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20:30:01

任务驱动式教学论文

任务驱动式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任务驱动”;实践;应用文;教学法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在“任务驱动”教学下,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实例:《通知的写作》

在笔者所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基础素质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对公共基础课不重视。近几年,“任务驱动”教学法逐渐进入中职应用文教师的视野,并逐渐得到推广。籍此本人以《通知的写作》为例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做简单的阐述与分析。

2.1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要以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任务能让学生马上置身任务情境之中,使学习更直观形象,更易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设置富有趣味性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在《通知的写作》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注重设置切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情景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设置了“校园十大名嘴演讲比赛”、“学校游泳池开发,办理游泳证”、“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三个情景任务,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增强亲切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2.2 分析任务、提出解决方法,完成任务

分析任务和完成任务的阶段是组员们在组长的带领下,结合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学以致用的过程。要完成本组的通知写作任务必须要联系到一些知识点、要分析课本例文,包括通知的用法、通知的分类、本组情景任务属于那种类型的通知、通知的正文写法、拟写通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教师在则扮演教练员的角色,带领学生分析课本例文,引导学生找到情景写作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后,将其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围绕本组情景任务展开讨论、学习,模仿课本例文展开任务的写作。

2.3 总结评价、体会收获

在评价的环节,笔者采用自我评价,组间互评与老师点评相互结合的方式。课堂上注意观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查阅了相关笔记例文,是否有自主探索精神,是否有与组员协作学习。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了解其对写作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如何等,进行适当的点评,使学生从任务分析到任务完成,都能收到老师的阶段性评价。通过组间互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重新梳理知识点、使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使学生在互评中学会欣赏与评价别人,强化协作意识。

3 “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应用文写作教学带来的变化与优势

3.1 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应用文写作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学生难以领会,更难提掌握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思路。而在“任务驱动”教学法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可以设置几个任务情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景进行模拟,少了强制性和压迫性,多了选择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利用课本例文和创设的趣味性的任务情境,先自学,自主地从情境、例文,课本知识框架等去与组员共同构思、谋篇布局,完成一系列的写作过程,然后到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劳动成果,讲构思、谈体会,让教师和同学点评,改正。小组分析任务,自行选材、立意、构思的写作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过程。如何从例文中归纳写作要点和框架、如何把握情景中的素材,如何构思和表达,最终将写作意图和内容呈现出来,顺利完成写作任务。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任务驱动”模式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模式,成功地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2 教师从“讲授者”变为“观察者”、“引导者”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做一名讲授师。教师充分备课后,吃透知识点,在课堂呈现给学生,学生习惯了接受,但是能否能消化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能否实现学以致用,传统讲授式课堂无法检验。而在任务驱动教W法中,教师不再是“讲授者”,更多时候是“观察者”与“引导者”。其实与以往讲授型课堂相比,“任务驱动”教学法下教师的备课量是增加的,教师首先要充分分析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并根据该目标设置既能体现本课知识点又能激发学习兴趣的任务情景;其次要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完成任务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定学生学习的难点与教学的突破点,这样方能在学生分析任务,解决问题的环节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指导;最后确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评价完成任务的效果。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是主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互动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教给学生的是各种获取知识点的方法与技巧,“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的区别。

3.3 教学方式从“理论传授”变为“任务驱动”

在以往的应用文教学中,教学方式较为程式化,教师注重于讲授“为什么”和“是什么”,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知识点”和“内容”。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这些弊端。因为这一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我实践,学生是通过自我学习与训练来获取新知识的,而不是教师灌输,核心的知识点一旦为学生所掌握就会牢牢印记在其脑海,并能在课堂上经过自身实践来加深与巩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我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以致用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任务的完成,强化了学生成就感与自信心,内强了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知识与心智共同成长。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广泛参与,注重亲身体验,学生在体验中领悟课堂内容,在参与中掌握知识要点。这一教学方法适应了学生的认知的规律,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切合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应用文教学实践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任课教师的“双师素质”,是中职应用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当然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相信广大中职教育者和笔者一样,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前行,定能找到更多、更有效、更完善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倪佳佳.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2]董玲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3]张松祥.情境设置――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战策略.

[4]周炫.“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实践.

[5]陈啸峰.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有效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高职法律课;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64 ― 03

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要具有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着较强的实践经验。而任务驱动式教学主要是在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实现教师主导的一种教学。高职法律课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充分掌握,同时也要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于实践生活中。对于如何做好高职法律课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应用始终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本文对高职法律课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模式

(一) 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主要是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实现教师主导的一种教学〔1〕。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和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通过结合传统知识教学的基本理念,并实现对问题的转变和解决,并保证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着一定的多维互动式,并保持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就其实质性而言,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模式通过对情境进行创设,尽可能的保证学生的学习有一种逼真的现实情况,对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进行真实性的模拟虚构,从根本上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的具有形象化和直观化,并将学生的联想有效的激发,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表象进行唤起。

其次通过对问题进行提出,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加爵,并对知识结构进行构建,进而实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最后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是一种自主性和协作性的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强调性,并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评价,进而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解决,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二) 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的特点

