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文化范文

时间:2023-12-09 20:11:02

农村体育文化

农村体育文化篇1

一、学校现状

我校是一个乡镇学校,占地面积21800平方米,由于离县城较近,有88个学生,三个教学班,土质操场,操场面积8000平方米,有部分体育设施,器材齐全。

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要达到的目标

1.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2.班级特色体育建设,人人掌握特色体育项目技能,展示丰富多彩。

3.处处体会运动的气息,人人参与快乐的体育活动,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快乐工作,让运动长伴我们左右,让健康陪伴我们成长。

三、具体方法与措施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宣传,让全校师生“动起来”

要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校园媒体进行多渠道覆盖,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功能的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参与体育的意识,提高参与体育的频率,让他们真正“动起来”。

2.加强校园体育环境建设,让校园“美起来”

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热情,同时也影响着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一个好的体育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学校的操场由于办学规模、建设、环境、地理位置等限制,操场越来越小,达不到活动的需要。而场地正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的操场,合理布局,把场地利用最大化,处处体现运动的乐趣、处处体现运动的氛围,让校园变成运动的舞台,真正“美起来”。

3.建设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运动“活”起来

我们要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把师生的运动兴趣调动起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运动“活”起来。

(1)新型的学校体育运动会学校人数少,竞技性就不会很强,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竞赛活动,多组织一些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项目,让所有人都能体验运动的快乐。

(2)小型比赛展风采除了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各班级也要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型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级的小组建设,班级的运动特色等,使体育竞赛活动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班级体育文化的氛围。

(3)丰富多彩的大课间大课间一直是我校的特色之一,从2006年课题《初中大课间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的研究结题到现在,经过不断改进、创新,已经深得学生喜爱。以上是一些具体的做法,还有一些具体的要求、注意事项等等,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农村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其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方式是多样的,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体育健身、娱乐、个性化发展功能,改变单一的竞技模式,增加活动内容,多措并举,做到人人有项目、人人有特色。每一个项目,每一种文化只有持之以恒地传承下去,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才能形成它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也一样,我们要坚持不懈,不断发展、创新,让运动的风景在亮兵中学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传承下去。一些简单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为农村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农村体育文化篇2

关键词: 农村;节日体育文化;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5-0059-03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1]5,开展农村节日体育文化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也符合当前国家提出的“文化强国”的重要理念。

一、农村节日体育文化的品牌建设的意义

节日体育在我国农村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人胜节”或曰“七元”)郊外踏青、端阳龙舟、重阳登高、清明秋千等传统体育文化;有娱乐表演的各种球戏和技巧,如跑步、举重、嬉水、马术、射箭等夏季项目,还有冰嬉、滑雪等冬季项目。这些项目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品牌,并带来了一定的效应,促进了本地区旅游观光、民俗观赏的发展,形成了节日体育文化交相辉映、不断发展的新局面。如闻名全国的潍坊风筝节、东北大秧歌、河南的武术、安塞腰鼓、广州的龙舟和醒狮等。[2] 44-48不同节日的体育文化丰富灿烂,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不断繁衍生息,它体现了东方的智慧,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节日体育活动轻松活泼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组织方式,正与人们追求健身过程中的愉悦心情相吻合。娱乐性和趣味性极易唤起人们的参与意识,竞赛性和表演性极易激发人们的参与兴趣。通过节日体育文化的开展使间接体育人口转为直接体育人口、非体育人口成为体育人口。体育人口密度的增大,人际交往也会增加,从而培养参与者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进而增加了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强化了集体意识。由节日体育活动而形成的归属感、凝聚力和集体意识,能够进一步带动群众体育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持久开展。节日体育活动的日臻完善,向着科学化、健身化、大众化方向发展,为实现全面健身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增强人民体质不断地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已经成为我党的重要执政目标,节日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对于繁荣农村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节日体育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

1.农村节日体育文化品牌建设受到场地、器材、资金不足的制约

为了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农村的深入实施,国家体育总局决定2004年为“农村体育年”,提出了“全面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口号,在全国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得到加强。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增加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拿出体育公益金6000多万元,以农村为重点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但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有关部门监督不到位,在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资金来源仍是一个难题。如何缓解资金问题带来的训练、宣传、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农村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受到场地、器材、天气等方面的限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步解决。场地问题是制约农村体育开展的因素,由于广大农村经济不发达,对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不重视,目前农村体育场馆设施的普及率比较低,人们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有难度。

2.农村节日体育文化的品牌建设缺乏专业性指导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些村、镇举行了篮球、拔河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体育活动,举办了诸如龙舟邀请赛、舞龙、舞狮比赛、风筝节等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农民体育文化生活的关心和支持。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民举办赛事多是一些随机性的,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缺乏相关的体育组织,这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管理农村体育文化的相关政府机构对农民的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明显不足,主管体育的人员中,县、乡级单位缺少专职的农民体育工作人员,专业的体育人员从事该项工作的更是微乎其微。

