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9 22:20:22

项目式教育论文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课程项目;功能材料;工程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90-02

一、引言

我国传统的通识教育过于强调基础科学理论,弱化专业内容和工程实践,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西方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实践,成果丰富,其中尤以工程教育模式更为突出。它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从科研到运行为生命周期,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以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做中学”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战略之一,中国教育部于2008年开始组织课题组进行试点。

《功能材料》是一门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体现。本文就是根据这一实际需要,适应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素质教育,满足培养综合性、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就工程教育模式下《功能材料》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究。

二、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的依据

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符合高等院校工程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工程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选取项目创设情景,协作学生学习开展教学,通过完成项目达到意义建构,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充分体现我院以研究型和应用型人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特点。

功能材料作为能源、计算机、通讯、电子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新型功能材料正在众多不同领域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目前根据我院2009版新大纲要求,《功能材料》课程涉及面广、头绪多、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而且课程的理论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如果还像以前一样照本宣科,在课堂上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事实也证明,按照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也比较差,不能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

三、工程教育模式应用于《功能材料》教学的实践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式教学,能使学生亲身经历产品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项目开发生命周期,在与课程紧密联系的项目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1.构思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研究项目。课程研究项目是《功能材料》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课程研究项目,学生可以深入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课程研究项目设计

为了实现项目教学目标,我院设计了《功能材料》课程研究项目指导书,主要内容包括:①项目的题目;②项目组成员;③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④项目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⑤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等;⑥项目主要的日程安排或时间节点;⑦主要参考文献。让学生在完成研究项目指导计划书的过程中掌握项目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真正实现“做中学”。

3.任务实现

教师经过简单的理论介绍和导入之后,带领学生实施项目,鼓励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最多3个学生),每一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全面负责该组的任务。所有环节任务的实现都靠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研究项目选取的难易程度,研究内容的多少,都会影响到每组的最终成绩。每个小组要在项目报告中标明每个人在总体工作中的贡献和工作比例,或者每个人负责的内容。

4.成果展示

所有的项目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对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演示汇报。演示汇报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和其他学生了解各组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小组的学生都要在台前汇报,汇报前由教师指定主汇报人。每个项目演示汇报时间不超过10分钟,另外有5分钟的提问时间。每个组必须严格控制演示时间,超过时间1分钟以上要扣分。

不同项目的设定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便于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学。通过个体和合作的形式进行项目学习和实训,学生不仅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合作、沟通和组织能力。项目完成后的及时反馈,又有利于学生间经验的分享。该模式构建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四、在工程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

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要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结合院校教学实际,以及本校学生的知识层次、结构能力,合理制定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践,设计工程项目,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原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知识、提高理论层次和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工程教育的具体体现。这个过程有利于进行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设计经验和教学组织能力,而且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

五、结语

《功能材料》课程结合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本质性理解,促使学生结合课程主动考虑并构思满足要求的设计,设计的任务紧扣《功能材料》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具有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结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系统调控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查找书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关注科技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系统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殷景华等.功能材料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2.

[2]郑昌琼,冉均国.新型无机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田莳.功能材料[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4]马如璋.功能材料学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5]李玲,向航.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贡长生,张克立.新型功能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李俊寿.新材料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8]宋英等.《功能陶瓷材料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

[9]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10]贡亚丽.“CDIO”模式在《EDA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9,(31).

[11]傅静.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2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 要:分析教改项目建设存在问题;指出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学校教改项目要立足于校本导向而转型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校级教改项目“4个原则、3个转变、2个突破、1个目标”的指导思想。实践表明,转型变革后的教改项目建设有力地引领和助推了学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校本导向;教学改革;项目建设

基金项目:黄淮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2014XJGLX1002);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研究项目(2014SJGLX320)。

作者简介: 王冰,男,教授,黄淮学院副校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hhxywangbing@163.com;时文中(通信作者),男,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shiwz64@163.com。

1 校级教改项目存在的症结

1.1 项目没有起于教学实践

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为教改项目)是立足于自我发展的反思型应用研究,具有极强的反思性、建构性和实践性。多数地方高校高教研究工作存在研究选题的趋同化、内容的低层次化、力量的分散化和成果利用的自我化等“四化”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教改项目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没有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接地气,即教改项目没有起于教学实践、没有起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没有归宿于教学。这是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多数教育教学人员,特别是一线教师也去研究他们力所不能及的全省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体制问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等。教改项目表现出的任务型、自我化和职称型等问题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

1.2 项目成果没有落实到教学实践

教改项目建设要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关键是实践,根本是应用。因此,评价教改项目的建设成效不仅要从其逻辑性衡量、从其周延性衡量,更重要的是研究与建设是否贯穿于实践,能否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和推广价值。当下评价教改项目建设多是坐而论道,仅凭项目组或承担单位提供的丰厚的系列材料去评价,缺少对实践绩效的考量。这是教改项目建设存在的第二个症结。

1.3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浓度低和维度少

由于教改项目缺乏源于教学、形成于教学、终结于教学的基因,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浓度和维度,其产生的所谓“成果”缺乏实践性和可应用推广性,从而导致教改项目及其成果要么是人云亦云的理论逻辑,要么是简单化的经验总结,失之于浅。这是教改项目存在的第三个大问题。

2 校级教改项目建设转型及其成效

我们认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浓度、维度是教改项目的固有本色。校级教改项目建设变坐而论道为起而行道,变纸上谈兵为实兵演战,变主观判断为客观衡量的改革势在必行,是当务之急。

教学改革项目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引领性和推动性。为此,我们立足黄淮学院转型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着眼于教育教学问题,提出并实施了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作“坚持4个原则、完成3个转变、做到2个突破、实现1个目标”的总体思路与举措,彻底实现学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转型,以此来指导教改项目的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2.1 教改项目转型的4个基本原则

1) 研究引领。

研究引领的核心在于把具有代表性项目的建设成果转变为引领相关项目自觉设计建设的范例和驱动力的过程。这里既是对经验的总结,同时又使相关教改项目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完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自主设计和自觉设计;使教育教学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变教改项目建设的盲目性为自觉性,变自觉为坚定。通过“真题真做”式的探索把经验化的东西提升到理性层次,引领更多的教改项目建设好和应用好,避免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低层次的探索。

学校规划了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建设标准、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实践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标准与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教师教学竞赛改革、教学院系网站建设、院系教学档案建设及管理、教研室建设与教研活动管理和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运行机制等17类项目建设指南,批准了“黄淮学院应用型专业建设标准与管理研究”等84个系列项目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应用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重构、实践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等存在的问题。根据研究与建设成果,学校制订了《黄淮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条例(试行)》(院字[2012]267号)等涵盖教学综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建设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等6个方面的67个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运行和日常教学在横断面和纵向线上得到了系统性规范,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进入健康的运行轨道,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实践突破。

把教学问题仅仅当作理论课题来研究显然不是我们的目的。实践突破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然后又用这种提高的质量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的动力。如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体系、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教师教学水平竞赛改革、教学档案建设及管理、教研室建设等项目的研究与建设,既聚焦了一个专业、一门课程、一个学时、一个人员,又促进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从盲目性转向自觉性。通过上述措施,学校探索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经验,实现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上的突破。

3)以点带面。

教改的项目在实践中落实,它是一个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实际上是一粒粒种子,从种子到树木,再从树木到森林的过程。我们期望的是,种下一棵树,长出一片林。因此,我们提出一门课程实践,多门课程铺开,整个专业推进;一个专业实践,多个专业铺开,整个学校推进的新思路。

