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行动范文

时间:2023-12-06 01:41:51

救援行动篇1

我坐在小木桥旁,欣赏着风景。忽然,想起了一件童年的趣事。

在记忆的心扉中,那是7岁时的事了。炎热的夏季到了,院子里的茉莉花受了大青虫的伤害,叶子发黄往下落。我不忍心看着它们苦着脸,就做了次“救援行动”。

我开始做第一步:动手术,要把她们身上的枯枝败叶清除掉。我开始动手擦擦擦很快前两棵干净了。第三棵身上趴着蜘蛛。我找来了废纸,小心翼翼的朝他扑去,这位“先生”成了刀下鬼了!我不禁沾沾自喜起来。

第二步:松土。我抓起一根木棍一下一下朝花盆乱桶,没多久,花盆里就像马蜂窝一样开了花。我看着自己的杰作,再看看自己沾满泥土的手,不禁为自己付出的劳动而感到高兴。

最后,我给花儿们浇了水。虽然我的“救援行动”做的乱七八糟,可我觉得,花儿们在笑眯眯的感谢我呢!

救援行动篇2

[关键字] 灭火救援;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S618文献标识码: A

众所周知,我国的消防事故正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的增加。这就给消防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消防工作也就日益成为神圣的职责和义务。近年来,消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在灾难事故现场,形式瞬息万变,一旦指挥出现失误,保护措施不当、处置方法不妥,很容易造成很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要做到一方面高效地达成灭火救援任务,另一方面切实地做好灭火救援行动中安全保护工作,有效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科学实施指挥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当前灭火救援行动中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未能有效地掌握现场状况

很多火灾事故的发生都是很突然的,在进行灭火救援前,未能够很好地掌握到现场的状况。虽然消防人员都具备专业的知识,清楚地知道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但是往往都是理论一套,实际一套。在灭火救援的时候,埋下了安全隐患。

2、消防装备整体水平不高

业务经费保障不力,防护装备整体配置水平不高。现代火灾事故大部分发生在高层建筑中,这对消防部队的消防装备的要求就更高了。目前很多消防员的个人防护装备不能够达到国家所要求的相关标准。这导致在实际灭火救援行动之中,消防员的个人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消防装备建设更加滞后。例如,消防车的形式非常的单一,而且还缺少一些专用的器材设备,这就给消防队员的侦查、施救、破拆等工作带来困难。因为防化服、避火服、空气呼吸器等基本的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的缺乏,所以,难以保障处身于灭火救援现场中的消防员的自身安全。

3、灭火救援行动预案制针对性不强

在灭火救援行动之中,一些消防队员不能够很好的领会上级的执勤思路和意图,而往往只是将其浮于形式。这也直接导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在亲临火灾现场的时候,不能够引起高度的重视,不能够把握好现场的状况,茫然投入了灭火救援行动中,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指挥员素质不高、经验不够

指挥员在灭火救援行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消防员在灭火救援活动中必须要坚定的执行指挥员的执行命令,另一方面,指挥员又需要切实的保证消防员灭火救援活动中的安全。而有些年轻的指挥员往往一到灾害现场就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急于采取灭火救援行动,工作热情高、处置胆量大,但专业知识却不足,实战经验缺乏,火场上的分析判断和临机处置能力也比较的差,往往下达许多防护意识差的命令。从而导致许多不必要的伤亡事故的发生。有些指挥员自身对灭火专业知识的认知不足,以致于在瞬息万变的灾难现场不能很好的掌握情况,导致出现不必要的伤亡。

5、防护意识不强

部分消防战士在灭火救援行动中过于懈怠,对自我的保护意识不强。目前很多灭火救援实习不过走走场,导致消防战士在真正行动时麻木懈怠,从而出现一些低级的伤亡事故。有些年轻的消防战士,灭火救援经验不足,对消防装备不熟悉,在面对过于凶险的灾难现场的时候,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导致了不必要的伤亡。有的消防员平时训练不够严谨,临场时应变能力不足,容易慌乱,导致一些低级的错误的发生。同时,一些消防员对于登高施救和气体泄漏等救援现场的安全防护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尤其是在救援过程中出现有毒气体的现象,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使得其自我保护意识减弱,从而导致在救援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伤亡。有时也会有个别的消防员由于个人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出现一些列的事故。

二、加强灭火救援行动中的安全管理的措施

1、加强消防员的理论知识,提高其救援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进入“知识世纪”之后,社会的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各个领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国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而且石油化工企业和地下建筑也在不断的增加,这都给火灾救援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在灭火救援行动中,作为消防战士,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灭火救援能力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而指挥员和消防员自身安全意识的薄弱都是目前消防救援之中伤亡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救援活动中还会出现以下几种可能会导致伤亡增加的情况,例如,一些消防员在救援放置易燃易爆物品场所的时候,没有进行检测就贸然的开展救援行动;在有危险气体泄漏的事故现场,且是在阀断开的情况之下就贸然的进行救援行动,从而出现二次爆燃的情况而引起的伤亡;在对建筑结构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设立水枪阵地或进攻路线,从而导致建筑物坍塌,引起伤亡。由此可见,在进行灭火救援行动之前,具备充足的安全管理知识可以有效地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因此,为了减少灭火救援活动中的伤亡,组织广大消防官兵认真的学习灭火救援的安全管理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2、科学有效地实施灭火救援,预防事故的发生

在进行救援行动中,内部配合要有序不乱。指挥员在制定灭火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一是明确灭火战斗的目的,以确保灭火救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将伤亡降到最低。而指挥员在进行临场指挥的时候,必须要了解清楚事故现场的情况, 并及时、准确的做出决定,制定出切实可行、有效的灭火救援措施,以最大限度的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减少决策失误导致的伤亡。二是把握好重点进攻部位,进攻的时机要合理的掌握。三是合理部署兵力,根据事故现场,将主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将一些较危险的工作岗位交予有能力的人。比如一些体质较弱、思维较迟钝的,应该安排一些简单危险性相对较小的工作,以此来避免伤亡。

合理的选择进攻阵地。在选择阵地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考虑墙的承受能力,科学的根据墙的组成成分来分析强大致所能承受的最大承受力,避免站在柱子、梁、弱墙下方,防止倒塌造成意外事故;二看是否有受热易膨胀的材料,如装饰用的水泥、石膏等,考虑其受热膨胀的特性,防止受热过后膨胀掉落砸伤人员;三是观看是否有水泥墙收到水等物质的侵蚀,或者由于种种情况而不适合设立水枪阵地;四是全面的观测火场的建筑结构,看其的受损程度,从而确定其是否存在倒塌等危险发生。

确立可行的灭火救援计划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消防员的自我保护。战斗员要熟悉运用消防装备,在事故现场实施救援时,灵活地运用自身技能和经验,面对突况临危不乱,确保自身安全。

