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8 04:30:05

科学课堂论文

科学课堂论文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延伸;学科精神

在笔者看来,具有学科特点是评判语文课堂教学延伸有无价值的首要标准。语文学科教学的延伸不能离开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背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能远离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不能抛弃听、说、读、写中的任何一项。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月亮湾》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简单地回答了老师的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之后,就让学生闭眼想象月亮湾的美丽,紧接着又请学生把月亮湾的美丽景象摹画出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同学们专心致志地“作画”,然后就是“展画”,最后进行“评画”。虽然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但在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语文教学本质的背离,是语文学科延伸本末的倒置!

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固然有必要,能够拓展文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但并不是所有的延伸都是必要的。我们的延伸必须建立在对课程内容的准确理解、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准确把握之上,这样的延伸才是必要的,才是有价值的!记得一位老师在介绍自己的课堂延伸经验时,曾列举其执教的《詹天佑》一文,大体的执教步骤为: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之’字铁路设计是否科学?你有什么别的方法让火车爬上山坡?”等两个问题;然后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到底找几口直井才能既增加工作面又缩短工期”的问题。据该老师讲,学生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但我想追问的是: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工程学课?如果是语文课,那这样的延伸至少荒废了学生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文中那么准确描写建铁路全过程的词语,学生掌握了吗?詹天佑在建成举世震惊的“之”字形铁路时的民族自豪感,学生领悟到了吗?在遇到困难时不畏艰难的勇气与善于克服困难的智慧,学生体会到了吗?詹天佑那种“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爱国情怀,学生感受到了吗?恐怕都没有达成吧!这岂不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样的延伸有必要吗?

此外,课堂的延伸一定要在执教者的控制之中,可控制的课堂延伸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我们有些老师可能尝试过“意外”的延伸所带来 的精彩与难忘,但千万不要忘记,一切看似“意外”的延伸既“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挖掘,没有对学生的准确把握,一切“意外”都是不可能产生的。这样的延伸就毫无价值可言了!因此,我们的延伸一定要在执教者的控制之中,以执教者有效的引导去唤起、去预约延伸中的精彩!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否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所必要的,才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所必须的,这样的延伸才是构建在我们老师可控制、可引导的平台上,才会具备无可比拟的课程价值,才是我们课程改革引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所期待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

人文精神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自然的最高目的是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灿烂古老,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人,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质的人。怎样履行这一神圣职责呢?

我认为:其一,语文教师自身要积淀一定的人文底蕴。《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语文教师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若能厚积薄发,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其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是人的一种特性,因而语言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没有语言,就没有人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三,语文教学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学。从阅读学讲,文章本是情铸成,字字句句吐衷肠。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写作学讲,作文是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情到深处文自工。语文教学应把人文关怀、情感熏陶放在重要位置。

我主张,语文教学走审美教育之路,即从审美的角度研究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活动过程。从审美的客体讲,现行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审美因素,如小说中的主题、形象,散 文中的画面、结构,诗歌中的意境、意象,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还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等,这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从教学审美主体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审美心理活动,如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绪以及审美灵感等。从课堂美的创造主体讲,教师授课讲究教学艺术,即教学活动具有可欣赏性、创造性和个性,这本身就属于教学的审美范畴。

科学课堂论文篇2

论文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讲解一接受”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研究性学习等新的课程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提问承担着新课程改革的重任。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有经验的教师也感觉到: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因为提问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过程转换的“关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重要“激活”因素。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都曾成功地使用调M来引导学生学习,并被发展成为今天启发创造原则的典范。1912年,美国学者史蒂文斯(R.Stevensa)第一次对教师提问做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普通学日的50%的时间。至此,美国的教育研究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诸多实验,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国内较少有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探讨,而在现行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提问,有些课甚至是“满堂问”。但是提问并非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水平是其教学理念和素质的体现,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本文力图对教师设问的一些技术模式等问题作些探讨。

一、关于设问的功能

德加默(C.Deganno)主张,“提问得好即教得好”(toques-tionwelisteachwel)。因为交流与对话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教学交流与对话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何谓提问,即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引起学生回答反应的主要是“语言刺激”,当然“语言”不是唯一的刺激,还有其他的发问信号,如手势、面部表情等,其主要的目的则是激发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同时,提问还有其他功能,主要表现为:

(一)引起学习动机。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智力调控行为,而且是启动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通过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等等。

(二)帮助学生学习。提问不能当做教师对学生的考问,而应该能帮助学生学习。如通过提问可以给学生提示重点内容,哪些知识是重要的,怎样掌握知识等;还可以通过提问促进学生记忆品质的增长,同时通过提问还可以诊断学生学习的障碍以及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三)提问能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锻炼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及品质。提问应能唤起每个学生的潜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愿意表现自己的机会,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创造良好的机会。

