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2 02:05:02

程序教学法论文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1

一、相关概念

(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OOP是一种计算机编程架构,它具备软件工程的灵活性、重用性和扩展性。OOP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坚持在真实的项目中锻炼编程能力,才能理解其精髓,进而活学活用。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项目,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优势在实践性较强的OOP课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实施时,教师化身为顾问,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用在实践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提高动手能力;学生是项目的具体操作者,知识水平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均能得到提高。

二、改革的必要性

OO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不进行实践教学,学生不能全面掌握其核心思想。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难理解

由于面向对象概念较抽象,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特点,对系统的复杂性进行概括、抽象和分类,对象是OOP的核心,是将代码和数据封装起来的具有某些特性的具体事物的抽象。从学生角度来看,以知识点为中心的讲解教学方式理论性太强,不好理解,甚至有部分学生自始至终也无法掌握OOP的重要概念,不能满足课程考核要求。

(二)理论教学多

教师上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把理论和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学习,只是把教师讲的内容在大脑中形成记忆,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的改革要点

项目教学法设计了完整的软件项目教学背景,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实践的缺点。学生在慢慢了解、逐渐熟悉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应用,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并训练相关技能。

(一)项目题目的设定

教师在进行项目教学引导时需要策略,创设学习的资源,协调学习合作环境。教学项目题目的选取是其中的关键问题,选题最好能与软件公司进行交流或合作,应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能体现出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并且可以进行客观评价。首先,项目题目应尽可能覆盖教学大纲的多项知识点;其次,应该构建具有完整项目的项目案例库,项目题目应有不同的难易度和适当的工程工作量,适应所教班级的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最后,项目题目应尽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并可以用一些标准,如软件是否易用、是否有良好的用户交互性等进行公平、准确的评价。

(二)互动增强

传统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仅限于课间十分钟或者课下较短时间的交流,交流时间少,沟通的问题也只是教学内容中个别的知识点。而在项目教学法中,沟通渠道是多向的,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宽度和广度都加大了。另外,即使在同一课堂上听讲,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仍然会有一些差别。

(三)角色换位

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居于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地位,应该是项目的积极参与者,首先要认真阅读选定的真实项目材料,和同一个项目的同学讨论,甚至就项目问题的不同理解与同组同学展开争辩。其次在真实项目实战场景下,经过认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动手编写程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并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居于教学活动中从属地位的是教师,教师不再是整个课程的中心。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按照工程项目的需要加以指导,做适当的示范,只是项目的指导者或者说是项目进度的推动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是OOP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种理想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掌握上机调试程序的步骤、排查各种错误的方法,进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而且使教师转变了教学角度和思维方式,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系统工程能力,让项目教学法在OOP课程中发展成熟,发挥它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Improving the Experiment Equality on the C Programming

by Group Teaching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ZHU Jua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ujiang UniversityJiujiang, Jiangxi 332005)

AbstractGroup teaching method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hat used widely in the practical classes. And it is important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odel,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group teaching is introduced to the experiment of C programing class. By developing the group strategy, the students complete the experiment tasks by team working. The result proves that the method of group teaching is valuable in the C programing class.

Key wordsgroup teaching; teaching mode; teaching feedback

0 引言

C程序设计课程受众非常广泛,普通地方高等院校几乎都有开设,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程序设计的入门课,也是专业核心课;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这是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核心科目,是必选通识课。

随着计算机理论教学的逐步深入,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几经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C程序的教学往往过于强调语法的讲授,对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讲得不够透彻,没有把编程思路放在主体地位上;过于注重课堂讲授,对学生编程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的训练不够,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C程序作为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能力是其重要的环节,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安排了实验上机环节,但是将近一百人的课堂,只有一个教师进行指导,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教师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往往在一个学期结束之后,仍然有不少同学甚至不能进行简单的程序调试。

针对以上现状,本文试图构建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提高C程序课程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编程能力。

1 分组实验教学的概念

分组实验教学是根据实验课程及现有学生特点进行分组,使之以组为单位来完成实验任务,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 分组教学的准备

2.1 分组实验设施的配置

C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一般都分配有专业的实验室,人均一台电脑,安装有专业的实验软件,一般为Turbo C2.0或Visual C++6.0,学生以自己的电脑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本文拟提出的分组实验教学模式,在原有的实验设施的配置之上,还需要配置有网络连接,通过网络实现分组讨论。

2.2 小组的划分

在以往的类似分组实验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分组一般是按学号顺序进行分组,这样的分组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在各小组分配不均匀,可能会出现有的小组实验能力特别强而另外小组实验能力非常弱的情形。因此,本文拟提出以学生上一学期的期末成绩作为分组的依据,每五人一组,使得成绩好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各组基本平均分配。

