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0 03:17:00

康复教育论文

康复教育论文篇1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加速,社区康复、老年医疗服务产业将会蓬勃发展,面对老年人群(特殊人群),医务工作者需要更高的人文精神关怀。因此,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医学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同时要树立医生的道德责任感以及诚信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新医改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

2我校康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逐渐认识到从单纯治病救人,过渡为不仅要救人,而且在治疗后人的整体功能和生存质量尽可能达到最佳水平,体现了现代康复医学最终目标。康复医学将社会、自然以及人文科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康复教育中需要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文精神的康复教育体系。

2.1增强人文课程设置

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体现实用为主,人文教育课程要与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突出以“患者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避免以往医学生偏重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范畴的传授,而对现实应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7]。我们应借鉴国外医学名校人文学科教育成功的经验,在医学院校增设文、史、哲、艺等方面的人文课程,同时把多门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如“康复工程”、“医学美学”、“临床康复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设置要与专业特点结合,在课程内容编写过程中增添残疾人训练励志故事,如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失去双臂的刘伟成为残奥会冠军等,增加道德模范和最美乡村医师的典型事迹。通过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人格塑造、帮助康复医师提高专业技能。结合康复专业特点,我校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增设人文科学相关课程,如社交礼仪、残疾人保护法、康复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同时也自编了一些人文素质教材和开展一些讲座等。

2.2加强康复医学临床实践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早期患者往往需要进行一对一训练,他们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好医患之间沟通的能力。只有不断深入临床实践中才能提高康复医师与患者的交流技巧,也才能真正体会到患者的康复需求。如何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首先用爱心向患者表达出关怀和赞赏,获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配合训练;其次要告诫康复专业学生一定要尊重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选择和风俗习惯。这些方法在临床康复教学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使他们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在见习中再加以示范和点拨。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实践活动,例如利用周末开展社区服务或实践,以康复协会为组织进入社区,帮助有困难的居民解决健康问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提高和患者的沟通能力,掌握说话技巧,提高人文关怀意识。在寒、暑假深入到边远山区、福利院了解患者的疾苦,增强康复医师的社会感和责任感。在校学习期间,以班级为单位到康复机构进行见习,了解康复流程,理解残疾人权利的保护,学会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能力。

2.3加强康复医师心理疏导

目前,我国仍未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医生长年累月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工作时间长,压力大,面临各种医疗风险,有时还会遭遇患者和家属的误解。作为一名医生,精神和躯体都会受到应激刺激,如果心理素质不高,很容易受到影响。尽管康复科的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但住院时间长、功能恢复慢,仍有一些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引起纠纷。所以,康复医师也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自我调节消极的负面情绪。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加强对康复医学生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观摩在5.12地震中一线的康复医务人员、进行角色扮演等。如让学生给情绪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该患者不配合的情况下,教会学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如何自我调节消极情绪。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模拟偏瘫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和活动,体会遇到困难时心理会有哪些变化。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康复医学生切亲身体会患者各种身心问题,从而来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2.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最基本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渠道,对医学院校而言,校园文化必须符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8]。校园文化应从以下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1)开办传统中医文化讲座;(2)开展健康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3)建立医学特色人文社团;(4)加强校园医学人文景观建设;(5)重视感性手段的运用[9]。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处处体现了人文精神。如教室走廊装饰了世界各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医学家和科学家的图像和名言警句,教学楼前面有大理石雕刻的“大医精诚”,广场有华佗、中医魂雕像以及八尊铜像,建成中医药博物馆和校史馆,每年学校都进行多样性艺术比赛、举办各种与医学相关的节日活动,开展多类人文讲座等。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把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与现代文化活动有机地融合。优美的环境、浓厚的人文氛围将对学生起到陶冶作用,为未来从事一线健康服务人员奠定良好的人文精神基础。综上所述,康复医学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不仅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与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教育学等密切相关。因此,不仅要培养康复专业人才过硬的康复专业实践技能,还要重视医学人文素质培养,这对现代康复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借鉴发达国家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和效果,在早期康复教学中引入相关人文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康复医学人文素质。

康复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ICF;聋校;康复教育;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92-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11

聋生由于听力和言语障碍,在社会交往和生活自理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为了促使聋生的发展,帮助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达到社会生活日常化,就必须抓住他们的发展关键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兴趣爱好等特点,采用医学、工程、心理、教育、职业等各种手段,使他们在身体、感官、智能、精神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均达到最佳水平,以增强他们的自我生活能力,与社会良好接轨,提高生活质量。现阶段,在我国承载着较大育聋工作的是各级聋校,所以在现代的聋校教育康复过程中,正确的教育康复理念和科学的康复方法,对聋生个体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ICF理论体系及其与听力语言有关的内容

2001年,WHO颁布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其中提出了新的残疾模式[1](见图1)。