(四)提问有组织管理功能。通过提问可以组织课堂教学的秩序,使教学顺利进行。如教师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往往通过提问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五)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究欲望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可以把学生带人探索未知的境地,能够激励学生去发现和捕捉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

(六)提问能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提问意味着教学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中解脱出来,使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对话与合作中促使了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学中设问的意义在于追求学生的创造品质的养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提问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关于提问的功能很多,但最为重要的功能还在于它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设问的水平模式及设问的技术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关于教师设问模式的构建

笔者通过对部分课堂调查和分析可见,教师在设问时,往往重知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忽视思考型、鼓励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教师的设问往往要求学生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单向思考,较少关注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更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因此,我们应该构建一种较为科学的设问模式,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高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对教育目标作过较系统的分类,特别是他在认知领域的分类对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按照从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顺序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6类: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与其相适应,也可以将教师的课堂设问分为6种水平,使每个水平的设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活动相适应。

(一)知识水平的设问即对事实性问题的设问,这类知识的设问是指要求学生对所学习过的知识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概念、方法、过程以及原理等,其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记住了先前学过的知识。这种设问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具体,二是答案是惟一的。对于这类问题的设问教师最常用的关键词是“什么是,··…”、“谁·,·…”、“是什么”、“有什么”、“什么时候”、“哪里”、“写出”、“说出”等。知识水平的设问是最低层次、最低水平的,老师好问好评,学生好答,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回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较多地使用这一水平的设问。教学中过多地使用这一水平的设问不但不会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而且会阻碍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如前不久上海静安区有一项有关调查,在一个初中二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教师共提了98个问题,其中关于个别生词的解释就问了20多个问题:某个词在哪儿,念什么,第二个词在哪儿,念什么,你们还有没有不识的字,能看懂吗,此类问题占了整堂课的三分之一以上时间。

(二)理解水平的设问即是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析、比较、归纳所学的知识,从而把握知识的意义、本质和规律。能比较和对照知识的异同,将知识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有“比较”、“说明”、“用自己的话叙述……”、“解释”等等。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水平的设问也较多。如:用自己的话叙述质量守恒定律或勾股定律;试比较many和much两词的不同用法等都属于这一水平的设问,这类问题的答案是考查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概念或定理的内涵。这一水平的设问考查的仍然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

(三)应用水平的设问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已经习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即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到充实、丰富和检验,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概念教学、方法、原理教学等常用这一水平的设问。它常常要求学生正确分辨事实或物质结构的不同类型等。如物理或化学中的一些简单的计算等就属于这一水平的设问。这一水平的设问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有:“运用……”、“应用……”、“举例……”、“分类”、“选择”等。如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计算一堆粮食的重量就属于这一水平的设问。这一级认知提问较前两种水平的设问而言,有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属于低级水平的设问,其答案仍然是固定的或者说是“惟一的”。

(四)分析水平的设问即要求学生能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没有现成答案,属于较高级水平的设问。学生仅靠课本或记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无法完成回答的。这就要求学生能自己组织自己的思想,找出依据进行解释。这一级水平的设问要求学生进行的是较高级的思维活动,需要学生分析知识的结构,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作出回答较为困难,必要时教师可以提示和鼓励学生作出回答。这一级水平常用的关键词有:“为什么”、“什么因素”、“证明”、“分析”等。如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对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因后果有较清楚地了解。现实课堂教学中,这一水平的设问教师较少涉及到。

(五)综合水平的设问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以一种新的或创造性的方法组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模式结构或是一种新的整体。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水平的设问能够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适合讨论课教学或书面作业。一般而言综合水平设问的答案不止一个,可能有若干个,这也是它与应用水平的区别所在,应用水平的设问答案通常只有一个,往往弄清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就能推导出答案,而综合水平设问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而且答案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出人。其常用的关键词有:“如果……”、“假如··,一”、“根据”、“预测”等。如假如红军不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你推测会出现些什么情况,根据……你能想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吗等,都属于综合水平的设问。

(六)评价水平的设问这类水平的设问在于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材料的价值。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对评价水平设问的回答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设问前,必须先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评价的原则等。这一级水平的设问常用的关键词有:“判断”、“评价”、“证明”、“你认为……为什么,”、“你同意……为什么”、“你对·一有什么看法”等等。如你对实验室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二氧化碳有何看法,这一水平的设问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有独特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一种较高级的设问。

一般地,高级水平认知的设问更能激起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易于教师多用,但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却恰恰偏爱低级水平的设问。设问中过多地关注学生记忆水平的思维活动,从理论上讲,这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习惯于提出高水平的问题。