2012年学校批准的“黄淮学院课程资源建设标准研究”项目建设引领带动了“黄淮学院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以某课程为例”等40个校级教改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成果现已在各教学院系开花结果,探索出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的经验、方法和模式。据此,学校制订了《黄淮学院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标准》(院字[2013]283号)。前期的建设成果带动了《黄淮学院关于公布2014年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立项项目的通知》(院字[2014]146号)中批准的141门校级重点课程建设。这141门课程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以课程资源开发为重点的重点课程。假以时日,各专业课程建设不仅在规模上能上一个台阶,还会在质量更上一个层次,积淀的经验和探索出的规律将会越来越丰富,将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学校转型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内容的重构问题。

4)制度规范。

制度不仅仅在于规范,教学改革项目及其成果管理制度改革的本身就是对教学改革的改革,是教学改革新理念得以实现的保障,是改革教学改革的理念、导向、路径、方法和保障。

因此,我们提出对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的管理规章要率先进行改革,于2012年制订出台了《黄淮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及教育教学成果奖管理条例(试行)》(院字[2012]43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校级教改项目建设“研究引领、实践突破、以点带面和制度规范”的4项基本原则和“选题源于校本、立项突出应用、研究贯穿实践、成果推进创新”的立项基本要求。

该文件注入了教改项目建设的新理念、新导向、新方法和新措施,是完成教改项目转型的法规性抓手,其成果反映了我们教改项目建设转型的前瞻性、稳定性和法定化。这种制度规范是为了逐步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从学校正逼院系、院系正逼教师和教师正逼学生转变为学生倒逼教师、教师倒逼院系和院系倒逼学校的新局面。这样一来,自上而下以及从下到上的一系列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将会更加顺畅,教学效益将会最大化。

2.2 完成3个转变

1)变任务研究型为自觉研究型。

教改项目建设转型后,教师从教学实践出发开展教学改革的目的性明确了、目标清晰了、积极性提高了,不为职称,而为推进自身的教学改革。这种积极性的调动会产生无穷的潜能,教师对课程、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把握会更充分,这是一个循环互动。

2)变分散研究型为系统研究型。

学校不断梳理转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教育教学问题,规划制订出具有校本导向的,可由教师、教学组、教研室、教学院系和职能部门承担完成的教改项目建设指南,然后组织力量开展研究与建设,力图使人人都是教改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而促进教改项目建设团队的形成,促进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从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立项的校级教改项目来看,有“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问题研究——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翻转课堂为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数据结构’课程教材建设为例”等,表面上看,教师个体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具有片段性,但将信息工程学院承担的系列教改项目整合起来,对学院乃至学校来说就是系统化的研究与建设。

3)变个体研究型为团队研究型。

过去的教改项目多是任务型、论文型、职称型。现在,学校通过制度约束和从人才培养方案到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建设到课程建设,从课程整合与重构到课程资源开发,从课堂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从实践教学模式到产教融合平台,从教学运行与管理到管理机构到管理平台等系列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为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闭合的体系;学校通过教师个体、课程组、教研室、专业团队等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标地进行教改项目研究与建设。如信息工程学院通过教改项目的研究,培育建设了软件团队、网络团队、嵌入式开发等6个教学研究团队,将个体力量凝聚为团队力量。这本身也是对教改的延伸和探索。

2.3 做到2个突破

1)理论突破。

教改项目的根本问题是应用性,应用性实际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改项目是有问题导向的应用型研究,其实践突破性成果反过来又推动理论创新。3年以来,通过“黄淮学院应用型专业建设标准与管理研究”“黄淮学院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某专业建设为例”“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问题研究与实践——以某课程为例”“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标准与管理研究——以某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标准与管理为例”等系列项目的建设,学校实现了转型发展,确定了“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基础、增强后劲、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坚持创新、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突出地方性、突出应用型”的专业建设基本原则,“强化实践、开发资源、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的课程建设原则,“专业对接行业、实训扎根基地、科研结合产学、项目驱动创新”的校企合作育人基本思路,“企业命题、学生完成、双师指导、市场检验”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基本原则,构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研协作、四创教育”等综合性人才培养平台,制订了《黄淮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条例(试行)》(院字[2012]267号)、《黄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试行)》(院字[2012]274号)、《黄淮学院课程建设管理规定(试行)》(院字[2012]268号)、《黄淮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院字[2011]147号)和《黄淮学院毕业实习管理规定(修订)》(院字[2013]159号)等成闭合体系的文件,解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重构、实践教学等问题,促进了学校治理结构的变革,实现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创新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上的理论性突破,引领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健康进行,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助推了中国特色的应用科技大学建设的进程。

2)实践突破。

教改项目的建设丰富了学校对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办学模式的认识,制订和完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淀了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建设经验。如通过“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发展平台的构建与运行研究——以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建设为例”(该成果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构建与运行研究”“某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等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学校制订了《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建设工作条例(院字[2012]42号)》和《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章程(院字 ([2012]41号)》两个文件,打造了集教产研于一体的黄淮学院创新创业园、黄淮学院科技产业园、黄淮学院梦工厂、驻马店市科技创新孵化中心等综合平台,建设了近200个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双主体”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实现了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双师队伍建设”的3个提升,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学校战略转型。所有这些都是通过教改项目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突破。

2.4 实现1个目标

实现1个目标是指校级教改项目要实现教改项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力图教改项目的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推动教育教学实践,回归教改项目的本来面目。

3 总结与展望

概括起来,立足校本导向的教改项目建设的转型变革,历经了以管理制度变革为标志的根本性转型、以校本导向建设内容为标志的形式化转型和以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为标志的本质化转型3个时期。

自教改项目建设转型以来,学校教师承担了29项部省厅级教改项目和366项校级教改项目的研究与建设工作,870余名教师参与了研究与建设。建设成果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120余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其他等级的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70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0篇。这些成果对学校的转型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助推作用。

像学校转型发展一样,立足校本导向的教改项目的转型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尽管我们的转型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足。如怎样将教改项目建设切实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保障教改项目建设成果顺畅地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如何准确恰当地评价教改项目建设成果的应用绩效?这些问题尚需探索,需要进一步完善运行与监管的机制。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日趋完善,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加突显。为各个行业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所在,因而其价值之重大更是不容忽视。本文旨在立足于职业教育,就项目课程的内在含义、项目课程与理论体系的关系、项目课程与CBE课程的关系、以及项目课程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做出探究,以期待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具指导意义的理论建设。

关键词: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关键问题

职业教育的目标指向在于实际应用,故而,职业教育的课程侧重于过程性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较少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入掌握。项目课程,即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的完成过程为教学内容。为了对项目课程有更为全面系统的掌握,下文将对项目课程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探究。

一项目课程的内在含义

近几年来,项目课程因其本质的应用性而受到职业院校的热切关注,同时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光。深入探求我们可以发现,项目课程的含义涉及三个理论,也即联系理论、结构理论和结果理论。

(一)联系理论

职业教育的鲜明目的指向性要求课程设计符合职业能力的需求,项目课程恰恰迎合了这一市场需求。项目课程理论认为将理论知识应用实际工作即为职业能力的内涵。故而,项目课程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理论知识,而非纯粹的理论学习。因此,其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工作需求,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之中,职业学校的学生展开学习。