ICF理论模式,重视积极的一面,将以往的技能障碍用身体功能和结构(Body functions and structure)来替代,从而将功能和结构分开处理,以便更全面地反映身体水平上的功能障碍状态。同时,以往的能力障碍用活动(Activity)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状态用活动受限(Activity limitation)来表示,社会性利用参与(Participation)来替代,而由此导致的残疾状态用参与局限(Participation restriction)来表示[2]。ICF重视功能的发展,强调身体、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体功能的影响。根据在ICF理论模式基础上产生的WHO-DASⅡ(残疾评定量表Disability Assessment Scale)的六个维度,听力和言语残疾对个体日常活动和参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理解和交流、与人相处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上。

ICF特别考虑了环境因素对残疾个体的影响,在ICF理论体系中,与听力和言语残疾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用品和技术(如助听设备等)、自然环境和对环境的人为改变(包括声强、声音品质等)、支持和相互联系(包括父母、医疗人员等)、态度(包括身边人员的个人态度)、服务、体制和政策(包括通讯服务、法律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3]

二、ICF理论模式指导下的聋校康复教育目标

聋校对聋生的康复教育一直都注重知识教育、语言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等,对于如何建立一个更科学、更适合聋生个体发展需要的康复教育目标系统,目前尚处于待完善的阶段。而ICF理论模式的产生,正是为现代聋校的康复教育目标提供了指南和参考。由于ICF重视积极的一面,强调功能的作用,倡导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整合模式,强调身体、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体功能的影响,这个整合模式正是适应现代多元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在注重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的同时,还要注重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对聋生个体发展的影响(见图2)。

三、 ICF理论导向下的现代聋校康复教育模式

根据ICF理论指导下的现代聋校康复教育目标可知,现代聋校的康复教育重在恢复聋生个体的听力语言功能,提升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同时降低他们对无障碍环境(如手语、助听设备)的依赖程度,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康复满意度。因此,为了充分实现这几个方面的康复教育结局,需要在医教结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学科专业理论,以多样、灵活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和有针对性发展能力的内容,对聋生进行教育康复,笔者在进行康复教育的实践中,具体操作模式见图3所示:

四、 基于ICF的现代聋校康复教育方法

(一) 现代聋校康复教育的组织形式

现代聋校康复教育的组织形式应充分联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以多种形式来开展康复教育。目前,在各聋校中,最常见的康复教育组织形式就是集体康复教育和个别康复教育,而ICF在强调身体、个体发展的基础上,还强度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常用的康复教育形式的基础上,应该开发并拓展康复教育的渠道,开展“同步式家庭康复教育”,即家庭与学校密切合作,实现康复内容、康复方法和康复进程的同步[ 4]。

(二)现代聋校康复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1.听力语言交流康复教育

听力语言交流能力的康复教育,主要在于听力和语音的识别,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方面,可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1)言语基本训练。言语基本训练主要在于聋生个体的童年期(即“聋童”)进行,可通过呼吸放松、发声放松、共鸣放松和口腔训练,让聋童来体会最基本的发声频率和口腔活动,学会看唇,从而为以后构音做好准备。另外,重读的方法,也可以帮助他们体会音素的节奏,在指导重读的时候,可通过拍手等方法来提示他们注音重读的位置,以诱导耳聋掌握发音的节奏。在进行这些训练的时候,常常使用汉语普通话中的23个生母(包括2个零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调,充分运用每一个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来控制、训练聋童的气流、发声等。(2)主题教育。即给定主题的康复教育方法。如每周可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康复训练,主题为以传授语音、语义、语法等语言知识、培养语言使用能力的教学活动,在进行该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全程使用听力辅助设备和扩音设备。主题教育的具体内容可包括组词、仿写句子、对话、短文和看图说话,所涉及的内容必须与聋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如主题“在学校”“生病了”“劳动节”等为主题,进行不同内容的练习,内容的难度随聋生个体的年龄变化而逐渐加深。如同样以“可爱的小猫”为主题的故事,小学三年级的聋生要求其完整读出故事,读准字音即可,而对于中学一年级的聋生则要求在完整准确读出故事的基础上复述故事。(3) 模块教育 模块教育可将康复教育活动肢解,结合聋生兴趣和爱好来进行,如语言游戏、看图表演、讲故事等,在各个模块中充分调动聋生的积极性,在实际演练和操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统合其它感官,发展替代。

2.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教育

(1)情境教育。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教育,最主要是通过设置具体的生活情境,如在交通复杂的马路上该如何通行,在被困的电梯中如何求救等,让学生思考并进行演练,提高他们处理复杂情况问题的能力和安全意识。同时,通过情境,让他们感悟美与丑,体会社会公德与文明,从而为今后顺利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2)现代技术教育。主要是指电子化、信息化工具的学习和使用,如电脑、手机等,借助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减小聋生与健听人沟通上的困难。

