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勘探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23:28:32

油气勘探论文

油气勘探论文篇1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的进步,不光是中国,世界其他各国的油气勘探业都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对于资源的利用也更为严重,其中就包括油气资源,对于油气资源来说,其局艮}生为油气的勘探业带来了不小的难题,面临这一难题我们必须引进新的石油勘探理论。但是随着石油勘探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勘探对象也逐渐的更具有复杂性,所以,必须快速的发展“向斜成藏等”等勘探理论,进而不断的推动石油勘探业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向斜成藏 油气地质 理论及意义

一、向斜成藏理论的研究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非常规油气藏)的理论是由美国的学者们提出的,主要涵盖与构造和岩层没有关系的非常规油气藏,而且在油气运聚的过程当中,并不受到浮力作用的影响,能够在较大面积的在区域上连续的存在着。现今,向斜成藏理论主要拥有着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第一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赵文智以及邹才能等人提出的满凹含油观点,第二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梁晓东以及吴河勇等人提出的向斜区的滞留成藏观点;第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卓勤功以及其团队提出的隐蔽油气藏理论观点,然而三种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却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向斜成藏的油气藏通常发育在物性都不好,在储集层中存在着“低孔低渗”现象,现今,在我国主要研究和开发这种非常规油气藏,将其作为低渗透油藏。如果严格的讲,这种低渗透砂岩的油气藏并不能够完全的归属于深盆油气藏,因为还有成岩圈闭油气藏以及复合圈闭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等一些比较常规的油气藏。然而,针对低渗透油气藏来说,在国内外都有着相当多的学者对低渗透油气藏的渗流特征、成藏机制以及储层成因和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归纳出低渗透油气田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地质特征:

第一方面,范围广、丰度低、大油气区以及小油气藏的油气聚集特征;

第二方面,覆盖范围较广的优质烃源岩与接触较为紧密的生储盖相互组合;

第三方面,油气藏的主要形成地点为规模较大的陆相浅水河流三角洲地区;

第四方面,大范围准层状成岩型以及毛细管压力型和岩性型为主的多种圈闭类型共存;

第五方面,拥有着非达西渗流以及达西渗流的两种类型的渗流机理;

第六方面,不同种类型油水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油水关系的分布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

第七方面,带状富集以及宏观连片和甜点高产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整体勘探布置。

二、向斜成藏理论的油气地质意义

普遍来说,一般的油气成藏理论的适用范围只局限于中高渗透储层,油气的渗流特征是以达西渗流为主的自由流动,是通过浮力的所产生的重力对成藏进行分异的,但是传统的石油向斜成藏理论却只是单单的适用于低渗透储层或者是超低渗透储层等一些相关的致密储层,而对于油气通过非达西渗流为渗流方式的非自由流动的特征,这个时候石油是通过滞留为主要形式的成藏,这两者的适用范围以及适用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对于向斜成藏理论来说,这种理论是传统老旧的石油成藏理论的补充以及进一步的完善,只有实现二者的相互结合,才能构建出更加完善以及更加科学的油气成藏理论。

对于向斜成藏理论来说,其可以深层次的对油气勘探的范围进行拓展,令整个相对来说较为成熟的生烃凹陷,逐渐的转变成为油气勘探的一个突破性的现实领域,传统老旧的油气藏勘探理论的计算圈闭资源量单单是在传统油气藏勘理论的圈闭中,通过对向斜成藏的模拟结果的相关文献进行查找,可以发现,只有在低渗透储层或者是超低渗透储层才会出现成熟的生烃凹陷区广泛发育,造成大规模的石油滞留现象的发生,运移出去滞留的资源量在整个向斜区中所占有的比例是1:4。滞留油藏的连续含油量,也具有着大面积的特征,滞留油藏的资源量将更加的丰富。由于油气勘探走向低渗透油藏以及向斜成藏理论的越发完善以及系统科学化,并且由于油气勘探技术不断革新和提升,这种类型的滞留油藏的油气资源也一定会逐步的变成下步勘探开发的主要承接内容。另一方面,向斜成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完善传统的石油地质理论,并且对于今后油气资源勘探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油气勘探论文篇2

关键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综合专业素养;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1-0091-02

一、前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湖南科技大学地质专业本科高年级教学具有“找矿特色”的专业课程,同时是与非常规油气——页岩气勘探密切相关的重要专业课。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新理论新技术较多[1-5]。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直接定位到油气勘探的工作岗位,其内在要求的知识体系更加专业化,实践技能和方法技术紧跟行业发展的需求。我校自2011年以来,重点针对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工程的学生开设。作为本校地质系特色专业,如何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使该专业方向适应新能源勘探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成为当下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采取多项教学改革措施,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找矿”相关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体系,为就业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建设方案