(二)结构理论

课程结构的含义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指课程间的组织关系,其二是指课程内知识之间的组合方式。这就是说,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应当思考以构建怎样的学生能力体系为目标,同时也必须思考如何在给定的目标之下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素质。因此,项目课程的理论构思应该体现出工作的相关要求,以实际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作为课程建构的实践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项目课程的优势所在,也更能有效地达成职业教育的目标。

(三)结果理论

学生通过项目课程希望达成的学习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即是现实价值的产品。这可能是实际的物品、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一项社会服务。在清晰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目的的支配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极大的调动,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培养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型人才。同时,目标和结果之间的清晰联系,也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的努力与目标不符的弊端。

二项目课程与理论体系的关系

(一)理论知识作为先导项目课程的终极目标指向在于学生的的专业素养,也即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有实实在在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虽然解决各种专业问题是项目课程的目标,但是项目课程并未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在项目课程的自身定位中,强调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理论灌输教学模式,转而主张将理论知识作为学生进入实践探索的引导系统。在这样的关系定位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就起到了高屋建瓴的引导作用,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际中走不必要的弯路。其次,这种观念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二)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反馈

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实际工作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实际工作过程的锻炼能够让学生发现存在的更多的问题,一方面是对理论的一种印证,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发现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从而对理论进一步深化,加深对所学习的理论的认知。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合作用的过程,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探索能力和反思能力,进而培养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际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也因此进一步实现和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目标。

三项目课程与CBE课程的关系

(一)项目课程与CBE课程的联系

项目课程的研发中采取了CBE的技术,是指将起点设置为工作分析,故而人们对二者关系甚为迷惑,甚至有人直指项目课程是CBE课程的复制。事实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现存的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皆是将开发技术定位为工作技术,例如学习领域、MES课程等等。因此,相较于CBE课程,项目课程已经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建构上还是方法运用上均有十分鲜明的进步。项目课程在理论上博采众长,汲取了职业教育课程相关理论等。并且是以我国目前职业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着力点,因此是具有十分明显的进步意义的理论框架。

(二)项目课程与CBE课程的区别

尽管项目课程与CBE课程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二者的区别体现得更为明显:(1)项目课程与CBE课程处理分析结果的方式有所差别。项目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实施是以“课程”的表现方式整合工作处理结果,具有一定的系统关联性,学习是在设定课节内完成,进行集体授课,知识是成体系的;而CBE课程则是以学习包的方式将工作任务加以划分,以独立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按照学习包的指示进行操作,方式是单独学习,更强调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深入掌握。(2)项目课程与CBE课程关注重点略有差异。项目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和态度培养,尤其重视学生自身,立足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以期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极强的实践能力;而CBE课程仅仅将关注点落在知识、技能及态度在工作任务中的落实情况,即是更侧重于工作任务的内容,认为只要学生顺利完成了任务,学生自身的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因而无需对学生的发展提出过高的要求。(3)项目课程与CBE课程对结构理论的地位设定稍有差异。结构理论着重于逻辑性在工作任务间的重要意义,是项目课程的关键理论之一。项目课程授课以连续性的课堂学习方式展开,知识上注重系统性,因而循序渐进是必须遵循的原则,所以十分注重整个系统的结构建设;CBE课程对此未加以深入论述,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互相独立的任务上。学生学习的任务包是针对学生知识上的某些疏漏和弱点,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强化学习效果,因此对知识的系统性不做太多要求,也不强调结构理论的应用。

四项目课程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

在深入落实项目课程的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教学改革能否在项目课程中加以开展,教师能力素养是否符合标准,职业院校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备。

(一)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

观照西方国家,体系的发展推动了近代职业教育建设。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出现,西方国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探讨就一直未曾停歇,并且其独一无二的特性推动了体系的的持续发展。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为了深入推动经济复苏与蓬勃,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且将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自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也往往将课程改革作为变革和突破的着力点,由此可知西方国家对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作为职业教育建设的常态,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导和支柱。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二)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现状

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所遵循的路径是立足宏观、调整为观的态度。强调在建立完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故而课程改革没有被划入相关领导部门的工作议案中。如果长期沿袭这种思维模式,只有具备较为完备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才能展开,那么恐怕职业课程教育改革将遥遥无期。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并不具备一种外在的大环境可以让课程改革具备更为优越的条件,而是课程改革的实践使得外在环境进一步完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不断地完善外在的环境——职业学校配套设施建设、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而是应该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将校园建设的更为美好,使教师素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愈加提高。面对课程改革一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耗时长是因为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以改变课堂中师生存在的种种固有的问题,而思想上的转变则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复杂性则需要政府、学校的合力。为应对改革的复杂性,可以采取在不同地区采取试点的方式,不仅充分照顾到区域特征,使所制定的措施因地制宜,而且能够为制定最终的改革方案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使得方案能够相对完善。同样,试点可以增强区域联动,从而更好地调动各个区域的积极性,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展开效果。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研究,这只是基础性的探讨。对于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来说,尤其应当加强理论建设,以期形成深厚的理论基础,只有在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的指导下,项目课程建设才能取得更具实用性的进步,从而更好地指导课程改革的实践。

作者:岳刚 单位: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亚平.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及其开发[J].当代教育科学,2013(19):42-44.

[2]沈杲.探究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J].教育界,2015(27):159-159,161.

[3]崔冰蕊.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探究[J].高教学刊,2015(7):53-54.

[4]李振敏,孟祥英.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赤子,2013(2):80.

[5]殷庆宝.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求知导刊,2015(24):78

[6]郑娟新.情境学习: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的取向[J].职教论坛,2013(27):67-69

[7]关中梅.高职院校实施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问题的探讨——以“宁职模式”为标准[J].职教论坛,2013(29):89-91.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职项目的特点出发,通过对高职项目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所存在问题的思考,探讨了高职项目课程教学效果路径的具体方式方法,并明确了高职项目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潜力。

一、高职项目课程的内涵及特性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且发展潜力巨大的教育类型类型,既要满足高等教育所赋予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又要着重于职业技术教育自身优势特色的培养。因此,也决定了高职项目课程必须具备以下特性。

(一)职业针对性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的在第一线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研发的应用性人才,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的需要,要求高职项目课程必须具有专业性。当然在具备岗位需要的专业素养同时,对教育对象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不可或缺。

(二)应用实践性

首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教学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不但能够加深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也为进一步迎合岗位需求、适应岗位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技术创新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立业能力的培养。这包括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在高职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新鲜的讯息与动力,融合更多领先该领域、突破该领域的新鲜元素。

二、高职项目课程的发展现状

(一)高职项目课程的实施客体

一般高职项目课程选择和培养的对象,在文化素质方面,文化知识基础不牢,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思想道德方面,他们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习惯;在心理素质方面,自卑心理严重,缺乏对自我和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在行为实践方面,缺乏自我约束力,但思维活跃,适应力较强。这些特点,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基础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培养,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二)高职项目课程的实施主体

1.高职项目的发展与成果

高职教育在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过程中,地位不断得到提高,规模迅速扩大,高职项目日趋多元化和成熟化,成为我国培养新型专业化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通过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逐渐探索更适合我国岗位职业要求和技术要求的教学途径,积累了足够的办学经验,明确了积极的办学方向。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对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的认知度明显得到提升,从而也为高职项目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2.高职项目的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适应我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面临和解决。