2.3 小组组长的指定

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组长在小组里很大程度上起到教师的作用,不仅自己完成实验任务,还要负责组织小组成员的讨论安排以及,帮组解决小组成员程序调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一般指定小组内成绩最好的同学为小组组长。

3 分组教学的实施

3.1 实验任务的布置

利用QQ群功能,以班级为单位构建一个班级群,然后各小组成员构建自己的小组群,便于实验任务的布置以及群之间的讨论。教师在班级群将实验任务出去,实验任务包括指定实验名称、实验内容、调试计划等,各小组的实验任务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3.2 分组实验教学的实施

算法讨论。由于C程序设计是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内容主要以编写程序代码为主,而编程的核心是算法的分析与设计。以往很多同学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拿到程序题目就开始编写代码,没有算法设计这一环节,因此对于程序调试过程中的逻辑问题无(下转第40页)(上接第38页)法解决。所以,算法设计纳入本实验环节,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在QQ小组群里首先对算法的思路进行讨论,确定行之有效的算法,甚至为了强化大家对于算法概念的掌握,可以要求一个题目用多个算法来实现。

代码编写。通过算法讨论,并确定算法的正确性之后,各小组成员分别独立完成自己程序代码的编写。

程序调试。程序调试时C程序设计实验课程的重要环节。再有经验的程序设计者也不可能将所有程序一次性编写成功,调试――修改――调试,这是程序设计必经的环节。而限制学生C程序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程序调试能力太差。学生往往缺乏程序调试的意识,成绩好的同学遇到问题问老师,成绩不好的同学遇到问题干脆放弃,长此以往,很多同学上机的兴趣就遗失了。本文拟通过分组的形式,遇到问题,小组讨论,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小组长领导之下,对于简单问题,成员之间共同解决。对于实在解决不了的,由小组长发给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这样的解决方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另一方面自己的问题自己内部解决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启发了其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实验报告的编写。以往的实验报告按人头上交,每个学生每次实验课均提交一次实验报告,大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均照抄程序代码,敷衍了事。实验报告是对一次实验过程的总结,包括算法的设计,程序的调试等,认真的总结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在本论文中,拟每个小组只需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实验报告。这种形式,一方面避免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抄写实验报告中,另一方面,通过小组长督促本小组成员对本次实验认真总结,除了算法的设计之外,更重要的是调试程序的经验。

4 分组实验教学的反馈与调整

笔者在所授课班级通过实施分组实验教学,班级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整体比较高,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也高出同类班级。

同时,对班级不同小组成绩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实验内容难易程度、小组长的沟通和组织能力以及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关注和调整,发挥有利因素,抑制不利因素,使得分组实验教学模式在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5 小结

将分组式教学模式引入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就课程改革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通过分组式教学,学生的C程序设计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巩固,编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国忠.中学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探析.福建体育科技,2010.3.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3

关键词:S-P;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183-02

目前,高职教学中的考试还是延续了采用试卷化来考察学生的成绩,将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适应在新时期教育发展趋势对考试评价提出的要求,就需要引入一些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价方式来进行有关课程的评定。S-P表是一种采用形成性评价理念为基础,使用图形化的数据表现形式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的评价法,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类型的测验评价中。本文主要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运用S-P表分析法的相关参数计算结果的同时结合理论研究方法,将试卷的测验作为切入点,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相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实践教学非常重视,加大了对基础学科的投入,从教材的编写,师资的培养到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相比有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高职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非常浅,仅仅认为该课程是其他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基础,具体会对高职的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有多大的帮助完全不理解,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够重视。

(2)理论教学过程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章节式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循序渐进按照章节来进行学习,在每一章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判断题,程序填空题,编程题的方式来进行对理论过程的消化,因此这种效果看上去可以起到对知识点有益的补充,但是缺乏从整体结构上进行把握,忽视了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

(3)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不佳。

目前,高职院校的程序设计主要是教学理论的讲解和上机的实践过程,实践环节的地位始终都是摆在理论教学环节之后,主要是用来对理论教学加强实践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因此课程的安排初期,无论是从实践学时的分配、以及实践课程的开展次序来看都明显的弱于理论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践过程的教学不够充分重视,造成了在考核过程中有些学生的理论很强,但实践上机调试偏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违背了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宗旨。

(4)课程评价机制落后,严重束缚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评价一般分为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两种方式,理论评价多以选择题,判断题,程序填空题等方式出现,考察学生对于程序的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考察C程序设计的运用,在上机过程中的考核方式由于学生的人数和时间的关系,无法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考察,即使在考查过程中,也往往是依靠程序的正确结果来进行给分,而对于一些错误答案的程序往往不够重视,在这其中可能会导致有些错误的程序往往包含了一些学生的新的思想和想法,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放弃自己的想法复制一份结果正确的标准格式代码进行提交,不利于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降低了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

