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1 09:21:59

消费市场论文

消费市场论文篇1

关于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国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国内学者相对较晚,近几年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综述该领域的文献。1.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需求关系的理论研究现有研究表明,首先,人口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微观机制影响居民消费的需求。Modigliani和Brumberg(1954)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Hypothesis,简称LCH)③是最早研究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需求关系的理论模型。该假说指出,代表性个人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需求分配收入,以期获得最大效用。他们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劳动人口比例上升时,该国的储蓄率会相应上升,因而,消费率会下降。家庭储蓄需求模型(HouseholdSavingDemandModel,简称HSDM)则从储蓄与孩子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Neher,1971)④。此外,Becker(1981)也曾提出小孩的质量和数量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即当家庭小孩数量减少时,父母倾向于增加小孩的人力资本投资以此提高孩子的“质量”,因此家庭消费会受到一定影响⑤。其次,人口年龄结构也可以通过宏观机制影响居民消费需求(HockandWeil,2012)⑥。2.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研究国外很多学者都曾利用中国数据实证考察过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比如,利用中国1953-2000年时间序列数据,Modigliani和Cao(2004)实证发现,抚养系数、消费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⑦。利用动态面板GMM方法,Horioka和Wan(2006)对中国1995-2004年家庭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实证发现抚养系数对消费率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国内学者也对此做过一些类似的实证研究。比如,付波航等(2013)利用1989-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少儿抚养比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趋势都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⑧。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理论研究都证实了人口年龄结构会影响居民消费率,但实证研究却没有给出一致结论,而且几乎没有学者考察市场化因素。本文认为人口年龄结构不仅影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而且该影响还可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而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市场化改革,原来由国有企业和政府所承担的社会负担有所减少,导致家庭抚养小孩及养老的成本大幅增加,所以家庭倾向于减少当前消费;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又会在市场化进程中不断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减少小孩的抚养成本以及养老费用。那在现实经济中,这两股相反的力量到底孰大孰小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将利用1998-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是否随着市场化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本文可能的贡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拟构建一个理论模型用以分析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为随后的实证模型提供了理论保障;第二,本文加入人口年龄结构与市场化程度变量的交乘项,用以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率影响的变化趋势;第三,本文使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并利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修正模型的内生性以及自相关等问题,使回归结果更加准确。

二、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需求的理论模型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1.假定人口增长服从新老更替规律,人口增长率用n表示。2.假定代表性个人可生存三期,具体而言,在t期,有Lt(1+n)个小孩处于其生命的第1期,Lt个年轻人处于其生命的第2期,Lt/(1+n)个老年人处于其生命的第3期。3.假定代表性个人在年轻时提供1单位劳动,并将其收入所得用于以下五个方面的支出:消费支出、储蓄、抚养小孩的支出、缴纳社会保障基金以及赡养老人的支出。该代表性个人小孩时期的消费来自上一期年轻人的抚养支出,当他变为老年人后,其消费主要来自上期储蓄和利息、养老金以及年轻人的赡养费用。4.假定代表性个人的效用函数为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不变的形式。

(二)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基于上述假定,代表性个人一生的效用总和可表示如下。其中,θ为任意两时点的消费之间的替代弹性的倒数,ρ为效用贴现率,大于-1是为了保证第2期消费的权数为正。根据上述假定,可以写出代表性个人的预算约束条件。在t期,代表性个人年轻时的预算约束线可表示如下。其中,wt为代表性个人t期的劳动收入,st为t期的储蓄额。b表示t期年轻人抚养小孩的支出占收入的比例(0<b<1),在此,b可视为少儿抚养系数。a表示收入中投入到社会保障基金的比例(0<a<1)。d表示代表性个人的赡养费用占收入的比例(0<d<1),在此,d可以视为老年抚养系数。(6)式表明,代表性个人老年时期与年轻时期的消费比例由多个因素决定,主要包括收入中投入到社会保障的份额、人口增长率、年轻人抚养费用和赡养费用占收入的比例及贴现因子共同决定的。(6)式在理论上可以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确实会对代表性个人的消费需求产生影响。首先,分析少儿抚养系数b如何影响代表性个人一生的消费总需求。假定其他系数均保持不变,当少儿抚养系数b下降时,根据(3)式,c1t-1将降低;根据(4)式,c3t+1将保持不变;根据(6)式,c2t将降低。因此,代表性个人的三期消费总和(c1t-1+c2t+c3t+1)将降低。其次,分析老年抚养系数d如何影响代表性个人一生的消费总需求。假定其他系数均保持不变,当老年抚养系数d下降时,根据(3)式,c1t-1将保持不变;根据(4)式,c3t+1将下降;根据(6)式,c2t将降低。因此代表性个人的三期消费总和(c1t-1+c2t+c3t+1)将降低。不难看出,人口年龄结构确实在理论上会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是否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些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还需要我们利用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三、模型设定和数据描述

