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07 22:12:30

病理学课程

病理学课程篇1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质量;临床病理

在“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时代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各行各业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当前,医疗健康领域面临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种种挑战。其中,医学教育改革是推进医疗健康领域发展的重要环节,医学教育对未来医学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学作为研究疾病产生、发展中形态改变规律的一门学科,被看作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其直接参与临床诊断的整个过程[1]。随着国内对病理学认识和需求程度的不断提高,病理学教育转型和改革迫在眉睫。病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对临床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认识和理解。显然,提高病理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

1病理医师具有“双重角色”特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病理中心(以下简称我院临床病理中心)承担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病理教研室的职能,须将病理医师培养成医生和教师“双重角色”。要求病理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而且要具备教师资格。病理学教师需要在病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将病理诊断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2],确保学生既要掌握病理学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本领。为此,我院临床病理中心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培训,组织医师赴知名医学院校、实验室进修或学习等方式,在教学和业务上不断吸收处于国内外病理学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方面提升中青年病理医师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全面提升病理医师的医学、教学、科研水平。

2病理学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病理学课程理论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病理学是对人体病理情况下器官、组织、细胞形态改变进行观察的学科。相较于人体解剖宏观层面,病理学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微观层面的细胞形态,学生往往对镜下形态的细胞感到陌生。而传统的病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主要是以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的动态性、直观性显然不够;多媒体展示的往往只是几张图片,只能展示病变的一部分,因此对学生整体思维及立体思维要求较高,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较为困难[3]。

2.2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走入师生的视野中,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4]。首先,网络资源异常丰富,但也存在过时、错误的信息,甚至有与最新的病理学教材相违背的知识点掺杂其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尚不健全,往往会无法有效分辨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资源及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欠缺[5]。最后,部分学生为求快速完成学习任务,对网络资源不求甚解,对知识的学习不够牢固。以上因素均导致网络学习具有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

3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病理学课程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临床诊断病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初步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最终将其培养成为未来能够从事临床病理工作的合格医师。因此,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高效、细化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及时总结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确保教学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6]。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还须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避免因缺乏计划性而使得教学效果欠佳。

4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4.1精心选择典型病例,突出病理变化特点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收集病理学课程教学重点知识的相关临床病例,在病例的主要诊断及依据、疾病病变及发生发展过程、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设置问题,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运用,可以对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4.2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讨论

病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在临床工作中对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诊断能力。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提升整体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乳腺癌章节时,针对因典型的浸润性乳腺癌肺转移导致死亡的临床病例,设置问题如下:(1)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2)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及其原因;(3)病人的死亡原因是什么。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多学科医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经过分组讨论后发表看法。在讨论教学期间,学生往往表现得非常活跃积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探讨也更加激烈,教学效果良好。通过几轮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在讨论后,由教师展示该病例尸体的解剖结果,分析病变标本、切片,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4.3安排实习课程,让学生参与临床诊断工作

安排实习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临床病理医师处理标本、诊断病理、与临床医生和患者沟通等一整套工作流程[7]。例如,针对术中冰冻病理的诊断,理论课无法进行深入的讲解和描述,但术中冰冻却能直接体现病理学的难度和价值,对临床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须让学生参与冰冻工作,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病变状态和术中冰冻流程。

4.4组织学生参加临床病理讨论会

病理讨论可以提高医生的个人水平。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真实的临床病理讨论,使学生直观感受多学科医师之间的临床学术交流和讨论,利用辅助信息开展病理诊断工作,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昆华,章宗籍.在病理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J].中学英语之友: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7(22):15-16.

[2]陈丽红,张文敏,张声,等.临床病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3-14.

[3]王秀娟,郝兴霞.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7):394-395.

[4]高亚儒.高校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方式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4):155-156.

[5]翟绪阁,卢小君,张国梁.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13.

[6]张玉华,张秀茹,俞进,等.病理学研究生临床病理技能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5):9-10.

[7]周小鸽,谢建兰,柳玮华.诊断病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4(15):66-67.