三、关于设问的技术

了解了课堂设问的模式和各级水平的问题对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是不是高水平的问题就一定有高质量的教学,这还有一个设问技术的问题。

关于设问的技术性问题,国外早就有人作过研究,如古德(T.L.Good)、布罗斐(J.E.Brophy)和韦伦(W.W.wilen)都对“设问的技术”作过研究,其中金滋莱特(R.Kinstratter)和韦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专为教师编制了一套实际有效的ICI方案,即改进课堂教学方案。这种方案注意到了各种教学技巧领域,包括设问的认知水平和表述,通过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本人对现有课堂教学的观察,我认为掌握设问技术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教师要了解设问的不同认知水平对学生思维的影响。如前所述,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提问内容一般是较重视前两类,即回忆描述性问题的设问,后几类设问较少。据调查百分之八十的教师在提问时最关心的是对事实的记忆,而对创造性问题,需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去创造的提问较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认知水平较低的问题好提好答,答案是教材里现成的知识;同时对于创造性问题的准备、设计等要花大量的精力,且不易把握,不易考核。加上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设问的模式,往往提问一些认知水平较低的知识。

(二)教师设问时应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述问题,避免含糊不清的问题。比如“中国与美国的区别何在,”“森林里有什么”等,使学生无从回答而受到不必要的挫折。

(三)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了解,善于把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体现出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智力活动达到教学目标。避免缺乏明确目的的随便设问,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效果。

(四)教师设问时应注意设计各种认知水平的问题,即问题要有层次性。各种水平的问题能够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够为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提供较好的训练机会。

(五)设问应能够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能使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到这种学习中来,这同时也需要教师机智的教学处理。

(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教育史上无论是杜威的活动教学还是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或者我们今天全国上下搞得轰轰烈烈的研究性学习,他们首要的步骤都是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和机会。学生提出问题的高低直接反应了他们对知识理解的多少,真正的创新性教学是让学生能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科学课堂论文篇3

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的焦点,作为民办院校的一名一线教师,我和我们的课题组历时1年时间对西安欧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 首先,传统教育长期形成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互不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这一现状,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其次,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学习有自身的特点。

(1)广博性。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普遍觉得知识浩瀚如海,他们渴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2)专精性。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围绕着如何使大学生尽快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而进行。(3)自主性。大学生的学习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但是不像中学生那样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大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这就决定了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计划能力。(4)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结论之外新观点的寻求和钻研。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 最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贸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外贸公司、跨国公司及各类企业的相关部门,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业务管理、市场推广和营销策划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二、生本教育的方法 鉴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弊端、大学生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我们提出了生本教育观。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好具体环节,把教转化为学,以学定教,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一)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此法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预学、尝试练习等途径,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内、外部联系产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认识或疑惑,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达到对知识感悟深刻、易于内化、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如“国际商务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在课前先给学生设置一些商务情景,学生在课下准备。在课堂上采取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通过学生讲解、角色表演、作业互改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口讲英语,提高英语会话水平[ 1 ] 。

为了避免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还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例如,在《公司及产品介绍》一章中,教师先讲授一些常用句型、接待礼仪等理论,然后,通过幻灯片给出一条英语新闻———2008年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配额增加,并补充过去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政策。学生通读后,给出讨论话题, Do the trade between EUand China’s Import & Export corporations have a p ros2perous future? (中国与欧盟外贸公司之间的贸易有好的前景吗?) ,用20min时间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老师讲授,结合课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至少一个理由。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各组中进行引导及答疑。最后每组找1~2位同学将各组观点陈述,教师对其发音、观点等给予纠正和点评。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做出示范。这样,在课堂上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多,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其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师生合作—引导学生小结。又如“外贸单证”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外贸单证系统,给学生在课堂上布置作业,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制作单证的理论知识在模拟机上检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单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当场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真正掌握了外贸制单的技能,为成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 。

教研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加强实践性教学,比如:在教授“报关实务”、“国际货运”课程时,授课教师与西安海关联系,安排学生去西安海关观摩,并邀请西安海关报关科科长就报关程序和海关法规等知识进行专题辅导。活动过后让学生对此次活动进行小结,并就学生认为的实践和理论脱节的部分进行讨论,以增学生生的操作能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各组之间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个人解决;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教师起着启发、引导、帮助的作用,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思维互启,创新灵感增强。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自学得到的知识是无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时间。(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3)组织课外学生学习互助组, 如“一帮一”等。

三、结果分析 开展“生本教育下教学方式研究”1年余,体会如下:

(一)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表明:实施生本教育下的学生普遍要求老师继续举行生本教学,要求教师多布置任务。

