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9 11:30:50

ppp模式论文

ppp模式论文篇1

PPP模式由英国于1982年提出,并在90年代兴起,英国将这一模式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交通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欧美等许多国家也开始采取这一模式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如著名的伦敦地铁、法兰西体育场等就是采取这些PPP模式投资建成的。借鉴他国经验可以看出,发展PPP模式,对于促进重庆城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发展PPP模式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一直以来,政府在发展城镇化进程中,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和管理者,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模式屡屡为人所诟病。采取PPP模式,可以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共同建设,双方相互合作,相互监督,有助于政府改变传统观念。同时,政府也可以在私人企业参与的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私企的高效率、重管理等优点,也可以促进政府向更好的方向改变。其次,发展PPP模式有助于减轻财政负担。重庆于2014年年底提出了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的目标。未来几年,重庆对于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投入也将逐年增多,光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是难以为继的。发展PPP模式,让私人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投资,并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实施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进行研究,无疑也能促进工作效率,降低投资成本。此外,发展PPP模式也有助于私人企业的发展。在城镇建设的参与过程中,政府往往会聘请优秀专家团队对项目进行研究,而私人企业能够全程参与项目的设立、技术难关、施工过程管理等,这也有助于私企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重庆发展PPP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重庆采取PPP模式已经有好多年,去年更是审议通过了《关于PPP投融资模式改革的工作方案》,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融资PPP模式列入25个先导型专项改革之首,由此重庆也成为了地方政府中将PPP模式推进至具体实施阶段的先行者。目前,重庆已在多个领域采取PPP模式进行投资建设。交通运输方面,与中铁建签订合作备忘录,将已建成通车的2200公里高速公路选500公里进行经营管理,同时选择有实力的企业全力推进市郊铁路建设。市政设施方面。政府已建成并投用了两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并与三峰环境产业集团采取BOT模式合作,签约建设第三垃圾焚烧发电厂、第四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已用BOT模式建设了白洋滩水厂、悦来水厂两个大型水厂的基础上,2014年政府与中法水务采取BOT模式投资建设寸滩水厂。港口物流方面。重庆港务物流集团于2015年与国投交通控股公司正式签署合资合作协议,双方采取BOT模式,在果园港件散货码头等项目上开展合作,项目投资达43亿元,此项目将有利于长江沿线战略伙伴投资企业港口间的呼应与协同,也将使重庆港口获得更多的对流货源。土地整治方面。由于土地整治对土地成本核算和融资成本控制的要求较高,市地产集团已与基金公司合作,成立项目公司,首先拟对钓鱼嘴南部片区进行土地整治。可以说,重庆的PPP模式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法律体制问题,这是我国PPP模式发展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现阶段许多涉及PPP模式的法规多为部门和地方制定,由于PPP模式涉及到财政、投融资、招投标、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许多法规存在可操作性不强、实际实施困难等问题,且由于法规层次较低,使得法律的效力不高。二是诚信体系问题。地方政府在PP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财政困难、政府换届等理由违反合同约定的现象。虽然有些违约行为的发生是因为政府在对PPP模式的不了解,使得合同条件不甚合理,使得政府无力承受而违约,但仍将影响私企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个别私企也存在违约现象,在招投标时不切实际的以低价竞标,但事后发现无法承担而违约。此外,由于目前PPP模式投资的都是公共领域,涉及民生,政府在管理过程中需对价格进行管理,由于价格监督不健全,使得私企在投资后资本回报存在不确定性,也影响了私企参与的积极性。

3进一步推进PPP模式应用,保证重庆城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3.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双方合法权益

虽然许多地方政府提出了一些PPP模式的规范性文件,但由于PPP模式投入的项目往往都是民生工程,资金量大,牵连面广,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容易让人钻空子,造成无法可以的情况。因此,应当在国家的相关法律中应当加入PPP模式的内容,用以明确PPP模式的应用范围、流程、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等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中途退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同时,在国家立法前,地方政府在推广和发展PPP项目时,尤其是一些拥有地方立法权的政府,应将PPP模式纳入地方立法范畴,既要规范各方主体应承担的义务,也要明确其可以享受的合法权益。

3.2设立专门政府部门,全程管理全程监督

在PPP模式尚未有专门法律之前,或者在立法的起步阶段,我们应当明确“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观念,不能让企业因为怕承担责任而不敢参与进来,可以列明一个清单,哪一类的基础设施建设私企可以参与进来,公开招投标,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设计专门的PPP项目管理机构,负责对本地所有PPP模式的项目进行整理和指导,全程监督并负监督责任,出了问题,首先对此部门问责,再追究相关工作人员和相关企业的责任。

3.3促进PPP模式创新,拓展投融资渠道

PPP模式主要有建设—移交—经营(BTO)、建设—经营—移交(BOT)等典型操作模式,在重庆的城镇化建设PPP模式中,主要采用的是BOT模式。但是,政府不应该拘泥于这一模式,而应当根据投资项目的不同采取合适的PPP模式,给参与的私人企业以选择的空间。这种选择性既能够促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管理。比如,有些企业参与大型的项目时建设和运营风险巨大,为了提高企业信心,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承诺承担相应的责任,不会将全部风险转嫁给企业。所以,政府在大力推进PPP模式的同时,应当改变官僚作风,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同时也要开阔思维,积极创新,探索更合理更有效的PPP模式。

3.4设立第三方机构,培养专门性人才

PPP模式作为促进重庆城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既需要懂行政管理和经济的政府管理人才,更需要懂金融、法律和财务知识的企业人才,同时也需要能够沟通政府和企业的专业化机构。一是可以在高校设立专门的PPP课程,指导在校大学生学习,其毕业后可以进入相关行业工作,也可以让参与PPP项目的政府和企业人员进入高校系统学习PPP模式的课程,并可聘请国外经验丰富的相关经济师和工程师授课。二是批准设立专业化中介机构。现在各行各业都有相关的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PPP模式的发展也离不开相关第三方中介机构的支持。第三方机构由于其专业性,既可以在政府的立项和可行性分析中给予意见,也能够帮助政府对相关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批,同时也可以对企业进行指导,确保PPP项目的完满完成。

ppp模式论文篇2

[关键词]宏观政策;PPP模式;VFM评估[DOI]10.13939/ki.zgsc.2017.08.034

1引言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也是人类实现现代化建设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镇化的内涵不断地得以升华,传统城镇化中城镇数目的增多以及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人们对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表现出强烈的需求。PPP融资模式在实现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融资模式多元化和融资路径稳定化是我国急需创新改进的地方。[1]通过对政策的分类回顾可以对我国政策进行补充改进,对实现住房市场平稳可持续发展、推动房地产健康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我国PPP宏观政策分类回顾

2.1纲领性政策

财金〔2014〕76号提出通常模式由社会资本承担大部分工作,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质量标准及价格高低则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并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从“补建设”向“补运营”逐步转变。“60号文”是对“43号文”的补充,是对创新投融资模式方面的深化和具体化。其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及创新投融资方式,是通过推进融资方式,改变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来鼓励推动民间资本的投入。财金〔2014〕113号为PPP项目运作的纲领性文件,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项目实际操作产生积极正面推动作用。发改投资〔2014〕2724号对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提出具体要求,将PPP项目分为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三类。〔2015〕42号是深刻理解PPP模式的重点文件。文件要求构建制度体系、规范推进PPP项目实施并提出政策保障。

