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范文

时间:2023-09-14 20:31:29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篇1

【关键词】 探究思想;探究思路;探究规律;探究性反思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鼓励学生走入生活,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学会动手操作,亲历探究过程,探究知识的生成,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课改的根本要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学中注重探究式学习和学习探究式.

一、在教学理念上树立探究式学习和学习中探究的思想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获得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知识的形成本身是一个探究、概括、总结形成的过程. 数学课程的改革,本身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假设问题、寻找证据、推论和概括来证实信息的过程,是师生积极、持续参与的探究过程. 所以教师应把学生看做学习主体和平等参与的探究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与能力,让探究思想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打开学会学习的钥匙. 如在“三角形”一章认识三角形的边后可以设计操作题,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长分别为4 cm,6 cm,8 cm,11 cm的四根木条,选出三根围成三角形,讨论有几种围法. 有的学生会误以为有四种,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不同的发现,原来4 cm,6 cm,11 cm长的三根木条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经过探讨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这个结论的得出不正是学生认真探索、积极拓展思维的结果吗?所以,只要不断沿着学习中的探究和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方向前进,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积极摸索数学探究的思路

新课标数学教材的编写,着眼于教师通过组织一系列数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或探索知识的生成、发展的规律等,并借助生活、学习中直接经验进行探索,以多种方式表达结论,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到:

1. 不断创设符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个性发展需求、符合创新意识培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探究兴趣

如在学习抛物线的实际应用题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一场篮球比赛中,已知篮圈距离地面3 m,队员甲跳起投篮,球出手时与篮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7 m,离地面■ m,当球达到最大高度4 m时离出手点的水平距离恰好也是4 m,设篮球运行轨迹为抛物线,问:该球能否投中?此时,若对方队员乙前往盖帽,已知最大摸高3.19 m,他如何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通过分析篮球运动轨迹,并结合足球、高尔夫球、跳绳、排球等运动场上抛物线的设计特点,精心设计破解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步步探究,这样既复习了二次函数知识,也使学生逐渐建立把实际现象转化成数学问题的概念性思维,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安排好各种探究活动,凸显探究特征

如在学习“概率初步”一章时,安排学生做摸球、转盘、猜数等各种游戏,让学生探究后明白社会上各种、福彩、体彩中奖等事件的胜负概率是极具偶然性的,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设计的活动不能演变成学生玩耍而浪费时间,而是有意识通过设立探求知识主题,借助已有的信息去推断事物变化趋势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点的主题. 问题设计要从学生认识事物角度,对探究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后安排,要预估学生探究性活动的特质和难度,避免目标过高和知识太深,学生达不到探究的目标而丧失信心.

3. 鼓励学生用不同表征方式进行探究

认识过程来自于生活的直接体会和社会知识的直接感知及人生阅历积累. 初中学生由于受知识限制和不同阅历经验的影响,以及思维上发展的差异,必然引起探究能力与方式的不同,但大多数采用的是身体语言、绘画描述、空间图形、观察、记忆、动手剪贴、角色扮演、制作和简单知识推理等,而且往往只会反映数学知识的表面现象,而不反映本质问题特征,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因人而教,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得出结论,尝到学习的甜头.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尝试探究的时间、机会、次数增多,方法的丰富,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终会形成. 比如:课题学习“镶嵌”,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课堂上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动手拼图:“如果让你给自己家设计铺地砖的方案,要求用同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可以有哪些方案?能用两种不同的正多边形镶嵌吗?有哪几种方案?”若条件许可可使用计算机显示各种镶嵌,以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结论,发现更多可以探究的现象. 这些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当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中成功地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后,他们获取的不仅仅是这些知识,还有创新能力的提高.

