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标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2 09:25:47

评估标准论文

评估标准论文篇1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多元主义理论、系统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进行建构研究,研究结果有:评估主体建构以混合评估主体为佳、评估标准建构以综合评估标准为佳、评估目标建构以多元评估目标为佳、评估方法建构混合评估方法为佳。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政策评估;建构

1前言

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1]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一词进入公众视野。2017年3月8日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现在扶贫关键是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2]。毋需讳言,“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其落实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亦是阻碍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沉疴与顽疾。农村,作为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所需帮扶之“贫”不仅仅是农村层面上经济的“贫”,更是农民层面上精神的、身体的“贫”,欲要实现农村真正意义上“脱贫”,亟待以农村体育工作为抓手,推动落实“精准扶贫”战略。遗憾的是,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作为农村体育这一抓手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甚少,鲜有成果,而其体系构建,更是无人问津。因此,本文旨在对农村体育政策评估概念进行厘定,在理论模型下对其体系进行建构,将有利于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广与实施。

2农村体育政策评估概念界定

欲要建构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必先厘定农村体育政策评估概念,因概念是个人对于某种事物的基本理解与诠释,概念的模糊,必然造成实践的混乱。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的概念,须依据其上位概念“农村体育”与“政策评估”进行界定。我国学者卢元镇教授认为农村体育是“在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与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3]。而虞重干教授将农村体育界定为“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其活动主体是广大的农民”[4]。根据上述概念即可达成一个共识,农村体育是以农村地区为活动范围,以农村居民为活动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厘清了农村体育的概念后,政策评估的概念又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政策评估作为政策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在20世纪随着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的发展成熟及其在政策研究中的广泛运用而首先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当前,我国专家学者对政策评估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者谢明在对政策评估一词进行研究后认为“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5]。而陶学荣等学者则将政策评估界定为“政策评估主体依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特定的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与效率进行的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6]。基于上述学者的观点,结合公共政策的现实理念,笔者认为,农村体育政策评估是指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主体依据特定的价值标准与事实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体育政策的效果及效益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达到改善政策结果,预测政策未来走向,从而增强农村居民体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目的的价值判断。依据政策评估的过程划分方式,可将农村体育政策评估划分为事前评估、过程评估及事后评估。

3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理论模型

实现对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的良性反馈,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良性的评估机制体系,而本文将运用两个模型对其进行架构。

3.1多元主义理论模型

依据政策学多元主义模型,从整体上将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划分为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目标、评估方法几个模块,筛选出混合评估主体、综合评估标准、多元评估目标、混合评估方法的评估方式(如图1),力图突出多元主义模型的核心概念———政治权力高度分化。

3.2系统论模型

依托系统论中“输入—转换—输出—反馈—再输入”程序反馈基本原理,基于农村体育政策的演化过程构建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施行效果—政策返回及修正”的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理论模型(如图2)。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理论模型是政策评估系统的运行平台,其系统中的每一个过程反馈均会重新作用于政策的返回及修正,以便政策的更新与完善。如政策施行效果过程,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施行效果—与预期效果对比—找出偏差—修正偏差再制定”来运行。

4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的体系建构

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还未形成。纵观政策评估领域,主体多为政府部门,即政策的制定者就是政策的评估者,或称为自评估。评估标准、评估目标、评估方法也多是由政府部门主导进行制定。此种评估方式虽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办事效率较高,速度较快,但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对于基层居民的需求了解较浅,容易形成“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现象,未能全方位、高精准地对政策进行评估,从而达到政策评估的预期效果。由此,本文欲对多种评估方式进行利弊分析,力求在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目标、评估方法几大模块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

4.1评估主体建构

4.1.1高校专家评估

主体高校专家评估主体是指由我国高校的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研究生等高级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对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进行评估的主体,高校尤其是体育类院校对于体育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多,具有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的特点,对农村体育政策的评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4.1.2农村基层管理者评估

主体农村基层管理者评估主体是指由我国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基层管理者所组成的对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进行评估的主体,此类主体的组成人员皆为农村基层人员,长期于农村一线工作,具有本土性、基层性、普遍性的特征,对于农村体育现实情况较为熟悉,能够充分把握和反映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同时,基层管理者作为管理人员,便于督促国家政府制定具备特殊性和针对性的农村体育政策。但此种主体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基础较差,容易对农村体育政策的客观性、权威性造成影响,实施较为困难。

4.1.3商业性评估

主体商业性评估主体是指由商业公司、企业运用市场化方式对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进行评估的主体。此种主体顺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时代需求,可以有效地协调政府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沟通,合理地配置政策资源,使国家、农村居民利益最大化。但囿于商业团体追逐利益化的诟病,可能会造成缺乏公平、利益失衡和其它市场性问题。

4.1.4混合性评估主体

混合性评估主体是指由政府组织、高校专家、农村居民、商业公司和企业等构成的对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进行评估的主体。此种评估主体符合多元主义核心理念,兼具政府部门的集中性、公平性,高校专家的权威性、专业性、独立性,农村居民的基层性、亲民性,商业公司、企业的市场性、高效性等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对农村体育政策进行全方位、高精准的评估,不失为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建构的不二评估主体。

4.2评估标准

建构标准,据其字面意思理解为“标榜、准则”,而较为深层的理解是衡量某一事物发展是否正确的范式、榜样。由此,标准的确立对于事物发展正确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体育政策评估工作应采取何种标准,便成为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瑞典学者Vedung在其专著PublicPolicyandProgramEvalu-ation中针对政策评估标准问题,归纳出了3大模块———效果模型、经济模型与专业模型。本文依据我国农村地区体育的现实状况,将选取效果模型中的综合评估模型、用户导向模型与经济模型中的效率模型3种可行性较大的评估模型进行分析,而第3类专业模型(专家参与指导)因专业性要求较高,由此仅在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中提供参考意见。

4.2.1综合评估模型

一项政策的落地,犹如一件商品须经过投入—实施—产出的工作流程,而一项政策的评估,如果仅从实施的效果来进行探究未免有失偏颇,缺乏针对性,应有的理路是将各个阶段的实施全部纳入评估的体系当中,形成综合评估模型。与其它评估模型相比,综合评估模型具有的优势在于:1)将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全部纳入评估体系,具有公正性,全面性;2)对于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较为透彻,具有针对性,便于对症下药;3)切合多元主义理论核心理念,能够将权力高度分化,乃是构建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的最佳评估标准。

4.2.2用户导向模型

用户导向模型与综合评估模型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综合评估模型是基于政府的角度所制定的标准模型,而用户导向模型是站在农村居民的立场所提出的标准模型,旨在表达农村居民的需求,关注点等。此种模型所具有的优势在于:1)能够较大范围的涉猎农村居民对于体育政策的需求,具有普遍性;2)能使农村居民最大限度地理解和参与农村体育政策评估工作,具有亲民性。但是,此种模型立意角度较狭小,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农民之间有效的“上下”联动作用,局限性较为明显。

4.2.3效率模型

农村体育政策的效率,基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便是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比值,即某项农村体育政策的制定、实施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与该政策所产出的效果的比较。该种标准模型有助于得出统计数据,实现理性分析,能够顺应当今时代体育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较为直观地展示出政策的有效指数,具有客观性。然而,此类模型重效率、轻公平的弊病一览无遗,一味地追求高效率、高回报,忽视了人类的主体性。因此,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

4.3评估目标建构

评估目标,是评估主体采用评估方法等措施进行评估后想要达到的境地或得到的结果,即一种追求的理想状态或价值目标。囿于“强健筋骨”,“休养生息”的传统体育观念,当前我国的体育评估目标被框制局限于单一的强身健体价值目标,缺乏全面的、长期的、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目标,未能有效地推动我国体育工作朝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方向发展。据学者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对体育的作用与价值的排序为:强身健体>娱乐休闲>欣赏>发展经济>教育>旅游>其它[8]。由此表明,囿于政策评估目标的单一性,我国城镇居民对体育活动的主要关注点多在于强身健体,价值目标取向单一,并逐渐造就我国“精准扶贫”战略掣肘。在“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下,单一评估目标必然是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为有效实现农村体育政策科学化、全面化发展,应然的理路是将体育评估目标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文化活动等围绕在农村居民身边的要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利益相关体,实现评估目标的多元化、综合化,从而促使农村体育发展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强力抓手,农村地区发展作为农村体育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4.4评估方法建构

在进行了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目标的建构选择后,评估方法的选取也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评估方法贯穿于评估工作的整个流程当中,对评估工作具有支柱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可以将评估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4.4.1定量评估方法

当前,常用的定量评估方法有文献计量、专利数据统计分析、经济计量学方法、投入—产出分析,动力学模型分析等。此类方法通常采用大数据分析,指标易精确量化,能够简单、直观地看到农村体育政策本质,得出结论。但此类方法由于对质的区分较为困难,因此遇到某些特殊案例时难以使用。

4.4.2定性评估方法

在我国学术界,较为普遍的定性评估方法有同行评价、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电话采访、案例研究等。此类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深入案例之中,处理多面概念问题,反映农村体育政策的复杂性、特殊性、抽象性。但此种方法未能大批次地处理普遍数据,带有局限性。

4.4.3混合评估方法

混合评估方法,即定量评估方法与定性评估方法的混合使用。此类方法契合多元主义理论模型,能够有效弥补定量评估方法与定性评估方法单一使用时的不足,有利于充分发挥两类评估方法的优势,乃是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方法的应然理路,从而推进我国农村体育政策评估科学化、全面化发展。

5结束语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扶贫工作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就,尤其是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后,再一次为农村地区发展注入一股新的动力和活力。但是,“精准扶贫”战略在落实时亦面临众多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厘清农村体育政策评估概念,构建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不失为促进农村发展的理性选择。仅有立足政策评估模型,结合农村地区现实状况,科学地、全面地对农村体育政策评估体系进行建构,才能少走弯路,有的放矢地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参考文献:

[1]人民网.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

[2]中国网.解读两会重要讲话: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EB/OL].

