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工艺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7 04:08:20

处理工艺论文

处理工艺论文篇1

1.1生铁中磷含量对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对于球墨铸铁炉料而言,其中的生铁成分、回炉铁成分以及废钢中的磷成分在铁水熔炼过程当中会以恒定量的方式得到保留。同时,过量的磷成分多富集于晶界,主要表现形式为二元磷共晶或者是三元磷共晶。无论其表现为哪种形式,都具有脆性相的特点,由此会导致球墨铸铁的塑性指标明显降低,最终诱发曲轴的早期断裂。已有研究中对发生断裂问题的曲轴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曲轴正火采用部分奥氏体化工艺,通过此种方式获得铁素体组织(此类铁素体组织多为破碎形态)。但从断轴分析的角度上来说,此部分检出的磷成分含量多在0.07~0.10%范围内。通过疲劳试验所得出的结果反映,该曲轴正常运行工况条件下的疲劳强度极限值仅为8050.0kg•cm,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其原因在于曲轴制造使用了本地生铁作为的球铁炉料。在取消该环节后曲轴质量自然可得到提高。

1.2铸造缩松对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已有研究资料中报道某厂曲轴曾大量出现断裂问题。从曲轴外观上观察得知,导致断裂的主要原因是在曲轴连杆轴颈位置有铸造缩松问题,且肉眼可见。分析其成因是:在冷铁供应存在问题的条件下,曲轴造型省略了补缩所使用的冷铁。在恢复冷铁工艺后,曲轴铸造缩松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由此可见,铸造缩松对于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1.3黑色带层及灰斑对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在常规工艺条件下,球墨铸铁曲轴断口多呈现出灰色或银灰色,曲轴本体以及抗拉试棒断口同样应当有此类表现。对于黑色带层问题而言,其主要是受到灰斑在疲劳试验曲轴轴颈往复式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而灰斑的产生则主要是受到了铁水中硅偏析的影响。以往研究中在对某批次球墨铸铁曲轴进行疲劳试验的过程当中发现曲轴断面出现了异常的黑色层以及灰斑。虽然此种问题在球墨铸铁曲轴中相对比较少见,但同样属于内部缺陷的一种表现形式,此问题的出现导致了曲轴疲劳强度受到不良影响,有黑色带层或灰斑问题的曲轴在正常使用过程当中可能提前出现疲劳裂纹,导致抗疲劳强度的下降。

2热处理工艺对球墨铸铁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分析

2.1正火和中频淬火工艺对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已有研究中显示,对于球墨铸铁曲轴而言,在经过高温正火处理后,能够将其中所存在的游离状态渗碳体消除掉,从而能够起到调整基体中铁素体以及珠光体形态,以及两者构成比例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使球墨铸铁曲轴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了提升,促进了抗疲劳强度的改善。同时,在球墨铸铁曲轴制造过程当中,通过进行中频淬火处理的方式,能够使球墨铸铁曲轴表面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淬硬层,其对于改善曲轴自身耐磨性能有重要意义。但也有研究中认为:传统的非圆角淬火工艺下会导致曲轴淬火区与非淬火区交界位置产生失衡且反向的应力关系,并对疲劳强度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引入中频淬火工艺的过程当中,需要尽量选择圆角淬火工艺,达到满意的处理效果。

2.2等温淬火工艺对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在球墨铸铁曲轴的生产过程当中,通过应用等温淬火工艺的方式,能够使曲轴获得主要的贝氏体成分,同时还可形成一定的马氏体组织以及残余奥氏体组织,力学性能上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韧性水平。已有研究资料中报道,针对受到化学成分偏离影响而造成球墨铸铁曲轴疲劳强度的不足的问题,通过应用等温淬火工艺的方式,解决了曲轴在热处理上的质量问题。等温淬火工艺的应用除了对改善球墨铸铁曲轴疲劳强度水平以外,还对提高曲轴自身耐磨性有重要价值,由此也有效延长了曲轴的使用寿命,综合效益确切。

2.3氧氮化工艺对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从化学处理的角度上来说,在球墨铸铁曲轴的制造生产工艺中,通过对曲轴进行氧氮化处理的方式,能够使曲轴表面获得具有高氮特点的化合物层,同时还可形成具有饱和特点的氧扩散层。受到氧成分以及氮成分渗入的影响,使得球墨铸铁曲轴表面层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与之相对应的显微结构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趋势,曲轴整体的耐磨性能以及耏疲劳性能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经过氧氮化处理的球墨铸铁曲轴而言,其抗疲劳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氧化层扩散水平的影响,在氮化处理后快速冷却,并在扩散层中形成饱和固溶体,或是形成高水平的残余压应力都能够促进疲劳强度的提高。正是由于在氧氮化工艺处理下,曲轴表面能够形成较深的扩散层,故而对延长球墨铸铁使用寿命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3结束语

结合本文以上分析认为:对于球墨铸铁曲轴而言,断裂是其运行过程当中最主要的失效形式。解决并最大限度避免曲轴失效问题的方法在于弥补铸造缺陷,同时对热处理工艺进行合理改进。本次研究中重点从铸造缺陷以及热处理工艺这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以上因素对球墨铸铁曲轴疲劳强度的影响,指出可以通过弥补铸造缺陷,同时合理应用正火、中频表面淬火、等温淬火以及氧氮化处理的方式,促进球墨铸铁曲轴疲劳强度水平的提升,同时改善曲轴的耐磨性,延长球墨铸铁曲轴的使用寿命,发挥更加确切的使用价值。

