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1 10:01:25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篇1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分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70-03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铁路、水路、航空、道路及城市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理工大学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背景较强的特点,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结合学校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在长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积极开展探索与研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及设置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9个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最为普遍,开设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数量均超过100所。以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类专业涉及管理、机械、信息、土木等多门相关学科,是一个兼有较强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专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交通运输类专业既涉及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土木、电信和机械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又包含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中既有大量深入的定量计算,也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因此,交通运输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北京理工大学分别于2001年、2005年开设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涉及道路交通的规划、管理、控制等内容,交通运输专业以交通运输系统及现代物流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内容。由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都侧重于道路交通,按照“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的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对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贯通,按交通运输类专业进行学生培养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确定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道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物流等某一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和相关技术,能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并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例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设道路交通量、行驶速度、密度的实际调查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交通流基本特性及三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了解实际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控制等后续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但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的补充、解释、验证和延伸。综合设计、课外创新活动等类型的实践教学则可以设计出较大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三、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实践教学的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循序渐进认知规律和建构型学习理论,按照“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研究创新型实践”的教学思路设计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理论课程实验的基本演示、实物演示、交通枢纽实习、测量实习等,是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实验、综合实习、实训等,需要学生运用多科目甚至多学科的知识来完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创新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将实践环节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强调立体化、开放式,实行教师引导,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自选题目,自己设计实践步骤,查资料,亲自动手,完成实践过程。研究创新型实践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设计。遵循“通识教育、按类教学”的教育理念,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所依托学科的资源与优势,综合考虑北京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科的研究方向、往届交通运输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设计了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运输物流、交通规划、智能交通、汽车服务4个实践教学模块,各模块均包括课程实验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运输物流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运输学、交通港站枢纽、现代物流工程、交通安全与工效学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运输调查及运输枢纽设计、物流调查及物流系统设计等实践课程。交通规划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道路工程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道路交通调查及道路工程设计等实践课程。智能交通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信息技术基础、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则包括城市交通调查及交通控制设计等实践课程。汽车服务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车载信息与导航系统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汽车检测诊断与修理实习等实践课程。

3.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承载和支撑各项实践教学或服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创新能力的特色教学实施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验基地两部分组成。依托北京理工大学“211工程”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北京理工大学“985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等,建设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开发建设了与实践教学模块相对应的实验教学系统,为开设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以及大型课程设计提供了保障。通过与运输物流企业、设计院、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了北京、天津等一批以地区为中心的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实习基地运作模式;学生在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系统严格的工程应用与工程应用开发创新训练,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侧重对理论课堂教学知识的解释和验证,通常依附于课堂教学,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一种验证,要求教师对实践(实验)的内容、过程及要求(结果)有非常细致的设计,不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要,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依附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基于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研究,提出独立自成体系但又与理论教学相关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理念。开展实践教学课程的层次性设计,重点实验教学单独设课,增加实践环节时数,开辟新的实验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均开设实验课,实践课程学时占总课程学时的比例超过30%,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分担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撑实践教学的实施,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应用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实践与创新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不少学生表示,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效果好,是他们最喜欢的教学环节,希望能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参与各种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实践结果的答辩,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多人协作,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且屡创佳绩,先后获得第五、六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一些学生主动参与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协助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发表研究论文、辅助编写出版书籍、查找科研资料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完善了适应于现代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也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马永财,毛欣,万霖.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4):86-87.

[2]刘文霞.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2):32-35.

[3]邬万江,刘闯,卢伟.交通运输学科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66.

[4]陈健,卢国胜.交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高教研究,2010,(3):62-64.

[5]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理工大学教改项目“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资助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新疆 交通运输 人才急需 “211”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53-02

交通运输是新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各类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新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迅猛,但各类交通问题也逐步显现,解决方法落后,效果不佳,反映出其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奇缺。

本文经对新疆交通运输领域发展需求及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急需现状分析,从多个关键方面论述了新疆依托“211”高校建立交通运输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1 发展需求

