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范文

时间:2023-09-17 01:09:32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篇1

欧盟已经施行的WEEE和ROHS两个环保指令已经开始考验中国企业,“绿色大棒”向“中国制造”发起了新的挑战,对我国企业来说,构筑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1.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然要求。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人们向自然界无节制地索取自然资源,同时还向环境排放过多的有害物质,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引发了一系列环境灾难,现

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承受着这些苦果。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环境污染的源头,必须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责任,随着政府和公众对待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没有“绿色”的企业

将难有市场。实施绿色战略,打造绿色竞争力,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2.适应现代消费观念的必经之路。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从仅仅考虑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到开始追求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绿色意识日益增强,绿色观念日渐普及。人们出于对生

存环境和自身将康的考虑,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于是,以适度地禁止消费,避免或减少环境破坏为特征的绿色消费在各地兴起。消费观念的“绿色”趋向,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

求,使企业不得不转变观念,打造绿色竞争力,开展绿色战略规划,以适应市场要求。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趋势。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全球绿色意识不断高涨,世界经济发展朝着更加绿色的方向前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趋势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竞争,企业必

须顺应这一趋势,构建自己的绿色竞争力。中国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显得极不协调,因为从长远看来,这必将损害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为了人类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构造自己的绿色竞争力。

4.培育绿色竞争力才能使“中国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WEEE和ROHS的施行已经对我国电气设备出口企业造成了影响。据中国机电商会预测,我国至少有300多亿美元产品将受两指令直接影响,占对

欧洲出口机电产品的70%。2007年欧盟能效指令(EUP)又将逼向中国企业。指令要求欧盟各成员国最迟在2007年8月11目前制定对相关产品的具体化要求并转化为本国法规,以确保EUP生态化设计指令得以

有效运作。事实上,类似于WEEE和ROHS这样的“绿色壁垒”并不只在欧盟存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相应的法规要求,只不过欧盟的标准更为严格罢了。这样的“绿色壁垒”对于现阶段利润微薄的中

国企业来说可能就是“贸易壁垒”。如果不突破绿色壁垒,则中国很多企业极有可能面临出口无门的窘境,绿色壁垒会一票否决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绿色竞争力概述

绿色竞争力首先是一种战略思维,它强调把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和战略之中,贯穿于研发、生产、物流、采购、营销、财会等

所有经营环节,通过向市场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获得竞争优势和商业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与人、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传统的竞争力相比,绿色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1)是消费者识别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绿色竞争力能够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2)塑造竞争对手

难以模仿和超越的壁垒。企业独特的绿色竞争力与众不同,具有不易被其他企业轻易模仿和掌握的独到之处,使本企业形成比竞争对手较长时期的战略优势。(3)可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标准。全球推

行统一的绿色产品的环保认证标准即绿色认证,表明绿色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将逐渐被淘汰出国际市场。

三、构建绿色竞争力的五步法

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提升我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本文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虽然现在我们也倡导绿色消费,但内容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大众对于绿色消费的认识更

多地停留在食品等行业,停留在安全、健康等低级层面上。事实上,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既有益于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又有益于自然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到个人、家庭的实

践。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凡是推行绿色消费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以社会公众参与为主,以政府为辅。因此,要改变社会公众传统的消费观念,引导公众主动参与绿色消费,参与到环境保护、节约能

源、创造绿色生活之中,只有这样,绿色产品才有市场,企业绿色竞争力提升才有动力源泉。

2.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政府决策思路的转变。我国政府在推动绿色生产提高绿色竞争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推出绿色GDP试算、施行绿色采购等,但政府对于绿色竞争力的重视还远远不

够。鉴于此,必须实现政府决策思路的转变:将绿色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上升到战略层面,上升到与可持续发展同等的高度,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绿色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应当成为各级政

府决策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绿色竞争力不足不仅会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而且其已经影响到了目前的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传统的“唯速度论”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绿色竞争力就没

有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这已经成为不容置辩的道理。

3.完善绿色管理体系。绿色管理体系主要是指国际通行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估、环境意识培养、机构和职责制定、环境指标计划等内容。目前在国内,家电

