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2 18:49:44

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篇1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大学英语;内涵与特点;组织与实施

一、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末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兴起了一股E-learning浪潮。国际上曾经展开了“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网络学院)所取代”的激烈辩论。但是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人们认识到E-Learning虽然能够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功能,但是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取代学校教育。随着E-Learning崇拜的逐渐退潮,一种探索把传统课堂教学与E-learning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即所谓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Blending Learning),正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展现出新的活力和优势。

混合学习是在网络学习的发展进入低潮后,人们对纯技术学习环境进行反思后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混合学习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 to 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起来,把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标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国内外教育界对混合式学习模式内涵的理解不尽完全相同,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定义和特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归纳起来,混合式学习模式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涵与特点:其一,混合式学习首先体现为多种学习理论的指导。混合学习以多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适应不同课程的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资源的要求。教学方法以“主导―主体”双主模式为主,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学生不再被当成知识接受的“容器”,而成为认知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成为在一定的环境中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其二,混合式学习不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的简单结合,而是教与学多方面的融会贯通。它包括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教学媒体、教学材料与教学资源诸要素混合使用等。其三,混合式学习体现为多种学习资源的混合。混合式学习的资源来自于不同的媒介,可以是来源于传统课本等印刷品、光盘、磁带、手机、互联网等。学习者借助于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其四,混合式学习的核心内涵是对教与学的所有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以实现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一是以人为本,选择合适的学习风格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二是从实际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模式和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用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大的学习效益。其五,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混合。混合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混合式学习混合了传统面对面的教学和E-learning不同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者不但可以在教室学习,也可以在各种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是上课听教师讲解,可以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其六,混合式学习极大扩展了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通道。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教学信息通道的选择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相适应。混合式学习的教学信息传递通道包括了教室、虚拟教室、基于Web的课程、印刷品、光盘、视频、电子邮件、电话、电子绩效系统、软件模拟、在线协同、移动和无线通道等。这些信息通道的扩展,无疑极大地改变了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效率。

三、混合式学习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由于课程性质的差异,不同课程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必然各有其特点。混合式学习在英语课程中具有广泛应用的空间,这是语言学习的特点决定的。教学实践证明,英语课程非常适合推广混合式学习模式。

首先,混合式学习推动了学生在英语应用中来掌握语言。语言学习的理想途径是在随时随地的实际应用中完成,如果学生的语言学习缺乏这种真实环境,教师最好能够创造出仿真的模拟语言环境。混合式学习恰好可以为学生提供这种英语学习的仿真交流环境。混合式学习可以有效改变学生上课听老师讲课,课后单调地一个人默默背单词、读课文、做习题的学习方式,使英语教学突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推动学生课后利用多种媒体进行语言应用与交流,推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无限延伸,使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挖掘运用教学资源,积极主动地消化和分享学习内容,更加自信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知识。

其次,混合式学习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混合式学习克服了传统英语学习中死记硬背式的单调学习方式,为学生扩展了更为丰富的课外多媒体语言练习资源,创造出师生更多的交流机会、使学生有条件接触地道英语资料,从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英语的信心,并愿意在英语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再次,混合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养成依赖课堂依赖老师的习惯。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中,面授机会减少将促成他们反思自身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更多的启发,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的自主学习精神。

四、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1.重视英语课程混合学习资源库建设

目前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设施普遍非常先进完善,为英语混合学习资源建设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在融合网络学习和多媒体课堂学习的混合学习平台上,不管学生开展的是基于资源的自主探究学习,还是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都需要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库建设直接影响到学生在线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所以,开发与设计出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库是混合式学习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工作。学习资源建设的第一步工作,是教师搜集大量各种形式与介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录像、CD-ROM、电影、各种视频短片、动画、听力资料等,为学生课外在线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读、听、说学习材料。学习资源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匹配性;二是学习资源内容与学生英语基本教材的相关性;三是生动与趣味性。

2.做好英语课程混合学习资源的分类整理与学习链接

学习资源库建设决不是把电子学习资料塞进资料库就完成了。为了充分发挥学习资源库的辅助学习功能,方便学生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在线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资源库建设的第二步工作,是教师将这些网络与电子学习资源进行认真科学地整理与分类,并且根据学生英语课程学习进度与学习内容,按基本教材章节进行合理链接。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进程非常方便地找到对应的网络电子学习资源,达到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资源的交互,提高学生参与网上学习的便捷性与积极性。

3.加强混合学习的顶层教学设计

混合式学习不是教师提供了网络学习资源,学生就会自动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混合。混合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首要的是教师必须做好这种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通过这种合理的教学设计推动学生达到混合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将每一章节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进行创造性设计,分成许多学习任务模块,确定哪些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完成,哪些内容与练习在课外学习中完成。教师特别需要设计出具体的课外学习任务,网络作业评估方式,作业检查与成绩评定方式等,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完成课外学习。在教学设计中,包括教师制作微课的方式,分解本章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课外学习内容。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如何用最优的媒体(或媒体组合)呈现适合学习者学习的最佳模块(或模块组合),从而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

