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8 18:11:38

旧城改造论文

旧城改造论文篇1

关键词: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旅游商业区(rbd);吸引力

rbd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译为“旅游商业区”。目前,国内比较成型的rbd有:北京的金源shopping mall、三里屯酒吧街、什刹海,广州天河城地段和惠州市步行街,杭州丝绸文化特色街,重庆约克风情街,南京夫子庙地段,上海城隍庙地段,杭州上城区涌金门地段,天津古文化街,成都市东郊猛追湾地区,深圳华侨城和珠海九州城地段等。

一、rbd概念的界定

保继刚(1995)在探讨深圳华侨城城区发展模式时,提出以主题公园带动城区全面发展,使该区域发展为一个旅游商业区(rbd),这是第一次在国内的城市与旅游研究中运用rbd的概念,并预见它可能成为新的城市功能区;保继刚、古诗韵(2002)将rbd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继刚(1998)还将城市rbd分为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等四种类型。

二、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旧城的历史文化地段,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旅游者有相当强的吸引力。在进行更新改造时,积极利用旧城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业,由此形成一个不仅对本城居民具有吸引力,而且也将吸引外来游客的rbd。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却相继出现了这种rbd衰落的趋势。据报道,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郑州的二七纪念塔附近地区、成都的春熙路等闻名全国的旅游商业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客流量减少、销售收入和利润下降的现象;而国外一些大城市的著名旅游商业区,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蒙马特高地,纽约的第五大道、四十二街,新加坡的牛车水、乌节路,东京的银座等也都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原因在于:

1.场所感的缺失,文化真实性的丧失,导致主题缺位同质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rbd中的传统元素在逐渐消失,文化的真实性在递减。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只是在建筑外观上采用了复古风格,但实际上并不具有历史感和标志性,作为文脉的根源,这些地方能让人回味的历史片断极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它满足了当代人在视觉方面对历史文脉的要求,但是,并不能传达给后人一个真实的历史,并不能引起当地社区居民情感的共鸣,满足不了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对历史价值认同感的需求。

2.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布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来的基本游憩圈。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原历史文化街区附近进行城市改造,居民被迁到城市的新居民区。于是,造成了原历史文化街区中心地带人口密度下降和城市外缘人口密度上升,而新建居民点的空间位置超过了原历史文化街区的游憩半径。

3.与游憩活动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的滞后,影响了游憩功能的发挥。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主体都是零售商店和餐饮店。一个现代化的旅游商业区,只强调购物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注重“游憩”的功能。

4.业态单一,商品结构重复,经营无特色,造成了rbd的总体单调。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惜牺牲自己长期形成的经营特色,一是在业态上竞相发展百货业,从而使rbd演变成百货街区;二是在经营上缺少有特色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这样造成了rbd内商品种类、档次、风格的千店一面,失去其应有的魅力。

5.管理不善导致经营混乱。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开发商往往采用销售的方式开发商用物业,很少对已开发的商业进行持有经营,获取长期的租金收益。为了快速使资金回笼,开发商往往将商铺的面积划分至小单元(100平方米左右),然而,商铺一旦被销售出去,开发商将放弃对项目整体的统一管理的权利,在前期策划时所设想的业态、业种的规划也无法实施,在后期经营中,无疑会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恶性循环下去,商业价值将无法体现,消费者不认可项目,整个rbd经营陷入混乱状态。

三、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吸引力塑造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之所以成为城市内集中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区域,不仅在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更在于通过其吸引体系中的吸引物产生强大的“磁场”吸引力,这也是体现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场所感的最重要的途径。rbd的旅游吸引力体系包括形象吸引力、活动吸引力、设施吸引力、景观与环境吸引力及氛围吸引力等五个方面。

1.形象吸引力。rbd的形象定位与其游憩、商业的特点分不开。通过形象设计,勾勒出rbd鲜明的个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rbd的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分为rbd名称、标志性建筑物、户外广告、纪念品、交通工具、当地人的形象等。如rbd的命名宜取所在城市传统的地名或街区名称,具有历史沿革和内涵;将rbd所在区域的最具识别性的建筑物确定为rbd的标志性建筑物,从而成为地标;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为顾客创造更有价值的体验;通过培训、说服教育等方式提高当地居民尤其是服务者的形象。

2.活动吸引力。在rbd中除了别具特色的建筑物、规模化的商业街区和舒适的休憩场所外,有组织的各项活动也是形成吸引力的重要方面。rbd区域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可以分为文化旅游活动、旅游节事活动、体育旅游活动、会议旅游活动等。旅游活动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将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娱乐等因素整合,利用大众媒体的报道传播,迅速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欧洲许多城市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除了具有优美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还因其每年一度的各种节日而久负盛名,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因素。如举办狂欢节的习俗不仅扩大了城市的影响,还能在短时间内促进该城市的旅游业收入。

3.设施吸引力。在rbd内,无论是风情万种的都市风貌,还是处处透出历史感的传统街道,都因其独有的建筑、广场空间和细致入微的旅游服务设施吸引着游人。在进行rbd规划时,对旅游服务设施的布局、形式、数量等,要按照功能属性的不同,适应游客游览的流程需要,合理设置旅游服务设施,无论是建筑物或构筑物,不仅要满足功能需要,而且要重视人文关怀,细微处见真情。

4.景观与环境吸引力。游憩环境、购物环境和建筑环境是形成rbd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满足游客游憩和商业购物功能的rbd,主要营造的是游憩环境和购物环境。因此,rbd供给商品品种要多样化且独具特色,尤其是相当数量的著名品牌商店,如“老字号”特色商店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极其强大;要有数量适中、分布合理的餐馆、酒吧和娱乐设施等辅设施;有步行街区,出入方便,出入口有停车设施;等等。建筑环境主要指人工环境。人工环境又可分为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有形环境包括建筑物、雕塑、广场、公共设施、人工景观、绿地、公园等。无形环境包括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活动和各类群体社会活动等。建筑环境的营造主要从旅游道路、水面和绿化、广场、建筑物、环境建筑和小品、城市夜景等细节体现。

5.氛围吸引力。在氛围的营造方面,除了关注大的街区、空间等氛围以外,在小的方面,如商店内部的购物氛围营造也应得到重视,良好的氛围营造可以使游客在消费时的感受成为旅游经历中值得记忆的事件,留下难忘的回忆。如杭州的邓丽君主题餐厅——“筠园小镇”,就是氛围吸引力成功营造的典型案例。底层的门厅过道处摆放着一架老式喇叭留声机,播放着邓丽君的优美歌声。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沿墙挂着70多张邓丽君的原版照片,每张倩照光彩照人,让人驻足流连。在餐厅的二楼,设有6间精美的包厢,包厢的棕色木格玻璃门透着秀雅的格调,每扇门上分别刻着“小城故事”、“在水一方”、“淡淡幽情”等邓丽君专辑的曲名,这些曲名便是包厢名字,慕名而来的宾客一推开包厢,便仿佛沉浸在那一首首娴熟的旋律之中。置身于筠园餐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会使人情不自禁地沐浴在浓郁的邓丽君情结之中,点点滴滴都能唤起人们对这位歌后的深切追忆,这正是“筠园小镇”所刻意营造的文化氛围。

四、结论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集休闲、商务、文化于一体,是旧城改造的一种理想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原因在于其缺乏完善的旅游吸引力体系。通过对形象吸引力、活动吸引力、设施吸引力、景观与环境吸引力及氛围吸引力等方面进行重新塑造,能够促使其复兴或更新。但如何对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getz d. planning for 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20):583-600.