从国家政府方面来看,在政策上的扶植力度还远远不够,而在教育经费的安排和与政策的契合度上也存在着滞后现象。

从高职院校方面来看,首先,高教项目的选择缺乏前瞻性,与市场的结合程度低,无法适应市场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也无法达到岗位对技术水平的标准。其次,师资力量的素质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模式趋于雷同和死板,教学方法腐朽陈旧,更多的强调了理论性,同时忽视了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面的拓宽。最后,高职教育不能从学科性教育的影子中脱离出来,不能够形成自身的教育特色,没能强化它自身的实践应用性,让这种职业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大打折扣。 转贴于  三、高职项目课程的教学效果路径

(一)建立新的高职项目课程开发机制

因为高职项目培养目标的专业性,高职项目的课程内容必须符合所处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的标准要求,同时,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间的融合与独立的现实情况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专业动向变化趋势。

高职项目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注意区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而内容的组织要注重知识模块的合理分布和有机结合,理论知识要形成完整严谨的知识体系,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追根溯源,知其所然,知其所以然。.新的开发机制应该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在高职项目开发过程中,注重行业和院校的合作,建立多元开发机构,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方法,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面向行业设置专业的、适合职业学生特点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的课程体系

高职项目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要真正理解其实质,理解其内涵,不断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课程观,做好学生、院校、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构建适合学生特点,适合职业教育发展、适合教育需求的合理规范的课程体系,得到真正的共赢。

高职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特点和道德素养特点,重视心理的辅导,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理有序的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适时地进行知识的整合,形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有力地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建设高职项目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师资团队,不断探究教学新方法

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专业性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人才专业划分趋势,也更能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为社会创造财富。而良好的师资团队,有利于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有利于高职项目专业化的增强和信任度的提升。所以,加强师资图案多的整体质量和综合素养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并且应当充分鼓励师资团队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主动探寻高职项目教学的科学方法,不断创造更容易被认同和理解的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兴趣。

高职院校应做出投入和配合,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职业考试,提供深造机会,提高专业素养,提升师资教学水平。同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辅助配套设施,并与企业积极合作,为实践操作提供保障。政府也应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帮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结论: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对人才专业性需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项目已成为时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高职项目课程作为新兴潮流,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项目课程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其理论与设计研究,对其教学效果路径进行充分的分析探讨,形成其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48-50

[2]李桂霞,钟建珍.对构建合理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6):58-59

[3]黄崇本,陶剑文.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分析与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4):54-56

[4]张平.对高等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职业技术教育[J].1988,(5)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创业教育 开放教育 项目管理 沙盘模拟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陈建西(1966- ),女,四川都江堰人,成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非自愿移民安置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管理;方发龙(1975-2012),男,四川德阳人,成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可持续经济。(四川 成都 6101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54-02

我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目标,要求高等教育应结合产业、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眼界、心理素质以及开创性个性。但毋庸讳言,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晚、问题多: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分离,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对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准确,创业教育只关注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表面化、简单化且容易产生轰动效应的创业报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办得轰轰烈烈,而实实在在的创业教育就显得冷冷清清①;现有的创业教育主要以教师、教学、课程为主,而且多数从事创业教学的教师普遍存在创业理论功底不深、不专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的问题②。俗话说“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社会是最好的大学”,但要让在校大学生都去社会上从事创业实践,显然成本过高且不现实。为解决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种种制约,借鉴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③,运用开放教育的理念、信息技术的方法、模拟教学的手段,开发、建设让学生能亲自参与、亲身实践的体验性、开放式实践环节,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开放式创业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课程的设计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指开放现有的教学资源,供学习者自由参考、学习。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资源的共享;二是学习者的自由。普遍认为开放教育具有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基于开放教育的理念,结合产业、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创业项目管理实践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沙盘模拟创设的创业项目管理竞争环境中亲自参与全过程创业项目的管理、亲身体验创业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失败,激发学生对创业的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眼界、心理素质以及开创性个性,实现工商管理应用型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模拟实践教学目标设计。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应当是塑造创业基本素质、为推动创业型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业教育基本目标应当定位为启蒙创业意识、培养创业人格、兼顾传授创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基于开放式创业教育的视角,利用项目管理沙盘实验可仿真模拟充满竞争、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市场环境,学生在获得等额的创业启动基金后,亲手设计并启动创业项目,亲身经历模拟竞争环境中的创业团队的建设、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与立项、创业项目的生存、发展或破产、灭亡,并就模拟创业项目管理实施开放式项目后评价,在自由的讨论、激烈的争辩、理性的评析中,积累创业项目管理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教训,实现创业意识的启蒙、创业人格的培养、创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2.模拟实践教学过程设计。开放式创业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由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成立5~8人的创业项目团队,自主确定团队角色,根据创业项目管理的需要自主确定各团队角色的工作职责,进行角色定位。学生以创业项目团队为单位,参加开放式创业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创设的仿真创业项目管理竞争环境中,认识创业项目的运营规则、开发创业项目市场、制定项目团队的发展战略、开展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参与项目招投标、制定创业项目管理规划、全过程实施规划并管理创业项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不断发展项目团队,建设一个团结、协作、高效的具备不竭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团队,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项目生命历程全过程的项目管理。

3.模拟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基于开放式创业教育的视角,为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眼界、心理素质以及开创性个性,开放式创业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设计了涵盖创业项目范围、进度、成本、采购和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创业项目整体管理体验;设计了运用项目管理WBS、甘特图、网络计划、挣值分析等专门技术方法,实施创业项目发展战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团队建设、沟通管理的多学科知识、多技术方法综合运用的管理体验。为学生搭建了根据创业项目管理的需要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项目管理课程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平台。

4.模拟实践教学组织设计。创业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教学组织应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能力、人格为目标,在三大教学环节做好以下工作:“创业项目启动”环节。教学组织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意识,由学生自发组织创业项目团队,自主确定项目角色及工作职责,自主制定创业项目发展战略,自主论证选择创业项目。“创业项目执行”环节。教学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仿真模拟创业项目的工商、税务、招投标等社会管理职能和项目资源、业主及客户等市场要素,为学生创设项目运营的仿真环境;核心任务是实施模拟实践的过程控制,引导、督促学生认真执行创业项目发展战略、亲身经历创业项目的工作分解、资源配置、项目采购、范围、进度、风险、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核算及纳税申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养成学生诚信、守法的职业素质和敢于拼搏、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眼界以及开创性个性。“创业项目管理后评价”环节。教学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引导项目团队开展项目后评价,全面反思创业项目管理的历程,撰写项目后评价报告;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讨论选择经典或有争议的创业项目为辩题,以全班自由讨论、主题辩论的形式,汇总、凝练、分享创业项目管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

二、项目管理沙盘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开放与收敛。在开放式创业项目管理模拟实验中,各创业项目团队自主创业行为必然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学生会产生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情绪,导致不遵守模拟创业项目管理规则、“跨越”过程一步“登天”完成模拟实验等“重实验结果轻实践过程”情况发生,个别学生团队甚至出现玩世不恭、弄虚作假的行为。开放式创业项目沙盘模拟实践面临“开放”与“收敛”的问题,怎样在开放的环境中实施创业项目管理模拟实践的环节控制、过程管理,确保全体学生能亲历创业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创业人格,提高学生创业项目管理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开放式创业项目沙盘模拟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2.学生成绩评价模式。项目管理沙盘实验配备的学生实验成绩评价系统,包含学生创业项目团队的市场开拓、市场份额、项目规模、项目成本效益、项目利润及项目权益、项目进度、项目执行力等指标,它全面引导学生关注创业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正因为其评价指标的全面性,给学生理解和把握评价指标造成了较大困难,运用中易出现“只见表象、不问实质”的问题,学生只关注沙盘实验学生成绩评价软件对团队的评分高低,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能力深入探究评分高低背后隐含的创业项目成败的影响因素、模拟创业项目管理的优势、劣势和经验、教训。