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职业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加以培养,一旦学生熟练的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就要加强学生的一些实践教学活动。而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和专业课程相关的一种实践训练式的教学活动,同时也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性培养,进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教学和创新性教学,实现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2〕。

二、 高职法律课应用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化高职法律课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在高职法律课中的应用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一方面高职法律课应用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对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的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加以引导,进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培养。

另一方面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模式,通过对情境进行创设,尽可能的保证学生的学习有一种逼真的现实情况,对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进行真实性的模拟虚构,从根本上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的具有形象化和直观化,并将学生的联想有效的激发,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表象进行唤起。对问题进行提出,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加爵,并对知识结构进行构建,进而实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3〕。

总而言之,高职法律课应用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模式既顺应了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同时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构架和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高职法律课应用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三、 高职法律课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主要是实践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进而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时间能力进行培养。而高职法律课这门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要求学生充分的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将其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有着较为全面的应用。做好高职法律课任驱动式实训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用,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 任务的设计

高职法律课教学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高校法律课程的特点,其实训教学的教学设计更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本堂课所教学的实训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探讨分析,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并对其理论知识加强理解,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进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4〕。

实训教学任务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加强基础性的训练,例如民事模拟审判实训教学而言,就要对典型案件进行参照,并引导学生对案件的基本类型和基本要点进行充分的掌握。其次就要加强学生的认知训练,对案件进行整体上的讨论研究,并将其讨论引入到课堂上,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观点,对有意义的主题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教师这一环节的教学,更要对学生正确的分析思路进行寻找,并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最后就要加强学生的综合性训练,借助于学校的综合实训室,对情境进行模拟,做好相应的流程分布,一旦实验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对其实践应用操作案例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分析。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要做好相关知识的拓展应用,并培养学生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掌握能力。

(二) 分组测评和提出问题

分组测评方式主要是对整体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5〕,并对学生知识接收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采取合理分组的方式,采取留人一组的模式,组长选取最具有影响力的学生,对整组的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并对整个实训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总结,进而借助于考评的方式,将各个组间学生的利益直接的绑到一起,帮助学生对实训教学的任务完成,进而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其教学环节有着一定的开放性,主要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综合性的培养,并将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对学生综合法律素养加以培养。第一环节教学中,就要结合教学设计,对教学情境进行虚拟,其案件为一则民事模拟审判案件,也即是某年某月某时某分,王某驾驶某一型号轿车的同时,发生交通事故,但是这辆车的车主不是王某,是李某的,交通事故发生之后,公安局交警支队认定王某应该承担全部的责任,而受伤人在医院住院治疗40天,共花费医疗费用6万元。这一案件创设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进行提问,该案件是否属于民事纠纷案件,并是哪种民事纠纷案件,可以解决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并正确合理的分析该案件涉及的一些法律关系,并对该案件的管辖权进行分析。问题提出之后,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借助于资料查询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

下一环节的进行,就要结合问题提出的过程,对每个角色进行设置,做好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法警以及原告和被告等人员的设置,审判长对庭审提纲进行整理,并对整个模拟审判过程掌控,对判决书加以拟定。而审判员则是协同与审判长对整个案件的庭审进行协助,书记员主要是对法庭纪律进行宣读, 并对庭审进行笔录,及时的整理装订庭判案件。法警主要是对法律纪律加以维持,并对证据进行传递。被告和原告则是对案件进行整体性的陈述。

最后一个环节的实现,就要让每个小组对自己的实训成果展现,并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进而对相关的法律理论知识进行总结。

(三)鉴定方法与流程

采取分组鉴定方法,在鉴定理论知识的同时鉴定学生团队协作、口头表达等能力。流程如图1:

(四)检查和控制

高职法律课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着相对较大的自由度,而要想从根本上掌握学的学习情况,就要将各个方面的教学设计进行控制,定期的和组长进行开会讨论,对各组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讨论和总结,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的发现问题,对实训过程中的检查和控制加强,保证高职法律课实训教学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检查和控制的过程中,也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测评工作,该事例中总共分为讨论A组和讨论B组、讨论C组,每组6名学生,三组学生的测评分值如表1所示,讨论A组学生的表现最好。

(五)评价考核

高职法律课实训教学过程中,其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就要对学生参与实训活动的具体态度进行及时的关注,并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行培养,将学生的创造力全面开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做好引导者的基础工作,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高校法律课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更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组织,进而到法院及逆行那个旁听审批审判,并在旁听结束之后,组间进行讨论。同时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法律知识竞赛活动进行组织,并对法律焦点问题辩论会进行及时的讨论,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组织,到社会上进行调研,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关注农村和社区有关法律的相关问题,并对立体化的法律实训机制加以建立,对相关的制度加以构建,做好师资和资金上的基础保障工作〔6〕。

总之,高职法律课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更要保证学生人人参与,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加强学生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并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社交技能的培养、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及临场应变技能的综合性训练和培养。

四 结论

现代化社会主义依法治国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公民的法律基本素质的要求原来越高,而基于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更是本着时代经济多元化对人才培养的全新目标为基本的出发点,加强学生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并借助于生活实际情况,对学生法律维权实践能力进行加强, 并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社交技能的培养、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及临场应变技能的综合性训练和培养,推动了现代化高职法律课实训教学的全面建设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段德臣.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法律教学体系重构――以《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课程为例 〔J〕. 科技信息,2011,31:41-42.