处理工艺论文篇2

通过降低热处理的工艺温度能有效减少由此产生的变形。降低工艺温度,能相对减少工件的高温强度,并增强其塑性抗力以及抗应力变形、抗淬火变形、抗高温蠕变的能力。降低工艺温度,还能够减少工件加热、冷却的温度区间。温度区间减少后,由热处理引起的各部位温度的一致性也会增强,而温度的不一致性正是引起工件组织应力和热应力的根本原因,随着温度不一致性减少,由此而导致的变形也会相应减少。此外,在降低工艺温度并缩短工艺时间的情况下,将缩短工件的高温蠕变时间,从而减少变形。科学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是减小热处理变形的关键因素。由图1可以看出,在650%球化退火后的硬度梯度和740%球化+680%等温处理的硬度梯度结果相近,未经球化退火的齿轮的硬度较前两个低。这是因为球化退火可使淬火后渗层表面残留奥氏体量减少,从而提高了齿表面硬度,因此20CrNi2MoA钢齿圈渗碳后应采用球化退火工艺,同时为减小热处理变形,在650℃球化退火效果更好。

2变形的其他影响因素及减小措施

2.1预备热处理在热处理过程中,有可能引起内孔的变形增大,如存在混晶、大量索氏体或魏氏组织以及过高的正火温度。因此需要对正火温度进行控制,也可以采用等温退火的方式来对锻件进行处理。金属最终的变形量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淬火前进行的调质处理以及退火和正火。金属产生变形进而导致金属组织结构也发生变化。研究和实践表明,为使金属组织结构均匀,在进行正火处理时采用等温淬火是一种有效的减小其变形量的措施。

2.2运用合理的冷却方法金属淬火后冷却过程的控制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淬火后采用油进行冷却,因此其变形直接受到油的冷却能力的影响。通常来说,热油淬火产生的变形小于冷油淬火,一般控制在100+20%。同时,变形还受到淬火的搅拌方式和速度的影响。在进行金属热处理时,金属产生的应力及模具的变形与冷却的速度和冷却的均匀程度有关。过快的冷却速度和不均匀冷却都会导致应力及模具变形的增大。因此,应尽量采用预冷,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应保证模具的硬度要求。为减少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可以选用分级冷却淬火,这种方式对形状复杂的工件十分有效,能显著减少其变形。采用等温淬火的方式,则适用于十分复杂并且有较高精度要求的工件,能使金属变形显著减少。

2.3零件结构要合理改善零件的结构是减少热处理变形的关键环节。经过热处理后的工件,其厚度不同的部分冷却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满足工件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应使工件的厚度差别不能过大,尽量使零件的截面均匀,减少由应力集中导致的过渡区的畸变和开裂现象。保持结构与材料成分和组织的对称性,避免尖锐棱角、沟槽等。此外,采用预留加工量的方式也是减少厚度不均匀零件变形的有效方式之一。

2.4采用合理的装夹方式及夹具通过采用合理的装夹方式和夹具,能够使工件获得均匀的加热和冷却,从而减少热应力以及组织应力的不均,有效减小热处理导致的工件变形。

2.5机械加工工件的加工通常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如果热处理加工是最后的工序,则应控制其畸变的允许值,使之满足图样规定的工件尺寸。依据上道工序的加工尺寸来对畸变量加以确定,因此掌握畸变规律尤为重要,为使热处理导致的畸变处于合格的范围,在进行热处理前应对尺寸进行预修正。如果热处理是中间的工序,机加工余量和热处理畸变量之和即为热处理前的加工余量。导致热处理变形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相较于机械加工余量来说,热处理的加工余量不易确定,在实际加工中应留出足够的加工余量用于机械加工。

2.6采用合适的介质在热处理的过程中,介质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应选择有利于减小变形量的介质。研究和实验表明,硬度要求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油性介质是更好的选择。不同介质具有不同的冷却速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同油性介质相比较,水性介质的冷却速度较快。此外,水温的变化也会对介质的冷却性能造成影响,其变化对油性介质冷却特性产生的影响较小。热处理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性介质淬火后会产生相对较大的变形量。

3结束语

热处理能改善工件的机械性能,提高工件的强度和硬度,但引起的变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重视我国现阶段的热处理技术和装备的改进,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提高热处理工件质量及合格率,为我国的热处理行业做出贡献。

处理工艺论文篇3

1.1工艺废水单元的堵塞问题及应对措施

秦山第二核电厂从投运以来,工艺废水处理单元发生了堵塞、树脂频繁失效等问题,经过逐步改进,系统运行逐步恢复正常。导致系统堵塞的原因和诸多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艺废水单元水质差,存在浊度高甚至是浑浊的现象。目前通过对地坑、贮罐的定期清淤以及严格检修废水的分类倾倒等方式解决水质差的问题,工艺废水入口增加滤网,滤除进入系统的大颗粒杂质;

2)通过技改将预过滤器的过滤孔径由5μm改型成1μm,改善下游除盐床的运行条件;

