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8 22:05:56

微机原理论文

微机原理论文篇1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理论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电气信息类本科教学的主要学科基础课之一,是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电气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仪表等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作为非计算机机电类专业硬件技术的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编程结构、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其常用外设的工作原理。整个课程内容涵盖数字系统及逻辑电路基础、微处理器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存储器原理与结构、输入/输出接口及中断技术、总线的概念与标准、常用的可编程并行数字接口芯片[2]。由于该课程内容较多,硬件与软件结构结合,一些概念复杂且抽象,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很难达到满意的授课目标。因此,迫切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本文着重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方面阐述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1 理论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针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和内容较多,硬件方面包括数字电路逻辑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以及接口技术等,软件方面包括汇编指令和语言程序设计。通常给定的教学课时偏少,要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方法和微机硬件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造成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根本无法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首先需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的接收式学习模式,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的,以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利于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2]。其次在内容取舍方面,着重从非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出发,知识点讲解力求深入浅出,采用浅显、清晰、循序渐进的描述方法,注重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便于学生自习,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每章的授课中,安排1到2个课时的课堂讨论,讨论主题根据每章的学习内容由学生给出,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再学习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巩固。

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已然成为大家的共识,为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需要,可采用“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多媒体CAI课件”,该课件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声音、图像、文档及动画等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形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及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

2 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实验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软件实验和硬件实验,软件实验通过编写程序、上机调试测试并且运行的过程,以期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硬件实验通过给定任务培养学生设计硬件,编制接口程序,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实验内容为验证性实验,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灵活结合起来,无法让实验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更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和创造性想法。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机制采用出勤点名签到和实验报告批改结合的方式,最后可能造成动手能力好的同学成绩不如动手能力差的同学,达不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目标[3]。

首先,改革实验考核方式,通过设置课程设计题目以学生最终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手段,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另外可以开展一些电子设计大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其次,设立固定的开放实验室时间段,所有对微机原理课程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学习探讨,有利于微机原理知识的拓展和推广,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和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意识。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往往以验证为主要目的存在的问题,无法真正的去思考、分析问题,可以精选课程设计题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老师不立即给出正面解答,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最后在实验教学中采取优差生搭配提高动手能力,让更多学生对微机原理实验充满兴趣,为以后的专业课以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来说,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软件与硬件结合,传统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使得最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匮乏。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来说,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软件与硬件结合,传统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使得最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匮乏。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结合改革,能够更加促进学生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玉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

[2]尹建华.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李娜.微机原理教学改革研究[J].北京:计算机教育,2010.

微机原理论文篇2

关键词:微机原理;传统与现代;内容与课时;理论和实践

北京大学微机原理课程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为全校理科院系开设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它不但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和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而且是该学院电子学专业和微电子学专业的核心选修课及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元培学院等院系学生的选修课[1]。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学院对本科生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建设。微机原理课程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笔者根据亲身实践,对下述问题进行探讨。

1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在四年的学习中,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掌握数学、物理、电路和计算机四大基础知识,学习相应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系统的概念,学会站在系统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电子专业学生,则要求了解掌握以CPU为核心的电子系统。在选修微机原理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电子技术和相关电路知识,要分析和设计电子系统,还必须学习两个新的知识点:微处理器和相关接口技术,这正是微机原理的主要内容。该课可以将微型计算机系统作为电子系统的实例讲授,强调学生建立电子系统的概念。

因此,微机原理课程的定位是:计算机专业硬件基础课程群(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微机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实验)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由电路到系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具有运用微机技术进行软、硬件设计开发的坚实基础,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1]。

2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计算机科学发展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微机原理课程教学对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都有很高的要求[2]。教师在教学中需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大学基础课程教学不同于专业技术培训,必须强调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微机原理教学内容组织的指导思想是:从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入手,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吸收计算机技术发展中涌现的新技术,科学合理地更新课程内容,保持先进性和时代性。

具体到课程内容组织,主要分为微处理器和I/O接口技术两大部分。英特尔公司生产的系列微处理器在微机中应用最广,从1971年的“4004”到现在的“Itanium”;I/O接口电路也由原来的分立器件到现在的“南桥”、“北桥”套片,可选的内容非常广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贯彻基础是根本的原则,选择英特尔 8086 CPU为微处理器部分主要内容,详细讲解其BIU和EU架构、管脚信号、总线时序、指令系统、分段技术及流水线技术等;I/O接口部分以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和定时器/计数器接口为例,重点讲解I/O接口的基本原理及典型电路。这种内容组织有利于学生对微机基本原理的学习,避免纠缠于高端CPU等一些技术细节中,冲淡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我们也将现代微机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合理引入到教学中来。笔者在课程中介绍了英特尔高性能微处理器的Cache、超标量流水、虚拟存储器、分支预测、PCI总线和多核处理器等技术,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作了铺垫。

3正确处理内容与课时的矛盾

由于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本科生课程体系也在不断改革。课程越开越多,每门课程的课时减少[2]。北京大学微机原理的课时已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4学时。但该课程的特点却是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多,于是出现了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

笔者采取“重点讲授、引导自学”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掌握和了解两种要求。需要掌握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会仔细讲解、详细刨析;对需要了解的内容,教师只给出引导思路和概括总结,详细内容需要学生课外自学完成。

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微机系统中最基本、带有共性的内容,是教师通过研究课程知识体系,探索其内在规律与联系整合出的课程核心知识单元。本课程可划分为6个核心知识单元:

(1)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2) 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3) 存储器原理与结构。

