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范文

时间:2023-09-15 03:24:11

当代经济

当代经济篇1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Economic Research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研究会;长春税务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2674

国内刊号:22-1232/F

邮发代号:12-13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当代经济研究》(月刊)1994年创刊,是由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长春税务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经济理论刊物。刊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和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论著。

主要栏目

《资本论》研究与应用、外国经济理论述评、争鸣与探索、改革开放论坛、应用经济学建设、农业经济研究、财经问题研究。

当代经济篇2

[关键词]世界经济;信息化;全球化;区域化;多极化;中国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3.4/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3-0049-05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21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所呈现的多重发展趋势,不仅构成当代世界经济的总的图景,而且深刻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前景。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际市场变化的走势,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经济信息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

20世纪后期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网络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并且逐渐主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科技革命的先导。以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为例,1946年2月,诞生于美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5 000次;到2007年。美国IBM公司发明的超级电子计算机――“蓝色基因,L”,其运算速度已经达到每秒280.6万亿次。而发达国家还在研制每秒上千万亿次甚至上万万亿次的电子一光子计算机。

其次,信息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进步的动力。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3%左右,而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3倍。对于整个经济而言,信息产业的发展,既加重了自身的分量,同时也优化了产业结构。

最后,信息网络的发展成为经济活动的载体。1982年,互联网开始出现。到1999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2.6亿户。到2007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更是达到11.7亿户,即世界人口近1/5已经融入互联网。目前,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新经济”的发展,正在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的素质。

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各国基于本国国情,适应世界潮流,积极推进社会生活信息化进程,以便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先行一步。西欧小国爱尔兰仅有几百万人口。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该国推行信息化及新经济发展战略,其人均收入很快上升到2006年的3.5万美元,30年间增长了30多倍。

然而,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技术差距”、“数字鸿沟”愈益成为南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继续加剧的基础和突出表现。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资料显示,富国和穷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比起国民收入数量,相差还要悬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其人口仅占全球总人口的1/5,却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93%;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其人口也占全球总人口的1/5。却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0.2%。

发展中国家只有努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的发展中大国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在规划本国未来的信息化发展,力争尽早建成世界信息技术大国。

最近10多年来,中国的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相当迅速。互联网是在1994年进人中国的。到2000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就达到2 250万。到2007年底,这个数字超过2亿。

更重要的是,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路径愈加明确。本世纪初,中国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力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六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就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十七大报告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意味着,在今后5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必须着力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

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和进程: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全面自由大量结合式的流动与配置,使各国经济越来越开放和相互依存,使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变动越来越紧密和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基本内涵是经济资源跨国流动。其特点,一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自由,即弱化国家界限,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二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全面,即包括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各种资源在内;三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大量。即流动速度加快,借以流动的国际市场容量增大。四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结合,即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结成一体,而非各自互不相干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基本内涵是各国经济相互影响。随着世界贸易增长超过世界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的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全球的货物与服务的出口占全球总产出的比重,1950年为5%,1990年为18%,2007年达30%。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的货物与服务的出口占全球总产出的比重也突破了20%。一方面,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外部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既反映国际范围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反映国际范围内的生产关系状况。国际分工的二重性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在历史上,正是由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分工才超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国际分工,‘并且通过世界市场把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联结起来,促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国际化(那时还不叫“全球化”)发展。各国经济因而越来越具有世界性。

在当代,也是由于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才得到新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各国经济的联系、交融愈益广泛和深入,经济国际化因而表现为强

势发展的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时任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可见,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代表了人类走向文明和进步的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并非人为造成的。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必然的和必须的。

国际分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国际化的性质,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的各国(主要是占据支配地位的国家)生产关系的性质。且不说最初的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就是在当代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参加者。尽管这些国家仅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一成,这些国家的人口仅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近两成,但体现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对外投资额、国际信贷额,以及国际技术专利申请额等,均占世界相应总额的七成、八成、甚至九成。因此,当代国际分工体系的性质,主要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也就具有不平等的性质。

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世界经济获得总体发展,并且给所有国家提供发展机会:也可以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但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并非是通向各国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不会改变世界经济的南北两极分化,甚至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向更大的落后:或者被卷入全球化进程之内,失去经济自主性,得益不多,受害不小;或者被排除全球化进程之外。成为世界经济的边缘化国家。

其实,上述危险正在变为现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当经济全球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在不平等的国际生产关系的支配下。南北贫富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持续拉大。随着不平衡的全球化继续发展。世界经济还将继续分化。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世界上将只有20多个富国和20来个不断缩小同富国之间差距的新兴国家。而其余的大多数国家依然是穷国,其中最穷的50个国家会更加落后。

面对全球化和两极分化的挑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唯一战略选择。其一。切实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广泛、更深刻地融入世界经济。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和禀赋资源,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多地实现价值、积累财富,有效地发展本国经济。其二,正确处理国际经济合作与国家经济利益、经济安全的关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扩大开放、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必须采取适合本国实际情况、又符合国际经济规则和惯例的保护手段,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市场和国家经济利益。特别是注意运用当前各国普遍通行的“技术壁垒”做法(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和反倾销、反补贴措施。

世界经济区域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

21世纪之初的国际经济一体化表现为两大趋势――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发生在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区域化趋势。相应于这样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各国要在不同层次上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关系。

第一个层次是积极参与全球化――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全球多边经济关系。

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流动,在广阔的国际空间中合理地配置资源。有效地运用比较优势,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与此相应,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

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首先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需求和经济全球化要求。全面发展同各类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关系。事实上,我国的对外经济活动,已经波及世界的各个地方。并且还要继续扩大、不断完善。而加入全球性经济组织,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开展国家对外经济活动必须具备的国际体制保障。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们在全球性经济框架之下,积极发展本国与他国的多边经济关系。