3.课程发展康复教

(1)课堂教育。主要是通过各学科的知识传授,让聋生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增加知识储备量,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同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如语文作为基础科目,对他们写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数学知识可以让他们指导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数字,地理知识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等。(2)课外教育。根据课堂中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待讨论而且比较有意义的问题,就按照聋生能力的不同进行不同级别的要求,发展聋生的创造性和遇到问题自我主动解决的能力。(3)健康教育。通过运动活动的形式,发展聋生的体能,锻炼力量、耐力、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体质。同时运动活动中,还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4. 职业技能康复教育

职业技能直接指向于社会生存,主要是通过技能操作和实习而得以发展的,根据聋生的兴趣特点和倾向,可开设艺术和生活技能两大类康复教育:(1) 艺术教育。主要是书法、绘画、舞蹈、灯光设计等。通过训练与创新,用自己的努力来创造美、实现美,并且用这种美作为自己生活的资本。(2) 技能教育。主要是与生存紧密相关的技能康复教育。如按摩、理发、调酒、缝纫、陶艺、编织、维修、装饰等。掌握一门技术,就相当于有了一块敲门砖,在进入社会之后就有了生存的能力。

5.心理能力康复教育

聋生通常表现出来的最大心理问题就是缺乏信心,所以,对他们最主要就是要从心理上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拥有面对挫折和不行的勇气和胆量。

可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信心教育。第一是从聋生本身入手,通过梯度任务的完成来体验成功的感觉,从而产生自信;第二是从社会方面入手,让聋生体验到社会体制、政策、他人的关爱和支持,如介绍《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同类残疾人在社会支持下成功的案例等,从而让他们对社会产生信心,更对自己产生信心。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S],2001.

[2] 邱卓英.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研究总论[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9(1):2-5.

[3] 程凯,邱卓英. ICF理论与方法在儿童听力语言残疾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5(13):490-492.

康复教育论文篇3

近年来,通过聋儿康复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实践,聋儿康复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逐步形成了以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康复和发展为目标,以学前教育为基础,听力干预、听觉言语康复、言语矫治等专项技术为支撑的全面康复模式。针对人工耳蜗手术之后的儿童和一些需要配戴助听器的儿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符合汉语言系统的、科学的适合我国学前聋儿康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完整体系。下面笔者就该体系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操作模式进行了简要叙述,旨在促进更多的人对该体系的了解,帮助更多的聋儿患者参与康复治疗。

一、HSL理论的简要介绍

HSL理论是根据现代的听力学、言语病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而提出的。HSL理论包括三个部分:H――听觉康复;S――言语矫治;L――言语教育。其中,听觉康复一般是在听力补偿和听力重建的基础上进行的,该疗法是通过循序渐进的逐级训练来促进聋儿进行听觉恢复,主要是为了解决聋儿学生“听得明白”的问题;言语矫治则是语言教育与听觉康复的中间环节,主要是为了促进聋儿学生的言语技能,解决其“讲得清楚”的问题;语言教育是在听觉康复与言语矫治的基础上通过聋儿的语言学习,促进聋儿的说话能力与认知水平。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聋儿康复教育系统。

1、H――听觉康复

听觉康复是整个聋儿康复过程的第一个阶段。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诊断和干预手段也不断提高,现在的医学干预已经超越听力补偿,即单纯靠助听器验配的阶段,发展到了听力重建的阶段,也就是人工植入耳蜗的阶段。这一超越为聋儿康复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康复教育的基础条件,为语言教育与言语矫治做了很好的铺垫。听觉康复有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与听觉理解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听觉康复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听觉康复的最终目标。其主要形式是指个别化的康复,主要手段是依靠现代化的听觉恢复治疗设备,在针对性的治疗过程中,实施科学性地训练。

2、S――言语矫治

作为HSL理论治疗的中间性环节,言语矫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聋儿接受过听力补偿与听力重建之后依旧会存在一些言语性的交流障碍,所以仍然需要进行言语矫治。言语矫治通过发音训练使聋儿的呼吸、共鸣与嗓音系统更加协调与统一,使整体发音功能更加协调,可以舒适自然地发音,准确的读出音节,提高语言的清晰度,为聋儿开口说话奠定坚实的基础。此矫正过程有三个部分组成:语音训练、构音训练和言语训练。其中言语训练治疗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训练与功能异常的治疗。基本训练内容有:嗓音放松训练、呼吸放松训练、鼻腔放松训练、口腔放松训练与口部运动训练。功能异常的治疗内容有:嗓音障碍的治疗、呼吸障碍的治疗、构音障碍的治疗、共鸣障碍的治疗及其语言障碍的治疗。其治疗形式多样,例如,促进、重读、口部运动矫治;构音训练的治疗过程强调音位的训练,其主要训练内容包括:音位获得、音位感知,以及声韵调的组合与训练等;语音的治疗过程还强调音位之间的对比,主要训练内容为:音位对比、音位巩固、词语学习和音位转换等训练项目。