3.学习资源的深度开放、共享。普通的开放教育往往只实现了形式的开放,如将学习资料制作成电子文本、PPT或其他多媒体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开放,提供给学生自由学习,学习效果的考查也同样由学生利用教学信息平成在线测试并评定分数来实现,设计的在线讨论、答疑往往因为师资力量、学生参与度等因素而流于形式。这样的开放教育形式对纯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能勉强应付,但对于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创业教育,就完全不能胜任了。创业教育的高度实践性需要,对开放式创业教育提出了教育资源深度开放、深度共享的要求。

三、开放式创业教育模拟实践教学的完善对策与措施

开放式创业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由、强调学习资源的共享,这是开放式教育的精髓所在。开放式创业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可采取以下几方面完善措施,实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1.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型学习。利用项目管理沙盘配套的综合评分软件,学生及教师能快速准确、形象直观地知晓各创业项目团队分年度的及创业全过程的综合评分,但实验如果停步于沙盘评价程序计算出的分数,对学生创业项目的成败以分数作简单粗暴的评判,将无法实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应采取经典创业项目评析、创业项目管理主题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型学习。项目评析和项目辩论赛的设计,一要注重创业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二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三要能引导学生开展创业能力和素质的自我构建。建议选择经典创业项目(如得分最高的项目、经营业绩优良却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现金断流的项目、在破产边缘挣扎到扭亏为盈的项目或特别有凝聚力、特别坚韧的团队、最优秀的项目经理等),由学生项目团队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中展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民主评议、自由言说、允许相互批评、没有最终结论的评析,启发学生发现、总结、领悟创业成败的影响因素、决定要素,充分历练学生们的观察、分析、认知、判断、选择、发现、沟通和创新能力④。也可选择、设计能引发学生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的创业项目管理主题(如“做大做强”与“做小做精”、稳健型多元化市场发展与高风险集中化市场发展、项目团队集权与分权等),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由讨论、激烈辩论,引导学生总结与发现、积累与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的知识、技术、素质与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模拟创业项目后评价。项目后评价是解决开放式创业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开放”与“收敛”问题的最佳对策,可分为四个阶段:各学生项目团队自我后评价、同一竞争市场后评价、全部创业项目综合后评价、模拟实验项目管理后评价。后评价的内容应包括:目标后评价、实施过程后评价、项目效益后评价、项目影响后评价、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⑤。教师、学生的项目后评价应各有侧重:教师应重点对实验项目管理进行后评价,以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实施创业项目管理的后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建构创业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培养、提高创业素质、创新精神。

3.转化学习成果,实现教学资源深度共享。开放式创业项目管理模拟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案例教学,除了理论教学资源的开放外,学生的模拟创业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也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而且,因为是学生们在同一个模拟竞争环境中的亲身经历,这些教学资源的共享更能引发共鸣、激发争论,这不仅能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创业项目管理问题的热情,高质量地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为实现更深程度的教学资源共享,应引导、激发学生将优秀模拟创业项目管理的成果,如学生团队的创业项目工作分解结构、项目进度计划、项目资源配置计划、项目财务报表及项目后评价报告,制作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对学生开放,供学生自由、自主地共享、学习。

4.注重过程,明确标准,优化学生评价体系。开放式创业项目管理模拟实验的学生评价系统,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观,注重学生模拟实验的参与、投入程度,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计算机程序评价和教师评价几个环节构成。学生自评应从自己在这个项目中所起的作用、知识掌握、能力锻炼的情况和项目成果的质量等方面评定成绩;学生互评应从项目团队的知识应用、工作效率、学生参与、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评定成绩;教师评价应重鼓励、重引导、重过程,高度肯定学生的成就、明确指出学生的不足、给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管理的拓展和延伸,关注行业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留给学生进一步发展、提高的空间。以上评价对象应统筹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并配置科学合理的权重,明确评价标准和分值,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依据,一方面引导学生高度关注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避免学生成绩评定的随意性和“人情”化,确保项目教学法顺利、有效地实施。

四、结语

运用项目管理沙盘开展创业教育,是开放式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一种探索与创新,创业教育、开放式教育、项目教学法三者的综合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操作能力、较强的项目设计与指导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是一种值得研究、推广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宋亚莉.大学生创业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探析[J].新西部,2010(14):175.

②韩国文.创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7.

③邬智,胡冰玉.中美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教育导刊,2010(7):63.

④王春云.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9(19):55.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项目方法 教育 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45-03

国内外研究者对教育领域中“项目”的理解并不一致,他们在开展“项目教学”、“项目学习”或者“项目活动”时,关注的要点也大不相同。他们大多认为,“项目(设计)”由Kilpatrick依据Dewey的“做中学”教育思想提出。

德国Bayreuth大学的Michael Knoll总结前人的研究表明,“项目”成为专门的教育方法,产生于16世纪晚期意大利建筑学教育和工程学教育运动之中。“项目方法”在这几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16世纪晚期至18世纪中叶一萌芽期

1.1 实践萌芽

教育领域中的“项目”,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罗马的建筑师学院Aceademiadi SanLuea-inRome。当时“项目”的含义,是指学院中为了培养优秀的建筑师而开展的建筑设计竞赛。这种设计练习与真实的建筑设计一样,有需要完成的任务,有最后完成时间,也有评判优劣等级的评审委员会。唯一的不同就是,建筑设计竞赛的设计任务是虚构的。但是,在Accademiadi San Luca-in Rome出现的“项目”,并没有被看作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这一状况,直到1671年一个类似罗马Accademia di SanLuca-in Rome的建筑师学院Acad6mie Royale d’A hitecture在法国巴黎成立。巴黎的建筑师们改变了建筑设计竞赛的规则,而且建筑设计竞赛的举行频数也增加了,其竞赛的频繁开展,使得人们开始关注通过“项目”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们要参加过一定次数的旧竞赛,获得奖牌或认证。才能获得专业建筑师的资格。这一切,标志着“项目”成为一种公认的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方法。

1.2 思想萌芽

项目方法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至18~19世纪自然主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以Rousseau、Pestalozzi和Frobel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在意识到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自我发展、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等弊病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进步的教育主张。

Rousseau主张回归自然,发展天性,以儿童自然生长的需要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儿童自由地参与以适应生活为目的的探究性活动;Pestalozzi的生活教育观认为学校中的教育内容,不仅包含向学生传授读、写、算及其他学科知识,而且还应该设置生活教育课程,应该将学校知识与儿童通过自主活动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真实的感觉印象相互联结,实现手脑心全方位学习;Frobel重视自我活动和游戏的教育价值,将儿童的自发活动作为教育的起点,认为教育的过程应当是儿童的生活过程,教育活动应当以儿童的经验和现实为基础,通过儿童的自我决策和独立行动,使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自我”。