(4)I/O接口技术。

(5) 总线技术。

(6) 高性能微处理器及相关技术。

同时加强课程配套教材建设,写厚教材,对于需要了解的知识,教材上需详细论述,以便学生自学。

这种教学组织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以点带面,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4理论和实践的协调

微机原理是技术性、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关键环节。实践课程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课,理论和实践只有协调合作,实现互补和互动,才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4]。

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除了使学生加深理解理论课的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北京大学微机原理实践教学分为上机实习和实验课程两个环节。

上机实习是理论课程的实习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编程。共分为4个题目,前3个题目为由浅入深的验证性题目,第4个题目为任务性设计题目,训练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实验课程是独立学分的实验课,主要训练学生的微机接口和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单元实验和开放性综合实验两大部分。基础单元实验为典型接口实验,使学生巩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开放性综合是以任务为导向的系统综合设计题目,训练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拟定实验题目,在开放式的实验环境中自主发挥。

在理论和实践协调的基础上,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定期举行教学例会,协调两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真正实现互补和互动,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如理论课上给出问题指令语句,要求在上机实习中验证;理论课上讲解各种I/O接口的基本原理,而接口芯片(8255、8251、8253等)的具体应用则在实验课上完成;开放性综合实验更是将理论课上的系统概念进行提升,由学生动手实现。

5研究性学习

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一大批创新性人才,这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掌握某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多种方法,如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研究性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就某一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共同参与。

微机原理中的研究性学习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设置习题讨论课,师生共同进行拓展式研究;还可以在课前指定学生准备讨论题目,课上进行演讲并全班讨论。再如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考核点,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拟定研究题目,广泛查找阅读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

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拟定题目、搜索资料、讨论辩论和形成观点,最终形成创新思维。

6结语

随着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只要教师潜心教学研究,用心对待教学,对待学生,就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克义. 非计算机专业微机原理课程的改革实践与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5(11):37-39.

[2] 刘春玲.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10):70-72.

[3] 池进.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J]. 高等理科教育,2008(6):70-72.

[4] 果莉,李文哲,杨方.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4-16.

[5] 李福华. 实行开放式研究性教学,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18-20.

[6] 丁旭阳,罗惠琼,范明珏. 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 计算机科学,2009(7):5-6.

A Discussion of Some Topics in Microcomputer Theory Teaching

WANG Zhi-jun, WANG Ke-yi, YANG Yan-jun

(School of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he strengthened reform of teaching, new issues has emerged in the teaching of Microcomputer Theory. This article discussed a few topics on the orientation and goal of the cour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 the paradox of more content and less class hour, the harmony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learning by research.

微机原理论文篇3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辅助教学改革;微信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79-03

一、背景及意义

自动控制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在电力、冶金、汽车制造、机器人、航空航天、军事、智能家居等领域,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明,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人们需要掌握一定的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是学习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学科,是许多专业的基础课,掌握好《自动控制原理》是必要的。《自动控制原理》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内容抽象、系统分析繁杂、涉及的知识面广等特点。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而且学生容易陷入枯燥、厌学的恶性循环,这会阻碍学生的学习[1-3]。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了解授课情况从而可以随时微调教学内容及进度,课堂的教学环境容易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使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这有利于及时交流,所以传统课堂教学在大学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也有着不足,例如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不够自由灵活、课堂教学情景无法再现等。因此需要发展一些辅助教学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加传统课堂教学的手段和丰富教学内容,做到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辅助教学为辅。

21世纪初,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使辅助教学发展翻开新的篇章。以互联网为基础的E-Learning(在线学习)学习方式弥补了上述不足,以互联网及其强大的信息交换能力,使学生可以重复观看上课录制好的教学视频、教师上传的教学课件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虽然E-Learning学习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习的自由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但仍旧不可避免地受到电脑、网络以及不能随时随地沟通的约束[4]。因此,在近年来,我校师生积极探索新的辅助教学方式――以手机终端为基础的M-Learning(移动互联学习)学习方式。

M-Learning顾名思义是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方式。以智能手机和4G网络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手机不离手。大学生作为智能手机使用者的中坚力量,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手机,因此出现了所谓的“低头”族。辅助教学新阶段M-Learning(移动互联学习)正在被应用到大学课程教学中。M-Learning辅助教学不仅具有E-Learning辅助教学的各种功能,还能弥补E-Learning辅助教学的不足,如在移动平台上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此外,它的特点还有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化、微型化、碎片化,信息获取也更加自由,师生之间可随时随地进行互动,等等。

在智能手机琳琅满目的APP应用中,微信这一款即时通信免费聊天软件无疑是最具发展成移动教学平台潜力的。《企鹅智库:2016年微信影响力报告》表明,学生使用微信的比例达到14.4%;平均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的用户达到61%;35.8%的微信读书用户提升了自己的阅读量。微信月活跃用户规模达到6.5亿。这说明微信在人际互动交往软件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因此开展以微信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教学具有良好的使用基础。

二、微信具有的功能

微信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即时通信软件,主要功能有聊天、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等。微信的聊天系统有强大的功能,不仅可以发送文字,还可以发送语音、图片、视频和office文件等。语音、视频交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和方便,可浏览office文件的功能使办公更加方便。我校《自动控制原理》教师已经建立以专业为单位的“自动控制原理”微信交流群,群内包含任课教师及学生,在群组内学生可以S时随地向教师询问相关问题,教师也可以任务书。同时支持私聊和群聊的聊天模式使人际交往更加灵活,使得教师除了一对多的答疑外,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除聊天系统功能强大以外,朋友圈分享功能也是微信的一个特色。微信的朋友圈分享可以实现文章的转发、文字和图片的发表或者视频的链接,朋友圈还具有强大的评论功能,这个功能不同于QQ的说说,没有互加好友的人不能看见对方的评论。除了上述两个常用的功能外,还有面对面加群、附近的人、摇一摇等功能,具体见表1[5]。

