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3 18:35:57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1

1.1体育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国家颁布的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文献中明确提出,青少年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提供服务,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延续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战略思想,严格把握通过体育教学提升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这一重要途径。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且也是促进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也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奠定终身体育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1.2体育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体育仅仅围绕着教学特色,将整体目标定位、作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有效地服务于学生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工作的特征。全面提升第一职业岗位工作的群体技能和特殊性的岗位技能,将工作任务定为终身体育锻炼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发展。在进行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工作时要严格地按照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以社会岗位需求而设置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体现出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与特色。

2项目教学理论的基本阐释

项目教学课程理论是指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来顺应岗位能力设计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理论中明确规定了高职课程的改革理念要以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的能力来设计课程,并且要对工作岗位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最后一再进行课程的体系安排,将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设计地更加高效、合理,实现项目课程利益的最大化。同时,项目理论的教学要紧紧围绕高职体育的本质特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最大程度上弥补传统体育教育中教学分离缺陷的统一整体。其次,高职体育教学要体现出其在学生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的不可忽视作用,激发学生们的热情与学习兴趣。

3项目教学理论下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3.1教学内容的构建

3.1.1教学内容构建的依据国家相继出台了贯彻《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法律政策,明确地提出了要开展新一轮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并且要科学地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将高职教育的特点转移到体育课程改革上,在构建教学体系时要考虑到职业岗位劳动的特点与技能,将体育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1.2教学内容构建的原则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的使命,而体育教育承载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身体健康和专业技能素质的重任。因此,高职体育教育必须积极地进行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顺应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技能的特色课程,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体系的优化,规范项目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逐步提高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在改革教学课程的方法与手段时,要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将高职体育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3.1.3教学内容构建的终身性相对于其它体育教学来说,高职体育教学充分地将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有效地衔接在一起,保留了体育教学中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特点。高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不同专业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体育需求,让他们能够树立强身健体的意识与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基本知识和方法之后,不断提高和健全学生的体育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个人的终身发展。

3.1.4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和职业岗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对手腕、手指以及关节灵活性与触感能力较强的岗位学生,可以进行高强的乒乓球、射击、按摩、体操等体育项目的锻炼,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手腕以及关节的灵活性与精确触感,提高人体的耐疲劳能力;可以通过长跑、爬山、障碍跑、攀登等体育项目来加强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能力,在培养吃苦耐劳的基础之上能适应高空作业、困难条件作业给人带来的影响;通过射击、篮球、武术等项目来培养学生反映能力,以便在实际的岗位操作中能够具备随机应变的灵敏素质与良好的视觉能力;还可以通过学习气功、太极拳等运动项目来大幅地提高学生稳重、细致、耐心的习惯;其次,在航天航海类的职业岗位中,往往需要特别高的味觉感受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方位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这就可以通过学校体育项目中的跳水、体操、铁饼、花样游泳、特殊设备空间的定位练习等,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的心理以及身体协调性。当然,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各方面能力的体育项目还有很多。

3.2实施策略

3.2.1为职业岗位技能做好技术准备在进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规划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专业的特点以及各技术岗位的职业要求,再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性进行有针对的职业选择,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们在实际的体育课程学习中感受到真正的为自己所用,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主动练习的习惯。

3.2.2为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做准备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定时,要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特殊身体要求,例如手脚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并且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应激能力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为以后的岗位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保健操、按摩、保健气功等放松性的体育项目学习,让学生们懂得在经过高强度的学习与劳动之后,能够有效地进行保健休息,消除身心疲劳。

3.2.3优化职业体能训练路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功能所在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体能,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锻炼来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按照有效的价值阈理论和身体机能恢复原理来进行合理的训练,通过创设合理的职业体能训练路径来选择高效的训练手段。

3.2.4确定教学目标与考核评价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要深刻地理解基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目标,在经过系统的学习研究和调研了解之后再进行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职业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且要充分地体现出教师对知识核心体系的理解以及核心技能、价值观的掌握。

3.2.5强调终身性教师在进行日常的体育知识、技能的指导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在进行选择时一定要经过认真分析,挑选符合自己专业特点以及身体素质的项目。在确定了自己的体育项目后,要根据自己专业以及身体条件的变化来制订出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和运动方式,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并且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编排和掌握有效地预防职业病的保健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

4结语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应该更加注重专业的时代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来进行不同规格人才身体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计划工作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加强对学生专业特点以及职业岗位的研究,构建出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学校内的基础体育设施,合理分配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运动时间来保证运动健康的效果以及身心素质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合理地进行课程的筛选,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实现高职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2