(一)模型设定基于上述理论模型,本文构建实证模型,具体形式如下。其中,下标i代表地区维度,t代表时间维度,ui为不可观测的地区异质性,λt为时间效应,εit表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C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各省(市/区)的居民消费率,本文用各省(市/区)的居民消费总支出占按支出法计算的地区GDP的比值表示。D为人口年龄结构变量。根据以往文献(李文星等,2008)⑨,本文也选取少儿抚养系数(YD)和老年抚养系数(OD)作为人口年龄结构变量的指标,其定义详见表1。MAR为市场化程度变量。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整体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每个省(市/区)的市场化程度则层次不齐。东部沿海地区市场经济最为发达,中部次之,西部则最落后。本文正是利用每个省(市/区)市场化程度不同这一特征来考察市场化进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率的影响是否发生了变化。具体而言,本文将构造人口年龄结构变量与市场化程度变量的交乘项,并考察其符号和显著性。从以往的实证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选用各地区非国有部门从业人数占该地区总从业人数的比重衡量,但这一指标比较片面,无法准确衡量市场化进程。本文将参考樊纲等编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这一报告主要从五个方面出发对市场化程度进行测量,然后将它们综合成一个市场化程度指数。某地区的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市场化经济越发达,其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由于该报告中没有2010年的数据,本文将用2009年的指数近似代替,因为就某一地区而言,市场化程度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太大变化。X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其中,Y表示实际收入水平,用经过价格调整后的人均GDP进行衡量。但Modigliani和Cao(2004)指出,实际收入的增长率也可能影响居民消费率,所以我们在模型中还加入人均实际GDP的增长率(y)。R表示实际利率,通过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计算得到,用以考察消费者的跨期消费行为。Ct-1为滞后一期的居民消费率。当人们面对收入波动时,他们倾向于平滑消费,所以当期消费可能与上期消费存在一定关系,这种消费习惯的连续性通常被称为消费的“棘轮效应”。GINI表示城乡收入差距,本文用城市和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值近似衡量。INF表示通货膨胀率,用以考察价格波动变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EDU衡量教育程度,用以考察教育水平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表1报告了上述所有回归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将上述所有变量带入(7)式,可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二)数据描述本文将选取1998-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随后的回归分析,由于数据不全,故将其省去,所以样本数据仅包含30个省(市/区)。选择这一样本区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自1998年起,中国居民消费率开始迅速持续下降,而在1988年之前,消费率的变化幅度不是很大。第二,樊纲等人的研究报告只估算了1997-2009年间中国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指数。第三,在1990年以前,各省市的抚养系数缺失严重,而且抚养系数尤其是少儿抚养系数在1998年之前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关于数据来源,抚养系数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9-2011年),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则主要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1年)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人口年龄结构、市场化程度与居民消费需求考虑到本文的数据特征,我们将使用动态面板GMM方法进行回归模型。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内生性以及解决遗漏变量等问题(李文星等,2008)。由于GMM两步估计法得到的标准差可能存在向下偏倚,而且估计量的近似渐进分布存在有偏等问题,所以本文将使用一步GMM估计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更进一步,本文将使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因为相对于一步差分GMM估计方法,前者利用了更多的信息,因而估计结果更加有效。回归结果详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该有效性存在一个前提假设,即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下新增的工具变量是联合有效的。根据表2的结果,所有模型中的Sargan统计量的P值都至少大于0.96,说明我们无法拒绝新增工具变量联合有效的原假设,因此本文的数据适合使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在表2中,模型(1)没有包含市场化程度变量以及它与抚养系数的交乘项。根据回归结果,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年抚养系数虽然为负,但不是很显著。为进一步考察这些负向影响是否会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而发生改变,我们在模型中加入市场化程度变量和人口年龄结构变量的交乘项,回归结果详见模型(2)。下面,本文以模型(2)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各变量回归系数的含义。1.少儿抚养系数(YD)。根据模型(2)的回归结果,少儿抚养系数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为负,即少儿抚养系数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居民消费率增加0.27个百分点。这一结论不仅与本文的理论推导相反,而且与传统的LCH不一致。但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这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是完全有可能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父母大多希望自己的小孩通过知识积累考上大学并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每个家庭的小孩数量有所减少,因此父母开始重视小孩的“质量”。加之高校扩招导致学历严重贬值,小孩也需要获得更高的学历才能找到较好的工作,这也无形中加大了小孩人力资本的投入。在这一背景下,父母倾向于减少家庭其他方面的开支,而进一步增加子女的教育支出,如果这部分增加的教育支出超过了因孩子数量减少及其他方面支出减少而增加的储蓄,则少儿抚养系数的下降就会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本文的回归结果基本上符合当前的国情。值得注意的是,在1998-2010年期间,中国少儿抚养系数实际上是呈下降趋势,即从1998年的38%下降至2010年的22.3%。这一现象说明少儿抚养系数的变动可能不是居民消费不足的真正原因。2.老年抚养系数(OD)。在模型(2)中,老年抚养系数的回归系数依然为负,但显著得到改善,具体而言,老年抚养系数上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居民消费率减少1.26个百分点。就目前中国而言,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家庭养老”现象在大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老年人的生活及医疗等多方面的需求仍然主要依靠子女来满足。不过,随着医疗等费用的增加以及子女数量的减少,“家庭养老”的风险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家庭倾向于将部分收入储存起来,所以当前消费会减少。由于在样本区间内,老年抚养系数是不断增加的,从1998年的9.9%增加至2010的11.9%,所以它是导致居民增加储蓄减少当期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3.市场化程度(MAR)。首先,根据模型(2),市场化程度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市场化程度越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保障体系越完善,因此人们愿意而且敢于消费。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人们不仅很少储蓄,而且经常超前消费,因此消费率非常高。可以预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消费欲望会逐渐增强,因而消费需求会随之增加。其次,市场化程度与少儿抚养系数的交乘项显著为正,说明少儿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会随着市场化进程而不断减少。LCH认为少儿抚养系数与消费率呈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LCH是基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数据得出的结论,而本文使用的数据则来自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中国。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必将提高,因此少儿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会逐渐减少,最终由负变为正,换句话说,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本文的实证结论将与LCH达成一致。最后,市场化程度变量与老年抚养系数的交乘项也显著为正,这说明老年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也会随着市场化进程而不断减少,即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该负向影响最终会变为正向影响,从而与LCH达成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样本区间内,老年抚养系数从1998年的9.9%上升到2010年的11.9%,因而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2.17个百分点⑩。而在该样本区间内,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实际下降为13.3个百分点,即老年抚养系数的上升可解释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的16.3%。因此,本文认为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可能是现阶段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4.其他控制变量。本文发现,滞后一期的消费率、实际收入增长率、收入差距以及市场化程度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影响,但其他控制变量,如居民实际收入的对数、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受教育程度等都对居民消费需求没有显著影响。