2.2行业指导性政策

财政部、住房建设部发文财建〔2015〕29号决定在市政公用领域开展PPP项目推介工作,改变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由政府单一供给方式,创新政府投融资模式。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根据财金〔2015〕76号联合出台财建〔2015〕90号,该文件规范PPP项目在水污染防治领域中的操作流程。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为实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收费公路建设运营的目标,决定在收费公路领域鼓励推广PPP模式,出台了财建〔2015〕111号。发改基础〔2015〕610号推进投融资市场多样化,对投资、PPP、盘活存量、基金方面提供支撑。〔2015〕61号要求老城区结合道路改造统筹安排;鼓励企业投资,推广PPP模式;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列入专项金融债支持范围予以长期投资。

2.3操作规范性政策

财金〔2014〕156号强调地方财政部门在推进PPP过程中注重加强PPP合同管理工作,将PPP合同管理原则放在首位,加强组织协调,防范项目风险,同时将财政部制定的《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作为文件附件予以。发改投资〔2015〕445号要求发改部门重视PPP工作,让各方主体更加灵活运行金融工作,以期建立多元化的PPP项目资金机制。开发银行要为PPP项目提供金融、咨询服务和社会资本引荐工作上起到积极作用;并加强信贷规模统筹调配,优先保障PPP项目融资需求。银监发〔2015〕43号意见提出要积极创新担保方式。按照国发〔2015〕60号的有关精神采取积极的态度不断创新担保方式,并允许利用相关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同时针对PPP项目,将在金融服务方面上大胆创新。

3VFM评估方法

VFM理论是利用全寿命周期理论评价政府部门能否从项目产品或服务中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估、判定不同模式运行中的潜在价值,进而选择可以带来长期经济效益的方案,实现效益最大化,VFM评价方法是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组合,而不是单纯追求成本最小化。[2]VFM评估包括定性和定量两部分。[3]

4对策分析

4.1通过明确补贴条目获取相应必要补偿

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还处于前工业革命时期,难以应对如今的发展,对PPP事业的发展相当不利。PPP项目生命周期具有的漫长性与税制安排的变动性相冲突、适用范围较小、与利益空间的矛盾还受到决策者任期时间的影响。[4]此外,由于PPP项目合同并未涉及临时性补贴,应针对此方面予以课税。根据国际经验,地方收入的地方分成部分可以试试先征后返政策。

4.2通过多方面下手推动PPP模式发展

PPP模式发展的综合动力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模式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根据项目未来收益的预期情况多层次发展;三是完善有关权益类融资业务的服务平台。应以未来的F金流标准对PPP项目进行划分,采取政府付费的方式对未来不能带来现金收益或者收益较少的PPP项目进行融资。并搭建交易平台及系统推动市场发展为PPP项目创造良好环境。

4.3完善项目合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

规定招标方式,严令禁止恶性竞争,公开、公平、公正地招标谈判,以竞争性磋商和单一来源采购等政府采购方式保证两方的既得利益。[5]投资主体由政府授权,与其他参与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PPP项目公司,与有关部门签订特许经营许可。由同级财政部门备案根据实际情况签订项目合同、项目合同的补充合同及其他。使PPP模式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

5结论

近几年政府大力支持PPP模式的推广,但是PPP模式并不适用所有项目,如果忽视项目本身特点盲目滥用PPP模式,会造成成本消耗过大、社会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不利于社会发展及进步,因此在运用PPP模式之前,可以引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将评价方法与PPP模式相结合以期更好地实现项目目标。运用VFM评价方法结合我国2014年和2015年有关PPP模式的政策建议对PPP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目前我国PPP模式案例较少,应对发达国家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并参考借鉴其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陈贤军,程建刚.新常态下中国PPP相关政策的逻辑思维[J].当代经济,2016(20):118-119.

[2]李凤.基于VFM的保障房PPP模式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6.

[3]伊超.基于资金价值(VFM)的非自偿性PPP项目决策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4]孙健.PPP模式发展与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9-63.

ppp模式论文篇3

从2014年我国颁布43号文起至今,我国PPP项目规模已超10万亿元。随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指导性文件的不断出台,各地PPP项目落地率迅速增长。PPP模式正在轰轰烈烈进行,但各地方政府在推广和执行中仍然面临重重困难。PPP模式推广和执行中的难题,不单在我国存在,也存在于世界各国。

在今年3月的联合国PPP专家讨论会上,专家们就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凭借着多年的操作实践,各咨询专家、世界银行等金融专家都明确指出了“政府PPP项目管理能力建设”在PPP模式推广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针对我国的PPP模式推广情况,分析一下我国“政府PPP项目管理能力建设”在PPP模式推广和执行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

政府PPP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政府PPP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单纯重视融资,忽略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在PPP模式推广中,一些地方政府将PPP模式作为单纯融资手段的意识远远强于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意识。事实上,PPP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并不能降低地方政府负担的总额,而只是缓解了地方政府短期的财政支出压力,各地方政府应客观看待此举对于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作用。从近期看,虽然对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有利,但如果地方政府为了融资而融资,那么在未来,可能招致更巨大的财政负担。

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和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才是衡量PPP项目是否成功的标准。政府PPP项目管理能力的建设除了提升专业技术知识之外,还应将重点应放在政府如何能够通过对PPP项目的有效管理来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如何通过社会方的参与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上,也就是政府PPP项目如何能够真正做到“物有所值”。目前市场上多半的现象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PPP项目入库,让咨询机构来做“物有所值”评估,而真正需要专业咨询的PPP方案设计却由政府自己接了。“物有所值”的评估和判断,其实是政府PPP管理机构或人员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

2.重融资,轻管理。

在PPP项目中,政府最后都是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不应将社会资本方作为唯一的责任方。因为PPP项目生命周期长、参与方多等特性,决定了对地方政府PPP项目管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如PPP项目落地实施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是影响未来公共服务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这一阶段重在政府PPP项目的合同管理能力。事实上,因PPP项目的复杂性和长生命周期性等特性,对政府PPP项目的管理能力要求,从PPP项目立项筛选直至PPP项目进入日常运营期到最后的监管都贯穿始终。因此,政府PPP项目管理能力建设才是保障PPP项目成功地实施并运营成功的关键因素。

3.未能充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PPP模式之所以能够有力地推动政府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即充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原因不仅是引入了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同时还包括了合理地使用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进行PPP项目的咨询和设计。一些地方政府在积极推广PPP项目的同时,忽略了PPP项目的专业性自己“操刀”参与设计PPP项目。PPP项目包括咨询、法律、技术、金融、财务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并非简单的政府部门或几个人就能够承担下来的任务。若PPP项目在前期的盈利模式、融资结构、风险分担机制和退出机制等方面设计不合理,将容易导致项目中止或终止,因此,在PPP项目中,专业的第三方咨询是非常必要的。政府不论是为了节省前期咨询费用还是因忽视了PPP项目的专业复杂性而亲自操刀参与设计PPP项目,导致的直接后果最后买单的还是政府。

在PPP市场中,政府要实现充分发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必须要清晰政府PPP项目管理机构或人员在PPP模式推广中的角色定位。清晰角色定位,重点加强PPP模式推广中所需要能力的建设也是我国PPP模式推广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PPP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政府PPP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四点:

1.PPP项目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地方政府相关的管理能力要求颇高。

PPP项目专业性强、参与方多、复杂性高等特点,对地方政府PPP项目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例如,因参与方较多就需要政府PPP项目管理人员具有更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参与方多,利益诉求就多,加之所涉及的专业性强而复杂,这需要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地协调多方利益从而达成PPP项目实施所需要的条件,促成多方能够协调一致,各负其责,按时保质地完成PPP项目。PPP项目落地后运营过程中也仍需政府PPP项目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能力去有效地实施监督和管理工作。

