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0 21:26:18

博弈理论论文

博弈理论论文篇1

(一)对外方面

1.做大做强我们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世界上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崛起中的新兴国家,与中国发展状况更接近,与中国面临的网络治理问题更相似,彼此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网络治理的博弈中,中国完全是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立场上,可以与一家独大的美国更从容更主动地博弈。

2.对美国的盟友同样可以争取合作。美国的盟友不一定是我们的对手。很多根本性分歧完全是由美国霸权思维和自己单方面利益决定的,因此,很多美国的盟友与美国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比如欧洲和美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存在着非常多的冲突,中国应该在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努力扩大自己的支持面。

3.关注美国政企各界相互制衡的关系。美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政府与企业和社会层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利益,未来甚至是超过美国市场的第一大市场,中国与很多美国企业有着更深入的利益共同点。美国政府对于网络价值观的政治化和军事化,比如,“棱镜计划”,事实上使美国企业自身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中国网络治理主张在不少层面完全可以与美国企业、美国学术界和智库界达成更多的共识与理解。

4.加强研究和借鉴。网络空间治理是全新的课题,也非常复杂,任何国家的实践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除了加强对美国治理模式的跟踪研究和深度剖析之外,更要加强对欧洲、其他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治理模式的研究。比如,欧洲网络治理,在价值主张、制度构建和具体实践中,有非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在互联网技术与标准方面也受制于美国,也是“棱镜计划”受害者,处境与中国相同。当然,更多新兴国家的治理创新和成功经验,都值得研究和学习。中美博弈如果仅仅是一对一的博弈,很可能形成双输的囚徒困境。而多元力量的引入,将使中美网络治理的博弈更加良性和具有建设性。

5.坚持扩大完善网络治理领域全方位交流。应该自信、有底气地积极主动拓宽和加强中美在政府层面、学术层面、产业层面、智库层面和社会层面等的交流与合作。中美之间在网络治理的沟通方面要大力建设“高速公路”,形成“宽带交流”。

(一)对内方面

对内方面更是当务之急,是提升治理能力以及国际能力的基础:

1.明确历史使命,做好顶层设计,做到战略清晰。对于未来10-20年要有清晰、理性的战略判断,对内要形成各部委、各阶层相对一致的共识。在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推敲相关主张和建议,避免部门利益的局限和干扰。无论是基于国家利益还是全球利益,无论为了“中国梦”还是世界发展,我们都应该明晰与美国有竞争有博弈的同时,归根到底双方要成为命运共同体,构建更坚实的利益共同体。

2.基于发展的需要,坚持积极防御型战略的原则,与美国的博弈有理有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我们无论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还是实力和能力方面,都远远处于美国的下风。但是,时间在我们一边,尤其是网络空间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之中,所以我们坚守积极防御型战略。秉持开放、创新、合作、多元等理念,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国际合作上,都应该有底气,有自信,以有利于营造中国继续良性发展为基本前提。

3.进一步发挥中央网信办的统筹与协调机制能力。在网络空间博弈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美国政府各个部门、各级官员,以及智库和媒体,对国家的网络治理主张都相当一致,形成了强大的合力。相比之下,我们的治理主张,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尤其各个部委,相互之间缺乏一致性。在一些重要的博弈点上,国内学界、媒体和社会自身分化严重,意见不一。内部形成共识,理念进一步凝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4.中美网络空间博弈将是长期任务,在具体博弈中,我们应该避免偏激,避免激进,避免不必要的惹是生非。尤其不拘泥于一些遣词造句的表面争执,而应富有智慧,注重实质,注重利益权衡。比如在数据主权、网络主权等全球都还缺乏定论,而美国固执己见的情况下,不一味强攻,更多放下字面较劲,注重脚踏实地。在ICANN管理权移交等事宜上,应该积极进取,多获得实质性权力是关键。

5.不断改进和灵活修正中国的治理模式和方式。适应网络时展需要,也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国际认可,尤其是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改变以政府为中心,政府绝对主导的强势治理模式,积极推行网络化、社会化的柔性治理模式。有战略地推动学界、企业、智库、民间等非政府主体在网络治理中担当更活跃更关键的角色。

博弈理论论文篇2

关键词 博弈论 体育领域 应用

一、博弈论概述

(一)博弈论的发展

博弈思想源远流长,虽然起始人们没有博弈的相关知识,但是博弈意识时刻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为根据现在博弈理论,我们就可以知道只要有选择,只要有竞争,就有博弈的存在。就有关文献记载的最早博弈思想的规范理论,可追溯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齐威王田忌赛马”等。

博弈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就目前而至已经自成体系,博弈论的理论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发展、专门研究、运用、高潮4个阶段,其特征、代表作和人物见表1 。

表1博弈理论历程

阶段 时间 特征 代表人物

自然发展 二十世纪20-40年代 数学家―最佳策略―具体决策问题―研究方法用于军事领域 1944年诺依曼《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专门研究 二十世纪中期 经典理论被验证:囚徒困境和纳什均衡等 纳什均衡、塔克 囚徒困境

运用 二十世纪80年代 引起了经济学结的革命 威尔逊等

高潮 二十世纪90年代 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公共选择、犯罪学等领域应用广泛 1994年Nash、Selten、Harsanyi

