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5 14:40:00

校本教学

校本教学篇1

自1999年教育部颁发并开始实施《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后,我国素质教育阶段开始探索校本培训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经过了十几年的反复实践和探索,校本培训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得以推广和创新,其作用和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提倡个性化的教育发展中,充分地发挥出了教师们的个性教学特长,达到了趋利避害的教学目的,同时也契合了学生的知识接受心理需求。如何使这种作用和效应进一步得以发挥并不断扩大,这不但是学校发展的重点,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所以说,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当今落实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关键环节。如何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从事教育工作管理者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活化形式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

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就要掌握师资结构,客观分析师资力量和培训条件,做到因人而异。一是借鉴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将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施教经验加以归纳总结和分析判断,在继承中进一步创新优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在国人脑海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对于新鲜事物的引进存在某种程度的抵制情绪,在开展校本培训时必须要循序渐进。虽然能够认识到校本培训的优势,但也不易于操之过急,要将创新的教育方法融合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做到优势互补,进而完成教学模式的平稳转变。二是创新校本培训教学的形式。将创新培训形式作为加强校本培训的切入点,通过利用各种有效形式达到更新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目标。比如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引导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组织教学反思活动、增进校际观摩交流等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观念,经常性灌输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达到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再深造、再提高。对于年轻教师可以采取新老搭配结对帮扶、举办短期培训班、确定教研课题开发等方式促进其对教学现状的了解,并适当组织教师开展教材研究活动,通过新旧教学思想的碰撞辩论,形成两种教学理念的融合,探索新的更适合的教学方法。三是合理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向。实施校本培训计划要契合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在确定培训内容上要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生活习惯等相适应,这样在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很好地实施校本培训战略,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确定培训方向上,要与区域性经济发展趋势和需求相适应,使培训切实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明确校本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这个大方向,要使其更能够发挥这种作用,就必须针对教师的文化层次、受教育水平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进一步活化培训形式,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

二、因地制宜增强校本培训的有效性

增强校本培训的有效性,使校本培训模式真正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得以落实并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因地制宜。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校本培训作为一种继续教育的方式,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培训,具有随机性和灵活性,这就为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达到培训目的提供了便利。在培训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培训资金投入,只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在解决教学问题时,可以利用电教化远程教学系统、向同事请教、组成课题研发组织或成立教师互助组织等,还可以以局域网的方式将学校的各项资源如教学经验借鉴、教学方法分析汇集起来,同样可以采取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来进行讨论研究,促进教师间的横向联系互动,加强教学信息的沟通交流。及时将教学问题处理化解,不断创新教学的新措施和新方法。二是加强教师培训的监管考核。要使校本培训不流于形式,起到真正的作用,学校对教师培训进行有效地监管和考核是非常必要的。在实施校本培训过程中,学校要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和健全培训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培训管理,可以采取让教师记录校本培训教案等方式,严格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培训次数和预期目标,同时将产生的效果作为对教师实施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来加以约束,以此督促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培训中去。同时以开展校本培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学成效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和标准,与教师的奖金、补贴等福利待遇挂钩,在客观条件的硬件配备和教师培训管理等软件措施上双管齐下,健全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加强培训规范化管理的校本培训教育机制。这样才能够确保校本培训的有效性。

校本教学篇2

一、语文教育中“言教”与“身教”的含义

所谓言教,就是教师通过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语言,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年轻一代。对语文教师而言,言教就是用形象生动、声情并茂、幽默风趣、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正面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所谓身教,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率先示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身教通常包含了感化、暗示等活动方式。感化是教师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无言之教,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和专业素养,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暗示则是教师通过其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通常表现为微笑、点头、眼神、手势等。语文教师的身教则主要表现为,教师在使用语言上给学生做出榜样,以便让学生去模仿,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对传统教育中“身教胜于言教”的再认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身教”和“言教”的关系有众多的论述,其中以孔子的论述影响最大。孔子很重视教师的“身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十七世纪卓越的唯物论者兼教育思想家王失主,也重视教师“躬身”的作用,他认为“主教有本,躬身为起化之源”(躬身是陶冶学生的根本)。

许多人往往就此得出结论:我国古代教育崇尚“身教”,“身教”胜于“言教”,语文教育也就此类推。其实不然!

首先,孔子等教育家所阐述的是伦理道德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不同于语文教育,两者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上是截然不同的。我国古代教育的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教育的根本是道德教育。《论语・述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儒家的教育思想。这“十二字纲领”意思是说,根据在德,皈依在仁,智慧在艺。道是最高的理想境界,德和仁意义相类,是为学的中心。儒家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和六经,主要核心都是礼、乐,其根本是培养品德卓越、治国有道的君子,并通过他们去“化名成俗”,安定天下。而古代的语文教育只是实现其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途径,语文教育没有成为一门学科,是和其他的教化杂揉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学校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说当然不是道德教育,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当然也有德育的责任,但不是根本任务。两者在教育内容上有根本区别。

之所以要进行这种对比,是因为不同的教育内容决定了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伦理道德教育,我国古代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宝贵经验,其中包括“身教胜于言教”。因为伦理道德教育更注重一种由内向外、逐步扩展的取向,注重“修”,责在“养”,而不是重在“教”与“学”。《大学》中就有一段非常典型的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明明德”“修其身”“格物”都是指个体的伦理道德修养,而修养根本在于“修身”。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言行,了解到哪些行为受到社会的认可或反对,将这一行为内化,形成自己的道德概念,从而以这一道德化的观念来指导评价自己的言行,完成伦理道德教育。在这其中,教师由于其特定的身份,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这也就是“身教”了。内在品格的养成,必须使学习者内心受到真正的触动,靠言教是很难见效的。从现代心理学来说,伦理道德教育应该是属于情感领域的教育,而语文教育则主要属于认知领域的教育(虽然也有情感领域的一面,但如前文所述,其根本任务是认知方面的)。情感领域的教育更需要感悟、体验,而认知领域的教育则需要言语启发,思维训练,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其次,从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教育注重身教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我国古代,读书人一直是受社会尊重的阶层,而作为读书人阶层的代表,教师的地位一直是受社会尊敬的,不论是在“官师合一”的“学在官府”时期,还是“学在四夷”的“私学”出现,都是如此。教师不但对学生进行言教,更重要的是成了整个社会成员的效仿对象,这是“身教”产生的一个社会现实原因,客观上使得身教比言教更有影响力。而今天的学校语文教育已经远不同于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职业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言教是学校语文教育的根本