1.设定建设目标:(1)建设“找矿特色”课程,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油气地质理论基础,掌握油气藏形成原理、分布规律、控制因素,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奠定基础。(2)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满足本科教学体制改革要求。根据我校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增强课程内涵建设,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等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地层、构造、沉积演化为主线,以油气形成演化、油气藏勘探为目标,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特别关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完善授课思路,改革教学方法:首先,准备石油地质学相关的科研实例,精心设计多媒体教案,形成基于科研实践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衔接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其次,根据课程内容专门设计了讨论课、专题汇报课等。

3.突出实践教学作用,强化野外地质技能。石油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思路。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野外实习,除了掌握常规读图、识图、填图野外方法和技能以外,还需着重抓好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按照行业标准,补充与石油地质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地复习和巩固课堂和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三、具体措施

1.强化理论教学与考核,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是教师讲解与传授知识、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6]。鉴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油气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油气勘探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要注重的是对石油与天然地质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考核,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

油气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生、储、盖、运、圈、保六大成藏要素。在完成理论教学后,为了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个学期还安排了大量的课后石油地质学专业文献阅读训练、习题计算作业以及部分课时的课堂宣讲讨论和解题课,要求学生能将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学生编图、作图、阅读文献的实际能力。

在课程考核阶段,考核方式则采用百分制,考核内容分为专业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平时作业与阅读讨论两大部分,两者分别占总成绩的70%、30%。对于未能通过考试的学生,按要求一律进行补考,补考未通过的则安排重修。

2.紧扣学科前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思想充实或拓展现代石油地质理论,而这些新理论在油气勘探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够促进教学。肖兴安认为教师进行的研究与自身教学密切相关,教師的科研工作实际上是在为教学做准备。对于一些具有突破常规的油气专业理论,则要求学生能联系之前所学到的传统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对比与思考,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观点。

3.多学科结合,拓展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在大量勘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地质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油气勘探息息相关。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勘探指导理论,如石油渗流力学、成藏动力学、高分辨油藏4D勘探等,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中,在油气地质理论的基础上吸收最新勘探与科研成果,将其中关于多学科综合应用油气勘探的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介绍相关内容外,笔者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多阅读有关刊物,关注油气地质微信公众号等,了解勘探行业的最新进展。

4.加强野外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从中美大学近年地学教材编著地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比来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实践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实践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7]。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每年都安排了为期近5周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野外实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地质填图等加强对学生野外实践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今后从事地质勘探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野外实践和技能训练结束后,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会,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对学生野外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者互相促进,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课程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笔者按照以上课程建设目标与教学改革思路开展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学生今后从事油气勘探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华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探讨[J].石油教育,1999,86(7):45-46. 

[2]庞雄奇.新世纪油气工业的发展与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使命[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14-18. 

[3]王凤琴.“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109-111. 

[4]林小云.《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改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7,4(2):318-320. 

[5]柳广第,高先志,李潍莲,陈冬霞.“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8,17(4):109-112. 

[6]龙雪津.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再辨析—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5,(18):79-85. 

[7]朱伟,顾韶秋,匡文龙,陈新跃.“探究式”地质实践教学--以锡矿山矿区地质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3):61-63. 

油气勘探论文篇3

关键词:石油地质;基础研究;理论创新

石油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目前我国的石油来源主要是通过进口渠道,随着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再加上经济不断的进行扩张,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的趋势也会越来越激烈,针对这一发展问题我国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政策,对国内的石油开发企业也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我国油气开发的过程中也加大了技术支持,对所采用的先进科技技术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与应用。比如说对油气开发与勘探领域中的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创新等等。科技是创新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这对于石油的勘探和开发来说显得尤为突出,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很多的相关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的经验相对来说都比较不足,这就导致在开发的过程中传统的思维和认识根深蒂固,缺乏创新的理论研究,这个石油开发的地质勘探工作和理论创新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出于传统理念的限制,需要实际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

1加强石油地质基础的实际研究

石油地质的勘探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在持续的的进行开展,对于石油地质勘探的研究工作越来越被人所熟知,但是由于国家、地区之间的石油勘探研究工作需要不同的需求,在技术的而研究与应用上的一致就导致了对于地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理解;这里以美国的石油地质勘探研究为例,最先使用地质勘探技术的国家是美国,而最先对地质勘探技术进行研究的国家也是美国,在进行石油地质勘探的过程中,美国相关的地质研究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对处于野外的油气地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现场勘探工作,在勘探的过程中融入了现有科技的概念和创新的理论,对地质的构造、地层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这样的创新理论研究方式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石油气的地质勘探工作不断的朝着基础研究化的方向发展,而在油气地质的勘探工作中融入新的创新研究理论也着实的将传统的滞留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而解决;地质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提升石油产量的有效途径,对于油气地质的相关研究给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助推力量;由于研究人员各自对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在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同,所以研究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掌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使研究人员对地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存在着本质上的却别;传统理念下的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工作需要更加深入和彻底的研究,根据研究人员自身所经历过的实践研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对地质勘探研究工作的意义进行详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地质研究工作过程太长,导致出现研究内容杂乱的不良现象。

