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6 22:35:56

思想品德课论文

思想品德课论文篇1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的多样呈现。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了抓住这个时机,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社会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应该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强大竞争力上。这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高素质的国民。

为了迎接挑战,基础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改进,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看,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未来提高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也包括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在内。21世纪的挑战,要求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是知识全面、基础牢固、思维敏锐、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同时,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如果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与时俱进,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对思想品德课程失去兴趣,从而使我们丧失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机会和途径。只有加强和改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把青少年塑造成未来先进生产力的掌握者和开发者。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是他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品德。当然,思想品德应该以一定的知识(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为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支撑的思想品德是空洞的,没有思想品德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在现代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联想集团的要求第一是做人正直,第二是胸怀大志,第三是善于学习;IBM的要求是自豪感、灵活性,必胜的信心,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和团队精神;柯达看重应聘者的工作方法,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NEC希望员工为人正直高尚,业务精益求精;微软青睐有激情的人,聪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三井注重稳重、自信等内在品质。而传统的学生评价是智育一枝独秀,学习成绩成了评价因素的惟一标准。因为测评结果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分数的功能被强化,所以不少学生为取得高分不惜代价,忽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基础性素质应该按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心素质三个指标设立,其中“思想品德”包括政治素质、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身心素质”包括体育课成绩、平时锻炼记录、心理健康水平。发展性素质包括创新与创造,技术技能,组织管理水平,文体特长,知识面的广度等因素。

第二、从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看,思想文化与精神文明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面对这样的形势,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能否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除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政治的稳定之外,文化影响力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是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青少年知道:一个民族,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才可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任何国家都不能放弃传播自己价值观的权利,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了民族文化认同和思想影响力,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首位。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任何先进文化,都必须有人来承载,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更需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其最终落脚点是高素质的人。只有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从而使我国文化建设始终体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角度看,只有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了,每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匮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文化落后,精神空虚的地方,根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如果在经济、文化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方面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将面临考验。社会主义应该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我们在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也不能得到持续的繁荣。

我们必须牢记: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机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我们应该把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有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社会调查资料基础和文件依据

1.社会调查资料基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通过这个渠道,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且初步树立了法制观念和遵守基本道德规则的意识。

我国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现行标准是教育部2001年10月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这个标准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某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充实了具有时代感的相关内容,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使用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标准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

从2002年8月底到10月初,课题组在北京、重庆、广东、宁夏四省、市、自治区,就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使用的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学生问卷1800份,教师问卷200份。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80%强)认为,思想政治课“非常必要”或“有必要”。

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态度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内容是否吸引人”,“对生活是否有用”,“教师的教学水平”等等。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感兴趣,认为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很有用”。在法律中,学生明确表示更关注“法律对青少年的保护”,“如何远离违法犯罪”等内容,对离学生较远的法律规定兴趣较弱。很多教师认为,应该把“人类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融入到历史、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去。

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只有不引起孩子反感和拒绝的内容,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必须改变成年化的语言和灌输式的方式,把正确的精神食粮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青春期教育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教育之中。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引导与学生自主探讨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外部的社会规则和要求内化为心理和思想品质。既不能把教育变成说教,不能扳着面教训人,也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思考需要正确的引导,而有效的引导必须借助学生的自主思考。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国家、社会命运与个人理想教育结合起来,要把社会问题的分析与每个人的发展前景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受到祖国命运与个人前途之间的内在联系。

2.文件依据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标准研制组认真学习领会中央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文件,在研制过程别注意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文件的精神实质。我们主要的文件根据有: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我们在领会这些文件的精神基础上,根据对各种现实情况的分析,制定了本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研制过程中,标准组尤其注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贯穿到标准的理念和内容之中。可以说,标准通篇都充分渗透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关内容。

三、国外相关课程比较研究

对国外的相关课程标准的分析,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中建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重要基础。总结各国在思想品德课程设置内容方面的特点,以开放的胸襟,批判的眼光加以审视,对于我们科学地借鉴其经验教训,建构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国外一般不使用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名称,但与之相关的内容却往往包括在《社会》(SocialStudies)的法律、公民、道德伦理等课程之中。为了便于阐述,以下我们将从两个层面对上述问题加以梳理:(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主要发达国家;(三)前苏联和新加坡。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大会的中心内容是“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即通过教育促进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文化。经过讨论,大会提出了“和平文化”的理念和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

“和平文化”理念体现并依据以下各点的一整套伦理价值、美学价值、风俗习惯、对他人的态度、行为和生活方式:(1)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2)摈除暴力;(3)承认男女权利平等;(4)热爱民主、自由、正义、团结、宽容、接受民族间和国家间、种族、宗教、文化、社会群体之间及个人之间的差异和谅解的原则。总之,和平文化是一种广泛的、多层面的概念,它意味着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和平文化是信念的集合体,是一种道德,一种个人与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为人处世和做出反应的方式。

为了培养世界公民,教科文组织强调各国的公民教育应该侧重于以下几点:(1)培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依赖的价值观念;(2)不能再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3)学做世界公民,是以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基础的。可见,一个国家并不仅仅是一个拥有个人权利的公民的团体,它还组成了一种共享的命运,一种首先在学校中建立的理想:年轻人在这里通过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学会共存和相互尊重,从而为和平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1989年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关心”(learningtocare)的教育主题,1996年又提出了“学会共处”(learningtolivetogether)的教育主题。这些教育主题和上述教育思想实质上指出了世界公民的内涵所在。

进而言之,以上关于世界公民的理想是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提出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一脉相承的。即,人类应该变革现有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与自然重修旧好,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之间和平共处。基于此,在此次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Agenda21)》明确指出:应该确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第78—87页)它表明,德育或公民学教育在培养世界公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大有作为。

