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与需求范文

时间:2023-11-01 09:08:02

供给与需求

供给与需求篇1

文章通过阐述我国房地产的供求现状,运用供给与需求理论对房价的调控效应进行分析,并对此给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

房地产;供求现状;供给与需求理论;房价;对策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再加上大量境外流动人口,造成城市住房持续供不应求,给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房价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供给与需求理论对房价进行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房地产供求现状分析

1.1房地产价格水平分析按照国家标准,衡量房价合理性的指标是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是指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不同机构可能采用不同的统计指标和不同的计算方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房价收入比应该为3~6倍,世界银行专家的说法为4~6倍。根据2011年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进行测算,其结果显示:房价收入比超出10的城市有7个(表1)。据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总体房价收入比为7.4,虽然比2010年全国总体房价收入比7.8减少了0.4个百分点,但该指标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依然偏高。据《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月份,在中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有60个,持平的有7个,下降的有3个。至12月,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为52个,比1月份增加49个。自此房地产价格涨幅虽然显著放缓,但依旧不容乐观。

1.2房地产供给分析纵观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数据,供给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数据如表2所示。

1.3房地产需求分析我国将房产的需求分为消费的需求、投资的需求以及投机的需求。从消费需求也就是自住的需求看,首先由于我国推行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新增的大量城市人口对房屋必然存在较为刚性的需求,(廉价或廉租房会是他们的首选,但供应不足会迫使他们把需求转向商品房);其次,伴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加上近年火爆的资本市场增值了居民手中的货币财富,也使住房的消费需求曲线不断右移。从斜率看,消费的需求从现实角度看是弹性不足的(图1)。

2供给与需求理论

根据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价格由供求变化决定。若供过于求,则价格下降,反之,价格上升。供给与需求理论就是通过协调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使产品达到一种均衡价格(图2),如若用D表示需求函数,S表示供给函数,P*表示均衡价格,Q*表示均衡交易量,那么当S=D时,就会产生P*和Q*。而住房作为一种商品,无非也是适用于这一原理的。对于住房来说,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即当住房价格变化时,住房供给的变化量较大,住房需求的变化量则较小。

2.1需求的变化(短期)房地产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购买而且能够购买的房地产数量。从短期来看,住房的供给量基本稳定,而住房的需求量呈现增长趋势。住房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在供给曲线不发生变动的基础上,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价格上升。

2.2供给的变化(长期)房地产供给是房地产开发商在某一时间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对某种房地产所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数量。从长期来看,住房的需求量基本稳定,而住房的供给量呈现下降趋势。在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动的基础上,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价格上升(图4)。

2.3市场价格的形成由于市场需求量和供应量是关于产品或服务价格的单调函数,且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方向不同,它们必然相交于一点,该点称作“均衡点”(图2)。当出售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假设为P3时,供给量为Q4,需求量为Q3,供给大于需求,处于超额供给状态。此时由于市场竞争,商家为了将多余的商品卖出去,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价;当出售价格降低到均衡点以下,假设为P4时,供应量为Q3,需求量为Q4,供给小于需求,处于超额需求状态。同样由于市场竞争,商家为了得到更多利润,会竞相抬高价格。最终,供给和需求会维持在均衡点。在均衡点处,消费者愿意和有能力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与卖方愿意和能够供给的产品或服务数量相等,这就是所谓的“供给与需求均衡”。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达成交易时的商品或服务价格,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市场会在自发力量下实现均衡。这时均衡价格就是市场价格。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通过自发力量调整产品价格,并使之达到均衡。

3对策

归根结底,我国房价持续上升的原因只有一个:供不应求。而调控房价只有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供给,二是抑制需求。笔者认为,抑制需求效果甚微。我国人口红利仍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注定当前的住宅自住需求是刚性的。再加上投资渠道相对匮乏,住房还是稳健的保值增值品。因此,抑制需求只会使需求释放延后,并不会真正减少需求。而压抑后的需求集中释放往往会成为未来火热行情的引爆点,如同2009年。更严重的是,在高房价的今天,抑制需求的措施会大大增加购房者的负担,降低社会的消费力,不利于拉动内需。如何确保有效供应增加?第一,还是增加住宅土地供应,这是商品房市场供应量放大的基础。当然,需要配合其他措施方能发挥实效。第二,适当提高容积率。毫无疑问,我国城市人口总量还会不断增大,与其被动接纳,不如早点适应。适当提高容积率,增加住宅供给,并对随之增加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成本早做准备。第三,收紧房地产的信贷额度。在目前的房地产业资金来源中,唯有收紧信贷额度,才能促使发展商通过加快土地开发、加快销售速度来回收资金。2008年房价有所遏制,正是流动性资金紧缺才促使发展商降价促销以回笼资金。以缓解供求矛盾的方式而不是行政手段来调节房价,才能真正遏制楼价的快速上涨,政府宏观调控应着力于如何增大住宅的有效供应来促进房地产健康平稳发展。

4结束语

住房是人民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镇,人口大量流动,通过运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控房屋价格,有利于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公平,平衡贫富差距,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有杰.新建筑经济学[M].2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沈伟锋,谭大璐.从市场均衡理论看调整住宅供应结构的必要性[J].建筑经济,2006(8):93-95.

[3]吴强.我国房价持续走高的原因及对策[OL].百度文库

供给与需求篇2

关键词 少儿图书 供给 需求

当前,我国少儿图书市场兴旺繁荣,少儿图书的供给源源不断,而需求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迹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尤其是下一代少年儿童的图书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总量中的比例不断攀升。质优价廉的少儿图书层出不穷,为我国少儿健全心智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了少儿的健康人格的成功塑造和良性发展,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持续传承发挥了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现状以及如何处理二者关系进行分析探究,以期对我国少儿图书的出版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少儿图书的供给取决于其读者的对象是少儿,少儿图书的供给必须基于少儿心智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不能脱离其需求人群少儿的切实需求盲目发展,否则必然导致供“脱”于求或无人问津。而质优价廉的少儿图书则因其切实符合少儿的客观现实需求,且价格又能容易为少儿的父母所接受,其必然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供给份额。相反,质次价高的少儿图书,则因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供求基本规律,必然为市场所淘汰。优秀少儿图书的持续有效供给为少儿不间断地提供了优良的精神产品,不断提升广大少儿的智力水准和道德水平;反之,少儿则深受其害。质优价廉的少儿图书的推陈出新能够持续不断地满足广大少儿的储备知识和愉悦心智的精神需求,有助于祖国花朵的健康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反过来,少儿图书的繁荣市场消费和持续客观的盈利回报,也能够刺激和促进出版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研发创作和修订完善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广大少儿心智良性发展的质优价廉的少儿图书,从而促进出版行业的良性竞争和持续稳健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间存在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现状

当前,我国图书市场上少儿图书总体呈现出类型多样、形式多元、品种丰富、内容健康丰富等诸多特点,其供给渠道和途径也日渐拓展,无论是是网店还是实体店都能十分方便地购买到。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引进版的儿童绘本书,其在我国少儿图书市场的总销量中占比很大。再者,我国少儿图书的市场供给更替速度也非常引人注目,图书的更新速度总体呈现出较快的特点,“2015年新书品种数超过3.2万种,新书更新率为14.7%,快于整体市场(12.36%)”。[1]与供给相对应的是我国少儿图书的需求量也日渐增大,“据开卷的数据显示,2015年少儿图书码洋占比为20.47%,与社科图书的23.92%相差不到4个百分点。在成长性方面,2015年零售整体同比增长率为12.8%,而少儿同比增长率为15.63%,成为继社科(17.41%)、文艺(16.20%)后,成长速度最快的出版门类”。[1]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持续推行和渐入人心,未来几年我国少儿图书的需求量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因此,我国少儿图书的持续有效供给,也必须根据政策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以满足少儿图书市场的客观实际需求。