〔2〕 陈秀英.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法律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民事模拟审判实训为例 〔J〕. 科技信息,2011,31:44-45.

〔3〕 靳建新. 会计综合实训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6:189.

〔4〕 王坤. 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D〕. 西南大学,2014.

〔5〕 梁成艾. 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 〔D〕. 西南大学,2012.

任务驱动式教学论文篇3

【论文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如何让这门课程更好地适应目前学生的现状,和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我结合教学实践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该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填鸭式、力求面面俱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理论精讲,采用案例和任务,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1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知识的入门课程,其基础性、实用性、操作性很强,因此,大多章节都很具有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和条件。

随着中职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内容设置也必然发生变革,如何在内容不减甚至增加新的教学我们内容,课时减少的情况下,仍要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必须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摸索出要淡化计算机理论知识,突出“实用”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任务为线索,课程的推进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内容与课堂知识点在任务中再现。学生学习完每堂课之后,完成相应的任务,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机建构。在加强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项或几项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涉及的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3.1 注重案例任务教学,理论精讲少讲。

在以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理论知识讲的比较细,往往是各种应用软件启动和退出的方法我们要讲三、四种,认为讲的多,学生学的多学的好,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内容杂乱没有条理,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所讲的应用软件,如WORD、EXCEL、PPT等这些软件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只重点讲WORD软件的使用,其它几个软件的教学过程,基本操作方法和WORD的基本一致,可以一带而过重点讲解这几个软件的不同之处。比如EXCEL重点讲解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和关系,格式的设置、公式和函数、数据管理的应用,只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的知识,易错的地方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任务驱动法在WORD中的应用。

我尝试在教学中使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确立教学操作内容,给学生下发教学任务,先让学生试着操作,老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操作结果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就会专心的去听课,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也透彻,然后给学生再讲解还有其它的操作方法也能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比较哪种方法会更好、更方便,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操作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等综合素质。

在讲课前,我会找一些好的案例先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用WORD制作出来的,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想这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然后以这些案例为依托,讲解它的制作过程。由于讲课前给已经先给学生展示作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学习的效果明显不一样。

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我根据教学要求创设教学任务:“如果你参加学校学生会成员竞选,如何利用WORD制作图文并茂的个人宣传材料。”这个教学任务所需的知识包括从文件的页面设置、页眉页脚、文档格式化中“字体”对话框、“段落”对话框,图文混排中的艺术字、文本框、图片插入、首字下沉、边框底纹、分栏、背景、表格制作等所有内容均涉及到。比如讲授艺术字、文本框、图片插入及编辑、图文混排的使用这一节课时,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要讲的内容设计成“个人简介”具体的教学子任务,通过讲解如何制作“个人简介”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教师演示备课做好的“个人简介”并下发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分析任务,找出完成任务要用的哪些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所接触到的知识如:艺术字、文本框或自选图形等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讲如何插入、修饰美化等具体操作方法。学生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样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学得快、记得牢,不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整个教学过程都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如。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3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任务驱动法虽然有很多优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的学习,如office系列软件等,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对于理论性较强,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则不宜采用。

(2)适当“留白”。 所谓“留白”,就是教学不面面俱到,而是让学生有思考和尝试的余地,启发他们通过尝试和探究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给予学生成就感。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积极动手操作,想办法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完成任务后,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任务驱动法”是让学生先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法”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

4 结束语

案例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对案例与任务的学习来拓宽知识面,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是一种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互动,改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会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国职业技术教育》陈万仙 

[2]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任务驱动式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双语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78-04

0 引言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1],我国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与教学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据武汉大学的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被调查的135所高校中已有132所开设了双语教学课,开课率高达97.8% [2]。虽然各级教育机构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以及学生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师资水平、学生水平有限的地方性高校,“双语教学”更是成为本科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虽然目前学术界将制约我国双语教学水平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师资、教材和学生”[3],但不可否认的是,正确合理的教学理论指导和教学方法的缺失也是双语教学水平提高受限的重要因素[3]。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应用于外语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4,5],在计算机、信息类教学中也有广泛应用[6,7]。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要求及培养目的设计相关任务,使学生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和掌握教学要求的内容,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此方法将以往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8]。2010年,胡静等[9]通过普通双语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双语课中的教学实践,对比了两届学生在同一阶段的考评结果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结果显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明显优于传统双语教学法。

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双语课“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Introduction to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教学实践,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解析。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增长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科技英语阅读写作水平为目标,对驱动任务的制定和分析、驱动任务的分解完成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依据。