和电子消费类企业推行较早。如联想已经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绿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计划、绿色商务管理计划等,推动国内PC行业环保标准的提升。

4.开展绿色营销。这是企业获得绿色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环节,要通过相关营销活动,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引导消费者重新识别品牌价值,并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这样,企业可以巩固其绿色

产品市场地位,开拓绿色市场容量。

5.提高绿色检测技术水平,对绿色认证进行统一有效管理。对于什么是绿色产品、达到何种标准才算是绿色产品,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检测技术和标准。这需要国家和相应的行业协会根据相应的绿色

标准和产品技术要求,加大对绿色检测技术的研究,尽快修订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检测标准,不断提高我国的绿色检测技术力量与设备水平,同时建立规范的绿色认证机构,并对绿色认证进行统一

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黎冲森,陈振烨.绿色盈利法则[J].经理人,2008,⑶.

[2]杜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2000,⑷.

[3]梅莉,左鹏,绿色营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徐惟.绿色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市场周刊,2006,(10).

【摘要】十七大以来,我们都一直在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倡导的新的发展理念。在绿色化已经成为国际趋势的今天,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提升我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刻不容缓。本文分

析了绿色竞争力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构建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策略。

绿色经济篇2

学校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摇篮,班级环境是构成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更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活动和思想道德情感。一个干净、舒适、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产生美的感受,学生置身其间会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班级艺术环境的建设,能培养学生热爱美、欣赏美、呵护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由于部分同学的环保意识差,直接影响了班级的环境,影响着师生的健康,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走进教室时,我看到纸屑到处都是,还有同学喝过的矿泉水瓶子,随意地扔在地上……每天上课之前我都会讲卫生与健康、行为方面的重要性,教育的效果甚微,有时卫生也能保持一两天,却不够理想。

面对此情况,我绞尽脑汁,一天,我突然想到一个方法:我从学生食堂找来三个很结实、很大的塑料袋,一个袋子上用红色的油漆写上绿色环保“纸张袋,变我为宝”,另一个袋子上写上绿色环保“瓶子袋,把我留下”,另外一个袋子上写上“无用袋,把我请走”。同时我还做了一个木箱,以便学生吐痰。我把它们按顺序放在教室后排放扫帚的地方,并用钉子钉在墙壁上,取用都很方便。同时规定学生在指定的地方投放垃圾,由值日生倒掉“无用袋,把我请走”里面的垃圾。“纸张袋,变我为宝”和 “瓶子袋,把我留下”里面的垃圾每天下晚自习后清理一次,把废纸和塑料瓶子放在学校专门堆放器材的一间教室里,过了一个月后让同学拿到市场上去卖。从此,教室的卫生大大改观了,教室里的果皮、纸屑等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值得高兴的是,有许多被我们认为是废品的东西有了其经济价值,同时我们班还被评为了文明班级。教室里的废纸一个星期算下来大概有十多斤,市场价五角钱一斤,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喝完饮料的塑料瓶子,一个星期就是一袋,三元一斤,一学期下来,给班上增创班费多达一百多元,我拿着这些钱为班级增添了一些课外书籍,同学们摸着带着墨香的书籍,都很高兴。从此值日变得轻松了,大家也有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们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们要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学们诙谐地说那几个塑料袋是“经济实惠袋”。

从这件事例中笔者体会到:班主任,在教育学生养成好习惯方面也是一门很深的教学艺术,“堵不如导”这个华夏子孙从大禹治水时就获得的哲理,在当今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仍有其价值。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管理手段其实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我们要花许多口舌来说服大家接受这种做法,因为有人会说:这会助长孩子爱吃零食的习惯;教室里放垃圾太不卫生等等。但我们已经能从绿色环保“经济袋”看到两个教育结果:(1)不要忽视任何一件小事,哪怕是垃圾;(2)这种方式一定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温泉中学】

