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1 21:40:15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1

(一)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对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研究

目前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因此,虽然媒介素养教育在部分学校有所应用,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要使处于研究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顺利地推广,就要以中学语文教育为基点,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在欧洲地区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中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育,从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实情出发制定出语文媒介素养教育方案。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在引入教学经验多同时,要慎重选择,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理念,并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融入各种因素。这些要素会在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对于中学语文素养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对于媒介素养教学有所清醒认识,避免产生误解。比如,对于一些语文教师而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融入其中,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虽然中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实践教学才刚刚起步,但是对于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线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认真领会其中的要旨,才能够恰当地将有关要素融入其中,结合实例促进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完善。

(二)从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力的角度出发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要推进中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教师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但是要把握好尺度,不可以使学生养成实施怀疑的态度。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流行已久,中国要对于该种教育方式有效运用,就要将传统的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打破,将含有新闻要素的因子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开拓语文教学视野,并与社会环境有效整合。比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网络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教科书内容无限扩展到网络空间中,引导学生从鉴赏的角度体会教学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对于阅读内容进行判断,并做出评判。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大量地阅读并思考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在立论的同时,寻找论点的支撑点。随着学生的思考空间无限扩大,就会对于有关内容形成清晰的层次感,将各种实践要素贯穿于阅读内容中,因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这段情节从电视节目、各种娱乐节目以及网络评论等渠道有所获得,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经过精心剪辑的红楼梦判断,配合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印象转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大众媒介以及影视信息对于学生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并形成固有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以适当引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结论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突破性的尝试。虽然近20年来,中国的一些中学从本校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媒介素养教育方式,但是,并没有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系统化教育方式。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平台,不仅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感,而且还实现了媒介的教育价值,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实意义;实施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大众传媒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学生作为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一方面可以快速地通过媒体获取知识和信息,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行为取向,甚至语言方式以及思想等都因互联网生态而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媒介,这导致他们的学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社会主人公意识淡薄。此外,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基于此,我国各高校需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判断力和个人综合素质。

一、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意义

(一)使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信息观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虽然便利了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动态,但是也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信息困扰。首先,大学生每天所接受的信息较为巨大,这使得大学生疲于接受这些传媒信息,逐渐变成了信息的奴隶。长此以往,大学生对信息的梳理能力有所下降,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海量的信息,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信息的正误。其次,一些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并不都是积极正面的,还有一些信息包含着暴利、黄色等消极内容,这些内容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大学生究竟是被媒体所建构的信息所引导,还是能够做到主动地利用媒体信息,这主要依靠大学生的信息观,依靠他们对媒体的认知度。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使他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的知识结构。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使其树立一个正确的信息观,改变大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使其能够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

(二)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在信息时代,“素质”的概念也需要得到延伸,应当包括人们对信息的认知、质疑等能力,还包括人们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大学生对传媒的选择、对传媒所传播内容的判断、对传媒的使用等,都关系到他们的社会生活质量,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大学生的基本生存技能中,也必然包括媒介素养。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大学生具备解析传媒信息的能力,让大学生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工具的技能,使大学生改变以往被动接受媒介信息的状态,进而成为具有“媒体智慧”的人。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他们对媒介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进而使他们得到求知的满足。

(三)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它们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较大的影响。现如今,人们的知识信息获取不再局限于书本之中,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论坛贴吧等形式获取,这就摆脱了以往封闭式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除此之外,从与外界的沟通方式上看,大学生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更习惯于运用各种媒介,传递自己的情感,或者与他人交流思想,宣泄自己的压力。由此可知,高校教师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正确地选择媒体,更好地使用媒体,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这种背景环境下,需要高等教育与时俱进,加强教育改革与发展。基于此,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以指导学生合理地接触传播媒介,使他们能够对媒介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并促使广大学生学会自我约束与管理,使其具备抵御不良信息侵袭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