1 驱动任务的制定

我国双语课程开设的主要出发点是旨在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职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时展和需要。具体而言,一是从职业能力方面,改变学生“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态,使其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能够参与到国际化的工作交流中,如英文工作环境以及国际会议等;二是从国际化的科研能力来说,改变过去大学生对国外文献资料零接触的状态,使其初步具备搜集阅读和理解运用国外相关文献的能力,为学术研究开拓宽广的视野,打开获得外部信息观念的通道,从而把握本专业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向世界先进学术研究水准看齐[10]。“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任选课程之一,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聚合物的合成、加工以及结构与性能,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聚合物材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学术期刊论文、专利等科技论文格式的认识,使其初步具备专业科技论文的检索、阅读、分析和总结能力。传统的双语课教学主要采用英文课件,通过教师双语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然而,由于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的区别,加之专业基础知识的缺乏,使部分同学对课件内容及老师的英文讲述难以理解,从而影响了其对课程内容的接受水平。“任务驱动教学法”以“驱动任务”作为学生学习探索的推动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设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5个环节。其中,设计合理有效的“驱动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任务的完整性、难易程度及是否典型、能否引起学生兴趣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上探究式学习的效果。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的的要求,本课程的驱动任务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1)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聚合物的合成反应及其实施方法、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等;(2)专业类科技英语的学习和掌握,如组织学生通过英文课本、期刊、网站了解专业知识及行业发展前沿;(3)文献检索平台的使用,如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的使用等;(4)科技论文的分类及格式要求,如区分研究型论文与综述性论文在写作方法及格式的异同,掌握专利文献的结构组成等;(5)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动画等;(6)中英文口头表述及交流互动,如“会议模式”的口头汇报及回答问题等;(7)任务分解及分工合作,即组内同学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对其进行分解后,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8)相互学习交流,由于不同学生的具体任务不同,大家在任务完成后可以相互学习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高分子科学技术概论”为概论型课程,主要涉及的专业内容包括高分子化学(介绍高分子的合成与制备反应)、高分子物理(介绍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介绍常用高分子的成型方法及工艺条件)、高分子材料(介绍常用高分子的性能及应用)等。因此,驱动任务的设计在综合考虑其他能力锻炼的同时,要紧紧围绕相关的教学内容,难易适中,注重兴趣的培养。如针对高分子材料部分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枯燥的讲解何种材料具有何种性能,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不佳。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设定的驱动任务是以生活中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制品为例,比如安排学生找出塑料盆是什么高分子材料组成的,该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以及应用范围,制品配方设计包括哪些成分以及配方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产品的成型方法、成型条件等等。本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此为动力完成后续学习任务。另外,作为双语课程,更好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采集和输出信息也是本课程重要的学习目的之一。因此,驱动任务也应该注意鼓励学生利用英文教材、网络等途径进行专业英语方面的了解和学习。

2 驱动任务的分析与分解

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学生对任务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指导。“驱动任务”的设定通常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因此教师在给出驱动任务后,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及要求,对驱动任务进行充分的分析,使学生知道此任务设定的目的,明白完成此任务需要了解和掌握哪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任务完成的效率。例如对于上述任务,其设计目标是使学生对聚合物合成、结构与性能、塑料配方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在任务分析过程中除了提示学生充分考虑本任务涉及的知识外,也应该注意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及思考。例如,塑料盆的成型加工是采用何种方法,除此之外高分子材料还有哪些常用的成型方法;每种成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的高聚物类型以及产品类型、各成型加工条件的确定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则是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学习,对于其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驱动任务的完成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定驱动任务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一组的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资料搜集、整理、幻灯片制作等工作。每一个驱动任务都可以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因此需要多名同学共同努力完成。一般每组学生4~6人,选取组中“中坚力量”为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学习活动,并详细记录问题探究的进展,每次课后要向教师汇报学习的情况。驱动任务主要靠学生在课下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来完成。根据授课计划以及各组任务的难易程度,各小组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时限要求将有所不同。因此,要求小组长切实做好任务分配及协调工作,保证大家进度一致,并在汇报前将工作做完。最后,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采用“学术会议”的组织模式,由小组代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汇报,汇报语言要求50%以上用英语。

下面以驱动任务“列出常用塑料的回收标志并找出对应的聚合物在生活用品中的应用及其基本物理化学性能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例介绍任务的分解及完成要求。本任务主要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任务:(1)塑料的回收标志及其对应的聚合物;(2)回收标志中的英文缩写对应的中英文全称;(3)回收标志中各种材料的化学组成及机械、物理性能;(4)针对回收标志1~7分别找出生活中5个实例并根据实际用途区别其性能差异。最后要求小组内成员将各自负责的内容整理汇总,并做好幻灯片以便课上汇报交流。由此可见,驱动任务的完成过程需要小组全体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完成质量取决于各子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成员的团结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任务的完成过程除了需要学生借助互联网、书籍等渠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之外,还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进行观察思考,有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

4 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与归纳是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阶段,这一过程应在每一组汇报以后进行。小组汇报结束后,作为观众的同学可以针对其讲述内容提出问题,并由汇报小组成员回答。学生通过问答或者讨论的形式获得知识,并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流的目的:(1)通过相互评价,加深学生对该任务的认识,将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其他同学,使“学”者的身份转换为“师”者,通过汇报内容传达教学大纲的要求;(2)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内化;(3)锻炼学生在多媒体制作、口头表达自己思想、辩论自己观点等方面的能力。评价可以采用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做到公平、公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组织和补充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一方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5 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合理有效的驱动任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兴趣成为其学习的内动力,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此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驱动任务的完成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课余时间,而原来的课堂授课时间很大一部分被交流和评价所占据。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如果汇报小组的准备不够充分,就会影响到教学进度。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并在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督促和指导。另外,教师需要准备备用材料,以防止有的小组任务完成得不够全面。

