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6 21:13:43

服务业发展论文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1

【关键词】生产业消费业城市化市场化

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浙江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如何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持续发展,继续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值得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浙江省及沿海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李江帆认为影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①程大中发现在影响目前中国服务业增长的诸因素中,人均GDP水平、城市化水平是最为重要的促进变量.②江小涓、李辉分析了人均收入、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的相关关系.③顾乃华利用省际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了起点规模、地理位置、政策倾斜对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影响.④雷小清发现服务需求总量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因素.⑤陈银娥,魏君英发现服务业内部行业的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消费业对服务业的影响显着大于生产业.⑥

纵览已有文献,国内学者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理论深度,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方法多样,提出的对策也可行有效,但当前理论界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中国服务业比重低的总体性研究上,而对于服务业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对浙江省服务业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此外,总体层面直接采用计量模型的方法,可能造成同类影响力量反方向的相互抵消,难以发现深层原因.

影响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服务业内部主要行业来看,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为主的生产业和以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主的消费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生产的增长主要与工业化水平相关,一般而言,工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需求就越大.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收入是服务业增长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收人水平的变动会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动,而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这会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恩格尔定律,随着收人的增长,人们会逐步把增加的收人用来购买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服务品,从而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高,聚集效应越明显,服务业的需求越大.服务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之间有天然的联系,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部门垄断越少,政府干预越少,服务业就越发展.

分析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在于找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浙江经济特点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可得出度量生产业发展水平、消费业发展水平、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五大因素对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影响作用.

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我们以服务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Y,表示服务业发展水平,并根据区域服务业的发展理论构建了经验模型,以待实证检验.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构建经验模型为:

式中,X1为生产服务占GDP的比重,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占GDP的比重代表生产发展的程度X2为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代表消费发展的程度X3为非农业人口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X5为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市场化程度μ为随机扰动项.

根据《浙江统计年鉴》采集1991~2008年度相关数据,其中:Y以服务业增加值指数表示,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1991~2005年的X1、X2是根据2005年浙江统计年鉴中表1~16全省生产总值构成数据所得,2006~2008年的X1、X2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取得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X5以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其中1978~2000年按户籍统计,2001~2008年按所在地统计X1、、X2、X3、、X4均以百分比表示.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SL)进行回归,分别估计出服务业发展模型的参数值.估计结果如下:

T检验:回归结果中变量X2、X3、X4三个因素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三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变量X1、X5的T值的绝对值均小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着的.

F检验:F=1329.362,远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F值2.51,则认为该方程通过方程显着性检验.

R2=0.999868,R2-adj=0.999836,均大于0.9,说明该方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自相关性检验:D.W=2.8532,在n=18,k=5显着性水平为5%时,dL=0.71,dU=2.06,dU<1.622690=D.W<4-dU,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通过检验.

结论与对策

根据模型回归的结果,对浙江现代服务业持续增长影响相关因素的分析如下:影响浙江省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30.96122点.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GDP与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正相关关系在GDP总额中生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26.01170点,对服务业增长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人均GDP每增加一个单位,会带来现代服务业指数1.87580点的增加.消费发展的程度、城市化程度与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负相关关系,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来服务业增加额指数下降74.95757点,这与实际经济发展经验不相符,也与产业正向关联的理论相悖,可能是由于浙江省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导致服务业消费的挤出效应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将下降85.9992点,城市化的发展给服务业带来负数的增长,这也与产业正向相关的理论相反,这可能的原因是与城市化水平标准统计方法不科学有关,即城市化统计中只是按照人口数量来衡量的,只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没有体现城市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化质量要求经济、城市功能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通过如下途径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一、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因此要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二、优化服务业市场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消除部门、行业的进入壁垒,降低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非公资本进入的前置准入条件,改变歧视性政策,激活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在服务业领域创业创新.三、加快城市化建设,不仅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更注重城市化建设的内涵,包括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文化卫生、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等各方面的建设,是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四、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注释

①李江帆: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②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财贸经济》,2003年第8期.

③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与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④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

⑤雷小清:中国服务业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07年第6期.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

改革开放后,我国服务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现代服务业增速较快,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上升;服务业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服务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品;服务业吸纳就业数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服务出口增速加快,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逐步上升。本文选取我国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服务业发达省份和地区,研究其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过程及规律,以期对其他地区服务业发展进行比较和借鉴。

一、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1.GDP增长速度快,总量较大

如1978年广东GDP为185.85亿元,2006年达到26204.47亿元,是1978年的141倍。论文百事通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31053.34亿元,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国内生产总值为66086.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8.6%。

2.三大产业结构逐渐合理,相应地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23.6%、31.6%、18.6%、19.8%提高到2006年的42.7%、68.9%、50.6%、36.3%。如2006年广东服务业占本省GDP的比重为42.7%,三大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9.8∶46.6∶23.6演变为2006年的6∶51.3∶42.7;江苏省服务业占本省GDP的比重为36.3%,三大产业结构为7.1∶56.6∶36.3(见图1);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增加值8364.53亿元,2006年达到9837.42亿元,增长15.2%。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为2487.3亿元,已经占到GDP的比重为67%,2006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为54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GDP的比重为70%。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5.8∶44.1∶50.1变化为2000年的3.7∶38∶58.3,2006达到年1.3∶28.7∶70。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6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3.服务业增加值较高,占全国的比重大