2加强对石油地质勘探基本理论的创新研究

在经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深入研究发现,石油地质勘探的基本理论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不断的创新和研究,创新的主要来源就是对经验的总结和知识的概括,在将我国的地质特色的基本特点当做主要创新依据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研究;石油地质勘探的基本理论在石油产业的发展下势必需要不断的创新研究,这也是石油产业快速发展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实时有效的创新研究会给工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不仅美国的油气地质勘探在快速的发展,很多国家在不断的创新研究的过程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给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石油地质勘探的发展历程中,创新基础理论陆相生油的研究提出是比较重要的一次创新变革;陆相生油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就是指在陆相沉积的环境下,形成石油资源的整个过程,陆相生油理论提出了石油的储藏和产出是在相对固定的,与大地构造单元所对应的还想环境中形成的,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石油气的开发来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为我国石油气开发做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庆油田是我国重要的油田之一,能够进行开发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陆相生油,这也是我国从石油贫困国变成了世界上的石油大国,随着基础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型的理论在不断提出,像近年来的复式油气相关理论,是我国不断的出现很多的大型油田,胜利油田以及辽河油田都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所开发出来的;从这些成功的油田开发工程来看,基础理论的创新是石油产业得到发展的重要依据,而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出于理论上的创新研究,虽然目前来看我国的石油产业发展形势还不算乐观,还存在着各方面的压力,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具有理论创新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也不能完全的模仿,要在理论上不断地进行提升。

3结束语

有效的提升石油地质勘探的基础理论创新研究是石油产业与相关研究人员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虽然我国目前石油产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进展,也形成了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但是这对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石油资源需求量的增多再加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相比之下,我国石油地质勘探的基础理论还存在很明显的不足之处,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能够进行自主创新研究,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盲目的抄袭。

参考文献

[1]郭玉海,韩福勇,范金宏.石油地质与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

[2]蒋有录.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油气勘探论文篇4

关键词:石油;地质勘探;发展机遇;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07501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石油资源增长却是很有限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在不断上升,尽管油价很高,可我国的石油消费却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并且我国石油的进口率要高于出口率,我国的石油资源虽比较丰富,但石油地质分布不集中,随着我国对油气资源需求量的加大,对我国石油勘探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其发展。

1 我国石油资源发展潜力及勘探行业发展现状

1.1 我国石油资源发展潜力

我国的石油勘探还处于中期阶段,但已探明石油资源储量为234亿吨,主要分布在山地、沙漠及黄土塬等地带,开发勘探的难度比较大,对技术要求及成本费用的要求较高,待探明的地质石油资源储量为531亿吨,主要分布在近海海域、东部及中西部地区,客栈石油地质资源的80%以上,勘探潜力较大,未来我国的石油开采主要集中在海上及西部地区,由于海上石油能够在海床下进行流动,越早开发是越有益处的,我国应该尽量进行海上油田的开发,勘探工作也应着重在海上,我国对石油资源需求的加大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石油勘探工作的发展。

1.2 我国石油勘探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资源在海域、东部及中西部地区、渤海湾盆地及松辽盆地的探明程度已经都发到了50%以上,已经达到了勘探的中高程度,但待探明的石油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对于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及渤海领域的勘探程度仍比较低,仍有发现较大油田的潜力,石油的勘探前景还是很广阔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油气勘探理论及应用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主要有物探技术、钻井技术及测井技术,物探技术从地震领域进入石油勘探领域后,在石油勘探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像数字、反射及三维地震技术都曾为油气的发现及储存数量上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高分辨率的地震技术、思维地震的监测技术、油藏地震的描述技术及三维叠前的深度偏移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新勘探领域的成功,并为老勘探领域注入了活力;测井技术也有数控测井技术发展到了成像测井技术,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更多测量数据的传送,数据传输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磁核共振的测井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其精度及速度也越来越高,并且被应用的越为广泛,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2 我国石油勘探行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石油勘探行业主要有四大石油公司长期垄断,民营企业被拒绝在门外,不能独立开展业务,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这些石油公司大量圈地,但又不能完成相应的勘探投入,对于新领域的石油地质的评价力度不强,前期勘探投入不够,这种垄断格局极大地降低了石油勘探的开发投入,并且在各公司间还存在着自我保护及垄断;我国能源的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能源管理存在着政府管理部门的缺位现象,没有一个综合统一能源管理部门,虽有国家能源办但能源管理上并没有多大权力,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给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困难;由于我国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我国原有的大庆、胜利油田等已进入了高含水、高采出的阶段,总体产量已进入了递减阶段,东部待探明石油规模变小且隐蔽性较强,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石油资源埋藏太深、地表复杂,技术要求高,海域受到高压高温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大,对于深水的勘探技术及设备缺乏,其施工难度较大等,再加上我国油气公益性及基础性的前期地质勘探投入较少,没有有效机制,评价力度不够,石油公司上市之后,较为注重经济效益及经营性勘探开发,对于前期资源的调查评价投入较少,这使得石油勘探中的重大发展献及突破难度成为难题;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探开发理论及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够满足需求增储量,地质理论不成熟,无法有效指导石油勘探,现有的高新技术大多属于模仿跟踪式,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较少,对于关键设备及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很多关键技术及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与研究。

