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9 09:24:55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1

(一)健全服务小微企业金融机构体系,强化金融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应大力发展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专营机构和特色支行,使其成为小微企业服务的生力军。主要是发展与小微企业、个体经济等微观主体具有信息、贷款供求相对称的、有序竞争的小型商业银行、专业支行、特色网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实现其专业化经营,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入股小型商业银行。其次,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健全小微企业经营部门,大力拓展对小微企业融资业务,持续积累为小微企业服务经验。第三,优化小型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完善治理机制,探索建立小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模式,量身定制差别化的小型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及时聚集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第四,推进金融生态文明建设。倡导诚信、文明、守规的现代企业文化、风险文化和管理文化建设,维护良好的金融发展秩序;加强金融市场秩序管理,规范抵押、担保机构行为;建立和完善小企业征信体系,构建小微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缓解信息不对称矛盾。

(二)搭建综合平台,提升融资服务能力

1、实现战略性转型,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商业银行要实现战略性转型,就需调整经营重心,建立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愿景的新经营模式,做到既“重大户”,又“亲小微”,全面启动和强力发展小微企业普惠工程。按照价值最大化原则,在风险、资本边界约束范围内着力提升小微企业信贷资产比重,加大向小微企业业务的信贷资源配置、信贷授权、流程简化等方面的倾斜力度,优先、足额保障小企业信贷规模需求,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目标。结构调整信贷增量和存量,释放信贷存量的回收再贷,优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同时,多维度结合调整客户结构、产品结构,拓展小微企业客户群,提高小微企业客户占比和产品覆盖率。2、拓宽融资渠道,多方满足融资需求一是发挥票据业务手段作用。商业银行通过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等票据市场业务,解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上,应适当降低抵押保证金比例,拟定较低贴现利率,做到既满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又减轻其利息负担。二是搭建供应链融资平台。商业银行在与大中型企业或核心企业打交道时有机会接触到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是大型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客户,其在整个供应链中完成大量的交易活动并形成交易记录。商业银行可借此迅速扩大对小微企业服务范围,充分挖掘商品交易记录、订单数据、应收/应付账款等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企业产业链或供应链上有市场、有效益、有诚信、促就业的优秀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订单企业贷款等系列金融产品,推进集成批量融资服务。三是推出证券质押融资工具。借助股票质押融资服务系统的支持和保障,将证券质押作为缓释风险的主要手段,对借款人通过评分卡打分快速选择客户,简化信贷流程,以提高融资效率和便捷度。四是以理财产品为平台拓展、深化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链,发行信托贷款集合型理财产品,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3、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切实解决融资贵难题缩短小微企业融资链条,整顿不合理收费,取消对小微企业收取贷款承诺费、循环借款额度承诺费、拆借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或免除对小微企业收取的财务顾问费、咨询费、部分结算服务收费以及相关类似费用,杜绝只收费不服务的项目。扩大对小微企业结算同业业务覆盖范围,加大支付结算免费优惠力度。创新融资方式,减负让利于小微企业。通过提前续贷审批、开展网银循环贷、实行年度审核制度等措施减少企业高息“过桥”融资;在拟申请贷款种类不变,贷款额度和期限不增加的情况下,利用行为评分卡进行履约能力评价,达到规定分数审批通过后,客户可继续使用贷款额度,以减少利息负担。合理确定小微企业各种贷款期限,确保贷款期限与经营情况、订单约定支付期限及资金回流特点相匹配,减轻小微企业资金压力。4、精准定位融资服务重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密切关注国家城镇化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涉农产业等带来的发展机遇,聚焦民生服务以及地方特色产业,选取包括依托专业市场、工业园区等集群化发展的小微企业,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核心企业或重点项目配套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有品牌、渠道、服务优势的物流和商贸的小微企业等提供融资服务。5、构建整体联动机制,提高融资服务速率一是构建政企、银企联动服务机制。商业银行应积极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民间社团等多方合作,建立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机制。汇聚多方资源推动小微企业产品开发,向小微企业提供授信额度、财务与并购顾问、债务和股权融资、PE主理银行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二是整合各方优势,积极探索小微企业私募债、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广泛开展与创投机构、券商的业务合作,探讨投贷联合、股权质押等创新产品。三是整合商业银行内部公私条线资源,加强公私业务联动经营,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和交叉销售,发掘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提高小微企业产品覆盖度。

(三)构筑小微企业业务经营新模式,提高融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

在客户评级方法上,应建立有别于大中型企业、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评级模型和标准,改变只注重企业财务数据和可抵押资产的传统做法,区别不同规模小微企业,分别采用评级授信、评分卡、以交易记录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履约能力判断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减少小微企业融资屏障,降低融资门槛。在服务方式上,可采取通过市场、商会、协会、商圈、产业群、居民区等社区平台贴近客户等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服务方法,全面征询和了解企业和企业业主需求,变传统等客上门为主动营销,变单一信贷服务为提供集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在营销渠道上,应打造多元化渠道发展模式,实行物理渠道、电子渠道和网点渠道等多渠道并举。对设立的小微企业业务经营中心进行规范化升级改造;依托电子渠道,为新兴的网上客户群提供在线交易和融资的平台,特别是提供小微企业贷款申请、支用、还款等全流程、7×24小时网上办理的“网银循环贷”业务。同时,将传统客户经理操作的评级、授信、支用业务流程合并为评级和授信业务流程,支用环节由客户按需直接发起,通过商业银行网上银行自主支用;全面开通网点柜面渠道受理或办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探索网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客户推荐和销售的业务新模式。可将小微企业产品覆盖到所有结算客户,小微企业业务营销终端放到所有网点,提高业务辐射能力;把银行内部的评价、审批、监测等中后台环节集中放在小微企业经营中心,提高集约经营效率。在营销模式上,实施“平台工程”。通过搭建产业集群平台、供应链和产业链融资平台、网络银行平台、担保增信平台等营销平台,对商圈、供应链和产业链、平台类等小微企业客户进行批量化、集群化营销。在业务机制建立和考核方式上,要建立营销、经营、风控多位一体和责权利对等、风险与收益对等、激励与处罚对等的工作机制。将小微企业贷款新增、客户净新增、贷款覆盖率等重要发展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强化对客户拓展和服务覆盖面的考核,以提升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贷款覆盖率和综合服务覆盖率。完善跨部门、跨条线的利益分配机制、责任共担机制,促进业务联动,调动各条线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在破解“担保难”上,通过推动银担、银企、银证合作,搭建融资平台,把企业和个人不动产和动产抵押、存单质押、商户联保、互保、租金贷等担保方式组合打包提供给小微企业选择,为其提供第三方担保渠道。建立和推行由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商会共同出资的互保基金,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四)再造融资业务新流程,提升融资服务效能

围绕小额化、标准化,实施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流程再造。一是实施流程化零售银行工作模式,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建立行业/产品评审中心,实现标准化批量审批、批量管理,迅速扩大贷款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效率;科学分解标准化作业流程,采用核心业务由各岗位专业操作、非核心业务外包等形式,较大降低单笔交易成本;引进工厂流水线作业方式,建立小微企业业务“信贷工厂”,实行产品销售和后台作业相分离,审批人派驻,评级、授信、支用“三位一体”的流水线标准化流程,做到从小企业客户申请受理、评级到审批、发放、回收等业务全部在工厂内完成,实现提供现场受理、远程审批、后台放款的一站式服务。二是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满足小微企业融资时效需求。在明确各环节操作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精简审批程序和环节,缩短审批流程和时间,提高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经办行应成立由客户经理和风险审批人员参加的工作小组,前台经营部门与后台风险审批部门紧密合作,实行“双人调查,一人审查,双人签批”的审批流程。规定贷款项目限时申报和限时审批制度,加快放款效率。在小微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或政府服务大厅成立中小企业贷款中心,减少工作环节。三是建立独立运行、管理高效的小微企业信贷系统。针对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特征,按照差异化和弹性原则要求,对小微企业的客户选择、业务营销、客户评级、授信评价、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不同业务环节流程进行差异化设计,在审批机制方面实行“差别授权、垂直审批”模式,根据风险管理水平给予不同基层行不同的信贷额度审批权限。