第二个层次是积极参与区域化――发展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区域多边经济关系。

区域化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同根共生的并存发展趋势。全球化比区域化的范围更广,区域化比全球化的一体化程度更高。经济一体化的规律在于,它的范围与内部差异成正比,与整体程度成反比。全球化由于其范围广泛,参与者众多,差异巨大,利益协调比较困难,一体化程度就不易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经济关系密切。相对经济差异较小,从而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一体化及其相应的区域合作组织、区域合作机制。便蓬勃发展起来。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必须足够重视区域一体化。因为。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既是全球多边的,也应该是有区域重点的。我国参与经济区域化,既要继续参与现有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种地区经济论坛性质的组织框架,也要构建新的、范围更小而一体化程度更高的、有实质性内部优惠安排的区域多边组织框架,特别是自由贸易区这种合作机制。2001年11月,几乎是在加入WTO的同时,我国提出要在10年之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而我国签署协议的自由贸易区已有5个。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区还有7个。可以预期。发展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区,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对外经济合作关系。

世界经济多极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排斥、甚至加强多极化。

全球化增强大国的利益倾向,为多极化注入新的动因。由大国主导的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利益关系,不是“零和”关系。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全球共同利益,更有各自国家利益。由于相互利益寓于共同利益之中,所以全球共同利益最终要分解到、归属为、化解成各个国家利益。经济全球化不仅不排斥各国的国家利益,反而加剧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利益分野和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近年来发生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战”,具体体现了国家利益的矛盾与斗争。在利益分配、利益争夺之中,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大国,不仅能够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全球化制造的好处,而且会主动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全球化加剧大国的实力消长,为多极化提供新的条件。大国之间的动态经济发展速度,从来都是不平衡的。由大国需求所支配的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同时孕育着、放大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机会和风险。各国之间原本就存在的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一国的经济发展,或者更容易受到国外不利因素和不测事件的冲击,造成该国经济实力的急剧下滑:或者更合理地配置本国资源、更方便地运用国际资源。推动该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现有大国之间

的经济实力对比,不断变化;已有经济实力基础的准大国乘势而上。跃升为新的大国。

总体上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化世界的经济格局表现为美、欧、日三极并存,同时还有新的经济力量中心正在崛起。

(一)美欧日经济三极的发展与变化

在上个世纪最后一个10年里,当今世界经济三极出现的一大变化就是。美国与日本发生了动态增长速度的位置互换。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实力呈上升态势;欧洲经济增长居中;美国经济增长最慢,经济实力呈相对衰落态势。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期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变成最快,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却变成最慢。在这10年里,就年均GDP增长率而言,美国为3.5%,欧盟为2.2%,日本仅为1.3%。

美国经济为期10年的动态增速优势,使其到1999年前后,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了4个多百分点。然而,自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的增幅陡然下滑。2001年第一、二季度的增长率分别只有1.3%和0.3%。第三季度遇到9・11事件的冲击,更是给增长乏力的经济雪上加霜,出现了1.3%的负增长。从2002年初开始。美国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经济增长率从2001年的0.3%到2002年的2.4%,再到2003年的3.1%、2004年的4.4%,之后由高点下降为2005年的3.5%、2006年的3.4%和2007年的2.2%。与实体经济相应,美国虚拟经济――如纳斯达克股指在同期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当然,美国经济中的高财政赤字、高外贸赤字、低储蓄率,特别是次贷危机,也是不能忽视的大问题。预计美国经济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年均增长率,比上个世纪9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呈增幅回落的态势。

欧盟经济年均2.2%的增长率持续了10年。然而,在2001年,欧盟经济也同美国经济、日本经济一样陷入不振。2002年、2003年,欧盟经济只有1%的低增长。2004年、2005年,欧盟经济有所恢复,但欧元区经济的增长率仍未达到2%。2006年、2007年。欧元区经济发展大大加快,增长率分别达到2.8%、2.7%。预计欧盟经济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与过去lO年的年均增长率相比,大致持平。

日本经济的不振状态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最后一年。受到美国9・11事件和美国经济疲软、衰退的影响,2001年,日本经济陷入10年来的第4次衰退。2002年下半年,日本经济开始走出谷底,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6%。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年均增长分别回升到到2%、2%和2.4%;2006年、2007年。年均增长率又分别回落到2.2%和2%。日本经济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经济周期的原因和经济的影响,也有严重的内在结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所以,日本经济在2l世纪第一个10年里,只会是中低速增长。显然,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稍慢,但后一个10年比起前一个10年,年均增长率则呈上升的态势。

(二)正在崛起的其他经济力量中心

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除了现有的美欧日经济三极之外。目前还有实力规模较大和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如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继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这几个国家也可能不用多久的时间,就会分别在多极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毋庸置疑,现时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尚不具备分别作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经济大国的条件。因为如此,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巨大的国民经济总量。即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以上。二是要有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即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本国货币是国际储备货币,并且占世界外汇储备总额的5%以上。这“三个5%”,是世界经济大国的经验数字。而现时的美国、欧盟、日本同时具备了上述两个方面的条件。可谓当今世界经济中当之无愧的三极。其他国家则还不具备上述两个方面的条件。

(三)中国在多极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到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各约占世界相应经济指标的3%,而人民币还不是国际储备货币。可见,在迈进新世纪门槛之时。我国还不具备作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经济大国所必需的“三个5%”的条件。

然而,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我国的生产、贸易、金融的实际水平,正在使我国愈益接近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经济大国所必须具备的“三个5%”的衡量标准。

从生产发展看,2001―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逾10%。2007年,我国的GDP总量达到24万多亿人民币元,按照当年年末的汇率折算,约为3.4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逾6%。可以预见,再经过十几年不低于年均增长率7%的发展,到2020年,我国的GDP总量将达到6.5万亿美元左右(人均4 500~5 000美元)。这样,从国内来说,将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从国际来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占世界生产总值的近10%。

从外贸发展看,2001―2007年,我国外贸年均增长率为24%。2004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1 548亿美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首次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2007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进一步达到21 738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逾8%。可以预见,再经过十几年年均增长率10%的发展。到2020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近6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逾10%。

从货币金融发展看,1996年,我国的人民币就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但远不像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那样,是完全可兑换的国际储备货币。可以预见,今后十几年,随着外汇市场的发展、外汇管理的改进、外汇储备的充实、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人民币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朝着完全可兑换的国际储备货币的方向发展。

当代经济篇3

关键词:经济;科技;能源;知识经济

一、科技发展与市场

尽管市场并非科技发展的唯一指向,但发展科学技术已离不开市场。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要发展我国经济,就要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人们历来在科技拉动和市场推动之间选择,事实上,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兹以一例来说明。

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相当于中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瑞士只是用国民生产总值的4%就取得了同等的保健效果,所以美国人自己觉得很浪费。美国人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高科技医疗手段的依赖性:一有轻微的外伤(如脚被崴),也要用核磁共振、CT断层分析等手段来检查。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就是因为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个很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是高技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来看,还不算太高,那都是我们现代物理学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能不能与企业、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把中国这方面的医疗器械搞起来?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能和国外竞争的,这不是因为国产的技术特别高超(关键是要把先进科技有效运用起来),而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包括高技术劳动力)便宜,所以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产品除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外,大量的还是装配行业,装配要有一定的技术,而这些我们是能够解决的。

这就是说,上述领域的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早已存在,但为什么没有向现实转化呢?