[3]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3.

[4]虞重干.体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纽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39-40.

[5]谢明.公共政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36.

[6]陶学荣,崔运武.公共政策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95.

[8]李益群,骆玉峰,杜文,等.城市化、老龄化与中国体育公共政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2):37-49.

评估标准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评估体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基础,这很好地诠释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性,也就是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以就业为导向。然而,现行的评估体系却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一方面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方向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广泛地开展产学合作,重点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评估还是偏于普通高校的评估范式。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现行指标体系不能很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目前,教育部已经启动和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此春风下,对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指标体系进行研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下面我们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为依据,从评估标准的制定,标准的指标体系、评估专家的组成等几方面人手,对标准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1.1理论覆盖实践,对高职教育激励作用不明显

标准的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是标准的分解,指标是在某一方面要求的具体化。《水平评估方案》共分七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项目。十五个二级指标,其中重要指标八个,分别是产学研结合、师资队伍结构、实践教学条件、专业、课程、职业能力训练、质量控制、就业与社会声誉。从指标体系、评估工作的原则、学校按评估指标要求提供的主要信息分析,可以看出这个方案是一个以过程评估为主的评估方案,在七个一级指标中,除教学效果和特色二个指标外,其余都以过程评估为主;也是一个静态评估为主的评估方案,基本上以查阅学校准备的各种文件资料为主;它还是一个以模糊评价为主的评估方案,在三十六个三级指标中,只有生师比、专任教师结构、兼职教师比例、教学仪器设备、教学经费比例、教材建设、实践训练体系、学生能力、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等十个指标有量化的标准。

由于评估方案偏重于过程评估,学校要准备大量的文献资料供评估专家查阅,学校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被评估学校的负担。同时,对有些文献资料,学校往往是事后补上的,有的甚至是对照指标体系“造”的,并不能完全体现学校的真实状态。

1.2为评估而设定标准。对高职教育导向作用不强

评估指标的确定,应当建立在充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高职院校在进行评估时往往将目光锁定在设定目标的专家上:评估标准是由国家组织相关专家制定。由于我国实施的是行政主导型管理体制,由国家制定评估标准,标准权威性比较高,容易被高职院校实施。但制定标准的专家,是由教育部有关部门聘请的,基本上来自高职院校,很少有来自行业和企业的专家,评估的标准出台后,也很少向行业、企业的专家征询意见。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高低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因此,评估标准的制定,如果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度不够,“权威性”难免会受到人们的质疑。

2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2.1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

采用CIPP分析模式(背景一投入一过程一产出模式),吸收了人力资本理论和其他有关理论的精髓,深化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能较全面地对现代教育发展问题进行分析。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一般以“教育经费占GDP(GNP)的比例”或“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等具体数据,建议将其设计为“职业教育投入指数”。

2.2CBE理论

CBE理论强调对学生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运用DACUM方法解决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CBE理论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能力人,基本原则是满足用人部门(包括产业界、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等)的需求。它对我们提出的“职业教育成就指数”有很强的理论支持作用。

2.3系统论

系统论注重把握整体同外部环境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把握影响发展过程和质量的因素。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在系统论指导下,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应把职业教育置于系统中加以讨论,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到人们受教育需求以及对教育支出承受能力的强弱。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规模(层次)指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2.4教育经济学理论

从教育经济学的观点看,各国的人均GNP的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呈直接相关的关系,尤其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度很大。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决定着劳动力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进而影响着教育的类型结构调整和层次变化。因此,“职业教育社会化指数”能较好地反映职业教育于社会经济的双向互动关系。

3对策与思考:重过程评估转化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估

评估要起到推动高职院校确立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思想的作用,就必须使评估的指标体系由重过程评估转化为兼重过程与结果的评估,评价中要突出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而关于评估专家的组成这个问题上,《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中对专家组组成作了如下规定:“专家组由学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学干部、教师和比较熟悉教育评估、教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人员7人组成”。我们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库名单中得知,专家库中的专家绝大多数是各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校级领导,很少有来自行业、企业的人员,以及纯粹来自基层的教师。这样的水平评估难免会给人以“自家人评自家人”的感觉,评估结果的公信度也受影响。

因此,要切实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就必须进行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充分发挥评估在推进高职院校办学观念转变、产学研结合深入、办学水平提高、特色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要建立以效果评估为主的高职教育水平评估标准。可以借鉴国外对高等院校办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建立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评估标准。国外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七个指标来体现:一是学生就业率。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否受到学生欢迎的主要标志。二是就业对口率。这是指学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之间的对口率,对口率越高,学校的专业设置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对应度越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效益越高。三是职业稳定率。这是指学生毕业若干年后,其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与毕业时就业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职业稳定率越高,表明学校所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越高。四是岗位晋升率。这是指与同类学校毕业生相比,学生在相同岗位上的职位晋升率。晋升率越高,说明学校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越高,发展潜力越大。五是学生的满意率。这是指学生(在校生和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率。在满意率中,要充分重视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因为毕业生经历了社会实践,他们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过程的价值判断最具发言权。六是企业的满意率。这是指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满意率。高职院校主要是为行业、企业培养所需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的教育评估理应同用人单位发生直接的关系。企业对学校的满意率主要是通过评估学校所培养毕业生的质量来进行的,它是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果的一种总结性评估。七是工资水平。这是指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与同类学校的学生相比,工资水平所处的状况。工资水平比同类学校学生的平均水平越高,说明学校所培养学生的竞争力越强。上述指标重在评估学校的教育效果,以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为主,并用具体的数字加以衡量,指标数字所具有的说服力是通过与同类学校的比较中确立的。因此,评估结果比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估的客观性、可信度更高,更能真实体现学校的办学状态和办学水平。

所以,在建立以高职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时候,应该借鉴国外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有益成份,由重过程评价为主转变到以重效果评价为主,构建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际的评估指标体系。

其次,评估标准的制定和评估专家的组成要吸收社会,用人部门的人员参加。国家在制定评估标准的时候,要吸收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评估标准的制定工作,这样,评估标准才能比较有效地反映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质量要求。同时,政府应积极鼓励建立一批社会上独立的评估机构,让他们可以独立地评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的组成必须包括社会用人部门的行业、企业代表和专业学会的专家,以便使社会及时了解高职学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并及时反映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建议。

评估标准论文篇3

关键词:企业价值 评估理论 综述 成本收益法

0 引言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己经比较成熟并被运用于评估实践中。对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深化,使其形成一套严密、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对指导企业价值评估实践和建立适合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新方法以及推动评估理论研究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1 国外研究综述

企业价值评估作为一个行业产生在西方国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上百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对企业价值评估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对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三种基本途径的深入分析和运用,同时将金融理论中的方法与评估方法相结合。Elli Pagourtzi等将评估方法划分为传统的与先进的方法两种。认为传统方法有比较法、成本法、收入法、回归方法、利润法以及承包商法。先进方法有ANNs经验定价法、空间分析法、模糊逻辑及ARIMA模型。另一方面,注重于对各项资产进行专门的研究,形成与该企业价值资产对应的模型,使其研究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Mary B. Cain研究了电力设备的估价模型;Olena Borissiouk and Janos Peli研究了研究与开发工程的估价问题;Dekke与De Hoog、William Brent Carrer建立了知识资产价值的评估模型。

国外关于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且比较零散,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评估各组成要素和资产评估理论基础两部分。其中,Frederick M.Babcock第一个指出方法的选择要依赖于评估目的与特定资产,指出了评估程序开始前确定评估目的的重要性;Ratclif以评估假设为基础来分析评估理论概念。经济理论基础是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的基石,国外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资产评估中价值的概念、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关系等内容。

2国内研究综述

如何正确运用己有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资产评估理论,我国学者和资产评估从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2.1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计价标准性质的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的计价标准是价格还是价值的讨论,是我国早期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在很多书籍和文章中都有涉及。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价值评估的计价标准是价格,如彭桃英提出“资产计价就是用货币来计量资产的价值,具体表现形式是价格”;纪益成在分析企业价值评估计价标准与资产评估方法的关系时,“认为计价标准是用来说明资产评估价格的内涵的,并提出了现行市场价格、变现净值价格、清算价格、重置成本价格、收益现值价格、历史成本价格和税基价格等计价标准”等等。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学者形成共识,认为企业价值评估的计价标准是价值。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韩传模提出,评估标准是资产的一种内在价值尺度;郑炳南、刘永清认为企业价值评估计价标准的性质应是价值,其内容包括要素价值和经济价值两类。