(一)学校教育

与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国外在这方面的教育是从小学开始的,但是我国却是从大学开始的。学者王希华提出了启动推广战略,也就是在大学教育中,先导入媒介素养教育。现如今,大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较快,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所以各高校可以开通相应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需要建立一些媒介素养的学科点,编写一套高水平的教材,并且开设相应的课程,然后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这样从理论方面以及实践方面入手,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上,高等院校可以将其设定为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也可以开设为公共选修课程。例如,在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可以开设“媒介研究”、“影视美学”等课程。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另辟蹊径,开设“大众传媒与思政教育”的课程等。当然,要想使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这种做法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动地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之中,以便在全国各高校内部形成媒介素养教育的热潮。其次,学生还可以通过设立课题实现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例如,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对一些媒介素养研究进行立项,与此同时,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之中,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二)传媒界教育

大众传媒组织对社会的影响较大,一方面,它们是信息生产的机构,另一方面它们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们还可以是信息教育机构。传播者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然后组织相应的活动,以达到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这是一条不错的教育途径。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主要是通过媒介来获得的,即便高校开展了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接受信息之时,大学生依旧需要媒介的引导。因此,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过程中,大众传媒组织不应该作为一个旁观者,更应该作为一个参与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出版专门的杂志来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举行专题培训来进行。当前,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中国传媒界还没有形成自觉的风气,只有部分传媒做到了这一点。例如,武汉市的大多数报纸都吸纳大量的学生去进行实习,其中,《楚天都市报》尤为突出,它还在武汉高校中选拔大学生记者。如此,大学生能够在报社里得到有效的锻炼,使他们对信息的传播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社会教育

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仅仅依靠学校的系统化教育和传媒界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社会教育的力量,才能使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在社会上,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机构,那么就能够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已经得到了运行。例如,在加拿大就设有全国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该组织属于非盈利性的组织,旨在帮助人们对媒介进行正确的认知,对青少年的思辨能力进行培养。此外,在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中,还有其他的社会教育方式可供选择。例如,政府机构的推动,举办演讲、传媒知识竞赛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三、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媒体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海量信息的影响下,许多人只能够被动地接受传媒机构所传递的信息,逐渐成为信息的奴隶。在这种背景环境下,就需要重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信息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而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传媒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媒介选择能力以及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喜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178-181.

2.徐卫林.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

3.靳书艳.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

4.王彩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成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3

(一)加强和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重媒介素养教育点内容,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专业保障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个部分。专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新闻、电影、广告等专业,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目标来纳入教学计划,通过系统学习来培养他们掌握有效的媒介素养技能,通过实践和训练他们媒介素质创新的能力。而通识教育部分,就是利用相关网络传播的师资,开设概论类课程,设立公共选修课以及开设相关实践课程和讲座,因此不管是专业还是通识教育,学习的内容也是尤为重要,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如媒介的基本知识和用途、媒介的类型和特征、媒体的运作体制和规范、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和传播技巧等。同时也要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一些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使学生认识媒介对受众的操控能力,避免利用媒介传播不良的信息、侵犯知识产权以及学术剽窃等行为,培养大学生利用媒介发展自我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加强媒介道德教育,为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思想保障

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上凝聚正能量,全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高校应该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网风”和“网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树立媒介自律意识,培养自身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逐步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以生为本,有针对性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媒介素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服务以及自我教育,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把正确合理利用媒介变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三)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社会环境保障

媒介素养教育在当前纷杂的新媒体时代也逐渐被人们重视,尤其是当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就需要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需要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积极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打造与社会相适应的媒介素养教育。其中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阵地而社会则是作为二者的补充和发展,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保驾护航。同时,作为具有社会责任的高校应与家长、社区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联合,建立健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社会参与机制,构建新媒体时代中各种媒介与大学生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促进大学生媒介自律以及媒介素养的双向提高。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实践能力,为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提供有效载体