(五)创新融资产品新功能,多面覆盖融资需求

首先,创新贷款和担保模式,满足差异化融资需求。研究创新推出“抵押贷+信用贷”、“担保贷+信用贷”等组合贷款模式;创新集合银团贷款、小额无抵押贷款、信贷资产转让、债券发行、企业现金管理等业务产品,提高服务附加值含量;探索“集群式”信用贷模式,搭建批量营销平台,借助平台合作优势,全面掌握小微企业经营规模、税收等情况,扩展贷前调查维度,增强客观性,提高业务效率;加大信贷循环类产品开发,实现小微企业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对接,为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办理续贷或再融资业务,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研发推出“股贷通”产品,以股票质押融资服务系统作技术保障,将证券质押作为缓释风险的主要手段,帮助小微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针对存量优质结算客户,可采用无须抵押物,以客户持续有效的结算量、日均金融资产为依据,创新采用“预授信”方式开展信贷业务。针对某些小微企业抵押资产有限状况,可推出市场方担保、产业链核心企业担保、差额回购、银联担保、联贷联保、出口退税质押等多种灵活的担保方式。同时,运用“大数法则”,实行“无抵押、弱抵押、政府增信”的新型担保模式,为弱抵押的小微企业客户提供增加授信的渠道。其次,创新适合新兴市场需求产品,提高服务灵活性。在对小微企业客户需求和市场细分研究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新兴产业、新兴市场,特别是专业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融资产品及服务,为重点产业集群、成长型产业集群和基地的上下游客户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围绕著名商圈、协会、专业市场等小微企业客户集中区域,可采用批量授信、循环授信等方式,批量调研后给出授信额度,使小微企业客户随到随借,随借随还,节省财务和时间成本。第三,创新客户服务模式,提升融资便捷性。营销人员、风险和审批人员共同对小微企业目标客户集群整体调研,总体研判,从“市场平台”、“客户”、“产品”、“风险缓释措施”等多维度进行市场准入、客户选择和产品配置,实现小企业业务的批量化营销、集约化运作、标准化服务。第四,充分利用大数据产品,以在时效性、质量和敏感度方面大大优于财务数据的海量客户实际交易数据,包括订单数据、交易数据、货运数据、客户网络活跃度数据、客户交互行为数据等为基础进行批量化处理,筛选最需要贷款、最有可能获得贷款的客户,精准预测判断客户融资需求,为解决小微企业提供可靠性强的融资方案。

(六)实施多元化管控方式,建立融资风险管理新机制

一是有效甄别优质客户。对经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筛选入库的目标小微企业引入“信用贷”标准,实行名单制动态管理。要求企业现金流,或企业主家庭金融资产,或企业主家庭净资产等能够足够覆盖贷款本息,从客户筛选源头把控风险。二是加强融资担保管理和风险管理工具应用,强化预警预控。在运用多种灵活的担保方式时,避免和防止出现交叉保证、循环保证、互保等圈链式担保现象。强化小微企业贷款全过程管理,加大早期预警、评分卡、评级模型等系统工具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力度,采用现场与非现场监测手段并用,预警和化解并行的方法,提高风险监测效率和化解风险的针对性。加强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管理,确定合理的客户换手率。三是采用催收、盘活、以物抵债、企业重组、担保代偿、现金回收、核销等多元化手段化解和处置不良资产,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七)营造有利的融资生态服务环境

从小微企业自身讲,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持续提升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苦练内功,生产质量好、成本低、效益高的产品,提升发展质量。强化信用观念,培育良好的信誉形象,坚持按期还本付息,保全银行债权,夯实与银行长期合作的融资基础。规范财务管理,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信、合法透明、准确有效。从创造有利的融资宏观环境讲,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宏观信贷、监管政策指导,发挥再贷款、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调整存贷比考核办法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对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银行实行差别化监管和激励措施,适当降低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权重。加快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鼓励小微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小微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融资工具融资。搭建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登记、商标权质权登记融资平台,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加快支付系统建设,丰富支付结算工具,提高小微企业的资金清算效率。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法律法规体系。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2

关键词:普惠金融 融资服务平台 小微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253-02

一、当前实体普惠金融机构在破解小微企业融Y约束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受到的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普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力度的加强,截至2015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余额达到了23.4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90%,同比增长了13.3%。从该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然而,当前实体普惠金融机构尚无法完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产品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匹配度不够。小微企业对资金具有频率较高、需求较急、时效性强等一系列特点,这就导致了其对实体普惠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需要专业化、特色化的极高要求。当前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一定量的有效融资,但其融资服务的针对性仍旧欠缺,容易造成普惠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小微企业需求不匹配,小微企业无法获得所需服务的问题。

2.实体普惠金融机构难以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悖论。在传统融资方式中,融资利率、抵押品与担保费用三个条件因素相互影响使得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为资产规模较小、无有效抵押品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金融市场很容易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小微企业融资的悖论无法有效破解,形成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资金的恶性循环。当前实体普惠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过程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实体普惠金融机构愿意以低门槛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二是实体普惠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时更倾向于先控制自身风险。当第一种情况出现时,小微企业可以以极少的代价获得所需融资,但普惠金融因此承担了更多的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使得普惠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性不强,普惠金融无法成为一种长期有效的融资方式。而第二种情况意味着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无法有效降低、融资问题得不到很好缓解,这样都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悖论难以解决。

二、融资服务平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优势分析

由于实体普惠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融资服务平台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的融资方式,为我国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难题。当前我国融资服务平台的模式主要以平台所担任的角色及担保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在众多融资服务平台中,以经过一次由“第三方担保”向“去担保”转型的陆金所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接下来笔者将以陆金所为例,分析陆金所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难题的成功做法。陆金所是为借款人和投资者提供信息中介和投融资服务为目的,其累计贷款余额已达到1233逾亿元。其运行模式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陆金所成功地引入平安集团公司旗下的担保公司,对陆金所的平台项目提供担保服务,并实行“一对一”的对接模式,而不做资金池和期限错配,实现有效地降低投资者风险的效果。同时,当借款人逾期80天未还款,平安担保公司将会把此情况上报给央行征信系统,借款人的不良信用记录将被备案,这一模式提高了借款人的违约成本,有效控制了信用违约风险。2014年以后,因为相关政策限制,平安担保公司的担保金额远超了10倍杠杆限制,使得其无法再继续为陆金所进行担保,而伴随着陆金所推出了“稳赢-变现通”项目,陆金所逐渐进入了去担保化时代。这意味着相关项目,陆金所不再提供担保,但与此同时也加速了借贷双方的对接速度。为了与去担保化相匹配,陆金所改变了“一对一”的模式,转变为分散投资,即投资者可以将资金分散投入不同的项目,以最小化自身风险。陆金所也开始建立借款人审核及评级机制。通过分析陆金所,发现融资服务平台优势如下:

1.有效解决平台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小微企业的融资寻找时间。在小微企业申请融资过程当中,小微企业与提供融资资金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融资服务平台的出现意味着我国金融服务开始走向大数据时代。融资服务平台通过有效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能够很好地匹配借贷双方,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融资门槛。陆金所等融资服务平台作为中介机构存在,承担了帮助借贷双方寻找资本对手方的职能,减少了融资寻找的时间,使资本能够更快速有效地循环起来,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急的要求,推动了小微企业的更好发展。

2.提高了融资服务的针对性。融资服务平台在对借贷双方进行对接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帮助小微企业选择与其企业发展状况及融资需求特点相匹配的借款方,且其产品的多样化、定制化也为小微企业融资带来更好的选择。

3.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在普惠金融融资过程中存在的融资悖论,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实体普惠金融机构大多作为融资提供者,而使得其不得不在控制自身风险及帮助小微企业以低成本获得所需融资这两个选项中进行权衡,导致了融资悖论的产生。而融资服务平台作为除借贷方之外的第三方存在,其内涵为中介方,盈利来源于服务费,其在帮助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牺牲自身利益,融资悖论自然不再存在。与此同时普惠金融的服务成本也相应降低,其可持续发展性也得到增强。

三、融资服务平台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安全问题。融资服务平台在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同时,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导致融资服务平台难以有效保障小微企业的信息安全。说明融资服务平台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过程中应注意信息安全问题。因为融资服务平台为了控制信用风险,平台会尽可能多及详细的收集小微企业的真实信息,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真实信息泄露、信息被打包出售、个人账户被盗等W络信息安全案件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融资服务平台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要加强平台自身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构建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切实保护小微企业的信息安全。

2.风险控制问题。能否良好控制风险是融资服务平台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传统融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来源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任危机。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利用大数据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仍旧不可避免有部分小微企业存在伪造信息、卷款而逃等行为。当这些行为出现时,融资服务平台形象会遭受重大乃至毁灭性的打击,在融资服务平台兴起初期,因此没落或者倒闭的平台不胜枚举。因而,融资服务平台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过程中,应建立有效、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在审核小微企业信息时,应切实落实小微企业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以保证融资服务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难题。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以陆金所为例的融资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并分析融资服务平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独特优势。融资服务平台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以金融中介形式有针对性地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所需的融资资金。融资服务平台从借款人转变为中介人,在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也给予了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同时,融资服务平台能够以低成本地针对性、多样化的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了实体普惠金融机构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在利用融资服务平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过程中要注意信息安全问题和风险控制问题。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普惠金融有效降低湖南省农户融资门槛研究”(15YBA194);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农村普惠金融减贫的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16C079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项目“湖南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GLX172);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普惠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G)SCX1610);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普惠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SCX1610)。]