2.2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类型的研究综述

1997年底,随着我国资产评估基本准则制定工作的开始,关于企业价值类型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地侧重于对具体企业价值类型含义及其应用的分析。姜楠对企业价值评估类型的四种分类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以企业价值评估基本假设为依据进行分类,以及把企业价值评估类型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比较科学合理的。此后又深入分析了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应如何定义。

周叔敏分析了国际上市场价值概念和价值类型体系在我国如何应用的问题。王诚军深入分析了市场价值的涵义及其在资产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李海英,王建中分析了评估实务中常用的价值类型的含义及其选择问题;程凤朝重点研究了以资抵债过程中的企业价值评估问题,认为抵债时使用的是非市场价值中的某种形式,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抵债资产时应选择强制变现价值。马小琪在对价值理论以及国外学者关于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的研究分析、总结后,提出资产评估应以市场价值作为价值标准。

2.3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综述

我国关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评估方法选择及其与价值类型关系的探讨,如卢永海、陈晓萍分析了资产评估计价标准如何约束评估方法的选择。

另一方面,我国更多学者侧重于研究各种具体评估方法在不同类型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郑炳南、刘永清从评估时的总量、内容构成等方面分析了整体企业价值评估中成本加和法与收益法的不对应性,并对两种方法的互验提出了质疑。同时,还对企业价值评估成本法中重置成本要素构成内容进行了讨论。王同律、汪海粟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提出将通过超额收益折现来确定的组合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分割的思路与做法。程凤朝对金融不良资产的价值类型重新定义,并提出和实践了五种适于不良资产形态和处置方式的评估方法。

3 评述及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关于企业价值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是逐层递进、层层深入的。讨论重点从最初的计价标准性质到价值类型的选择再到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准则规范。说明对资产评估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己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选择适合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理论提供了新思考。

对现有企业价值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内容的梳理和重新排列,体现了企业价值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的层次和发展趋势,揭示了其理论研究的实质,其内容依次包含国外研究理论和国内研究理论两个大方面。通过研究综述评述,结合市场法和收益法得出适合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最新理论,即成本收益法。

参考文献:

[1]马小琪,基于博弈论的资产评估机理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2]崔茜,我国资产评估理论框架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评估标准论文篇4

[关键词]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服务 绩效评估 评估指标 绩效分析

[分类号]G250.7

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问题是当前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此主题在2000―2007年间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68篇,其中2000-2003年为49篇,2004-2007年为219篇,近几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还利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科技信息数据库以及网上搜索,对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关于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含义的论述

绩效评估方法最初用于企业管理,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图书馆界首次把它引入图书馆。研究者对“图书馆绩效评估”的概念已经有了共识,就是依据某个标准,对照统一指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图书馆投入的资金和资源,对图书馆管理者在一定时间内经营图书馆所取得的业绩和提供各项服务所获得的效益进行评价和测评。简言之,绩效评估就是对其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进行比较。

对于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概念,研究者只是从各自的角度对其含义进行了阐述。文献认为评估是对资源服务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字资源使用后带来的效益包括当前效益和潜在效益。潜在效益不易被量化,具有间接性,所以评估的重点是通过统计数据和用户调查,分析用户的使用行为及影响服务绩效的因素,对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估。

罗曼曾提出,服务绩效是图书馆实际提供的服务质量,它包括功能质量(形成于服务过程)和技术质量(取决于服务产出和结果)两方面。据此文献将数字资源绩效评估概括为依据指标体系对其服务质量进行定量的测度和定性的分析。

笔者认为,虽然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含义进行了分析,但没有体现出资源与服务的有机统一。目前的数字信息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特点,服务类系统也是多种多样,各图书馆引进的资源和服务各不相同,两者如何有机的结合,使资源服务达到最佳效益,是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关键,评估可以了解其服务的有效性,可以作为图书馆提高数字资源服务质量的手段。

2 对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研究者多数认为指标体系的选取应当遵循国际通行的原则,并结合我国的国情。选择评估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指标的通用性、可比性原则,系统优化、管理优化原则,实用性、可行性原则,稳定性与灵活性兼顾的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准确性原则等。研究者对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研究比较全而、详细,为指标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往往以数字图书馆评价的方式进行,以英美为主的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项目,制定了一些标准和指南,发表了一些相关文献,主要有:

2.1.1 美国图书馆研究协会的“ARL电子图书馆服务评价(E―METRICS)”项目(2000-2003)主要内容是研究统计和衡量绩效的方法,研发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为ARL成员馆制定一个网络统计和绩效测度数据收集手册,提出14个指标,功能上较为完善,并对指标的可获取性、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已有49所成员馆采用。

2.1.2 网络电子资源在线使用统计COUNTER项目规定了四大类数字资源的使用统计规范,要求出版商和服务商必须向用户提供符合COUNTER标准的使用统计报告,定义了55个相关词汇,规范了8种报告格式。目前,COUNTER规范是数字资源使用统计研究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标准。然而现有的指标还不能满足评估深层次使用数据的需要。

2.1.3 欧洲图书馆绩效评价和质量管理系统EQUINOX项目(1998-2000)其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5类14个指标m其中一些指标的获得性较差。

2.1.4 IS02789附录A 图书馆电子服务使用评价,包含4个核心指标和4个可选指标,并对每一个指标进行了定义,指标的可获取性较强。

2.1.5 网络环境中国家公共图书馆统计和绩效测度项目(1999―2000) 目标是制定一套核心的能够用以描述公共图书馆网络化资源和服务使用情况的统计和绩效指标,其成果是《公共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统计和绩效测度》手册。

综上所述,国外较注重指标体系的研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形成了指导实践的成果,不仅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也影响到数据库商的服务,研究中重视实践的发展,大多数指标比较详细、具体,量的特征明显,可获取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理论上的探讨、具体指标体系的研究、结合图书馆具体实践的调查和应用研究。

2.2.1 理论上的探讨 论述了建立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意义等,提出了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所函盖的内容,如文献提出了指标体系应当包括管理性、技术性、内容性、服务性等指标,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述。

2.2.2对具体指标体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较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指标体系,并且给出了详细的指标及其描述。文献从设施、使用、成本、服务及用户满意度5个方面来构建评估的指标体系,提出了12个具体的绩效指标,它侧重于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着重评估数字资源的效率与效能。文献从数字资源的基本情况、成本、售后服务、使用等4个方面设立成3级体系,包括32个量化指标,每项指标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系数,它侧重于数字资源本身的质量评估。笔者认为前者更具有实用性,因为服务绩效能够反映出数字资源本身的质量。

目前国内多数图书馆属于数字资源建设与纸本文献建设共同发展的复合型图书馆,文献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这类图书馆的指标体系,从数字资源测度、服务测度、管理测度、用户感知四个方面给出了31个指标,并希望通过评估能够促进图书馆达到8个目标。此指标体系比较详细、具体、全面,操作性强。

2.2.3 结合调查和应用的研究 该方面研究较少。有代表性的研究是以问卷调查法对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总结出22个指标,并在“211工程”高校数字图书馆的适用性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这22个指标基本适合我国国情;有的研究则结合本馆的数字资源使用情况给出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实用性较强,但多数侧重于对数字资源本身质量的评价,

对于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来说则不够全面。

现有的研究只是从某种角度提出了一些评估指标,关于这些指标的科学性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2.3 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2.3.1 内容包括数字资源的总体收录情况、学科收录范围、数据来源情况和数据库之间的重复情况等,包括数据库商的售后服务。对于购入式资源,需要评估其收录信息的质量,对于自建式/开发式资源,要考虑选题的新颖性、针对性、特色性,数据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描述的规范性等。

2.3.2 可用性即有用性和易用性。数字资源应当为用户提供足够的信息,具有相当的资源保障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并且能让用户简单方便地使用相关设备和系统,检索功能全面、途径多、结果准确,提供无障碍访问。

2.3.3 访问情况即用户使用情况,包括登录的时间和次数,检索记录、下载记录的使用成本等。

2.3.4 成本包括资源购置成本、设备成本、软件成本、人员的时间成本、培训成本和技术维护成本等。

2.3.5 培训 包括对用户以及这些馆员进行宣传、培训的次数等。

2.3.6 用户满意度 它本身既是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同时也是评价其他指标的手段。

3 对绩效分析方法的研究

研究者提出了多种绩效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用户满意度分析法、横向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分析法、使用成本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还有的提出了对比分析法、引文分析法、利用网络日志分析的方式等。

在多种绩效分析方法中用户满意度分析法是一种较普遍和常用的分析方法,它往往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主要评估的是用户对数字资源服务的满意程度,是一种个体的定性评价和整体的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的特点。目前国内多家图书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或者通过图书馆主页搜集用户意见,对用户满意度进行评价,但是往往做的不够深入。CALIS有运用用户满意度调查法评估联盟采购数据库的实例,通过这一实例,研究者探讨了用户满意度调查法在数字资源评估中的运用,认为用户利用是资源价值的体现。但是对用户满意度进行评价只是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一部分,它不能代替整体评价。

横向比较分析法主要对同类不同数字资源的比较分析,可以确定本馆的核心资源;纵向比较分析法是对同一资源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使用规律,采取相应的服务策略;引文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抽样统计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总之,对数字资源服务进行绩效评估比较复杂,涉及的因素较多,单纯的运用某种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评估。