在上一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发明、创新主要是由工厂之外的独立发明者、研究机构作出的。我们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属于哪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有过象电灯泡等重大发明,是一个独立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者和独立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企业内部从事R&D活动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所认为“企业”代替“工厂”的趋势相关。企业代替工厂并不断发展,是要将许多原本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以减少交易成本。当然,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制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并不是企业越大,市场交易费用会越低,绩效会越高;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受垄断与竞争之间的经济及法律关系的制约。

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并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亦要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并不仅仅在于上述分析之中)。这就是说,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就上一医疗器械方面的技术创新而言,我们的“市场推动”机制仍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按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亦即实现技术、生产诸要素的创新性的“组合”,主要靠企业(家)来完成。在我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至少需要三个飞跃:一是从“工厂”向企业的飞跃(包括观念上);二是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飞跃,这里所说的现代企业,人们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已有不少论述,我只从另一方面来谈,即现代企业应是行业技术的重要推进者,具体来说,企业应把管理目标不仅仅置于生产、营销策略方面,更应置于技术发展战略上面;三是我们应能具有这样的市场环境,即经营者不会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优惠政策和体制漏洞上——这方面的机会越多,技术创新的热情就会越少。当然,上述三方面已在进行中。

二、“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

有些产业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夕阳产业”,而且,“夕阳产业”是可以向“新兴产业”转化的。以交通为例来说明。

当代交通正出现一个以高速铁路为骨干路、公路体系相配合的交通体系。在欧洲,铁路发展得比较早,美国的经济发展得比较晚,铁路和公路并行发展,但在美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战胜了铁路,美国的交通运量的2/3是由高速公路担负的。有的人据此认为铁路是“夕阳工业”。在3年前,国家计委召开了一个交通问题讨论会,一些与会者根据美国的经验就说在中国铁路也是夕阳工业,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发表这些意见的是社会科学家,没有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到场。他们看到的是历史资料,是公路战胜了铁路,因为汽车有方便之处,可以一家一户,而铁路是集中的。但是现代化的铁路已不是过去的面貌了,高速铁路开始兴起了:日本的新干线每小时280公里,法国的叫做TGV,每小时350公里,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每小时500公里的铁路。美国的高速公路固然很发达,时速达到200公里是不成问题的,可谁敢这样开车?美国人现在的设想是,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形成网络,例如,把小汽车开到铁路火车上面,然后火车以每小时400到500公里的速度开,到站后小汽车下火车继续在公路上开。用现在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连结起来,速度也快,能源也省。这就是美国的部署。我们怎么办?这需要认真探讨。我认为,铁路不仅不是“夕阳西下”而且是旭日东升。现代化的高速铁路不仅把轨道接得很长,速度开得很快,而且正在出现一种新型的技术,叫磁浮列车。磁浮列车的速度已被证明至少500公里,而且有可能提高到700公里。现代化的磁浮列车技术已基本成熟,商业化运行为期不远了。我甚至可以说,我国现在就应关注这一技术。

人们在分析“新兴”或“夕阳”的时候,过份关注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有时仅仅是行业)的区别,而不是以技术方向来对照,尽管人们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决策所需的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时候,人们的这种意识仍有可能被遮蔽。市场自身能实现合理的选择吗?还是市场选择如何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相结合?

此外,对市场前景的分析要和科技的发展结合起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是学科意义上,而且是决策机制上:在国家(地方)产业政策的制定上,要有科技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相结合的机制。制定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方向,也是如此。

三、能源问题及相关科学技术

我国秦岭以北煤的资源蕴藏量占全国90%以上,从长远计,北煤南运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长期不可避免。为什么我国铁路交通的压力特别大,这跟北煤南运有很大关系,北煤南运约占了运输量的40%。中国煤的蕴藏量10倍于中东的石油(就热量而言)。中国组织一定数量的煤出口,是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运不出去。从大秦线能运多少煤呢?2000万吨,而仅日本就期望我们每年供应1亿吨。从交通、环境及当前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煤最好不要铁路运输,而是把它磨成粉,再用水掺搅制成水煤浆,然后用管道运输。现在大同到秦皇岛的车皮是2000万吨煤,回来有2000万吨的物资吗?没有。这样一来就放空车了。我了解到,现在国家想从山西铺一根水煤浆管道到山东然后出口。象这样的能源问题也涉及到交通问题,而如果用管道运输,效益比火车更高。这些都有好多新技术。但从总体来讲,我赞成逐渐压缩煤耗减少污染,同时应该发展一些更为干净一点的能源,主要是原子能和水能。

人们容易从原子能想到切尔诺贝利事故。但是,现在设计的核反应堆都是安全型的,而且是比较干净的,没有其它废料,当然放射性要控制起来。世界曾经掀起过一个反核运动,有一个绿党尤其反对核。现在绿党开始改变态度,认识到不发展原子能就要烧煤,煤的污染比原子能更大。但美国的反核势力仍然很大。美国的一些搞核电站的公司在美国就是卖不出去,什么地方要搞核电站,什么地方的老百姓就反对。所以美国就愿意卖给我们,因为中国没有反核运动。中国最好不出现这样的反核运动。