参考文献:

[1] 曹佳琪,罗荷花.普惠金融缓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效果分析[J].经济论坛,2016(11)

[2] 黄子健,王.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与信用资本: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悖论[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1)

[3] 熊泉.P2P网贷去担保化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 罗荷花,李明贤.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6)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作者简介:曹佳琪,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通讯作者:罗荷花,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3

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高效的金融支持。如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剖析了我国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之后,根据我国县域金融服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县域金融服务应从机构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外部环境建设等路径提升自身能力,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

关键词:县域金融服务;县域小微企业;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9005805

一、引 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主体是小微企业。发展县域小微企业是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县域金融体系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也限制了县域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

目前,理论界有针对性地从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如果用现有的县域金融相关理论提出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县域金融服务方案,则会丰富县域金融的理论性研究。这也将从理论上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这一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在行政区域划分制度上,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着明显差异。国外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县域”的概念。国外文献主要从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对国外的文献展开简要分析与讨论。

McKinnon[1]和Shaw[2]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理论,认为一国的金融体制对该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或是阻碍作用,主要是看政府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安排是否适合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Levine和Zervos[3]认为金融体系共有五种功能,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市场磨擦。而金融体系可以融通资金、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消除市场摩擦,促进经济的增长。Evrensel[4]通过研究证明在金融一体化的市场中,不同水平的区域金融发展情况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各不相同,同时对新创办企业倒闭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Fung[5]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得比较明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关系逐渐减弱。

(二)国内研究

1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周俊才[6]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信息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法制不完善和人员不足等。尹帅和范满志[7]认为在我国整个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金融网点不足、人员缺乏和贷款权限不足等。陈西平等[8]认为在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落后、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有待提高、金融资源利用率不足和金融服务网点缺乏等。张向民[9]认为县域金融服务创新有三重困难――整合难、推进难、自主难;三个不够――供给与需求匹配不够、主体与客体协调不够、目标与环境适应不够;三个缺乏――缺乏差异性、缺乏品牌效应、缺乏长效机制。李新光[10]通过分析云南省宁蒗县金融发展情况,认为金融服务面临着县域金融机构和服务规模较小、金融网点少、员工素质不高、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和县域地区的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

2提升县域金融服务的对策

石晶等[11]认为要创新县域金融服务品种、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一是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贷款利率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的利息支出;二是创新贷款的抵押担保办法,降低贷款的门槛;三是尽快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并适应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潘海英和吴明[12]通过对温岭市的调查研究表明,需要大力发展非正规金融和信用担保机构,并通过业务创新和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来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许葳[13]以农业银行为例,提出县域金融机构应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发展融资租赁等多元化的间接融资模式;发展小微企业投资银行业务等;实行精细化、综合化管理等。王雅卉和谢元态[14]提出要完善县域金融体系,需要对金融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加大县域金融资源的供给;同时,还要加强政府支持和监管,对县域金融机构进行差异化改革。

目前在国内,对于县域金融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理论,提出适合我国经济条件的发展对策,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和科学的理论框架。对如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进行系统研究的更少。本文结合我国县域金融服务的现状,提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的策略。

三、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现状分析

(一)县域小微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现状分析

1县域小微企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目前县域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一方面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县域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县域小微企业得到的贷款比例不断下降,有相当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县域资金的集中化使用,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大型企业、优势产业集中投放资金,导致小微企业需要的长期资金支持也得不到满足。

2县域小微企业的经营多元化需要创新金融服务

(1)对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县域金融市场的核心仍然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都不发达,投融资类金融品种也很少。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规模小、风险大、回报率低,保险类和担保类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向县域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一些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小微企业缺乏专业的资信评级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估,也缺乏担保机构为其提供担保支持,这都导致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面临更大的压力。

(2)对新型金融产品的需求。目前,相对于比较发达的城市金融市场,县域地区的金融市场存在着规模较小,机构不健全,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等诸多问题。单一的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多层次、宽范围的金融需求,也使小微企业难以通过金融产品的有效组合来避免经营风险[12]。

(二)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现状分析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情况

自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银行类、证券类和保险类等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以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县域金融体系。

(1)正规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的正规金融机构是构成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主体。县域金融服务对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主要是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得以实现的。

(2)非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一些非法定的提供资金融通的金融机构,包括民间借贷、合会和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也是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情况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域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县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除传统的金融机构外,一些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在部分地区兴起。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都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金融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总量大幅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全国主要农村金融机构

此处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760%。

图1 我国主要涉农贷款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

县域金融的发展也极大地支撑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随着县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目前,部分县域不断探索成立了新型贷款的担保方式,提出了存货质押和应收票据质押贷款等,降低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四、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大企业、龙头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开展业务,参与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第一,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由于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在县域的贷款主要是偏向龙头企业,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不断减少。第二,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整体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表1可知,在农村地区的各类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不管是从机构个数、营业网点数,还是在从业人员总数上都占据绝对优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

2县域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整体规模偏小

第一,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小,担保额有限。对于县域小微企业来说,担保贷款是一个重要的融资途径。但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自身条件和资信情况的限制,商业性的贷款担保机构也不愿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支持。第二,保费标准过高。在县域地区,由于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抵御风险能力弱,因此,保险公司对小微企业制定的保费标准也相应较高,导致投保意愿较低。第三,中小信托机构的发展也是处于初步阶段,业务规模比较小,在一些地区甚至没有相应的网点,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市场份额明显偏低。

3金融产品结构不完善,创新不足

目前,由于县域小微企业普遍缺少抵质押物和有效担保,虽然有一些金融机构也专门开发了一些适合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但这些金融产品在最低金额限制、贷款利率和期限以及还款要求等方面还是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由于县域金融市场缺乏竞争,金融机构也没有产品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因而导致县域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甚至一些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受地域和品牌的影响也未能在县域推广。

(二)县域金融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导致县域地区金融网点撤离

1994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把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分离开来,商业银行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开始在广大县域地区吸收大量存款,但这些资金通过上级流向了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同时,在县域地区提供金融业务大幅收缩,导致县域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以农村存贷款资金为例,1997―2009年,我国通过金融渠道的流出的农村存贷款规模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的,从1997年的2 3148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0万亿元,增长了13倍,净流出总额高达1490万亿元。特别是从2001年以后流出速度明显提高,

资料来源:199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这也就导致了当地的中小企业融资不足。

2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

随着商业银行的改制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县域资金逐步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出于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考虑,商业银行开始将县域支行的贷款审批权上交。县级以下各营业网点主要以存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为主,贷款权限很小,很多县级支行只有贷款的调查权,而无贷款的审批权[7]。对于许多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需要上级分行的审批才能进行,这也客观增加了贷款的审批流程和时间,而贷款的终身责任制也使基层的信贷人员不愿承担风险,发放贷款非常谨慎,这都无形提高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3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

在县域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处于卖方市场,在资金供给方面基本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市场竞争。所以商业银行没有动力也没有意愿开发新的产品,这就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短、急、快”的金融需求。多年来,县域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存取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贷款的品种少、额度小,且在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也不适合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中间业务品种较少,一些承兑、信用卡、保函类的金融业务在县域地区没有推广开来;而证券、保险和公司理财类的金融产品也很少在县域地区开展。

五、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路径

(一)县域金融机构

1明确县域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

县域小微企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获取盈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商业银行要把握住国家大力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这一良机,调整自身的信贷结构,支持县域营业网点将信贷政策向县域小微企业倾斜。农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和网点优势,丰富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其他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参与到县域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中,争取向县域地区,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推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的信贷政策。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扶持作用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小微企业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部分县域小微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如规模小、缺乏担保物等,无法达到商业银行的放贷条件,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这就需要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县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扶持作用,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业务。例如,由农业发展银行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补贴,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回县域地区,来有效支持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

3增强其他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

对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来说,其定位之一就是服务县域小微企业。依托其网络优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专门的小微企业贷款,用于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对农信社来说,要适应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形势,不断调整信贷政策,提供更适合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大力发展信用联盟贷款和小微企业联保贷款等。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利用信息优势和贷款程序比较灵活等特点,不断完善各自的市场地位。

(二)县域金融产品

1完善县域金融产品的供给结构

县域金融机构要拓宽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要提供单一的存贷款业务,还要根据县域小微企业的需求,为小微企业设计和开发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例如结算、承兑、保险、理财和财务咨询等。为了弥补县域地区金融网点的不足,还可以向小微企业主推广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网络金融服务,同时还可以逐步推广小微企业保险和商品远期、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从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小微企业生产风险和信贷风险。