病理学课程篇2

病理学主要是针对疾病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病理变动等方面进行判断,实际上就是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合理结合的重要渠道,能够为患者医治过程中提供可靠的依据以此进行有效的诊疗。因此,在开展病理学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病理学注意形态、功能、局部或整体、病理变动及临床情况等内容之间的关联教导,构建医学知识网,为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目前的基础教学大部分都是以大班授课,填鸭式、广播式、传教式等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容易大脑疲劳,抓不住重点,或零散的知识点对于总结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相对吸收困难,使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另外,课时的压缩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形态学实践的时间减少,导致无法真正融入形态学的宏观和微观世界,对实习课上大体标本和切片的观察无从下手,也无法提高学生的描述表达能力,对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极为不利。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数内提高教学效果,这里将讨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即微课。

一、“微课”的概念

实际上,微课最早是由国外相关人员提出的,随着长时间的发展被广泛运用到各类学科教学中。我国教育学者站在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层面对微课概念进行了讲解。微课又被称之为微课程,也就是利用卫星视频网络教学方式对各个学科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的一种情景化、支持自由化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教学资源,并可整合一系列资源形成一种新型教学平台[2]。微课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在全国被广泛应用到医学教学实践中。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学生除课堂以外的学习需要,消除大课堂听课疲劳,并且重点突出,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二、“微课”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病理学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病理学是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渠道,知识点繁多、零散且抽象,又是基础医学中极重要的一门课。目前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授课方式是“理论 + 实习”相结合。这种授课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 ①理论课以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师在理论课中既要讲授各系统疾病病理变化的理论知识点,特别是相关形态学的知识点,又要把病例分析穿插其中,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很难把病理学的重难点结合病例分析完整、清晰地进行讲授; ②对于学生而言,病例讨论往往是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教学活动之一,所以探讨式问题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具有优越性,但也很难在一节 40 分钟的课堂上将大量零散的病理学知识点与相关病例分析深入理解、吸收消化,形态学描述表达能力的培养也相对欠缺,很多学生认为“吃不饱”; ③课后缺乏复习资料,无教师讲解病例,复习效果相对不佳。

2.“微课”的可行性 针对以上三点不足,“微课”以它短小精悍以及形式的新颖性,方便学生课后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加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又以大量形态学的教学资源进行视觉冲击,可以吸引学生主动使用,作为学习发现问题和复习巩固知识点的一种途径。这样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理念,从被动性学习转为主动性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效率更佳; 同时“微课”迅速切入课题,讲授路线清晰,收尾快捷,可以说是传统课堂授课的一个精华浓缩,既保留了课堂的精髓,又极好地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微课”又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的一种特殊途径,可以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给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此外,录制视频技术简单易学,成本低廉,并可搭配一定的教学技术,教师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制作一堂微课并不困难。

3.教学实践应用。病理学属于形态学学科,要求充分利用视频、多媒体等资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应用相应软件录制针对各章节重点、难点知识的总结性理论小课堂视频或音频、录制实习课的大体标本、切片的讲解视频,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该课程的前一天通过在线视频观看微课视频,第二天在课堂上与教师一起探讨病理学中的难点、重点理论知识,巩固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课后仍然可以再次通过“微课”复习理论课和实习课内容,加深对疾病病理变化的印象。

病理学课程篇3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COM文件和EXE文件结构及其加载机制等,以此为基础掌握DOS病毒中的文件型病毒的含义及工作原理。其中文件型病毒的原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针对典型病毒的分析,包括大麻病毒分析,黑色星期五病毒分析等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对象分析

计算机病毒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信息安全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包括汇编语言、操作系统、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等前导课程,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较为熟练,但对于计算机病毒常用的分析工具还较为陌生,因此还要进行针对性训练。本节课将以课本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环境设计

提供一人一机的实验环境:运行Win2000操作系统的PC机,具有宏汇编masm5语言编译环境,关闭杀毒软件。教师准备视频剪辑,视频内容为典型文件型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并造成破坏的全过程;自制PPT幻灯片,展示计算机病毒原理及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和对学生考察的小测验题目;准备课后习题。