[2]stansfield c a, rickert j e. 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70,2(4):213-2250

[3]保继刚.古诗韵.城市rbd初步研究[j].规划师,1998,(4):59-65.

[4]卞显红.张树夫.我国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开发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4,(2):206-211.

旧城改造论文篇2

关键词:城市建设旧建筑改造再利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城市的规划建设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城市快速发展扩张的同时,城市原有的建筑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市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高质量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问题。

一、城市旧建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原有建筑的建造形式和建筑材料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与要求。在许多城市,特别是较大的工业城市中,原有的工业建筑在城市结构中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伴随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科技的引进与开发导致了传统旧工厂企业的倒闭,遗留下大量的旧厂房及工业建筑;因为城市的扩张在老的产业与建筑周边兴建起新建成的住宅商业建筑物;或者由于城市的规划,将老的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这些都使得许多原来的工业建筑丧失了功能,被长时间地空置、遗弃而日渐破败,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负担。在房地产开发的浪潮下,这些原本占据城市中心城区的旧工业建筑就成为了城市改造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城中村,原本是城市人口的聚集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原有的老式住宅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其建筑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建设与人口居住的需求,因此,对于城市中的老城区住宅也要进行改造再建,实现与城市发展规划的同步。

之前的旧建筑改造方式,对旧建筑的处理基本的方法通常使用的就是拆除。随着现代城市的旧城改造,大批城市优秀旧建筑被拆除,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让城市原本包含着深刻人文与历史内涵的旧建筑消失殆尽,使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城市的标志性越来越不明显,在城市建设中缺乏文化的传承性,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二、城市改造的理念

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在上世纪中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经历过城市建设的改革过程,实现了从盲目推倒重建到理性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改变。

西方城市更新的理论基本上是从清除贫民窟到重建邻里单位,再到社区更新的思路来发展的,对旧城更新的指导理念也是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开始,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城市改革的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核心的理论。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较西方国家略晚,在改造理论上可以向发达国家进行借鉴。应当注重对旧建筑和旧地段的改造再利用,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过程替代传统大拆大建的方式,理性选择能够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对于一般的非重要建筑,可以采取拆除的方式,对于有些重要的建筑或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应当予以保留,为了配合周围环境的变化及社会发展建筑功能的变化,可以进行重新的改造设计,或改头换面来迎接不断变革的社会。

三、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模式

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城市旧建筑重赋活力,需要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的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在改造中,应当把这些旧建筑同样看作是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这些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层面的价值,合理地改造并充分的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应城市建设导致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在城市的旧建筑改造中,可以学习国外的模式,将废弃的产业建筑改建成小型博物馆、展厅或者是市民活动中心。作为房地产市场中新兴产品的单身公寓,也可以吸引大量资金有限又渴望住房面积紧凑、功能相对齐全的年轻人。或者是将仓库和厂房改造工作室或LOFT,出租给年轻人,即是对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也是一种时尚的居住与生活方式。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日益庞大,办公场所的建设问题并没有能很好地满足发展的需求,这种将旧建筑遗存改造成商业会所的方式,不仅可以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以大量的节约社会人力和物力资源。

四、对于城市改造的建议

在对国外先进再建模式的学习基础上,也要根据我国的特殊情况,寻找更为合理的模式。在城市的重建与复兴中,既要力求体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使城市复兴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又要继续趋向于谋求更多的多边合作,使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共同投入发展。

1、对于旧建筑的改造要实现多样化

这种当前常见的LOFT风格起源于美国SOHO社区,也是由最初的艺术家自发随意建设,经过一系列改革进化之后,才走向了今天的繁华与成功。因此,对于旧建筑的改造,不能盲目的跟从LOFT风格,也不能把设计改造思路只局限于单一的模式上。应当多思考学习新的发展改建模式,例如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在搬迁改造的规划中,在不破坏厂房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将厂房改建成了廉租房和小公寓,为大量中低收入者及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诸多便利和住房保障,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于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除了能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之外,还能改造成像廉租房、办公室、餐饮等其他类型的空间,实现其多方面的实用价值。

2.制定相关法规,实现科学设计

在对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中,应当提供适宜的政策法规。由于受现存条件的制约,有些旧建筑的改造项目很难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这就需要针对旧建筑的改造项目,制定进行更详细、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或是专门的规范,使改建项目能够参照新建项目的最新规范为依据。在旧建筑的改造设计过程中,应符合规范的要求,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不能以破坏建筑结构安全的代价来取得设计突破,而应当以结构安全为前提,实现建筑功能的重新布局和调整。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问题。在当前采用的模式下,应当继续研究学习,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制定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的新模式,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翼峻.从LOFT到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J].建筑与文化.2006(1)

[2]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N].建筑学报.2000(2)

旧城改造论文篇3

关键词:旧城改造;可持续发展;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旧城改造的概述

1、旧城改造的概念

通俗地说,旧城改造就是对过去旧城区进行开发再利用,把旧城区当中部分已不再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进行整体的改造,使它的使用功能与价值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旧城改造的作用

旧城改造可以适应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要求,增强政府对城市形象美化的决心,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符合城市自身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内在趋势,满足资金流向的需求,实现土地的有偿使用。

3、规划要求

一般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社区和路格的具体情况,科学划分旧城改造单元,每一个旧城改造单元的改造规模原则上不少于150亩,同时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合理划分分期建设规模,每个改造单元控制在三期内完成,其中一期规划占地不少于60亩,并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明确标注。如一个路格的剩余改造量少于150亩的,可按照尽量扩大改造规模的原则,合理确定改造单元规模或分期规模。旧城改造单元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改造单元的规划范围和分期建设范围经市政府审批通过后实施,不得随意变更。市政府通过优惠政策鼓励采取“整体拆除、整体搬迁”的方式完成社区整体改造工作。旧城改造单元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科学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自2011年3月1日起,挂牌出让的商品住房用地新上项目,须按照项目总建筑面积的10%(5%为廉租住房、5%为公共租赁住房)以上的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并在规划和出让条件中予以明确。未按规定落实配建的项目,不得进行土地出让、不得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手续,并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责任。配建的廉租住房竣工验收后,将产权和管理权移交市政府。同时,市政府将上级下达的廉租住房专项资金拨付开发企业。市政府负责廉租对象的审定和年审。市政府将上级下达的公共租赁住房专项资金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产权按市政府和开发企业的投资比例共有。开发企业享有管理权,负责收取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用于回收投资成本及房屋维修。配建的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享受国家相关税费减免政策。