3)前置过滤器破损后杂质堵塞在除盐床上部滤头导致除盐床堵塞。解决该问题的办法是除盐床入口管改造增加可拆卸盲板,便于用吸尘器等工具清理聚积在上部滤头处的大颗粒杂质;

4)降低系统除盐流量,降低流量运行最主要的原因是给离子交换提供足够的时间;

5)通过技改将系统中使用的树脂改型成对110mAg具有较好吸附性能的大孔树脂,阳床采用陶氏化学的罗门哈斯9766#核级大孔阴树脂和77#核级阳树脂的配置,混床采用9882#核级大孔树脂;

6)过技改在9TEU001/002DE的入口滤头处设置可拆卸法兰,便于清除聚集在滤头处的少量树脂等大颗粒杂质;

7)对收集在工艺废水贮罐中的废液增加分析项目和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处理工艺,对水质差、电导率高、110mAg比活度高的废液进行蒸发处理,提高下游除盐床的使用寿命;

8)避免含磷酸盐高的设备冷却水进入工艺废水系统,降低除盐床的使用寿命。

1.2110mAg问题及应对措施

1.2.1110mAg的来源及其理化特性

110mAg半衰期为长达249.78天。110mAg来源之一是控制棒局部破损,控制棒的材料就是Ag-In-Cd;另一个来源压力容器密封环含银,且每年都要更换,更换O型密封环时若没有采用有效清洁方法,则银会进入系统;以及我厂的余热排出、安注系统的一些阀门和节流孔板用到银作为垫片材料,这部分银也有可能进入主系统。

1.2.2降低110mAg排放量的主要措施

减少向TER排放废水中110mAg的含量主要有以下措施:

1)废液处理系统(TEU)工艺废水单元的除盐床采用大孔树脂,以尽可能吸附胶体态110mAg;

2)对含110mAg特别高的TEU工艺废水、放射性除盐床树脂冲排水等通过蒸发分离的方式进行处理,避免废液处理系统除盐床110mAg污染;

3)将硼回收系统树脂型号变更成大孔树脂,以吸附胶体态110mAg,减少TEP浓缩液中110mAg的含量;

4)尽量避免对放射性除盐床进行反冲洗操作;

5)合理安排主动排氚;

6)尽可能利用自然衰变。

1.3TEU除盐床去污因子低

化学人员针对近期TEU除盐床去污因子低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做了几个专项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1)由实验室分析数据发现,近期9TEU除盐床净化效率低主要是由9TEU002BA源水引起,同类型树脂对于其他水样的净化效率均能达到83%以上,最高可达99%,所以树脂本身不存在问题;

2)单一类型树脂对9TEU002BA中110mAg的去除均无明显效果,需要进行多种树脂床的串联以达到更好的去除效果,符合现场TEU001DE及TEU002DE的实际使用情况;

3)降低流速至2t/h可增强树脂床对9TEU002BA中110mAg的去除效果,但是现场运行工况只能将流量最低将至3t/h,不能完全达到最理想流速;可以考虑对其中一台工艺废水泵技改,采用小泵;

4)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钠含量会使树脂净化效果降低,而本次9TEU002BA样品中含有较高含量的钠,这也是引起9TEU除盐床净化效率降低的一个原因;

5)1.0μm的过滤器对树脂中110mAg的去除有一定效果,可以考虑实际运行中添加絮凝剂或调节溶液pH来提高过滤器的过滤效果,从而提高除盐床的净化效率;

6)引起9TEU002BA水样中110mAg核素净化低的原因还不明确,但根据分析数据猜测,可能是胶体形态的110mAg,其粒径小,用树脂的离子交换功能无法去除,只能通过静电吸附、机械筛分等物理作用来去除。

2结束语

总的来说,秦山第二核电厂作为650MW压水堆核电机组,其工艺废水处理工艺属于上世纪90年代水平的传统处理工艺,系统运行基本稳定,维护简单,但处理效果一般。当前国家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格,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优化运行方式、引进先进废水处理设备与技术改进系统配置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在电厂出现预期的燃料包壳破损等工况下,系统运行的缺陷将明显暴露出来,对排放量的影响也会非常显著。因此,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才是提高电厂综合运行管理水平,是确保废液处理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和废液处理最小化的制胜法宝。

处理工艺论文篇4

关键词:水处理循环水工艺流程技术改进

Abstract:Thetectnicalflowprocess,equipmenttipeandsituactionofuseareintroduced.Andsomeequipmentsinthemudpoolareimprovedintechnology.

KeyWords:watertreatment;circulatingwater;technicalflowprocess;technologicalimprovement

1、概述

南昌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棒材厂成立投产于2001年1月,是年产60万吨直径为12~32㎜的螺纹钢及直径为18~32㎜的圆钢棒材生产线,该厂自动化程度高、产材产量高,所用的系列冷却水为循环的工业水,并做到全部内部循环、不外排。循环水分为浊水循环、净水循环两个系统,现总用水量2020m3/h,其中浊环水900m3/h,净环水1120m3/h.水处理主要负责冷却水的循环、水质处理、加压、降温等工作。

2、浊循环水、净循环水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4、水处理系统概况

4.1浊环水系统

该系统供粗、中、精轧机组、控制水冷装置及冲氧化铁皮等用水。供水量900m3/h.其回水经氧化铁皮沟自流至旋流沉淀池,沉淀后一部分经4M泵加压至车间冲氧化铁皮;另一部分经1-3M泵加压至化学除油器进行除油和二次沉淀处理,除油、沉淀后,进入浊热水池,再用5D泵加压至冷却塔冷却,冷却后自流至浊冷水池,最后用3D、4D泵加压至用户循环使用。

化学除油沉淀器底部污泥用排污阀排出流至污泥池,经污泥泵加压抽至板框压滤机压滤脱水,脱水后泥饼由厂方综合利用。污泥量1300t/a.