自然主义教育家强调实现儿童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儿童自主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密切联系,这些思想都成为“项目方法”重要的理论源泉。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发展期

2.1 实践发展

18世纪末。工程学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欧洲各国以及美国,都纷纷设立了工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于是,“项目方法”从欧洲传播到了美国,从建筑学衍用到工程学,对“项目方法”的理论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美国华盛顿大学O’Fallon工业学院院长Calvin M.Woodward把“项目”当作了一种“综合练习”,教学不仅仅是原则性知识的系统介绍,而是应该与实践应用相联系的,“教学”成为“产品制造”。Woodward在他设立的手工训练学校中实践着他的这些理念。Woodward的“综合练习”“项目”,在18世纪9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中。

2.2 理论发展

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实用主义代表John Dewey为领导的教育变革研究者们认识到:不应该为了工作或研究的需要而开展手工训练,手工训练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创造性和技术一样重要:教学不仅仅应该要系统的规划,还应该使孩子的心理需要朝着学科逻辑方向发展。

Dewey吸取了Rousseau、Frobel和Park等人的教育思想,创建了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体系,为项目课程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Dewey在1915年所著的《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描述了对项目教学的各种尝试。如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在教学中纳入了技术、实践、社会和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

3、第三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形成期

1910年,随着美国教育署推广Rufus W.Stimson的HomeProject Plan。研究者们开始将关注在手工训练和工艺美术领域之外,应用“项目方法”。从事学科教育的教师开始熟悉“项目方法”的理念。“项目方法”成为进步教育的一种象征,符合新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因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教授、教育哲学家Wil-liam H.Kilpatrick于1918年9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19期上发表了文章《The Project Method》,赋予“项目”新的定义。这不仅仅是基于Dewey的“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理论,更是受到了Edward L.Thomdike学习心理学的影响。Kilpatrick首次提出了设计(项目)学习的概念,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和兴趣,这篇论文被称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学理论论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Kilpatrick的项目教学法在美国的初等学校和中学的低年级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Kilpatrick说:“我采用‘设计(项目)’这个术语,就是专为表明有目的的行动,并且特别注重‘目的’这个名词”。为此,他提出了四种设计:

(1)“生产者之设计”(Producers Project),其目的在于生产,即是包含着一个观念与一种计划,以实现某一观念或计划为目的。比如造一只船,写一封信,或演一出戏。

(2)“消费者之设计”(Consumer's Project),其目的在消费,即是享受某种美的经验,以享乐为目的。比如听一个故事,或一种音乐,与欣赏一幅画。

(3)“问题设计”(Problem Project),其目的在解答智力上的困难,即是训练智力上的能力去解决某种问题,以解决某一问题为目的。比如探索露水是否从自天上落下的问题。

(4)“熟练设计”(Drill Project),目的在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即是在使知识或技能达到某种程度,以获得知识、技能为

目的。比如书法希望达到第十四级之类。

Kilpatrick认为学校的课程可以组成四种主要的设计类型:创造性的或建构性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具体的学习设计和鉴赏性的设计。Kilpatrick的课程设计思想为学校实施“项目”提供了一种模式。

但Kilpatrick夸大了项目学习中学生中心的作用,认为整个学校的教学都应该依赖于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经验,并成为极端儿童中心教育理论的坚决捍卫者之一。Dewey反对单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他认为学生无法自行制定项目活动计划,也不能完全独立地进行活动,他们需要教师的帮助,从而得到连续的学习和成长:他强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指导,项目不仅仅是学生单独参与的,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他认为教学计划内的知识传授活动与项目活动并不是对立的,而应该让两者互补。

4、第四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低迷期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Dewey教育理论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特别是50至60年代,随着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Dewey的教育理论被美国资产阶级教育界视作导致美国教育质量下降、科技水平落后于别国的重要根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呼吁教育应该追求卓越,要重视科学教育和英才教育,而加强学科教育是实施儿童科学教育和英才教育的最佳途径。

这一阶段,学科主义课程成为热点,而包括项目课程在内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课程遭到猛烈抨击,在“学科结构化”、“回归基础”的口号下,学科专家成为了学校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主力军。美国认为苏联科学发达,乃是数学和科学教育内容高深的缘故,于是美国国会于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大幅度改革中小学的数学和科学课程,数学改动的幅度特别大――世称“新数学运动”。前后实行了将近十年,总体上归于失败。因为学科专家所设计的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愿望、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迷惑和惶恐。学习兴趣遭到严重破坏,学业水平根本没有像专家预计的那样增高,反而大幅度下降。

5、第五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复苏期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欧美国家,要求教育改革。在国外,项目方法既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又是教育改革实践的亮点。许多北欧和中欧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如the compre-hensive school movement,the movement for community educa・tion,open curriculum,practical learning等等,只要进入实施阶段,一定会提及项目方法。国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纷纷开发了项目学习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60至70年代开始,新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界乃至整个思想界的影响越来越大。项目成为了中小学教学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们根据课程标准设计了各种紧扣学科(单学科或多学科)的项目。例如,坎贝尔(Campbell,B.)的学习中,D(LeamingCenter)、阿姆斯特朗(Armstrong,T.)的活动中心(Active Centers)、拉泽尔(Lazear,D.)的全年课程机会(TheYear-long Curriculum Journey)、萨莉-伯曼(Sally Berman)和卡茨(Katz,L.G.)等人设计的项目学习。项目方法作为一种课程理念,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融合许多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萨莉・伯曼(Sally Berman)是美国从事多元智力研究、教学的专家,她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开发了多元智力课堂教学中的项目学习,她设计出很多项目,并根据主题领域和学习者的年龄阶段去描述项目的各个方面。项目在整个范围中主要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在萨莉・伯曼所设计的项目学习中,她认为可分为结构式项目、主题式项目、体裁式项目、模板式项目和开放式项目这五种,但往往一个独立的项目也许包含了这其中的两类或更多。

1971年,项目课程作为一门“新型”课程被列入了德国某些学校的课表中。在德国,项目课程实施类型有多种。从教学组织形式来分,项目课程可分为以单元课时为教学时间的“项目课”、集中一天进行教学的“项目日”、集中一周时间(或一个月)进行教学的“项目周”(或“项目月”)、以课外兴趣组为组织形式的“项目兴趣课”以及连续一学期或几学期的“项目教程”等。Hartmut Seife~从教学内容类型来分,项目课程又可分成专业内项目课程及跨专业项目课程两大类型。由于项目教学在培养被德国社会所公认的公民基本行为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优势,使项目教学几乎已经成为目前德国教育界讨论地最热、研究地最多的课题。人们在制定各类教学计划时,也越来越重视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设置项目课程。

6、“项目方法”在我国的实施及研究

国外关于“项目”的研究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919年,爆发,新文化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那时,中国知识界对于西方现代文化和科学、民主思想如饥如渴,教育界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呼声异常强烈。因此,Dewey的理论,以及Dewey本人从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长达两年的时间内,在中国十三个省市所做的演讲,无疑为中国知识界和教育界提供了反封建、反传统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当时的一些中国教育界有影响的人物,如胡适、陶行知、张伯苓、蒋梦麟、郭秉文等都是Dewey的学生,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Dewey思想的影响,并为De,wcy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Dewey的思想在南京高师附小试行,其教室被称为“杜威院”,有游戏室、音乐谈话室、读书室和工作室,为的是营造特殊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开展的是典型的项目课程。