二、旧城改造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只进行重新建造忽略旧房改造

如今中国许多城市进行旧城改造的首要办法就是不断拆,将大面积的旧房完全拆完后,开始缔造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完全是政府提出方针,开发商进行开发,没有民众的参入。旧城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房地产商经过开发旧城然后取得巨额赢利。有许多城市把旧城中的公共用地和居民寓居地低价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将其从头缔造,变成崭新的办公大楼或娱乐场所之类的,从中牟取高赢利。所以,中国现代对旧城进行改造的手法粗糙决断,遍及是推倒重建,没有“改”只有“造”。

2、不重视对古迹等老建筑保护

中国的旧城中存在着许多的前史文明古迹,这些文明古迹都比较破旧,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整洁美观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整体形象。城建官员和开发商只片面的看到了旧城中的文明奇迹占地面积广,但容积率相对较小,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古建筑的人文价值。另外,旧城中的许多文明古迹通常被作为旅行景区,这些旅行景区所发生的经济效益远远不如别的用处所带来的收益。但一个城市的复兴不仅仅表如今经济上的昌盛,还要活跃传承和逐步建立文明艺术,所以在改造城市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前史遗存。

3、忽视环境保护

在旧城中生活的居民一般集中居住,生活空间对比拥堵,公共设备落后陈腐,环境质量差。因而,在进行旧城改造的时候,通常采纳提高修建密度、增加修建高度的方案来处理旧城中的问题。这样一来,虽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暂时改善了旧城土地严重的问题,却发生了新的问题――环境恶化。高层修建供给超大容积率,使得单位面积内寓居人口急剧攀升,由于土地严重,配套设备、美化覆盖率等简单构成供需矛盾,加重城市环境恶化。

4、对利润过分追求

在旧城改造中,商业开发的首要目标就是获取利润,对经济效益过分追求,过度提高容积率,缩小建筑和建筑之间的间距,增大了建筑的密度。这样就会导致土地的滥用和房屋开发密度较大,使环境遭到破坏,且呈持续恶化的态势。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一些单位只青睐对黄金地段或是一些利润较大的项目进行开发,而一些开发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利润也很大的基础设施,以及那些亟待更新的、利润较小的地段通常情况下是无人问津。这样一来,想要对城市整体的环境做出改善会是难上加难。随着城市商品房与土地的价格的不断上涨,对旧城进行改造的成本也逐渐升高。在对城市形象进行改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城市旧城改造面临着两种明显不同的趋势。一些开发商为了使开发更快进行,一般情况下就选择拆迁难度比较低的城乡结合地段进行开发,用这种方式来降低开发的难度。这样形成了好似摊大饼的房地产开发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土地价格较为便宜,商品房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另一部分开发商则是选择相对较好的地段快速地进行旧城改造开发,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三、旧城改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旧城改造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旧城改造不仅是城市的计划建造疑问,它涉及到经济、文明等多个方面,现有计划建造部分的理论准则还不足以支持旧城改造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需求各部分对旧城改造联系多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论研究。关于旧城的经济、文明、社会布景等进行研究,加强理论建造,并依据实际情况树立一套完好、合理、科学的计划规划,对旧城区的改造进行有用辅导,完成旧城改造的可持续发展。

2、对古建筑物的保护工作,予以重视

新世纪,我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在面对城市改造的任务,保定市也不破例。作为国家前史文化名城,保定不只有共同的前史背景,也具有明显的文明特征。保存下来的前史古迹和前史街区数量很多,类型丰厚,历史阶段明确,怎样把这些名贵的前史遗产承继和维护,任重而道远。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区域的扩大、城市的旧城改造给文明遗产的维护与使用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机缘与挑战。结合“文物保护单位”,按旧城区改造的基本原则断定旧城区内小区建造的主调。(如:体量、高度、外型、色彩、材料)然后将旧城区划分若干个面貌分区,再依据每个面貌分区的历史代表建筑的特点确定在此范围内小区修建总体面貌和建筑细节。这样使旧城区的住宅建筑做到“大统一、小改变”。从全部旧城区看,地域修建文明得到了连续,具有了共同言语,从每个面貌分区看,各个不一样前史时期的地域建筑文明也得到了繁衍,具有了特性建筑言语。这种做法,我把它称之为分区控制建筑面貌。

3、对环境保护问题予以加强

“环境保护问题”已受到全球人的关注,只有身边生活的环境好了,人们才能更加惬意的生活。我国现已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这足以证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那么,在旧城实施改造时,就必须做到循环渐进,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到实际的改造工程中去,反对在牺牲环境的情况下走经济道路路线。所以,在做旧城改造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分别是:经济因素、生态环境质量因素、社会安定因素、历史文化保护因素等,在纳入以上这些因素之后,再找出最适合旧城改造的方案,前提是必须要适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改造规模方面,是不可随意扩大改造规模的,尽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旧城的生活质量。另外,还要实际的做好绿化工作,可以在市内的空坪上,建立小型的绿化园,如果是在郊外的话,可以建立大型的观光公园。

4、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协调发展

城市开展的两个普遍动因是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展,城市应在不断改造旧城、建造新城的替换过程中逐步扩展城市规模和进步改造质量。在处理新区开展与旧城改造的同步进行中,要随时依据城市全体构造和规划进行调整,在推进新旧区协调开展的情况下,进步旧城改造的速度。在城市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对城区的空间规划进行合理的调整,比如说疏散过多的人员,添加应有的公共建筑,迁出有些不好布置的工厂和公司等。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暂时无法平衡资金的当地,经过开展新区来补偿,实现经济效益发展的整体平衡。

结束语

旧城改造已经不是部分改造,它关系到城市全体机能的进步,是触及面广且杂乱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做到经济效益的平衡,有必要做到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和谐互动。此外,还要关注工程对城市居民寓居环境的影响,重视对公共设施的建设,全面进步城市的综合环境质量水平。旧城改造除了服务于经济开展,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最终完成城市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伟权.浅谈旧城改造常见问题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2:51-52.

[2]蒋德球.旧城改造途径解析[J].江西建材,2014,02:56+59.