2.课时安排

课堂讲授4学时,实验4学时。

3.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生动有趣、激发求知欲课程导入从给学生播放一段网上下载的视频开始。该视频内容为一台计算机系统感染、爆发CIH病毒,至使系统软、硬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最终导致无法启动的全过程的录像。视频播放完毕,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在平时使用计算机时,有没有中过病毒?症状是什么样的?计算机病毒是怎样控制我们机器的?”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们回忆自己的计算机遭到病毒攻击的经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此引入本堂课要讲授的内容———文件型病毒原理。(2)讲解原理: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从文件型病毒的定义讲起,告诉学生,各个系统下文件型病毒都占有重要地位,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视频中的病毒,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文件型病毒。因此认真学好这堂课,对于深刻掌握计算机病毒原理和反病毒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复习COM文件和EXE文件的基本格式,结合本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在复习可执行文件格式的同时,针对文件格式中的各个细节,给出病毒在哪些位置有可乘之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这样的文件格式下,你会选择哪些部位修改源文件,怎样进行感染”等问题。下面以COM病毒为例,介绍教学的过程。首先给出COM文件的基本格式,然后讲解COM文件的调入执行过程。在讲解过程中强调COM文件的调入执行过程是非常独特的,也是病毒用来进行侵入的最基本依据。经过以上讲解,学生已对COM文件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个COM文件进行感染可以有哪些方法?有什么依据?”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对刚才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补充学生发言中存在的不足。至此,学生已经对COM文件型病毒感染和传播原理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教师再将文件型病毒的原理全面讲授给学生,帮助学生使知识系统化。然而,光有理论知识还不够,还要再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病毒代码分析中。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个典型的文件型病毒———“黑色星期五”代码,带领学生利用所学过的汇编语言知识和刚刚学习的COM文件型病毒知识,对病毒源代码进行分析。学生亲身体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3)实验:尝试动手,体验成功实验准备:为学生提供一个供参考的COM病毒程序(程序1)和一个测试用的COM程序(程序2,即待感染的正常COM可执行文件)。具体代码略。实验原理:程序1首先解决自身在被感染COM程序中的重定位问题。在病毒运行时,它必须知道自身代码的起始地址,该地址即为病毒的基地址,病毒代码中的其他变量都可以利用该基地址和变量相对该基地址的偏移之和来进行重定位。在感染过程中,病毒代码覆盖待感染程序的前4个字节,为此必须保存原来的4字节,同时,还要修改待感染程序开头的新4个字节,然后复制到待感染程序的开头。实验步骤:仔细分析病毒程序代码,画出病毒程序的流程图,并找出病毒程序是如何得到自己的基地址的代码;利用Masm5.0分别编译、链接病毒程序1和待感染程序2,然后利用exe2bin把程序1和程序2的执行文件转换为COM文件,分别为和。观察下述动作后的程序的执行结果①执行②执行③再次执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结果。如果多次执行是否重复感染?(4)试着手工清除中的病毒,然后再执行,测试是否清除成功,给出清除病毒所依据的原理和具体的操作方法。(5)试着自己编写一个COM病毒测试,以为感染目标文件,并测试该病毒的执行效果。Masm5.0的使用学生们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中已经掌握,而exe2bin命令的使用需要给出相关提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把所遇到的问题讲出来,带领全体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给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并对能够深入思考的同学和给出独特见解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同时提示学生,不要停留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上,要勤于动手、乐于动手,让所学知识在行动中得到巩固。

4.思考练习:深入研究、及时总结

课堂讲授的时间和实验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认真听课和积极动手做实验之后,会对文件型病毒的原理有了全面而生动的认识。然而仅仅能熟练的对书本上和教师所给出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仍然是不够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病毒分析师,还需要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宽阔,勇于追踪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热点,掌握最先进的病毒信息。因此,要乘胜追击,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和思考练习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与文件型病毒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最新知识和技术写成书面小报告,在课下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

5.考察

考察方法不应仅局限于书面考试或课堂作业,应将考察放到课堂中和实验过程中,注意每个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动手操作情况,适时对学生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合适的评价。以上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也可以激励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来。

三、教学体会“文件型病毒原理”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了教师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师生互动合作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了事物,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理解运用,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精心准备和细致引导是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保证。实验部分的设计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也体现了计算机病毒课程教学重视实践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学到了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注:本文为天津市教委教改(重点)项目“立足天津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打造天津信息安全市级品牌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C03-0809)”成果。

病理学课程篇4

当前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综合化课程《病因病理学》的课堂教学,由于学制短教学进程快,面广量大的教学内容和紧缩的教学时数形成了矛盾,所以教学方法仍然摆脱不了“填鸭式”的束缚,授课形式仍是以教师“单通道授意”为主,“一灌到底”,学生学习变得呆板生硬,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显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具有开拓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围绕《病因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现总结如下。

