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工程范文

时间:2023-09-27 15:33:02

矿业工程

矿业工程篇1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2-4]1.行业因素采矿行业自从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所需采矿行业的支撑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矿石价格与国外接轨,从而带动了国内采矿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采矿行业在现阶段所具有的高收益吸引了大批非本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学生自身因素放弃本科学习了四年的专业,换到另一个不是很了解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做这个决定都是需要勇气的。就学生自身来说的原因可能是:(1)对自己的本专业失去兴趣。有些学生在升入大学时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在本科时期没有学好本专业,对自己原来所从事的专业失去信心,不感兴趣,心理上希望能换个专业。(2)担心就业率。由于矿业工程领域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所以,相关的采矿、安全甚至选矿专业的就业率都能得到保证。然而,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工科专业,或者是就业率本身就不高的基础学科专业或者文科类专业学生过分担心自己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从而在考研时选择了矿业工程专业。(3)家庭影响。矿业企业系统的子弟,为了毕业后能够顺利回家乡工作,或者为了将来自己的事业能发展得更好,由于在高考时并没有考虑那么长远,就会在考研时选择对他们将来发展更有利的专业。这部分人从小就对采矿行业耳濡目染,对这个行业也并不陌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放弃原有专业选择矿业工程这个专业并不困难。学生自身因素是出现大量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重要原因,大部分学生除了受矿业工程专业的外在利好影响外,还都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对于现实的一种选择。3.学校因素受矿业工程领域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矿业工程相关专业对我国来说仍然是冷门专业。但是,这不妨碍原有的几所煤炭部所属院校在他们本校所拥有的报考热度。这些院校大部分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并且这些学校的前身大部分都是矿院,矿业类相关专业在他们所在院校开设时间较长,技术力量雄厚。因此,矿业类专业一直受到他们所在院校师生的尊敬,考研时跨专业考取他们本校最好的专业也就不足为奇。由于这些院校报考矿业类相关专业的生源太多,本校所拥有的招生指标远远不能满足考生要求,因此,这也就间接带动了其他开设有矿业工程硕士点院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学校因素导致学生热衷于跨考矿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这个现象还会一直存在。其实,考生们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专业而报考有一定风险的矿业工程类专业,原因肯定不止以上几点,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是综合的。

二、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

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也都不尽相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5-7]1.专业基础良莠不齐对于跨考矿业工程的硕士研究生原有专业基础不同,对于学习矿业工程所具备的专业基础也有所差别。如有些学生在很早就准备跨考,本科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对矿业工程相关知识的储备;或者一些学生读的是跟矿业工程相近的地质等专业,他们原本学习的内容就跟矿业工程的知识有所交叉;而有些矿业类院校则把一些矿业类基础课程添加到部分工科基础课程中。上述现象决定了学院和导师所面临的学生专业基础是参差不齐的,给基础教学和培养方案造成困扰。2.学习过程过于浮躁跨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矿业类基础知识储备。然而,很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自身没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就急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样往往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结合到科研活动中,造成对学生的事业长远发展不利的局面。3.前途悲观失望心理大部分学生作出跨专业的选择都是根据自身情况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但是,跟风报考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矿业工程专业热门院校之中。由于在考试之前并没有对这个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是为了逃避原有的本专业仓促作出的选择。又因为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部分需要到艰苦行业、艰苦地方去工作,煤矿事故时有发生,无形之中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使他们不能安心学习,患得患失,过于担心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而表现得忧心忡忡。实际上,由于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发现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观察、交流才能作出判断。并且在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也会是不同的。

三、跨专业培养措施

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虽不尽相同,只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还是很有帮助的。1.补充专业基础知识研究生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导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和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情况,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案。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的进展,在必要的情况下导师再加以指导。跨专业研究生补充专业基础知识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首先要持之以恒,不怕麻烦;其次是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最后是要想办法提高学习效率。只有长期坚持这三项原则,拥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之后,研究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科研工作。2.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跨专业研究生由于对行业动态不够了解,选择研究方向会不知所措。导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实现。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制订相应的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导师须知,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落实。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生由于在本科时期很少接触科学研究工作,而对矿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在科研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方面就需要导师的耐心指导,循循善诱,也需要学生自己在基础知识的储备上勤奋努力。跨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建议采取的原则是“从基础工作做起,边干边学,将专业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努力培养科研思维能力,重在形成科研思路”。同时,鉴于矿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矿业工程研究生学习的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或者是实验室,而应该在导师的带领下多看看实践现场是什么样的,那样才不至于纸上谈兵,也能增长见识。在导师的带领下,制订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好应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以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能够实现。