作为在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在如何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中应该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投身到各类社会实践中,在参与媒体实践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媒体,同时合理的利用媒介,要学会选择性的批判地接收媒介信息。大学生应当把新媒体和大众传媒作为其获取信息、认识当今社会以及丰富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面对鱼目混珠和纷杂的网络信息,要仔细的思考,认真审视,而不能光凭主观臆断被动的接收信息。高校应该应该多为大学生提供创造实践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建构起全新的媒介素养的知识结构,参与媒介产品的整个生产和运作过程,切身体验媒介机构的全面的运作流程,从而使大学生们能更加形象地了解当前的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区别,学会正确利用媒介获取各种来源的信息,主动加强训练,提高媒介使用技能。主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实践,实现能灵活操作媒介设备,较好的掌握媒介使用技巧和技能。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保障

教师是学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也是引导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因素。当前,我国的高校在媒介素养教育上普遍都没有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部分高校在课程开设、师资培训以及讲座开设等相关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就是依靠本校从事新闻传播类或教育技术类课程教学的师资,而这些教师虽然有部分经过培训,但大部分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工作热情来开课或者讲座等,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培训。因此像这种状况就会与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显的尤为格格不入和不适应。所以,必须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分层次、多渠道、逐步地加快相关师资的培训和专业教师的培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一些非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各级各类在职培训,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使他们不仅能创造性的开展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通过培训和讲座,引导其他教师和学生能自觉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并且能够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新一代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4

>>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大学新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新媒介环境下的农民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在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视角下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素养教育的兴起 论新媒体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 论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介下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构成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探讨 新媒介背景下高校教育类期刊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加强新媒介生态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网络新媒体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论学生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国务院学位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EB/OL〕../2012-03-12.

[3]杨云兰;赵清明.教育硕士培养的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02).

[4]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肖润谋.研究生Internet网站的建设与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57- 59.

[6]参见李月莲.香港传媒运动:网络模式的新社会运动[J].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04).

[7]参见吴琛.论推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引领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将参与到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去,极大地丰富信息传播的方式,拓展信息传播的范围,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和个人的成长方式,每个人都面临着如何面对媒介现实性的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是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网络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意识形态上的挑战,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引领,努力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道德准则,健康的伦理观念。

1、培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国际形势

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逐渐渗透到每个角落,尤其在信息传播领域,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媒介。互联网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着新的媒介环境,在互联网环境下,媒介传播活动更加方便活跃,传媒手段多样化,传播信息多元化的趋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享受信息时代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复杂的信息内容令人眼花缭乱,作为网络信息的积极接收者和主要使用者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尤其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观念和自我意识的建构。在时展的大潮中,既不能躲避,也不能拒绝,而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契机,努力培育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发展能力,在网络世界里有效驾驭信息,用批判的眼光挖掘网络信息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最终做出正确选择并采取有效措施。

2、立足国家需求,科学判断,积极推进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在全媒体时代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依托强大的互联网技术,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猛,却也存在许多问题,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集中系统的一种观念表达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之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价值取向、标准、尺度和追求的具体化实现。

3、坚定政治立场、积极参与,争做新时代新青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中的特殊群体,肩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任。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根精神支柱,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发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关注世情、国情、党情;又要关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美好社会诉求,积极倡导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养成良好的媒介习惯;还要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素养,以正确的价值导向甄别不同的媒介信息,做良性媒介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和传播者。

二、优化媒介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3]优化媒介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必须坚持从主体优化、过程优化、内容优化三个方面着手。

1、优化媒介信息的有效载体,重点在于主体优化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短缺向信息过剩的转化,在信息爆炸时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关注媒介信息传播主体的优化。积极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从事信息传播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水平,有效发挥媒介把关人的作用,从源头上做好信息获取、筛选和发布工作,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传播主体的一部分,也影响着校园媒介环境,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倡导学生发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信息,保证传播信息的进步性、积极性、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身边的同学,助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2、优化媒介信息的有效载体,关键在于过程优化