1.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及社会语文教育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面对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与人类个体发展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主要通过在生活和劳动中的学习采解决这一矛盾,这就是社会、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于是就出现解决这一矛盾的专门机构――学校。在学校里,学生学习经过选择和加工的人类文明成果,并且这种学习在专门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这是学校教育作为专门的社会活动被赋予的基本职能和主要特点,而专门人员就是教师。也就是说,在学校里,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人类的历史经验即现成的知识,以此认识世界,获取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减少自己的盲目摸索,系统地学习掌握父祖辈多少代人才能获得的认识成果。究其根本原因,是有专门的教师来指导他们完成这一目标。如果由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获得,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成。换句话说,在学校教育中,因为在教师有组织有目标的言教之下,学生才获得了迅速发展。相反,如果教师只是以身作则,垂身示范,而不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学生只靠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学校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教育将又回到远古时期,在生活劳动中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这之间的得失自不待言。

身教,在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更明显一些。这两者与学校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学校教育必须高效系统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言教的方式无疑是最佳的,身教是言教的有效补充。

在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特点的学校语文教育也已经大大不同于古代的私塾教育了。班级授课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地学习。虽然班级授课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有效进行言语教学却是共同的,因为只有这种言教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教育活动更具明确的方

向,也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更为稳定、全面、高效。身教决不可喧宾夺主。如果没有了教师的言教,班级授课制也就不存在了,学生的学习也就和社会“一般学习者”没有什么差别了。

2.言教符合学校语文教育的特点

首先,学生的语文“学得”要靠语文教师的言教来实现。“习得”是通过对父母及他人言行的观察、模仿,靠自发的直接感知,无序的潜移默化,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是日常生活中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课本,依靠感悟、体味、涵养,从“教者”这一角度采看,“习得”是以“身教”为主的。而学校语文教育的根本――学得,则是在经过专门训练的语文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其主要的特点是自觉、理性、有序、有计划有步骤,因而也是更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所以,余应源先生说“学搏”是“专业教育情境中的语文学习,属于科学世界的教育。”①从“教者”的角度来说,“学得”当然应该以“言教”为主。

其次,学校语文教育是科学有序的。科学的学校语文教育要求言教为主。有人认为,在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中,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读、写、背,学生通过自己的“习得”来掌握文言文,“学得”的成分很少,而学生语文也学得很好。由此得出,语文教育是无序的,主要靠学习者自身的潜移默化形成能力素养。这个问题,必须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古代语文教育受客观历史条件所限,那时候还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语文教师,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也远没有达到今天的层次,私塾先生的教学也没有达到专业化层次,教师们往往是凭借自己对语文教学的领悟采进行语文教学,凡是读过书、具有一定文言能力就能当先生,在此过程中当然有许多好的仍值得今天借鉴的教学方式,但是,采用身教方式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古代学生在语文能力的获得和形成上可能要比今天的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今天的学生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花在语文这一个学科,他们还要学更多的学科、更多的知识。今天,学校语文教育必须从让学生的笼统感悟揣摩的学习,发展到科学化的语文学习。虽然科学化的含义到今天为止语文教育界还在争论之中,但是学校语文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科学有序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这已经是共识。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必须由语文教师根据言语教学规律,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语文能力训练来完成。如果仍由学生自己去漫无目的地潜移默化,从教师的言语行为中去感悟语文,这显然是语文教育的一种历史倒退。科学有序的学校语文教育不能只是靠教师的身教来完成,必须着眼于言教,言教必然成为学校语文教育主要的方式。

再次,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最主要的语文教学媒体――言教的手段,之后才是身教的材料。高效的语文教育活动离不开言教。“人的学习,总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②有意义的教师言教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对课堂中学生的听说读写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需要教师加以言语指导,这是以教师言语为中介的。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中介,具有概括、提炼的功能,可以最大限度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高效化、科学化。学生通过语文教师有意义的言教,不仅可以突破个体感观的局限,使直观、具体的思维上升为抽象的理性思维,而且,借助于教师语言,可以将抽象的思维形象化,从而加速学生认识过程。

四、结论:言教为本,身教为辅

两院院士吴阶平先生在为《教育艺术》创刊5周年的题词中写道:“言传身教介乎有意与无意之间”。这句话颇富哲理气息,耐人寻味。说“有意”,是指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想到自己的责任,不放过任何机会去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这多半指“言传”,就是有目的地用言语去传道、授业、解感。“无意”当是指教师在不经意间发挥“身教”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教师言行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行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言语行为的规范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自己的言语不规范,不得体,甚至错误频出,那么势必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语文教师的身教也是成为一个合格语文教师的前提条件之一。

另一方面,作为学校教育中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要做到自身言语规范,语文水平高,能力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言语学习榜样,加以身教;语文教师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引路人,作为学校教育中从事语文教育的专门人员,更有责任、义务去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语文,施以言教。语文教师更要研究言教的方法。言教不是简单地将教师自己的读写听说活动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身教,不是言教。真正的言教是要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言语活动的语文能力,这才是学校语文教育的根本所在。

校本教学篇3

一、学校教育成本的基本构成

学校教育成本是指提供某种类教育所需要的相应教育服务时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其可分为学校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学校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教学成本(如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它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如公务费、业务费、助学金、奖学金等)、必要的教学设备运转与维修成本(如教学设施购置费、维修费、水电费等)。这些费用与提供教育服务直接相关,没有这些学校将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

学校间接成本包括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之外的行政管理费、公用设备、公务用房(如教学楼、教学设施、图书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基建费、购置费、折旧费以及购买和租赁耐用资产的支出。这些花费与培养学生的关系是间接相关的,没有这些耗费,学校不能提供有效率的教学服务。

二、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成本不单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社会概念,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加强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投资事实上被当作是国家无偿给予教育单位的福利,教育单位既不存在或很少有自有资金投入,也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更不存在任何意义的亏损或破产的威胁。因此,他们往往不考虑怎样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也无须进行成本核算,因而,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力资源浪费严重、无偿占用学校资源、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不良现象。鉴于此,学校教育应该实行成本核算,打破学校只计支出不计成本的核算方法,正确归集和控制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使各部门都具有成本意识,真正做到勤俭办学,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学校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为社会其他资本进入学校创造条件。