1927年,Kilpatrick应邀来华讲学,掀起了有关项目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实验的又一次高潮,项目教学法(设计教学法)也成为当时师范学校学生必学的内容。张伯苓受项目教学法的启发,在南开小学试行。陶行知在他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实施着项目教学。

近年来关于“项目”的研究,从研究领域可分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大领域,这方面的研究从2003年开始非常多,尤其在职业教育领域。

6.1 职业教育领域中的“项目方法”

因为教育领域关于“项目”的研究最早就是源于职业教育,而且有相当的成效,又加之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不太适合职业教育,而项目课程可以建立起富有职业特色,并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价值已获得教育行政部门与职业教育院校的普遍认可,其开发与实施也正在进行中,所以关于项目课程的实施和感受方面的论文尤其多。

关于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

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徐国庆教授,他进行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为题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对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徐国庆教授把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定义为“以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所设计的项目活动为逻辑主线展开课程,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即其项目课程的设计原则为:以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

6.2 普通教育领域中的“项目方法”

(1)在研究层面

有从不同角度研究项目学习的。如夏惠贤主编的《项目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跨学科项目设计与开发》、杨洁的《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项目学习》、刘景福、钟志贤的《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等。

有进行教育技术取向的应用研究。如李义兵的《基于主题学习网站的项目学习模式的研究》、黄纯国的《基于项目学习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等。

有从项目教学或项目学习的角度谈学科教育。如许先锋的《项目学习“唐宋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谈项目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陈海滨的《项目学习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杨荣米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汝骅的《研究性学习和课程综合化的有效途径――论项目课程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等。

在学科教育方面的研究中,“项目”的定义大部分都是基于美国杰克・吉多在《成功的项目管理》一书中“项目就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所做的努力。”而拓展的。项目学习的流程或实施步骤基本如下:

(2)在实施层面

在普通教育中,项目课程最早的雏形应是传统的劳技课以及体育专项课,这两门课程一般都要求通过项目任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某项技术或技能技巧来完成项目任务,其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般是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的。

目前在幼儿教育阶段,大部分学校实施的都是项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中小学的生物、地理以及综合实践课中的许多内容逐渐有实践者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其特点是这些课程的实施一般都要与社会活动相结合,需要学生进行项目的选取、调研、报告的撰写等过程,以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中心,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希望项目方法可以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

[2]鲁道夫・普法伊菲尔,傅小芳,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原理[J]职业教育课程讲义,2007,11

[4]杨洁,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项目学习[D]上海师范大学,2004,4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中职,专业教材,编写,团队,作用

 

中职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后,为学生提供优质教材,便成为体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教材编写团队的课程思想、人员组成、作用发挥等是教材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中职“专业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是跨学科的,一个项目总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教育管理论文,因此,开发专业项目课程、编写项目教材需要优选多学科、多类型人才,包括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实训教学研究人员、课程专家、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人员等,集各位专家的长处,各类专家各负其责,共同编写每个项目及其中的每个工作任务,打破一本教材几个人编写、每位编写人员各编若干章节的传统编模式。无论是编写成套教材,还是编写单本教材,都要组成一个团队,其中,有一位领衔人和若干名成员。

一、领衔人

领衔人应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知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领衔人从学术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要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职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编写的各类信息与教材编写团队共享,带领大家共同提高,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评估诊断系统和反馈系统教育管理论文,有效地组织教材培训和教材使用实验论文服务。可聘请全国职业教育著名专家对教材的编写理念、研制方法与程序等进行指导,使教材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理论,提高教材质量和可信度。

领衔人既要领导编写团队认真研读专业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更要基本统一团队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职专业教材除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生活性、工具性、权威性外,更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的项目课程,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要充分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以能力为线索,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以科学的行动过程呈现项目,由实践整合理论,切实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结构体系上,由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方案和设计教材框架。

企业的产品和设备是各种各样的,企业的实际工作也是庞杂的。在企业某一职业的林林总总的工作任务中,总包括若干项基本操作要素,把这些要素提炼出来教育管理论文,进行科学地优化组合,便成为该职业的基本工作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综合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到生产一线技能性人才的转变,还应有一些实际工作项目。基本工作项目和实际工作项目组成该职业的项目系统,如果掌握了这些项目就能胜任该职业的工作论文服务。由此产生的面向工作领域的项目课程的工作项目,多数并不是真实工作中的工作项目,而是加工后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多数源于职业工作,又高于职业工作。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中,还可以有若干个工作任务或训练课题,其中,既包含工作技能与技术要领,又蕴含相关知识。

项目课程教材中的知识负载,其实是工作任务选择设计的自然结果。要全面分析本专业工作领域需要哪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将现实工作需要的知识教育管理论文,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编入相关课程相关项目的相关工作任务;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打基础、添后劲的知识,也应根据其与工作任务的关联性有机地编进相应工作任务。这两类知识,都要科学地、系统地融入项目课程系统的各个工作任务中。

2、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教材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编写教材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自主、自觉、更快、更好地发展。要注重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研究性,一是教材内容的呈现要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项目式研究性学习,二是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授课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教材不仅“导”学生,还要“导”教师,让教师更好地“导”学生。

教材要把握中职生的特点论文服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教育管理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形式多趋于表象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他们的技能与心智发展规律,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发地掌握技能、学习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直观性强的教材受到中职学生的欢迎。教材的直观性表现在:第一,使用形象化的文字来描述事物,注意回避难以理解的理论阐述,对于以定义形式出现的概念,尽可能用经验(实例)加以验证式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教育管理论文,使用图表、图象、录象、计算机模拟、字体变化、纸张色彩和底纹的变化等直观表现形式。第三,内容编排的艺术性,材料呈现的艺术性。

3、提供多种教学媒体

教材一般要提供以下教学媒体:(1)纸质教材,(2)电子光盘,(3)专题网页资源,(4)供编写人员及学科专家、技术专家与教材使用者互动的网站或网页,(5)与使用者交流的专用电子邮箱等。

领衔人在编写团队集中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提纲与教材体例,并组织研制教材样章,供编写人员模仿与参考。

二、专业骨干教师

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构建品牌教材的基础论文服务。中职教材具体的编写工作应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教科研基本功扎实的专业骨干教师来做。专业骨干教师包括专业课教研人员、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实训指导教师等,大量的教材文本编写任务应由其中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他们的文字功底应较强。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所以参编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

专业骨干教师,尤其是在相关课程中有多轮授课经历的优秀教师教育管理论文,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专业课程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及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现状、教学动态,能够把握学生的需要、感受、兴趣以及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过程性,能够从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构想。在这方面,无论是课程专家还是企业专家都是无法替代的。参编教师要到生产一线进修和岗位实践,摸清生产实践的岗位群分布情况,弄清生产实践的工作过程和技术要领、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使专业教材达到企业要求,还要认真研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使教材能够兼顾职业技能鉴定。参编教师应不受原有课程的影响,抛开个人的利益关系,严格依据工作任务组织课程。专业课教研人员还要从教学科研的角度对教材提供中观的意见。