美国新闻工作者沃尔特李普曼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并不会决定人们对于某一个事件或者某种意见的看法,但常会通过提供特定的信息和安排与之相关的议题来影响人们对一些事实和意见的看法和观点,包括他们讨论的先后顺序,因此新闻媒介给大众提供的是他们的议程,一般情况下,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大众的关注程度是正比关系。因此在媒介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此外新媒体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提升了“议程”的被执行力,[4]在线实时的交互传播,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方便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带有这种观点的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影响大众的选择和行动,媒介信息传播的过程优化有助于对校园主流文化及舆论导向的控制,通过媒介议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议程,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价值认同,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优化媒介信息的有效载体,核心在于内容优化

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内容,发扬有利于全世界、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杜绝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传播。弘扬主旋律,社会思想就有了主心骨;传播正能量,社会发展就有了动力源。把人生理想、政治思想、科学文化、道德品质等融合起来,以品质教育为重点,以社会公德、个人美德、职业道德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价值为突破点,营造符合时代特点的精神价值氛围,让媒介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统一思想、催人奋进的作用。创新媒介信息传播方式,增添时代元素,充实媒介信息内容,改善媒介信息的碎片化趋势,打造完整性强,正确性高,主流价值浓厚、人们喜闻乐见的媒介信息。

三、加强媒介素养培育的协同探索

在素质化教育趋势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大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要在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培育,需首先在理论层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媒介素养标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媒介素养知识传递;其次在实践层面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作用,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全校上下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多途径展开媒介素养培育协同模式的探索。

1、媒介素养理论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辨识和批判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为人师表就要加强自身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老师要自觉学习媒介素养知识,做到教师和网络一同更新,正确认知和运用媒介,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正能量的媒介信息,在传授网络新技术的同时扩展学生网络视野,自主更新网络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还要运用媒介,如教室中的投影仪、多媒体等设备,让学生认识到媒介的积极作用,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及时为学生解决困惑,让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性、思想性的基础上变得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媒介批判和辨别意识。

2、媒介素养实践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获取和使用能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离不开实践探索。高校要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媒介,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在丰富除专业理论课外的“第二课堂”文化实践活动中意义重大。高校应充分整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高校网络文化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参与网络媒介的实践能力。[6]尤其是校报、广播站、新闻网页、海报、校园橱窗等由大学生自主运作的校园媒体,虽然规模较小,但也是依照媒体技术的要求而建立,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则来运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操作的良好平台,在参与校园媒介运作的过程中,了解媒介的性质、特点和运作流程的基本知识,掌握创作和发布的技巧,理性区分媒介现实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区别,进而感知并获得媒体信息的价值以及使用媒体的能力。

3、媒介素养自我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参与和发展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既是媒介信息享用、媒介功能使用的主体,也是媒介环境丰富、媒介系统发展的主体,我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媒介表达,促进媒介生态的良性发展。作为媒介信息享用者,要努力学习媒介素养知识,阅读与媒介素养相关的书目,形成良好的媒介批判和辨别意识,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能力,积极融入媒介实践过程中,掌握获取和使用媒介的技能。作为媒介系统的发展主体,在媒介环境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贝克汉姆曾说:“媒介即讯息”,意思是说正是媒介技术本身而非媒介所承载的信息与内容对人起决定性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正确使用媒介,理性对待媒介信息,作为未来媒介技术的发展者,关注媒介发展的趋势,倡导建设健康的媒介环境,让媒介在传递社会信息、整合社会意见、传承知识遗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延续机制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兼具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作,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时应对出现的新挑战,是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诉求,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延续性机制是对之前媒介素养教育成果的维护,也是之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保障和参照。就目前我国媒介领域的发展状况来看,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延续机制缺乏,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资源集约和绩效评价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是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总结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宏观把控媒介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建构媒介素养教育结构体系,比如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任务,规定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要求、原则,以及运行方式的设计和规划等。让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为教育发展提供方向引领,为实施过程提供机制保障,为教育成果提供绩效评价,扎实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占据媒介信息舆论导向、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使媒介素养教育产生更开、更广、更深入的影响。尤其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纳入重点,找到更加适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

