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2 11:02:15

美德教育

美德教育篇1

未来的21世纪,对于基础教育来讲,紧迫的任务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德育上的逆反、智育上的厌学、体育上的懒惰、美育上的肤浅等消极状况,反映了我们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的陈旧化、形式比和教条化的倾向。因此,树立大教育观,立足于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和培养多种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形成崭新的、宽阔的教育氛围和思路,是深化教育改革,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前提。

我校是一所普通职业高中,生源较差。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多年来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认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只有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这种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我校在美术教育方面具有教学质量高,课外活动开展得好,师资力量强,教学硬件允许等优势,我们确定了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开办示范专业,不断扩大艺术教育的覆盖面,探索以美铺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新路,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课的开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除在专业班开设美术基础课外还安排多门艺术类的选修课,举办了多种设计比赛活动,任课教师认真分析教材,精心制定教学计划,提出具体而富有可检性的教学要求,大胆探索教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美育的德育功能。美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第一,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比如通过讲述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构思、布局、色彩,介绍了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牋通过讲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品《马拉之死》的创作背景,向学生展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风暴;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点,讲述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重温了过去学过的世界历史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第二,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教师通过讲解摄影的特点、技巧和效果,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相机,摄取校园内外美与丑、善与恶的镜头。学生们俨然像报社的记者,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或歌颂、或批判,达到了重在参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工艺美术课程中,结合装饰艺术欣赏,使学生了解各种与美术相关的设计欣赏能力,以及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拥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可以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间,以及塑造独特的自我个性。

第四,注重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在介绍油画艺术时,介绍油画这一艺术品种来自西方,但却是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生根、开花,由中国画家耕耘、哺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滋养下开花结果的。今天的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西洋画”,而是带有一些东方中国民族与地方的特色,如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内容丰富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无论是否学美术的同学都觉得学习美术可以提高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并且在生活中美学也使他们的周围发生了变化,生活品位获得提高。

学校还十分重视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和集体活动中渗透美育,寓美于德。首先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做到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并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少教师做了有益的探索。如语文教师启发学生将课文中描绘的场面、人物、景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使学生较深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班主任组织学生在教师节的时候自己动手做贺卡送给教师表达感激之情。音乐老师舞比赛的学生给自己的表演做服装等等。

在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同时,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使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我校连续举办了文化艺术节,学生们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画,或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或进行书法、棋类比赛,或排演相声、小话剧……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些节目,表达了学生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德美结合、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青少年中一度出现的只知歌星,不知英雄的“追星热”,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观看影片之后,组织影评讲演和征文比赛,我们还通过板报评比、辩论会、自编小报、摄影比赛等形式开展全校性的艺术活动,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美术专业中,组织他们参观各种画展,让他们亲眼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宙美能力。为了保证美育活动的开展,我们还把艺术类课程纳入了选修课课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分别加入了国画、装饰画等各种选修班。 在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中,学生们鉴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道德修养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现在,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值周的学生会向你送去微笑和问候。你会看到楼前的花坛花团锦簇。学生车棚的自行车码放有序,楼两侧的壁报栏绚丽多彩。美术专业班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会使你叹为观止。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促进了班风、校风建设,也使一些后进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些学生平时不太守纪律,不爱学习。在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和文艺汇演中,教师发挥他们的特长,组织出一台精彩的表演。学校领导和教师赞扬他们,并鼓励他们把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的表现转到纪律和学习上来,这些学生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

美德教育篇2

一、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化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促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帮,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美德教育篇3