2拓宽县域小微企业的抵押物范围和支付结算方式

创新和拓展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抵押物范围,推动小微企业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融资以及商标经营权融资等新型抵押贷款方式,同时还可以开展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融资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来解决县域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而无法取得贷款的问题。还要创新县域地区的支付结算方式,大力推进县域地区电子化金融的建设。增加ATM、CDS等自助设备,培养县域小微企业新的支付习惯。要扩大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小微企业中的应用。

(三)县域金融业务

1建立县域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政府要为县域小微企业建立专门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政府还要设立专项风险保障资金等,一方面用于为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支持各地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互、商业性担保机构,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另外,还可以创新担保融资方式,发展小微企业联保、互保和上下游企业间的产业链担保等融资产品,探索各种新型担保方式。

2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

要健全小微企业保险体系,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新的融资途径。第一,要由政府出资建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和再保险机构,全面涉足一些商业保险不愿涉足的领域,同时为其他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服务。第二,要要鼓励现有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小微企业保险体系。第三,还要加强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合作,开发一些金融相对较小、风险较低、适合县域小微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丰富县域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和风险防范途径。

3拓宽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要促进县域小微企业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改善县域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环境。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县域小微企业可鼓励其发行债券,由政府或金融机构等提供担保,加大直接融资在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途径中所占比例。对于一些成长较快的科技型和高新技术型小微企业可探索股权融资和技术产权融资等,将股权、技术、知识产权等转化为资金资产,从而取得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融资。另外还可以发展其他融资途径,例如鼓励金融机构和其他资本开展针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推广票据贴现、承兑、托收、和信用证等多种非现金类融资工具的运用等。

参考文献:

[1] 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31-43

[2] Shaw,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 Levine,R.,Zervos, S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Long-Run Growth [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7,10(2):71-84

[4] Evrensel,AYEffectiveness of IMF-Supported Stabilization Progra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2,(12):65-77

[5] Fung,M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9,(6):12-21

[6] 周俊才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及策略――基于定西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西部金融,2009,(2):18-21

[7] 尹帅,范满志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J]经营管理者,2009,(11):32-34

[8] 陈西平,井东风,丁小飞县域金融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1):12-14

[9] 张向民县域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2):17-19

[10] 李新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宁蒗县为例[J]时代金融,2013,(11):35-39

[11] 石晶,李青松,霍瑜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3):16-17

[12] 潘海英,吴明经济发达地区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研究――基于浙江温岭市的实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0,(6):34-38

[13] 许葳农业银行拓展县域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1,(1):23-26

[14] 王雅卉,谢元态试论我国县域金融抑制与深化[J]农村经济,2013,(6) :25-27

[15] 孙灵,文丁华,周永晖我国县域金融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27-29

[16] 郭志仪,赵小克,刘那日苏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甘肃省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J]经济经纬,2013,(5):26-29

[17] 李大伟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创新[J]农村金融研究,2010,(6):34-38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4

关键词:融资结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融资环境;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6-0064-08

一、前言

创新是市场永恒的动力,更是社会进步的源头,中小微科技企业是市场创新的主体,决定着一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未来。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中小微科技企业创新发展需要金融创新来筹集创业资本,提高创新能力。同时,目前我国正进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创新发展,不仅是活跃市场、促进就业的需要,也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再次腾飞的需要。但从实际发展情况看,效果不尽人意,尽管近几年国家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陆续出台了许多措施和办法,但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状况和融资环境并没有很好的改观,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融资难与融资结构存在必然联系,正是因为融资难和渠道单一,才导致了中小微科技企业目前的融资次序和融资结构。那么导致中小微科技企业目前融资现状和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潜在影响因素有哪些,需要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但现有对融资难与融资结构的原因探讨成果,多侧重于供给(金融机构)角度的分析,从需求(企业)角度的探讨较少。本文认为,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问题除了金融业发展滞后、信息不对称和抵押担保品不足等直接原因外,市场外部性、声誉机制及专业化分工不足等问题是导致其长期面临外部融资约束的主要潜在因素。基于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典型调查和统计的方法,在分析我国科技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的基础上,重点从市场外部性、信号和声誉机制及专业化分工角度,探讨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二、文献综述

(一)融资渠道问题

对于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的成因,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大多研究认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均不通畅,融资约束强,特别是上市融资门槛高,导致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企业融资结构单一。

间接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银行贷款依然面临较多问题。由于资金安全和按期收回本息是银行贷款考察的首要因素,当前银行普遍要求企业提供抵押和担保。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专利权无法抵押,可抵押资产不足,再加上经营风险高和信用缺失等特点,导致其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陈玉荣等,2009;陈英杰,2012)。即使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要付出较高的融资成本,而且还会面临贷款手续繁杂、条件苛刻和审批时间长等问题(曹伟,2011)。有些银行还要求企业购买保险或理财产品及办理承兑汇票等要求,额外增加了企业负担。另外,由于中小银行较少,信贷市场竞争不充分,大银行倾向于将资金集中投向优质大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得到足够资金支持(胡晟姣、聂鑫,2011)。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面临诸多约束。近几年,我国加快了金融深化改革步伐,创业板、地方股权交易中心及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由于主板市场门槛依然较高,新兴板块发展规模偏小,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股权进行融资,直接融资依然面临诸多障碍(胡晟姣等,2011)。同时,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发行和交易市场分割,特别是公司债券发展更为缓慢,都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马秋君,2013)。

(二)融资结构问题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及其成因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融资优序理论(POH)是目前研究和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问题的主要框架,国内学者基于此理论框架做了实证检验,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先内源后外源的顺序,但是对于外源融资中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顺序存在争议。部分学者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研究结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优序理论(郑兰祥、朱梦颖,2013)。陈晓红、黎璞(2004)在融资优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小企业存在“强制性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优先顺序依次为企业内部积累、各种商业信用或债务、银行债务、股权,这种顺序并非企业偏好所致,而是外部环境强迫使然。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不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序理论。如胡竹枝(2005)认为,由于风险资本家比企业主掌握更准确的信息,再加上中小企业所有权特征和控制权偏好对其融资决策的重大影响,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正常的融资次序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倾向依次是自我积累、股票融资、债券融资、民间借贷、银行信贷,这与理论中先债务后权益的顺序矛盾。因此,融资次序并非被所有的中小企业所遵循。

融资优序理论之所以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其侧重于对企业短期增量融资行为的分析,忽略了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融资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基于这一缺陷,伯格和乌代尔(Berger和Udell,1998)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解释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变化规律,部分弥补了上述缺陷。国内学者应用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行为进行了解释和检验,研究结果证明了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的适用性(郑兰祥、朱梦颖,2013)。但胡小平、冯昕等(2003)认为,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仍然有其局限性,缺少对企业预期利润的分析,他们通过引入预期利润变量进一步完善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框架。

三、中小微科技企业渠道及融资结构

(四)企业融资目的及融资成本

1. 企业贷款主要用于解决流动资金、项目投资、技术升级改造等。调查显示,87.4%的企业贷款用于流动资金,31.9%的贷款资金用于项目投资,26.1%用于技术改造升级,19.3%用于市场开拓(见表4)。

分规模类型看,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投向存在明显差异,企业规模越大,其贷款投向项目投资和技术升级改造方面的占比越多,如信贷资金用于项目投资的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分别占34.7%、31.2%和6.1%,用于技术升级改造的分别占29.3%、25.4%和21.7%,依次递减。相反,企业规模越小,其用于市场开拓的信贷资金占比越多,信贷资金用于市场开拓的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占比分别为18.7%、19.6%和21.7%(见表4)。

分发展阶段看,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项目开发、市场开拓,如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中信贷资金用于项目投资的分别占35.7%和34.5%,用于市场开拓的分别占28.6%和20.6%,均远高于成熟期企业占比;而相对于初创期的企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更注重技术升级改造投入,信贷资金投入的企业占比分别为30.9%和17.9%,远高于7.1%的初创期企业占比(见表4)。

2. 融资成本上升趋势明显。虽然受宏观调控影响,企业银行借贷成本在2015年第一季度呈现下降态势,但自2012年以来,银行借贷成本和民间借贷成本均呈现明显上升态势。银行借贷成本由2012年的7.96%升至2014年的8.21%,提高了25个BP,民间借贷成本一直处于高位,由2012年的18.56%提高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25.52%(见表5)。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我国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结构仍然较为传统和落后,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初创期的企业对自有资金的依赖度尤其明显。二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方式存在区别,体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和多元化趋势。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对银行贷款融资的依赖性更明显。与贷款相反的是,股权融资与发展阶段呈反向趋势,即企业在初创期得到的股权融资数量最多,后期下降。这与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及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有一定的差异。三是企业大多在初创期得到第一笔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对改善企业的间接融资环境有明显帮助。