3、L――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是语言和听觉康复结果得以发展和巩固的主要手段,也是聋儿康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聋儿康复的语言训练过程中包括句子和句群训练,以及应用训练三个内容。其训练的形式有:认知训练、主题训练和语文学习训练。在这过程中包括18个主题以及拓展主题的训练。认知训练则包括数字推理、图形推理、记忆策略、情景认知和逻辑推理等多项内容与项目。语文学习要从小抓起,循序渐进,只有做好这些训练要求的项目,才能看到聋儿康复训练的效果。

当然,无论是在哪个环节,哪个训练项目过程中都不能忽视个别性,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要根据治疗对象调整治疗策略,使其发挥最大的治疗效力。

二、HSL的实践操作模式

任何理论的价值都在于指导实践,HSL理论也不例外。为了发挥HSL理论的最大价值,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操作模式。该模式必须和HSL理论形成严谨的逻辑关系。在对HSL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1+X+Y的实践操作模式,即集体教学(1);个别化康复(X);家庭康复(Y),三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每个聋儿的个性,根据其个性制定出集体和个别相结合的矫正方案,实现个别化的康复,此外,家庭康复对于患儿的治疗也十分重要,家庭要对于前两者的治疗进行大力支持与配合,尽可能的促成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在1+X+Y的模式里,三个部分具有双向性联系,三者构成了一个十分完整并且非常稳定的系统。该系统中的关系综合起来有四种: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之间的联系、集体教学和个别化康复之间的联系、优秀传统的康复教育经验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之间的联系、康复教育和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只有正确认识、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HSL模式正常、有效的运行,这是实现聋儿康复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HSL理论与1+X+Y实践模式的落实,以及对于聋儿康复治疗的不断投入和社会各界的不断支持,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聋儿恢复听力,享受到政府所提倡的“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力。当然,实践是检验标准的唯一真理,在未来的理论实践中,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该理论的价值,可以极大地推广该理论的应用,更好地为广大聋儿服务。

康复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运动康复与健康;学生;实践能力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74-02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新兴的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医学高等院校首次开设,弥补了我国健身康复人才紧缺的局面。本专业是适应社会对健康及康复的需求而设立的体育与医学交叉的新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展需要,在初步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成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

2008年2月,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我院新增运动康复与健康试办专业(依据辽教发[2008]18号文件),专业代码为040206S,修业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沈阳体育学院2008年开始招生,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发现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待提高[1,2],笔者认为改进以下几点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增加实践课和实习的课时

运动康复作为一门以康复技能和经验为导向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为重要。我国临床医学大都采用五年制,实践课时与实习课时所占总课时比例为五分之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临床医学注重的环节;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运动康复专业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医疗康复和运动康复体系较成熟,课程主要是康复医学,运动机能学,运动生物力学,康复心理学,运动疗法原理与技术,运动损伤学等,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为一比一,每门课程的安排都参照这一标准,严格执行,培养出来的学生无需岗前培训,可即刻上岗。结合到目前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实际情况,实践技能和实习的时间可提高到一年半,医疗系统和体育行业实习时间各占一半。

2调动学生实践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理论课时中的实践环节学生须轮流操作,物理治疗设备的使用,康复手法的熟练应用,康复评定软件的操作都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应用到实际的病例中。实践环节查找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及时纠正错误手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每月增加竞赛环节,评定技能手法和康复效果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在传统康复技能和康复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适合学生个体的操作思路。

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兴趣,给学生主动表达和交流的平台,引用医疗和体育病例或实际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例子,作为康复教案,由点到面,由面概全,推广到相似病例的研究与康复技能的探讨。

3充分指导发挥指导老师的监督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在职康复治疗师多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知识技能较差,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规范[3],这就要求专业的指导教师,深入教学医院,与带教治疗师加强沟通,定期回访带教治疗师,协助完成学生实习,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4培养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运动康复人才

现代社会知识结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医学工程和社会制造技术不断提高,行业交流越发频繁,对于医疗和体育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只有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康复人才最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运动康复涉及康复医学、骨科学、神经科学、体育学等众多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专多用的特点。

5尽早了解和掌握临床操作规范

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熟悉临床科室的基本安排,人员设置和相关基本准则;另一方面,要学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4,5]。

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必须有完整的医疗康复经验,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印发康复医学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对康复专业本身和相关专业都得有所了解,骨科的手术流程,CT,HR等影像学检查,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需要在临床科室体验实习,知行合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只有了解临床的整体环境,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才能在日后的医疗岗位,体育岗位上尽快的融入,适应自己的角色。