(二)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府拨款

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成本逐年增加,政府的财政支持相对紧缩,学生缴费收入在学校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学生学费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学校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投入应与学生适当交费并举。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应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不应将政府的财政负担转嫁给学生和家庭。因此,学校的学费标准应考虑学校教育成本和学生及家庭的支付能力两方面的因素。教育收费的标准主要是由教育成本和教育的社会需求来决定的,因此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确定正确的生均培养成本对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意义重大。

(三)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教育经费紧张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财、税、费、产、社、基”六个方面。所谓财,就是财政教育拨款;税,就是教育税费;费,就是学费;产,就是校办产业;社,就是社会捐赠;基,就是基金。但本应占主体地位的财政教育拨款的作用越来越弱化,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名称也由财政拨款转为财政补助收入。此种形势逼迫各学校必须加大自筹经费的力度。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迫使各学校不得不开源节流,成本核算势在必行。各学校教育经费和其他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培养的学生质量是否合格,以及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的确定,为学校间提供了一个可以横向比较办学效益的标准,从而有利于从价值形态评价学校教育的办学效益,使各学校树立起投资与成本核算观念,加强学校的理财意识和学校的财务管理。

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我国学校目前的成本核算还没有真正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基础数据,有些学校有一些数据,也是按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拨款额度折算后再加上很多并非教育成本的项目费用。此外,有些学校即使已经开始进行成本核算,但多多少少还存在一些制度与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一)从制度层面上看

这主要体现在现行学校财务制度与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相背。对于学校这一非营利性组织,我国将其纳入行政事业单位之列,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收支核算而没有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对于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存在以下缺陷:1.不能真正体现教育投入和教育成本的配比原则,或者说不能正确反映学校的办学效益,由此导致学校财务报表失真;2.会计人员编制的报表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误导。因为报表里的数据不是按配比原则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现金流入及流出的表象,并不能真正说明教育成本问题。这种按收付实现制所取得收支核算资料与社会各界对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的要求相违背。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和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进行配比;二是时间上的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期的费用相配比。

(二)从操作层面上看

1.教育成本计量确认不真实

长期以来,学校对于购建的资产设备支出都是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然而固定资产购建是一次性投入,而且投入金额较大、多年受益。如果将当年固定资产购建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支出,就会造成当年教育成本偏高,不利于准确计算当年的教育成本。

2.会计科目设置不能准确反映各个会计核算期间费用

目前,会计科目设置中按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的项目划分,难以确认教育成本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难以考核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不利于分析各个会计时期的成本变化,从而不能合理配置资金。

3.教育成本构成内容不合理

教育事业支出中一直包涵着与学校教学工作无关的项目,如离退休人员支出、已经实行产业后勤社会化服务人员支出以及部分科研项目的支出。为便于准确地进行

教育成本比较分析,离退休人员经费不应列入教育成本核算,应由社会保障部门列支;学校后勤实行社会化后,后勤服务这部分也不应列入教育成本。

4.教育成本风险居高不下,成本核算难度加大

据调查,我国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欠费的情况,欠费几百万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些院校累计已超过千万元,并正以年均约10%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某些学校外省学生(绝大多数也是来自社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只占全校在校生的7%左右,欠费却高达25%左右。在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欠费将使我国学校教育成本不断上升,风险增大,同时也造成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难度加大和核算的不确定性。

四、完善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建议

(一)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通过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成本对象化,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就可找出教育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优化学校资源配置,规范支出范围,改善支出结构,严格支出预算管理,从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建立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成本预算管理系统包括预测成本发展趋势、确定目标成本、编制成本预算等。目标成本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也是实行成本管理的目标。目标成本的确定过程,是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的重要方面,对目标成本执行过程的控制,主要是及时计算目标成本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并进行分析和反馈,促使责任单位进行有效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共同完成学校成本管理的总目标。

(三)建立成本绩效评价制度

把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使所有成员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对责任人责权范围内的可控成本进行考核,划清责任和恰当地评价并奖励其业绩,有利于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激励员工主动、自觉地控制成本。

(四)明确成本核算范围

即规定教育事业支出中哪些属于教育成本,哪些不能计入教育成本。约翰斯顿的学校教育成本构成是广义的教育成本,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教育成本,不能作为实际的教育成本。实际的教育成本应该是指实际已经发生且与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能力有关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笔者认为,机会成本、科研支出、学生个人支出和与培养成本无关的支出如校办产业支出、后勤部门实行社会化后的支出、教职工住宅商品化的支出、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支出等都不能列入实际的教育成本。

(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学校会计的核算方法

校本教学篇4

一、校本教研的本土情结之美

“本土”是指其本来就具有的带有地方性的文化、习俗及其独特的规则和潜规则。以校为本的教研文化就是建立在本土文化之上的,它秉承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精神,具有“生于斯,用于斯”的本土情结。如,塔山中心小学,坐落在越文化气息浓厚的塔山脚下,塔山上素有应天塔和飞来峰的美丽传说。顺应天意是学校文化的根源所在,学校的校本教研就以“塔山应天”为核心理念,意为学校的教育教学都以顺其自然、崇尚个性为核心。再如,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的校本教研文化定位,也遵循着校本教研的本土化情结。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绍兴市唯一一所少儿艺术学校,作为学界泰斗蔡元培故乡唯一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全日制小学,学校以继承和发扬绍兴乡贤蔡元培先生的美学思想为核心,提出了“基础学科·艺术学科,在融合中提升”的校本教研理念。

作为一所学校,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运作,一定会积累下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的文化、习俗及独特的规则和潜规则。参加校本教研的教师也具有了本土化的特点和未了的本土情结。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无论对地域文化特点还是对学校的规则和潜规则都知根知底;即使是来自外地的教师,在学校工作多年,对学校的教研氛围也了如指掌;就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在学校教研文化的熏陶下,对学校的教研制度、教研特色也逐渐接受与认同。如,塔山中心小学,现有教师131人,土生土长的老师有73人,占全校教师数的55.7%,虽出生外地,但在学校工作10年以上的老师有25人,占学校总人数的19%,今年刚参加工作的有7人,占学校总人数的5.3%。参加教研的对象都以个性的学校教研文化为核心,对本土化的教研习俗及独特的教研规则和潜规则都有强大的认同感和同一性。这种本土情结就是一种和谐统一的美,它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