四、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

尽管近些年我国金融开放进程不断加快,金融创新速度显著提升,但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微科技企业的融资结构矛盾依然突出,融资结构十分落后,特别是权益性融资发展严重滞后,存在问题及其潜在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一)企业家知识结构 、认知水平与融资结构

对于轻资产、成长性好、风险高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而言,股权融资所带来的稳定资本、管理经验及市场渠道对于科技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有助于提升公司声誉和投资价值,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受制于企业家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

一是中小微企业负责人普遍缺乏金融知识,对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了解较少,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不掌握或不熟悉新的融资渠道和工具,进一步限制了企业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调查显示,238家样本企业中,公司董事长(或企业负责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0.9%,具有本科学历的占51.7%,专科或中专学历的占32.4%,初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占5%。尽管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62.6%,但90%以上的公司负责人为理工科专业出身,金融知识十分匮乏。

二是许多中小微企业负责人不认可当前资本市场。对部分企业访谈中发现,许多公司负责人对资本市场持负面看法,认为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有问题,投机氛围太浓,上市成本太高,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对上市融资不是很积极。

三是企业融资选择受制于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不完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及建设不完善,许多中小微科技企业负责人对于公开权益上市持有怀疑或否定态度,对PE/VC等风险投资也存在较强的排斥心理。调查显示,在目前发展时期,企业最青睐的融资方式排在前三位的仍然是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和亲朋好友筹资,很少有企业选择公开上市、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直接方式(见表6)。即便是27家有股权融资的企业,亦仍然把银行贷款而不是资本市场作为第一重要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及问题较多的现状,企业融资渠道依然狭窄。

(二)股权融资与外部性

从样本情况看,股权融资企业数量少,融资数额低。近四年来,238户科技型中小微样本企业中,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股权交易中心、香港地区及境外挂牌交易的分别有1家、2家、7家、8家和2家,还有3家正在申请新三板,约占调查企业的10%,通过种子、天使基金或PE/VC等股权融资方式完成了81笔股权交易,累计直接融资额只有12.27亿元,远低于银行贷款。

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缺失是股权融资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在发展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中,股权融资相比债务融资更利于公司长远发展,除了财务规范因素外,还包括公司信息透明、管理科学、市场及战略发展等正外部性。但是,根据调查,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不够完善,投机氛围较浓,上市成本高,公开上市及风险投资基金的注入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公司治理、战略规划、市场开拓等正面效应,导致资本市场缺乏良好声誉,正外部性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和发挥。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没有进入企业的融资决策函数,不被企业所认可。调查显示,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占26.5%)、财务独立性(占24.5%)、税收(占20.4%)、资金可得性(占14.3%)、便利性(占12.2%)等因素,企业发展、管理及财务规范性等方面都不是企业当前重点考虑的内容,说明股权融资及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不被企业所认可。

(三)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声誉与小微企业贷款

调查中了解到,由于手续简便、放款速度快,许多小微企业选择从小贷公司融资,同时,部分银行中小客户从小贷公司融入“过桥贷款”,小贷公司对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反常的是,在企业填报的实际贷款融资额中,没有关于小贷公司的贷款数据;历次相关调研也能发现,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非存款类放贷机构及中介组织都倾向于向其他金融机构隐瞒客户身份,担心客户名单曝光后将会被银行列入黑名单。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前市场对非存款类放贷组织认识不足,而非小贷公司本身。调研中发现,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认为小贷公司的客户属于资质较低群体,主观认为其存在较高风险,并将其列入不支持名单。正规金融机构的这一做法不但影响了小贷公司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正常业务,而且损害了其市场声誉,这与政府推出小贷公司以进一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保护小额贷款公司的声誉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四)市场细分与机构选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小金融机构逐渐增多,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问卷结果表明(见表7),农村商业银行(16%)、农村合作银行或信用社(11.3%)和城市商业银行(10.1%)在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三者合计贷款占样本企业贷款的37.4%,仅有9.7%的样本企业贷款主要来源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说明地方性商业银行正成长为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的主力军;同时,分规模来看,企业规模越大,越愿意与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业务合作关系,而小型和微型企业则更希望得到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支持,特别是微型企业将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这一结果说明,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细分是提高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不二法则,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有助于增强竞争,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国有银行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能满足大中型企业的大额、标准化融资需求;对于需求规模小、分布零散及差异化较大的中小微科技企业,中小金融机构更具成本优势、信息优势和地缘网络优势。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多元化融资体系缺失,使得大量信贷资源集中在全国大型金融机构,市场竞争不充分,专业化服务不足。因此,提高中小微科技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应该大力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科技银行的作用。

(五)银行业金融创新与科技企业专利权融资

专利是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的核心资产,探讨专利权抵质押融资是解决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的有效路径。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发的专利权抵押融资产品很少,且对中小微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专利权只能作为附属性抵押发放贷款,企业仍需提供有形抵押担保,主要障碍在于专利权价值难以准确评估、无效专利多、流通性差等,致使中小微科技企业无法有效利用专利权融资,形成巨大资源浪费,影响了企业市场融资和技术创新。

虽然小微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特性,与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理念背道而驰,偏好低风险业务的商业银行不是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的首选渠道。但作为我国金融机构中体量最大、产品最全的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理应在支持小微科技企业融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商业银行应摒弃传统思路,根据专利权风险分布特征,研发风险收益相匹配的专利权产品。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以山东省236家中小微科技企业为调查样本,研究发现:

第一,当前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结构落后,融资渠道单一。一是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占比较低,银行贷款占据企业外源融资的绝对比重;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方式存在差别,体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对银行贷款需求明显增加,并呈多元化趋势。二是企业在初创期得到的股权融资数量最多,后期下降,这与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及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有一定的差异,股权融资对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明显帮助。三是国有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主要来源,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正逐渐成长为中小微科技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同时,小型和微型企业则更希望与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

第二,企业家知识结构和认知偏差、市场外部性缺失等主客观原因,对企业的融资起到了更强的阻碍作用。一是企业家的知识结构及市场认知等限制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工具应用。企业负责人对公开上市及风险投资基金存在抵触和排斥心理,仍然把银行贷款、自有资金等而不是资本市场作为优先选择融资渠道。虽然这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及问题较多有关,但认识上的差距对企业融资形成了更强的约束。二是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缺失。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性强,缺乏良好声誉,正外部性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和发挥。同时,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没有进入企业的融资决策函数,不被企业所认可。三是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服务功能发挥受到影响。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对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和建设多元化融资市场有重要意义。正规金融机构对其采取排斥行为,影响了其业务开展,损害了其市场声誉。四是专业化和市场分工是提升市场效率的不二法则,相比大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在满足中小微科技企业方面更具有成本、信息和地缘优势。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可归咎于我国前期中小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多元化融资体系没有形成,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专业化服务不足。五是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不足。目前商业银行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不足,导致中小微科技企业无法有效利用专利技术融资,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影响了企业融资,对技术创新也形成不利影响。

(二)主要建议

一是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步伐,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中小金融机构是服务小微科技企业的主力军,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有助于改善小微经济的融资环境。同时,大力发展权益性市场融资,增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融合,是未来增量改革的重心,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方向。现阶段,大力发展新三板、地方四板、五板股权和债权交易市场,加快推进各类股权和债权的分级,实现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发现功能,吸引不同类别的风险偏好投资者,是解决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的有效路径。

二是发展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提升其市场规模和声誉,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是拓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的另一重要途径。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由于不涉及公共权益安全,风险承受度相对较高,应当纳入非审慎监管范围,未来可通过允许该类机构进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和各类交易所市场满足其大额负债需求,允许其通过一定的杠杆效应提升其市场规模和能力。同时,在资产端允许其实行资产证券化,通过购买、管理和流转资产证券化产品,进一步提升其市场影响力和服务水平。

三是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尽管小微科技企业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性,使其不能成为商业银行的首选。但作为我国金融机构中体量最大、产品最全一类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理应在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商业银行应摒弃传统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类贷款产品,更加关注科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将企业产品销售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创新产品和服务。

四是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提升中小微科技企业的金融认知水平,为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奠定良好基础。企业家的金融认知水平直接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和工具运用,社会相关部门及金融服务机构应该做好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服务,使企业负责人及财务管理人员正确认识不同融资工具的积极作用和风险水平,正确合理引导企业负责人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和工具,实现金融和经济的良性互动。

五是加强投贷结合,改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于符合金融稳健指标要求的合格金融机构,可以率先放开投贷联动的政策限制,鼓励开展直接股权投资。对于内控机制相对较弱但拥有丰富地区投资者资源和项目的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可以先通过为PE提供各种中间服务的迂回方式逐步介入PE业务。另外,城商行还应该抓住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产业基金,积极利用各种政府优惠,拓展PE业务。同时,明确投贷联动服务于中小微科技企业,优先支持科技企业发展,解决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成,刘莉.深圳市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融资情况调查[J].特区经济,2008,(11).