除了个人用户的功能强大之外,微信还推出了公众号功能,公众号可以实现自媒体活动,即实现一对多的媒体性的行为和活动。微信公众号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作为个人目前只能申请订阅号,在订阅号中可以向所有关注的人推送微消息、微活动、微语音、微视频等。我校教师尝试建立并完善以《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为内容的公众号,在公众号内搭建多个板块,如科技前沿、历史回溯、教学天地等,并且每位教师随时可以推送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章、前沿科技等。

微信所展示出的各种功能与以往的E-Learning方式相比,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自由性更高、时间地点的约束进一步降低。同时它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无论是答疑解惑还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总之,微信整合了手机短信、通话、邮箱、论坛等多种功能,形成了一个操作简单、高效的多模态、一体化的移动交互平台。微信的这些功能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同时也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平台。

三、微信教学具有的特点

虽然微信具有如此之多的功能,但是操作起来却一点都不烦琐与复杂,而且在不同功能之间切换很方便。例如,在信息交流时,语音和文字功能相互转换比较方便,可根据自己的使用环境选择一种方便的输入方式。

微信的信息一般以简短的文字内容、快速的照片分享等“微”信息为主,适合当下“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同时由于信息具有“微”特点,使得信息更灵活,内容更丰富,以及信息传递更加精准[6]。

微信交流具有实时性,这使教师和学生不必专门准备特定的时间进行沟通和学习。同时作为“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能有效地传递知识,而且能够及时地从学生的学习和疑问中得到教学效果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朋友圈不仅能够状态、心情以及最近的活动,同时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同时,学生也可以最新的成果、作品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基于微信平台的教改

我校师生积极探寻如何利用微信开展《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微信教学平台的具体内容如下:

朋友圈: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扩散消息。例如,学生可以发送一些与《自动控制原理》有关的文章、学习技巧、科普知识等,也可以推送自己做出的成品以及自己的发明创造等。教师可以通过朋友圈对学生的内容进行点赞、评论等,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不仅可以从学习上关心学生,更可以从生活上及时送上关心和分享学生的喜悦,使师生之间能够加深了解,打破传统的师生身份的观念,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例如,曾有位学生腿部骨折却无钱治疗,我校师生通过朋友圈U散消息来筹集资金,并为他送上关心和祝福。

微信群:任课教师可以建立以上课班级为单位的微信群。教师通过该群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可以发起课程评价,也可以进行统一答疑、布置作业等。学生在群里还可以畅所欲谈,减小师生之间的身份差距。当然,任课教师除了这种一对多的辅导之外,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智能手机的便利性,使这种交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它打破时空的局限性。例如,在下班回家的公交车上,教师就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完成交流讨论。

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的合理设计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对信息的获取。例如,公众号下可以列举各位任课教师的特点、研究领域等以供学生根据自己所喜好的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师来辅导。也可以推送如生产生活中的创新性应用的实例和前沿科技发展理论等资料,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令整个课程显得丰富多彩。目前,我校教师建立了“华电自动控制原理”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的内容性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

利用微信平台建设移动互联网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外的延伸以提高兴趣、课后的复习以巩固知识和课下的交流以方便答疑,但这不并是说微信在课前和上课时不能被加以利用。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通知学生需要准备的资料、需要预习的内容等;课后,上传与下节课内容有关的动画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微信表情中筛子功能,可作为上课随机点名回答问题的方式;利用微信群可以在课上做问卷调查等。

五、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自动控制原理》辅助教学不仅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的不足,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和原有网络教学的局限性,还在此基础上丰富了教学手段、增加了学习趣味。这一辅助教学不仅仅变革了教学形式,还改变了教学理念,使“灌输式”学习变革为“交互式”学习,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体验,它进一步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完善了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谢静超,毕月虹,刁彦华,等.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武汉理工大学,2010:433-435.

[2]李振龙,乔俊飞,孙亮,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方法探讨[J].教学研究,2009,32(2):66-68+72.

[3]刘羡飞,李俊红.结合大学生特点谈“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改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Z1):67-69.

[4]陆远蓉,许喜斌.基于手持智能终端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职教论坛,2015,(14):64-68.

[5]王丽,戴建春.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译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5,(02):35-41.

微机原理论文篇4

传统媒体微博出现的背景

对于以信息传播为主业的传统媒体来说,加入微播的阵营既是生存所需,也是大势所趋。网络的兴起,拓展了消息源,使草根开始敢于对抗传统媒体的权威。为应对网络的挑战,传统媒体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络空间里,习惯了一呼百应的传统媒体难以真正融入草根的狂欢,其网站大多点击率不高,面临曲高和寡的局面,这便造成了网络空间里差异显著的两个舆论场。来自个体的网民议程设置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生活中传统媒体的报道焦点。伴随着网络空间的发展壮大,在现实生活中以引导舆论见长的传统媒体,在网上舆论场中却越来越多地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传统媒体需要新的突破口,以提高自己在网络空间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微博的出现给予传统媒体更好地参与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平台。

传统媒体微博的特点

网络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微博的出现加剧了局面的复杂性,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与以往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需要传统媒体放低身架,真正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可从以下两方面探讨传统媒体微博的主要特点:

1.基于微博本身的特点

作为微博大家庭中的一员,传统媒体微博是微博飞速发展的受益者。以“@人民日报”为例,2013年1月中旬,其粉丝数量为3673990个,已经大大超过其报纸的日均发行量。一个月之后,人民日报的新浪微博粉丝数量更新为4268728个,一月之间增加了近60万个,这一数量还在不断攀升中。

传统媒体微博不但增加了传统媒体的受众数量、扩大了传统媒体的受众覆盖面,也间接提高了传统媒体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增强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此外,微博解决了传统媒体在传统传播过程中的时效性难题和难于得到反馈的发展障碍,使传统媒体具备了及时更新和实时互动的网络优势。

即时更新。传统媒体微博基本都有自己的运营团队,日均发表微博的数量从几条到几十条不等,发布时间主要集中在8时至23时,也有些媒体是全天候发布信息。传统媒体经由微博,可以及时参与到热点事件的报道中,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

实时互动。传统媒体微博与个人微博一样,可以通过评论及时反馈。据统计,在加入微博阵营的半年时间里,“@人民日报”的日均评论数为242个。大量的反馈为媒体了解受众需求、改进报道方向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2.基于传统媒体的特点

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优势,经由微博可以得到加强。传统媒体微博使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得到展现。

原创性强。与个人微博相比,传统媒体微博大都具有原创性强的特点。新周刊的原创性达到68%,人民日报微博的原创性达到95%。

权威性高。与个人微博相比,传统媒体微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转发数量多于评论数量。一般来说,“被转发”意味着“被信任”。从这一特点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微博占据了权威性的优势。

加强传统媒体微博舆论引导力的策略

根据传统媒体微博的特点和已有的一些成功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提高传统媒体微博舆论引导能力的途径。

1.提高内容的原创性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都强调“内容为王”,这练就了传统媒体采编队伍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微博策划的过程中,注重内容同样重要,原创性高的微博更受欢迎。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媒体微博排行榜中不难看出,在微博的第一轮较量中,广播电视被远远甩在了后面,排在榜单前列的基本为“笔杆子过硬”的平面媒体,即报纸和杂志。“@人民日报”的迅速成长,与其95%的高质量原创博文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这种原创是纯粹的原创,而不是以别人的稿件为底版的修改稿,或者重复的消息。传统媒体微博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微博规则,提高原创性和更新频率。

2.贴近受众的心理需求

微博是“草根”性质的平台,个体意见在这个平台中具有更强大的力量。传统媒体微博应当俯下身来,与受众“打成一片”,并从心理上正视自己的“围脖儿”身份,“入乡随俗”。传统媒体应选择贴近民生的话题,要能和老百姓“唠家常”。例如“@人民日报”的经典选题“北京暴雨”、“唐慧事件”、“你的爱情有起步价吗”、“汤圆、元宵你分得清么”等;其次,在微博的固定栏目设置上,“@人民日报”的“你好,明天”用通俗的语言对一天的微博焦点进行评论,在风格上让人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感;再次,贴近受众心理需求还体现在谈话的方式和语言的运用上。在这方面,《人民日报》为传统媒体起到了示范作用:2012年11月3日网络热词“屌丝”登上了《人民日报》,两天后即11月5日“元芳,你怎么看”网络经典语,又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人民日报”则用更为通俗的语言,关注更贴近民生的实际。贴近受众心理需求,在尊重个体的微博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3.鼓励个体的参与热情

传统媒体微博依据传者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传统媒体机构微博,二是媒体人微博。前者属于机构微博,后者则为个人微博。在媒体机构微博数量的地域分布上看,东部沿海、两湖和广东地区最多,媒体人微博的数量分布与媒体机构的趋势基本一致。这表明媒体机构微博与媒体人微博存在正比例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因此,媒体机构在策划自己的法人微博的同时,应鼓励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的个体参与热情,以此来推动机构微博影响力的提升。“@人民日报”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为“关注新闻中的人”与“关注那些关注新闻的人”并重。“众人拾柴火焰高”,提高机构微博的影响力不仅要靠一支队伍的孤军奋战,还要发动每一个媒体人对微博的参与热情。

4.加强媒体间的合作

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是其参与网络竞争的优势,传统媒体之间的网上合作可以汇聚权威声音,把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发挥得更好。2012年8月2日永州“上访妈妈”唐慧因对女儿被强奸案判罚不满多次上访,被当地政府判罚劳动教养一年半,成为舆论焦点。此事件经由媒体微博,特别是“@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中国网事”介入之后,8月10日湖南省劳教委依法撤销对唐慧劳教的决定,湖南省政法委调查组表示,将继续调查反映的相关问题。传统媒体微博的合作推动了事件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匡扶了社会正义。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微博的网上合作使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在网上得到继续发扬,是传统媒体引导网络舆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①范以锦:《2012重大传媒事件解读》《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12期

②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2013年1月

微机原理论文篇5

随着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一些新的保护原理和方案,特别是基于故障波形特征(暂态分量)或高频分量的保护原理,以及基于ANN(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集理论的智能保护方案对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广泛收集了有关微机保护硬件平台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硬件平台的方案与设计。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本文广泛收集了有关微机保护硬件平台的资料,并查阅了国内各微机保护生产厂家的产品说明书,明确了开展本课题的意义,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对微机保护硬件平台几个主要方面如CPU、数据采集和通信方式等进行了探讨,针对传统微机保护硬件平台存在的缺点以及为了适应电力系统发展对微机保护的要求,提出了新微机继电保护硬件平台的“通用”模块化设计方案。