(二)分地区讨论中国各经济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尽相同,那么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区性差异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将样本分成东、中、西三个子样本重新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详见表2中的模型(3)-(5)。首先,就东部而言,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与其相配套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也更为完善,这些省份的居民不需要过度储蓄以防未来之需。不过,东部地区的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依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老年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将长期存在,即使是东部沿海地区也不例外。其次,就中西部而言,少儿和老年抚养系数都显著为负。中西部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各种配套的社会福利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抚养小孩及老人的成本还主要由家庭内部承担。因此,当家庭中小孩或老人的数量增加时,家庭倾向于减少当期消费以备不时之需。再次,市场化程度的回归系数在三个地区都显著为正,不过中部样本的该系数最大,西部次之,而东部最小。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已较为发达,市场化程度上升空间较小,因而其对消费率的影响也较小。而西部地区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上升空间虽然很大,但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市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因而市场化程度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也较小。中部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其市场化已达到一定程度,与之相配套的各种社会福利保障也在逐步完善,因而市场化程度对消费率的影响最大。最后,在模型(3)-(5)中,市场化程度与抚养系数的交乘项基本上都显著为正。就中西部而言,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率的负向影响将逐渐减小,最终由负变为正。就东部而言,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促进影响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加强。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相关结论本文使用1998-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显著负向影响,虽然这一结论与传统的LCH不一致,但却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很吻合。在加入市场化程度与人口年龄结构变量的交乘项后,由于该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少儿抚养系数对消费需求的负向影响会逐渐减少,最终会转变为正向影响。随后的分地区讨论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也显著为负,由于老年抚养系数与市场化程度变量的交乘项显著为正,说明老年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也会随着市场化进程而不断减少,最终与LCH达成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样本区间内,老年抚养系数的增加可以解释居民消费率实际下降幅度的16.3%。因此,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可能是现阶段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政策建议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还未完全放开,加之小孩抚养成本上涨幅度较大,少儿抚养系数正逐年降低,截至2012年底,少儿抚养系数已降至22.2%。另一方面,老龄化趋势逐渐凸显。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3%。这两方面的变化表明中国正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中国政府应该将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增长,并对经济增长形成新的拉动。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居民消费的需求,而且还会间接改变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因此,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是解决内需不足,促进消费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而言,各级政府应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使人们敢于并且愿意消费,从而刺激社会消费需求,解决内需不足等问题。第二,过高的抚养成本使得每个家庭需要拿出较大部分收入用于小孩的教育医疗等方面,虽然整体消费率有所上升,但高额的抚养成本挤占了家庭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虽然中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大学及以上阶段的学费仍然较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规范高等教育阶段学校的收费行为,建立起公平合理的收费制度,把教育成本控制在广大家庭特别是农民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三,随着医疗条件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老年抚养系数将继续上升。为降低家庭养老的风险,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体系,继续扩大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切实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此外,政府还应该逐步消除城乡医疗服务的差别以及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不公平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消费市场论文篇2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消费研究

高校体育市场是一种新型的高校产业,它具有自己的服务形式、服务种类和消费群体。大力发展高校体育市场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体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因此,合理开发高校体育市场,必将带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为高校体育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契机,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20所本省院校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设计与本文相关的问卷,向20所院校的主管体育场馆的领导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90%。向学生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4份,有效率91.2%。

访谈法:对20所院校的部分体育教师和体育场地管理人员进行访谈。

文献资料法:查阅体育市场及产业的文章十余份,查阅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文章近二十份。

二、研究结果

1.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种类。对回收的18份有效问卷统计可知,当前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主要是以下种类(如下表)。

体育场馆租赁市场:由于当前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比以往有较大的改善,在确保教学使用的情况下,体育场地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能得以出租,出租的场地(设施)种类主要是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网球场、足球场、篮球场、健身房等,出租方式主要是月卡制和季卡制,也有部分消费者办理年卡的。

体育赞助市场:体育赞助市场主要是学校以外的体育厂家、商城等为了加大企业(或产品)的宣传,利用体育比赛的宣传作用,所采用的营销方式。

电子竞技市场:电子竞技运动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1调查中发现,河南省高校电子竞技市场占到高校体育市场的77.8%,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值得提出的是,高校电子竞技市场的组织这并不全是学校体育部门,而是校内的网吧、游戏体厅等。

体育用品市场:体育用品是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必需品,成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方向之一。但在大学生的问卷统计中,发现大学生对体育用品的消费存在一定攀比心理,注重名牌效应,对此,应加以合理引导,促使大学生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

除此之外,大众体育健身市场、体育文化娱乐市场、体育培训市场、体育康复、保健市场在高校体育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值得一提的是体育康复、保健市场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消费已经有所重视,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受伤后的理疗方式发生了改变。