4.重视课外师生互动与学生间互动

混合式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下课后很少参与过问学生的课外学习。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上课”与“下课”的界限被打破了。混合式学习要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混合,首先必须做到教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的混合,教师课堂面对面教学与在线交流的混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师生课堂互动,更要重视师生在线互动。通过网络实时和非实时交互,教师在线时间不间断,让学生能够随时“见到”老师,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回答学生提出问题,督促与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其次,要注重学生间互动的组织与引导。可以指导学生组合成几个人的学习小组,小组长由组内成员轮流承担,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活动,增强在线学习氛围。就学生间互动的具体形式而言,现代网络技术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在线即时交流方式,教师以及学习小组可以根据每单元的学习内容与主题,设计全班或者小组的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即兴微话剧、三分钟演讲、辩论等活动,吸引学生通过互动在仿真环境下应用英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语言的习得和学得。

参考文献:

[1] 郑静.混合式学习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6).

[2] 唐良玉.混合式学习在大学英语分类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2).

[3] 刘思阳.Web2.0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8).

混合式教学篇2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现今,科学技术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对于各个行业的影响十分巨大。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也为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在2017年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教学手段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媒体和设备,尤其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网络技术逐渐变成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现代教学手段。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至2020年)明确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因此,将传统面授与在线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本文针对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研究。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述与可行性

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概述

本文提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BlendingLearning)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把网络资源学习平台和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教学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混合式教学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相对较新,但其理念和思想却已存在多年。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将先进技术与传统理念相互结合,变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主要理念是充分利用多样的方式、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新型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各自所具备的优点,将教师完全放在引导的角色上,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动性,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国内外都对这一模式的产生以及指导理论进行过研究与分析,目前得到较广泛认可的看法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前者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后者主张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肯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混合式教学模式整合了两种理论的优势,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作用与价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2.“互联网+”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基于混合学习理念而产生的新的学习形式正在引起教学的深刻变革。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推广程度不断提升,使高校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得以大大提高,这为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创造了前提条件。例如,“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大型网络学习平台的广泛使用,高校智慧教室和智慧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都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实现了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混合式教学实施奠定了基础。借助现代技术的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途径被大大扩展,课堂教学突破了种种限制,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充分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学生学习水平与个体特征的千差万别,单纯的线上学习仍旧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失去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由此体现,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生英语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作为通用语言不再仅是一门课程,更多的是一项技能,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课程,在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给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互联网+”环境下,师生对于教学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陈旧单调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发展需要,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创新,翻转课堂、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微课、问题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国内外建立大量包含海量学习资源的网络学习平台。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应用这些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接触到更加多样的学习资源、增加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的课件及资料,将较为抽象的英语语言知识,更加形象地展示、传递给学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大学英语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书为本位的灌输式教学,如何改变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及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于2019年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打造“金课”——即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就大学英语这门涉及高校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而言,“创新性”的要求是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对测试与评估方式的创新,要求通过课程建设,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需求、契合专业培养要求;使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更紧密的融合,打造智慧开放的学习平台;推动探究式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因此,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紧密结合,取长补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打造“金课”的重要手段,亟待实践。

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1.充分转变教师的在教学模式中的角色位置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绝对的领导者,主要作用是向学生灌输相应的英语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讲授为主,对学生是否对讲解的知识全部掌握与了解关注度不够;学生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属于被动接受的一方,需要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是以听与做笔记为主,被动的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缺少实践教学与互动,不仅会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转变自身在教学模式中的位置与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从根本上强调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锻炼学生为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全面整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

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有效使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和知识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及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可以利用无处不在的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习潜能,还可以结合实际合理地筛选运用学习资源,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沟通。不足之处在于,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前课后的学习大多是碎片化的,时间较为零散,学习专注度因此降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作用是整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式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各自优点,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运用传统课堂教学将现代教学手段衔接起来。因此,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两个重要条件,两个条件相辅相成才能体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越性。针对不同教学条件、不同学习对象,在混合式教学的方案设计上也各有不同。因此,开展混合式教学之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价标准等做好设计,才能保证混合式教学取得应有的效果。

3.科学调整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时间与空间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时间、位置、空间都是固定的,这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诸多限制。而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会受到来自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的便利性,同时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混合式教学模式可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可以将课前通过事先准备的网络学习资源和材料。例如,慕课、微课视频、网页教学内容、相关教学内容的讲义及音视频等,通过平台共享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教师发送的资源进行学习,了解下节课所讲解的知识内容,做好提前预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与理解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及平台互动功能完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课后,教师通过平台向学生布置作业、在线对学生进行解答、在线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等方式,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此一来,不但能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激励教师不断进行研究和教学设计,为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结束语