旧城改造论文篇4

陈明华 ;高江海 ;易小华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绍兴 312000)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城市形象的塑造问题,并且引入城市设计理念,重视旧城环境的建设,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设计;原则;方法

1 旧城改造中完善城市设计要求的提出

城市 发展 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自城市诞生之日起,旧城改造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是城市发展的综合需要。随着 经济 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旧城原有物质设施的水平低下和 自然 老化,以及旧城功能的过于集中和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旧城人口膨胀、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越发难以解决,而且在 工业 离开市中心、居住向外疏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出现功能和结构的衰退问题,亟需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 金融 业及必要的 交通 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与内容要达到完美统一的结合。

2 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深化和营造适用、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城市设计的内容是广泛的,对于城市设计含义的理解也是广泛的,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对城市设计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都涉及到城市的空间环境问题,而空间环境是由城市物质实体和空间这对互为依存的因素而组成,具有三维的概念。由空间和物质实体所组成的环境是显性的,可被感知的。

不应忽略的是,城市设计应和经济建设联系起来,应以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城市希望通过改善自身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资、购物和工作。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同时,城市设计也是为了管理和控制城市发展,使城市的发展与原有部分和谐融合,以维护城市环境的质量和特色。当今的城市设计涉及的环境质量内容,除城市“美”外,正越来越扩展到其他方面,进一步的涉及到城市的物质层面,尽管这种影响也许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但这种观点无疑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和思维。

3 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三个原则

3.1 探索旧城的空间布局 规律 因为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面貌不仅仅取决于一幢幢单独的建筑。建筑物之间良好的建筑关系,细腻而独特的外部环境,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才是城市最为重要的空间特征。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创造城市自身特色的场所。

同时,为了城市改造中新旧建设的和谐一致,我们在城市营造上需要探索和融汇旧城的空间组织规律,传统的城市充满丰富的空间,既是我们建设的基础,也是我们创造的源泉。

e·沙里宁受西特思想影响提出的城市建设三原则——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有机秩序的原则。

针对空间 艺术 的分析手法,更有丰富的艺术理论交织在城市研究中,例如常见的三种理论:图底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联系理论(linkage theory)、场所理论(place theory)。

城市设计的几类手法包括序列性原则、侧面封闭和边沿连续原则、综合性跨接原则、轴线和透视原则、室内外融合原则、强调和暗示原则等(r.trancik)。借此就便于创造出具有清晰的虚实结构,完善的场所联系,并考虑人的需求和文化脉络的、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3.2 发掘旧城的文化底蕴 文化特色与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同时文化特色的体现又是在 艺术 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场所、感受、文脉等文化性的要求,因而有着更为深入和丰富的内涵。

在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主要关注点首先是场所,场所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了人们的感觉。对城市中各种场所的特征加以 总结 提升,反过来再作为 规律 性的东西应用于城市建设和 发展 中,是旧城改造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考虑场所优先于考虑建筑;谦虚地向过去学习并尊重文脉;鼓励社区所有层次的混合功能;在人性尺度上进行设计;鼓励步行的自由;满足社区所有层次的需求并和他们协商;建设易读的环境;建设能够持久和适应的环境;避免太大规模地区同时变化;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促进建成环境的舒适性、愉悦性和观赏性。

3.3 激发旧城的生命力 把促进地段复兴作为旧城改造的首要目标。通过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整合城市风貌,推动城市的二次发展。

整体协调观念,珍惜借鉴 历史 传统,推陈出新,综合各行各业的需求,即维护社会平衡的要求。

4 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要点

4.1 城市设计的延续性 完成一个好的城市设计需要城市各个层面的人士来关心和参与,它可能包括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以及当地的市民。城市设计也不应仅存在于建设城市的某个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建设的始末,具有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和城市规划并行参与到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具体而言,就是贯穿于城市规划的诸阶段。如果说,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对一区、一片、一街的局部设计,那么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较详细规划阶段更宏观、站得更高、整体性更强的城市设计,它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将各分区、片、街坊统一考虑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是延续的,在各阶段有相应的特征和任务。

4.2 城市设计引导与控制功能 城市设计要有引导与控制的功能,去指导城市的具体项目的建设,并由此促成城市建设有序发展。在当前城市建设的条件下,特别是旧城改造,它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目前运用较广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的要素主要为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其中开发强度的指标,如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虽在一定程度从总体上决定城市建设的环境效果,但基本还是对建设技术 经济 指标的反映。而相同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要求,通过不同设计思想的引导与控制,却会形成效果迥异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目前的开发方式多为开发商投资,从本位利益出发而较少考虑社会、公众环境的效益。所以也就要求设计者能预先从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可以引导与控制城市空间环境发展方向的城市构想。

参考 文献 :

[1]李龙生.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原则[j].邵阳学院学报,2003,2.

旧城改造论文篇5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

引言

随着对棚屋的改造、拆除工作的开展,很多地区都建成了一批经济适用房用于安置拆迁户,原旧城居民从低矮、潮湿、破旧的房屋,搬进了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棚户区的改造大大改善了各地中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一、国家当前推进对棚户区进行改造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国家当前推进对棚户区进行改造的工作确实缩小了城市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之间的生活差距,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社会整体氛围的提升也有不小的帮助和好处。目前,各地政府都在努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而棚户区改造确实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有利于缩小住房差距

通过旧城改造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以往明显增加,旧城区与城市中心区的人均住房面积差距也缩小到历史同期较低水平。棚户区居民从没有好的基础设施的旧城区搬进了设施齐全的新区,一些旧城区居民回迁小区的环境比商品房的周围环境还要好。通过整体政府的调控和规划,使得城市不同群体之间的住房差距与生活差距变小,进而消除了很多社会矛盾。

(三)有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结合以往经验,通过对棚户区的集中改造,以往破烂不堪的旧城区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新建的市政设施配套都达到了基本齐全,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变。结合旧城改造计划的不断推进,各地区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动作越来越多,新增道路、供水管线、排水管线、煤气管线,新建幼儿园、医疗中心、超市等各种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这些工作都极大的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

(四)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当前,国家推进的棚户区改造计划确实深得民心,因为这一工程项目和民生建设紧密相关。改造前,这些待改地方没有像样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有的小区居民仍在采用原煤取暖,大气污染严重加上市政配套设施落后,上水管和下水管道年久失修的情况较为严重,跑冒滴漏现象处处可见。通过旧城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不但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更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棚户区改造中常见的难点分析