更重要的,我认为应多搞水电。水是可再生的能源,每年水都从大江大河流掉,不发电,太可惜了。现在中国正在建设长江三峡水库。实际上,长江三峡搞起来以后,才利用了水资源的10%。水力资源的大头在哪?在西南横断山区。西南横断山区的水量没有长江干流那么大,但是落差大。从总体上说,其水能蕴藏量至少是全国的50%。为什么优先搞长江三峡而非西南?因为那些地方都处于深山穷谷。要修个水电站,首先要修盘山公路,它们高度都是2000到3000米,所以修盘山公路的投资很大。但是,这并非近期不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可以用飞艇来解决,飞艇的运输量可达200至300吨,是卡车的6倍左右。1932年齐伯林的飞艇事故,使世界飞艇业受重创,影响至今。但是,现代的技术已经不一样了,可以不用氢气而用氦气来代替。除了飞艇以外,还可搞索道运输,另外,在西南搞水电建设也不见得要大幅度的钢筋混凝土,因为可以在高山上就地取材,通过定向爆破获得石材。目前,高温超导技术也为高效的高压输电提供了可能性,否则,线路上损耗就可能达1/4,仅长江三峡的输电就可能损耗两个大亚湾的发电量。不过,以目前技术发展程度,铺设1000公里是不现实的,但是,用超导输电线取代消耗较大的、由发电机到变压器那一段电缆在当前是可行的。

四、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要不要发展?要,而且要大力发展。当代生产的重大特点就是,精神生产力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的信息产业占美国全部产业的65%。也就是说,精神生产的价值量超过了物质生产量。这是现代化生产的特点。什么是精神生产力呢?它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各种信息产业,包括新闻出版、报纸、电影等等。人,并不光要吃和喝,还有许多精神消费。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美国是世界软件业的大头,其它国家包括日本、印度等,近年来都有很快的发展。日本软件业的道路和美国不一样。美国软件针对PersonalComputer的比较多,共性软件比较多。日本的软件是为大公司服务的,它的企业要搞自动化生产,所以它的软件都是个性软件。日本的千叶制铁所有个1米9的轧机,而我国武钢最大的轧机也才1米7。而且,制铁所整个两公里生产线很难看到人。全所三班倒,连仓储人员一起也才80人,生产、买卖、运输都由计算机控制。我国武钢有2400人。可见,精神生产力能对生产和管理自动化影响到何种地步。

但是,信息业在某些方面应该降温,例如信息高速公路。并不是说中国不要搞信息高速公路,而是没有必要搞克林顿那样的信息高速公路。他说的高速公路,信息传输量至少是10的10次方比特,而我们现在修的不叫信息高速公路,而是“中速公路”,是每秒10的8次方比特,比美国设想的高速公路小100倍。每秒10的8次方比特就大得不得了,我们在20年、30年内都添不满。它只有一件事不能做,就是全国开各个省市的全国性电视大会,但是两家开电视大会可以。这就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在短期内修那么大的。这件事的鼓吹者也是社会科学家,他们看到美国人在那儿鼓吹信息社会,也赶快要进入信息社会。15年里要修建信息高速公路,第一他不知道要多少钱,第二他们不知道这种信息高速公路修出来没有用。中国的信息库才美国的1%左右,这相差太远。所以修起美国那样的高速公路以后,根本没有东西可运。打个比方说,现在长安街比较拥挤,你把它的宽度扩大10倍就可以了,扩大一千倍就是非理性的了。

当代经济篇4

新经济是一种高技术、服务和办公室型的经济,是建立在新技术、新劳动组织方式和新产业基础之上的经济,是建立在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基础之上的经济,是建立在对外投资不断提高基础之上的经济。新经济的依托是不断创新、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公司。新经济既加剧了市场竞争又增加了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加快了公司和就业的新陈代谢,极大地扩大了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价格。与此相应,理财人员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即理财观念也应变革与更新,对此本文略作如下探析。

1.人本理念

人力资源是新经济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优秀人才的创新思维往往能造就巨大的财富,正所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才郎”。就企业发展来看,人力资本在新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本,企业能否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占有什么档次的人才,占有多少这种档次的人才以及如何开发与运用这些人才。因此,企业家必须树立“人本”理念,重视现有的人才,招揽紧缺的人才,并努力为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也正因为如此,现代企业管理均奉行以行为科学为依托的“人本主义”管理。人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的能动作用正在凸现,人力资源也成了新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言,当今市场竞争表现为商品竞争,商品竞争的本质是技术竞争,其实质则是人才竞争———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竞争。这便要求理财人员充分意识到在新经济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人力资源是会计主体的一项资产,而且是企业组织中一项举足轻重的无形资产,是生产过程中惟一能动的资源。

2.创新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新产业不断涌现,产业调整与升级加速,产品更新加快,技术周期缩短,创新也成了一个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赢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新经济的发展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适应这种创新的要求,理财人员就必须具备创新理念,善于产生先见之明。由于创新的拓展与扩散,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理财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便要求理财人员在财务会计工作中既要遵循理财的相对规范性,又要充分注意市场中每个会计主体的特殊性。因而理财人员便不可能用一成不变的财务管理经验、财务管理方法去适用于所有的理财对象。理财人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效推动理财水平跃上新台阶,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理财素养,适应新经济对理财灵活性、变动性的要求。

3.信息价值理念

信息是可以共享的,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占有、所使用;信息的作用和价值可以随接受者的不同而不同;信息可以多次使用,在使用中并不损耗;信息在使用中不仅不会损耗,而且可以增值,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用户注重的是财务信息,在新经济下信息用户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在信息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同时,信息用户还要求拓展信息披露内容,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财务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增加对财务报表表外项目的披露,如长期租赁、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与其相关的机会和风险等表外项目;分别列示经常事项和非经常事项的作用、影响;列表揭示分部信息;披露资产顶债计量的不确定性;提供不定期的财务报告;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总之,会计信息用户要求获得尽量多的信息以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会计信息用户还要求信息披露电子化。在新经济时代,一切经济活动均需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就像司机随时掌握着方向盘一样,信息使用者随时可根据经济实体变化的市场指标做出相应的理财对策调整。这便要求理财人员能够对理财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注重对理财信息的实时搜集、利用和分析,进行理财决策和资金运筹,最大限度地做到实时跟踪理财项目的市场变动情况,这个过程是在整个理财中最能为会计信息用户带来价值的过程。这时理财人员和会计信息用户处在互利的关系之中。而且双方均要致力于共同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的核心是要创造信息价值。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用户和理财人员的互动过程中最具有价值的环节实际上是理财信息更深层次处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财人员、会计信息用户均在利用网络的共享信息和深层次的实时处理理财信息所带来的信息价值链,经营自我,挑战自我,体现自身价值和创新成果。