三、辩证处理二者关系

(一)应根据实际需求,切实做好供给侧改革

1.做大做强中国少儿图书市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少儿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任,传播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优秀少儿图书将为少儿获得精神食粮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出版社要肩负起做大做强中国少儿图书的社会责任,将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全面而又系统地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做好中国少儿图书,为广大少儿提供符合其认知特点和时展的优秀图书,为其揭示展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使其自觉自愿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主动地避免低俗、暴力等不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提升少儿图书尤其是绘本图书的原创力。优秀少儿图书的持续供给呼唤大量优秀本土化的原创作品的不懈供给。然而,目前我国少儿图书市场上部分少儿图书粗制滥造、相互抄袭、内容雷同,很多图书内容同质化问题较突出,欠缺原创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2015年少儿图书领域,最畅销的100种图书中有六成是出自中国作家。然而在绘本图书市场当中,外国作家作品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国内原创作家的作品仅占两成。”[1]中国原创绘本起步比较晚,缺乏优秀的绘本作者。目前我国多数出版社热衷于“短、平、快”的发展模式,简单盲目地引进国外获奖书或者畅销书,而忽视对结合本土文化背景的优秀少儿图书研发创作工作的关注和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原创绘本的发展。

要吸引广大少儿读者的阅读兴趣,就要在内容“创意”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原创作品的品质。优秀少儿图书在内容上要体现“中国味道”“中国精神”,要与中国少儿的日常生活体验紧密结合,书中语言应符合少儿认知特点、充满童趣,所使用的图片应精挑细选、画质精美、简单易懂,能够较好地激发广大少儿的阅读兴趣,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引人入胜。近几年出版的绘本《团圆》《棉婆婆睡不着》等在传承中国文化以及贴近少儿生活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从而斩获了不错的销量,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和影响力,其经验值得深思和学习。另外,少儿原创图书还要在图书装帧设计上下功夫。精美的装帧设计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比如,与内容相匹配色彩斑斓的封面,环保的印刷纸张,各种形式的开本,丰富的画面等都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少儿图书的装帧设计要根据少儿的感受来设计,不能简单套用成人的审美观来把握。总之,优秀少儿图书的原创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3.避免盲目“跟风”导致产能过剩。少儿图书在下大力气做原创基础上还要避免盲目“跟风”。目前,我国少儿图书市场潜力很大,很多出版社争相进入少儿出版市场,希望能占得一席之地。“大多数出版社在缺乏市场调研和专业性营销方案情况下,大量跟风选择热点图书重复生产销售,几百家出版社在四大名著、少儿出版和教材教辅出版上拼刺刀。”[2]最终导致图书的产能过剩,造成出版社的库存积压。部分少儿图书尤其是教学辅导类图书的时效性较强,过季的图书很难销售出去,这无疑增加了出版社的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跟风”的结果也导致市场少儿图书良莠不齐,家长们需要仔细甄别,从而增加了家长们的负担。

当少儿图书供需错位时,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就要求出版社从盲目“跟风”中走出,从产能过剩、增长空间小的部分少儿图书中走出来,切实根据市场需求选题策划,开发创作优质的少儿图书以有效满足少儿对优秀图书的客观需求。

(二)需求跟上队

少儿图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3~12岁的少儿,他们对少儿图书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少儿图书真正的购买群体是少儿的家长。家长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对孩子的认知特点的把握程度以及自身家庭状况等都会影响少儿图书的实际需求。

1.思想上要重视阅读。国民的阅读能力会影响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未来。总理在“两会”上多次提到全民阅读,并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可见国家大力提倡全民阅读、重视阅读对国民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而父母对孩子阅读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阅读,同时也影响着少儿图书的实际需求。父母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将阅读融入少年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并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做好榜样。国家宏观层面的政府提倡、鼓励阅读以及个体家庭层面的父母重视阅读都会推升和激发少儿图书的求购需求。

2.结合少儿特点。不同年龄的少儿、不同性格特征的少儿对图书的选择会大相径庭,所以家长在帮助孩子选书时要考虑孩子的性格和认知特点,真正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3~6岁的儿童识字阅读能力有限,家长通常会为其选择一些表现实物的卡片或者画册及各种绘本。而6~12岁的少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阅读的图书内容跨度比较大,他们会对一些名著、悬疑小说、科普读物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囿于当前中国教育体制主要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现实,家长在选择少儿图书时更侧重于知识性图书、教学辅导类的图书及经典名著,娱乐性图书则往往会被排到较为靠后的购买次序。为尽可能降低应试文化的影响,家长应根据孩子对不同知识的渴求程度以及孩子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购买少儿图书,而不能盲目跟风只购买教辅类图书,一旦孩子变得“死读书”,而渐渐丧失阅读兴趣,则必然导致青少年厌学乃至厌世,后果不堪设想。

3.结合家庭实际。少儿图书尤其是绘本的价格通常会比一般图书的价格高一些,家长在购买图书时会考虑家庭收入能否满足购买图书的需求。当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很重视孩子读书时,就会给孩子购买更多的图书,反之,则会少买。同时,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会影响儿童图书的购买情况,学历高的父母可能会更重视孩子的读书,购买图书会多一些。但是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同,少儿图书的购买量往往受家庭收入状况、父母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少儿图书的求购量必须结合求购对象的现实需求与不同阶段对不同类型图书需求的必要度和急迫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三)供给、需求要兼顾

当供给做大做强了,需求也跟上时,我们就要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少儿图书消费水平比较低,国家提出扩大需求来调整供给。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少儿图书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但是供给少儿的精品好书还不能满足当代少儿的需求,这时“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本质是要解决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跨越”,[2]“吃得好”的图书在市场上供给充足了,最终会刺激少儿图书的购买力。因此,关注供给不是忽视需求,关注需求也不是忽视供给,在协调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方面,需要辩证处理,既在特定时期既要有侧重点,又要兼顾二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可偏废一方,这样既能持续不断地提供满足少儿需求的精品少儿图书,又能循序渐进地提升扩大少儿图书的现实需求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做到供需相长,相濡以沫,共进发展。

(作者单位为大象出版社)

[作者简介:燕楠(1981―),女,硕士研究生,中级编辑,从事教辅图书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丽琴,尹成. 2015年少儿图书市场:少儿文学仍居高位 绘本原创有待加强[J].出版广角(下),2016(3).