1、学生舞蹈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普通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培训,其舞蹈基本功较为薄弱,同时由于已经成年,身体的肌肉能力、软开度和柔韧性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同时很多学生自身的身体情况差,给舞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教学的对象水平不一致,在体育舞蹈教学后的效果也会有较大差别。

2、学生参与意识淡薄。体育舞蹈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同时上课过程中有一定的舞蹈强度,较为辛苦,同时对于学生的升学毕业没有太多的影响,因此大多数学生没有太高的参与积极性,特别是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之期望不相符合时,将会大大降低其参与的热情,无法发挥其自主的学习能动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基本素质教学中,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同时学生自身条件不一,对于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就会产生厌倦、紧张、烦躁等负面情绪,从而消极应对体育舞蹈教学课程。

3、教学课程时间少。高职院校的学制为3年制,在体育舞蹈课程的安排上,时间较少,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体育舞蹈有全面的认识,同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专业体育舞蹈教学的重点问题。一般高职院校中,体育舞蹈教学主要以实用性和全面性为准则,希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体育舞蹈相关信息,因此并没有过度地追求体育舞蹈教学的深度以及细致程度,一般学生在学习后仅仅停留在基础状态,并没有达到很高的体育舞蹈学习水平。

4、学校领导对体育舞蹈教学缺乏重视程度。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在学生培养上仅仅注重技术的培养,专注于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和提升,单一的进行专业技能的灌输,忽视了对于体育舞蹈这种体育锻炼和艺术审美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内容,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在强大的就业率的压制下,更多的领导注重与学生专业技能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对体育舞蹈的课程时间做压缩,减少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投入,更多的投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之上,从而也导致学生在体育舞蹈教学上失去重视程度。

5、高职院校的体育舞蹈教学观念滞后。体育舞蹈在我国教学中一般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一般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只是片面的强调个别体育能力技艺的学习,教学内容一般涉及到球类运动的基本动作规范,然后考核中针对个别动作做考核。而体育舞蹈教学可能全年仅一个舞蹈的教授,甚至3年学制后也仅仅有一个舞蹈课程的教授,学习的舞蹈内容也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热情,整体的体育舞蹈教学还处于较传统的状态中。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真正的实用性。

二、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策略

1、调整教学大纲与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以实用性为主,让其充分满足社会的实用性需求,其中体育舞蹈的培养实质上不仅可以达到强健学生体魄,也让学生在个人综合素质上更进一步。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与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相区别。高职院校的体育舞蹈课程安排应该围绕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为主的目标来开展,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课程安排中应该增加更多的审美元素、新的舞蹈技艺、新的方法与理念。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目标,对课程整改加大整合力度,提升课程安排的实用性,从而满足能力与素质的双重培养要求。在课程安排上,要处理好体育舞蹈教学全面与精华比例关系,让学生对体育舞蹈有全面基本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实用性的精华课程安排,避免一刀切的全面灌输,应该有选择性的挑选学生参与热情高,同时实用性强的体育舞蹈教学。针对学生基础能力薄弱的现状,在教授课程上开发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2、教学方式现代化。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教学技术的升级已经应用到各项课程中,而舞蹈教学的手段应该跟随时展的需要进行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在艺术鉴赏等教材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视频教学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懂得实习剧目,对舞蹈作品进行有效的欣赏和分析,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影像展示设备运用,让学生们有机会赏析到全球的优秀舞蹈作品,同时在艺术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在课堂中进行小结时,还可以针对经典动作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让学生对其动作运用准确的语言来进行名称、规格与要领的表达,同时对于动作容易发生的错误与纠正的办法进行自我分析。这种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达到一定的教学深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同时为后续的课程教学做好基础准备。

3、加强教学实践。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艺术实践。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舞蹈知识的学习进行节目的自行编排,然后加入教师针对性指导,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和学习热情,同时加强了学生对于理论学习和技艺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舞蹈教学中,除了进行校内的实践、观摩、学习等目标的完成,也可以提升教学的实习力度,将学生的舞蹈教学成果走出学校,在广阔的社会中去操作锻炼。同时也可以开展合作模式的运用,例如班级、小组、学校之间的展开合作,来加强舞蹈学习的提升和实用性。当然合作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的舞蹈能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选择。