(一)监管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项目全程

棚户区项目改造工程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监管部门在改造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难题,也创新的运用了很多方法,但是,监管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项目全程。以钢铁企业的棚户区的改造为例:从项目论证阶段开始,历经项目开发、设计、调整、检核等环节,直到项目交付为止,容易出现风险和弊端的流程较多,所以如果出现执法的懈怠,就会滋生出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监管过程中一定要实现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通过接受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监督,保证资金到位、按照规划改造,避免出现以调高容积率来换取私利的做法。

(二)客观上容易出现借机囤地的问题

借机囤地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在二、三线城市而言。因为一线城市不仅拿地成本高,而且随着各地闲置土地的处理办法的出台,各开发商还将加快房地产开发的速度。但是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拿地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土地储备;二、三线城市扩展快,市场空间及前景广阔,招商引资环境也比一线城市好。同时,因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低于一线城市,土地溢价速度也慢,可能使房地产企业借机囤地。

(三)容易产生“新三旧”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遵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行为模式。如果不能及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三旧”形成的诱因,那么今天的“三旧”就有可能会演变成明天的“三旧”,城市发展就会陷入一种“改造三旧”—“制造新的三旧”—“再改造三旧”—“再制造新的三旧”的恶性循环。

三、提升棚户区改造进程质量的几点想法

(一)确立改造进程的原则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前提

提升棚户区改造进程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要确立改造进程的原则,结合多地多年的项目经验,笔者提出了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几点建设原则,一是项目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被改造区域的民众的根本利益和切身感受作为重点,探索温和的、有序的、有效的改进方案,营造积极的、顺畅的改造环境;二是项目要贯彻“高效、便捷”的功能原则:在不增加额外费用的基础上,实现效率优先、公平公正,各相关部门要相互衔接搭配做好各项工作;三是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项目前、项目中、项目后的前后连接和推进;四是要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

(二)明确规划目标是项目品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明确规划目标就是要明确整体规划的设计原则,即高绿化、低密度、综合服务配套设施齐全、户型设计适应“升级换代”居住要求、体现小区独特的整体建筑风格等等。之所以说明确规划目标是项目品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还是由棚户区改造工程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的。棚户区改造在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说钢铁类企业的棚户区改造:有的地区在改造前参杂着复杂的情感纽带和产权问题,有的地区在改造中遇到了规划方案的变动和调整造成工期拖延,还有的地区在改造后偏离预期目标等。所以,规划目标的重要性体现在棚户区改造的各个阶段,不容忽视。

(三)做好功能分区建设是改造进程的关键

纵观国内外的旧房改造计划,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警醒,做好功能分区建设是改造进程的关键所在,因此改造工程要具备三个基本功能,即居住安置功能、房产开发功能和商业贸易功能,使改造项目实现功能齐备定位。

结束语

棚户区改造项目是国家重点改善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国各地实施之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但是,也折射出了很多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是政府部门的管理问题,有的问题是项目进程的具体操作问题,还有的问题是社会关系协调问题。随着棚户区改造不断深化和调整,只要能够措施得当、执行有力、统筹兼顾,就一定可以实现这一项目的又好又快发展。(作者单位:湖南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产业管理部)

参考文献

[1] 熊耀平.旧城棚户区改造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04期.

[2] 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城市规划.2004年04期.

[3] 郑文含.城市总体规划中旧城更新探讨——以吴江市盛泽城区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姚恭平.高世华.旧城改造开发模式探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旧城改造论文篇6

【关键词】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形成因素;上海城隍庙

1.引言

随着国内RBD 功能和效应逐渐显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兴建RBD 的热潮。重视和加强城市RBD 的建设,开发更多的游憩产品,完善城市游憩功能,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闲暇时间享受游憩、休闲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发展城市RBD 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并使城市最终发展成为大型游憩生活空间。

2.国内外研究现状

RBD 是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的缩写,直译为“旅游商业区”,也有称“游憩商业区”。最初的概念由斯坦斯菲尔德(C.Stansfield)和瑞克特(J.E.Rickert ,1970)在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提出[1]。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学者们把RBD 的含义扩展到城市旅游研究中,目前国外对RBD 的研究文献相对很少,主要集中在概念与特征上。

在国内,最先运用城市RBD 概念的是保继刚(1995)[2]。在探讨RBD形成因素上,吴必虎认为RBD 的形成必须以游憩中心地为基础,形成一定规模门槛人口和吸引范围,这里不仅要有旅游资源、游憩设施、游憩活动较集中的区位,更要求有较大的游客量[3]。王娟则认为游憩商业区的形成机制归纳为外部推动因子(包括城市旅游业发展、商业与旅游业结构优化、经营拓展、城市规划人本走向推动)、内部驱动因子(休闲需求)和发展支持因子(政策支撑、理论支持)三大部分[4]。保继刚认为RBD 形成机制由主观驱动机制(消费者需求驱动)和客观驱动机制组成[5]。黄震方、侯国林(2001)指出区位理论、游憩地引力大小、政府政策和旅游城市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促进了RBD 的形成[6]。秦学也对城市商业游憩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动力机制是由游憩消费子系统牵动和游憩产品吸引子系统所构成,并由中介系统进行游憩消费引导、城市支持系统作为发展条件,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的互动型动力系统[7]。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吴必虎、保继刚等更强调内力的作用,即消费者(游客)的主观需求,而黄震方等则更关注外部环境(如区位、政策等)对RBD 形成的拉力因素。

3.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形成因素构建

在以上理论中,作者比较赞成王娟的内部驱动因子(休闲需求)与外部驱动因子(城市旅游业发展、商业与旅游业结构优化、经营拓展、城市规划人本走向推动)的分类,但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又具有其区别与其他RBD的特性,就是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历史区位有重要关系,考虑至此,作者将历史文化、区位单独列为一类影响因素为基础资源。从而形成如表1所示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形成因素理论模型。

为了弥补作者学识有限的不足,同时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作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10位旅游管理和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关于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形成因素的访谈。

10位专家基本肯定了作者对第一层级因素的分类,而对于第二层级因素的选择和分类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专家认为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是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形成的重要因素,而现在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为RBD带来了较大的游客量,仅仅考虑历史区位则有失偏颇,所以基础资源的二级因素扩展为:区位和交通,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历史文化。

再次,多位专家表示内部驱动因素来自消费者,仅仅体现在休闲需求上,还有物质需求,如购物等,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青睐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追寻。根据以上建议,作者将内部驱动因素改为消费者需求。

而对于外部驱动因素,几位专家认为城市旅游业发展、商业与旅游业结构优化和经营拓展可以归为一类,即旅游业和商业发展驱动。另外,对于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其历史文化急需保护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为此制定的政策和城市规划也是其重要的外部驱动因素。因此,作者将外部驱动因素分为旅游业和商业发展、政策和规划两类。

根据访谈的内容和专家的意见,作者将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形成因素理论模型做如下调整,如表2所示。