4. 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篇2

【关键词】音乐欣赏;探究式;学习方式;基础;实施

一、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背景

《音乐欣赏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优美的音乐能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认知是左脑的功能,情感是右脑的功能,人脑的功能应全面开发,协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李振道认为:科学是认知领域的顶峰,而艺术是情感领域的顶峰,二十一世纪将是艺术与科学的双峰聚会。钱学森会吹圆号、弹钢琴,他认为“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所以,音乐教学能促进情感领域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引进探究式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相结合。

二、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的基础

1.学生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好奇心强,对学习的知识喜欢提出问题,也喜欢回答问题,且中专学生又已具备了较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探究新的知识。既发挥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

2.理论基础:探究式学习理念

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学习的性质是“开发、创新”,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以教师演绎活动为主”为“以学生体验、推理、创新为主”。现代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了。因此,教师的使命,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能力。

三、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实施

1.探究式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有机结合

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学生探索性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再探索――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法既有教师讲解,学生看书或查阅资料,也有师生谈话,也有学生作练习,把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最优的组合。

2.问题情境的创设――引起兴趣,激发动机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将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音乐形象鲜明的乐曲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3.合作探究――点拨指导

(1)小组探究。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感染,兴趣被激发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科书的提示,有时还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查找有关音乐家的资料等。这样的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学生“乐在学中”。

(2)合作表演。小组探究之后,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将欣赏的氛围逐渐引向高潮。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教学中,学生根据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将情节分成“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英台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化蝶”几个部分,各小组又根据派发的谱例进行尝试性练习。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及学生尝试性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情感的音乐的基本要素,同时为后面完整地欣赏作品,感知作品的音乐形象作好充分的准备。

四、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初步成效

1.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乐”就是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强化剂。“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厌倦情绪,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对学习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2.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东西。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利用一定的诱因,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促进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产生学习欲望和求知兴趣,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探究式学习”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音乐课既使人享受了一种意境美,使自己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了有效的放松,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对其他各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探究式学习”促进了学生情感的良好发展,情感的发展又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研究性学习方式密切了师生情感

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离不开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交流具有不可分割的一致性;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研究性学习”发挥了认知过程对情感过程的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见解,并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和信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积极的情感交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情感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具有感染力和激发力的语言或情境的创设,不断强化学生的内在动机,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努力使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探究,既能求同、更能求异,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皮连生(1998)《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200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3]《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沈阳出版社

作者简介:

探究式学习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优化组合;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37-02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探索的精神。因此,教师的教法应随之改变,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合作,自主发展,进行有效的教学形式的组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导、学、议三种形式的有机组合,即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引导;学习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学、互研活动;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疑难,因势利导地给予一对一、面对面的帮助。导、学、议三者有机结合,注重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互助,从而挖掘和开发了课堂教学中人的资源,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互动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智慧的增长,从而对学习的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按课程标准编写的义务教育七年级数学教材从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让师生耳目一新。学生在“做一做”中动手动脑,获得感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想一想”中深入思考,开展研究;在“猜一猜”中发现规律,大胆设想、研究质疑;在“议一议”中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每一课新知识导入时创设情境,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我国数学的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也随之由英才数学向大众化数学转化,为一切人的数学已形成共识。因此,教师的教法也随之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是单向性的、跟随性的训练方法,老师先讲概念、定理、例题,然后学生模仿,学生成了模仿的机器,对教学产生厌恶情绪,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能提高,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数学教师的全体力量,促进数学教师的共同提高。

一、大班导学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引导,导学的实质是引导学习,传统的班级授课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但传统的授课主要是传授知识,教师常用讲授代替一切,单向传输。大班导学作为传统授课的一种方法,一方面吸收了传统教学的有益因素,另一方面又根据现代教学发展理论,用导学取代授受。导学,学是核心,导是关键,它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在导上下工夫,导的落脚点是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努力,自致其知。”它的形式多种多样:

1.导向:教师从整体上向全体同学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向,着力培养学习目标意识。

2.导情: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列举典型、举例说明知识的意义,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必要,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形成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本课或本节内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分析。

4.导路: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逻辑顺序,让学生有路可思,遵路识其真,循序见其明。