实践过程中,学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能非常重要。当前,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医疗官司逐渐增多,正常的医疗秩序常常被打乱,治疗师无法专心地进行诊疗活动,患者无法得到最佳的治疗,在这种极为紧张的医疗环境下,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显得尤为重要。95%的患者无法正常交流,与病人的交流实陈上变成了与家属的交流,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病人看病时都会感到焦虑和紧张,理想的医患关系建立在对患者及其家属充分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

6掌握多套康复手法,至少精通一种康复治疗技术

流行的康复治疗技术较多,六大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神经促通术,悬吊技术等,每套治疗手法都有适合的领域和患者人群。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针对个人的特点和周围环境,熟悉掌握一整套技术,同时对于其他治疗手法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要结合教育医院,体育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强化治疗手法,拓展学生视野。

7掌握常用物理康复治疗设备的使用

除了康复治疗手法之外,物理治疗设备的使用决定着康复疗效的好坏[6],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台设备治什么病症,每台设备的使用原理须深刻了解,编制个体使用程序。同时要注意,每种物理治疗手段的禁忌症,和临床操作技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

常用设备为电疗,超声,微波。电疗设备使用过程中注意:严重高血压,严重心脏病,起搏器,心脏支架的患者不能适用,皮肤有破损尽量避开,防止交叉感染,正负极引起电灼伤的处理,海绵垫水分要足,防止电灼伤,加载电流的大小,由患者的主观难受度为宜。操作过程一定要规范,时刻关注患者的反应。超声波治疗仪治疗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

微波治疗仪使用时,金属物件,潮湿衣物,心脏起搏器,助听器会形成干扰,不在出现在同一房间或周围。影响骨垢形成,对未愈合的骨折产生不利影响。操作者与设备保持一定距离,防辐射。

实践能力强,知识结构多样化的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符合现代康复医学和社会的发展,最终才能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96-697.

[2]刘婵,陈翔,汤行录.我国康复治疗师培养的几个问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9):897-898

[3]卓大宏.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3):129-131.

[4]卫芳盈.我国职业教育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2):199-200.

[5]张凤仁,李洪霞,赵扬.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96-98

康复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 冠心病 健康教育 健康行为 护理程序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在预防和促进冠心病康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心内科通过改进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健康教育的对象

随机抽取2006年1月1日~2006年6月30日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患者均符合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 科学 术会议制定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男68例,女32例,年龄40~72岁,平均(58.67±10.92)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23例,初中及以下者77例。职业:干部24例,工人76例。吸烟者41例。nyha功能分级:i级24例,ii级47例,iii级29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42例,合并糖尿病者38例,合并心律失常及陈旧性心肌梗死者各28例。

2 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2.1 应用护理程序指导健康教育过程 在患者入院时给予评估,根据资料确定健康 问题 ,制订个体化的教育计划,然后实施。评估的 内容 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对健康的理解和关注程度、 目前 的饮食、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目前的病变程度、服药的依从性、患者的情绪状态、家庭和 社会 支持系统等。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随时评估,及时了解教育效果,给予强化和调整,使教育活动在不断的监控中逐步完善,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2.2 制订健康教育方案 人的健康需求各不相同,对文化程度较高、较关注健康者提供疾病最新的治疗、护理、保健信息;对理解能力差者反复宣教,教给其一些疾病的自护知识;对生活质量较差者宣教防止并发症发生的知识。同时注重冠心病健康教育内容的可行性。如做饮食护理时经常请营养师给予协助,从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出发,列表向患者讲解可以采取的食物种类以及忌食的食物种类,并教会患者正确掌握食盐的摄入量,对糖尿病患者则协助其制订食谱。对吸烟者因人而异,与家属共同制订个体化的戒烟计划。

2.3 掌握恰当的健康教育时机和步骤 ①灵活掌握宣教时间:采用忙时“见缝插针、言简意赅”,闲时“主动有序、具体详实”[1]的教育方法。危重患者仅给予急需的护理指导,规章制度宣讲及一般健康教育在病情相对稳定以后再进行;在治疗操作和护理中,给患者解释和介绍相关药物知识;在非治疗和护理时间内与患者进行交谈,联络感情并收集资料,以便系统地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指导;出院指导在出院前1~2 d内完成。②步骤:采用胡容创立的“优势健康教育内容递增教育法”(apie),即通过从患者最希望获取的知识教起,不断激发患者的 学习 愿望,不断递增健康教育内容[2]。

2.4 教育方法灵活多样 ①语言教育:包括主动形式和被动形式。护士在给患者做各种治疗和护理时,主动介绍治疗的目的、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为主动形式。患者提出问题,护士针对性地作解释为被动形式。②书面教育:采取宣传栏、健康教育小册子、宣传卡片等书面形式,这种形式适合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以及年龄较轻的患者。③实物教育:应用模型或实物向患者展示、讲解,把抽象的知识让患者感到直观、具体,易于接受。