4、加强教师队伍能力。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体育舞蹈教学的课程质量,吸纳具有创新新观念,与学生有较好的相处能力的教师,懂得针对学生需求和喜好进行课程设置,让体育舞蹈教学课程充满活跃性,减少学生消极参与的状况。让课程教学与时俱进,让传统精华与流行文化相结合,摆脱传统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学习,让课程内容更多丰富化,多元化,更适合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师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求其有扎实的舞蹈功底,还需要有一定学生教学能力,能够有效的将教学课程更加生动的展现,懂得学生学习规律与特点,了解与学生相处的模式。定期还需要对教师的舞蹈能力做考核,特别是教师对当代舞蹈发展特点和技艺的吸纳,不可让老师的教学内容停止在老旧传统的内容中,应该积极吸纳新技艺、新理念,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师应该充分的把控学生特点,能够领导学生开展学校或者其他组织形式的舞蹈活动,开发教师与学生舞蹈技艺的结合,提升优质舞蹈学生的教学成果。因此,舞蹈教师应该具备更新的舞蹈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对于舞蹈老师的考评制度也应该日趋完善,不仅要定期考核,还要激发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努力发挥教师能力提升的能动性。对于优秀教师经验应该充分的分享与讨论,加强之间教学经验的合作与学习。

5、加强舞蹈教学设备建设。舞蹈教学中做好基本必要设备的引入,提升教学器材和教学设备的引入,让教学课程更加的丰富与多元化,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提升教学课程的品质,这些都是有效激发学生热情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专业的舞蹈教学环境之中,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和氛围的感染力更强,学习的兴趣将会更为高涨。而相对而言,如果设备陈旧破败,环境粗糙,舞蹈学习的氛围感染力下降,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的基础建设要完善。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16-04

目前,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高职院校要倡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也培养学生“做人”的修养。课程是完成高职教育目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并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二是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领悟美的真谛,培育他们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的意识,升华他们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三是让高职学生掌握人文知识,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四是通过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生“做人”的自觉。所谓“做人的自觉”表现在以下几点:善于自我和谐相处,善于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与物和谐相处,即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征

就课程性质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因而,本土性与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显著特征。

就课程目标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唤醒和引导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说自然科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社会科学课程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则是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

就课程的知识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常常通过量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保障。因为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有可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和精神。所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保障。

就课程结构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层次性、拓展性。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一门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组成。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功能,主要侧重于高职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都有较明确的课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授的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和积极作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所谓伦理,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如何做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高职学生“做人”的自觉意识,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文学欣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因为文学是通过文学形象陶冶人的情感的,所以,文学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华美学”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更高层次的拓展课程。本门课程是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研究美,重在通过美育塑造学生的人格。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理性力量,使学生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尤其离不开美的陶冶作用。美育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使他们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悦,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美育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还给他们以理性力量。美育之可贵不仅在于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体现了人性的更深沉的理性,因而也具有最大的广泛性。美育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的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存在之中,让他们获得情感与理智的满足,从而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

就课程类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适宜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具有个性化、隐喻性和多质性。如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的理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体现出人文知识的个性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最忌“灌输”和“绝对化”,应采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真诚、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移情、理解和对话中反思,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或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其基础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会指向课程。

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与一定的学科、实践相联系的育人媒体,它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①“所谓隐性课程即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和学校领导的风格以及与学校文化系统相通的社会文化等”。②

隐性课程的资源皆隐含于学校文化之中。这些资源是以暗示的形式传导的,关键在于用心去体验和情感投入,效果具有长期性、间接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整体课程的两个部分,但从逻辑学意义说,它们在内涵上是不相容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课程整体。首先,二者并非是主从关系,而是相互对立、相对独立的两个课程领域。其对立性是指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其次,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转换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显性课程中潜含着隐性课程的成分,隐性课程强化着显性课程的效果;再次,二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关系,只有当二者相互认同、彼此支持时,才能共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概念,是指广义上的课程概念,其包括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起构成一个全面、正确、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由核心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隐性课程由活动课程、网络课程、柔性课程等构成。

一是以外显为主的常规结构形式,就是指常规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即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形式,即在教学计划中以课程科目形式出现的课程编制方案。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以主干课程为纲,辅之以相关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制所限等原因,笔者认为,可设置一门核心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侧重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设置“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选修拓展课。

二是内隐的非常规结构形式,即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结构形式无固定的模式,所谓课外活动、讲座、参观、学校环境等都属于这种形式。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规范高职学生的举止行为、价值观念、精神世界。这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

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而这种实际活动是在某种环境、某种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由一门主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构成。

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笔者建议将课程命名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十六讲”,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精神的讲解,侧重领悟中国传统思想,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独立于“行”以外的“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让高职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开阔思维。文学欣赏课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的过程。因此,“文学欣赏”的教学内容不必涉及太多的文学欣赏方面的理论知识,重在作品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享受、体验中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教学内容或教材的选取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古典诗歌,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诗性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诗性智慧表现为感情的凝聚、直觉想象和境界的升华等方面。因此,要从人文精神出发拓展诗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诗性的无处不在,并把它最终落实到做人的基点上。因此,我们呼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从人文思维的角度,借助于“诗性的智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性美”和“知性美”。