4 绩效评估的困难――数据来源存在的问题

4.1 来自数据库商的统计数据

对数字资源进行绩效评估的统计数据主要是来自数据库商,目前部分数据库商能够严格按照COUNTER等相关标准与规定为用户提供规范详细的统计数据。然而有的数据库商则白定标准,数据粗略,给评估工作带来困难。主要表现在:数据库商的统计数据指标定义不明确、统计方式不一致等无法进行相互比较;数据库商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不全而,并且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难以保证;一些数据商提供不r任何统计报告。

图书馆在购买数据库签订协议时,应当要求数据商按标准定期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以便对其评估,进行科学管理。

4.2 利用网络日志

Web服务器日志记录了接收请求以及运行状态的各种原始信息,可以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图书馆对日志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只能获取一些最基本的数据,缺乏对数据的挖掘和深层次的使用。同时文献认为基于Web调查到的统计数据不是完全可信的,因为利用网络调查产生的样本是随机的,用户群体的结构不容易被界定,而且无应答比例往往非常高等原因,都会造成调查表的平均值误差,难以对资源服务作出准确的评价。

4.3 图书馆自行搜集数据

图书馆建立统一的用户认证与管理系统,就可以通过服务器和用户认证服务器两个网关来实现数字资源利用的统计和调查,获得资源利用的统计数据。然而由于图书馆现有的网关都不是专门用于数字资源利用统计和评价的,所以通过这个网关的登录日志文件或业务日志收集到的数据并不是很充分和标准化、规范化,不足以评价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

5 结论

5.1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5.1.1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新课题,它与数字资源质量的评估有不同之处,注重资源的服务绩效。近几年虽然不乏对其各方面的研究,但理论研究还没有实质性进展,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5.1.2 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 比较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侧重于应用及对实践的指导,研究成果往往形成用于指导图书馆具体实践的文件或标准。国内比较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应用于具体实践的研究。

5.1.3 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定性分析较多,具体量化研究较少,对指标的获取、统计分析及验证的研究不够具体、深入,实际应用时不便于操作。

5.1.4 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2004年CALIS出台了《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对于数字资源的定义、分类,引进数字资源及二次文献数据库的计量和统计都作了明确规定,但没有涉及到数字资源使用的计量标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正式的、权威的针对数字资源服务的国家评估标准,以至于在数字资源的建设和服务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盲目性。

5.2 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是一个综合评价评估体系,从以上的研究分析来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继续探讨:

5.2.1 统计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获得模式的研究 评估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对于数据的提交格式、方式、周期和具体的量化指标等等需要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其具有通用性、可比性。目前并不是所有的数据库商都能提供符合COUNTER标准的统计数据,如何能及时、准确、完整的获得统计数据,对服务绩效进行分析,是绩效评估的关键。

5.2.2 评估指标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量化指标能够准确反映数字资源的服务现状,但是有些量化指标在实际评估中不便操作,或者无法量化,如科研成果的间接效益、潜在效益、社会效益,需要对其定性分析,然而定性分析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评估中需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5.2.3 注重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的研发如数字资源利用统计网关的研制、图书馆质量管理软件、绩效评价工具等。国外比较注重一些应用软件工具的研究,如数据图书馆联盟(DLF)的ERMI(Electronic Resource Management initiative)项目,SUSI-II(standardized usage statistics harvesting initiative)项目等,以解决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规范性问题。国内的研究则较缺乏,致使指标数据的获得存在许多困难。

5.2.4 注重应用研究 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指导实践,针对不同图书馆、针对具体数字资源服务如何进行绩效评估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评估标准论文篇5

关键词:元评估;高职教育评估;制度架构;新制度经济学

作者简介:高文杰(1963-),男,天津市人,天津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数学教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编号:BJA130098),主持人:荣长海;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编号:20142522),主持人:李艳梅;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划课题“面向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高职教育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的研究”(编号:Ⅷ 113),主持人:高文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7-0052-06

高职教育评估作为质量保障的重要形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制度设置。从逻辑上讲,既然高职教育评估是基本制度安排,那么元评估也应成为基本的制度架构。以往高职教育评估“高关注度”与“低美誉度”并存现象[1],及其评估中不同方面缺陷的存在,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元评估的“制度性”缺失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拟从评估实证和走向、委托理论与国际比较视角讨论在高职教育评估中引入元评估的应然性,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元评估引入策略做出分析。

一、教育元评估简释

简单说来,“元评估”即是“关于评估的评估”。正如最早提出元评估概念的斯克里文所言,元评估就是对于评估、评估系统或评估机制的评估,即是将原评估作为评估对象,对原评估活动及评估者的表现进行价值判断,以期提升原评估的品质[2]。此外,许多学者也对元评估含义进行了探索,其中,斯坦弗比尔姆2001年从操作角度给出的定义被认为比较有代表性,即元评估是描述、获得和应用描述性信息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包括评估的实效性、可行性、适切性和准确性,以及评估体系的性质、功能、完整或真实性、认可度及社会责任等,用以指导评估,并公开报告评估的优势与不足[3]。

元评估的内容与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评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元评估内容与标准的制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团体包括斯坦弗比尔姆领导下的“教育评估标准联合委员会(JCSEE)”和美国评估学会。近二十年来,美国及其它国家所进行的元评估,大多采用JCSEE所发展的“教育方案、计划与教材评估标准”。其从五个维度进行元评估:其一,效用性标准。包括评估者的公信力,关注利益相关者,明确的目标,清晰的价值,可用的评估信息,有意义的过程与结果,及时恰当的交流与报告,注重后果与影响;其二,可行性标准。包括有效的评估管理策略,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能协调各种利益需要,能高效利用有关资源;其三,适切性标准。包括回应并包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协商的基础上签订评估协议,维护参与者的人权和法律权利及人格尊严,评估活动公开公正,在有关法律许可范围内公布评估结果,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其四,精确性标准。包括合理的评估结论与决定,有效可靠的评估信息,明确的方案设计和恰当的情景描述,系统的信息采集、核检、确认及存储方法,合适的技术设计与分析,清晰的评估论证,有效的沟通与报告;其五,评估问责标准。书面报告应清楚阐明评估的目的、方案、流程、数据和成果,内部元评估需用以上及有关标准检验评估设计、流程运用、信息搜集和评估成果的责任,外评估需用以上及有关标准检验评估设计、流程运用、信息搜集和评估成果的运用,以及按有关标准开展内部元评估[4]。

二、高职教育引入元评估制度的应然性

在我国高职教育评估中引入元评估制度具有制度创新或变迁的意味。而引起制度创新或变迁的动因,按照新制度经济学著名学者戴维・菲尼的观点,包括潜在利益的驱动、原有制度格局的失衡和对预期收益的追求[5]。以此分析认为,以往高职教育评估体制下的评估低效、无效、合理性的缺失,评估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元评估的国际成功经验等,都昭示着在我国高职教育评估中引入元评估制度的应然性。

(一)评估的缺失与走向呼唤元评估

由政府主导的高职教育评估从2004年以来已进行两轮,但这两轮评估都存在不同方面的缺陷,综合学者们的相关分析,其主要反映在评估方案、评估实践和评估体制三个方面[6]。评估方案的主要缺失表现在:一是雷同于学科性高校的评估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二是评估方案分类指导性不够;三是评估主体问题,评估的组织主体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偏弱或缺位,如缺少社会、行业、企业的参与。评估实践的主要缺失是:其一,许多院校在迎评或自评中“优秀情结”作祟,甚至不惜“虚假拟态”、造假做作;其二,评估目的与评估技术等不良导致自评信度与效度的低劣;其三,存在偏离与失范现象,如为外部评估的座谈、测评等进行“标准答案”、“技巧”预培训,又如人情因素干扰、接待专家过度等。评估体制的主要缺失表现在:其一,行政化色彩较浓,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关照不够;其二,评估组织的构成方式很难确保其“专业性”,评估过程与结果的信度与效度难以保障,致使常被社会诟病。分析认为,导致上述问题因素很多,但缺乏元评估的制度架构是一个绕不开的系统原因。

高职教育评估的发展走向呼唤元评估已成为基本的制度架构。尽管语境不同,但大部分研究都倾向于认为高职教育评估的基本走向是[7]:其一,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共同供给评估服务的形式。政府主导主要指政府在法规制度框架下供给评估规则、整合资源、协调矛盾、提供服务与监管及其购买评估公共服务。其二,国家创造条件并制定激励政策,扶持通过市场方式来供给高职教育评估服务。如政府通过政策或经济手段扶持一些依托政府建立起的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扶持建立一些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专业认证评估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营利政策。其三,基本评估模式是学校自我评估、分类分级院校评估、行业参与的专业认证与评估、数据库为基础的常态监测、实质等效的国际评估。其四,适时引入国际教育评估机构与标准,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参与国际评估或认证,促进高职教育评估与国际接轨。其五,评估行为的常态化、多场合运用与功能的强化。总体说来,高职教育评估发展趋势是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准市场化”、模式内容多样化与国际化,以及政府角色逐渐从“主演”走向“导演”,从管理走向治理的嬗变。在这个趋势中,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调、评估科学性、评估的绩效性、结果使用的合理性等都是需要高度关注与把控的,而元评估的本质属性与功能决定了其在高职评估中引入的必然性。元评估并非一定能确保评估的各个层面和环节符合目的、规律和最优,但缺乏元评估制度架构的评估实际就像“盲跑”,在跑道上与偏离跑道都不得而知,而偏离跑道时又缺乏纠偏调控的机制。

