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6 15:22:16

校园建设论文

校园建设论文篇1

关键词:校园文化;层次结构;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01-02

一、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内涵一样难以界定。国内外学者也进行过广泛探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四种。这些定义都对我们理解校园文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都有所不足。一是“社区说”。认为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这种说法容易将校园文化等同于社区文化,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及校园文化它自身的特色,主体与内涵都过窄,不能全面概括校园文化内涵。二是“氛围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认为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的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这种说法很狭隘,忽视的校园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三是“综合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这种说法过分重视精神文化,这种综合室精神层面的综合,忽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作用。四是“补充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甚至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第二课堂”, 仅仅将其视作第一课堂的补充将校园文化狭隘化了,校园文化无处不在,对全校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科学文化,更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加以引导,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以校园为特定地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体成员在其长期办学过程中创造的,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高全体成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管理者与师生共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结晶,是这所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和表征,体现学校理念特色,对全体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分析

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国内外学者都有各自的划分,按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划分,有根据角色划分的,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工文化,管理者文化。有按显性—隐性结构划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有按软件—硬件结构划分为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还有更为常见的划分方式,按形态因素划分。本文针对此分类进行阐述。

文化就其基本形态可以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那么相应的校园文化也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三种基本形态。

1、深层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集中反映学校的底蕴与个性特色。校园精神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与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校园精神文化无处不在,师生的一言一行、公告栏的寻物启事、食堂里有序的排队等。这种文化产生于校园人,又反过来对个体、集体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为学生教师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产生无形的凝聚力与约束规范力,给予精神力量,使整个学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中层

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使学校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校园中存在许多群体,有教师,有学生,有职工,有学校的管理者,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自由不是毫无边界的,每个人的行为都应该理性自由,否则彼此就会发生冲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就是用来调节控制这些个体彼此关系,使这些群体能够和谐共处。校园制度文化既包括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也包括学校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师生之间惯常的互尊互爱礼仪习惯。校园制度文化犹如一根准绳,在校园人的思想、行为中进行一定的调节,维持校园良好的秩序,促使学校健康发展。

3、表层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大学文化直观显现的层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校园物质文化就是其他文化的基本与先决条件。校园物质文化时在校园文化中可感觉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功能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众多的人文景观和美育环境。它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场馆建设、绿化美化、卫生环境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在竞争激烈的21世界,中国应重视环境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有效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

1、重视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校园文化广泛的内涵中,历年来对精神文化的重视还不够,精神文化的无形化使学校成员容易忽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加大学校全体成员对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一代代身心俱佳、知识和品德兼备、富于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既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体,更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的主体。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学校应将更多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勤奋学习,在学习之余给予一定空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学术研究活动,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使之历久弥新。

2、重视学校全体成员的制度意识的培养

学生大多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对制度的敏感性不如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学校中的主体部分就是学生,培养学生及全体成员的制度意识十分必要。制度意识也就是对制度的一种敬畏,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师生员工都可以来听讲的公益课程来有效的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对教师与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也可以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化引导师生员工按照学校的行为准则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如此,师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在约束,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消极的违规与越轨行为的发生。

3、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自然化与协调化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我国,城市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样高楼林立是,大部分学校建立在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之处,原因就在于可以用大自然美丽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美,让全体师生员工感受大自然的灵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校有许多都置身于繁华的都市,所依靠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少,我认为在建设校园时应尽量的与自然贴近,与自然为友,让师生员工能够汲取大自然的力量,并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 贺宏志.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和功能[J] 高等教育研究 1993.3.

[2] 史华楠,胡敏 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 扬州大学学报,2000.4(3).

[3] 刘建兰,刘汉波.浅谈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息,2005(15).

[4] 赵 君,张 瑞.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5] 方志华.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及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 高等农业教育,2012-1,1:24-27.

[6] 杨 高.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2.

[7] 康 琪,校园文化内涵研究[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22(4).

[8] 赵建军.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1999, 2.