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受国家和我国各地区“对口支援新疆”相关工作的支持,新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迅猛,进一步跟进了新疆总体发展进度的需要,但全疆在交通流组织、交通设施、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交通信息化和智能交通等方面明显滞后,特别是各县、市、区城市交通系统在普遍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建设和改善工作中,反映出其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知识以及作为专业知识载体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不足,尤其是高层次专业知识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不足。当前,新疆各地区机动车保有量的徒增,使道路通行能力、交通设施和交通组织越来越难以满足各类交通流通行的需求,伴随交通拥堵、事故和交通混乱现象的不断发生,交通形势比较严峻,各地区迫切要求运用交通工程学系统理论、方法、手段、技术和措施,解决各类交通问题。为此各地州急需交通运输工程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2 人才需求

全疆共有14个州、地、市,88个县(市)。调研显示,涉及到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专业的行政管理和事业单位12类,企业单位6类,共计18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本科生占0.2%,硕士研究生不足0.01%。按《新疆公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资源统计调查数据汇总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2011年6月15日)》统计结果,至2010年12月31日,全疆交通运输全行业从业人员为783361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8115人,仅占2.3%。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划纲要(2010―2020年)》计划,城镇规划、道路运输管理与法规、交通运输规划、物流管理、公路规划、公路测设、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等领域,至2015年新增交通运输学科高层次专业人才1600人,至2020年新增人才3700人。可见,新疆交通运输工程高层次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凸显,人才缺口较大。

3 必要性分析

(1)新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人才普遍短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奇缺,急需向全疆培养和输送交通运输工程人才。

全疆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本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本以本地高校培养为主,内地输送为辅(瓶颈1),均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为数极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基本来源于内地高校(瓶颈2),更加难以满足急需。新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和急需,决定了当前和今后新疆需依托多年来自身的各类调研分析成果、高层次的新疆高校地位、坚实的教学和研究基础,和横向课题研究与专业技术服务经验,面向新疆阶梯状地培养各层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专业人才。

(2)新疆的地理特性、资源分布和交通特性决定了交通系统各项研究和建设均要有别于内陆省份,在当前和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以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主,以利于高效研究解决各地区现实交通问题和发展问题。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新疆铁路营业里程已达448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5.52万公里,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8条国道为主骨架,东联甘肃、青海,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南通,并与境内75条省道相连接,境内地市相通、县乡相连的公路交通运输网,形成四纵四横公路网构形、五大对外通道、六个对外铁路口岸。新疆幅员辽阔,地处边疆,地形复杂,交通与运输的突出特点是运输距离长,各地州到首府乌鲁木齐的平均距离是735 km,各城市间距从数十公里到数百公里不等,具有我国特有的广域稀疏路网交通特性。

新疆的地理特性、资源分布特性和交通特性决定了交通运输系统的分析、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和指挥调度等均要有别于内陆省份,研究相关交通问题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方法论难于用传统方式全面解决,各地区需结合交通特性理论,采取交通运输工程学系统理论、方法、手段和措施来解决新时期的交通战略与发展问题、交通规划问题,解决现实的交通改善和建设问题、交通管理与控制问题和有效遏制交通事故和交通秩序问题。因此,新疆各地区急需大量的交通运输工程优秀专业人才,以及解决各类交通问题的方法。在当前和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以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各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需要为主,并急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效研究解决各地区现实交通问题和交通发展问题。

(3)面向众多的内陆口岸,面向众多少数民族,面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面临复杂的国际和疆内社会环境,需要培养一大批多样化高综合素质的交通运输工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新疆与国内三省相邻,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4,是中国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区,是全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伴随过境出境车辆数和货物量的徒增,过境交通及其与新疆境内道路交通的衔接问题已凸显。

新疆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民族,总人口2208.7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新疆有14个地州市,88个县(市),其中包括32个边境县(市)、6个民族自治县,分布在南北疆的部分县、市,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交通参与者是南北疆交通系统的主要使用者。随着新疆各地区各类事业的发展,交通流构成日渐复杂,各类交通流量也不断增加,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控制水平和能力急需提升,出行者的交通习惯和使用交通设施的方法急需改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有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总人口约257万人,辖区遍布全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新疆发展,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疆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在兵团各辖区均占有一定比例,且分布在全疆,目前兵团所属石河子大学未设交通运输工程相关学科专业,面对分布广的兵团辖区路网,兵团及所属各单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少之又少,凸显出众多一般和复杂交通问题难以解决。

由于新特的地理位和复杂的历史演变,自近代以来分裂与斗争一直是新疆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新疆维稳工作离不开交通设施,新疆交通系统既要保障各族人民群众出行需要,又要保障维稳应急能力,新一轮复杂交通问题即由此而生。