(二)博弈论要素

要想构成一个博弈,一般情况下需要存在五个要素,并且其中前三个是必须具备的:博弈主体(又称博弈方,指博弈中的决策者)、博弈策略集合、博弈者的收益(博弈的结果,这是博弈的焦点,一切就围绕着这个努力)、博弈的过程(也就是博弈方选择的时间先后,同时进行抉择,或者抉择有先后或者重复等)、博弈的信息(对自己和对方的处境、条件的掌握情况),其中前三个是基本要素。

(三)博弈论分类

由于博弈分类的要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博弈的分类。

1.按照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

当这个作为依据时,博弈有静态博弈、动态博弈之分。静态的博弈是指博弈参与者在同一个时间做出策略选择,不能知道对方的选择结果,或者即便时间不是同时但不知道对方的选择是什么,对自己的没有参考,也叫做静态博弈;动态博弈指参与人不是在同时做出选择,后者能知道前者的选择信息,并对自己的选择有很关键的影响,这样对自己有参考价值。

2.依据博弈主体之间掌握的对方的相关信息如何

此时的博弈种类就存在有完全信息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两种情况。完全信息指的是对对方的和博弈相关的信息有了完全掌握,同时呢,对方对自己的信息也是了如指掌,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

3.按照根据博弈结果的支付水平以此为切入点的话,博弈的种类就存在三种: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变和博弈。零和博弈也就是两方的得益之和为零,一方赢的等于一方输的值,两者所得的和总为零;常和博弈指博弈方共分一块蛋糕,你多我就少,你少我就多,总和是一定的;变和博弈则是除上述外的所有博弈。

二、博弈论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

博弈论理论从形成至今,已经获得了很多领域的成功,但最主要的成果集中于经济学领域,至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5次授予博弈论领域的经济学家,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进30年来共4次授予博弈论领域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多次频繁光顾博弈论领域,彰显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博弈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国外博弈论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文献资料的调查与整理分析发现,国外已经有博弈论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应用的具体实例,在网球领域有人对1983年美国网球公开赛中克丽丝•艾弗特和马丁娜•纳芙拉蒂洛娃的比赛进行了博弈分析研究,用两位选手的底线击球线路和防守策略构建了博弈矩阵,演示了“零和博弈”中的纳什均衡的求解方法,提出了“混合出招”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了网球博弈的序贯行动模型,分析了“后动优势”的形成过程。

在博弈类型分类演示中,阿维纳什•迪克西特与苏珊•斯克丝用(美式)橄榄球总的单次对局构建了进攻与防守的博弈模型,系统的描述了离散型策略同时行动博弈的“博弈矩阵表(game table)”、“支付表(payoff table)”及“策略式(strategic form)”的相关概念。

但是博弈理论在国外运用最成功的体育项目是在足球的点球射门的博弈中,构建了射手与守门员的博弈模型和网球发球与接发球的博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的博弈行为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足球点球博弈模型与具体实践较为一致。

(二)国内博弈论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以博弈论为检索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出仅人民大学图书馆共有博弈论著作354条记录,其中有关体育领域的著作一部,名为《体育博弈论》作者是李益群和谢亚龙二人,奠定了博弈论在体育科学领域研究的基石。系统的阐述了一般博弈论和体育博弈论现象的情况,提出了竞技体育博弈论是研究现代竞技体育竞争中如何去战胜对手、提高胜算、获取优胜的科学理论,并对体育博弈论的产生背景和科学基础进行了论证。提出体育博弈论现象、博弈系统、博弈制胜规律、博弈决策、博弈战略、博弈策略、博弈创新、博弈方法、博弈实践、博弈实战等等构成基本概念体系。并且进一步分析了竞技体育博弈系统的构成、特点和层次,规划了竞技体育博弈论研究的具体内容,为展开这项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体育领域的题名为博弈研究文献总数为213篇,集中在宏观领域内的研究有李益群与谢亚龙的《竞技体育博弈论初探》是博弈论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开始的标志,其后的王成夫的《试论体育博弈论的理论基础》与罗智波等人的《论博弈论在体育比赛中的运用》两篇,前者主要从体育博弈论的基础入手,分别就博弈论,体育博弈研究主体、对象与内容及竞争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研究,文章的主要意图还是试图逐步构架和完善体育博弈理论体系。后者主要阐述博弈论在体育比赛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博弈论对体育研究的作用。文章指出:体育博弈,是人类最具理想意义的竞争,是在一定规则的限定下进行的,它贯穿于体育运动的始终。体育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更紧密的结合,促进了体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根据现代体育的发展, 体育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从时间和特征上进行了划分,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就为微观领域的体育博弈研究有:棋类博弈研究、竞赛表演、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兴奋剂监管、大型体育活动内部知识共享行为、篮球运动、象棋竞技与改革、高校运动队训练与管理、体育教学、足球运动、网球运动等领域。

三、结论

总结研究得出,通过把博弈论与体育博弈论的哲学思维模式应用在现代体育运动运动中,借助于体育运动运动实践中的真实、具体的博弈现象进行博弈分析,能够找出博弈的关键因素,根据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期达到用博弈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现代体育运动向着良性方向的发展。博弈论虽然可以作为体育运动的有力补充,也有相应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以期待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注释: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0.

参考文献:

[1]姚国庆.博弈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5-7.

[2]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51.