1 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科学思维才能的一代新人,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现代高等高职院校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如何将这种教育理念贯彻到护理专业《病因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科学思维的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基础学科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枯燥,单调,乏味和抽象。学生不愿学,老师不好教。我们通过教学改革,采用了大量丰富的图像和视频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分析概括形成逻辑思维,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从过去单纯的知识型授课模式,转变为现在应用现代教育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用了3个结合:一是教学与教研相结合,将教研的思路和设计引入教学中,贯穿教学中,启迪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教学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用于临床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病因病理学是衔接正常人体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临床护理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有病因病理学知识作为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能将病因病理学知识和今后临床护理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怎样运用所学的病因病理学知识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三是教学与未解决的难题相结合。在病因病理学领域中,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未知数(如肿瘤的原因和机理等),我们通过教学告诉学生,激励他们将来去研究和探讨,让学生通过我们课程的学习,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性意识。

2 突出课程的特色

针对病因病理学的学科桥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学习、研究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还要求指导学生复习与本学科教学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生物学知识,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预习相关临床护理学知识。不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就没有办法体现学科的桥梁特点,课堂教和学都不可能得心应手。为了更好地将病因病理学课程真正成为护理专业临床与基础医学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在课程的实施中,还贯彻了“一纵”、“二横”、“三框架”的课程教学特色。“一纵”指的是知识的纵向联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介绍单一孤立的知识,而且把所讲授内容的来龙去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如我们在讲授病因病理学各论之前,总是引导学生先专门复习已经学过的病因病理学总论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二横”指的是知识的横向联系,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带有横向联系的内容如肿瘤、炎症等章节的教学,以共性特点为中心,层层展开,把总论的教学和各论的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三框架”指的是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将病因病理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超出教材本身的局限,构建学生整体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概念。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便于学生把所学的零碎知识和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也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3 改革实验教学

以校园网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备,组建以部门局域网络系统为依托、以网络控制室和课件制作室为中心,以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实验室为主体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各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实验室既可通过大体标本、投影仪、数码显微镜、投影仪等显示设备,自主安排各种形式的病因病理学实验活动(如:显微视频摄像示教、电脑幻灯教学、网络教学等),也可在网络控制室统一协调下,开展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活动,从而建立开放性、多媒体、立体性教学空间的新型病因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病因病理学较为单一、抽象和封闭的实习教学模式,增进了整个病因病理学实验教学系统的效能,促进了现代病因病理学实验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转变。在实施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该新型实验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和成绩进行研究分析,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加以总结,形成教学理论。新型实验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讨论、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建立对疾病正确诊断的科学思维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有利于扩展学生实验范围,我们在实验课中,将学生带入形态学技术室,让他们了解实验所观察的病理学切片的制作过程,观察临床外科病理标本的制作程序,包括组织的固定、脱水、浸蜡、包埋、切片、HE染色和封固等实际操作过程,给他们介绍每一步程序的原理和注意事项,使他们提前了解临床病理工作,扩展知识范围。

4 培养课外兴趣

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的临床实习中,不再有机会接触到基础实验室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增加了学生课外兴趣的培养,组织他们参观实验室,介绍实验仪器和设备,学会操作基本的仪器设备,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参与我们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有分工有协作,具体完成某一项实验任务。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以及科研的动手能力,科研协作精神,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深造奠定实践基础。

我们通过《病因病理学》课程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探究性和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热爱护理学事业,为他们毕业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病理学课程篇5

摘要:信阳农林学院《动物病理》课程组坚持“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为本位”,准确把握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适应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重点通过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整合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与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产学互融、工学结合,具有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动物病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14-03

《动物病理》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技术性课程。信阳农林学院《动物病理》课程组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为本位”,尊重区域社会(行业)经济发展需求,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重心放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和强化技能训练,为行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取得明显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一、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

1.坚持职业化教育,把握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职业化教育,是时展的要求,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级技师和技术员、现场工程师等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1]。作为原本为专业基础课的《动物病理》课程,传统目标定位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讲授,目的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教学打基础。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职业性定位的要求,课程组坚持职业化教育特点,把握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坚持以理论为基础,把课程的重心放在对畜禽常发病、多发病的病例诊断上,积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病理诊断能力,为行业一线病理诊断职业岗位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坚持以应用为主旨,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应用型本科应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2]。以往《动物病理》教学中多以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要内涵,重点以阐明疾病的发生原因与机理、疾病经过与转归,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形成的病理变化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明了畜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更好地认识和诊疗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课程教改过程中,课程组坚持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为本位,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对内容体系的优化整合,科学压缩一些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增加对畜禽常发病、多发病病理诊断的实际应用技术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病理诊断技术,参与畜禽疾病诊断的实际工作能力。