(二)学生从苦学转变到乐学 传统的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睡觉也多。由于生本教育体现了为学生为本而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学生在学习上自主,所以,他们学习的热情高、主动性强,创新意识强,维特别活跃,学习效率高。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他们欢迎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分组讨论在课堂上的使用。

(三)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以教为主,强调学生接受知识,视学生为容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记忆,忽视创新。生本教育不是教师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运用源流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去探究、去品味、去熏陶、去感悟,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生本教育尊重了学生、尊重了学习天性,创设了自由空间,学生创新灵感较强、生命自身提升。 生本理念下的教育,回归 了生命本体,把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尊重了学生的天性,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学生,普遍达到我要学的境界。生本教育树立了“谁的事,谁来做”理念,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理解知识层次深、感悟大,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了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科学课堂论文篇4

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个探究的全过程,在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实验员进行实验,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共同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最后在班内向大家展示、交流。这种效果是机械记忆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变成主动,学习氛围空前高涨。在整节课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动,通过实验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积极参与学习、实验、交流。学生既获得了知识,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团结协作的能力。一节实验课上下来,学生个个流连忘返,兴趣盎然地谈论自己的收获,结束这节课的同时,又期盼着下节课的到来。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现在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存在有不足之处,一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进行观察和实施实验的难度较大。例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等课,这些内容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约束,进行教学时,许多现象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无法亲身观察或体验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使用班班通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学习“植物的生长”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时,我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课件,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再现凤仙花各个阶段的生长过程,还有一些动物的生命周期(如青蛙、鸡的孵化和生长过程)。给学生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及时了解该方面的科学信息,学生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如身临其境,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科学、探究身边科学的兴趣。例如,三年级的小学生学了“植物的生长”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之后,课余时间,学生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就非常留意身边的植物和小动物。当他们发现校园里的迎春花后,会如获至宝地采摘一朵去观察它的花蕊、花瓣、花萼,然后交给教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当他们发现墙角下的狗尾草、三叶草和车前草后会兴奋得欢呼雀跃。当他们发现了虫蛹、飞蛾后会小心翼翼地捡起或捕捉到,喜出望外地观察一番后,再和教师分享喜悦。有时学生看到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小昆虫,也前来询问。看到学生悉心观察身边的动物和植物,在玩中求知,我从心里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高兴。因为对于科学的学习不再是局限于课堂上的一节课,从时间上延伸到课外,空间上扩展到室外和田野。

三、走出课本,走近自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关注身边的科学,用掌握的科学方法去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为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想,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灵活处理教材,适时实地选用身边的事物做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解决教材中的一些科学问题。既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又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到问题的答案。如,研究植物茎的作用时,我除了按照教材中列举的方法,用新鲜的芹菜和红水演示实验,证明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外,我还提前为每个学生备好一根麦秆,学生通过观察麦秆的构造,知道植物的茎像管道,好似人体的血管起运输作用,又好似人体的躯干起支撑植物体的作用。另外,身边还有许多植物的枝条能告诉我们茎内有许多运输水分的管道,只不过有的管道细,有的管道粗;有的管道明显,有的管道不明显;还有的茎包着几组管道,每组内还有2-3个细管道。像这样直观的教学,使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学生也不用机械记忆,就学习了新知识,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课余时间,当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时,还会用心观察周围的植物———有的学生把折到的丝瓜藤条拿来,还有的学生把折到的拉拉蔓藤条拿来与大家共享。学生了解了科学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科学的世界观,掌握了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四、科学课教学,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当今世界,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就要求科学教师同时具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学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操作技能,了解各科知识的最新资源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教师也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充实自己的知识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获得自身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选择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方式,灵活使用教材,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的奥秘,去感受科学的魅力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打造小学科学教学高效课堂。

科学课堂论文篇5

对一些经典试题一开始便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失去了发现错误的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一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学生的实验就会成为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就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因此,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二、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教研课题

要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教研组的作用之一是组织生物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科研,使生物教师掌握有生物学科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学校生物教研组在2013~2017年五年发展规划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包括10项教研课题。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

3.如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物课堂。

4.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

5.高二生物的有效备考。

6.高考生物复习课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7.合理应用记忆规律,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8.从反思中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提高生物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策略。

10.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三、教研组在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教研组在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中的作用主要是开展针对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科研活动,通过教学科研来研究影响高效课堂的各种因素,并形成课堂教学模型。教研组在教学研究中的职责主要是:在教研活动前预设目标,在实践时把握方向,在过程中落实任务,先思考后行动,先制定方案,再完善细节,最重要的是每一阶段都要进行总结。具体做法应该是:首先提出教研课题,放手让教师个体进行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再集中全组教师的集体智慧,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教研手段,将经验上升为规范,为今后教学的实施提供指导。如我组在新课改实践活动就形成了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规范:《南山中学生物教研组教师新课程教学流程》。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科研课题,教研组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教学科研的思路,发挥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使生物学科高效课堂模型化。