供给与需求篇3

[关键词] 环境会计 供给 需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负荷越来越重,环境质量严重下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提供什么样的环境会计信息?本文试图分析研究环境会计信息供给需求供需不均产生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环境会计发展仍然主要依靠政府动力,市场主导仍需时间,所以强制披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

一、环境会计信息需求分析

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到底是谁需要环境会计信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7年7月公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结构》中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现有的和潜在的)债权人(现有的和潜在的)、政府部门职工、其他利益关联者(包括顾客、供应商、财务分析与咨询机构、社会公众等),以及公司管理人员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环境资料信息使用者仍然主要是政府部门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相关政策及法律税收等规定,以改善环境但只靠法律力量作为全面公布的关键因素,并不能形成推动企业公布环境信息的强大动力真正可能有助环境资料公布方面取得进展的因素,应是投资者等对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关切,投资者等的需求应是企业公布环境资料的重要动因之一但是在大家的环境和自我的利润之间,投资者等会计信息需求者很难有迫切的环境会计信息的要求而作为环境会计信息主体的企业现在并未感觉到公布环境信息对自身有何益处。

二、环境会计信息供给分析

在联合国(1993年)印发的一份题为《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介绍了对跨国公司环境资料公司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跨国公司总的来说在公布环境资料方面持低姿态,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资料很少定量,且定性信息不附时期,此外,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有何关系,因此,无法评估公司的环境绩效以及公司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究其原因,除了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不迫切以外,还存在着信息供给的制约因素。

信息供给的制约因素主要有:(1)信息披露成本信息供给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信息披露成本效益大于成本历来是信息披露的大前提,信息披露需要在收益和成本之间加以权衡而目前关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提供,对每一个企业都是新增加的负担,并无直接益处;(2)会计理论的完善程度除了信息需求推动和信息成本制约以外,企业披露多少,如何披露、何时披露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某一信息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理论能否合理解释预测,并提供可操作方案的制约。如果理论上无法解决,则应用必然受到限制但环境会计理论滞后已经是一个无须争论的事实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提出具体环境措施的会计准则只有挪威要求公司的董事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必然揭示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企业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在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三届会议上,秘书处提供了《对各国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情况的调查》,该文件是对55个国家及欧洲联盟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许多国家虽然都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都没有关于环境会计方面的规定。

三、环境会计信息供需不均衡

会计信息的供给取决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依据同时根据要素供给或使用理论分析,在信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中,企业绝不是一个被动者,而是与使用者双方共同作用,对信息披露共同产生影响。

首先,信息需求对信息供给发挥作用的前提:信息需求对披露产生影响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需求就难以对供给发生作用投资者或其他使用者是否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者,取决于两个条件:(1)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内在动力的大小;(2)信息使用者的成熟程度满足这些条件,真正的信息需求者才能产生,并提出改进规范信息的请求其次,信息供给对信息需求的反作用:信息供给不是简单地适应信息需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信息需求而信息需求反过来又对信息供应提出更高要求实质上环境信息需求水平是衡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管理者的重要功效即是规范信息供给,刺激信息使用者对这些新信息的使用研究验证并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更高要求目前环境会计信息需求乏力,难以有效影响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信息供给的引导作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及披露方式

从以上环境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社会整体,而不在于每一个社会个体事实上,就会计工作而言,环境会计信息提供,对每一个企业都是新增加的负担,并无直接益处,因而推进环境会计核算在企业内部不会有原动力脱离开社会的政府的压力和推力,资源环境核算不可能像在其他核算项目那样,首先在每一个企业基于内在需要而展开,然后才上升为社会化的共同会计项目也就是说,虽然环境会计能够在学术上建立起来,但环境会计实践一定是由宏观推向微观的,所以强制披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立彦 尹春艳 李维刚: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会计研究,1998,8

[2]耿建新 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会计研究,2002,1

[3]李建发 肖 华: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会计研究,2002,4

供给与需求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需求;供给现状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047-02

一、河南省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大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来,河南农村经济活动主体越来越多样化,使得金融需求主体也越来越多样化。目前,河南对农村金融服务有需求的主体大致如下。

(一)农户的金融需求

1.普通农户。此类农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一般比较讲求信誉。其借款的主要用途,一是用于生产经营;二是用于医疗费用、子女教育、建房、婚丧等刚性消费支出;对于资金的需求农户首先选择亲戚朋友间无息借贷,其次才选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又因为缺乏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担保物,往往贷不到钱,没办法就会选择贷款成本较高的民间借贷。这类主体的贷款频率较高,又有一定的季节性。

2.种养大户。此类农户主要从事种植或养殖业,具备一定的规模水平。这类农户一般具有一定的资本规模,他们在经营初期、更新品种、扩大规模以及进行流动资金周转时就会有贷款需求,并且其规模相对很大,而且这类农户不仅仅需要存贷款服务,而且对资金支付结算、汇兑业务也有一定的需求。

3.新型农场主。新型农场主是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批新型农民,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制度,创办家庭农场,打破原来一家一户的小块土地的种植,把土地整合起来,使用现代机械化对土地进行耕作,对于这样的农户来说,大面积的土地种植需要大量资金作后盾,单纯依靠自己的积蓄很难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耕作或者种养殖。新型农场主急需大额贷款,周期性贷款,能够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同时实行降息贴息的方式来发展壮大农场规模。

(二)农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村教师,农业科技工作者,乡镇企业职工等的金融需求

该类需求主要是生活方面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不过需求总量较小。

(三)农村个体工商户的金融需求

此类主体数量很大,他们在农村市场上促进农副产品的购销,提供农民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大大活跃了农村商品市场的流通,属于农村中的富裕群体。他们对金融的需求服务多样化,存贷款、结算、汇兑、现金使用等等,需求资金量大,贷款期限呈现期限短、频率高等特征。

(四)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

该类主体与前三种主体相比数量相对较少,但需求总量较大。该类经济组织的需求金额一般较大,期限长短不一。能够提供一定的抵押品,正规金融机构也乐意给这类主体提供金融服务以满足其需求,但是和城市主体相比规模较小,相对分散,风险水平高,因此大的商业银行也不愿意为他们提供贷款。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这类主体的金融需求今后将会快速发展。

(五)对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的需求

2014年对河南省农业保险需求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51 户农户中,28.3%的农户认为没必要,仅12.4%的农户认为有必要购买农业保险,还有59.4%的农户认为无所谓。现阶段农业保险需求针对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大户以及农村中小企业,农业保险需求是农村最基本的保险需求。

二、河南省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的成立宗旨,主要承办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专供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贷款等业务,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成了专门的粮食“收购银行”;随着农村粮棉油市场的逐步放开,其政策性金融功能慢慢淡化,支持三农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主要是面对涉农企业,所以从农户的资金需求角度,很难通过政策性金融获得生产性资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只在全省的47个县设有支行,农村地区网点覆盖率很低。

(二)农村商业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河南农村地区,商业金融机构主要是邮政储蓄和河南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城乡,以前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造成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在农村无法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农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受自身利益最大化驱使,放弃农村,进军城市。由于资金的趋利性、加之农村缺乏规模经济的客观实际,河南农业银行不愿将资金投入到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以及规模小而分散、缺少抵押担保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目前,河南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主要是面对农村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工程和大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河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目前本地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互助合作金融机构,其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农村信用社是河南省农村地区存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四)新型金融组织的供给

2010 年以来,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及贷款余额快速增长,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利用自身信息优势,有力地支持“三农”及小微企业发展,村镇银行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当地“三农”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五)民间金融机构与个人的金融供给

民间融资是产生并生存于民间的资金融通行为,被称为“草根金融”。对于河南不少地区的农民来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据调查,河南约有85%的农户都曾经有过民间借贷活动,而且借贷用途越来越广泛,民间融资已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