[9] 付云松.大学校园建设应从物质文化延伸到精神文化[J] 山西建筑 2010.36(1).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巴黎高等教育会议文件,1998

[11] 蔡劲松.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 [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12] 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校园建设论文篇2

关键词:德育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德育课程改革是由传统的“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转变为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增强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人为创造、长期形成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当前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谈了4个方面的体会。

1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校园大环境的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德育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是确立以育人为背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即在教育中确立素质教育观念。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环境,首先必须是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提升校园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人的生活环境做起。

建设校园大环境应着手于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命园区,充分体现着校园特有的人文风格;校园内人员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则反映出人员的精神面貌。优美的校园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所以,美丽的环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它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德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重要途径。

2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

学校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操场和行政办公楼上的五星红旗、校园内的雕塑、楼台亭榭的对联、校园内的文字标语、墙壁上的书画、碑林、学校师生的书画作品展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变精神”,作为育人场所,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时问非常长,如果耳濡目染优良的文化,可以洗涤心灵,潜移默化地获得优良文化意识的渗透。拓展校园的文化空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2.1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学校应该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宣传窗、黑板报、校史陈列室、阅报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园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训”等。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小则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则一座建筑物,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糖甜一口,心甜一生”、“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不摘果子是高尚的”等温馨警句,让学生看了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2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整个校园动起来。

2.2.1结合德育的有关课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开展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祖国在我心中”教育活动;以优良公民教育为宗旨的“做个优秀公民”的教育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的“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活动等,作为促进优良校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些活动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点滴的事情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

2.2.2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在德育课程

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是德育、教学、学生就业三者有机的结合。应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护士节”、“读书节”、“科学节”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逐渐感受到“合格+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学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位。因此,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不要忘了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为学生创设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校园氛围,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3加强精神文明环境建设。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主体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具体到德育更是如此,没有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再好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也只能是低效的。我们在十分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还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而校园精神文明环境的建设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1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

我们重视开展“争三好、创优秀”和“文明班级”的评选,为学生树立起身边的榜样。让学生可以看看别人,对照自己,对学生自身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健康、有序的班集体活动可以使学生走进群体,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可以提高集体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3为学生搭好自我展示的舞台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我们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努力把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组织评价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开展学校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实现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如开展文化艺术节、学生辩论赛、校运会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4完善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学生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加,焦虑程度不断加大,情感领域的困惑与冲突也日益增多。德育教学内容的很大变化就在于加入了心理品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学校应开设“心理话聊天室”、“心理咨询信箱”,增强师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理困惑或障碍的学生有处倾诉;设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坚定学生“我能行”的信念;开展“挫折与人生”、“我的快乐学校生活”等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难与逆境,培养学生内在的、永久的乐观感和自信心。

学校应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专业组织“便民服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地参加这些活动,才能感受到各种职业被社会尊重与重视的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园建设论文篇3

关键词:和谐;和谐校园;法治

1和谐概念的界定

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有学者指出:‘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哲学上的解释:和谐社会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着的各方也是既斗争又统一.和谐的最高表现在于矛盾着的各方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和谐社会的构件其实就是化解矛盾的过程.

2和谐校园理念的提出

什么是和谐校园?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相处。就教育本质来看,和谐教育是一种提供适合学生天性的教育,为每一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早在《共产党宣言》里,对和谐社会就有过这样的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在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为生产而生产的利润动机不复存在,物质生产不再不顾人的实际需要而盲目扩张,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与和谐。

而和谐思想的端倪来自于“十六”大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要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开始.

2003年SARS的出现,SARS过后,我们反思这场公共危机风波时,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这条腿太长,而社会发展这条腿又太短,东方巨人在前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在这个时候,产生了两大理论:一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主义

2004年,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在5种能力中,第四种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到了2005年2月19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上的讲话里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总书记在给的这六大要素(民主与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秩序.环境要素)里用的是价值判断(应然状态).他要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006年12月26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在北京召开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至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理念正式提出。

3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背景

首先和谐校园理念的提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其次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经典作家有一系列判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判断。在对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最新理论成果时,我们更要注重最新的理论成果。而我们目前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

然后是现实的需要。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培养了大批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但是也随之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不协调;人才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协调;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不协调。