3 石油地质勘探行业的发展机遇和经营策略

3.1 加强我国东、中西部及海域的石油勘探

我国东部石油探明率已在50%以上,待探明的资源也很丰富,近期仍然会是我国石油增储的主要地区,勘探工作已由构造圈闭向地层——岩性及构造——岩性圈闭转变着,并由中浅层向着深层转变,东部的渤海湾及松辽盆地已成为主要开发的目标区,也是深化东部石油勘探的主体,由于地层——岩性的油气具有隐蔽性,需要更为细致的勘探及研究,以加强预测及油气勘探的指导工作;中西部的石油资源也很丰富,石油探明得储量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它是我国发现大油田及接替东部油田的主要选地,近些年,塔里木、准噶尔及鄂尔多斯等盆地不断取得新进展,总结出了石油成藏的基本规律,并对地质有了新认识,为了保持中西部的石油地质勘探的良好石油,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海域的石油资源也是比较丰富的,勘探前景很广阔,应该加强珠江口、渤海及北部湾等地方的勘探工作,同时还应该加强

黄海及东海的勘探工作,对近海海域应该多探少采且就地储备,对于那些有争议及深水海域应该多探多采,以保证我国油气资源能够可持续供给。

3.2 加强油气资源的公益及基础性调查评价

我国的盆地石油地质方面研究程度还是较低,很多盆地并没有钻探工作,应该加大这些区域的油气基础性的地质调查评价,并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我国深海方面的勘探技术也还不成熟,应该进行攻克,国家应该组织相关力量应该进行技术攻关,对深海的勘探技术及装备进行开发研究,并现在南海的深水区域进行勘探作业,并结合相应的石油评价成果,对全国的资源战略进行选区,对那些新区、深水海域及没有被石油公司登记的油气资源进行调查评价,以争取能够有更大的发现,同时针对南海领域的油气资源,周边国家已经进行了开发,我国应该暂时放下争议,跟周边国家共同开发,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运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共同开发,并且坚持在深水的空白区域进行独立作业开发。

3.3 运用新技术,提高石油地质勘探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应该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质量,三维地震技术及模拟方法的发展,为盆地模拟、油藏模拟、油气系统模拟及地下成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应该进一步运用GPS、3G、GIS及计算机等技术,加强石油地质勘探仿真技术的实现,以此提高勘探效率;运用可膨胀的套管技术来降低石油勘探成本,这种技术能够解决复杂井的井壁问题,减少井眼上部尺寸及套管层数,还能够修复那些老井中被损害的套管,这样能够有效降低钻井成本,适合大庆及胜利油田的勘探工作;运用多维发展来加强我国石油的综合地质勘探水平,我国石油地质勘探将来面临着黄土塬、山地及薄层等勘探作业难题,整个石油资源的开发环节需要勘探开发的一体化服务,这就意味着要进一步加强物探软硬件的开发研制,并坚持海洋及陆地的共同发展,同时加强新技术及新方法的研究,从而提高石油勘探水平和石油地质勘探的实效性。

4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加强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加快石油地质勘探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完善法律法规的保障,关键地质勘探理论及技术的创新,公益基础性调查评价机制及能源管理体制的完善等,从而加强石油资源的经营管理,有效促进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星健.浅谈石油地质勘探创新[J].科技风,2010,(08).

[2]周庆凡,张玲,庄丽.我国主要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外能源,2009,(01).

油气勘探论文篇5

关键词:石油地质理论 满凹含油论 成藏特征 高效成藏 油气勘探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大石油科技工作者在学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陆相沉积盆地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陆相生油论、源控论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用这些理论指导我国陆相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油气地质理论进展较为显著的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来”讨论,以推动未来岩性地层油气藏组合及天然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

1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及意义

1.1满凹含油论的概念

满凹含油是指在富油气凹陷内,优质烃源灶提供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陆相沉积多水系与频繁的湖盆振荡,导致湖水大面积收缩与扩张,使砂体与烃源岩不仅间互,而且大面积接触。从而使各类储集体有最大的成藏机会,而其含油范围超出二级构造带,并在斜坡区与凹陷深部位都有油气成藏和分布,呈现整个凹陷都含油的局面。