混合式教学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安全教育;混合式教学;线上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安全教育课为合班大课堂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2+1”的教学模式,学生外出顶岗实习一年,在校学习仅两年,受限于学习时间不足,故公共必修课大多采取合班授课的方式进行。

(二)授课方式大多为教师单向讲授

现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授课的共性是:课堂(线下)教学为主,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合班课由于人数较多,专业混杂,授课教师只能随机点人回答问题,课堂互动十分有限。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

合班教师受制于班级人数多,教室大,部分教师对课堂的管控度不深,只顾讲述知识。因此合班课大多沦为学生的“休闲课堂”,除自觉性较好的学生主动听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睡觉、玩手机,已成为高职院校安全课堂的“常态化”。

二、混合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安全课的推广的作用

混合式教学即:将网络在线教学和课堂传统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两者实现优势互补,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由于其互动性强,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广受高校青睐。在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课堂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课堂引入线上方式,使用手机端与学生互动(如随机点人回答问题),可以较好的提升课堂气氛,每一个角落的学生都有参与感,上课不再打瞌睡;二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线下教学完成后,学生的学习要在线上继续学习,教师可以设置线上作业(如观看视频、在线答题等),学生完成线上作业后,才能得到日常的作业得分点,收获平时成绩,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混合式教学可以设计翻转课堂,即学生翻转角色做课堂的“主讲”,学生抱着对问题的疑惑、对知识的好奇、甚至是对担任课堂主讲的责任,会主动去寻找、发现所需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四是能实时安全教育、宣传资料,向学生手机端推送最新的资讯和案例,使学生能实时得到警醒教育。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安全教育课实践运用探析

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以手机移动端App工具为载体,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激活传统教学的手段,最终实现学生移动端、教师管理端、教学督导端、课程管理端在网络平台的一体化应用。

(一)移动端辅助学习,提升安全课程教学质量

安全教育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在传统线下课堂授课的基础上,引入线上学习方式(手机端、电脑端)。课前,通过线上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手机App进行预习、加入了安全视频、图文案例等元素,结合当下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更易接受此类方式,往往三五分钟可大致了解即将接触的上课内容;课中,打造基于小组讨论行为的互动式教学,教师不再做单向的安全知识灌输,只针对安全案例中的难点进行解释,学生根据预习内容有针对性的提问,教师针对性的指导反馈,形成良性互动;课后,学生利用手机App提供的课外阅读、课程作业,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化理解、加深印象,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反馈的疑问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线上教学的引入,能有效突破传统的40分钟课堂的限制,线上移动端给予了学生更多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讨论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App的统计反馈,更加清晰了解自身在学习安全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寻找差距。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详细学习数据,随时调整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相长。最终形成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端翻转角色,双向教育优化安全课程资源

安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混合式教学手段中翻转课堂的运用,可以将“备课”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在课余时间针对课前预习的资料做研究,形成课堂讲授的一系列内容,这些来自学生群体的案例,可能比教师准备的案例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起课堂共鸣,翻转课堂将不再是教师单向教育,教师和学生也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形成了资源互补、双向教育。而学生翻转角色讲述的案例,可通过教师筛选后进行优化选择,把经典案例作为特色教案永久保存,教务端提取此类源于学生、源于学校的教学材料,经过整合、优化和提升,最终能够能使分散的数据集中,实现课程建设发展规模化、科技化、可视化。可成为学校独有的教学资源,推动高职院校安全课的课程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三)督导端辅助教学评价,监控安全课程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课的合班式大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评价、监督,人数过多往往导致一名授课教师难以有效监督上百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懈怠,教师也只能听之任之,教学效果欠佳。混合式教学可在通过手机端的App学习,以大数据分析、教学监控、评价体系为手段,以安全教育大纲和课程思政为标准,以学生学习端App学习统计为依据,通过学生线上作业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督促、评价、预警。有线上技术的支持,教师能较好的针对学生的在线作业情况,及时在线下课堂对教学重点做调整,例如:线下课堂对学生线上作业错误较多或掌握不足的知识点做专项讲解,有的放矢,教学的靶向性和授课的针对性都能明显提高,有效帮助教师提高安全课线下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线上督导辅助功能,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和“线下”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四)课程端更新实时案例,提升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不同之处在于其提醒、警示作用,绝大多数高校的安全问题源于安全意识淡薄,如钱包手机随手放被顺手牵羊、上网不注意被骗情况时有发生;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在宿舍内吸烟导致的火灾案例屡见不鲜。而现实中学生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痛”,线下课堂教学的弊端在于上完课后,学生就远离了教师的监管,使得线下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管理端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课程管理者不断收集、实时更新安全案例,通过手机端定期向学生推送,对学生起警示作用;二是通过制定线上学习课程,弥补高职院校课程,安全教育线下课堂学习时间不足的缺陷,通过线上手段延长学习时间;三是通过建立班级讨论群,引发大学生对安全案例的不断讨论和思考,起到实时鞭策、警示的作用,即使学生不在课堂,也能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关注安全、讨论安全、参与安全的氛围。混合式教学模式让高校安全教育持续进行,永不“下线”。

