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1 02:13:50

导入教学论文

导入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俄语教学;文化导入;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89-01

1 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意义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说着一口流利俄语,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俄语的文化导人,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文化的导人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大学俄语教学,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导人文化知识时,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一方面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俄罗斯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纠正一些不适合俄罗斯文化习俗的语言。大学俄语课文选材丰富,内容涉及俄罗斯历史、地理、社会、人文、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等。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课文,加深印象。而且,俄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哪一个方面都离不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的理解目的语。

2 文化导入的内容

2.1 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主要是社会的生产、生活、言语、思维等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当然,人们创造的各种社会成就的总和也是文化。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前者正是本文讨论的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有人把它称为“交际文化”或“小文化”,把各种社会成就总和称之为“知识文化”或“大文化”。

2.2 文化导入的概念和目标

所谓文化导入是指在俄语教学中通过俄语作为中介将俄罗斯文化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文化犹如强大的磁铁,能把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当他们走出母语天地来到另一个语言环境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只有当他们认识了外语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才能跨越文化障碍。文化导人的过程就是学生熟悉俄罗斯民族社会的文化现象的过程,也就是在他们头脑里建立俄罗斯文化库、储存文化信息,进而培养文化能力的过程。于是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一起构成了语言交际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导人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 文化导入的方法和途径

注解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的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如历史性的课文要进行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政治背景的内容。

融合法: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主要涉及的俄罗斯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对比法: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如对比不同国家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俄罗斯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典故引入法: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运用典故不仅可润泽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

词汇代入法:各国的语言中都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文化因素决定词汇的社会涵义,制约着其使用的得体性。教师凡是遇到在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就应不失时机提醒学生。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或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学习单词时一定要注意其文化内涵。

专门讲解法:当谈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的作品时,对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心理变化过程。

导入教学论文篇2

教材内导入即直接借取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导入。导入的方法主要包括介绍背景导入、关键词导入、主题句导入、审题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事件导入等。它的优势在于导入内容本身就来自教材,不必为与教材相契合而劳心伤神,这种导入方式比较适合记叙文、议论文。在教材内导入的诸多方法中,关键词导入、提示问题导入、叙述故事导入和事件导入比较好利用,也比较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方式开始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比如在讲《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是√还是×?”然后问同学们“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两个词有没有区别?如果有,那它们区别在哪里?”同学们踊跃举手,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这时我说“好,同学们先保留意见,今天我们来学习《鲁滨逊漂流记》,学完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好不好?”……“同学们有写日记的习惯吗”“你们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写日记呢?”“好,那鲁滨逊为什么要写日记呢?”……最后,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整堂课环环相扣,同学们好像变成了漂流的鲁滨逊,直到下课还陶醉其中。

二、教材外导入

教材外导入即利用非教材知识或者教具进行导入,它主要包括名人轶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歌曲音乐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对联诗歌导入、寓言典故导入、游戏活动导入等。教材外导入不受教材限制,内容及形式可灵活多样,应该说比教材内容导入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学生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的情感指向日益广泛。他们的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不断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也使他们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这就使得导入的方式更多些。如插图视频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寓言典故导入等。比如在讲《三峡》的时候,放一段《三峡》录像请同学们讲讲感受,讲《中国石拱桥》时搜集中外的名桥做成幻灯片等,请知道的同学们给大家讲,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初中生的性格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行为选择方面的无意识和习惯性逐渐减少,开始较多地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外界要求的被动迎合。因此,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一些由学生参加的互动环节,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比如在讲《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请喜欢动物的学生学一种动物的叫声或者动作,让大家猜是什么动物。在讲人物描写方法的作文课时,请一个同学用两三句话描述班里的一个同学,让同学门猜猜他描述的同学是谁等(板书“猜猜他/她是谁”)。

心理学家将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生们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他们或好奇、或焦虑、或苦闷、或善变、或兴致勃勃、或桀骜不驯、或稚气未脱、或自以为是……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在这个时期,在教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在结合教材文本实际的同时,运用切合中学生接受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导入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有效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引领学子们更好的搞好语文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骏乐.花季心路——初中生心理健康读本[M].浙江:,2001.