另外,自杀蔓延高学历象牙塔悲剧频发,2006年5月16日上午,一名即将毕业的董姓女博士,从校园宿舍楼八层跳下身亡。可以说像董博士这样要强好学的精英最终选择自杀来逃避压力和困惑,凸显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再次是全球文化发展的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的真正融合,是21世纪全球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才是有价值的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最高层面上是高度融合、统一和不可分离的。4和谐校园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从法治角度看,立法是分配权利与义务、界定和协调利益关系的一种活动。学校管理中的立法指的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制度,主要受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制约。如学校法人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是学校的具体管理规章制度,规定学校内各个部门、教职工等的权利、义务、职责及相互间的关系。学校建章立制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到和谐校园秩序的建构,需要工会等中介组织的民主参与。给与不同利益主体以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途径,使得各种利益进行沟通、交涉和整合,最终达成各方均可接受。

和谐的校园秩序要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是一个由许多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与社会的诸多方面发生着各种联系。从这个层面来说,和谐校园与法治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和谐校园的内容比法治更广泛,因为法治不能回答道德领域里的一些问题,而和谐校园是以民主法治为基础,法治是实现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

5以法治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系列和它相适应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精神要件。其实质是法律与权力交互作用时人们所做的价值选择和持有的立场。

第一个理念,和谐校园需要法治理性的宽容精神。学校享有在校内实施管理的概括性权力,但如果仅以权力来保障秩序,维持的只能是表面的和谐。理性的宽容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法治体现,不仅学校管理权力的运用(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应符合这种理性精神。

第二个理念,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重新审视高校的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机制,是当前时代的要求。尊重权利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慎用权力。学生所犯错误是否够得上“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这种剥夺受教育权性质的处分,必须以法治的精神来判断。也就是说,对学生行为“错误”性质的价值判断,并不能代替对其所犯“错误”程度的事实。

第三个理念,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充分的尊重;在法治理性的宽容信任中,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是校园和谐的基础。法治文明对管理工作者的要求是“认真地对待权利”。

在实体要件上,要限制规章制定的随意性。任何对法律的尊重既是对守法者的要求,也是对立法者的要求。学校制度的立法过程必须充分体现民主精神,在立法程序上保障广大师生的参与权,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其二,倡导学术自由。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是学校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缺失了这个特点,就难以称之为大学。“徒法不足以自行”。一种良好的体现法治理性的学校制度的有效遵守,有赖于学校人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校园社会对违法行为的抵制。

其三,培养一批懂法,对专业知识有深厚造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学校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同时,应该赋予教师一定的“抗命权”,即如果教师认为上级领导的指示明显有错误,可以要求上级领导收回成命,如果上级领导执意要下级执行,那么所发生的错误由上级领导来承担。

参考文献

[1]张建鹏.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6).

[2]田伟宏.简论马克思的和谐思想[J].济南大学学报,2005,14(1).

校园建设论文篇4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教育;意识

1 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解

现代体育与现代教育两大人类文化体系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它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广大师生员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则指人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和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可分为三大类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反映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等方面;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表现在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制度、体育规范等;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表现在体育建筑、雕塑、环境、场地、器材、服装、用品等。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它的外延具有广泛性,其内含赋予这三大类文化中。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2.1 指导性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校必须正确引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这是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决定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也要服务于这个政治方向。校园体育文化中,应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锻炼生活方式,坚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引导学生向着正确方向奋进,使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从而推动高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2.2 高层次特点。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作为现实的或未来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传统的跑跑步,打打球,而企盼从事创造性的体育活动,创造出崭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以符合时展的需要,大学校园内蓬勃兴起的体育文化节,体育科技知识讲座、健身健美协会、武术、太极拳、气功协会、球迷协会、足、排、篮三大球俱乐部以及棋类俱乐部、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说明了这一点。从主观上讲,师生生活在各种文化信息最集中的环境中,较多地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他们重视精神生活,喜欢思索人生、探讨社会、研究高校体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描绘中国体育发展的前景。从客观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多种文化意识的温床,在这里,思想容易产生,观念容易更新,校园体育文化浸透着师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表现欲望,闪烁着师生新奇的思想火花,可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每一个成员既是体育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又是体育文化的接受者。