四、结束语

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开展一切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学生安全教育是高职院校安稳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提升安全教育质量,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健康成长是高职院校的共同愿望。预防为主是安全工作最基本的手段,除了开展日常宣传,安全教育课是高校最直接有效的预防手段,只有把安全教育的警示作用落到实处,运用各种新模式、新方法提升安全课程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不断推动平安校园建设,确保高校的长治久安。

混合式教学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入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成为未来教学模式变革的主旋律。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FCM)作为近年新兴的一种学习范式,其出现掀起了国内外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浪潮,为互联网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1]。2017年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2]。显然,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模式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及应用价值

翻转课堂最初构想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Bergma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其构想在国内外广受教师和学生推崇。与传统的教学相较而言,翻转课堂基本思路是:将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翻转,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借助微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课堂内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则主要完成师生间的互动答疑、难点解答、汇报讨论等,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从其实践过程来看,翻转课堂使得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指导者角色,而学生则由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显然,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内化掌握。目前,翻转课堂在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探索较活跃,而在高校教学中应用则较为鲜见。实际上,高校的学科专业及其课程体系设置复杂多样,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需要完成的课程门类多、学习任务重,尤其对于很多兼具理论性实践性的课程而言,为了让学生在规定学时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更应该充分挖掘翻转课堂模式的优势,以达到最优学习质量与效率[4]。此外,笔者认为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较而言,具有较多潜在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以及课中的知识难点内化都以学生自身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导向,教师仅参与到学习讨论等活动中为学生深入领会知识而提供辅助性指导。其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便于提升教学效率。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的知识内容,为课中学生及时反馈问题及教师讲授演示知识难点节约了时间,进而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其三,遵循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为大规模开展差异性、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课中以解决学生集中反馈性问题为主遵循了学生个体认知发展规律,其对于诸如全校性公共课而言不失成为开展差异性、个性化教学的新思路。由此,笔者尝试将基于翻转课堂的众多优势思考,与自己目前承担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相结合,试图探索该课程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二、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分析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对当前师范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成为师范生必备职业能力。在此背景下,教育技术公共课成为众多师范院校甚至非师范院校面向师范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其旨在培养师范生信息化备课、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等综合信息素养和现代化教学技能。作为一门师范生公共课,由于该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丰富、授课对象范围广等诸多因素,其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可避免显露出一些普遍问题,主要体现在:(1)大班化教学呈常态,课堂教学以PPT讲解为主,依然存在“重讲授、轻实践”现象,难以有效达到预期教学实践效果。(2)教学对象学科专业背景复杂多样,其认知层次以及实践性操作能力差异性较明显,难以大规模有效施展“因对象而教”的个性化教学。(3)评价方式缺乏多元化与合理性,通常仅以统一标准的集中课程考核或作业作品作为评价方式,难以科学合理地评判各专业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效果[5]。就笔者所在单位而言,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体系,教育技术公共课每学年需要面向全校20多个师范专业、3000多名师范生共同开设,而每位师范生必须经过至少1个学期(一般为68个课时)的本课程学习且课程考核合格才能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笔者从事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8年,由于每学年面对的学生对象多样、教学任务重,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类似上述的普遍现状。此外,由于我校现有的计算机实训机房建设规模有限(大多仅能容纳50人以内),而对于一些人数较多的专业或班级我们则采取了分班式教学,即通过分配大班和整合小班的策略来控制每个教学班级人数,由此导致了一个教学班级可能有多个专业学生,一个专业或一个大班也可能由多位教师授课的怪现象。那么,采用这种分班教学造成的影响是:同一个专业或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因受到不同授课教师教学方法与进度安排的差异性影响而呈现多样化学习状态;教师的授课内容或授课进度也会因同一个教学班级不同专业学生差异性而受到影响。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解析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旨在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和现代化教学技能的职业性课程,其既包含丰富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也包含着重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技能知识。如何让师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高质量完成本课程学习任务,并以此提高自身信息化综合素养与能力,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以笔者单位为例,我们根据师范生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将本门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划分为基础理论模块和技能实训模块。其中基础理论模块主要介绍教育技术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学科应用价值及案例分析等;技能实训模块作为本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主要包含现代教学媒体操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编辑处理、教学课件制作与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微课的制作与优化等内容。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显然,该课程内容设置既体现了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教学新技能的基本诉求,也体现了师范生应具备的信息化职业能力素养结构。师范生除了能理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内涵式应用价值理念,还应着重会用一些现代媒体操作,掌握常见的数字媒体资源处理方法,懂得信息化教学设计,能熟练制作电子教学课件以及微课资源等。然而,教学实践证明,我们若让学生在一个学期内掌握或精通上述所有的知识技能其实很难办到。课程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势必会对师范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荷,尤其该课程中的技能实训模块学习对于一些技术性偏弱的文科类学生来说,更难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对教育技术公共课开展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教育技术公共课教育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思路自翻转课堂出现以来,众多研究者对其模型进行了探索。美国学者杰姬·格斯丁(JackieGerstein)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视角将翻转课堂分为体验参与(ExperientialEngagement)、概念探索(ConceptExploration)、意义建构(MeaningMaking)和展示应用(DemonstrationApplication)四个阶段;罗伯特·陶伯特(RobertTalbert)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翻转课堂课前、课中两阶段模型;国内沈书生教授以课内和课外作为时间节点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的翻转教学模式[6-7]。本研究在汲取上述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结合教育技术公共课特点构建基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横向教学环节,以及线上、线下两个纵向学习途径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8]。在该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信息化教学支持环境(如网络学习平台、在线资源库、学习分析工具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将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教学环节灵活衔接为有机整体,为开展“翻转式”混合教学提供了可行性保障。同时,该模式中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环节内在“教”与“学”的活动设计可以实现线上或线下协同推进,进而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念。