3.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注重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教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靠实践教学来培养的,因此,每个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要十分重视实践教学[3]。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突出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必须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理念,增加实践环节,加强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改革原有“课堂理论讲授+课堂验证实验”,并且理论、实践一头沉的传统模式。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和加大实践教学时间空间,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办法

1.强化“双师双能”素质培养,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一是积极引进博士等高学历教师,二是鼓励青年教师国内外深造,三是安排教师积极深入行业企业实践,四是鼓励教师积极报考和获取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双师双能”素质。并通过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参与课程教学,积极创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为课程教学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2.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坚持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积极指导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3.加大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加强课程实验室、实训室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硬件条件,e极创建仿真的技术设施和营造真实的工作情境。并结合校内外接诊病例病理诊断项目和实际工作任务,创建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营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工作氛围,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4.更新考核模式,积极创建多环节的实践考核体系。改革以往“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堂试验报告”,并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积极创建“理论考试+实验考试+校内实训考核+校外门诊实习考核”,并以实践考核为主的多环节实践考核体系。通过突出实践考核,促进和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际能力培养。

三、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1.实施班级。教学改革实施班级为我校2013级、2014级动物医学本科专业,两个年级8个教学班,共计219名学生,与实施前进行分析和比较,实施效果明显。

2.效果分析(见下表)。

3.应用价值。本课程一是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优化,大幅度压缩理论讲授内容,增加对畜禽常发病、多发病病理诊断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积极构建以应用为主要内涵的课程内容体系,借以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参与畜禽疾病病理诊断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通过加大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建设,优化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并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优势资源,优化课程教学资源配置,利用校内、外动物门诊的接诊病例,积极营造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情境,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技能训练,全面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通过强化教师的“双师双能”素质培养,积极创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为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四是通过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五是积极创建多环节实践考核的课程考核体系,强化实践过程与实际技能的考核。整个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大,成效显著,对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示范指导作用,对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淮庆,王耘.基于应用型本科职业化教育模式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2).

[2]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5]7号.

病理学课程篇6

关键词:病理学;PBL;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87-0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PBL的核心内容是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训练逐渐培养创新思维,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2]。PBL教学法在国外医学院校普遍实施,我国近几年在国内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内有尝试和报道[3]。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因此,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病理学教学的当务之急。以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自主学习模式,因此我们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12级8班教学中进行研究,以改进临床专业《病理学》教学方法提供参考,并为其他专业采用PBL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我校2012级临床专业7,8班共11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7班(55名)作为对照班,8班(57名)作为实验班。两班学生均参加国家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两个班入学成绩和入学后学习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班学生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第8版,李玉林主编)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病理学PBL教程》(范英昌主编)相结合,且教学大纲相同。均由同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2.研究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方法,以教材为中心,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按教材顺序进行授课,授课主体为教师。实验班总课时的20%采用PBL教学模式,授课内容选择心血管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具体做法如下:(1)提出问题:教师课前两周发放典型案例,并提出问题,同时拟定每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和评分标准,以利于最后评分汇总。(2)学生分组搜集资料:7~8名学生为小组,分为8组,每组成员根据案例提出的问题,设定主要和次要学习目标,由组长将所需回答的问题分工给组内的每个成员。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网站、教科书或课堂上寻找答案,最后对病例提出初步解答,写出发言提纲。(3)课堂讨论:以病例为基础进行讨论,小组集体讨论后做出总结,由组长以幻灯形式在全班作总结发言,全组同学回答教案提出的问题,并由组内一位同学做记录。组内同学展开辩论。此时指导老师可进行评议起引发作用。(4)教师归纳总结:讨论完毕后,教师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或较难的问题进行解答,对汇报结果及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点评和归纳总结。

3.教学评价。教学结束后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客观题和临床病例分析测试,最后对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放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差异标准设定为P

二、结果

1.两班学习成绩的比较。实验班的客观题成绩略低于对照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的病例分析题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实验班对PBL教学法的评价。通过调查问卷发现,73.68%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71.17%的学生认为可以很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71.92%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80.70%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网络的利用率,68.42%的学生认为能够丰富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66.67%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75.48%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73.68%学生认为可提高沟通交流能力,70.17%的学生认为可以很好地培养临床思维。调查结果还显示,85.96%学生认为PBL教学法虽优于传统教学法,但由于需要查大量文献资料,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加重了负担。