[2]陈玉荣,王卫星,范俊杰,王文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化解对策[J].财会月刊,2009,(9).

[3]陈杰英.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2,(8).

[4]曹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5]胡晟姣,聂鑫.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10).

[6]马秋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解决对策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3,Vol.31(2).

[7]郑兰祥,朱梦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13,(5).

[8]陈晓红,黎璞.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4,(1).

[9]胡竹枝.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10]胡小平,冯昕,邓念国.生命周期、预期利润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经济论坛,2003,(16).

[11]陈建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与经验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9,(11).

Abstract:Taking the SMEs and micro sci-tech enterprises as the sample,this paper studies their financing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handong wit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nds of SMEs and micro sci-tech enterprises are mainly from private funds and bank loans,wit a lower proportion of direct financing. The financing order of the enterprises presents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hanges from the internal financing to the external and from the equity financing to the creditor's right financing.The enterprises' financing structure is backward due to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mortgage financing,the lack of financing knowledge and lower market recognition,lack of positive externalities in the equity market,damaged reputation of non-deposit lending organization,the lack of market 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se also have a strong constraint on the financing environment and financing options of SMEs and micro sci-tech enterprises.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5

【关键词】小微企业 融资 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热衷于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被边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对维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推动技术进步、增加财政税收、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支持小微、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如何整合各类金融资源,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集中力量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困境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世界难题。从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发展来看,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小微企业的融资条件也明显劣于大型企业。在我国,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初步建立了多种融资渠道,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总结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现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小微企业融资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小微企业主要融资方式是内源融资,外源融资严重不足。据中国商务部数据统计,我国65%左右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25%左右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10%左右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来源民间集资,有2/3的中小企业普遍感到发展资金不足。①

尽管我国大量的小微企业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但其贷款总额却不到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0%。反观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其对国家经济增长贡献率约40%,但是金融机构对其贷款总额达80%。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认为,给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都不太情愿给小微企业贷款。有学者通过对浙江省台州市小微企业信贷研究表明,小微企业在存在贷款需求的前提下银行信贷抑制平均值达到83.4%,信贷抑制较为严重。③

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在外部运行环境总体偏紧的情况下,银行提出的利率相对上浮,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2011年受宏观因素影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基本上都在30%左右,年利率到达8%左右,贴现率提高到4%至5%,小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提升。据《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2011年1~8月份小微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36.1%,增幅比同期规模以上的工业高出3.7%。受银行利率提高的影响,民间借贷利率也随之不断攀升,一般折合年率为15%以上,有些过桥贷款利率高达30%以上。④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1年的《浙江省小企业经营和融资困境调研报告》的结果,浙江的民间借贷利率多为2至3分/月(年息24%至36%),较高的则达4至5分(年息48%至60%)。如此高的利率,压榨小微企业利润,最终可能导致小企业无力偿还而倒闭。

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不容乐观。融资环境对企业融资具有决定性影响,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发展规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受融资环境的制约性更大。近几年来,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趋于恶化,越来越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首先,国家金融环境恶化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最后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整体陷入衰退时期。受其影响,我国对外出口连续下滑,对出口型小微企业造成了重大影响。其次,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为维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我国采取了财政紧缩政策,适当减缓经济发展,这也加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再次,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受国家干预颇大,许多金融机构为避免金融风险不愿意对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此外,我国小微企业信用环境、法律制度环境等,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也构成了许多不利影响。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探析

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很多,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笔者主要从小微企业自身障碍、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市场不完善等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小微企业自身障碍。小微企业自身特点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其融资。小微企业规模小、人员少、资产有限,经营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低,易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因此,其寿命普遍不长,自身经营和发展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小微企业的管理一般比较落后。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小微企业一般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很难采用现代企业制度。这种管理模式优势在于能凝聚所有人的力量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但是劣势也非常明显,如领导权过于集中,越权行事、监控不严、信息封闭等。小微企业融资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单位融资成本比较大,造成小微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此外,小微企业资产少,甚至没有独立的资产可以用作贷款抵押。这些都是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小微企业融资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大原因。由于小微企业一般实行家族式管理模式,大多数内部信息处于封闭状态,外界很难知晓。小微企业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风险认识不对称。小微企业认为可行的项目,金融机构等出资者可能认为风险太高;盈利与亏损负担的不对称。小微企业可以借用财务杠杆为公司赚取更多的财富,但一旦亏损,则可能需要出资者埋单;经营能力的不对称。⑤小微企业在决策能力、营销能力各方面都无法与金融机构相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对自己生产经营情况比较清楚,具有信息优势,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则对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等不甚了解。这样就造成了即使银行有钱,小微企业发展看好,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业也无法及时对小微企业进行贷款融资。信息不对称甚至可能诱发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发生欺诈行为,通过隐瞒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进行融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供给者,为防范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就会惜贷或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造成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和效益的减少。

金融市场不完善。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已经基本建成了种类齐全、分工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仍然“发展不足”,不能适应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融资特点对金融市场及其服务要求颇高。没有反应灵敏、服务到位的金融市场,小微企业的融资就很难得到满足。

受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着难分难解的利益关系,一旦国有大中型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政府和银行都会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资助,且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较小。因此,相对小微企业而言,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更青睐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小微企业能提供的抵押资产少,经营前景不确定,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更愿意追大放小,不去选择小微企业进行放贷。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出路

在理论上,有学者从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形成了信贷配给理论、企业成长周期理论、金融结构理论等。在实践上,西方发达国家取得了为小微企业进行融资的成功经验。从这些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在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业竞争加剧,各种大中型企业所谓的优质客户已经被瓜分殆尽。如何占有市场成为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遍地可见的小微企业,无疑将成为各种金融机构竞争的对象。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数量大,涉及的行业领域广,在融资需求上具有数量少、速度快等特点,这就决定了金融机构必须转变传统融资观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理念,根据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特点,整合多种金融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全方位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打造独特的小微企业信贷文化,加强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切实推动小微企业的发展。

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就是要求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进行专业化经营与服务。加强规范管理,完善金融机构的结构,形成小微企业融资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不断拓展金融机构服务空间范围,向小微企业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为其提供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审批效率,简化放款流程,缩短决策链条,争取做到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当天放款,充分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各大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数据库创库技术收集、记录小微企业的全面的经营活动,充分了解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信息,在风险控制、贷后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合作,确保小微企业快速、稳健发展。发展小微企业融资中介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担保、抵押、财务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深入基层,充分利用人缘、地缘优势,融入客户社区;积极拜访客户,了解客户需求,为小微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资金难题出谋划策,帮助小微企业发展。

构建小微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初步形成了包括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创业投资等在内的多种融资渠道。从目前融资现状来看,许多小微企业经常面临资金链断裂等情况。因此,需要在继续完善既有融资途径的基础上,整合各种金融资源,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不断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保证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得到满足。

首先,继续加强和完善内源融资。小微企业规模小,一般都拿不出像样的抵押物,由于缺乏公开的、易于传递的信息,缺少能够显示其类型的工具和信号,导致外部投资者对小微企业项目投资热情不高。因此,除少数小微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外,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只能依赖于内源融资,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有自有资金、向亲朋好友借款、民间集资等几种。为降低内源融资法律风险,在法律上可以适当放宽民间借贷的限制条件,明确民间融资的法律范围。

其次,鼓励银行体系对小微企业进行融资。现阶段,国家掌握金融资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有政策性银行占领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绝大部分。当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小微企业时,我国银行应该担当起振兴经济、改善民生的社会责任。要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设立小微企业专业化的经营管理部门,围绕小微企业服务制定政策、开发新产品。改变传统单户营销、个案审批的信贷方式,采取系统化、模型化、批量化的方式,创新设计标准化服务流程,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

再次,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不确定、信息相对封闭、资产抵押能力弱等局限,小微企业从国家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时面临较大的约束。加快发展民间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支持设立与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贷款时,免抵押、免担保,贷款额高,程序简单,很好地适应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丰富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也为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介于直接融资模式和间接融资模式两者之间的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它将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为投资者提供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小微企业,既可拓宽开发性金融的融资渠道,也可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不断强化小微企业的融资监管。对小微企业融资进行监管的目的,在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证小微企业依法获得资金支持。由于小微企业处于劣势地位,在融资过程中遭受诸多不合理待遇的情况经常发生。

首先,规范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收费。在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金融机构经常需要其多缴纳一部分费用。这大大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成为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因此,应该严格制定和执行有关规定,除银团贷款外,商业银行不得对小微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对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

其次,加强对民营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格要求民营金融机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小微企业进行融资,不得乘人之危对急需贷款的小微企业索取高于法定的利率和报酬。支持地方政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对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清理规范,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保证小微企业融资依法有效进行。