(二)委托理论视角的应然性审视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教育评估涉及一个问题,需要监管的介入。我们知道,高职教育评估的方案设计、评估过程、评估结果的产生与反馈环节等都是由一部分人或评估相关人士组成的组织或机构来进行,可称之为评估人与评估组。从本质上说,高职教育评估主体是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学校、用人组织、政府与社会等,因此,评估人与评估组实质上是评估主体评估的者,从而会产生各种层面的委托问题。一般而言,政府常作为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委托者来主导高职教育评估。政府主导的评估行为,如果委托给省市级政府机构来实施,由此形成一层委托关系;省市如果委托相关评估机构或组织实施,则又形成了一层委托关系。问题主要是指者不按照委托者的收益最大化行事,甚至损害委托者的收益。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来自委托者与者信息不对称,委托者与者利益诉求的不一致性。主要有两类问题:一是道德风险,二是逆向选择[8]。无论哪种问题都会对高职教育评估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设计激励约束机制来降低问题的发生与影响,但仔细分析发现,这些机制在元评估的框架中已均有所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职教育评估中引入元评估是克服问题的重要法宝。

(三)国际经验表明引入元评估是大势所趋

世界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元评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教育评估的发展也是依赖于元评估的发展,元评估就像航标,引导着教育评估走向健康之路。

在美国,教育评估的发展也是元评估的肇始与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前,元评估以“自在之为”形式影响评估。在此之后,随着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评估开始走向繁荣,评估研究的焦点也从理论层面转向理论与实务层面研究的均衡。20世纪70年代以来,评估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得到巩固与提升。与此同时,评估的专业化与评估质量的诉求也催生了对评估方案、实施与评估流派、理论的评价,即元评估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评估的组织与评估标准也成长起来。从整体来看,在美国元评估是伴随教育评估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是其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具有标志性的工作是常态化的元评估与教育评估标准的诞生。元评估已成为美国教育评估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元评估促进了教育评估的专业化与质量保障,元评估在美国的教育评估史中功不可没[9]。

荷兰则是将元评估置于国家层面,将其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重要制度建构的典型代表。20世纪80年代后,荷兰进行了基于公共治理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高等教育质量的问责与鼓励自主发展政策,将高校的“自我调节、自治发展”作为政府引导高等教育的方法。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评估与元评估逐渐成为需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以荷兰大学协会(VSNU)和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联合会(HBO-Raad)两个非官方机构为基本评估组织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评估体系。政府则集中致力于对评估质量与过程的把控。其主要机构设置是在教育、科学和文化部下设立高等教育督导团,其主要职责定位是对高校评估工作的合法性与质效进行监督和复查,即元评估。2000年之后,在欧洲一体化及其高等教育区域划分的情境下,高等教育督导团的元评估被赋予新的功能,即在对外部质量评估与机构评估的基础上,还对认证机构的工作乃至高等教育评估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和调控。总体来看,荷兰的元评估是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而逐步建立与并发展壮大,其中政府在元评估中的作用不容置疑,高等教育督导团代表政府实施的元评估,已经成为具有荷兰特色的元评估模式[10]。

教育元评估机制或制度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起来,除上述典型的美国与荷兰外,还有英国、加拿大、法国、瑞士、德国、澳大利亚及非洲等国家。元评估促进或改善了教育评估,进而发挥了提升教育质量等作用。

三、高职教育引入元评估制度架构的策略分析

基于制度科学视野,在高职教育评估中引入元评估制度架构的基本含义是:元评估应为高职教育评估系统的组成部分,元评估制度架构包括元评估的理念系统、规则系统、对象系统、执行机构与载体。理念系统是指要构建与元评估相适应的观念、文化、价值取向;规则系统是指实施元评估的规范;对象系统是指元评估制度涉及的范围、领域,这里的对象主要是指评估及其相关部分;执行机构是指实施元评估组织构成;载体是指元评估制度社会形态,一般采用规章较为合适。

如前所述,引入元评估制度架构具有制度移植、制度变迁、制度创新的意味。由此导出引入元评估制度架构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营造元评估制度的理念、文化环境

制度的理念是制度规则体现出的价值判断和目标定位,它是一定制度得以产生和存在的观念先导,是某种制度产生与存在的价值观念;每一种制度的具体安排都要受到一定制度理念的支配。粗略来讲,元评估制度的理念就是与元评估相关的认知、价值取向、观念等。具体可包括元评估的必要性认知,元评估的基本原则与目标、功能的认知,元评估操作的基本过程认知,元评估实施人员的资质与操守的认知,元评估的标准重要性、权威性的认知,元评估价值追求的认知等。

营造元评估制度的理念、文化环境宜采取的策略是:其一,利用大众传媒传播元评估理念文化。传播媒介可选择期刊、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等,内容可涉及元评估的各个方面,以使包括相关人员在内的群体知晓元评估。其二,开展有组织的传播。所谓组织传播,是指在高职教育与教育管理机构内通过内部结构网络开展元评估理念的宣传、交流。可通过专题讲座、会议与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也可通过内部传播媒体进行,如网络、微信、学报、校报等。其三,通过开展元评估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传播相关观念。

(二)完善元评估制度资源,做好制度安排

在我国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系统中引入或构建元评估制度尚属于新生事物,实践与理论的准备都显得不成熟,这需要我们迎头赶上。就制度资源储备的要件而言,以为要做好:一是相关理论研究以形成主导的理论框架;二是在确立元评估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好元评估内部技术机制;三是构建与完善元评估制度的“文本开发”,特别是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元评估标准的开发制定。

应该看到,我国元评估理论研究还处于肇始阶段。因此,应加大关于元评估的研究力度,并在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元评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元评估理论范式。元评估理论范式的形成标志是具有哲学层面的演绎,是有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说等形成的知识体系,以及判断、解释与预测功能的价值体系。

本文认为,我国元评估的价值取向应当是:通过对包括评估方案设计、评估过程、评估结果的产生与社会输出,以及评估人员资质等在内的评估构成成分与操作各环节的分析、判断与评价,并提供问题解决方向,最终使教育评估回归其本质目标,并使其信度与效度等不断提升。

为实现这个价值选择,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元评估组织与过程机制。其关键点是:其一,元评估组织的构成宜是“专业化”的机构,其成员属专业人士、专家,可根据需求建立以常设机构为主、临时机构为辅的元评估组织架构。其二,元评估过程要遵守一定规范以一定的评估标准为依据来进行,一般遵循“获取信息(理念的、行动的)――分析判断――形成结论――反馈相关组织”的基本程序。对上述两点,西方的元评估实践与理论都有较为成熟的成果,可广泛借鉴。

无论是元评估的内部运行规则还是元评估对于外部相关者的关系规则,都不仅需要前期的设计,还需要赋予一定的载体形式来呈现。作为制度性的元评估的规范、规则可采用的形式包括条例、意见、办法、决定、标准和规范等,文本责任主体可以是教育行政机构、学会或协会、元评估组织等,这需要根据元评估的体制机制来确定。与此同时,元评估制度资源准备的重要方面是将上述关系元评估的价值选择、组织与运作等内容按照适宜的载体形式进行“文本开发”。其中,元评估标准的开发则是重中之重,它是制度资源的核心与关键。

从国际元评估的实践看,元评估标准处于枢纽地位,因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元评估标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中期便开始了对元评估标准的研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完善与学术进步现已日臻成熟,其中有许多普适的规律性东西值得借鉴,因而采用“拿来主义”原则,并运用自己的“眼睛与脑髓”建构适于我国的元评估标准是一条有效路径。其中,美国的教育评估标准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ttee)和美国评估协会(American Evaluation Association)所制定的元评估标准特别值得借鉴。

(三)做好元评估的体制机制设计

上述论及的主要是元评估运作中的内部机制,但还需要配套的外部体制机制。对此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元评估制度。其核心要义是元评估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采取委托专业评估机构或自己设置的专门机构来实施,被委托的专业机构与政府的关系是委托关系,政府设置的专门机构可作为政府的代表。国际元评估的体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民间组织主导的元评估模式;一种是以荷兰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元评估模式。美国教育元评估是源于教育评估专业领域的主体需求,这是由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分权制、私立院校的普及以及教育评估的行业高自律性等背景原因导致的。荷兰教育元评估制度是在政府简政放权,实现教育管理模式由集权向调控转型过程中形成的。荷兰政府放弃直接评估和微观管理,司职于评估的宏观管控和质量鉴定,即所谓元评估。我国的教育评估等情形与荷兰有更多的“同质性”,以为借鉴荷兰模式更为合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特色。选择政府主导的元评估体制还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我国高职院校的主体是国办性质的,元评估作为评估的“控制阀”、“最后守门员”,由非政府的其他社会组织来主导,其权威性、合法性与代表性是有所欠缺的;二是我国开展现代意义的教育评估的历史不长,专业的评估机构匮乏,元评估的研究与实施机构更是难觅其踪,因此,在我国开展具有开创意义的元评估,运用政府的行政推动是必要的。