因此,面向众多的内陆口岸过境交通及其与新疆境内道路交通的衔接,面向众多少数民族提升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控制水平和能力以及改善交通习惯和使用交通设施的方法,面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面临复杂的国际和疆内社会环境以及维稳工作,在人才培养尤须重视高综合素质养成。对新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现出其规模化和多样性要求。

(4)“211”高校在新疆尚无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战略上布点失衡,又要面对内地人才难于来疆全职工作的现实,严重制约着新疆交通运输领域甚或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交通运输工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本地化培养向新疆“211”高校提出要求。

“211”高校引领着我国高等教育界和各领域各学科专业的发展,而服务于各地区合理布局和行业、地区发展,满足国家和各地区在各领域高层次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对分布在我国各地区“211”高校的基本要求。目前布局在新疆的“211”高校只有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而新疆“211”高校只有新疆大学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交通工程专业,并已具有十年的办学历史,毕业生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辐射至全疆,作为新疆“自治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专业”的交通工程专业,是全疆唯一一个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重点规划和发展的专业,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新疆大学投入巨资进行规划建设,新疆大学配属相关学科和专业进行支撑。目前“211”高校在新疆尚无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战略上布点失衡,交通运输工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本地化培养向新疆“211”高校提出了建立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要求。同时,“211”高校对高层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高层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技术人才高综合素质养成的过程,不但要服务于新疆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发展,还将有效服务于新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4 结语

面向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和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供需失衡状况,新疆迫切需要依托自身,利用新疆“211”高校本学科专业基础和“紧缺专业”优势,建立交通运输工程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新疆长治久安和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急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人才培养;校企联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49-02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推行卓越计划的目的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和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将社会、市场、企业的需求压力转化成高等教育汽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是很重要的课题。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在专业改革建设过程中,应率先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造就一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二、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方向)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满足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在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虽然设置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但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相似性大,没有很好地突出交通运输专业的特色,尤其是体现交通运输特色的物流工程方向和交通运输工程方向的主干课程薄弱;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学方法上仍然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不足;三是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交通运输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汽车驾驶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其他实践环节,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仍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原有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以车辆使用与维修为主线,而与运输组织、交通规划相适应的实验与实习则很少,以现代高科技汽车产品为主的实验、实习也较少;四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缺失。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均实行四年制本科在校学习,虽然有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采取以企业为主导的单位实习,但实习过程与就业相脱节,校内实训教学环节没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建立试验室投入较少;五是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所有高校工科专业的任职教师将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我校交通运输专业还缺乏这样的“双师型”教师。

三、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施“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者对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1.确定科学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应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对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人才的大力需求,围绕汽车运用和运输组织及现代管理技术、汽车服务技术的基本要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汽车运用和运输组织管理技术、具备汽车服务、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和保险理赔、交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汽车生产与流通企业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以及汽车检测维修、汽车贸易、车辆保险等行业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2.设置系统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的交通运输卓越工程人才。“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注重以下三方面:(1)注重交通运输领域工程素质培养。基础教育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要突出工程师素养的培育,如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工程师的基本品质;在交通运输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之下,进一步拓宽学科的知识范围,加强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建立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列课程,使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具有必备的自然科学和相应学科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从而逐步形成交通运输领域工程师应具备的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素质。(2)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着重突出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课程组和综合实践类教学环节。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课程组涵盖交通运输主要技术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前沿,了解和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集成技术以及物流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能从事汽车的运行品质、安全可靠度和监测维修、物流服务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工作,从而培养交通运输复合型工程人才。(3)注重工程研究能力培养。开设文献检索、课题综述、专题讲座以及研究方法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倡导探索,强化实践;实践环节加强企业实习,使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和项目研究,并实施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使学生具备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潜质,切实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建交通运输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封闭的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向企业和社会开放。根据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的现实情况,可采取基于开放的培养模式和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1)基于开放的培养模式。一是创建校企双导师“2+2”模式。在交通运输专业进行两年的学科基础教育,由学科建立的专业导师进行学业的规划和指导;进入大三后,实施校企教师联合指导的模式,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采取以企业为主导的单位实习,由企业导师指导,要求学生有不少于1年的企业学习实践。二是创建校企“3+1”订单式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研究能力,为企业输送迫切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2)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在交通运输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建立基于问题式、探索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协作式学习等。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大作业、专题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研究性实验报告等为载体的探索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入学生学科竞赛机制,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与课题研究和科研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效实施的质量保障,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1)通过校企合作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其培育目标和社会需求决定了教师既要有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二是有计划地选派在职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定期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使教师深入生产实际,增强其职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并使教师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三是聘请企业合作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校兼职,担任学校的专业课或实践教学工作。(2)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采取企业独资或与企业合资等方式为学校购置实验、实训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可以解决实验室设备陈旧、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学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或每年向投资企业交纳一定的费用,同时企业也可在这些地方安排合理的经营项目。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争取省级以及市级政府的产学研基金,利用该项基金购置一批研究项目所需的设备,这些设备将成为实验室、实训室设备的一部分。(3)通过校企合作推行校外实践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和生产现场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保障。学生在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增加工作经验,并选择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由学校的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实现综合毕业实践与就业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完成实践教学,也大大减轻了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资压力,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亚宜.关于工科院校推行卓越计划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1,(9):67-69.