2.3 健身与娱乐的特点。校园体育文化大多以“余暇体育”的形式进行,即“指人们在假日或闲暇时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校园余暇体育的内容包括的面很广,如早操、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外体育、体育旅游等。余暇体育在项目选择上有较大的灵活性,现代大学生不满足跑步、打球了,网球、体育舞蹈、桥牌、棋类、溜冰、健美、健身等这些寓乐于体育之中的项目在校园内已悄然兴起,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的主要内容,有专家认为每周单靠90分钟,要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是不可能的,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但时间比体育课时间多,且随意性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项目,从这方面来讲,余暇体育更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运动竞赛、体育宣传教育、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贯穿于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之中,培养、熏陶着大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发挥着育人功能。而当前体育教学偏重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体育精神的培养,这既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也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再则,各项体育工作缺乏整合效应,严重制约了体育的育人功能的发挥,这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各自为阵,缺乏相互之间的主动协调和配合。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不能把目光盯住跑、跳、投、打球、踢球上,体育教育的根本还在于体育文化,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3.2 意识文化的建设。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文化主体的精神、道德观念、知识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敬业笃学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把体育精神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以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求真求实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教育和感化师生、师生的体育道德是对体育目的自觉反映,它在体育的实践中产生,校园体育文化为体育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3.3 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在教师。体育教师一方面“传道、授业、解惑”,身体力行地参加体育锻炼,对学生起着楷模作用;另一方面,对学校自身的发展是一支稳定的校园主体。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人格素质品行作风是构成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接受,体育观的形成乃至整个精神素质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自觉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不断根据形势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筹备;另一方面,学校也应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3.4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各个学校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构成、学校体育传统、培养目标等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体育群体意识的差异,因此,在建设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中,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体育文化,提倡体育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校园建设论文篇5

abstract: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way by which school conducts good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e should insist on cultural correct direction i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strengthen teleonomy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building a teacher troop in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al system should be innovative and adapt to the times.

关键词: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文化制度;规章制度;改革发展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system construction; cultural system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0  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其中制度文化是主要载体,制度是执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同样,制度也是校园文化稳定发展、持久不衰的保证。制度宜以时而定、以事而立、以项而设,而不能因人而定,随意取舍。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应坚持文化的正确方向,明确规范的文化内容,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力求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文化而无制度,或有制度而不能执行,文化环境难以形成,文化气息难以浓厚,文化魅力难以持久,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也要大打折扣。一句话,没有制度化的校园文化,形不成独特的文化气候带和风景区,甚至生存都面临危机。只有制度化的校园文化,才能拥有校园文化,才能巩固和发展校园文化。我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应充分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目的性及认识

        制度建设端正言行、养成良好习惯起着催化作用,同时科学的制度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保障。学校要构建科学、民主、人本管理制度,让全体师生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既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民主气息的环境里里。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更有利于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更能使学生在遵守制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不自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形成受用一生的良好品质。同时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对于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对于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对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充分把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态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自创自编了各种活动,由于学生本身生活经验严重不足、知识广度有限、社会阅历浅等原因,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常常力不从心,事倍功半,一旦得到经验丰富、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的及时指导,马上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就会使活动不断完善,并将广大学生吸纳其中,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的目的。

       3  要把校园制度建设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为一个整体

        学校基于管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不等于形成了制度文化,例如: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它包容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无论是校园中的设施,还是校园中的环境,它们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既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顺利进行的保证。学校应根据地理环境和现有的建筑、场地、经济条件,按以文治校,以文育人的原则规范校园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要坚持技术和艺术、实用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切实抓好学校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让学校的每一扇墙壁都会“说话”,努力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文化味浓的校园环境。校文化建设另一层面就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校园主体中的主体。只有当这些有形的可见的制度与那些无形的、有形的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内化成了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准则之后,制度文化才会最终形成。因此,如何实施这些成文的制度,采取什么样的得力措施来落实统一,这才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在校园制度建设上创新。

        4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要有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校园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人的教育教养及塑造人的规章制度。它规定了校园里的人什么样的行为和思想是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什么是提倡的和反对的,什么该奖励的和惩罚的。包含各种行为、规章、制度、规定。因此,在新形式下校园制度建设必须创新,使之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创新校园制度建设。

        首先必须体现先进性。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适应时代的要求精心计划和设计,提出学校的近期、短期、远期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方向,树立起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目标、共同理想和共同思想观念,促使校园制度建设的提升,从而具有时展的先进性。