200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82971.97亿元,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四省市服务业增加值合计为29869.78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36%。

从这几个省市来看,2006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均排全国第一位,分别为26204.47亿元和11195.53亿元;江苏省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645.08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7849.23亿元,在全国排第二位;山东省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077.36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7187.26亿元,在全国排第三位,占本省GDP的比重是32.6%,三大产业结构为9.7∶57.7∶32.6。

2007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2.1%,比其他省份和地区(东、中、西部)高出30个百分点。

二、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

我国发达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发展较早,速度不断加快。从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及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来看:

1.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速度快,结构趋于合理

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最初是由流通部门中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带动,随着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等服务业增加值也在不断上升。随着国家对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商贸餐饮服务业增速放缓,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下降,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以及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增速加快,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如广东省深圳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速不断波动,从2000年的增速16.2%,2003年降到15%,到2007年的增速32.4%;但批发零售贸易和饮食业增速在波动中降低,从2000年的增速11.9%,2004年的增速10.5%到2007年的增速9.1%。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增速在波动中迅速提高,从2000年的增速12.9%,降到2004年的1.2%,到2007年的增速47.8%;房地产业2006年增长5.3%,2007年降到-4.8%。2006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800.32亿元,增长15.9%;2007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888.47亿元,增长10%。

2006年深圳市服务业增加值2655.88亿元,增长13.1%。其中流通部门占服务业增加值35.83%,仍然带动本地区服务业和经济增长;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房地产占服务业增加值34.04%;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30.13%。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3314.44亿元,增长15%。其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下降为34.35%,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房地产占比重上升为38.84%,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26.81%。

2.从事服务业的产业活动单位多

按照2004年深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农业单位12个,占总产业活动单位的0.02%;从事工业的单位20680个,占26.9%;从事服务业的单位56187个,占73.08%。服务业中流通部门产业活动单位29621个,占38.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24878个,占32.3%;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产业活动单位18078个,占23.3%,其中房地产业5717个,占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329个,占8.2%;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产业活动单位5898个,占7.6%;公共服务部门产业活动单位2589个,占3.3%。

3.私营经济占服务业的比重高

按照2004年深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从事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共270145户,占深圳个体经营户总数的94.8%。其中,流通部门,包括从事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住宿及餐饮业个体经营户22098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77.5%。而批发和零售业189076户,占66.3%,住宿和餐饮业29913户,占10.5%;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个体经营户4109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14.5%,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8953户,占13.7%;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等个体经营户713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2.5%;其他服务业个体经营户930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0.3%。

三、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形成原因

就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形成原因来看,2006年广东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为46.07%,江苏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为45.91%,原因是这两个省份工业基础雄厚,市场活跃,带动了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而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占比也在30%以上。比较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中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的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2.34%,流通部门占33.03%;上海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0.52%,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占40.14%,说明这两个地区除了具备和广东、江苏一样的工业基础外,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快,特殊的地位和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得北京和上海吸引了国内外投资,加快了两个地区的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中、西部地区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借鉴

1.调整经济结构,保持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持续稳定增长

调整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促进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产业政策及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增长,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村生产潜力;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重点,保持第二产业适度增长;把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根据各地特点全面规划、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本地服务业,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不断挖掘城市服务业增长空间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山区的服务业增长。

2.着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通过城市化扩大居民社会化的服务性消费,促进商业和社区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带动金融、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发展。从而实现以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2005—2007年,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由787.36亿元上升到1037.11亿元。其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都超过40%,说明甘肃省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是拉动甘肃省服务业产业增长的首要因素。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20.87%上升到2007年的21.87%,上涨1个百分点。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服务业也呈缓慢的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17.87%上升到2007年的18.21%。其他服务业变动不大。说明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额小、涨幅慢。服务业增加值内部结构中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政府投入和增加值有待提高。

3.努力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推动居民整体消费结构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障碍。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事关中国21世纪发展的“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其中之一。为此,中央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等等。尽快扭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扩大的局面,通过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增加农民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服务性消费水平,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建设农村和边远地区基本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公共服务供给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单位和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服务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服务性消费水平,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确保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加大对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技术的引进、改造。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增加卫生机构、医院床位数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等,满足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影响[J].财贸经济,2006,(10):45-52.

[2]胡景岩.对服务贸易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7,(4):4-8.

[3]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与展望来源[N].中国信息报,2006-08-25.

