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 教学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物流人才的支撑,在我国,物流人才被列为12种紧缺人才之一,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高校是为社会提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在培养物流人才、推动物流业发展,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国在2001年才开始增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设立时间较短,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师资匮乏、课程体系不合理、特色不突出等,严重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可见,针对物流学科的特性,进行特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意义重大。
1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国外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依据物流管理的主要职能,主要课程有:物流战略、供应链管理、仓储规划、运输规划、配送系统、操作系统设计等,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培养的毕业生知识面窄,能力弱,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急需改革与创新。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在遵循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该体现专业特色,建立特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塔里木大学为例,2014年5月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改革和创新。其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以管理学科大类课程为基础,加大基础课程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统计学、成本会计、计量经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课时,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规划设计等方面打好基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物流学、仓储、运输、配送、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同时加入一定的自然学科课程,使文科、 理科、工科相互交叉,相互结合,拓宽物流管理专业口径。因物流管理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决策软件系统知识和实际设备操作能力,后期课程设置注重专业教育和应用教育,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课程的学习,依据当时本地方对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按特定的方向进行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期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物流实践、物流工具操作与物流规划方法等的学习和应用。
2教学方法创新
2.1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参观教学相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应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建设核心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在授课过程中随时调动网络资源,进行视频教学,利用各类辅助教案或网络视频,并结合实地参观教学。在仓库、物流设备、配送中心等内容讲解中使用实物图片;在物流运作、物流系统、供应链运作等内容讲解中使用视频辅助教学;在条形码、管道、设备、仓库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边参观边进行讲解,学生可以随时与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以达到直观、深刻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感性认知。
2.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
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资源库,要精选国内外物流领域经典案例,更要开发本地区案例。讲授物流管理课程的讲师应该到本地区有代表性的企业实地考察或挂职锻炼,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出高质量的、实用性强的本土物流案例,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注重案例讨论的设计,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效果。案例讨论部分在设计上要参考该专业学生的人数、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参与度和综合素质等。灵活组织案例讨论,可以结合案例随堂进行自由讨论,也可以事先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提前将案例发放给学生或小组,在课下准备,上课时抽选部分学生展示案例讨论结果。
2.3依托科技活动,注重研究型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整体规划能力,因此,在该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能力。研究型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依据学术前沿拟定研究课题,学生通过查文献和实地调研,完成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时形式多样:传统的研究型教学,通过指导课学生程结课论文来增强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通过国家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实体建立模拟基地,以及邀请企业家和创业者举办学术讲座等科技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快速提高;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课题,例如塔里(下转第66页)(上接第48页)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在组建“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团队制度,初步已经实行,教师重大课题聘用学生,让部分学生参与助研,接触到前沿学术动态,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4应用“教师主讲+企业经理参讲 ”教学模式
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由教师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进行主讲,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同时,可以联系当地的企业,带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并聘请当地有代表性的企业家、经理人进入课堂,给学生讲实际企业运行中的物流相关知识的应用,以及企业中现实发生的案例,增加学生对企业实践的了解和物流知识的应用能力。
2.5运用实验模拟教学
实验模拟教学能够模拟物流的全过程,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物流流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物流专业课程都可运用实验模拟教学,例如供应链管理课程,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供应链综合模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来模拟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为了保证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实现实验模拟教学,应提高物流实验室的配备,建设实用型特色物流实验室。物流实验室至少要配备物流教学系统、物流影视、物流设备、实训手册、实战推演课件、实验教学计划、操作单据、运作案例等方案。
2.6建立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高校应在相应的区域内,根据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和本地方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注重实践教学,把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纳入培养方案中,按比例设置课外实践的必修学分,实行“课内学分+课外学分”。与本地方的特色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本科教育的过程中,有机会把所学的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真正地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达到提高素质、加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3考试制度改革
物流管理是基于全球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资源整合管理。在我国,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产业,已被列入十大振兴规划产业,随着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人才需求日益紧迫,特别是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为紧缺。据有关数据预测2011年我国物流人才需求量达2581万人,到2025年将达3044万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缺口600万,然而我国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需求,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尽管近年来物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大多数学校培养模式趋同,专业定位不清晰,学科体系不健全,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高校应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创新性地培养适应物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技能