科学课堂论文篇6

我国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非常讲究教学艺术,他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教学要言近而旨远,由博返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教学思想,提出“教亦多术矣”,《学记》也对教学艺术作了大量论说,但那时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只停留在非概念化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拉开了教学艺术研究的序幕,90年代掀起了教学艺术研究的热潮,到21世纪初教学艺术理论日益丰富。教学艺术发生于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学科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艺术论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笔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进行考察,反思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对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走向出路做出展望。

一、新时期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概况

在读秀中文数据库中,笔者以“教学艺术论”为书名来搜索共找到46本著作,而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为书名来搜索,才有23本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专著。教学研究员符策震编著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1984)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地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专著,主要介绍了课堂开讲艺术、提问艺术、讲解艺术。陈国雄、崔峦主编的《全国特级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集萃》(1992)是一部由特级教师、教研人员或专家撰写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及其点评。全国知名语文教育专家孙春成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1998)全书共70篇,列出了70种不同名目的教学艺术,优秀教师钱梦龙评价这本书是“一本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学‘谈艺录’”。孙春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2003)阐述了教学艺术概论,教学艺术的规律,语文教育的艺术,教会学生学习的艺术,发展学生思维的艺术,教学设计的艺术等内容。江西师范大学的熊大冶教授编著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2005)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师素养的特定要求,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认真仔细地了解学生,教学语言的延展、幽默、激情、教学节奏等方面的艺术内容,作者的论述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于读者提高语文教学艺术有很大帮助。21世纪初的另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是重庆文理学院段昌平教授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2007)包括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备课、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练习、成绩考核、学法指导等教学活动,从教学艺术的视角出发来审视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内容全面丰富,具有系统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创新之处还在于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改革教学的几个问题。

笔者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80—2013年)的全部论文,以篇名为检索项,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为检索词,收集到有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期刊论文共3967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为题名检索到220篇论文。期刊文章如贺军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从语文教学的艺术美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经验从“授人以渔,强化主体意识”“以情出语,激起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适时调控,掌握语言节奏”四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的艺术和方法,道出了教学的真谛:语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吴爱萍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一文以具体的课文为例,论述了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课堂教学节奏要张弛有度,教师应具备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但对于怎样达到课堂教学富有艺术这一目的,文章只是停留在浅层的描述层面,没有上升到具体的实施层面。董小多的硕士论文《李镇西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和祝金菊的《程翔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共同点是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实录出发来分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表现。

研究发现,三十年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成果,较多地涉猎导入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等教学技能的艺术层面,研究方法主要是个别经验总结法。理清语文教学艺术研究的现状,探寻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拓展其发展的路径,无疑对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存在的不足

多年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论和实践,但我们必须以更客观的视角来对其进行审视,揭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

三十多年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不仅研究数量较少,而且研究内容狭隘,缺乏理论基础和深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理论基础诸如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中很少论及,仅有的几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硕士论文中出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美学原理,但是它们的研究与实际教学艺术问题联系不紧密,仅起着点缀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艺术形成机制的研究缺失

教学艺术鲜明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学艺术论必须直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实现教学艺术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学艺术的掌握。现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其实只是教学艺术表现论,是对它的横断面的剖切,缺乏方法功能和动力功能,它仅能使人欣赏到“成品”教学艺术。已有研究成果充其量只是教学艺术表现论,它可以使教师对教学艺术有一定的了解,能使教师在教学艺术的追求中产生定向、定位作用,让教师产生追求教学艺术的意向,但不能给教师提供教学艺术形成的方法和过程。这样语文教学艺术就只能停留在少数优秀教师的表现或理论形态当中,不能被大众所掌握,缺乏其应有的生命力。

(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缺乏学科特征性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学科特征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共性来说的,而语文学科有其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任何一门学科都涉及文与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语文教学(包括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文”,只用少量时间学习“道”。除语文、外语外,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道”,教师要用大量时间教授学科内容。而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在这一问题上似乎南辕北辙,用大多数时间来教课文的内容,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对此也缺乏关注。缺乏学科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谈不上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规律和理论的建立,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的学术性也难以保证。上述列举的一些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成果多追求教学技能的娴熟性,创造性不强。有些研究成果,如备课艺术、导入艺术、提问艺术和一般的语文教学论中教学技能的研究大同小异,缺乏针对性,教学艺术并非简单的教学技能的呈现。