绿色经济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创新驱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截止2020年,“我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要从目前的第18位提升到第1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目前的55.3%提高到60%”,“研发投入强度从目前的2.1%提高到2.5%”。[1]我国推进科技创新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只有科技创新,才能给中国的绿色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中国必须以科技创新来支撑绿色发展。 

一、21世纪的绿色经济发展与绿色科技创新 

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演进与世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道路。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绿色经济发展依靠绿色科技创新。 

(一)绿色经济发展依靠绿色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并指出了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战略支撑,为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来源。”[2]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绿色科技创新。“所谓绿色科技,是指有助于保护人类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减少生产和消费中的外部成本,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科技。它包括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工程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等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科学技术。而绿色科技创新是指建立在绿色科技基础之上,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一种科技创新,它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健康生活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科技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绿色科技创新所追求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企业、政府、公众、科研机构等的参与;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有效协调,拟生态学的循环系统运作都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依靠和保证。”[3] 

绿色经济发展与绿色科技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只有依靠绿色科技创新,才能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提升经济增长的整体质量;才能培育世界市场竞争优势,使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发展的方向,也是世界发展的方向。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绿色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4]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要想占领未来创新制高点,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除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5]因此,只有培育和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绿色科技水平,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推动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 

(二)绿色科技创新的新模式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经济发展新时期,绿色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动的有效途径。[6]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绿色经济发展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必须要依靠绿色科技创新。绿色科技创新是破解我国严峻资源环境危机的必然要求,能够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绿色科技创新不仅注重经济增长,同时也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关注社会进步和人的生存与发展。 

伴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流动的物理瓶颈和社会边界被打破,创新不再是高知识积累群体才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走进了大众创新的时代。简单理解,大众创新相当于人们常说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草根创新。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大众创新正在从精英转向大众“新四军”成主力。其内容包括:年轻的大学生开始创业;出国留学回来的创业人员;企业的高管和连续创业者;在大学、研究所里从事科技的科研人员创业。这“四路”力量汇合在一起与以前的草根创业相比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7]大众创新是关注来自民间、个人等草根组织的创新,特别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过程,是提高企业创新效率的关键。二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创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模式转变,创新正在经历从市场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的过程。[8] 

中国的小米、海尔等企业的成功实践有利地揭示了大众创新的威力。小米公司以论坛为基础,以舆论领袖或发烧友为核心筛选出的大众创新团队实现了惊人的发展。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小米手機销售量在2015年为中国第一名。2015年小米公司销售小米手机7000万台,销售数量市场占比在15%左右。[9]依靠大众创新小米公司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成长最迅猛的企业。除了小米公司外,海尔集团是目前中国实施大众创新模式最为彻底和全面的企业。海尔集团于2009年成立了海尔开放式创新中心,致力于全球研发资源整合、颠覆传统的研发模式,以开放式创新的方式为集团提供即需即供的资源支持、支撑海尔产品的第一竞争力、提升海尔品牌形象及全球美誉度。海尔让用户、员工、大学师生等参与创意设计、技术开发、让投资者参与新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以及随之形成的创客实验平台、创新生态体系,使得这家传统的家电制造业企业实现了创意、创新、创业与创投的高度融合。创新已然成为海尔所有梦想的内在源泉。他们平均每天开发1.7个新产品,每天申报2.7项新专利。[10]海尔集团依据更为完整的大众创新模式,焕发出强大的技术创新活力和潜力。

二、绿色科技创新面临的障碍 

目前,我国绿色科技创新遇到诸多障碍,导致我国绿色创新技术落后,从而阻碍了绿色经济发展的进程。 

(一)创新企业没有成为市场主体,科技体制落后 

在我国创新企业没有成为市场的主体,金融机构缺乏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年青学生们的创新热情自然就不会高,自然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人热衷于寻找安全稳定的“铁饭碗”,大学生当公务员的热情远高于从事实业的热情。[11]我国为什么难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体制呢?一是思想观念存在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科技创新是科研机构、高校等教学科研人员和科学家的事,科技创新尚未放在企业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企业逐渐意识到竞争就是科技的较量,也就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差距还有很大;二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弱,2/3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三是机制政策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少不断创新的动力和压力,科技人员开发创新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四是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不理想。产权制度不明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的协同环境差等。[12]“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李克强总理说,“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仍然蕴藏在体制改革之中。”[13]因此,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制度供给不足,没有形成协同创新机制 