[2]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山东:山东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摘要]导入新课是整堂课的开端,犹如一幕话剧的序幕。开头好,整出剧就会引人注意,其余部分会随着剧情的跌荡令观众叫好不绝。新课导入也是同理,导入得好,能使学生自然迅速融入课堂,渐入佳境。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各种课堂导入模式的整理探究,认为一个别出心裁、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是一堂出彩的初中语文课的重要元素,而设计一个别出心裁、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则既要与教材情境相结合,与新的社会生活结合,更要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导入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正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外部条件。用艳丽夺目的彩图和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如《锄禾》这首诗是讲农民劳动辛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的道理。导入课文时可出示多媒体视图课件《老农锄禾》让学生细致观察,教师有感情叙述图意:“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烈日下,一位农民爷爷手握锄头锄地,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裳,头上的汗滴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直落。他舍不得歇一会儿,擦擦汗,继续锄起来。同学们,这位农民爷爷辛苦吗?粮食来得容易吗?今年我们就来学习《锄禾》这首诗。”

二、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

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现象,学生往往能感觉它而不能理解它。一旦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便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因素,从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如《要下雨了》一课,可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下雨之前小燕子总是飞得很低,大群大群的蚂蚁往高处搬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了《要下雨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

三、直观演示 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因此,采用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如《乌鸦喝水》一课,可以这样导入:教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让学生观察瓶子里的水面的变化情况。学生回答出观察的现象之后,教师谈话:“有一只聪明的鸟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喝到水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乌鸦喝水》。”

四、故事诱导 导入新课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月光曲》一课,教师可把贝多芬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两百多年前,一位德国少年出身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7岁就担任音乐老师。可他后来却失去了听觉,对于自己的坎坷命运他并不气馁,以超人的毅力创作了众多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成为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这位作曲家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文《月光曲》的主要人物――贝多芬。”

五、谜语引路 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作用。如《小猴子下山》一课可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看谁先猜中。谜语的内容是:又有脚来又有手,有时爬来有时走,走时好像一个人,爬时好像一条狗。”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猜出谜语后,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猜得很对,是淘气的猴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六、巧设悬念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司马光》一课可用这样的导语:“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几个小朋友到花园里玩,有个小朋友上到花园的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刚好掉进假山下面的大水缸里,缸里的水满满的,旁边又没有大人,眼看小朋友有生命危险,这该怎么办呢?在紧急关头,司马光急中生智,他是怎样救出小伙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司马光》”。

兴趣是求知的良师。教师应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设计导入,力求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和提高。

(作者单位:合肥市安居苑小学)

导入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跨文化导入西南师范大学版小学英语教材本土文化外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92-02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那位韩麦尔老师说的一句话道出了民族语言的巨大力量:“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英语与汉语都包含着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跨文化导入,是实现两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有效途径。

一 概念界定

1.文化与语言

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对于文化的理解,现在社会存在把文化作为知识、价值、思维方式、修养、行为、态度、信仰、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著名语言文化教育研究专家Kramsch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中认为,应该把语言和文化看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和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

2.跨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的目的并非要让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跨文化对话”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的互动(interaction)。语言交流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跨文化对比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注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培养正确的文化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外国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化无好坏之分,对待外国文化应采取客观、宽容的态度,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外国文化或拒绝外国文化。

二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本文选取了西南师范大学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下面简称西师版),对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分析文化导入中出现的问题,论证跨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看得见的文化与看不见的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西师版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文化的模块和单元,比如小学六年级,每个单元都会设有Culture Garden,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1)关于全球化下的共同文化。以六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介绍Air School,Internet的普遍运用。(2)生活方式的文化。如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Different Traffic Rules)。(3)风土人情。米饭在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吃法。看不见的文化包括:(1)价值观念。这些文化行为内容包括礼仪观、面子观、关系观,如颜色、数字、手势、动植物、物品的文化联想等。(2)思维方式。不论是思考问题的模式、方向还是情感态度、观点意见、个人隐私、时间还是空间等的概念,中西方间的差异很大。(3)交际文化。外语交际属于文化型交际,其中有不少交际文化问题,所以,外语课程中要注意介绍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和能力,如称呼、招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会、帮忙、送礼、告别等中西方礼仪礼节知识。