其次,选择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没有结局的残篇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想象空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红楼梦》,那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遗憾。据调查,我们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读过《红楼梦》,或对《红楼梦》了解甚少。当然,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不可能让高职学生对《红楼梦》有全面的了解或较深的认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都只是一种引导和启发,通过课堂引导、启发,把学生引进门,最终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提高。“文学欣赏”课通过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认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

“中华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更高层次的拓展选修课。人文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的。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并终生以推广美育为己任。在当时与蔡先生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人还有梁启超、王国维等人。蔡元培在晚年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也一直强调:“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之所以要用美育代宗教,是因为对中国人而言,倡导美育比倡导基督教要现实得多,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虽然有精神信仰,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帝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审美教育的,在儒家那里“乐教”和“诗教”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涉及音乐评论,这些评论都很深刻。台湾学者徐复观认为中国古代教育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并且认为:“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③徐复观认为儒家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而这种“为人生而艺术”主要表现在音乐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诗歌方面。在《论语》里,孔子多次强调学习《诗》的重要意义。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乐教”和“诗教”辅之以“礼”,才能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完美人格。而道家则不同于儒家的将人格视作对仁义的归依,而把人格看成对包括礼义在内的世俗之物的超越,主张在回归自然、天人合德中实现人格的独立自由。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是互补的,共同滋养着中华文化的灵根。李泽厚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归结为一种“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他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但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虽然不是哲学但却包含着哲学理性。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④

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实际是在延续儒家的审美教育传统。“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⑤因为当今中国人的伦理价值真空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所以,我们在今天重提“以美育代宗教”,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是我们提倡高职开设“中华美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人文性,奠定其成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基础。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学分,保证充足的学时,配备良好的师资,进行严谨的教学以及严格的考核等制度设计,是大学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础。

注释:

①②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④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⑤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0-349.

[2]谭卫平.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3.

[3]胡炼.美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及其对学生人格的完善[J].经济师,2008(1):121.

[4]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6]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7]林语堂.中国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4

(一)智力的定义

人们都知道,智力反映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但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智力有着不同的描述,大多数心理学家和教育领域的专家都同意:智力是指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的能力,即一个人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智力的个体差异

一般的研究认为,智力的个体差异是指职业高中学生在智力测验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主要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量的差异主要是指通过智力测验反映出来的IQ分数的差异。一般说来对于未经挑选的儿童,且人数众多时,他们的智商呈正态分布。即绝大部分职业高中学生属于智力中常,但同时也存在优秀者和智力稍弱者。质的差异主要是指同一IQ分数段,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能力构成不同。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认为每个个体都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不过不同的个体在七个方面的发展态势并不一致。如同一IQ分数段的职业高中学生中有的职业高中学生言语理解能力特别强,而有的职业高中学生则表现出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和建议

在上文中提到的个体的智力差异在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能观察和体会的到。就智力量的差异来讲,根据我多年教学观察我校职业高中学生总体素质和水平较高,但这中间同样存在着超出一般智力水平的和低于一般智力水平的,即我们通常说的特别聪明的孩子和上课很木讷的孩子。就智力质的差异来讲,就更丰富多彩了,有的职业高中学生语言领悟力特别强,而有的职业高中学生在音乐的感知和体悟上又更胜一筹;从学科的角度看,有的孩子在理科上特别有兴趣也有优势,但在文科上却显得相对较弱。这些都是很明显的。于是,我们提出“创造最适宜职业高中学生的教育”,从智力差异的角度讲,就是既要充分考虑各种智力水平的职业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需求,使他们在学校创设的教育教学环境中除了自然成熟之外应有相应能力的提高;就是要在要求所有职业高中学生都掌握一些必备的素质的基础上,对他们智力擅长的领域还要有所促进。针对智力水平量的差异,建议在作业上做分层布置的探索;针对智力质的差异,建议各职业学校探索开设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选修课推进职业高中学生相关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展。

笔者以为,这些探索都是积极和有意义的,特别是在班级授课制的环境下,在目前教育评价的大体制还未改变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为充分推动职业高中学生发展做出的最大努力了。不过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世纪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所强调的教育的选拔功能:即精英教育,必将弱化;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即使个人获得发展的功能将得到广泛的认可。学校教育必将日益关注所有职业高中学生最充分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应是寻找并努力创造能使每个职业高中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这就包括智力质和量都有差异的所有职业高中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应该是一种改变每一个学习者的过程,这种变化应该是每一个个体的变化。总之,让所有智力水平的职业高中学生都能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应该是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吧。

二、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

相对于智力,大多数人对学习风格比较陌生。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就更少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学习风格及个体差异。由于学习风格的研究历史不长,至今尚无公认的适当定义,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教授认为学习风格是指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邵瑞珍教授进一步认为,学习风格包括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等。