二、校本教研的个性自由之美

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给“美的本质”下过定义:如果说,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是美的内容,那么,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它与以前自上而下的教研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教研的形式、教研的命题、教研的参加人员是由学校教务处或教研组自身决定的。

首先,教研思想是自由的,它贴近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有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展开研究,反之,没有问题就不用研究。其次,教研形式是自由的。可以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可以网络QQ聊天讨论,可以到茶室里组织轻松的教学沙龙活动。最后,教研的主题是自由的,研究什么不是被动接受刚性指令,而是从自己的实践出发,从自己的意愿出发,从实际问题出发,最后完成个人愿景。

如,我们提倡的以“小课题”为核心的主题式教研,就充分展示了校本教研的个性自由之美。各个教研组把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个小问题和困难提出来,进而转化成一个个小而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钻研,开展以教研组“小课题”为形式的主题教研活动。全校各教研组均确立了适合本年级、本学科特点的教研“小课题”,并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如,五年级语文组,在学习了《草船借箭》等名著中选取的课文后,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等名著,但是感觉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不浓。究其原因,发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名著,但是原著故事情节冗长,句式结构古老,文字深奥难懂。学生、家长、老师都知道是经典之作,但是距离太遥远,孩子接近不了。如何引领孩子进入名著世界,提升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汲取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给五年级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教研组的教师根据问题,多次进行了研究、讨论,决定尝试以边听评书边看原著的方式,引起孩子的兴趣。于是,出台了小课题《“听”“看”“评”三位一体的名著课外阅读方式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研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听完《三国演义》的评书,故事中的英雄豪杰一直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正义仁慈的刘玄德,武艺高强的关云长,英俊勇敢的赵子龙……他们又文又武,可以说是活灵活现。学生兴致很高,他们在班级读书会中品头论足。并且迫不及待地寻找原著品位一番,于是,就走进了最让人难忘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原文,还顺着这些故事亲近了名著。

同时,我们还开展以教师群“小课题”为形式的主题教研活动。我们鼓励教师之间自由组合,开展家庭沙龙式与休闲生活相结合的不拘形式的、更多随意性、自由性的教研活动,来充分展现校本教研的个性自由之美。

三、校本教研的同伴互助之美

因为有了校本教研的同一性,就为校本教研真正实现切磋研究创造了条件,使教研活动能在相知相亲的同事之间如切如搓、如琢如磨,达到一种亲密合作的理想状态。在教研组的磨课活动中最能让人感受到这份同伴互助之美,拿2008年10月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的一次磨课活动来说吧。

当时,我们接到教研员陈老师通知,区教研室要来学校调研课堂教学,学校教导处安排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安排一位教师开课。

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任老师主持了教研组的第一次会议,教研组老师一致推荐王老师上课,开课内容定为《花钟》。王老师接到任务后又是欣喜,又是紧张。喜的是教研组老师又给予她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忧的是自己虽是教龄十余年,但是最近很少“操刀”上公开课,怕上砸丢脸。教研组长任老师提出这是全组同仁共同的任务,大家要群策群力,在王老师上公开课前要进行三次“磨课”,并把此次活动当成本月教研组的重点活动。由此,我们三年级语文组的“磨课”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首先是三年级10个班的语文老师自己钻研教材,并提出第一课时的初步设想。由于时间紧迫,第二天下班前就组织了第二次教研活动———听王老师谈谈教学初案设计,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在王老师说课的基础上纷纷提出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与理解,一致认为,第一课时的重点有三个: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学习字词,掌握生字新词;了解大意,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王老师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花钟》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框架。

接下来,王老师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刚毕业分配的新教师小徐对这篇课文也情有独钟,邀请教研组老师一起帮她听课。周三早上,教研组全体老师组织了听课活动。王老师很感动,傍晚邀请全体同仁边喝茶边帮她提出修改方案。

边喝茶边“聊课”倒也真是新鲜,既完成工作任务,又轻松自在享受生活。年长的张老师提出王老师的词语教学既扎实又灵动,很值得学习,特别是“干燥”的“燥”的教学很有见地:“你从字形上猜猜看,燥是什么意思?你能为它换偏旁吗?读读发现它们在字音上有什么规律?(板书:澡、噪、操、躁等,指出它们都是平舌音)”同时指出,“欣然怒放”这个词的教学也可以更形象化,让学生边欣赏怒放的边理解“欣然”的快乐,并在比较中理解“怒”的意思。大李老师指出,小徐老师的那口花组成的“钟”很有借鉴意义,希望王老师再考虑自己的设计,突出三年级语文课堂的活泼感。小董老师感觉王老师的读写结合点抓得很准,但是,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分量过重,感觉冲淡了初读课文的“读”,把好这个度很是重要……这个晚上的“教学沙龙”活动在茶吧中结束,不仅让全体语文老师深度解读了教材,特别是王老师受益匪浅,还让三年级的语文教研组成员放松了心情,增进了友谊。

在王老师经过二次修改后,周四,全体教研组成员再次听试教课。这次大家更为关注的是王老师与孩子在课堂对话中的有效生成问题,听后对于许多细节的处理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如何读得更生动;写字指导中怎样体现“细心观察”等细节。

在语文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王老师在周五呈现了一堂语文味十足的“扎实、灵动”的语文课。

磨课,磨去了课的粗糙,磨去了认识的肤浅;磨出了课的精致与灵动,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研组兄弟姐妹们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同伴互助的真挚友情!