2.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特征。学校体育市场在奥运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具有自己的市场特征。主要体现是市场群体特征、消费形式特征、市场价格特征。其中,市场群体是指高校体育市场的对象主流是大学生,他们的体育消费形式主要是自己的日常体育运动商品。调查可知,高校体育市场的价格有别于体育商城中的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大多处于200元以下的价位,适合于大学生消费能力的是以价格范围。

3.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消费特征。调查可知,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消费特征具有协同性和稳定性。协同性是指高校体育市场的消费是由消费群体——商家——厂家三者共同协助的交易过程。大学生群体主要的消费是关注于一定时期内参与体育运动需要的体育器材和服装,如校园篮球赛、足球赛前期的服装需求等。他们的需求引起商家联合厂家的销售,这种销售往往采用一定的让利促销和赞助销售策略。同时,高校的办学规模逐年增大,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富有潜力的体育消费群体。高校大学生的人员流动促使校园消费群体的稳定性,稳定性的形成带动高校群体的需求。

4.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开发优势。市场的发展,首先是市场的需求。高校体育培训市场的形成和开拓,依赖于体育消费对象的多少(即体育人口)直接影响培训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发展的优势主要是资源优势、消费群体优势、师资优势。资源优势是指高校具有独有的场馆设施,可以在教学之余对外出租,形成固有的市场资源,并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由于高校大学生是参与体育运动的绝对体育人口,就形成高校体育市场消费的稳定消费群体。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利用课外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指导高校体育群体进行科学的体育消费和锻炼,这是其他行业所不具有的资源优势。

三、对策与建议

1.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挖掘高校潜力,加快发展高校体育市场。高校体育市场作为一种产业,在高校体育市场上作为服务学生的校园市场,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挖掘校内资源,合理利用“外资”,以校外市场带动校内市场,全面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市场。

2.加强合理引导,促使消费的合理化。注重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培养,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培育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合理化发展。

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多渠道发展高校体育市场。高校体育市场,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具有科学依据。全面发展高校体育市场的同时,要争取政府的支持,安排一部分引导资金,用于鼓励社会各界投资高校体育服务业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多渠道发展高校体育产业。

参考文献:

[1]余千春:高校体育课开设电子竞技项目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消费市场论文篇3

论文摘要:现在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但是现在信用缺失的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对于银行的消费信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消费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项目,但是在扩大贷款的同时,银行也将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本文着重研究商业银行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时所面临的最根本的、最难以处置的风险—信用风险。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我国的个人信用和消费信贷的现状,然后说明了个人信用在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风险,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信用风脸的对策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贷款资产占的比重很大,贷款业务仍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规模也逐渐增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信贷风险也相对提高,除客户道德风险及银行自身管理薄弱以外,相关法律不健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一些相关问题也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加大,其中信用风险成为影响消费信贷发展的首要问题[1]。

一、个人信用在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风险

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着很多风险,但是个人信用问题引发的信用风险严重的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一)缺乏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保障从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环境来看,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涉及个人信用方面的规定较少,没有一部专门法律、法规来调整个人信用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少数相关的法律,比如《担保法》、《贷款通则》、《合同法》等与个人信用衔接不够,针对性不强。另外,对于个人失信行为也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惩罚力度和惩罚方式。在配套政策方面,目前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账户制度等尚未出台,导致个人及其家庭的收入状况不透明,不但隐藏着严重的法律与道德风险,同时也使个人资信评估难以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

(二)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但是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一直没有建立。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人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人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这就决定了我国大部分国民的个人资信状况差,这严重阻碍了消费信贷的推广[2]。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目前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

(三)银行自身管理薄弱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现国有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人员身兼数岗,个人能力和自身素质不高,专业的信贷业务培训又比较少,使个人消费贷款的技术性要求较高的特点未体现在具体贷款业务操作中,比如对借款人的资信审查、抵押物评估、抵押权的设置等,都需要完备和规范的操作,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业务人员[3]。以上存在的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这对消费信贷业务的长远发展也将造成很大影响和制约。

(四)内部信用评级操作上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制定了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足:银行无法通过个人信用体系获得个人信用报告,唯一的选择就是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查,这就对信誉良好的资金需求者也进行了不必要的资信审查,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银行信息获得的高成本被转嫁到消费信贷者使用者身上,从而使消费信贷资金价格偏高,制约消费信贷的发展;作为资金需求者的消费者却因对银行可提供的消费信贷信息不灵以及繁琐的贷款手续,近乎苛刻的贷款条件和种种担保、抵押、保险审核而退步;缺乏反映评级对象将来的真实偿债能力的指标,没有什么具体的指标或是体系来跟踪反馈贷款人的真实偿债能力,主要还停留在申请贷款信息上以及主观经验判断上,这就使信用风险加大。

二、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信用风脸的对策建议

面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尽快出台关于规范使用信用数据的法律法规目前尚没有其他对个人征信数据进行管理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对某些不可以向社会公开的个人征信数据的严格界定。但到目前为止,在许多政府部门管理的数据中,只有部分工商数据向社会开放。修改后的法律应明确规定,何种个人数据可以向社会开放、开放的方式、数据处理和传播的方式和范围以及时限等。另外应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信用数据的同时,确定必须保密的部分,以及确定信用等级的确立。有必要建立一个关于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个人必须依法提供真实数据的法律或法规,并设置严惩提供虚假信息和数据行为人的条款[6]。

(二)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光靠银行自己本身是不够的,必须要提高全民的个人信用意识,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人、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7]。