[3]李益群,谢亚龙.竞技体育博弈论初探[J].体育科学.1999.19(5):9-13.

[4]李益群,柴国荣等.博弈制胜与竞赛中的心理战[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33-38.

博弈理论论文篇3

关键词:博弈论;纳什均衡

一、引言

博弈论(张维迎,1996)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故此又称对策论。

谢识予教授认为,博弈即一些个人、对组织或者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和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二、博弈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博弈论始于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合作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

到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发展到鼎盛期,同时非合作博弈也开始创立。纳什和夏普里分别于1950年和1953年提出的“讨价还价”模型,吉利斯和夏普里与1953年提出的关于合作博弈中“核”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人的贡献。纳什在1950年和1951年发表了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重要文章,塔克于1950年定义了“囚徒困境”。他们两个人的著作基本上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

到20世纪60年代,泽尔腾第一次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了动态分析,提出了纳什均衡的第一个重要改进概念“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和相应的求解方法“逆向归纳法”。海萨尼首次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分析,定义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基本均衡概念“贝叶斯-纳什均衡”,构建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基本理论。之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得到迅速发展,弗得伯格和泰勒尔定义了它的基本均衡概念“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20世纪70年代以后,博弈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几个比较有影响的人物,包括克瑞普斯和威尔逊,他们在1982年合作发表了关于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的重要文章,博弈论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三、博弈论核心理论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支付函数、结果、均衡。博弈的划分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二是参与人对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的知识,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结合两个角度,我们得到四种不同类型的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上述四种博弈相对应的是四个均衡概念,即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第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成,给定别人战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

第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泽尔腾于1965年通过对动态博弈的分析完善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定义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将纳什均衡中包含的不可置信的威胁战略剔除出去,要求参与人的决策在任何时点上都是最优的,决策者要“随机应变”,“向前看”,而不是固守旧略。

第三,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贝叶斯纳什均衡:海萨尼构建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基本均衡概念——贝叶斯纳什均衡,使得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分析可以在已经讨论过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分析框架下进行,而在海萨尼转换提出之前,人们是无法对不完全信息博弈进行分析的。

第四,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弗得伯格和泰勒尔定义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基本均衡概念——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至少有一个局中人不知道其他局中人的支付函数;局中人的行动有先后之分,后行动者能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也是在豪尔绍尼转换的框架下进行的。

综上所述,经济博弈论的一系列均衡概念都是在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思路都是通过逐步剔除不合理均衡而得到更为精确和合理的均衡概念。

四、博弈论的应用和现实意义

博弈理论论文篇4

关键词:博弈论 电力市场 Nash均衡理论

引 言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或竞赛论,其实质是一种理论方法。它是一种使用严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利害冲突的理论。由于冲突、合作、竞争等行为是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现象,因此很多领域都能应用博弈论[1]。而在电力市场中,博弈论的运用更是显得尤为的突出,用博弈论模拟电力市场,模拟的结果能更加接近实际,为市场模式设计提供依据。另外,电厂或用电用户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市场,研究如何报价获利最大。因此,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一、博弈论的发展

博弈论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我国的春秋末年,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它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还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1928年冯・诺意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谈到博弈论就不能忽略博弈论天才纳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非合作博弈》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2]。 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如今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的学科。

二、博弈论的类型

博弈问题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参与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协作可分为“非协调博弈”和“协调博弈”;按参与者获利之和的特性可分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按静态和动态的观点,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2.1 非协作博弈和协作博弈

非协作博弈是指参与者互相独立,各自争取最大利益的博弈。其广泛运用Nash均衡概念来求解。在Nash均衡上,如果某一个人的策略保持不变,会导致这个人的获利减少。非协作博弈是研究少数制造商操控市场的若干标准问题的理论基础,对于研究市场力有重大意义。

协作博弈一般是指基于参与者结成联合体,共同协作争取联合体的最大利益,再将利益进行内部分配的博弈。

2.2 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在零和博弈中,一个参与者的获利直接等于另一个参与者的损失。例如下棋,扑克牌之类。而在非零和博弈中,参与者的获利和损失不相等,即代数和不必为零,这是更大的博弈问题,是数学家Nash首先提出和解决的,即著名的Nash均衡及其相应求解方法。

2.3 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是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者不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而动态博弈是指双方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行动者可以知道先行动者的策略。[3]

三、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运用

博弈论是研究市场经济的重要工具。电力作为特殊的商品,它的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的电力工业走向放松管制、引进竞争的进程中,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运用博弈论来分析解决其中一些问题是一个研究方向。

3.1 在购售电决策方面的运用

购售电决策与电力市场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如在联营体模式下,参与者众多,若干发电公司或购电商可以结成联合体去投标,这也就是协作博弈问题,这可以比独自去投标取得更大的利益。同时,在联合体模式下各参与者也可以不合作而各自决策,这也就成了非协作博弈问题,这类问题现在大量采用Nash均衡理论来求解。

3.2 在区域间功率交换、转运和输电成本分配方面的运用

正确运用博弈论关键要针对电力市场的特点正确选择模型和解的概念。例如:力量相当的两个区域电网之间交换功率的情形比较适合用古诺模型和Nash谈判解方法;而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可能更适合用Stackleberg模型。还有局中人结盟问题,如何识别合作伙伴,结盟利益如何在联盟内分配。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输电作为一项服务,它的网损、固定资产投资如何在网络使用者之间分担。这些分配问题都需用到博弈论来进行优化决策。