第二,运行机制的确立。显然,元评估涉及到相关社会组织的关系运作、互动、信息的交流等,关涉的对象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实施者、被评院校、被评人员、院校办学组织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来调整它们之间的关联形式与走向,即所谓运行机制问题。这些机制包括元评估启动机制、元评估机构资质认证机制、元评估人员准入与资质认定机制、元评估行为与服务规范、评估申诉和仲裁制度等。评估启动机制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界定哪种教育评估一般要进行元评估,元评估的启动程序等之类的规则。元评估行为与服务规范一般是对元评估基本功能与元评估机构与人员的职业规约,如元评估的目标、基本依据与质量基本要求等。元评估机构资质认证机制与元评估人员准入与资质认证机制,主要是对元评估主体的专业性的约束,这是由于元评估是一项专业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的智力工作的缘故。评估申诉和仲裁制度,是为“不良”评估提供一个“纠错”程序,是指被评对象对认为有失公允的评估行为和结果而向教育行政部门等提出申诉或者申请仲裁的行为。显然,评估申诉和仲裁制度是元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把控高职教育元评估的推进策略

制度变迁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决定这些方式的因素既有客观规律性,也有人为选择性、设计性。采用何种制度变迁路径对于元评估制度的落实也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的作用。

根据制度变迁的主体来考察,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强制性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而实现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在现实中,诱致性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很难划分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制度变迁。两种制度变迁方式的优势不同,诱致性变迁主要依据一致同意原则或经济原则,因此遵从率较高;强制性变迁主要依据政府权力,时间速度较快,制度变迁成本较低[11]。

分析两种变迁方式对高职教育引入元评估制度架构的优劣性,笔者认为适宜采用诱致性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路径相结合的推进策略。其要点是:

其一,国家整体宏观上采用强制性制度变迁渐进式的组合模式推进方式,即所谓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采用这种制度推进方式,是指在一段较长的元评估制度架构形成中,在整体上,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变迁方式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也有渐进因素,即元评估制度整体架构落实要根据情况逐渐推进,而不是一蹴而就。另一方面,要实行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安排上的“时滞”先后策略,核心制度是元评估的实施安排,配套制度包括元评估组织与人员的“资质”或准入制度,政府购买元评估服务为主、需求导向为辅的市场机制等。同时,也要注意元评估制度推进的累积效应,即为克服制度对象的可能抵制而采取逐层推进、把握制度强度,最终使整个制度落实的方式。

其二,在微观上以推动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引领,通过创新扩散和制度环境的营建促进元评估制度架构的形成。实施这种变迁模式,政府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政府应是“触媒”与“伴娘”:一是政府要营造对高职教育元评估有利的舆论与政策环境,激发主体的内生需求;二是要善于发现高职院校中有元评估内生需求的个体或群体,并积极引导;三是搭建平台,提供“中介”服务,将优质的元评估资源引入进来;四是实施积极的干预政策,并根据需要购买或部分购买元评估服务;五是要善于总结元评估案例中的规律性东西,积极宣传,并利用政府“主渠道”优势传播推广,即所谓“典型引路”。

其三,在实施上述两种制度变迁模式的时间维度上,在整体上适宜采用诱致性制度变迁在前、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后的策略安排。前者主要作用在于对高职教育元评估制度架构进行试验,获取经验,降低包括高职教育组织在内的社会“免疫”,寻求最优路径等方面,同时也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奠定社会基础,降低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当然,还需把握好模式转换时机,前期过长,则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整体效率;前期过短,由于强制性变迁的低效性、内隐的破坏性及路径依赖的反制,也会降低元评估制度变迁的整体效率。

最后还需指出的是,在高职教育评估中引入元评估制度是我国教育元评估制度架构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评估中引入元评估制度也要以我国教育元评估制度与进程为背景,既要积极作为,也要考虑全局。

参考文献:

[1]严芳.教育元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Scriven,M.S. Educational Products Report[M].1969,36-38.

[3]Stufflebeam D L. A meta-evaluation [R].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1974:159-161.

[4]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2nd ed.)[R].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housand Oaks.CA:Sage.1994.

[5]戴维・菲尼.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26-130.

[6]课题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绩效分析研究[J].教育研究,2011(8):12-19.

[7]荣长海,高文杰,赵丽敏.教育公共治理视阈下的高职教育评估问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6):46-52.

[8]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214.

[9]李少华,李汉邦.美国教育评估的元评估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34-38.

[10]方鸿琴.国外教育元评估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4(1):30-35.

评估标准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AHP法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石化项目的投资越来越多,投资额和投资风险也随之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评价石化项目的投资决策,对石化项目进行综合后评估显得十分必要。所谓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就是在项目实施并运营一段时间后对项目进行的再评价,是在财务、工程、质量、环境等各个专项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和全面集成的方法对项目的综合情况给出一个结论性的意见[1]。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主要依据控制理论,基本方法是通过项目后评估将项目评估的结果与原定目标相比较,找出偏差以及产生偏差的原因,及时提出改进的方法,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并为后期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提高投资效益。

根据石化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管理论文,项目后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前期决策后评估、项目实施阶段后评估和项目竣工后评估。其评估程序可以归纳为确定目标、计划准备、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和编制后评估报告等步骤。

由于石化项目后评估的各个指标的指标值量纲不同,对于一些定性指标并不能直接量化表示,导致不能直接地进行比较和排序,因此,本文采用AHP法对石化项目的综合后评估进行分析。

1AHP法的简介

1.1 AHP法的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迪(A.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2]。AHP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处理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以及进行决策分析、综合评价等问题上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简单、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1.2 AHP法的计算过程

AHP法应用的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步,通过分析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结构层次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B。对每一层次各个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并将这

些判断用数值表示,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含义是: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要素,

本层次各个要素重要性两两比较的判断值,bij表示要素i与要素 j重要性的比值。如要素i与要素j同等重要,bij=1;要素i比要素j稍微重要,bij=3;…,依此类推,要素i比要素j极端重要,bij=9。重要性介于1,3,…,9的记为2,4,6,8以及它们的倒数表示为要素j与要素i重要性的比值。

第三步,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根据判断矩阵计算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权重,并且需要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项目管理论文,即计算一致性指标CI =(λmax-m)/(m-1)和一致性比率CR= CI/RI。当CR≤0.1时,接受判断矩阵,从而得到准则层的权重向量W=(w1,w2,…,wm)T;否则,修改判断矩阵,重新计算。其中,RI检验数值可直接从对照表上获得,见文献[2]。

第四步,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各层次要素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总权重,并依据此对方案进行排序。同时,层次总排序也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

2 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的方法

2.1 综合后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

根据文献[3]的设计,本文把综合后评估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3-1所示。

表3-1 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指标体系

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C

指标名称

权重

指标名称

权重

立项决策评估B1

W1

项目主要目标实现率 C11

W11

设计质量优秀率 C12

W12

施工管理评估B2

W2

劳动量安全完成率 C21

W21

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 C22

W22

施工工期相对差 C23

W23

项目成本相对差 C24

W24

隐蔽工程验收合格率 C25

W25

项目竣工评估B3

W3

技术进步程度 C31

W31

项目投资利润率 C32

W32

项目带动系数 C33

W33

项目投资回收期 C34

W34

从上述评估指标体系可以看出,该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和说明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整体发展状态和趋势等等,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2.2 综合后评估的思路及步骤

首先,对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的指标值进行规范化。便于指标的量化运算,可先将各项指标的评分换算成百分比。同时,为了消除不同指标、不同量纲的差异与影响,尽可能地体现后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指标可比性,将所有的指标都换算成极大型百分比指标值。其计算公式如下:极大型指标(越大越好)fij=(pi -pmin)/(pmax- pmin)*100%(pi为指标Xij的评估值,pmax为不同项目中指标Xij的最大值,pmin为不同项目中指标Xij的最小值)。

其次,确定各评价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并计算各结构层次的权重,与此同时,还需要检验层次矩阵是否满足一致性的要求。

再次项目管理论文,计算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准确层B的得分。根据指标层C规范后的指标值及其C层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准确层B的分数。其计算公式如下:=(i=1,2,3; j=1,2,…,5) (1)

最后,计算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目标层A的得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根据指标层C规范后的指标值以及各个层次指标的权重计算目标层A的分数,并根据得分进行评估。其计算公式如下:

= (i=1,2,3;j=1,2,…,5)(2)

当XA≥90时,综合后评估的结果为优秀;当80XA

3 实证分析

青岛大炼油水处理项目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实际总耗资1.6亿元,占地面积1.65公顷,由SEI(SinopecEngineering Incorporation)总承包。除盐水设计输出能力为600t/h,采用4个系列,三个系列运行,一个系列备用;凝结水处理系统设计输出能力为650t/h,采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两阴两阳的过滤系统,最长使用寿命40年。项目始于2006年10月8日,于2007年10月23日竣工,比原计划提前27天项目管理论文,且无重大全事故。经监理公司、业主、SEI技术质量部、经营部和中石化质检站评估,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出以下评估结果。