四、校本教研的课程整合之美

客观事物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认知活动也是一个整体。不同事物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如果我们从整体的观念来看,不同的学科不仅仅是各立门户、互不相关的,而是客观上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性。所以只有从整体上认识学科之间的沟通,才能更有效地突出学科的不同性,丰富学科的不同性。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既强调学科个性,又强调要超越学科之间的壁垒,实行学科间的沟通。

如,少儿艺术学校在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整合的理念。学校立足两个基本点,即基础学科中关注艺术元素的渗透;艺术学科中进行综合元素的融合。尝试将教育的“情感和美”的艺术元素辐射到各个基础学科中,探索基础学科中艺术元素的挖掘、艺术元素的有机渗透,开创了校本研修的新繁荣。如,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元素的融合研究,将语文学科与书法、音乐、美术等学科沟通,把书法元素、音乐元素、绘画元素、表演元素等渗入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学得情趣盎然,这不但没有淡化其语文味,反而使语文味更浓了。

当然,还有写字教学与书法艺术的融合研究;数学学科中的点、线、面之美追寻;音舞之美穿梭于英语教学;英语学科中,艺术元素的理解国际化等学科整合研究点。科学、体育、综合实践等学科也将接受艺术元素的全面熏陶、辐射。学校还要求艺术学科充分运用基础学科的教学资源,将基础学科中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嫁接到艺术学科中,使学校的艺术学科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提高艺术教育的品位。即使学校的特色教育全面融合到教学中,也符合校本教研的初衷,更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有力体现。

五、校本教研的文化共享之美

我们发现,在校本教研中,最强大的优势是其内在的共享机制。而且这种共享机制主要是建立在文化层面上的。

首先,理念的共识性。学校语文教研组发现课堂教学的情趣问题十分重要。感觉如果语文课中师生上得真情投入而乐此不疲的那种境界是最有效的。语文组老师在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活动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无视文本的情趣因素和美学特征,无视学生的情感与意趣,一味地追求应试的功能,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毫无趣味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样的课堂里,即使是再好再美的课文,学生也觉得味同嚼蜡,苦不堪言,觉得“语文是最令人头痛”的。这严重扼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历史难题难以破解。一致认为“情”与“趣”是相辅相生的,“情”可以生“趣”,而“趣”又能促“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情趣的唤醒。研究“语文情趣教学”,既顺应学生的主体要求,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老师在语文组的带动下,感觉情趣教学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法宝。无论是儿童精神呼吁,还是新课标准的引领,或是小学教材特点的呼唤,都要求我们的课堂应充满情趣。经过分享,全校各学科教研组在理念上形成了“情趣教学”的共识。

其次,资源的共享性。不同学科的教师,在面对同一个教学材料时,可以实行教学资源的互通与共享。如,绍兴是中外闻名的桥乡、桥都,一座座桥犹如一座座历史丰碑,展示着绍兴各个时期的文化,它不仅作为一种建筑物或生产与生活的必需品出现于社会,而且在

它的身上还体现了桥梁科技、桥梁美学、咏桥、颂桥的各种教学资源。各学科的教师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桥文化。语文老师感觉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桥的童谣、诗词和阅读桥的历史,描写对桥的喜爱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来深入了解桥文化。数学老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桥的测量活动。科学老师组织学生对桥的设计科学性的考查,音乐老师谱曲唱桥,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用画笔画桥……

再次,方法的共通性。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共通相融的。如,“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作为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尝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获取知识,同时又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美的享受过程。各个学科中都涉及到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我们的各个教研组就可以展示以“探究性”学习方法为主的课堂讨论与研究。

最后,思想的共振性。教研活动中,各个教研组之间的教研思想互相启发,也是很有收获的。如,语文组老师在研讨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有全新的感悟,以“是‘改鞋’还是‘换脚’———点击课堂现场生成”为教研思想进行研讨。教研组老师很形象地把教师的课堂设计比作“鞋子”,把学生的实际学情比作“脚”,并且指出,“鞋子”是为“脚”而设计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为“脚”而改变“鞋子”的尺码。在具体的操作中指出:在课前,教师设计了自己认为适合学生学情的“鞋子”,在课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脚”随时会出现一些“意外”。究竟是“换鞋”还是“换脚”?亦或是“改鞋”还是“改脚”呢?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顺畅”教师要马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形“改变鞋子的尺码”而不是马上“换了双鞋子穿”。数学组、英语组、科学组……纷纷感受到这个描述预设与生成思想非常深刻而且带有普遍性,值得借鉴与学习。

学校办学的精神底色不同,教研的文化习惯有别,教师智慧的成长方式各异,使校本教研“和而不同”,呈现出“哈姆雷特”的现状,但无论怎样,在校本教研的具体实践中都充分显现了其自身的美学价值———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

校本教学篇5

[关键词] 教学成本;高校;附属学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6. 012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016- 02

国家自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即由政府承担相关办学经费,义务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由于社会管理制度的制约,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中国的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是义务教育的区域化,简单地说就是户口制的约束:在户口所在地享受义务教育,而在非户口所在地接受教育,则只有走社会化道路。因此当前中国的初等教育存在纯粹的公益性、市场化和公益\市场兼容的双轨制3种办学形式,其中公益\市场双轨制学校一般是由纯粹的公立学校发展过来的,往往称之为××实验学校,大城市的高中办学反映比较明显。这类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往往具有优质教学资源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的社会大环境下,这类学校对市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无论从政府基础教育经费预算还是从实验学校收费标准的制定,教学成本的核算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又复杂的问题。完整、全面、准确的成本分析是办学经费预算的基础,由于办学成本的地区差异大,办学层次不同,使得成本核算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社会对教育的公平性等问题的重视,教育成本逐渐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1 高等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教学特点

高等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凭借其文化氛围和高等学校教职工对子女培养的高要求,一般在当地属于优质教学资源,其教学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浓厚的文化氛围

高校附属小学的学生主要来自高校员工家庭,由于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对初等教学要求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学校必须花大气力思考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及创新观念的培养,因此业余活动内容丰富。

1.2 师资力量雄厚

高水平的教师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基本条件,高等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由于其特殊环境,对初级教育工作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这类学校所招聘教师的要求往往比较高,其吸引力往往不是待遇方面,更多的是教学、生活环境以及生源质量。

1.3 完善的教学设施

校园优美,各种教学设备完备、先进,即使存在某种不足,也可借助高等学校的资源进行填补,比如大型活动场地。

1.4 对科技的新发展比较敏感

教师经常需要与学生家长沟通,以便提高教学质量,而大多数学生家长从事科学研究,对新生事物比较了解,在与他们的沟通中对小学教师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然更多时候是学生家长会向小孩教师推销自己的培养理念。

1.5 学生兴趣广泛,生源质量高

现在城市小孩对社会信息的接收速度远超过大人的理解,另一方面家长在小孩教育方面的投资大,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比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等。学校面对这么一群兴趣广泛的学生,必然需要提供差异化培养环境,挖掘学生的潜质。

2 高等学校附属学校运行成本

义务教育的成本指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支出的直接和间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的总和。从上述高等学校附属小学的特点来看,其教学要求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差异性是存在的,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范畴可能超出“义务”要求很多,因此满足义务教育的经费是不能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下面对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成本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2.1 人力成本构成