3.3 在研究市场行为方面的运用

博弈的结果是依赖于拥有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披露政策是设计电力市场模式的一个方面。例如,在电力市场中参与者都可以联合起来运用协作博弈方法进行投标来控制市场,特别是在参与者较少时,往往都会出现寡头垄断问题,因此市场运行必须防止和阻止这类市场。另外,如果有市场参与者利用线路阻塞、特殊事件和气候。峰荷时段、联络线瓶颈造成的必须运行机会,运用博弈发放和策略哄抬电价,这些问题也都应及时识别并予以纠正的。

结束语:

至1928年Von Neumann发表关于求解“零和”问题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论来以来,博弈论的观点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也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电力市场中,运用博弈论解决了很多电力行业问题,使电力市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优化。但是,在运用博弈论进行决策的同时也存在了一定的缺陷,如Nash均衡求解的困难较大;由于竞争各方相互保密而造成的决策困难;分析计算中的假定及简化影响决策结果的可靠性等,这些存在的问题都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运用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更好的完善。

博弈论和电力市场发展至今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他们都属于很年轻的学科,他们都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两者的结合可以互相促进、相互发展,相信在今后的将来电力市场定会在博弈论的理论发放下而得到更好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松杯. 电力市场[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7

[2]刁勤华、林济铿、倪以信、陈寿孙.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1)

博弈理论论文篇5

一、蜈蚣博弈悖论

蜈蚣博弈是由罗森塞尔(Rosenthal) 提出的。蜈蚣博弈具体如下:两个博弈方A、B 轮流进行策略选择,可供选择的策略有“合作”和“不合作”两种。规则是:A、B 两次决策为一组,第一次若A 决策结束,A、B 都得n,第二次若B 决策结束,A 得n-1 而B 得n+2;下一轮则从A、B都得n+1 开始。假定A 先选,然后是B,接着是A,如此交替进行。A、B 之间的博弈次数为一有限次,比如198 次。

假定这个博弈的各自的支付给定如下图:

图中的数组第一个数是博弈方A 得益,第二个是B 得益。当A 决策时,他考虑博弈的最后一步( 第198 步):B 在“合作”和“不合作”之间做出选择时,因“合作”收益100,而“不合作”收益101,根据博弈逻辑的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B 会选择“不合作”。但是,要经过第197 步才到第198 步。在197 步,A 考虑到B 在第198 步时会选择“不合作”——此时收益98,小于B 合作时的100——那么在第197 步时,他的最优策略是“不合作”——因为“不合作”的收益99 大于“合作”的收益98;……如此推论结论是:在第一步A 将选择“不合作”,此时各自的收益为1 !这就是逆推归纳法悖论,即“蜈蚣博弈悖论”。

二、蜈蚣博弈悖论的认知分析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个体行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借用哲学的“理性”概念对复杂人类行为进行抽象假定,即经济理性是一种行为方式假定,经济行为人对其所处环境的各种状态均有完全信息,并在既定条件下每个行为人都有选择的意愿和能力,从而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或利润,这遵循自利性、一致性以及极大化原则。蜈蚣博弈悖论表明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与冲突,在博弈论中引起长期关注。大量有关蜈蚣博弈悖论的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者的道德意识、性别及文化水平等都会对策略选择(合作或不合作)产生影响。也有学者认为,博弈方并不遵循利己主义,而是遵循康德的绝对命令理性化主义,即你希望别人怎么做,你自己就怎么做。

库恩定理,是指每一个有限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均有一个子博弈精炼均衡。证明库恩定理的方法是逆推归纳法,即从动态博弈的最后一个阶段局中人的行为选择开始逐步倒推回前一个阶段,一直推到第一个阶段局中人的行为选择。每个阶段局中人按照理性偏好确定其行动,得到的行动序列就是一个子博弈精炼均衡。这一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关于局中人认知的预设:“每个局中人是理性的”是共同知识。共同知识预设是有限动态博弈适用逆推归纳法从而存在子博弈精炼均衡的前提条件。库恩定理之后,“蜈蚣博弈”出现悖论,在这些博弈当中,如果使用逆推归纳法,则会产生与直观抑或常识不相吻合的结论。事实上,逆推归纳法悖论,只是表明博弈论关于局中人理性的共同知识以及预设,与实际情况弈局中人的理性认知状况并不一致,因而它并不是逻辑悖论。对此,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有很多种:一是,在某些博弈中弱化认知预设,只要求博弈结构和局中人的理性是共有知识,而不必是共同知识。二是,放弃完全信息的分析框架,而转向不完全信息博弈。

主体的个性差别,或者说异质性,导致了主体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状态是不同的,因而无法确保特定认知分析对所有主体都具有一致性。蜈蚣博弈悖论一种新的解悖思路,就是将主体的主观感受计入收益的一般性框架,在某种前提假设下,将主体的主观感受折算为收益,计入其总收益,从而建立模型来分析和预测其结果。

参考文献:

[1]RobertJ.Aumann.Onthe Centipede Game[J].GamesandEconomic Behavior,1998(23):97~105.

[2] 谢识予. 经济博弈论[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2~164.