四、结语

矿业工程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比起来,在专业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劣势。但是,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优势。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在科研和实践中慢慢培养其专业素养,争取能够培养出高层次、复合型的优秀矿业领域人才。

矿业工程篇2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发展,世界范围内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煤炭行业也在大跨步地走向世界,这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又精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已有百年的成长历史,专业基础厚实,学科优势明显,为国内各大采矿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培养模式、师资力量、教育理念等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国内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外语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弱,也缺少国际化视野,不能很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它和澳大利亚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差异性,分别找出它们各自教学的优势,为优化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奠定基础。

2中国和澳大利亚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差异性

2.1教学方法不同

中国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是一个“pushsystem”,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实验教学内容陈旧,以验证性和演示性案例为主,老师讲解案例原理并演示操作步骤,之后学生再机械的模仿,缺乏自己的思考。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基于互联网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和活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展开。[1]澳大利亚采矿工程专业则是一个“pullsystem”,即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式教学,学生主观能动性高,自主学习能力强。案例教学新颖,以设计性和研究性为主,学生得到一手数据和资料后,自主构思,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创新和主动学习能力。借助互联网平台,教师可以在课前课后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自身的教学效果情况。

2.2管理模式不同

在中国,学生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并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出班委成员,负责管理学生并处理一些生活琐事。同时,为每个班级安排班主任老师和辅导员,解决学生的日常事务。在专业课教学中,学生每天接触的同学基本都是本专业的,社交范围相对狭小。在澳大利亚,管理相对比较开放,一般情况下只有专业和年级,没有固定的班级。因此,在同一个课堂上,会有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甚至有已经参加工作的在职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和生活阅历,为了一门共同感兴趣的课程而走在一起,共同学习与讨论,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了学习的乐趣。

2.3教师来源不同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的高校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补充师资,就是在自己培养的优秀博士毕业生中挑选一些愿意留校的学生当老师,他们从学生转变为教师,系统的师范教育接触较少,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上仍受到其做学生时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同时缺乏在煤矿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上,比较难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在澳大利亚,师资力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同时有严格的招聘制度。招聘制度中明确规定了求职者应具备的学历和正式的资格证书,往往要求应聘者最好能有相关的现场实践经历。这样,教师既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用技能传授的指导者,在实践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2.4师生地位不同

在中国,教师在课堂的地位是主导的。学生很少挑战老师的观点或者与老师进行辩论,而是基本认同并且接受,对老师绝对服从。即使有不同或者相悖的观点也不会当场提出,避免对老师不尊敬。在澳大利亚,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或站或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学生认为教师讲解的内容有问题,会当面提出,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得出合理的答案。老师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更是与学生交流、互相学习的伙伴。

2.5学生团队意识不同

中国学生团队意识比较薄弱,我国教育重视对个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虽然每年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节能减排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但学生个体的参与度不高、缺乏独立动手能力,同时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比较欠缺。在澳大利亚的大学里,团结协作是一个亮点。一个团队作业通常需要3-4人合作完成,从查找资料、设计文章框架、内容分工、制作演讲幻灯片,到最后的演讲,都由一个团队协调完成。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开阔视野,提高了自身能力。

2.6课程内容更新速度不同

在中国,教材和讲义一般会使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进行更新,更新速度太慢,而且,教材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对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事例讲解。比如:目前采矿工程专业使用的“采矿地球物理学概论”仍旧是2005年8月出版的,至今还未进行课程教材的更新。在澳大利亚,教材和讲义更新速度很快。同时,教师会在讲义中加入自己最新的科研项目成果,理论应用于实际中,使同学们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

2.7培养内容不同

在中国,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重视地下开采的教学。每年只开设一个露采班级,其余班级均为地采班级。而且局限于煤矿,对金属矿床或其他非金属矿床开采方法讲解少。在澳大利亚,采矿工程并不局限于煤矿,还包含金属矿床和其他非金属矿床,而且对露天开采教学和地下开采教学同等重视。培养内容丰富多样,同学选择的空间较大,就业选择空间也更大。