1.2满凹含油论的内涵

“满凹含油论”的提出是对以陆相生油论、源控论及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核心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基于陆相生油理论在我国陆相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一系列油气田;基于“源控论”得出找油的认识;基于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总结了断陷、坳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并以二级构造带划分及评价为核心,有效地指导了勘探实践。近年来,随着勘探的深入,尤其是一系列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发现,人们开始注意到,陆相沉积盆地中油气藏分布不仅局限于正向二级构造带,有很多油气藏在斜坡部位甚至是向斜中心部位均有分布。结合“富油气凹陷”概念及其油气藏分布特征,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的提出,旨在强调在陆相沉积盆地富油气凹陷中,油气分布已经超越了二级构造带的范围,在斜坡和凹陷深部位都有油气藏形成,整个凹陷都呈现含油局面,可以实现满凹勘探。此外,“满凹含油”除强调富油气凹陷到处可能都有油气外,也强调油气聚集的丰度和品位有较大的变化,并非说所有的油气聚集都有经济效益。近几年对岩性地层油气藏油气富集特征的研究发现,在呈席状砂体中,主砂带、裂缝发育带以及与鼻状构造背景配位的各类储集体,可使大面积低丰度聚集的岩性地层油气藏“贫中有富”。

2 富油气凹陷油气分布

富油气凹陷具有满凹含油特征,但同时油气藏分布也不均一。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分布受“三面”控制,沿“五带”富集。所谓“三面”就是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与断层面。统计显示,多数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受“三面”控制。所谓“五带”是指有利沉积相带、古地形坡折带、裂缝带、岩性地层尖灭带与次生孔隙发育带。一般来讲,在最大湖侵期,湖盆汇水范围最大,水体最深,往往是烃源岩和盖层发育最好的时期。在低位域阶段,储集体比较发育,覆盖范围较大。伴随着水进,砂体退积或呈错列叠覆或侧向搭接,产生穿时储集层的不规则连接。当最大湖泛期过后,往往发生水退,高位域砂体又呈进积形式向湖区推进。因此,在最大湖泛面上下往往集中了相对多的烃源岩和储集体,并构成较好的生储盖组合,必然形成油藏。

3 富油气凹陷对勘探的意义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的提出,改变了以往的勘探理念,使油气勘探可跳出正向二级构造带,实现满凹勘探,大大拓展了勘探范围。同时,凸显出已有二级构造带概念的局限性,促使了岩性地层区带的划分与评价标准的建立,加深了对岩性地层区带油气地质规律的认识,使满凹勘探更加有效。针对富油气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问题,提出和发展了陆相层序地层学工业化应用与储层反演预测等核心技术。即通过露头-井下-地震资料的统一,以层序边界识别、划分和对比为基础,借助三维地震数据体和储层反演预测技术,在宏观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实现对不同体系域中各类储集体几何形态与空间位置的描述,从而使岩性地层油气藏的识别与评价成为现实。

4 结论

富油气凹陷有效烃源岩规模大,其面积普遍占凹陷总面积的50% 以上,生烃和排烃总量都很大,可提供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富油气凹陷内,来自湖盆四周水系与湖盆多旋回振荡,使砂体与烃源岩大面积接触并频繁间互,为各类岩性地层圈闭接受油气成藏创造了良好条件,呈现“满凹含油”之势。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受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与断层面控制,沿有利沉积相带、古地形坡折带、裂缝带、岩性地层尖灭带与次生孔隙发育带油气最富集

参考文献

[1] 谢宏,赵白,林隆栋,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逆掩断裂区带的含油特点[ J ] . 新疆石油地质,1984,5(3),15O27.

[2] 尤绮妹.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推覆构造的研究[ J ] . 新疆石油地质,1983,4(1): 23O30.

油气勘探论文篇6

【关键词】:地质类型 区域特征 石油勘探

中图分类号:F40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我国石油地质类型分析

世界几个大的含油气区,都经历过复杂的勘探过程,但相对来说地质情况比较简单。中国大陆处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等三大板块的中间,构造演化历史上受三大板块活动的影响。从世界油气格局的发展来看,通常在含油气盆地勘探的早、中期达到油气田以后,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油气储量均会出现持续下降。我国的地质条件在世界上是最复杂的。由于我国含油气地质以多构造层系叠合盆地为主,这些盆地又经过多次活动构造和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盆地的叠加、改造和沉积,我国含油气较多的几大油气盆地的地质面貌较为复杂,具体表现在生烃层系与储集层系多、运移聚集期多、油气分布复杂,另外,由于产生的断层较多,陆相岩相岩性变化大等因素,我国油气资源分布一方面较为丰富,而另一方面,油气在平面上和层系上的分布相对不够集中,因此,我国石油开发表现出勘探过程呈阶段性的发展,综上,我国油气特定的地质条件决定了我国的油气勘探将会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的特点。我国丰富的油气资源以及复杂的石油地质特征也决定了我国石油储量呈增长的阶段性会较为明显,并将随着我国石油勘探的深入而储量不断增长。