4.法治理念

当代经济篇5

论文摘要:新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新经济时代。它引发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革,面对挑战,我国住宅产业如何发展才能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益,文章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经营理念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种与传统经济不同的可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运行状态,即“知识经济时代”或“新经济时代”,它的本质是以知识创新和信息传播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依靠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发展生产,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增加产量来发展生产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由于提高科技含量只是使产品提高了附加值,不增加产品的数量;信息则是无形的、非物质实体的,当然也不会造成物质形态的产品积压。因而就能成功避免产品积压问题,这在目前住宅市场空置房总量仍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新经济”给予我们住宅产业最主要的启示,就是要与时俱进地树立起新的理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追求“规模效益、知识效益,氰息效益”相统一。即不再单纯地追求规模经营、规模效益,而是把规模、知识、言息三个效益放在起.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一方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另方面利用信息来捕捉商机,加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选准市场细分日标,拓展营销,求得利润最大化。

日前,一些开发企业日益看中大盘开发,一些舆论也宣称地产开发进入大盘时代_这固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因为大盘较易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和开展营销,可以获得规模效益。从城市规划来看,也利于盘活老城区)、口,改善城市的功能布局。但是大盘开发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大,风险也大,容易造成大量空置。而城市里的许多零星地块也重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如出让用地的剩余小地块,规划里模糊的地块边缘的小地块,化整为零批出的小地块等这些地块有其本身的卖点、首先是地段较好.交通便捷,易与外界交流;其次,由于地块狭小,多以建高层为主,视野开阔;而且开发周期短,利于资金周转,风险也相对较小:开发商如果在提高产品的科技和信息含量上做足文章,开发出具有卜分鲜明的个性特色的现代化产品,做小盘也是可以取得好效益的。

二、产品品质的现代化

住宅产业发展进步的标志,要看住宅总体性能,及产品品质的现代化程度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带动了整个社会文明以及生活观念的进步,引发了对住宅性能新的定义与要求。人们对住宅的质量要求不仅是工程质量,还有功能质量、环境质量、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人文质量和文化氛围质量住宅不再仅能住,还有对居住舒适、方便、安全以及住宅智能化、对外信息联络等多方面的要求。目前,已经有一批具有新经济意识或信息产业背景的投资者进人了住宅产业,他们把重点放在了提高住宅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上,使产业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资深业者也在迅速提高对新经济时代来临的敏感度,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成功的楼盘,除了更提高户型、朝向.环境、生活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传统品质以外,而且又努力增加了新体系、新结构、新工艺方面的新品质,以及网络、宽带等智能化社区,“居家与办公融为一体”等充满信息时代的特征舰点.以提高商品的现代化水平,增加新的卖点。

三、住宅生产的现代化

如何能高效地开发出物美价廉、有特色卖点的房地产商品,抢占市场先机,争取好的效户益,成了当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要提高住宅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推动住宅生产的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生产中部品化和部品生产工业化水平还很低,住宅施工中科技进步贡献率远远低于资本投入贡献率。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必然建设周期长,成本消耗高,经济效率低。我国住宅建设劳动生产率,人均竣工面积多年来在30平方米左右徘徊,发达国家一般在120-140平方米之间,我们仅占其1/5一1/6,而能源消耗却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且建筑质量通病也大量存在。住宅产业要改变这种高投入、低效率的状况,就必须加快我国住宅部品化和部品生产工业化的进程。即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为目标,按现代化生产方式和高技术组合改造传统建筑施工体系,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实行科学的施工组织和管理,推行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规范化管理的社会化大生产,实现技术进步贡献与劳动生产率的双增长四、住宅流通的现代化从当前房地产业运行状况、产业结构来看,流通环节相对薄弱。一是开发商的销售理念陈旧落后,且缺乏诚信意识;二是销售方式仍以手工作坊式为主,个人开发个人出售,一家一个售房部,尚未形成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营销网络;三是中介服务发展较慢.且缺乏规范。以致造成行业整体销售效率低、成本高等间题:

解决流通环节的通病,要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下功夫,即要实现住宅产业内各个行业和专业的优化配置和专业分工的细化,以实现流通环节的现代化,改变一个开发企业横跨生产、流通、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状况。

分工细化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目前住宅流通市场的低效率运作状态.应当加快培育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销售网络,以降低销售成本,解决相关的市场间题;同时,下大力气培育规范的、发达的中介行业,如建立行业内统一的经纪和信息传播机构,重点培育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营销商等。

四、住宅消费的现代化

住宅消费环节的现代化,毛要是物业管理行业的现代化。物业管理行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仅青岛市就有物业管理公司200余家,从业人员10000多人,管理的市区居民总户数达30多万户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城市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对物业管理的内在需求越强烈。而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物业管理处于一种低效率运作状态,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

当代经济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践;影响

引言

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经济文化更新速度加快,传统经济文化被淹没,人们对于传统经济管理理念也不再重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经济管理有误解。由于这样的思想,导致当代经济管理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并不是没用,其思想例包含着大量的实践经验,对当代经济管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通过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运用,促进当代管理的提升。

1.传统经济管理思想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主要以国家同构思想、儒家和墨家思想为主。国家同构思想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过程,主要体现出当时靠天吃饭年代的经济发展特点,而且,当时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社会发展的管理层也呈现出金字塔的方式。而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主要注重教化,希望通过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伦理教化思想,来界定家族的关系,而且,在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下,认为社会经济生活都是人人平等的,同时孔子也提出了均平原则,但是,在当时这种经济指导的方针却因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但是,我国传统经济思想还存在着诸多价值,可将其应用于当代经济管理实践中。