[4]深圳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圳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深圳市统计局,2006-01-12.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3

[关键词]软件外包政府政策协同发展

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经济商圈的核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口岸,凭借较为完善的通讯与交通基础设施环境,学科齐全的服务外包人才储备库等优势,软件外包业发展迅速。据上海市外经贸委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软件出口9.9亿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001年到2006年软件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64.59%。上海软件外包业已经成为中国承接软件外包业务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一、上海市软件外包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1.政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鼓励政策,完善配套服务,营造服务外包发展良好环境。

2.跨国公司资总部经济带动上海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

上海市2007年9月已累计批准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78家,外资研发中心215家,全球六大专业服务外包公司中,IBM、惠普、EDS、埃森哲都已落户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策略已见效。

3.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发展提高了上海软件外包业的整体实力

2005年上海软件对外贸易联盟在全国率先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地区软件行业合作联盟。联盟在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发挥区域优势,互通信息,共同发展软件外包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4.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服务外包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上海市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外包等领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软件产品出口、来料加工、系统集成、整体方案和软件服务并举”的软件外包产业链。

二、上海软件外包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障碍

1.软件企业自身承接能力仍较薄弱

目前国内外软件外包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软件企业的自身承接能力仍较弱:一是外包总体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二是巨型外包企业缺乏,国际化程度不高;三是出口软件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偏低;四是核心人才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弱;五是整个产业链不完善,公共信息提供渠道少,尤其以欧美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接包渠道不畅。

2.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软件出口的价格优势

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至2008年6月19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超过了20%并继续升值势头,对软件外包企业构成了巨大压力。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外包企业从事的仍然是利润低、技术含量低的低端外包业务,人民币升值使外包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正被抵销。

3.软件外包市场竞争加剧,本土企业发展更为困难

全国各地政府扶持、优惠政策不断推出,加之内地较低的运营成本优势,国内软件企业不计成本、竞相压价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同时中国外包企业还要面临本土化的跨国外包公司的冲击。2005年上海市软件外包出口业务中,外资企业占了90%,可见本土外包企业居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三、上海市软件外包发展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海“十一五”期间软件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上海软件产业经营收入要达到1200亿元,占全国软件产业经营收入的近八分之一;软件出口达到20亿美元,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在这种状况下,对上海市软件外包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加大政府扶持作用

(1)健全法制,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机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软件发包企业对接包企业所在地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视,因此必须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2)政府服务外包,提升外包企业形象。目前政府服务外包还停留在IT等设备维护外包的低层次阶段,距离公共服务等核心内容外包有较大差距。因此可以试行将咨询、投诉等内容进行外包,这样既为外包企业开辟了新市场,也提高了外包企业的形象。

(3)以组织会展、驻外机构扶持等多种手段支持服务外包。上海有很多驻外机构,可以通过这些驻外机构经常联系、服务外包的信息,加大政府的公关力度;上海的会展、论坛在全国会展经济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目前上海国际商业性展会每年已达300多个,借助这些会展和论坛,积极推动软件外包企业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大力宣传本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优势和能力,提供品牌效应。

2.外包企业应尽快提高外包业务层次、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对日韩外包业务的核心业务承接。上海是国家首批认定的部级软件出口基地之一,软件外包以软件出口为特色,其中日本是上海软件外包业务的主要来源国,对日出口占上海软件出口总额的60%。目前相对成熟的对日韩的业务外包,因长期的合作关系,现在已经有条件对其核心业务进行规模开发。积聚能量做大做好韩日软件外包业务,提高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过程管理能力,促使所承接的软件业务沿着价值链向软件设计与核心业务服务外包等产业链的高端发展,不断提高中国软件外包的品牌认知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美国和欧洲外包市场,形成中国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2)有实力的企业应积极拓展欧美国际市场。一些有规模、有品牌的企业应该开始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分支机构,尤其是在欧美设立地区,拓展与欧美关键性用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商业习惯,以此更加贴近发包市场,为客户量身定做需求解决方案,使客户满意度达到最大化,起到双赢的作用。

(3)加大CMM、ISO等各类认证力度。通过各类认证,切实提高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管理能力,尤其是大型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控制和交付保证。

3.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印度软件外包发展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建立了强有力的行业协会(NASSCOM),这是服务外包走向国际市场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海服务外包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虽已建立,但在沟通联系、解决困难、扩大宣传、组织研讨会、组织展览、关注国际市场动态、保护企业利益、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企业呼声和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同时,专委会相应的权力和义务也需政府在体制改革中予以进一步明确和释放。

4.重点拓展离岸外包,全面发展境内外包市场,实施承接与转包并举的外包策略

外包业务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离岸外包和境内外包。离岸外包指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方来自不同国家,外包工作跨境完成;而境内外包指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方来自同一个国家,因而外包工作在境内完成。

上海市城市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企业研发能力较强,同时商务成本也比较高,适合发展技术含量较高、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研发环节和软件市场开拓环节,因此要加强软件外包的承接与转包作用,对外积极承接离岸外包,对内向国内二、三线城市发展转移境内外包,与内陆地区同步起跑,和谐发展,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链。外包企业这样既可以从离岸外包中获得较大的利润,又可以借助服务外包转移的经验来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上海软件外包业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还要考虑软件外包业的质量和综合发展。要以提升上海软件外包企业的内在竞争力为核心内容,提升上海软件外包行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地位,并最终形成承接外包到转移外包,并以发包作为终极目标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绍坚: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现状、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2007,(6)

[2]中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7

[3]李岳云:国际服务外包趋势与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J].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7,(3)

[4]赵桂玉:中国软件外包业发展的障碍及解决措施[J].现代企业,2006,(6)

[5]刘栋:国际软件外包:中国IT企业的发展契机[J].国际经济合作,2005,(11)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4