由此可见,人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认识到:教育在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尤其如此。也就是说,它能够增进个人之间及种族、社会、文化、宗教群体和国家之间的理解、团结和宽容,能够促进对人权的尊重和积极承担维护这类权利,并有助于建设一种和平与民主之文化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等。对于公民教育的这一最新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应该自觉地加以捕捉并充实、反映到我们自己的课程设计理念之中。

(二)主要发达国家思想品德的情况

1.美国

美国各州具有较大的自,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德育内容,各州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灵活的教学,许多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直接的德育课程。但这丝毫不意味着美国对德育的忽视,相反,美国的德育不但始终没有被放松,而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这一点在前任总统克林顿和现任总统布什的施政纲要和多次演讲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为了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塑造具有凝聚力的“美利坚精神”,美国的一些州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编制品德教育课程并进行试点,到1990年,美国大部分公立中小学都开设了该课程,目的在于:(1)提高学生的自尊心;(2)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技能;(4)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培养负责任、可信赖的国民,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是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美国品德教育课程从幼儿园到九年级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部分。其中,相对于小学,中学品德教育课程份量增多,内容也较深,每个星期有三、四节不等,教学形式也更多样化,并有讲授和实习,编制的课程特别针对青春期到来时心理萌动特点,教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自我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强调的价值观与小学相同——即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和个人才能发挥等——但水平却有重大差别,并把它们分为社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职业教育三个单元。内容包括:烟酒、吸毒的危害,认识承担责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强有力领导人的优良特征,认识时间管理与目标实现的关系,影响个人名誉的因素,认识消费与生产对经济保障的关系,履行公民选举、陪审及义务责任等。

此外,在美国的一些中学中还设有公民学教育。公民学教育课程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普及,其目的有:(1)了解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如国家宪法、行政权力机构、多元文化政体及功能、总统竞选及国家决策程序等;(2)培养参与意识和了解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如旁听判决大会、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讲演及联合国大会,并让学生扮演不同代表团发言等;(3)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律、守信、诚实、自爱、利己不损人等被列为重要品德。

一些美国中学的生活指导课程也颇有特色,值得注意。生活指导包括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也包括精神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的结合,它倡导培养“完整的人”。生活指导有四个特征:(1)以个人为指导对象;(2)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3)给予内在激发性的援助;(4)以广泛的生活为指导领域。通过这种覆盖面较广的生活指导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由此可见,尽管美国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但上述课程却在实质上起到了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它们在塑造美国国民的“美利坚精神”方面的确功不可没。

2.英国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在学校德育方面实施改革,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组织了两个道德研究机构。一个是由威尔逊(JohnWilson)领导的“法明顿信任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试图寻找一种普遍、中性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判断准则,创建一种德育新框架,倡导专门的德育课程。他们根据自己的强调道德思维的课程理念设计出了德育教材《道德第一步》(FIRSTSTEPSINMORALITY)和《道德第二步》(SECONDSTEPSINMORALITY)。另外一个机构是由麦克菲尔(PeterMcphail)负责的“课程发展课题组”,主要研究中学(13—16岁)德育课程,剑桥大学负责研究8—13岁小学生的德育课程计划。经过努力,“课程发展课题组”编写出了一套以“体谅”为核心教育理念的道德教育课程:供中学使用的《生命线》(LIFELINE,1972年)和供小学使用的《起始线》(STARTLINE,1978年)。

英国尽管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但处处把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在英国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8条基本目的中,就有4条谈到德育:“(2)使儿童理解道德的价值,尊重不同的种族、宗教和观点;(3)帮助儿童了解现实世界,了解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关系……(5)使儿童了解国家如何确立并保持人们的生活标准以及经济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7)使儿童认识人类在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他们为获得更多的社会公正所做的探索。”可以说,中学德育是培养英国社会所需要的现代绅士的重要手段。

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宗教教义;二是有关历史、语文、地理、外语等社会学科;三是道德教育教材,这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专门德育教材,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意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会同众人一起共同生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在编制国家课程标准时,注意社会与教育之间的互动和知识整合,精神关照(PastoralCare)、个人与社会教育(Person-SocialEducation)等综合性课程开始流行,与专门的德育课程形成了相互支持和补充的关系,也构成了当代英国德育的新景观。

3.法国

法国一直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课。1984年,法国再次强调要加强学校德育,以“人权”为核心,遵循“1789年公民人权宣言”和“1948年的普通人权宣言”,突出公民权利,使公民享有自由、集会、结社权、表达权和劳动权,要求从小学生,甚至从育儿学校就开始开设有关民主和权利的启蒙思想,同时还强调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国人”精神。

法国公民道德教育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生活的主体”,使学生产生一种把学校看成是一个“生活共同体”的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换言之,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使每个公民都成为有教养的社会公民是法国德育的目标。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个人道德教育,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

法国德育以独立的公民道德教育课为主,其他各科也承担相应的德育任务。法国中学为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公民课内容是小学基础上的扩大和深化,整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如在道德情操上的教学指导为:学习古今伟人业绩并体现出有关人的优秀品德;阅读分析体验道德情感,意识到人的潜力可以达到的高度和道德在其间的重要作用;思考各学科的道德意义,纵览包括希腊、基督和法国文化、犹太先知和东方智慧在内的人类价值,体会人生的深刻意义。

4.日本

日本于1958年开设德育课,此后进行了多次改革。1984年成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3年中相继提出了两大德育改革目标:(1)认为日本德育“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2)把德育放在首位,改“智、德、体”为“德、智、体”,并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战略。1990年日本又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颁布了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强调德育应有助于培养建设和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的人,能够为实现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具有创造性的人。这里的要点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二是培养日本人,其实质在于培养懂得廉耻、服从国家意识的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并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