5.导疑: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质疑问题,学会生疑,使其获得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

6.导思: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思维,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导学摆正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避免了教师包办过多、满堂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又防止了教师撒手不管,使学生无所适从,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二、小组议学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学、互研活动,小组议学的前提是合理分组,如把程度不同的学生搭配成由前后两桌四名学生组成的异质组。小组议学的关键是交往技能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可以体验不同的数学,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收获,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此外,要做到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记住发言人的要求,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二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三会组织:主持小组学生,能概括他人的观点,做总结发言。小组议学的实质是以合作代替竞争,学生在一起学习,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为他人的学习负责,其口号就是“学生一起进步”,正是这种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合作精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促进了后进生的转让和进步,而那些发展较快的学生在帮助后进生的时候,也收到“以教人者教己”的效应。

三、个别辅导

“独立学习”加“个别辅导”。独立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本操作制图,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独立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思考。个别辅导是指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的疑难,因势利导地给予一对一的、面对面的帮助。个别辅导的实质是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体现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它力求给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最需要的帮助,从而保证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议三种形式教学列举一例:

笔者在教授同类项这一课时,上课一开始给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同类项、掌握同类项的两个条件、会合并同类项。然后要求学生围绕教学目标阅读课本内容,并要求学生用铅笔把回答教学目标的重点句子上做上记号,学生很快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认真阅读,阅读完课本内容以后,前后两排同学为一小组,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表现自己的见解,笔者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倾听他们的言论,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讨论完以后,小组长汇报各组讨论情况,总结好的小组,及时给予表扬,反之给以鼓励,综合各个小组长的汇报归纳出:同类项定义、判别同类项的两个条件、怎样合并同类项。这时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高潮,笔者很快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做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把先准备好的卡片分发给学生,规定游戏规则:请同学们找出与自己卡片是同类项的另一个同学,算是找对了“朋友”,“朋友”坐到同一排座位上,很快第一排第一个同学站起来,仔细观察找到了“朋友”(同类项),学生们热情很高,都努力寻找、判断。有的找错了“朋友”,被“朋友”拒绝,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他们仔细观察,抓住“朋友”的特征(同类项的特征),很快找到自己的“朋友”。课堂上再掀起学习的高潮,这时再要求同桌之间把同类项分别相加、相减,同桌之间的“朋友”相互讨论,通力协作,很快完成任务,这一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阅读、小组讨论、相互协作,再加上教学游戏的趣味性,学生在较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课堂练习达标率在95%以上。

导、学、议三者有机结合,注重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互动,从而挖掘和开发了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激发每个人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家在丰富的交往和积极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智慧的增长。

参考文献:

探究式学习篇4

    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经过筛选,分析、整理,编制成学案,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过程

    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制成一份学案。

    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平台,它扩充了教材的信息容量,它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长久思考的轨迹,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而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学生在本次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几个步骤:

    1、课前独立学习:

    (1)多渠道、多角度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通过注悟方式研究课文

    (3)完成三张自学卡片(信息汇编、质疑记录,课文批注)

    2、课堂上互动学习:

    (1)交流信息,通过概括归纳的,提取有助于理解课文关键信息。(第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信息)

    (2)交流自学成果,从课前的注悟中感受华威先生的忙,从而熟悉文本。

    (3)结合时代背景与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领悟“华威先生为什么忙?”(第二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信息)

    (4)生成新的领悟,整理成卡片④“华威先生的忙和为什么忙?”

探究式学习篇5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自主;形式;活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我们:要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即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程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新教材在内容组织上改变了过去单纯提供现成结论的做法,而是创设了诸多问题情境,提供探讨空间,提出各种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地理探究活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并培养能力。

我在地理教学中,对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进行了一些尝试,颇有收益。

一、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要切合实际

探究不是唯一的地理学习模式,有些章节内容并不适合开展探究式学习,只有那些难易适中,符合现阶段学生地理学习基础和心智水平,可以借助现有的设施和客观条件,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因此,探究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校的教学条件来确定。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这一章节时,学生观察屏幕上展示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①说出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名称。②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多少?③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简述形成的原因。④拉萨市与武汉市纬度相差不大,但平均气温差异大,为什么?