…………略,共5点

关键词:微机保护、硬件平台、逻辑运算、开入开出、抗干扰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1

1.1 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1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2

1.3 本课题所做的工作………………..……………………………3

第二章 微机继电保护硬件平台的设计………………………………4

2.1微机继电保护硬件平台的探讨…………………………………4

2.1.1处理器………………………………….……….…………4

2.1.2数据采集系统……………………….……….……………7

2.1.3通信方式…………………………….……….………..…11

2.2传统硬件平台及存在问题………………………..……………13

2.3采用方案比较………………………………………………..…13

第三章 逻辑运算模块的硬件设计…………….………………….…17

…………略,共6章

:34000多字的电子学本科论文

有中英文摘要、目录、大量图、参考文献

400元

注:。

微机原理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情;应急机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助力科技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教育园地,它的安全稳定必然是国家和谐稳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现,影响着高校的自身稳定发展,也威胁着社会安定,而高校的权威性和神秘感促使人们对高校中的突发事件产生了极大的关注与讨论,尤其是微博的出现,给中国网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表达平台,各种声音在微博平台上交错融合,高校突发事件也频繁成为微博舆论场中的热点。据统计,中国最大微博平台新浪微博上国内高校官方微博数为635个,微博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兴起让高校也积极运用这一平台进行信息与互动,以及运用微博平台进行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但由于对微博这种新媒体的掌控力和操作经验尚有不足,高校在微博平台中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往往力不从心,有时适得其反,没有达到规避风险、澄清事实的效果,反而让微博平台上大量的负面信息给高校的形象、声誉和公信力蒙上了一层灰暗色彩。因此,本文尝试从微博特性出发,对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进而探讨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在微博舆论场中建立起有效的应对机制。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公开的博客形式,是当下基于用户关系的最新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微博这一新型的信息即时分享平台开始大规模地入驻中国网民的言论市场,“微博问政”“微博反腐”“微博打拐”“微博寻人”等现象近几年来不断涌现。据《2011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2011年,微博在聚合网络舆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网络舆论场。[2]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微博上的舆情时,应充分了解微博舆论场中信息的传播特性以及舆论形成过程,以便建立合理有效的应对机制。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微博舆论场的正负效应

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在《社会舆论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构成舆论场的三要素,即:同一空间人们的相临密度与交往频率、空间的开放度、空间渲染物或渲染气氛。他认为,“构成舆论场的三个要素,为舆论的产生起了聚合多项外力的作用。当它们刺激其间活动的大多数人时,就会迅速使人萌发一种信念,并把人们的信念和见解归顺到同一个方向,铸成坚不可摧的意志合力,舆论也就由合力的作用而展现出来。”[3]微博与生俱来的特性与构成舆论场的三要素耦合,而这些特性也决定了高校在掌控和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时存在着利弊共存的情况。

(一)微博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网络

“六度分隔理论”认为,任何陌生人之间最多通过六个人便能联系到一起。社交网络印证了这一理论,其主要特性体现在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能够简单迅速地相互连接,这其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强大的“熟人网络”中。微博上人们通过140字的碎片化文本来进行人际交往,更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在微博平台上爆发时,信息通过碎片化的文本在强大的“熟人网络”之间传播,信息传播即时、迅速、零距离且可信度高,形成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效应,这既能为处理突发事件带来积极效果,也可能使突发事件给高校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

(二)微博是一个开放、自由的言论平台

互联网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开放、平等、自由。言论自由是微博的一个重要特性,由于微博发言的低门槛,每个人都掌握着话语权,人们的思想和观点全都呈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争论与融合,这种宽松的言论自由环境为正面舆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是微博之所以会成为舆论场的重要原因。高校突发事件在微博平台上得以迅速传播,大部分因为这种特性而实现,这有利于高校还原事件真相、第一手消息,但是诽谤、谣言等也牵制了事实顺畅、有效的传播。

(三)微博用技术手段打造舆论氛围

微博有独特的“粉丝”机制,“关注”机制,转发、评论功能与“@”(实现一对一的沟通)、“#”(原创话题)功能,这些独特的机制与功能,为微博舆论场的形成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服务,对烘托舆论氛围大有作用,一个微博用户拥有粉丝越多、被关注数量越多,那么他成为意见领袖的可能性就越大,引导舆论的能力也就越强。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意见领袖一方面能够利用自己强大的粉丝群体制造正面舆论,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负面舆论的声势过大造成正面舆论的传播达不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微博舆论场中有三个特殊性因素,即平层话语权、碎片化文本和个人粉丝团,这决定着高校突发事件在传播速度、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传播范围的广度以及传播效果的深度上较之传统媒体更甚,而且这些特殊性因素也直接导致了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呈现不同特征。

二、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分析

舆论的形成一般分为六个阶段,即问题的发生、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产生、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形成。[4]在微博舆论场中,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微博舆论场中有关于事件的舆论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过程会受到微博传播规律的影响而呈现新的态势。本文结合微博传播规律中的几个独特性因素,把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总结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

高校是社会组织与机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要接受社会全体成员的审视,而且要接受高校内部成员的评价,因此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原因通常可分为两个方面:

1.国外社会环境。新时期的中国,在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后,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话语权的提升,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政治、思想侵害日益加剧,试图通过破坏国人的思想意识等手段破坏我国的社会安定和团结。高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先进思想,历来是自由、民主的象征,因此成为国外反动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意识形态渗透的首选。在这种境况下,高校学生最容易受到国外反动敌对势力的煽动,做出偏激、盲目的群体暴力事件。