(三)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②业务状况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积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以获得额外奖分;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甚至列人黑名单。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四)培养先进的专业信用人才银行要集中力量培养专业信用人才,在最大范围内消除信贷信用风险。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是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体系,加强贷款后的定期和不定期的跟踪监控、风险监测分析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力争在短时间内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映滞后的状况。要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现在我国的消费信贷在商业银行中的比重比较大,必须有效的规避和防范信用风险,能否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兴衰存亡。商业银行在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前,可以先进入信用等级系统对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查询。如此一来,银行便可以有效地掌控个人消费信贷,最大限度地规避信贷风险,使得消费贷款业务规范健康地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陈杰.消费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及成因.浙江金融,2006,(3)

[2]黄小彪、黄曼慧.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国房地产全融,2004,(6)

[3]陈湘舸.论信用文化.经济经纬,2006,(2)

消费市场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市场细分,消费心理,中式服装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服装特色的服饰文化正逐步在设计界崭露头角,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自生活,有着纯朴的艺术样式,在时尚舞台上显示出其独特的生命力,是设计灵感的宝贵源泉,成为服装设计风格中的一抹亮色。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元素为依托的中式服装品牌无论是在款式的多样化、服装的品牌化以及市场化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比于国外品牌,国内服装品牌在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方面、在市场营销手段和市场运营水平方面都显得略逊一筹,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终端消费需求为着眼点细分市场,充分了解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才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成功运作中式服装品牌的关键。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细分市场是熟悉市场的前提。市场细分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可以运用的变量也很多,营销学上比较常用的重要变量有地理变量、人口统计变量、心理变量、行为变量等,不同的细分变量有着不同的细分结果,营销人员一般要根据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细分变量。细分后的市场必须具有可衡量性、可达到性、实际价值性和行动可能性四个特征[1]。由于人口统计变量的易衡量性和其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用频率等因素有密切联系,常用人口统计变量区分消费群体,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上海中式服装市场,初步选择性别、收入、年龄3个代表性人口统计变量为基础细分市场,分析每个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生活态度、消费方式等方面的调查,进一步找出将消费者分群的内在因子。以下分析均运用SPSS Statistics17.0进行统计分析。

1 以人口统计变量细分市场

1.1细分市场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选择性别、收入、年龄3个代表性人口统计变量初步细分市场,问卷发放400份,实际回收394份经济论文,有效问卷394份,频数分析结果如表1:

表1人口统计变量频数分析表

 

性别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153

38.8

38.8

38.8

241

61.2

61.2

100.0

合计

394

100.0

100.0

月收入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2000元以下

131

33.2

33.2

33.2

2001-4000元

38

9.6

9.6

42.9

4000-8000元

105

26.6

26.6

69.5

8000元以上

120

30.5

30.5

100.0

合计

394

100.0

100.0

年龄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18-25岁

34

8.6

8.6

8.6

26-35岁

111

28.2

28.2

36.8

36-45岁

184

46.7

46.7

83.5

45岁以上

65

16.5

16.5

100.0

合计

394

100.0

消费市场论文篇5

作者:唐娟 袁潇 张耀珍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调查方法及样本分布考虑到本研究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因此选择在南京十几所高校校园里随机邀请在校大学生填写问卷。在发放的74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有651份。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如性别、年级、家庭居住、月生活费等;第二部分为电信服务消费决策风格测项,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记分方式进行测量,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样本没有出现过于集中于某一特征的情况,是比较分散的,随机性较强,代表性较强,这有助于减少研究偏差。因子分析为了使本研究准确,在因子分析前对大学生电信服务消费决策风格21个测项的样本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测,判断其是否满足因子分析的要求。用SPSS17.0对样本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测得总信度系数Cronbach’sAlpha为0.846,高于0.70,表明其信度较高;该量表的内容是经过景奉杰老师实践检验证明为有效的衡量语句,其内容效度高;对样本数据进行KMO测试,测得KMO值为0.853,高于0.7,表明其结构效度较好。因此,样本数据适合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主成份分析法,以NumberofFac-tor=5的标准抽取因子数,使用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负载矩阵进行旋转,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255%,因子命名后的分析结果。因此,大学生电信服务消费决策风格具有五大类型,即品质认知型、品牌认知型、时尚导向型、享乐随意型和决策困扰型[11]。

本研究以因子分析的结果(即5个因子的得分)作为聚类分析的变量,经过多次尝试,发现3类的聚类效果最为理想,因此最终确定分为3个细分市场五个因子的显著性均为0.000(均小于0.05),说明聚类分析的结果具有统计显著性,聚类分析有意义;各个变量对聚类结果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时尚导向型>品牌认知型>品质认知型>享乐随意型>决策困扰型。三个细分市场的描述如下:第一类:注重电信服务的高品质和高性价比,充分显示出他们在追求高品质服务消费的同时表现出的谨慎务实、理性消费等良好素质,并追求新颖、时尚。此类大学生数量为269人,人数第二,占总人数的41.32%。因此,可以将此类大学生称为“品质时尚型”消费者[12]。第二类:注重享乐,消费随意,追求新颖、时尚,彰显个性,这完全符合大学生这一年轻消费群体的特征。此类大学生数量为64人,人数最少,占总人数的9.83%。因此,可以将此类大学生称为“享乐时尚型”消费者[13]。第三类:注重品牌,追求新颖、时尚。由于消费的是无形的电信服务,因此大学生规避风险的意识更加强烈,他们深知有品牌认知意识是减少风险的措施之一。此类大学生数量为318人,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8.85%。因此,可以将此类大学生称为“品牌时尚型”消费者[14]。