[3] 库恩. 博弈论经典[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博弈理论论文篇6

【关键字】理论演变;营销范式;博弈论

一、引言

回顾百年的营销历史,产生了很多营销理论。很多中外学者对营销理论的变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如D.G.Brian Jones(1998)认为现代营销概念的演化至少经历了3个时期:始于1850年的批量营销萌生阶段;1960年起始的现代营销观念的明晰阶段;1990年后重点强调交换向强调关系的转变阶段[1];卢泰宏(2000)在“营销百年”文章中,以年代为经,概念为纬,对百年来的营销实践和营销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刘璞、王云峰(2008)根据企业、产品和顾客三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将营销理论的演变过程分为大众营销、目标营销和定制营销三个时代[2]。以上学者虽然对营销理论进行了细致梳理,但他们并没有从理论上进一步解读营销理论的演变内在规律,尤其是对于营销范式的变化尚缺乏深入的解读。Kuhn(1962)认为,当一个学科在已有的范式下,不能对新出现的问题给予解释,并且导致实践与理论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则意味着该学科理论范式就处于“功能不佳”的状态,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建立新的范式,出现“范式革命”[3]。

范式概念的引入,为我们研究营销理论的演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很多学者基于营销范式对营销理论的演变进行解释[4]-[7]。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学者们对营销范式界定的内涵各不相同,对营销理论演变的解释也各有差异,但对于营销史的划分基本是相同的,即将营销史划分为古典营销范式、交易营销范式、关系营销三种范式。并且,虽然基于营销范式对营销理论变迁的梳理,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基于营销范式对营销理论演变的解释力不够,并没有指出营销理论演变的内在机理,换言之,营销范式的演变规律仍需基于新的理论视角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近年来,伴随着博弈论在营销中的广泛应用,博弈论已经在解释诸如企业定价[8][9]、消费者行为[10]、企业并购[11]、公司治理[12]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精确解析营销学的应用空间奠定了理论基石。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博弈论在营销中的应用,仅限于具体的营销决策,仅有部分学者基于博弈论对营销理论进行相关解释,如刘宝宏(2001)运用三角博弈来解释当前的营销哲学[13],高炳华,王仁志,段从清(2007)基于博弈论对关系营销理论进行诠释[14]。但是很少有学者从博弈的视角分析营销范式并最终研究营销理论的变迁。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营销理论演变的研究,集中于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营销概念、营销学派对营销理论进行梳理;二是,运用其他学科理论或者新概念,从外在的营销理论演变逻辑上和内在机理上进行相关解释。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基本进行到第二个层面,但是很少有学者从内在的机理上对营销理论演变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静态博弈理论,构建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博弈模型,对营销理论的演变解释,以期挖掘营销理论演变的内在机理,为未来精确把握营销理论发展方向提供一个思路。

二、博弈视角下营销理论的演变规律

(二)交易营销范式

20世纪50到8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企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卖方市场逐渐变为买方市场,与此同时,消费者开始占据有利的交易地位,但企业相对于消费者仍拥有信息优势,尽管如此,在这一时期的营销环境下,古典营销范式的博弈均衡逐渐被打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均衡在新的假设前提下形成。因此早期“经济人假设、以企业为中心”等论断逐渐在营销实践中被淘汰,营销研究方法开始脱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交易营销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博弈的基本假设

(三)关系营销范式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和个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消费者拥有更加有力的交易地位,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搜集市场信息的成本极大的降低,总体而言,消费者在与企业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企业为获取利润,必须更快的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因此该时期,营销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现象,如全球营销、游击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传播、定制营销、病毒式营销、口碑营销、许可营销、体验营销、聚合营销等。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消费者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关系营销也更多的是体现企业与消费者建立的超越普通经济关系的长期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消费者重复购买企业产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具有很强的前后相关性。消费者是否愿意与企业维持长期关系,对企业的信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消费者满意则是产生消费者信任的源泉。

由此,关系营销范式下的营销博弈可以看成交易范式下一次性营销博弈的重复过程。在这个重复博弈中企业向消费者做出并履行承诺的过程就是为了达到消费者满意。消费者满意是信任的源泉,可以增加消费者重复购买的次数。如果企业为了实现短期利益,不能履行承诺,则消费者在购买后需求预期没有实现则会失去对企业的信任接触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此时,交易营销范式下的博弈过程如下:

1、关系营销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博弈的基本假设

在关系营销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易关系实质上是一种重复博弈行为,重复博弈是在一次易博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关于参与者和企业类型的基本假设不变。此外,企业履行承诺是增加消费者满意的过程,消费者满意会导致消费者重复购买行为。我们可用表1所示的支付矩阵对其进行刻画。

2、关系营销范式下企业与消费者重复博弈的过程

重复博弈是一次性博弈的重复,直到企业不履行承诺后重复博弈结束,即重复博弈在企业履行了前期承诺的前提下,进入下一次博弈,如此循环。因此,该时期企业与消费者博弈过程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消费者观测到企业做出的新承诺后,如果企业在前阶段的表现令顾客不满意,则消费者在购买欲不购买之间做出选择。当顾客选择了购买后,企业有两种选择:履行承诺或者不履行承诺。如果企业履行承诺,则会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增大消费者再次购买的可能性,重复博弈进入下一阶段博弈;如果企业不履行承诺,则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会采取冷酷战略即企业一旦选择了不履行承诺,则消费者将永远不会再次购买其产品。