        其次必须体现群众性。校园制度建设应坚持群众参与,学校与师生互动,充分发扬民主,体现群众性的要求。例如规章制度可让师生参与制定、修改、充分酝酿和讨论,然后形成初稿,再征求意见,最后讨论定稿。一个制度的形成集中了每个参与者的思想认识、自我提高的过程,经历了是非分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度制定的过程和执行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对强化育人功能和提高师生执行规章的自觉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制度建设群众性的另一方面是制度实施的群众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如校园卫生检查评比、仪表仪容,课间操和黑板报评比、文明行为规范检查等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担任校值日、班级轮值班长等,让学生创设自我教育情境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考核、自我评比,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层面。

校园建设论文篇6

问题一:文化特色淡薄。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和特色,趋同化发展使得不同学校的特色难以得到发挥。各学校所固有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势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问题二:社会环境干扰。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不同程度上侵蚀着师生的思想,并进一步体现在办学上,使得部分老师、学生只看重专业名气,而忽略了专业本身所富含的价值。问题三:传统色彩浓重。校园文化是现代化教育的缩影,现代化的教育要时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传统文化是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时代日益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紧跟潮流、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的精华,更好的培育一代新人问题四:保守性明显。现代大学相对来说存在于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之中,与社会有一定的脱节。学校还是以自身为主体,难以将自己的基础设施等与外界分享,走出去的机会也不多。校园活动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分子,很难有机会走出去想社会公众进行传播和普及,校园文化的封闭式现状,完全有悖于校园文化开放式要求。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由

2.1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不清,规划不够

在很多高校,校园文化被割裂,不论是文娱活动还是福利性、公益性组织活动,抑或是文化设施建设都仅仅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而不能把它当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涵盖面很广的概念,高校文化包括高校历史渊源、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学风、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基于目前现状,高校校园文化抓药偏向于娱乐性的校园活动,把校园活动狭隘的等同于校园文化来发展是不科学的,而且没有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得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2.2不能辨证地对待外来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拒绝外来文化,认为外来文化都是腐朽的文化,这种传统封闭的思想使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受到遏制,致使人的思想固化,丧失思维活力,从而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多样性的培养。另一钟是全盘西化,抛弃传统文化,崇洋,致使部分师生崇尚中挂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

2.3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不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精神指引,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严谨的、正规的组织机构,对于合理的发展校园文化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各大高校着重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科建设、生源发展当中,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经验,更缺乏重视。仅仅作为一个顺带的工作,就难以将校园文化统筹于在整体办学方面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难以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2.4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太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长期的高校发展中并没有被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在发展过程中只是按照已有的思维模式按部就班。显少有人对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把它由实践转向理论层面,进行科学化,再指导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各大高校都在争先恐后的开展自己的文化建设,但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对其内在的研究和规律性认识,阻碍了其积极、健康发展。在物质文化日益活跃的今天,师生的思想得到的很大的解放,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都是在个人想法的基础实施,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很难得到较大的发展,绝大多数浮于表面。更有甚者只是为了表现自己,集体意识淡薄。种种问题表明,加强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满足师生发展的共同要求迫在眉睫。

3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特色的建设

现今,各高校在发展校园文化的时候,主要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仍然局限于发展文娱类活动,大力加强传统社团建设,体育社团作为作为社团的一种,既具有一半社团所具备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更具有体育社团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如融合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为一体,综合素质发展和经济效益与一体。体育社团的新兴和发展不仅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也使得校园文化不再是以往的单一和平淡,体育社团的发展,让学生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让校园文化更具有实质性的特色,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上也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3.2体育社团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现代意识

现在有许多高校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很好,但是并没有与精神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的传统色彩过于浓厚,使得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失去了意义和光泽,那么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成为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与时俱进的建设校园文化,才能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精神需求。在新形势下,全国上下已经将体育发展领域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越来越被重视,体育社团这一具有时代性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在加强校园文化发展、推动校园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3.3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开放性的建设