2.跨文化的碰撞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流。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范畴,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碰撞。汉语文化氛围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西师版教材中没有单独将这两种文化拿出来作比较,只是在不同的知识点中一笔带过。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跨文化的碰撞无处不在,任何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比如中西方对颜色(例如红色)的不同意见等。因此,应在课程内容中增加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通过讲故事、英汉翻译、对比讨论、案例分析、观察、调查、采访等尽可能多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相关或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功能和交际策略。

和大多数教材一样,西师版的教材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文化的内容多偏重于事实的介绍,缺少深层次的感同身受。其次,本土文化介绍的比重小。为了营造英语语言学习的氛围,英语教材中更多的是展示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介绍则一笔带过。再次,文化内容不系统,大多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引入,点点分布,相关内容并不面面俱到,并且缺少归纳性的描述。

三 小学英语文化内容的导入策略

1.夯实传统文化,不失本我价值观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对小学生而言,对传统文化体系、文化蕴涵、文化精髓的认识并不全面和系统,因此在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时,要先夯实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的文化意识。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保障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还可以在导入外国文化时避免产生混乱,避免学生将外国文化作为自身态度、情感价值观取向的严重错位。

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给学生普及常识性的知识,依据教材提供的知识点有层次地导入文化,能够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英语语言。

2.多种方式导入,构建文化体系,注重开放、包容与实践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之上,要注重建立开放、包容、实践的文化意识。文化始终处于多元化和变化发展之中,需要构建开放的文化体系。文化本身没有对错,跨文化的对比与交流要保持包容的态度,不以本民族的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差异。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交流不同文化的价值也是英语教学者的教学目的之一。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跨文化导入中首先要夯实传统文化,再将外国文化导入,进而进行跨文化对比,不仅可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阿尔封斯·都德.最后一课(郝运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71~75

[4]Claire Kramsch.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导入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 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跨文化深入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1.1 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施现状分析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即文化能力(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鄄tence),这一理论已经为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所广泛接受。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可见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我国入世的成功,全球一体化及资讯时代的到来,社会上迫切需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纵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令人欣慰的是:学习英语的人数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感兴趣,各个高校的学生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及精力都是相当多的,学生在各种英语等级或水平考试中也屡获佳绩。让人担忧的是: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这确实值得语言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1.2 英语教学事倍功半的原因透视

造成这种喜忧相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过分地注重纯语言的教学而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关。虽然近几年对纯语言教学的效果提出了质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但其影响却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消除的。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有关,过多地强调了外国文化的学习。要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在英语教学中就需进行跨文化的导入,以达到“均衡”发展。

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出会用外语表达外国的事物文化的学生,也应会用外语来表达我国的事物、文化,向外国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以达到在对外交流中的平衡发展的学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跨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从而使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致于脱节。

2 实施跨文化性英语教学方法及策略

2.1 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依存性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而文化教学远没有这么单纯。按照H·Ned Seelye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C文化,即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及科技成 停涣硪桓霾愦问莄文化,它指的是“人们的生活”, 即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组织。虽然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点不同,但它们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老师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师。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教学又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一部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实际不然。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双向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

2.2 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我国的束定芳、庄智象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厚宪提出在外语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同化原则、比较原则及宽容原则。在双向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中,笔者认为应遵循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去粗取精的原则。

(1)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英两种文化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南北差异的情形下,经济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对待中西文化既不能自卑又不能盲从,这种态度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比较客观地以无歧视、无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异族文化,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达到共同繁荣,实现双赢的目的。所以相互尊重原则是双向文化导入的基础。

(2)求同存异是关键。“求同”在文化教学中容易把握及实施,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存异”却是我们应该侧重的方面。对比是我们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对待异于我们本民族文化之处,我们首先需要认知、理解,分清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对待其中的一些闪光点,我们甚至是欣赏的。比如,在我们的观念中,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性。这两种价值观念,很难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象征吉利的神物,而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如果我们缺乏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知,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错误,必然会以我们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目的语的文化模式,必然以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考。

(3)去粗取精是必然结果。在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科技的制约,必然有一部分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有些内容甚至是有悖科学发展的。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摒弃过时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对比,吸收英语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

