在议论竞赛的事。欧小鸥没有参与,他知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他希望来一个一鸣惊人。同桌问他是否参加比赛,他故弄玄虚地皱眉沉思,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神经搭错了?”同桌见他这样子直来气。欧小鸥宽容地笑笑,说:“参不参赛由不得我,先得选拔呀。”

那堂政治课,他一直盯着老师说个不停的嘴巴,目不转睛,思绪却飘到了九霄云外。好不容易等到下课铃响,他第一个冲出去,找英语老师报名。

(5)

报名人数众多,经过几轮PK,欧小鸥终于入围学校前三名,可以代表二中到市里参加现场英语口语竞赛。

临近比赛的前几天,欧小鸥又开始担心起来,这种惶恐来得莫名。他找到韩宝乐说出了自己的慌乱。

“呵呵!你这人真是的,怕什么?你的自信都哪去了?”

“害怕失败呀,赛场高手如林。”

“害怕失败?我看你像惊弓之鸟,要不,干脆退赛好了。”韩宝乐直言。

“退赛?这怎么可以!我努力了那么久。”欧小鸥说。一直以来他都挺自信,但中考的落败,让他对自己没有太大信心。

韩宝乐瞥了欧小鸥一眼,轻摇着头,沉默了一阵才说:“没什么的,只是一场比赛而已,权当检查一下自己的口语水平。再说,你已经在学校脱颖而出了,证明你很优秀,有实力。在赛场上,说不定我们俩会有一场PK哟!”韩宝乐不得不转变口吻,看见欧小鸥这个样子,他心里很难受。他很怀念以前的欧小鸥,虽然那时他有点狂妄,但毕竟是自信满满的。或许,他只是希望得到一些鼓励吧。

两人信步走进中山公园,在一处凉亭歇脚。夕阳的余晖穿过凉亭前大榕树稀疏的叶隙,映照在他们青春的脸庞上。公园有些破落,但极有规模。如茵的草地上,很多孩子在嬉戏,欢笑声此起彼伏。

欧小鸥一直在不停地自言自语,说万一比赛输了怎么办,万一临场发挥失常了怎么办。夸张的表情和喋喋不休让韩宝乐很为难也很头晕。欧小鸥不应该是这样的,只不过是一次竞赛,努力了就可以,有必要这么担心吗?韩宝乐不敢直说,怕他伤心。他静静地望着草地上,一对年轻的父母正耐心地教着蹒跚学步的孩子走路。孩子还很小,走起来东倒西歪,才几步就摔倒了。年轻的父亲跑过去,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继续走。孩子用手撑着地慢慢地爬起来,对着自己的父亲直笑,接着又摇摇晃晃地往前走。孩子灿烂的笑靥像一朵盛开的花儿,美美的,赏心悦目。韩宝乐看得入神,心里一片感动。

“你说话呀,韩宝乐。是不是很烦我?”欧小鸥问。

“没有!小鸥,你看那孩子,他在学走路。”韩宝乐说。

“孩子学走路?”欧小鸥纳闷地重复,目光朝着韩宝乐指的方向望去。

看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欧小鸥沉默了。聪慧的他,一下明白了韩宝乐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谁的成功不是经过一次又一次跌倒,然后自己爬起来,继续前进?当希望被风沙搁浅时,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更加努力。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但努力却是必需的。过多的担心只是庸人自扰,最终只能作茧自缚。

(6)

全市中学生英语口语竞赛的现场如火如荼,可以容纳数百人的电影院挤满了人。选手们都是从全市各个学校选的佼佼者,在讲台上个个口若悬河,讲得抑扬顿挫。

坐在人群中,欧小鸥的心又开始慌乱,再过一会就轮到他上台了,他可以听见自己心脏“扑通!扑通”地响。

欧小鸥坐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尽量控制住自己狂跳不已的心。韩宝乐坐在离欧小鸥不远的后排,因为现场气氛的渲染,他的心也开始慌乱起来。

欧小鸥临上场时,韩宝乐已经跑到他的身边来。“加油!”韩宝乐拍拍他的肩膀说。“嗯!尽力而为。”欧小鸥自信地走上舞台。

台上的欧小鸥表现得稳重大方,他演讲了一个故事片段,赢得了一片掌声。鞠躬感谢时,他在人群中寻找到了韩宝乐赞赏的目光。回到台下,两个人伸手击掌。结果已经不重要了,能够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就没有遗憾。

韩宝乐的表现也很出色,但在这高手云集的比赛中,他和欧小鸥最终都没有进入决赛。

走出赛场,站在电影院门口,他俩相对而视。良久,韩宝乐问:“小鸥,失望吗?难过不难过?”“失望――不会,难过――一点点,不过,没关系,我尽力而为了。”欧小鸥平静地说,嘴角还露出一丝笑意。“我也是!”韩宝乐挤眉弄眼,逗得欧小鸥大笑。

穿行在城市拥挤的街巷,他们异口同声地唱起了许飞的歌:“灯光和火花一起闪亮,也亮不过我的梦想,我旅途的开场,我沿路的徽章,风沙搁浅的希望……被淋湿的翅膀,才拥有穿越暴风雨的力量……”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总结范文 下一篇:给朋友写一封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