1.绿色科技创新资源分散,没有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我国绿色科技创新的投入和管理部门分散在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不同部门投入的创新资源零零散散地分布于大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交叉重复、统筹协调困难、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效率的绿色技术创新协同机制。 

2.保护绿色科技创新的产权制度供给不足。要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必须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决策者、投资者、风险承担者,也是利益的获得者。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绿色低碳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都掌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手中,从而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全球绿色低碳经济市场的制高点。我国不仅需要花费巨资,购买大量的欧美国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而且技术遭到了知识产权壁垒和绿色壁垒,需要为一些节能减排技术和低碳技术支付巨额的专利费,这不仅制约了我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而且还因缺乏知识产权使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激发不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内在动力。 

3.绿色技术验证制度供给不足。环境技术验证制度通过对具有商业化潜力的创新的环境技术进行第三方科學、公正的测试和评价,获取环境技术的性能数据和技术特征,编制技术验证报告,供技术的潜在购买者在进行决策时参考。经过认证的技术较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够有效地推动绿色新技术的市场化。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环境技术验证制度,对绿色技术的验证和评价主要是通过召开专家评审会或函审的形式进行,且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影响。[14] 

(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型人才 

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企业不愿大力投资绿色科技创新。不管是清洁技术创新还是绿色产品开发,技术投资和运行费用都极其昂贵。由于绿色技术的高风险性和低回报率,绿色技术创新在资金筹集上会遇到很大困难,这就需要各方面资金的大力支持。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有的企业对绿色科技理解还不是很深入,缺乏绿色科技创新的动力。由于绿色科技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的新型的现代技术系统,开发需要的费用昂贵,开发周期比较长。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就导致企业缺乏绿色科技创新的动力。 

企业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幅度还远远不够,缺乏各种类型的创新型人才,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仍显不足,创新资源分散、创新效率不高等等。从目前我国企业的总体来看,普遍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制度创新水平和能力较低。为此,中国从创新大国走向创新强国的关键在于提升创新战略、培育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以及整合创新资源。 

三、推进绿色科技创新的对策 

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实施还存在着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的障碍。因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绿色创新投融资机制和搭建绿色产业化平台,才能推进绿色科技创新。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高效率的科技体制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这是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注重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加强监管,加快制定公共政策、搭建公共平台、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生态环境。[15]政府必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给企业松绑,营造宽松的环境。政府必须带头自我革命,要拿出完整的“权力清单”。加快政府职能角色的转变,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为市场竞争提供更多更好的制度环境,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使较多的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军能力的人才,在创业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通过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把该放的放到位,把该管的管到位,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二是通过搭建平台,做好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三是通过开放资源、创造机会,为创业创新发展提供保障。要推动政府掌握的大量数据资源的开放,为创业者提供数据资源。同时,还要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技仪器和专利信息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16]

2.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实现专利的市场价值,综合运用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造和运用专利等知识产权。完善专利等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专利法律制度,营造有利于合法经营、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竞争的法律环境;加强对专利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监管、扶持和引导;加强专门人才培养和培育力度;扶持和引导从事专利信息加工、专利战略咨询等社会服务业发展。[17] 

3.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简单来说,科技服务业是围绕创新的全链条来发展的一些新兴业态。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和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和创业孵化、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等等,当然也包括相关的业态的综合性的服务业。如何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首先,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市场机制,有序放开市场准入。其次,强化科技服务业的基础支撑体系,积极推进重点实验室、大型科技仪器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规范科技服务业的一些标准和分类,以及加强科技统计工作等。再次,加大财税支持的力度。政府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促进科技服务业企业的快速发展。[18] 