4.2净环水系统

该循环系统主要供轧线直流电机、液压、加热炉冷却、进出炉辊道等所需的间接冷却水。经使用后的水只是水温略有升高,经冷却处理后即可使用。净环水量1120m3/h.净环水设施有循环水泵房、吸水井、冷却塔等。

为保证系统水质,系统中设有GSL-22000×7100125t/h自动清洗滤水器进行旁通过滤。

4.3给排水系统设施

4.3.1旋流沉淀池及浊水泵房

漩流池及浊水泵房合建。

浊水泵房内设两组水泵。一组为化学除油器供水泵组,即1、2、3M泵,型号为250LC-32立式长轴泵(Q=480m3/h,75Kw)共三台,两用一备;一组为冲氧化铁皮泵组,即4M泵,型号为200LC2-46立式长轴泵(Q=300m3/h,75Kw)共一台,不设备用泵。并旋流池上部设一抓斗吊钩两用桥式起重机,用于抓取其内的氧化铁皮。

4.3.2化学除油器及污泥脱水间

设有MHCYG-IV型化学除油器3台,设计处理水量Q=400m3/h,N=3Kw.

XMG50/800板框压滤机一台,其中过滤面积S=50㎡,N=5.5Kw.

MY3.2-4-AHA42×3加药装置两条。

4.3.3循环水泵房及水池

循环水泵房及水池呈南北布置,共有四个水池。一个净环水热水池,一个净环水冷水池,一个浊环水冷水池,一个浊环水热水池。泵房内东西布置设有五组共14台水泵。

第一组:净环水热水泵组(1D),将净环水热水池热水抽至净环水冷却塔冷却,再自流至净环水冷水池。泵型号250S-39(Q=485m3/h,N=75Kw)共三台,两用一备。

第二组:净环水供水泵组(2D),将净环水冷水池中的水抽至棒材厂各冷却设备用水点冷却设备后再用管道流至净环热水池。,泵型号250S-65A(Q=468m3/h,N=110KW)共三台,两用一备。

第三组:浊环水供水泵组(3D),将浊环水冷水池的水抽至棒材厂轧机冷却用,再经轧机冲渣沟流至旋流沉淀池。泵型号300S-58A(Q=720m3/h,N=155Kw)共两台,一用一备。

第四组:浊环水穿水冷却供水泵组(4D),将浊环水冷水池的水抽至棒材厂轧机穿水冷却用,再经轧机冲渣沟流至旋流沉淀池。泵型号200S-43×3(Q=288m3/h,N=155Kw)共三台,两用一备。

第五组:浊环水热水泵组(5D),将浊环水热水池热水抽至浊环水冷却塔冷却,再自流至浊环水冷水池。泵型号250S-39(Q=485m3/h,N=75Kw)共三台,两用一备。

泵房屋顶设有两组冷却塔,第一组为净环水冷却塔,型号为MBZ-1共两台,第二组为浊环水冷却塔,型号为MBNW-1共三台。

5、技术改进

从棒材厂投产以来,水处理系统运行正常,水量、水压、水质、水温处理都符合要求,能顺利配合生产需要,满足生产要求。但原设计的污泥池沉积的污泥用污泥泵抽至板框压滤机进行污泥压滤脱水一直是个问题,不能正常进行。原因主要是原设计的抽污泥泵是潜水式的,污泥池没有搅拌设施,排污后污泥沉淀于池底。污泥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皮,密度大,沉底易结块,很快就将污泥泵头堵死,使得污泥泵不能工作。污泥池的污泥只能靠定期的人工挖掘,既浪费大量的成本,又对环境卫生造成污染,在人工清泥的过程中会影响日常排污工作的开展。

鉴于此,对污泥池进行了改造。将已坏的污泥泵拆除,并安装了一台自控自吸泵于地面作为抽污泥泵,其型号为80NFB-C1(Q=50,N=22Kw)

进水管径DN=80mm,出水管径DN=50mm,吸水管下伸至距污泥池底约0.8米,出水管接至板框压滤机。并在原污泥泵两侧1米处安装两台和污泥泵同样的自控自吸泵用于搅拌污泥,其出水管设计成螺旋式,下伸长至距池底部0.4米,并在螺旋式出水管表面均匀分布直径30mm小孔,以增加出水面积,从而形成螺旋式搅拌。

在操作规程中规定:排污后沉淀30分钟,用清水泵抽掉上部清水,然后开两台搅拌机搅拌30分钟,再开抽污泥泵抽污泥,同时搅拌机泵一直处于搅拌状态,防止污泥沉淀结块,至抽完为止为一操作循环周期。如此循环操作一天进行两次。解决了污泥去除问题。