如今,高校校园文化交流并不是很畅通和丰富,许多高校的文化设施及传统设施都是对外封闭性的,这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阻碍,而体育社团的兴起,可以有效的促进各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我们体育院校在拥有较多体育社团的前提下,不仅能把本校的在校生很好的引领到有助于其兴趣反展的社团,并且众多的体育社团能积极地发挥出宣传学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并且体育社团与各个体育设施场所也有“商业”合作高关系,我们学校的体育设施除考试和专选课时间外,都是对外开放的,并由体育社团将其宣传至外,这样不仅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又让学校文化得以宣传。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校园文化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社会主体的身心发展。社团活动是最直接的校园文化的体现方式,其中,体育社团活动又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体育社团活动以体育为载体,通过体育活动体现校园文化,既全面顺应了我国全民健身的大环境,又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方式寓教于乐,在学习技能,发展特长的同时也有能够提高身体素质。注重体育社团的发展可以体现高校的自身特色,创新校园文化发展形式,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校园建设论文篇7

总的来看,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充分立足于校园,吸收社会文化的营养,培养出文化层次更高、文化分为更浓的体系,使其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和优秀文化体系的传播者。工会的基本任务与目的与此一致,也要通过建立优秀的文化活动,实现繁荣文化、丰富文化的任务,这无疑与校园文化的主旨相契合。我国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高校提高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只有健康、完善、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高校工会担任着引导教职工的重任,校园文化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方式。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文化队伍、文化设施、文化环境的综合建设,高校工会在这些方面能够发挥出它的优势,促进校园文化的完善。

2利用工会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工会的强项在于宣传与组织,通过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竞赛以及优秀的教师榜样能够提升教职工的职业认同,能够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并向校园和社会传播正能量。合理的利用工会这一属性和特点,能够有效的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工会自身应该认识到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配合相关方面完善校园文化的建立,同时工会还要在一些方面进行把握,确保校园文化的建设朝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1)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工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十分强大,要坚持对校园文化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坚持以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按照社会注意前进方向,配合多种手段对校园文化方向进行指引。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和认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性人才。

(2)突出校园文化的教育意义

尽管不同的校园文化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但搞笑的主要宗旨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综合型人才,因此校园文化的重点也要体现在教育意义上。当期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提升在校学生的文化思想水平和教育水平作为己任,利用马列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对校风、学风进行规范,始终将培育人才放在重要位置,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3)把握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性原则

尽管校园文化的基本准则是积极、健康,但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的长期积淀性导致其保留了一部分的传统特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校园文化要善于吸收社会中的改革创新精神,丰富自身的文化体系,将新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极大的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师生自觉遵守校园的一些传统习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受到校园文化无形的影响,自觉遵守相关的政策和纪律。工会如果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帮助把我校园文化的传统性原则,将会给高校校园文化的建立起到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工会在组织各项活动时,要做到正确处理校园文化与青年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明确工会活动中的各项原则,确保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提供积极正面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知易行难,高校工会严格遵守文化建设的基本准则,才能完善健康、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3结语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很大影响,应该引起各高校的充分重视。工会与校园文化的建设联系紧密,在建设目的与发展方向上相统一。应该积极发挥工会中优秀人才的力量,利用工会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工会应发挥其引导作用,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

校园建设论文篇8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校园文化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文章将探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以便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引导和支撑。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以下简称高职校园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当前的高职校园文化的研究多着眼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而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探讨较少,偶尔散见于少数研究文献。

一般意义上的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和标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其规律并且按其规律发展,研究这些规律并将之上升为理论原则,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引导和支撑是十分重要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原则指集中反映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和根本价值,对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内容和途径具有统帅作用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在其建设过程中必然也要遵循高校校园文化的一般原则;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本科教育,它有着特定的育人目标和办学方式,它是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所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侧重的是“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而本科院校侧重于“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因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区别于一般原则的特有原则。

笔者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导向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该遵循的原则。导向性原则指高职校园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中共十六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这一教育方针不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也为高职校园文化的营造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校园文化营造的优与劣、成功与失败,其判断的标准就是看其营造的结果是否有利于、有益于教育方针的落实和贯彻。高职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主旋律;忽视或者违背了这个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就不可能沿着健康、积极的轨道发展。