[2]罗家莉,周永凯.更新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1-112.

[3]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5-18.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大交通”;;培养方法;本科生;交通运输类

前言: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与支柱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开设有交通运输专业,旨在培养交通运输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方面的后备资源。我国的交通运输本科专业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茁壮成长起来的综合交叉学科。它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于一体,是一个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的工程应用研究型专业。

近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应用,运输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导致各种运输方式由相互排斥、相互竞争转变为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从而发展成了综合运输的新概念和新模式。这种新的概念与模式,即所谓的“大交通”;。然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我国交通运输传统产业的性质和行业管理特点,其专业课程建设长期带有按交通行业和交通方式分别设置的特点,形成了行业特征非常鲜明的多个相对独立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给我国交通运输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我国“大交通”;背景下,探寻一种理性的学生培养方法和模式,使之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交通方式“分区自治”;的,“小交通”;的教学模式,使以往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习惯于用孤立的眼光去认识和看待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各个行业和学科,没有“大交通”;的意识。2.知识结构单一,综合交通运输的知识相当贫乏。3.学习观念陈旧,过于强调理论掌握,忽视了对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4.过早失去对于窄、专性知识的兴趣,从而导致学习主动性差、综合素质得不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正因为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实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大平台”;专业人才的目标,也与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及交通运输工程实践的内在规律相左。因此,为了适应全新的、更加科学的“大交通”;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创新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型学生的培养。同时,学生也应该在老师们做出各种教改尝试的基础上,从学生自身出发,适时地尝试与总结新的学习方法模式,以适应新框架下的教学体系。

二、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交通运输类本科生的学习经历以及对专业师生的走访调查,笔者认为,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至上,能力为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与创造活动是不能顺利而持久地进行下去的。兴趣可以培养。具体到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对交通运输整个行业的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自己对于交通运输科学及交通运输工程实践的兴趣。同时,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准绳。本科生应努力摒弃小学及中学阶段养成的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习惯,把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动手实践成果的优劣等能力指标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效果的最终参照物,这样可能会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所裨益。

(二)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交通运输学科首先是一门工程性质的学科,它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赖于前人对于大量工程实践成果的凝练与总结。作为工科学生,更要努力培养动手与动脑密切结合的好习惯:先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去指导工程实践,再拿工程实践的成果与经验去反哺理论,进而深化对于科学理论的认识,达到能够对现有理论进行创新或再创造的水平。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73-01

《运输组织学》是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需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强化学生对其知识体系的理解,因此,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缺失严重,即使进行了设置,较大的随意性也成为了操作性差的主要原因。

本文将结合我校及部分高校《运输组织学》的实践,探索适合本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际情况的、适应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

一、《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1.课程教材与专业方向的适配性。现阶段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在用的《运输组织学》类教材大约有30多种,虽然基本上都能设置各类运输方式运输原理和运输组织方法的相关内容,但是各自的侧重点与匹配专业却不同,很多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在选用教材时希望能够“高大全”,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贪多务得势必会造成知识面太过宽泛、深度不够,学生会感觉和实际脱轨,这种情况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危害是比较大的。

因此,在选用课程教材时,应当针对专业大类与学生就业方向选用适用的教材。如汽车类交通运输专业可选用道路运输组织方向的教材,铁道类交通运输专业可选用轨道运输组织方向的教材。在具体选用教材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出版社的属性特点对于教材的影响,如铁道出版社出版的运输组织学教材势必会侧重铁道类交通运输问题。