2.5 运用多种教育形式 ①个别指导: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知识层次、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一对一的指导;②专题讲座:每周一次集中讲解冠心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及康复知识;③小组讨论:组织患者一起讨论交流;④电话教育及随访:我们对出院患者登记在册,定期给予电话或上门督促指导,指导其合理饮食、安全服药、适量运动、定期复查。

2.6 督促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 通过各种途径,指导患者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行动。行为转化过程中,护士不仅反复说教、宣教知识,更重视技能的培训。

2.7 增强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取决于良好的自我效能的建立。根据bandwra 理论 ,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有4个来源:即自我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及情绪[3]。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①中年冠心病患者阶段性复测血糖、血脂,观察血压、体重,自我评估身心状态及工作生活质量,正向积极的作用对患者自我效能的形成起了正性强化作用;②鼓励患者记流程日记,体验克服困难和惰性、坚持 规律 饮食和锻炼的成功经历和益处;③组织各种形式的病友交流会和座谈会,充分发挥患者的角色榜样作用;④与患者建立密切护患关系,定期家访和咨询,督促患者维持良好的行为。

3 健康 教育 效果

通过调查,患者1年后较入院时对冠心病有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38%,对护士满意率提高了42%,定期门诊复查和服药依从性佳者提高了21%,血脂达标率提高了18%,戒烟率提高30%,心绞痛复发率降低了12%。其中血脂达标率按内 科学 第6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tc<4.68 mmol/l,ldl?c<2.6 mmol/l的 治疗 目标值作为 参考 。

4 讨论

4.1 健康教育 方法 灵活多样 采用灵活多样、形式不一的健康教育方法,是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知识的有力纽带。我们采用了胡容[2]的apie教育法,利用恰当时机,采用多种形式,并逐步使健康教育走出 医院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详细具体的长期个体化的操作性强的健康教育,患者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轻松掌握了自己最迫切希望获得的知识,使健康教育取得了实效。

4.2 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 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观是健康教育取得成功的 理论 基础和科学方法。护理程序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已渗透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利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通过护理干预逐步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使药物治疗与行为、心理治疗有效结合,加强了其自护和自救能力,减少、避免了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4.3 健康行为的建立和自我管理能力 维持和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建立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健康教育效果得以巩固的法宝。通过运用各种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患者基本能自觉遵从健康教育方案,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并且能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总之,对冠心病患者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改进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患者进行安全、高质量、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护士的满意率、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血脂达标率,明显降低患者心绞痛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 文献 】

1 陈红宇,倪利蓉,刘桃英,等.医院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20?922.

2 胡容.运用apie程序进行临床健康教育质量管理.医院管理杂志,2004,11(2):194?196.

康复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康复评定;课程标准;高职;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9-03

康复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康复评定知识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进步,医学模式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模式转变,人们对疾病、功能、残疾和健康等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患者要求人体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和恢复,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并重返社会。这种改变和需求对康复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急迫的要求,中医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运而生。但中医药高职高专尚缺乏统一的《康复评定》课程标准。笔者以《康复评定》课程教学为基础,以主编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康复评定》为契机,整合全国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对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评定》课程标准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对于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指导任课教师规范教学过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中,首先要找准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据此进行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实施。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需求是课程标准制定的基础。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康复治疗工作的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职业面向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康复专科医院、假肢矫形器公司、体育运动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机构、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等卫生、残联、企业、民政、特教系统。这些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可归纳为:接诊患者,康复评定,制定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康复再评定,以及贯穿康复全过程的康复教育和指导。由此,对康复治疗师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为:①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及专业素质,能正确运用各种社交礼仪与人交往、进行简单英文交流,适应康复评定工作环境的需要;②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临床常见功能、能力障碍或残障的评定方法;③掌握康复功能评定的基本技术,具备运用康复评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会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等进行评定操作;④具备根据康复医学理论应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各种康复技术的能力,等等。以此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符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

《康复评定》是研究患者功能障碍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岗位分析决定《康复评定》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通过康复评定,明确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确定康复目标与治疗方案,通过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康复评定,可以进行疗效评定和预后判断。作为康复治疗技术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专业技能,康复评定是制定出好的治疗计划的基础,是保障康复治疗安全的前提。《康复评定》已成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在历年的考试内容中都占有一定比重。所以,从事康复治疗的技术人员对本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在课程体系中,其前修课程是《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功能解剖学》、《生理学》、《康复医学导论》等,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提供医学基础知识理论。同时,掌握康复评定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疾病康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