三、讨论

医学院校授课多采用以课堂讲课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尽管培养出的医学生具有过硬的基础理论知识,故我院对照班学生的客观题成绩略高于实验班(P>0.05),但《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在医学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病理学和临床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导致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不能紧密结合,学生缺乏横向思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临床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对照班的病例分析题的测试成绩显著低于实验班(P

PBL是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方法将医学生置于临床问题中,能够将病理学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相互渗透,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学生一旦学会,他们便会力求用最好的方式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但由于受到授课学时数的限制,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远远少于传统教学方法所讲述的内容,学生掌握的病理学知识相对传统教学法较为零散、粗糙,因此导致实验班的客观题成绩略低于对照班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学生积极主动配合也影响着PBL教学是否能够成功实施。由于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结合病例查阅收集大量资料,导致前期需要较长的时间准备,加重了学习负担,部分同学把学习精力主要放在病例上,导致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够,久而久之产生抵触心理[4]。

综上所述,PBL是跨学科的新型学习方式,改变了“预习―听课―复习―考试”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病理学课程采用PBL教学模式,很好地训练本科生的临床思维,建构知识框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欠缺和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在以后的教学中采用PBL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既避免了PBL教学法可能存在的知识不全面、基础不扎实的局限性,又能培养学生临床思维[5]。同时避免了全面实施PBL教学法导致学生负担加重以及学生逆反心理的发生。另外,还需要继续完善PBL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使之成为更加科学、高效、成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5):783-784.

[2]慕景强.PBL教学法在我国可行性的研究[J].医学教育,2003,(6):37-41.

[3]张永,强席鹏.PBL教学法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8):155-157.

[4]刘丹阳,张海燕,姚宏波,等.PBL教学法在组织胚胎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3):143-144.

病理学课程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47-0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近年颁布了新的高等医学教育学科体系目录,其中在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中,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被调整为一门新的二级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这也是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医学教育体系接轨的重要举措[1]。我校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适应学科重组和课程建设的要求,加强医学生对疾病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有机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优化重组为一门学科,即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都是基础医学的重要主干课程,都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机体在患病过程中形态、功能和代谢的变化,从而为认识疾病的本质和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但两门学科的教学过程是相对独立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临床思维的形成,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知识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护理学专业本科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将形态与机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并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1.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是关键

打破学科之间界限,加强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确定教学大纲,重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围绕护理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按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将原有两门课程的章节重新交叉编排,在一个具体章节内,以器官、系统为单元,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相互穿插融为一体,既有病理形态学的内容,又有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同时减少各学科的重复内容,合理利用学时[2]。

2.教材建设是核心

本着实用性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人才质量的原则编写“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新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材。在教材结构上,每章设章节概要,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本章知识结构。章后附有病例分析,使学生将理论和临床知识相结合,更适合教学需要。

3.改革教学方法是推动力

课程内容的改革势必需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启发、设问、PBL、案例、易位、情景模拟、讨论等多种交互式方法进行教学;大力推广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绘图时间,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充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3]。同时着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有利于创新型医疗人才的培养,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我们还组织编写了《病理学同步练习题集》,有利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对理论内容的复习。

4.教学效果是目标

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启发、PBL、案例等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为主动思考,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其次,增加了学生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初步培养了学生对临床的感性认识,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4]。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学生期末成绩的提高,提示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整合后的课程比较满意,提示我们对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进行改革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友生,柳君泽.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49-50.

[2]王舰,史俊岩等.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05,25(6):110-112.

[3]乔远东,穆敬雯,张金波.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79-80.

[4]陈季强,夏强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73-75.

作者简介:

张玉丽(1977-),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病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病理学课程篇8

关键词:卓越计划;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95-02

2014年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植物生产类专业获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重点进行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研究。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充分考虑地方农业发展实际,确定植物保护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专业和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实现“理论教学平台化、实践教学企业化、实践任务真实化、素质培养全程化、师资队伍多元化”,按照“校企融合、学用结合”的培养形式,培养出“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的应用型农业人才。