此项技术改造总投资5万元,取得较好效果,排污工作正常进行,污泥不再需人工清理,每年可节约成本10万元。

6、结束语

处理工艺论文篇5

1.1废水处理改造工艺设计MBR工艺是利用大量的微生物(活性污泥)在生物反应器内与基质(废水中的可降解有机物等)充分接触,通过氧化分解作用进行新陈代谢以维持自身生长、繁殖,同时使有机污染物降解。膜组件通过机械筛分、截留等作用对废水和污泥混合液进行固液分离。大分子物质等被浓缩后返回生物反应器,从而避免了微生物的流失。该工艺及其组合工艺在含高氨氮废水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如利用A/O+MBR工艺处理合成氨废水[1]、养猪沼液[2]、高氨氮生活废水[3]以及利用改良MBR工艺[4]或者UASB+PACT+A/O+MBR工艺处理高氨氮化工废水[5]等。同时该工艺具有负荷变化适应性强,耐冲击负荷、系统启动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在该废水处理项目改造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废水处理构筑物,通过在主体工艺增加MBR装置,以达到处理出水达标的目的。

1.2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经技术改造后的废水处理工艺为水解酸化+厌氧/好氧+MBR工艺,其工艺流程见图1。该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增加缺氧池至水解酸化池的污泥回流,回流量为0~300%,提高水解酸化池的水解效率,使大部分乙二胺等物质在水解酸化阶段进行水解;(2)更换原水解酸化池和缺氧池的搅拌系统,采用Ф325的潜水搅拌机,混合效果较好,极大提高水解酸化池和缺氧池的处理效率;(3)好氧池改部分为MBR池。MBR系统具有A/O系统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该工艺形成了A/O系统和MBR系统的互补,既保证了出水水质,又合理调整了运行费用;(4)增加MBR池和好氧池的回流,保证好氧池的污泥浓度;(5)原二沉池改为清水池,方便清水回用,而不需新建设施。

1.3建后新增构筑物及设备水解酸化池、厌氧池潜水搅拌机更换: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废水混合均匀程度,增加污泥和废水的混合效率,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增加的主要设备有:在水解酸化池增加潜水搅拌机12台,Ф320,2.2kW。在厌氧池增加潜水搅拌机8台,Ф320,2.2kW。缺氧池至水解酸化池回流系统:主要目的是使水解后没有分解成无机氮的有机氮分解成无机氮,增大缺氧池除去氨氮的效率。增加的主要设备有:回流泵4台(2备2用),100WQ100-15-7.5,Q=100m3/h,H=15m;电磁流量计2台,DN100。MBR反应器:MBR反应器2座,尺寸10.0m×5.0m×4.0m,有效水深3.5m,设计温度15~32℃,处理流量2400m3/d,膜材质为PVDF,膜孔径0.4μm。主要设备:膜组件5组,PVDF。自吸泵3台(2用1备),50m3/h,5.5kW。风机2台(1用1备),53.23m3/min,40kPa。膜池污泥回流泵3台(2用1备),80WQ50-10-3。清水泵1台,24m3/h,30m。清水罐1个,φ1320mm×1855mm。逆通液注药泵1台,1L/min,3Bar。静态混合器1台,De110,7~15m3/h。NaClO(主要作用是清洗膜组件)罐1台,φ1320mm×1855mm。NaClO注药泵1台,250L/h,3Bar。柠檬酸罐1台,φ1060mm×1375mm。柠檬酸注药泵1台,0.25m3/h,3Bar。过滤器1台,孔径1mm。MBR系统附带MBR池至好氧池的污泥回流系统原二沉池改为清水回用池:将现有二沉池改为清水池,作为回用水池。

2废水处理效果及效益分析

2.1废水处理工艺运行效果分析改造后的废水处理工艺在调试运行期间的进出水COD及COD去除率变化见图2,进出水NH3-N及NH3-N去除率变化见图3。调试结果表明,在工艺调试前期,出水COD为130mg/L,出水NH3-N质量浓度为30mg/L左右,工艺连续运行约25d后,出水COD降低到100mg/L以下,NH3-N质量浓度降低到15mg/L以下,出水水质达到了设计的排放要求。系统稳定后,出水水质稳定。

2.2经济效益分析该项目土建投资3.5万元,设备投资232.27万元,其他费用包括安装、设计等,合计328.65万元。该废水处理工艺运行成本主要包括电费、人工费和药剂费等。其中电费0.64元/t,人工费0.45元/t,药剂费0.25元/t,合计运行费用为1.34元/t。

3结论

废水处理站出水能够达标排放,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大幅度降低。一定程度的改善了地表水体及其下游水体流域的生态环境。经过深度处理后的废水可作为回用二次利用,可大大节约宝贵的水资源。该公司废水处理站改建后能真正起到废水处理、保护环境的作用,其建设减少了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受纳水体的污染,建设该工程对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进而实现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处理工艺论文篇6

关键词: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CTP取代激光照排机是必然趋势,而且会非常快速。那么针对教材、教辅、普通图书实现CTP印制工艺,对出版社、代印点有什么好处呢?