2、促进资源通融是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媒介素养教育要促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合理整合。在媒介信息发布方面,整合资源变各自服务为公共服务,例如信息采集者外出时,可以携带录音笔和相机,为互联网和广播同时提供稿件,保证了稿件内容的一致性。鼓励学者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深入调研,优势互补,扬优去劣,探寻符合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宣传有效的媒介素养知识;政府加强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建设健康的媒介信息传播平台,同时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场地、教育人员的支持。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联合多项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相应的实操训练等。

3、完善绩效评价是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依据和保障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信息时代教育的必要内容,开展的质量如何是值得关注的内容,这关系着媒介素养教育计划制定的参考标准,具体包括教育方向、教育内容、教育重点、教育方法等。完善媒介素养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发扬成绩,砥砺前进,更有利于及时找出弊端,纠正错误,克服弱点。媒介素养教育评价客观且反映事实,是完善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渠道。媒介素养教育评价,要见微知著,评价方式更为精细化,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恪尽职守,严格考勤考核制度,一方面要真正关心学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考核中,让学生说话,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效果综合考量育人工作等,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评估对象的实际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全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因素,要继续加强媒介环境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协同创新研究,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同步提高,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变革与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6

一、初中阶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因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舶来品,它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之后风靡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这些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就国内而言,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研究阶段,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以后,媒介素养教育势必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世界的不断扩展,各种各样的媒介资源开始充斥人们的生活,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媒介舆论的导向对他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必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批判性地正确看待媒介舆论。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还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较大关系。一方面能够通过庞大的信息加工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这一点上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批判性地正确看待信息,从而能够掌控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把握能力,这一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由此可以看到,在初中阶段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育与时代信息教学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从原来学习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真正做到将课堂理论与课外信息相结合,从而达到不断提升个人语文学习的水平。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对于初中语文这么一门课程,许多人对它的理解就是识字断句。在他们看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单向知识传输,而且语文的作用就是教学生认识基本的字词,就算达到目的了。事实上,这种看法严重忽视了母语学科教学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识字断句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这一点上,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而轻视了实践,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入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网络、电视、报刊以及杂志等各种媒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能够让学生更好去印证课堂教学中的理论。

三、如何开展初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1.深化研究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讲,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普及开来,而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想要在以后能够顺利推广,就必须深化前期的研究工作。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要研究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更要研究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决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教育模式,必须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媒介素养教育方法。

2.顺势而为

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只有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同时,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为社会媒介舆论的发展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教师在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时一定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万万不能不切实际、盲目行动。

3.区分概念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概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区分,防止出现概念混淆。如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技术操作素养概念的区分,很多人都容易把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教育混淆,这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需要广大的信息资料作支撑,但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强调的是对信息的应用,而信息技术操作强调的是对信息的加工。

4.把握重点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准确理解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同时要把握其中的重点内容。如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引入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养成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同时,还要把握好度,不能让学生由批判的态度转变为事事怀疑。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欧洲一般称之为“媒介教育”,美国和加拿大则称为“媒介素养”,西方也有人使用“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概念。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则称之为“媒体识读”或“媒体素养”,我国香港地区习惯使用“传媒素养”。在中国大陆,目前比较通行的用法是“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1]其实,媒介素养、媒介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在本质上是同一概念,只是在运用上各有侧重罢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1933年,英国学者F.R・利维斯等发表了《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并首次就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做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建议。20世纪下半叶,媒介素养教育走进了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学校课堂,成为这些地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众媒介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有关媒介的社会影响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也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随之也展开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如何?如何在新的媒介语境下开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许多从事教育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内容。

媒介社会与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马克思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2]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生产为主,信息社会最有代表性的生产力是媒介,媒介是信息赖以传播、交换、储存的设施和通道。社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大众,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媒包围的世界,传媒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在媒介时代,人们通常是在信息中获取意义,形成人们的经验知识和某种看法,这就对信息内容的真实与否提出了要求。其实,媒介事件与人们亲历事件之间存在着差异:“媒介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仅吞噬意义,而且在拼贴意义、制造意义,实际上,它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把非真实事件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电子时代真实和意义被瓦解的基本方式。”[3]