再次,加强对小微企业资金用途的监管。要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评估机制,根据小微企业的贷款品种、担保档次、信誉度、贡献度等指标确定贷款利率,实施“一户一价”,将微企业融资的风险降为最小。要帮助小微企业建立内部财务制度,保证贷款资金按照贷款用途使用,防范贷款资金流失。要优化小微企业分类监管机制,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类型、地域、业务的小微企业,实行差异化管理,建立相应借贷评估体系,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作者单位: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本文系重庆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基金项目“重庆市小微企业初创环境优化及政策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路晓静:“中小企业融资探讨”,《中国商贸》,2011年第23期。

②④⑤杨再平,闫冰竹,严晓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最佳实践导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第88~117页。

③张文彬:《小微企业融资信贷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1页。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6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209-01

一、国内外小微企业融资难原因综述

国外学者通过研究普遍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Macmillan (1931)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麦克米伦缺陷”,该理论认为企业规模大小直接决定了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和融资方式。Stiglitz和Weiss(1981)认为信息不对称增加信贷市场风险,导致利率价格机制失灵,金融机构就会通过信贷配给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而小微企业相对大企业还款能力有限,传统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进行测量成本较高,使得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选择了整体放弃。Yers和Majluf (1984)的融资约束理论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融资的选择上,内部融资优先于外部融资。而当公司不得不通过外部融资时,由于外部融资成本过高会形成强有力的融资约束,从而逼迫公司管理层不得不放弃某些净现值为零甚至为负的投资项目。[1]Udell 和 Berger(1998) 认为小微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信息统计不标准以及外界很难掌握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等问题,导致小微企业外部融资的难度相对较大。[2]

目前国内关于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的研究非常多。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李若谷(2014)认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窄,主要来源还是银行贷款。一方面是因为小微企业受到自身规模和偿债能力的限制,难以达到资本市场的准人门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地位长期没有根本改变,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风险大,融资成本自然较高。[3]许利民(2010)认为:国内小微企业往往因为资金需求量有限,银行机构一般将其视为普通个人客户,所以导致小微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存在一定的歧视。加之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金融机构还未完全市场化,直接融资渠道局限性很大,导致小微企业融资只能通过银行融资和商业信用两个渠道。[4]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问题,小微企业规模小,生命周期往往较短。很多大中型企业都是从小微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毫不质疑比小微企业强很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自然不会投给小微企业。从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题研究的比较深入,然而对于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分倚重和信赖国外的做法,忽视了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可操作性,缺乏系统的研究。根据当前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加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下行趋势的关键时期,小微企业的发展显得相当重要,它们就像夜空中星星一样,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光亮。

二、网贷平台发展的现状综述

网贷平台数量近两年在国内迅速增长,迄今已达到2000余家,比较活跃的有几百家。网贷平台似乎成为2014年的关键词,2015年春节前后,PTP平台出现兑付困难,违约事件频发,引起了监管高层的关注。在刚刚过去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互联网金融监管文件正在起草讨论之中。针对PTP网贷,他还特别指出,PTP的做法不符合规定,没有正式申请和取得执照,所以他认为PTP依然是民间金融。由此可见,网贷平台当前还属于一个新生事物,他的存在与发展问题将成为广大企业和投资者关注的话题,在当前中国金融形势下,网贷平台何去何从将是一个未知数,社会公众对政府下发规范性的文件来加强监管网贷平台拭目以待。

国外对网贷平台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尤其对解决网贷平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较多,同时国外对网贷平台的准入机制及运营监管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国外网贷平台相对运行比较稳定,利率也与其它金融理财产品相当。而我国 P2P 网络借贷属于新兴行业,监管基本处于空白,尽管英美等国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但毕竟各国金融业实际情况与监管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国外的监管分工与机构设置并不一定适合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的监管模式经验的同时,还必须构建自己的一套监管体系,从监管原则到监管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同时网贷平台自身也要建立风控机制,对融资方和投资方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追踪,保证平台朝健康的运行轨道前进。

三、网贷平台应回归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网贷平台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应通过提高金融机构与小微企融资沟通的效率,帮助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小微企业融资难并不是市场缺乏融资机构,需要的是能够和传统银行有差异化定位的融资服务机构。小微企业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触碰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需求量大,更需要融资机构去服务,借助互联网的高效和低成本优势,网贷平台要长远发展必须把业务重点放在传统银行放弃的市场―小微企业。

在我国现有的利率体系和金融机构格局下,导致大量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基本无法得到满足。众所周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短期内不可能完成,在银行业特殊地位不改的现状下,在众多大企业获得了巨额的信贷的同时,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基本上难以获得信贷供给。据统计在我国有超过4000万的个体工商,大量存在于各类批发市场,小市场中,在传统的金融体系里,没有正规金融机构去满足他们的融资需求,但客观存在的需求正好为网贷平台提供了机会。网贷平台作为一个中介,要想满足投资方高于银行的回报率,那么对于融资方而言,肯定需要付出相对较高融资成本,大中型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相对较低的贷款,将不会选择网贷平台,因此网贷平台的最佳融资方必然是愿意支付较高融资成本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因此网贷平台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目前网贷平台的服务对象来看,也充分证明了网贷平台的服务理念受到了小微企业的强势关注。一方面是小微企业及个人日益增强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是众网贷平台成功案例,网贷平台俨然已成为小微企业贷款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7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

2011年10月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征程中,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资源大省、交通大省、文化大省、旅游大省的同时,也必须依托已有优势,发展成为经济大省与工业大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与其他地区相似,河南省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小微企业自身应当如何走出融资困境?省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应给予怎样的扶持政策?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小微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据统计,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这些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并提供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然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以及金融机构高度关注的问题。即便是发达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相对健全,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88.55%的小微企业认为贷款难,在原因构成中,认为银行信贷偏紧占55.16%,信贷审批手续复杂占48.57%,缺少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机构占40.95%,贷款利率偏高占23.43%,企业信用不足占8.92%。

2.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国内学者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类:

1)首先,银行市场结构论认为,国有大银行缺乏向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林毅夫、李永军指出,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小微企业服务,而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又严重滞后,这种银行与企业结构的不匹配不可避免的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

2)所有制歧视论认为,银行与企业由于所有制差异而导致小微企业贷款难。

3)企业规模歧视论认为,与大企业相比,对于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于规模歧视。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活动相对不规范不确定,导致信息不对称程度高,风险大,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很难支持,造成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规模歧视。

4)外部环境缺陷论认为,由于我国担保体系的发展滞后或不完善,使得许多小微企业无法借助信用担保体系获得合理的信贷要求。

3.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方法

1)从小微企业自身来看,小微企业往往存在信息披露不足、不准,财务数据失真,企业缺少信用观念等现象。加上地方保护、政府干预及惩治失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缺失,使得小微企业逃避企业和银行债务现象日趋严重。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企业资产规模逐渐扩大,信息透明度逐渐提高,企业信用逐渐增强的过程。在小微企业初创期,由于企业信用尚未建立,主要依靠企业主个人信用,企业内源融资的成本低于外源融资。当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时,企业必须借助外援融资。当企业的负债与其信用能力相符时,企业才能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信誉,才能获得更多融资来源并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

2)从银行角度而言,随着货币基金市场,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和各级财务公司的迅速发展,金融服务领域竞争加剧,“金融脱媒”现象日趋显现,大客户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议价能力不断加强,传统商业银行通过依托大客户维持高速增长的局面将难以为继,必须寻求更有利可图的渠道。小微企业市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商业银行应在兼顾风险和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优质企业数据库等方式,挖掘可持续发展的小微企业客户,有效地控制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暴露,提高银行贷款收益率。

3)政府政策建议方面,2011年底至2012年初,国务院推出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9条财税、金融政策,并免征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我省也应出台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相应支持政策助力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

4.预计突破的难点及创新点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以及金融机构高度关注的问题。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与收益并存,小微企业由于处于经营初期,稳定性差,风险高,传统大型商业银行难以支持高风险行业。如何缓和信息不对称程度,是本课题试图突破的一大难题。

中小银行在收集信息方面交易成本较低,具有优势,因而是小微企业的主要贷款来源。本课题试图研究大型银行应如何借鉴这些经验,以实现对小微企业灵活贷款。

在政府政策方面,将国外已有模式照搬到我省很可能产生水土不服,课题组计划针对我省实际,通过调研,得出符合我省实际的创新性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敏、丁德科,2010:《创新我国中小企业贷款模式的对策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8期

[2]陕西省工商联在政协陕西省十届一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几点建议”的提案报告

[3]林毅夫、李永军,2001;《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4]李扬,2002:《拨开迷雾——著名经济学家李扬谈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家》,2002年第10期