3、加强装备建设,提高侦检、防护水平。

目前,很多消防部门存在消防装备老坏,事后防护不足等情况,消防战士在进行灭火救援时因消防装备质量问题而出现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消防部门应该加强对消防装备的建设与维修,加大在消防装备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一些老旧的消防装备进行更换,有规律的对消防装备进行侦检、防护。对出现质量问题的消防装备进行维修和更换,以预防那些因消防装备质量问题发生的伤亡事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火灾的频频发生,给我国的救援行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做好灭火救援行动中的安全管理,才能更有效地完成灭火救援任务、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华 ;《浅谈灭火救援行动中的安全管理》 ;丽水消防支队 ;2011-12-18;

救援行动篇3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下,灭火救援活动发生率不断提高,积极做好灭火救援行动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消防人员的伤亡,并且能够提高灭火救援的效率。现阶段,因为受到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影响,在灭火救援行动中安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故此,本文着重探究其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为实现灭火救援行动安全管理有效性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灭火救援;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下,灭火救援行动比较普遍,在整个灭火救援行动中消防官兵需要面对各类突发环境,具有危险性,根据公安部消防局不完全统计分析,在近几年,牺牲在灭火救援行动中的一线消防人员数量接近300人,每年有大量的消防员在灭火救援终受伤、致残。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则需要加以重视,需对灭火救援行动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积极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基本准则,做好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工作,为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进行保障。

1.现阶段灭火救援行动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1缺乏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与了解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下,灭火救援行动的危险性逐渐受到关注,并表现在四点,其一是各类高层建筑出现,结构较为复杂;其二是大型活动中人流众多;其三是危险品种类众多,不确定因素、危险性加大;其四是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这一系列的因素均会对灭火救援带来影响。除此之外,虽然在近几年当地政府部门重视消防工作,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仍旧缺乏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与了解,甚至认为灭火救援只是消防部门的工作,如此一来则忽略了各单位联动的力量。与此同时,因缺乏对安全管理的重视与认识,在面对复杂火灾事故的时候缺乏判断,工作部署不到位,安全管理问题出现。

1.2缺乏对安全技能的掌握

现阶段,虽然消防部门出台了各项规定,但是其执行效果不容乐观,虽然强调了灭火救援安全性的重要意义,但是并没有针对实际的发展情况开展安全评估测试,且照本宣科内容较多,没有进行实践训练,长此以往则会导致消防人员缺乏对安全技能的掌握。其一是在理论学习方法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灭火救援方法,导致学习内容不具备针对性;其二是无论是指挥员还是战斗员灭火救援安全管理经验不足,无法在实际救援行动中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其三是缺乏对灭火救援行动的评估,对于发生的各类惨痛教训无法及时汲取,没有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其四是缺乏对消防装备性能、参数以及使用方法的掌握,没有真正形成人与装备的最佳组合。

1.3指挥员与战斗员缺乏基本素养

其一是消防队伍人员结构不科学,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情况下都是采用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担任基层指挥员,让高中毕业生充当战斗员,这些人员不仅缺乏实践经验,并且指挥能力不足,战斗性不强,如果仅凭借着满腔热血是无法做好灭火救援工作的。其二是因为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基层岗位更替的比较快,这种情况下指挥员与战斗员培养周期比较短,灭火救援经验没有得到传承;其三是没有全面开展灭火救援业务培训工作,并且更趋向于形式化。

2.新时期灭火救援行动中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对策

2.1提高对灭火救援安全管理的认识与重视

在新时期,各级部门需要对当前火灾以及救援任务的基本形势进行分析,提高对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与了解,还需要从现实出发,清楚的了解到灭火救援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理念,做好预防工作。从另外一层含义分析,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领导者还需要对整个灭火救援行动进行负责,要积极做好灭火救援的准备以及消防员伤亡工作,这样一来,才能从实际上将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好,才能尽可能的提高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2提高消防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灭火救援过程中容易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更新观念,紧跟时展的要求。根据分析,在灭火救援终出现消防员伤亡现象最大因素是消防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比如像气体泄漏现场出现盲目扑火,或者在灭火救援终出现二次燃烧等,没有经过仔细侦查进行现场,对建筑物的结构了解不清楚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针对所存在的现象开展灭火救援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消防人员的安全意识。

2.3做好实战训练工作

第一是需要积极更新传统的观念,要将日常训练与实战演练相互整合,在提高消防人员身体素质与技能的同时,提高其基础业务训练。且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与现实密切关联,可以在真火、浓烟等条件下开展,实战的内容包括了侦查、救人、水枪阵地设置、进攻路线等,这样便可以提高消防人员的综合素养。第二是需要加强对各项装备的学习,尤其是在近几年,新装备与新器材出现在消防部队之中,因此为提高消防人员的使用能力,需做好装备学习工作。第三是要积极创新训练方法,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严格按照参训人员的实际水平针对性的开展各类训练,经过实践证明,只有采取有效的训练,才能真正提高消防人员的素养,能够使其在复杂的环境下提高应变能力,减少伤亡现象。

2.4制定完善的消防安全制度

第一,因为火灾发生不具备规律性,所以消防部队需要制定科学的消防安全制度,要从根本上保障消防人员能够遵守安全制度,并且在消防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出色的完成消防救援工作。第二是需要进一步落实好安全责任制度,一般而言,在消防事故发生之后,相关责任人是十分重要的,制定安全责任制度才能将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才能为国家培养出责任心强的干部人员,才能减少火灾的发生,降低消防人员伤亡发生率。

3.结语

灭火救援是一项比较危险的行动,很多情况下会导致消防人员牺牲、伤亡,所以需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将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方面出发,提出解决对策,从根本上保障灭火救援行动的有效性,维护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曹振.浅谈灭火救援行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消防界(电子版),2015,02:61-62.

[2]吴晓敏.灭火救援行动中消防员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6,07:55-57.

[3]杨文超.探析灭火救援行动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6,10:51-53.