农村体育文化要形成品牌,不但要有热情、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更要有专职的农村体育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工作。

3.农村节日体育文化的品牌建设缺乏市场运作

目前,节日体育活动大多是在农民的余暇时间开展,是在特定的时间段里进行体育竞赛或者表演,节日结束或者农忙时节,活动或者训练就处于停滞状态。

在当前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乡之间的交流,民间文化、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农村市场也是一个大市场,对于一些企业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借助农村节日体育文化使自己的产品深入农村市场,分享农村市场,推动企业的发展,这是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怎样去转变文化的传播方式,使企业文化深入农村市场,推动农村民间、民俗文化的建设,逐步使这些文化形成品牌效应反哺企业,增强企业的生命力,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农村人口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农村文化建设关乎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应得到发展和弘扬。

4.农村节日体育文化缺乏有效的传播和宣传途径

大众媒体的传播和宣传是现代农村文明繁衍和生存的主要载体及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媒体忽视了农村文化,农村文化传播出现了空洞化、边缘化的倾向。在内容上,媒体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经常是以市民的标准来选择加工信息。媒体上充满了都市化的内容,而农民需要的信息和文化内容却少之又少,舆论的焦点聚集在非农村地区,对于农村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宣传缺少关键的推动力。而对于农村节日体育活动的宣传也是局限于特定的时间段里,媒体对于农村节日体育活动缺少主动性,缺乏深度挖掘的理念,因此对于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报道也缺乏系统性,无法形成农村文化繁荣的有效局面。

三、农村节日体育文化品牌建设的对策

1.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可缓解节日体育文化品牌建设的资金来源紧张局面

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的扶持力度比较高,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已经基本达到开展活动所需的器材、设施等方面的要求。同时,社会上一些公益机构也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健身器材的投放力度,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周边的乡村或者城中村,应将距离城市较远的乡村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除此以外,要加大企业与农村体育文化品牌的接轨,农村节日体育文化的品牌建设离不开农民与政府、农民与企业之间的互动。[4] 24-28农村开展节日体育文化的品牌建设,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以政府为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双赢为目的,加大农村节日体育文化的挖掘力度,借力于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技术和资金,对农村节日体育文化的品牌建设进行支持。通过农村节日体育文化的品牌建设,达到宣传企业、提升企业效益的目的。

2.高校体育与农村体育相结合可缓解专业性人才不足局面

基层乡镇成立的文化指导站要与农村体育文化和农民健身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形成本地的体育骨干。同时,可以鼓励立足于当地的高校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投入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中去,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于节日体育活动的新需求,促成高校体育与农村体育接轨。

加强农村体育人才以及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解决品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问题。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人才问题是关键。引进专业性的人才,对开展的体育项目进行引导,才能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农村节日体育文化的品牌建设应引入市场机制

农村节日体育文化的品牌建设要拓宽思路,将体育文化推向市场,让市场传播体育文化。旧的发展观念已经严重阻碍体育文化的发展。从市场到农村文化建设,从农村文化建设到反哺市场,加强文化内涵的建设是我们应主要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安塞腰鼓,或者是舞龙、舞狮,它们根据地方特色的建设,在社会上有了较大的知名度,推动了当地旅游业、手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富裕了当地的群众。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种品牌效应增强了基层市场发展的后劲,繁荣了农村文化建设市场。

因此,农村体育文化的品牌建设要转变发展模式,规范管理,提升队伍整体水平,巩固体育项目的生命力,挖掘、提升体育项目的品牌效应,强化市场与体育文化建设的接轨。

4.重视农村节日体育文化品牌建设的传播和宣传渠道

农村体育文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文化也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作为思想宣传阵地和堡垒的媒体,应开辟专栏传播农村节日体育文化,使报道具有系统性和持续性,使节日体育活动深入人心,从而使更多的人关注农村节日体育活动。同时可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展示大赛,加大宣传和推广,推动农村体育文化的品牌活动取得成效。

此外,有关部门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出建议,开展示范对接,推动农村节日体育文化的建设;要发挥政府职能,按照面向农村、发动群众、加强指导、强化培训的工作思路,做好落实工作;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为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7-09.

[2]杨建设,李建国.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1) .

[3]梁华伟.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品牌战略研究――兼论焦作市太极文化产业发展[J]. 广州体育学

院学报. 2011(2).

农村体育文化篇3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郴州市农村体育文化的结构和特征,应确立全民健身的先进文化理念、加强体育健身组织管理和评价、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和活动体系等,从价值、制度、物质技术三个层面,构建起郴州市农村全民健身体系.