历史教学 美德教育 爱国精神 百折不挠 献身精神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从现代化的素质需要,对学生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历史学科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爱国主义的精神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优秀人物人才辈出,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享誉世界的陶瓷、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和秦陵兵马俑,这些遗产,被世界各国人民交口称赞。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危亡,捍卫国家独立完整的重任。翻开中华民族历史长卷,记载了他们的爱国名言和先进事迹。诸如屈原自沉汩罗,以身“死国”;岳飞“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霍去病的“凶奴未灭,何以为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忧国忧民,舍身蹈海的陈天华;“甘愿牺牲自己和家庭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革命尚未成功,通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誓死抗日,壮烈献身的杨靖宇……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民族精神。汉朝的苏武牧羊,威武不屈服,时穷节奈在,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历代为之传诵。南宋文天祥,以其皓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朝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给后人留下了述志诗《正志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为了“青春中华之创造”,大义凛然,牺牲在的屠刀下。著名诗人朱自清为了“建红色的天国于地上”,为“理想完美的中国的到来而执着的追求;临终前虽贫病交加,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的硬骨头精神。

“科学没有国家,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位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的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彭恒武教授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丰厚待遇,第一个投入祖国的怀抱,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回国时,他答道:“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倒需要理由!”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表达了海外中华赤子的心情。李四光谢绝英语教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

以上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思想之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是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最高的利益紧密相连。

二、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教育

中国古代文明,名扬四海。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坚忍不拔、奋发向上、艰苦奋斗,为人民造福的实例举不胜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凡是有作为的人,必会遭到大困难,必先艰苦磨练自己,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明代李时珍,在27年中,查阅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和各种医学著作;为采集标本,他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为弄清药的功效,他经常以身试药,把事业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耗尽一腔心血,终于写成了“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匠”。东汉张衡创制了地动仪,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了子午线度,成为古代著名的科学家。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事业,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坚忍不拔、奋斗努力,最后成就了大业的光辉典范。在历史教学中应注入时代的血液,使学生不断树立起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精神。

三、勤俭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史书上不乏勤俭廉洁的例子,如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一养身,俭以养德,非谵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汉唐“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的繁荣,勤俭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马俊发明的翻车,李春建造了赵州桥,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的生动例子。墨子、隋文帝、王安石、范仲淹、明成祖、曾国藩等均是节俭的名人。而、、、、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节俭的模范。革命前辈徐特立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美德,为世人所崇敬。在延安担任教所长及自然科学院院长时,无任何特殊化。新中国成立后,已逾七十,衣着仍是补了又穿,穿了又补,饮食仍是小米与玉米面为主,家属医疗费及办公用品也是自己花钱,当人大代表所得每月50元补贴,如数退回,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廉洁奉公的精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所树的人应了解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了解百余年的屈辱与抗争,了解共和国的开拓前进,神州巨变的历程。我们所树的人是爱我们的民族,爱华夏这块古老土地的人。

中华民族必须树立起自己的民族精神,弘扬自己的国魂,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精神,奋发向上的精神、廉洁奉公精神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国魂。

美德教育篇4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抗非典时;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四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美德教育篇5

要想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道德文化。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通过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来,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例如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时,一开始学生对其作品抱有质疑的态度,但经过对画家的生平介绍和对典型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感悟到画家通过绘画传达的精神品质与风格特点,学生能以包容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其作品,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对欣赏之后的每一个艺术派别都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获得情感和道德的教育,在赏析过程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提高道德修养,是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捕捉教学中的德育契机

杨振宁教授指出:“渗透性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具体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讲究“悄无声息”,准确地把握字里行间潜在的德育教育内涵,渗透一定要找到恰当的时间合适的内容进行,不能强行渗透。很多老师会把美术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变成上思想品德课,说教式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笔者认为可以在上课结束前,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或者讨论下节课怎么上,自己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这些看似与德育不相关的举动其实也是潜在的进行德育渗透。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会得到激发,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应有功能。