(四)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中教与学的关系失衡

已有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多数只重教的艺术而忽略学的艺术,导致教学艺术主体唯教师的畸形发展。孙春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2003)阐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艺术,发展学生思维的艺术,是新世纪初语文教学艺术研究的一大创举,但总体来看,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策略的研究注重教师的表演,对学生如何学习、学习是否有效、是否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的关注不够。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教的艺术和学的艺术的辩证统一,语文教学艺术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共同创造的,没有学的艺术,教学艺术将不完整,教学艺术论应该是教论和学论的有机结合。从已有的文献看,关于语文学习艺术的文章很少。

(五)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方法单一

新时期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存在的重大缺陷之一是研究方法单一。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主要限于教学艺术的经验总结,但仅仅停留在对经验的描述上,没有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对观察结果加以总结,探讨内容主要限于语文教学技能技巧的特征、原则和方法策略等,对教学艺术与学生年龄、认知方式、思维特点、创造力等因素的关系,很少有相关的具有数据支持的实证研究。这可能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理论水平较低以及国内学者偏爱定性、思辨的研究方法,缺乏实证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有关。不少研究成果的实质是个别教学经验的汇总和描述,未能将其提升到普适性的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导致其可操作性不强。

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展望

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基于语文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似乎停滞不前,进入沉寂状态,从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依旧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研究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领域已没有什么新的方面值得研究,难道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难道是教育实践领域突然少了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当然也不是。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深思。笔者认为要走出当前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形成机制的研究

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形成机制”,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目标与意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保障系统,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过程,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主体性建构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策略等,语文教学艺术形成研究可以增强教学艺术的作用力,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会对教师的教学艺术形成提供方法指导,对教学艺术形成问题的系统研究还有利于教学艺术理论的实践化。

(二)重视学习艺术的研究

学的艺术是教的艺术的起点和归宿;学习艺术是教学艺术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要重视对学习艺术的研究,即语文学习艺术概念,语文学习艺术研究的意义,学生在教师教学艺术中的作用,学习艺术的培养,学习艺术的形成和特点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艺术特点。学习艺术可以使学生得以优化发展,它体现着教学艺术的实践性,是教学艺术论进入应用领域的必经环节。要使教学艺术作为相对完善的整体进入教学论体系,必须将教的艺术与学的艺术有机结合起来。

(三)突出教学艺术研究的学科特殊性和一般性

第一,突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学科特殊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我们站在新的角度和时展的高度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定位,要求我们以这一性质为基础来重新探寻语文教学艺术研究,提炼出体现语文学科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新体系。

第二,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综合形式。现有的语文教学艺术研究突出的是某一教学艺术片段,难免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特点。因此,可以通过研究一整节课来体现语文教学艺术的综合形式,从整体上认识语文教学艺术的效应。

(四)拓展研究方法

拓展研究方法,要求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要突破单一的经验总结法,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切入研究。笔者认为,可加入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基于教学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其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乃至教育教学领域的其他范畴的研究有很大不同。虽然定性、思辨的研究方法是必要的,然而从保证教学艺术研究成果的科学化进而维护其学科合法地位的角度而言,定量和实证的方法同样不可或缺,因此应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简明实用的课堂教学艺术范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语文学科教学所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过程强调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对学习的影响,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此,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提升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符策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2]陈国雄,崔峦.全国特级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集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4]孙春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熊大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6]段昌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贺军.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8]吴爱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教育探索,2000,(01).

[9]董小多.李镇西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0]祝金菊.程翔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D].鲁东大学,2012.

[11]王升.如何形成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4—18.

[12]卞俊良.关于我国教学艺术研究方法的考察、反思与构想[J].教育探索,2010,(11).

科学课堂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 活动平台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创新这一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德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把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著名学者弗里曼(Freeman)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2010.05)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指出,比广博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有能力去接受知识,运用知识重新评估已有的结论并得出新的结论。中国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有用,但如果要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就不足了。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重庆大学课题组(2001)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也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固态知识在实践中活化,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形成合力的智能结构。同时还提出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目标确立的原则: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学生适应性、竞争力的原则;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刘国存(2007)认为,第二课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学习变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基本一致,因此第二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认为第二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的载体。束洪春(2008)对工科学生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能够有效拓宽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并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经验,以科技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活动质量,以老师为指导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陶丽、孙双霞(2006)认为,应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协调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从领导、组织、计划、载体、基地、经费等方面入手,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蔡可化(2008)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仅依靠第一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高等学校在抓好智育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德育、美育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陈卓武(2006)认为,第二课堂是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应该融通第一课堂,形成创新教育合力;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凝聚创新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李冰燕、童建(2004)认为,第二课堂教学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第二课堂不仅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充分发展的空间。第二课堂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和自主性特点。开展专题讲座及选修课、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和科技竞赛与科技制作等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张建林(2008)认为,创新意识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内容的补充,第二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这一结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观点基本一致。第二课堂教学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教学体系,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思辨评判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搭建广泛的活动平台。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意义及目标