这里的人力成本定义为保障教学再生产顺利进行所需要配置的教师等人员的劳动经费支出。高等学校附属小学的人员配置,除了教师(包括实验教学及设备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外,还需要一批后勤人员,比如学生课间餐和午餐的食品加工人员,负责学校环境卫生的环卫工人,负责学校及学生安全的保安人员等。另外,国际化教育在国内不断升温,国际化教学理念逐步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与学习过程中,条件允许的学校通过聘请少量外籍教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以及增强国际化视野。

2.2 教学条件成本构成

教学条件包括校舍和教学设备两大部分。校舍除教室外,课外活动配套场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为开展各种业余活动的场地:电脑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电子制作兴趣小组、天好兴趣小组等等。

教学设备的范围更为广泛。几张课桌、一块黑板、几支粉笔的原始教学条件肯定不能满足现代初等教学的要求;多媒体课室、空调、电子黑板已经成为城市教学条件的基本配置。各门课程的分类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尽管可以量入为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电脑室、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音乐教学室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基本教学设施还是拓展提高性教学设施,除了需要核算其一次性投入成本,更需要核算其运行维护成本。

2.3 学校发展成本构成

发展成本往往是被忽视的,学校教学发展包括教学基本条件的改善和师资水平的提升。因此学校发展成本至少包括两部分,其一是教学发展所需要的人力准备成本,其二是设施准备成本。如果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规划提供新的教学内容或者改革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的准备和对应的设施准备是需要投入的,而且往往是不小的数目。师资方面,要么招聘满足新教学任务要求的教师,要么培训现有教师,使之适合新教学任务的要求。尽管初等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而言是比较稳定的,但社会要求和学生是变化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是学校当局不可规避的问题,这一问题当前的认识往往不足,从而使得小学教师缺少教学经验交流的机会,缺少教学方法提升的培训机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教育全球化也是必然趋势,除了聘请外籍教师带来一点新的空气外,到教育发达地区和国家取经,即派教师到国外进修也许很快会进入决策层。

2.4 学生差异发展成本

差异化教学是因材施教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保障差异化教学的先决条件是要提供差异化教学的人力和物力。打个比方来说,为10个人提供饭菜,无差异化服务,请一个厨师就可以了,如果这10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一个厨师是不可能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这个时候可能需要聘请3个厨师,由于烹制菜肴的多样化,也许需要多种不同的炊具。因此差异化服务必然导致额外的服务成本。差异化教学的社会需求十分巨大,学生家长聘请家庭教师就是弥补学校差异化教学不足的一种表现。如果学校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差异化教学,由于学校资源的利用率远比家庭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高,而且学习氛围好,学生可能获得比聘请家庭教师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大大降低家庭的教育支出。

2.5 学术交流成本

尽管初等教育不同于科研活动,但初等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学研究,教学研究不应局限于啃书本理论,还应有机会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交流,比如成都武侯区的经验就值得借鉴。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活动只局限于三尺讲台,而没有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其前进的动力,教学创新思维从哪里来。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反映了交流的重要性。大学的科研活动频繁,在其影响之下,附属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理应走在社会的前列。因此小学也应有单列的学术交流经费预算,以保障教师定期地获得教学经验交流的机会。

2.6 教学活动运行成本

运行成本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日常开支,比如水电费、备课本、教学书写工具、计算机消耗品等等。

3 结 语

当前公办高等学校附属小学的处境比较尴尬,由于历史的积淀,一方面有优良的教学资源,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它的公益性本质使得其启用优质教学资源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得不到合理的释放。上级主管部门一般是按照初等教育的公益性需求进行经费划拨,远远不能满足因材施教的高要求,这种情况若长期下去,学校的优越性会逐步丧失,更为严重的是,高校教师一旦感觉附属学校的教学质量下滑,就会为子女寻求更好的学校,到这一步时,纯公益性高等学校附属学校将会成为高校的鸡肋,其命运可能会变得令人非常遗憾。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小学除了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更多的办学经费外,更愿意获得部分办学自,即获得招收部分议价生的权力,一方面自己造血解决部分办学经费问题,同时也可服务于社会,缓解社会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文良.义务教育成本的分担、补偿与教育公平[J].教育与经济,1997(1):36-39.

校本教学篇6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及可行性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把国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国画国画牡丹,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国画山水国画网,培养学生特长爱好国画山水,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字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国画教学与研究,我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我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美术专业教师团队;中高年级学生对学国画兴趣极大,参与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支持;“办特色学校,育特长学生”“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是我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实施国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优势国画视频字画,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考虑中国国画,决定将国画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国画山水,并积极组织实施。

二、课程实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中国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中国国画字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国画视频,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国画山水,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国画欣赏国画牡丹,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国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国画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国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初段

1、工具材料介绍。笔、墨、纸、砚以及颜料的性质特点。

2、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方法。

4、利用墨与彩调配产生的变化与宣纸特性,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彩墨的乐趣。

5、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画国画时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瓜果、昆虫画。如:南瓜、山水、辣椒、樱桃、蜻蜓等。

中段

1、继续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2、认识笔、墨、色彩。

墨:焦、浓、重、淡、清。

笔:用笔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及以之造型的特点。

色彩:了解颜色名称,掌握简单的间色调配。

3、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墨色浓、淡、干、湿、焦的变化。

4、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

5、欣赏近代中国画作品。

6、学会表现花卉、昆虫画的一些基本方法。

7、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自由组合配画。

8、学会收拾整理画面字画国画欣赏,并能落款命题等。

高段

1、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中国国画,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笔、墨的变化。

2、较好地掌握国画的一些技法字画,培养他们的国画表现能力。

3、欣赏古今中国画名家作品。

4、介绍一些国画的基本构图知识,并能给画面命题题款。

5、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简单的当今名家水墨花卉、山水、人物。

6、组合创作较大幅及完整的花卉、山水画。如:丝瓜、牵牛花、葡萄、葫芦、山水等。

7、学习树木、山水的绘画技法,创作体现秦巴山水和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

8、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创作。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国画梅花国画牡丹,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级,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作业、参赛、评比等形式得以展示,还可以让学生将最满意的作品装入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2、教师评价

(1)课堂教学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2)教师要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与教学目标。

(3)教师要注意做好学生作品以及在各级各类参赛活动中取得成绩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校本教学篇7

什么是“教学学术”