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完成需要相配套的课程教学来实施,但是在目前的高等农业教育中,还是以“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理念为主要教学模式。这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所需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相吻合。因而,我校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方面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一、《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讲授植物病害发生症状、病原物形态、发病规律等方面内容,是植物病害诊断、防治的重要基础。但是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微小、抽象,病害症状复杂,较难掌握。就目前本课程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讲授方式比较传统。传统的《普病》教学,基本上按四步进行:授课―实验―实习―考试[1]。课堂上教师大多以书本为主体,以教师为中心,上课时间满堂灌,借助参照书本画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的图片进行讲授,教学气势拘谨、单调。因病原、病害种类繁多,容易混淆,即使参照图片或挂图,也是表面上的观察,学生学起来难以理解,只能被动、消极地学习,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思维僵化,缺乏学习兴趣,以致教学时间消耗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实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实验教学中实践性内容占主导地位。但目前在课程设置方面一般都实行的是理论课先行,实验课后上的设置模式,实验课程内容主要是对理论内容的验证和补充。

3.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目前,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材主要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许志刚教授编写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方面指导书也较少,主要参考方中达教授的《植病研究方法》,或者是各教学单位编写的内部实验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理论体系也较为完整。

4.考核形式较单一: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手段,考试的方式与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2]。目前,我校在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要求以多种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每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建立各自的不少于五个方面的考核形式,打破传统的以卷面考试为主实验报告为辅的考核方式。

二、《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改革措施

对于普病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本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管理体系的全面改革,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各类用人单位需求的植物保护技术人才。主要改革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形式的改革:在教学形式上打破传统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单独设置的形式,将实验课融入在理论课中进行。首先将所有的课程都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如标本、显微镜、切片等,以真实的材料与挂图、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官,加深印象。如在介绍植物病害症状时,利用采集的标本或提前接种发病的植物进行讲解,使同学充分地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在介绍植物病原物形态特征时,利用实验室的三目显微镜,将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利用显微摄影技术,将显微镜下的图像直接通过电脑投影在屏幕上,这样观察的效果比图片更加直观,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的更新:目前我们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版),该版教材理论知识比较系统,但植物病理学知识与发展也在不断地更新,在田间不断有新的病害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课堂内容,经常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介绍最新的学科进展和前沿知识,使学生及时植保发展新动态。如介绍一些新发生的病害的案例,出现的新的防治措施与技术,病害发生流行与复杂的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植物病害管理对环境、生物及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害诊断防治方面的应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及安全性问题等,让学生关心当代生活和社会现实,了解学科研究热点问题。

3.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比较式、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3]。如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介绍病害发生的真实案例,病理学发展历史中的趣事儿,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植物病理学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理解。在介绍植物病原物形态时采用比较式的方法,如在介绍引起植物白粉病的7个重要的属的形态特征时,总结归纳其特点的差异性,主要差别是闭囊壳附属丝的长短、形状及子囊的个数,讲解时引导学生联想到如发型的差异,头发有长有短,有直发有卷发及开叉等状况,采用联想的方式很容易就区别其特点。另外植物病原物的属名中很明显地概括了其属的主要特点,如叉丝壳属和叉丝单囊壳属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属名中,即叉丝单囊壳属属名中的“单”就体现了其闭囊壳中只包含一个子囊。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采用实践式教学方法,如同样是介绍白粉病,在讲授完7个属的形态特征后,直接给大家挑取某种植物的白粉病的闭囊壳材料,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描述其特征,判断与哪个属的特征相符合,通过这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对理论内容掌握,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4.考核方式的变革:在考核方面将理论和实验课程设置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分别给定成绩,增加学生对实验实践的重视。在考核形式上也打破了以往的卷面定成绩的形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在理论考核方面,平时出勤占10%,作业占20%,课程论文占30%,卷面占40%。课程进行过程中阶段性的布置课程论文,学生可以选定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查阅资料,制作PPT进行讲解,过程中进行互动,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既解决了学生认识中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交流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卷面内容主要侧重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实验课考核包括实验操作考试占50%,平时实验课操作占30%,实验报告撰写占20%。实验操作考试主要进行验证性操作,如对真菌病原菌的形态进行观察、鉴定,写出属的中文名和拉丁名,绘出其形态特征[4]。

通过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方式,使学生较系统全面而积极地进行学习,有机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达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学习效果,在生产实践中灵活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去解决层出不穷、变化复杂的病害问题,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能适应社会要求的卓越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忠文,黎起,秦韦刚.《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17):102-105.

[2]徐小彪,曲雪艳,邹,等.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0,(7):67-69.

[3]王海光,马占鸿.对《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措施[J].农业教育研究,2008,(3):18-20.

上一篇:数学专业课程范文 下一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