2.3 文化教学应遵从的策略

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词汇方面入手,要注意词的意义及内涵,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挖掘词语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如“whit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of the color of fresh snow or common salt,汉语译为“白的、白色的”,但英语学习者对a white lie就不易理解。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当然不是,它的正确意义是“不怀恶意的谎言”。同样,许多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到费解。另外,在某些场合下,汉语中的“白”字指的是颜色,但在英语的对应词中并无white,如“白熊”(polar bear);“白蚁”(ternite)。而且,汉语中“白费事”(all in vain, 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 “白痴“(idiot),其英语对应词中都与“white”无关。这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从词汇着手,简单明了,成效大,能避免学生望“词”生义的毛病出现。

(2)从习语的角度着手进行文化教学是卓有成效的,因为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进行习语的学习,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比如,汉语中常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like mushroom”(像蘑茹一般)。形容“对事物无兴趣”或形容“文章、讲话枯燥”在汉语中说“味同嚼蜡”,在英语中说“as dry as sawdust”(像锯末儿干巴巴的)。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收集素材,进行比较分析的工作。

(3)从社交礼节及习俗方面着手,社交礼节是指某文化或成员在特定类别的交际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则与习惯,英汉社交礼节因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人打了个喷嚏,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场合却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After you;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时,一般都用“Help yourself”, 也不用“please”,如此等等,不是语言本身的字字翻译,而是文化的信手拈来。

2.4 语言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换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的原则及具体策略之外,语言教学的素质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了。语言的交与学具体实施主要由教师及学生共同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环境下,在教学上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考前背的教法,而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收集资料,自觉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营养。教师的传统地位“传道授业解惑”就应当有了新的内涵,教师由“前台的圣人”转向“后台的向导”。同时,加强对双重文化的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增强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用外语准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两种能力才能胜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全方位地实施双向的互动,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活的语言实习过程。

3 结束语

导入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英语在我国是作为外语教学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年来也一直是引进接受国外的外语教学法。具体来讲,在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采用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法是典型的教师“一言堂”,课堂上老师主要就是向学生讲解灌输语言知识点,把课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中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生就只能被动地记笔记、背笔记,机械记忆和练习语法知识,等等。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应对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各种考试时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学了多年英语的中国学生在用英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时却困难重重,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由于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忽视了英语文化知识的导入学习,从而导致了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倡导实施,对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纯英语知识点的讲解传授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何谓文化?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狭义上讲,文化是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何谓语言?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和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承载和传承文化,文化影响和制约语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任何割裂语言与文化二者关系的学习活动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胡文仲先生曾说:“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2]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学习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

三、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语言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的必要性,缺乏文化导入的语言教学课是干瘪的、缺乏内涵的,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是失败的。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3]因此,在我国当前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下,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英语人才,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教学,英语语言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二者应该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其一。

2.文化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语言与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特别是风俗礼仪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语言课堂上对异域文化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对比比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学着以海纳百川的正确姿态接受优秀的外族文化,从而真正意义上了解、融入一个民族,这才是学生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

3.文化导入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然要求。

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但是如果只懂得外语符号系统,而对其文化不了解,是难以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学了多年英语的中国学生往往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时,总是喜欢使用教科书上的那一套: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常使英美人感到尴尬,这是由于中国学生不懂得年龄问题在英语文化中属于个人隐私,在交流中应该避免提到这类问题。更让西方人大跌眼镜的是中西两种文化下的圣诞节,在西方圣诞节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重大节日,平安夜通常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平静而温馨地度过;而在中国,圣诞节变成了狂欢节,这让西方人啼笑皆非,觉得难以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四、文化导入的原则

1.适度原则。

文化,包括风俗礼仪、饮食习惯、思维方式、社会历史等。文化既丰富又复杂,教师不可能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把文化知识全都传授给学生,文化本身又是动态发展的,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了解,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文化导入是有限的,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去学习掌握。教师在课堂上导入的文化应该与课程内容相关,更多的文化知识应该要求学生课后去学习,换言之,教师要处理好一个度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