救援行动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火灾;灭火救援;优化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口向城市圈内、外持续集中,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大工业的兴起以及建筑业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日渐成熟,有力推动了房屋建筑的高空延伸,出现了许多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尽管高层建筑的增加是城市化深层发展的象征,但由此也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火灾难施救便为其一,因此,本文针对高层建筑火灾灭火救援行动的优化策略展开探讨。

1.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分析

(1)高层建筑有着比较多的火灾蔓延途径,而且在速度上也较快,非常容易出现立体式燃烧。当高层建筑出现火灾时,火灾在蔓延速度上极快,究其原因,主要是高层建筑大多设置有繁杂的竖向井管,而且一些高层建筑的内部设计样式为中庭式,在风速及气压等因素的影响下,高层建筑便会出现竖向的空气流动,由此便会形成“烟囱效应”。经实验推算得知,一座100米的高层建筑,在没有任何阻挡的情况下,短短的30秒时间内,烟气便能通过竖向管井向顶层扩散。(2)高层建筑除了高度高之外,人员难疏散,而且结构也较复杂。因高层建筑当中大多为不固定人员,所以,这些人员往往不太熟悉建筑物内部的情r,楼层较高,有着比较长的垂直疏散距离,可靠的疏散通道仅有楼梯,外加建筑当中一些区域有着比较繁杂的使用功能,所运用的装修材料大多为易燃材料,因此,当发生火灾时,便会由此而产生各种有毒气体,威胁人员安全。此外,如若无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疏散人员至安全区域,那么,在慌乱当中便有可能出现坠亡、踩踏等事件。

2.影响高层建筑灭火救援行动的主要问题

(1)火灾初期控制力较弱。针对高层建筑来讲,当其发生火灾时,最佳的扑救时期为其初期阶段,但通常因为高层建筑管理人员隐瞒警情、盲目自行扑救、素质不强以及报警不及时等因素影响,使得最终错失了最佳的扑救时机,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火灾在较短的时间内便会演变成狂烈、迅猛的燃烧阶段,使得无法有效实施扑救。(2)高层建筑内较难实现人员的快速疏散。由于高层建筑内外部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疏散通道不通畅、布局功能复杂、疏散设施设置较少、垂直疏散距离长及云梯车可达高度有限等,另外,对于高层建筑内部人员来讲,部分人员不重视个人消防安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杂乱无章,对建筑的内部情况缺乏详细、深入的了解,消防安全素质不强,安全意识淡薄等。如若高层建筑出现火灾,被困人员便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盲目逃生,随人群乱钻乱挤,如此一来,极易出现跳楼、踩踏等事故,不利于消防人员灭火与施救。(3)高层建筑扑救困难。当前,国内消防部队主要配备有两种消防设备,即高喷车与云梯车,延伸高度达101米,但由于延伸高度的限制以及周边环境、配备量少、机动性较差等因素影响,在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时,在救援逃生过程中,其能够发挥出的作用相对有限;如若采取的是从楼梯登高内攻的方法,不仅会消耗大量体力,而且行进速度也较慢,此外,在此过程中,还易与疏散人流相对冲,发生碰撞,这样除了会影响疏散外,还会对登高速度造成影响。(4)高层建筑有着数量庞大的竖井,较难抑制烟囱效应,使得扑救难度增加。在高层建筑当中,因功能需要,通常需设置电缆井、楼梯井、电梯井及通风管道井等,其不仅分布广,且数量多,在全部楼层均有其身影,因而就形成需许多烟囱,加速了火灾蔓延。

3.优化高层建筑灭火救援行动的具体策略

3.1主抓预防

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往往较难扑救,因此,需抓住火灾源头,尽可能控制火灾事故的发生。依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当中的相关指示,其中对高层建筑在火灾防排烟、疏散通道、自动报警、避难楼层及自动喷淋等方面设置,提出了更高、更加严格的要求,即一幢合规、合格的高层建筑,其自控自救能力需较强。所以,对于负责消防安全监督与审核的部门而言,需认真做好消防设计审核工作,严把消防验收关与工程质量关,将高层建筑的可能性安全隐患消除于萌芽阶段。

3.2优化高层建筑初期火灾的控制力

依据火灾发生、发展规律得知,火灾在初期阶段最易受到控制。当高层建筑出现火灾时,如若在第一时间便开始灭火施救,在初期阶段便能够控制火灾,便能够有效规避更大人员、财产损失。通常情况下,建筑内部人员最早发现火灾,所以,将建筑内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安保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初期灭火施救的重要力量,乃是十分必要的,对高层建筑当中的固定灭火设备、设施加以利用,对于起火层的房间等实施堵截包围,从内部对火点加以控制,依靠自救力量便能够将初期火灾扑灭。

3.3将疏散救人问题解决好

无论何种灭火救援行动,其第一要务均为救人。针对传统形式的疏散救人来讲,通常采取的是立体式方法,即“前攻后合、左攻右合、内攻外合、下攻上合、分段分层”,利用缓降器、滑绳与结绳开展自救,运用直升机起吊施救,云梯车疏散,有时会在消防人员水枪的帮助与掩护下,开展引导式的人员疏散与搜救。但如若依靠云梯车等被动式疏散或者是消防人员引导,通常会存在花费时间长及行动缓慢等问题,因此,需要把此项工作的重心,方在提升全面消防安全意识上来,放在提升全面自救能力上,可以把逃离危险的消防安全知识化为一项,制作成教育书籍,从小加以培养,或者直接将其划归至中小学教材范畴当中。

4.结语

综上,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不仅社会影响大,而且还会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至此,对于公安消防部门而言,需以当前现有技术装备为着眼点,提升扑救水平,另外,还需强化全民火灾自救逃生意识,将高层建筑火灾人员与财产损失将至最低。

参考文献:

[1]迟平增.高层办公建筑灭火救援进攻战术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5(4):285-286.

[2]万瑞明.高层建筑消防扑救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1):86-88.

救援行动篇5

关键词 武警部队 应急救援 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E27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像地震、雨雪、泥石流等的不断发生,武警部队遂行应急救援任务也相应增多。日益繁多的救援任务在考验着武警部队官兵们业务素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官兵们暴露在媒体聚光灯下的机会。官兵们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民众的视线当中,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稍有不慎便会引起轩然大波,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

1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给武警部队应急救援行动带来的挑战

网络舆情具有的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以及突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互联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它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者。所有人可以在网络上随时发表意见、观点、情绪的同时,网民之间也可以形成互动,相互探讨、争论,有思想上的碰撞。在网友们的这种交互式的讨论中,他们讨论的主题往往是自发的、随意的,且主题较为宽泛。可以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评论,将自己的意见随时在网上,且后的内容可以被任意评论、转载。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网友们在网上发表的言论有时会存在不理性的现象。其中也不乏有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他们那些情绪化、感性化的理论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则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而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非常迅速的,一个热点事件和一种情绪化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就可以成为点燃群众舆论的导火索。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影响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给部队行动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当突发性的灾害发生时,民众对于灾情有强烈的知。关于敏感地区、敏感时段的救援工作进展情况以及相关消息,很容易就能吸引民众注意。在遂行救援任务时,部队官兵不可避免地要暴露在媒体之下。一旦有什么灾情发生很快就会被放至网上。网民们可以点击、转发,发表评论,从而使关于灾情的信息在网上引发大面积传播。这种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并没有经过筛选,者也无法完全对信息的真假进行确认。这也是网络的快速传播,信息的便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网络谣言四起,直接或间接影响网民思想,使网络舆情变得更为复杂。群众急于想了解灾情的情况,因此此时任何负面性的消息都会在网上引发民众的强烈回应,甚至造成民众对部队和官兵的误解,以致于曲解某些事实。对这些谣言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干扰民众视听,影响人们的判断,给部队行动带来不便。