2.8教师评估机制不同

在中国,学生在考试前登录教务系统对老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评估形式简单,而且大部分同学碍于教师原因,都会给予最高等级的评价。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还没有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监督不严。在澳大利亚,课程需要学生对上课教师进行系统的评价,同时同学们会收到一个评价单,他们会对老师上课内容、课堂情况、知识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等进行全方位评价,往往由第三方或者助教直接收集所有评价单并当场密封,最后将材料上交学校。同学也一般不会碍于教师而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澳大利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低一级与高一级证书之间建有衔接关系,采取的学分制可以使各模块之间进行转换。

2.9考查形式不同

在中国工科类专业中,考查一般以学期末的最终考试为主,比较关注最终结果。题型大都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这几类题型的答案唯一。注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缺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考核。在澳大利亚工科专业中,考查一般以随堂考试和学期末的最终考试并重的方式为主。题型相对比较灵活,只要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验证,合情合理就可以得分,这样会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性。

3中国和澳大利亚采矿专业教学的各自优势

3.1澳大利亚采矿专业教学的优势

3.1.1先进的培养模式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采取双元模式,其中的“双元”分别指学校和企业。[6]学生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在企业中,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企业会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部分资金,减轻了政府的压力,提升了学校教学设备的软硬件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1.2严格的教师选聘制度和考核体系澳大利亚大学在选聘教师时,不仅要求教师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往往还需要具备多年的工作经验。同时,成立教师行会,在国家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中具有学术权威性,为教师入职审查和在职教师考核提供标准依据,使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1.3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倘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见解,他们往往会当面提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极大地融入课堂,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3.1.4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一些关于营养学和健康教育的课程,增进对使用食物提供能力、维持生长、正常生理功能的理解,对科学饮食习惯和营养方面提供建议。

3.2中国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优势

3.2.1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并重把“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纲要”等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教学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使之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3.2.2图书馆教学文献资源丰富经过百年的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矿业为特色,以理工为重点,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截至2012年底,图书馆纸质图书20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70多个,中外文电子图书220万册。自建有“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矿业工程数据库”、“低碳新能源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

3.2.3创新的学生素质培养机制学校采用成绩与发展素质分相结合的评定方式评选奖学金。每年,学校会设立各类奖学金,比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中国矿业大学一类、二类、三类奖学金等。在评选时,学生需要汇总并提交上一年度获得的发展素质分,然后汇总本专业所有同学的成绩和发展素质分,按成绩高低排名,在成绩符合评定要求时,再按素质分进行排名,进而确定每位同学获得奖学金类型。这种创新型的奖学金评选规则,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3.2.4教师责任心较强课前教师会进行认真备课,课后会留一部分作业,使学生巩固和复习所学的知识。教师认真批改学生提交的作业,并集中讲解存在的问题。上课提前10-15分钟进入教室,准备上课的东西并解答学生的问题。老师承担了某个课程的教学任务后,一般情况下会坚持独立上完整个课程。

4结语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采矿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世界矿业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对矿山生产技术水平、装备配置水平、环境保护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篇论文对中国和澳大利亚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得出了教学方法、管理模式、教师资源、师生地位、学生团队意识、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培养内容、教师评估机制和考查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来补充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化办学的要求,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矿业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

矿业工程篇3

关键词:岩土工程;采矿工程;必要性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的一个基本的方向,是欧美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有关岩石或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的科学技术。

而采矿工程是一门致力于矿床开采理论与方法,实践采矿新技术的专业。随着我国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大采矿的格局,即由原来的地下采煤、露天采煤以及金属矿开采等专业方向很强的分类,逐渐演化成现在的综合采矿专业,因此,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在本科教学改革深化之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除了开设公共基础课之外,专业课程主要有煤矿开采学、矿山压力及其岩层控制、岩石力学、矿井通风与安全、井巷工程、电工学、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矿业经济学、矿井瓦斯防治、采矿工程英语、测量学、矿山机械设备等,专业的就业方向基本面向煤矿企业和相关的科研设计单位,就业范围局限性很强。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本科生就业的范围逐渐由局限的煤矿相关单位逐渐扩展到公路、建筑和水利等行业,因此,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和相应的课程设置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岩土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自然成为需要增加到新采矿专业学习的范围之内。