对于“品牌时尚型”的大学生,企业应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彰显大学生所追求的新颖、时尚和个性化。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请大学生喜欢的时尚潮人做代言。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M-ZONE)”紧跟时尚潮流,够“潮”,不愧是为年轻时尚达人群量身定制的第一大移动通信客户品牌。大学生作为未来电信服务消费市场主要消费群体之一,是各运营商竞相争夺的潜在优质客户群。但是,大学生经济上的不独立使他们的消费呈现谨慎务实、理性等特点。他们表现出对运营商的忠诚度相对不高,对价格和服务比较敏感,对数据业务偏好度高。因此,对于“品质时尚型”的大学生,企业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忠诚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性价比。使今天的“动感地带”成为明天的“神州行”,后天的“全球通”。对于“享乐时尚型”的大学生,由于这是一个组成结构相对简单但对电信服务需求相对复杂、消费随意的群体,其人数较少,表面看起来各电信运营企业较难把握,但仔细分析可发现,这一群体注重个性化享乐、消费随意、追求新颖、时尚,又完全符合大学生这一年轻消费群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各电信运营商可在重点开展前两个细分市场经营活动时,兼顾这一群体特征,吸引他们成为“品牌时尚型”或“品质时尚型”。

消费市场论文篇6

关键词:地域;购买力差异;消费市场开发

农村购买力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却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以启动经济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启动经济必须重视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提高农村购买力。

一、地域购买力差异

购买力是人们支付货币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它是消费者能对公司施压降低其产品及服务价格的能力,同时也反映该时期全社会市场容量的大小。一切不通过货币结算的实物收支和不是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如归还借款、交纳税金、党费、工会会费等,均不属于社会商品购买力范围。要形成购买力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品牌产品的特点及优势;二是消费者需求及承受力;三是品牌产品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众所周知,消费者的购买力与其经济承受力是分不开的。考察消费者的经济承受力主要看他们的收入以及消费者为各项改革和物价上涨的付出。由于收入差距的存在,购买力也存在地域差异。这种地域购买力的差异性表现在:一是地区间购买力的差异。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对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需求量与20世纪80年代末相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录像机、空调、组合音响已进入部分率先富裕的家庭;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对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较高档次的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潜力巨大;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进入数量增长型扩张阶段。因此,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地区间消费环境的差异,除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更主要表现在我国是一个多地貌的国家,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不同地形的地区居民即便对同一产品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三是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力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在需求上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导致地域购买力差异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差异、社会差异、群体差异和经济差异。

二、农村消费市场需求的主要特点

与城市不同,我国农村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产品,农民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低价产品。二是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而对产品形式需求要求不高。如,目前家电产业纷纷推出的纯平彩电系列,比一般的平面直角显像管彩电的价格提高了将近1/3,这对于广大农民用户来说,仅仅只是外观上的不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因此,农民往往会选择平面直角彩电。三是简便。与价格低廉相适应,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而不需过多的奢侈功能。同样以彩电为例,基本只要图像和声音清晰就可,而丽音系统、画中画、超重低音、环绕立体音等功能则可以省略。再如农村使用的固定电话,要求按键简便、数字清晰、通话无干扰等基本功能,而不需来电显示、通话计时、按键多色背景灯等较多功能。简便的另一个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学易修,越复杂的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四是牢固。农村的消费环境复杂,要求产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如电器要能适应低压或电压不稳,交通工具要能适应不同的地形和天气等。同时,要求产品有较长的使用周期、耐用抗损。当然,使用牢固并不等于注重丑陋,爱美是每个人的追求,但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则宁愿选择前者。

同时,农村消费市场需求有明显的层次性:一是农村与城市消费时间上的差距,如一些在城市已趋饱和的家电产品在农村才刚刚进入消费高峰期。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消费差距约十年,也就是说城市市场十年前消费的主力商品将会是农村市场十年后消费的主力商品,这是一个大致的规律。二是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区消费的梯度性,即产品消费基本有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辐射的趋势。三是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农民选购的先后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如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然后才是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

据国内贸易局调研组针对12省、市、区农村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近两年内,农村家电市场消费仍将是一种稳定增长态势,但不会出现对某些商品集中热销的现象,预计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以下几类商品将成为农村市场消费的重点。一是建筑材料。建房是农民毕生的追求,只有建房的需求满足后,才会转向其他日用品及耐用品。二是农机农资。国家关于土地承包50年不变的政策,无疑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其投资热情增高。农用运输车、拖拉机、喷灌设备、高效肥料、良种、农药、温室设备材料和技术等将成为消费重点。三是耐用消费品。经济发展快的农村地区,已开始进入中低档耐用品普及更换期,有些农户一旦有了购买能力,开始讲究“一步到位”。电风扇、电饭煲、燃气具、热水器(太阳能)、中档家具、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音响设备、摩托车将是农村消费重点。四是方便食品。农村生活消费商品化趋势将明显加快,食品半成品、方便面、火腿肠、大众糕点、饮料也将步入农村市场。

此外,要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不仅要着眼于农民购买力、农村市场需求,还要研究和了解农民消费心理,即弄清农民的消费习惯、心理偏好及审美情趣。中国农民不太注重形式,讲求东西实在。在数量与质量之间,明显更看重数量。可这并不是说企业可以放弃产品质量,去注重外在的“花哨”,而是更多的追求产品内涵。此外,中华民族传统的克勤克俭生活习惯牢牢扎根于农民消费者身上。调查显示,家电产品在农村市场销售的主要障碍不是经济原因,而是农民的消费观念与新一代家电产品以提高生活品质为诉求的理念不协调。因此,企业在开拓农村家电市场的同时,要向农民消费者灌输一些新的消费理念,应当着手强调产品的必需性,诉求的重点是让农民消费者觉得这种产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不是强调“提高生活品质”、“豪华”、“时尚”等对农村消费者来说比较空洞的概念。同时,在审美情趣上,农村与城市也有很大的不同,如在色彩上农民比较偏爱深色,尤其是红色,在名称上比较讲究吉祥等。另外,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多集中春季,而结婚多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只有了解农民的这些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我们才能有效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从而制订出可行的推广和行销策略。