日本学校除了开设道德课之外,还有社会科,其中初中阶段讲授日本和世界地理、日本史、公民(民主主义与现代生活、国民生活的提高与经济、日本政治与国际社会);高中阶段讲授现代社会、日本史、世界史、地理、伦理、政治经济、家庭技术等。此外还设有许多社会实践课程、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

日本初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为:(1)关于对自己的态度;(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3)关于与自然及崇高的事物的关系;(4)关于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这些要目都有十分具体的要求。

概括起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德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能够承担责任、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的合格公民,注重人本身的现代化素养。就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共同点来说,主要包括:(1)注重价值观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2)课程编制注重科学性,注意从学生品德发展和生活实际安排课程;(3)注意德育课程的特点,强调对于情感、态度、技能环节的影响,强调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水平的提高;(4)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德育的生活化和德育的人性化。当然,各国德育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美国的平民化,英国的宗教色彩,法国对于人权教育的侧重,日本对于个性的强调以及对于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等。可以说,德育或公民课正在日益受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德育或公民学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1)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德育或公民学教育具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和霸权主义色彩;(2)对个人主义的过分强调,已经导致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又使它无法克服这一缺陷,其教训值得我们记取;(3)课程指导思想上的价值相对主义使得德育或公民学教育沦于一种混乱、无序、本末倒置的状态,它们的功效也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上种种是我们在课程建设时必须加以警惕并进行自觉防范的。

(三)前苏联和新加坡相关课程的情况

1.前苏联

前苏联一向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为了使社会主义学校成为列宁所说的“培养人格的工具”,前苏联不仅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而且在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都贯穿了这一主旨。

1984年苏联的《改革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方针》明确指出:“党力求做到使我们培养的人,不只是一定熟练的知识持有者,他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公民,一个积极的共产主义建设者。他不仅具有共产主义建设者所具有的思想信念、道德和志趣,而且具有高水平的劳动技能和品行修养。”《方针》第10条规定:“授予年轻一代以深刻而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技能和技巧,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苏联学校最重要的、坚定不移的任务。”而1988年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即“自我教育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内在需要和日常的事情,成为苏联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民主化”、“人道化”的思想。第一,学校“民主化”是社会民主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所谓“民主化”,主要是指:(1)学校要从部门的、本位主义的利益和需要转而面向社会的和个性的利益和需要;(2)在学校模式,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方面,克服无视个性、单调一致的状态,使之展现无限的多样性;(3)解放教育关系,从根本上摆脱服从、对立的体制,转入合作的关系;(4)学校要有开放性,调动社会力量,把社会因素纳入学校的发展机制。第二,“人道化”是教育新思维的关键。它的主要内涵包括:学校要面向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尊严,信任儿童;为挖掘和发展儿童的能力,为学生的自我确立,创造最大限度的有利条件;学校教育工作的方向不仅是培养儿童准备参加未来的生活,而是要保障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今天就过着充实而有价值的生活;把集体性因素和个人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坚信“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第三,倡导教育内容的“人文化”。揭示人文学科的精神内容和人性的实质。第四,突出课程教材的“弹性化”。苏联国家教委认识到,“权力主义的学校制度和教养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教学中心主义”,“剥夺了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在“客观上损害了整个民族的智力根源”。因此,必须要打破“单一思想”、“单一模式”。

总之,围绕着前苏联教育的基本目标——即“社会主义思想性,高度的科学水平,尊重社会主义法制,作好劳动的准备”,前苏联德育在道德知识的灌输、共产主义态度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前苏联德育也的确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方面,这种德育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严重,学生在接受起来有较大地抵触情绪和逆反心态,这势必影响到德育效果的发挥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前苏联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既有成绩,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与改革,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随着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放松、阵地意识的淡薄,致使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改向,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德育的效果,而且直接构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以上深刻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3.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长期的殖民经历、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使新加坡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这些特点也使得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独具特色。

新加坡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西方价值观不断渗入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人们一方面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所体现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对知识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的不懈追求等价值观念是值得学习的,另一方面,对于西方社会那种纯粹的个人主义行为模式、极端享乐主义以及精神空虚等则必须摈弃。新加坡所要做的正是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优点结合起来,从可接受的西方价值中吸取精华,同时复兴并加强那些可以赋予生活以意义和目的的东方价值。以上正是新加坡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任务,即它们应该在灌输共同的忠诚于国家的价值观念、塑造国家精神气质及形成较强的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此,前总理李光耀在1979年对“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中有明确的指示:教育一个儿童使他发挥出所有的潜能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和一个有用的公民,他应当被正当的道德观念所指引,能够按照文明的方式生活、工作、竞争和合作。也就是说,“东方和西方最优秀的品质必须融合成新加坡人的优秀品质,儒家伦理、马来传统和印度民族的精神气质必须同科学探究怀疑论的方法及探求真理公开辩论的方法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点,1979年的《道德教育报告书》第一次明确规定把道德教育正式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校中开设。该报告指出道德教育应该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同时还列举了应向年轻人传递的一系列价值“孝敬仁慈、尊敬老人、公民责任感、爱国心、宽容心”等。目前,以下价值观被看作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为先;家庭为根;求同存异、协商共处;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围绕着上述目标,新加坡的德育课程和公民教育课程也很有特色。比如,融公民意识和历史地理于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对学生既进行社会教育,又进行道德教育。而1988年开始研制、1992年在中小学正式使用的《好公民》教材则强调了东方道德教育价值观的培养,这成为新加坡公民教育的一个新的转折点。此外,《儒家伦理》课程也值得注意:这一课程分别讲授儒学大师的修身与生活,五伦,内圣外王,以及仁、智、勇、义、礼、信、中庸的等道理。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现代公民,新加坡的德育课程和公民教育课程又有所深化。

思想品德课论文篇2

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 务的重要手段。要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乐于思考、乐于求得问题的答案,必须做 到以下几点:

1、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层次性。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如教学《要管得住自己》一 课,我讲完故事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 )故事的主人公他改掉了什么习惯?(2)他是怎样改掉吃甜食的 习惯的? 如果他不改掉这个习惯,结果会怎样?(3)从达尔文改掉吃甜食的习惯这件事, 你懂得了什么?这 些问题的设计既紧扣课文,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达尔文顽强的意志力,又循序渐进地指导了学生思维的路径,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设计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 一定要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富有启发性 ,以利于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我教《一条珍贵的毛毯》一课时,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 是中 国革命历史中的什么人?(2)这件毛毯经历了多长时间?(3)这条又旧又破的毛毯为什么要陈列在中国人民 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经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概括,课文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 业赴汤蹈火的事迹和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就突出来了,其光辉形象也自然显露出来了。

3、设计课堂提问要加强针对性。 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育观点 能渗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正向的心理效应,课堂提问必须加强针对性。如教学《做妈妈的小帮手》一课, 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 )你们在家里是怎样做妈妈的小帮手的?(2)有的同学在家里是独生子女,爸妈 不让干家务活, 该怎么办呢?由于设计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因此人人争相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种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自己是 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做家务活的认识,而且增强了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妈妈的小帮手的主动性, 从小学会生活自理。

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面很宽, 纵观,适用于各个年级;横看,作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1、在讲明道理时使用直观教学法。思想品德课要着重明理, 但给小学生明理确实不容易,所以在这一环 节上运用直观教法,目的在于用具体的事实、形象的比喻,分析蕴寓其中的道理,然后再抽象、概括,深入浅 出地讲明观点。如在教《劳动不分贵贱》的观点时,我以收音机为例,首先说明各部分零件构成一个整体,再 打开收音机放出美妙的乐曲,然后老师依次轮换拿掉电池、电阻等,收音机立刻没有声音了,从而证明这一整 体缺一不可,以此比喻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就像这收音机上的零件,只有互助配套才能发挥作用。然后结合实际 ,让学生从切身体会中谈各行各业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劳动没有高低 贵贱之分的道理。

2、在指导行为中使用直观教学法。对小学生进行行为指导, 越明确越具体越好。因而在这一环节上使用 直观教学法,目的在于使行为要求具体化,并展示最佳行为方式。比如一位老师教《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 一课时,考虑到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限,又缺乏锻炼,从“明白”到“会做”还有一定距离,于是在行为指 导时,精心设计了辨析题,并以抽拉片、覆盖片的形式展现。先出现书包、鞋袜乱放,洗脚盆、板凳用完不放 回原处等杂乱画面,然后请学生思考这样做有什么不好,正确行为应该怎样,并让学生动手操纵抽拉片,将错 位的物品一件件“放”回到“一定的地方”,最后出现室内整洁、物品摆放合理的场面,使学生体会到东西放 在一定的地方才能使用方便,才不致影响环境整洁,同时还能培养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这种设计符合学生好 动、好奇的特点,既直观又有趣。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受到了行为训练,收到了良好的导行效果。

总之直观教学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使用,关键在于目的性要强,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选择、设计,不能盲目使用,不要流于形式。

三、在抓好课内教学的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要联 系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是说,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讲求实 效。为此,必须立足于“两个结合”。

1、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使思想品德教育有新意。

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神州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可是当今不少小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却不懂得改革开放的优越性。因此 ,思想品德课必须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向学生进行改革开放的教育,使其具有时代特色。如在教《腾飞 吧,祖国》一课时,老师事前组织学生进行调查,问爸爸妈妈自己家里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添置了哪 些家用电器,并组织小记者采访和进行社会调查,访问镇工商所所长,请他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市场的 变迁从里到外,由小变大;个体户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现已发展到了400多户。此外,还访问了农场场 长、饮料厂厂长、养殖专业户等。我们还设计表格,让学生调查统计。通过调查对比,学生深受教育。在改革 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典型的人和事都富有教育意义。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的信心,我们结合有关内容,先后自编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科技兴农的领头雁》《依靠科技, 创业致富》《新兴镇农贸市场 》等10余篇乡土教材让学生学习。

2、结合农村实际,使思想品德教育有特色。

我们国家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必须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紧密结 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结合思想品德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如在教《劳动不分贵贱》一课时,我首先用形象具 体的类比法(用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类比)讲清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各行 各业的劳动者,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思想品德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 。种田要讲科学,养鸡、养猪、养鱼也要靠科学。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进行农业科技教育。我教《相信科学 不迷信》一课时,除了运用课文中的事例外,还让学生课前搜集因信迷信而受害的事和讲科学受益的事,并增 补自编教材《种田地也要讲科学》,使学生在正反对比中提高认识。如有的同学了解到文高村一个农民看不懂 药瓶上的说明而配药过重,使水稻枯死了一大片,结合类似这样的一些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 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导之以行。结合农村实际,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些农科活动,如 与镇农场联办“红领巾农作物医院”,让学生认识各种农药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症状,学习植物保护知识等,还 组织他们与养猪、养鸡、养鱼专业户挂钩,办“红领巾养殖学习站”,从中学习科学养殖技术。

思想品德课论文篇3

这里且以小学五年级教材为例:

附图{图}

然而,尽管探究这两门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逻辑联系似乎并不太难,但要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联 系起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却并非易事。经过反复分析研究,我发觉影响学生写作水 平和道德认知提高的主要症结,就是失真失实。具体地说,小学生写作文,主要写记叙文,理应以自己身边的 人和事为写作素材。但不少学生总觉得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太平凡,“没啥可写的”“写出来没劲”,于是就套 用《作文大全》之类教辅读物中的内容,或将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或凭空编造假故事。这显然无助于写作水 平提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少学生又只偏重内容的感知和基本概念的背诵,缺乏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的能 力,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如有些学生能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但让他们运用书本里学到的道德观念,分析现 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就不知所云了。这无疑是提高道德认知的一大障碍。