(六)农业保险的供给

20世纪末,河南省一度走在了国内农业保险的前列,创造了农村互助统筹保险模式,但这种模式并没能延续下来。目前,河南省的农业保险的经营仍没有有效的经营发展模式,大部分保险业务都是有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农业保险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需求主体总体金融意识淡薄,财务资金管理运用欠缺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其主体还是从原来比较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下发展过来的农民或者是农民企业家,无论他们的文化水平,还是对金融知识,金融产品,金融体制的理解都相当肤浅,很难有效利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同时,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金融法、保险法、银行法等法律财税制度意识淡薄,更谈不上能够很有效的遵守和运用,信用水平相对较低。

(二)农村金融市场各类金融主体供给不足、效率不高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对农民及农村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及其消费支持力度不够,他们在农村地区收益有所减少,风险却有增无减。正规金融提供的有效供给不足,服务网点设置不足、功能不全并且业务覆盖面窄,服务产品在农村地区比较单一,不能有效满足农村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同时金融创新不足,效率低下;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缺乏新意,市场份额发展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民间金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三)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体制建设滞后

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或者信息平台,同时,金融法规以及财政税务制度不够完善,现在还没有针对农村金融的农村金融法以及农村商业银行法,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农业保险的发展先天下滞后,不能有效服务于农村的保险需求。

四、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培养和健全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环境

良好的基础环境是农村金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首先要做到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抵抗风险的水平,积极降低涉农金融服务的风险程度;其次就是尽快完善农村财产权利制度,积极创新农村抵押担保制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最后通过完善对农村养老、教育以及医疗等支出的保障,建立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紧张的现状。

(二)完善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推进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

1.采取措施提高农村需求主体的金融信用意识

面对农村地区金融主体的现状,当地政府和金融主体联合起来,从整体上提高需求主体的金融意识,法律意识。通过宣传,农民讲座等方式向农民普及关于金融服务,金融工具、金融贷款等各项金融服务,让农民深入了解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功能,引导农户选择合适的融资和投资方式,为农村需求主体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更大的便利。

2.培养和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

当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主体中农村信用社占据重要的地位,根据这种情况,农村金融改革首先从农信社开始。第一,支持和推进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步伐,提升农信社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服务水平,从而尽快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引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第二,鼓励农村金融市场向多元化发展,开拓农村金融融资渠道和多样化的农民融资方式,引领各种金融供给主体积极创新组织形式,如建立村镇银行等,鼓励有条件的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金融多元化的体系构建。第三,各类金融供给主体积极主动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提供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根据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现状,按照农民、个体工商户、中小微涉农企业主体特点,积极推出符合不同生产经营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继续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制度建设

首先,建立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完善的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现代化的市场主体,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支付体系建设,建立顺畅的农村金融资金流动渠道,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其次,大力推进有关体制改革,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完善,使农村金融市场在创新、开发、提高等方面都有顺畅的体制和有力的制度做支撑。最后,建立失信惩罚体系,加强金融司法力度,彻底解决金融债券诉讼执行难的现状,通过外力消除金融失信,建设优良健康的农村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 彭宇文.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1).

[2] 吴晨映.河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问题思考[J].征信,2011,(1)

供给与需求篇5

关键词:机构养老 需求 供给

1.杭州市机构养老的现状

杭州,这座马可・波罗口中的“东方最美之都”正在日趋“衰老”。这不是危言耸听。早在2010年,杭州就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1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杭州市民政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4.8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9.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91.27万人,占总人口的12.92%。老年人口数按年龄分组,60岁至69岁74.7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55.41%;70岁至79岁38.02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8.19%;80岁至89岁19.8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4.72%;90岁以上2.2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68%。老年人口按城乡分组,60岁以上老年人城镇79.44万人,农村55.44万人。截止2013年底,全市已建立养老机构总数281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3个,民办养老机构106个,乡镇(街道)敬老院152个。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不含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床位)44601张,平均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31张,现入住老年人18945万人。公办床位8404张,民办床位19803万张,乡镇(街道)敬老院床位14175万张。老年医院11个,床位1264张,老年护理院4个,床位666张。

2.杭州市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

2.1入住养老院的考虑因素

从图1看出,老人在选择养老院时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入住费用和养老院的硬件设施情况,当然,也有不少老人非常看重医疗设施和养老院组织的文娱活动情况。

2.2硬件设施

从图2看出,房间里配备电视、空调、热水器,并拥有独立的卫生间已经成为现代老人的基本需求。

2.3医疗设施及服务

图3表明老人对养老院的医疗设施及服务的要求参差不齐,但越来越多的老人已不再满足于养老院配备基本的应急设施和医疗人员,不少老人期望养老院能组织定期的体检,并能和附近的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方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4文娱活动

图4表明,类型丰富的文娱活动才能满足现代老人的需求,包括晨锻炼、麻将、类、唱歌跳舞等,因此养老院在配备基本的娱乐设施外,还要定期地举办一些文艺演出等活动,来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图5表明,大部分老人期望的养老机构入住费用在1000-2000元之间。

3.杭州市机构养老服务的供给分析

表1中,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计算得到各区有入住意愿的老人比例,而各区60岁以上老人数量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局网站中2013年末的数据,各区现有养老机构床位数来源于《2013年浙江民政统计资料汇编》,将上述数据进行整理后得到各区养老机构床位缺口数。

可以发现,各区床位数的缺口都非常大,尤其是余杭区、下城区和萧山区。但是余杭区和萧山区缺口巨大是因为老年人口数量远多于其他各区,但是目前床位供给量却与其他区不相上下。如余杭区的老年人口数是西湖区的近2倍,但目前床位供给量却比西湖区还少。而下城区床位缺口巨大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下城区老人中有机构养老意愿的比例尤其的高,这与现代老人观念转变导致其养老方式选择变化息息相关。

4.杭州市各城区发展机构养老的建议

各区养老机构的缺口都很巨大,尤其以萧山区、余杭区、下城区最为严重,缺口在5万张床位以上。且根据本调查我们预测,各区的缺口会不断增大。根据回归分析发现,老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与其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成正相关,而子女数量、居住方式与其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成负相关,说明老人年纪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条件越好、子女数量越少,居住方式为独居的,进养老机构的意愿越是强烈,而上述条件正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平均寿命延长,社会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独居老人不断涌现,因此,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势必会不断增加。

各区养老机构的现状,包括医疗设施及服务、文体娱乐项目、基本设施、收费标准等各有不同,而各区老人的需求也有着地域的差别。这为各区养老机构的再建设提供了方向,使各区政府能建设更多满足该区老人实际需求的养老机构,优化资源的配置,并且做到扬长避短,构建更好的社会养老环境。

供给与需求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贷支农;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7-0031-02

一、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09年末,临汾市第一产业GDP完成51.8亿元,比2008年增加2.94亿元,增长6.00%;农民人均纯收入4749元,同比增加384.6元。增长8.1%,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呈多元化主要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从调查的四县市情况看,县级以下GDP完成2009年末64.8亿元,较2006年增加18亿元,增长38.46%。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3640元,较2006年增加493元,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8.80亿元,同比增长22.3%。

(二)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近年来,临汾市农业贷款投入逐年增加,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农业新增贷款占各项贷款增加额的比重不断提高。截止2009年末,全市农业贷款余额179.68亿元,比2006年增加110.1亿元,增长158.24%%,比各项贷款增长快130.63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增量与各项贷款增量的占比为0.41%,比2006年提高了0.39个百分点。从四县市调查的情况看,2009年末县级以下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3亿元,较2006年增加0.5亿元,增长17.86%。