2007年~2011年黑河市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70.6亿元、81.3亿元、91.8亿元、100.8亿元、11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10.5%、13.1%、11.6%、12.7%。2010年黑河市现代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为7.36亿元、金融业增加值为4.78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为9.9亿元、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1.15亿元、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为1.06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加值为21.78亿元、医疗社保业增加值为6.27亿元。

黑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服务业经济总量规模偏低。2010年黑河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52.3亿元,占服务业和地区GDP的比重分别为51.88%和2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虽然已达51.88%,但规模仍属于偏低水平;占地区GDP的比例只有20%,可见目前现代服务业没有成为支撑黑河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占的比重较大,但他们在服务业整体中的比重仍属于偏低水平。

(二)现代服务业产业竞争力不强。黑河市现代服务业产业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服务企业数量偏少且有些企业刚刚落户黑河,整体经营规模偏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有的企业人数不足50人,甚至一些小企业的人员在个位数以内,承接业务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第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规范。目前,黑河现代服务企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低,缺乏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具有品牌认证的企业较少。第三,现代服务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一些企业对其服务对象信息不全,导致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对现代服务企业的服务需求不足。由于黑河市经济发展程度、人口总量、居民收入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对现代服务企业的服务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产业融合力不够。现代服务业会向工农业生产领域渗透,形成工农业生产服务化的趋势,这是产业融合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农业方面,缺乏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融合,没有延长和拓宽农业产业链条,很难提高黑河市生产农产品附加值。在工业方面,由于黑河市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落后,这种落后体现在企业数量、企业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等多个方面,所以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缺少必备的基础条件与融合的路径。

黑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朱晓青、寇静(2011)认为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包括:以改革和创新为推动力、集中打造核心产业群和产业集聚区、调高居民收入水平和产业融合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努力开拓市场、推进新城和北京都市圈建设、提高综合效益。[1]向荣(2011)认为呼和浩特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途径主要包括:加强规划引导、培育新兴行业、优化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培养高级人才、扩大投资力度。[2]吴玲(2012)通过研究昆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通过加快服务业集聚载体建设、强化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主辅分离、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机制、推进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建设等策略促进昆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3]方丹、李江蛟(2012)综合考虑常州市各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相互关联特征,构建常州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通过重点发展生产业、推动新兴产业的融合式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式发展等策略来发展常州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4]卢涛(2012)通过比较和借鉴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建议,包括:突出“双轮驱动”大力发展生产业、突出功能布局,大力促进各区县错位发展、突出集约和辐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突出政府调控,大力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突出智力保障,大力开展公共教育和技能培训。[5]笔者认为,探索黑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应该充分考虑到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生产业发展水平、消费业发展水平等多个因素。

(一)制定和完善黑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1.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一是应安排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对现代服务企业在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实施品牌战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与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二是积极调整政府预算结构、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逐步扩大规模,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现代服务企业。三是税收方面,在需要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企业的培育期,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本来黑河投资,应考虑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2.落实价格政策和土地政策在价格政策方面,对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企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现代服务企业用地的比例,对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企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6]3.完善准入机制,促进现代服务企业加快集聚根据实际情况,对现代服务企业在注册资本、工商登记等方面适当降低门槛,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对采用连锁经营的现代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

(二)确定黑河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并优先发展。在黑河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略低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低。2007年~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6.4亿元、33.1亿元、28.9亿元、46.7亿元、53.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分别为16.5%、16.1%、13%、17.8%、17%。在黑龙江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黑河市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120万元)仅仅高于鸡西市(101.8万元)和大兴安岭地区(70万元)且与其他地级市差距较大(哈尔滨7.4亿元、大庆6.5亿元、绥化9618万元),所以黑河市的主导产业不应是第二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其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城市竞争力理论,黑河市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注重产业融合,尤其是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在黑河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2007年~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分别为39.4%、44.4%、46%、43.6%、46.2%,黑河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多功能性的逐步开发,农业逐渐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产业融合已是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通常主要有纵向融合与横向联合。纵向融合是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使农业产业从纯农产品生产领域衍生到服务领域,将农业生产、商品流通、信息服务、金融保障融为一体,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横向融合拓宽了产业链,使农业产业深入到服务、高新技术等产业领域。[7]目前,国内很多地区正着力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的融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等综合功能,打造融生产、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黑河市在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时可采取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但纵向融合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为前提的,就目前黑河市的实际情况而言,应更加侧重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横向融合。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5

关键词:广东;现代服务业;贸易竞争力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2007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以来,特别是2008年12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简称《纲要》)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已经成为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

现代产业体系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等为支撑。其基本特征是产业发展以内生增长为动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成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刘志彪,2007)。可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构建广东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其经济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国内外众多学者近年来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相关课题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一方面,李江帆、邵学言等一批广东学者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研究,成果丰硕;另一方面,鉴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大量学者加强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郑京淑等(2009)厘清了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和内涵,陈文芳等(2009)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肖红、刘梅生、刘云生等(2009)分别对广东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以及金融业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国内学者洪银兴(1997)在研究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后认为,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主要的是产业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竞争力成为衡量该国(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由此,本文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角度对广东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等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出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水平、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创新思路和路径发展广东现代服务业提出政策建议。