美国学者Murphy和Poist提出了BLM模型,指出高级物流人才的技能包括商业技能、物流技能和管理技能三大类。商业技能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与商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知识,诸如企业各功能领域知识以及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物流技能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与各物流领域相关的知识;管理技能是能使物流人才在物流环境中获得成功的规划、组织的相关技能。可见,现代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备技能结构,既要有宽广的相关商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有精深的物流专业技能。如何培养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创新型复合物流管理人才,这是对于今天物流教育者提出的挑战。
3 医药类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课程设置
3.1 经济管理学知识
物流管理作为管理科学新兴的研究分支,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进行物流管理不可或缺的,应开设管理学原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课程。另外,物流管理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物流系统运行的最优性等企业管理问题,需要物流管理人才了解一定的物流费用、成本核算等相关财务知识。这可以通过开设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网络经济概论、财务管理等课程来达到。
3.2 医药知识
医药类高校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掌握医药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医药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开设中医基础、中药学、药事管理、现代医学概论、临床医学等课程来学习。
3.3 计算机信息知识
现代成熟的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可以为物流管理提供信息技术上的支撑。物流信息管理及开发各类物流信息系统需要用到程序语言设计、网络编程语言及数据库语言等语言类工具。对复杂信息系统的组织则还需有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作为理论基础。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和完成的,该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了解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知识,这需要开设管理信息学、电子商务等课程。
3.4 物流管理知识
以上四类知识属于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而物流管理则是研究的目的与对象。此类知识既要介绍物流管理的主要理论与方法,还要介绍物流管理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现状。这些知识主要通过物流管理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运输与配送、仓储管理、国际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专业课程来学习。
4 医药类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4.1 推进基于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法教学改革
基于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法,即教学过程中,以实际案例或项目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因为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经过假设和求证,来解决问题,获取结论。这种教学过程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由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注重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采取校企共建双赢模式搭建物流实践教学平台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研修、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应通过设立实验实训室来实现,但目前大多实验实训室的设备和实施与实践相脱节或滞后于实践,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方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高等院校可以采用校企共建双赢模式,与区域内优势物流企业共同进行实验实训室的连续性投资建设,即企业购置叉车、立体仓库等硬件设施,学校投资开发或购置软件,双方签订合约,共同使用,这不但解决了高校实习基地建设困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适应性人才需求,同时为产学研相结合搭建平台,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4.3 促进一次性教育模式向终身模式转化
关键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ing at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position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goal at independent college, basing on logistics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 focuses on“the whole process, pluralism, phases”practice teaching idea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of Zhongshan Colleg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1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定位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独立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并且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要求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旨在培养适应珠三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物流管理和运营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根据市场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可将物流人才分为4类:操作型人才、中级管理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理论研究型人才。作为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结合珠三角物流市场需求特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将有针对性为各类企业培养具有职业素养、道德素养和身体素养,并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具备相应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实践教学才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该以就业和发展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具体说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进行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三是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四是鼓励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3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尽管目前企业对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是“求贤若渴”,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尽如人意。通过对珠三角各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回访,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较高,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明显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理论强于实践现象突出。究其原因,独立学院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设计,大多借用普通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东拼西凑;实践课时明显偏少;实践内容单一,缺乏整体性;实践设备匮乏,没有货架、叉车、条码识别器等专业的物流设施设备;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实践教学经费支持不够等。