2运用S-P方法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2.1 S-P分析法简述

S-P 分析法是一种非常好的试卷评价方法,它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辅导内容和考试方式为主旨,将考察学生的方式采用图形化的方式进行表达,是一种理论结合实践的验认知诊断评量技术。

2.2课程数据导入

本文将各试卷的知识点对应的成绩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原始的成绩进行合并转换,画出相应的 S 曲线和 P 曲线,并采用 S-P 方法进行评价分析。本步骤中所做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学生成绩的准备。首先,对三份试卷的原始成绩进行收集和整理,将收集好的试卷中的原始题目和成绩进行合并,得到全新的考试成绩表。表中的每个成绩数值对应题目的知识点都不尽相同,为后续的转换组好准备。

(2)将新的学生成绩考试表转换成学生原始得分布尔矩阵。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的问题平均的得分值作为赋值的标准,所以试卷中题目都需要进行布尔转换,在新学生成绩考核表中分数的转换均需严格按照赋值标准进行判断和转换。

2.3 S-P分析课程课程因素

(1)试卷信任度

本文选取了近三年的三次《C语言程序设计》的期末测试,本次测验根据经典测量理论,即采用分半法来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来计算信任度系数值。

计算过程如下:

步骤1:计算出整个测验中每个学生在试卷中的奇数题目的总得分()和偶数题目的总得分()。

步骤2:用下列公式求出奇数题和偶数题这两组分数的相关系数:

步骤3:用如下斯皮而曼-布朗公式进行校正:

依据经典测试理论,本文对三份《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试卷计算各自的信任度系数值,来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些试卷的测试结果是否具备真实性。计算的过程是首先对所有参加测试学生的试卷按照题目的奇偶编号进行统计,累计统计每份考卷中的奇数题目的得分,以及偶数题目的得分 ,将这些值导入到 Excel 的环境中对所有的奇数题目总分和及偶数题目总分和以及的值、的值和的值,并分别求得这些值各自的总和,最后将这些结果都代入公式(1) 和公式(2)中即可求得最后的信度系数值。

(2)试卷效度

根据经典测试理论有关效度的分析方法。本研究结合近三年来的三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试答题情况和标准答案的分析得到了三次考试本身的效度情况,其次,对三份试卷的所考察的知识点进行计算和统计,并根据考试教学大纲中的要求进行对比,发现试卷考察的知识基本覆盖所规定的教学知识点。

(3)差异系数

将三份试卷的数据导入S-P表中,按照差异系数公式(3)来计算差异值。

式中:表示差异量,表示正确回答率。

一般来说,考试类型的不同导致的差异系数的值也会不同,一般对应检测学生成果的考试取值在0.5左右,而本次使用的试卷符合这个测试类型。 三次试卷的测试差异系数值为表1所示:

3使用S-P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反馈

(1)学生学习状况方面

统计计算三个班级中参加期末考试的学生的原始分、平均分、差异量三个考试班级中学生的得分率和学生成绩差异情况,对三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况按照这些指标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是动态的,由多种统计数据划分,将学生的个体与全班的表现对比,可以多角度的了解学生状态,以便他们在考试中发挥出现异常都能帮助授课教师继续分析和追踪。

(2)试卷整体质量方面

本课题中使用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试卷质量不尽相同,每份试卷的信度和效度都不同,特别是在效度方面,三份试卷的效度都比较高,其次,三份试卷的难度情况和分值情况不同,特别是在2013年的试卷中,P曲线存在明显的断层,这说明该年的试卷在出题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3)教学环节和因素分析方面

通过S-P分析得到,任课教师仅仅关注教学知识点是不够的,分析中发现学生和教师对于存在的知识点的学习感受和教学效果是反应到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因素上的,例如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分析程序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的手段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日常教学实践中能够从教学环节和饮食上进行分析和改进,提示教学知识点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室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4)学生能力方面的挖掘分析

使用S-P分析方法对课程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课程的评价也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反应,因此使得授课教师加强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中语法细节掌握情况的反馈,以及学生具备的基础能力情况,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贡献及总结

本文以 2012,2013和2014三个年度的《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S-P参数公式得到相关的反馈信息,针对参与考试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试卷质量和相应的教学知识点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到了如下的内容:

(1)对《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大纲下的三个年度的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并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试卷质量和教学知识点覆盖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2)通过S-P分析法得到试卷中的部分的异常试题和需要重视的知识点多注意的教学知识点,分析和总结出这些引起共性的知识点的教学效果教学环节和因素,并反馈给了任课教师,以便能够更好的提醒和帮助老师进行课程上的改革,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将S-P分析过的部分班级的学生学习《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状况及时反馈给教师,并能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加以指导;