(一)开设第二课堂的意义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更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积极引导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培养是按照学科专业分类进行的。即便是大类招生,也是按照学科门类较宽口径的标准来录取培养的,入校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核心专业知识,学时是有限的。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专业等知识。(2)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由于大学课程安排更加灵活,课余活动较为丰富多彩,但往往学生们自治能力不强,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的状态。第二课堂紧贴专业知识来开展活动,使学生们在课下也能接受到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们较快且积极的融入专业学习中。(3)第二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中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创新的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4)第二课堂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学术素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整合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增加其他学科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综合业务素质,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且对于有志于从事研究的同学也提升了学术素养,开阔研究思路。避免囿于课本内容,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处理能力。(5)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协调安排活动。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将来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二)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预期目标 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为目标。这一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1)基本目标。重在打基础,营造学科氛围,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接触各类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使一部分同学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活动主体,在活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2)中级目标。在营造学科氛围基础上,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3)高级目标。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将第一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第二课堂培养的创新能力相结合,使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孵化出科研创新成果,包括原创性的论文、课题与发明成果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途径

(一)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相关理论为先导,积极营造第二课堂的文化氛围,从不同层面为本科生、研究生搭建各种平台,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要深入剖析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内涵,学习研究已有的理论成果,把握第二课堂的实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而指导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文化氛围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气氛、风气和风貌。大学生开设第二课堂,通过通知、网络、图片、条幅、宣传单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便于吸引并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

(二)搭建校内平台,开设第二课堂 校内第二课堂主要是为了营造学科氛围,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搭建各种平台,如学术讲座平台、竞争竞赛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原创发明平台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搭建学术讲座平台,吸引学生参加。如开设专业论坛,主要以老师讲座为主,介绍学科前沿、教师的最新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将前沿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又可以将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及困难、感悟与大家交流。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作老师的科研助手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维,激发创新。(2)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从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面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如专业协会、学社,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论文写作经验谈、考研考证经验交流会、技术革新发明经验交流会、工作面试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竞赛、职业设计竞赛等,或聘请教授作学术论文撰写、创新思维培养等系列讲座,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经验,使大家在交流中不断思考、改革和创新。(3)搭建竞争竞赛平台。以学校、学院团委为依托,举办全省、全国重大赛事的选拔赛,举办全院或全校性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大赛、职业设计大赛等。这样举办的活动更具有权威性、实用性,使学生感到竞争的压力,学习更加刻苦,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也更加深刻,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4)搭建原创发明平台。以学科交叉、学术论文撰写及科研课题立项为主要内容,在上述各种平台活动的基本专业素质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搭建直接鼓励创新的平台,并对创新活动进行指导。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科学的发展,原有学科的划分需要突破,新的学科则会应运而生,而新学科大多会建立在多学科的结合部位上,在学科交叉的地方往往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应该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为创新实践提供新的渠道。上述活动由教师引导,可以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术层次成立功能不同的社团。如本科生的社团主要在于培养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准备基础。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社团则主要在于提高学术素养,加强学术研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平台举办的活动使大部分同学能够在课堂外接触到专业知识等,从而达到营造学科氛围的目的,使一部分同学能真正参与到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搭建校外平台,开设第二课堂校外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实践能力,深化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校外第二课堂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1)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积极利用行业优势及校友资源,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及教学实习的时间安排学生深入基地开展专业实践,观摩或实际参与到专业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2)参加重要赛事。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机器人大赛、辩论赛、知识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的功效在于它的竞争性,能促使参赛选手短时间内学习、训练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3)参加名牌高校举办的“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现在很多名牌高校都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办“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向社会开放将资源与社会共享,服务于社会。“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主要面向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开展专题学习与训练,弥补校内资源的缺陷与不足。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全国财会研究生暑期学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暑期研究生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面向本科生的暑期学校等。学校可以向灌输意识或提供相关信息,使学生有选择性的遴选参加。这一平台培养的学生多是优秀拔尖人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多得。(4)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水平、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有效途径。提倡以文赴会,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撰写与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会议时间紧凑,在两三天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聆听来自全国乃至不同国家的专家、教授、学者的思想与成果,参会者可以从他们在报告中反射出的敏锐思维、逻辑推理、学术成果、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深受感染,从而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这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积累学术经验最有效的途径。