4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消除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提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珠三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确立了“全过程、多元化、分阶段”的实践教学思路。
所谓全过程,是指将实践教学任务贯穿大学教育4年之中,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形成物流实践教学一体化,即将社会实习、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验教学、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研究与实施, 使之相互促进的一种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多元化,是指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采取了校内实验室软件模拟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地参观与顶岗实习、与中山市物流协会、商会合作举办讲座及利用学生家长资源投入实践等多种方式。
(1)软件模拟实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依托物流管理实验室的一批管理软件。包括用友ERP系统、络杰斯特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商友企业物流实景模拟系统、泛华讯物流系统等。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学生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可以掌握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企业调度等各方面的技能。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与威高物流集团、金涛果蔬物流有限公司、完美集团、天润物流市场、广通物流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合作关系。利用这些合作企业,广泛开展了认知实习、核心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3)突出物流协会的引导作用。学院与中山市物流协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定期邀请市内知名物流人士到学校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举办高水平讲座,通过言传身教,让物流管理学生能从杰出物流人士身上学习物流职业精神和提升物流职业素养。并且在院内成立自己的物流协会,倡导会员培训(举办物流知识讲座)和开展校内物流实践队(校内快餐送达、快件的分发、学校大型活动设施设备的搬运等),突出物流协会的引导作用和影响力。
(4)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学生实践服务。由于地处珠三角经济区,加上独立学院的性质,学院的家长资源与西部城市和其他普通院校相比更具优势。大部分学生家长都是企、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是企业领导人,这就能为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所谓分阶段,是指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跨专业实训平台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5个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1)基础认知实习。通过到中山市各物流基地实地参观帮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或生产销售企业物流运作的基本流程,在物流企业或生产销售企业的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得到锻炼,增强感性认识。
(2)课程实习。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核心课程,都安排有课内实践环节。部分课时安排上机模拟实践外,同时会安排课时带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相关业务流程的调研和分析实践,让学生掌握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专业实习。利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期间,安排学生到物流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企业工作的适应能力,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跨专业实训。在中山市政府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参照广东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经验,经济与管理学院建设了耗资400多万元的跨专业实训平台,为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综合实训机会。跨专业实训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共计96学时,可使学生了解分属于各门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甚至物流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紧密联系,提高从事物流管理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
(5)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进行的全面综合训练,应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采取调研报告、毕业论文、小组毕业设计、创业方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5 总 结
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实践教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经学院申报、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多个环节,获批为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与威高物流合作建立的“基于物流管理专业核心岗位群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广东省立项项目获得资助。但物流管理还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探索并提高教学效果, 输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一项需要持续改革的系统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学习借鉴部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艳军.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4):146-150.
[2] 高智琛,刘江鹏. 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128-130.
[3] 李正锋. 基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8):156-157.
[4] 燕珍,邓小瑜,蔡晓丽. 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物流科技,2011(4):28-30.
[5] 吴义生.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J]. 物流科技,2008(4):75-77.
一、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一)培养目标
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陆港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陆港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陆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保税区流程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陆港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能力要求
根据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陆港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二、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一)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陆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平台课程等(见表1)。
(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1.增加课程容量,扩大知识面
在课程体系中,“陆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与报关”3门课程采用课程包形式。陆港物流学课程包包含了“物流管理基础”“港口管理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4门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包含“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物流”4门课程;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运输”“报关实务”3门课程。