(4)不断完善S-P表的评价分析理论,并需要结合教育学中经典教育测量理论中的有关信度、效度值的指标计算分析内容,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并能够与课程的其他方法进行补充,不断完善提高。

5综述所述

需要不断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进行改革,本文的S-P评价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S-P评价方法,使之能够为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教学提供有利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冯丽娜.S-P表分析法的教学应用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测试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2] 万岩.S-P表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及其计算机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许志勇,丁树良.S-P表法的改进和应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4

摘要:“编译原理”课程由于其理论难度及目前本科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思想误区,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针对这一现状,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搞好课堂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编译原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编译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抽象、算法复杂、难于理解,因此“编译原理”被普遍看作是计算机本科教学中最难讲解、最难学习的课程。总结起来理由如下。

(1) 本课程涉及不少理论知识,如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理论、语法制导的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语法制导定义(或翻译方案)的设计,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事件驱动的程序设计,这对于三、四年级的本科生来说还是较难掌握的。

(2) 本课程包含了很多算法,大的有LL(1)分析算法和各种LR(1)分析算法等,小的有DFA化简算法、计算开始符号集合和后继符号集合的算法、各种数据流方程的迭代求解算法。这些算法要比数据结构中接触的算法复杂得多,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的时候,接触过很多算法,对于不理解的算法可以跟踪算法的执行过程,而跟踪编译程序中的算法则要麻烦得多,想深刻理解算法的思想很困难。

(3) 编译程序规模大,不可能在一门课的时间内把所有的细节都讲清楚,这使学生对编译程序各逻辑部分之间的接口和一些算法的实现是模糊的。

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编译原理”只能应用在写程序语言的编译器上,而他们以后可能不会在编译器及其相关领域方面钻研,所以学习兴趣不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编译技术是计算机语言发展的支柱,也是计算机科学中发展最迅速、最成熟的一个分支。通过学习编译程序的构造原理和技术,将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正确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的组织结构、指令系统以及操作系统,掌握编译技术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另外,由于编译程序作为系统软件在性能上具有严格的要求,这使得它所使用的算法经典、高效,而这些算法、思想和实现技术也可广泛地应用于一般软件的设计实现。如正规式和有穷自动机在文本编辑器中的广泛应用,有穷自动机在字符串查找中的运用,必经节点算法在网络中的运用,由文法来定义网络协议等。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将编译程序中的各种算法和技术应用到各个应用领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优化教学内容,搞好课堂教学

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且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应用其他课程知识比较多,要在有限课时内很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吃透教学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掌握编译原理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框架,对教材及教学内容作一定的优化。

3.1选取合适的教材

某些“编译原理”教材并不是完全面向学生的,可能是作为这门学科的大全来编写的。例如由美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编著的“龙书”《Compilers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Tools》,中文译名为《编译原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最经典权威的编译教材,应该是教师教学的必备参考用书,但如果将其作为授课的教材,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不太适合,因为内容过多,难度过大。

笔者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一本《编译原理》教材,已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我们在教学中采用这本教材。结合教材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 考虑到学生对C语言较为熟悉,所讲授的主要算法、例题和习题均以C语言为背景。

(2) 把编译原理和编译技术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将“PL/0语言编译程序”模型的实现过程贯穿于各个章节,这样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的编译原理之后,通过阅读理解和扩充此编译程序,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能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编译系统模型。

(3) 对常用分析器的自动生成工具(LEX和YACC)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使用LEX和YACC实现的PL/0语言编译器的源程序,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如何借助LEX和YACC实现一个编译器。

3.2抽象内容形象化

编译系统中的一些概念很抽象,学生无法理解,就只会死记硬背,当然更无兴趣可言。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选用学生最熟悉的一些实例,通过类比使抽象的概念更容易被理解。例如,从理论上来说,编译过程一般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这五个阶段。学生记住这五个阶段并不难,但理解阶段划分的依据有一定的难度。编译程序的功能是将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等价的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表示的目标程序。既然编译过程是一种语言的翻译过程,那么它的工作过程就类似于外文的翻译过程,不同之处仅在于由哪种语言翻译成另外哪种语言,但其原理是类似的。两者的翻译过程对比如表1所示。

例如,我们要将英文句子“I wish you success”翻译成中文,首先进行词法分析,根据英语的词法规则,识别出四个英语单词,并检查是否有单词的拼写错误。其次是语法分析,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对词法分析后的单词串进行分析、识别,并做出语法正确性检查,看其是否能组成一个符合英语语法的句子。再次进行语义分析,即对语法正确的英文句子分析其含义,并用汉语表示出来。然后对译文进行修饰,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及汉语语法的相关规则进行综合考虑,对初步翻译后的句子进行必要的修饰。最后翻译成中文,“祝你成功”。学生经常做这种翻译,对翻译过程非常熟悉。将它与编译过程进行类比,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将编译过程划分成这几个阶段。