探究设问要有鲜明层次,难易要有梯度,利于学生地理思维活动的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不显得枯燥了。

二、地理探究式学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地理探究活动的形式有多样,按组织规模可分为小组活动、全班活动、年级活动、全校活动和社会活动等。根据探究活动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调查和实践、正反方辩论、图表资料收集研究、案例分析等。例如:我在讲授“水资源”一节时,就采用了“正反方辩论”的方法。

辩论题目: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正方:地球蕴藏着大量的水,地球表面七分是海三分是陆地,水是再生资源,因此,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反方:地球上的水仅有小部分可为人类直接利用,且目前污染严重,水资源时空分布又不均匀,因此,水资源匮缺日益明显。

让学生自由选择立场,形成两大阵营,再自主推选出首席代表1名。要求每一位学生在一周内就自己赞成的论点收集资料,写出1~2条论据,交给首席代表,再由首席代表组阁,形成3~5人的代表团队在全班学生面前开展辩论,坐在下面的学生也可以举手站起来加入辩论。

由于学生自由地查找有关论据,又亲历了辩论过程,对节水意义体验更为强烈,进一步巩固了“人地协调”的科学资源观。

三、地理探究式学习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地理课堂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渠道,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赋予课堂提问、讨论等形式新的内涵,是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地理课堂探究可以择重点选择方法:

(1)探究式提问。它的精髓是问题的设计要有疑点,有点儿难,有趣。例如:“黄赤交角若为零度,地球四季将怎样变化?”“从哪些方面去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特征?”“南极、北极自然环境十分相似,为何动物不一样?”等。

(2)探究式讨论。指讨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探究性讨论重视小组合作,推动学生整体参与。

例如:在“地图的方向”教学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4个探究性问题如下:① 地图必不可少的要素有哪些?②(阅读经纬网地图)根据经度判断,北京在南京的什么方向?根据纬度判断,北京在南京的什么方向?用一句话准确地表达北京在南京的什么方向?③(拿出大比例尺的学校平面图)面对地图,应怎样判别方向?学校在医院的什么方向?④(拿出指向标地图)在这张地图上,还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吗?

(3)探究性演示:探究性演示是指引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促进学生动手和动脑结合,理解地理成因规律的课堂演示实验。

例如:在地图上量算曲线距离,我将在教材中提供的量算方法,在全班演示一遍,然后请学生动手量算,既可以按照老师教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然后请那些用自己的方法量算的学生上台来做演示。

四、地理探究式学习要与学生实践有机结合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地理教育改革的实践,地理活动也是一种较为可行的途径。在地理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从而明白地理成因的规律。

例如:在学习“人口问题”时,课前我先让学生做一个小调查(如下表):①想一想,能不能每种类型的家庭只调查一家呢?为什么?②根据你的调查结果,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调查结果使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在地理特征、规律、原理、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内容中的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所提倡的重要的自主学习活动,正确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是,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绝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了,越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的指导越显得必要。教师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引路人和领航员。当学生在分析某一问题陷入困境时,需要教师指点迷津;当学生在分析某些问题误入歧途而难以自拔时,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式把他引出来,使他步入正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并不是要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要注意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探究“北美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时,在学生阅读北美地形图分析北美地形特征时,我不时地提示北美的地形类型分为几种,主要分布在哪里,北美的地势是怎样的。在学生分析北美的气候时,我又提出“北美洲为什么会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分布在西部的狭长地带?”“北美中部平原南北温差为什么变化大?”等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随时引导了学生的思路,实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探究式学习篇6