“教学学术”是博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它颠覆了人们对于教学和学术的传统理解,赋予了教学以新的含义;在实践上,它有助于转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还教学以应有的地位。作为―个新概念,它的提出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学术背景,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教学学术”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末,美国大学中“一些教师可能没有经过很好的培训,甚至根本没有培训,自己摸索着教学方法;另一些教师则使用发黄的讲稿。开设混日子的课程,根本不花精力去面对他们的大学生”;“高级研究和本科教育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轨道,前者代表愉快、认可和奖赏,而后者则或多或少成为学校和教师的负担”(《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报告,1998年,博耶委员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普遍下滑。鉴于此,教育家博耶通过重新定义学术,给予学术以更广阔的含义,提出一种新的学术范式,将学术分为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进而将教学纳入学术的范畴,提出“教学学术”。他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大学教学的意义,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更加深入准确地阐述大学教学问题。

(二)教学为什么能够成为一门学术

为什么说教学是一门学术,博耶这么说的学理依据是什么?教学和学术之间的适切性在哪里呢?博耶自己通过给予“学术”以更广阔的含义,找到了二者的适切性。笔者认为,大学教学和学术之间的适切性恰恰就在于大学教学自身的复杂性,正是大学教学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本身的学术性。

1.博耶的论证

博耶对于他所提出的“教学学术”给予了自己的论证,从学术和教学两方面找到了切合点,为教学找到了成为学术的合法依据。

(1)学术新解

博耶指出,过去的学术“局限在某种功能的等级上”,在这种狭义的学术观念下,只有基础研究才能成为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学术活动,而其他一切活动则不算学术。基于此,博耶赋予了学术以新的含义,他认为学术活动是教师所从事的与他们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或经验直接联系且密切的活动,大学教师的学术活动特指与知识的发展、传播、应用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以及对这一实践活动的控制与评估。“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即把学术分为了四种: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

(2)教学是一种学术

博耶认为,教学是一种复杂活动,具有学术性。并认为教学的学术性意味着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也扩展知识;教师的教学既在培养学生,又在造就学者,在教师的教学中,这四个方面的学术工作不是彼此孤立、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交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他还认为,“教学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包括:有效地呈现知识,根据一定目的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使学科对学生来说更易接受、更有意义地掌握,等等。教学学术的表征者是教师创造的产品,这种产品体现着教师教学的有效。

2.笔者的论证

笔者认为大学教学的实践构成了大学教学学术性的现实基础。也即大学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一种学术性活动。具体来讲,大学教学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

相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学教学内容的典型特点便是深、新、变。所谓“深”,即教学内容多指相比基础知识更为高深的内容;所谓“新”,即指教学内容反映了学科专业课程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学科专业课程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学科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指明了学科专业课程发展的方向和生长点;所谓“变”,乃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大学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教学内容应是突破了确定范围的、精选的和浓缩了的、渗透和引入了学科专业课程最前沿、最新的知识的教学内容。

(2)教学对象的复杂性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教学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加之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开展,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输入留学生逐年增多)。大学班级中学生的差异性也变得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等方面。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决定了教学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难度也相应提高了。因此,大学教师要搞好教学,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要对教学进行研究。

(3)教学情景的不确定性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的特定时空中,通过主客观的综合筹措所营造的,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联的,外在客观景况与内在心理境况相融合的、教学的当下在场状态。

这样的教学情境充满了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要保证这种复杂的、不确定的、动态变化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自然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认知能力、极强的判断能力等极高的教育机制。

(4)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交往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了变化性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论怎样周全的教学计划也难以预料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意外的情况总会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的变化,修改教学计划,组织教学,灵活地开展教学。”

“教学学术”视野中的普通高校教学评估

“教学学术”,以学术的视野来看待教学,为普通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为普通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提供了自然的合法性依据。

(一)“教学学术”:普通高校教学评估的理论依据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项重要职能。三者中,各大学目前大多偏向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对于教

学则相对忽视,如高校的排名、教师的评价体系中。科研和服务等指标所占的比重较之教学要大得多。评价是个指挥棒,评价指标指向哪里。教师就往哪里走。高校及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追逐科研及社会服务,而相对忽视了教学,继而造成本科教育质量的普遍下滑。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对教学的看法存在偏差,教学不被看作是学术,认为它不具有可研究的价值,只是一种技术技能型的操作活动。

“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从新的视角对教学进行了深度审视,赋予了学术以新的含义,把教学纳入学术的范畴。通过“教学学术”,教学从常态的自在自发转变为一种非常态的自为自觉,对教学进行评估也就成为必要的了。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学学术”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提供了自然的理论依据。使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理论上做到了有据可依。

(二)当下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一门学术,用此观点来反观我们现实中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问题。

1.高校内部的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有待加强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从总体上说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外部对于高校整体教学工作状况作出的评估,另一部分则是高校内部对教师教学工作水平作出的评价。第一部分与整个学校的生存利益相关,第二部分则与高校中教师个体的生存利益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各高校对第一部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第二部分却大多疏于重视,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尽管有些高校采取学生评教的形式,但由于缺乏有力的反馈机制,使得教学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很少有高校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结果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指标中,或是有这方面的指标,但其权重远没有科研所占比重大,出现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导致高校近似研究所,高校教师近似研究员。而真正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却有时因科研方面的不足而遭受不公平待遇。

2.忽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考核

现今的普通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大多集中在课堂教学、教学的基本条件等方面,笔者认为其背后的一个基本理念即是把教学当作一种技术技能型的操作活动,而没有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复杂的、富有创造性的学术活动。教学是一种学术,一种同科学研究有着同样甚至比它更重要地位的学术活动,我们在评估时应该注意引导教师,帮助教师转变对于教学的传统观念。而当前的评估恰恰忽视了对于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活动及成果的考察,无法真正引导教师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

3.定量考核为主,不符合教学的特点

当前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体系中,强调指标的明确、量化,以期通过量化、明确的指标来测量各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最终给出一个尽量客观的分数来对学校进行水平排序。定量总能给人以客观、公正的感觉。但这并不符合教学活动自身的特点。教学是一种很难以精确量化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充满灵性的活动,这样一种高度主观性的活动,应该侧重于采取以定性为主的考核方式,定量为辅,而不应仅仅采取定量考核的测评方式,以偏概全。