2、采矿工程专业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采矿工程是研究将矿物从地表或地下合理采出的过程,其中必然要设计到对岩土体的开挖和利用,而且事实上,人们采矿活动过程中也确实面临着大量的岩土工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露天采矿边坡设计及稳定加固技术

在露天采矿过程中,随着采矿深度和广度的增加,矿体边坡的设计和稳定性研究是采矿工程中面临的首要岩土工程问题,特别是对与贵重矿体,合理边坡角度的设计和加固方法能够提高矿体采出率,从而创造巨大的效益。

(2)井下开采中巷道围岩稳定性问题

在井工开采的矿井中,巷道是最基本的矿井构成单元,其围岩稳定性的研究不但是采矿工程专业人员,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土木工程工作者进入到煤矿,从事巷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巷道围岩稳定不但保持了矿井的通畅,保证了井下工作人员和矿物的顺利运输,对于整个矿井的有序生产也有重要意义。

(3)采场围岩稳定性及开采优化设计问题

采场作为矿井生产的工作车间,肩负着矿井主要的生产任务,如何保证采场围岩的稳定,是岩土工程专业深部岩土力学行为研究方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这也是采矿工程师们的重点攻关课题。矿井采场的开采优化可以使采场围岩的运动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可以控制围岩的运动时间和范围,从而降低对采场内机械和人员的危险性。

(4)采空区处理及地面沉降问题

矿物的开采必然会形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采空区垮落会导致地表沉降,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采矿科技的发展,对采空区进行处理(充填开采)成为采矿工程研究的内容之一。

采矿工程中面临的岩土工程问题不仅仅有以上几个方面,在采矿的保水开采、三下开采以及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等方面也有很多岩土方面的内容。

3、《岩土工程》开课内容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开设《岩土工程》成为必要的课程,而且根据对培养目标和培养大纲的设计,本课程可以作为采矿工程三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先修课进行讲解。但是由于采矿工程的特殊性,对于本课程的设置不能直接照搬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因此,需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采矿工程专业面临的众多岩土工程问题和对《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导入性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将课程按照岩石力学和土力学知识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基本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分析。

岩石力学的教学内容为岩石与岩体的概念与关系;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包括物理与水理性质,变形特征和基本的强度理论;岩体强度、变形及工程分类; 原岩应力的一般规律以及测量方法;洞室围岩、岩基及岩坡稳定性分析和岩体工程的喷锚加固案例。

土力学的教学内容为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流网及其应用;地基土基底压力计算,有效应力原理,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方法;土的抗剪强度计算;挡土结构的土压力计算及稳定性分析,边坡和围护结构稳定分析,挡土墙结构设计;地基的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能力,地基承载力的设计值及其确定方法以及简单的土动力学基本原理。

通过设置以上的学习内容,重点讲解岩石力学和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同时结合案例进行土木工程行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传授岩土工程中的基本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办法,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采矿工业的发展,社会对采矿工程专门人才的要求和储备有了新内涵,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和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普通本科层次的采矿类人才培养合理考虑以土木工程企业需求,在原有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增加《岩土工程》课程,不但可以增加采矿学生对岩土工程专业知识的接触和理解,对于将来就业于土木工程行业的学生是一个知识的普及和储备,而且开设本课程可以在基础概念和知识方面对接下来的专业核心课程起到一个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席培胜,刘兰. 案例教学在岩土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vol.29(2):132-133

[2]未良莉,王潇. 采矿工程专业设置专业导论课程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1, (10):111-112

[3]王炳文.采矿专业岩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教育,2011, (4):45-46.