表4-1 青岛大炼油一期水处理竣工评估层次结构及其指标值

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C

指标值

C区间范围

立项决策评估B1

项目主要目标实现率 C11

100%

80%~100%

设计质量优秀率 C12

97%

50%~100%

施工管理评估B2

劳动量安全完成率 C21

99.5%

95%~100%

焊接质量一次合格率 C22

98.7%

90%~100%

施工工期相对差 C23

6.64%

±8%(前后各1月)

项目成本相对差 C24

-6.67%

±20%

隐蔽工程验收合格率 C25

98.8%

90%~100%

项目竣工评估B3

技术进步程度 C31

4分

1~5分

项目投资利润率 C32

4%

0~20%

项目带动系数 C33

2分

1~5分

项目投资回收期 C34

20年

10~40年

注:指标层C的区间由项目立项目标、设计要求及石化行业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确定

(1)对指标层C进行规范化处理,得表4-2。

表4-2 指标层C的规范化数值

准则层B

B1

B2

B3

指标层C

C11

C12

C21

C22

C23

C24

C25

C31

C32

C33

C34

指标值(X)

100

94

90

87

91.5

33.3

88

75

20

25

66.7

(2)计算出准则层(B)相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

表4-3准则层B相对目标层A的AHP判断矩阵及相对权重

A

B1

B2

B3

Wi

λmax=3.067

RI=0.58

CI=0.034

CR=CI/RI=0.059

B1

1

1/5

3

0.193

B2

5

1

7

0.724

B3

1/3

1/7

1

0.083

(3)计算指标层(C)相对于准确层(B)的权重

表4-4 指标层C11-C12相对准确层B1的AHP判断矩阵及相对权重

B1

C11

C12

Wij

λmax=2.001

RI=0

CI=0.001

C11

1

1/5

0.167

C12

5

1

0.833

表4-5 指标层C21-C25相对准确层B2的AHP判断矩阵及相对权重

B2

C21

C22

C23

C24

C25

Wij

RI=1.12

λmax=5.129

CI=0.032

CR=CI/RI=0.029

C21

1

3

5

4

7

0.487

C22

1/3

1

3

2

5

0.231

C23

1/5

1/3

1

1/2

3

0.096

C24

1/4

1/2

2

1

3

0.138

C25

1/7

1/5

1/3

1/3

1

0.048

表4-6 指标层C31-C34相对准确层B3的AHP判断矩阵及相对权重

B3

C31

C32

C33

C34

Wij

λmax=4.156

RI=0.89

CI=0.052

CR=CI/RI=0.058

C31

1

1/7

1/3

1/5

0.057

C32

7

1

5

3

0.559

C33

3

1/5

1

1/3

0.122

C34

5

1/3

3

1

0.264

(4)根据表4-2~4-6计算出的规范化数值和权重,依据公式(1)和(2)计算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的得分,并根据得分进行评估。

==0.193*95.002+0.724*81.530+0.083*36.114=80.360

由此可以计算出目标层A的得分是80.360,因此,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评定为良好。

4 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的一种新方法,并对实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接和清晰地反映石化项目在立项决策、施工管理、项目竣工等各环节工程指标的实现情况,得出的评价结果也较符合实际,不失为石化项目综合后评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由于篇幅等原因,未将该方法与其它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这也是较之不足之处。今后,作者将对此方法做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评估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许树珀,王连芬.层次分析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侍克斌,张丽霞,施国庆.工程项目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5,28(2):

评估标准论文篇7

【关键字】:工程质量评估;主体结构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quality assessment reports, supervision enterprise should be standardized to write quality assessment report.Key words: assessment of the project quality; the main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质量评估报告是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及重要的分项工程完工后,在施工单位自检质量合格的基础上监理工程师根据日常巡查、旁站掌握的情况,结合对工程初验的意见,编写对工程质量予以正确评定的报告。它是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客观、真实的评价,是监理资料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质量监督站核验质量等级的重要基础资料。笔者对建筑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的编写有以下体会:

1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的总体要求

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应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所评估的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状况,能对监理过程进行综合描述,能反映工程的主要质量状况、反映出工程的结构安全、重要使用功能及观感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2应随工程进展阶段编写质量评估报告

监理单位在工程进展到以下阶段时应编写工程质量评估报告:(1)地基与基础分部(包括桩基工程土0.01以下的结构及防水分项)工程工之后、基础土方回填前,应编写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评估报告。(2)整个建筑物主体结构完成后、装饰工程施工之前,应编写主体工程分部工程质量评估报告。(3)工程竣工后、各方组织验收前,应编写单位工程(包括安装和装饰工程)的质量评估报告。监理应分阶段编制的质量评估报告主要有:桩基子分部、基础分部、主体分部、幕墙子分部、钢结构子分部、节能分部、预应力分项、内装饰、竣工预验收等9项质量评估内容。

3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的编制要点

由于目前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并没有从统一的角度来规范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的编写模式,包括《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 503 19---2000)中也未明确具体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的标准格式,《江苏省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监理现场用表》(第四版)也只是泛泛地把主要格式简单描述。根据相关工程建设法规文件、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验收标准,以及多年从事实际监理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的编制要点,主要应从:工程建设概况;评估依据;评估范围;分部分项工程及质量评定;安全及使用功能检测结论;竣工预验收遗留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复查结果;竣工预验收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质量评估结论等8个部分进行评述较为翔实、客观

3.1工程建设概况。该部分内容是编制工程质量评估报告的开端,应简明扼要地反映出工程的规模、功能、所在地理位置、结构型式、技术复杂程度、装饰特色等,同时还应注明该工程的开(竣)工时间、本工程的质量目标、监理质量评估范围和各有关参建单位的基本情况,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本工程的基本情况。

3.2质量评估依据。工程质量评估依据既是质量评估工作的法规依据,也是编制质量评估报告的重要依据。它要求严密准确、客观,符合现行法规及标准。按照《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第5.7.1条对工程竣工验收作出的规定,笔者认为,工程施工质量的评估依据综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内容:

3.2.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相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其他相关工程建设标准规范;

3.2.2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施工验收规范及相应的国家、地方现行标准

3.2.3国家、地方现行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规定等

3.2.4国家关于建设工程的法律、法规、行政性文件的要求;

3.2.5《建筑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

3.2.6设计文件(设计图纸、设计说明、设计变更等);

3.2.7合同文件包括施工承包合同、投标商务标、技术标文件等;

3.3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应为整个单体工程。

3.4分部分项工程及质量评定。分部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应叙述分项工程进行划分及施工单位自评质量等级情况,要着重反映监理工程师日常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的核查情况。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还应重点说明桩基的施工质量状况,主体工程分部应增加对建筑物沉降观测对混凝土强度的评定情况,砖混结构应说明对砂浆强度的评定情况。编写单位工程质量评估报告时,要简述各分部工程的质量评定情况,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转情况。重点叙述对质量保证资料的审查、观感质量评定等,反映工程的结构、安全、重要使用功能、装饰工程的质量特色等,此外还应说明建筑物有无异常的沉降、裂缝、倾斜等情况。

3.5安全及使用功能检测结论

该部分主要描述各项检测的内容和检测结果,从而反映出各方面是否达到设计或规范的要求。包括桩基检测、地基及基础、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回弹检测、建筑物沉降观测检测、幕墙检测、内装饰检测、室内环境检测、通风与空调调试检测、消防工程检测、线路绝缘电阻、防雷接地测试、建筑排水管道通球试验。

3.6竣工预验收遗留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复查结果

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有些问题在过程控制中已经得到解决,有些则没有得到解决。对于这些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应当在质量评估报告中提出来。此外,在预验收过程中发现的有些问题,有可能不能一下子解决,监理单位的质量评估报告应当在竣工验收会上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向验收组报告,并对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

3.7、竣工验收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笔者建议分成土建组和安装组两个大组比较好,分别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各专业人员组成。人员名单和分组宜事前明确并形成书面材料。

3.8质量评估结论

按照监理质量评估报告的逻辑性要求,最后就是编制监理质量评估报告的结论性综合意见和建议了。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 50319一2000)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该结论中应该着重强调“单位工程质量的核查评估工作,均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单位向监理单位提交了《工程竣工报验单》;总监收到工程竣工报验单后,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严格进行检查、预验收,并且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竣工资料认真进行核查,对工程实物和资料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并通过了整改复查”这一严密的工程质量检查与核验程序,然后是依据单位工程施工监理的质量评估,明确完整地核查评述、综合给出监理评估范围内的工程施工质量是否合格或达到合同质量目标要求的结论。

4结束语

评估标准论文篇8

论文摘要:为探讨海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笔者采用了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样本进行了研究分 析,并在建立模糊数学评估模型基础上,对模糊数学评估方法的使用进行了说明,最后确立了海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指标体系,为改进教师教 学工作,推动教师教学改革,实现教师目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其重要标志之一为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巨增,其二为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提高,这势必导致高校极其重视教师的专业培养.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终极目的,以教育目标和有关教学理论为客观依据,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由此可见,现代教 育评价的本质特征,就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确 定其行为取向.不同的教育思想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会对同一堂课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素质教育依据的是全面质量教育价值观,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 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价值观.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在这一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以素质教育目标为依据,揭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课堂教学各要素问 的内在联系,探索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教师摒弃片面质量教育价值观,树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质量教育价值观.胡亦海研究 设计的综合指标内容体系是依据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文献资 料分析和专家问卷调查分析后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丁家玲等主要阐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模糊性,所采用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 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合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利用定量手段刻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定性问题.蔡秋华对浙江师范大学近年来实施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内 容、方法、结果和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充分体现了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一定的质量要求.赵全以教育学、统计学和系统理论作 为指导,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设计与研究.笔者则以“更新观念、重建框架、完善体系”为指导思想,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估问题进行了新的探 索,建立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全面性、客观性及评价模型的计算方法,克服了原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从而提高了模糊综合评判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海南省1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内容为:评估内容、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咨询法选择海南省体育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第1轮咨询44位专家,发放专家咨询表44份,收回有效咨询表38份,回收率 86.36%,为进一步完善专家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2轮咨询36位专家,发放专家咨询表36份,收回有效咨询表3O份,回收率83.33%,以确定教学 质量专家评估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

1.2.2 层次分析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科学确定评估指标体系中各层次及其之间各个指标重要性的比较判断矩阵,合理分配评估指标体系中各级各项指标权重.