2.相关体制不健全对政府PPP项目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金融体系配套尚未完善,致使社会资本退出机制不畅,现有的社会资本退出机制方面的规范和细化亟待完善。如融资合同中,股权变更的限制使得社会资本难以正常退出,若社会资本不能正常退出,那么违约地退出将需要政府回购或以仲裁等法律手段来高成本地解决。理想的状态是未来金融体系能够针对PPP项目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形式和属性的金融工具。因此,当前更重要的是政府PPP项目管理机构能够更有效地、创新地解决市场操作上的一些实际问题。

3.法制上的不健全亟待政府PPP管理机构不断完善。

财政部和发改委不断出善PPP模式推广的指导意见和办法,PPP市场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市场操作层面,法律上仍有“盲区”尚待解决,如土地、税收、审计等问题。例如,PPP项目中的主体投资方不是建设施工方,进而需要进行“二次招标”,这种情况也是PPP市场中较普遍存在的情况。政府PPP管理部门应完善PPP统一立法,化解法律争议,理顺职能部门分工,形成中央和地方统一和明确的管理权属。

4.监管体系缺位下政府PPP项目管理机构的合同管理能力建设更为重要。

PPP市场监管体系的缺位导致PPP项目执行过程中问题频发,将留下重大隐患。政府PPP项目管理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合同管理。好的合同管理不仅可以排除隐患,还能够有效地保障项目质量,进而保证项目进入运营期的公共服务质量。PPP项目监管要求较高专业性,如交通轨道类项目、服务设施类项目等,不同类项目的主管部门应各自进行监管体系设计和监管标准制定并协助监管。在缺位第三方监管机构的情况下,政府PPP项目管理机构的合同管理能力建设就更为重要和非常必要了。

无论就PPP项目本身特性的需要来说,还是从PPP项目市场环境构建的需要来看,政府PPP项目管理能力的建设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ppp模式论文篇4

农村经济PPP模式农业发展

0引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对于PPP模式进行了界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1农业PPP发展现状

1.1 PPP模式的发展

随着相关的政策和规定的相继出台,政府职能转变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全国迎来了PPP项目发展的大浪潮。2016年9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开推介传统基础设施PPP项目1,233个,总投资约2.14万亿元。从项目个数和投资规模来看,农业项目仅为34个,投资额为264.93亿元,农业领域的PPP模式推进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

因此,在2016年1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农业部了《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指导意见也为江西省农业PPP项目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1.2农业PPP现状

发改委推介的34个农业项目地域分布上十分不平均,投资金额不大。但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广PPP模式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农业项目在某些方面与PPP模式具有类似性,农业项目通常属于投资和回收周期长、投入资金量大、风险较大、其社会效益明显高于经济效益等的特征,而PPP模式之所以被推广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可以实现风险公担、利益共享的目的,大多PPP项目周期在10年以上,项目前期的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规范了项目可实施性。如此对比看来,农业项目本身已经具备了PPP项目特征。

2江西省推行农业PPP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016年11月江西发改委公布了2016年江西省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第二PPP推介项目,第一次出现了农业领域的两个项目,分别是江西省智慧农业建设、遂川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这也预示着江西省农业PPP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由此针对江西省发展农业PPP模式可行性进行分析。

2.1政策支持鼓励

江西发改委的子系统下成了PPP工作专题,将相关的工作进展和项目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公开,为PPP模式的推进提供优越的政府土壤环境。2016年第一次推介了农业项目,说明江西省政府也开始关注农业PPP模式的发展,传递了给社会资本方一个良好的信号。

2.2推广基础良好

江西省农业基础较好,在农村改革、智慧农业建设和农业金融创新都实现了重大进展,为PPP模式的推广奠定了运行的基础。“四区四型”农业现代园区建设和“财政惠农信贷通”融资试点,在组织构建和融资渠道或多或少都切合了农业PPP模式的基本特征。

2.3农业现代化

江西省农业厅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123+N”智慧农业,即建设“1个云”――江西农业数据云;“2个中心”――农业指挥调度中心、12316资讯服务中心;“3个平台”――农业物联网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N个系统”――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及OA无纸化办公、农业综合执法、农业技术服务等子系统。得到国务院办公厅、农业部的支持,并向全国进行推广。目前,“123”平台已基本完成,N个系统正在搭建。进一步推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为农业数据库的信息化做先行军。

3推行农业PPP模式的关键点

3.1前期项目论证和风险防范

2015年底针对PPP项目,国家发改委发文明确要求必须进行项目识别阶段的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这样做体现了PPP项目的核心价值,即实现物有所值,最大可能地发挥PPP优势。因此农业项目也必须进行这两个论证,对项目有一个全局的把控,农业项目关系到民生的根本,不容马虎。

3.2融资方案的设计

江西省农业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给了PPP项目更多选择的融资渠道,江西省农行2016年初在吉安市推出“金穗油茶贷”和“茶叶贷”,在赣州市投放“产业扶贫信贷通”等金融创新产品,助力特色农业。

因此农业PPP项目的融资方案设计更应注重渠道选择的问题,仅以使用期限内的收益权作为担保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也是比较单一,除去债务融资外也可以考虑股权融资,更有利于吸引投资者。

3.3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绩效评价

农业领域项目之间的发展存在一些效用的不可分割线,有些必须进行捆绑开发,就像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其社会效益要求远远大于经济效益,而且其乘数效应明显,是农业生产顺利开展和后续发展的基础。

PPP项目一开始就是为解决公共产品服务而产生的,虽然引入社会资本必须考虑到收益性,但是其公共性绩效仍是项目评价的重要方面。

⒖嘉南祝

[1]张学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PPP模式:问题、框架与路径[J].农村经济,2016(09):98-103.

[2]郭永田,龙文军.加快推进农业PPP投资[N].中国经济时报,2016(08)第009版.

[3]党立斌,李敏.探索在农业领域推广运用PPP模式[J].中国财政,2016(06):32-34.

ppp模式论文篇5

【关键词】PPP模式 浮动回报 西部地区

一、概念与理论综述

睦砺垩芯靠矗阂皇俏鞣骄济学关于政府针对基础设施投资行为的理论支撑。在现代经济学领域,存在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和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两大学派,双方都提出政府管理方应该运用财政工具和货币手段,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进行重点调控。二是,发展经济学关于政府投资行为与PPP融资模式的主要观点。发展经济学一些学者主张把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如何筹措发展资金上,例如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投资和资本积累分析;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与政府投资方式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投资理论与模式分析。三是国际视野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借鉴。“新加坡奇迹”与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投资模;欧洲复兴与美国主导的马歇尔计划;日本政府金融信贷系统与政府投资模式;德国“第三条道路”与政府退出盈利性领域做法;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经验借鉴。

虽然PPP模式具有多种优点,但不能否认地方政府在贯彻“深化财税改革,推广PPP模式”中依然会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作为PPP项目的博弈方,政府与私营资本由于社会地位、管理技术及经营目标的不同会遇到不同困难,这也就要求需要以博弈双方为问题导向具体分析。

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问题分析

作为PPP项目的博弈方,政府与私营资本由于社会地位、管理技术及经营目标的不同会遇到不同困难。政府部门在深化财税改革的实施中,由于对PPP项目的了解不够深刻,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很有可能遇到各种问题,甚至会恶化现有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利于发挥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与引导职能。