2武警部队当前应急救援行动中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现状

近年来,虽然武警部队在应对救援行动当中出现的网络舆情能力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舆情处理意识淡薄以及缺乏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在全媒体时代,武警部队处理出现的网络舆情的方式,还处在信息不发达时代的“捂、等、糙”模式下。即面对出现的网络舆情仍采取官方封锁消息的处理方式,处理网络舆情的手段仍比较单一,不能积极主动应对舆情,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不会说、不敢说”,有时甚至是“不知道要说”,不仅贻误了应对网络舆情的最佳时期,同时也可能引发更大的舆情危机。

在新形势下,能否处理好网络舆情事关部队形象以及救援任务能否顺利进行。武警部队官兵提高自身应对救援行动当中出现的网络舆情能力很有必要。

3武警部队提升应急救援行动中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策略

(1)要转变官兵的思维模式。官兵们要改变以往的以传统眼光看待网络舆情,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网络舆情进行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有了对网络舆情的充分了解,在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才不致于手忙脚乱。同时,在发现网络舆情之后,也要改变以往的遮遮掩掩心态,要科学正确地对待网络舆情,随机应对,科学进行处置,从而有效引导民众。

(2)要提升官兵的媒介素养。近来频频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强调要用正确舆论导向教育引导官兵,唱响时代主旋律,凝聚强军正能量。可见新时期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科学运用媒体去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在现今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官兵应对媒体的能力,提高官兵处理舆情的意识与能力,使我们的官兵在突发舆情事件发生之后,能够第一时间有效做出反应。

(3)要健全舆情监测机制。救援行动时间紧,任务重,而救援行动中舆情事件的发生往往也是不确定的,而且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爆发、扩散。因而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很有必要。要对救援行动当中的舆情进行分析、引导,从而正确掌握舆情动态。通过加强舆情动态分析,加强对舆情诱因以及民众心理分析,从而对网络舆情有更多的了解,更为有效开展工作,变事后的舆情危机应对为事前的舆情预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概论[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 刘汝旺.军队媒体需有效应对负面涉军舆情[J].军事记者,2013:36-37.

救援行动篇6

【关键词】灾害;国际救援;医疗模式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patterns of medical rescue for the international disaster relief PENG Bi—bo,ZHENG Jing—chen,CHEN Hong. The Institute of Disaster Medicine of the Armed Polices Forces of China, Beijing 100039,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how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disaster relief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s of two different patterns of medical rescu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s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Relief Team, including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team, working hours on the disaster area, and the numbers of patients rescued per doctor per day, during the 12 occasions of international mission over the past 10 years since the team founded. Results Since the first time for international rescue operation acted in Algeria in 2003,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CISAR) team has taken part in 12 humanitarian relief operations which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patterns of medical rescue: the first pattern is integrated by search, rescue and initial medical service on site, the second one is exclusively for medical relief (the first pattern consisting of 15.4% medical staff and 61.4% medical staff in the second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former pattern, CISAR team should arrive at the stricken area of earthquake less than 3 days and withdraw after 7—10 days of work with about 10.8 average working days. Four survivors trapped in collapsed buildings were rescued during the six international rescue operations, and 662 sick and casualties on average were treated each time. The latter pattern often carried out by CISAR team after the work of the former pattern (over 10 days after the disaster) had been done with average working time of 17.8 days. There were 6812 patients on average treated in each tim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patterns showed that the latter one needed more medical staff and longer working days. The data of these two patterns varies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s The search and rescue pattern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ttern of exclusively medical rescue, and the urban search and rescue team is integrated the search and rescue with medical service, which was proposed by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of its versatility in the stricken areas of earthquake. It gives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setting up modern relief teams. The time and mode of sending a search and rescue team or a medical team to the stricken area of disaster depend on the assessment of disaster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capability of the search and rescue team can be extended beyond the ruins, but the capability of the medical team can hardly extend deep enough beneath the ruins, so that the first pattern is much superior to the second one. To set up a local relief team sh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deal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disaster.

【Key words】Disaster;International relief;Medical model

当灾害超出受灾国政府自救能力时,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已成为重要渠道。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10年来,12批次响应联合国倡议的国际性巨灾救援,包括地震、地震海啸、洪灾等救援中的医疗行动,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医疗救援模式。现对比分析两种模式的特点与适用范围,以期进一步提高灾害国际医疗救援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国国际救援队(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team ,CISAR team)自2001年组建,按照联合国《国际搜救行动反应指南》进行建设,于2009年通过了国际重型救援队评估。目前是一支反应快、机动性高、突击性强,能随时执行国内外紧急救援的部级救援队。队员500人,其中医疗人员占50人。救援队每天设立35人值班分队实行全天侯24 h待命,确保快速反应。自2003年以来,救援队先后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海地等国参加国际救援,同时参加了大量国内灾害救援。

1.2 救援行动

选择从2003年到2012年共10年间12次国际医疗救援,分成两种行动模式,一种是城市搜救队(urban search and rescue team, USAR team),城市搜救队融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目标是现场搜救。另一种模式是单纯的医疗救援队(medical team),以医疗行动为主体,队中没有搜索与营救队员,而队伍中的其他人员成份包括后勤保障与队伍的指挥与搜救队基本相同。统计每次出队时间、平均每人每天救治的人数、医护人员占队员总数的百分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分析, 经过两独立样本的 t 检验,以 P

2 结果

2.1 每次救援行动统计结果

其中6次以搜救为主体的行动见表1。

2003年5月22日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附近发生里氏6.7级强震,死亡2251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灾后24 h内到达,在孟买德司省一所中学建立行动基地,辗转在多处倒塌的居民楼进行搜救,灾后第4天成功搜救出1名12岁男孩;灾后第5至8天,医务人员深入难民营巡诊,提供急救医疗。2003年12月26日伊朗古城巴姆发生里氏6.5级强震,死亡已超过4万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灾后72 h内到达灾区,在巴姆展开现场搜救,基地建在当地一所军营的足球场附近。搜救0人,灾后3~5 d医疗队员提供巡诊,对难民营伤病员进行简单救治。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大地震,死亡8万多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以搜救行动为主体,灾后24 h内到达,在西北边省巴拉考特市展开现场搜救,成功搜救3人,基地建在小镇的一处公园里,开设一所小诊所,为灾民提供外科为主的急救。

2010年1月13日,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11万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灾后72 h内到达,以搜救为主,搜救0人,第7天以后,在总统府前广场展开医疗帐篷,处理以外科为主的急诊伤病员。