(三)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投向趋于合理

2006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转变经营理念,不断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有效发挥了支农主力军作用。截止2009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97.28亿元,占全市农业贷款余额的99.78%,比2006年提高了0.94个百分点。占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的64.64%。比2006年提高了28.54个百分点。一是对农业产业基地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四年来,累计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多户联保贷款95.59亿元,其中种植业贷款累放52.7亿元,养殖业贷款累放42.89亿元。如曲沃信用社支持农户建成了5000亩红提葡萄基地,堪称中国红提第一,产品远销太原、广州等地。二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多层次、广覆盖,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

1994年后,国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至此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单一种植向种养加相结合的转变,由农户必须品的自种自用转向商品化生产,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一户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性农业转变,农村经营方式大体形成四个层次:①传统的小规模经营农户;②有一定专业化生产水平的规模经营农户;③农村中小企业和龙头加工企业;④农村小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的各类业主。这四类不同的生产方式对金融服务需求显然是很不同的。一是农户对小额、简便、灵活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农村中小企业、龙头加工企业对额大、季节性强的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贷款对期限长、需求量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从三个层面的金融服务需求看,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广覆盖的特点。

三、金融机构减少,服务层面狭小。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减少,与农村对金融服务需求增加不适应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合作性金融、国有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共同支持,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商业银行法》出台,商业银行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其主要经营目标,开始对县及县以下营业网点进行撤并。农村金融机构减少,难于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从临汾市的情况看,1999年至2003年共撤并机构221个,其中农行、农村信用社撤并机构122个。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狭小。服务功能单一

从临汾市四县市调查的情况看,农村金融基本上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国有商业银行退出了农村市场,政策性金融、保险公司基本没有。2009年末,四县市各类金融机构(统计至储蓄所)134个,剔除在城区的97个,实际在农村的机构37个,平均两万个农民有一个金融机构:四县市县级ATM机55台较2006年增加23台,其中分布在农村的ATM机37台,农民手持银行卡30.6万张,平均8300人使用一台ATM机。

(三)政策性金融支农缺位。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需求不适应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扶贫的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周期长、效益低、规模大的特点决定了其资金的特殊性,即由国家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1994年前对农业的政策性信贷支农,由国家专业银行承担,1994年政策性银行成立,原国家专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信贷支农业务,划转给农业发展银行。但从1998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农业基本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专项扶贫贷款、粮棉企业加工和附营等业务贷款划转到国有商业银行,自此农发行专一履行粮棉油收购资金职能,变成了专门的“粮食银行”,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开发和专项扶贫贷款无人问津。临汾市1999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油收购贷款余额平均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8.54%。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开发和专项扶贫贷款的信贷支持没有。

四、金融支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必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取消零金融机构和零金融服务地区即建立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小额贷款公司合理分工。适当交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具体操作:①健全国有商业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村企业提供服务。国有商业银行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撤并机构时不搞“一刀切”。即要防止全面撤并造成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断档”,又要防止网点多、费用大、效益低的局面,条件成熟时,可将基层营业网点与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信用社整合为地方性商业银行。②健全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服务。农业发展银行应根据行政区域设置县级支行,发挥其政策性支农作用。③完善合作性金融,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合作金融组织机构可按行政区域设置或按经济区域设置,把信用站建到村委会或信用村,充分发挥其贴近农户的地缘信任关系优势。④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集合分散风险,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配套服务。分散农业高风险对金融信贷资金安全的影响。

(二)探索建立便民服务柜台

在农村地区可为农民提供流动服务柜台,或是设立“两点两机”,即便民简易网点,定时定点服务:安装POS机、ATM机等。

(三)创新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

总的改革要求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归属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服务功能,政府适当扶植,地方政府负责。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中国农村区域辽阔。农村经济发展及不平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针对农村经济的二元结构,对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一是对农村经济落后,弱势群体相对集中的地区,农村信用社实行合作制,农村信用社为其提供小额农贷,体现弱势群体之间的帮组:二是对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造成股份制,由规模经营户、农村中小企业等农村经济组织入股,为其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改造成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

(四)为金融支农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供给与需求篇7

[关键词]宁波;大宗商品;现货市场;需求;供给;原油

1问题的提出

原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之一,它不仅仅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更是国家发展无法替代的战略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原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学者对原油的供给与需求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田春荣[1]从进出口方面对我国2001―2013年的原油供给与需求展开了分析;吴方卫、张锦华和孔艳杰[2]分析了由于原油供给问题所引起的经济发展问题;熊韶辉[3]分析了原油供给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尤志文[4]对我国原油采购策略进行了研究。已有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表明了我国原油的供给与需求现状,以及原油供给和需求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有着显著作用,明确和肯定了原油供给与需求的合理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已有的研究对地区原油供给与需求问题的研究比较少见,没有说明地区原油供给与需求的现状和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作用和重要程度。因此,进行了宁波原油现货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现状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启示。

宁波市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与浙江其他城市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相比起步较早,拥有比较发达的金融信息保障体系和物流网络,同时宁波已建设矿石、钢铁、粮油、油品等品质众多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统筹规划重要资源商业储备基地和国家战略储备基地,开拓钢材、塑料、液体化工等产业。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对于宁波市服务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国际强港口和落实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推动宁波本土产业转型换代升级,增强自身影响力,提升重要资源、战略资源配置能力,帮助和推动宁波加快建设三大区域服务中心的战略选择,更是宁波市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必要选择。

宁波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经济中心,华东地区著名的化学工业基地之一,同时是中国原油进口需求最旺盛的城市之一。[5]近年来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油的消耗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供给与需求问题,阻碍了宁波原油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的步伐。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宁波原油市场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启示。

2基于马歇尔市场弹性理论的宁波原油需求分析

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供给量波动对于此物品价格改变的反应情况是马歇尔对市场需求弹性下的定义。[6]由此发现“必需品”的需求极度缺少需求弹性,而“奢侈品”的需求则拥有需求弹性。只要有工业的地方,就有原油的市场,原油是每个工业地区的必需品。原油在每个工业发达的地区都十分重要,原油的需求是极度缺乏需求弹性的。原油的单位价格在不断地来回变动,原油的需求量一直保持一个基本稳定的态势,原油的需求量和价格呈现不规则变化,如图1所示。[7]

价格需求弹性就是某种商品需求量改动对其价格波动的反应情况。该弹性系数就是需求量与价格变动之比,意味着价格调整1%时需求量相应调动的百分比,用Ed替代,即

Ed=-ΔQ/QΔP/P=-ΔQΔP×PQ(1)

式(1)中,弹性系数用Ed指代;价格用P指代;价格改变量用ΔP指代;需求量用Q指代;需求波动量用ΔQ指代;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用ΔQ/Q指代;价格变动百分比用ΔP/P指代。