(二)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

在感觉通道偏好方面,有的人对声音传递的信息比较敏感,容易注意并记忆,是听觉型的;而有的人则对图片信息敏感,是视觉型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稍作有心人,实际上是比较容易发现我们孩子们在学习生理方面的差异的。学习风格的心理差异,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方面。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情感和意动要素的差异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内控性与外控性、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以及学习的坚持性。

(三)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

职业高中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涉及到多方面,这些差异均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有老师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关于生理要素的差异,班主任可以指导职业高中学生找到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即了解自己的“生物钟”,在自主学习时,将困难任务放在最佳学习时间可以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任课教师则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多种刺激方式,改变单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听觉型和视觉型等不同类型的职业高中学生都能尽可能多的获得信息,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的安排一些活动,给动觉型的孩子提供有力的刺激和记忆信息。

根据学习风格的心理差异,对场独立型的职业高中学生,我的做法是尊重他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就允许存在,并在班级中表扬其独立创造性的思考;对于场依存型的职业高中学生,教师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结构严密的教学,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要鼓励他们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坚持。对于冲动型的职业高中学生,很多老师是比较头疼的,我的做法通常是感谢他们对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的积极回应,肯定这对活跃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可以提醒并引导他们在听清楚问题,并思考充分时在对问题做出回答。邵瑞珍教授研究认为当通过教他们具体分析、比较材料的构成成分,注意分析视觉刺激,对克服他们的冲动反应较为有效。对于内控型的职业高中学生,在面对考试失败等挫折时,一般是内归因,认为考试失败是由于自己不够努力、不够细心等原因造成的,容易自责、内疚;但忽略对外部可能存在的重要客观因素的分析。

对于这部分职业高中学生,教师要引导其全面分析,如题的难度、竞争伙伴的水平等外在因素的客观作用。对于外控型的职业高中学生,重点在培养对学习的责任心、积极性等方面。教师还可以采用一段时间的督促和跟进的方式,督促一个职业高中学生在一段时间坚持努力学习或做某一件事情,职业高中学生取得成绩以后,一般都能发现自己的成绩和努力之间的正相关,从而增强其学习的责任感和信心。关于学习风格的心理差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该用心去发现和关注那些有过敏性焦虑的职业高中学生。这一类孩子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过伤害,自尊心严重受挫,教师应该在最初接到一个班级时就有意识的去发现和诊断这一类职业高中学生,以免在无意中因无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这样的孩子应该以及时鼓励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培养自尊感和价值感,创设宽松环境,减轻其感受压力的程度。对于这样的孩子,“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之,对于低焦虑水平者,可适当增加压力提高其学习效果。

两千多年前,老子提出“和而不同”、“顺其自然”。孔子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提倡“因材施教”,这应该是最早提出和实践尊重职业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吧。2000多年过去了,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科学的进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给我们揭示了儿童个体差异的规律,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面对职业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是否可以努力去做到:尊重这些差异和不同,不再试图将我们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们,努力让每一个职业高中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5

1.1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只重于形式,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并未在学生群体中有效落实,学生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例如第一届阳光体育运动为冬季长跑,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执行力度仅限于要求学生在早晨课间围着操场跑两三圈而已,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不利于开展和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其真正价值也得不到体现。再如,很多高校虽然对阳光体育运动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但又缺乏必要的支持,尤其是在活动资金方面,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活动虎头蛇尾,不甚理想。

1.2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是非常认可和支持的,但在其开展过程中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部分高职院校针对体育运动的场地区域不足,给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带来了一定困难;2、学校狠抓学生的学业,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投入太多精力,在体育运动中常常表现得力不从心,或者完全忽视了体育锻炼;3、高职院校没有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导致体育运动事故发生,学生由此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兴致全无。

1.3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度较低

据调查,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仅有35%的学生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剩下65%的学生缺乏对阳光体运动的了解。其中,非常热爱阳光体育运动的学生有16%,持一般态度的有54%,抵制参与的有30%,众多数据表明,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缺乏认识,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调查还显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抵制参与体育活动主要原因是课程中体育技能要求具有较大的难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过高,所以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

1.4教学内容和课时较少

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体育课程以篮球、田径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没有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情况来进行合理设计,在开展过程中也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始终不能将“生命在于运动”、“将运动习惯保持终身”的理念建立在心里。据近几年调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喜爱网球、足球、游泳、山地车等体育运动,但有些高职院校对此视若罔闻,久而久之,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积极性逐渐丧失。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时安排较短,没有按照国家体育部门的要求在两年时间内达到144个教学课时,据调查,有70%左右的高职院校所安排的体育教学课时不足144个,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随意性较大,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也相对较低。