充分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知微观结构,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并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多媒体教学和生物学科的整合,为学生们创建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氛围中,教师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亲身观察、实践,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最终实现生物课程的教学目的。一言以蔽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以探究者的心态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的汲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素养。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思考讨论,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探索。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见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如何组织和实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如下:设疑引导—自主学习—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应用创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组织非常重要。

1.创设情境,设疑引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每一堂课如同一部电影,好的开头可以让观众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样,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头也是成功的起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情境,置学生于情感激发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主动探寻新知的兴趣,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最容易引起学生定向的探究反射,进入主动探究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我充分利用课本扉页的一首小诗导入新课:“通过第二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是什么?DNA或蛋白质?几多实验,几多论争。是谁将谜底揭破?’今天我将带大家去探寻。”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到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和对基因本质的探索中去。

2.自主学习,思考讨论,挖掘学生探究潜能

探究式教学在设疑的基础上,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学和讨论当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探知欲。这一过程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也是整堂课的核心。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既不要对学生的个性思维武断否定,也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走向误区。要充分体现民主,创设求真求实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课中,我首先利用学生已学知识简单讨论为什么在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这样既回顾了上学期所学知识,又很快将学生带入新课情境。紧接着学习经典实验,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本中有关肺炎双球菌的背景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图示,引导思考讨论分析实验过程,不断深入探究,再提出新的问题,思考讨论下一步实验的设计思路,可能的结果,将学生带入科学家的探索历程,让学生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3.适时点拨,归纳总结,巩固学生探究的成果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过程的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点拨归纳。学生是过程的实施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加以点评、整理、归纳,去伪存真,使学生重新构建认知结构,把探究的结果与科学事实统一起来。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教师要给予适当地点拨引导,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使学生已有的理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拨开学生思维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后,对本节知识已基本掌握,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难点的把握、易错点的处理还不完全清晰,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形成清楚的知识框架,学会探索研究问题的主要思想方法和思维规律。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课中,格里菲思实验的第四组,学生难于理解,此时,我及时给学生点拨,引导他们将第四组和第一组、第三组比较,思考并提出问题,引出艾弗里的实验。课堂的最后,及时归纳总结,升华思维,把课堂推向高潮。

探究式学习篇7

本人拟对化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教学的有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基本模式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3.制定计划

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试剂,此过程学生可独立进行,教师可给予一定指导。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5.讨论与结论

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6.反思与评价

让学生再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讨论思考,看有无不足之处,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实验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探究意识

人如果一下子吃的东西太多,超过了肠胃的承受力,就会出现消化不良。新教材中科学探究贯穿始末,教师不可能让学生一个实验或一节课就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把科学探究强加于学生;而应理清教材中科学探究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学习《空气》时,提出问题:“空气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把它捉住送给老师吗?”学生听了交头接耳,不―会儿,就有很多同学举手发言,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大胆说了出来。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探究式学习”教学活动,增强了探究意识。

2.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教材选编的实验一般都是经典实验,但经典实验不等于是完善完美的,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实验教学进行改进。

如第二章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教材直接让学生观察铁在氧气燃烧的现象,教师可按下表所示方案引导学生探究。

讨论: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有些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铁丝在O2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异常兴奋,有些学生迟迟不敢把铁丝伸进氧气瓶,导致实验失败;有些学生把集气瓶炸裂了……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对实验探究保持持久的兴趣。

3.针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的差异等,这种差异直接造成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在探究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是很有效的方法。

例如,要求学生写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的提问,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1)氯酸钾(KClO3)在催化剂二氧化锰(KCl)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KCl)和氧气(O2);

(2)氯酸钾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三、在“探究式学习”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实验条件受制约

一般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化学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药材是按九年义务教材标准配备的,且学校班额较大(一般为50人左右),实验条件明显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实验条件更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

2.探究式实验难适应

探究实验需要的教学时间难以控制,九年级化学经一年学习后还要参加中考,有些教师“舍不得”花费时间开展实验探究,况且,学校还规定了教学进度要求,致使有些实验探究无法实施。