4.缺乏观念上的引导作用

观念引导行动,现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普遍下滑,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及教师对于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教学只是讲讲课而已,不需要研究,也不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备课。认为只要学科专业知识扎实、研究做得好,课自然就会讲好,于是便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科学研究及成果应用上面,教学相对受到忽视。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作为对普通本科教学工作的监管活动,针对这种深层次的观念性问题,应该注意加以引导。而现在评估中大部分工作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在表面上做文章,没有深入到观念层面。

对于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几点建议

“教学学术”。不仅为重新理解学术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重新理解普通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平台。以它来看待当前的教学工作评估,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以前不能发现的问题,并给予使之更为完善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应加强内部教学水平评估工作

高校应加强内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加强对教师个体的教学工作评估。具体来说,一方面,高校应加强评估结果的反馈力度。使得评估效果看起来有用;另一方面。高校应把教学评估结果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的条件中,并加大指标的权重,使高校教师把工作重心予以适当的转移,做到大学教师更像教师,大学更像一个学校而非研究所,引导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将视野拓展至课外,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考察

“教学学术”视野下的教学,是一种学术,是一种值得探究的高深的、复杂的活动。高校教师的教学更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高深性,针对于此,要做好高校的教学工作,需要大学教师开展相应的研究,将教育教学研究与学科专业研究予以同样的重视。而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也应加入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考察指标,以此来引导高校教师重视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究,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使教学成为一门学术。

(三)引入同行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为主

“教学学术”视野中的教学,已不单单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技能型的活动,而是一种具有复杂性、高深性、动态性和灵动性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如果纯粹采用量化的指标体系来对其进行评价,肯定是不完全的、不全面的。教学具有定性的特征也具有定量的方面,针对其特点,我们应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引人同行评价这种评估方式,使评估工作能够兼顾到教学自身的整体灵动性。

(四)加强观念引导。提高教学地位

在普通高校教学工作评估中,除了通过指标体系对教学工作进行正常评估外,笔者认为还应加强观念上的引导,如通过开评估指导会议,对被评高校及教师进行教学思想教育,转变其教学观念。树立教学乃学术的思想。引导其更新学术及教学观念,从思想上作出转变,将教学提升至同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

校本教学篇8

英国文学课程如此重要,但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教师只注重课堂讲授,缺乏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英国文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文学课不感兴趣,更谈不上课后自主阅读文学作品了。其次,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教学面临学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英国文学的教学实际看,英国文学作家作品众多,而每班每周二学时授课,如此有限的时间无论如何是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英国文学整个过程的需要的。而且,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学习表现为重技能而轻人文,只有少数英语专业学生对英国文学课尚存一丝热情,这点热情也是为了满足研究生考试和专业英语八级的需要。教师如何在时间少而学习内容多的现实状况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将是面临的难题。再次,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国文学中存在语言上的巨大障碍。英语专业学生虽然经过了英语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阅读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离读懂原汁原味的经典文学作品还有很大差距。因为大多数作品都是从中古英语开始的,这对于接受基础的、规范化的语言技能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使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尤其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兴趣。

二、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经典名著阅读与文学史有机结合

倡导英语专业学生大量阅读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就是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阅读价值不菲。通过阅读文学原著,才能了解英国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才能领略到该民族文学语言的精华。但面对的现实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业任务繁重,一方面没有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只能浮光掠影阅读译作。另一方面,学生急功近利,只为完成学习任务,对阅读经典名著不感兴趣,原因是读起来费时又费神。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在制定英语专业英国文学教学大纲时,要明确地指出经典名著阅读书目。另一方面担任文学课教学的老师要大量阅读经典名著,应指导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有效阅读,而不仅仅阅读“文学选读”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应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国学教育。鼓励英语专业学生选修文学院开设的经典国学课程,学会欣赏国学的精髓。这样不仅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使得学生融会贯通中西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英国文学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将文学史与名家名作赏析有机结合,在开学第一堂课就应该把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给学生一一梳理,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

(二)教师授课与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

教师为了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课前精心准备外,在课堂上还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英国文学距今大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庞杂的授课内容以及丰富的知识含量等特点使得每周二的学习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多媒体课件可以高效呈现英国文学课程繁杂的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有效综合图像、声音、音乐、文字、动画等多种手段,渗入到英国文学课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作品的印象,不妨设计穿插经典影片赏析。影片赏析之前,教师应结合历史背景,精心设计一些与影片密切相关的问题,看完影片之后,全班分成若干组,4人一组展开讨论,接着选1人就本组的讨论结果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同一个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补充阐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智性水平。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传统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讲述,学生记录,课后整理笔记,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积累的层面,谈不上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为了鼓励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开学的时候,可以将全班分成15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以文学史的脉络分配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对每个小组指定相应的上课任务,这种分工协作的学习方式,不仅仅丰富了文学课的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有充足的时间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小组内部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的分工,轮流当“小老师”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对于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说明。有的学生表现相当出色,锻炼自己的同时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同时,作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提高其文学修养,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用不同的文学理论作简单阐释。这些文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法及象征研究法等。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文学常识和掌握文学批评方法的参与者,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探索和培养学生应用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

(四)对比与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

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充分地了解该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叙述技巧。这种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英国文学知识。例如,对英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诗歌和感伤主义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古典主义诗歌是对古希腊和拉丁作品的再创造,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代表人物薄柏在诗歌创作中讲究诗艺,用词精巧,强调典雅,后世的读者着重欣赏其工整规范的韵律之美。感伤主义的诗歌排斥理性,崇尚情感,注重对生存和死亡意义的探索,强调对大自然的体味和赞叹。有一些被称作墓园派诗人的作品很有代表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格雷的《墓园挽歌》,它将“退隐乡间的诗歌与有关死亡之平等待人本性的夜思交织在一起”。接着,英国文学进入浪漫主义时期,通过对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积极浪漫主义者敢于面对现实,鼓励人们向往美好的未来,而消极浪漫主义者往往还念过去,逃避现实。通过对比与比较,各派诗人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的异同一目了然。此外,在英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注重学生英国文学课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学生的学期总评应该综合考虑各种依据,包括期末卷面考核,中期测试,读书报告,课件制作等。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鼓励学生对小说续写,改编剧本,创作诗歌等。

三、结语

在英国文学课的教学中,有效地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的智性水平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达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望广大英国文学课程的一线教师不懈努力,不断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上一篇:数学例题教学范文 下一篇:素描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