2.指导教师的实践性素质结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指导老师应当是实践性教学的主体与主导,因此其实践经验是否丰富、其素质结构是否合理并适用与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变成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课堂到课堂,重理论轻实践,指导教师的“眼高手低”某种程度就造成了实践教学环节偏弱,进而学生实践能力差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现实的实践活动是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首先参与实践积累经验,之后进行传帮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并改善教师的实践性素质结构对改善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夯实学生技能功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实践性教学的激励与促进。《运输组织学》课程很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是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因此,大部分高校《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开始,学生都跃跃欲试,但不久热情逝去。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的组织、适当激励、教师指导方式欠妥等。

实践性教学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推进及配套政策激励。实践性教学应以制度的形式约束推进,并且需有适宜的资金支持。

二、《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设计

实践性教学是对学生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和检查,使学生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是整个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学的特点是,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较一般习题为广,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在运算、绘图、编写说明书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但份量应适当控制,注意不使学生负担过重,因此,可采取集中设计和通过课外习题分散进行两种方式。

1.总体设计。宁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属于道路交通大类,因此在设计本专业《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时,综合考虑专业方向特点、学生就业要求以及实践对象现状,选用教材并设计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案。

《运输组织学》是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本文中实践性教学的手段通过日常作业和课程设计来完成,核心围绕三个课程设计展开: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公交线网调查及线网特征分析、运输企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2.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运输组织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交通运输基本原理、知识技能,以及如何组织社会化的交通运输活动。

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表现力,适当已有设计实例增加感性认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此外通过趣味提问的启发式教学,将实际现状及新思想、新发展向学生做全面介绍,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实践教学感染力,使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后续教学创造条件。

3.实践性教学评价设计。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人数原则应不多于6人。考核形式为提交的报告和图表,同时进行简单的答辩,包括自我陈述和教师、同学提问,可任意或指定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间和组别由教师掌握。成绩评定时首先统一给出基础分;之后按照小组内部分工再次进行评定给出个体分,两方面分数相加为该同学的最终成绩。在教学评价实践中,应该注意如下一些方面的考虑。

(1)概念的准确性和要素的完备性;(2)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论证过程的严密性;(3)数据分析的正确性和结论的可信性;(4)研究工作的原创性;(5)分工安排的合理性及贡献。

最后,应当对学生的实践工作进行点评,点评从报告完成情况和实践工作组织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采用方法是否得当;观过程是否正确;优化措施是否合理、可行进度安排是否得当;团队分工是否合理;各环节衔接情况是否良好;报告写作能力如何;表达能力如何等。

实践性教学是系统工程,通过课程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运输组织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的掌握理解,并有效增进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配合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胡思继.交通运输学[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交通运输专业主要学习交通运输组织学、运筹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接受交通运输技术管理、信息管理和商务管理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运用运输技术设备,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首先应掌握该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交通运输组织指挥、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本能力;掌握一般的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在交通运输中应用的基本技术;熟悉交通运输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交通工程设备及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面向交通行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适应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的现代化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从目前就业形势来看,交通大类的其他专业就业优势明显,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唯独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太理想。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的现场能力要略低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这要求本专业需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一、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探索

以交通运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是开展现实教育活动的轴心,其教育理论、思想和观点及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是通过课程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中职课程更是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识、能力的载体,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才能最终实现。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中职教育必然具有自己类型特征的课程。一般认为,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行动导向课程”两大类。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通过教师传授基本的、原则性、普适的知识,以显性知识为主,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它与职业能力间是不直接对应的,加之学习“学科课程”的知识时缺乏与实际环境的联系,因此其可迁移性大大降低,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上手工作。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工作的能力。显然,“学科课程”对于职业教育是不适合的,行动导向课程成为其必然选择。行动导向课程是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建构经验、获得技能和感悟,以隐性知识为主,是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探索工学交替、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到2010上半年正式确定“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随后我们结合“1+0.5+1.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开始开发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最初是设计了课程模块体系,将原课程进行整合。以交通运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其技术路线是: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开展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调研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景。该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用脱节的问题。

(二)学习领域课程的构建

1.选择好专业教学侧重点。通过近年的专业调研和毕业生的反馈情况分析,该专业教学侧重点包括:学习交通运输组织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交通运输技术管理、商务管理等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运输技术设备,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等。