三、提高农村购买力。大力开启农村消费市场

(一)大力促进农民购买力的提高

近年来,农产品“卖难”问题比较突出,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少数地方存在对粮食、棉花、烤烟等农产品收购压级压价及生猪定点宰割变相克扣农民等不合理因素,阻碍了农产品合理流动,致使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农民增产难增收,进而导致农民消费能力弱化。因此,对于农民来说,卖比买更重要,只有把产品卖出去,手中有了钱才谈得上消费,这就要求我们在开拓农村市场时,不仅要提供适销对路、深受农民欢迎的家电产品,解决农民的“买难”问题,还要解决好农民的“卖难”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这才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所在。如,沈阳中心大厦曾经开展的“粮食换彩电”活动就取得很好的效果,农民用余粮换回了急需的彩电,商场销售了积压的彩电,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二)制定农村市场开发的策略

消费市场论文篇7

关键词:股票市场 财富效应 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87-02

随着我国股市规模的扩大,居民的资产配置更加多元化,股票市场对居民的消费影响日渐明显。股票市场的直接财富效应和间接效应同时影响着居民的消费。笔者侧重于研究股票市场的间接财富效应,即股市的涨落通过对经济预期和消费心理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居民消费水平。

一、理论与文献综述

1.文献回顾。关于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国内外研究很丰富,Otoo(1999)调查数据发现,资产的增值和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之间具有较强的同步关系,但是他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股票价格上涨而增加的居民的即期财富,而是因为居民将股票价格的不断升高看作是未来经济活动和潜在的劳动收入增长的指示器。Karen和Dean(2001)认为,股票市场有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两种机制,直接传导机制是指股票市场财富增加直接导致消费支出增加,间接传导机制是指伴随着股票市场财富的增加导致居民预期收入增加,信心增加,经过较长的滞后期,居民消费也会增加,认为财富效应的直接传导机制对消费支出增加的作用相对更迅速、更持久。

谢永添(2004)分析认为:一方面股票市场的实际财富效应取决于股票市场上涨对企业投资的传导,这一点又受制于股票市场规模、股票市场持续上涨的时间以及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而另一方面股票市场可以形成一定的虚拟财富效应,对刺激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

2.股市财富效应理论。

(1)直接财富效应理论。股票市场的直接财富效应是指股票价格上涨使得股票资产拥有者的财富增加,直接刺激消费支出的现象。股票价格上涨使得人们更加富裕,消费也就越多。上世纪90年代基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对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研究,主要是对于直接财富效应的研究,其内容和特征也有部分差异,已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2)间接财富效应理论。股票市场的间接财富效应是指股票价格上涨导致居民对未来的经济有良好的预期,消费者信心指数增加,间接地导致增加消费的效应。间接财富效应主要表现为消费者信心对消费的影响。按照间接财富效应的观点,股票市场的上升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更加有信心,这样就会导致消费者产生更多消费支出。股票市场的兴衰影响消费者信心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股票价格上升反映了当期的财富预期,直接坚定了消费者的信心;第二,股票价格和消费者信心有正相关的关系,股票价格上升可以作为未来较高劳动收入的信号,是未来经济向好的晴雨表,更加坚定了消费者的信心。而较高的股票价格通过信心渠道提高消费主要表现为:第一,股票价格上涨意味着增加的财富甚至更为乐观的情绪;第二,股票价格上涨可以预示着未来经济情况可能出现的有益的发展。股票价格的领先指标的特性,决定了股票价格作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途径。另外,股票市场通过影子财富和财富幻觉也能作用于消费。

3.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CCI)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是监测经济周期变化不可缺少的依据。

二、模型建立

由上文所述,股票市场存在直接财富效应和间接财富效应,直接财富效应的作用因素是股票价格,间接财富效应的作用因素是消费者心理和预期,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两因素模型,用上证综合指数代表股票价格作为直接效应的参数,用消费者信心指数代表消费者信心作为间接效应的参数,因变量选择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代表消费总量,建立模型如下:

LTC=C+αLSHA+βLCCI

其中,LTC、LSHA和LCCI分别表示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上证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对数。我们取对数的目的是减少异方差,以便更好地解释财富效应现象。

三、实证检验

1.数据选取。在进行消费者信心、股票价格和消费总量相关性检验之前,我们要选择一组能够很好代表中国现状的数据。近几年随着股票IPO发行步伐加快和股权分置改革,股市规模逐步扩大,股票资产占居民资产总额的比例也相应增加,因此我们选择近三年的数据,以便反映当前的现状。数据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均选取月数据。其中上证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来源于WIND金融数据库,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本文的数据均用Eviews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ADF检验。首先对三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证综合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都是非平稳的。对其进行差分处理后发现,三个时间序列都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如表1),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I(1)的,故可以对其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Engle-Granger两步法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LTC、LSHA和LCCI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对三组数据进行协整回归,取其残差序列RESID,对RESID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ADF值等于-5.357412,小于99%置信水平的临界值-3.646342,也就是说RESID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稳的(如表2),由此可以判定该协整关系是正确的。