二、广东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积极依靠比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09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3908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广东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已成为中国内地的第一经济和外贸大省。

(一)广东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是价值创造由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不断拓展的过程。广东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按照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珠三角已进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就目前的相关数据表明,广东服务业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仍然相悖,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GDP发展态势并不一致(如图1)。

就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如图1所示,广东三次产业结构1978~1985年表现为“二一三”结构,此后除了在2001~2002年经济结构出现两年短暂“三二一”与经济服务化趋势同步的特征外,其它年份的三次产业的比重均为“二三一”结构状况。2009年广东三次产业比明显比2008年有改善(200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5.5:51.6:42.9;2009年为5.1:49.3:45.6),但是总体仍呈现“二三一”结构特征;就产业贡献率视角,多年来第三产业对广东经济的拉动作用均低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在广东国民经济中占绝对重要地位,2008年广东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9:58.0:40.1。为了应对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200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和措施,服务业的作用明显提升,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调整为2.5:48.4:49.1。

2.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从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近年来广东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1~2006年广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48.7亿美元增加到188.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6.8%,高于同期全省货物贸易年均24.5%的增长率。2007年,广东服务贸易加速发展,进出口总额比2006年增长21818亿美元,增幅达116%;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2008年广东服务贸易增速趋缓,比2007年只增长约2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52.1亿美元,增幅仅为12.2%,远低于2007年水平,仅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比重的5.9%;进口则出现4.2%的负增长,进口额由2007年的182.8亿美元下降至2008年的175.2亿美元。

另一方面,广东服务贸易的规模小。通过表2的比较分析发现,广东在服务贸易方面不仅与美英等服务贸易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新加坡、韩国等经济体差距也不可小视。首先,广东服务贸易的规模明显不如贸易规模相近的新加坡和韩国等。2001年广东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新加坡的10.4%。此后虽然广东的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到2007年也仅有407亿美元,约为新加坡2001年的水平。其次,新加坡服务贸易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比远高于广东,2007年的比重达到24.0%,是广东的4倍。

与此同时,广东的服务贸易项目集中度高。按《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涉及的12个服务大类,广东虽然均实现了进出口实绩,但从表3中可以看出,广东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其他商业服务、运输和咨询等3个项目。2006年这3个项目进出口额合计达154.3亿美元,占全省服务贸易总额的81-8%。其中,出口额合计占全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90.9%,进口额合计占比为65.2%。(二)广东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目前已成为衡量一国(地区)产品贸易竞争力状况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TC=(Xi-Mi)/(Xi+Mi),其中xi为一国i产品出口额,Mi为该国i产品进口额。TCEI-1,11,值越大,贸易竞争力越强;TC=-I,i产品完全处于逆差,越接近于-1表示i产品竞争力越薄弱;TC=I,i产品完全处于顺差,越接近于1则表示i产品竞争力越大;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

表3、表4分别给出T2006年广东服务贸易细类项目的TC指数及与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指数的对比情况。表3、表4表明,一方面,广东服务贸易仅在其他商业服务贸易上具有较强竞争力,2006年TC指数达到0.74,远远高出英美等发达国家水平;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TC指数为0.43,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高出新加坡、韩国、香港等,与英美处于同一水平;在中国具有优势的交通服务领域,广东同样保持着一定优势,仅次于香港;咨询等行业竞争力很弱,持有微弱顺差;在办税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则没有竞争优势;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行业TC指数低-0.95,具有明显劣势。

另一方面,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与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具体而言,新加坡服务贸易优势项目主要集中于金融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4个领域,而在交通服务、旅游服务、保险服务等其他7个行业竞争力较弱。新加坡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服务最具竞争力,2008年TC指数达到0.59;其次是建筑服务,2006年以来TC指数平均水平维持在0.461)2上;接下来依次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TC指数为0.35;韩国服务贸易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建筑服务和金融服务上,其TC指数都在0.60以上;香港的金融服务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从以上的分析表明,第一,广东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于货物贸易,广东服务贸易额占总对外贸易额的比重明显低于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的20%左右水平。第二,广东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与新加坡、英国等仍有较大差距。广东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和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领域,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小,竞争力较低。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地区)服务贸易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建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行业。

三、制约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

现代服务业对成本比较不敏感而对技术知识高度敏感,其基本特征是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刘志彪,2007)。因此,本文从科技人力、研发(R&D)经费以及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投入等方面剖析制约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

1.科技人力投入。

表5数据显示,2008年广东R&D人员达到177500全时当量,远高于国内其他各省区水平,甚至超过了台湾同期水平(135568全时当量);但与韩国等其他国家相比,人力投入还不及其2005年水平(215300全时当量)。