(二)建立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 

1.建立政府主导的外部推进和激励机制。政府必须制定详细的“责任清单”,政府管市场中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政府努力推进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成为绿色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对企业应提供税收、融资、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降低企业绿色创新的成本。政府应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让企业转变资源价值观,有偿使用资源,促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企业必须明白只有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才能用最低成本代价获得最大收益。 

2.建立健全绿色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国新办会上指出,“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主要靠市场发挥作用”,并表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要为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如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交流空间等。[19]因此,我们必须着力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使微观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完善的生产制度需要协同创新和共享平台。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产学研用”联合模式创新的典型案例。2012年10月,碧水源联合浙江大学建立的“浙江大学—碧水源膜与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通过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联盟优势整合以及国际合作多种创新模式,集聚多方面的创新优势,解决“水脏、水少、水不安全”的水环境问题。三是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促使企业从过去“掠夺性”使用资源能源,向依靠创新科学使用资源转变。 

3.建立綠色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元化绿色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促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绿色科技创新投入格局。一是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减轻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压力。采用信贷、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绿色力度。建议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增加绿色技术创新项目经费比例,可以增设“中国绿色创新计划项目”,用于资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联盟开展绿色技术研究,并在一些重点前瞻性的研究领域加大资助力度。二是增设“绿色技术示范项目”,联合相关部委,开展有可能具有较高的环境和商业潜力,但尚未经过实际检验的绿色技术的示范。比如,万科首个绿色技术示范项目-万科尚玲珑、杭州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项目、公共机构绿色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云南楚雄生态优质烟叶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研究项目等等。三是增设“绿色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具有巨大节能减排和商业化潜力的成熟绿色技术的产业化。比如,“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轮胎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根据轮胎生产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问题,以轮胎原材料生产、轮胎制造、旧轮胎翻修为主线,提出一套从工艺、技术、装备到管理的轮胎绿色制造综合优化方案,实现轮胎生产及使用各阶段减少环境响、降低能量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基础、以轮胎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0]四是设立“绿色创新专项补助资金”。该专项资金采取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和事后奖补等多种投入方式,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跟进,发挥财政资金放大效应。 

(三)创建绿色科技产业化平台 

加快创建绿色科技产业化平台,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绿色科技创新需要不断完善创新企业的孵化器平台,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政府加大对此平台的服务功能,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服务。大力推动企业实行信息化改造,着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提升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孵化器平台建设推进工程,加大对企业科技研发的投资,加快企业绿色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大力度吸引各类科技创新人才,从技术研发到科技管理等全方位提升现有科技创新人才的水平。据有关资料显示,自2009年以来,在北京、深圳、武汉、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创新创业氛围较为活跃的地区涌现出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客空间、天使汇、亚杰商会、联想之星、创业家等近百家新型孵化器。这些新型孵化器各具特色,产生了新模式、新机制、新服务、新文化,集聚融合各种创新创业要素,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成为科技服务业的一支重要新兴力量。[21] 

参考文献: 

绿色经济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绿色经济篇5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措施

一、绿色经济的提出

绿色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1989年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在书中指出,绿色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他在书中提倡从当前的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应该满足自然经济和人类自身可承受的条件。

2008年以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相关国家赋予绿色经济全新的意义。在其《绿色经济发展》报告中,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在改进人类福社与社会平等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破坏及生态多样性的损害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具备低碳、资源高效率利用和社会包容三种特征;世界资源协会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形式,其特点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福利;DECD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从而为经济发展与人类福社持续提供资源与环境生态服务。

综合来看,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形式。在绿色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需要。

二、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绿色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曾经在书中表示,资本主义社在自己存在的一百年中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以前的所有社会创造的都要多得多。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方面曾一度表现出之前各种社会形态无法比拟的先进性。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一种义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对人的剥削对自然的征服来完成财富创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根本错位,导致了不正确的发展观,带来当前不能回避的全球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炸、粮食短缺,这些都使得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面临经济发展的转型。而绿色经济发展,以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完成社会财富的积累,使人类社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因此,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向着一种更加完善、更加道德的绿色经济发展转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绿色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十六大以来,我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提出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放到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等的地位,形成了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因此,绿色经济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途径。