3.3运用实例教学

以课堂讨论的方式,结合某种高级语言(如C语言),从其难以掌握、容易出错的语法难点入手,用编译原理的理论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思维的活跃性。我们在课堂上和习题中,准备了很多从实际程序的编译和运行时碰到的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例子,供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理解,并加以解决。采用这种实例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白通过“编译原理”课程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高级语言的工作原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运用各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这样,既能够对前期课程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本课程的实际价值,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编译原理和技术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词法分析器扫描源程序时,对源程序采取局部处理的观点,并不会瞻前顾后。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实例进行说明。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时间序列分析 SAS统计软件 辅助教学

论文摘 要:本文从SAS统计软件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应注意的问题和结合实际案例这三方面探讨了SAS软件在《时间序列分析》课程中辅助教学的应用。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门针对动态数据进行建模、预测,方法明确,内容丰富,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一门统计学课程,在金融经济、气象水文、信号处理、机械振动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近20年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该门课程的教学在整个统计学专业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个实际而又棘手的问题就是数据处理,由于数据处理量大、计算方法复杂,已超出了靠手工完成的能力,必须采用统计软件来完成。目前有许多统计软件可以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其中最权威的软件是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该软件具有完备的数据访问、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呈现功能,内有三十多个专用模块,各模块既可独立又可相联。此外,在SAS软件中有一个专门进行计量经济与时间序列分析的模块:SAS/ETS(Econometric&Time Series),并且由于SAS系统具有全球一流的数据仓库功能,因此在进行海量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时具有其他统计软件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将对在《时间序列分析》课程中引入SAS软件辅助教学进行探讨。

1 使用SAS统计软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1.1 利用SAS软件,能方便、快捷地绘制图形、建立模型和进行预测,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

在《时间序列分析》课程中,往往要根据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绘图、建模、计算、预测,但在同一个课时内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而采用SAS软件辅助教学后,则可使绘图、建模、计算、预测一气呵成。

1.2 实施SAS软件辅助教学,能够使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容易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时间序列分析》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平稳时间序列分析和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教学难点则是这两种不同序列的建模,这些内容包含复杂的统计理论知识,还涉及到数学学科的相关内容,如随机过程、常微分方程等,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否则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如将这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用手工进行推导、演算,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讲授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而采用SAS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后,该课程一个学期的习题和例题,只需要数小时就可以全部演算一遍。教师完全可以把授课的重点从主要针对时间序列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对时间序列结果实际意义的理解,直接讲述用途、注意事项、结果解释等,使学生可以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方法原理、结果应用等内容上,学生对教材上的定义和公式不再感到空洞乏味,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3 使用SAS进行辅助教学,能够使时间序列原理方法、案例分析和统计软件融为一体

由于《时间序列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操作性均很强的学科,要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和尝试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在教学中适当使用案例教学法来阐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同时利用SAS进行辅助教学,这种理论教学、实际案例与SAS软件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常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 使用SAS软件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使用SAS软件辅助教学,能让学生同时学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将学生从枯燥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成倍提高了解题的效率,此外,由于SAS输出的数据结果都需要实际社会经济意义的解释,可以把学生的精力与兴趣引向对实际问题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SAS软件在统计软件中最具权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大环境,并能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大大提高其择业竞争力。

2 SAS统计软件在《时间序列分析》课程中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1 教材的选用

在教材选择上要选择SAS与《时间序列分析》课程很好结合的教材,并且能够提供大量可供学生上机演练的习题。本人选择的教材是王燕主编的《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该书案例丰富,难易程度适当,且与案例结合详细介绍SAS/ETS模块,是一本大学本科生学习《时间序列分析》课程较好的入门教材。

2.2 学习SAS软件遇到的“难关”

初学SAS,都会感到有一定难度,因为掌握SAS,需要过两关:一是“英语”关,不论SAS8.0还是SAS9.0是全英文界面,这不仅要求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还要求有专业英语水平,学习时学生需花费一定时间和功夫去攻“英语”关;二是“SAS语言”关,SAS程序是用SAS语言编写的,写程序时要求用专门的命令或SAS语句按一定的格式编写,因此在介绍SAS/ETS模块之前,如学生没有学过SAS,必须用至少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介绍SAS编程的基础知识。

2.3 教学内容和考核问题

教学内容上要做到“三减三增”:减少详细的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案例教学;增加“SAS软件使用”;增加“上机实验”。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着重考核学生解决时间序列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采用撰写报告、上机操作测试和笔试三方面结合的考核方式。

3 使用SAS统计软件在《时间序列分析》课程中辅助教学的举例

《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本质是对时间序列中存在的长期趋势、季节性变动、循环波动及不规则变动进行分离、描述、估计和检验,并进行统计预测。而时间序列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平稳时间序列和非平稳时间序列两类,对于这两种不同序列,采取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手段有所不同,本文将以运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建立ARIMA模型为例,来说明利用SAS是如何完成辅助教学的。

参考文献

[1] 李爱军,刘兵.SPSS软件在统计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滁州学院学报,2006.