1.课前环节课前环节是开展翻转课堂的必须阶段,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制作各种电子学习资源(例如教学课件、微课视频、图片、音频、动画等数字化资源)并通过学习系统管理页面在线,同时也可以利用学习系统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学生则借助PC以及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异地登录学习系统自主探究学习,其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适时反馈于系统。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我校教育技术教研组按模块将课程中的知识内容做成课件或微课视频,各任课教师则根据教学进度于每节课前将相应的资源上传于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课前登录系统热身学习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环境。一般而言,教育技术每个知识模块都会涉及一些理论性的方法概念、操作原理等内容,这部分会着重要求学生课前通过教材或网络在线资源自主探究学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及学生场景化技能实践探索做好前期准备。

2.课中环节课中环节作为知识传递内化的主阵地,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或各种学习分析工具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状态做诊断分析,并以集中反馈的典型性问题为导向渐进式突破重难点内容;另一方面课堂中的合作/协作探究学习、成果展示分析、教学资源浏览等环节也可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持环境优势。对于教育技术公共课而言,应着重以培养师范生信息化实践技能为导向,虽然课程涉及实践性操作层面的内容较多,但在这种翻转课堂混合式模式下师范生课前的概念性理论学习为课堂中的实践探索节约了宝贵时间。为此,任课教师课堂中除了针对学生在方法理论理解上集中反馈的问题做出解释外,更应结合方法理论将课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难点或学生自主学习中未曾体验过的实践内容(如投影仪、扫描仪、电子白板等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讲解演示,并为学生实践性学习活动提供充足时间。同时,任课教师应针对学生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困惑给予实时指导,对学生课堂中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成果作品做科学互评。

3.课后环节课后环节作为学生巩固强化知识技能阶段,通常包括学生在线提问、教师个性化答疑指导、电子作品制作与提交、师生互评反思、在线测评等各种活动内容。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学生通过实践练习需要完成的作品种类较多,例如图形图像处理、音频制作、课件制作、微视频制作等,而这些成果作品其实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的宝贵资源。为此,任课教师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时间将所制作的成果作品在线分享交流并相互间做出评价,另一方面则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制作作品时)发出的在线疑惑提供个性化指导。这种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品展示互评、教师个性指导答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育技术公共课开展多元化评价、个性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四、结语

当前,翻转课堂范式掀起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新浪潮。在该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信息化教学支持环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将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教学环节灵活衔接,为开展“翻转式”混合教学提供了保障。课中环节作为知识传递内化的主阵地,是重难点知识内容突破、实践技能提升、协作探究学习等各种课堂活动得以实施的关键;课后环节则用于学生作品分析互评以及教师个性化指导。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探索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提供新途径。当然,翻转课堂及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互联网信息时代全新的教学理念,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如何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将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度融合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仍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这也是我们将来的研究方向。

混合式教学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格局的今天,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课程以计算机本身作为学习对象,而MOOC的基础也是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两者的结合将会产生独特的优势,而MOOC开放共享的教学模式也将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MOOC的发展将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而《大学计算机基础》的MOOC教学将势在必行,研究它的混合式教育,对于其他课程的MOOC深入有扩展和借鉴作用。