博弈的结果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交易营销范式和关系营销范式的边界会随着消费者重复购买概率p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会影响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进而促使企业会采取不同的营销范式。具体而言,当企业坚持诚信原则,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消费者重复购买的概率p是会逐步增大的,即重复购买概率pi会越来越大,关系营销成本ci会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消费者在关系营销范式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博弈的结果是企业只有始终认真履行承诺,才能获取最大利润。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及时与消费者沟通,不断完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则才能使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会进入这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最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

三、研究结论及局限

(一)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营销理论经过了古典营销范式、交易营销范式、关系营销范式的演变,但是,鲜有具体理论深入分析不同营销范式演变的内在变化规律。鉴于此,本文基于博弈论的创新视角,通过深入刻画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发现,企业和消费者力量的对比变化是催生不同营销范式的变化的根源。从这种营销范式的演变规律中,可以为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营销理论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些有益启发。

具体而言,按照本研究博弈论视角下的逻辑,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其一,在古典营销范式下,相对于消费者而言,企业具有优势的交易地位和不对称的信息优势,因此在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中占有优势地位,该阶段的营销理论的核心是生产理论;其二,在交易营销范式下,市场有卖方逐渐转变为买方,企业逐渐失去了有利的交易地位,但依然具有不对称的信息优势,企业消费者之间博弈属于不完全信息下的有限次静态博弈,该时期企业往往面临着如何取得消费者信任的问题,所以,此时的营销哲学是“顾客导向”,营销的目的就是更好更快的与消费者达成交易,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21];其三,在关系营销范式下,消费者在营销博弈中占有优势地位,企业和消费者的博弈特征体现为重复静态博弈,因此,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从短期交易到长期合作关系。

综上,本研究基于更为精准的博弈论视角,以相对定量的方式重新推演了三种营销范式发生变化的内在规律,更加明确了营销管理中企业与消费者力量对比的重要性,不仅能够在理论上为后续营销范式的变化规律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而且能够为实践中企业在新时期开展营销策略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二)本研究局限

博弈理论论文篇7

博弈论心得体会一我学过一段时间博弈论,一些思维过程中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博弈论思想,有两点比较突出的体会。

第一,制订政策或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这来源于“纳什均衡”概念,说起来当然简单。但我自己觉得,以前所知道的这条道理——制订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是简单接受,没有逻辑,或者,在直觉层次觉得这是对的,但没有认识到它为什么对。

有本书上说,以后的经济学家必须知道一个“纳什均衡”概念,否则不算经济学家,或者说,玩明白了“纳什均衡”,就像玩明白了“价格”一样,是经济学家的基本功。我赞同。协议必须是能够自动执行的。

第二,千万不能把别人当傻瓜。这来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合理的行为序列必然在每一步上都合理(当然,这里不去探讨“历史理性”),即使存在一点缺陷,也要从“颤抖手均衡”的思路来考虑问题,使自己不要随意使用“触发策略”,保证你好我好(也可以说是“我好,他也好”)。如果把别人当傻瓜,吃亏的是自己,就像那个卖猫的故事。

把博弈论这种技术体系当作世界观,似乎有些危险,但其中的道理我必须重视。以上是一点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

博弈论心得体会二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赢得更好的结局,也在于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先给大家猜一个脑筋急转弯,问:在什么情况下零大于二,二大于五,五又大于零。答案是:在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的时候。

博弈,就是用这种游戏思维来突破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解决现实的严肃问题的策略。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因为在博弈中,特别是多个参与者的博弈中,结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实力与策略,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制约和策略。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屌丝若要逆袭,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博弈论的知识是很有帮助和必要的。

事实上,博弈过程本来就不过是一种日常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愿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而所谓博弈就是行为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规则下,选择一定的行为或策略,实施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比如你身为博士,当面临老板任务的压力和可爱妹纸的召唤的选择时,必要的博弈论知识的应用,也许会助你平安过关。当然,夹在这样一个三节点的博弈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势地位的你,往往只能自求多福了。

博弈论用途很广。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其研究运用了许多的数学工具,这仿佛形成了一道阻碍我们初学者与博弈论的鸿沟。但是伟大的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是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面对这条鸿沟,我们不仅要学习数学公式和理论,也不可以忽略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个不会编程的人照样可以成为电脑应用高手,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可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就像孙膑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这并不影响他通过运用策略来帮助田忌赢得赛马。所以我一直很淡定的看待本课的许多数学公式和算法,因为我相信只要我掌握了博弈论的本质,老师您是不会让我挂掉的。

博弈论首先是我们思索现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把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博弈论的目的在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赢得更好的结局,也在于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说到底,博弈论毕竟只是一个分析问题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简化问题,使问题的分析清晰明了,也就够了。

英勇的博士们,为了碉堡的逆袭,为了老板的任务,为了妹纸的欢心,大家不仅要好好学习掌握这门课,顺利通过考试,更要将博弈的思想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名博弈高手。

博弈论心得体会三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博弈论心得体会四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博弈理论论文篇8

Abstract: China is transforming into the age of interest groups gam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unbalance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est groups gaming and its causes.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the author elabo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non-equilibrium gaming to social public organiz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ublic organization.