2.实用原则。

文化教学应该与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日常生活等密切相关,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文化知识枯燥空洞,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文化的积极性。适用原则的另一体现在于,在文化导入时应该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教学,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客观原则。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各不相同,文化的多元性造就文化的繁荣。在不同文化间相互借鉴吸收时,应坚持客观原则,客观公正地对待本族文化和外族文化,不能出于民族主义情绪而有意贬低甚至排斥外族文化。每种文化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每种文化也都有其精华和糟粕,学习外族文化既不能自卑又不能全盘接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辩证地看待处理。具体来讲,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师生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外族文化的长处来弥补本族文化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发展繁荣本族文化。

4.阶段原则。

文化学习也遵循普遍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简言之循序渐进。文化内容丰富而又复杂,教师在文化导入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循序渐进地推进,这样学生才易于形成相对系统的文化知识,否则会比较凌乱。

五、文化导入的方法

1.课堂导入。

课堂是中国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善于利于课堂环境进行文化教学。特别是教师在讲解教材上的阅读部分时,应该针对影响学生理解的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结合教材进行文化教学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使纯语法分析讲解的课堂更加生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反映西方文化的影片,通过视听多种刺激,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方文化。

2.课外阅读。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鼓励阅读一些英美文学原著,因为文学作品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底蕴,透过文学作品字里行间,学生能够更深切、更真实地体会感受外族文化,通过比较而对本族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3.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

在课程设置时,也可以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给学生系统地讲解西方文化知识,如西方文化入门、中西文化对比等课程。

4.举办文化相关活动或者讲座。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者留学归国人员给学生开办关于西方文化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文化节活动,如英语节等,让学生广泛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学习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

六、结语

语言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应该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其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日益增多,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认识到文化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导入教学论文篇7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开门见山的点出课题,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二面角》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怎样度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二面角和它的平面角!”(板书课题),这样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再如,讲《用单位园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一节时,可作如下开篇“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每种三角函数的数值都是用两条线段的比值来定义的,这是我们在应用中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变成一条线段,那么应用起来就会方便的多,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用单位园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这样引入课题,不仅明确了这堂课的主题,而且也说明了产生这堂课的背景。

二、忆旧导入法

当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时,用回忆旧知识来自然的导入新课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讲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可以在复习回忆两角和公式的基础上顺利的导入,将半角公式可以在复习回忆二倍角公式基础上顺利导入。讲半角公式可以在复习回忆二倍角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

三、类比导入法

有些课题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类似时,可运用类比法提出新课内容,促使知识的迁移,比旧出新,自然过渡。例:讲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类比指数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提出课题。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将“已知”和“未知”自然的连接起来,温故而成为知新的基石,课堂教学可望收到满意的效果。

四、发现导入法

启发学生从某些现象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讲立体几何《锥体体积》时,教师拿一个圆柱形容器和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当装满圆柱的沙倒入圆锥形容器中恰好倒满三次时,问学生:“你们能发现它们体积的关系吗?”学生立即就能悟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学生这个发现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个体积上的三分之一的关系是否对等高等底的各种形状的锥体和柱体都成立?若成立,怎样从理论上严格证明这一结论呢?今天就要来研究这一问题。这样导入新课就把学生从生动的实验所得到的发现引向严密的逻辑推理,对教材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过渡,对学生来说,则成为一种思维上的需要和满足。对于那些容易发现的规律适用于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五、设疑导入法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讲《余弦定理》时,可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教师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了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再如:讲立体几何《球冠》一节时,教师可如下设疑:由三个平行平面截一个球恰好把球的一条直径截成四等分,试问截得球面的四部分面积大小如何?教师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议论,同学们一般猜测两头面积较小,中间的两“圈”面积较大。教师这时却肯定的说:“这四部分面积时一样的,都是球面积的1/4!”又说:“这难道可能吗?两头看起来确实好像小,中间的圈要大,可是它们的面积相等却是事实!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球冠。”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就可以解开它们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的迷。学生带着这个疑团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这个结论也将使学生经久不忘。

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置疑点,是教学艺术的表现,良好的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六、趣味导入法

新课开始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创设情境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讲高斯的故事:十八世纪,在高斯八岁时,他的算术老师除了一道题:计算从1到100的和。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教师接着问大家:“同学们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的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回答说:“他把算式两端的数以及与两端等距离的两数相加,这样一共有50个101,所以很快就得出了5050。”教师接着说:“他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把原式的数顺序颠倒,两式相加成为:

再被2除就得到原式的和了,(教师实际上是在做进一步的启发)。教师问:“那末对一般的等差数列{an}前n项和Sn=a1+a2+a3+……+an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引导探讨,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得出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n(a1+an)/2

例: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时,由于许多学生对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经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后是正确的不太理解,在新课开始时可讲游戏:玩“多米诺”骨牌。玩此游戏的原则主要有两条:(1)排此骨牌的规则:前一块牌倒下,保证后一块牌一定倒下;(2)打倒第一块。讲完这两条规则后问学生:“经过这两个步骤后,结果怎样?”学生很快回答:“所有的骨牌都倒下了。”由此游戏引出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平时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导入法,有时可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例在讲《等比数列》概念时,由于前面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定义方法类似,可举例:1、2、4、8、16、……让学生观察这种数列的特点,再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这里就把发现导入法和类比导入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

导入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从而增强人文教育。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文化导入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学生只有中学的英语水平,而且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词汇量比较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应用语言的能力很差等。笔者在课后和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发现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不到50%,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完全不感兴趣,只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而盲目地学习英语。这种状况不容乐观。英语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于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动机。有些教师不了解高职学生的这一现状,就可能会竭尽全力地维护好课堂纪律,殚精竭虑地给学生灌输语法、词汇知识,出现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的现状。至于教学效果都无暇顾及,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

二、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基础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及其表达方式,而且应当让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精神与理念,特别是了解和掌握与本国国情不同的他国事物、现象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语言素质特别是语言应用能力。对于一种语言的习得,决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社会文化内涵的了解。语言不但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思、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许多高职学生在英语考试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让大家尴尬和困惑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的语用失误频频,表现出的实际水平与其语言基础大相径庭。

(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人们学习外语通常出于两种动机:一种是受学习、工作或生存等客观需要的推动,被称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另一种是因对该语言或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民族及其文化充满好奇心,或者对语言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属综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两种动机,哪一种更能促进外语学习并无定论,但是如果学习者兼有两种动机,那么他的外语学习积极性必然最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英语在中国受到学生、老师和社会高度的重视既是因为各种英语测试,也是因为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掌握了英语就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文化,与更多的人们进行交流。对于一些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英语基础的确相对薄弱,但他们对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等人文知识却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很好地进行文化导入,加强背景文化知识的教学,通过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节日、风俗等情况的方式,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自觉的快乐中,获得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从而使英语学习成为一件身心愉悦的美事。

三、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

(一)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词汇量少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词的词义、搭配等讲解往往十分重视,并会给出多种例句帮助学生记忆掌握单词,但对词汇文化内涵的讲解却往往缺乏重视。词汇包含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它们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晶,充分体现出这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Sapir曾经说到:“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输入词汇的拼写和字面意义,又要让他们记住这些词汇的文化意义。比如:

1.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同一概念的词语在两种文化中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教师凡是遇到在英汉语言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就应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如英语中的retire一词,虽然解释为“退休”,但它和汉语中“退休”一词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念却不同。英语retire略带贬义,意思是65岁退休后就意味着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成为被人可怜、看不起的人。而汉语中的退休是指劳动者经过了辛勤的付出,为社会作出了自身的贡献后进入休闲放松、享受生活的黄金时代。又如,猫头鹰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内涵意义不同。英语中有as wise as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讲话人把猫头鹰作为智慧的象征,禽兽间的争斗要猫头鹰来做裁判,而中国人却视猫头鹰为不吉祥之兆,其差别大相径庭。为避免词语的不等值性所带来的交际窘迫,在初次学习这些词的时候就应当让学生对其特点加以了解。教师在教授词汇时,不能只传授它的基本含义,还应该传授词汇的文化内涵。

2.注意词汇的使用范围。例如:breakfast一词,在美国令人想到的可能是面包、牛奶、燕麦粥、咖啡等;在中国,却是大饼、油条、稀饭、馒头等。由于文化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对等的词,如:汉语里有“”、“铁饭碗”、“走后门”是英语里没有的。英语里同样有happie,coyboy等在汉语里没有的词汇。