2.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

从古至今,我国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始终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线上。即使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经历过多次变化与改革,但其始终把农业生产作为人们社会生活活动的根本。首先,中国的农业结构,是以分散型的村庄为主,并以自然经济作为基础的社会机构。要想使这种社会结构得到稳定的维持和发展,就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思想。早在我国汉朝时期,就出现了类似的经济管理思想,发展到今日,已经日趋成熟。

其次,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在充足的理论指导之下,对其进行实践,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更加注重整体,这样才能对整个局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在农业生产生活遇到问题时,采取最合理、高效的措施。

最后,不断循环发展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结合,就形成了我国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中庸”。具体来说,就是缓慢的、平稳的向前发展,不偏离、不冒进,始终保持着温和、适度、协调的中庸思想来进行农业生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中的中庸思想,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在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应用

上个世纪初,企业管理学这一概念出现,它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被称作“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所提出。在他一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当中,提出了经济管理要由过去的凭经验办事转变为系统的、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这也就使得人们在进行企业管理时,有了一个科学有效的、可以依据的规范和准则。在此基础之上,法国人亨利・法约尔提出了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在这个阶段所产生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理论被人们称之为“古典理论”。虽然在此之后,世界上有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但是其基础与核心内容始终没有改变过。

根据以上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管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由古典管理向科学管理,再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完善的企业管理学[1]。企业管理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应用的是在前人经验基础至上发展而来的科学管理方法,所以有着十分明显的传统特征。而企业经济管理也是一样,它也是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当中,逐渐的进行发展和完善而得来的。

自从上个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企业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世界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世界经济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随着市场中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也要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好创新,以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

4.在货币金融管理方面的应用

从供求关系和管理等方面来讲,货币和金融这两个概念一直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货币金融的管理方面,它与供求关系之间既是相互影响的,又是相对独立的。在传统的货币金融管理当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价格,按照官方的价格,人们是以谷米为基础的标准来进行定价的,所以,在农业和商业的重要性比较当中,农业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中,货币的管理和发展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货币的升值和贬值要有政府来决定,这种思想是积极错误的。到了秦朝,货币得到统一,货币铸造和发行的权利全部收归中央,这种思想也有些过于极端。到宋朝出现的“交子”、元朝出现的“宝钞”、明朝的银票和钱币、再到最后清朝流通的钱币。从这些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

在现代社会当中,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借贷。从我国古代开始,就出现了高利贷,它的出现政府为了调节经济而采取的一种经济手段,但却被政府用来谋取私利。所以,古代的政府以高利贷的方式进行的剥削行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当及早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管理。

5.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促进

在优秀的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对其中的优秀的部分归纳总结了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了改善和创新,提出了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其实早在我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就已经产生。邓小平同志对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提出,正式基于此。所以,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产生的一切的理论知识,都要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借鉴,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重新提高,以此来完善和改进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和体系,加快其进步,我现代化科学系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做铺垫。

在这种经济管理思想之下,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各个方面的效率和效果都有所提高。它使得基层的经济单位拥有了一定的自,促进了其经济发展的活跃度,同时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进行大力推广,使企业结构得到了科学合理的调整,并拥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加,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联合发展,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国家对企业的管理由过去的直接领导转变为现在的间接管理,更加的贴近市场,使其经济管理思想得到了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6.总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虽然有很多地方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但是也有当代经济管理值得学习的地方,盲目否定以往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善。所以,“择优”原则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理的应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可以对当代经济管理带来重要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梦笔.正确把握和理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2010.

当代经济篇7

[关键词]九江开埠近代化 中部大开发 现代化

本文为200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系列论文之一。项目编号LS0901

一、开埠带给九江的城市变革与近代九江的衰落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而告一段落。1861年3月25日,英国人勘定“九江府西门外地方,自龙开河起,沿大江往东,至思口之西十三丈止,量得共长一百五十丈,进深六十丈”,“立明四至,共合地基一百五十亩”的一片土地,作为英国“永租地”。当日,英代表巴夏礼以“大英钦差大臣右参赞兼领事官事务”的身份,清代表张集馨以“大清钦命江西等处宣布政使司”的身份,签订了《九江租地约》。这样,英国终于完成了其在九江开埠通商的准备活动。

九江开埠通商,对九江的影响最为深远,城市变革显而易见:一是对外贸易与商业的转型,开埠之后,九江作为江西唯一的对外开放口岸,取代了樟树、吴城的地位,从传统社会的江西经济的边缘而一跃成为江西的贸易中心城市;二是九江近代工业开始兴起,这些近代工业企业的相继建立,使九江的经济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从单纯的商业城市向综合性城市发展;三是九江近代金融业开始出现,这些银行又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九江经济的发展;四是城市交通和通讯业取得长足发展,城市政治文化也进一步近代化。

开埠通商让九江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城市经济结构却不合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1936年浙赣铁路通车,江西区域经济中心南移;加之长江各省连年水灾,“由九江出口之大宗货物如茶叶、夏布、瓷器、木植、纸张等,均一落千丈”;又因“商品销路缩减,而营业费用较前倍增”,商家“倒闭者纷纷”。九江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并由此而衰落, 直至全国解放,九江经济再没有出现昔日的繁华,丧失了在江西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我们再次回望历史,探究近代九江衰落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过于倚重商业,忽视其他产业发展,城市经济根基不稳固

开埠通商以后,由于得到了银行业的支持,九江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其他产业,特别是工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当时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造成了商业带有严重的买办性、投机性、封建性,商业资本这种先天不足,使他很难转型成为近代企业,因而阻碍了近代九江经济的发展。九江的城市地位确切地说的商品中转站和集散地,而没有实质的生产基地,所以九江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贸易的繁荣,一旦发生变化,城市经济便随之发生变化,城市经济的根基很不稳固。

2、九江民族资本主义在外来资本的侵略和城际竞争中,无法发展壮大

外国资本进入九江,无疑对打破九江封建经济壁垒,使其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化起了重要作用。但外国资本主义以九江商埠为基地,大肆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这必然会扼制本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交接处,对九江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而由于列强在通商口岸急切的谋求短期效益,并没有考虑整个长江流域的协调发展,造成长江流域通商口岸的同质化,加剧了各个城市的竞争。生存于外国资本掠夺与各大城市的有力竞争夹缝中的九江民族资本主义,由于经济实力的弱小,始终无法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3、由市改县,九江作为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弱化,城市张力难以发挥