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不同,分为五个类型,需求弹性即完全性、完全无、单位、缺乏和富有弹性。从工业而言,原油是必需物件,其需求弹性是缺乏的。当Ed在0~1时,说明弹性是缺乏的,其是指价格变化时,需求与之作出反应比较迟缓,每当原油的价格改变较大时,其需求就会有一个较小的波动,图2[16] 就是该需求曲线图。这种价格弹性在现实中比较常见,应用比较广泛。生活必需品往往都是缺乏弹性的,正如原油是工业维持生产必不可少的,价格提高也必须购买。但是在实际中,近十年的数据统计见表1,原油在2006年、2011年和2012年的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意味着这三年原油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当Ed在1~∞时,说明弹性是富有的,其是指价格变化时,需求与之作出反应比较敏捷,每当原油的价格改变较小时,其需求量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波动,图3[16]就是该需求曲线图。这种价格弹性在现实中也处处可见,当然也不免会出现在原油中,原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原油的价格稍有上下浮动,原油需求上升幅度会比较大,但下降幅度不会太大,这也是原油自身特有的性质决定的。[8]

3宁波原油现货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的现状分析

3.1宁波原油现货市场需求分析

3.1.1原油消费量大体上逐渐稳定

近年来,宁波经济迅速崛起,对原油的消耗量需求不断增大,大量的原油从外地购入。宁波的能源消费大部分集中在工业生产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企业不断改革和注入新鲜血液,各类产业不断拓宽和发展,原油的使用在生产消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9]由表2可知,近十年来,原油的需求由2005年的18.59百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25.87百万吨,增长幅度达1.39倍;原油消费量从2005年开始持续不断的增长,到2011年达到最多,消费量为27.17百万吨;而2011―2014年,原油消费量略有下降,在一定范围内来回波动,趋于稳定。

3.1.2原油消费占有率大体上逐年下降

盛杨怿文中指出2000―2010年的十年中,中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速预计只有0.5%。[10]在中国,可以看到的是原油消费量在不断的增加,但在总能源中占比慢慢减少,现货市场上原油的需求是被迫减少,宁波同样如此。

从图4看,2005―2014年宁波原油消费占总能源消费比率大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12年突破了30%的关口。具体说,从2005年原油占总能源消费最多的36.53%下降到2013年最少的29.23%,并且突破30%之后,在2012―2014年呈现微浮动趋势,在29%~30%波动。通过以上对宁波市的原油消费量及消费占有率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宁波市原油的消费量在不断上升,但消费占有率在波动下降,说明总能源的消费量增加速度远大于原油消费量增加速度。由于宁波飞跃式发展,稳健的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显示出巨大的能动力和潜在力,成为省内乃至国内最繁荣的经济区域之一,原油消费量不断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原油消费占有率逐步下降也是一条发展的必经之路。

3.1.3原油消费模式亟待转型

从图4中发现,宁波能源消费总量在不断地增加,原油的消费量也不停的上升,但是比重却在减少,说明能源领域有新能源的加入。据调查分析,目前出现的新兴能源,如风能、生物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对原油造成一定的冲击。在经济飞速进步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这些清洁能源开始走向大众,渐渐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从而减少对原油的消费。在未来能源结构中,新能源将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迫于国家对能源结构的整改、生态家园的守护、能源供求的保证、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打造和谐低碳社会的需求,目前宁波的原油消费模式亟待转型升级。

原油消费模式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用,使单位GDP的原油耗损减少,建立节约型的原油消费模式。为此,必须积极加快技术改革,节油降耗;转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废弃低效率低利用率设备,加大力量开拓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扩展应用型的新工艺和技术。

3.2宁波原油现货市场的供给分析

3.2.1原油供给波动幅度大

宁波市原油需求旺盛却严重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并不具备生产原油的条件,现货市场的原油供给量主要来源于我国其他产油城市和国外原油进口,2006―2011年宁波原油供给量能稳定增长是因为我国与中东和非洲产油国缔结原油供给合同来保证我国的原油供给量。2012年宁波市原油现货市场供给量大幅度锐减是由于2012年我国的原油主要进口国伊朗受到国际制裁,减少了对我国原油的供应,同年,苏丹和我国发生冲突,停止了对我国的原油输出。[11]2013年开始宁波现货市场原油供给量恢复增长是因为伊朗、伊拉克等国家增大对我国的原油供应。[1]

如图5、图6数据所示,2005―2014年宁波原油现货市场供给量波动不稳定。2005―2006年原油供给量减少2.4万吨,略显减少;2006―2011年原油供给量从最低点2021.69万吨增长到最高点2795.48万吨,同比增长幅度达1.38倍;而2011―2012年宁波市原油市场供给量减少了211.42万吨,环比减少7.56%;2012―2013年增长,环比增长幅度达1.07倍;2013―2014年原油供应减少了94.55万吨,环比减少3.4%。

3.2.2原油供给对外依赖强

宁波是全国工业强市,同时也是原油消耗大市,但宁波的地理位置决定宁波并不生产原油,主要靠国内供给和对外进口,而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原油的消费量大于开采石油的产量,我国对外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大。[12]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供需不平衡,限制了宁波原油现货市场的快速发展。由于不能在原油现货市场供给上掌握主动权,导致宁波原油现货的定价权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对市场的参与者而言加大了其现货交易的风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的热情,这对宁波现货市场的发展是不利的。而宁波近年来对原油的进口量不断加大,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强。原油依赖程度的加强,必将承受更多的价格波动风险。[13]

3.2.3原油供给进口来源少

原油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性商品,对宁波工业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供给来源的合理性也显得尤为重要。[14]据宁波海关统计,2014年伊朗、伊拉克和阿曼是宁波口岸前3大进口来源地,宁波口岸自伊朗、伊拉克和阿曼分别进口原油1139万吨、838.2万吨和509.8万吨,分别增加20.8%、减少5.7%和增加57.2%,三者进口量总计与进口总量之比为50.7%。由此看出,宁波在原油进口来源国的选择上体现出不足之处。

2015年,主要原油供给组织欧佩克和沙特等产油组织因为争夺原油市场,争相加大产量,导致原油价格下跌。宁波应该抓住机遇,配合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需要,加大原油储备,为宁波原油现货市场提供充足的原油。[15]

4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基于马歇尔市场需求弹性理论,对宁波市原油现货市场的需求弹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利用2005―2014年宁波统计年鉴中原油数据,从需求与供给角度分析了宁波市原油现货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现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由马歇尔市场需求弹性理论分析得出,总体上,原油作为工业必需品,宁波市原油市场对原油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即宁波市原油需求量变动对原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迟钝的,原油价格有一个较大的变动,原油需求量变动程度很小。但在个别年度,例如2006、2011、2012这三个年度,宁波市原油市场对原油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即原油需求量变动对原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敏感的,原油价格有一个较小的变动,需求量就有一个较大的变动。

第二,需求方面,宁波原油消费量大体上逐渐趋于稳定,原油消费量从2005年开始持续不断的增长,到2011年达到最多,而2011―2014年,原油消费量略有下降,在一定范围内来回波动,趋于平缓。同时,随着近年来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油消费量增长率正逐年下降,现存的原油消费模式已不适应宁波的发展,原油消费模式亟待转型以提高能源效用。

第三,供给方面,宁波的地理位置决定宁波并不生产原油,宁波主要依靠对外进口,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宁波原油供给造成了很大影响,这导致宁波原油供给量波动幅度很大。[17]近年来,宁波原油进口来源少,原油进口量却不断加大,由此加深了对原油进口的依赖程度。原油对外进口依赖程度的加强,必将承受更多的价格波动风险,不利于宁波原油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当前,宁波市政府应当积极执行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市场引导作用,引领宁波原油现货市场进入健康高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且加大对原油现货市场的扶持力度,适时提出有利于原油现货市场发展的政策、制度。同时,政府应当加强现货市场立法,合理规划现货市场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原油市场参与者的权益。更重要的是,宁波政府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保证我国石油安全,并减少宁波原油现货市场价格冲击程度。而宁波原油现货市场管理者应努力完善原油现货市场制度,维护现货市场秩序,平衡原油现货供求关系,稳定原油现货价格,预防出现恶意投机。[18]宁波原油市场需建设有公信力的原油现货交易平台,加强透明度,努力使宁波原油现货价格成为长三角地区原油现货价格的指向标。总之,只有按照宁波原油市场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规划原油市场,才能使宁波原油市场真正有序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春荣.2013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4,22(3):57-64.