2)课堂管理亟待改进。课堂的交流与评价时间应该防止部分学生“开小差”,游离于课堂讨论之外。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认真观察,必要时采取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讨论中。

3)评价上有困难。由于任务的完成工作多在课下进行,在小组内可能会出现部分同学“偷懒”、不积极参与的情况。这要求教师和小组长做好协调和督促工作,针对每一位同学的具体任务,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与小组长沟通任务进展情况。

4)如何达到“双语”这一目的。完成驱动任务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能采用英文这一工具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之外,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的掌握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否则,学生面对满眼不认识的单词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利用英文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如何增强学生面对大篇幅英文资料的信心,使课程真正达到“双语”课程设置的目的也有待后期的研究和实践。

6 结束语

本文结合“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概论”双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本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兴趣成为其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同时提高了其专业知识掌握、资料检索、多媒体课件制作、口头表述等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也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针对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1-08-28)[2013-03-04]..

[9]胡静,季兰芳,方志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0,(4):155-157.

任务驱动式教学论文篇5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型,以其先进独特的优势魅力越发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青睐和推崇。在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再次把它向前远远地推进了一大步。究竟如何把任务驱动法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运用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呢?笔者不揣简单与浅陋,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做出简要性阐述。

一、要在加强设计与展示中开展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

毋庸置疑,“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元素和关键词。仅从简单形式上来看,它与传统“半材料作文”的相似度极高。然而,从材料内容和潜在要求上来比较,任务驱动型作文重在考查阅读与写作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它更加强调了对教学任务的科学与合理设计。仔细解析,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如下几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现象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材料内容更加具有争议性,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不再死盯写作的外在格式和表达方式,而是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明辨是非的能力远离“抽象立论”做法,更加要求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具体对象或问题的真实看法,通俗地说,是训练并考查“就事论事”的思维能力。在高中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要认真确定教学目标,要善于在任务设计上多花时间与精力。此外,还要坚持以课堂为平台进行写作任务的展示,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引领正确思维和问题解决方法,从而把他们引向自主习作的天地。

二、要在加强分析与实施中开展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

在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过程中,与传统模式相比较而言,处于中间阶段的“分析与实施”这一环节,它具有相对开放性的特点。其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就在于――引а生进行自主性探索,进而加深对新知识的正确理解与有效把握。首先,学生才是写作活动中的唯一主体力量,教师应本着“导演”的身份,有时候要善于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对学生进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下的激励与主导、点拨与启发。比如,首先教师对所给出的任务展示和情境材料做出适当性解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析与写作要求,以积极有效地防止套作、规避宿构: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自愿+指定”的基本原则,对多人学习小组实行优化与分工,并且以“合作+竞争”的双向模式,开展集体性范围或者多个小组之间的学习与研讨、思辨与梳理等活动.再后,由各位学生或各个学习小组自主“立意”,以确定写作的角度,进而开启动手写作的实质性流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来说,无论在角度、立意还是在文体、标题等方面.善教者都应当而且必须为学生们留下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三、要在加强总结与评价中开展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指导等方面,对学生及其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价活动,这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而且是一种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主体环节,更是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有效手段。评价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对已经发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与提炼,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对今后学习活动的再接再厉。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尤其在“核心素养观”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施教原则更要切实有效地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对于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与分析、总结与评价活动。比如,对于学生的立意和观点要进行评价,对于作文题目要进行点评。还可根据不同的观点,把学生作文进行分类,从中选出范文给予具体点评,以切实引导学生透彻理解任务驱动型的作文特点。尤其对于新颖观点、特色构思的作文,更要给予相应的认可、褒扬和肯定,从而充分发挥“突出典型、全面教育”的辐射作用。

最后,任务型作文教学的提倡与推行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悄然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刷新。在任务选择上要讲求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在评价环节还要坚持科学、合理、公正的态度和方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论文篇6

摘 要:根据军队任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深入探讨了军队任职教育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目的意义,以典型的军队任职教育为背景,从任务设计、教学资源保障和教学过程设计等多个方面,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与要求进行了分析,所提出的模式与方法在军队任职教育教学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法 军队任职教育

军队任职教育要求学员掌握任职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其中,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是核心。无疑,军队任职教育是实现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和“主战场”,但在军队任职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还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与实践,为此,迫切需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对象和岗位任职能力要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课堂教学条件建设。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此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手段。

1.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员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过程是教员要积极努力创设教学环境,帮助学员对知识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以学员的“学”为中心的;学员的学习应是主动、积极的自主建构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任务驱动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员遴选和设计任务,学员在任务驱动的强烈求知欲下,借助教员和同学的帮助,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和对问题解决式的自主探索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建构过程。显然,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的“任务”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对学习“情境”的核心要求。