2.国内社会环境。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社会民生、民族团结等敏感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网民第一大国,人们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热度与日俱增。在这个时期,社会成员对高校的热切关注使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成为舆论热点,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通常与高校管理理念落后、高校管理制度失调、高校组织运作机制不顺畅、高校教职工言行失范等息息相关。高校组织机构的复杂性以及高校行政管理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等高校主体各自对社会的认识、对事物的关注点以及思想深度存在很大隔差,因此又让高校突发事件呈现出多种形态和类型。

(二)舆论领袖及其关注者对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和意见偏向的传播

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通常就是高校行政管理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等高校主体,他们是最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人,由于高校主体基本属于高学历、高素质群体,他们对突发事件的看法与观点以及对事件和自己思想的表达相对理性与清晰,所以在微博舆论场中,高校主体是传播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和意见偏向的主要群体。另外,高校突发事件中牵涉到的高校外部人员,以及其他旁观者中对突发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对事件有独到见解的那部分人,也充当着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和意见偏向的传播者。如前所述,微博舆论场是高校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公共领域,当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时,微博舆论场殊的平层话语权因素,让这两部分群体人人都能畅通无阻地迅速进入微博舆论场中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传播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与观点,从而成为传播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领袖。而舆论领袖在各自微博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后,其各自的粉丝(即微博关注者)也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来,这时突发事件的传播呈现出公开化、发散式、无序性的形态。如微博上沸沸扬扬的广东某高校饭堂“菜虫门”事件,起初由该高校三个学生在自己的微博上爆出引起该校学生和其他高校学生、网友的注意,而后其他在饭堂吃到虫子的学生也一并在自己的微博上自己的经历,更多的高校学生对这些微博进行了转发与评论,一时间形成热议。由于学生是“菜虫门”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只要他们是微博用户,他们就能随时把自己的经历、观点与意见发表在微博上,其中,最初在微博上传播该事件的学生成为事件的舆论领袖,而事件通过舆论领袖的个人粉丝群迅速扩散开来,在微博舆论场中形成众说纷纭的场景。

(三)碎片化文本集结成主流观点

在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舆论领袖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首次传播,舆论领袖的个人粉丝团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再传播,舆论领袖是高校突发事件从毫无影响变成微博舆论场中热门话题的助推者,舆论领袖的个人粉丝群是高校突发事件变成热门话题的造势者,他们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是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形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而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形成的主要阶段则是碎片化文本的集结,在微博舆论场中,舆论领袖及其关注者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和意见偏向的传播都是以碎片化文本呈现的,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某个碎片化文本会慢慢被关注者所认同,通过关注者的点赞、评论和转发,进而受到更多关注者的认同,这个碎片化文本所要传达的意见偏向则被多数人所接受,成为关注者对该事件的一个主要观点。由于突发事件的传播呈现公开化、发散式、无序性的状态,多个观点在微博舆论场中出现,对于突发事件的讨论由于各种观点的争鸣愈演愈烈,正反评价逐渐鲜明。高校突发事件的持续发酵,各种观点的争鸣会在事件发酵过程中“优胜劣汰”,进而产生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流观点。广东某高校一学生因就业问题跳楼身亡一事经过微博平台的传播之后,网民对此事呈现出多元化的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讨论与发酵,对消逝生命的唏嘘、对学生抗压能力的讨论、对该校之前一系列跳楼事件的调侃、对责任感的讨论、对学校教育的批判、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批判……各种意见散见于微博舆论场中,成为该事件在微博舆论场中的几个主流观点。

(四)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的形成

从高校突发事件在微博舆论场中的传播过程来看,主流观点的集结其实是众声博弈的结果,代表着微博上大多数人的意见,那么,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流观点中,人们会继续把自己的观点与大众融合,从而最终形成更为集中的主流观点,完成微博舆论的形成。由于微博突发事件传播的公开化、发散式和无序性,最后形成的微博舆论,通常无法追根溯源地追查其中包含的信息和观点的真实性,也就给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与解决带来了困难。在广东某高校一学生因就业问题跳楼身亡事件中,对跳楼学生心理素质的质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最终在各种观点的合并与淘汰中形成了该事件在微博舆论场中的主要观点,这几个议题在微博中进一步引发大面积的讨论。

三、建立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应对机制

当舆论聚集发展并不断地稳定成熟时,就形成了规模性的舆论、态度和社会情绪,这就是舆情。舆情是社会多数对整个社会及其现象和问题比较普遍的态度、信念、看法和情绪,是通过一定时间积聚产生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舆论力量。[5]高校突发事件的微博舆论形成之后,若形成较大规模和范围的讨论,那么在高校突发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微博舆论场会形成大面积的舆论聚集,社会关注与声讨的持续时间更长,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对则变得更有难度,若高校没有及时有效地拿出解决措施,则会使微博舆情在微博舆论场中泛滥,造成众人皆知、众人皆疑的局面,导致高校的社会形象、声誉和公信力严重受损。本文认为,高校在突发事件中,应该建立合理有效的应对机制,以防止微博舆情泛滥,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甚至转危为安。