1 关于MOOC

2012年才兴起的MOOCs,虽然仅有短短一年多的发展时间,却已经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慕课”运动的“三驾马车”――Udacity(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在线课程平台)和edX引领的“慕课”教学发展迅速:Coursera平台已有80多个教育机构提供了400多门课程,有400万名注册用户;Udacity和edX分别有28门和62门课程,有75万和80万名注册用户[1]。

“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非常迅猛,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日益显现。”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论坛上表示,“这值得我们在战略层面上进行深入思考。”

2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优劣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在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学会用新技术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课程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宽泛而课时有限的矛盾,开展基于MOOC的课程改革,采用混合模式教学使传统教学和网络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2.1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改革的优势

2.1.1 改变了教学及学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针对与传统教学相比,MOOC教学方式大大地缩短了时间和空间距离,使得教师不用重复教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想学就学。随着互联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线上教育转为无线教育成为可能。

2.1.2 让学生成为正真主体,更容易满足个性化的教学

学习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学生,但是传统的教学,往往背道而驰,形成教师教为主体。导致学生无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恶性循环使得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而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的实现,使得学生掌握了真正的学习主动权。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2.1.3 增加教学的互动性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

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教师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教师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辅导小组,教师往往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美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教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

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教师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认识到,教师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只是指令的教师。教师的目标是使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当教师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克服他们所遇各种学习中的困难时,他们会以他们最好行动来回应。

2.1.4 “自主、协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契合“自主、协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将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结合来体现完整的学习过程。该模式依靠在线自主学习中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辅,锻炼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

2.2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改革的不足

2.2.1 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及自控力

对于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及自控力,作为MOOC教学来讲,很难监控和监管,有些学习者自学能力强,学习进度快,且掌握的快;而有些学习者,由于从小接触的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离开学校和同学,没了学习的动力和氛围,很难融入学习,加之自学能力的又弱,往往一开始兴致很高,最终半途而废。这最终导致学员流失严重,而教学效果也往往很难到达教学目的。2011年秋斯坦福大学SebastianThrun教授开设的“人工智能”MOOC课程约有10万人报名学习,但最终完成的只有2.3万人[2],开展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仅能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通过混合的教学,既让学习者集中学习讨论,又能让学习者独自通过网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而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干扰,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另一个诱因。尤其对于三本和大专院校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上网就想到娱乐(例:电影、游戏等)。而想让他完成网络上的课程,学习者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自控力的把持就显得尤为关键。

2.2.2 单一的课程内容很难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作为正在发展的新兴网络课程模式,MOOC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学习者的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单一的课程内容很难同时满足数以万计的学生需求,必然会导致某些学习者感到内容艰涩难懂,而某些学习者又觉得内容不够深入,教师也难以根据全世界大量甚至矛盾的反馈实时调整教学内容[3]。

3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改革建议

3.1 双课堂教授方法方式的转换

在课堂上讲授采用启发式和探索式,有些内容不一定在课堂上都讲,可以先不讲,要求学生课前查好资料,做好预习准备,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这样做,教师的工作量基本不会增加,只是需要不同的思路组织课堂活动。学生的课程成绩要强调讨论中的表现,不只依赖于平时作业和期末考卷的成绩[4]。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的学生自学能力,为网络课堂转换奠定了基础。

3.2 根据前沿动态技术发展更新课堂内容。

在大数据时代,微博、微信、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和可穿戴技术等新型热门词语的兴起,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产生了重大变革,因此课程内容亟需跟进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增加大数据和数据思维能力的培养[4]。

3.3 结合MOOC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师资队伍

MOOC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对教师的要求提升了不是一点半点。它要求老师是一个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求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能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指引学习者到达学习目的的主导者,而非按自己的传统教育方式教学。要求教师有“学到老,活到老”的教育理念,具备一定的更新知识的能力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按学习者所需,教授一些知识技能。真正做到对课堂的了如指掌和自由灵活的教育教学。

混合式教学篇6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 高职英语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29-01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育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拓展了教育的地域和时空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网络多媒体技术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混合式教学这种新型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逐渐应用于高职院校课堂,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

一 混合式教学的特点

混合式教学充分整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E+C”混合式教学模式(E即E-Class,指多媒体网络学习,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学生在课堂内外可以以其提供的交流环境练习听说能力,从而巩固和提高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C即C-Class,指传统课堂学习)。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二语习得理论”,即“监察模式”为“E+C”混合式网络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互动的E-Class进行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同时在教师C-Class的指导下学习,从而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监控的灵活教学模式。

学生学学英语缺少有效的语言环境,课上练习的时间有限,且语言操练大多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这样就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好奇心和积极性;课下学生更缺乏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和环境。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E-Class有很多的优势,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习者的英语交流技能,增强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 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要转变观念,适应新的角色