四、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搭建教师层面的平台――财会论坛 会计系教研活动已经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基层教研活动的一面旗帜,以提高教学水平、培育教学成果为宗旨的系级教改立项国内首创。2009年10月山科大电视台以“立足实际搞教研真抓实干显成效――经管学院会计系建设发展工作侧记”为题对会计系做了专题报道,2009年10月《山东科大报》以同名,头版头条做了专题报道。2006年3月会计系创办了“财会论坛”,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截止到2010年6月已经举办51期。“财会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采取教师学术讲座的形式,每期都有报告人与点评人,采取动态主持制,即本期的报告人为下期的主持人,当然最初的主持人由发起人充当。鼓励会计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同学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搭建学生层面的平台――会计协会、会计学社、会计科技活动月(1)成立“会计协会”。2008年会计系为本科生搭建了学术团体――“会计协会”,会计协会开通了会计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比赛、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提供很好的渠道。这些活动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2)成立“会计学社”。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立研究生“会计学社”。该平台活动主体为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术素养,进而提高学术水平。研究生自主组织每期的活动,包括专家学术报告、研究生科技精英报告会、研究生“三助” (助教、助研、助管)经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感想等,这些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学术氛围浓厚。(3)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普及会计知识,宣传新的会计法规,增强学生们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了解会计学科前沿,培养会计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会计系提出每年的5月作为 “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精英报告、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分析 会计学专业在教师层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面分别搭建多种平台,与学校团委、学院团委及研究生学院团委密切配合,树立培养学生多方有责的思想,协同开设第二课堂,基于渗透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上述平台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名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通过多门CPA课程考试,在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考取厦门大学等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多名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全省、学校大赛中获得佳绩;多名同学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参与老师的课题,以老师课题的某一部分完成毕业论文并。研究生同学“三助”活动成效突出,以文赴会、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2009年张慧鑫、王静同学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十大科技精英”,多名同学获得“研究生科技创新之星”荣誉称号。

*本文系2010年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群星计划”重点资助课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堂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X101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2]重庆大学课题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蔡可化:《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构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2期。

[5]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3期。

科学课堂论文篇8

关键词:初中 科学课堂 教学 效率 提高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对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初中科学课堂的教学是初中教学方法中的重点体现。为此,初中老师要按照新课改的指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因材施教,适时的调整教育教学的节奏,把初中教学的课堂氛围充分的调动起来。同时还要摒弃传统单板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方法教学,让学生能够从中激发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并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初中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把初中被动传教的教学方法变成初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效果,从而促进初中生素质教育的较快发展。

初中教学上要想具有科学的课堂效果,提高初中教学的效率,初中教师就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中涉及到的主要教学改革包括: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调动学习兴趣;教学教材的内容要丰富化,克服单板的课本教学,活用教学教材;还要设立多样的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组织小组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时效性;要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调动学习兴趣

初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场所,把课堂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命题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开展对学科知识的讨论,激发学生踊跃学习的参与性,从激烈的讨论中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丰富课件教学,把学科内容在情景设立中体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在欢乐的氛围内学习知识。

二、实现教学教材的丰富性

初中教师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要按照新课改的指示要求,要克服单板的课本教学法,应该活用教学教材。摒弃传统的课本教学方式,就是把教材中的文字一板一眼的传授学生,这样是无法让学生们活用知识的效果,要把学科教学中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让知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充分体现出学科知识学习的实用性。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重视学科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到学习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三、重点培养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的习惯

主动学习重点是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初中教师只是充当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是一味的教师传教,学生被动受教的过程,这样不仅降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不利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为此,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课堂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

四、营造多元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场所,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能够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法,力求更多的、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不要过于机械化的教学,要把课堂氛围充分的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立游戏活动,利用好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真正掌握到知识内涵。

五、设置课堂小组学习法

组织小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小组中每个人的学习任务分工明确,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可以集结每个人对学科知识学习的认知,共同探讨有关学科知识方面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全新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现学生的优化组合,还能促进学生对合作意识的培养,懂得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科成绩好的学生还能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学习,实现整体学习、全面提高的目标,使整个班级的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高。

结语:通过以上对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建议,可以进一步促进初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增强初中学生对各类学科的全新认知。课堂是学生学生的主要场所,初中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发挥其优势,使课堂教学更为科学性,带动课堂气氛,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促使学生能够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设置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设立情景课堂,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探索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一个学科学习的探索者。教师还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宏伟.浅谈中学化学课堂中的情景教学[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16-17

[2]乔晓萍.“同课异构”教学之我见[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26-27

[3]刘桂香.新课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19-20

[4]张文艺.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37-38

上一篇: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 下一篇:素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