论文关键词:郴州市;文化学;农村;全民健身

郴州市土地面积19317km,农村人口246万人,约占郴州总人口的53.7%,41个少数民族近8万人,占郴州总人口的2%左右,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又是一个众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在这样一个农村贫困人口占53.7%的地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突破制约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难点和“瓶颈”,使全民健身计划的“全民性”落到实处,又是“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第二期工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民族地区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本文运用文化三层次的理论对郴州市农村体育文化进行文化学考察,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构建郴州市农村全民健身计划的行动策略.

1体育文化及其成分分析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与物质财富相对应的精神成果,包括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文化学研究的文化是指广义的文化,其目的在于揭示人类文化的整体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当前,文化学研究对于文化的成分分类出现了二层次、三层次、四层次乃至五层次多种方法.三层次分类方法将文化分为物质技术、组织制度和思想观念三个层面或三个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系统,并且各自处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不同位置.具体来说,物质技术处于文化系统的最外层,组织制度处于中间层次,而思想观念,尤其是其中的价值观,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核心.

二分法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三分法大致相近,其所指精神部分相当于三分法的制度和思想观念两个部分.此前,我们常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按二分法提的,现在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按三分法提出的.我们认为三层次分法最为有效和客观,其优点在于物质、制度、思想三层次与哲学上的自然、社会、思维三对象高度契合;与人类的三个最为基本的追求——真、善、美具有高度吻合性;对于本研究来说,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科学地建构了对人类一切文化成果的解释系统.在这种分类方法中,人类一切依靠自身智能从事的活动都可以归属在这三类之中.

按照文化学的三层次理论,体育文化应该属于人类文化系统的哪一层次呢?对此,我们应从体育的本质目标和衍生目标中去寻求答案.我们认为,体育的本质目标是“对作为物质属性的生理意义上的人体的改造”,它是一切体育功能和价值的前提和基础.而“对作为组织属性的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角色等的改造”和“对作为精神属性的心理意义上的人的情绪等的改造”是体育的衍生目标.据此,我们认为体育文化应属于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但是,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它自身既包含有物质技术成分的文化,也包含有制度成分和思想观念成分的文化内容,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子系统.其中,体育运动技术、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属物质层面的文化,体育组织管理制度、比赛制度、竞赛规则等体育发展战略、方针、体育机构设置等属于制度层面的文化,而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思想等则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根据文化系统中不同成分的地位关系,我们认为,体育物质技术处于体育文化系统的最外层,体育组织制度处于体育文化系统的中间层次,体育思想观念尤其是其中的体育价值观,即体育精神文化是整个体育文化系统的核心.

2郴州市农村体育的文化学特征

2.1体育思想文化特征

体育思想文化包括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情感、体育审美情趣等内容,它是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由于郴州市农村从总体上尚处于农业文化形态之中,在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里,各种生产劳动都要依靠人的肢体活动来提供动力,这种体力劳动客观上具有与体育活动相类似的健身功效但很不具体,农村群众对体育健身没有需求,休闲时间聊聊天、打打牌.在节日活动中偶尔开展的体育活动,也非为健身而进行,而只是作为文化娱乐和展示自我才华的活动.因此,作为针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因体力活动少和营养过剩引起的各种“文明病”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健康的概念没有正确理解.在郴州农村体现为一种价值和形态依附于节日文化而存在的亚体育.农民群体没有形成通过体育健身活动培养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团结协作精神,追求健康等现代先进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2.2体育物质文化特征

2.1.1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由于经济不发达,政府财政薄弱,群众生活困难,恩格尔系数高(食物消费与总收入的比),根据06年1月25日郴州日报报导郴州农民年收入只有3506元,扣除生产投入,子女教育,生活必须等费用.农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很少,更谈不上健身经费的支出.因此郴州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现代体育场地设施极其贫乏,有的乡镇根本就没有农民健身的场地,也没有健身的经费投入,有的地方甚至连中小学也是如此.以桂东山区调查情况为例,许多乡镇仅有1~3块篮球场地在中小学校,200m及以上田径运动场各乡镇平均不到1个,其他如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专用场地器材设施就更少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小学校的体育课只得在草地、公路上进行.农村群众到中小学校去锻炼又受学校管理的制约,农民专门的健身场地是极为少见的.

2.1.2体育运动技术落后

与体育场地器材贫乏相联系,郴州市农村群众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体育健身方法与手段,也没有体育辅导员对农村群众进行指导,不知道选择健身项目,运动技术更加落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无法开展,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缺乏技术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其健身效果难以量化和控制.由于缺乏体育人才,即使在一些能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地区,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规则不完善和组织工作不力的特点.一方面对现代体育活动规则了解不多,另一方面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多在几乎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展开.组织工作更是表现出鲜明的随意性和松散性.一些群众性较好的活动也受到不良的影响,甚至有时竞赛活动弄得不欢而散.