[2]吴方卫,张锦华,孔艳杰.潜在原油缺口与经济可持续增长[J].中国管理科学,2014,30(5):11-13.

[3]熊韶辉.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4]尤志文.中国原油进口采购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5]杨足膺,赵媛,姜国刚,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原油运输网络空间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3):114-120.

[6]滕泰,羿伟强,赵虹,等.全球大宗商品供求价格弹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6):59-64.

[7]K.Petkov,D.Stratiev.Long Term Prognosis of Crude Oil Price Variation[J].Petroleum and Coal,2008,50(3).

[8]G.Tr.Stamov,J.O.Alzabut,P.Atanasov et al..Almost Periodic Solutions for an Impulsive Delay Model of Price Fluctuations in Commodity Markets[J].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2011,12(6).

[9]程淑佳,王肇钧.复杂网络理论下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11):1342-1348.

[10]盛杨怿.我国石油供给、需求现状及战略分析[J].经济透视,2011,11(2):8-12.

[11]田春荣.2012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3,22(3):44-55.

[12]蒋天颖,史亚男.宁波市物流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10):130-139.

[13]郭诚,韩旭,宋兴娜,等.关于中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2):272.

[14]沈平平,赵文智,窦立荣.中国石油资源前景与未来10年储量增长趋势预测[J].石油学报,2000,21(4):11-12.

[15]刘庆成.中国石油安全现状及未来对策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4,30(7):55-57.

[16]代海涛,潘力.微观经济法原理与实务[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5).

[17]蒋天颖.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J].地理研究,2014,33(10):1825-1836.

供给与需求篇8

关键词:弱势群体;金融需求;金融供给;农村信用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9-0080-04

在二元结构的格局下,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弱势地区,大多数的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本文中的农村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除了少数富裕户外的一般农民群众,他们在经济与政治上都处于弱势地位,是构成我国弱势群体的大多数。目前,在我国的农村居民中,处于较低层的弱势群体数量偏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693元测算,2006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94-958元测算,2006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

一、对农村弱势群体金融供给远小于需求

农村金融需求包括信贷需求、保险需求、投融资渠道需求以及其他金融需求如中间业务的需求等。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则主要来自于购买生产资料的生产需求以及用于教育、医疗与改善生活条件的消费需求,主要体现为信贷需求。随着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三农”资金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农村的金融供给却远远小于需求。

(一)农村金融供求总量存在缺口

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供求规模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农村金融的供求总量一般来说也不能够脱离国家和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因此,田力、胡改导等(2004)运用戈德史密斯理论描述和测算了1993-2002年中国农村金融的理论融量,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综合考虑实体经济部门、金融部门、财政部门、家庭部门和外资的净流入量等因素,对中国的农村金融融量理论值进行了修正,得出中国农村金融融量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水平。同时结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农村全部金融性总资产进一步分析计算了中国农村金融融量的实际水平。具体数值见表1所示。

我国农村的金融缺口一直为正值,即农村金融供给小于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的实际融量与理论修正融量的差DM2从1993年的559.3亿元扩大至4931.8亿元,存在逐年扩大的趋势,并且金融缺口差率在1995年最高达到118.4倍。

(二)农村金融供给机构单一

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县以下的金融分支机构,并同时对县级机构的贷款权限上收,致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的机构成为单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基本上已经无法给农村提供有效的金融供给。目前,在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中,提供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农村金融机构有政策性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的农业银行、合作金融性质的农村信用社。其中政策性农业发展银行旨在促进农业发展,只对国有粮棉油企业的粮棉油购、销、储和流通的信贷资金服务,不存在对农户的直接服务;商业性的农业银行重点扶持的是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开发、农村城镇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和乡镇企业的信贷需求服务,而农村弱势群体大多数从事传统的种养业生产,经济基础较差,缺乏有效的可供抵押、质押物,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可以提供担保,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银行为控制信贷风险,农业银行对弱势群体的贷款供给减少,重视“锦上添花”而忽视“雪中送炭”,导致农村金融供给出现“马太效应”,富裕农户容易得到金融支持,而弱势群体很难得到所需要的资金支持。因此,实际上直接为农户提供贷款服务的只剩下农村信用社。

二、对农村弱势群体金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在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唯一的金融供给机构、随着农户信贷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已是力不从心。

(一)农村信用社缺乏足够实力提供金融供给

首先,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少,支农能力不够。近年来,受利息税,储蓄利率连续下调的影响,农民的储蓄意愿减弱,同时,在刺激内需的政策影响下,农民的消费投入也在不断增长,农村储蓄存款被分流。其他金融组织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分行也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存款,农村储蓄倒流到了城市。此外,由于非正规金融的活跃,一部分农村闲散资金没有进入正规金融机构投入流通,而是转化为高利贷等非正规金融。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是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比较沉重,受以前的粗放经营影响,其历年坏账与不良贷款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带来很大压力。

其次,农村信用社的人才不足,支农积极性不高。目前基层农村信用社一般员工不超过15人,信贷人员比率不高,一般不超过7人,少的甚至只有2到3人,这对于有上万农户的乡镇,毫无疑问是完全不足的。并且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制度管理主要着重于对贷款的结果考核,但是主要针对于贷款损失的责任追究,对于成功贷款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基层员工积极性不高,为防范贷款风险可能导致弱势群体贷款难,甚至无法贷款。

最后,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支农效率低。农村信用社是法人,县联社是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机构,但在实际上,县联社已经对各农村信用社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包括人事、财务、业务等各方面,出现了“角色错位”的情况。农村信用社在业务拓展与经营管理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是单纯的为完成县联社的任务而开展业务,丧失了其本身具有的贴近市场、灵活性高的优势,对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金融供给帮助不大。近几年农村信用社进行增资扩股,试图建立农村信用社明晰的股权制度。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股权构成中,仅有一小部分历史形成的社员股金,绝大部分是在增资扩股的过程中募集而来的,离信用社创办之初的合作制越来越远。而且还存在一些为完成增资扩股任务而以储代股,股金储蓄化。

(二)农村信用社已提供的金融服务发生错位

农村金融供给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向农村经济主体提供储蓄、贷款、结算、汇兑、金融咨询、信托、保险、信用卡、保管箱、有价证券发行和买卖等金融服务。从农村信用社现行的经营制度来看,主要为农户提供的是储蓄、抵押类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但基本上也是商业化运营,相关政策制度使得农信社提供的服务发生错位,从而使农村弱势群体得不到信用社的金融供给。