PPP项目参差不齐导致政府公共财政负担:第一,政府管理方过度承担PPP项目风险,例如与市场投资方签订固定收益率合约、接受不恰当的无条件项目回购安排,以及为项目运营提供担保与回报承诺。由于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PPP,地方政府在项目的甄别上一旦出现问题,极易承担过度风险,增加财政负担。第二,安排项目的长期预算存在困难。根据财政部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从“补建设”向“补运营”逐步转变,将政府财政补贴等支出分类纳入同级政府预算。但政府与运营方商议改价、运行成本的不确定性会导致财政补贴动态化,并进而导致长期预算编制更加困难。第三,受PPP项目前期费用较低影响,政府可能过度投资。不同于一般性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投资,PPP项目的前期政府资金需求较低,但后续投入可能持续存在。如果政府意识不到项目后期投入的问题,可能会大量上马PPP项目,在项目的运营期一旦出现市场波动,运营方要求对项目进行财政补贴时会使得压力骤增。

PPP模式会增加基础设施项目的预期风险:一是因不能有效识别和分配风险导致政府责任不清晰;在私营资本运营中存在大量风险,政府如果不能有效界定各自的责任极易导致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的现象。二是项目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导致政府与运营方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政府与私营资本的运营方参与PPP模式的目的不同,两者会为利益分配及定价等形成博弈,私营资本掌握运营收入等信息披露如果存在问题,就会形成信息不对称损害政府方利益。三是将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转嫁;地方政府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具有相应的支出责任,一旦大部分依赖于PPP模式后,政府可能会逃避支出责任,将其进行转嫁。

三、PPP项目浮动投资回报率风险规制路径

(一)基本框架

基于规制模型,测度得出PPP项目融资中市场参与主体的资金流,借助资金流来评价市场参与主体的项目经营状况。根据上述模型,提出的浮动投资回报合理区间,参考项目收益状况与浮动投资回报区间,设置上下限,进而确定政府规制方案。

(二)项目浮动回报

在政府视角下,如何规制市场参与主体行为选择,是基于浮动投资回报率担保模型,对PPP项目规制行为研究的重点。以PPP项目风险监管为主要目,项目浮动回报规制行为可以部分消除PPP项目实施中的动态变化与不确定性。但是,PPP模式下,政府实施方作出浮动投资回报率担保,能够有效保障或降低PPP项目风险。尤其是面对PPP项目系统性风险和市场经济不佳的情况,PPP项目浮动投资回报有效设定收益区间,可以为市场参与主体参降低成本、屏蔽风险、增加利润,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

(三)PPP融资模式风险规制方案

为了破解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中的规制滞后效应,政府管理方需要向市场参与主体参与方提供足够法律效率的回报率担保。基于宏观经济学竞争性均衡,把PPP融资模式风险规制视为随机过程的现象,政府管理方制定规制的范围、规模与期限,并制定具体的规制条款。

(四)PPP融资动态规制管理

基于PPP融资模式浮动投资回报率担保的思想,政府管理方制定规制的范围、规模与期限,需要界定控制规制的规模,实施弹性的项目收益分配方案,进而可以规避项目经营长期不稳定的风险。此外,政府管理方需要加大规制条款的紧密度,对涉及到PPP项目营业性收益等进行严格控制,进而实现PPP项目经营效益最大化。第三,在PPP项目规制方式上,政府管理方制定规制应在特殊经营权许可的情况下,探索尺度化竞争、特许权竞争等新型PPP融资规制方案,进而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主体参与方的竞争力,激发市场与参与方参与PPP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与经营创新,提高PPP项目的收益。

参考文献

[1]王乐,郭菊娥,孙艳.基础设施项目不同政府浮动投资回报率担保模式辨析[J].运筹与管理,2009,18(1):124-127.

[2]李满坡,陶伦康.城市基础设施中政府规制行为研究――以浮动投资回报率担保为视角[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29-34.

[3]李满坡,陶伦康.PPP模式下政府规制行为研究[J].商,2014(23):65-65.

[4]沙骥.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4.

[5]徐霞,郑志林.公私合作制(PPP)模式下的利益分配问题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3):104-106.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欠发达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与ppp模式路径创新研究。

ppp模式论文篇6

关键词:PPP模式;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3-0041-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3.08

一、发展状况

在经济“新常态”下,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保持经济稳增长,PPP模式被视为关键手段。海南省经济与广东、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供给等相对落后。无论是为了建设国际旅游岛还是投资体制的改革要求,海南省都需要大力推进PPP模式的发展。随着PPP模式在全国的快速发展,海南省在推广PPP模式的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1.政策方面。2015年以来,海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有关PPP的政策,如《海南省财政厅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琼财债〔2015〕196号)、《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等。同时,海南省财政部门在推广PPP模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对PPP模式进行宣传、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拟成立PPP项目中心、建立PPP项目库、实行项目示范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硬件方面。为了保证PPP模式的顺利推广,海南省于2015年2月设立海南首家PPP项目中心――琼中PPP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政策研究、咨询培训、信息统计、组织协调、区域交流等事宜,做好与PPP相关的政策研究、案例研究等。紧接着,海口市也成立了PPP项目中心,主要负责PPP项目管理、分析评价、项目评审等任务。2015年11月底,海南省拟成立省级PPP中心,并设立省级PPP项目基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3.实施方面。据了解,2015年,海南省政府部门把大力推广PPP模式的运用列为全省重点改革事项。财政部于2015年9月29日公布了206个第二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总投资额为6589亿元。其中海南省有“环卫一体化”、“南渡江引水工程”等9个项目列入全国示范,总投资额56.68亿元,涉及到水务、医疗、市政建设等多个领域。这是海南省首次入选国家PPP示范项目,对推动PPP项目在海南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PPP项目不断推进

海南省积极出台各种相关政策,降低了交通道路、污水处理、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领域准入门槛,使海南省社会资本的投资环境更加宽松、投资领域更加广阔。同时,给予社会资本合理的收益,从而激发了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海南省拟入选的第一批PPP项目库中包含了48个PPP项目,总投资额为677.42亿元,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垃圾处理、河道治理等领域。其中,海口市“环卫一体化”项目总投资为2.04亿元,该项目是海南省第一个签约落地的全国示范项目;海口市“南渡江引水工程”总投资额36.2亿元,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对海南省在推广PPP模式的应用方面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PPP模式的政策机制仍不完善

2015年以来,海南省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PPP模式的法律政策,但法律体系及制度框架仍不完善。如海南省财政厅出台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对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各环节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规范,但在PPP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尚未明确,如PPP项目收益来源的规定上,对于PPP项目中涉及土地出让金是否作为PPP项目的收入来源没有明确的规定,那么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在进行谈判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歧义,从而增加谈判的成本,甚至导致谈判的失败。

另外,对于项目的审批日期没有规定期限,导致项目审批延误。社会资本方将PPP项目的审批申请文件递交给政府部门,主管部门由于复杂的审批程序和较低的办事效率,导致审批时间花费过长,进而增加项目的成本。这种风险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本方不得不更改可行性研究报告,甚至是对项目做出重大调整,从而增加整个项目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等[1]。同时,全省目前除海口、琼中以外,其余市县尚未明确PPP组织领导机构或成立PPP中心,难以有效推动工作,这可能使政府对PPP项目的发起、识别、准备缺少研究,导致PPP项目难以生成[2]。