2011年2月24日新西兰6.3级地震,113人遇难,228人失踪。我国派出10支小分队,应当地政府的要求,没派医疗人员,搜救0人。

2011年3月11日,日本9.0强震引发海啸,死亡及失踪人员27 475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灾后72 h内到达,以搜救为主体,搜救0人。

其中6次以医疗为主体的行动统计见表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9级地震引发海啸,印尼死亡超过20万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出队灾后4 d到达,在班达亚齐机场停机坪附近的草地上展开行动基地,以对难民营的巡诊及机场等候中转的伤病员提供急救为主要任务,灾后5~7 d派出搜索组,根据联合国现场协调小组的指示,灾后第8天停止搜救行动,全部转向医疗。灾后第20天第二批队伍接替,第二批队员在亚齐清理出一处地面被海啸后淤泥填塞约10英寸的医院,开展急诊、ICU与化验室。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大地震,死亡8万多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二批以医疗行动为主体,灾后20 d到达,在西北边省巴拉考特市展开一所流动医院,提供急诊内科、外科、接生与分娩、化验与特殊检查等医疗服务。

2006年5月27日6时30分,印度尼西亚日惹6.4级地震,5716人死亡。中国国际救援队以医疗行动为主体,灾后2 d内到达,在受灾最重的班图尔县一所中学展开流动医院,提供急诊。

2010年7月以来,巴基斯坦洪灾,1800万人受灾,死亡超过1800多人。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批在8月26日到达,洪灾已持续近2个月。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南部信德省特达市展开一所流动医院,提供急诊内科、外科、儿科、皮肤科、化验室、药房等医疗服务。

巴基斯坦洪灾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二批救援时间为9月14日至10月4日,此时洪灾已持续近3个月。第二批队员接替第一批队员继续提供急诊内科、外科、儿科、皮肤科、化验室、药房等医疗服务。

2.2 两种救援模式对比

以搜救为主体的行动,队伍平均工作天数为10.8 d,而以医疗为主体行动者平均工作天数为17.8 d,地震灾后急救医疗的需求时间明显长于应急搜救援时间,在搜救行动结束后医疗救援行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以搜救为主体时队伍医疗人员平均为6人,构成比平均为15.4%;而以医疗为主体的行动医疗人员平均为26人,构成比平均为61.4%。两者计数资料比较,医疗为主体行动时,每名医务人员每天救治的伤病员为搜救为主体行动时的4倍,每天每人救治的伤病员数明显多于搜救为主体行动的模式,在两组的方差齐性检验中 F =0.667, P =0.435,故可认为方差具有齐次性。两个独立样本的均数的 t 检验, P =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搜救型救援模式与单纯型医疗救援模式是灾害现场救援的两种不同组队模式,具有不同的适用性。联合国倡导的城市搜救队是融合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化救援队,非常适合地震灾害现场救援。城市搜救队的国际化、标准化理念源于1988年前苏联亚美尼亚地震,当时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派出了城市搜救队参加此次救援,在实施救援过程中由于各国救援队缺少统一组织指挥,缺乏信息交流,现场没有共同标记,许多地方出现重复搜救,明显降低了救援效率[1]。在吸取本次救援的教训基础上,由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倡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于1991年在Berggren正式成立了国际搜救咨询团[2](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 INSARAG),致力于建立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标准与协调机制,指导各国救援队按照国际搜索与营救标准建队,开展区域性培训交流,不断修定行动指南。目前已有约80多支队伍加入了INSARAG。城市搜救队从结构与功能上明显不同于单纯的医疗救援队,这种建队理念之所以能在全球推广,关键是主体行动是集搜索、营救、医疗于一体,并具有快速反应、快速到达、快速展开、自我保障、独立生存等特点,特别适合地震现场救援需要。这种建队结构,值得发展中国家组建专业化救援队时借鉴。

根据任务灵活编队,分别组成搜救型救援队或单纯型医疗救援队源于灾区的需要与对灾情的评估。执行国际救援时既可派出搜救型的队伍,也可派出医疗救援队,主要源于灾区需求与灾情评估。首先是依据灾后时间与需求判断。以地震为例,灾后应急阶段,压埋在倒塌建筑物下的受困人员有的不会马上死亡,相比未被压埋的人员,无疑具有更多的需要救援的理由,因此地震灾后早期宜派出搜救型队伍,针对压埋人员进行搜索、营救与医疗。如果地震之后引发海啸,搜救出幸存者的机会很小,或者不是地震而是洪灾[3],则医疗救援的需求超过搜索与营救需求,因此根据需要可派出医疗救援队。如果已经有了足够的搜救队,需要更多的医疗救援队时,则应当地政府需求,派出医疗救援队[4]。在印尼日惹地震救援行动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尽管灾后2 d 内到达,考虑到当地经济比较落后,房屋多为木质框架结构,村民自救互救即可逃生,现代化的破拆、顶升、切割等工程设备用不上,因此,组队时减少了搜救队员,增加了医疗队员,并在灾后5~7 d果断地将医疗主力投放到医疗巡诊或流动医院,充分发挥了医疗救援作用,灵活组队成为提高队伍成效的组织基础。

现场搜救队能力超越废墟之外,医疗救援队能力却难以延伸到废墟之下,因此前者能力更大。由于搜救型队伍集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其中任何一项功能强化,变得突出,就使队伍功能变化,特别是在现场对幸存者进行急救处置后,组织医疗后送,或者对搜救出来的群体性伤员临时集中,再组织医疗后送,这样,搜救队的功能就超越废墟之外,得到扩展。而对于单纯的医疗队,如果发现伤员压埋在废墟之下,没有破拆、顶升、切割等工程设备,根本不能对压埋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废墟下的受困人员施救,因此医疗急救功能难以延伸到废墟之下。针对地震现场救援需求,建立搜救型的救援队伍将是地震多发国家的当务之急。

搜救型模式与单纯型医疗救援模只有因地制宜,使队伍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功能与需求相适应,才能提高救援成效。搜救型的救援模式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典型的搜救队设指挥层与执行层,指挥层设队长1名(副队长2~3名),配备计划官、联络官、新闻官、安全官等协助队长管理队伍。执行层设搜索、营救与医疗人员承担三项主体行动;设建筑物结构评估、毒危险品检测、大型起重机械使用人员提供三项技术支持;设立独立的后勤、通讯与安全保障力量。一支重型的城市搜救队可以确保在不依赖当地提供食物、供电的条件下,独立执行救援任务7~14 d。目前美英、日、韩等国的消防队,具备搜索、营救与医疗于一体,派出参加国际地震现场救援的队伍均以本国的消防队员为主体[5],而上述国家的消防队伍均集搜索、营救与医疗三项主体行动于一体,具有救火、救灾与救人多种功能。我国常态下医疗急救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S)由医护人员提供现场医疗急救,没有搜索与营救功能。我国消防队伍具备搜索与营救功能,但不具备医疗功能。因此,两种队伍均不能满足地震灾害现场救援的需要。结合我国灾害种类多样,地域差异明显的国情,分别瞄准地震、洪灾、核、化、生救援需要而组建专业化的救援队,并因时、因地制宜派出队伍,根据需要选择功能,在医疗功能之外,增加搜救、防护功能,根据功能选择结构,才能提高救援成效。

参考文献

[1]Noji EK,Kelen GD, Armenian HK, et al. The 1988 earthquake in Soviet Armenia: a case study[J]. Annual Emerge Medicine,1990,19(8):891—897.