关键词:非均衡博弈;社会公共组织;发展

Key words: unbalanced gaming;social public organiz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N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099-02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开始从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利益分化和利益群体多元化格局开始形成,由此我国进入了利益博弈时代。正如孙立平所说,“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的时代,任何一个具体的经济社会事物都可以成为一种利益,从中滋生出一群分享这种利益的人,并围绕这种利益进行博弈[1]。”

1利益群体博弈所具有的非均衡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在社会科学视域内,利益群体博弈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合作与冲突,从而为分析社会事实提供一种新的,具有很强分析力的视角。这主要得益于罗伯特・奥曼、赫伯特・迪金斯等学者的杰出贡献。奥曼的著作涉及博弈论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对于博弈论的核心概念“共同知识”和“信息”的深刻洞见,提出博弈论实际上是一种“交互的决策论”的观点,即一个人的行为依赖于他的所知,然后又依赖于他知道其他行为人知道他的所知,这个交互过程直接决定了博弈行为的进行。而他提出的关于重复博弈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中的许多现象以及纷繁复杂、充满冲突和合作现实生活[2]。赫伯特・迪金斯等学者则在计算机仿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构建社会群体中合作和利他行为的演化博弈理论模型,利用强互惠的概念解释社会群体的利益博弈行为[3]。正是基于这些学者的开创性的研究,加上20世纪晚期以来以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兴起,我们得以认识到组织运行和发展的动力根源于其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

从根本上说,利益博弈是市场经济和利益分化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所造成的社会群体分化和利益多元化的前提下,社会结构必然呈现出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导致我国利益群体博弈关系的复杂性[4]。这种复杂性最显著的特征是,处于中国转型期的利益群体博弈是一种非均衡博弈。当然,这里所说的非均衡博弈与博弈论中的术语“均衡博弈”并不是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均衡博弈,就是指在博弈过程中各参与人形成一种博弈均衡,“在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的一种情况:在对方策略确定的情况下,每一个参与者的策略都是最好的,此时没有人愿意改变自己的策略[5]。”均衡博弈因此指的是一种动态过程,强调的是博弈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的态势。而非均衡博弈则指的是博弈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由于在所处的地位、所占有的资源等方面所具有的差异,而形成了对参与者特别是处于劣势的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和博弈结果的约束。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利益群体之间的非均衡博弈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是各利益群体的博弈能力严重不均等,由此导致了在博弈过程中强势利益群体对弱势利益群体的博弈优势;其次是参与博弈的各利益群体在资源、权利的占有上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最后,在非均衡博弈中,处于优势的强势群体的博弈策略对于弱势利益群体利益实现施加强势制约,而后者却无法对前者实施有效的影响[6]。

而这种情况的产生,根源于中国近几十年来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在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化,以及中国所致力于的制度变迁的进程中,社会利益分化日趋强化,社会公众被纳入不同的利益群体,并且这种利益格局是有差别的。而中国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利益差别,从质的方面来说包括三种类型:一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所产生的,受现行法律法规保护的合理合法的利益差别;二是违背公平竞争原则,通过各种违法手段攫取暴利而产生的既不不合理也不不合法的利益差别;三是由于某些法律法规或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导致的虽不违法但不合理的利益差别[7]。对利益差别的这种划分,实际上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严重不均衡的利益格局形成的原因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差别必然存在,而且也是合理的。但是由于我国协调利益差别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机制和政治机制尚不完善,使得各利益群体利益表达能力的失衡,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利益差别被不正常的强化。已经处于优势地位的利益群体通过强强结合等形式,得以有能力影响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其利益不但得到制度性的保障,而且利益在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激励下被放大。而对处于弱势的利益群体来说,由于利益诉求机制的缺乏,被进一步边缘化。这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利益格局正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累积的结果。

当前利益群体博弈的非均衡性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均衡性作为差异的题中之义,在利益群体博弈过程中,具有其积极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所必须。

2非均衡博弈对于社会公共组织稳定运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并称为现代社会三大组织系统的社会公共组织,其存在和运行的最重要基础和动力在于个体行为者行动之间因互利而相互依存,或因冲突而矛盾斗争所形成的相互影响[8]。社会公共组织是嵌入在社会这个纷繁芜杂的复杂巨系统之中的,与社会中其他要素如政府、企业乃至个人构成一种共生关系。因此,社会公共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互动,在当前形势下即是就各自的利益诉求展开博弈。

社会公共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必须满足基本的利益诉求,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最低的利益诉求包括合法性的获得、资源的获取以及组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合法性是指社会公共组织需要获得国家制度、社会成员的认可,资源的获取是指作为非营利机构的社会公共组织需要从外界获取开展组织活动的各种资源型要素,而自主性则是指作为一个非自足的主体的社会公共组织脱离其资源提供者的控制的一种欲求。社会公共组织作为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博弈格局的重要参与者,其利益诉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社会公共组织需要与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博弈。

因此,社会公共组织运行和发展实际上是其与其他利益主体进行非均衡博弈的结果。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这是N人M次博弈。要描述这种博弈非常复杂,而探求这种博弈的具体过程也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本文所探讨的是非均衡博弈对社会公共组织发展的作用,因此可以将这个N人M次博弈转化成是以社会公共组织为中心的二人多次博弈结构,即依据不同的利益诉求将社会公共组织所参与的非均衡博弈分解为其与多个单独的利益主体所进行的博弈。