[4]陈海波,姜海峰.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263-26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k110101)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2009QZ10)的研究成果。

矿业工程篇4

关键词:煤炭经济下行;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1全国煤炭经济运行情况

2012年5月以来,受国际经济总体低迷,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形势转入新常态的影响,煤炭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矛盾尖锐,库存量增大,导致价格大幅下跌,煤炭企业经营困难,亏损扩大。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38.7亿t,同比下降2.5%,这是2000年后首次出现下降;全年煤炭出口574万t,同比下降2.5%;全年国内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2.9%;全社会煤炭库存居高不下,持续在3亿t以上;全年煤炭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61.8点降至137.8点,累计下降24点;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减少1101.4亿元,同比下降46.2%[1]。基于此,部分煤炭企业出现裁员减薪现象。

2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比“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增加22万人,且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加之煤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直接冲击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笔者通过分析各煤炭行业高校的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现部分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未能就业,与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时煤炭企业争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相比,形势已发生急剧变化。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为例,2015届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总人数为302人,初次就业率与2013届、2014届相比降低,其中到煤炭企业的就业人数为63人,仅占就业总人数的11%。

3采矿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社会层面

3.1.1煤炭企业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需求疲软

受煤炭行业经济下行趋势影响,煤炭企业生存困难,部分煤炭企业采取减人增效的政策,调整招聘计划,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骤减。以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招聘会为例,2015届校园招聘会共收集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有效就业信息129条,毕业生人数与用人单位需求人数的供需比为1∶0.43。而2013年同期为1∶8,2014年为1∶6.15。与之相比,煤炭企业招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变弱,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需求持续下滑,总量严重疲软。

3.1.2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煤企就业市场竞争加剧

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求下降,产能过剩,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源环境问题,如雾霾等大气污染,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阵痛导致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等重化工企业经营困难,出现破产和兼并重组,致使一些企业裁员,引发结构性失业。客观上增加了煤炭企业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加大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3.2学校层面

3.2.1专业招生计划调整滞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增多

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受政策、办学方向、师资等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专业招生人数调整未能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岗位需求变化相对接,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时期,采矿工程专业招生人数迅速增加。但是,笔者查阅2013年、2014年煤炭行业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计划发现,各高校并没有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减少招生数量,基本与2012年相当。

3.2.2就业指导滞后,缺乏系统性

在煤炭“黄金十年”时期,采矿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出现企业争抢毕业生的现象,学校也会因此忽略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就业指导。当煤炭行业经济形势下行时,学校才开始重视和加大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但是,大部分就业指导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且一般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而未能从大一入学就进行全程化、立体式的就业指导。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学校采取的形式也较为单一,最常见的就是举办就业讲座、就业宣讲会等,且内容集中在走马观花式的介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收集等,缺乏对学生面试技巧与礼仪等在就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缺乏对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存在系统性短板。

3.3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自身层面

3.3.1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由于采矿人才断层,煤炭“黄金期”,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成了煤炭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此种情况致使部分学生感觉没有就业压力,学习态度不端正,其在大学期间培养的能力和素质与企业需求产生差距。首先,基础知识狭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部分学生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实践较少,且轻视通识教育课程,造成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技能薄弱。其次,综合能力不足。一些学生在学校期间忽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如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致使自身综合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就业难度增大。

3.3.2过度看重专业对口,职业期望高

在煤炭行业景气时,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大部分去煤矿就业,与专业对口。但是,在煤炭行业不景气时,一些学生不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观念,在求职过程中仍然过度强调专业对口,束缚了自己的就业空间,选择职业的范围减小,增加了自身就业难度。另外,受煤炭经济形势好时往届采矿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高的影响,学生对工作薪酬期望高,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相符。在非煤炭企业求职时,学生十分看重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性质,多数只应聘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企业和基层岗位应聘。

4解决采矿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思考

4.1积极发挥社会作用,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在煤炭经济下行时,煤炭企业应该认清形势,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努力走出经营困境,并发挥企业的社会作用,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首先,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动应对新能源革命,创新发展,扭转当前部分煤炭企业亏损的局面,确保利润[2];其次,煤炭行业应注重协同治理,加大关闭小煤矿的力度,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煤炭资源有序开采,提高利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解决煤炭经济下行压力下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煤炭企业就业竞争压力大的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煤炭行业的复苏,应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合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正向拉动就业[3]。经济发展的进程说明,增加就业岗位要依赖于高尖端企业与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多数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劳动者学历不高、职业技能弱等问题,它们希望引进大学生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发与服务能力,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

4.2高校深化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4.2.1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设置应根据煤炭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主动适应煤炭企业的需求变化,避免采矿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出现巨大的供需矛盾。首先,高校要主动加强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合作,全面了解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技术需求以及人才需求计划等,对煤炭行业做出前瞻性的科学预测。及时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降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风险和困难。其次,煤炭主体高校间要加强合作交流,在设置采矿工程专业时,不能只考虑本校的情况,要在全面调查煤炭行业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煤炭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办学规模、目标定位、培养模式[4],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高校要与企业之间建立反馈机制[5],了解用人单位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评价反馈,把它作为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的重要标准,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培养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要求等,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