于是,我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基本思路,即思想品德课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应以倡导崇实求真为突 破口,以利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这是因为,倡导崇实求真的风尚既是思想品德教育的 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况且,这一突破口的选择,与 学生的实际状况是完全吻合的。

为了倡导崇实求真的风气,在作文教学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在教案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上都作 了些改进。

1.面向实际,开阔视野,新人新事写不尽。

小学生写作文,之所以觉得“没啥可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见闻有限。这跟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 的因素相关,是不能苟求的。而从教师角度反省,恐怕与偏重讲授书本知识而忽略引导学生面向实际、开阔视 野大有关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改变了过去着重讲授写作技巧的教案设计,反复讲述现实生活是写作之 源的道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改变了以讲为主的方法,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议论社会现象, 逐渐养成面向实际的风尚。

例如,在执教思想品德课《珍惜学习的权利》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希望每人都去找一找自己身 边最爱学习的人,搜集一、两个真实、生动、具体的事例,然后在课堂中向全班同学介绍。这对学生来说,既 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于是,在课余时间,他们就比较留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经过认真观察, 收集了不少素材。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爷爷,退休后进老年大学学绘画,一回家就戴上老花眼镜不 停地练习,如今画出来的小熊猫栩栩如生;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妈妈受影响而耽误学业,近几年白天上班 ,晚上去成人进修学校充电,深更半夜还在灯下做作业,如今终于拿到了大学文凭;有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表姐 ,虽然拿到大学文凭,如今仍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电脑……在听完学生介绍后,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收获,并 提示他们这些真实、生动、具体的事例,就是写作文的好素材。不言而喻,他们交来的作文《他(她)真是我 学习的榜样》,内容都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积累,而不是教辅读物中某些故事的复制品了。

2.设身处地,悉心体察,笔端倾泻真情感。

小学生写记叙文,往往平铺直叙,缺乏感彩,这也可以说是“常见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不是写 作技巧问题,而是道德情感不够强烈,亦即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认识不够深刻所致。

按理,师生朝夕相处,相互间较熟悉,学生尊敬老师、热爱老师之情是真诚而由衷的。然而,每每让学生 撰写《我的老师》之类的作文,尽管不乏“深夜备课”“带病上课”之类情节,以及“品格高尚”“满腔热情 ”之类赞叹语,可惜读来总觉得空洞、抽象,难以引起心灵的共鸣。此中奥妙,并非学生对老师缺乏感情,而 在于对教师的工作、生活、思想、情感观察不细、理解不透。这就是说,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 ,还应当引导他们做有心人,善于设身处地感悟,敏于细致入微观察,以加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

为此,在执教《爱满天下》一课前,我整理了不少同事的动人事例。在课堂上,我简要讲解了教师工作的 意义,接着就用具体的实例,讲解为什么人们把教师比作伯乐、园丁、严父、慈母、红烛。我所例举的事实, 全都发生在学生所熟悉的老师身上,他们听来倍感亲切,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使学生颇受震动。在结束课 堂教学时,我要求每个学生仔细观察一位老师的一天工作,包括生活细节,神态变化,情绪起伏,然后各自准 备在课堂上介绍一位教过自己的老师,进行集体评议。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充满感情地介绍了一位又 一位老师的感人事迹,有的同学讲着讲 着,眼中闪出了泪花,还有的同学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忍 不住用拳头敲打自己的脑瓜,急得直嚷“真该死”!这样,经过仔细观察和相互交流、相互感染,学生们对老 师工作、学习、生活和品格、情操、思想境界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课后,他们写作《我的老师》一文,字里 行间全都流淌着浓浓的真情实感。

3.就事论理,深思熟虑,评议世态有主见。

小学生写作文,不善于夹叙夹议,提炼文章的主题,这也是一种“多发病”。在批改作文时,经常可以发 现这样的情况:内容不错,文字通顺,结构也较合理,可惜点题总是几句套话:“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这件事使我深受启发”。这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关,虽不宜过高要求,拔苗助长,但也决不是说,教师可 以听其自然,放弃积极的引导。我觉得,在思想品德课教育中,如果能够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 一事一议,那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写作水平,是不无益处的。

如执教思想品德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文,我的教案设计不是先讲“相轻互损,相亲互益”的道理 ,而是先让学生议论同学之间存在的矛盾,究竟产生了什么结果。在此基础上,再推选几位学生按课文内容排 演两个小品,一个小品的立意是相轻互损,一个小品的立意是相亲互益。为此,学生们颇感兴趣,不仅认真阅 读课文,仔细分析角色的思想行为,还对“相轻”“相亲”的必然结果进行了广泛的议论。显然,采取此类生 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旨在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从而养成就事论理,勤于思考 的习惯。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辅导时,如再提醒学生注意把思想品德课学得的道理运用到文章中去,力求使 文章主题鲜明、议论风生,效果就比较理想了。事实上,我在讲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文后,布置学生 写《我和××》,多数学生在自己作文中运用了思想品德课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尽管运用得还较机械、不够自 然贴切,但也应当肯定这种注意就事论理、独立思考的现象是个良好的开端。因为,学生们在作文的结尾不再 反复出现“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之类的空而无当的套话,而代之以各具见解的议论,这表明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有所增强,写作水平有了可喜的进步。

4.学以致用,知行协调。

由于我比较注重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课的有机结合,着力倡导崇实求真的风尚,学生的作文初步杜绝了套 用教辅读物的内容或凭空杜撰的现象,写作水平有了可喜的进步。尤其可喜的是,学生们逐步养成了崇实求真 的风气,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知行脱节的现象也大为改观。换句话说,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道德 情感也正逐步升华。