2000年以来,广东R&D人力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十五”期间R&D人员数平均增长11.4%,虽比同期香港增速低,但远高于同期台湾水平。但广东人口基数大,因而R&D人力的投入强度相对不足,2006年每千从业人员中的R&D人员只有2.8全时当量,相当于韩国的30%,台湾的18.7%,新加坡的22.8%,差距较明显(陈宇山等,2008)。总之,目前广东科技人力投入增速快,总量超过台湾,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但强度偏弱,与亚洲“四小龙”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2.研发(R&D)经费投入。从表4的数据可知,2008年广东R&D经费投人总量虽远超香港、上海等地区,但与台湾仍存在一定差距,不到其60%。而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GDP)也与国内外各经济体差距明显,2008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1.15%,不仅低于上海1.32%、台湾2.62%的水平,而且与日本3,40%(2006年)、新加坡2,39%(2006年)水平差距甚大。就世界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看,R&D投入强度在1%~2%之间的时期是快速增长期,韩国在这段时间花了约为10年左右。而广东在2000~2008年间的R&D投入强度均处于1%~1.2%之间,上升趋势不明显,2008年1.15%的R&D投入强度离2%还有较大差距,要实现10年跨越1%~2%的投人强度区间难度很大(陈宇山等,2008)。可见,广东研发(R&D)投人水平低,不仅与“四小龙”等新型工业化国家差距明显,而且与内地的上海等省份也存在一定差距。

3.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投入。

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水平和投入产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经济体自主创新力和科技竞争力水平,同时也决定着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轨迹。表6的数据表明,目前广东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产值和销售收入远高于内地各省市,但是产出绩效与其他各省市存在一定差距。据表6数据分析,2008年广东大中型企业开发新产品投入经费达到4818.9亿美元,虽远高于中西部省份四川和湖北,但与长三角地区省份江苏相比仍有差距。而且就新产品产值与开发经费之比而言,广东不仅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而且落后于中西部的四川和湖北等省份。

4.专利产出水平。

从表7的数据表明,目前广东专利产出水平提速,产量上虽已超过新加坡、韩国等,不断逼近台湾,但产出绩效远不如韩国、台湾和香港。在本地专利方面,2005年广东发明专利申请量只有韩国的1/10;发明专利授权量是台湾的1/5,仅为韩国的1/28。2008年广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远远超过新加坡、香港等,分别达到28099件和7604件,但产出绩效远低于韩国和香港。

就国际专利而言,基数小、增速快,但产出水平仍落后于“四小龙”的任何一个经济体。一方面,2007年广东获USPTO(美国专利局)授权专利数达到535件,创历史新高;但仍与韩国、台湾相比差距甚大,仅为其7.2%和6.9%。另一方面,2000~2007年获得美国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幅度达到58.8%,8年间增长了25倍;随着专利基数变大,增速正逐步放缓,在一段时间内与“四小龙”差距仍将存在。

科技人力及研发(R&D)投入等不足是造成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低、发展层次低、竞争力较低的客观原因,也将成为制约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基本结论与路径选择

广东是中国内地经济及对外贸易第一大省,目前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虽然在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服务业获得极大发展,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通过对广东服务贸易结构及其竞争力比较分析发现,广东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而言:一是三次产业的比重仍然为“二三一”结构,服务业发展与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仍然相悖;二是广东的服务贸易规模小、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货物贸易;三是广东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和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领域,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小;四是广东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强的细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和运输等传统领域,金融及建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较低。综上的分析表明,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低、发展层次低、竞争力较低、基础薄弱、对国民经济贡献力度小。究其原因,是广东在科技人力及研发(R&D)投入等方面明显不足。科技人力投人、研发经费投入、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投入以及专利产出水平等方面,不仅不如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等经济体,而且有些方面甚至还比不上湖北、四川等内地中部地区的省市。

当今社会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经济服务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现代服务业日渐突起且越来越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和盈利点,因而也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鉴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广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出以下见解:

(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

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规划和指导作用。二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推进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三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现代服务业具有在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特性,其产业集聚带来的互补、共享等外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资源在空间的集聚,形成若干个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带和集聚区。

(二)突出重点分类发展广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与发展。目前把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发展,成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突破口。如广州,应优先发展体现都市功能、具有巨大产业潜力的商务中介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及数字内容产业等,把广州建设成为“中国南方文化创意中心”;深圳则要充分发挥CEPA所赋予香港金融中介在内地金融改革、重组和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发展与城市服务功能高度相关的金融业,目前可以集中人力、物力把“深港金融共同市场”作为发展的突破口。

(三)创新投入要多元化

集政府财政、创新型企业、现代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各类基金之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多元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创新体系。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育各层次、多产业、全社会的自主创新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健康、优质、高效、可持续的区域自主创新格局,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与跨国公司合作

把广东优化为跨国公司的国外发展服务业基地。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政府要充分利用外资,与有资金技术的大的跨国公司合作,把广东优化为为跨国公司的国外发展服务业基地,成为他们整个国际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国际服务网络的一部分。这样把他们的经济利益与他们在广东的效益联系起来,他们才有动力不断提供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方式,现代服务业发展才能跟得上全球产业更新发展的潮流。

(五)在CEPA框架下搭建粤港澳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平台

香港是自由贸易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澳门是亚洲的会展和娱乐中心。它们的经济发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程度高,目前已经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雄厚实力和优势条件。加强粤港澳经济合作,就是要充分发挥港澳的优势,加快建设广东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如目前要充分利用港澳发展会展经济的优势和经验,依托琶洲会展中心及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打造广州广交会、深圳高交会等知名品牌,建设永不落幕的“华南现代会展之都”。

参考文献:

陈宇山,姚化荣2008,广东在后追赶亚洲“四小龙”时期的科技发展形势[J],科技管理研究(11).