[2] International Searches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y. Field Coordination Support Section (FCSS), Officer for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OCHA)[S]. Geneva: United Nations,2010:92—98.

[3] Solberg K. Worst floods in living memory leave Pakistan in paralysis[J]. Lancet,2010,376(9746):1039—1040.

[4] Burnweit C, Stylianos SJ. Disaster response in a pediatric field hospital: lessons learned in Haiti [J] . Pediatr Surg,2011,46(6):1131—1139.

[5]Macintyre AG, Barbera JA, Petinaux BP. Survival interval in earthquake entrapments: research findings reinforced during the 2010 Haiti earthquake response[J]. 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2011,5(1):13—22.

(收稿日期:2012—06—1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9.010

基金项目: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008008)

作者单位:100039 北京,武警总医院灾害救援医学研究所 中国国际救援队(彭碧波,郑静晨);中国地震局地壳研究所(陈虹)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年9月第21卷第9期Chin J Emerg Med,September 2012,Vol.21,No.9

救援行动篇7

关键词: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实战化演练

我国每年由于参加消防灭火救援行动而导致消防指战员出现受伤或者牺牲的情况比较多,究其根本是由于安全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因此,为了保证消防队伍不受损失,提升灭火救援行动整体水平,就需要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

一、引发火灾的主要因素分析

引发火灾的因素比较多,既有人们主观因素引发的火灾,同时也有由于人们疏忽大意而引发的火灾,另外,由于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也不在少数。无论由于哪种因素引起的火灾都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损失,重则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轻则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人们主观因素引起的火灾大多为故意纵火,这类火灾大多会造成较大的损失,而且影响比较恶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疏忽大意而引发的火灾也比较多,比如随手乱丢烟头、野外非法使用明火、建筑楼道内易燃易爆物大量堆积、乱接电气线路等因素;而由于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也比较多,比如梅雨季节的雷击现象、电器设备出现漏电或者故障等因素。正是由于火灾具有比较明显的突发性、蔓延性、破坏性等特征,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消防防火安全监管一直是消防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1]。

二、消防灭火救援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灭火救援行动难度逐渐增大。社会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样化,在给人们带来诸多生活便利和优越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防灭火救援难度。从当前消防灭火救援行动整体角度来看,越是复杂的火场环境,救援难度越高,同时也越容易发生灭火救援行动安全问题。比如,在城市展开灭火救援行动时,就会由于高层建筑过高或者建筑设施内部结构与环境过于复杂,而增加灭火救援行动难度系数。甚至还会存在一些未知的易燃易爆物,或者由于风向突然改变导致明火倒向蔓延,这样就会严重威胁消防指战员的人身安全。(二)灭火救援行动装备先进性有待提升。灭火救援装备可以说是保障消防员人身安全的最关键屏障,一旦缺少先进的灭火救援装备不仅会增加救援难度,甚至还会导致消防员暴露在巨大的安全风险之下,从而增加灭火救援行动的伤亡率。客观来讲,消防灭火救援装备是否足够先进、完善、可靠,很大程度上跟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联系,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相关的消防灭火救援装备也比较先进,比如云梯消防车、通信指挥消防车等。相反一些经济比较差的区域,其消防灭火救援装备也就相对不够先进,进而给消防灭火行动指战员带来较高的风险。另外,一些现代化信息通信设备也未能在部分基层消防站、消防救援队伍中全面应用,导致在火场展开灭后救援行动时通信能力偏弱,火场内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给现场指挥员或者指挥中心,而消防指挥员和指挥中心的命令也无法及时传递给火场内部的消防员,这也是比较突出的灭火救援安全问题[2]。(三)火场侦查不够全面,消防员安全意识有待提升。在进入火场实施灭火救援行动前,必须要做好火场详细情况的侦查工作,勘察起火源头位置、火势蔓延程度、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物、是否存在建筑物坍塌或者坍塌风险、是否存在被困人员及人数、建筑物主体结构及材料类型等相关信息。但由于部分信息很难被确定下来,比如是否会发生建筑物坍塌、具体的坍塌时间和坍塌区域等,这样就使灭火救援行动安全风险系数明显提升。而且由于很多时候火情比较危急,到达火场后便立即投入到灭火救援行动中,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火场侦查工作,这样便增加了在灭火救援行动中安全风险。在火场中,消防指战员经常会不顾一切进行救援,将个人安危放在身后,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增加消防指战员的安全风险。而且部分年轻的消防指战员实际灭火救援行动参与次数较少,在遇到突发危机情况时应急反应不足,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这样就会给消防指战员带来较大的安全威胁[3]。(四)日常演练缺少实战化元素,实战能力有待提升。消防灭火救援行动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很多情况都无法提前预估,这就需要消防灭火救援队伍具备较强的实战化能力,可以有比较强的灵活应变能力。但从整体来看,部分基层消防站在日常训练时缺少实战化元素,这也是在消防灭火救援行动容易出现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实战演练强度不足、两次实战化演练间隔较长,而且部分队伍对于联合救援行动存在不适应情况,个别消防指挥员也不具备指挥两个中队或者两个大队联合行动的能力,这样也会导致在实际消防灭火救援行动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安全风险。