[5]殷孟波,2008:《解读中小企业贷款难理论谜团的新框架——租值耗散与交易费用视角》,《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6]沈洪明,2006:《转型经济条件下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和企业信用》,《管理世界》,2006年第10期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8

关键词:微型企业 金融支持 制约因素 路径选择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微型企业没有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和扶持,金融机构对微型企业的关注也不够,存在着政策性的忽视问题。从国外的理论和经验发展来看,微型企业的融资问题急需要金融机构的政策性支持,地区性的民营中小融资机构也有利于解决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微型企业及其融资相关理论

(一)微型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微型企业主要是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雇员人数在10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等。更为狭义的微型企业是指由10人以下的雇员组成的企业,该企业一般生产的产品类型单一,只有一个管理者进行经营和分配,企业生产规模极其小。传统的微型企业主要处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这些企业是由家族成员组成的,生产设备不够完善,基本上不设立具体的组织职能部门。随着时代的发展,微型企业表现出一些与时俱进的特征,如微型企业开始突破家庭关系的限制,把生产合作范围拓展到几个家族或是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大背景中,开始致力于企业治理能力的改善,采用先进的集群化运作模式,逐步改善企业内部的文化内涵、职能部门设置管理等,在新的环境中,微型企业逐步有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更加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以弥补自身福利的不足。微型企业在对员工的工资支付和福利保障方面没有大型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具有的竞争优势,这是由微型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本规模决定的。为了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微型企业的管理者通常会以其它的方式关心员工以及员工的家属,这样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强的凝聚力,获得员工的认同感,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也随之降低,企业的员工会主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更多地向行业协会寻求帮助,增强谈判力量。微型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如生产规模小、资金少、投资力量小、员工少等,大多数不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其发展也很难得到政府的支持以及金融企业的融资帮助,因而微型企业倾向于抱成一团,实现资源的共同分享,交流学习,互相扶持。微型企业开始寻求在同一行业内进行联合,组建行业协会,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与那些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竞争,这样也有利于向政府提出一些政策优惠的建议,提高话语权。

第三,组织形式的范围更为多样化和全面化。过去的微型企业的组织形式都是以家庭为起点的,更少的有一个人的微型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微型企业的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合作制,在合作制下,微型企业往往由业主个人和拥有稀缺资源、能力的相关人员出资并共同具有所有权,共同经营,共同实现企业的发展,共同承担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损失。

(二)微型企业的发展意义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都曾大力支持微型企业的发展,因为微型企业有利于推进社会整体经济的繁荣,有利于改善和支持民生,扩大就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还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大力支持微型企业的发展是力求社会公平的重大举措。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一系列的不利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民众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如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每年有数百万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引导这些就业人群创办微型企业对解决就业、促进交技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发展微型企业还有利于激活民间创业激情和活力,保持民族特色工艺和产业的兴旺发达。一般的微型企业都主要从事于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这些微型企业的发展能够让地区的文化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微型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两种: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盈余的转化为内在投资,是从企业内部得到的资金。外源性融资,是指企业吸收企业外部主体的投资所形成的借款。外源性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小企业的融资都经历了由内源性融资为主到外源性融资为主的转变过程。

1.发达国家微型企业融资方式简述。美国拥有着发达的市场和健全的机制,微型企业利用金融支持获得融资的难度相对较小,微型企业采用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的方式。美国有许多可以直接对微型企业进行融资的非银行机构,微型企业可以以较低的利率和成本进行直接融资,这主要得益于美国政府对相关融资公司的政策性支持和倾斜,这是美国政府大力进行宏观和微观调控的结果。间接融资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由于商业银行一般对微型企业借款的限制比较多,美国政府帮助微型企业进行担保,这样使得微型企业在间接融资方面的难度也大为降低。

日本微型企业的融资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逐步形成了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信用补充三者相结合的模式。日本的微型企业融资选择与美国不同之处在于,日本的企业较多的采用间接融资,即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因为日本证券交易市场不如美国发达,所以政府在对间接融资的微型企业的信用担保方面做出的努力更多。从发达国家微型企业的融资方式可看出,微型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方式比较适合于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英国,而微型企业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如取得商业银行贷款或是政府直接、间接地提供政策性融资的模式主要适合于金融市场相对落后的国家。

2.我国微型企业信贷方式选择。根据以上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由于我国的证券和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所以我国微型企业信贷可行性路径应该是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方式。为了推动微型企业的融资进程,政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微型企业的融资过程,对微型企业融资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政府可以利用财政的力量直接建立金融机构,这是一种不接受存入款项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对微型企业的项目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和评估,确定项目可行时,对微型企业进行融资。政府也可以间接支持金融机构,政府为专门服务于微型企业的金融机构发放优惠贷款提供资金支持,使得微型企业融资的门槛放低。民间融资微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数量小、短期性强、频率高、周转速度快,企业大都从亲朋好友或他人处获取贷款,这种民间融资方式可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微型企业也可以通过民间融资方式获得借款。一种是指个人高利率借贷,这种方式借贷的利率高,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且能够借贷到的款项数额很小,通常需要微型企业进行大量的抵押。二是互融资,这种方式通常需要微型企业有足够广阔的人脉,请求有关系的个人加入企业的运作,相互帮助,当企业的资源很广、项目盈利性好时,通常能够快速得到融资,借款人也可以得到相关的分红性质的收益。

微型企业取得金融支持的制约因素

(一)证券交易和融资市场不发达

由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微型企业融资路径可知,微型企业要想顺利通畅地取得直接融资支持,就必须依附于强大的证券交易和融资市场。然而我国真正面向微型企业融资的证券交易和融资市场并不发达,我国的金融体系和融资环境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有所进步和发展,但是相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速度,我国融资政策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却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而发展起来的, 所有资本市场制度的设计都是根据国有企业的发展而来,所以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融资发展,如在债券市场融资制度上,政府对发行主体的准入条件作了严格的限制,并且配有繁杂的审核批准手续流程,微型企业想要通过直接融资是很困难的。我国的微型企业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融资,因此得到的贷款非常有限,融资手段极度缺乏,融资的成本很高,融资需求也不能够迅速地得到满足。

(二)银行与企业没有建立信息对称机制

由于微型企业比较分散,规模小,社会上还没有比较完善的理论和体系能够对微型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发展潜能做出一个有效、可信的评估,也没有机构能够对微型企业的借款提供强有力的担保,加上微型企业的管理机制并不是很健全,财务和经营信息并没有明确的披露机制,所以这就导致了信任关系很难在银行与微型企业之间建立,银行与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对称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

(三)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金融机构一般会要求微型企业进行资产的抵质押,银行对抵质押的资产的评估一般实施严格的准入程序,这导致了微型企业很难满足银行抵押担保的要求,微型企业也存在着许多机制不健全的地方,所以进行抵质押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这将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四)体制障碍

从企业的所有制方面来讲,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很大,相反,对非国有企业的融资限制大,支持很小。我国长期实行的信贷市场利率管制,就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整个金融市场的融资额度是有限的,银行对公有制经济通常都实施最大限度的帮助,这直接导致了微型企业的融资市场份额极其弱小。以四大商业银行为例,在四大银行的贷款对象中,国有性质的企业占到了一半以上,而且贷款的限制较少,准入条件少,而对微型企业的贷款很少,基本上没有达到10%,其中还附加了很多借款限制,有些甚至影响到了微型企业的正常运作。

微型企业融资约束化解路径

(一)建立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

银行与企业无法建立信息对称机制而导致急需资金的企业往往会得不到银行贷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或者是区域性的行业协会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系统把微型企业的经营信息和发展状况实时地传递到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终端上,这样可以使双方实现信息的对称,增强信任与合作,增加微型企业贷款的可能性。

(二)加大政府扶持以破解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难题

发达国家政府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普遍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微型企业在融资方面处于天然弱势,政府必须对微型企业的融资进行大量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微型企业的融资设立专项担保、对微型企业融资普遍实行扶持和优惠政策等,这样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善融资的制度环境。

(三)设置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组织机构

这是推行微型企业直接融资的强有力的手段,设立专门面向微型企业融资的非银行系统金融组织机构有利于对银行系统的融资进行有效地补充,以满足微型企业对资金的不同需求。

微型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稳定,对我国整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的发展环境赋予了微型企业新的特点,这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微型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微型企业的融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主要是由中国的制度和金融发展环境所造成的。微型企业在取得金融支持方面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所以银行系统和政府都要做出相关的努力,帮助微型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6)

2.李日新.欠发达地区微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金融经济,2007(4)

3.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

4.张杰,尚长风.资本结构、融资渠道与小企业融资困境.经济科学,2006(3)

5.贾丽萍.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及效应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9(8)

6.冉璐.制度变迁视角下的虚拟货币发展路径.商业时代,2008(25)

上一篇:涂装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院财务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