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康复评定》课程目标与任务为: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掌握康复评定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康复评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康复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用各种评定技术评定患者,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资料并得出符合障碍本质的结论,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评定以及对残疾等级进行评定,为防治功能障碍提出依据;具备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内容要以职业综合能力的细化分析为基础,以课程目标分析为依据。将康复治疗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分析出其所需知识、技能要求,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出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结构时应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重点,突出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职业教育特点,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知识的衔接与交融。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康复评定》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学生考核评价、课程标准实施要求等部分内容。在课程设置里阐明课程设置的依据、定位与思路;课程的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包括课程教学单元、学习情境等;学生考核评价指明学习课程后的评鉴方法;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包含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

根据设计思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康复评定》课程主要涵盖康复评定认知,人体功能评定、残疾评定三大模块。在康复评定认知模块里,介绍康复评定的概念、康复评定的对象与内容及评定方法与流程;要求掌握康复评定概念、评定原理与流程;熟悉康复评定的内容与方法。在人体功能评定模块里,教学内容主要为身体形态的测量、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步态评定、感觉评定、认知与知觉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评定等;要求掌握人体的正常姿势、四肢、躯干和截肢残端长度与周径的测量技术,掌握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主要关节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的方法,掌握平衡与协调功能检查与评估方法,掌握步态的分析技术与常见的感觉障碍的检查方法,掌握认知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检查与实施方法等。在残疾评定模块中,教学内容主要是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残疾的评定,侧重于把握各类残疾的分级表现特点。依据课程目标,将这些内容细化为章节与知识点,与具体的学时结合,形成课程单元,从而为组织教学服务。例如:关节活动度评定部分,课程目标对能力的要求是:具有分析关

节活动度的影响因素的能力,能够运用量角器测定各关节活动范围并进行评定。课程对应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关节活动度基本概念、关节的解剖及运动类型、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关节活动度评定方法,等等。

2.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克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创设学习情境被认为是必需的,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根据课程任务,确定《康复评定》课程包含人体形态评定、反射发育评定、徒手肌力评定、步态分析等16个学习情境项目,每个学习情境项目包括项目目标、学时、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与工具、教学方法建议、考核与评价等。如徒手肌力评定学习情境卡,见表1。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不同课程观念由不同的课程模式体现。《康复评定》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将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也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还可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条件,进行产学结合,选用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到附属医院康复科室及走进社区临岗见习、实习,开展工学交替。临床见习时,可采用“标准化”病人,既能让学生主动掌握相关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又能让学生多动手、反复操练,掌握评定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以选用问题引导、归纳小结、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演示、专题讲座、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项目训练、以赛促学等方法。如:心脏运动负荷试验有多种形式,可以选取此典型教学内容,讨论试验的运动形式选择;或让学生分别扮演评定师和患者,模拟康复评定过程,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在患者身上进行现场角色互换操作,两人交替进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手段上,既要充分利用模具、挂图、示意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又要积极选用电视、录像、PPT、视频、电视化的图形、模拟实操的3D技术,等等。

3.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良好的师资是这种能力获得的基础。《康复评定》课程配备的主讲师资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教师、康复医师或治疗师资格证,具备坚实的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康复治疗工作经历。同时应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来自于康复治疗临床岗位上的兼职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室与仪器设备条件应至少与国内行业目前状况一致,并保持同步更新,才能使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实践能力成为可能。据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需有理实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教学条件,达到每5名学生拥有一套可做实训的基本康复单元、共享一套基本实训设备,一个教学单元共同利用一座仿真康复中心,尽力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条件,满足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

4.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根据《康复评定》课程的特点,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过程评价,通过实践考核项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人体康复评定、残疾评定等知识的前后衔接、技能表现、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将素质内容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完成小论题考察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解深度和掌握情况。

四、结语

康复教育论文篇7

方法:将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92例脑瘫儿童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引导式健康教育运用1个月。