2.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差别。力学与结构应相对弱化。力学以材料力学为主,结构力学只要求掌握基本概念。混凝土结构要求掌握桥梁基本构件的结构计算与验算,预应力结构的基本概念,重点放在桥梁结构的施工方案编制上面。交通运输专业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技术管理、交通运输商务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运筹学、管理学、营销学、财务管理、运输经济学、交通港站与枢纽、交通运输法规等课程基本知识等方面应相对强化,课程与企业实际基本对接;实践教学:包括测量实习、工程制图、港站实习等,一般安排12周。这是与近年来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相一致的。

(三)素质培养与考证

将学生职业环保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合到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之中,在交通运输专业学习领域中设置职业岗位资格考证的环节,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就获得了上岗的能力与资格,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同步。

(四)教与学的规律

一个学习领域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宜太多,传授知识应由浅入深,学习和掌握知识应由单一到综合,传授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由学习解决简单问题到学习解决复杂问题。学生的能力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并提高。

学习情景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融教、学、做为一体,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情景设计就是将学习领域分解为若干主题学习单元,应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并注意:每个学习情景都应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情景应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二、促进课程开发,改革教学模式,实现与生产实际的“紧密”对接

(一)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我们从课程内容选择标准和课程内容排序标准入手。对该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课程内容选择以实际应用为主,突出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么做,淡化为什么,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同时,课程的内容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与行业技术标准与职业标准的一致性,有机融入国家和交通运输建设行业规范、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实现与行业生产实际的“紧密对接”。在课程内容排序上基本与交通运输工作程序相一致。此外,我们还初步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材开发模式。请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将企业培训理念、企业文化、职业情境和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知识直接融入教材,实现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紧密对接”。

(二)以行动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

工作过程化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合一的课程,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它是与学科课程完全不同的课程范式。新的课程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教学效果,使得教学改革实现根本性的革新。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适用。鉴于此,我校实施以项目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根据学习情景要求,将课程放在教室、实训室,甚至企业现场进行教学,配合实际工作任务、工作页、多媒体课件、任务方案、构造实体模型等教学资源,透过完整实际工作过程训练,让学生掌握职业能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每个教学项目均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方法教学。

三、改革成果

2010年以来,我校逐步开始实施新的教学计划,执行新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毕业生具备了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现场实操的经验和技能,深受就业单位的好评,就业率近三年实现了100%。成果表明,改革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刘文霞.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冶金教育,2007(02).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管理 人才需求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81-02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最近1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完成的客货运周转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7.4%和9.5%,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交通运输企业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载体,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一直是我校省级重点专业交通运输的核心主干课程。加大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的研讨,培养出符合新形势下交通运输企业迫切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1 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各种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根据交通运输部的预测,交通运输行业到2020年共计需要7354万人,如表1所示。

表1结果表明:交通行业运输行业人力资源需求总规模在2010年达到5100万人,在2020年可达到7300万人,增长幅度高达43%。而占有较大比例的是公路运输系统,其中营运性公路运输和机动车维修的人才需求接近5600万,占总人数的76%。由此可见,未来十年,交通运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其中营运性公路运输和机动车维修人才的需求增长更快。因此,未来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更应该侧重于这两方面。

2 交通运输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领域的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省每年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不足200人,远远不能满足我省交通运输企业对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交通运输业务,适应交通运输企业需求的人才,己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我们的对黑龙江龙运集团、哈尔滨麒麟集团、邮政易通物流公司等大型运输企业的调研,这些企业在以下岗位存在巨大人才需求。

(1)规划设计:大型运输企业运营线路的规划与开设,企业内部布局设计。

(2)运输组织调度:运输车辆的组织管理调度安排。

(3)设备检测维修:对大型运输车辆日常故障的检测和维修。

(4)设备管理:运输车辆的安全维护和保养,旧车鉴定及油耗管理等。

(5)大型运输车辆服务:车辆保险理赔和事故鉴定处理,车辆购置和更新管理。

因此,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课程的讲授应该以上述几个方面为主,课程内容设置应该更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 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

(1)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课程特点。

交通运输企业管理是交通运输专业核心主干课,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这门课程既有较深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既有管理类人文科学的知识,又有理工类的知识,比起交通运输其他课程,它涉及的面更广、更深。因此,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既懂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的各种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中高层综合型人才。