(三)绿色经济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处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向新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在我国增长仍属于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相对粗放。部分产业还在维持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阶段,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问题较突出,虽然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却付出了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的代价。这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也不易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产业结构现状仍不尽合理,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在三产结构方面,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发展绿色经济,通过优化产业调整,发展以新兴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保障绿色经济发展

制度通过对各个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保障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在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硬性的约束条件,高效、合理地解决现实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制度建设从法律、行政、经济等方面来实现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比如通过对资源使用、环境保护角度进行立法、司法、执法制度建设;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资源利用与许可证保护等制度对环境保护等绿色产业实施政策性引导;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环境资源保护科研和教育的专项投入,收取环境资源税费等经济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二)加大科技应用支撑绿色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绿色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从发展绿色经济对科学技术提出的要求来看,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在发展绿色的科学技术,因此,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治理技术、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的投入对支撑绿色科技发展意义重大。应用绿色科技的核心首先要在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坚持辩证法和整体性的观点,既要考虑成果的正效应,也应得出预防和解决负效应的办法和措施。其次,加大对废物利用的科技开发,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加强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技术的研究,提高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有效性,是支撑绿色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物质保障。

(三)营造文化氛围引导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必须辅以绿色文明,而推行绿色文明的关键首先是普及绿色文化。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在绿色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地树立一种绿色文明观,从而建立与绿色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如利用再生物质,可更新能源和可循环使用的消费品与用具,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适应绿色文明的要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从单位做起,减少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排废物等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逐步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绿色文明风尚。(作者单位:盘锦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王金南,李晓亮,葛察忠.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J].环境保护,2009,05:53-56.

[2]剧宇宏.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3]向书坚,郑瑞坤.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3,03:72-77.

绿色经济篇6

1.1绿色食品的问题

现代社会经济主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但是在发展绿色食品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保护措施,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没有一定的安全和质量上的保证,在生产绿色食品管理中缺乏一定的监管力度,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虽然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由于对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都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企业在绿色食品产业中滥用绿色食品的标志,假冒绿色食品,不仅对人们的身体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不利于本企业经济的发展,还对农村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阻碍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主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中,绿色食品数量较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规模比较小、产品较为单一,没有办法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1.2生产绿色食品成本过高

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过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想生产绿色食品,就必须要有过硬的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不使用农业化肥,对土壤、气温等各种要求比较严格。绿色食品的包装,必须要进行单独包装,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虽然发展了绿色食品产业,但是还要申报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在申报过程中,需要花费过多的费用,就会造成了发展绿色食品过程中成本过高的问题。

2绿色食品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要想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2.1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绿色食品产业就是在无污染的区域内,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绿色食品。在绿色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如今社会发展中,绿色食品产业是一种有着非常大发展前景的新型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现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是趋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能由传统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还能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所以,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肯定是安全无公害的,能够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技术。在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由于对生产技术有着一定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对生态环境和安全进行严格的控制,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2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力度

在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力度,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能通过绿色食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对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能够使得绿色食品的质量达到标准。只有绿色食品质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才能促进绿色食品产业,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3加强政府的调控

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宏观调控。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政府要建立环境保护机构,通过一定手段来加强环保管理,能够把环保责任制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绿色基地,能够保证绿色食品产业良好地发展。还要加强环保意识,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促进绿色食品消费。在进行宣传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宣传绿色食品的优点,还要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一定的宣传,这样不仅能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还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4提高市场营销力度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要越来越高,大多数的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渠道进入市场。需要拓宽市场,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市场,能够有效保证绿色食品流动的现代化建设,进而提高绿色食品的流通率,保障绿色食品的安全、质量等,同时还要杜绝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通过开展电子商务,构建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平台,能够极大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进而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进而能够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障绿色食品的安全和卫生,进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篇7