2.3体育制度文化特征

2.3.1体育健身组织机构现状

县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农村体育健身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部门表现出了对城镇体育健身管理热,乡村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冷,对外体育比赛任务重,群众体育健身活动轻,对上负责意识强,对下负责意识弱的现象.农民体育协会是农民自己的体育组织,但由于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没分化,许多县乡农民体育协会仅有“牌子”,没有力量,完全依附于地方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是一个没有分化出来的社会体育组织.乡镇文化站(体育指导站)是具体组织农村体育健身工作的部门,但目前体育工作并未进入乡镇文化站的工作范围,许多乡镇的文化站甚至连文化工作也未开展.  2.3.2体育健身活动尚未制度化

与体育健身组织相适应,体育健身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偶然性特征,没有形成制度化、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一方面群众体育健身竞赛活动没有形成制度,在目前形成制度的全国农运会上却很难见到农民的影子,更难见到少数民族群众.在郴州的市、县、乡尚没有制度化的农运会和单项竞赛活动.另一方面,家庭、个人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也很少开展.调查资料反映,郴州市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多在节日之中偶尔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少之又少,远远低于全国农村7%的水平.

3构建符合郴州地区农村实际的全民健身体系

3.1在体育思想观念层面,确立全民健身是先进文化的观念

郴州各级政府的文化、体育、教育、民族、农业等部门首先应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要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将全民健身视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寻求通过传媒、“三下乡”和建整扶贫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全民健身,增强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确立全民健身是先进文化的理念,谋求在思想文化层面实现转变,为体育健身制度发展开辟道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宣传与教育,增长群众体育健身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自觉开展切合本地实际的个人、家庭、村寨等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与习惯,培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以及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等现代先进的体育价值观,保证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经常性和科学性.

3.2在体育制度层面,构建强有力的农村体育健身组织管理和评价体系

郴州应加强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特别是县级体育管理部门的力量,从组织人力、财力上给予充分的保证.此外,作为政府部门,文化、教育、农业、民族、宗教等管理机构也应积极投入力量,共同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乡、镇文化站是具体组织农村体育健身工作的部门,应当尽快加强文化站的工作,有条件的乡镇应建立体育指导站.农民体育协会是农民自己的体育组织,是农民体育组织管理的重要力量,加强县、乡农民体育协会的建设,积极而稳妥地开展各项工作,年终要进行考核.此外,各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体育民问组织对于活跃农村体育健身活动也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中心村的文化体育骨干是组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力量,各地应把加强文化体育骨干的培养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重要举措.

在评价制度方面,郴州市要在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的同时,积极开展省级、地市级体育先进县和体育先进乡镇评选活动,并逐渐推行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以先进为榜样,积极推广经验,带动后进地区发展,把本地区的农村体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使农村体育事业与经济和其他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在评价体系和标准方面,郴州市一方面要参照全国的标准,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实际,做到科学合理,使之成为推动郴州农村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先进制度文化.

3.3在体育物质技术层面,逐步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和活动体系

郴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将农民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建设纳入建设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乡镇、中心村健身房、球场等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并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专门扶持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全民健身“雪炭工程”,改善郴州农村体育设施落后和贫乏的面貌.没有条件的地方则可结合当地中小学校的建设,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给农民合理的使用.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援建或兴办面向农民群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体育物质条件,保障健身活动的开展.

在活动层面,郴州市农村应以全国农运会、民运会为周期,并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和资源优势,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举办省、县、乡、村级运动会和单项竞赛活动,为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用先进的体育文化活动吸引群众,使人们远离黄、赌、毒的危害.在活动的内容与方法体系方面,既可选择群众基础好、健身价值高、易于组织又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特别是郴州民间传统项目如摔跤、秧歌、蹬山、龙舟、龙狮、武术等项目.也应积极推广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在各类活动中应根据农民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问长的特点采取文体结合,娱乐为主为突出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和科学性性构建丰富多彩的郴州市农村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4构建郴州市全民健身体系的主要措施

4.1职能部门建立制度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国家倡导和开展的,涉及全社会各阶层的国民,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组织和科学管理.政府部门的广泛支持,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健身法规是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运行的法律依据.国家和体育主管部门都应从实际从发,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合理运行.在方针、政策、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工作措施等方面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机制,才能保证全民健身工作落到实处.

4.2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场馆自然资源

健身场馆是广大群众从事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这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过程中至关重要.体育作为公益性事业,国家政府在修建和维护场馆方面拥有责无旁贷的责任,这是一个主要渠道.此外,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投资形式,鼓励企业、个人和外企建立体育场馆设施,积极探索场馆多渠道建立的实现形式,如开放中小学校场地,为人民群众健身锻炼提供条件.健身活动的主体人群并非到健身场馆健身,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环境而健身.因此,要想法设法开发山川、河流、公园、绿地、广场、街道等的体育功能,使之为广大群众健身服务.