4.上海城隍庙RBD的案例分析

上海城隍庙RBD 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南部黄浦区原老城厢境内,北起人民路、南至方浜中路、东面以人民路为界、西南以河南南路为界的地带。其核心区域是以豫园为中心的,北至福佑路、南至方浜中路、西至旧校场路、东至安仁街的一片长方形地带(图1)。

上海城隍庙RBD 的发展以上海开埠和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分界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43年之前,这时的城隍庙是老上海的庙园节场。第二阶段为1843-1992年,这期间的城隍庙是上海市民的市井生活的场所。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今,上海城隍庙发展成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商业游憩区。

(1)基础资源

①区位和交通

从区位上看,上海城隍庙区历史上曾是上海县城的中心地带,现在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区域,处于上海的中心位置,紧临黄浦江,交通发达,轨道1、2、8、9、10号线贯通,紧邻延安高架,同时通过延安东路隧道和复兴东路隧道与浦东相,与机场和铁路的距离也在40公里以内,有优良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为发展成为集旅游、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游憩商业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②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

上海城隍庙区域是上海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的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以历史人文景观、购物休闲、美食为主,辅以节事活动。历史人文景观以寺庙古迹和江南园林为最。购物休闲则形成了古玩淘宝、黄精珠宝、商品市场和特色商商街为特色的格局。美食中西结合,根据相关统计,上海城隍庙RBD现有酒楼、餐厅、点心店、茶楼等250多家。节事活动以传统节日活动为主,同时辅以各种文化活动。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城隍庙RBD旅游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特性,为其吸引游客奠定了基础。

③历史文化

上海城隍庙区域的空间演变和社会变迁过程是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的:第一是以城隆庙为中心的县城的空间的日益世俗化和商业化;第二是豫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文化的“私人”空间逐渐发展为用于百姓娱乐和商业事务活动的公共空间心[9],两者交互从而形成了上海特有的老城厢文化,其精髓主要表现小巧精致的江南园林文化、儒、释、道、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诸教会聚一处的宗教文化、明、清、民国各时期相交辉印的建筑文化、日益繁盛的商业文化以及中西合璧的美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2)内部驱动因素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行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方案,缓解了游憩和购物的时间制约因素。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解决了金钱对消费者游憩和购物的限制。根据张立生[10]对上海城隍庙的调查结果显示(表4),消费者对上海城隍庙的需求依次是游览、美食、购物和娱乐。对于上海本地游憩者来说,美食和休闲的需求更为重要,而对于外来旅游者来说,游览和美食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些需求促使上海城隍庙RBD需要极大的重视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商业建设以及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促进其发展。

(3)外部驱动因素

①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

上海旅游发展的定位是都市型旅游,即融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商业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分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三大类。在这一定位下,上海城隍庙区以历史人文资源为载体,融入商业元素和休闲元素,建成适合居民和旅游者游览、购物、休闲娱乐的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上海城市商业正朝充实商业内涵,拓展服务功能,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发展。因此,上海城隍庙区域的商业业态也由原来单一的沿街小商铺小摊位逐渐形成百货商店、大型综合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和特色老店相交错的格局,变为具有经济、休闲、娱乐、餐饮和观光等多种功能的商业区,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满足人们对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双重要求,实现了商业业态的多样化。

②政策和规划

上海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在内环线及周边实施产业“退二进三”战略,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使都市区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商业、服务业、文体、休闲产业等总量得以增加、比例也得以上升。上海城隍庙区域正是在这一时期以后,随着中心城区的RBD兴起浪潮,逐渐形成规模并发挥扩散作用的。新编制的《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政府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心城区立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做大旅游产业群”,“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上海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政府采取的这一系列引导调控政策,不仅为上海城隍庙区域发展旅游业、商业和服务业联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也通过各级各层各行业贯彻实施,间接创造了硬件环境[6]。

1991年7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黄浦区人民政府和同济大学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纲要》联合编制了《上海旧城厢地段保护规划》。保护旧城厢的原则是:要维护和继承具有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意义的城市风貌和建筑。在旧城厢内设两个大小各一的保护区。大区以豫园为主,包括城隍庙、沉香阁、老天主教堂,保存方浜路东段旧街,福佑路一段。小区以大境阁和城墙为主,保留大境路九亩地一段旧街;城墙周围拆除一部分房屋,使城墙一隅显出于主干线人民路上。在建筑保护和街景保护方面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并考虑到两者之间审美情趣的协调一致。对文物古迹分别情况采用保存、保护、修复、重建(复原)及挂牌标志等不同的保护方法。这一规划使得城隍庙区域真正发展起来,逐渐向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转变。

5.对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开发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旧城区域要转变成为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型RBD 需要以下因素:

①区位和交通:区位处于城市商业圈内部,有商业氛围;并且处于城市旅游节点上,可与其他旅游节点互补互动;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好,内部空间大,可散开活动。

②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首先要具有独特、不可复制并代表城市某一时期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其次要创造具有特色的游憩设施,最后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的表现形式要多样化,有创造性,具有吸引力。

③历史文化:具有鲜明而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并在城市历史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标志性,使该城市与其他城市相区别。另外历史文化的表现手法多元化、生动形象。

④消费者需求:消费需求休闲化、高效化,多元化,进入体验消费阶段,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⑤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发展具有特色的城市旅游,不仅使旅游成为城市经济的增长点,更成为城市的名片;商业发展渐趋成熟,丰富商业内涵,完善服务功能,以适应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⑥政策和规划:政策上对第三产业、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进行扶持;在城市规划上对旧城区域在“破”与“立”上找到平衡点,与整体城市规划相协调。

根据以上分析和总结,本文对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的开发提出以下建议:

(1)梳理文脉、创造主题

历史文脉是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的灵魂,是其区别与其他RBD 和旅游景区的重要标志。对旧城进行开发时,首先要对其文脉进行梳理,把握其精髓,然后在其历史发展上找到对目前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代表该城市历史发展中某一时期的文化,对该历史文化进行提炼和和再创造,形成该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独具特色的主题。以此主题为纲领进行设计和规划,使得旅游产品、游憩休闲场所和文化活动等都与主题相一致,洋溢着历史文化气息,独具吸引力。

(2)找准市场、正确定位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其自身要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外界力量的推动,更需要有消费群体和市场。进行投资开发前,需要确定该城市是否具有利于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 发展的土壤,如其经济发展如何,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如何,政策导向如何等,只有当各项指标达到可以发展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时,开发建设才有意义。

当确定适宜开发后,也要明确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自身的定位。首先要确定该RBD 在城市中的位置,如区域位置如何,交通是否方便,是否能与其他旅游景点互补互动、经济发展如何等;其次要明确该RBD 的功能,避免在功能上与其他城市建设重复,减少其吸引力;最后确定该RBD 的消费群体,目前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很难有个体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全部需求,这就要求RBD根据自身特点,在众多消费者找到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

(3)提升旅游资源品质、改善游憩设施

旅游资源和游憩设施因素是吸引人们到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休闲消费的重要因素。在提升旅游资源品质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①深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②提高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契合度;③坚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在改善游憩设施主要是增加游憩设施数量同时增加游憩设施种类的多元化。

(4)加强政策引导和适量引进商业运作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旧城保护开发主要还是采取政府主导的形式,并且RBD 的发展依赖于城市的发展,政府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政府运作又具有内耗性大,缺乏创造性,细节粗糙等缺点,所以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同时,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型RBD的开发引进商业运作是十分必要的。在引进商业运作时,也要注意规划者和开发商的选择。选择有实力有口碑正规的规划机构和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开发商对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型RBD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Standfield CA, Richert JE. 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District[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70,2(4):212-225.