1.5缺乏基础体育设施建设

在高职院校生源不断增加,体育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却得不到相应的扩大,调查发现,有些高职院校大力兴建科技楼、实验楼等建筑,对体育活动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严重缺乏,还有些高职院校体育场地仅占到全校总面积的1/5,例如塑胶跑道圈长仅为200m。此外,大部分高职院校不注重体育活动器材与场地的维护与更新,例如塑胶跑道和篮球场地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篮球架过于陈旧,这些现象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也难以满足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求。

1.6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体育教学模式,发挥体育教学的职能,提升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但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师生互评率仅占10%的比例,教师互评率则占有80%的比例,缺乏学生自评、互评,这种现象说明了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没有发挥出学生在主体作用,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2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2.1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在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专业性、职业性,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对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创新,让学生能正确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健康锻炼方法,促进学生建立终身运动的理念,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体育运动为主,锻炼身心为辅的选修课程,结合专业学科进行交叉教学,以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改革成效,例如可依据实际情况,开设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网球、足球、武术、轮滑等课程。

2.2完善体育活动机制

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各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建立起体育卫生工作小组,从而形成系统性的工作体系,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另外,还要完善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安全管理机制,做好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工作,同时拟定意外伤害应急管理方案,完善学生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加强院校医务处和医务人员的建设力度,按照1∶600的比例配备专业的卫生医务人员,每所高职院校还应确保至少有1名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取得医师资格证的专业医师,同时还要按照规定,建设心理咨询处和心理健康导师。

2.3创新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和个性特征来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与健身和体育竞技有机结合,比如针对一些体能不足、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引导其进行难度较低的基础性体育锻炼活动,以提升体能和身体素质为主要任务,例如健身性的体操、太极拳等等;针对体育技能较强、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可进行专业的体育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竞技水平为主要目的,可组织学生参加篮球赛、羽毛球赛等竞技性较强的体育运动。此外,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增加体育教学课时,并编制完善的体育教学计划方案,以学生为主体,并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确保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宣传教育工作,例如通过课堂宣传、网络宣传,或者组织学生在宿舍楼里发放宣传手册、粘贴海报,全面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创建良好的阳光体育运动环境,带领学生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

2.4开展多样性的课外体育活动

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周某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网球、足球、羽毛球的小比赛,还可开展轮滑、街舞、攀岩、山地车等现代体育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参与,并允许学生自带器械或随时借用器械,同时加强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建设,充分利用其职能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例如山地车协会可定时组织学生进行户外骑行;足球协会可定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等等,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5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硬性保障,高职院校体育设施一般包括篮球场、塑胶跑道、体育馆、羽毛球场以及各种体育器械等等。随着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也要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来相应改革的号召。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吸纳社会资源从多渠道筹集资金,或寻求企业或事业单位赞助,并邀请其加入院校阳光体育运动行列。在各方条件的支持和允许下,对现有的体育设施进行翻修或新建,并严格要求质量,避免篮球场和塑胶跑道出现坑洼的状况,同时要还保证体育器材的供应情况,进行有效管理维护。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分析可行性后建设一些现代体育设施,例如网球场地和教学器材、游泳馆、练舞厅等等,逐步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保证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有可靠的硬件支持。

2.6建立健全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短期评价与期末评价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以及取得的进步为评价依据,将评价模式分为三个部分——平时学习态度和表现占20%比例,阳光体育运动出勤率占30%比例,期末考核占50%比例。另外,可制作出教学满意表,将一学期内所学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也可根据平时表现予以互评。通过这种有效的评价体系,能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共同发展。

3结语

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要从阳光体育运动的角度出发,丰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从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做起,以增强学生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32-02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文化,以校园内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的精神和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也随之不断加快,尤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岗位上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但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日,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中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还有诸多工作要做。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

首先,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由于受到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把关注的重点仅仅放在了外在的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而对内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较为忽视。专业课程对于学生在技能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在短时间内能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则是渐进的,不会立竿见影。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从人员的配置到经费、政策的支持等诸多方面,使得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出现了不太均衡的现象。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有待创新。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学校的关注重点又集中于专业课程领域,致使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非常常见,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单调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单一。致使在课堂上师生间很难产生应有的共鸣,最终导致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亟待提高。一方面,由于受到国家统编教材和高职学生状况的影响,使得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并不如普通高等学校那样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在学校内部很难得到和其他专业课程同等的重视也使得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着得过且过,应付差事的认识,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从而直接想到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间的关系