(二)PPP项目的风险分担和收益机制不合理

PPP参与方之间合理的分担项目风险是确保PPP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性因素。由于PPP 项目参与者众多,有关各方的目标和出发点各不相同,风险承受的意愿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在项目前期私人投资者和公共部门之间常常需要就项目风险如何分配进行谈判[3]。各方都希望通过最小的成本,承担最小的风险同时获得最大的效益,这就可能会导致风险分担与收益不对称。如有的项目政府承担过多的风险,导致社会资本在PPP项目中承担较低的风险,并获得相对较高的回报;有的项目社会资本承担过多的风险,却由于政府部门的强势等获得较低的投资回报,最终导致社会资本方可能通过降低项目质量、过度压缩成本等来弥补其承担的高风险。因此,一般情况下,只要项目参与方承担的风险与其获得的回报不对称,都会影响政府与社会资本的长期合作。

(三)PPP项目的规模较小且融资困难

部分PPP项目由于规模较小,对社会资本方的吸引力较弱。海南省经济总量小,公共服务规模也相对较小,尤其是在市县一级,受制于市场小、人口少、经营收入少等因素,导致PPP项目对成熟的社会资本没有吸引价值。如位于海南省乐东县的千家镇自来水供水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为0.86亿元;以及位于澄迈县的金江镇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该项目投资总额为0.69亿元等。这些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小,而且位置较为偏僻,很难吸引那些资金为规模大、投资经验丰富的大企业进行投资。

投融资困难是制约PPP项目落地实施的重要因素。2015年海南省拟选入PPP项目库有48项,总投资67742亿元,但是在PPP模式的法律法规和政府履约能力尚不健全的情况下,PPP模式又存在资金投入量大、回收周期长、投资收益不确定性等特点,同时考虑到政府的履约能力,这使得金融机构很难接受如此长时间的融资,最终导致项目融资难的问题。

(四)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PPP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投资规模较大、复杂性较高等特点,项目公司必须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法律等咨询机构对项目进行规划,制定项目的实施方案、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物有所值报告等,并通过专家评审,确定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但咨询公司在编写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的过程中获取部分财政数据会有一定的困难,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咨询公司对于部分内容只能凭借其经验或者参考其他类似项目的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同时在编制财务模型的过程中,许多的数据都只是对未来的预测,如运营成本、收入等,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不足以作为PPP项目未来收益的支撑[4]。

(五)PPP项目的参与方之间欠缺诚信

政府和社会资本的长期合作是建立在双方依法履约的基础上。调研发现,有些地方政府存在以财政困难、法律变更等为由,不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甚至违反合同的情况。也有些地方政府由于经验不足及缺乏专业的人才导致没有及时发现合同中不合理的条款,事后发现自身无法承受而被迫违约。依据合同规定,对地方政府的违约行为可向司法部门提讼,但大多数企业考虑到未来的公司发展需要而放弃走法律程序。有的企业以超低的价格参与PPP项目的公开招标,中标后以各种理由如退出等相威胁要求提高价格,由于PPP项目大都涉及到公共服务领域,地方政府无法承担项目中断的后果,往往在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总之,不管是政府方还是社会资本方,任何一方存在信用问题都会影响双方长期合作的信心[5]。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PPP模式的相关政策法规

借鉴国内外PPP模式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海南省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PPP 的应用范围、政府审批权限、PPP项目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风险分担框架、退出机制、纠纷处理机制等,建立较为完善的PPP 法律框架,同时努力构建一套完整的PPP 政策体系,覆盖PPP项目所涉及到的规划、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监管、维护等各个环节,加强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另外,要使各级政府尽快成立专门的PPP项目管理中心,并大力引进PPP专业人才,对PPP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和专业操作,保证PPP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优化PPP项目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由于角色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和目标,因此,在签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各方的优势及风险偏好,对项目风险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要权衡各参与方的利益,力求各方在PP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如在风险分配方面,要全面考虑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坚持风险分配的原则;在利益分配方面,要坚持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则,制定一个合理的收益区间,以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同时要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对收益区间进行调节。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投资并不是为了公益目的,资本逐利的特性并没有改变,因此,建立PPP 项目长期稳定与合理的回报机制十分重要[6]。一般情况下,企业进行投资的内部收益率应保证在8%左右,但政府在与社会资本方进行谈判时往往想把回报率控制在6%左右,这就会降低社会资本方投资的积极性。因此,政府方应针对不同的PPP项目给予社会资本方一个相对合理的回报率,以保证PPP项目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三)拓宽PPP项目的融资渠道

由于PPP项目一般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期限长的特点,这就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可以对同一个PPP项目分阶段进行融资。如在PPP项目的高风险阶段,应保证金融机构拥有某种形式的担保,并给予与高风险对应的高回报率。同时,政府可以成立PPP项目的担保基金,不仅可以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给社会资本的顾虑,也可以增加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投资的信心。

(四)完善PPP项目的信息披露机制

为了解决PPP项目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对的问题,政府应该在制度上明确PPP项目的信息披露规定。同时,可以将PPP项目的履约情况纳入现行地方政府的行政考核中,以降低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另外,可将PPP 模式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公开透明、面向公众、快捷便利的优势在公共政策上发挥社会化功能,不断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力,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有效吸引社会资本,达到整合民众的闲散投资、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投资门槛、减轻政府债务负担等目的[7]。

四、总结

PPP模式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将政府在战略制定方面的优势与社会资本在管理效率、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契约、诚信、共赢的合作机制。总的来说,海南省要实现PPP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还要让企业适当盈利,保证其积极参与,同时PPP项目的参与方都要以诚信为基础,在公平合理的合同体制下,保证PPP项目的高效运行,最终达到各方的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杨翠云.中国PPP项目中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J]. 江苏商论,2013(24):71-71.

[2]中国人民银行内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PPP模式介绍及主要问题分析[J].西南金融,2015(11).

[3]程连于.PPP项目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担优化模型[J].价

值工程,2009(4):142-145.

[4]王力,程鸿.中国PPP模式现状及问题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13):5-7.

[5]孙学工,刘国艳,杜飞轮等.我国PPP模式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5(2):28-30.

[6]刘立峰.PPP的作用、问题及风险防范[J].宏观经济管理,2015(5):60-62.

ppp模式论文篇7

【关键词】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合作模式;公共项目

1.PPP模式的概念

PPP概念的本质在于:①明确了PPP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是PPP区别于其他项目融资模式的关键点。②定义了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关系性的契约形式,契约实现的是公共需求目的,而非单纯的商业利益关系。③提出了PPP项目公私合作的实现,需要有长期的、有效的公共政策或制度的规范。④明晰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基础是基于共有产权关系以及合作期间的资源配置、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实现公共项目理想的政策结果。

2.PPP模式的构成要素

PPP模式由以下几点要素构成:①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就基础设施等具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的长期合作,社会资本独自或与政府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建设和运营合作项目;②PPP模式是以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政府购买服务或股权合作为基础;③PPP模式下的分工一般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④PPP模式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为特征,社会资本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⑤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可以通过贷款、企业债等市场化方式举借债务,政府不承担偿债责任。

2.1参与方关系

PPP模式参与方共同合作,完成项目建设,实现项目功能,合作方一是我国“公共部门”发起主体或投资主体,包括政府及政府管理部门、公用事业部门、事业单位等;合作方二是我国“私人部门”投融资合作主体,界定为企业集团、公司或个人等;合作方三是监督主体,包括社会公众、专业咨询组织和政府监管人。

2.2参与方合作模式

PPP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合作模式”,公私合作将通过企业与政府签订的协议或合同文件实现,通过专业的、系统的合约制度安排确认伙伴关系,提高公共项目的资源配置效率或生产力,实现公共项目的基本功能。

2.3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

PPP模式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为特征,社会资本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同时,共同分担风险是PPP模式与传统方式的重要区别所在,PPP模式中公私部门按照各自承担风险能力的大小来分担风险,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各自所承受的风险,还能加强对整个项目的风险控制。