媒介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需要媒介社会中的个体有一定的抗拒和辨别媒体的内容等一系列能力,也就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指有能力去运用(access)、分析(analysis)、评估(evaluate)各种媒介信息,并达成沟通 (communicate)的目的。[4]而媒介素养教育关注媒介的特性、媒介的运作,以及媒介传输信息、娱乐大众的功效。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使人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的媒介信息、媒介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还力图使信息社会的人具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5]

媒介素养教育是传授和学习媒介相关知识的过程,它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大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尤其重要。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

1997年,卜卫在她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媒介素养”在西方演

变、发展的过程。随后,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也在悄然展开。1997年6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传播研究所成立了“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卜卫在中青网“少年园地”频道开设了“媒介课堂”栏目(省略/kids/yuandi/021.htm);2004年10月1日,复旦大学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省略.cn);2004年秋,上海交通大学在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开传媒素养教育课。近几年,浙江、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一些高校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选修课程,但教学总体水平还很低,加上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是对国外研究与实践成果的译介,本土化水平还不是很高。[6]这些都制约了大学里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而有关大学生媒介自身媒介素养调查也显示了大学生媒介素养不容乐观的状况。

2003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西安部分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2005年3月,刘佳主持的“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2008年6月,毕秋敏的“昆明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2008年9月张男星等人的“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是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尽管这几个调查的时间、区域有所不同,但几次的调查内容都涉及到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对媒介的认知、参与媒介传播能力等媒介素养,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

关于接触媒介的动机,刘佳的调查显示,上海的大学生中,近一半选择“了解信息”作为其最主要的消费动机和心理需求;35%左右的人选择了“休闲娱乐”;而选择“学习知识”、“打发时间”、“与人交流”的人都在8%以下。[7]其他调查的结果也大致相似。

对于媒介的认知的调查涉及到对媒介组织、媒介结构、媒介功能以及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判断、鉴别能力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媒介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调查显示,82%的大学生认为报纸对自己“有重大积极影响”或“有一定积极影响”,影响程度:网络80.4%、杂志77.8%、电视75.7%。[8]而“对媒体在报道任何新闻时都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看法”调查上,选择“同意”的占66.28%,“不同意”的占19.84%,“不清楚”的占13.88%,这也说明大学生缺乏对媒介信息反思能力。[9]

对于参与信息传播能力的调查表明,27%的人从未参与任何形式的媒体互动;49.6%的人曾经有过网络留言;22.5%的人参加过短信竞猜;14.5%打过热线电话;12.1%的人点过歌;10.2%投过稿。可见,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参与程度比较低。网络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参与,但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网络实践的人数也是十分少的,数字显示,55.4%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媒介内容制作;21.2%的人曾制作个人网页;17.9%曾编辑制作数码图片;7.5%的人曾制作BLOG;6.5%有在媒体实习的经历;6.2%的人曾制作DV。[10]

从媒介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实际和大学媒介素养状况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任务是十分急迫的。其一、中国的大众传媒发展速度十分快,特别是一些新兴媒体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媒介信息的多元化特征决定了大学生需要良好的媒介素养以区分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有害的信息。其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普遍比较差。其三、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起步晚,受重视程度比较低。其四、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符合中国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媒介素养教育也只是应景式的,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在大学里全面开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每个从事传媒教育和传媒研究的人无

法忽视的问题。

实行多管齐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11]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利用大学中的各种教育方式和大学各种媒介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

借助校园的各种媒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大力宣传媒介素养意义、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如校园广播、电视台、校报可以通过介绍,或者举办活动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利用记者团等各类学生社团制作内部刊物或宣传资料,并在校内分发和传阅,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并强化媒介素养的意识。

加强师资培训和媒介素养的相关理论研究。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媒介素养课程教学水平的好坏,对于国内大部分高校来说,媒介素养教育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媒介素养课程的师资比较缺乏,而且总体水平偏低,所以师资培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培训、进修、或者学术交流的方式可以培养媒介素养教育的紧缺人才。此外,对媒介素养理论需要深入研究,强化老师自身的理论素养,给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在校内设立专门的媒介素养研究小组、申报国家课题、或者是联合其他高校共同推进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和探索等。