[2]保继刚.主题公园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以深圳为例[D].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5.

[3]吴必虎.大城市换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354-359.

[4]王娟.济南市RBD的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65-68.

[5]保继刚,古诗韵.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2002,15(5).

[6]黄震方,侯国林.大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的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4):44-47.

[7]秦学.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23(2):267-271.

[8]张力生.城市RBD 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以上海城隍庙和苏州观前街为例[J].地域研究和开发,2007(5):65-70.

[9]张晓春.关于历史的主题公园——都市历史空间的文脉奢境:以上海城隆庙、豫园地段为例[J].时代建筑,2007:136-141.

[10]张力生.城市RBD游憩者消费行为研究——上海城隍庙的问卷调查[J].消费经济,2006(1)65-68.

旧城改造论文篇7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旧城区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地产商逐利的本能而以各种正规非正规的方法取得了历史旧城区的用地开发权,从而在不符合历史旧城区保护的原则下进行大肆开发,破坏了历史旧城区的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历史旧城区由于人口的置换和产业的更替使土地闲置,房屋人为的衰败,从而使旧城区逐渐的衰落,治安与交通混乱,致使历史旧城区成为犯罪,藏污纳垢之,恶化了历史旧城区的居住环境。[ 吴良镛 菊儿胡同实验后的新探索[J]华中建筑 2000年3月]

 

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和危机之下,吴良镛先生在深厚的理论背景下于1988年开始,上世纪90年代初完成的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工作,通过“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概念,有效的守护了旧城的肌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再现了四合院的空间体验,创造了完美的人居环境,同时还解决了高密度的居住要求,并维持了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吴先生在进行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时正是著名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酝酿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探索的问题: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酝酿期下,吴先生是如何进行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的?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如何体现了还在发展期和襁褓中的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在形成完善人居环境科学理念之前,菊儿胡同还有哪些在人居环境科学理念衡量下做的不好的地方?本问即以这三个发问为出发点,讨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菊儿胡同改造设计的关系问题。

 

塑造人性场所: “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其含义即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的居住需要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的处理与人类,与自然相互关联的其他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就人居环境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来看,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中就要时刻的围绕人,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菊儿胡同的设计即满足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的这一核心理念,其具体的回应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虽然在设计伊始并没有强制的日照规范,菊儿胡同现在的采光也未达到现在的日照标准,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对菊儿胡同改造设计的采光和日照等物质基础性的要素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在最后的设计中合理的利用了东西向的房间和建筑,将不合理的朝向减小到最小程度,将对人的关怀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

 

2. 随着旧城的破坏,新城的大规模兴建,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于旧城的记忆,致使地域性场所普遍的失落。吴先生率领其团队在城市肌理与城市历史这两大要点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最终采用了类四合院这一措施,满足了人们对于旧城生活环境的思念和对于旧城的记忆。

 

3. 除了进行类四合院的整体类型学应用以外,菊儿胡同的设计还通过近人的尺度把握和精致的外部空间设计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身体需要并最大可能的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4. 在进行物质设计的同时,菊儿胡同的设计还进行了空间使用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探讨。通过合院的类型学应用,细致的平面推敲,将各家各户的入户通道相连通,并将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组团布局,改善了邻里关系,加强了整个菊儿胡同改造片区的社区感。、

 

菊儿胡同在人与环境的互动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常见的横列式布局改成合院式,在入户通道的设计上,保证即不相对,也不分流的原则,将人们进出自家的路径汇合到一起,创造一定的必要性活动,在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合院的院落,院落之间联系的通道进行合理的院落设计,精致的景观植栽设计,来吸引使用者在闲暇时候进行一定的社会性活动,并以这两种活动为依托,吸引进一步的自发性活动,从而改善日渐衰落的旧城人气。

 

建成环境的意义: “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

 

“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就是指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以人为核心的指导下,将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整合起来,恰当的综合处理城市关系,建筑和环境的融合,以及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建筑中,并设置宜人的外部环境的一个设计和规划体系。这个体系的三个端点围绕着人为核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模型,并以这个模型为基础,吸收其他学科进而扩大学科范围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

 

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概念。吴先生在菊儿胡同中应用的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概念即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的集中体现。有机更新理论即为:“城市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居住区内的住房更是如此,城市的细胞总量要更新,保留完好的,逐步剔除不适宜的,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应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旧,只在特殊情况下进行手术。”[ 吴良镛 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 昆仑出版社 北京 2009.1]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概念在菊儿胡同的改造中具体作法为,“1.保留四合院;2.拆除更新最破旧的四合院;3. 修缮改造一般的旧房。4.探索有利于更新破旧危房的类四合院体系,既适应当前现代化生活,又能基本适应旧城环境及肌理,并有较高的容积率。4.在建设上采用住房合作社的形式。”[ 吴良镛 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 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之二[J] 建筑学报 1991.2]在这些具体的策略中,保留四合院这一方法以一种类型学的方式保留了旧城的风貌和尺度,在城市关系和街道关系层面上将改造与原有的城市历史发生联系,并对人产生记忆的刺激,激发人的场所感。而拆除、改造以及肌理的策略则有效的营造了适合居民居住的环境,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空间,在营造了良好的景观环境同时又达到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挥各地区建筑文化独创性,科学追求和艺术创造相结合。”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认为,文化环境建设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最基本内容,对一个城市和建筑来说,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在满足面积,户型,造价等经济技术指标以及邻里关系,街道活力等环境行为学要求之外,还应该关注建筑和城市的文化属性的要求。

 

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充分挖掘并发挥了四合院这种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制的美学特征,完美展现了它所具有的中国特有魅力。通过植物和建筑的围合形成了宜人的庭院空间,并与坡屋顶的檐下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室内外过渡的灰空间。此外,坡屋顶和平屋顶相结合不仅有效的解决了采光和顶层空间利用的问题,还在美学上形成美妙绝伦的韵律感。