依照国际惯例,投资者多是以成立项目公司(即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PurposeVehicle,SVP)的形式来做PPP。以项目公司的名义去贷款,实现有限追索,同时便于管理,如责权利明确、追求全寿命期绩效、利于股东进出等。同时,对于国计民生的较重要的项目,政府在项目公司中占股份,可以采用商业而非行政的方法,加强对项目的控制,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2.4项目产权

PPP项目的产权包括项目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当公共项目由政府单独投资时,项目的产权主体只有政府一个,这时拥有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等其他权利;当项目的投资主体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门时,为了保证项目的公益性,一般政府拥有项目的产权,但是作为对私人部门投资的回报,在一定时期内项目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可以属于私人部门,因而私人部门具备了经营的必要条件,从而可以对项目进行经营管理,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实现项目的资本和资产增值,提高项目的经营管理效益。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就从产权中分离出来。这样不仅解决了政府缺钱建设基础设施的燃眉之急。而且,企业不仅参与建造,而且参与运营,增强公共工程项目全寿命期效率的提高。

3.PPP模式的选择

投资企业通过PPP模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并通过自身运营,收回投资并赚取利润。对政府而言,应用PPP模式可以提高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率,即项目产品价格降低、服务水平提高。

3.1适用于技术复杂,规模较大的项目

影响选择PPP模式的主要因素有技术复杂性、收费的难易程度、生产或消费的规模、设施的规模等。PPP项目技术复杂、谈判耗时、前期费用高,就会对项目规模有一定要求,除非其PPP模式已比较成熟,各方很容易谈判签约,否则会造成前期费用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过大,造成建设项目不经济。

3.2项目性质不同适用模式不同

一般而言,技术比较复杂,对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集成要求高的项目,通过PPP,让企业全过程集成交付产品,比较容易提高效率、降低价格。另外,从项目性质来看,新建项目对应模式常是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造-经营-移交)或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建造-拥有-经营-移交);升级改造项目主要对应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移交-经营-移交);还有各种演变形式,如服务外包、运营外包等。

4.PPP项目风险的特点

一方面,PPP项目投资规模大,时间跨度长,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PPP项目的具体实施条件各不相同,常常是无先例可循,更增加了项目的风险。一般来讲,PPP项目的风险大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4.1PPP项目风险的周期长

由于PPP项目的资金需要量大,合同期长,一般10~30年,面临风险众多,主要与利率/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影响、政策的变动等相关。

4.2 PPP项目风险具有阶段性

对于一个PPP项目,其寿命周期包括准备、招标、融资以及实施等阶段,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项目的风险是不同的,并且在各阶段是互不相同的。例如项目准备阶段的风险大致可以分为:决策阶段的风险、设计阶段的风险等,在PPP项目的建设阶段,项目所包含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进度风险、成本超支风险和施工安全风险等,由于实施阶段的特殊性,项目在该阶段面临最复杂紧迫的风险因素,同时还包括组织管理的风险和货币风险等。因此可以得出PPP项目的主要风险集在不同的阶段是不同的;同时整体风险和某些共同风险在不同阶段也有着阶段性的不同。

5.PPP模式未来研究的方向

未来的PPP项目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PPP项目合同管理理论与实践合同体系形式的研究。第二,需要进一步协调和梳理PPP项目中政府、私人部门与公众利益三者间的互相合作关系。第三,合作的机制建设方面,政府各层级公私合作机制如何建立。

因此,理论突破和制度创新不仅是我国实现PPP项目制度化的有效途径,更是为社会和广大公众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程哲,王守清.非营利性医院PPP项目融资的框架结构设计[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07):557-559.

[2]李晓东.基于AHP法的公共项目PPP模式选择[J].企业经济,2010(11):148-150.

ppp模式论文篇8

近两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探索运用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使社会资本能够有效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此,深入探索推广运用PPP模式,促进PPP项目扎实落地,提高PPP项目运行质量,既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理论界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PPP模式

(一)PPP模式的涵义及特点

⒈PPP模式的涵义。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通常译为“公私合营模式”或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及长期合作关系。PPP模式不是一种简单的项目融资模式,而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融资只是PPP模式的一部分内容。PPP模式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既能够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促进社会发展,也能够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推广运用PPP模式,“有利于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社会资本投融资渠道,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而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市政设施项目,如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二是交通设施项目,如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三是公共服务项目,如医疗、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四是其他项目,如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

⒉PPP模式的特点。PPP模式具有多样性。PPP模式不是单一的操作模式,而是多种合作模式的总称,如BOT、TOT、BOOT、PFI等都可以称为PPP模式。政府在推广运用PPP模式时,要根据不同的政策需求、不同的项目类型选择适合的PPP模式。总体来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经营性项目,即对于具有明确的收费标准并且经营收费能够完全覆盖投资成本的项目,如高速公路、垃圾处理厂等,适合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等模式推进。在运营时要依法放开相关项目的建设市场,积极推动自然垄断行业逐步实行特许经营。二是准经营性项目,即对于经营收费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需要政府补贴部分资金或资源的项目,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适合采用BOO(建设——拥有——运营)模式。在运营中要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协同机制,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附加部分补贴或直接投资参股等措施,积极创造合理回报条件。三是非经营性项目,即对于缺乏“使用者付费”基础、主要依靠“政府付费”回收投资成本的项目,如道路建设、廊道建设等,适合采用BOO(建设——拥有——运营)、PFI(民间主动投资)、委托运营等市场化模式。在运营时要合理确定购买内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PPP模式具有复杂性。PPP模式的运用涉及多部门,牵涉多方面利益。首先是政府公共部门,代表公众追求公平;其次是社会资本方(私营部门),追求高效率和高收益;第三是公众,希望得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如何将三者的利益协调一致,是政府在运用PPP模式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统筹兼顾的事情。

PPP模式具有长期性,主要是指PPP项目审批时间长,运营周期长。在此期间,物价、汇率、经济周期、调控政策等都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对项目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要保证PPP项目的成功实施,前期需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价,不能因准备不充分而急于上马,否则将会导致其在运行期间出现一系列问题,给政府和企业带来多种风险甚至经济损失。

(二)政府推广运用PPP模式的社会价值

⒈有助于政府筹措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第一,推广运用PPP模式可以拓宽投融资渠道。PPP模式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可以在较短期限内完成单凭政府无法完成的项目融资和建设任务。如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收储、教科文卫、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PPP模式适用于多领域项目建设,无论是已建项目、在建项目还是拟建项目,运用PPP模式都有助于缓解政府存量债务造成的压力,化解由此带来的风险。第二,运用PPP模式可以降低项目建设风险。政府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大、风险大、周期长。运用PPP模式,在风险分担上,按照风险收益对等原则,政府和社会资本可以合理分配项目风险:政府承担法律、政策调整风险,社会资本方承担项目建设和运营风险,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则由双方共同承担。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融资、设计、建设和经营等风险大部分由社会资本方承担。第三,运用PPP模式能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运用PPP模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改变过去政府“重投资、轻运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状,使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规划引导和监管服务上,把有限的资金从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民生领域,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⒉有助于降低企业收益风险,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运用PPP模式也属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即通过长期持有、特许经营的方式,能够使社会资本获得公开公平的市场进入权限,拓宽社会资本发展空间,让社会资本方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有钱可赚,有利可图”,利润虽小但相对稳定,从而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第一,运用PPP模式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机会。PPP模式突破了引入社会资本方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制,在公开公平的基础上,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即国有企业可以参与,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可以参与。企业利用项目经济状况的弹性,能够实现“小投入做大项目”或“借鸡下蛋”。同时,企业可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谈判地位,保证项目实施。第二,运用PPP模式可以降低企业收益风险。在PPP项目运营中,企业承担的风险主要是项目建设和运营风险,而融资、法律、政策变更及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则由政府或双方承担,这就降低了企业独自承担风险的指数,保证了企业的投资收益。第三,运用PPP模式可以发挥企业自身优势。PPP项目通常采用“社会资本+设计+建设+运营”的模式,企业根据项目特点和合作事项的具体情况,将其分包给有实力、有资质、经常合作的设计公司、建设公司、管理公司,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有效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⒊有助于政府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公共设施项目如果由政府建设,再由政府运营管理,容易出现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运用PPP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运营成本,提高建设效率,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第一,运用PPP模式能够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社会资本会充分发挥管理优势,用最短的时间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第二,运用PPP模式能够降低投资成本。运用PPP模式,社会资本在满足公共服务标准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由项目的实施者变为监督者,能够集中精力监管项目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情况,从而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如自来水、天然气、暖气等公共设施建设,既方便了公众生活,又降低了投资成本。第三,运用PPP模式可以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运用PPP模式,政府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规划和监管上来,可以组织公众参与项目实施的全程监督,公开透明的监管体制能够提升政府管理社会的水平。