一、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在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模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人类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既要开发利用自然,又要尊重和关爱自然,因而倡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重复和循环使用多种物质资源。循环经济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清洁生产,它强调三个行动原则:减量、再用、循环。所谓减量就是把资源的开采量、使用量尽量减少。资源开采后尽量地使用、再使用,增加使用频率,拉长使用时间。最后一点是循环,当你使用得不能再使用的时候,想办法把它变成再生资源,循环到社会中去。循环经济可以把结构性的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可以把治理区域性的污染和推动生态工业结合起来,可以大面积地推动污染治理。所以说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其内涵强调五种新观念和三条新原则,即新的系统观、新的发展观、新的价值观、新的生产观、新的消费观和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原则、生产过程能源和原材料的低消耗原则、废弃物与污染物的循环再利用原则。

循环经济的实施有不同的层级和规模。一是微观循环,也叫基础循环,即企业内部物质循环。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经本企业自身物理化学处理,使之成为再生资源,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二是中观循环,即企业之间物质循环。若干互相关联的企业建立共生的工业园区,甲企业的废弃物、污染物由乙企业处理利用,乙企业的废弃物、污染物由丙企业处理利用,从而形成较大的链式循环。三是宏观循环,或称社会循环,即在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之间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实现重复利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循环经济理念为我们提供了自然辩证法的新视域。循环经济论既不是“自然中心论”,也不是“人类中心论”,而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生共荣论。它不但是一种经济理论,而且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科学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人类的先进文化。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始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日益突出的矛盾、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

第一,能源危机。我国正在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人口、资源和能源的制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能源消耗使GDP翻了两番,这种高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源消耗是美国的43倍、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而我国的资源并不富有,虽然总量上是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是贫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我国可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水资源为1/4,森林为1/7,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42%。资源破坏和浪费又非常突出,滥采、滥垦、滥伐屡禁不止,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流通和生活、消费方面浪费惊人,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将来最大的危机是能源危机,中国将来最大的进口量也是资源和能源。所以,如果我们现在不能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将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中断和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

第二,生态危机。从全局性的环境污染来看,以烟尘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大气污染、以有机物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工业有害废渣和城市垃圾为主的对大气、水质和土地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建设、经济发展中较为棘手的环境问题。在大气污染中,特别是城市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在水污染方面,几大水系的水质都呈现下降的趋势。据统计,目前在流经城市的131条河流中,严重、重度和中度污染的合计65条,符合1、2类水质标准的只占1/10。环境污染方面,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也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已高达8亿吨,综合利用率只有40%,其余大部分未经无害化处理,构成重大的环境隐患。另外,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较为突出的是水土流失严重,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国土总面积的38.2%,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面积仍在快速扩散。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2%,受沙漠影响的人口达到4亿。物种濒危现象也十分严重,我国目前约有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种野生动物已处于濒危或临界状态。

由此,我们更清醒地看到,我国的能源危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超耗都已经亮起了红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再坚持先发展后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必须跳出传统发展思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求循环经济的新模式,把我国的经济导入到良性轨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

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及时雨:绿色风暴

(一)制度领域的绿色风暴:绿色GDP核算制度。经济的增长和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对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和政策进行反思,规范和激励人们去探索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模式和运行机制,从而提升和发展传统经济理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支配我国各项经济建设工作的指挥棒GDP上下工夫。

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分析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但传统的GDP只能反映经济产出总量情况,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代价,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缺陷。绿色GDP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考虑了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正确且客观地反映出人类真实的经济活动结果。它代表着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更具综合性的经济福利水平的测量,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建立绿色GDP就要建立其资源利用和环境损失评估体系,它可以控制过度开采资源和对环境的损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GDP也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它从根本上改变党政领导的政绩观,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从而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二)生产领域的绿色风暴:绿色技术体系。绿色技术就是环保技术。因为绿色代表环境,象征生命,能预防和治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环保技术和生态技术就是绿色技术。绿色技术体系作为一个体系结构,它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概念。