1、对出版社的好处:

1)质量:

围绕胶片在不断的再版、修订再版时,带脏、马蹄印、划痕、重新拼版、拷贝都会带来质量的下降,因此出版物的印制质量是没有保证的。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河北一新华说过,每年几千万的印刷业务中,再版的图书印制质量是最差的,不是技术、设备、管理不行,实在是胶片的质量太差,没法弥补。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对比CTP印制工艺:

没有网点的损失,不会带脏等,可以根据自己印厂的印刷适性进行印前制版与印刷工艺的匹配,甚至是不同阶调的印刷补偿;利用特殊挂网技术配合CTP,可以轻松实现彩色300线、黑白175线的印刷,使印制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2)成本:

对于有些出版社的教材在多省出版发行,出版社还要进行胶片的拷贝,胶片母板还要很好的保存,既是成本的浪费,也是管理上的麻烦。

对比电子胶片实现CTP印制工艺:

利用数据库保存电子胶片,极大的方便了管理,成本也进一步降低

3)效率:

春秋两季教材,对出版社、代印点都是一种挑战,电子胶片传版、CTP印制工艺都是提高出版、印制时效的有效手段。

4)对数字出版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电子胶片、与电子胶片一致的阅读PDF及JPG版面图是出版社出版资源建设所必需的成品数据,没有这个系统的支撑,出版社是获得不到真正与纸书内容一样的印刷成品电子文件的。

1、对印刷厂的好处:

对印刷厂来说,出版物采用CTP印制工艺后,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提高现有印刷机的产能,可以干更多的印刷业务;印制质量提高,可以为出版社更好的服务;大大降低印刷过版纸的损耗,节省胶片再次处理的所有成本。随着CTP板材的快速下降,书刊厂从成本、质量、效率的角度希望采用CTP印制工艺,即使是针对再版印刷。

比如:

万象思维是一个做教辅出版的民营书商,其直属印刷厂是陕西思维印刷厂,有二十多台印刷机。陕西思维从07年开始应用CTP,现在每月CTP用版量达到了20000多张(最高峰时达到每天1500张版),100%淘汰了两台全开激光照排机。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不管是新书、再版书都全部使用了CTP。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河北一新华是一家综合性大型印刷企业,已经购买了两台CTP,一台用于商业、包装印刷,一台专门用于教材、教辅、普通图书的印刷,河北一新华已经体会到了CTP工艺的好处,迫切希望上游出版社能给他们电子文件,以充分发挥CTP的优势。

 

处理工艺论文篇7

《散文选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河南省文联主管、主办,具有国内统一刊号、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长期以来,在国内外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受好评。经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本刊自2010年改为旬刊,刊号为CN41-1071/I,ISSN1003-272X,邮发代号36-77。《散文选刊》下旬刊为“理论版”,现面向文学艺术单位、大专院校师生、文化艺术团体等文艺研究和理论工作者征稿,主要刊发文学艺术理论、文学艺术教学研究等学术论文,欢迎投稿。

本刊为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文学评论、学术交流、文艺理论、名作赏析、语言研究、文史在线、政治哲学、教学研究、影视文学、民族文化、书画艺术、文化遗产、馆藏论坛等。

来稿要求:( : )

1、文章主题鲜明,观点明确,语言通顺。

2、文稿请按规范格式打印,使用E-mail投稿,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及详细通讯地址(含邮编及联系电话)。

3、来稿文责自负。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本刊对来稿有修改、删节权,不同意者请提前声明。

4、本刊对来稿认真负责,处理及时,请勿一稿多投。本刊收到来稿后1周内发出稿件处理通知,若2周内仍未收到处理通知,请与编辑部联系查询。

5、文稿被录用后,发给录用通知书。稿件刊登后,寄送当期杂志2册。

6、如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的稿件,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欢迎文艺理论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文化艺术工作者来稿。

投稿邮箱:swxkzz@126。com

联系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建明北路20号308室《散文选刊》杂志社理论版编辑部