 

方法论的革新:以问题为导向的建筑设计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吴先生在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中总结出的,曾运用于菊儿胡同,北京旧城区保护研究,危旧房改造问题,新四合院设计类型学问题,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和北京旧城基础设施改善问题的研究方法。具体的作法即是在经过详尽科学的调研后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确立合适的目标,细分各项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分,将抽象的问题和目标落实到可操作可衡量可检验的实际工作中,分析综合并举,进行融贯的研究,最终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对于菊儿胡同的改造工作,吴良镛先生曾经提过这些问题:1.关于历史文化名称的保护工作,尚未深入到居住区研究方面来,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称,这些年来的保护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着眼点多在宫殿、坛庙、寺庙、园林及一些大型建筑群上,对居住区的研究未落到实处。2.现有居住区的研究很少从中国传统的居住区结构和形态做出有益的探索,但是单元式的公寓板楼一经插入传统的合院体系的街坊中,即对旧城的形态和完整性造成严重的破坏。3.过去的旧城改造总是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而不是采取经常的,逐步整治的战略。4.住房管理不合理,对住房的维护和修缮不足,致使住房迅速的衰败。[]

 

针对以上问题,菊儿胡同的改造打破了一般意义上旧城改造或者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以学术研究的姿态探索解决上面的一系列问题。在设计思想上,从城市的各个层次,寻找城市的内在肌理,尝试以肌理切入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建筑的设计,并通过新四合院住宅体系的探索挖掘四合院形式在当代居住建筑设计中的潜力,并针对旧城风貌问题,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制定导则,并将导则落实到建筑设计的具体操作上。

 

系统论:一个融贯的综合研究

 

“我们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将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M] 林京义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1987]系统论思想是人居环境科学理念的中心方法论,系统,即为“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或简称“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2]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通过运用系统论,将整个的学科群组织起来,使人居环境学科群下的诸多学科保持整体,并统一起来,相互协作,相互联系,从而为改善人居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效。

 

具体的改造实践上,菊儿胡同强调“多种效益综合追求”的目标,提出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要求,并与文化效益一起形成了菊儿胡同系统中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以改善居住环境作为总目标,在社会效益上,维持适度的回迁率,是一定数量的居民回迁,具体就是让一部分居民买得起房,使一部分商品房住宅取得经济利益来补贴危房改造和提供优惠住房的支出;在经济效益上,改进建筑设计布局,有效的利用空间,设定适当的统计率,并发掘用地潜力,综合开发,分摊就去改造的费用;环境效益上,不仅仅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还要在邻里交往,公共文化,人与自然关系上进行改善,并要能在人工环境上显现自然。

 

结语

 

众所周知的是,菊儿胡同的最开始实践早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最终形成,时间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酝酿期重合,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严格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检验下做的并不完美。首先,住房合作社以及融资策划的过程仅仅具有实验效应,在缺乏政策的强有力的扶持下,仅仅依靠规划师的个人呼吁和社会活动难以推广住房合作社并对抗地产商的蚕食。其次,设计虽然仔细研究了采光、日照和通风的问题,符合了当时的要求,但却远远达不到当前的标准,因而其实验性的实践不具备超前效应,削弱了作为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先锋性特征。此外,原有的设计停车位数量远远达不到当前的需求,造成了车辆拥堵人性通道的现象发生。最后对于旧城风貌的探讨值得商榷,简单的模仿坡屋顶的造型和合院的形式远远不能说实现了旧城复兴,在建筑层面上的历史回应应该从物质层面上研究老建筑的材料、构造,构建连接方式和空间组合方式。

 

旧城改造论文篇8

关键词:旧工业区 改造 更新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应实事求是地遵循城市化的规律,根据当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做出长远预见,任何城市的决策和争论,都要经受历史的检验。纵观城市发展历程,旧工业区用独特的建筑语言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的辉煌,如何对其进行科学重构,使之既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又续写城市的历史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旧工业区的改造,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等许多问题,是深圳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1.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发展 

深圳是中国乃至全球快速城市化的典范。土地资源的紧约束条件迫使其先于全国其他地区面对城市更新的难题。我国目前还处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还处于不平衡发展中,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较小,目前对城市更新的研究,更偏重旧居住区的整治、中心区的再开发、历史文化区保护的策略等,对于旧工业区的更新与改造一般都以实例介绍为主,缺乏系统的专门研究,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影响,这股热潮逐步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城市职能与产业结构也开始发生了转变,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问题。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科学解决,有必要对不断影响其发展方向和方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 

上海是我国率先对彰显城市历史的旧工业区进行调查和保护性再利用的城市,近年来对多处老厂房、旧仓库加以改造,如“田子坊”视觉创意设计基地、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都是旧工业建筑改建再利用的成功例子。最近几年,受国外有关更新方式的影响,我国一些城市,如沈阳、广州等,也对此做了很多探索,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如体现了后工业景观思想的广东中山歧江公园,注重生态平衡的唐山南部采煤下沉区生态园林建设等。 

1.1技术进步的影响 

l8世纪以来,蒸汽机、电力等近代科学技术的发明与使用,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同时伴随交通运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规模化的工业区完成了在城市中的集聚.而20世纪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信息技术变革,则使世界范围内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发生了新的重构.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型的物流方式以及土地区位级差的影响,使原本在城市中占地大、能耗高、污染重、利润低的传统工业区陆续关闭或外迁,形成了高层次管理部门在城市中集聚,而制造、生产等低层次部门在周边地区扩散的逆工业化现象,这成为了对城市旧工业区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原动力。 

1.2生态意识影响 

由于工业时代强调人对自然的挑战和控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兴的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试图解决生态与环境危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社会生态意识的觉醒成为影响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重要因素,并为科学的改造与更新指明了方向。 

1.3历史保护的影响 

审视国际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旧工业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且自2003年开始有明显加速的趋势。人类社会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影响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重要因素。 

2.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模式研究 

2.1功能转换 

在新时期的工业环境下,产业结构升级、用地功能转换是旧工业区改造的主旨,更新模式成为激发旧工业区活力的重要方式。旧工业区强大的传统工业基础是工业模式转换的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吸引信息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进驻,实现旧工业区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以政府为主导,规划先行,改善旧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鼓励企业与开发商进行良性的协商、配合与互动;提高大众对于工业历史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参与热情,对旧工业区进行科学有序的改造与更新,从而启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通过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再利用原有旧工业空间,赋予旧工业区新的游憩、休闲、娱乐、文化等功能。 

2.2生态恢复 

上一篇:科学素质论文范文 下一篇:素描学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