(2)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首先,课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因此,在选取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时,应以基础理论必需和够用为前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

其次,应从培养方式上体现能力培养的特点。要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就必须改革旧有的学历教育所惯用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启发式教学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实验教学,要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在考试方法上,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最后,要上好实践课。较好的设备和先进的软件系统是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实践设备的更新换代将大大有利于实践教学。除了设备的更新外,配备较强的实验指导教师,是提高实践课效果的重要保证。而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将根据实践设备条件,进一步加大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内容,使学生真正具备高校教育特点,成为交通运输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

首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以后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进行生动有趣的教学可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各种交通运输管理教学软件或制作相应的课件,充分利用投影机、多媒体电脑演示,进行视听教学;可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对运输生产过程进行介绍;可通过亲自上机操作、案例教学等手段掌握先进的运输生产组织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上好理论课的同时,应该加强交通运输企业管理的实验教学,强化操作训练。实验操作主要从运输组织线路的规划、运输生产的调度、运输设备管理等几方面着手,在实验室安装相应的软件,在实验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使他们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课堂教学和社会社会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只能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不能亲临现场,就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因此,本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结合实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去感受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知识。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安排适当的实习时间,或利用双休日、假日,参观本地区校交通运输企业。从客运站、货运站、站务公司,到调度科、运务科、安全科等各个职能科室,让学生参观学习。在理论课程教学完成之后,利用3周的专业生产实习,让学生到各运输公司去实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际操作中深化理论,巩固所学的知识,补充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及新技术。实习回校后,写实习报告及体会,使学生真正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企业管理的内容和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同时,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是和交通运输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各项变革紧密相关的。要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交通运输企业管理知识并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就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只有不断完善与更新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菊美.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J].科技资讯,2006(31):90.

[2] 赖焕俊.《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1:99.

[3] 刘峰.浅析交通运输企业发展战略的模式选择[J].西部财会,2009(8):63.

[4] 李正锋.基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8:156.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篇8

将《运输经济学》作为核心专业课,已成为当前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设置中的共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运输现象背后蕴含的经济学原理,对日常生活中及专业领域的运输现象能够做出更深入的分析,进而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把握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因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为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中加强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案例教学在《运输经济学》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案例教学有利于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创性的、典型的,以及规律性的跨学科的东西。通过这种学习形式,学生可以处在一种不断接受教育和培养的状态中。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拟真情境,训练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运输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拟真环节,由学生扮演运输企业决策者、政府的管理者等相关角色,来更好地领会和理解交通运输对于宏观社会经济和微观企业效益的作用和影响;而且通过扮演决策者的角色,训练学生理论思维和宏观决策能力,对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具体工作和日常生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2.激励自主学习,扩充学生知识领域

《运输经济学》课的案例常常包含着大量学生不太熟悉的行业惯例和背景知识,这可以激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通过信息检索,自主获取所学知识,开阔眼界,加深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理解和认识。

3.模拟角色转换,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完成两种角色转换。教师必须从一个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学生则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转换成一个自主学习者的角色。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靠自己的智慧去分析研究案例,不断超越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极限,提出富有创意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同时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合作学习,包括共享资料、讨论甚至争论。在这个过程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仅提高学识和思维能力,并可学习竞争和合作的技能。

三、《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组织

1.《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

《运输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按照难度和要求的不同共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由1~2项案例课构成,具体设计思想与实施方法如表1所示。

2.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运输经济学》课案例教学课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案例布置。教师提前一周布置案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和准备,包括反复阅读案例,查找背景资料,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做好发言准备;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析案例提供的情况、事实与背景,通过角色假定,领会其中的战略智慧与决策技艺;第二阶段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问题提出决策建议;第三阶段是学生自己相互评价决策方案。每个案例课堂讨论的课时为 2~4学时。

(3)撰写案例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在集体讨论之后完成的。它包括讨论提纲和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决策建议。

四、结论

案例教学是提高《运输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成为《运输经济学》课程改革的重点;《运输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应结合知识体系,可分为应用型、解释型和综合分析型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由1~2项案例构成,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勇.探讨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J].交通高等研究,2006, (1):21-22

[2]桑青松,江芳,王贤进.学习策略的原理与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04,(1):24-26.

[4]郑金州.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7):34-35.

[5]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高职英语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制冷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