2.推行标准化课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体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思想。整体课程体系按照陆港物流供应链运作流程设置,注意系统运作顺序及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包内容同样体现供应链流程思想:陆港物流学课程包注重物流基础的培养,并重点介绍物流核心功能———运输和仓储,使学生能掌握运输仓储与配送的运作流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按照供应链运作的基本流程设置课程,即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与配送物流,并重点掌握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是陆港物流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是教学过程标准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性的对部分课程进行标准化课程设计,即课件标准化,教案标准化,课时标准化,上课讲述程序标准化,案例标准化等,并通过网络教学,让同学们能随时听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参与现实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调研,解决现实的陆港物流管理问题,是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重要载体。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社会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结合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陆港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每个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陆港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并写调研报告,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环节;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或课后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四、实施方法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一)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
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陆港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陆港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货代与报关”“陆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物流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陆港物流实验室、RF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物流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必须有引导案例。(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陆港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要有陆港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五)学年论文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3个学期,首先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小论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发表文章可与学分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
(六)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
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陆港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七)在岗实习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我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
(八)毕业论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网页搭建 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与推广
一、引言
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创建部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推动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随着教育信息化逐步向高校全面管理发展,在高校建立全面有效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全面信息化,是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必然选择。物流管理信息化已成为高校物流管理的必然趋势。
本论文以沈阳工学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为研究分析对象,重点描述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网页建设的过程与目的,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分析沈阳工学院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探讨沈阳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为此专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建议方案,从而提高此专业的信息化影响程度。
二、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现状
自建校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校所有学院都已完成了因特网的接入,各个学院建成了自己的网络信息平台,一个具有相当水平的各院信息化体系已清晰可见。物流管理专业从属于经济与管理学院,目前信息化水平正逐步发展、以搭建完毕专业网页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并能成功运行。
三、网页搭建过程及目的
(一)网页搭建过程
1.第一步:明确建立web站点的目的、目标。目标:使所有在沈阳工学院毕业的学生能有好的方向。任何一个网都要页有存在的价值,这个价值确定了,网页建设的目标就出来了,本网页的建设目的:?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建设,为沈阳工学院新生指引物流方向,宣传学校物流形象:通过web站点宣传形象是一个投资小、见效快的有效方式,如果能再通过一些网站宣传手段,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任何事物都可与信息化挂钩,建设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可以将专业信息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推送出去,让学生以及教师能第一时间了解专业资讯。同时也能通过网上互动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需要反馈的信息,在对信息加以整理后,能第及时有效的提供解决方案与相应措施。
本网页的建设目标:建设一个可正式运行的物流管理专业网页,将此网页挂到学校的官方网站上并正式运行,主要负责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具体信息,包括教学课程,师资资源,考研就业指导,优秀毕业生介绍,毕业实习,日常活动等几个方面,与同学进行网上交流。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建设。
2.第二步:规划域名。明确了网站建设的目标后,就需要我们为网站起一个名字,专业术语叫做网站域名。起一个好的域名对于网站的宣传是非常有帮助的,一般的原则是短小、上口,便于记忆,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好的便于记忆的域名基本都被注册了,而域名又不像人的名字是不允许重复的,所以起一个好的域名越来越困难。
因为本次活动所制作的网页直接与学校官网相挂钩,因此网站的域名则遵循学校网站的域名。本学校域名为http://.cn/gw/index.jsp
3.第三步:网站策划。基于网站的最终目标,网站需要一个策划过程,比如网站的色彩基调、网站的栏目设置等等,网站策划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网站的目标而对网站的分类、分类下的内容等等的规划性工作。
具体包括的内容有:网站整体风格的确认,一般主要是网站首页风格的确定。色调:网站应该确立自己的一个主色调。沈阳工学院物流信息平台采用的是红,白,蓝三主要色调,即简约又丰富,以此用来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文风而且与沈阳工学院官方网站的色彩基调相匹配。排版样式:使用800象素横宽的设计。?导航、内容等的排版方式:导航主要包括横排和竖排。栏目规划:就是勾划出网站的栏目结构图,也叫SiteMap图,可用微软的Viso等工具来描绘出这些结构来,根据网站的总体定位来考虑栏目的设置,同时还要考虑是否有这些内容,栏目是为网站的运营目的服务的,因此本网页的栏目规划中主要包括,网站首页,物流概况,新生指南,教师风采,特色社团,日常活动,毕业实习,人才培养,考研就业,联系我们这些栏目。设置以上栏目其目的是系统的物流管理专业信息进行整合,并给同学进行网上交流学习提供便利的平台。因此本网站周围镶嵌的图片是与物流息息相关的景观图片,一些网站喜欢采用大量的flash,而且不经过压缩的使用,这样非常消耗带宽,而且一般用户在2~3秒无法打开你的页面就已经失去了兴趣,所以慎用过大的flash。但就目前由于技术手段不够因此,放弃使用Flash。
4.第四步:选择软件实现平台。任何软件离不开硬件平台的支撑,网站系统也是如此。而网站除了传统的服务器外还需要公网带宽资源的保障。建立网站本身的软件可以有2种方式,直接采用简单的HTML建立静态的网站,或者采用主流的几款内容系统。
HTML网站的好处是简单,费用低,当然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更新过程相对复杂,时间长。对于一些简单的不需要更新(当然不需要更新的网站基本不存在)或者更新周期很长,对更新时间也要求不严格的网站可以采用。
其它大部分网站多应该选择成熟的内容系统,或者自己开发一套简单的内容系统来支持自己的网站。但是HTML对专业水平要求也比较高,现在出现许多第三方便捷制作网站的方法,比如本次活动使用的Dreamweaver8。即使是对网站不太了解的人,经过简单学习也会进行简单操作。
5.第五步:Web页面开发。不论采用何种内容管理系统,都要在先期把静态页面开发出来,至少也要开发出大部分来,一般如果是自己开发的简单内容管理系统,可以页面制作和程序同步进行,也就是美术编辑和程序员共同配合工作。美术编辑在完成页面的HTML程序后由程序员加入jsp、asp、php等代码。这也是自己开发内容系统的弊端,因为没有完整的软件设计,基本是根据前台表现来做后台应用,每次修改美编和技术基本要混在一起改,互相影,这些都不是好的软件开发模式。