2. 军队任职教育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能力为本”是军队任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并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所以,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军队任职教育的特点,它强调学员在任务驱动下,在讨论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活动,学员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学员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2.1可以实现军队任职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军队任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岗位任职能力的学员,而学员完成岗位任务能力及解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能力是其岗位任职能力的核心体现。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通过对岗位典型任务的模拟实践,使学员掌握岗位任职的能力。以《沉船打捞工程》课程为例,培养对象在任职岗位需要担负沉船打捞方案的设计工作,而这种设计能力的获取只有通过一定的设计实践才能够有效地掌握。但该门课程的传统教法主要是按章节进行知识讲授,并辅以一定的设计方案介绍,这种教学方式重记忆轻理解、重理论轻实践,其后果是学员学会了知识,但应用知识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较弱,从而对学员的专业成长和心理发展都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将教学方法和岗位能力的要求融汇于任务教学的实践之中,从而可以实现军队任职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2.2可以实现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专业知识和技能构成了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基础,是军队任职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如在《沉船打捞工程》课程中,沉船打捞技术设计与施工知识是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基础,沉船打捞技术设计能力是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体现,两者不可或缺。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将学员的专业知识获取与岗位能力培养融汇于任务完成之中,学员在真实任务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岗位任职能力。

2.3 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军队任职教育学员都已完成了4年本科教育,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现有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上,对于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查找解决问题的线索和方法、从实际工程和作战案例中自主规纳和总结知识的能力是比较薄弱的。如目前的沉船打捞工程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缺少方案设计的技术规范,实践经验对于沉船打捞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价值,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和理论知识的完善,还都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研究与升华。因此,在该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时,学员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学习与总结,将有助于培养学员从实践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这种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自主学习过程,其本质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有助于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教员的教和学员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其实施过程是:首先,教员明确并提出任务;其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第三,学员自主或协作完成任务;最后,教员适时指导、交流及评价。因此,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施的核心要素,教与学都是通过任务这一抓手来完成的。因此,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应是围绕任务来进行的。

3.1 有效地进行任务设计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任务”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有效的任务设计应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3.1.1 把握好任务涉及的新知识点

教员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员基础,掌握好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和难度。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的容量不应过大,应力求在一次课、一节课甚至在更短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因此,一项任务涉及的新知识点不益太多,以利于激发学员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信心,同时,利于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如在《沉船打捞工程》课程学习沉船扳正方案设计方法时,设计了某典型沉船扳正阻力的计算任务,在该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员主动建构沉船扳正阻力计算方法这一新知识。

3.1.2把握好任务中知识的衔接性

根据建构主义“临近发展区”学习理论,任务中所涉及的新知识应与学员已有知识形成衔接性,尽量使知识的掌握符合螺旋式的上升,这是与人的认知规律相一致的,将更好的帮助学员掌握知识与能力。沉船扳正阻力计算方法这一新知识,即是建立在已学习的沉船扳正原理和沉船打捞重量计算方法之上的,它们之间存在非常自然的衔接关系。

3.1.3把握好任务的价值

任务的价值体现在能激发起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

一方面,任务应与学员的任职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由于在军队任职教育中,学员的学习都有比较明确的岗位指向,将任务与岗位工作密切结合将起到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任务应有一定的探索性。这种具有一定探索性的任务,更能激发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有一定探索性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往往是课程内容的重点或难点。这种具有一定探索性并与岗位工作密切结合的任务属性即体现了任务的价值。高价值的任务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也为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沉船扳正阻力计算即是救捞工程专业学员在救捞工程师岗位中进行沉船扳正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由于沉船扳正阻力计算方法在工程上尚不统一,在理论分析上也不成熟。因此,沉船扳正阻力计算方法既与岗位工作密切结合,又具备较强的探索性,从而保证了任务具有较好的价值。

3.1.4 把握任务的可操作性

良好的可操作性是保证任务能够让学员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有效实现对知识建构的关键。为保证任务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在任务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任务应具有实体性,如以方案、计划、程序、算例等作为任务的主体,这是任务可操作性的核心体现;二是要根据学员的特点与知识的接受能力设计任务,任务不宜过大、过难。在进行“沉船扳正方案设计方法”的教学时,由于所有学员都未进行过沉船扳正方案设计,甚至也没有看过沉船扳正方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沉船扳正方案设计”任务过大、过难,就不宜作为一项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任务”,而必须将其分解成几项任务,每项任务中只包含少量的重点或难点知识。

3.1.5 把握整个课程任务设计的整体性

为了更好地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员全面的岗位任职能力,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可以将课程的全部内容或其中的重点内容设计成一项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项小任务,每次课中使用一个或几个小任务。大任务应体现任职岗位的重点工作内容,小任务应体现大任务中各项重点、难点知识内容。经过课堂教学,学员既学到了知识,也掌握了岗位工作的主要方法,更培养了岗位工作能力。在“沉船扳正方案设计方法”教学时,即是将“沉船扳正方案设计”任务作为一项大任务,再设计了“沉船扳正阻力计算”、“沉船扳正缆生根设计”、“沉船扳正缆挂钩设计”和“沉船扳正过程设计”等四项小任务。 转贴于