陈文芳,2009,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J],企业导报(12).

高传胜,汪德华,李善同2008经济服务化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机遇WDI数据的现代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3).

洪银兴,1997,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6).

刘梅生2009,广东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10)

刘云生,2009,广东省金融成熟状况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刘志彪2007,产业分析为基点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刘志彪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

肖红,20092010年亚运会对广东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10).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6

论文摘要:人力资本专用性由于其不可模仿的特性而成为现代服务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时它又体现了一种垄断力,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企业的发展。要发挥人力资本专用性对现代服务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必须对专用性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治理,规避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激励不足从而降低企业绩效问题。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专用性 企业治理 现代服务企业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国内外学者广泛讨论的一个问题。现有研究对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专用性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二是如何对专用性人力资本进行治理,以激励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极性。现代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既是现代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又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本文尝试从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角度来研究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以此希望厘清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形成与治理对现代服务企业发展的作用及其产生机理。 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形成及其特征 人力资本专用性是资产专用性的一种形式,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被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资产专用性程度高就意味着资产挪作他用时牺牲了较大的生产价值。Williamson认为资产专用性至少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专用地点、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力资产以及特定用途的资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可以看成是人力资本在某种特定用途上的价值高于任何其他用途上的价值的性质。专用性人力资本是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一些特殊知识和能力,这些特殊的知识依赖于所在企业的产品特性、市场状况、工艺流程以及企业文化等。当专用性人力资本所用者离开企业后这些知识的收益将大幅减少,甚至消失。总的来说这些依附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知识包括:特殊思维、技能、专业知识、社会关系网络等。 (一)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形成因素 一般而言,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四种因素影响: 人力资本投资。专用性人力资本是员工与企业共同投资的成果。个人或家庭在正规教育上投资的时间越长、企业在在职培训上的投资额越大,投资锁定越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就越强。 特定的环境,包括地点、时间和机器设备等。很多专用性知识都是员工在特定的地点通过“干中学”机制学到的。而且企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需要时间来积累,一般来说雇员在企业里的时间越长,通过“干中学”积累的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程度就越高。对于一台复杂的机器,经过长期的操作实践,就会积累许多精细的专用性操作知识。一旦员工离开了这个环境,关于这个特定环境的这些专用性知识的价值就会贬值,挪作他用的可能性很小。 特定的生产流程和信息沟通渠道。在企业中员工从周围获取信息,并根据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形成的流程和沟通渠道(即所谓的企业“惯例”)所要求的反映模式采取行动。由于企业的历史、环境、员工组成和组织机构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沟通渠道也不可能相同。因此员工在企业惯例中形成的知识总是具有很强的专用性,离开了这个企业,他获取信息的方式、传播信息的渠道,以及反映模式都会贬值。 特定的工作团队和人际关系。Alchian和Demsetz(1972)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团队的协调运作需要成员熟悉相互的特点、能力和个性。由于任何两个团队都是不同的,员工在这个团队中掌握的关于成员能力和个性的知识和信息,在另外一个团队中并没有太大的作用。由于熟悉特定团队成员的个性和能力需要很长的时间,花费很多的精力,因此团队合作的技能和知识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当多个异质的雇员组成一个工作团队从事一种工作时,这种专用性更容易出现。 (二)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特征 通过分析影响专用性人力资本形成的因素,可以看出人力资本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目标,落实,服务,发展

 

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是创业服务年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景德镇市直机关工委自活动开展以来,坚持“服务创业促进发展”为目标,牢牢抓住“建设五型机关、提高服务水平”这个载体,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创业服务年活动顺利有效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引领,全面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下发了《关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引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指导意见》,中心组学习制度在各单位得到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坚持做到“五个带头”:带头抓、带头学、带头调研、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宣讲。在市委理论中心组专题网站《景德镇理论网》开办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网上学堂,聘请了10多位理论工作者担任网上学堂主讲。召开了“全市推进学习型机关党组织研讨会”,开展了“全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博文大赛”、“党员干部谈学习”、“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理论网上行”等活动,形成了“处处是学习之所,人人是学习之人”的良好氛围核心期刊目录。

二是以“服务创业,富民兴市”为主题,全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在全市机关开展了“机关干部下基层、基层群众评机关”活动,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创业者对机关服务创业的意见建议,组织群众就机关服务创业的意识、效率和质量等进行评议,找准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开展了“三送”(送政绩、送服务、送温暖)、“三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三比三看”(比学习、看素质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比实践、看能力,比业绩、看贡献)活动。完善了“党务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党员承诺制”、“一岗双责制”等服务管理机制,明确了服务内容、时限和操作规程。健全了各类服务机制,切实做到工作职责、办事流程、收费标准、服务内容、举报电话“五个公开”,增强办事透明度。