三、体验创作中的德育情感

美术作业完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诸如工具的准备、技能的掌握,知识的理解等等。“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没学过”、“老师,我忘带铅笔了”等等理由导致作业拖沓,质量不高。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教育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比如第一次使用刮画纸创作作品时,学生表现出来非常高的积极性,觉得很有趣。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创作工具进行示范,比如用圆珠笔示范一幅风景画,学生会很惊奇,“老师不怕画错啊!”,怕了就永远不会尝试新的工具,不能体验这种创作方式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更新评价中德育机制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知道不足与改进的方法,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作用,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美术活动可以采用多样和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比如对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等级和评语的方式。对一些美术作业质量不高但上课遵守纪律的同学,这个也值得表扬,或者有些同学对课前老师让搜集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亦或者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甚至还会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纪律,这些都可以作为加分的理由。明确告诉学生,老师不止看中绘画才能,更看中道德品行。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其宗旨是要充分肯定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要求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用欣赏的眼光对待,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让同学们多一点成就感。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五、发挥自身榜样的力量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美术老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如果在课堂中示范一幅水平较高的作品,学生也会投来赞赏的目光,从心底佩服老师的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去。教师平常的一举一动,说话的语气,做事的方法都落入学生的眼里,对孩子是无声的语言和有形的榜样。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身的优良人格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以自身的道德风范影响学生。

总之,德育教育的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效果是深远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我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赞赏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使他坚定地相信,美和真理总是会胜利的。”相信在有效的目标指引下,将真正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让德育之花美丽绽放,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陈涛.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2).

[2]赵国华.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3]尹少淳,段鹏.美术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3(1).

美德教育篇6

1.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并注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3.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5.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6.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教育中小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美德教育篇7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协会 途径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美国道德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Moral Education,缩写为AME),是对人的发展与教育中道德与伦理范畴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国际性组织。该协会致力于推进学者和实践者对不同语境下的各类人群(包括学校、家庭、工作场所、会众之地或更大的社会团体等)一生中在道德学习、道德发展、道德行动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协会自1976年成立以来,作为道德教育的行动者,在推进国际化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 美国道德教育协会成立的社会背景

美国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其道德教育一直是美国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其后出现的众多理论、流派和实践模式对世界各国道德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美国从1636年哈佛大学的建立以来,道德教育大致经历了殖民地时期的宗教道德教育、独立战争至南北战争时期的公民道德教育、南北战争至二战时的功利主义道德教育以及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国防教育”和“道德危机”等几个阶段。尤其是二战后,苏联在1957年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这对美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958年,美国政府迅速通过了《国防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把教育置于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地位。受此影响,美国高校纷纷把中心转向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主要向学生进行国防安全教育,各类学校大都忽视了人文社科教育,特别是弱化了对学生应该进行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教育。

同时,由于通讯、交通等手段的迅速发展导致信息的空前丰富,美国社会面临着移民社会、工业化程度迅猛加快等因素带来的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人们尤其是儿童在众多的价值选择面前无所适从,而当时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却又形同虚设,从而导致儿童在价值观方面出现混乱局面。而且由于1965年美国大规模参与越南战争以及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学校校园秩序混乱,学生运动迅速蔓延,导致出现了美国70年代以来的道德危机。美国前总统里根对这一现状曾指出:“美国所以存在教育问题,并不是因为钱花得少,而是钱花得不当,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道德教育专家库梅克(L. Kuhmerker)于1976年组织成立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协会期望呼吁和号召更多的人士关注道德教育,呼吁在教育实践中反思内省,这种实践既能体现出道德主体即人的价值与尊严,也能为伦理介入和开展道德对话创造条件。

2 美国道德教育协会的基本属性与主要宗旨

美国道德教育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该组织严格遵守明尼苏达州非营利事业组织条款(Minnesota Non-Profit Corporation Act),属于美国国税局税务法第557号出版物(IRS Publication 557)“组织参考资料表”下列出501(c)(3)定义的“宗教、教育、慈善、科学、文学、公共安全测试、促进业余体育竞争和防止虐待儿童或动物等七个类型”组织类型,其使命是为那些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道德方面感兴趣的专业人员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论坛。