3.教师教学方式有误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新课改,他们不分教学内容,不把握教学时机,只追求形式上的新颖,不该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也让其探究,也不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探究。还有的对学生探究的各种结果不做归纳和总结,对偏离主题的探究也不作任何评价,如此等等。

探究式学习篇8

【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教学内容,探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破除“教师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知识面亟待扩展,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些只是在探究教学实施中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克服存在的问题,探究式学习才能逐步地走向完善。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探究式学习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几种基本模式:

一、明确目标,自学探究

明确目标是指一节新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边读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当然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会各不相同。简单的能识记、理解的内容,学生通过自读就能够完成,而无法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尽力寻求答案。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在学习七年级语文(上)《春》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全班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来安排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七年级语文(上)第八课《伟人细胞》时,学生第一遍自读,提出:贾里的伟人细胞表现在哪里?第二遍自读,提出:为什么贾里实现伟人的三次计划都失败了?第三遍自读,提出:贾里意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心中的疑问,就必须认真研究书上的知识,查阅相关的资料。而通过独立自学探究找到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知识运用的过程。

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觉探究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二是小组合作探究,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学生以讨论的形式,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要在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能够讲解清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讲解。如在教七年级语文《说真话、抒真情》写作课时,可采用如下合作探究方法,第一步:将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均匀搭配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第二步:每组确定一名学生做记录人。第三步:小组集体讨论评改分配的作文,评改的内容包括作文是否说了真话,抒了真情,以及对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优点、不足提出修改意见。第四步: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评改情况。第五步:执笔人根据小组评改的意见写出二稿。第六步: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本次作文的表现,给每个人评定等级,并负责把集体讨论的内容、素材、初稿、修改意见、二稿等材料按顺序装订好,交教师审阅或各小组交换评改。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的讨论回答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会相互模仿、带动、提高。学生在讨论中还会发生争论,不肯退让,这是正常的,是好现象。在合作探究中,除了实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外,学生还学会了认真观察,分析判断,模仿优点,并在模仿的基础上提高,最后完善为创新。通过讨论无法解决而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作为学生课后探究的课题,绝不能不了了之。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方法。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刊物、网络、社区调查、专业咨询等途径探究答案。在学习《大自然警号长鸣》学生了解了我国严峻的自然生态环境之后,根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实践,我们上了一节以“守护我们共有家园”为主题的活动课,其小组活动如下:一组:对母亲河长江进行调查,该组学生对流经我县境内的长江段进行了调查,拍来了正在排放污水和大量生活垃圾堆放在江岸以及漂浮在江面的照片,并用中、英文书写了小论文。由两名学生用流利的英文宣读论文,并用屏幕打出中文字幕,其用英文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环境保护不仅是中国人的事,而且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事”。二组:利用自制课件展示校园环境建设情况,以及学校已经做出的各项环保宣传和同学们的环保行动。组织并收集同学们自制的图文并茂的环保宣传海报,对全班学生进行环保宣传。三组:学生采访了环保局局长,并进行了录像。通过局长的讲话把八步区环境状况以及采取的环保举措介绍给同学。四组:通过网络探究,搜索出中国环保网址大全。并向同学们推荐中国环保网,了解国内外最新环保动态;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通过网络超越时空的功能,带领同学们参观爱立信环保展览;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功能,在网上论坛中留言等。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课题是本组经过讨论普遍关心而无法解决或是想进行实践检验的问题,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把自己探究的成果在活动课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仅是一次明理强化的过程,而且通过活动,学生可以模仿优点相互学习,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四、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路。对于个别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进行评价。针对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也可自由地谈感受,谈新问题,或者对前边组的问题展开辩论,把问题深入。教师和学生要对各组打分,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王旭彤.换一种方式学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梁达雄.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思考与尝试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4).

[3]原雅丽.“新课标”下语文探究式教学

上一篇:社会学理论范文 下一篇:科学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