九江作为长江流域较早通商开埠的城市,交通便利,在早期其城市经济的辐射能力广及整个江西及周边省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其优势地位开始逐渐失去:一是其他城市的竞争与挤压,使其影响力开始减弱;二是由市改县,经济腹地分割减少,城市经济功能弱化,九江作为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随之弱化,城市张力难以为继。

4、商路变迁,角色错位

随着近代化得深入,中国的传统商路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以运河―长江―赣江―大庚岭―广州的南北纵向贸易路线开始转向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横向路线和以沿海口岸为接点的纵向线交织网络,直接面对世界市场。”而此时的九江却从传统社会长江流域货物调剂中心转为以江西进出口贸易为主体的区域中心城市。这种角色换位决定了九江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方向只能是边缘化。

二、开埠经历对当代九江经济发展的启示

岁月荏苒,百年沧桑,新中国成立以来,九江社会和新中国一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得到了重新的整合和发展,然而不能否认的是,相对来说,九江一直没有踏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反思有助于现实的思考。通过对当年开埠经历以及它所带来的历史影响的总结思考,我们认为鉴于历史经验,九江的未来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港口为突破,充分利用江西腹地资源,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1、以港兴市、以港扩城

九江港位于长江中游,长江黄金水道、京九铁路、福银高速公路和赣江在此交汇,是江西省唯一的长江港口,区位优势显著,枢纽作用突出。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江西省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把九江市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战略的实施,九江港货物吞吐量迅速增长,2007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 3814万t、集装箱 8.8万TEU,近年来年均递增率分别为30%和62%,在能源、矿石、建材、集装箱等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和促进了九江市、江西省沿江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九江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港兴市,以港扩城”的思路,九江港要遵循规划先行、建设超前、重点突出、发展持续的原则,依托区位优势,走区域合作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港口的区位优势,以构建开放型经济平台为主题,以沿江产业、临港工业为发展依托,加大改制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最大限度地满足九江市及至江西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对港口的要求。

2、“强工兴城”,坚持走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之路,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有人认为,九江应该依托“码头”,发展码头经济;有人认为,九江国有企业底子厚,民营经济缺乏发展空间,应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认为人,九江县域经济过于单薄,应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又有人认为,九江集名山、名湖于一身,应该发展旅游业……,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只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才能有效地破解矛盾,事实上,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仍是九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九江市能否实现赶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能否实现赶超,要实现赶超,最核心的是做大做强工业。港口只有配合强有力的工业才能支撑起一个综合型的现代城市。工业要发展,最关键是建好工业园区,工业园区要制胜,最核心的是推进产业集群,这是历史与现实给九江做出的答案。

另外,结合九江现实,新型工业化必须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巩固和扩展经济腹地

近代九江港的发展与衰落与其腹地的经济状况密不可分。九江东面鄱阳湖,北面长江,西面是众多的湖泊,南面是庐山,其实是一个半岛地形,尽管标榜是江西的北大门,可供开发的腹地很小,九江现有的实力也要求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巩固和扩展经济腹地。一是拓宽城市框架,构建“大九江”格局,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外向辐射能力;二是推进昌九一体化,构造昌九鄱城市群和经济区。昌九工业走廊既沿长江、又沿京九,是国家沿长江开发的重要区域,已经纳入沿江开发的总体规划,因此,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中,昌九工业走廊具有得天独厚的机遇,是带动江西省对接长珠闽尤其是融入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突破口,是促进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和载体。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更具活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区域合作升温趋势明显。昌九鄱城市群、经济区是建议以南昌九江两市为龙头,以鄱阳湖及其周边其他城市依托的城市群与经济区。加快昌九鄱经济一体化建设要体现“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新模式”的要求,使昌九鄱经济区成为江西省经济繁荣、工业发达、社会文明、文化昌盛、环境优美的新兴城市群,成为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为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加强横向联合,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建设

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九江应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1、形成自身特色的聚合力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挖掘九江现有的优势资源,做好差异化的城市定位,并有效地开展利用。例如根据九江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优势,实施“大物流”战略,将九江打造成中部物流中心;九江有一定的船舶工业基础,有152公里长江黄金岸线,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资源,引进有较强实力的战略投资者,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把九江建设成长江流域重要的中小型船舶制造基地;九江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于一体,有400多个景点景观,特别是庐山,在国内国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要充分发挥其政治名山、旅游名山的优势,把九江打造成旅游休闲中心。

2、加强规划,尽快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提升九江地位

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有学者指出,今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以及三峡库区这“三圈一区”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九江处在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中,要积极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机遇,积极参与建立中部区域政府间协调合作机制,打破目前沿长江城市的行政格局,成立金三角城市联盟。加强中部区域“五省”政府间,特别是沿江城市间的对话和合作实现省际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在长江经济链中的地位。

3、拓展发展空间,争取更大腹地

当代经济篇8

2.我国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姜磊

3.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余长林,王瑞芳

4.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TFP贡献的考察钞小静,任保平

5.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分析胡健,焦兵

6.中国工业行业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32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蒲艳萍,王维群

7.经济增长过程中工资分配的变动——基于中国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刘丽

8.产业环境、企业战略与企业的绩效表现孙早,薛小刚

9.广告结论的明暗示程度对态度形成的影响:认知需求和消费者知识的扰动作用张蕾,高登第

10.第一大股东股权、治理机制与企业过度投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PanelData的研究张栋,杨淑娥,杨红

11.金融稳定还是经济增长: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门限转换特征武娜,王群勇

12.中国银行自由化的数量效应:源于储蓄、资本形成的经验证据米运生,刘仁和,易秋霖

13.中国股票价格与房地产价格关联性研究沈悦,卢文兵

14.中国寿险市场退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展凯

15.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经济分析毛瑛,陈钢

16.我国证券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杨斌

17.知识资本模型的再检验——基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冼国明,杨长志

18.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韩秀华,陈雪松

1.2007年的中国经济回顾与分析姚树洁,韦开蕾,陈敏佳,YAOShu-jie,WEIKai-lei,CHENMin-jia

2.政府职能与投资体制——基于国际数据及经验的分析蔡跃洲,杨克泉,CAIYue-zhou,YANGKe-quan

3.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南北贸易摩擦成因李春顶,尹翔硕,LIChun-ding,YINXiang-shuo