(一)防范机制——建立微博平台上的舆情监测机制

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前,高校要打造微博平台上的舆情监测团队,让专人进行舆情监测,以防有关高校突发事件的微博舆情泛滥。高校官方微博日常的内容一般是学校新闻、学校内部活动公告、通知和学校环境、历史、人文介绍等,这些信息的一般由学校宣传部门专人或学生负责,那么这些微博幕后团队在进行日常内容的同时还要承担起舆情分析、研究、决策的任务。当然,官方微博幕后团队对于舆情,尤其是突发事件舆情的监测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建立全校范围的舆情监测机制。一方面,高校各行政部门、各院系应该分别设置专人对自己工作管辖内的微博舆情进行观察和汇总,按照固定周期对微博舆情进行上报,由高校官方微博幕后团队对舆情进行研判,形成舆情报告并及时推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高校各院系、各学生团体组织等也应该开通自己的微博,在自己的微博平台上对舆情进行监测并上报。最后形成一个各行政部门、各院系、学生团体组织的舆情微观监测系统与高校官方微博舆情宏观监测系统相结合的自下而上的舆情监测机制。

(二)应急机制——权威信息,成为突发事件的主要信息源

从现实状况看,我国高校官方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处于被动与滞后状态,因此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该及时公开事实真相,建立应急机制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爆发分两种情况:一是经过长期发酵和酝酿而突然显现出来的;二是偶发性的。前一种情况应大部分依靠微博舆情监测机制在日常中发现,并向学校有关部门报告进行预防。而小部分的潜在突发事件和偶发性突发事件的爆发通常是猝不及防的,由于一时难以追踪早期的舆论领袖,人们肯定会把高校官方微博当成重要的获知事件信息的渠道,那么高校官方微博幕后团队要在突发事件的微博舆情泛滥之前,向学校有关部门弄清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经过,把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定时在官方微博上,真实、准确、及时地传播权威信息,并且针对微博舆情中主流观点的不实之处做出澄清,提出事件解决方案,逐步成为主要的信息源,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另外,高校各院系、各学生团体组织的微博应该与高校官方微博保持同一种态度,统一事件信息。同时,为了更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高校官方微博、高校各院系和各学生团体组织微博的信任度,应该多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以及各界权威人士进行沟通交流,使他们成为意见领袖,在微博上传播自己对事件的客观看法,引导舆论向真实、理性的方向发展。

(三)善后机制——加强突发事件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

在微博舆论场中,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者往往以高校组织机构的复杂性以及高校行政管理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等高校主体为主。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不仅要“治标”,而且还要“治本”。把对高校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之中。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6]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按照各高校主体的特性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定期召开媒介素养教育专题会议、举行媒介素养教育专题讲座、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等。并且,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要特别围绕微博的特性做专门的研究和教授,使高校主体熟悉微博传播特性、微博传播规律,正确合理地使用微博,导正在微博平台中、传播信息的行为。

[本文为2013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3G21)]

参考文献:

[1]周合强.微博营销现状与发展态势初探[J].新闻世界.2011(4).

[2]艾利艾咨询.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EB/OL].http:///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08&Itemid=7.

[3]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王石泉.舆论的兴起与舆情的引导[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9).

[6]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王颖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通识教学部讲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刘叶芳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新闻中心职员)

微机原理论文篇7

关键词:微机原理;接口技术;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昊(1985-),男,江苏泰州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助教。(江苏 泰州 2253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84-0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涉及8086CPU工作原理及汇编语言设计、存储器工作原理及扩展设计、接口电路工作原理及应用设计三大方面,是一门兼有软件设计与硬件电路设计的综合应用性课程。[1]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微机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课程的教学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就业。因此,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挖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现状

依据笔者所在学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安排,设定学分数为3,学时数为48,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教材选用彭虎、周佩玲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并配以其编著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学习指导》作为参考书。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汇编语言、8086微处理器与接口电路,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软硬件开发能力。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并结合两届学生的教学效果分析,发现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学习动力匮乏

现今微处理器已发展至64位,而本课程主讲16位的8086/8088微处理器。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学习16位微处理器缺少实际意义,没有实际用处,从而导致学习能动性薄弱。

2.课程概念性强,记忆量大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概念多、专用名词多、接口芯片多、内容抽象,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和体系。学生面对大量的抽象概念,难以记牢,从而增加学习畏难情绪。

3.课程涉及软硬件,难度较高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涵盖软件设计与硬件设计两大方面的课程,其中软件设计采用汇编语言。汇编语言与C语言风格差异较大,编程复杂。硬件设计电路接口丰富,对数电、模电相关知识应用要求较高。学生往往很难真正掌握微机与其接口电路的内部结构,很难形成汇编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对教学内容似懂非懂,更不用说软硬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也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存在学生基础差异大的问题,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的进度与深度。

4.课程实验缺乏挑战性

课程实验基本为验证性实验。由教师给出汇编程序,给出电路接线图,学生只需要将程序烧入微处理器,按照接线图连接好各种线路,点击调试运行按钮,记录实验现象并撰写实验报告就可。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处于一个低级的操作工角色,很难激发学生的动手热情。

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考核评价体系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理论教学改革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内容比较枯燥难懂,讲课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听课精神萎靡的现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讲课内容和讲课方法上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讲解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课程认识。微机课程既是数电、模电的后续课程,又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及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具有极强的承接作用。课堂教学中,讲述微处理器从16位到64位的发展过程,梳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的脉络关系。例如,讲述8086处理器结构,强调对单片机等处理器架构的影响;讲述8086汇编语言,强调汇编语言在单片机、嵌入式课程中的应用;讲述接口电路,复习数电、模电相关知识,同时涉及相同接口电路在单片机、嵌入式课程中的使用。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讲解,加强学生对课程意义的认识,改变认为微机课程无用的错误观念。