4.3充分发挥群众体育组织的作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群众体育组织是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主体力量,是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的依托.群众体育组织的建设要遵循社会化、自助、自治的原则.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打破封闭的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建立真正意义上、根据兴趣自愿织成、形成不受地域限制的体育锻炼群体,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要,建立多元化健身服务体系,多元化的服务设施,注重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4.4注重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骨干作用

体育指导员对健身人群进行指导是推动全民健身的一种重要措施.要不断增加体育指导员人数,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农村工作,确保各类健身站、健身点有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同时要注重培养提高体育指导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体育指导员的服务能力.

4.5体育健身活动开展项目的多样化

开展健身活动的项目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是能够吸引群众健身的重要途径.开展健身活动的项目要多样化,要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群广泛参与.建身活动项目的开展要体现农村群众特点,注重吸收当地的体育传统项目.

农村体育文化篇4

一、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事物感觉喜爱或对体育关切的情绪。根据学生对体育不同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讲解包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养生保健知识的兴趣和终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等。俗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一部分是属于先天因素以外,其它大部分学生都是对体育缺乏较高的热情,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受到经济、文化、体育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更是兴趣不高。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质水平、兴趣所向及农村特有的“土”文化体育,有针对性地去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提高对体育的喜爱和度,达到体育兴趣定型,这就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及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培养

体育技能指在人们意识的支配下,借助于身体运动表现于外的动作方式或系统,对学生要进行基本运动技能、身体锻炼技能、身体娱乐技能、身体审美技能进行全面的培养,体育技能培养一直受到农村体育教师的重视,但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往往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受场地、器材、经费、师资的影响所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以田径教学为主,使学生形成单一的田径体育技能定型,缺乏多变性、灵活性、协调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审美价值感,造成学生思想上对体育教学的反感与抵触,这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极为不利,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在困难的条件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结合农村特有的、富有乡土气息的“土”体育形式,应用于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把田径、体操、球类、游戏及韵律操舞蹈贯穿其中,严格按照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进行体育教学,全方位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体育技能,这也是符合素质教育原则的。

三、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培养

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身体评价知识和各单项运动技术知识的培养。体育知识的培养有两务途径:一是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课外活动中,随时随地,视其情况不同,用聊天或谈话的形式进行讲解与说明,让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天长日久,学生将会无形之中积累一定的体育知识。二是在开学初,学期未或雨雪天气而无法进行室外教学时,就要提前精心备课,在室内进行上述体育知识的教学。由于我国学校体育理论教学不尽人意,再加上农村小学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农村体育教师往往不进行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或将室内课的教学课程移作它用,失去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培养的一块主阵地,造成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学生就不能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活动。

四、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

小学体育意识指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极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对学习的体育理解和认识,竞争与合作意识,体育的参与意识、奉献与放弃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进行培养。综合来谈,体育意识薄弱性是当今小学生的一个弱点,农村小学生表现的特别突出,教师要在教学与活动中进行渗透与引导。实践证明,一个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学生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激发其身体锻炼的动力。

五、对学生的体育品德进行培养

体育品德指学生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品质在个体行为中的反映。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就要对学生的体育道德知识、体育道德情感、体育道德意识和体育道德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将农村小学生具有的朴实、善良、友爱等品质,加以引导与应用,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进行加强与定型,形成特有的体育品德,这对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性格完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培养

体育行为是指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人的行为中的直接反映,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育品德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体育行为无法与上述要素分开,上述要素都不同程度在体育行为中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实际教学中就要和上述六种体育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形成学生稳固良好的体育行为。体育素养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广域概念,其构成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体育兴趣是重点,体育技能是支柱,体育知识是基础,体育意识是动力,体育品德是灵魂,体育行为是目标。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农村体育文化篇5

关键词:农村 体育文化 策略

1 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

1.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 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 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 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 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 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 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 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 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3.3 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面大,包容量大,社会化程度高的农民健身体系。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4]任保国.张宝荣. 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01):16-20.

[5]郭敏刚,胡庆山,王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及其对我国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农村体育文化篇6

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提升文化队伍工作水平、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工作机制为目标,通过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促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我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强化阵地建设

1.打造一批文化品牌镇。按照“一镇一品”的要求,各镇(街道)立足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围绕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繁荣农村群众文化,深入挖掘提炼培育区域文化品牌,打造一批文化品牌镇(街道)。各地要围绕提升区域文化品牌内涵,认真制订工作方案,设计工作载体,细化工作内容,抓出亮点特色。要围绕打响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活动赛事和设计文化标识标牌,进行广泛宣传推广,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2.创建一批文化__村。突出典型示范,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行政村,集中部门和镇街资源力量,培育打造文化__村。__村要达到“十个一”标准,即要有一所文化礼堂、一个百姓舞台、一片门球场、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室内电影放映点、一个文化广场、一家农家书屋、一支农民文艺队伍、一首村歌和一片文化墙。