4.成功幻觉与生产和人口的过度集中——兼论在城市发展规模上市场机制不一定是有效的范红忠,王徐广,FANHong-zhong,WANGXu-guang

5.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的政府驱动——基于中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张良悦,师博,刘东,ZHANGLiang-yue,SHIBo,LIUDong

6.中国生猪产业的金融化推进杨枝煌,YANGZhi-huang

7.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1952-2007年中国数据的再检验陈伟国,张红伟,CHENWei-guo,ZHANGHong-wei

8.中国金融资源城乡配置差异的新政治经济学陈刚,尹希果,CHENGang,YINXi-guo

9.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创新模式研究尚长风,SHANGChang-feng

10.中国信贷市场匹配机制的再设计袁开洪,文胜,YUANKai-hong,WENSheng

11.我国推行知识产权证券化制度问题研究董涛,DONGTao

12.我国能耗和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关系分析李坤望,孙玮,LIKun-wang,SUNWei

13.双重成本与债务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1998-2006)马君潞,周军,李泽广,MAJun-lu,ZHOUJun,LIZe-guang

14.治理环境、股权结构与投资者关系管理马连福,陈德球,胡艳,MALian-fu,CHENDe-qiu,HUYan

15.经济学的科学性意味着什么——经济学的双重属性及其研究思维朱富强,ZHUFu-qiang

16.陕西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陈九龙,CHENJiu-long

1.什么粘住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翅膀高帆,GAOFan

2.中国省区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2000~2005年的经验证据方先明,孙兆斌,张亮,FANGXian-ming,SUNZhao-bing,ZHAGNLiang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性检验王俊霞,王静,WANGJun-xia,WANGJing

4.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下的城市地价——中国城市的实证研究柯善咨,何鸣,KEShan-zi,HEMing

5.投资理性、居民金融资产选择与储蓄大搬家汪伟,WangWei

6.中国信用体系转轨的经济史视角考察许文彬,陈炜,XUWen-bin,CHENWei

7.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边界的有效性研究李成,郭明,张炜,LICheng,GUOMing,ZHANGWei

8.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马颖,秦永,MAYing,QINYong

9.论劳动价值论的数学与模型分析许光伟,XUGuang-wei

10.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与农户家庭贫富秦其文,QINQi-wen

11.制度递延逆反论——一个典型制度变迁的案例描述与推论张尔升,ZHANGEr-sheng

12.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阶段性差异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张天宝,陈柳钦,ZHANGTian-bao,CHENLiu-qing

13.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温怀德,刘渝琳,温怀玉,WENHuai-de,LIUYu-lin,WENHuai-yu

14.董事报酬、独立性与公司治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宋增基,徐叶琴,张宗益,SONGZeng-ji,XUYe-qin,ZHANGZong-yi

15.基于几率波动理论的安全与生产力关系研究于明,孙林岩,YUMing,SUNLin-yan

16.管理创新的有效化模型研究雷星晖,王则灵,LEIXing-hui,WANGZe-ling

17.制度环境、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江伟,雷光勇,JIANGWei,LEIGuang-yong

1.中国大中城市房地产需求弹性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高波,王斌

2.农村三代家庭中子女外出务工对老年人经济支持的影响研究张烨霞,李树茁,靳小怡

3.内生时机选择下国有和外资银行的利率竞争周翔翼,侯晓辉,姬升良

4.资产价格泡沫、传统银行业脆弱性与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侯尧文,胡怀邦

5.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估计——基于季度数据的协整分析董继华

6.中国的金融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孙力军,崔茂中

7.基于货币超经济发行视角的流动性过剩治理余力,孙永权

8.经济发展对信贷增长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闫章秀

9.论资产证券化中风险隔离机制的构建张文强,赵会玉

10.经济转轨、跨国公司进入与国有企业改革张晖,郑馥艳

11.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模式的理论分析——基于行业的视角朱彤,孙启俊

12.品牌价值与产权改革-MBO后的美的电器案例研究李曜

13.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有限责任的思考樊秀萍,赵秋雁

14.网络外部性、研发激励与技术标准化:以激光视盘业为例杨少华,李再扬

15.基于IHO技术的西部行业投资效应分析研究刘洪涛,郭菊娥,席酉民,罗岩

16.资源诅咒: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刘瑞明,白永秀

17.试论生产消费与循环经济何林

18.辨析中英政治制度变迁对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的启示雷俊

2.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财政金融政策面临的挑战昌忠泽,CHANGZhong-ze

3.中国开展银行业务外包的研究杨大楷,YANGDa-kai

4.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开发性金融支持(DFS)研究——基于微观农户行为的分析李志辉,张晓明,LIZhi-hui,ZHANGXiao-ming

5.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评价方法研究程婵娟,陈勇,CHENGChan-juan,CHENYong

6.资产证券化信用评级:国外模型方法及其借鉴王少波,WANGShao-bo

7.中央企业持股比例对其控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范琦,FANQi

8.关系取向对员工满意影响的实证研究姚飞,李桂华,YAOFei,LIGui-hua

9.MBO制度边界与范围分析高伟凯,GAOWei-kai

10.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研究——来自钢铁产业的实证检验戴魁早,DAIKui-zao

11.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效应实证分析阎敏,YANMin

12.司法者激励对司法公正影响的模型分析王雷,万迪昉,贾明,张喆,WANGLei,WANDi-fang,JIAMing,ZHANGZhe

13.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与宏观经济绩效——财政分权的宏观收益与成本分析许煜,张栋梁,尚长风,XUYu,ZHANGDong-liang,SHANGChang-feng

14.财务困境预警SVM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谢赤,罗长青,王蓓,XIEChi,LUOChang-qing,WANGBei

上一篇:热力学教学范文 下一篇:广告创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