开展多层次的课程教学。目前,国内各高校系统而规范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还未建立,大学生对于媒介传播的认知,更多的还是散见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各门专业课程中。媒介素养教育要从专业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公共平台,成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这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名至实归”,也是高校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应有之义”。[12]比如,在刚刚开始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可以开设选修课、或者通过大学生的活动、兴趣小组增强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而在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学校,应该将媒介素养课程转变为必修课程,成为大学生的通识课程。

明确教学目的,注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增强教学效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形式多样、又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以达到最佳课堂的效果。此外,分析当天报纸的版面设计、评价当天媒体所报道的事件、邀请媒体资深业者授课或讲座等,这样的具体活动也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进而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媒介素养。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经之路。校内各种媒介尽可能为大学生媒介实践提供相应的空间。如校园广播、电视台和校报、记者团等组织和机构,可以给全校大学生提供大量记者、编辑及其它自由撰稿的机会;宣传栏上的海报制作也是一种参与媒介的实践行为;另外,还可以以班集体为单位,成立读报评报会,共同交流和讨论等,这些都不失为参与媒介实践的表现,而这些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强化媒介素养意识和思想,并且可以提高其自身的媒介素养甚至综合素质。当然运用网络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渠道,而且许多学校也在努力着手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高校与媒体组织及社会的联动。这是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另外一种途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并非高校单方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因为高校培养的人才将服务于媒体机构以及全社会。因此,在施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时候,媒体或社会有责任与高校相互配合,甚至可以建立一个联动机制,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媒体机构,并赴媒体进行实践,而社会则也要尊重处于实践期间的大学生所具有的作为媒体专业人员的某些权利等。此外,媒体通过出版专门的书籍、杂志或制作相关节目等形式来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媒介素养。通过社会参与的模式,把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13]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也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素养、技能素养、道德素养等各项素养的水平。从这个角度说,媒介素养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影响并制约着高校学生其他基本素养的获得与养成,是素质教育真正取得实效所必须实施的基础性教育。■

注释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9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204.

[3]汪明安.文化研究关键词 [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06.

[4]W.J.Potter(1998).Media literacy.Thousand 0aks,CA:Sage:3.

[5]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

[6]朱毅峰.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及构成[J].新闻界,2007(8).

[7][10]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3).

[8]毕秋敏.昆明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J].东南传播,2009(1).

[9]张男星,王炳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9).

[1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2000:426.

[12]“媒体对大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课题组.论新形势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及特征[J],现代传播,2008(6).

[13]尹利平,石伟芬.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7(3).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 大学生 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05-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媒介手段不断地被更新换代,推动了社会的技术进步,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网络世界里的信息欺诈、以讹传讹的,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审美观点、道德水准、社会责任意识等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媒介的过度依赖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微时代视野下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概述

微时代赋予交往主体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平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由表达思想和发表言论的主体,每一个言论的主体的消息都有可能引起社会广大网民的关注,引起社会反响。媒介素养是影响了整个网络生态文明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在他们对资讯的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造能力、选择能力、评估能力、制作能力上,如果他们在处理资讯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就会以自己不负责任的信息对他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素养的培养必须要强调其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

媒介素养是一种理解、分析、评价与生产各种形式资讯的能力,包括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能力。在微时代网络普及的情况媒介素养的养成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道德水平高低、法律知识的知晓,社会网络环境的制约,还有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育活动,使学生具有信息处理能力,正确使用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创造与传播信息能力,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发展自己的教育活动。

二、微时代视野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微时代视野下,大学生每天面临大量的资讯信息,其中垃圾信息泛滥,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网络上的造谣、传谣、信谣现象每天都有发生,网络平台上非理性的宣泄现象,网络暴民不负责任的谣言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明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一定的威胁。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不够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各大高校重视的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因为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也会快速地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他们的素养高低决定整个社会网络生态环境。目前,高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高校教师对于新兴的媒体手段的运用和把握程度还不如大学生。而现实情况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一直处于自发状态,学校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只是碎片化存在于社团活动、存在于学校的宣传活动中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教育内容中,根本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二)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差异性