[2] 钟英莲.统计学专业SAS实验课程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刑事一体化 实训 高职

刑事法在运作中存在和发展,刑事法的本性是动态和实践的。而目前我国高等法学院校刑事法的教学基本是静态的文本的和理念式的。这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与社会实践存在天然的割裂。笔者在此借鉴刑事一体化的研究方式,在教学中引入刑事一体化理论研究成果,在模拟的案件程序进行中解决具体的实体问题。

一、一体化――刑事法学研究的非典型范式

德国刑法学大师李斯特于近百年前提出了“整体刑法学”的理念,其创办的《整体刑法学》杂志一直出版至今,已经连续出版了100多年,并且在整个大陆法系国家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刑事一体化的命题是储槐植教授最早提出的。一体化刑法运作,观念上旨在建造一种结构合理和机制顺畅的实践刑事法形态。

刑事一体化可以界定为治理犯罪的相关事项深度融通形成和谐整体。刑事一体化就是要将与刑法发生关系的学科纳入刑事圈成为了刑事法学。刑事一体化的前提实际上是跳出传统的注释刑法学研究范式。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传统的法律研究范式基本上是注释法学,为区别传统的纯粹的注释刑法学,我们在这里不妨将刑事一体化称之为“非典型的研究范式”。

刑事一体化作为刑法学研究方法,重在“化”字,即深度融合。刑法在关系中存在和变化,刑法学当然也在关系中发展,刑法学研究如果局限在刑法自身,要取得重大进展是在困难。此处的“关系”首先指内外关系。内部关系主要指罪行关系,以及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外部关系更加复杂:其一为前后关系,即刑法之前的犯罪状况;刑法之后的刑罚执行情况。其二为上下关系,即刑法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法文化、精神文明等;刑法之下主要指经济体制、生产力水平、物质文明等。刑事一体化打破了刑事学科之间的边界,这使得其带有本身独特的整体整合刑事学科学术资源的特点。刑事一体化的内涵是刑法和刑法运行处于内外协调的状态才能实现最佳社会效益,实现刑法最佳社会效益是刑事一体化的目的……

就法律体系而言,刑法是实体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如何处以刑罚的法律。刑事诉讼法则是程序法,规定司法机关应当按照怎样的步骤、原则和方法追究和惩罚犯罪。尽管概念有别,但实体刑法是通过诉讼程序法才得以贯彻实施的,进而获得一个正确裁判,正是刑事诉讼的任务,两者关系原来就难分难解,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是交错适用关系。对于法律实务界而言,这种关系是明确的,毕竟,真实案例,或者说,具体社会冲突的解决,从来都是实体与程序的交错适用。但是,刑法与刑诉法在研究与教学方面,却形成了过于泾渭分明的走向。从部门法分化日趋细密及文献资料庞大化的角度来看,学者各自专精于刑法或刑诉法领域无可厚非,且有助于专业领域的研究深度。但因此而导致彼此难以融会的割裂结果,一方面,表现在欠缺实际操作可能性的刑法发展。刑法理论与教学无视于诉讼证明及事实不明的真实审判困境,不管演绎如何精彩,终究只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欠缺实体刑法作为内容和依据的刑事诉讼理论与教学,实难起到真正的作用,如提倡刑事和解制度仅着眼于诉讼经济,而忽略了其对刑法构成要件体系的违背。近年来,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一体化,成为法学改革的重要议题。构建刑事一体化的实训课程就是要在教学中注入动态的、实践的刑事法律运作的过程,使学生真实地接触司法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将刑事一体化理论在教学中发展,以此研究思路构建刑事法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实现刑事法学实训课教学总体目标――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础操作能力。

二、一体化是刑事实训课程的内在要求

刑事一体化实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199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并通过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21 世纪展望―――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书》,呼吁各国改革职业教育,以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动和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建立开放的、灵活的和面向学习者的新型职业教育制度,加强产教结合,增加投入,开展全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国际合作。

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纲要》指出: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1996 年,中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998 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设想。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些国际和国内的人才培养导向,为职业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以及建立自己特色鲜明、培养方向明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刑事一体化实训课程强调学生直接面对实践中存在的真实的案件,通过对案件的解决,获取知识,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目前,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主要停留在以案说法的层面上,不利于实训课的开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案例教学中案例高度浓缩,教师主要用案例进行释法和组织题库;(2)教师对案例经常进行任意编辑,削足适履,斩断了案例教学原本的与实践的联系,案例教学法无法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3)案例教学法几近沦落为课堂上调节气氛的手段。很多人都在谈论案例教学法,但是大多没有脱离大陆成文法注释法学的影响,逐渐的使案例教学手段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消失殆尽。