二、当前我国政府推广运用PPP模式

取得的初步成效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这一精神的指导下,财政部的《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国务院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都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参与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运营,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效率”,“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自2012年以来,全国55个总投资上千亿元的项目已实现了与社会资本的合作,这标志着我国推广运用PPP模式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我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理财机制、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一)完善制度体系,提供政策支持

为切实加快PPP模式的推广运用,按照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自2014年以来,相关部门抢抓机遇,多措并举,先后出台了运用PPP模式指导性意见4个,初步建立了运用PPP模式的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加强专题培训,普及PPP模式理念;通过试点,推广运用PPP模式,收到了示范引领的初步效果,多省的PPP项目都入选了财政部示范项目。

(二)完善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2015年2月,国家财政部和各省市财政有关部门陆续成立PPP管理中心,通过定岗到人、明确责任的方式,理顺了工作流程,建立了五项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二是建立PPP项目评审机制,三是建立基金项目内部决策机制,四是建立PPP工作协调机制,五是建立PPP项目淘汰机制。这五项机制促使PPP项目库形成了“建成一批、淘汰一批、充实一批”的良性循环,为推进PPP模式的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心甄选项目,注重发挥示范作用

在规划实施PPP项目时,政府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选择公众迫切需要、政府近期规划实施的项目;二是注重选择符合信贷政策的项目;三是注重选择建设内容成熟、资金来源及风险明晰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所选项目的未来投入不会过度挤占财政支出空间。

四()注重项目运作,加快落地实施

在项目运作方面,政府分类实施运用PPP模式。对新建项目,成立了决策机构和实施机构,按程序进行评价、论证、方案编制与审批,预审公告,实施政府采购,最后谈判签约;对在建或已建项目,则按程序要求进行改造与完善,确保程序合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可以说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广运用PPP模式正是顺应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并成为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运用PPP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增添了新动力。

三、当前我国政府推广运用PPP模式

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PPP模式认识不到位,项目签约率和开工率偏低

运用PPP模式,可以撬动社会资本弥补资金缺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此,各地方政府纷纷成立PPP机构,包装推介PPP项目,致使PPP项目推介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对PPP模式认识不到位,推介的项目不够优化,致使项目签约率和开工率双双偏低。我国推介的首批PPP项目签约率约为31%,可以说,项目落地实施情况不容乐观。截止2016年2月,全国范围内的PPP项目实际开工351个,仅占总数的5%。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手续不完备的情况下,特事特办,急于上马,致使PPP项目入库难,签约难,实施更难。

(二)政府对PPP模式风险分析不到位,后期运营承担风险大

政府运用PPP模式,融资风险和运营风险并存,直接影响了PPP项目的实施。一是地方政府对PPP模式风险认识不到位,更多地是将其视为一种融资方式,在操作过程中会作出脱离实际的承诺。二是政府承担风险过大,部分PPP项目通过政府承诺保底等方式,提前锁定项目价格,实际上主要是由政府承担风险,社会资本只承担少量风险,无法实现风险共担。三是政府和公众难以享受到项目收益。收益分配方案往往偏向社会资本方,因为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最终获得收益的是社会资本方。四是由于金融市场不健全、项目融资结构设置不合理等因素,可能导致PPP项目融资困难,社会资本方无法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规定的办法筹措到足够的项目资金,导致融资“流产”。

(三)政府对PPP项目运行监管不到位,变相地增加了地方债务风险

由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经验相对不足,政府对PPP项目监管不到位,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建设成本超支、工程进度放缓、工程质量不高等问题,导致建设成本增加,如果PPP项目失败,政府还要承担更多责任和债务。有些项目不符合PPP模式的要求,但为了引入社会资本,往往通过银行直接贷款或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进行融资,缺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核心要素。有的基金或信托公司“明股实贷”,要求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如5至10年)进行项目回购,即前期由社会资本垫资,期满后投资方撤资。这种做法没有真正实现风险长期共担,运营风险最终完全由政府承担。

(四)政府对PPP理论研究不深入,合作与风险共担难以实现

在推进PPP模式过程中,诚信是关键因素。由于一些政府以往存在信用透支问题,导致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有“三怕”,即怕陷阱、怕违约、怕反复。因此,对政府而言,需要避免政策的随意性;对企业而言,需要用诚信约束自己的“逐利”行为。例如:在相关的PPP案例中,有个别企业违背合同约定,对项目进行转包或分包,导致PPP项目运行困难。同时,由于政策、金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PPP项目合同纠纷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新法律法规的实施也会对原有PPP项目的正常运作造成影响,等等。因此,信用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都影响着PPP模式风险共担机制的实施。

四、政府推广运用PPP模式

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法律变更风险导致政府运用PPP模式面临困难

所谓法律变更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采纳、颁布、修订、重新诠释法律或规定而导致项目的合法性、市场需求、产品收费、服务收费、合同协议的有效性等因素发生变化,从而给项目的正常建设和运营带来损害,甚至直接导致项目中止和失败的风险。当前,我国推广运用PPP模式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由于PPP模式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很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风险。例如:某省的某污水处理厂采用BOT融资模式,原计划于2002年开工,但由于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颁布,项目公司被迫与政府重新就投资回报率进行谈判。某市的大场水厂和隧道建设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均被政府回购。

(二)审批延误风险导致PPP项目落地困难

审批延误风险是指由于政府对PPP项目的审批程序过于复杂,PPP项目审批程序涉及立项、环评、规划、设计等,花费时间较长、成本较高,且批准之后对项目的性质和规模进行必要的商业调整非常困难,往往会给项目的正常运作带来不利后果。根据我国《价格法》和《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的规定,对于公用事业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因此这一复杂的过程很容易产生审批延误的风险。以城市用水为例,水价低于成本的状况表明水价上涨势在必行,但是各地的水价改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公众阻力和审批延误问题。

(三)公共决策风险致使PPP项目实施过程漫长

公共决策风险是指由于政府的公共决策程序不规范、政府失信、缺乏PPP项目的运作经验和能力、前期准备不足和信息不对称等造成项目决策失误和过程漫长。例如:某市的污水处理项目,由于当地政府对PPP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有限,政府对项目态度的频繁转变导致项目合同谈判时间较长。污水处理价格是在政府对市场价格和相关结构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签订的,因此价格较高,待政府了解价格后又要求重新谈判降低价格。在该项目中,项目公司利用当地政府的错误决策签订了不平等协议,使得后续谈判拖延,进而导致PPP项目实施过程漫长。