2.1 内容是共通的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应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改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程。对高职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高职大学生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高尚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践行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目的是相同的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希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教育高职大学生,以提高当代高职大学生们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提升政治思想觉悟,坚定信念。并且,以正确的思想为着力点,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帮助高职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增强其全体成员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从而使校园文化也成为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对广大在校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凝聚广大学生的人心和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动力,并最终使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途径是互补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虽然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但形式难免单一。因此,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短时间内虽可以被学生记住,但很难保持长久,最终还是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校园文化中的校园文化活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其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气氛和谐、寓教于乐,易于被学生所接纳和接受,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直接灌输相比,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虽然在短时间内并不明显,但其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最为稳定的影响而发挥作用。同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将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优势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来,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3 借助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首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相结合。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为保证正常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拥有全部外在物质条件所内含的文化内容的总和。它既是高职院校的物质财富,也蕴涵着高职院校的精神内涵。物质文化外在体现为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实训场地、运动场、宿舍、食堂等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实现师生生活娱乐所具备的物质设施条件;内在则表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文化氛围、价值追求等内在精神要求。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不能把教学方式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各种物质载体,通过这些物质载体来传达精神实质,最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等方面的目的。

其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相融合。精神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其影响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其它构成要素。是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和长期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高职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同的意识和观念。包括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认识、高职精神的理解、高职价值的追求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学院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等传递给高职学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良好的精神文化也有助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职学生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再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行为文化相联合。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以及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文化形态的总和,是高职院校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外在显现,体现了高职院校精神面貌、学院作风和人际关系等内容。包括教学、科研、学习、娱乐和生活等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和操守以及文化品位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的参加学校中各种与学生有关的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直观观察和感受到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表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这些直观的现象再带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中,并对此加以分析和引导。必然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最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相对接。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基于高职教育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式,为实现其教育、教学和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使之自觉成为高职院校全体成员的工作、学习和行为的准则而形成的文化理念。是高职院校落实高职教育理念,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同样也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诸多规范和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和其它专业课程在课程性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而在当今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容易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相关保障。因此,有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全面而有效的制度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保障。

总之,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如果能够依托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势必能够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的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欣.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159.

[2] 林彬,李天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的路径探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07-110.

[3] 安德志.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结合[J].河南农业,2011(1):111-114.

[4] 尹露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有效结合[J].时代金融,2012(2):50.

[5] 赵颖慧.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途径的研究―― 以高职院校为例[J].学理论,2012(36):345-346.

[6] 韦武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困境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2(31):151-152.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63-02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沿阵地。当前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现状决定了在高职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它也成为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要提升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探索可行的路径与对策。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课堂吸引力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做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做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人格的魅力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品德修养等,以优良的教风促进学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达到教学的目的。其次,优化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背景和思政课堂存在的不足,通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生活性,主动帮助解决高职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迷惑,对思政课堂教学的内容逐步进行优化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在教育的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问题讨论法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再辅以多媒体课件、精彩典型视频播放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现代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挖掘专业课的教育潜力,提升专业课育人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传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主渠道,专业课是扩展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教育者应当充分挖掘专业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潜力,“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教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是,高职学生专业课教学时间长,载体多,学生在校三年都要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挖掘专业课的教育潜力,从专业的发展历程、对社会的作用以及涉及的伦理学知识等多角度对所授课程进行讲解,通过介绍专业领域中著名人物的动人事迹和专业的社会价值准则,以生动的事例,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敬业勤奋精神、诚实守信品质和团结友善的性格。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专业课知识传授过程中并使之转化为专业课的教学目标,贯彻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

三、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强化文化熏陶力量

高职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高职学生起着舆论引导、文化感染和精神塑造的作用,承担着感染人、教化人和塑造人的角色,履行着思想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积极重视和推进校园文化的规划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积极倡导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不断增强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和接受意愿。首先,改善校园物质文化条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积极加强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公寓、体育馆、体育场等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其舒适性、娱乐性和教育性。其次,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积极主动地占领高校校园媒介阵地,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园期刊、校园报纸、校园宣传栏、校园影院等传播媒体的宣传优势,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加强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要充分发掘校歌、校训、校史、校园雕塑等校园标识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刻教育意义,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有效地融入到校园标识物的宣传和教育的过程。最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要充分利用各类节日、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等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如组织开展“迎五四接力长跑”、“建党知识问答”等活动,不断创新高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开发更多更好的高职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如艺术节、技能节、寝室文化节、读书节等,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达到知行统一

高职院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手段之一。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广泛参与社会实践,高职学生不仅能从中更深切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且为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暑期,组织高职学生深入企业和社区、农村,进一步了解社会、国情和新农村建设情况。通过参观祖国名胜古迹、大好河山,使高职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参观历史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等,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等;通过深入企业和社区,感受我国社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认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样化所提出的新问题;通深入新农村,了解新农村的发展状况,加深对城乡发展现状的认识。其次,开展多样的创新创业和顶岗实践活动,使高职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职学生在参与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竞赛和专业顶岗实习,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他们自身的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同时,学校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奖励和扶持其中优秀的创业项目和优秀学生,让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和顶岗活动落到实处。再次,广泛开展社区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高职学生在服务奉献的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发挥新媒体育人功能