实训课教学是指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专业技能需要、利用真实或模拟仿真现场环境或场景,训练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过程。实训课程设置派生于大工业革命、生产劳动和现代化建设对高水平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其理论依据源于实用主义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夸美纽斯的“适应自然”。这一教育主张,建立在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教育要引导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经验情境”这样一个应用教育模式之上,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使用知识是一个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实训课程的设立恰恰找准了促使知识掌握与转化的结合点。实训课比较理论课而言更能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属性和办学主旨,应当说,实训课依托于理论课又相对独立,是对理论课的具体运用和检验,理论课则是对实训课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保证,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共同提高。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实训课教学总体目标的指向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一体化教学中刑事程序地位的突出

法学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由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两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比重相当的子系统构成。而实训课作为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性与应用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针对性和尝试性是教学的基本准则。实训课程教学是一个实践性教学过程,有着与理论课同等重要的教育价值。如何上好刑事法学实训课,在方法上,我们认为,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入全景式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方法必须依教学内容,仅仅对教学方法进行变更是不够的,必须要在教学内容上对刑事法实训课程进行调整,因此,必须构建刑事法实训课程的具体内容,具体来讲就是以实践中的真实案件为基本,通过刑事程序法贯穿,最后解决实体法问题。以往刑事一体化研究多注重犯罪――刑法――执行的关系,对刑事程序或多或少地有所忽视,例如,蔡桂生在《刑事一体化的知识产生――〈刑事法评论〉前20卷之研究》一文中列举了近年来刑事一体化研究的16个专题,包括:(1)1997年刑法修订研究;(2)犯罪论体系研究;(3)刑法基本原则研究;(4)犯罪形态研究;(5)共同犯罪研究;(6)刑罚制度研究;(7)死刑研究;(8)劳动教养研究;(9)刑事政策研究;(10)刑事研究;(11)刑法学人和福柯研究;(12)刑事程序、刑事侦查和刑事证据法研究;(13)犯罪学研究;(14)刑事执行法学研究;(15)国际刑法研究;(16)其他重要专题研究,等等,刑事程序法只是其中一个,并且和刑事侦查、刑事证据共同组成一个专题。笔者认为,在刑事一体化实训课程中,应当对当下一体化理论有所的突破,以刑事一体化的研究范式为基础,提升刑事程序法的重要性,将实体法与程序法凝结,在具体的诉讼程序中解决案件。具体来说,教师将实践中的具体案件收集整理后,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不同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件进行回放,以刑事诉讼程序为线索将案件展开,包括具体案件的立案、侦查、、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程序,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具体的实体问题,如定罪量刑。

真实的问题不是脱离学生思想的由教师编造的问题,而是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与学生的过去的某种活动或思考相关联的问题。从刑事法学实训课角度讲,就是强调运用真实的案例,由解决真实案例而形成的结论也更容易迁移,更容易在以后的实践中自觉应用,变成自觉的行动。在司法实践中,任何案件的解决必然同时涉及到程序与实体两个方面的法律问题,不可能是割裂的。现有教材体系决定了传统案例教学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不足,程序与实体合一的案例更能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更有利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储槐植.刑事一体化论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

[2]储槐植.建立刑事一体化思想[J].中外法学,1989,(1).

[3]宋友艳.高职刑事法学实训课全景教学法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7

摘 要: 通过分析VFP程序设计的教学现状,进一步阐明了案例教学符合VFP程序设计教学的需要,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VFP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以及案例教学本身的优点,选用典型的案例,同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将案例教学运用于VFP程序设计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实施加强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 案例; 案例教学; 程序设计;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40-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of VFP programming based on case

Zhang Shujuan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Shanxi 030051, China)

Abstract: The case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VFP programming curriculu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VFP programming teaching is analyzed and the case teaching is illustrated to be effective in VFP programming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FP programming curriculum and the advantages of case teaching, the case teaching is applied to the VFP programming by using the typical cases. The practical case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which stimulates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students' abilities in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se teaching strengthens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which enables students to accept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more easily and improves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case; case teaching; programming; practice teaching