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基于全球道德教育行动使命,主要设定了三个宗旨:一是为从事各类道德教育的各方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论坛;二是促进道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们之间的联系、合作、培训和研究;三是提供道德教育各类研究资料与资源。通过采取系列举措,协会期望能唤醒更多人士重视教育实务的反思内省,以及体现多元社会中身为道德行动者的重要性。协会强调在所有人中间发展道德理解,认为要达到这种理解,就需要有进行道德对话的机会。

3 美国道德教育协会推进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该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围绕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展交流、合作、训练、课程发展以及研究等活动,主要通过以下五个途径实现其既定目标。

(1)通过每年举办年会,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美国道德教育协会每年都会举办年度大会,全球超过35个国家的学者和实践者每年都会参加,并在年会上围绕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经验沟通等积极活动。每年年会均由重点大学主办并且在北美洲或世界各地举行,从1976年到2013年已成功举办39届,其中在美国举办28次、加拿大6次、中国1次、荷兰1次、瑞士1次、波兰1次、英国1次。每年大会的与会学者来自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共同交流世界各地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并对品格教育、价值教育、公民教育等前沿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共同推进人类道德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据悉,2014年第40届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将于2014年11月6~8日在美国加州的帕萨迪纳举办,会议议题是“个人发展/社区繁荣:道德教育与人类进步”(Thriving Individuals/Thriving Communities: Moral education and human flourishing)。

(2)通过广泛吸纳会员,参与协会运作管理。协会十分重视所有个体的道德理解与发展,并认为通过积极的道德对话机会可促进个体道德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协会实施年度制会员制度,广泛吸纳会员,会员包括公私立学校教师与行政人员、顾问、心理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者、宗教教育家,或是关心道德教育的研究生等。同时,该协会是由协会成员所选举出若干执行理事来管理及运作协会,并积极鼓励协会会员积极投入组织事务。如现任理事长是来自美国密苏里州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阿瑟夫(Wolfgang Althof),财务长是来自美国奥克兰社区学院的柯蒂斯(Phyllis Curtis-Tweed)担任,协会秘书是来自美国戈登学院的库克(Kaye Cook)担任,信息出版组组长是来自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的马克思(Eric Marx)担任等等。

(3)通过印发内部刊物,传播德育专业信息。无论是教育学者专家、从事道德教育者、学生,或欲接触道德教育与发展相关领域的社会人士等,均可通过该协会出版刊物得到有关于道德教育的策略、方针实务经验等专业信息。协会为会员提供两种刊物:一种是《道德教育通讯》(AME Newsletter),后更名为《道德教育协会论坛》(AME Forum),该刊物从2002年开始创办,迄今已发行20期,是道德教育协会的正式会刊;另一种是《道德教育期刊》(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该刊物是道德教育协会长期合作的重要刊物。通过这些出版物,协会在与道德教育与发展有关问题上成为教育者、实践者、学生和公众的一种资源,向所有感兴趣的团体和普通民众提供有关道德教育的信息。

(4)通过设立系列奖项,表彰德育优秀个人。协会设立了五个种类的奖励:一是“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创办人Kuhmerker博士论文奖”(Kuhmerker Dissertation Awards),旨在表彰有关道德发展、道德功能或与道德教育有关的杰出博士生论文(为拓展覆盖面,博士生的论文语言为英文与非英文均可),道德教育协会特别设立学术著作奖予以肯定与鼓励。二是“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创办人Kuhmerker终身成就奖”(Kuhmerker Career Awards),该奖项是针对该组织或道德教育领域具有卓越贡献者所设立。三是“Kohlberg纪念讲座”,该讲座是为纪念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品德发展心理和道德教育领域认知主义流派的最重要代表人物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所设,并于每年年会邀请著名学者发表演说,其讲稿收录于《道德教育期刊》。四是“绩优实践奖”,该奖项是为鼓励学者(个人或团队),将道德教育理论付诸实践成效显著者,将由协会致纪念匾额或公开信息予以表扬。五是颁发奖补助金。