2我国主要石油区域现状与地质特征

渤海湾盆地由于盆地内大小断层众多,构造带上的油层被切割成若干大小不等的断块,渤海湾盆地多凸、多凹,多带相互重合和影响,若干二级带组合起来,有的还与附近的凸起、斜坡、部分凹陷连结起来,形成了区域性的相对构造高带。区域内生油、储油、地层、断层、构造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结合起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有多种油气聚集类型的、综合性的油气聚集单元。被称为复式油气聚集区。二级构造断裂带也是一个综合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有多种油气聚集形式。

海洋石油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国运用国外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及流程,对珠江口盆地、辽东湾地区进行评价。最早在珠江口盆地与国外进行勘探合作,相继发现了流花、惠州等一批大中型油田。我国八十年代在辽东湾进行自营勘探,也发现了绥中、锦州等一批大中型油田。由于我国最早进行海洋石油钻探没有考虑到生油层的状况,生油层的油到不了边缘的那些好构造中。进行勘探时只顾构造大、构造好,而不管和生油层的关系,海洋石油开发遭到了瓶颈,为此,结合经验与国外公司进行海洋石油的合作勘探开发是很成功的,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1984年是我国海上石油对外合作勘探开发的高峰,其中有9个国家的28家石油公司在中国第一轮海上石油对外合作招标中中标。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被认为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地区。但它也有着目前全世界最复杂的地质条件,勘探程度非常低。由于塔中油田是一个很复杂的地质体,有着非常不寻常的油气聚集规律这样特殊的地质情况,现在塔中油田群仍在兴奋和困惑的交替中不断发现和扩大。随着物探、地质综合研究和钻井等相应技术条件的逐渐成熟,库车地区属于山地,地形非常陡峻,地下有很多大断层,并且有塑性很强的盐层,厚的可达几千米,薄的只有几十米,夹在中间,变化非常大。然而真正有价值的构造全在盐层底下。盐下有很多好构造,我国新疆的克拉气田就是在盐层下开发出来的。

3我国未来陆上主要石油勘探领域

我国陆上的石油资源可采潜力仍旧较大,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勘探程度低,现阶段处于储量增长的一个稳定上升期内;而我国东部地区虽已处于勘探中期和中晚期阶段,但存在的很多领域仍需要跟进探索。

前陆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勘探领域,具有有利的板块构造环境和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我国中西部板块的构造和演化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古生代以板块离散和会聚为特征发育为板缘与板内盆地;另一个阶段是中、新生代受到远程碰撞影响,形成了造山活动带环绕稳定地块的构造格局,广泛发育为板内陆相盆地。这两类盆地的叠加和多层系生储盖层的发育均为成烃和成藏提供了优越条件。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等的10个克拉通内古隆起基本都具有以上石油聚集条件,古隆起油气聚集的最关键因素之—就是其结构构造的石油保存条件,相对稳定的构造条件和区域性盖层是油气成藏以后有效保存的基本条件。

我国的渤海湾盆地浅层其构造大、幅度小、埋藏浅、储集层物性好,是我国未来需要广泛进行勘探的领域,由于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一直主要集中于产量较高的沙河街组目的层,而忽略了对上第三系的勘探。通过近年来的石油地质分析,渤海湾盆地的大港油田均发现了上第三系大、中型油田。并且这些油气均赋存于浅层披覆构造中,值得进一步进行深入勘探。

我国东部地区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勘探各项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为>3500m的深层油气勘探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另外,我国古生界海相层系石油资源量占全国的9.5%,天然气占59.1%;除四川盆地古生界及前古生界中赋有的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较高外,我国的古生界海相盆地是油气资源潜力很大而尚未突破的新勘探领域。

【参考文献】:

[1]周东延.油气动态富集理论——油气勘探理论、方法发展体系[J].中国石油勘探,2012,17(3):19-31,36.DOI:10.3969/j.issn.1672-7703.2012.03.004.

[2]乔德武,任收麦,邱海峻等.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与战略选区[J].地质通报,2011,30(2):187-196.DOI:10.3969/j.issn.1671-2552.2011.02.002.