三、强化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的思路分析

(一)健全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制度。针对目前消防灭火救援行动中暴露出来的诸多安全风险问题,消防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健全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制度,使其更具规范性、完整性和时代性。消防管理部门要从大量灭火救援行动中总结经验,制定相应的灭火救援基本流程和管理制度,同时要求全体消防指战员都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和要求,这样可以明显降低消防灭火救援行动中的安全事故发生记录。管理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在不断总结和反思中进行变通,充分体现出安全管理制度的动态性特征。另外,消防管理部门还应当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消防指挥员的具体责任,使其能够在火场进行指挥时可以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思维和头脑,并且监督消防指挥员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一旦在发生安全事故后需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样可以让全体消防指战员都能够在实际灭火救援行动中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从而降低消防指战员的伤亡率。(二)做好火灾现场的勘查工作,加强消防灭火救援装备创新。消防指战员到达现场后必须要进行全面细致的火场情况勘查工作,这是保证消防指战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要对起火源进行确认,确定具体是什么物质引起的火灾,火场内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物,火场内部是否存在被困人员、数量及具置,被困人员是否意识清醒、是否能够移动,建筑结构信息,建筑内消防设施具置、消防设施能否正常运行,建筑设施是否存在垮塌或者二次垮塌的风险,是否要调用消防云梯车等车辆和装备。确定好这些信息,不仅是勘查工作的必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灭火救援行动安全系数的重要措施。消防部门应当加紧做好灭火救援装备的创新和升级工作,尤其要加强灭火救援行动通信设施、救援防护装备的创新。火场内的情况瞬息万变,即便做好的火场勘查工作,也会在实际救援行动中遇到诸多突发性问题,这就需要保证火场内救援人员和火场外消防指挥员保持比较好的信息沟通能力。可以将3S技术、可视化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应用到灭火救援行动装备上,实现灭火救援行动可视化。消防救援人员及时将火场内具体情况回传给消防指挥车或者指挥中心,让指挥员下达最准确的作战指令。而且消防部门还应当加大消防装备方面的资金投入量,用于现代化先进灭火救援装备的创新或者采购,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灭火救援行动的成功率和效率,同时也能最大限度保护消防员人身安全[4]。(三)强化日常实战化演练,提高消防指战员整体安全素养。消防救援队伍的日常训练成果会直接体现在具体灭火救援行动中,一支消防队伍是否能够打胜仗、打硬仗,与其日常训练存在直接联系。在现代消防灭火救援行动中,必须要求消防救援队伍有较强的实战能力,这是保证救援行动质量和消防指战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要定期开展消防演练,所有演练和训练活动都必须要完全模拟实战状态下的灭火救援行动,要对实战化演练有比较高的重视度。通过实战化演练让消防员能够快速、熟练、准确掌握相关装备的实战运用技巧,即便在实际救援行动中也不会因为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出现较大波动而导致技术动作发生变形。要保证每个月开展两次以上实战化演练,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多部门联合演练,培养消防指战员多部门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指挥能力、行动能力和应急处理水平,做到消防训练完全达到实战化标准。尤其对于一些新装备更需要进行相关训练,让消防员能够熟练操作新装备、新技术。针对部分地区基层消防指挥员出警次数偏少,参加灭火救援行动次数少等现实情况,消防部门可以采取换岗工作的方式,让这部分消防指挥员到火灾频发区域的消防部门进行学习和工作,以提升其实战指挥能力。部分一线消防战斗员的安全意识存在薄弱问题,虽然在消防灭火救援行动中作战勇猛、敢于冲锋,但却存在较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现象。在具体灭火救援行动中经常忽略自身的安全风险,这样就极容易导致消防战斗员发生意外,甚至出现严重消防员伤亡情况。因此需要对消防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主要从心理干预、安全风险判断能力、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升消防队员的安全意识,确保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免受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损失[5]。

消防灭火救援是一项风险系数极高的工作,并且无法提前进行预估,这样就使得灭火救援行动经常出现人员伤亡情况。为了避免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出现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损失,需要消防部门能够对消防灭火救援安全风险的因素有比较客观、正确的了解,并从以下几个角度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健全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制度、做好火灾现场的勘查工作,加强消防灭火救援装备创新、强化日常实战化演练,提高消防指战员整体安全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正超.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今日消防,2020(07):61-62.

[2]衡伏海.关于消防灭火救援安全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J].消防界(电子版),2018(14):33-34.

[3]张智博.当代消防灭火救援工作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今日消防,2020(07):55-56.

[4]靳志宇.浅议消防灭火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9(03):193-194.

[5]张威东,张玮.当代消防灭火救援工作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技资讯,2019(02):135-136.

救援行动篇8

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长江水上应急救助 力量建设 救援体系

建设现状

就应急机制建设而言,以长江海事局为例,在专业救援方面,长江海事局于1996年成立长江水上搜救协调中心,于2006年建立分支局所在的搜救分中心,建立了长江海事局、分支局、海事处和执法大队四级水上搜救网络,实行“三级指挥、四级待命”的应急机制以及险情报告机制,建立了险情搜救应急决策机制。在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方面,截至2012年11月底,长江海事局下属各单位共有各种船长的执法船艇211艘(因三峡海事局暂由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代管,此处未计算在内)。

此外,长江沿江各城市相关水上执法单位也拥有数量不等的各型执法船艇。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水上公安消防支队有2艘灭火战斗救援船及5艘冲锋舟,长航公安重庆分局有1艘灭火战斗艇 及少量公安执法艇,重庆市公安局水警总队有一定数量的公安巡逻快艇及冲锋舟,重庆市环保局有1艘水质监测船,长江重庆航道局有若干航道船艇,重庆市农业局有少量渔政执法艇,重庆市地方海事局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海巡船艇。

在社会救援方面,则主要依赖各社会团体的参与,如各船舶打捞公司及事发水域附近的社会船舶等。

存在问题

1、救助船艇

救援船舶数量不足,应急反应速度仍待提高。当前,长江水上执法及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是长江海事局。根据应急救援“反应快速化”的总体要求,长江海事局提出了“153040”的快速反应目标,即港区15分钟、库区30分钟、其他航段40分钟内到达事故及险情现场。虽然这一目标已经通过前期装备建设得以基本实现,但仍与水上救援的紧迫需求有较大差距。因为一旦发生船舶翻覆、下沉、人员落水等严重事故时,水上救援的时效性就会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大打折扣,增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可能。此外,长江海事局所辖的部分执法大队只拥有一艘海巡艇,而“153040”目标的实现也大多是以海巡艇事前在各自基地待命为前提,若海巡艇因巡航等原因距事发水域较远时,则应急救援反应时间将大大延长,从而贻误战机。

现有船型功能单一,无法承担复杂的救援任务。目前,长江海事局及其他水上执法单位所配备的公务船艇,多为玻璃钢/钢制高速巡航艇(船)或者常规艇(船)。此类船舶的特点是巡航速度较快,但大部分只配备有救生圈、救生衣、抛投器等简单救生设备,只能进行简单的人员转移和落水人员救援;即使配备有消防泵、消防水炮,也只能应付小型火灾,无力承担大型火灾救援任务。当一些船舶因机器故障、负荷过重需要助拖时,现有巡航船艇由于受自身船舶结构、主机功率大小制约,无法实施救援。此外,现有巡航船艇没有配备一定数量的急救器材(如药品、保暖毯等),落水人员在船上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人员伤亡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

救援船舶分布有待商榷:第一,虽然目前长江海事局目前已基本做到了各基地在其管辖水域的合理分配及部署,但由于船舶流量、重点水域监管等因素影响,海巡艇无法做到平均分配,从而使海巡艇数量较少的辖区在面对同一时间多项应急救援任务时将无艇可出。第二,其他水上执法单位的船艇由于数量较少或待命基地远离长江干线等原因,一般难以参与救援行动。第三,各社会救助团体分布较广,难以集中管理。除辖区危化码头应急处理队伍待命地点较为固定外,沿江各助拖等专业救助船舶均会参与经营性活动,使得辖区存在无船可派的风险,有扩大事故损失的可能。