4.2.2加大就业指导与服务力度,推进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是专业性、系统性与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要加大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力度。

1)完善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系统性。就业指导与服务要贯穿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求学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6]。低年级重点讲解分析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与制度,通过就业指导课、模拟求职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特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求职技巧、求职礼仪与注意事项、面试技巧等;对毕业生则重点组织校园招聘会、提供与采矿工程专业相关的求职信息、就业咨询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工作。

2)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树立“基层大有可为”的就业观念。学校要通过召开基层就业宣讲会、编制基层就业指导手册等措施,做好“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应征入伍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的政策宣讲工作,让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以实现就业。

3)组织多方力量,拓宽就业渠道。学校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多方力量参与到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多渠道推荐毕业生就业。同时,整合采矿工程专业校友资源,通过他们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信息等。此外,鼓励、引导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国内或国外继续攻读学位,进行深造,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4)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加大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发掘创业潜能,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素质和资源优势进行创业,从而实现就业。

4.3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观念

4.3.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首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注重实践,并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拓宽自身的择业选择面。其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在大学期间抓住各种机会,在不同的平台上历练自我,提高自身的组织领导、社交、创新等综合能力,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4.3.2调整就业观念,转变就业方式

煤炭经济下行,加之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调整就业观念,实现多方位就业。首先,不要过分强调与采矿工程专业对口。不要直接放弃与采矿工程专业无关的就业岗位,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把握机会,尽快找到适合自己而非一定是专业对口的工作。其次,调整职业期望值。在煤炭经济形势、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值,摒弃不愿到基层就业,只应聘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观念,主动到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就业,增加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煤炭行业2014年经济运行情况及2015年展望[J].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15(3):40-41.

[2]潘晓燕.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发展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15,35(5):35.

[3]杨静,杨向辉,张光源.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创造的影响因素——基于14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5(6):98.

[4]李彬.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101.

[5]何海翔.政府、学校、企业联动: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2011(12):77.

[6]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湖北大学生就业调查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0:132.

矿业工程篇5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力学、矿业工程、岩体力学、工程力学、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电工与电子技术、采矿机械、矿山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等。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采矿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矿区开发、矿井开采、巷道开拓的设计方法;

3.掌握矿山压力及岩体工程监测、矿井通风与空调、矿山安全以及矿井灾害预防等技术;

4.具有先进的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基本能力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采矿工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矿业工程篇6

关键词: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71-0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规模,到2020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要达到4万人左右,重点领域要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占从业人员的5%左右[1-7]。按照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对煤炭的需求量将达到40亿吨以上。当前我国煤炭工业总体上缺乏相对领先的技术,工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已经超越了环境的容量和安全的控制力,由此引发的社会责难及隐形社会成本也十分巨大。为适应我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和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探寻一套适应采矿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十分必要。

一、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工程教育大国,如何让我国的工程师“卓越”起来,已成为工程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需求。

走访全国大部分矿业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为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但缺乏企业所需的工程实践经验,毕业生分到企业后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这种基于实践教学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变成了纯粹的工程科学教育,课堂加实验室教学模式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出现极大的偏差,教育者与发展中的现代化企业工程系统的“脱轨”直接导致教与学之间缺乏兴趣与动力,甚至错位现象的发生等[8-16]。

二、科学确立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仅局限在理论层面,为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尤为重要。通过该标准的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学习采矿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化矿业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了解本专业前沿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企业阶段学习,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与他人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出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同时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及文字处理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

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计划,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造就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矿业类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校企联合培养

为便于学校与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增加企业阶段教学的机动灵活性,针对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性质特点,在第三、四学年实行小学期制,即将传统的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划分为四个学期。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扩充学生专业信息量。增加专业主干课学时,为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能力,以“采区设计”和“课程设计”为依托,以现场工程实践为背景,积极推行采矿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改革。

(二)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卓越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矿山企业,问需矿山企业,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推行“企业冠名班”,实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征得企业赞助,搭建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平台,开展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大力推进毕业设计改革