思想品德课论文篇4

一、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功能

(一)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德育系统工程中的地位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对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已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嗣后,《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及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对此问题都作了具体阐明。同时,国家教委还集中力量编写了系列教材。遗憾的是,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有的人口头上承认它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却把它作为软任务;有的教师厌教,因而影响学生厌学;有的教师未能正确处理好思想品德课与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的辩证关系,往往把思想品德课这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当作为班主任工作服务的工具,处于从属地位。这就极大地贬低了它应有的地位和削弱它的德育功能。在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今天,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以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重新领悟中共中央有关德育工作的指示和思想品德课的地位作用。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所谓“重要途径”,既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一般途径。而是占有重要地位。众所皆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机构成部分。削弱德育就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德育目标多途径、多渠道。除思想品德课教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和各学科教学等等。这些基本渠道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彼此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但是,必须看到思想品德课在诸渠道中处于特殊地位和起着其他途径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思想品德课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遵照自身的教学大纲,以比较系统的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每一个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的教育都是一场“阵地战”、“攻坚战”,像钉子入木那样,牢牢地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并引导学生相应地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着重及时抓住学生现实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灵活性强但欠系统。各学科教学虽含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仅从本学科特点出发,适当地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没有象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系统。可见,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地位、重要途径不是人们主观的臆造,而是有着不容否认的客观依据。

还要强调指出:思想品德课设置是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它作为一门学生思想品德奠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素质基础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奠定思想基础。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很重视在小学开设不同名称的道德课,所不同的是,它们是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而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那种把思想品德看作是一种软任务,将它贬低为为班主任工作服务的一种手段,无疑是扭曲了思想品德课本来的真实面目。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功能是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即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同任何事物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是固有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其本身固有的内在的功能,才能在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与任何学科教学一样,具有全面育人的功能,但由于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中的特殊地位,在实现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中它又承担着自身固有的独特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课“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这是思想品德课最显著、最突出、最主要的功能。现实表明,小学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促使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得到协调充分的发展。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五爱”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功能,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历史赋予的重任,又是时代的要求。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和运用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按其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着,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碰钉子、受挫折,甚至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思想品德课教学同样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与他系统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与学之间是这一过程的基本矛盾。这对矛盾的开展和解决一刻也离不开教学载体--教材。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内化为道德情感;进而形成道德观念,相信真理性的教材内容;然后在教师指引下通过学生主观努力,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由此可推断出: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

知,是指认知、知识、知道。这个“知”,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就是道德认识。情,是指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爱憎的态度和体验。它是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所内化的道德情感。积极情感的形成,不仅深化了认知,而且有利于转化为信念。信,即相信,相信教材真理性的道德观念、道德观点,是知、情的“合金”。这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具有关键的一环。信念的萌发既加深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情感,又将成为付诸行动的强大推动力。意即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行动的一种能力,是知、情、信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即行动、实践。在坚强意志支配下,将道德观念、观点付诸实际行动,形成知行统一。这是衡量思想品德课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可见,知是情感的产生、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情是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的环节;信是以知、情为基础所形成的较为坚定的道德观念,是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核心。行是归缩、目的、立脚点。意志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直至形成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当学生有了坚定信念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反过来又促进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深化。可见,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既然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它必然受着诸多客观规律所制约。如注意规律、认识规律、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统一等规律同样支配着思想品德课教学。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选择教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指导学生道德行为都必须胸中有全局,站在理论的高度,全方位地把握教学规律,方能胜利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历史使命。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的具体运用

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教学实践表明,“激情、悟理、导行”三部曲(或三步骤)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特殊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1、激情。激情指的是激感。是学生萌发学习兴趣、内驱力启动的必备前提和基础。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心情振奋,心扉敞开,内驱力启动,学习动机必然易于确立。同时,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心、追求新颖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特点。用“愉快教育”手段撞击童心,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学伊始,应精心设计,创设童心情境,展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因人、因教材特点而异,形式多种多样。小品、讲故事、直观演示、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电教手段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如讲授“怎样穿着才算美”一课,先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学生珍珍和她表姐如何教她打扮去参加“怎样穿着才算美”的讨论会的小品。矛盾由此展开,全体学生身临其境,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从乐趣中开始探求美的道德观念。

2、悟理。悟理即领悟真理。要求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明确观点,初步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为达此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若干个问题(矛盾)逐层推进。即把矛盾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形成激疑一求疑一解疑的过程。如,在《珍珍穿着》的小品演完后,教师逐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珍珍的打扮美不美?②为什么说珍珍表姐的打扮用在珍珍身上就未必美?③鲜艳、时髦能不能与美划等号?④小学生的穿着打扮怎样才算美?怎样不算美?这些问题象投石激浪,学生情情骤增,举手争先发言。教师从中因势利导,适当点拨,间中穿插音乐伴随穿着表演。最后教师归纳板书“质朴、自然、大方”,并略加解释。矛盾展开至解决,高潮迭起,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紧张、兴奋和欢乐之中。从而让学生在愉快体验中获得“穿着美”的道德真理。

悟理是教学过程重要步骤,抓好了有利于导行奠定扎实基础。从我们教学实践正反两方面看来,需要注意四点:第一,要有趣味性。教学中的趣味性,既是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需求,也是“愉快教育”的手段和目标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设疑和语言表述以及引用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要有科学性。趣味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否则为趣味而趣味,投学生不健康的所好是一种低级庸俗的表现。科学性要求:①知识、观点要正确。②事例要科学准确。③事实与观点应吻合。④设置的问题要规范,符合时代精神和学生接受能力。⑤板书内容要与教学目标、课题相一致。第三,要有针对性。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论是设疑、解疑,还是引用材料都应从学生思想实际、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若脱离学生的实际,不仅无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也难以开拓学生思维,师生双边活动难以进行。教学上“启而不发”,教师唱独角戏,往往是由此而产生。第四,要有教育性。教育性即思想性,这是本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在宏观上,可根据形势要求和学校每月思想教育中心调整教材顺序;还可适当增删教学内容。在微观上,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性,增强教育效果。如讲授率领红军过彝族地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时,应升华到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高度。同时,教师应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情理交融。