首先,抵押物处置机制缺乏,弱势群体贷不到款。农

户贷款需要有相应的抵押物或机构进行担保,但根据现行规定,农民的土地不可抵押,农村的房子也不可以抵押,并且农民也很难得到获农村信用社认可的合适机构的担保。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贷款数量与规模。同时,有的农户因为自然灾害、疾病或是意外事故等因素的影响,贷款无法及时归还,形成了拖欠。农村信用社为防范风险则会调低这些农户的信用等级,使这些农户无法得到后续贷款,从而使农户进入恶性循环,无法获得所需资金进行生产自救。因此,在农村中真正需要信贷支持的弱势群体反而得不到贷款。

其次,信贷结构不合理,弱势群体得不到合适贷款。第一,农户信贷期限与自身需要不匹配。随着近几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支农贷款的需求在期限上呈现多样化的要求,如林果种植业需要3年~5年期限,特种养殖业需要2年~3年期限,农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农户住房与子女助学等等贷款需1年~4年左右。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确定贷款期限仍然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对支农再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且不借新还旧,而不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以及农户实际需要来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第二,农户信贷额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实际微观操作中,小额农贷发放的通常做法是由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评级核贷后,分四级发放贷款,从500元~3万元/户不等。而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过程中,农户的大额资金需求一般已超过3万元,但由于信用社授信额度的限制,这些资金需求往往难以从信用社得到足额满足。

三、加强“弱势群体金融”是弱势群体由“弱”变“强”的出路

近年来,孟加拉格莱珉银行(GREAMEEN BANK)和印尼人民银行-村银行(BRI-UD)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这两家银行都以还款率高、扶贫效果好而享誉世界。在格莱珉银行创使入尤努斯教授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后,这种关注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格莱珉银行94%的股份为贷款者拥有,政府仅拥有6%,贷款对象主要是贫困妇女,占其贷款者总数的96%,它不要求贷款者提供任何担保抵押物,但必须属于一个格莱珉银行的五人小组。印尼人民银行一村银行的全部股份为国家所有,贷款对象则为所有的农村居民,贫富农民都有相对应的贷款品种,它要求贷款者提供足够的抵押物,但210美元以下的贷款不需要抵押。尽管他们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但他们的经验证明:加强弱势群体金融是弱势群体由弱变强的成功出路。

这两家银行在农村金融方面取得的成功有着几点重要的经验:

(一)加强自身实力,提高金融供给效率

首先,大力吸收存款,增加资金来源。格莱珉银行实行强制存款制度,在放贷时扣下5%进入个人存款账户。印尼的村银行则实行差别利率,存款越大利率越高,有效地吸收农村闲散资金,并针对农村居民的喜好提供储蓄摸奖活动。

其次,培养得力的基层第一线人员。每个基层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区域,并负责其区域内的上百名客户从筛选到贷款和收回的全部过程,他们的工作时间大部分是在其区域内会见客户,由此来收集信息,建立与客户的紧密联系。印尼的村银行有5个地区培训中心,所有的雇员都必需定期接受培训。格莱珉银行则通过中心会议的方式进行培训,其各分中心定期召开会议,集中放款和还贷,并进行培训,增加业务过程的透明度和团队精神。

(二)保持高贷款利率,提供灵活的贷款制度

为了保持弱势群体金融的持续经营能力以及扩大覆盖面,一般提供给弱势群体的贷款利率都比较高。因为,弱势群体的每笔贷款额度较小,但是操作成本却与高额贷款一样,同时,缺乏抵押导致风险提高,弱势群体金融的供应成本相对城市正规金融要高,而需要量又较大,所以一般以较高的利率来弥补成本的提高以加强其持续能力。虽然利率较高,但农户用贷款投入生产后,不用支付额外的人力成本从而资金的回报率相对较高,高利率通常也在其承受能力之内。并且,对于非正规金融普遍的高利率来说,弱势群体金融的利率要低上许多,实际上降低了弱势群体的融资成本。因此,较高利率是能够被借贷双方所能接受的。

对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弱势群体来说,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其收入,导致投入资金无法回收,这种风险无法避免。在遇到这种情况后,不是设法抽回资金,反而追加投入,以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影响银行的资金回笼,反而减轻了因自然风险而损失贷款的可能,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借款者能按期如约还款后,他的授信额度能够马上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在下次贷款中更快捷地获得所需贷款。这种灵活的贷款制度能够有效满足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

四、增加对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金融供给的对策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要疏堵结合,有效补充金融供给

在农户有融资需求的时候,其融资顺序主要为:先争取国家农业贷款,再联系亲戚熟人借钱,最后考虑高利贷。当其不能以较低成本甚至无法取得国家农业贷款时,农户为满足其金融需求只能考虑非正规金融即民间借贷。在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显示,2004年浙江、福建和河北三省民间融资规模分别约为550亿元、450亿元和350亿元,相当于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我国民间融资趋于活跃。

非正规金融的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金融秩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因为这样的借贷行为不受任何监管部门的监督,并且往往具有高利率,导致闲散资金没有进入银行而是流入到了这个市场,同时侵蚀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和信贷市场。此外,非正规金融缺乏制约保障,容易出现纠纷,引发社会问题,破坏社会安定。甚至与地方黑恶势力产生联系,对社会治安造成恶劣影响。但民间借贷也有着其自身的一定优势:(1)借贷方式简单,双方大部分都只需要履行一个简单的手续,一张借条或再加上一个证明人即可,有时甚至只需要进行口头约定即可;(2)融资速度快,在双方就利率、期限等条件成交后,农户可当场或很快拿到所借资金;(3)利率弹性大。民间借贷的利率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根据情况利率可从无息到高利贷之间浮动,由双方的社会关系、借贷期限和急需程度而定。

因此,农村非正规金融有其灵活与广泛的特性,它对农村金融供给起到了一定的积极补充作用,而不能简单地进行打击禁止。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民间借贷行为采用“疏”与“堵”结合的办法,扬长避短,对非法集资与高利贷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正常的金融借贷行为要积极引导。同时,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小额信贷组织,利用其自身的信息优势和契约的实施优势来积极补充农村金融供给。并利用小额信贷组织的加入在农村金融市场产生“鲶鱼效应”,引入竞争,使其与农村信用社产生良性竞争,发展与建立高效、有序、竞争、良性发展的农村弱势群体金融。

(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要分工协作,提高金融供给效率

目前,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有较大的交叉,同时,贷款的交叉风险难以防范,容易出现同一抵押物重复抵押以获取几笔贷款,借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还农业银行的贷款等交叉风险。为此,有必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不同层次与各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业务范围与经营方针。

第一,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要发挥其大型商业银行的优势,把业务重点放在经营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的高层次农村经济主体,使其发挥农村经济的龙头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间接帮助农村弱势群体。

第二,农村信用社则要利用其合作制的广泛性与群众性,直接面向农村弱势群体,为广大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建立农村弱势群体的信用体系,发展弱势群体金融,大力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第三,农村弱势群体金融考虑到其需要的持续性增长,必须与政府的政策性业务拉开距离。因为弱势群体金融相对来说,利率较高,而政府政策性业务主要是农村贴息贷款,与其恰好相反,如果由相同的机构来进行运作的话,势必产生业务开展上的矛盾。而对于我国农村弱势群体中一部分生产能力不足或已经丧失了生产能力的农户群体,他们不具有农业贷款的偿还能力,小额信贷的“造血”功能对他们并不适用。对于这一部分群体,政府的扶贫与救济功能的金融体系应当发挥作用,对他们进行“输血”。

上一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范文 下一篇:供给学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