“90后”大学生处于“媒介全球化”时代,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媒介手段依赖程度高,微信、微博、博客、QQ等交流媒介成了学生交流、学习、娱乐的平台,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大学生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缺失,媒介素养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大学生群体对媒介信息缺乏反思性的甄别和判断。他们对媒体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在正确有效的利用、使用媒介资源上存在着差异,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比较模糊。

(三)社会网络环境影响的复杂性

社会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改变和制约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肤浅、浮躁、不切实际的网络娱乐文化、消费文化、不良资讯腐蚀了大众群体,互联网系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凶杀、色情等丑陋内容,对大学生的鉴别能力、文明传统中最深层的羞耻感提出了挑战。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青少年的腐蚀和拉拢,没有放弃意识形态领域这块阵地。所以,社会网络环境复杂多样,发展并不平衡。

三、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文化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塑造健全高尚品格的教育活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提高学生对自身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和理解,避免学生成为机器人或者工具人。大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重要,媒介素养教育是传授和学习媒介相关知识的过程,它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点、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对大学生开展系统化、专门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训练,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教师要广泛选取教学资源,筛选具有时效性、教育性的教学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关注焦点。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请相关的学者和专家进行讲座,也可以进行论坛、比赛。再次,在考核上要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断受到感化和体验。最后,要注重实践磨练,学校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人物访谈、热点问题追踪、后续报道、深层次的讨论等,不断丰富他们的阅历,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可以通过各类社团活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叛逆性,不愿意接受因循守旧传统模式教育,他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参与,喜欢炫耀和分享。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判断、教育自己和他人,客观公正地评价媒介信息,从而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学校的社团管理组织可以要求那些与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的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内容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相关。例如,针对大学生如何使用正确使用网络问题,可以举办演讲比赛。学生在搜集资料、写作演讲稿、进行演讲以及听别人演讲的过程中都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受到教育。也可以就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举行辩论赛,在讨论、辩论、议论中,一些观点和认识就会明确,大学生更愿意宣传主流的舆论。也可以引导相关社团把大学生在微时代环境中遇到的问题拍摄成微电影、情景剧等,优选一些好的作品,在全校演出,寓教于乐,达到传统教育所达不到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安全教育相结合

安全教育工作是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网络成瘾、网络失德、网络诈骗、网络陷阱、网络犯罪等问题,为安全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这是因为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隐蔽性造成的。如果大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很容易泄露自我信息,调查显示,女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低于男生,低年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比较高年级学生要低。高校的安全教育主要由学校保卫处以及学生辅导员来组织进行,以班会、讲座、宣传海报等形式展开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要求把高校的安全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发挥校园专职教师的作用,做系统课程,聘请校内外的常年从事心理健康、法学教育工作和司法的兼职和外聘教师做学校安全教育的教师。普及安全法律常识及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拓展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平台,例如利用BBS、QQ群、微信平台、博客等媒介平台,介绍典型案例,结合网络安全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正能量”传递,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分析,教师作为管理者,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把握和引导,以保证校园的网络安全,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法律素养。

四、结论

微时代的媒介手段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击了现代生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容忽视。把媒介素质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社团活动、与高校安全教育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为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服务,共同为未来的网络生态安全服务。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提高自身素养,必然要在正确的认知能力的提高、高尚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点、强烈的责任意识方面下功夫,在微时代视野下,打造自我高尚的媒介素养。

[项目来源:佳木斯大学2013年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WQ2013-10;佳木斯大学2012年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wb2012-018]

参考文献:

[1] 蒋杭玲.自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2] 李朗,欧阳宏生.新时期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3] 毛悦.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科教文汇,2014(4)

[4] 马燕.微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J].今传媒,2014(5)

[5] 吴学政.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及安全教育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4(1)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上一篇: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矫正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