1.2.3 数理统计法利用统计软件包SPSS12.0和ExceI软件,对专家给出的有关判断矩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指标体系权重.同时,借用模糊 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课堂教学质量模糊评估数学模型,以期对教学质量做出客观、准确、科学的定量描述,为全面评估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制定

2.1.1 专家评估体系框架设计笔者在综合全省10所高校对课堂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及其教学质量评价量表的基础上,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普通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目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工作程序进行研究并设计专家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框架的初步设计是以专家的丰富经验和广泛深 人的调查研究为实践依据,遵循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体育技术课教学的具体特点,设立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具体包括5个1级指标,15个2级指标及其指标 内涵和权重系数.

2.1.2 专家评估指标内涵的确定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是指教学评估中对被评教育客体在质量和数量上要求的一些 具体规定,是衡量体育教学活动及其价值的准则.由于它是行动的准则,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成为开展体育活动的参照系和行动指南,在教学质量评估中成为 评价主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评估中,评估标准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任何一个评估项目的标准都是人们现阶段对教育和人才成长的“需 求”,以及教育行为的“可能”两个方面共同认识的产物,必须以人们对现阶段教育目标和当前体育教学工作总体认识为前提.本文在原有评估量表的基础上,根据 初步设计的指标体系框架对海南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考察和实测,得出初步的指标体系内涵,然后将评估体系的指标及其内涵,以问题表的形式分发给专 家,征求、汇集并统计专家们的意见,取得对指标内涵较为一致的看法,作为制定专家评估体系的依据J,最后对修正后的评估指标内涵进行试评.试评后,再对此 评估指标加以完善,最后作为正式应用的指标内涵.

2.1.3 专家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通过对各种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归 类,然后归纳出:“教学准备”、“教学效果”、“教学负荷”、“教学组织”和“教学创新”5个方面,包括l5个2级指标和指标内涵的内容,对其进行了量 化.为了提高该评估体系的精度,在专家和同事的帮助下,将各种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把每一项指标的内涵列入到指标体系中,作为单项指标评估依据,通过一轮 试评后,再一次进行定量筛选和定性修改,初步形成海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以不同方式向专家进行咨询, 并对得到的判断矩阵进行处理,从得到的权重计算结果中发现:用于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的核心指标为“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教学负 荷”和“教学创新”5个1级指标和15个2级指标.对专家们给出的判断矩阵的指标一致性进行了检验,得出判断矩阵全部指标的专家意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1.4 专家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通过第2轮咨询,对15份有效咨询表中的98个判断矩阵计算得出:海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指标体 系各指标权重结果.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及指标设计方案,经过定性和定量筛选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得出教学质量的一级指标,按权重排序为:教学 效果(0.2997)、教学负荷(0.2572)、教学组织(0.1673)、教学准备(0.1606)和教学创新(0.1152)5个方面内容.

2.1.5 专家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经过指标筛选、指标权重值计算阶段,完成了专家评估指标体系设计.鉴于考虑专家评估量表 具备模糊性与可测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重点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公正性与有效性相结合、针对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和简捷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特点,制 定了海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量表(见表1).其评估量表的结构是:1级指标为5类(即5个主因素),分别为“教学准备”、“教学组 织”、“教学效果”、“教学负荷”和“教学创新”,并分别含2级指标,2级指标下设指标内涵并附以权重.采用5级分等法将评估等级分为优、良、中、及格、 差5个等级.专家评估量表使用并不复杂,专家只在相应的指标等级处打钩即可.

2.1.6 专家评估方法使用说明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之间存在着 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的模糊性,很难用“非此既彼”的明确定义去评估.为了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对体育教师技术课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笔者运用了 模糊评估方法进行评估.所谓模糊评估法是针对评估对象的复杂性及评估指标的模糊性,根据模糊数学的理论,对这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评估对象进行评 估,从而得到其定量评估结果的方法.下面是结合教学质量专家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课堂教学质量模糊评估系统数学模型.

2.1.6.1 建立因素集专家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主要根据评估量表内容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这样“教学效果”、“教学负荷”、“教 学准备”、“教学组织”和“教学创新”组成了海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估因素集,即U=(U1,U2,U)=|教学效果,教学负荷,教学准备,教学 组织,教学创新}.而这些因素还分为若干子因素,即教学创新U={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故此,属于2级模糊评估问题.

2.1.6.3 建立权重集根据各因素对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建立因素权重集同理子因素权重集由于权重系数具有模糊性,故权重集为模糊集合,权重系数应归一化.即:

2.1.6.4建立评估集对体育课评估而言,各评估指标或指标内涵组成了集合,评估等级(优、良、中、及格、差)组成评估集代表评语所组成的集合.

2.1.6.5进行1级评判针对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各子因素,专家按照评估集标准进行评估,统计确定第i个因素中第j个子因素对评价集中第k个评估 元的隶属度,构成1级模糊评估的单因素模糊评估矩阵.收集评估数据,并将各评估等级的数据转化为分数,这样对每个因素评价后,可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模糊变换Y=X·R

其中的是U上的因素子集,而评估结果Y是V上的模糊子集.

2.1.6.6进行2级模糊评估综合考虑各因素不同的影响,确定评估对象对评估集的隶属度,得到2级模糊评估集为:B=A·R

为各因素对应于各评估级别的隶属度所组成的模糊评估矩阵.

2.1.6.7确定模糊评估得分将2级模糊评估集B与评估集C相乘确定模糊评估得分为W.

2.1.7评估指标体系主体信度验证用克龙巴赫a系数对评估指标体系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一项评估工作,数据的可靠性是保证评估结果“科学、 客观、公正”的关键;其指标体系之间的一致程度,是整个量化评估结果的基础.如果指标体系的各指标间有较高的正相关,则可认为这个指标体系就具有较好的同 质性信度.一般地说,内部一致性越高,项目越同质,分数的意义就越明确.因此,在分析评估结果时,用克龙巴赫(Cronbach)系数法对本研究所构建的 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信度进行验证,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项目数,S2是第i个项目得分的方差,S2是整个评估的方差.通过对20位大学体育教师随机观看课堂得到专家评估指标体系系数.15个项目(K=15)的方差之和为2.86,整个评估的方差为12.98,根据公式(2),有

评估指标体系专家用表的Ot系数为0.8753,说明本套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2.2海南省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既有与整体的相关性,又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作为学校教育的 重要分支,既为大系统的一部分,又可自成体系.“泰勒模式”是教育评估的基本模式,把目标层层分解,形成指标体系,以此作为评估标准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H.评估者使用这种评估方法能系统地、深入地研究评估对象,把握各种相关因素.评估者只有实现评估指标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评估方法的合理化,才能为课 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A.试评阶段;B.实施阶段;c.总结阶 段.具体应用步骤如下:①专家评估体系应用的试评阶段:评估工作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评估的标准和依据,评估者必须认真学习评估规则和计算规则,准确 理解评估标准和熟练掌握评估方法;为了统一评估标准尺度,便于专家在正式评估工作中对相关因素的准确把握,开展试评工作.②应用的实施阶段:在做好各方面 准备工作前提下,评估者分工实施评估工作,尽量以客观数据的形式来确定教学质量因素的优劣;几位专家积极、认真负责地逐项进行客观公正评估,独立填写评估 量表;针对1级指标、2级指标及指标内涵的贯彻情况,几位专家进行集体讨论并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取得评估共识,及时反馈评估信息到受评人.③总结阶段: 专家评估小组运用模糊评估方法得出评估结果;定性讨论课堂教学质量并定量比较处理评估结果数据.由此可见,专家评估体系既重视目标的评估,也注重过程的评 估;在使用上具有可靠性、简捷性特点.

3 结论

1)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判法和克龙巴赫(Cronbaeh) 系数法的分析证明:研究制定的海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在设计上具有客观性、针对性、实效性特点;在使用上具有可靠性、简捷性、可 行性特点;在信度上,a系数为0.8753,说明本套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2)通过定性和定量筛选评估指标体系,得出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估的1级指标,按权重排序为:“教学效果”、“教学负荷”、“教学组织”、“教学准备”和“教学创新”,为我省普通高校有针对性地提高体育教学提供客观依据.

上一篇:财政改革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化视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