从博弈论的视角来考察组织,核心在于要说明博弈不仅将有助于组织的稳定运行,而且也要说明博弈将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某种契机。但经典博弈论无法做到这一点,经典博弈论早期主要关注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单次博弈,如博弈论中最广为人知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囚徒困境”博弈的结果是向“纳什均衡”点收敛的,对博弈各方来说,不合作是最优策略。从长远来看,这种博弈结果是不利于整体收益的增进的。在社会公共组织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博弈中,如果都当作是一次博弈,则双方都将采取不合作,结果是组织无法有效实现其利益诉求,从而走向衰亡。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利益群体所参与的博弈是多次博弈的,即博弈是持续进行的。

在利益博弈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博弈必须演化出某种规则,使得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博弈参与者的博弈策略都趋向一种被称为是“演化稳定策略”的方向。“演化稳定策略”的好处是使社会公共组织在面对相同的情势时都将采取在某种程度上与习俗相似的策略习惯,这种习惯,即使使得社会公共组织可能无法获得最优结果,但是由于从外界获取的资源是持续的,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共组织运行的稳定。演化博弈论的观点认为,在博弈过程中只有在两个博弈参与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才可能演化出某种“演化博弈策略”。博弈参与者的差异构成了一种不对称性,从而衍生出一种状态。一旦双方都锁入这种状态,任何一方偏离这种演化稳定均衡的参与者所得都要比原来少。而当前利益群体格局的非均衡性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不对称局势,因此使得社会公共组织在与某一特定类型的博弈对手时都采取大致相同的策略,从而保证了组织的正常运行。以当前社会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之间的非均衡博弈为例。改革开放后,政府组织出于各种需要放宽了对社会公共组织的管制,社会公共组织有所发展,其与政府组织博弈才具有现实可能性。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组织握有不同的资源,这些资源恰好是对方所需要满足的利益诉求,在某种程度上是互补的[9]。同时由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不均衡性,导致了二者在博弈能力和策略选择等方面的差异。作为一个利益主体的政府组织是社会资源的最大占有者,其对于制度性资源的垄断性占有,使得政府组织成为利益博弈中处于最有地位的参与者。而社会公共组织尽管所掌握的资源――公信力、获得资源的能力等――使得其重要性正在逐渐增加。但是短期内并不可能改变与政府组织博弈的劣势地位。这些差异导致在社会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博弈中,政府组织的主动性和优势是倾向性的,社会公共组织只能采取消极性策略。但是,这种非均衡博弈所导致的结果却是有利于社会公共组织本身的正常运行的。政府组织作为强势的一方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存在提供合法性制度支持,而社会公共组织在这种情况下与政府组织的博弈所采取的将始终是遵从策略,从而获得其制度合法性。

社会公共组织与其他利益博弈参与者之间有着很多先天的差异,这些差异为演化出某种稳定的均衡策略有一定作用,但是目前对于社会公共组织运行的“演化稳定策略”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由于利益格局导致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为社会公共组织持续获得某种资源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目前利益格局的非均衡性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非预期的结果,也是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加以改进和调整的,必将为一种更合理的利益格局所取代。从目前的这种非均衡状态演化到另一种状态,意味着社会公共组织在与其他利益主体博弈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演化稳定策略”将不再适用,为了保障自身的运行和发展,社会公共组织必须要在新的不均衡状态下演化出新的“演化稳定策略”,这不仅意味着博弈规则的改变,还意味着组织获取资源的方式的改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从目前的非均衡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改变,将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提供契机。

3当前的非均衡态势向另一种态势的转变将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提供某种契机

利益格局的非均衡性及其所导致的利益群体博弈的非均衡性,被视作是社会转型中的一种不正常现象。但是本文的分析表明,由于非均衡性符合演化博弈论中关于“演化稳定策略”的形成中对博弈参与者需存在差异的要求,因而有助于社会公共组织在与某一特定的利益群体博弈时采取稳定的策略并持续获得某一特定资源,从而保证了组织运行的稳定。而从一种非均衡状态向另一种非均衡状态的转变有助于新的“稳定演化策略”的形成,因而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提供契机。

当然,以上的分析并不否认学术界对于目前存在的利益群体格局的非均衡性的消极作用的讨论,而只是从另一个角度阐发了利益格局的非均衡性对于组织运行和发展的积极功能。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特定产物,这种不健康的利益格局非均衡性必将在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为一种更合理的利益格局所取代,不过,历史地看,新的利益格局也仍应该是非均衡的。

参考文献:

[1]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

[2]郭其友、张晖萍.罗伯特・奥曼的博弈论及其经济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5,(5):75-76.

[3][美]赫伯特・迪金斯,萨缪・鲍尔斯.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分析[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33-45.

[4][8]杨博文.论利益群体非均衡博弈及社会公共组织的复杂性[J].系统科学学报,2007,(4):59,60.

[5][美]约翰・纳什著,张良桥,王小刚译.纳什博弈论论文集[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1-12.

[6]任娟,杨博文.试析利益群体的非均衡博弈[J].甘肃社会科学,2007,(2):56.

[7]邵艾青.辩证法视域中的利益差别与均衡博弈[J].唯实,2006,(1):3.

上一篇:市场营销理念论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电子商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