在编写的过程中,应穿插集中培训、集体讨论、自我学习、企业调研、学生问卷调查等工作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不仅可以使参编教师开阔思路,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还可以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理念也会在教师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包括技师、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基层部门负责人等论文服务。他们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深切地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他们来自实践,精于实践,是实践专家。应召开有代表性的实践专家研讨会,请他们对相关职业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具体岗位的职责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由实践专家和教师,共同归纳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综合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管理论文,确定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按照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组织教材内容,由实践整合理论,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了相关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教材的开发能够真正做到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使课程教材内容来自企业实际,符合行业企业生产流程,反映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体现新标准、新规范、新能源、新材料、新知识、新技术及企业管理新理念,渗透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才能编写出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学以致用的好教材;才能解决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为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种职教资源提供可能。

四、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在教材编写前及其过程中,要指导编写人员深入掌握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教育规律,使编写人员在编写中应用和遵循教育管理论文,并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要与团队其他人员共同研究,很好地处理企业需求、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和相关专业岗位资格技术等级的要求,又符合职校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掌握技能与知识的规律,还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达到中职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最好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指导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五、教材编制技术人员

教材编制技术人员要进行排版、制图、多媒体制作,包括动漫制作、影像录制与处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艺术化处理等论文服务。教材编制技术人员也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编制技术的有效性。

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过程实质是研制过程,研制教材也是工作项目。教材文本初稿完成后,要集中编写团队全体人员,进一步研讨教材的框架、编写体例等,在此基础上,逐项、逐条乃至逐句、逐图对教材进行仔细推敲教育管理论文,发挥各类专家的特长,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定稿。此举工作量虽然较大,但能大大提高教材质量。如此开发的教材,还要进行一轮小范围实验,实验成功后才能推广。为持续提高教材质量,在教材实验和推广过程中要建立教材使用的反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和教师使用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系统收集学生、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对教材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与不足,对教材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教材滚动开发机制。

中职教材研制团队的所有人员,必须认真研究职教课程理论、教材理论,研究中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本质差异,遵照中职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如何引进国外先进的职教教材建设经验,研究如何把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才能为适应职业教育教材多元化、多变化、多媒体,研制出反映行业和区域特色、紧贴社会和市场、符合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中职好教材。

 

项目式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项目式五步教学法”,高职院校,两课教学,运用

 

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充分体现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定位如何适应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关键在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普遍推行基于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以提高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一教学模式也可以借鉴运用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践之中。

一、“项目式五步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该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工作法,在学习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即在一种仿真模拟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历史发展规律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意识,提倡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精神,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思维活动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所谓“项目式五步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现实性较强的课堂活动项目,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求知兴趣和探索意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目标知识,并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体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师生思想碰撞、交流互动的教法和学法。

“项目式五步教学法”借鉴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为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而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筛选、整合和优化,提炼出课堂教学的五个核心步骤,即创设情境——知识链接——活动贯穿——觉悟提升——延伸拓展,这是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五个教学步骤层层递进教育论文,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突出了课堂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

二、“项目式五步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在“两课”教学中进行项目教学法的设计时,要做好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以课本为中心到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到以教学情境为中心的转变。“项目式五步教学法”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筛选、整合和优化,提炼出课堂教学的五个核心步骤,即创设情境——知识链接——活动贯穿——觉悟提升——延伸拓展,这是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在“两课”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同时也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课堂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提供学生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可以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启迪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项目式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教师要随时关注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社会热点问题,精心设计提炼出一、二个典型的现实案例作为项目载体,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五第四讲“民事责任”一节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谢晋遗孀状告宋祖德案》“2008年10月,在电影大师谢晋不幸身故后,“大嘴”宋祖德与其所谓证人刘信达几次三番在博客以及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谢晋之死予以恶意污蔑,谢晋遗孀、83岁高龄的徐大雯已将一纸长达5000多字的诉状递交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进而提出探究式学习任务:“这是一起侵犯公民何种民事权利的案件?被告应负何种民事责任?具体承担方式是什么?”

步骤二:知识链接,展开新课。项目载体形成后,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进入分析问题阶段。教师以课题组负责人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排列组合,开展分工合作,围绕学习任务回归教材自学相关知识,为解决问题寻求理论依据,如要分析并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了解掌握“民事责任的概念、种类、构成要件及原则、承担民事责任方式和免责情形”等知识内容。

步骤三:活动贯穿,思维训练。在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自学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项目使命自由交流讨论,查找资料教育论文,教师予以启发。为了充分训练学生思维,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安排一个活动环节,如图示:

 

教学摘要的知识点体系,回到开始时导入的案例进行总结,分析该具体案例中被告涉及的民事责任种类、归则原则、以及承担方式等。启发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涉及民事责任的民事侵权和违约案件,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高素质公民。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供给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方向,让学生经由过程小组内部谈判与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培育协作精神。

步骤五:延伸拓展,能力提升。项目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让学生都动起来,教师除指导之外,还必需增强项目使命实施查核,以功效为尺度,注重过程性评价,达到使学生能力转化和迁移的目的。当课堂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做如下作业布置:“搜集近期发生的涉及民事责任的热点案件一到二则。分析案件中被告应该承担什么民事责任,归责原则是什么?有无免责情况?具体该采用如何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总之,“项目式五步教学法”立足于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强化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理论联系实践,使高职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在“两课”教学中得到贯彻和体现,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

三、优化“项目式五步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在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组织和开展“项目式教学法”的改革和探索,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以确保“两课”教学取得应有的成效。

首先,丰富“两课”教师的社会阅历。“两课”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实针对性,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必须走出课堂,介入社会,干预生活,积累丰富的人生和社会阅历。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纳入其中,适当安排“两课”教师下基层、下企业参与考察调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办学和专业特色教育论文,组织本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编写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先锋、先进文化及其经营管理者成长发展案例,建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库,供广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其次,加快现代教学技术运用的力度,改革教学手段。一是充实多媒体教学设施:根据教学内容,购置或下载相关电子音像素材,设计制作包括文字、音像、图片、动画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广泛应用固定多媒体或移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直观性教学。二是重视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将课程教学资源挂在学院精品课程网站上对全体学生开放;教研室每位老师都利用学校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包括网上布置阅读文献、参考资料,开展网上专题讨论、答疑、批改作业等教学活动,方便全体上课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课程组教师利用校园网上的个人电子邮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互动平台,以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地了解和沟通。

第三,激活第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通过观看录像、举办论坛、专题报告、学术报告、形势政策报告会,开展演讲、辩论、讨论、调查、参观活动、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达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等,对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康品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重大意义。两课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人社会进行调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实际生活和工作体验中,领悟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道德素养对从业者的重要性。还可以采取聘请专家学者、劳模来校做专题讲座的方法,使学生在生动的现身说法来使思想发生升华,行为日渐规范。

第四,加强“两课”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高职院校学工、宣传、团委、学生社团的联动,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大学生开设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场所和路径。我院通过与地方检察院开展共建活动建设法制教育基地,实现法律咨询及教育活动,创建大学生剧社,定期排练演出集思想性、社会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情景剧目,很好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拓展与延伸。从目前已经实施的实践内容来看,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教育论文,无论是参与课堂讨论活动,还是撰写调研报告,都基本实现了最初的设计目标,这不仅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更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教好的效果。今后“两课”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结合地方特色不断调整和优化实践项目,增强实践项目的针对性、时代性和思想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突出了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高校“两课”教学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思维方式,培养开拓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改变思想政治课“枯燥的说教、晦涩的原理、空洞的高调、机械的识记”的现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转型,关键在于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项目式五步教学法”是作为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一个探索和尝试,仍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G]//姜大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