三是以开展“四级联动,携手共建”活动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创新型机关建设。在全市机关组织开展了“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速瓷都崛起”调研活动,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本部门、本单位发展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探求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深入开展“服务创业做表率,科学发展比贡献”实践活动,组织“创业创新谋赶超”大讨论133次,征集“我为创业、创新做贡献”建议988条。认真开展“四级联动、携手共建”活动,通过共建、共享、共帮、共创,增强了机关干部开拓创新、服务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全市机关“五同”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是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重点,扎实推进务实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机制,积极推行和完善“首问责任、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岗位责任、服务承诺、公开办事、公文处理、督促检查、考勤管理”等制度,对基层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进一步改进完善工作机制,将主要精力转向政策制定、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提倡“短、实、新”,反对“假、大、空”,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削减“文山会海”核心期刊目录。打造了“民生邮箱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起覆盖全民、全企的高效公共服务体系,打通民政互动通道,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积极开展了“五联五送”活动。

五是以推进“廉政阳光工程”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廉洁型机关建设。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组织教育工作的总体安排之中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统筹部署,落到实处。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反腐倡廉教育。严格遵守《廉政准则》的要求和规定,做到制度面前无特权,准则约束无例外。不断探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创建责任型机关相结合,增强廉洁从政意识。公开服务承诺,聘请特约监督员,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服务业发展论文篇8

1.1平稳性检验运用STATA软件,对湖北省城镇化率、服务业就业比重及服务业产值比重3个时间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由表2数据可知,湖北省城镇化率、服务业就业比重及服务业产值比重在10%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说明这3个时间序列均为不平稳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3个时间序列指标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

1.2协整检验通过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分别探索湖北省城镇化率、服务业就业比重和服务业产值比重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采用EG两步法确立协整过程。第二步,对方程三、四的线性模型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均采用不包含常数项和线性时间趋势项的检验方程,检验结果见表3。检验结果显示ADF的绝对值分别为3.455和2.876,均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可以判断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因此,ZCHB、DSCYGDOB及DSCYRB存在平稳线性组合,表明湖北省城镇化率与服务业产值比重及服务业就业比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长期看,当湖北省服务业产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湖北省城镇化率提高0.34个百分点;湖北省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湖北省城镇化率提高0.21个百分点。

1.3格兰杰因果检验在进行EG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分别对湖北省城镇化率与服务业产值比重、湖北城镇化率与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动态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数据可知,湖北省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是湖北省城镇化率的格兰杰原因,而湖北省城镇化率则不是前者的格兰杰原因,亦即湖北省服务业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对服务业发展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因而没能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

2发展湖北省服务业,促进湖北省城镇化发展

2.1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湖北省城镇化发展2012年,湖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8572元人民币,城镇人口与农业人口之比为53.5%:46.50%,居全国第12位。2013年湖北省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54.51%,高于全国0.78个百分点,进入到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湖北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有60万农村人口要进入城市,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服务业成为该群体的主要就业选择;同时,随着他们潜在需求的释放,对服务业需求也会有所增加。2012年,湖北省三产业的GDP贡献率为5.1%:59.1%:35.8%,整个产业仍以第二产业为支柱,服务业在整个产业中的贡献率缓慢上升。只有湖北省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湖北城镇化发展。

2.2政府要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功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①建立顺畅有序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湖北省各市服务业发展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②做好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工作。城市统计局负责指导各区、县(市)、开发区开展辖区内服务业主导产业统计工作,统计范围为限额或规模以上企业(项目)。③建立服务业发展考评机制。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业发展评价机构,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服务业发展评价体系。④将服务业发展培育与建设情况纳入城市政府对各区县(市)、开发区政府绩效考评体系,进行年度考评。⑤探索构建激励机制。建立“两种基金”:第一种是服务业信贷担保基金;第二种是服务业绿色发展引导基金。另外,对进入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企业,实施入驻与增资补助、营业收入奖励、自建或购房补助、总部高管奖励、房租补助等。

2.3政府要多方考量选择城市服务业行业,大力促进集聚发展一是要考量湖北主体功能区定位。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以及汽车、钢铁基地,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中部地区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总部经济中心、对外交流中心。武汉市远城区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中部地区物流中心,武汉市空间拓展和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区域。依据武汉市的功能定位,可选择生产者服务业,如促进交通仓储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促进集聚发展,并与一、二次产业协调发展。同时,依托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特大城市的优势,提升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通过武汉、襄阳、宜昌“一主两副”集聚效应带动服务业的有效发展和能级提升,打造不同层次和特色的湖北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二是要选择具有区位优势的服务业行业,对无法持续发展的服务企业和项目进行淘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湖北教育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三是考量中心城市服务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以及城市间服务业的相互协调。我国19个主要城市现代服务业区域经济辐射力综合得分:北京、上海代服务业区域经济辐射力强度值分别为0.815、0.725,远高于其他17城市,居全国领先地位;武汉市为0.269,位居19个城市中的第8位,辐射力水平中等,但仅为北京和上海两城市得分的一半不到,略高于广州和深圳得分的一半,与重庆、天津、成都、杭州及南京水平相当,高于大连、沈阳、宁波、西安、济南、哈尔滨、厦门和长春等城市。因此,武汉市要大力发展交通仓储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强化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区域经济辐射力,带动全省其他城市、乃至周边省份服务业协调发展。

上一篇:干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诊断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