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设计阶段,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综合考虑:少用材料,尽量选用可再生的原材料;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能耗低,不污染环境;产品使用后易于拆解、回收、再利用;使用方便、安全、寿命长。绿色设计是开发绿色产品的关键环节,它要求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导向,掌握绿色产品的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及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规定及变化,构思、设计、开发出节能耐用、低污染、安全、健康且易于回收、循环利用的产品。当前,绿色设计已经成为企业生产行为的规范。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制约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2、绿色生产。绿色生产也称为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作为一种战略理念,其核心是强调污染预防,强调全过程控制污染,强调节约资源,因而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是一种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使企业走内涵发展道路的集约型生产方式,它对于促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的竞争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绿色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工业范式,是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制造方式。大力研发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

3、绿色产品。所谓绿色产品,一是产品本身无污染、省资源;二是产品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和使用,不能对资源造成破坏或对环境造成污染。绿色产品的“绿色”体现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使用到回收处置的全过程,都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有利于资源再生。绿色产品的包装是绿色产品设计和制造中应当考虑的一个必要的细节性因素,包装材料的选用是绿色包装的关键,应选用清洁、无毒、无害、易拆卸、易分解的包装材料。绿色产品最终进入市场,还需要取得环境认证或绿色标志等绿色贸易通行证。

4、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企业以可持续发展环保思想为理念,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引导消费者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进行绿色消费为己任,并照顾生态层面的一种现代企业营销思维和操作方式。

绿色经济篇8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的概念: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货币计量作为计量单位,记录核算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家在整治环境污染的中发生的成本费用,环境的维护和开发时对企业和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与报告。环境会计把自然环境的内容纳入其中,将会计实务与环境科学相结合为决策者进行经济及环境决策提供大量有用信息。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的关系

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低碳经济是目标,绿色会计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趋势。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没有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加以体现,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社会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显著,不解决这两个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体,会阻碍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各项制度不完善,绿色会计总体建设比较薄弱,核算难度比较大,目前绿色会计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实务操作性差

自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法规,但是,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很难自觉地转化为行动。

(二)绿色会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低碳经济条件下绿色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没有开设关于绿色会计的培训,导致企业中专业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企业实施低碳经济会计核算的主要障碍。在我国各大高校也没有开设绿色会计相关的课程,社会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专业技能相对也比较单一。绿色会计的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

(三)缺少环保意识,对绿色会计认识不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意识决定行为,我国大多数企业认为保护环境是建立在大众的共同努力之下的,它是全民的义务,它不是某个企业的义务,它更应该是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主要责任。目前,有许多企业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肆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四)经济利益与环保支出之间存在矛盾

在企业建设中资金的缺乏,科技投入与经济产出之间的矛盾是出现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面对环境治理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普通的中小企业本着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很难在资金的短缺的情况下增加环境治理成本。

(五)绿色会计实施理论不完善

在我国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尚不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也致使我国政府机构对企业单位监管不够,政府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管理松散等问题。

三、大力推行绿色会计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提高财务实践可操作性

法律具有强制性,法的效力高于一切。国家应将绿色会计合法化,制定适合绿色会计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工作,直至向全国进行推广。

(二)培养绿色会计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绿色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一门新学科,会计人员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练悉掌握专业知识以外的多方面知识,如:法律、环保、科技等。只有具备了相关方面知识,才能在绿色会计核算中快速识别哪些是环境成本,哪些是低碳成本,帮助企业寻找降低环境成本的控制要点。社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恶劣环境。

(三)加强绿色会计文化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低碳经济条件下实施绿色会计需要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起到带头作用,协调好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工作,使他们增强环保意识。

(四)政府对中小型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和有效监督

由于中小型企业在实施绿色会计中存在资金短缺、技术手段落后等困难,国家可以适当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如:补贴,退税,贷款发放等,来调动企业在绿色会计实施中的积极性。

(五)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强制执行

国家的政府监管部门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可通过立法以规范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对披露绿色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宣传,政府对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还要增强监督。同时,企业也要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增设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项目。

四、结语

尽管我国的绿色会计才刚刚起步,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在政府的带领和监督之下,大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加大普及低碳环保知识,提高全民低碳环保意识,实施绿色会计,我想信发展低碳经济将指日可待。

上一篇:生态景观设计范文 下一篇:旅游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