3.评选一批文化特色村。立足各地实际,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排摸出一批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具有较好文化特色的行政村。通过梳理文字、图片、影视等资料,进一步提炼特色村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县里将组织举办十大文化特色村评选活动,集中进行宣传展示,丰富全县文化建设内容内涵,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4.新建一批农村文化礼堂。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在提升农民素质、打造“精神家园”、繁荣城乡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结合实际、彰显特色,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将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融合,做到破立结合、继承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礼堂品牌。

5.完善一批文体活动设施。以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县、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2016年,要完成县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县体育馆和游泳馆建设,开工建设县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中心、图书分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创新队伍培养

6.实施“群星计划”。加大“种”文化力度,做好基层文化体育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2015年开展大型文化类培训辅导不少于30 场;开展体育技能类的辅导培训不少于20场。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员”培训,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经常性地组织市民宣讲团等团体到各地文化礼堂宣讲。通过辅导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文化体育服务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升农村文化体育活动质量。

7.开展“春风行动”。坚持重心下移,建立部门单位和县级文艺骨干联片挂钩制度。指导各镇街成立基层文联组织,开展县级文艺人才下乡创作采风活动。加强对基层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的引导和扶持,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将符合条件的社会文艺团队和民间职业团体纳入政府文化服务购买范畴,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精彩的文化下乡活动,发挥主力军作用。

8.健全“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文艺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出台《进一步扶持社会文艺团队的实施意见》。开展以“深入生活、扎根农村”为主题的“学、采、送、种”活动,帮助和指导基层开展文化活动,促进我县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健康开展。

(三)繁荣文化活动

9.农民文化节。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精选一批为农村群众量身订制的文化活动,举办首届农民文化节,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活动项目主要有:农民达人秀、农民趣味运动会、农民排舞展演、农民歌王赛和美厨娘大比拼等。通过各类活动和赛事,挖掘发现优秀的草根文艺人才和文化体育团队,充分展示我县农村新面貌和农民新形象。

10.体育运动季。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人门球巡回赛、健身操比赛等体育活动,提高中老年人的参与度。组织开展武林大会、游泳、乒乓球、篮球、羽毛球、钓鱼和象棋等单项活动,力争做到“月月有赛事、季季有盛会”,激发群众健身热情,充实人民群众业余文化体育生活。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地各部门要站在落实“四个全面”,加快文化强县建设、实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县宣传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有关部门要抓好任务分解落实,镇街要重点打造“一镇一品一活动、两村一特一__”,社会各界要积极主动参与,形成共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合力。

(二)精心指导,营造氛围。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将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切实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建立各级干部联系挂钩制度,及时指导和帮助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单位、镇街要根据农村文化发展实际,根据总体实施方案任务分工,制订切实可行的细化工作方案。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加大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三)完善机制,务求实效。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作机制,加大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投入,加强基层文体队伍培养。把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加大日常督查和年度考核力度,确保取得实效。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等资源支持。要加大信息报送力度,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和工作亮点,建立健

农村体育文化篇7

1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钱学森等认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pen Complex Uiant Systems)的主要性质可以概括为:1)开放性—系统对象及其子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2)复杂性—系统中子系统的种类繁多,子系统之间存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交互作用;3)进化与涌现性—系统中子系统或基本单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整体上演化、进化出一些独特的、新的性质,如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某种模式;们层次性—系统部件与功能上具有层次关系;5)巨量性—数目极其巨大仁’〕.由于农村社区体育是以社区作为系统单元,通过社区内的多元主体以及其他社会事业多形式、多层次的交互作用与联动发展,以全民健身计划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实现物质、信息等多种资源开发与共享,将政府、私人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等多元力量进行整合,有效供给社区体育服务及产品,满足农村社区居民多样化体育需求.因而具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性质,可以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由此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必然涉及到内外部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促进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有必要弄清影响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当前状态,从而能够有的放矢提出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本文借鉴了李国(2012声〕、胡庆山与王健(2006等学者有关农村社区体育以及群众体育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浙江省体育强县(市、区)标准》、《浙江省村级体育俱乐部标准(试行)》、《浙江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形成《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的初稿,咨询上海体育学院、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7位群众体育研究领域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并依据专家所提出意见进行修改,随后选择杭州下辖的淳安县农村社区进行了小范围问卷调查,再根据问卷调查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修订,最后由课题负责人选择所在单位浙江省内籍贯本科生或研究生约30名,邀请省统计局有关专家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技能培训,主要依据行政区域的划分并按照随机分层原则,于2012年暑期组织学生在浙江省内的淳安、象山、平阳、江山、庆元、浦江、海盐、安吉8县对农村社区居民、体育指导人员、体育社团组织成员以及政府体育组织机构人员发放调查问卷 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16份,有效回收率为71.6 %.