(5)通过共享优质资源,传播理论实践经验。协会积极鼓励会员自行登录其所编著的有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籍,并在官网列有The Nucci Book List以及AERA Book Award Recipients等参考资料;同时对其他系列道德教育相关的优质资源进行了罗列,供所有对道德教育有兴趣的包括公立和私立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咨询专家和心理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研究人员、师资培训人员、宗教人士以及对推进道德教育研究有兴趣的人等。

4 小结

通过对美国道德教育协会的成立、属性、宗旨、途径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协会主要通过定期召开交流会议、广泛吸纳会员、创办工作简报、设立表彰奖项以及建设共享资源等方式,加强国际间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实务者之间的常态沟通,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建等,进一步增强了国际间有关道德教育的官方或民间组织、团体等的深度合作,在推进全球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光迅,张卫东.美国高校德育的多维度透视[J].学校思想教育,1996(2):48.

[2]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6-37.

[3] 杨德广.世界教育兴邦与教育改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20.

[4] 新馨.美国道德教育协会(AME)[J].国外社会科学,2004(5):5.

美德教育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渗透德育;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有的,需要后天慢慢地培养。美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功能是不容否定的,美育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而且可以培养其情操。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使美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呢?

1.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正确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例如在美术教材中展示了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的一个小局部,学生却很想了解这一长卷的全部。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上的搜索引擎,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网站。在这里学生就可以欣赏到完整的《清明上河图》,更加直观地了解北宋都城汴梁繁盛的景象。在欣赏外国作品时,学生往往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和时代背景一无所知,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例如,教学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纺织女》这一作品时,我们让学生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作者的名字"委拉斯凯兹",这样就可以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学生不但体会了《纺织女》这一作品是借助现实与神画的形象,表达出艺术与财富出自贫贱者之手这一主题思想,而且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使德美相连,互相衔接,教育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德育思想,使美术作品更加完美。可见,运用互联网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益。

2.充分利用n堂这个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美术课标指出:让儿童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设广泛的文化情境为前提,大胆改革美术教学方法,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儿童的人格,积极探索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个性化的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教材内容可分为绘画课、工艺制作课和欣赏课三部分。教师应抓住各部分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学生良好情操。

工艺制作课时训练学生动手、动脑及协调能力的,教师只要用心分析教材,德育内容随处可见。比如《会飞的娃娃》一课,我先在室内带着学生制作好娃娃,然后再带学生到室外放飞,并提示学生如若纸片粘得不牢掉在地上怎么办呢?由此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卫生的教育,让他们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在绘画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较多,只要教师找到结合点随时可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我是妈妈的好帮手》一课,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在《小动物盖房子》一课,结合教材内容,告诉学生要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大家来植树》一课,教育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以及对环保知识进行宣传。

小学美术教材中欣赏课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册书的第一课和最后一课都是欣赏课,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教师应充分抓住欣赏课的特征适时对学生渗透德育。如欣赏《中国民间玩具》、《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国古代建筑》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良好品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欣赏《中国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发扬革命先辈的创业精神。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为明天的辉煌而努力。

要想真正做到在美术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应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个知识点,认真挖掘并利用美术学科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3.利用第二课堂,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学科除了主课堂外,还为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视野。教师应抓住契机,既可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教学,同时也要结合德育,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可将美术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从而结合德育。如通过比赛"制作贺卡"、"美化环境"等活动,培养学生勤动手、勤动脑、善观察的习惯,同时也教育学生尊敬长辈,爱护环境,激发学生认识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

另外教师还可以配合学校利用重大节日,如劳动节、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清明节等开展一些美术宣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比赛、出纪念专题板报比赛、设计纪念图片、图章比赛等。讴歌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憧憬祖国美好的未来,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等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图片展或听讲座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上一篇:文化研究范文 下一篇:传统美德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