结果:观察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GMFM66项量表分值优于对照组(P

结论:将引导式的健康教育应用于脑瘫儿童的治疗过程中,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引导式健康教育脑瘫儿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8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66-01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俗称脑瘫,系小儿神经内科常见病,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及未来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引导式的健康教育是一种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受损而致活动机能失调者设计的很有效的康复方法。临床调查发现,引导式健康教育在促进脑瘫儿童康复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92例CP患者为对象,进行引导式的健康教育和常规护理的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CP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13岁,平均(3.86±1.12)岁;其中痉挛型24例,混合型9例,手足徐动型7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轻度膝反张17例,中度23例,重度6例。对照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12岁,平均(4.01±0.92)岁;其中痉挛型24例,混合型9例,手足徐动型7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轻度膝反张18例,中度23例,重度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引导式的健康教育,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康复训练:按照正常儿童的运动和发育的规律,从上到下,从低级到高级,自近而远和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合理训练。针对各患儿的不同功能障碍,使用引导式的教育体系中所特有的基本模式,在专业护士的指导下,对其进行一些如抬头、坐位和平衡翻身的简单训练,同时进行手部的功能、站立、爬行梯等有助于加强生活自理能力训练[2]。同时训练过程中,专业护士要应用好引导式的教育理论,并借助一些引导式的教育家言论和部分的康复器材帮助儿童实施训练。②改善病房环境:保持患儿病房卫生,环境舒适。并尽可能将患儿病房设计得更加贴近儿童生活,使病房更加居家,患儿的个人物品分类安置,避免病房内放置如剪刀等危险物品。同时为患儿设置宽敞、明亮的活动场所,使患儿处在一个温馨、舒适、整洁的环境中。③加强与家属良好沟通:孩子是家里的希望,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因而,对于患儿父母来讲,其思想压力更大,负性情绪更多。因而,护士要耐心地向患儿家属讲明脑瘫病情的发展状况和康复状况,积极地争取家属的配合共同做好安全防范的工作,并指导家属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与孩子一同开展一些有益于提高孩子智力,促进孩子康复的活动。

1.3疗效评价。治疗前后采用GMFM66测试量表[3]对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其中GMFM66评分总百分比提高≥12%为显效;总百分比

瘙 12%,但>6%为好转;总百分比提高≤6%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以P

2结果

2.1两组口儿GMFM66项量表分值比较。治疗前,粗大运动GMFM66项量表分值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FM66项量表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儿疗效分析。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04%,观察组为89.1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P是临床上常见的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之一,严重者可并发语言障碍、癫痫或致患儿残疾[9,10]。目前临床上用于CP的药物较多,且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然而健康教育在CP患儿治疗中的地位仍无法取代。但目前临床中采用的健康教育方式较多,而引导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已经成为CP患儿康复的首选护理方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CP患儿在传统常规护理模式下,无法使患儿得到良好的康复护理,易使病情进展,或并发其他并发症,失去最佳的治疗机会[13]。引导式的健康教育是指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医生与患儿、医生与家属沟通,使患儿能够午到有助于个体疾病康复的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有效保障患儿的治疗疗效和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GMFM66项量表分值优于对照组(P

本研究表明,将引导式的健康教育应用于脑瘫儿童的治疗过程中,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漆带丽,张惠佳.减重步行训练在儿童脑瘫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02):137-140

康复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盆底肌康复 作用

为了解孕期健康教育在推广盆底肌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提高女性对盆底肌康复必要性的认识,我们对2009年7-12月在孕妇学校接受盆底肌康复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的孕妇进行了授课前后盆底肌康复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的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7-12月在我院孕妇学校接受盆底肌康复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的孕妇,共182例。

1.2 方法 将设计好的盆底知识问卷和孕期保健知识问卷发给所有的对象,并讲解填写的方法及要求,包括孕次、产次、年龄、孕周等。接受健康教育后,所有对象再次填写盆底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82份,回收182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数据统计包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82例孕妇的年龄为22-35岁,平均28.30岁;孕次为1-6次,孕周22-38周,平均28.52周;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上73例,大专50例,高中或中专30例,初中14例,文化程度不详者15例。

2.2 健康教育前孕妇盆底肌康复知识与常见保健知识知晓率

2.3 健康教育后的知晓率 孕妇接受健康教育后盆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96.67%,常见保健知识知晓率为97.8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见(P>0.05)。

3 讨论

3.1 提高女性对盆底康复认识的必要性 盆底康复治疗是一种无辐射、无副作用、见效快的一种无创物理疗法。经过妊娠和分娩的女性,不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十月怀胎的过程已经使盆底肌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初期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或小腹坠胀感、尿频、便秘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将渐发展为尿失禁(轻度:咳嗽、喷嚏、大笑或提重物时就发生漏尿;中度:走路快就会尿湿裤子;重度:站立时都会发生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给妇女造成难以言状的痛苦,中国女性约有1/3遭受尿失禁之苦[1]。国际上普遍认为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对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近几年才引进并开展盆底康复技术,并已引起国内妇产科专家的高度关注,成为继妇科肿瘤、内窥镜后的又一妇产科亚学科。

我院对在孕妇学校接受健康教育的孕妇在授课前进行了盆底肌康复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前有85例孕妇的盆底肌康复知识知晓率

3.2 健康教育在推广盆底肌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虽然孕妇对盆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但是在接受盆底康复知识健康教育后,她们对盆底相关知识的认识明显提高。由本文数据可见,健康教育前有46.7%的孕妇对盆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总之,我国近年来才引进盆底肌康复技术,人们对女性盆底

相关知识的认识普遍不足。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使孕妇盆底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目前,我院已将盆底肌康复治疗列为孕妇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之一。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护理体会论文范文 下一篇:采购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