当前,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强、开发性强、互动性强、信息海量和时效性强的特点,受到高职学生广泛使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为高职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平台,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环境。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创新网络教育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加强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例如利用网络开展咨询服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报刊、书籍,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等。也可以建立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网站,开展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的网上调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也可以针对当前关于价值观的热点问题组织网上讨论等活动。同时,在利用网络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之外,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索丰富多样的网络教育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再是枯燥乏味和传统说教,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其次,在教育内容的更新上,既要保证信息内容的质量,又要保证信息内容的时效性和丰富性。最后,再交流互动上,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飞信、QQ等聊天工具宣传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加强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确保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及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高职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技能和提高其网络道德修养。

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高职院校要根据客观实际,构建有利于促进高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机制,从制度上明确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社团、学生会和后勤服务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各项保障机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以下几个机制。

第一,组织保障机制。在高校党委成立领导小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行全面部署与安排,使相关职能部门责任明确、密切协作、党政齐抓共管、切实完成相关任务。

第二,教师队伍保障机制。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立一支稳定、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政治立场坚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第三,社会实践保障机制。要不断完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程序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不断完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考核评估体系,实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稳定化。要完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管理,不断加大对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积极建设和完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素质教育;实施

一、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因

(一)目前高职院校因为没有明确的素质教育课(除“思政课”外),实践上的素质教育队伍还没有形成。我院的素质教育队伍除思政老师外,还有许多也在为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比较分散。

(二)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正在提上议事日程。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高职院校正在摸索针对不同的被教育群体实施怎样的教育手段。

(三)高职院校比较注重教学,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就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现今素质教育者正在逐渐更新认识,单纯的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只是理论上的教育,学生素质的大幅提高应该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或者为达到一定的素质进行专门的训练练习。

(四)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尚处在起步阶段。

(五)教育工作者没有完全弄清楚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高职高专院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时,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创新意识教育共同组成系统的素质教育体系。

(二)高职院校的行政教育系统主要负责文化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创新意识教育三大项,党委教育系统负责非政治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大的项目。党政两个系统,都为教育、培养人才服务。高职院校要形成文化、职业能力和思想政治、人格品质教育两类教师队伍。

(三)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认真研究与讨论。主要内容是:提高身体素质教育,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社会道德与法制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忠诚教育;吃苦教育,勤俭节约教育,毅力与衡心教育,做人处世教育,个人修养教育等。

(四)素质教育必须有具体的典型行为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情实境中有真实的体验与体会。如吃苦教育,就要设计出真实的苦事情让学生去做、去体验,不能只在课堂上讲道理。

(五)素质教育是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实现其锻炼身体、锻炼意志、考验思想、考验战胜困难的能力,但不能因为素质教育出现有伤学生身体健康和带有生命危险的事情。校外、野外进行的生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克服困难能力的实践教育活动,要防止危险发生,安全问题要做到万无一失。

(六)素质教育除有教育载体之外行全面素质教育之实。完善思想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探索,编写教材和实践指导书。

三、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要将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融汇到专业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中去,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构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体系。

(一)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通过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理想信念,加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提升职业道德、伦理道德、政治道德等素养,塑就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对素质教育认识的深入,其它课程也会逐渐进入课堂。

(二)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创新、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增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能获取专业技能及资格证书;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为成就未来的事业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立志艰苦奋斗,为自主创业、适应职业变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三)素质教育融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职业教育的全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环节都是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包含了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做设计、展示作品、学科知识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新环境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四)素质教育融入对学生的管理中。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多样的校园活动培养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的人文氛围。培养对美的欣赏,提升了审美情趣和对美的创造能力,锻炼了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加大校园公德和行为规范的宣传力度,杜绝一切不文明的行为,通过思想情操的熏陶,让学生融入集体,融入校园,实现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五)实施素质教育需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秩序,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明的行为,求真务实的校园风气。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不断把学生融入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

(六)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有益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实训基地的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解消化理论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了保障。

(七)加强师资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人文素质体系的质量保证。素质教育要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之中,有效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总之,高职教育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于人才培养的品牌特色。素质教育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建新型的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的办学方向,培养具有一技之长、专力强的职业技术人才。以素质教育为人才培养特色,探究新时期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必将向优质高等职业教育方向迈出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陆秀英.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探索[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4(3).

[2]魏亚.浅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刘东升.论我国当前大学生素质的要点[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上一篇: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村数学教育论文范文