如果采用商业版本的内容管理系统,一般都需要先做好静态页面(HTML页面),然后在其上通过标签等手段产生模版,被内容管理系统调用。由于使用dw8软件,因此回避了许多困难,前期可以选择先做一张网站首页,而后,通过制作网站首页的模板,来进一步制作以下的子网页,实现方便快捷。
6.第六步:模版制作。模版在dw8中可以很快的通过一张首网页来实现,选择文件中的另存为模版,可以创建很多模板子网页,其中还可以自己定义可编辑区域和不可编辑区域。
7.第七步:系统上线。模版设计完成并调试好后就需要把整个系统搭建在前面提到的IDC中,也就是常说的系统上线。?系统上线最主要的工作是调试:?功能调试,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总是不完全一致的,需要在系统上线的过程中在进行一次完全的测试。在dw8中可以实现简单调试,或者通过观察断掉的链接来改正故障性能调试,对于生产环境各种参数的调整,以保证系统以最佳状态展现在用户面前?内容调试,逐条初始化网站的内容,并审核,因为网站上线后,所有内容均可以被外人看到,因此不能发生错误。
四、微信公众平台搭建及推广
(一)微信公众平台搭建过程
第一步:登陆微信官网申请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类型分为企业号,个人号。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微信公众平台需定时推送消息,因此需申请个人号。
第二步:输入邮箱地址,和登陆微信公众平台的密码,点击注册。
第三步:激活微信平台账号感谢注册,确认邮件发送至邮箱,进入邮箱查看,并激活公众平台账号。
第四步:在以申请的微信公众号内设置账号名称,以及子菜单内容。
此微信公众号中子菜单包括:专业信息,教师团队,优秀毕业生,考研就业,教师答疑,雏鹰创业,物流协会,获奖情况,专业课表,放假通知,考试时间,生活服务等内容。
第五步:按时推送消息至此微信公众号内,并开始适用实施。
(二)微信公众平台推广
由于微信是现在社会上比较新兴而且堪称主流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因此将微信平台的推广同样作为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微信号推广主要可通过让同学关注微信公众号,并且经常推送有关物流管理专业的信息。例如,考试时间放假安排,课上课下互动等,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些相关概况。
五、技术支持
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需要用到以下技术:
FTP上传工具:文件传输协议使得主机间可以共享文件。 FTP使用TCP生成一个虚拟连接用于控制信息,然后再生成一个单独的TCP连接用于数据传输。控制连接使用类似TELNET协议在主机间交换命令和消息。FTP主要用于数据传输。
数据库技术:简单来说是本身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
六、总结
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建设专业网页将其放置在沈阳工学院官网内,和建设专业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消息与同学互动。其目的是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系统。通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建设,目前已有了成型的网页与微信公众号,接下来将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在实践中继续完善专业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PBL;教学方法;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65-01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含义、特征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2MasterUniversity首创。它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和查阅、交流与讨论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物流管理学》的PBL教学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含义
支持PBL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是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物流管理学》的课程PBL教学目标、观念、方法
物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物流管理学》采用如下教学手段:通过网站、教学VCD光盘的发放等形式给学生构建一个广阔的自学平台,用PBL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用学习小组、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用案例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自主学习。(基本内容见图1)
(三)整合教师教学资源,构建学生学习平台
首先,教师应将所有可接触到的资源列表、分类、每一大类再逐层进行细分。并对资源按照:资源名称、主要内容、资源效用评价、资源存储位置等进行列表。
(四)辅助教学方式
在采用PBL为基本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应辅以其他的教学方法、手段,以使学生顺利理解相关知识。物流管理学课程中可采用的辅助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游戏、实验、案例教学、模拟视频等等。
三、基于PBL学习的教学知识价值链
(一)《物流管理学》课程教学基本活动
1.知识需求及可用资源分析。知识需求分析是确保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基础。在没有明确的需求分析及可用资源分析的情况,多数教师存在着遇到自认为可用的资源就搜集,而搜集的资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应用,自身也没有自主学习,未将显性知识内化为动力。
2.获取知识、构建个人知识库。在知识库构建的进度安排上,教师应依据需求分析的知识需求的重要性及紧迫性程度来决定知识库构建过程中知识搜集的顺序。知识获取的方法,教师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及知识地图的索引,选择合适的途径来获得相关知识,具体途径包括: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听观摩课、图书馆中进行自主学习、网上资料搜集、个人实际教学教师经验的总结等途径。
3.知识的转化与共享。个人知识的转化包括:知识内在化、外化、社会化、联合化。教师一方面可利用学校建立的教师协作机制(比如:课程建设小组或科研团队),实现自己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虚拟学习社区,进行交流与共享。对于高校教师显性知识转化,教师可以对自己的图书资料进行整理,建立图书档案,建立电子文献的储存系统;对于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社会化的最常见形式是教学观摩。外化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通过阐释和发展包含于隐性知识中的概念,从而促进知识沟通。
4.在具体教学实践及科研实践中应用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应将所学知识及时、有效、充分的运用到工作之中,使所学知识充分创造价值,让所学知识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为实现特定教学、科研目标,教师可基于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应用、反思,整合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学及科研的反馈,进一步改进、升级原有知识体系。
(二)教师创造价值的辅助活动
1.参与团队学习。教师不仅应加入学校内的课程建设小组、科研团队、校企联合等实体团队,还可通过BBS、Blog等方式应加入虚拟学习社区,以实现知识的快速获取和共享整合。
2.形成信息平台。对于数字化知识可以采用专门软件工具(如Mybase和iNota)进行集成管理。可应用国内外的一些综合性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如:个人知识iSpace Desktop。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通讯录、文档管理、知识分类、日程记录、BLOG和浏览器等。
3.建立个人专家库。个人专家库是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与之直接沟通观点的专家的联系方式汇总。教师的知识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是前沿知识与知识创新。与业内专家的直接、有效沟通,可迅速提高教师对行业知识的系统把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周 莉.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3).
[2] 唐晓童.课堂提问: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3] 李巍巍,唐 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
[4] 李巍巍,武富庆.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物流学》课程教学中的实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8).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物流管理;教学计划制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ogra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guidance document which is built on education purpose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but also an overall plan of curriculums. The paper firstly determin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mphasi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based on a survey, then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 of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to set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s. Based on the logic between the curriculums, curriculum's semester arrangement is settled.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establishment