2、搜救人员

可用救援人数较少。以重庆海事局为例,在各个执法大队的正式职工人数平均为7—9人,且基本实行“三班两运转”制,即各基地24小时保持应急待命的人数约在4人左右。而海事监管工作除了应急救援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任务,这就直接限制了出动救援人数,增大了搜救成功的难度。

救助技能较为缺乏:第一,适用操艇人员偏少。以长江海事局为例,除各大队的专职外聘船员具备操艇技能外,各大队正式职工中仅有部分人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救助技能专业训练不足。虽然各执法大队每月定期进行应急救助、快速反应等演练,但只提高了大队快速反应的能力,对如何正确使用现有救生设备、如何搜索落水遇险人员、如何进行多船艇间的协同配合救援等应急救助重、难点科目则很少触及,救助技能提高缓慢。

3、救援体系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迟缓,突出表现为应急救援指挥不畅。目前,内河水上应急搜救机制为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安监、海事、交通、渔政、公安、民政等多部门参与的格局。由于长江海事局是长江水上应急救援的主力,加上水上应急救援的专业性与复杂性,导致其他部门参与救援的积极性并不高,在面对大型水上救援任务时,海事难以在第一时间直接调动其他部门,只能按应急机制程序上报政府,请求支持。而当其他部门支援到达时,又因缺乏现场统一调度及指挥,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使得救援时间大大延长。

社会救援力量未能充分发挥救援作用:第一,船舶技术状况不容乐观,救援设备缺乏。在助拖、溢油回收等特种救援方面,除部分专业助拖船外,其余船舶基本上无助拖能力,且现阶段部分助拖船自身船龄较高,船况堪忧。目前,长江干线仍无专业的危防应急处理船舶;在人命救助方面,除大型旅游船外,其余各类船舶大多没有配备标准的救生艇(筏),相当数量的干、散货船的救生艇(筏)甚至是自制型号,为快速人命救助及操艇(筏)人员安全埋下了隐患。第二,应急救援意识不强,技能欠缺。相当数量的船舶所有人以经济利益为重,忽视船员的应急救援意识教育及培养,过多干涉所属船舶航行行为,对于非本船引发的海事事故大多采取尽快离开现场的做法,甚至有部分肇事船舶出现逃逸等严重违法事件;船员自身的文化素质及操作水平有限,无法使用较为复杂的救援器材,对于月度应急演练等安全演习只停留于形式,缺乏应急救援相关技能的训练,使得船员应急救援能力及水平停滞不前。第三,社会对水上救援建设缺乏关注。一方面是总体投入不足,既表现在水上专业救援队伍、装备建设的滞后,也表现在相关水上救援法律、法规及制度的不健全,忽视了水上救援力量建设的高成本性这一特点;另一方面是社会舆论引导存在偏差,热衷于事故及相应的水上应急救援事件的报道,忽略了水上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对社会救援力量参与救援易形成“以成败论英雄”的舆论影响,挫伤其参与积极性。

改进措施

为建设适应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发展需求的、保障长江航运可持续发展的应急救助力量,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1、救助船艇

扩大救助船艇的数量及种类。一方面,各水上执法部门及有条件的社会救援团体应加速完成已有的造船(艇)计划,尽快补充救援一线,缩小救援装备发展与现有水上安全需求的巨大差距;另一方面,应尽快装备如助拖、溢油回收、危化处置、灭火等特种作业的特殊救援船(艇)及以浅区高速人命救助为主的低干舷机动救生艇(筏),确保救援船(艇)的多样性。同时结合长江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根据遇险船舶应急救助的迫切需求,在现有巡航船(艇)基础上不仅应保留其巡航及人命救助的功能,还应以遇险船舶的先期处置和应急救助为主要任务,防止险情演变为重大事故,因此开发建造具有巡航、人命救助以及具备拖带大吨位船舶能力等综合救助能力的救援船舶很有必要。

改进现有救助船艇。一方面,落实现有救援船(艇)的攀踏救生网、救生舷梯、夜间人员搜索等装备的配备,提高现有船(艇)的救援能力;另一方面,对现有船(艇)和待命基地的部署进行评估,根据各水域实际需求合理调整部署,进而缩短快速反应时间,提高应急救援成功率。

2、搜救人员

扩大救援队伍。各水上执法部门应首先保证本单位的人员建设重心始终在一线,优先吸收具备专业素质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加入执法队伍,扩大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操作水平的船员队伍,使得各基地能真正做到24小时全天候应急救援待命及出动。

提高现有人员的救助技能。一方面,强化船(艇)操作训练,特别是加大落水人员搜索、复杂水情(气况)航行及大型海事事故应急救援等重难点科目的训练,避免出现“装备等人”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加大专业救助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救生、消防、危化处置等各型救援设备的使用培训及简单的医疗救护培训,提高单兵专业救助技能;通过开展多船(艇)协同救援训练,提高各基地之间的联动处置能力,从而在救援任务中达到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的目的。

3、救援体系

在长江建立并健全以海事为主导的水上救援组织体制,强化海事的现场绝对指挥和调动权力。长江海事局所属各执法大队管辖长江干线大部分水域,具备第一时间出动的应急能力,容易获取第一手救援现场情况。由于水上救援任务的复杂性及专业性,且现存救援队伍的不统一,因此有必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指挥体制。具体来说,海事在接到水上事故险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建立相应的水上应急搜救中心。该中心不仅负责向当地政府报告事故险情信息,还应利用AIS、VTS、CCTV等水上交通监管系统及时获取现场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同时根据现场救援需求决定并调动其他相关部门及现场水域的社会船舶参与救援,应急搜救中心配合海事现场指挥船(艇)统一指挥现场救援行动,当地政府则指挥民政、卫生等部门做好后续工作准备、开展相关工作。这样的水上救援组织体制,能够最大程度避免指挥混乱导致的分工不清、救援不力,有效加强救援装备的正确使用,提高救援成功率。

充分调动社会救援力量参与救援。一方面政府制定相关水上应急救援法律法规,强化水上应急救援的必要性与义务性,同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社会船舶、团体参与水上救助行动;另一方面海事部门应加强辖区船公司的安全意识宣传,督促船公司在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制的同时,开展必要的船员应急救援训练,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船检部门应严格落实船舶应急救援设备的检验规范,确保船舶所配救援设备的安全性、可用性,减小自制设备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社会舆论的宣传也是调动社会救援力量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参与海事部门举行的水上应急演习等活动,使全社会了解并关注社会水上救援力量发展情况,进而有助于社会救援力量的发展。

上一篇:水产品加工范文 下一篇:融资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