1.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的信度,主要是运用SPSSl 9.0软件进行Cronbach's Alpha系数的信度检验.通过检验发现调查问卷中的21个解释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38,从而表明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即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比较可靠.问卷效度主要采用专家评判法,邀请上海体育学院、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7位群众体育研究领域专家对问卷的结构效度以及内容效度进行百分制评分,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与内容效度.

1.3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分析框架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分析框架(见图1),囊括了影响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生类变量从生个不同方面与角度描述了影响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互补又不冲突,较为全面.更重要的是,生类变量具有理论基础与李国(2012〕、胡庆山及王健(2006)等学者的现实研究成果佐证.该分析框架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影响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现实条件:需要制度、文化、物质、组织生类变量条件中的一个或若干个甚至全部,否则浙江农村社区体育难以发展.此外,该分析框架引入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强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促进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需要“制度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物质环境因素”、“组织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配合.

1.4 影响因素分析

1.4.1 “物质环境”因素

对于农村社区体育发展而言,由资金、体育场(馆)、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所构成的物质环境是农村社区体育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硬性保障.根据调查,目前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在资金扶持方面浙江体彩公益金提取比例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3000,但仍有部分县(市、区)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的比例达不到规定比例,有些县(市、区)甚至还用体彩公益金来平衡财政预算,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川.根据调查了解,平阳、江山等体育强县(市、区)的私营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经常赞助支持所在社区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同时这些体育强县(市、区)在村级提留中设立了文体经费支出项目,从而能够对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浙江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浙江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然而根据浙江省体育局数据,当前浙江省各地行政村设有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场的只占总数的8500,距离100%完全覆盖的建设目标还有相当距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浙江农村地区原有的分散型居民居住形态向集中型城镇居民居住形态发展,农村居民人日日益集中于城镇社区,因而依托城镇公园、绿地、广场建设的体育健身广场、全民健身路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等体育设施日益受到农村居民青睐,然而就本文实地考察的情况,目前这类体育设施配置率不足5000,不能充分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多样化健身需求.

1.4.2 “文化环境”因素

对于浙江农村社区体育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而言,对农村社区居民进行各类健身文化知识、体育消费理念的宣传教育与推广普及工作是促进该系统发展的基本软性保障.著名社会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其巨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现代西方社会实际上是并存着三个不同的权力领域:政治、经济与文化川.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根据浙江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目前浙江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9.3年,农村居民中初中文化程度人日占总数的20.100,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人日占总数20.30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日仅占总数1.300.农村居民中小农经济意识、封建迷信思想较为盛行,距离“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建设目标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对农村社区体育观念、意识、知识的宣传、推广、普及形成较大难度,导致健身文化与体育消费理念尚未形成,阻碍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

1.4.3 “组织环境”因素

促进浙江农村社区体育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并发展成为自我有序发展的自组织系统,有赖于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的良好通畅,从而不断从外界引入信息、资源促进系统自身发展.1991年浙江实施县级机构改革后,给浙江体育职能部门带来一定的冲击,浙江省一些地区的县级体育部门与教育文化部门合并,致使体育工作被严重削弱.根据本文实地调查走访,当前浙江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工作人员90%以上均是非正式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中接受过比较系统社区体育服务工作专业训练的仅占30%左右,因而不能很好地根据居民实际需求设置体育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不够高,从而使得一些体育服务项目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并且由于受到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考虑,许多乡镇体育指导员在处理体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时思想波动大,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工作情绪和状态很不稳定.

1.4.4 “制度环境”因素

制度环境因素对于浙江农村社区体育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而言,其主要作用是对系统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进行介入和解决,提高各级体育职能部门以及各类体育社团组织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系统有序发展.就现实而言,当前浙江农村社区体育的主体、职责、权利范围等尚未通过法律、法规条文予以明确,农村社区体育资源仍然按行政管辖范围予以计划性下拨的运行模式,如何调动私人组织以及社区居民力量及资源来供给社区体育服务仍然缺乏制度规定和保障措施.其次,目前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需要借助学校体育资源,然而农村学校体育与社会共享问题,虽然目前已出台多项建议和意见,但是各种实施操作层面的保障制度并未建立与健全,例如学校体育资源使用补贴制度、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农村社区体育发展需要社区成员的各项资源投入,如何对乡镇企业投入社区体育发展给予政策引导和实施税费减免仍然悬而未决.最后,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对于浙江农村社区体育而言就是需要摆脱与城市社区体育相比政策少且落后的不均衡状况,政府体育部门应加大政策投入,然而就现实而言,目前浙江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所获得的政策支持还是大于农村社区体育,例如根据本文所搜集的资料,目前浙江颁布的有关城市社区体育与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文本数量之比大致为7:3.