0 引 言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体流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推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省、市、地区已明确将现代物流定位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应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据预测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师范大学于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顺利培养了800多名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主要输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政府(海关等物流密切部门)。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由于物流管理在我国依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之中。本文将解释结构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其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在调研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的高校基础上(北京物资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商学院等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重点。
1.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物流、港口物流与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管理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培养重点要突出两点:(1)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安排上,参考目前国内各大学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法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涉及面要广,使学生能够适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作业领域。(2)强化实践教学。物流管理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国内各大院校都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际开设的教学内容中,实践学分基本占到毕业总学分的近四分之一;课程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约十分之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普遍设立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
1.2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依据上述确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重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设置课程类型、体系与学分结构情况设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其中,大类平台课(其中,校级平台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院级平台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占专业课的比例为49.5/(49.5+72.5)=40.34%,充分体现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占比为37/134=21.26%,这一点是上述强调物流教学内容实践性的细化。
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物流技术与管理技术相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是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2],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因此,上述两方面综合决定了可以考虑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来讲,解释结构模型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处理,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多级递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模型,以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时间分配、教学进程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在对上述所提及的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高校调研的基础上,遵照上述培养目标及重点,并通过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全系老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开设课程及课程间先行关系,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达矩阵R,归纳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第三步,求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矩阵,绘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级递阶结构图。
逐一按照上述三个步骤操作,即得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39门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可以划分为12个层次,课程的先后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3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期安排
依据ISM分析结果,按照江苏师范大学相关教学制度规定,需要将上述12个层次的课程考虑在7个学期安排(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具体的学期安排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说,图1依据ISM分析结果,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大一(第一、二学期)、大二(第三、四学期)主要安排体现基础化、综合化的基础性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大三(第五、六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主要安排体现能力化和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
第一、二学期课程安排,除了上述表1中所提到的人格素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等,考虑到大一是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不宜安排太多,因此,第一学期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其中,《高等数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该学期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于是同一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两门专业基础课略晚于上述课程4~6周;经过一学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第二学期除了继续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可考虑安排作为管理大类学生均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类课程《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与此同时,由于后续需要诸多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在此学期同时考虑安排《计算机基础》。
第三、四学期课程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无论在学分总量上还是课程难度上都较第一学年有很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安排以物流每一职能作为一门课程的专业课程,包含《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上将计算机技能提升至《数据库程序设计》水平;为了后续专业基础课《配送与运输》课程的顺利进行,在第三学期需要安排作为该门课程基础课程的《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第四学期安排作为后续规划设计基础工具的《管理运筹学》课程,迟4~6周安排《运输与配送》;逐步开设《市场营销学》及反映物流综合职能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由于该学年已经逐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应于每门专业课程,需要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