3、导行。导行就是在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道德行为。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愉快教育”不仅要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从乐学中求发展,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勤学获得真理,享受着成功的欢乐。倘若缺乏道德行为的体现,必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用脱节,成为空洞的说教,那就会丧失本门学科的生命力,违反设置这门学科的初衷。

如何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我们着重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观点,辨析是非。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在悟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第二,课后检查,深化导行。根据每堂课讲授的道德观点,提高相应的行为要求(有时采用书面作业形式)。经过一、二周,采用简便形式或在一堂思想品德课讲新内容之前的几分钟组织汇报,做对的给予肯定,不足之处再提出要求,教师适当做好记录,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项依据。

第三,客观评从,巩固成果。学业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检查督促上,而且还应体现在考核评价上。目前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只重书面考分,不管运用,不管行为表现,久面久之,势必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单纯背条文,学用分离的恶果。因此,改革这种弊端,构建客观合理的评价考试制度和实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是本门学科本质属性及其特殊规律的客观要求。只有实施知行结合的学习质量评价,才能体现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的真实面目,达到巩固成果的目的。这项改革任务艰巨,目前尚在探索中,我们将让它开花结果。

思想品德课论文篇5

有时候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也会联系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公共场所的秩序教育、公共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由于是说教的形式,对小学生作用很小。但电脑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运用以后,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学生的记忆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反响。例如,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课教学内容时,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各历史文化中的文化瑰宝。那些历史名人字画,那些动人的诗篇,都能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热情,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回文诗“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时,那诗中的意境通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后,学生收到了比教师抽象讲授难以比拟的效果。再如,在讲授“辉煌的历史篇章”时,老师播放了有关反腐倡廉的视频资料,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不能一叶障目。如果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再配合运用直观的实物马克仪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使抽象的知识达到形象、生动、具体的教学效果。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内驱力。

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喜欢思想品德课

学生对学习的科目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去主动学习,主动的探究,学习才能有效果,小学思想品德课在小学阶段是一门不受学生重视的科目,在学生家长看来,思想品德课就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平时家长、学校的德育都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思想品德课的作用不是很大,加上教材内容又比较枯燥,老师又局限在简单的照本宣科,所以教学效果一直不好。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现代化教育手段已经普及的条件下,小学生大多数都学会了上网。利用现有网络条件辅助学生学习,就是一个便利条件。我们曾做过调查。学生的上网地点:50%以上的学生在家有上网经历;有20%左右的学生会到家庭附近的网吧上网查资料或玩游戏,还有的学生是在学校网络中心上网。学生喜欢在网上看小说,查资料和玩游戏。小学生的上网目的:55.64%的学生主要是听歌和玩游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去收集教学内容的相关材料。帮助他们创设教学情境,帮助他们学习。网络进入思想品德课堂,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形式。多媒体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小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才能理解具体教学情境,激发其表达思想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更加有效。例如,在做一个合格小公民的教育中,可以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优秀少年学生努力学习的故事,收集我国革命战争中小英雄的故事。在班级相互交流和讨论,用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励自己。在上课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看《小英雄雨来》的电影,激发学生向英雄人物学习,做合格的小公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更好的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在体验和感悟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自觉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思想品德课论文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27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在中学生思想品德课中强化人文关怀,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健全的人格,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是明确的,即要达到教育人、团结人、鼓励人、提高人的效果,但实际做起来却绝非易事。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人文关怀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心理疏导,遵循“以人为本、有效平衡、合理激励”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

1人文关怀的含义

我党非常重视人文关怀,十七大报告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要加强思想工作,提倡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的作用,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人大报告中出现尚属首次,是我国思想工作发生飞跃式变化的标志。“人文”看似简单,其内涵却极为深刻和丰富,与人的价值、尊严、人格、个性等方面都具有关联性,追溯“人文”的出处,最早是在《易经》中出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以人为中心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由此可见“人文”不但属于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的范畴,同时也表现为价值体系,现代社会对“人文”的概念予以引申和扩大,“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心,也是对人的地位、需求、生存、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关注和满足。在新的历史时期强调人文关怀,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在工作中时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校园生活学习中,面对的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必须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状态。一方面要达到教育、引导、鼓舞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学生,理解和关心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并结合社会形势,由最初的“管理”型教育向“服务”型教育转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容是不同的,但其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服务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研究和实施具有现实意义,是思想品德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

2现阶段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1)关怀的思想流于形式。与传统教学相比,现代化教学的特点在于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去感染学生。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关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教师精心备课,针对学生的兴趣制作了幻灯片,把社会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整个设计是比较完善的,但是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隔阂,课堂氛围看似热闹,但是对学生的情感却没有进行合理的疏导,更没有进行理性的教育,学生没有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可以说,缺少人文关怀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关怀的眼光过于狭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重视“两头”忽略“中间”的错误,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处于“中游”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个性,而“好学生”得到老师的关爱,“差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注。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是否提高,而忽略其它方面的问题。在这些教师身上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是狭隘和片面的,作为教师要关心和了解所有的学生,而且这种关怀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也要加以关注。(3)关怀的方式较为随意。很多教师把“批评为了你好”这句话挂在嘴边,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常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也不注意方法和技巧。虽然批评教育的初衷是良好的,但是效果却是不理想的。有的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隐私权,或是语言容易过激,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他们更加逆反并产生愤怒情绪,自然无法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