0 引言

VFP程序设计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从应用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掌握数据库理论知识、VFP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技能、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要学好该课程不仅需要扎实地学习理论,而且还需要实践过程。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本课程,重点在于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利用软件开发环境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知识及今后使用或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知识点多、学生掌握较困难、课程本身抽象枯燥等;此外,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对于该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中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不断分析、总结、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1 案例教学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致使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例如,在进行VFP的程序设计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先将概念、理论、程序设计结构及语句等灌输给学生,再分析相关的程序,然后上机实验。用这种方式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枯燥,但如果教师通过案例引导来说明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来掌握知识,便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案例,是指对某一实际情境的描述,其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也可能已经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载体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它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在分析、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1,2]。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只是充当“导演”的角色。教师需要精心选取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在指导课堂讨论时要善于听学生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或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思考,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案例中的相应问题进行讨论,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学会如何利用更有效的方式去获取知识。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 VFP程序设计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程序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程序设计;建构主义;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张月琴(1975-),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小燕(197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第五届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获奖者教改课题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96-02

程序设计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学会用某种计算机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维,领会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掌握运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快速吸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目前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搜集、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从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能促使学生乐于去学习知识,有效地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4大要素或4大属性。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输的对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选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问题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以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1]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基本五段式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操作程序: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探究、寻求问题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验证解决方法—交流和评价,使学生从狭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走向广阔、丰富、具体、主动的学习空间,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力的培养。[2]

三、探究式教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1.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程序设计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课程,特别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

(1)授课对象分析。缺乏学习兴趣:一方面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定严谨复杂,枯燥无味,难以记忆;另一方面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具备严密的逻辑能力,整体灵活处理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初期就被一些抽象概念和程序搞得糊里糊涂,使得后续的整个课程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完这门课程之后根本不知道如何编程。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程序设计课程与其他应用型软件相比较有一定的难度,缺少趣味性。而且平时一般的应用基本都有现成的软件,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另外,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应付一下考试就可以,枯燥乏味的入门学习过程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学习动力。

(2)课程设置分析。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在发展各自的新学科新专业。但是在选择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而且基本每个专业都采用统一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另外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往往采用大班化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习能力的差异等,导致教师在学生管理、学习情况掌握方面力不从心,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一些高校将课程学时一缩再缩,从108学时,到96学时,到64学时,甚至48学时。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上机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的练习偏少,教师为了赶时间,使得学生学习任务教重,这将导致学生学得模模糊糊,编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3)教学方式分析。目前很多高校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上课讲解语法和例题,学生只顾记笔记,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真正接受情况,无法有的放矢。学生实验课上也只是对课堂例子或书本上现有的一些实例进行编辑调试,碰到问题请教教师,一旦调试成功就完成任务。对该程序是如何实现的、有没有其他解法不进一步思考。于是出现理论知识消化困难、实验课编不出程序、越学越难的普遍现象,从而远离了能力培养的目的。

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探究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采取双向互动的原则,以高效推进学习进程。

(1)分析课程目标,确定教学主题。教师课前对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分析学生掌握的程度,结合各单元的基本概念,确定教学主题。

(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创设与当前教学主题相关的知识主题,并将其隐含在一个个的问题中。课堂上教师要暗示问题的存在并诱发学生质疑,同时进行点拨与导控。这些问题要难度适中、数量适当,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其能培养学生的启发性思维和调动其探究的意识。

(3)讨论问题,探究学习。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收集资料等,在小组讨论的写作学习中,对自己的一些初步想法与同学或教师探讨,进而推导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各种渠道形成对知识的建构,而且通过交流协作培养了自己的合作精神。

(4)师生互评,归纳总结。问题探究后,教师对学生解决的问题进行提炼和反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学生抓住学习重点,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优化解决问题的过程,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另外教师可以针对下一堂课所涉及问题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课后继续探究,以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率。

3.程序设计课程探究式教学实例

(1)课程名称:VC程序设计。

(2)教学目标:选择结构。

(3)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学习,熟练掌握if语句和switch语句的使用,会在程序中利用它们实现单分支或多分支控制。

(4)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初步掌握了VC语法基础,包括常量、变量、表达式、输入输出语句等,这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较模糊,在实际应用中有所欠缺。

(5)问题设置:判断一个四位整数是不是回文数。

(7)教师略讲:算术运算符、逻辑运算符的使用;回文数的概念;判断回文数的条件;判断语句的语法。

(8)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动手能力强弱,同时兼顾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组。查找相关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提出本组的想法。

(9)归纳小结:分析各分小组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结合该问题给出一种解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课后验证程序,经验交流。同时要求学生探究该问题的其他解决策略。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反思

探究式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教学效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1.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为刚进入大学不久的新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之前的应试教育而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较欠缺,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问题的解决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制定讨论的规则,确保讨论的秩序性,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被教师关注、自己的问题能得到同学和教师的回应。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注意学生之间的不平衡性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讨论。但由于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教师应在分组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让“好”、“中”、“差”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教学中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五、结论

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建构主义理论下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程序设计课程中使用探究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编写调试程序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同时增进了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2):48-52.

[2]邓会敏,陈香兰,等.“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07,(4):42-44.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4]王浩,张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调查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3):63-65.

上一篇:语言教学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