3.2 准确提供完成任务的资源

由于学员对任务的生疏和任务自身具有的探索性,必须为学员提供教材以外的相关资源,以为学员完成任务,建构知识提供条件。在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由于时间有限,应由教员提供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相关资源。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相关资源包括理论书籍、技术文献、视频、案例等。其中,案例应是资源必不可少的组成之一。在军队任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员的教,还是学员的学均离不开案例,离开案例,教学将会变得空洞和乏味。案例是教学过程中知识内容的载体,任务是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如果只有案例而没有任务,学员就会被动地等待教员对案例的解释,学员就没有主动地学习到知识,而学习到的知识也没有得到应用和发挥,教学效果就无法达到最佳状态;相反,如果只有任务而没有案例,教学内容就容易成为枯燥的公式和要求,不仅使学员接收教学内容难度加大,也加大了学员完成任务的难度,学员的兴趣和热情也会随之降低。因此,只有案例和任务相结合,降低知识接收的难度,培养和增强学员学习的兴趣,教与学的效率才会更高。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员提供典型案例或案例局部,让学员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任务。在“沉船扳正阻力计算”任务中,为学员提供了两份实际沉船扳正方案中的沉船扳正阻力计算报告和两份海底结构土壤力学分析的技术文献,既为学员提供了完成任务的样板和计算方法,也为学员对沉船扳正阻力的理论分析提供技术思路。

3.3 合理发挥教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任务提出后,问题的解答是以学员为主来解决的,教员只是在必要或学员主动申请的前提下加以指导。因此,教员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员中间与学员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应将这种角色转换体现到教法设计中去。

3.3.1 为学员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要让学员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人学习的“情境”。因此,在上课的导人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且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员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员刺激。在“沉船扳正阻力计算”教学中,以多媒体方式将“大舜”号沉船扳正中的扳正力计算面临的问题导入上课,并以“大舜”号沉船扳正力计算作为任务,由于“大舜”号沉船打捞工程所具有的影响力,有助于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吸引学员进人学习的境界。

3.3.2 引导学员完成任务并学习知识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员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问题。学员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教员再引导或指导学员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调动了学员主动求知的欲望。在“沉船扳正阻力计算”任务中,学员将在提供的两份实际沉船扳正方案中的沉船扳正阻力计算报告中发现各个计算报告中所使用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必将引起学员的疑问,此时可设计教员引导学员对此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

3.3.3 引导学员对任务进行知识提炼

知识提炼是指将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成为认知结构中的一般性专业知识,这是一个由博返约、变厚为薄的心理内化过程。这种知识可以解决同类或相似任务中的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沉船扳正阻力计算”任务中,通过引导学员对沉船扳正阻力不同计算方法的分析,总结、提炼出沉船扳正阻力不同计算方法。

4. 总结

教学实践表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通过完成指定的任务,促进了学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它培养和锻炼了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及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任务特点的分析表明,“任务驱动”在以工程和作战方案与计划制订、产品设计和程序开发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军队任职教育教学中是一个相当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有助于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对教员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员不仅是学习任务的创设者,而且是学员实践任务的指导者。因此,教员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能力水平,科学地设计和实施教学准备,培养出更加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同时,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工作量比讲授式教学法的教学工作量要大得多,要求教员做好更大付出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雪梅. “任务驱动”教学法[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8:78

[2] 贺斌. 基于小组协作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探微[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22(1):102-105

[3] 李燕珍. 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物流法规》中的应用[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17(2): 64-66

[4] 朱海霞.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J]. 跨世纪,2008.4月,16(4):162-163

[5] 贺斌. 一次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成功尝试与反思[J]. 现代教育技术,2008.4, 18(4): 123-126

任务驱动式教学论文篇7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们:

本课题于xx年4月7日申报批准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子课题。为了便于地方管理,再申请为茂名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并于 xx 年 2 月 10 日由茂名市教育学会、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指出:“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教学内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新。由于信息技术课的“新技术、宽视野、重实践、严逻辑”的特点,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计算机知识与训练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变革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深入理解其内涵,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我县为沿海一小县城,由于经济落后,受条件限制,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较晚,虽然各校也开展了一些小规模的多媒体教学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信息封塞,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拉近了我们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距离,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取得专家的及时指导有了可能。我们通过互联网的积极联系,得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研制组负责人李艺教授及研制组秘书钟柏昌的热心帮助和支持下,以课题的形式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验,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并进行反思与重建,论证其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虽然任务驱动教学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这种“营养”上的先天不良导致不足和负面影响日益显露,怀疑和批评之音逐渐增多,来自专家的批判:“目前许多教材都号称以任务驱动,但缺乏带实际意义的综合性任务,只有一些小任务,实际上与传统的练习题无异。”( 祝智庭:信息技术为什么能支持教育改革 —— 祝智庭教授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载《网络科技时代杂志》 xx 年第 6 期。 ) “任务驱动式教材又成了‘操作习题集'”( 王效刚,王爱胜: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 “ 任务 ” 设计的再思考, .cn/wlky/ )。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已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第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 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这样,研究者可以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从只负责“发现知识”到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还可使实际工作者改进其行动和工作。