导向性原则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在建设中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此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传播的兴起,伴随其中的一些不良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冲击,造成一些学生思想混乱,价值判断失衡。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教师和管理者要认识到,“学生生活于社会中,从小摄取精神营养,逐渐成长起来。但是社会的精神营养不一定是理想的、合理的。因此,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创设特别的教育环境”1(P103)。这种“特别的教育环境”内含了校园文化,它要同教育目标相适应。因此,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高职校园文化的导向性。

二、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就是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把握规律性,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创造性地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增强高职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校园的围墙是有形的,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早已超越围墙。高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不能脱离社会和社会文化而孤立地生存与发展,它既受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和制约,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综合进程的结果。既定的政治、经济体制制约着高职校园文化目标的确定;社会文化的基本精神方向影响着校园文化的主导倾向,影响着高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才能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繁荣,并对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切内容、一切设施、一切途径和一切方法都必须鲜明地突出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努力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出新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适应新的价值原则和新的生活方式。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校园文化主体作用,以人为本,同时满足主体全面发展需要。校园文化主体是指营造、参与建设校园文化的校园人。关于校园文化主体的范围,学术界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这些人在营造、参与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作风、学识水平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他们的求知欲、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状态等深刻地折射到校园文化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后勤服务人员是校园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水平对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广大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同时,他们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客体。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让在校学生、教师等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作为校园生活重要方面的校园文化,它还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丰富师生员工的科学文化知识,增进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师生员工的审美情趣,促进每个校园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对校园人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学习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教化。

四、职业性原则

职业性原则指高职校园文化体现高职教育个性特征,这种特征突出体现在校园文化与职业素质培养上。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素质的重要途径,应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服务。高职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因而高职校园文化应该强调职业性特征。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与职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种准职业环境,这种准职业环境建设应落实在高职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应该融进更多具有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尤其是职业性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具有较快的职业社会适应能力,为实现学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创造条件。

五、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指对一切符合新的时代、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文化内容和形式都要大力提倡,使之发扬光大、为己所用。高职院校基本上是从中专升格而成,只不过有的升格得早,有的升格得晚。总的说来,高职校园文化底蕴不足,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走入一个误区,有的是原来中专学校校园文化简单的延续,有的是对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复制。简单的延续,忽视了广大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对先进校园文化不断提高的要求;复制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的特点,导致水土不服,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从内涵到外延不断创造和更新,它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应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文化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根基,这种根基就是现实生活中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新文化。如果没有新的文化来维护和养育,文化的创新是难以想象的,高职校园文化当然也不例外。校园文化创新的根基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同文化群体(校园文化)在秉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另一个是借助非同一文化群体(如社区文化)的“文化传播”,比如很多人强调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就是借助非同一文化群体的创新。在建设高职校园文化过程中,创新原则要求加强对其他文化(包括同类学校校园文化)影响的筛选,主动、理智地吸纳其中的优秀文化,有效融进其他优秀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宽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但在继承和创新中,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六、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强调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工作队伍、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校园精神等各要素作用,并与其他方面协调一致,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整体的作用。

首先,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特征。其层次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文化自身的层次性上,同时也表现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复杂性上。文化自身就存在高雅与通俗、先进与落后之分。校园文化主体的思想水平、智力发展程度、文化品味、专业方向、家庭条件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比如从学生受教育背景来看,高职学生有的来自普通高中,有的来自对口录取的职业高中及中专,他们对校园文化的需求及所起作用是有区别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区分层次,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可选择性,引导人们在现有基础上共同进步。

其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单靠一两个主管部门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学校党政工团各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如果各部门之间从本位主义出发,对文化建设不能达成一致,那么各部门之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会出现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消解已经取得的成果。高职院校领导在思考学院建设、办学模式、办学方向时,就要从学校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对校园文化进行长期规划和决策,作出统一合理的安排,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最后,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物质文化,即体现于校内物质方面的文化层次,包括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质条件以及校园环境和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基础,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组织形式,是校园文化的行为规则,对师生员工行为起着同化和促进作用,使师生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熏陶。这“三位”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或片面孤立起来,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如果单打一或各自孤立地建设,将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其结果都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总之,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才有可能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安藤尧雄,学校管理[M].马晓唐,佟顶力,译,北京:文

化教育出版社,1981.

[2]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

学出版社,2004.

[4]于晓阳,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

业大学出版社,2005.

[5]孔繁敏,等,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

上一篇:技术分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动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