邮编:050031

网址:www。swxkzz。com

处理工艺论文篇8

中国 的 “ 文学美学 ” 是20世纪中国学者具有世界学术意义的创新之一。认识文艺美学的中国原创性,要从关于这门学科的学科定位入手。不理解文艺美学为何物,当然就不会认识文艺美学的中国原创意义。的确,关于 “ 文艺美学 ” 是否成立,作为一门美学学科是否合法存在的 问题 ,从这一门学科刚刚形成开始,就有不少争论。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文艺美学是一门 “ 假学科 ” 。2000年, 教育 部批准山东大学文艺美学 研究 中心为教育部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而在这个研究基地需要挂上由教育部颁发的机构铭牌时,却发生了一个问题。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 时代 ,作为中国的一个部级研究基地,应当面向世界,其机构的铭牌上理所应当印制这个机构的中 英文 名称。英文名称的写法,显然应当使用国际流行的英文说法。然而 目前 在国际学术界没有 “ 文艺美学 ” 的学科称谓,在英文写作里没有 “ 文艺美学 ” 这个对应的词或词组,而文艺美学却是在中国学术界流行了几近20年的、令不少学人反复使用的学科名称。我个人也十分关心 “ 文艺美学 ” 如何翻译为英文的问题。因为翻译不仅是词语的语种变形,而且是对术语意义的阐释,是公开向外界传达交流的信息。在外国人并不知晓 “ 文艺美学 ” 、缺乏正常交流的语境里,如何把 “ 文艺美学 ” 译为英文呢?最后的结果是把 “ 文艺美学 ” 翻译为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s。literary theory在中文里现在普遍称为 “ 文艺学 ” ,而aesthetics则通译为 “ 美学 ” 。经过这样的翻译,无疑是告诉 英语 学术界,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并且持续流行的 “ 文艺美学 ” ,就是西方学术界的 “ 文艺学和美学 ” 。翻译者显然有对 “ 文艺美学 ” 的思考和诠释,似乎还有在文艺美学的建设中,把文艺学和美学结合为一门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 理论 预设。然而,这样的翻译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西方学术界目前的观念里,文艺学和美学虽然有密切联系,但是依然是两门独立的学科,英语学人很容易认为中国的 “ 文艺美学 ” 等于既研究文艺学,又研究美学,即既是文艺学,又是美学。 显然,在英语学术界没有现成的对应词语翻译的情况下,这样的翻译误读是不得已之举,我们目前并没有资格去责怪翻译者。它还说明,我们对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稳定的解说。这种情况在中国目前通行的学科中是罕见的,属于另类。其实,另类的出现和存在往往是对常规、常态的偏离和突破。合理的另类就是创新。细想一下,中国 现代 包括人文 社会 科学 在内的一切学术学科的设立和命名,即我们所认为的学科常规、常态,基本上都是对西方近代学术体系的引进。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定岁月,西方强势文化改写了中国的学术文化的 历史 ,中国在各种原因的推动下,系统地引进了西方学术文化的体系性结构。 “ 美学 ” 一语,就是王国维从亚洲最早引进西方文化的日本的相关 “ 汉字 ” 译法直接搬过来的。在这一时期引进的还有 哲学 、伦 理学 、文学理论等等学科命名。至于文艺学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照苏联对文学理论的称谓而流行的。由于哲学、伦理学、美学、文艺学等等是从国外学科名称翻译而来的,那么现在的中国人要把我们的哲学、伦理学、美学和文艺学的学科名目介绍给外国人,只要运用翻译成中文所依据的外文词语就行了。在文艺美学的名称翻译上遇到的难题,恰好说明文艺美学这一学科在中国现在的西方学术学科体系中,是一种不可融入近代西方学术文化体系的另类。 还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是,在文艺美学的英文译法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s中,连接文艺学(literary theory)和美学(aesthetics)的是一个并列连接词 “ 与 ” 、 “ 和 ” (and)。这样的翻译方式似乎把文艺美学当作两个学科的共同属有领域,从学科分类逻辑顺序来看,不大能够讲通。然而,如果从文艺美学既有文艺学的学科特性,又有美学的学科特性而言,这样的翻译方式又有一定的意义(注:本文认为把 “ 文艺美学 ” 翻译为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s的意义在于显现出一种 “ 间性 ” 意识。我个人以为翻译为Aesthetic of Literature and Art,也许更为妥当。)。 这使我想起了俄国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文本间性理论。其实,我们可以按照巴赫金的理论把文艺美学理解为文艺学与美学的对话性的理论构成,是一种涉足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的间性理论。人们非常重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文本间性理论,但是主要从文本 分析 的角度予以重视。其实,巴赫金理论的新颖之处在于突破了西方长期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性规范,提倡在逻各斯规范的分类体系中,寻找各个不同类属的事物、话语、文本之间的对话联系、间性联系。他在对话理论和文本间性理论中,实际上也提出了对于在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引导下形成的近代学术学科分类框架进行解构和重组的设想。这方面的思想,还没有受到重视和关注。 近代西方学术学科在分类上,采取的是本体论的划分方式。一个独立的学科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独特性甚至惟一性,就是这门学科存在的基础。这种顺应近代 工业 化日趋细密的分工而形成的观念, 自然 有其长处,但是它却摒弃了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天然联系这个事物存在的根本基础。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整体的关联,但是人们在研究具体事物时又不太可能把此一事物与世间的每一个别事物之间的联系一一考察,这正如我们在读书时,不可能把有史以来的每一部书都读完。这并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巴赫金充分考虑到学科设立的两难境遇。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就是每一个学科都处在 “ 边界 ” 上。他说: “ 某一文化领域(如认识、道德、伦理、 艺术 等领域)作为一个整体所构成的问题,可以理解为是这一领域的边界问题。 ”“ ……只有在不同视角的边缘上才产生对这一视角……的迫切需要,这一视角才能为自己找到可靠的根据和理由…… ”“ 然而,不应把文化领域看成是既有边界又有内域疆土的某种空间整体。