毕业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从认识规律上看,实践与理论二者是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毕业设计放在整个学程的后面,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为克服这一问题,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原来的13周设计时间延长至一年或两年,实行一边学专业课和现场工程实践,一边作毕业设计,效仿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生学完基础课和现场的认识实习后,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期间,听从导师指导,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结合导师现场科研项目进行,也可是现场的技术工艺或施工设计。这样毕业设计起步早,设计时间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工程实践环境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必备的硬件条件,与传统教学中的实验室、校办工厂的实验与实习有本质的区别。通过企业的工程实践环境,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矿山设计、矿井生产和井巷施工等方面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矿业工程篇7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前言:鉴于采矿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龙头地位,世界各国均对其理论研究和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极为重视,向自动化、环保化发展的专业发展动态和趋势业已形成,并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取得了大量的应用和推广。

一、人才培养

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来说,全面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也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要求。

1、人才素质教育的内涵。在现阶段,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很好地适应采矿工作的能力,有较宽知识面,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工作岗位,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更新适应能力较强的综合素质人才。

2、人才素质教育的必要。中国能源分布的特点是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贫乏的油、气资源,据中国地质部门统计,煤炭贮量应是10000亿吨多一点,可开采500年左右。未来20年以至更长的时间,中国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由此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将增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等研究作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仍是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在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煤炭开采技术的研究必须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于煤炭开采技术的前沿,立足于中国煤炭发展战略所必要的技术储备,立足于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所必须的关键技术的攻关,立足于煤炭工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重点从事中长期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跟踪产业科技前沿,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导的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许多采矿业相关的技术难题需要专门人才去解决。

3、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从应用创新的内涵、基本特征、创新能力的标志、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途径与方法、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教育方法、考核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研究,进行大胆改革与实践,应结合采矿工程专业面向煤炭、面向矿山现场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在煤炭行业能够创造性地工作的高级人才,能够使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短时间内适应矿山、创造性地开展矿山技术、管理工作,能够为矿山企业真正更实现安全、高效、洁净开采,使矿山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现代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要培养满足上述要求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基础上进行根本性地改革,通过边改革边实践的方法,探索采矿工程专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很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具有现代化意识,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踏实肯干的精神。

二、就业状况

1、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采矿工程专门人才,毕业后分配到冶金、有色、化工、核工业、非金属和煤炭等六类矿业和水利、铁道、地下、工程和环保部门的生产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2、但不必讳言,该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正面临着暂时的供大于求的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较为悲观的状况,一方面和许多人对其重要性的片面认识有关,另一方面需要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大胆探索,进行学科建设的新颖性,积极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拓宽研究领域,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采矿工程,其次还需国家正确地评价该专业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政策的改进。

3、采矿工程专业因其具有的重要性,国家历来的出台政策无不对此极为重视。如对环保投入力度的加大,对该专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对国有矿山企业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引用竞争机制,坚持优胜劣汰,所有这些政策对矿山企业的生产力的进步,相关院校科研单位理论研究的深化细化的提高,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后续发展

中国采矿业面临世界性的竞争,这对中国采矿业的理论研究和工业水平的进展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世界各国,国内各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的关键是科技水平科研实力的竞争,因此采矿工程的理论研究的不断加深和细化已提到议事日程中来。

首先,中国的采矿工程理论研究必须和世界接轨,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是沉沦,沉沦就是灭亡,知识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能回避的。这个接轨就是借鉴世界各国研究的先进经验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先进生产技术大胆结合并和中国生产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采矿工程研究模式。

其次应加大对生产技术应用的理论转化的力度,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采矿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地质学、考古学、科学技术史,无一不在采矿工程专业方面的渗透,对采矿工程专业研究具有理论上和事实上借鉴意义。

最后还必须看到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正面临极为不利的形势,由于采矿业投资大、劳动强度高、自动化水平低、投资大、见效慢等问题,使采矿工程业人才相对较少,长此下去,将会面临一个停滞的局面,因此必须在固有的采矿理论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引入新技术,向精密化自动化、环保化、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在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既有挑战又充满机遇,这不仅需要采矿工程人才不断开拓创新,国家的关注,全民的关注都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握住采矿工程专业的全新的发展方向,采矿工程业的美好明天的到来并不遥远