3人文关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1)尊重、信任学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加强人格教育。教师不仅仅负责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内心需求,要及时掌握和满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与老师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这种人文关怀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师生间形成深厚的情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道德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并以道德观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坦诚相待,以自己的端正言行来感化学生。例如,如果在路上遇到学生,而学生有意避开老师,这时候不要生气或者漠然处之,而是可以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可以幽默地告诉学生:“老师不是老虎,不要怕。”使学生放松下来并问候老师,使他们意识到主动与人打招呼是基本的礼仪。(2)关注现实,感悟生活。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往往比较枯燥,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这对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学生对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的事件和公众人物津津乐道,而对思想品德教育课却不感兴趣?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品德课程过于强调理论而较少融入现实生活,注重科学精神忽略人文关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而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和领悟,更没有切身的体验。而体验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一种被激活的经验,是缘于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沟通所形成的张力。思想品德教学只有走出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才会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深刻体验,才会构建出具有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汶川地震后国家和人民所采取的行动,使学生感受到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信念,感受灾害无情人有情的温暖,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体会到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思想和品格得到升华。(3)创新思维,实现自我。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把素质教育列为核心内容,而培养创新思维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从课堂走向社会,了解、发现、体验社会的不同层面,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其责任重大,要激励他们,激发他们的灵感,开拓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创造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人生的幸福。比如,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要集思广益,请同学们想办法帮助他们,在帮助后进生的同时,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可以得到提高,同时也会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良好品格。(4)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所谓的“本”即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在实施人文关怀时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说服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是最难掌握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了达到说服教育初中生的目的,必须抓住学生的根本,并以此为前提条件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作为初中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是重大的,必须牢记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确定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倾听学生的要求和心声,并结合社会现状理解和尊重初中生的价值取向,并加以引导使其健康成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采取互动的形式完成对教育对象的引导,使他们主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初中生认识到提高自身修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使之精神境界得到提高,人格得以完善,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学习规划。

思想品德课论文篇7

当前,在不少教师中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意识淡薄,课堂教学方法简单,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迫在眉睫。

思想品德课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所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目的,系统地理解每册、每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教学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质教育。大纲对小学生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已按年段明确规定: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知道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当好值日生,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课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级则要求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学会做饭菜》。高年级要求学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勤劳守法、劳动致富光荣;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可耻;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从小学创造》。如果教师把握不准各年段的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层次就很可能提得过高或降低要求,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通读全套教材,明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准目标,搞好教学。

广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凭书讲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特点及师生实际精心选择教法,采用了故事、游戏、小品表演、儿歌等形式,运用幻灯、挂图、摄影、录音、录相等教学媒体。如教低年级《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先让学生学儿歌,再让学生看摄影。孩子们看到的是只有亭、桥和光秃秃的公园,然后教师用复片为公园种上花、草、树,这样整个公园变得有生气了,以景激情,让学生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美化环境的道理。对中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选择摄影、歌曲、幻灯、录相等手段。教学《林则徐虎门销烟》,先让学生在看书、听录音后,带着课后的问题看录相《林则徐》片断,学生从心中油然升起对林则徐这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到了高年级,事理型的课文增多了,可用摄影、录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辨明事理。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作贡献的情感。

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论文篇8

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枯燥,理论性强,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内容,掌握教学内容的精髓是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优化教学结构,通过某些视频、图片案例展示对应的理论知识,使得学习内容由间接变直接、由深奥变浅显、由抽象变具体。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造了条件。增强初中品德教学中的时代气息多媒体技术中的各种视频、图片、声像事例可以增进教学过程中的时代特点,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对灾区造成的影响能够引起学生对灾区的同情,各界人士对灾区的援助能够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奥运会的举办能让学生感受对祖国的敬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国家对贪腐的强大打击力度让学生感受正义的力量,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多媒体可以及时展示各类时政要闻,灵活及时运用各种实时的案例,使得政治课程有极强的时代特点,使得思品课程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社会热点、时代焦点有机结合起来,很好地反应时代的脉搏,丰富教学内容。

2初中思品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多媒体技术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如果不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也会对教学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某些常见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重形式不重内容在提倡新课改的今天,多媒体授课已成潮流,尤其某些学校对教师评聘职称时优秀公开课等要求必须有多媒体辅助,另外某些多媒体课件大赛也成为重要的评聘职称的砝码,而这些课堂的要求中往往要求教师的多媒体呈现形式要丰富,如结构形式、视频和图片链接等内容。而具体到课堂中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时,这些丰富的形式往往不是必需的,甚至画蛇添足。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往往被各种形式填塞着,让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节课结束后,看似效果良好,其实是牺牲了授课内容换取的授课形式,出现大而空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授课时要牢记手段以内容为依据,以学生接受的方式为依据,如果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感觉不恰当,那就不要滥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前模拟教学过程,适当增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流程。

知识内容丰富,但深度不够有些时候,课堂呈现形式的丰富和内容的丰富替代不了政治课程对知识抽象和深刻的要求,在形式上下功夫会把大量时间用到提高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上来,但是一旦和传统授课的讲解方式结合不当,往往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光掠影,只能掌握表面的现象,不够深入,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时要注意学生理解较容易的知识不必进行大费周章的总结和概括,而部分理解较复杂的内容也需要充分重视讲授的重要性,以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因难点不易突破而影响学习效果。降低教师的讲课水平多媒体教学因为教学手段的便利性、丰富性而大受欢迎,多媒体课件如PPT、Word文档等形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工具,但是这些教学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教学的语言组织成为障碍。

教师讲解过程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可以将很多内容以各种形式进行呈现,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替代教师的讲解,影响教师讲授水平的发挥,甚至有的教师念着教学课件的内容讲。这样主次颠倒,使得多媒体这种辅助教学手段拖累了教学课堂,甚至阻碍教学进程,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要时刻把握,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替代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能影响自己的主导地位,一定要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讲授法有效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才能方便表达教授的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总之,多媒体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重要教学手段,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强的辅助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目前值得提倡的应用教学技术和手段。

上一篇:南方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语文朗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