文化领域没有内域的疆土,因为它整个儿都分布在边界上,边界纵横交错,遍于各处,穿过文化的每一要素。文化具有的系统的整体性,渗透到文化生活的每一原子之中,就像阳光反映在每一滴文化生活的水珠上一样。每一起文化行为都是在边界上显示充实的生命,因为这才体现文化行为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离开了边界,它便丧失了生存的土壤,就要变得空洞傲慢,就要退化乃至死亡。 ”“ 在这一含义上我们方可说,每一文化现象,每一单独的文化行为,都有着具体的联系;可以说它连着整体却是自立的,或者说它是自立的,却是连着整体的。 ” [1](P323) 巴赫金在这里提出的思想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孤立学科分类观念的挑战和颠覆。虽然 “ 文本间性 ” (intertexttuality,或译为 “ 互文性 ” )这一说法由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正式提出,但是法国学术界一致认为克里斯蒂娃是借用了巴赫金的思想。托多洛夫说: “ 为了充分说明意思,我在这里更喜欢使用互文性这个词,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介绍巴赫金的文章中使用了这个词。 ” [2](P258)统观巴赫金的著作,特别是从上述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巴赫金不只是认为文本之间存在着 “ 间性 ” ,而且一切事物、一切人、一切学科、一切文本都处于对话关系的 “ 间性 ” 之中。学科有自身的分工,但是每一学科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封闭的,这些研究对象所处的位置不是一个有疆界与其他学科判然有别的空间实体,恰恰相反,这些研究对象始终处在各门已经形成的学科的 “ 边界 ” 之上。因为 “ 认识行为所接触的现实,是已经用前科学思维的概念加工过的现实 ” [3](P324),一门学科的认识对象,实际上是各门学科都要触及的现实,学科的划分把整体的现实割裂为几个部分。学科之间的距离和间隔,是单独学科审视现实的盲点,其中的间隔就是学科 “ 间性 ” 存在的根据。学科 “ 间性 ” 的存在,必然会在学科的进一步 发展 中出现 “ 间性 ” 学科。如果说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学术学科的形成主要是受社会分工,特别是工业化以来日趋细密的社会分工的 影响 而形成分类形态的学科分化,那么随着人们对分工的分割性认识的深化,往往在分工所形成的间隔、甚至在鸿沟上树立起连接间隔、填平鸿沟的 “ 间性 ” 学科。 其实,美学在西方的出现正是一门 “ 间性 ” 学科的出现。虽然鲍姆加登早在1735年就使用了aesthetica这个词命名于研究 “ 感性认识的完善 ” 的学科,但是正如英国学者鲍桑葵所说,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才使美学 “ 把问题纳入一个焦点 ” [4](P232),使这门学科走向成熟。《判断力批判》所奠定的美学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就在于美学是连接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桥梁,美是真与善的 “ 间性 ” 。康德指出在传统哲学里, “ 按照哲学分别为理论的和实践的,纯粹哲学分别为自然的和道德的形而上学,它们将构成理论建设的全部工作。 ”“ 在理论的阐述里,对于判断力是没有留有特殊的部门的。 ” [3](P7)然而,判断力却是在认识中, “ 介于悟性与理性之间的中间体 ” , “ 在必要的场合能够临时靠拢两方的任何一方 ” [3](P4)。从康德关于 “ 美的分析 ” 的理论来看,他对 “ 纯粹美 ” 现象的 “ 无功利 ” 、 “ 无利害 ” 性质的分析,揭示了美学这一门独立学科之所以要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自身的疆域。没有无功利的美感,便没有审美的主客体关系,也就没有美学研究的特定对象。 然而,审美的判断力又同时与对真理探求的悟性和实践的理性连接在一起,判断力不可能脱离悟性和理发而单独存在。这就是说,在单独的认识论哲学,或者单独的伦理学中研究真理和道德问题时,其研究对象本身就联系着审美活动、审美现象,但是由于学科的规定性,学科特定任务的限制性,认识论哲学和伦理学不可能在那时候去讨论美学问题。于是认识论哲学和伦理学在面对整体对象时就留下了一个间隔的空白。这一个领域就是康德认为的美学的研究领域。这显然是此前认识论哲学和伦理学留下的一个 “ 间性 ” 空白。一个新的学科就在此处树立起来了。可以说美学是认识论哲学和伦理学之间的 “ 间性 ” 学科。这种 “ 间性 ” 在康德美学中也有明确的揭示。他在 “ 美的分析 ” 里,把 “ 无利害性 ” 作为纯粹美学的基本性质,但同时又指出在世间存在的具体审美现象往往是 “ 依存美 ” ,是同认识论所寻求的真理和伦理学讨论的善的功利有一定联系的。因此康德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崇高范畴作为美范畴的延伸,从而提出 “ 美是道德的象征 ” 的命题[3](P201)。当然,对于康德在 “ 间性 ” 中确立美学位置的认识,首先还是巴赫金。巴赫金在有关康德的讲座中指出, “ 康德把空间视为事物而总处在空间表象的边缘上;这一精彩的审美视角说明康德所指的始终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视野空间 ” ,而不是几何学空间, “ 所以 ‘ 美学 ’ 这一名称意外地找到了根据。 ” [5](P530) 文化的空间不是几何学的空间。在文化的空间中,一个学科无非是一个在整体文化语境中,对作为整体的世界对象的一个视点,一个认知和阐释的立足点。因此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不可能把文化空间布满,不可能覆盖得严严实实,学科之间在空间位置上存在着许多间隔、空白。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一些新兴学科必然会在 “ 间性 ” 中出现和成长。特别是全球文化空间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立体。它是不同时代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生活样式、文化形式的交织与交流、对话与对抗的网状空间。在当前这个文化空间中的创新性发现,就是对于一个新的交流语境的发现,就是对于在已成格局中学科之间能够重新进入的 “ 间性 ” 的发现。 我认为,中国的文艺美学的创新性就在于它从对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的引进中,在以中国原有的诗文评、画论、乐论的艺术批评传统的对话中,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对话空间中,发现了一种 “ 间性 ” ,提出了一种中国学人进行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规范、新视角。 共2页: 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环保投资论文范文 下一篇:废水治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