经过两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能类课程《国际物流》、《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成本管理》等;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年同时安排《统计学》及《统计分析软件》课程。
第七学期考虑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及出国等多向分流,安排了素质化、个性化的课程,包括《管理经典选读》、《物流前沿专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物流保险专题》、《科学研究与协作训练》等课程。
3 结束语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制定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一方面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也将便于学生对于所开设课程间的关系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由于物流管理专业依然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加之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除了根据教学计划实施的效果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及时修订外,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确保教学计划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徐剑,周晓晔,李贵华.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 汪应洛.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体制也应适应国际需要。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高等学府间有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这也使得外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显著,部分国内高校开始效仿国外大学实施学分制改革。另一方面,随着近几年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是水涨船高。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具有国际环境下的从业能力。因此对中外物流管理高等教育进行比较,了解二者之间的异同,对于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外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本文分别在欧洲和美国各选取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介绍。美国约有50余所大学开设了供应链管理或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层次设置齐全。经过4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目前美国物流管理高等教育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其主要特点:以基础概念、理论、方法为学科体系主线;以经济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为学科理论与方法基础,借助现代信息、管理、物流等技术,结合储存、贸易、运输等实际需要构筑的学科体系。以美国迈阿密大学为例,该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以配送和物流的核心要素为主线,开设物流战略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与管理等课程。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注重信息技术与信息规划方法的使用和开发。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还开设其他学科的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国际沟通、管理会计等。此外,他们根据各门课程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构建合理的体系。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专业核心课与前期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前更有目的性。在实际应用方面,每门课程教授一项实务技能,若干门课程的学习融会贯通使学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欧洲的应用型大学―丹麦VIA大学,开设面向制造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行任务导向型的学期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学期都设有一个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每个学期的学习过程更有目的性,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安排。为防止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脱节,该大学进一步明确抽象、笼统的培养目标,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将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第一学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市场,学习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和各类经济现象。对本专业的研究对象进行了解,并学会在实际中准确识别他们。主要课程包括: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数学基础、技术制图以及学期任务。第二学期主要学习市场需求预测和产品计划制定的相关知识,生产过程相关的课程。主要课程包括:产品技术、产品计划制定、Excel使用、预测技术、统计学、经济学等;第三学期主要学习流管理的知识。生产建模与仓储布局设计、采购管理、生产运作与质量管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围绕每学期的课程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此外,还开设学期课程融合项目,将所有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际案例中应用。最后是学研项目,即将社会工作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项目。这些项目构成的实践体系层次分明,可以实现学以致用。到第四学期后学生基本学会知识的应用方法,所以将部分实践类项目的开设顺序调换。开设的课程包括:价值链优化课程模块、工作实习机会引论、金融方法及其在投资中的应用、战略管理、科学论、价值链设计、成本理论与预算编制方法等。第5学期,为期20周的企业实习。第6学期开设的课程有:流程再造与专业化、管理方式和沟通方式的改造、产品研发管理的改造及选修课。第7学期主要学习谈判、商务模式。随着年级的增加,从第四学期开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的方式。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入企业,让企业提出问题由学生来解决。每学期期末有2周实践周,由学生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毕业论文也是如此。
2 对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启示
1.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推广实施微课程、互动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将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层次由“听懂、理解、掌握”进一步延伸到“批判和创新”。
2.要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思想、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获取知识成为良师益友。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新奇想法,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c老师共同探讨问题,在争论中深入理解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关心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
3.通过外出学习、培训以及同行交流等活动不断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及个人修养,适应教育、教学发展新需要。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要求教师在掌握本门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及时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为讲授内容补充新鲜血液。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诲人不倦。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刘梦今.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基本要素及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4(5).
[2]陈丽萍,朱玉成.中外合作办学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试点实施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77-83.
[3]闵文.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J].新校园旬刊,2015(11).
[4]郭丽君,李慧颖.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制度与文化分析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4(5):49-54.
[5]朱之红,常学洲.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4(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