(2)弱化抽象概念,突出重点、难点。微机课程只有40理论学时。在如此短的学时之内,要将各个知识点都讲到,做到面面俱到,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将概念进行筛选,舍去抽象、较冷僻的概念,只求学生重点掌握核心概念,从而消减其记忆量,将较多的课时安排到汇编程序编写、接口电路的设计章节中。

(3)运用多媒体动画,丰富讲课形式。讲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图形、文字、动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丰富讲课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8086寻址方式的教学过程中,8086的寻址方式共有8种,并且每种寻址方式都涉及到8086内部存储器的相应操作,包括存储器地址的形成和存储器的读写,学生对此较难理解。为此,课堂上,利用FLASH,将存储器地址的形成以及数据在存储器中存入与取出的过程做成动画,动态演示,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视觉与听觉的刺激,加速知识理解的过程。

(4)应用仿真专业软件,进一步提升课堂效果。课堂教学中,对汇编语言的学习,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能够直观看到微处理器8086运行之后的程序结果;对接口电路的学习,同样能够直观看到电路现象。单纯利用多媒体、动画显然是不够的。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仿真软件Emu8086及Proteus,和多媒体动画结合起来教学,进一步提升课堂效果。

微机原理论文篇8

论文摘要:传统的微格教学难以适应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对师范生进行多媒体教学技能培训不仅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对微格技能训练内容的一次极大的丰富。

多年来,师范院校一直采用微格教学手段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在教学技能训练中引进多媒体手段却是一个新的课题,很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微格教学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提出于1963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教学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今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见表1)。为了使微格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应该对微格教学系统加以改进,在微格教学中增加多媒体组合教学训练。这样微格教学就更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从而使教学技能训练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多媒体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原则

(一)多技能训练的原则

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解释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和课堂组织技能等十项内容。多媒体微格教学就是将多媒体教学技能深入到其它教学技能训练的环节之中,并且相应地在其它项目的反馈评价指标中,增加一项媒体评价指标,成为其中的一项评价要求。

(二)优化“微格教学”的原则

之所以采用多媒体进行微格教学是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前提是要正确选择现代教育媒体。对现代教育媒体的选择可以是一种、两种甚至多种。但是,不管选择什么媒体,都要根据媒体的特性,符合简单、易用和实效性的原则。

(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在当前微格教学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学生教学的内容比较随意,这使得微格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多媒体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媒体选择、媒体整合和媒体控制等能力。这些能力都统一于课件制作过程与应用中。因此,学生必须深人分析教材、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于这些技能培训的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四)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技能都是与特定学科或课程相辅相成的。教学技能只有与学科相结合才会有生命力。因此,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培养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在教学技能目标的实现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这样把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技能训练落到了实处,从而使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加直接和具体明确。

三、多媒体技术下微格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下微格教学模式就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微格教室中开展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是连接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包括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技能形成阶段等几个步骤:

(一)准备阶段

多媒体微格教学实际上是传统微格教学活动的延伸。它与传统的微格教学活动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多媒体技术下微格教学所培训的教学技能不仅包括丰富了的传统微格训练的十项技能而且还加人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能。因而,此阶段教师在在进行微格理论教学的同时应重点进行多媒体理论与实践有关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媒体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理与方法。由于它涉及教育学、信息技术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诸多内容,因而是一项较难掌握的技能。但是我们可以从教学设计、内容呈现、技术运用和艺术效果等方面对其加以衡量:

目的性:教学对象和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选材适当,逻辑层次清楚,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教学策略合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科学性:内容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内容结构符合教学要求;选材恰当,表现方式简便合理。

技术性: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媒体选用恰当;交互标志明显;导航方便、程序运行稳定,操作简便、快捷。

艺术性:构图合理,色彩协调,风格统一,文字清晰,声画同步有感染力。

(二)实践阶段

这是微格教学最具特色的阶段。它是学生在教材教法教师的启发下在多媒体课堂教学观摩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分技能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虽然不同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多媒体微格教学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图2)。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与传统微格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微格教学有着自己的特色:

1.注重情境创设,强化导入技能

相对于传统的微格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传统的微格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形、图表,表现教学内容手段比较单一。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则不然,它不仅能提供图像的展示,而且还能通过动画的模拟、音乐的渲染呈现教学内容,很容易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热情。

2.丰富了训练内容

虽然可以教学技能分解为十类技能。但是,多媒体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突出多媒体技能并不否定对这十项基本技能的训练,相反,却丰富了这十大类技能的表现手段。因为不仅所有的基本技能训练都能结合媒体的特性加以表达,而且还增加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能,特别是它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媒体选择及运用技能,更是未来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技能‘

3.提高训练效率

微格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微格教学内容比较短小、简洁。将多媒体运用于微格教学,由于采用电子显示技术,学生需准备的内容大大增加了,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10~15min)对学生各项技能的要求都加强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试讲者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

4.特别注重计算机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微格教学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借助计算机课件不仅可以创设丰富的情景、导人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方便快捷地展开课堂教学。因此,多媒体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三)技能形成阶段

虽然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但是不可否认,通过师生间互评及自我信息的反馈,为这一技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还可以运用现计算机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将多媒体微格教学效果进行量化,最终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技能提供决策和依据。

四、多媒体微格教学系统的组成

多媒体微格教学是在传统的微格教学基础上开展的。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要在前端稍加改进即可。用电视机电视投影机、视频展示台既可作为重要展示设备又可以作为多媒体中央控制平台等,其原理如图3。

五、结束语

上一篇:设计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接口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