教师要树立新的观念,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避免使课堂过于花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英语课是语言学习课,而不是欣赏课,最终还是要达到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当主导的角色,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时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使师生之间充满丰富的情感交流。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对英语不感兴趣的问题。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不但强调课堂的互动,而且注重学生课下通过网络多媒体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完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促进个性化学习,丰富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开发新兴教学模式的潜能。有的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的转变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还有的学生由于缺少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的而无所适从,更有一些学生由于自律性不强,在纷繁的网络信息面前,价值观念甚至出现偏差等,这些都急需教师正确引导。

3.加强课堂监督,完善教学手段

计算机网络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引导、组织协作学习,监督调控好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和管控,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组织教学过程。作为老师,我们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探讨自己发现结论。体现出真正富有情感的课堂人文关怀,才能培养出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英语学习者。

三 结束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多媒体教学过程,它有利于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内容,扩大了教学信息量,有助于教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和实践英语的机会,这种语言环境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而且在提高语言实际交际能力上也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余丽、王建武、曾小珊.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8(6):71~74

[2]王雅、李梦欣.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07(1):70~72

[3]李春燕.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对策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5~77

混合式教学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将传统的读写课程与网络教学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2   混合式教学

国外学者Margaret Driscoll 认为:混合学习是指混合多种网络化技术,实现教育目标;混合多种教学方法(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等), 产生最佳学习效果[1]。美国宾州大学校长指出:混合式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单纯的课堂讲授与网上个别化学习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国内黄荣怀等主张混合式学习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有机整合[3]。

综上所述,混合式学习是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学习的优势融合,该方式既能发挥教师引导、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3   混合式读写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指导的过程写作法认为作者通过写作过程的一系列活动提高其认知能力、交互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似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讲解内容,启发、引导学生,而且还创设情境、提供资源、组织合作学习及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等”[5]。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笔者将读写课教学过程明确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

3.1 课前准备

在读写课学期之初,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风格测试,按照结果把学习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不同的4-5名学生分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写作前,小组成员在课下依据课文的主题,利用网络途径广泛地搜集相关主题的文化背景资料。

3.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检查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确定讲课的侧重点。教师压缩单词,句子的讲解,将重点放在篇章结构、修辞与写作方法等方面。同时,教师使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改写、翻译难句、写出文章大纲等方式,帮助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通过小组活动,讨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活化所学的语言知识为写作练习打好基础。

3.3 课后写作

课后作业为老师布置的在线作文,使用美国McGraw-Hill研发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性评价工具—Writing Roadmap 2.0在线英语写作自动评分系统。在初稿和修改阶段: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自主写作。学生可以随时点击系统的帮助选项,查看语言及形式方面的错误,并根据系统给出的反馈进行修正。提交后,系统将从多个评分维度给作文打出分项得分并给出总分。学生能够在修改文章过程中不断进步。

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理念教师根据系统的反馈监测全班同学整体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共性问题并在课堂进行针对性的讲评。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修正并用认知的词汇和句子改写原文,提高学生写作的词汇和句式多样性;教师将评改结果发到网络写作平台上,并要求学生根据同伴和教师反馈的意见在网上修改作文。

4   讨论

混合式读写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学会主动各种教学资源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通过写前准备——初稿——评讲——再写——再评改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的角色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整个写作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阅读、交流、讨论、构思、写提纲等步骤完成的。经过三年多的使用,课题组教师提出了将系统融入到教学中的具体模式:课下写作、课上教师集中反馈、课上修改、提交终稿。该模式将工具评价、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实现了对写作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5   结语

混合式教学篇8

1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不够重视

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就读,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初中阶段成绩不好,就读中职学校的目的是要掌握一门可以谋生的技术。因此,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不重视,认为文化课学习对就业和薪酬没有太大的影响,只要学好专业技术,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份职业就好,所以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重视。

1.2语文课程和学生专业学习需求不够紧密

中职《语文》教材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组成,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三个学期《语文》课程。所用教材是2019年5月进行第四次改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改版后的教材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口语表达、写作、诵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写作模块,教材安排的应用文写作有“留言条”、“托人办事条”等,这些单据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并不是很广泛。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例,他们更需要的是类似“护理案例”的与专业相关的写作指导。

1.3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和技能有待提高

中职学校以向社会培养、输送技术型人才为主,中职语文教师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授课专业、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语文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观念,但目前很多中职语文教师还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方面,教师也看到某些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之间联系不大,但是单靠自己的能力或教研组的能力也没有办法把课程内容构建、重组、拓展到理想的效果。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方面,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但也仅停留在PPT、音频、视频等比较简单的运用,不能达到好的课堂效果。

1.4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语文》学科成绩考核方式仍停留在期中、期末考试卷面分为主,有些参考平时成绩也是以平时提交作业的次数、背诵的课文、默写的能力来统计,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无法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价,不合符职业教育的特点。