由Eviews5.0的输出结果得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LTC=0.014136-0.018534LSHA+0.758268LCCI

从协整方程中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股票价格存在微弱的协整关系,与消费者信心指数存在较强的协整关系。也就是股票市场的涨落会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量,股市的间接财富效应要强于直接财富效应。该方程表明,消费者信心指数每变动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应地变动0.758%。

四、结论与分析

1.我国股市的直接财富效应比较微弱,甚至有负效应。原因可能是股票资产升值后,居民在短期内没有或很少有增加消费的意愿,甚至有追加投资的意愿。由此可见,股票价格上升短期内刺激消费的作用十分微弱。

2.而股票市场通过影响消费者心理和预期来增加居民消费的作用较为明显,股票价格上升使得消费者未来收入预期和财富预期有正面效应,较高的预期又导致居民增加消费,股市间接财富效应需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Otoo.Consumer Sentiment and the Stock Market[J].Federal Reserve Board Finance and Discussion Series Working PaPer,1999:60-78

2.谢永添.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分析.税务与经济[J],2004(1)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吕立新.财富效应论[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

消费市场论文篇8

【关键词】4P理论 4C理论 国际营销 营销组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令市场营销的观念呈现出动态化特征,营销观念的变化又进一步促成了营销组合理论的进化,人们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4P理论,4C理论、6P理论、11P理论等都开始逐渐普及化和应用化,这为国际营销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诸多新理论中,4C理论是与传统的4P理论区别较大的一种,这使得以其为基础的营销组合理论更加新颖,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也更深刻,因此有必要针对其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4P理论与4C理论概述

(一)作为传统营销基础的4P理论。

在传统营销的理论中,对营销活动造成影响的因素分可控与不可控两种,营销组合的重点在于可控因素,具体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这四点,由于其英文名称均以字母P开头,所以被称为4P理论。在该理论中,企业只要选择正确的产品和正确的地点,在这个地点以正确的价格和促销方式实行这些产品的销售行为,市场营销的计划就能获得成功,而且可以保证很高的营销效率。这一理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导了国际市场的营销模式。但随着社会和市场本身的发展变化,这种忽视和埋没消费者个性的营销组合逐渐开始出现了市场适性的下降。

(二)作为创新营销基础的4C理论。

在新的市场需求下,以消费者需求与欲望、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四要素为中心的4C理论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营销组合模式将营销领域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增强了营销的主动性。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定位,令企业能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决定具体的营销组合策略,保证营销行为的有效性。这种营销组合理论对现代化的国际市场具备更高的适性,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二、以4C理论为基础的营销组合在国际影响中的创新应用

(一)4C营销组合理论中的消费者需求与欲望。

国际营销与国内营销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不同国家具备不同的政治格局、经济形态、社会背景、文化体系,所以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在需求方面的差异性会更加巨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将消费者当作营销核心,通过对消费者需求与欲望的研究,订立有效的积极性调动措施,以消费者的需求指导营销活动的开展方向,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可以说4C营销组合中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是和消费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为企业提供客源保障。

(二)4C营销组合理论中的消费者成本。

定价的基本方法是成本加利润,但根据传统的4P理论,定价所用的成本基准是生产成本,这种方式将消费者对价格体系的影响完全排除了,与目前的国际市场需求不符。在全球化的市场格局中,消费者的接受能力、接受意愿都会对定价中的成本因素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依照4C理论将消费者需求当作定价导向,将国际市场中不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价值观念等因素纳入成本考虑。生产与销售活动都要依照该成本进行,因为为了保证交易的确实实现,符合消费者意愿的成本和成本价值是不可或缺的。

(三)4C营销组合理论中的便利。

便利理论在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中都有所渗透。这一理论强调消费者的购物便利,认为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必须是优质的、全方位的,这样才能让消费者的整个身心得到满足。具体来说,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购物环境与购物途径,让消费者享受到最大限度的方便与舒适,从购物环境来看,要确保便利的交通条件、整洁的场地设施;从购物途径来看,要确保多种购物方式和购物渠道,包括现代化的信用卡、电脑、电话、邮购等。

(四)4C营销组合理论中的沟通。

在传统的营销组合中,促销主体是企业,采取的促销手段具有一定的强迫性,消费者只能通过宣传工具或媒体被动接受促销信息。这种模式导致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缺乏交流平台,彼此不了解。这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因此4C营销理论强调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直接沟通的重要性。这种理论从心理学层面上将原本的由企业吸引消费者注意转变为企业主动去注意消费者,增强了企业营销的主动性,对日趋成熟的市场有更好的适性,为企业发展的长期化打下了基础。在沟通营销的理论下,企业和消费者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变得频繁,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卖方和买方,而是进化为一种以共同利益为目的的产销关系,这种关系的进步对国际市场的市场活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4C理论中以人为营销中心的思想不仅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与当前时代人本主义的精神相符,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因此,以其为基础的营销组合理论与国际营销市场的时代潮流非常契合,高质高效的4C营销组合在当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国际营销的成功奠定必要的基础。全球化和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市场总体的发展趋势,因此国际营销在未来也必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在这种发展背景下,4C营销组合新理论的地位会愈发凸显,更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秋梅.4C理论与企业营销实践[J].商业研究,2003(2).

[2]梁辉煌.和谐营销战略的构建4P与4C的对接[J].经济与管理,2005(11).

[3]吴汉嵩.论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发展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2).

上一篇:销售渠道论文范文 下一篇:道德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