(四)按时融资风险导致PPP项目筹措资金困难

融资风险是指由于融资结构不合理、金融市场不健全、融资的可及性等因素引起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筹措资金困难。PPP项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招标阶段选定中标者后,政府与中标者先草签特许协议,在规定的融资期限内完成融资,特许权协议才能正式生效。如果在给定的融资期内社会资本方未能完成融资,将会被取消中标资格并没收投标保证金。如在某省某电厂的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方就因为没能按时完成融资而被没收了投标保函。

(五)市场收益风险导致PPP项目收益不足

市场收益风险是指由于宏观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变化、法律法规调整等其他因素使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预测与实际需求之间出现差异,项目运营后的收益不能满足收回投资或达到预定的收益要求而产生的风险。如某直辖市的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该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激励措施,即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项目收益不足,市政府承诺提供补贴,但政府所承诺补贴数量没有明确定义,项目公司就承担了市场收益不足的风险。再如京通高速公路建成之初,由于相邻的辅路不收费,致使较长一段时间京通高速车流量不足,也出现了项目收益不足的情况。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和福建泉州刺桐大桥的项目中也存在类似问题。

总之,收益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的后续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很大,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也就是说,政府运用PPP模式,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会遇到重重阻力,往往不是单一风险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风险组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正确认识推广运用PPP模式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及产生的原因,才能合理规避风险,保证PPP项目的正常实施。

五、进一步推广运用PPP模式的举措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启之年,2017年是关键之年。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PPP模式是破解资金瓶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政府推广运用PPP模式,既要加强人才队伍和机构建设,又要做好PPP项目规划和项目融资;既要完善工作机制,又要加强项目监管。

(一)加强PPP管理机构建设

⒈成立PPP管理机构。学习借鉴相关省市政府建立PPP管理中心的经验,各地、市、县应成立专门的PPP管理机构,由财政部门牵头,联合发改委、住建、交通、国土、规划、水务、环保等部门,专门负责PPP项目制度建设、项目储备、信息、招投标管理、融资支持、综合协调等工作,进一步规范运用PPP模式,提高PPP项目的透明度,提升PPP项目运行效率。

⒉加强PPP项目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对政府部门公务人员进行培训。注重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业务人员进行PPP模式业务知识培训和尊重市场、尊重合同的“契约精神”的培养,提升其运用PPP模式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一批专业性强、技能扎实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二是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依托政府部门资源优势和高校专业团队,致力于开展有关PPP模式的课题研究与规划设计,在高校开设相关的课程,为PPP模式的推进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三是充分发挥社会智库作用,促进PPP咨询机构的发展。政府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影响力的PPP咨询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开放的PPP咨询服务机构库,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符合条件的PPP咨询公司,择优确定PPP咨询服务机构进入PPP咨询服务机构库;充分发挥智库优势,引导智库加快引进专业人才。

(二)切实做好PPP项目规划

科学谋划PPP项目是政府推广运用PPP模式的首要工作。没有PPP项目储备,后续一切工作都是空话。因此,应当改造存量,谋划增量,积极储备,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推出一批。

⒈建立PPP项目储备库。按照谋划、推介、实施等步骤分类分批建立PPP项目储备库,及时向社会公布项目清单。通过项目储备库建设,尽早尽快地吸引有实力的投资机构参与到PPP项目洽谈与合作中来,在谈判合作中不断地对储备项目进行合理调整,力争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范例,为进一步推广运用PPP模式奠定基础。

⒉积极改造存量项目。政府要认真甄别、筛选融资平台公司的存量项目,对适宜运用PPP模式的在建和已建项目,可以植入PPP模式对原项目进行升级改造或者合作运营。对于存量项目的改造要坚持平稳推进的原则,不能过快过急,要科学稳妥,有序推进。

⒊科学谋划增量项目。根据产业发展新趋势,适时谋划新项目,按照PPP模式进行培育开发,如郑州107辅道快速化工程、新郑快速路线和航海东路线等,选择一批公众关注度高、急需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项目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和自身投资意愿,按照PPP模式设计项目,报相关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合作。

(三)完善与PPP模式相关的法律法规

⒈规范PPP项目审批流程。政府要逐步规范PPP项目审批流程和管理程序,健全项目退出机制、纠纷处理机制和中长期预算机制,完善信息公开、政府监管与公众参与制度。

⒉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责。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现代政府治理要求,明确界定PPP项目中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和监管职责,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责权利范围,保障PPP项目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在PPP项目统一规划中,按照公平原则协调不同参与主体利益,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政府协调机制,避免跨区域PPP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冲突。

⒊简化行政审批程序。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简化审批,保障项目用地,支持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设立基金,多措并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投资、运营管理。因此,各级政府应尽快转变职能,简化PPP项目审批程序,合并内容相关和相近的法规,清理相互冲突的法规,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

(四)建立PPP项目监管体系

⒈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各级政府要建立政府、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尤其要重视第三方评估的力量。有关部门要加强PPP项目质量监管,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效率。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PPP项目信息机制,保证PPP项目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⒉建立绩效管理机制。要建立全面的项目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机制,包括项目前绩效目标设定、项目中绩效跟踪和项目后绩效评价,将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与绩效评价挂钩,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调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以维护公共利益。

⒊建立监督评价机制。要积极调动社会公众、新闻媒体、新媒体等社会力量对PPP项目进行监督与评价,提高政府对PPP项目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PPP项目监管的局面。

(五)建立与PPP模式相关的各项机制

⒈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对企业来说,如何规避风险是其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只有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才能吸引足够的资金参与PPP项目。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应在政府和社会资本方之间合理分配风险,政府需承担土地审批、法律政策变更、项目审批等风险;社会资本则应承担项目建设、运营和维护阶段等风险;双方需要共同承担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确保收益与风险相匹配。

⒉建立财政补贴机制。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社会资本承担的风险要有上限,一旦超过上限,政府要立即启动补贴或调节(调价)机制。对收入不能覆盖成本和收益,但社会效益较好的PPP项目,政府可根据项目收益和市场需求给予适当补贴,以保证PPP项目运营的后续收益。财政补贴要以项目运营绩效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产品价值或服务质量、建造成本、运营费用、实际收益率、财政中长期承受能力等因素。

⒊建立信用约束机制。要建立PPP项目诚信约束机制,以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即约束政企各方的失信行为,要求政府和社会资本方都按照契约办事,更好地维护双方权益。要尊重和发扬“契约精神”,保障PPP项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六)优化PPP项目运作环境

⒈构建实施PPP项目的制度环境。政府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建设,明确PPP项目操作规则,包括市场准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风险分担等。

⒉优化PPP项目施工环境。政府要保障PPP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安全,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拦工程等行为,以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⒊改善PPP项目融资环境。鼓励金融机构为PPP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引导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认可收益权质押、发展基金、合作入股等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3.11.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4—03—15(01).

[3]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16(02).

[4]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3—18(02).

[5]盛和太,王守清.特许经营项目融资(PPP):资本结构选择[M].清华出版社,2015.04.

[6]陈辉.PPP模式手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理论方法与实践操作[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02.

[7]余文恭.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策及法律文件汇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01.

[8]施颖,刘佳.基于PPP模式的城市基础设施特许[J].当代经济管理,2015,(01).

[9]张汝立.外国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08.

上一篇:国内投资论文范文 下一篇:职工安全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