2超星学习通和学习通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

目前,许多信息技术教学平台顺应需求而生,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几年以来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主开展教学。这是一款在互联网学习时代背景下,由超星公司根据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需求,推出的移动终端在线教学平台,集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课堂互动、学习预警、学习评价等功能。课堂互动功能丰富,如:签到、选人、抢答、投票、测验、主题讨论、多屏互动、随堂练习。除此之外还能实现手机投屏、课堂同步等远程教学功能。三端(手机端、电脑端、白板端)一平台融通,数据统计和反馈快速,应用方便快捷,极大地拓展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非常符合将线上信息化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需求。

3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下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3.1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资源有教材、教学参考书及教材助教光盘的教案和课件,教学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线上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拓展的需求。超星学习通为中职《语文》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平台,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全体语文教师为一个教师团队,建设中职《语文》校本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清单、课文原文、知识链接、教案课件、课前检测、课后练习等教学资源,满足师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

3.2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采取“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巩固提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职《语文》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情分析、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活动及管理、课后巩固及评价等环节,现以中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人性美主题单元)为例,具体阐述该单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3.2.1基于学习通平台的学情分析该课程内容面向一年级学生,他们已有中职《语文》上册的学习基础。为了明确学情,教师针对学生上学期的学习特点、考试成绩、学习通平台评价数据等内容综合分析,设计问卷,并通过问卷对学生进行单元学前调查,掌握具体学情如下: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口语表达、写作、归纳能力较弱;个性活泼开朗,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习自主能力较差。就单元学习学情来说,学生对人性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对善恶美丑的分辨不是很准确;阅读时不能找出关键句,不能归纳文章主旨;课前检测品均分合格。3.2.2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课前自主学习以第一单元第一课《合欢树》为例,学生按照教师在学习通上的《学习清单》开展课前自主学习。学生看完“学习清单”,明确了本课学习目标,随后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前线上学习,在学习通课程资源的“知识链接”中,认真预习课文相关知识,根据学习清单内容查阅资料。学生在学习通“课前检测”模块中自主完成作业,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发现和总结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课堂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3.2.3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通的优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在课堂管理方面,用学习通“签到”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考勤工作,而且保存有详细的记录,可以统计学生出勤率,为学生平时成绩提供参照的依据。用“抢答”功能让学生回答问题,如在讲授《合欢树》提问“我和合欢树有什么共同之处?”时启用“抢答”功能,抢答到的同学回答正确可以得到5分课堂积分。在积分的驱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提高了参与课堂的兴趣。在课堂展示方面,可以用“投票”、“问卷”、“主题讨论”等功能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如在《善良》授课中,可以发起“你认为金钱、健康、善良、亲情哪个最重要”的问卷调查,教师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知道同学对“善良”的态度。或者将以上问题通过“主题讨论”,在学生提交答案中,可以通过“词云”显示的字体大小来判断大部分同学对金钱、健康、善良、亲情重要性的排序。在课堂学习检验方面,教师在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后,想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可以通过学习通“随堂练习”发起检测。如在《善良》授课中,当老师讲完对比论证的知识点,可以“以下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对比论证”的随堂练习。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通“统计”功能,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在合作探究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任务,结合不同的学生特点,在学习通“分组任务”中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固定分组、组长建组、学生自选分组或者随机分组。如在小组诵读《桃夭》的课堂活动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诵读能力来进行组合,每一组都安排一个诵读能力比较强的,带动能力比较弱的同学共同进步,避免了随意组合导致的强强组合、弱弱组合。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新鲜度。3.2.4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课后拓展和知识巩固课后拓展的目的在于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如在《善良》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真善美”主题的手抄报,通过学习通上交作业,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并开展小组互评,即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锻炼了运用语文的能力。3.2.5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评价在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中,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模式。一是学习通的“课堂报告”,包括学生签到情况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分。二是学习通的“学情统计”,包括学生对学习通《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库任务点的学习积分和学生章节测验成绩。三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细化具体的评价标准,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线下实时评价、多元评价。如评价《桃夭》小组诵读展示时,从课前准备、分工协作、课堂展示几个要素去评价,每个要素有具体评分标准,如课堂展示中,未能按要求完成展示打0-17分;按要求完成展示打18-20分,按要求完成并体现创新精神打21-25分。评价主体由自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小组互评构成。

4超星学习通平台下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自我校运用学习通开展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以来,笔者所在教师团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学习清单,通过学习通平台组建校本《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库,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利用学习通根据《学习清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中运用学习通课堂活动的功能,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学习和探究,课后运用学习通平台巩固知识,及时进行评价。该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启发性和探究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和运用语文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中职《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也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混合式教学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习不主动、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学习效果打折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教师团队会通过学习通的一些程序,如运用“学习预警”功能,结合学习评价和学习预警数据,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个环节存在的困难比较大,对他们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学习指导,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上一篇:公共英语范文 下一篇:中学语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