油气勘探论文篇7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研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1 石油地质类型概述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石油地质类型进行深入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在分析一个地区的含油气情况之前,需要着手研究区域构造条件和形成条件等控制作用,以及研究地壳运动沉积的周期性、旋回性及基底结构等,最终判断出有利的含油区与生油区。一般来说,石油地质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生油层。能够生成并提供具有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气岩,而由烃源岩结构组成的底层就叫做生油层。生油层一般可分为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二是储集层。它具有两个特征:具备孔隙,以容纳流体物质;具备孔隙间的联通性,可渗透和过滤流体。储集层一般分为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三是盖层。即封隔储集层以防止油气上溢的岩层,其主要的结构特征是:孔隙度低,可明显抑制流体的渗透,并及时阻碍油气溢散。

就生油层的沉积环境或岩相来看,最有利于产生石油的区域是有利于生物繁衍、保存以及有利于石油岩发育的环境。而油层分布集中且广泛的区域,除了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之外,还包括火山岩、变质岩、泥岩等。另外,一般的盖层岩石类型包括盐岩、泥页岩、膏岩、致密灰岩等,对于盖层的勘察,是石油地质勘探的重要依据之一。

2 石油地质类型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在石油地质类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一些较先进理论,如烃源岩研究、湖相层序地层学、金属-有机质相互作用原理、基底构造对圈闭的控制等。这些研究成果指导着石油地质类型的研究方向,具有较高的石油勘探应用价值。

2.1 烃源岩研究

评价沉积盆地的油气潜力,需要深入了解烃源岩的分布状况。层序底层学方法和气候模型都有利于判断及预测烃源岩。首先,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了解盆地演化、有机物分布、沉积环境序列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运用气候模拟及地理变化知识,可以检验气候资料、有机质产量及保存的对比关系;可验证模型能否模拟一些关键性的变化;可评判过去及现在不同的气候预测条件;可通过对比地质资料来进行不同阶段气候模型的修正。

2.2 湖相层序地层学

层序底层学发展至今,已经具有研究陆相沉积环境的趋势,可利用钻井相关资料,结合沉积或侵蚀间断面以及特殊的岩相段,来确定各个湖相层序。具体来说,在海相沉积环境中,海平面变化和沉积补给是控制层序发育的两个主要因素,而构造和气候则影响着湖相层序的发育过程。

2.3 金属与有机质相互作用原理

目前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金属的沉积与有机质有关。金属与有机质相互作用理论应用于石油勘探之中,尤其对于石油地质类型的研究意义重大。这一关系有利于勘探人员判断出:有油气的地方矿化作用发生的温度,与卡林型金矿的矿化温度相比要低很多,这有利于捕集石油的保存;寻找卡林型金矿的勘探技术适用于“卡林型”油田的发现;导致油气迁移和捕集的热液系统,与引起金矿化作用的热液系统属于同类;石油捕集和金矿化的空隙均是由热液碳酸盐溶解作用造成的。

2.4 基底构造对圈闭的可控性

通过对由基底控制的油气圈闭进行分类,可划分20类,由此提出基底断块模式这一概念,即油气圈闭大多是由一定地质环境下的基底控制。通过这一理论可以寻求油气开发的途径,并相应降低成本。

3 石油地质类型研究的创新点

3.1 可膨胀套管技术研究

可膨胀套管技术诞生于80年代初,用扩管器将异型管扩张成圆形再使其依靠井壁,下入井内,至遇到水层或破碎带而无法正常钻入时,可达到封堵水层或破碎带的目的。割缝膨胀管,则是90年代末由美国研制出的新型产品,具有更好的封堵破碎带效果,同时它比异型管更容易扩径,可减少上部井眼的尺寸及套管层数,有利于便捷解决复杂井段的井壁稳定问题。而当前,膨胀式割缝管和实体套管的开发,也已经应用于钻井勘探工作中。

3.2 新型技术研究

在石油地质类型研究基础之上,实现创新型的技术研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岩石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多次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等等。技术链要从勘探向开发延伸,通过研究石油地质类型来全面提高石油勘探的水平。由此,多种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可形成一条完整的物探技术链条,进而提升我国的石油勘探竞争力。

结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多学科协同研究及渗透的综合性勘探体系由此形成。我们知道,石油地质类型研究是提高石油勘探水准的关键之处,而且地质类型在不同的地质区域内有着不同的组成及特征。当前,建立在石油地质类型研究基础之上的石油勘探技术,正在向集成化、精细化、多领域渗透化方向发展,从研究区域构造条件等控制作用入手去探究一个地区的含油气情况,最终确定纵向上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便明确有利的生油层及含油层。无疑,了解这些变化规律可以促使我们追求更好的石油勘探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志,李燕承,周冕.探讨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9).

[2]傅家谟,史继扬.石油成因与石油勘探―关于当前石油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质地球化学,1978(02).

[3]罗永.关于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作用的思考[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6).

[4]姚达因.石油地质类型研究对勘探的作用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05).