本课题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任务驱动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教研员、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任务驱动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任务驱动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积累任务驱动教学的成功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三个方面: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现状分析,重建任务驱动教学的理论体系,以电白一中、春华学校、电白实验中学的初中、高中不同班级为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克服当前任务驱动教学所凸显的问题,总结一套“重建”后的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文献研究、调查法、访谈、网络研讨等。

首先在信息技术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进行重新梳理工作,针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弱点与弊端,重建任务驱动法的理论,探索新的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然后由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网络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设计,对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录像分析,通过电邮、电话等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和指导,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

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展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 和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xx 年 9 月 -xx 年 8 月

1 、准备阶段: xx 年 9 月 -xx 年 1 月

成立课题组,准备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软硬件设备,收集相应资料,选用并学习使用远程网络交流工具,开展网络交流讨论,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任务驱动教学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并创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

预期成果:建立课题专题网站,收集相应资料,开展网络交流讨论。由刘敏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反思与重建后的课堂模式探讨》论文及研讨课例实录。

2 、实验阶段: xx 年 2 月 -xx 年 6 月

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xx 年 2 月 -xx 年 8 月

通过网络交流对我县高一信息技术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在三校中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对不适合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采用与对照班相同的常规教学法,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完善任务驱动教学理论。

期末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整实施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阶段: xx 年 9 月 -xx 年 7 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教师在专家、教研员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预期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制作《新型任务驱动教学法示范课例》 vcd 。

3 、结题阶段: xx 年 7 月 -xx 年 9 月

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和兄弟学校有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重建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结题报告》;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七、课题组人员

研究指导顾问:李艺教授 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刘 敏 ( 电白县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

教学实验教师:廖永海 ( 电白实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

梁婺清 ( 电白春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

陈亚运 ( 电白一中,信息技术教师 )

李小勇 ( 电白春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

各位课题组成员,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要大家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推动我县信息技术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新课标的推行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任务驱动式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单片机教学 中职教学

目前,单片机技术在我国的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社会需要大量的单片机开发及应用人才。在我国中职学校电气、电子、计算机、机电一体化等许多专业中已经开设了单片机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觉到难学,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下工夫,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我结合中职学校单片机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把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单片机教学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单片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均是按照教材上的顺序,先讲单片机内部结构,再讲指令系统,程序设计,然后讲系统扩展和各种器件的应用,最后讲一些应用实例。而且实验实训一般安排在程序设计讲完之后才开始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学方法因循守旧。传统的单片机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和实验实训分开,在课堂教学时,讲授的是理论知识;在实验实训时,进行的只是对理论验证的实验,实验缺乏综合性、开放性。这种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不可能真正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的精髓,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行教材存在弊端,现有的中职单片机教材,理论内容偏多,实例偏少,加上中职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及课程内容比较抽象,介绍大量的原理引导学生入门,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感觉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软硬件介绍分离,使得学生在设计实际的单片机应用系统时缺少系统化设计的思想。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和写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显著特征是: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把教师的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上。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科教学。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教师把一学期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它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作用,将学生认为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课程内容任务化。目前市场上没有专门的任务驱动教学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按照任务驱动的要求,设置案例,分解任务,把单片机的理论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实验任务中。

需要一体化教室,以确保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先布置任务,然后在课堂上直接对具体项目任务进行讲解,从而引出相关的知识要点,接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最后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做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须将课堂从普通教室搬到一体化教室,教师边上课,学生边动手,教师边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和掌握相关的技能,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才能得到保障。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单片机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把一门课程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下面以单片机控制发光二极管亮灭为例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1.设计任务。

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教师要以教材的知识点为依据,精心设计任务,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任务当中。任务:P1.0接一开关,P1.1接一只发光二极管LED,编写程序将开关的状态反映到发光二极管上。

2.分析任务。

任务设计好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结合硬件电路和任务描述分析电路如何工作,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任务分析:开关接在P1.0口线上,LED接在P1.0口线上,开关合上,LED点亮,开关断开,LED熄灭。

3.任务实施。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部分。在任务分析之后,开始任务实施,让学生绘制流程图并尝试编写程序,并在模拟仿真软件上不断仿真调试,培养学生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的职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必要时教师给予提示。

4.观察测试。

电路和程序编写完成之后,接通电源、开关进行测试,记录测试过程中的各种故障现象。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提出解决方法,修改完善直至完成任务。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分析讨论。

学生根据前面观察测试到的现象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及交流,直至找出新的知识点。例如,开关合上时LED点亮,如何对开关状态进行检测?又如,程序运行时,发光二极管只能微弱发亮,为了提高亮度应该怎么办?

6.总结评价,这是学习知识的提高阶段。

任务实施结束后,教师要对任务实施中涉及的知识点和相关职业技能加以总结,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要求。通过回顾和总结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下面的任务。我院在2008级单片机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边做边学”,教师“边导边教”,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实现专业技能向综合职业能力的转换。

参考文献:

[1]程院莲,卢飞跃.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方式探讨[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4-48.

[2]刘林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4,(6):12-14.

[3]葛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1419-1420.

[4]刘永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改革[J].湖南农机,2008,(11):71-72.

上一篇:趣味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涂装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