2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所谓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是指通过农村社区委员会引导,将乡镇作为重点,自然村庄作为主体,在合理运用村庄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基础上,为增强农村社区居民体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就近开展的农村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2.1 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所谓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就是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作用,引导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信息、资源流动与集聚,共同致力于浙江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离不开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布局和规划.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规划目标,以及相关体育政策,以引导地方根据本地区农村体育开展现状,结合本地区体育资源优势,确立适合本地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式.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体育事业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需要把体育事业经费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投资计划,将公共财政投入均衡发展运行机制作为物质支撑,构建公共财政投入农村社区体育的均衡发展运行机制,此外还应多渠道筹措农村体育发展资金,调动全社会参与办体育的积极性.政府还应建设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已建场地的管理与监督,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场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我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已经由既往的行政化治理模式演进到自治化治理模式,农村社区体育发展也需要步入到自治化的发展道路,由此需要政府引导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协作,通过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激励政策来调整和理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多元主体各自的责、权、利.最后,为准确的确认社区居民体育需求,高效供给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要建立高效顺畅的需求表达机制,该机制的运行主要依赖于乡镇人大代表、农民体育协会及体育社团的交互作用与合作.

2.2 打造体育特色文化的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如何融入当地的文化基因,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并依据新型城镇化要求以及当前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开发和设计具有鲜明农村特色的体育项目,将能极大地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发展,这是打造体育特色文化的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内涵.由此,需要根据浙江农村社区的民俗体育资源、特色运动健身节庆活动、特色农民运动会(展)等体育特色资源,促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农村特色的社区体育事业,培育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特色体育文化之乡”(见图3).在内容开发和实施方面,首先,可以开发利用具有浙江特色的民间、民族和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如嘉兴的惯牛、船拳,平阳的六步拳等,引入现代竞技体育的理念和方法对民间、民族和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竞技化处理,在农闲和节庆因地、因时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民俗表演等活动.同时建立村级体育比赛制度,从而调动与发挥农村社区居民参与体育的热情,并能在农村社区居民中有效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社区体育社会化和生活化发展.其次,从区域地理环境特色出发,合理开发极限运动以及新兴健身运动项目,例如地处东南沿海地区的浙东可以开展海钓等海洋体育项目,浙西可以开发登山、探险等项目.还可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交通网络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的契机,加强绿道体育建设.最后,目前浙江的义乌、嘉善等有条件的县(市、区)均已引入了C'BA和中国女子职业排球联赛,在当地引发了体育热潮,浙江其他县(市、区)也可考虑引入职业体育赛事或高水平企业邀请赛,活跃当地体育文化氛围,带动社区体育发展.

2.3 开发特色体育旅游的浙江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农村体育文化篇8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25―01

一、培养运动精神,重树健康新理念

在校园文化的活动过程中,体育道德精神的教育是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运动是一门科学,它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活动必须遵循身体发展的规律,以科学锻炼的方法为指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愉悦身心,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游戏,有它的活动规则、活动要求,人们在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规范、约束自己行为,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相互尊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

运动是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体育的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纵观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它既追求科学的进步,又追求人性与完美的人文理想的结合,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昭示着人文价值理念。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范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将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贴近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尊重大众文化权利之上,从而提高师生的文化人格。

二、健康新观念在校园运动中的体现

健康新观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学习锻炼的第二课堂。尤其在农村中小学,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每周两到三节的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这就需要课外体育活动来补充。通过开放式、活跃式、主动参与式的锻炼,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组合,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体育素养。新课标根据三维健康观及体育的特点,将学习领域划分为5个领域。真正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通过体育活动锻炼,使学生在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信,消除疲劳,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激发学生参加校园运动的兴趣

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季节气候特点,讨论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层层落实,定期开展,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落实到位,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同时制定相应的评价奖励制度,从完成工作的质量上、效果上进行考核。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可参与性,如,男生对球类(篮球、乒乓球、足球)、武术等一些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比较感兴趣,尤其2015中考将体育成绩加入之后,我们可多安排一些,满足学生需求;女生相对来讲,由于生理心理的因素,对形体、啦啦操、舞蹈、羽毛球等项目感兴趣,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场地布置、教师的配备上满足她们。这样,学生就有选择余地,使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选择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学习、锻炼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运动能力为指导思想,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更要增加趣味性,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四、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

1. 重视学生在体育基础和性别上的差异。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既要考虑丰富多样,又要注意学生的体育基础不同,水平不一,更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不能一视同仁,要合理安排,统筹兼顾。

2.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性选择,我们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选择提出参考意见,但仍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发挥。

3. 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建立多种学习小组,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控的能力,养成“会练”、“善练”的习惯。作为我们教师不仅要提供学生学习锻炼的舞台,更要为学生建立安全的活动环境,保证学生在安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活动。

上一篇:国防经济学范文 下一篇:保险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