油气勘探论文篇8

关键词:石油勘探技术;虚拟技术;勘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已经离不开石油这一传统能源。但是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对能源

的需求,必须通过对新的石油储备油田进行勘探来解决能源的短缺。我国地大物博石油能源储备较为丰富,但是由于传统勘探技术限制了石油的勘探与开发,使得我国一直处在能源短缺的边缘。新的勘探技术的出现彻底解决了一现状。虚拟勘探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石油勘探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其将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又一重要方法。

1.虚拟勘探技术简述

虚拟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虚拟显示技术将理想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石油储层进行建模分析、对钻井轨迹进行设计等。其主要是通过可视化软件、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石油勘探形成数字化、一体化、网络化、虚拟化、协同化的石油开发平台。减少传统石油勘探的弊端、加快对隐藏性石油储备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解决世界能源短缺的局面。其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应用的最佳案例。

2.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的应用

2.1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视化实现

在地震解释、建造三维油藏模型与模拟循环和复杂井眼设计等常规工作中,虚拟现实(vr)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工作质量。大型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大屏幕可视化环境和计算机辅助可视化环境等两种vr可视化系统,将石油勘探中理论数据通过图形与建模、三维动态模拟图形等形式表现出来。其图像采用三个投影仪和一个平面、柱面或球面大屏幕显示,屏幕的形状和大小决定着浸入的程度,屏幕越大覆盖用户的视野越大,浸入的程度越高;用户接口采用标准工作站系统,用户可以用常规手段运行程序;些简单系统可以运行不做修改的原工作站程序,另一些复杂的系统需要运行特殊的运行软件。并且采用全封闭的显示方式实现了全浸入的效果,并使用体视显示方法,加深了现实效果的模拟性;采用头盔指示方式和手持传感器使用户与虚拟目标密切接触;可以更好地观察和了解三维数据体和模型,且具有多人共享虚拟可视化目标的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多学科工作组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制定勘探决策。

2.2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应用所具有的特点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服务于油气勘探开发的有效技术手段正广泛应用于国际石油工业界。其突出优势在于是一种全沉浸式大场景、多数据类型一体化的显示环境,是一个多学科协同式的、全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其发展趋势为:系统平台规模正向“小型化”和“大型化”两个方向发展,分布式虚拟现实(dvr)系统正伴随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逐渐被采纳,通过对地表露头的地质信息采集而形成与真实地层相同显示效果的立体地质图像,其触觉、味觉和听觉等多维感知信号正逐步被加入。

2.3虚拟现实技术在隐蔽性石油储层勘探的应用分析

岩土物理研究作为隐蔽性石油储备勘探的主要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技术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地质条件日趋复杂,传统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特别是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已经从单纯的构造解释发展到预测岩性、孔隙度、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并要求为开采监测提供基础数据。针对此种情况,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综合应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多分量地震、井中地震以及时延地震等技术的综合,从构造、岩性、物性以及流体性质等方面,对油藏进行全方位预测和解释,得到一个三维立体的油藏模型,并对油气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测,从而使制定的开发方案更为合理,开采效率也相应提高。通过结合岩石物性测试分析成果,针对地震资料解释和反演中从已知井资料的认识向未知区域横向预测具有一定盲目性的不足,提出一种与常规地震储层预测不同的方法技术。该方法技术综合岩心物性参数和岩石物理模拟,以正演结果指导油气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进行储层预测,即以实际测井和岩心物性参数为基础进行虚拟井分析,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分析岩石物性变化引起的地震响应变化,建立更符合实际地质特征的储层地质模型,优选地震属性,用自组织映射对地震属性进行分类,最后用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来验证其确定性。虚拟现实技术对岩土物理研究的作用将地址勘探基础理论与模型试验技术等综合,加快了我国石化探区油气地质勘探,同时也对我国由于油气开采后的地质恢复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3.我国石油勘探的发展——全国性石油地质虚拟实验室的建立

我国已经在2003年12月建立我国首个石油勘探多学科协同决策—虚拟现实系统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高性能计算技术、人体工程学、系统论、信息论等众多前沿学科的技术。虚拟现实中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程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它把计算机系统、视频系统、音频系统、交互系统、投影系统、控制系统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解决勘探开发难题、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创造了一个和谐的、高精度的多学科协同工作环境。

虚拟实验室的建立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因此对于建立后的实验室的利用是投入的回报的最终体现。因此加开投入后的实验室利用是目前我国虚拟技术应用的管关键。要围绕这个系统开展一系列的深入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要对这一系统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完善。加快我国虚拟现实技术投入与应用,是我国目前石油勘探领域工作的重点。其中应用是重中之重,只有将已经投入使用的设备充分发挥才能充分体现新技术投入的回报,才能加快各企业对于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的石油勘探带来的新的机会。但是,石油勘探企业也必须认识到,技术的应用需要人才的应用才能将新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因此,在我国已经建立的虚拟实验室基础上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快投入系统的利用,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能源供应提供更多稳定的油田是目前我国石油勘探企业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关雷.虚拟现实技术概述[j].多媒体科技,2008,6.

[2]王宏伟.石油勘探新技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j].勘探资讯,2007,12.

[3]刘佳.我国石油勘探新技术应用[j].石油学报,2004,1.

[4]闫海龙.石油勘探新方向——岩土勘探[j].石油新闻,2008,5.

上一篇:遥感课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