矿业工程篇8

如前文所述,煤炭行业隐患重重,灾害累累,所以,在矿井工作现场,必须做好监测工作,严守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等制度。

1)在矿井工作现场,进行支护工作,收集动态监测数据,随时更新,在原始登记表报认真记录所测量的数据,制作记录表,添写内容具体全面。根据工作要求和制度。

2)工区内,支护质量负责进行,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完备,每班验收,人员更替,认真交接,填写记录数据准确详备,内容全面,按实际情况填写,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3)现场验收员每班记录原始数据,认真填写,监测记录呈交矿压组,矿压组将监测数据统一处理,入档保存。

4)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整的监测数据打印成表,逐一日报。日报表的评价就有了重大的参考意义,煤岩稳定性,工作面支护的质量一览无余,存在着的的问题,整改措施、提出来的建议,由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存档备查。

5)工作面安装、撤面必须对液压支架初撑力进行动态监测,对液压系统完好情况进行统计观测,并将监测记录保存。

二、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

科学的支护,满足国家对能源的需求,要通过支护设计,使得巷道安全稳定,达到支护目的,使得地下煤矿资源得到胜利开发和挖掘,保证集团的经济得以顺利发展。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采用更优秀的支护方法,促进煤矿的生产,提升工作效率,消除危险因素,节约支护成本,杜绝事故的发生,防止伤亡,为安全生产提供优质的服务。

1)综采工作面日常支护、顶板动态监测要求做到支撑牢固,站正完好,必须让围岩得到安全的控制,最大程度地降低冒顶事故,使得综采功效提升,让生产安全高效。

2)支护质量监测标准:主要监测指标分为支护监测指标、围岩状态指标和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支护质量监测指标主要是初撑力(主动支撑力),较大的初撑力能使支柱较快达到工作阻力,降低顶板下沉量,防止顶板早期离层破碎;端面距(tiptofacedistance)辅助指标包括支架工作阻力以及支架工作空间几何状态。

3)液压系统工况(泵站压力、液压管路和密封件完好状况)。

4)采高、综采工作面围岩状态,冒区长度,端面顶板冒高、冒宽,煤壁片帮深度,片帮区长度。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煤壁超前20m范围内支护完整,巷高不小于1.8m,有0.7m行人通道。按照作业规程规定加强端头及超前支护。

5)综采工作面日常矿压观测方法。

6)支架阻力观测,在测站支架的左、右立柱下腔、平衡千斤顶下腔设直读式表测定阻力。

7)顶板动态观测,在各测线处对顶板状态作统计观测,记录采高、端面距、片帮深度等。

8)支架几何参数观测采用目测普查,超标明显处用工具进行测记,包括顶梁走向角及倾角、顶梁错差。

9)两巷超前支护质量监测,测量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10)特殊时期的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包括初采、末采撤面、工作面顶板初次垮落和初次来压,该阶段对每台支架均要进行动态监测,其初撑力必须符合规定。

三、职业教育,安全第一

(一)生命的可贵

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煤矿透水事件不胜枚举,煤矿瓦斯爆炸数见不鲜,经常有人身伤亡,数字之多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人类在灾难前面,生命非常脆弱,几乎不堪一击,所以要对生命万分珍惜,所以要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掌握一种成熟思想胜过延长生命,放弃正常学习机会等于空耗青春。认识了生命的重要,就会关注学习的内容,就会注重学习的质量,就会让生命升华,就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就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对安全的认识

死亡在鲜活左右觊觎,危险在安全前后潜伏。要让职工随时保持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成熟思想的一种,是人在生活环境当中、在工作当中的一种心理反应,安全意识是在生产中的一种正常需要;安全意识具有能动性质,能够促进生产活动、调节安全操作。生产活动能够促进安全意识的形成,前车之鉴也能够促进人们对安全的重视。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在人的粗心大意中产生,让人追悔莫及。

(三)安全意识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生命只有一次,面临危险的时候,应急能力差,安全观念落后,面对工作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安全观念发生偏差,就有可能对自己的生命或者对别人的生命产生忽视,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珍惜任何人的生命,尊重生命,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明朗的目标,严谨的遵守规章制度,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躲懒偷安,提高安全意识。

上一篇:高压电缆范文 下一篇:冶金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