(二)与交际有关的文化导入

随着当前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合作的广泛深入,外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也应随之改变,特别是针对高职类学生来说,也许他们的英语读写能力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但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却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得以突破,从而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更具竞争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向学生导入与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

1.与感谢、道歉等相关的日常用语。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与日常活动相关的句子,这些句子看似简单,但如果不恰当地使用,就会带来交际窘迫。第一,说道歉。英美人说“对不起”时常用“I am sorry./Pardon me./Excuse me.”,甚至不小心咳嗽也要说:“I am sorry./Excuse me.”而中国人说“对不起”的用法却不同,如中国人说:“Sorry,my English is not so good.”但实际上自己英语水平并不差,因为中国人太谦虚了,英美人会认为中国人言不由衷。第二,见面打招呼。中国人一般在吃饭前后问:“吃过了吗?”路上遇见了,会问:“上哪去?”但是如果问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吗)?”英美人肯定表示不解:“你想请我吃饭吗?”,问“Where are you going?”就会被认为是干涉个人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而英语的问候语则是:“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第三,称赞和谦辞。称赞语是交际的剂,它使交际得以在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英美人对于称赞往往只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认为对别人的赞扬表示认同,太不谦虚了,中国人喜欢赞扬别人,贬低自己,对赞扬往往表示自谦。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醒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2.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使用。了解禁忌语及其相应的委婉语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在交际中会显得唐突粗鲁,极易引起尴尬或不快。如“poor(贫穷)”在英文中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它意味着生活困窘,也标示着社会地位低下,一般可以用needy,down on one’s luck,disadvantaged等词替代。又如,同样是指“肥胖”,fat会引起不快,plump则会使人联想起身材的丰满,而对于身体过瘦的女人用slender,slim(苗条)代替a skinny woman(骨瘦如柴的女人)会使人容易接受。对于疾病和死亡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其各自的委婉说法,英语中die会由go,pass away,be with the God等委婉语代替;一个人耳聋,不用deaf(聋子),而是用hard of hearing(耳背)来代替。不同国家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表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英语委婉语也已成为英语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英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常识将有助于交际的成功开展。

(三)专题选修法

1.定期、限时开设文化课程或进行系列性的讲座。讲座作为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文化教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有利于学习者进行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教师文化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性。但是,文化专题讲座提供给学生的大都是直接的经验,而且大量冗长的讲座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讲座时应该力求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将学生自己的文化体验与讲座内容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体验式学习机会。

2.分学期开设选修课。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分学期开设“欧洲文化入门”、“英国概况”、“美国概况”等文化类课程。文化导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学生才能真正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多角度、立体的思维方式。

四、文化学习评价的方法

通过测试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测试法中,作品集评价法是一种真实、可靠且综合性的文化测试和评价方法。它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以学期、学年或阶段为单位)按照教师的要求或根据自己的需要,完成的一系列系统、有序的作业、研究报告、学习日记、测试等“文件”为基础,对学生付出的努力、进步的情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成就的多少进行评价。比如:在学期开始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商定作品集,包括的内容、各个作品的形式、评价的标准和时间计划。学生通过参与评价内容和目标的确定,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更能督促自己竭尽全力去完成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比如作品集内容可以是阅读文学作品,以泛读的方式大量接触英美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具有真实文化语境的语篇,学生能够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历史文化背景等。在整个学期期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指导,通过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增强对所学语言国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的认识,从而提高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期结束时,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展示,可以是书面的形式,如论文、日记等,也可以是口头的,如演讲、表演等。教师将评价表发给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此外,学生交换文件夹,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文件夹进行终评。根据学生对于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各方面的掌握情况,给予等级评定,一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和控制教学活动,创造最佳的学习气氛。同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法能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任务,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五、结语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导入必须寓于语言教学之中。在基础英语课教学上,教师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同时辅以第二课堂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既欣赏文化又学习和掌握语言技巧,以最终达到激发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以文化为切入点的英语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它促使教师走出语言教学只教词汇和语法的误区,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重视文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曹春春.礼貌原则和语用失误[J].外语学刊,1998.

上一篇:直观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劳动债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